一、北美西北部港口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2021年9月27日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现状第二节发展机遇第三节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工作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
陈泓名[2](2021)在《钦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宋浩贤[3](2021)在《低碳背景下环勃海港口煤炭海铁联运路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地和消费地的错位导致了我国“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海铁联运在我国煤炭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煤炭海铁联运效率、降低运输碳排放对完善我国能源运输体系、实现物流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环渤海港口群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煤炭下水港口群,在我国煤炭供给体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综合考虑碳排放、成本等因素合理安排环渤海港口煤炭海铁联运路径,对保证我国能源安全、促进低碳物流发展、完善煤炭调运格局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煤炭物流和低碳物流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然后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其次,分析了我国煤炭供需现状,对重点煤炭产地、消费地及行业进行了介绍,从吞吐量、地理位置、业务等方面分析了环渤海港口现状,并进一步介绍了环渤海港口配套铁路通道,为后续建立优化模型打下基础。最后,通过引入碳税政策,将碳排放转化为成本,构建了以总成本最小的海铁联运路径优化的多商品流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针对前文的内容分析,提出了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合理规划煤炭下水港建设、完善煤炭铁路运输通道、加快海铁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环渤海港口煤炭物流云服务平台等策略来提高联运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甘琛[4](2021)在《上海港海铁联运业务如何乘胜追击?》文中研究表明近日,伴随着嘹亮的鸣笛声,一列满载着各类家用电器的“家电专列”由无锡铁路南站发出,驶向上海洋山港。记者从上港集团获悉,2020年上海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箱量达26.8万TEU,同比增长80.08%,增幅排全国第一。上海港海铁联运业务量缘何暴涨?与第一梯队有多大差距?未来有
杨彦博[5](2020)在《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时空演化及驱动机理》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九部门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建设,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驶入快车道,然而各地区的海铁联运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本文通过科学识别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展现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完善海铁联运基础设施布局,用以促进海铁联运发展、孵化世界一流港口,支持交通强国建设。选取全国41:个港口作为研究对象,从港口铁路集运箱量、港口铁路疏运箱量两个维度,使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及空间分析对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的时空格局进行刻画,对其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并通过随机试验对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分布的聚集性进行统计学检验;之后利用Moran’s I值、Lisa值对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的空间关联效应进行分析,最后构建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3-2017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格局在铁路集运、铁路疏运两个方向的演化趋势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格局总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表明我国东北部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增速快于西南部港口;空间分布的范围在波动中总体呈现缩小趋势,表明运量更集中在标准差椭圆内部区域,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在空间上呈现收缩的趋势;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空间格局分布方向近年呈逆时针旋转,空间分布趋于圆化。2、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空间格局的中心经度、中心纬度、方向角和形状均呈现显着的聚集特征,说明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空间格局存在显着的生成机制,具有进行驱动机理分析的价值。3、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具有显着的负向空间自相关关系,且逐年递减。4、空间误差模型回归效果显着,其中港口城市的铁路货运分担率、港口在铁路网络中的可达性、城市出口额以及港口集装箱出港量是港口铁路集运箱量的驱动因素,港口城市铁路货运分担率、在铁路网络中的可达性、港口城市进口额及港口集装箱进港量作为港口铁路疏运箱量的驱动要素,均产生积极、显着的影响。5.针对海铁联运运量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对各港口海铁联运发展及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海铁联运布局给出建议。
孔翌[6](2020)在《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铁联运是铁路和水路运输相结合的一种运输模式,具体是指出口货物由铁路运输至港口再由港口装船经海运运至目的地,或者进口货物经海运由港口卸船后由铁路运输至最终目的地的过程,集装箱海铁联运就是货物由集装箱装载运输的海铁联运形式。集装箱海铁联运因其在中远距离运输成本上的时间和成本优势,可以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天津港的集装箱海铁联运开始的比较晚,目前规模不太大,2018年实现集装箱海铁联运量55万标箱,占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仅为3.3%,但天津港集团已经开始重视海铁联运的发展,目前已布局25个内陆港,开通多条至内陆的海铁联运班线,预计未来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将迎来大规模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天津港集团海铁联运运营组织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和占比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海铁联运发展需求、港口与场站之间衔接不畅、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完善等方面。在沿海港口纷纷布局海铁联运业务的背景下,天津港有必要针对当前海铁联运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海铁联运运营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海铁联运运输规模,在与沿海港口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保证其集装箱业务运输规模的稳定提升。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相关问题,首先对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阐述,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现有成果,在此基础上给出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其次,对本文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海铁联运以及运营策略的概念,介绍本文研究的两个理论基础—物流管理理论和运营理论,对本文用到的两个预测方法—灰色预测模型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进行了介绍;第三,分析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组织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现状包括集装箱运输现状、海铁联运集装箱运输现状以及运营组织现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运营存在问题,最后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分析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运输需求,在对众多模型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模型作为本文预测的基础模型,根据2010-2018年的基础数据得到至2025年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量,分析了海铁联运需求量发展变动对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的要求;最后,分别从内陆腹地拓展、基础设施完善、作业流程环节优化、信息技术平台开发以及现代化服务产品五个方面提出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本文研究重点分析了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海铁联运运营策略,可以为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提供支撑。
祝婷[7](2020)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日益完善,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及功能也在不断地丰富变化。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综合性、世界化的概念。一方面,它有利于带动所在区域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相互融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一直深受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对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包括推进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亟需进一步发展、提升竞争力。本文的研究以现有研究成果为起点,对国内外的现有研究综述进行梳理分析。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又在对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定义、特点、发展条件、三种基本发展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港口竞争力和港口经济的相关概念,理顺研究国际航运中心的必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对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集装箱货运量不足、各港口间缺乏协调机制、航运软实力欠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不足、服务管理水平有待加强、航运人才缺乏、运力过剩等。同时重点分析上海港、釜山港、伦敦港、鹿特丹港等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现实情况,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个方面,就如何提升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其中,政府层面主要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集疏运体系;拆解老旧船舶以缓解运力过剩压力;完善政策法规;加速港城一体,实现错位发展;完善航运市场体系;加强信息港建设,打造新型“智慧港口”;把握好“北极港口”发展新机遇;重视人才培养等。企业层面主要包括:加强企业间合作,与货主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服务,树立品牌文化,发展“绿色航运”;创新进步,积极变化调整;乘“一带一路”之风,提高联运协作能力;实施多项保障措施,保障战略的实施等。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提升一直是对标上海港和天津港进行的,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釜山国际航运中心进行对照,分析釜山港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大连港的发展提出新思路。文中提出要抓住北极航线的建设发展为大连港带来的新机遇。本文还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李昂[8](2020)在《考虑衔接可靠性的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货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运输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些货运需求大多通过国际多式联运的方式来实现。在国际多式联运业务中,港口始终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为了更加高效、优质、绿色地完成货物集疏运工作,绝大多数世界知名港口都选择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目前在我国的港口集疏运体系中,铁路运输所占的比例仅为3%左右,远不及发达国家港口的平均水平。制约我国海铁联运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中较为主要的是铁路运输服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货运需求,导致大量客户不愿意选择铁路进行运输。因此,本文以集装箱海铁联运衔接过程作为研究背景,研究集装箱班列的开行组织,使海铁联运过程能够达到较高的可靠性。首先,论文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集装箱港口与港站、衔接可靠性和班列开行方面的研究。其次,本文梳理了集装箱海铁联运中的重要节点以及衔接过程中的关键作业。在介绍了可靠性的理论之后,本文分析了衔接过程中影响可靠性的因素,指出铁路列车的开行方案是其中的关键,并构建了可靠性指标作为下文建立模型的基础。再次,本文建立了考虑衔接可靠性的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模型,以开行成本最小化和可靠性最大化为目标。针对此多目标问题,本文选择了NSGA-Ⅱ算法进行求解。最后,论文设计了算例对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与目前较为普遍的定编和定点模式下的开行方案进行指标对比论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此外,本文还设计了不同的波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船只到达的波动性影响了可靠性水平。
申勇[9](2019)在《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效率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与全球化经济接轨、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给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沿海港口的海铁联运态势虽然在逐年上升,但海铁联运总量占港口吞吐量的平均比例较低,与国外港口差距较大。造成该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海铁联运的效率与公路运输相比相对较低。所以,提升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而集装箱在港站与港口之间的中转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过程的关键环节。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效率问题的研究,能促进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更好地发展,帮助实现其强大的运输能力。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内容:首先通过对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部分港口的海铁联运运量进行预测,分析得到海铁联运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集装箱的拆装箱问题对中转效率具有较大影响。然后通过将集装箱中转流程分为进口拆装箱流程,进口不拆装箱流程,出口拆装箱流程以及出口不拆装箱流程,分析了海铁联运集装箱在港站与港口之间的中转流程。结合海铁联运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在港站为海铁联运集装箱专门设置拆装箱场以代替码头货运站来进行海铁联运集装箱的拆箱和装箱作业;给出了单独设置拆装箱场的原因,并对设置拆装箱场后的集装箱中转流程进行了分析。接着在设置拆装箱场的基础上,构建了港站内出口集装箱在装卸线、拆装箱场以及港湾站集装箱堆场之间的转运优化模型,并提出使用VC++对转运过程进行仿真的方式求解。最后设计算例,以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效率优化模型对算例数据进行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算例中港站的装卸运输机械合理配备方案,以实现港站内部的最小资源效率最大化,从而提高集装箱在港站与港口之间的中转效率。
王刚[10](2018)在《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一定程度也推动了多式联运的发展。而“海铁联运”是最有效率的物流组织方式。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互补与交流的主动性意愿更加迫切,对基于海运的国际物流需求更大,海铁物流的发展已逐步重视起来。海铁联运是现代物流体系中多式联运的一种,是指进出口集装箱货物由铁路运到沿海港口直接由船舶运出,或是集装箱货物由船舶运输到达沿海港口之后由铁路运到目的城市的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就可完成整个运输过程的一种运输方式。集装箱海铁联运是一种将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结合起来的物流运输模式。它经过简单的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张单证和一次保险的运输流程由不同运输段的承运人公共承担完成以货物运输为目的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国的海铁联运是通过一个主干两个节点为构架,由铁路、公路、水运和海运一体化的综合运输方式。其中,一个主干是指铁路集装箱运输,两个节点包括集装箱码头和内陆干港。国外海铁联运起步早,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物流业的需求,海铁联运发展势头迅猛,在发达国家已占有较大的比重,铁路在港口集疏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发达国家海铁联运比例通常在20%25%。70年代,我国海上集装箱运输正式启动。但直到2002年,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才开始快速发展。近十余年来,在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加快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是落实实施新时期国家做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国家海铁联运示范通道、打造浙江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打造宁波国际强港、推动交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宁波市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手段刺激等方式,宁波海铁联运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其中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更是取得了飞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此外,海铁联运班列数量稳步增加,班列模式也不断丰富。然而海铁联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业务流程环节众多,涉及部门众多,近年来虽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由于发展起步晚,运量占比偏低,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此外还存在铁路运能紧张、信息集成度低、辐射腹地狭窄等问题。自从2008年2月开出了首个集装箱海铁联运“五定”班列以来,宁波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迅速发展,并在2010年驶入了快车道,成为全国集装箱海铁联运“亮点”之一。随后,陆续开行了甬温班列、上饶至宁波北仑港两条“五定”班列及台州南至北仑港站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等,使得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宁波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宁波市大力推进的集装箱海铁联运项目,即使浙江省内腹地以及江西、湖南、安徽等内陆腹地区域的进出口箱源采用铁路运输方式与海运衔接,提升进出口企业物流组织模式,降低物流成本。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功打通了铁路浙赣线沿线区域进出口集装箱经铁路到发港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2017年宁波舟山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优化整合集装箱海铁联运平台资源,做大做强做优海铁联运品牌。目前宁波舟山港实现海铁联运业务的城市已达到36个,开通专列11条。截止2017年,宁波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箱量已达到40万标准箱,排名中国港口前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同比增长60%,增速全国排名第一。宁波海铁将结合多式联运大通道建设等发展战略,配合铁路系统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宁波海铁联运在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港口拓展内陆腹地的能力。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是实现港口城市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想将宁波舟山港打造成我国重要的现代港口物流中心,则必须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集装箱海铁联运,提高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比重。本文围绕海铁联运有关理论和发展情况,研究宁波舟山港开展海铁联运业务的相关策略。本文首先阐述海铁联运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等方面概念,结合国内外主要港口海铁联运发展现状,对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梳理,分析了宁波舟山港目前港口基本条件,区位优势,外部经济及市场环境,政策机遇以及对腹地经济及运输需求进行相关预测,又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宁波舟山港开展海铁联运的优劣势,机会、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理论指导结合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措施建议。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通过详细论述和分析为宁波舟山港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优化宁波舟山港的港口集疏运方式,最终希望可以为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献计献策,对港口保持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宁波舟山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进行了相关分析及规划,同时,希望能对宁波舟山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论文规划研究对加快宁波市海铁联运发展,强化中央与地方、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推动宁波市海铁联运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美西北部港口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美西北部港口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论文提纲范文)
(3)低碳背景下环勃海港口煤炭海铁联运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港口物流相关理论 |
2.1.1 港口物流基本概念 |
2.1.2 港口物流组织及业务流程 |
2.2 多式联运理论 |
2.2.1 多式联运基本概念 |
2.2.2 多式联运组织与业务流程 |
2.3 低碳物流相关理论 |
2.3.1 低碳物流基本概念 |
2.3.2 碳达峰碳中和理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渤海港口煤炭海铁联运现状分析 |
3.1 我国煤炭供需现状分析 |
3.1.1 我国煤炭生产现状分析 |
3.1.2 我国煤炭消费状况分析 |
3.2 环渤海主要煤炭下水港发展现状分析 |
3.2.1 秦皇岛港煤炭运输现状分析 |
3.2.2 唐山港煤炭运输现状分析 |
3.2.3 黄骅港煤炭运输现状分析 |
3.2.4 天津港煤炭运输现状分析 |
3.2.5 青岛港煤炭运输现状分析 |
3.2.6 日照港煤炭运输现状分析 |
3.3 环渤海港口配套煤炭运输铁路通道分析 |
3.3.1 北通道主要线路分析 |
3.3.2 中通道主要线路分析 |
3.3.3 南通道主要线路分析 |
3.4 环渤海港口煤炭海铁联运中存在的问题 |
3.4.1 煤炭海铁联运碳排放过高 |
3.4.2 煤炭海铁联运效率较低 |
3.4.3 环渤海煤炭港口同质化竞争严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渤海港口群煤炭海铁联运路径优化模型 |
4.1 研究问题描述 |
4.2 煤炭海铁联运路径优化模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参数及变量定义 |
4.2.3 数学模型 |
4.3 求解算法 |
4.3.1 遗传算法 |
4.3.2 遗传算法求解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背景分析 |
5.1.1 包头煤炭海铁联运网络 |
5.1.2 准格尔、大同煤炭海铁联运网络 |
5.1.3 鄂尔多斯煤炭海铁联运网络 |
5.1.4 神木煤炭海铁联运网络 |
5.1.5 朔州煤炭海铁联运网络 |
5.1.6 临汾煤炭海铁联运网络 |
5.2 相关数据 |
5.2.1 环渤海港口煤炭海铁联运量 |
5.2.2 铁路运能及相关费用 |
5.2.3 港口煤炭通过能力及相关费用 |
5.2.4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费用 |
5.3 模型运算与分析 |
5.3.1 秦皇岛港保持现有业务量 |
5.3.2 秦皇岛港业务部分转移 |
5.4 环渤海港口煤炭海铁联运优化策略 |
5.4.1 合理规划煤炭港口建设 |
5.4.2 完善煤炭铁路运输通道建设 |
5.4.3 提高煤炭物流低碳化水平 |
5.4.4 建立环渤海港口煤炭物流云服务平台 |
5.4.5 加快海铁联运运基础设施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上海港海铁联运业务如何乘胜追击?(论文提纲范文)
箱量增速创新高 |
两大短板待补齐 |
五项举措促发展 |
(5)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时空演化及驱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空间格局统计理论 |
2.1.1 空间格局概念模型 |
2.1.2 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 |
2.2 空间计量学理论 |
2.2.1 空间计量经济学 |
2.2.2 空间权重矩阵 |
2.2.3 空间效应的度量 |
2.2.4 空间计量模型一般形式 |
2.3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3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时空格局演化 |
3.1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时空格局的特征与演化 |
3.1.1 港口铁路集运箱量的时空格局演化 |
3.1.2 港口铁路疏运箱量的时空格局演化 |
3.2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空间格局的聚集性检验 |
3.2.1 港口铁路集运箱量空间聚集性检验 |
3.2.2 港口铁路疏运箱量空间聚集性检验 |
3.3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空间格局的差异性识别 |
3.3.1 空间差异的识别方法 |
3.3.2 港口铁路集运箱量空间差异 |
3.3.3 港口铁路疏运箱量空间差异 |
3.4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与港口集装箱运量的空间格局相似性分析 |
3.4.1 港口铁路集运箱量与港口集装箱出港量空间格局相似性 |
3.4.2 港口铁路疏运箱量与港口集装箱进港量空间格局相似性 |
4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空间关联效应分析 |
4.1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的全局空间关联性分析 |
4.1.1 港口铁路集运箱量的全局空间关联性分析 |
4.1.2 港口铁路疏运箱量的全局空间关联性分析 |
4.2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的局部空间关联性分析 |
4.2.1 港口铁路集运箱量的局部空间关联性分析 |
4.2.2 港口铁路疏运箱量的局部空间关联性分析 |
4.3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格局的空间均衡性分析 |
4.3.1 空间基尼系数 |
4.3.2 结果分析 |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集装箱海铁联运量驱动机理分析 |
5.1 空间计量模型的判别方法 |
5.1.1 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5.1.2 空间计量模型的判别 |
5.2 港口铁路集运箱量的驱动机理 |
5.2.1 港口铁路集运箱量的驱动要素 |
5.2.2 模型结果分析 |
5.3 港口铁路疏运箱量的驱动机理 |
5.3.1 港口铁路疏运箱量的驱动要素 |
5.3.2 模型结果分析 |
5.4 港口铁路集疏运箱量的驱动机理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多式联运概念 |
2.1.2 海铁联运概念 |
2.1.3 运营策略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物流管理理论 |
2.2.2 运营管理理论 |
2.3 研究工具 |
2.3.1 灰色预测模型 |
2.3.2 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组织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现状 |
3.1.1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现状 |
3.1.2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现状 |
3.1.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组织现状 |
3.2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运营存在问题分析 |
3.2.1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和占比低 |
3.2.2 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需求 |
3.2.3 港口与场站之间衔接不畅 |
3.2.4 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 |
3.2.5 服务水平有待完善 |
3.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运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集团层面对海铁联运重视程度不足 |
3.3.2 铁路集疏运通道体系不完善 |
3.3.3 从事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参与主体杂乱 |
3.3.4 信息化建设滞后 |
3.3.5 缺乏现代物流服务理念 |
3.4 本章小结 |
4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需求分析 |
4.1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影响因素 |
4.1.1 腹经济发展因素 |
4.1.2 技术发展因素 |
4.1.3 运输网络组织因素 |
4.1.4 国家政策因素 |
4.1.5 其他因素 |
4.2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量预测模型 |
4.2.1 预测模型比选 |
4.2.2 预测模型建立 |
4.3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需求预测 |
4.3.1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 |
4.3.2 基于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 |
4.3.3 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 |
4.4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需求对海铁联运运营的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5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 |
5.1 拓展内陆腹地以提升海铁联运量 |
5.1.1 加快内陆无水港布局 |
5.1.2 发展陆桥运输 |
5.1.3 推广海铁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
5.2 完善基础设施以提升作业效率 |
5.2.1 加强集装箱码头泊位和堆场建设 |
5.2.2 加快集装箱场站建设 |
5.2.3 加快铁路集疏运网络建设和完善 |
5.2.4 提升集装箱海铁联运技术装备水平 |
5.3 优化作业流程环节以提升服务效率 |
5.3.1 提升场站和港口之间的衔接度 |
5.3.2 减少内部作业流程环节 |
5.3.3 推动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 |
5.4 加强信息技术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以提供技术支撑 |
5.4.1 建设海铁联运统一信息平台 |
5.4.2 推进更大范围内的海铁联运信息联动 |
5.4.3 加快集装箱物联网体系建设 |
5.5 推出现代化的服务产品以提升品牌竞争力 |
5.5.1 制定完善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开行方案 |
5.5.2 完善海铁联运运价形成机制 |
5.5.3 提供全程一体化现代物流服务 |
5.5.4 提升“最后一公里”集港服务能力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际航运中心概念 |
2.1.2 竞争力概念 |
2.1.3 港口经济概念 |
2.2 基本理论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区域经济学协同发展理论 |
3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SWOT分析 |
3.1 优势分析 |
3.1.1 自然地理优势 |
3.1.2 基础设施优势 |
3.1.3 联运优势 |
3.1.4 人力资源优势 |
3.2 劣势分析 |
3.2.1 腹地经济不发达 |
3.2.2 港口群协调机制不健全 |
3.2.3 软环境建设不配套 |
3.2.4 运力结构不合理 |
3.3 竞争机会分析 |
3.3.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3.3.2 大连自贸片区 |
3.3.3 “一带一路”建设 |
3.3.4 “央地合作”契机 |
3.3.5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
3.4 竞争威胁分析 |
3.4.1 航运低谷期的持续影响 |
3.4.2 国内外竞争对手竞争力强 |
3.5 SWOT分析矩阵 |
3.5.1 优势-机会SO战略 |
3.5.2 劣势-机会WO战略 |
3.5.3 优势-威胁ST战略 |
3.5.4 劣势-威胁WT战略 |
3.6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3.6.1 货源被分流严重导致集装箱货运量不足 |
3.6.2 各区域港口功能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
3.6.3 航运软实力发展不匹配 |
3.6.4 临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航运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度低 |
3.6.5 口岸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
3.6.6 高级航运人才缺乏 |
3.6.7 运力过剩问题严重 |
4 其他国际航运中心对大连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启示 |
4.1 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 |
4.1.1 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现状 |
4.1.2 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经验借鉴 |
4.2 釜山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 |
4.2.1 釜山港国际航运中心现状 |
4.2.2 釜山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经验借鉴 |
4.3 伦敦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 |
4.3.1 伦敦港国际航运中心现状 |
4.3.2 伦敦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经验借鉴 |
4.4 鹿特丹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 |
4.4.1 鹿特丹港国际航运中心现状 |
4.4.2 鹿特丹港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经验借鉴 |
5 提升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层面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5.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 |
5.1.2 拆解老旧船舶缓解运力过剩 |
5.1.3 完善政策法规等社会环境支持系统 |
5.1.4 加速港城一体,港群内实行错位发展 |
5.1.5 完善航运市场体系,发展航运服务业 |
5.1.6 继续加强信息港建设,打造新型“智慧港口” |
5.1.7 规划建设,把握“北极港口”新机遇 |
5.1.8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
5.2 企业层面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强企业间合作,与货主形成利益共同体 |
5.2.2 提升服务,树立品牌文化,发展“绿色航运” |
5.2.3 创新进步,及时、积极变化调整 |
5.2.4 乘“一带一路”之风,提高联运、协作能力 |
5.2.5 实行多项保障措施,为发展战略保驾护航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考虑衔接可靠性的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集装箱港口与港站 |
1.2.2 海铁联运衔接可靠性 |
1.2.3 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集装箱海铁联运衔接过程分析 |
2.1 集装箱港口 |
2.1.1 集装箱港口的功能介绍 |
2.1.2 集装箱港口布局 |
2.2 港站 |
2.2.1 港站概念界定 |
2.2.2 港站布局 |
2.3 港口与港站位置关系 |
2.4 进口集装箱衔接过程 |
2.4.1 卸船与转运作业 |
2.4.2 堆存与装车发送作业 |
2.5 衔接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铁联运衔接可靠性分析 |
3.1 可靠性概述 |
3.1.1 可靠性的定义和介绍 |
3.1.2 可靠度 |
3.2 集装箱海铁联运衔接可靠性影响因素 |
3.2.1 时间衔接可靠性 |
3.2.2 运量衔接可靠性 |
3.2.3 过程衔接可靠性 |
3.3 衔接可靠性指标 |
3.3.1 运量衔接 |
3.3.2 时间衔接 |
3.3.3 开行成本 |
3.3.4 堆存成本 |
3.3.5 货物价值滞留损失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建模 |
4.1 问题描述 |
4.2 模型说明和假设 |
4.3 班列开行方案模型 |
4.3.1 符号说明 |
4.3.2 目标函数 |
4.3.3 约束条件 |
4.3.4 模型建立 |
4.4 求解方法 |
4.5 NSGA-Ⅱ优化算法 |
4.5.1 Pareto最优解概述 |
4.5.2 算法关键步骤 |
4.5.3 算法流程 |
4.5.4 求解算法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例分析 |
5.1 宁波舟山港基本情况介绍 |
5.2 到港船舶及集装箱流数据 |
5.3 参数设置 |
5.4 确定性下开行方案求解与对比分析 |
5.4.1 开行方案求解 |
5.4.2 定编定点模式开行方案 |
5.4.3 指标结果 |
5.4.4 对比分析 |
5.5 波动情况下开行方案对比分析 |
5.5.1 波动性处理 |
5.5.2 多个开行方案求解 |
5.5.3 指标结果 |
5.5.4 对比分析 |
5.6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建议 |
5.6.1 提升转移装卸效率 |
5.6.2 调整定点模式的开行时间 |
5.6.3 建立信息平台,加强海铁间信息共享 |
5.6.4 完善丰富集装箱货物服务内容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6.2 可进一步研究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效率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案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概述 |
2.1 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相关概念 |
2.1.1 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概念 |
2.1.2 集装箱多式联运要素 |
2.1.3 集装箱装卸工艺概述 |
2.2 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
2.2.1 国外发展现状 |
2.2.2 国内发展现状 |
2.3 我国部分港口海铁联运预测 |
2.4 我国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中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流程分析 |
3.1 集装箱海铁联运货物运输品类分析 |
3.1.1 货物品类概述 |
3.1.2 不同货物品类的划分方法 |
3.1.3 不同货物品类标准的影响 |
3.2 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流程分析 |
3.2.1 集装箱海铁联运进口中转流程分析 |
3.2.2 集装箱海铁联运出口中转流程分析 |
3.2.3 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流程优化方案分析 |
3.2.4 小结 |
3.3 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中转效率的定义 |
3.3.2 影响因素的分析 |
3.3.3 影响因素与中转效率模型的对应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出口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效率优化的模型研究 |
4.1 出口集装箱中转问题描述与假设 |
4.1.1 箱型与作业过程条件假设 |
4.1.2 出口集装箱中转问题描述 |
4.2 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效率优化建模 |
4.2.1 中转效率优化模型及参数 |
4.2.2 模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例分析 |
5.1 算例情况介绍 |
5.2 算例数据与计算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评述 |
1.2.1 国外文献评述 |
1.2.2 国内文献评述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主要依据 |
1.5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和经验概述 |
2.1 海铁联运的定义与内涵 |
2.1.1 海铁联运 |
2.1.2 集装箱海铁联运 |
2.2 海铁联运发展经验 |
2.2.1 国外海铁联运发展情况及经验 |
2.2.2 国内海铁联运发展情况及经验 |
3 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相关因素分析 |
3.1 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相关规划分析 |
3.1.1 宁波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分析 |
3.1.2 宁波舟山港港口规划分析 |
3.2 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市场与竞争力分析 |
3.2.1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既有市场区域分布分析 |
3.2.2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市场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2.3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腹地分析 |
3.3 宁波海铁联运SWOT分析 |
3.3.1 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的优势 |
3.3.2 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的劣势 |
3.3.3 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的机遇 |
3.3.4 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的威胁 |
3.3.5 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策略 |
4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问题及需求预测 |
4.1 宁波舟山港港口发展现状 |
4.1.1 宁波舟山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现状 |
4.1.2 宁波舟山港港口货物集疏运现状 |
4.2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
4.2.1 宁波港海铁联运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
4.2.2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规模现状 |
4.2.3 宁波舟山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4.2.4 宁波舟山港运输服务水平现状 |
4.2.5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开行现状 |
4.3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主要经验 |
4.3.1 政府扶持政策为海铁联运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
4.3.2 运营机制创新为海铁联运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
4.3.3 运输组织优化为海铁联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4.3.4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4.3.5 货运营销的不断强化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
4.4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当前存在问题 |
4.4.1 整体规模偏小 |
4.4.2 基础设施薄弱 |
4.4.3 信息服务不足 |
4.4.4 辐射腹地狭窄 |
4.5 海铁联运需求预测 |
5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规划、建设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规划策略 |
5.2 海铁联运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5.3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规划方向和目标 |
5.3.1 总体布局 |
5.4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建设策略 |
5.4.1 基础设施建设 |
5.4.2 运输组织优化 |
5.4.3 信息系统支持 |
5.4.4 口岸服务配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北美西北部港口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31)
- [2]钦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策略研究[D]. 陈泓名. 广西大学, 2021
- [3]低碳背景下环勃海港口煤炭海铁联运路径优化研究[D]. 宋浩贤. 燕山大学, 2021(01)
- [4]上海港海铁联运业务如何乘胜追击?[N]. 甘琛. 中国水运报, 2021
- [5]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时空演化及驱动机理[D]. 杨彦博.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营策略研究[D]. 孔翌.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7]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研究[D]. 祝婷.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8]考虑衔接可靠性的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研究[D]. 李昂.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效率优化方法研究[D]. 申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10]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研究[D]. 王刚.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