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图书馆管理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谷倩兮[1](2021)在《19-20世纪之交意大利汉学的引领者罗声电研究》文中提出19-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国家纷纷在华设立外交公使馆,并展开支持其在华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国研究,刚刚完成民族统一的意大利也不甘于后。悠久的意大利汉学传统渐渐从以传教士为研究主体走向现代和世俗,又从学院式汉学走向实地考察现实中国的研究。这一时期着名的意大利东方学家和远东语言文学教授、早期派驻中国的意大利外交官罗声电(Lodovico Nocentini,1849-1910)就是一位对于复兴意大利汉学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承上启下的人物。分析罗声电论着,挖掘他作为学者和外交官两种角色的转换,可以展现出其中国文化造诣如何使之以外交官视角对现实中各种事件进行考察。本论文利用佛罗伦萨大学、罗马大学、意大利外交部档案馆、图书馆和其他意大利图书馆中关于罗声电的一手档案材料和原始文献,结合历史学、国际政治学理论方法,从语言、文化视角,展开关于罗声电的外交和学术生涯的全方位的梳理,挖掘他带领意大利汉学由衰弱转向繁荣的历程及其对意大利汉学发展和开拓意大利汉学新的研究方向的推动。通过分析罗声电的重要论着,本论文把握其对中国社会、文化、中意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意大利对外政策。本论文以五章的篇幅,以史为线,详细阐述罗声电的生平和学术道路;罗声电继承意大利汉学传统对中国思想观念和语言文学的研究;罗声电在现代意大利的东亚外交政策背景下的外交官经验和他开拓的对中国国际关系问题的探讨;罗声电在对中国现实政治、经济和社会研究和思考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中国观;罗声电在那不勒斯东方学院和罗马大学担当汉学教授和学术负责人期间创办刊物、兴办大学、组建语言学校和图书馆、设立协会等各种组织活动和贡献以及他对20世纪意大利汉学的重要引领作用。从详尽的分析和考察中,本论文揭示出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意大利汉学对于整个意大利汉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意义;罗声电上述研究和活动的中意文化交流意义和对中学西传产生的影响。希望本研究能够丰富19—20世纪之交的中意关系史研究,为晚清史方面的研究揭示更多历史事实和细节。
张子鸣[2](2021)在《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文中研究表明1949年至今,西安地区的建筑业平稳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到现在的较为成熟的设计阶段,西安市落成了大量的建筑作品,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风格以及创作理念。通过对西安市70年以来的建筑作品统计分析,对西安市的建筑创作与理论研究具有参考意义。首先,论文尽可能科学全面地收集到各类别建筑作品:办公、居住、商业、金融、体育、文化、医疗等建筑。根据建筑不同功能分类和设计单位研究、建筑作品区域等几个分类收集。然后,运用计量史学等方法对其进行外部数据特征和理论研究特征的分析,内外、纵横对比展开。在“数据特征”分析部分,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建筑作品按每种类型进行年度变化、设计单位分布、建筑作品区域、获奖作品与未获奖作品数量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数据统计从侧面映射出西安市建国以来建筑的发展动向。在“理论研究特征”分析部分,在70年以来各个历史分期下,本文主要选取了建筑形态特征、构图设计特征进行分析,在形态特征方面采用了定量结合定性的分析方法,对西安市近70年以来的各类建筑的形态特征有了一定的梳理,在构图理论方面主要运用定性并结合一些图示的分析方法,对各类建筑进行了梳理。最后,依据本文统计的数据,归纳出西安市当代建筑在各时段下的发展趋势,结合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梳理出西安市当代建筑在各个时段下的理论倾向,以此希望对未来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建筑理论研究提供研究资料以及参考。
石磊[3](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黄继乾[4](2021)在《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急需更加先进的服务形态来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与升级。此背景下,在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融合智能技术,不断体现新理念、新模式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得到迅猛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作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内容与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探寻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相同点与差异之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建议。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与网络调研双重视角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考量。通过收集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比较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在研究主体、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路径三方面的现象与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中外均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研究机构群,但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服务研究的合作紧密度与发文数量均高于国外。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均集中在智慧服务概念、服务模式、支撑技术、系统构建等方面,其中国外在智慧服务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更具实践性,而国内在研究主题的丰富程度与技术应用的前沿性上更具优势。在演化路径分析中,中外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各有特色且派生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国内研究演化主题更加丰富,国外图书馆则更加注重智慧服务过程中“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在实践调研角度,通过对中外图书馆网站进行网络调研,归纳梳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比较分析智慧服务中智能支撑技术、空间再造、数字资源建设、虚拟体验式服务、智慧型馆员五大功能要素。研究发现国内外在智慧服务过程中对于智能支撑技术的应用各有侧重;常规数字资源库建设理念与形式较为相似,但在特色资源库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虚拟体验式服务打造中,国外图书馆倾向于数字化展览类体验式空间构建,而国内则更加注重融合VR等技术的感知性空间的打造;在智慧型馆员的比较中,发现国外图书馆在馆员准入机制、馆员信息公开、馆员培训等方面政策更为科学,国内图书馆在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易欣悦[5](2020)在《近20年来域外图书馆学译介及中外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中外图书馆学比较研究是中国图书馆学的重要分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是在吸收西方图书馆学思想与理论,融合中国传统图书措理之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从中国图书馆学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对外国经验、方法、理论的吸纳与创新。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外交流活动愈发频繁,直接激发了我国学者从事中外图书馆学比较研究的热情。对近20年来,外国图书馆学及中外比较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先进经验,找出既有研究模式的不足,明晰学科发展趋势。因此,在对业界认可度较高的6种专业期刊2000-2019年间,中外图书馆学比较研究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外比较研究的总体特征和研究热点进行总结。发现我国对中外图书馆学比较领域的研究兴趣多在图书馆建设的比较与思考、图书馆服务比较、图书馆标准体系比较、图书馆管理体制比较等方面,提出中外研究还应进一步提高该领域研究层次和研究成果转化率的建议。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铭浩[7](2020)在《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取得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清朝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清前期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这段时期在清朝甚至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朝以及清前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清代尤其是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吸收继承了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总结了历代思想的宝贵经验,而且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可以说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集历代民族关系思想之大成。清前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通过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反思与总结以及对现实民族关系的理性思考与客观认识,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他们以民族关系思想为指导,不仅能够正确处理与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而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乎清朝发展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制度。清前期统治者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与政治思想相统一的特点,满族形成初期满族文化的二元特质又使他们的思想具有二元性特点。清前期统治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封建帝王,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前期各类历史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梳理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包含绪论、总结及六章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缘由,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等。第一章阐述了清太祖、清太宗、岳托、宁完我等人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这一时期的“恩威并用”、“诚信”、“参汉酌金”等思想成为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基石。第二章是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本章探讨了多尔衮、史可法、范文程以及洪承畴的思想,其中多尔衮的“一统”思想为清朝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总结了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章探讨了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康熙帝的“大一统”、“中外一体”、“尚德不尚威”等思想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五章梳理了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为“康乾盛世”的重要时期,雍正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雍正帝为例,他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六章比较了清前期统治者与前代着名帝王思想的异同,通过比较使我们更好地理清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总结共包含五大部分,一是总结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以汉治汉”、“以汉攻汉”等不同于前代的思想体系;二是分析了清朝入关前与入关后民族关系思想的不同之处;三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联系;四是概括了清前期统治者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五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宋柳[8](2019)在《《万有文库》品牌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万有文库》是由多种丛书组成的普及性综合丛书,被称为“丛书中的丛书”,是中国出版史上大型丛书的杰出代表,甚至在国外出版业产生了很大影响。王云五有着崇高的出版理想,他想要策划出一套丛书,能让全国各政府单位、各学校,甚至是家庭只需购买一套丛书便能拥有一座小型图书馆,《万有文库》的出版让他的这个愿景成为了现实。《万有文库》涉及领域宽广,涵盖内容丰富,出版规模宏大,对社会影响深远,不管是当时还是现今,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同类出版物也不多见。在当下知识服务、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当代整体出版业都在寻求转型之路,图书品牌化成为当今出版业的趋势,这就要求出版企业从理念到技术各方面取得新突破。本文对《万有文库》品牌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为当今图书品牌化出版带来启示和思考。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法、学科交叉法和归纳总结法展开研究,以编辑学、出版学、品牌管理学等理论为支撑,对《万有文库》品牌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从品牌命名、品牌组合、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传播、品牌延伸几大方面来探讨《万有文库》的品牌化对当今出版业的启示。首先对《万有文库》系列丛书的出版背景进行了梳理,分析《万有文库》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定位,然后从《万有文库》的品牌设计、品牌理念、品牌命名、品牌组合、品牌个性及价格策略来探究其产品策略,另外对《万有文库》的品牌传播策略也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各大报刊发布的广告、预约促销以及公共关系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最后一部分分析《万有文库》的品牌延伸和价值开发,分析其冠名延伸和品牌线延伸,另外《万有文库》传播了近代西学、传统文化以及推动了图书馆学和目录学的发展,良好的品牌延伸和价值开发让《万有文库》品牌影响深远。《万有文库》系列丛书对人类文化的整理与继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华经典着作的整理与传播,为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做出了一定贡献,二是汉译世界名着,引进新思想,做各类学科的普及,开启民智。《万有文库》影响当时知识匮乏的特殊时期,更是影响至今。另外研究《万有文库》的品牌策略,能为当今图书品牌化出版带来一些启发,出版企业要想建设品牌图书,要进行精品策划,要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建设和维护优质的作者资源和编辑资源,保障品牌内容,也要把握出版品牌的文化定位以及品牌的核心价值,优化品牌传播,同时为品牌图书寻求合适的品牌延伸,形成规模化和品牌化。
周亚,肖希明[9](2019)在《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方法与使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借鉴比较教育学等学科理论,探讨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的问题、方法与使命等基本理论问题。在研究对象与问题方面,需要丰富比较国家选取的多样性,拓展比较的范畴和问题域,从现实困境中寻找研究课题,强化图书馆学教育史的比较研究,关注中外图书馆学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关涉"人"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与资料方面,除使用通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外,亟待采用新方法,注重借鉴其他比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加强社会与文化层面的考察,以及对于档案等原始资料和一手数据的使用。在研究使命与取向上,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的主要使命在于探索图书馆学教育中外融合的路径,因此要坚持本土关照的研究取向,将反思与"互鉴"贯穿其中,创新和丰富研究模式,从经验借鉴走向理论生成,以期获得对学科教育发展路径的深层认知,为探寻学科教育未来走向提供行动知识,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57。
林文星[10](2019)在《毛坤图书馆学目录学思想内容及价值管窥》文中研究表明毛坤是我国着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对毛坤图书馆学目录学学术成果的研究,不仅可揭示出其学术思想对近代图书馆学的价值、对当代图书馆事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有助于丰富民国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内容。本文将选取近现代图书馆学方面的杰出人物——毛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位绪论,介绍了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当前的研究现状,其次简要陈述了本选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二是正文部分,是本选题研究内容的主体部分;三是结论部分,是对本选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进行撰写:第一章为“毛坤生平及论着简介”,笔者对毛坤的求学历程和工作经历、毛坤撰写的图书馆与目录学论着的概况进行简要介绍,分为两小节进行介绍。第二章为“毛坤图书馆学思想内容”,剖析了毛坤在图书馆学方面的思想内容,分别为:毛坤对图书馆理论方面的新拓展、毛坤中西结合的治学方法、毛坤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新见解、毛坤关于新式图书馆的建设构想。第三章为“毛坤目录学思想内容”,剖析了毛坤在目录学理论方面的思想内容,分别为:毛坤关于目录学基本理论的认识、毛坤在古籍编目工作方面的研究经验、毛坤联合目录的联合目录思想。第四章为“毛坤图书馆学目录学思想的价值揭示”,在这章中笔者分别剖析了毛坤图书馆学与目录学思想的价值体现。第五章为“结论”,在本章笔者概述了毛坤的学术思想对近代图书馆学科的理论贡献和对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参考价值,并简述了其图书馆学思想与目录学思想的联系。综上所述,本文采取文献调研与综合归纳法,分析了毛坤的个人背景,解读了毛坤撰写的图书馆学、目录学思想的有关论着,剖析了毛坤在图书馆学、目录学两方面思想内容的具体表现,进而探讨了毛坤的图书馆学、目录学思想的价值体现,从而总结了其学术思想对近代图书馆学科的理论贡献和对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参考价值。
二、中外图书馆管理思想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图书馆管理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9-20世纪之交意大利汉学的引领者罗声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罗声电的生平和早期学术道路 |
一、生平概要 |
二、学术养成 |
第二章 罗声电对中国语言和哲学的关注 |
一、罗声电与《第一位汉学家——利玛窦神父》 |
二、罗声电与《康熙圣谕和雍正广训》 |
三、罗声电对汉语的研究 |
四、罗声电对中国伦理道德的研究 |
第三章 罗声电的外交官经历:对于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 |
一、罗声电在华主要活动 |
二、罗声电的国际关系问题研究 |
第四章 罗声电的中国观:《在东亚一一印象和游记》以及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 |
一、晚清中国政治制度 |
二、晚清中国社会现象 |
三、晚清中国经济状况和近代化 |
四、晚清中国城市面貌和民风民情 |
五、罗声电的中国观 |
第五章 罗声电的学术组织活动和贡献 |
一、罗声电在那不勒斯:东方学院及刊物《东方》 |
二、罗声电在罗马 |
结论 |
一、意大利汉学传统的优秀继承者 |
二、意大利汉学研究新方向的杰出开创者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罗声电所藏汉籍书目 |
附录二 罗声电藏书印 |
附录三 《在东亚——印象和游记》(1894年)书影 |
附录四 《东方研究杂志》1907年创刊号封面和目录 |
(2)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西安建筑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建筑作品与理论转译方法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计量史学研究现状 |
1.2.4 计量史学方法下建筑学领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当代西安建筑发展概况 |
2.1 历史分期划分依据 |
2.1.1 1949-1952年 |
2.1.2 1953-1957年 |
2.1.3 1958-1964年 |
2.1.4 1965-1976年 |
2.1.5 1977-1989年 |
2.1.6 1990-2000年 |
2.1.7 2000年至今 |
2.2 西安当代建筑发展概述 |
2.2.1 新中国成立后 |
2.2.2 改革开放后 |
2.2.3 二十一世纪以来 |
2.3 西安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
2.3.1 建筑风貌控制 |
2.3.2 汉唐风貌区 |
2.3.3 明清风貌区 |
2.3.4 风貌协调区 |
2.3.5 现代建筑区 |
2.4 本章小结 |
3 建筑作品的数据统计分析 |
3.1 资料收集流程 |
3.1.1 建筑作品定义 |
3.1.2 地方志与城建档案 |
3.1.3 确定建筑设计机构 |
3.1.4 建筑作品收集 |
3.2 建筑理论研究范围 |
3.3 建筑作品分类 |
3.4 建筑作品统计分析 |
3.4.1 建筑作品类型统计 |
3.4.2 创作团队量化分析 |
3.4.3 建筑作品地理分布 |
3.4.4 建筑作品数量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4 建筑作品的理论特征分析 |
4.1 研究框架的确定 |
4.2 建筑形态特征 |
4.2.1 居住类建筑 |
4.2.2 酒店、金融与商业类建筑 |
4.2.3 文化类建筑 |
4.2.4 办公类建筑 |
4.2.5 医疗类建筑 |
4.2.6 教育类建筑 |
4.3 建筑构图特征 |
4.3.1 1949-1952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2 1953-1957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3 1958-1964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4 1965-1989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5 1990-2000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6 2001-2010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7 2011年—至今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特征总结 |
5.1.1 数据特征总结 |
5.1.2 理论特征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一)图录 |
(二)表录 |
附录2 |
致谢 |
(3)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
2.1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
2.2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 |
第3章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比较分析 |
3.1 研究数据来源 |
3.2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体比较分析 |
3.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
3.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
3.2.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比较 |
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
3.3.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
3.3.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
3.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 |
3.4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
3.4.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3.4.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3.4.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比较 |
第4章 基于网络调研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比较分析 |
4.1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的调研设计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方法 |
4.1.3 调研内容 |
4.2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调研 |
4.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
4.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
4.3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要素比较 |
4.3.1 智能支撑技术比较 |
4.3.2 空间再造服务比较 |
4.3.3 数字资源建设比较 |
4.3.4 虚拟体验式服务比较 |
4.3.5 智慧型服务馆员比较 |
第5章 提升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水平的启示与建议 |
5.1 深化理论探索,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 |
5.2 融入前沿技术,布局平台化服务系统 |
5.3 汇聚多元资源,丰富智慧服务内容 |
5.4 完善技术标准,提供智慧服务保障 |
5.5 优化交互功能,提升网站界面友好性 |
5.6 提升馆员素质,培育高水平服务团队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近20年来域外图书馆学译介及中外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近二十年来中外图书馆学比较研究计量分析 |
2.1 研究设计 |
2.2 描述性指标 |
2.2.1 期刊分布 |
2.2.2 年代分布 |
2.2.3 基金状况 |
2.2.4 作者研究 |
3 近二十年来外国图书馆学译介及中外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 |
3.1 研究对象分析 |
3.2 研究主题分布 |
3.2.1 各类型图书馆间比较研究 |
3.2.2 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 |
3.2.3 图书馆员职业素养比较研究 |
3.2.4 资源建设比较研究 |
3.2.5 中外图书馆事业相关政策法律比较研究 |
3.2.6 图书馆职能比较研究 |
3.2.7 读者服务比较研究 |
3.3 中外对比研究的发展历程 |
4 中外图书馆学比较研究展望 |
(7)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清太祖至清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一节 清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二节 清太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三节 宁完我的“参汉酌金”思想 |
第四节 岳托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五节 祖可法和张存仁的“伐明三策” |
第二章 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一节 多尔衮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二节 范文程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三节 史可法的“联清灭寇”思想 |
第四节 洪承畴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三章 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一节 清世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二节 陈名夏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党争中的异化 |
第三节 王夫之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四节 黄宗羲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五节 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
第六节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第四章 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一节 清圣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二节 施琅的“大一统”思想 |
第三节 蓝鼎元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四节 吕留良对“夷夏之辨”的认识 |
第五章 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一节 清世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二节 年羹尧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三节 岳钟琪的“以夷攻夷”和“畏威怀德”思想 |
第四节 鄂尔泰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五节 曾静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六章 清前期帝王与历代着名帝王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第一节 清太祖与金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第二节 清太宗与金太宗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第三节 清圣祖与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第四节 清世宗与明成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
总结 |
附录 清前期民族关系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万有文库》品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万有文库》的文献分析 |
1.2.2 对王云五的文献分析 |
1.2.3 对商务印书馆及近代出版事业的文献分析 |
1.2.4 对出版品牌策略的文献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
1.6.1 品牌 |
1.6.2 图书品牌 |
1.6.3 图书品牌策略 |
2 《万有文库》的品牌定位 |
2.1 《万有文库》的出版背景 |
2.1.1 文库本缘起 |
2.1.2 新文化运动带来新的社会思潮 |
2.1.3 商务印刷制造业的发展 |
2.1.4 国民政府开展图书馆运动 |
2.1.5 东方图书馆提供优质资源 |
2.1.6 王云五的出版素质 |
2.2 《万有文库》的市场定位 |
2.2.1 有效的市场细分 |
2.2.2 精准的市场定位 |
3 《万有文库》的产品策略 |
3.1 《万有文库》的品牌设计 |
3.1.1 《万有文库》的品牌理念 |
3.1.2 《万有文库》的品牌命名 |
3.1.3 《万有文库》的装帧和版式设计 |
3.2 《万有文库》的品牌组合 |
3.2.1 《万有文库》第一集 |
3.2.2 《万有文库》第二集 |
3.2.3 《万有文库简编》 |
3.2.4 《万有文库荟要》 |
3.2.5 《万有文库》的产品组合 |
3.3 《万有文库》的品牌个性 |
3.3.1 无所不包,普及文化 |
3.3.2 反映时代,开启民智 |
3.3.3 精耕细作,追求质量 |
3.3.4 传扬后世,延续与继承 |
3.4 《万有文库》的价格策略 |
3.4.1 低位定价,打开销路 |
3.4.2 折扣定价,促进销量 |
4 《万有文库》的品牌传播策略 |
4.1 广而告之,促进品牌传播 |
4.1.1 在各大报刊中持续刊发广告 |
4.1.2 结合时势热点进行宣传 |
4.1.3 宣传广告形式多样 |
4.2 创新促销方式,促进品牌传播 |
4.2.1 《万有文库》第一集预约情况 |
4.2.2 《万有文库》第二集预约情况 |
4.2.3 分期出版有后劲 |
4.2.4 自设分馆直销服务部门 |
4.3 良好的公共关系促进品牌传播 |
4.3.1 社会名流的自发传播 |
4.3.2 王云五的公益行为 |
5 《万有文库》的品牌延伸和价值开发 |
5.1 《万有文库》的品牌延伸 |
5.1.1 《万有文库》的冠名延伸 |
5.1.2 《万有文库》的品牌线延伸 |
5.2 汉译世界名着,传播近代西学 |
5.2.1 汉译世界名着出版总态势 |
5.2.2 汉译世界名着译介种类丰富 |
5.2.3 汉译世界名着译介国别以英、法、美、德为主 |
5.2.4 汉译世界名着编译者概况 |
5.3 国学丛书,传播传统文化 |
5.3.1 国学丛书出版总态势 |
5.3.2 国学丛书种类分布 |
5.3.3 重视文史哲类的图书 |
5.3.4 朝代以清、宋、唐、明为主要,同时重视近现代 |
5.3.5 以各种国学入门书目为比较标准 |
5.4 推动图书馆学和目录学的发展 |
5.4.1 运用四角号码检字法 |
5.4.2 应用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 |
6 《万有文库》对当今出版业的启示 |
6.1 精品策划,树立优质品牌意识 |
6.2 人才建设,保障品牌内容质量 |
6.3 双效统一,建设良好的管理机制 |
6.4 品牌定位,把握情感与文化定位 |
6.5 品牌个性,展现品牌核心价值 |
6.6 品牌传播,使品牌推广最优化 |
6.7 品牌延伸,形成规模品牌特色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方法与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确立 |
2 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与资料拓新 |
3 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的使命与取向 |
4 结语 |
(10)毛坤图书馆学目录学思想内容及价值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毛坤生平及论着简介 |
第一节 毛坤生平事迹简介 |
一、毛坤求学经历 |
二、毛坤工作经历 |
第二节 毛坤图书馆学目录学论着简介 |
一、中文论着 |
二、外文译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毛坤图书馆学思想内容 |
第一节 图书馆理论方面的新拓展 |
一、对图书馆性质的新见识 |
二、对图书馆职责的新看法 |
第二节 对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新主张 |
一、古为今用的学术风格 |
二、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 |
第三节 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新见解 |
一、对图书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
二、对馆员培训工作的新方式 |
第四节 对图书馆发展的新思想 |
一、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
二、相应的解决方法 |
三、新式图书馆的建设构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毛坤目录学思想内容 |
第一节 对目录学基本理论的认识 |
一、对目录学定义的诠释 |
二、对目录学研究范围的界定 |
三、对目录学功能的总结 |
第二节 对古籍目录学的探讨 |
一、提供可资借鉴的古籍编目方法 |
二、为鉴定古籍版本提供重要资料 |
三、为辨别古籍版本提出有效规则 |
第三节 对编制联合目录的研究 |
一、对联合目录功能与种类的概述 |
二、对联合目录编制工作的指导 |
三、毛坤联合目录思想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毛坤图书馆学目录学思想的价值揭示 |
第一节 毛坤图书馆学思想的价值体现 |
一、高度概括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
二、中西结合的学术风格 |
三、多样化培训缓解馆员不足的困境 |
四、提倡图书馆应辅助教育事业 |
五、对建设儿童图书馆的指导作用 |
第二节 毛坤目录学思想的价值体现 |
一、充实和发展了近代目录学的思想内涵 |
二、对当代古籍工作的指导意义 |
三、促进文献资源的科学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外图书馆管理思想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9-20世纪之交意大利汉学的引领者罗声电研究[D]. 谷倩兮.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D]. 张子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D]. 黄继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近20年来域外图书馆学译介及中外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易欣悦.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0(05)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 陈铭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8]《万有文库》品牌策略研究[D]. 宋柳.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9]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方法与使命[J]. 周亚,肖希明.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05)
- [10]毛坤图书馆学目录学思想内容及价值管窥[D]. 林文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