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例HBV阳性肝细胞癌患者二重感染血清学分析

256例HBV阳性肝细胞癌患者二重感染血清学分析

一、256例HBV阳性肝细胞癌患者重叠感染的血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克敏[1](2018)在《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性的流行率及突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据估算大约有20亿人口被感染,其中接近3亿为慢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出现表明患者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者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处于感染的恢复期和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回顾既往研究,曾有报道指出,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可在患者血清中同时检测到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全球报道出现双阳性的概率约为2.43%-8.90%[1-7]。有报道称HBV表面抗原和抗体的双阳性是由于HBV突变引起,这种突变可能是由于免疫逃逸所造成的选择性作用[4,6,8-11]。然而,也有研究者发现HBsAb阳性与阴性的乙肝患者中发生HBsAg突变的情况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认为双阳性可能与患者同时感染不同亚型的HBV有关联[12]。因此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潜在机制仍然是模糊和有争议的。研究目的分析2014-2016年间,广州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患者的流行率及其血清学特征,分析出现双阳性流行率差异的影响因素。并评估中国慢性乙肝患者S基因主要亲水区域突变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性血清学资料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发生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方案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1.利用雅培I2000化学发光微粒免疫自动检测平台对HBV血清学标志物五项指标进行检测,患者的五项乙肝标志物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标本来源为2014-2016年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广州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患者的流行率。2.采用巢式PCR对2015年的两组Ⅰ组(44例)HBsAg(+)/HBsAb(+),Ⅱ组(88例)HBsAg(+)/HBsAb(-)共132例患者的血清病毒DNA进行扩增,通过直接测序技术检测乙肝病毒的S基因序列。并用序列比对软件MEGA6、统计软件SPSS 22.0对S基因突变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统计了2014-2016年13,369名HBsAg阳性病人,HBsAg和HBsAb双阳患者559名,流行率分别为4.52%、4.02%和4.04%;HBsAg和HBsAb双阳病人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主要表现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模式,HBeAb阳性的病人出现的概率更大,占68.34%,并且以低浓度HBsAb10.00100.00 mIU/ml为主,占89.44%。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双阳性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p>0.05),其中,2015年的平均年龄显着高于2014年和2016年,2015年的男性比例显着低于2014年和2016年。2.在两组患者中,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56.82%)和C型(43.1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HBV基因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Group I患者的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Group I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组患者中以低浓度HBsAb 10.00100.00 mIU/ml为主,占86.36%;主要亲水区域(MHR)发生突变的比例为59.09%;I组患者MHR每100个氨基酸的变异数约为II组患者的7.1倍(2.50vs0.35,p<0.001),至少发生两个氨基酸突变的有16名患者,其中12名患者(31.82%,12/44)来自I组,只有2名患者(2.27%,2/88)来自II组(p<0.001);突变主要发生在“α”决定簇(3.41vs0.90,p<0.001)。此外,两组还存在下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HR1(2.81vs0.05,p<0.001)、MHR3(4.38vs1.06,p<0.001)、MHR4(2.05vs0.68,p<0.05)、MHR5(1.24vs0,p<0.001)。但是两组在MHR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27vs0.57,p=0.099)。两组患者的点突变也存在显着差异,I组中突变点主要是s101Q、s114S、s120P、s126T/I、s129Q、s131T、s133M和s145G,突变频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sQ101K、sT131N和sM133L(p<0.05)。研究结论1.广州地区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流行率为4.18%。HBsAg与HBsAb双阳模式出现在男性患者的概率更高,HBeAg转换为HBeAb其传染性并未减弱;以低浓度HBsAb为主,可能说明双阳患者的HBsAb是在感染期间形成的。2.在两组患者中,Group I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更高,说明其传染性比Group II组更强;但是ALT水平低,可能说明双阳患者对机体的影响是长期作用的结果;I组发生S基因突变的频率更高,提示S区基因尤其是“α”决定簇的突变造成了双阳的发生;突变主要位于“α”决定簇的第1环(MHR3),可能说明HBV突变不是受到人工主动免疫和/或者人工被动免疫、或者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的影响,而是患者在感染期间形成的HBsAb对乙型肝炎病毒长期的筛选压力致使HBV选择免疫逃逸突变引起的,并最终导致HBsAg与HBsAb双阳性的出现。

黄荟森[2](2018)在《南宁市江南区学龄前期儿童HBsAg和HBsAb阳性率调查及免疫无应答者HBV感染风险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南宁市江南区学龄前期儿童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评估我市江南区学龄前期儿童乙肝疫苗免疫的效果,为指导该地区乙肝的防控提供参考资料。(2)通过队列研究比较乙肝疫苗无应答者与乙肝疫苗应答者随访结束时各组间HBsAg阳性率,探讨乙肝疫苗无应答者究竟是HBV的易感者还是抵抗者,评估乙肝疫苗无应答者未来感染HBV的风险。方法(1)在2015年3月-2016年6月期间,随机整群抽取南宁市江南区82家幼儿园机构的学龄前期儿童(3-6岁),采集儿童静脉血1-3ml,用ELISA法检测儿童血清HBsAg和HBsAb。(2)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在2015年3-5月期间,对南宁市江南区64家幼儿园内按照0、1、6月程序接种三针乙肝疫苗的2-5岁儿童采血,并检测儿童HBsAg和HBsAb。排除HBsAg阳性的儿童后,根据儿童HBsAb是否阳性情况(研究的暴露因素为乙肝疫苗无应答),分成暴露组(HBsAb阴性)和对照组(HBsAb阳性)。研究随访一年,开始于2015年6月1日,结束时间为2016年7月1日,在2016年6月1-30日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检测血清HBsAg阳性率情况,并比较两个组的HBsAg阳性率。结果(1)现况研究的结果:82家幼儿园10,757名学龄前期(3-6岁)儿童中,共有24人HBsAg阳性,总阳性率为0.22%,不同年龄和性别间HBsAg阳性率没有差异。HBsAb阳性人数为6195人,总阳性率为57.59%,不同年龄HBsAb阳性率有差异,3岁、4岁、5岁、6岁儿童的HBsAb阳性率分别为51.96%、55.02%、60.79%、65.71%,儿童HBsAb阳性率随年龄增加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不同性别间HBsAb阳性率没有差异。(2)队列研究结果:纳入队列的无应答组人数1824名,研究结束时共出现5名HBsAg阳性者,阳性率为0.27%;纳入队列的应答组人数2054名,研究结束时未检测出HBsAg阳性者,阳性率为0.00%;研究结束时无应答组与应答组间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南宁市江南区学龄前期儿童HBsAg阳性率仅为0.22%,处于较低水平,但HBsAb阳性率不高,介于51.96%-65.71%之间。(2)乙肝疫苗无应答组一年后的HBsAg阳性率0.27%,高于应答组的0.00%,因此乙肝疫苗无应答者仍然存在感染HBV的风险。

刘义庆,杨帆,李丽,许丽,邵婧,王泽筠,王勇,张炳昌[3](2018)在《山东地区人群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重叠感染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山东地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和丙型肝炎(简称丙肝)重叠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1-2016年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321 501例患者进行乙肝5项定量及丙肝抗体检测。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阳性、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阳性、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并分析。结果 HBsAg阳性患者中丙肝抗体(HCV-Ab)阳性率为0.91%,HBsAg阴性患者中HCV-Ab阳性率为0.47%,HBsAg阳性患者中HCV-Ab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患者(χ2=61.638,P<0.05)。HBsAg阳性合并HCV-Ab阳性人群中,男性HCV-Ab阳性率0.99%,女性阳性率0.80%,男性阳性率略高于女性,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8,P>0.05)。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人群合并HCV-Ab阳性率为0.63%,HBeAg阴性人群合并HCV-Ab阳性率为1.01%,HBeAg阴性乙肝患者HCV-Ab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乙肝患者(χ2=4.977,P<0.05)。HBsAg阳性合并HCV-Ab阳性人群中,60<70岁人群阳性率最高,80岁及以上人群阳性率最低。结论山东地区乙肝阳性患者合并丙肝感染的概率较低,有年龄差异且与HBeAg阴阳性相关。

严柳[4](2016)在《湘潭地区1623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为掌握湘潭地区门诊和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方法对2015年111月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有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抗-HCV ELSIA检测,检测阳性者再同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血清标本16 238例,总的抗-HCV阳性251例,总感染率为1.55%。其中男8 597例,感染率为1.61%;女7 641例,感染率为1.48%。女性各年龄组的HC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5160岁这个年龄组中感染率为2.45%,在各年龄组中感染率最高。在HCV感染者中重叠感染乙肝的比例是男性23.19%,女性21.24%;同时ALT不合格比例分别是男性36.96%,女性32.74%。结论该院所有门诊及住院患者HCV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详细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李春生[5](2011)在《乙肝病毒感染与Ⅱ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当今,全球人类的健康面临的Ⅱ型糖尿病(以下简称糖尿病)威胁正日益增加,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正在快速增长,糖尿病已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慢性疾病。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主要器官,对于机体内糖的贮存、分解和血糖调节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肝脏功能受损往往影响正常的糖代谢,甚至可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资料显示,约有80%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比率可达30%,而正常人群糖尿病发生率仅为0.6%。在各型肝炎病毒感染中,乙肝、丙肝、丁肝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慢性肝功能损害。而乙肝为最常见的肝炎病毒感染类型。目前我国乙肝感染率为59.17%,HBsAg阳性率为10%,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肝硬化或肝癌,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者中,约5%-10%发展成慢性,表现为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估计年发生率为2.1%。关于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胰岛素抵抗学说、胰岛素代谢障碍学说、门-腔静脉分流“逃逸”学说、肝酶缺陷学说、病毒学说等。病毒学说认为,肝脏和胰腺有着相似的组织结构和胚胎起源。肝炎病毒除损害肝脏外,对胰腺也有直接损害和亲和力,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破坏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致血糖升高。国内外对肝炎病毒感染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与糖尿病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乙肝与糖尿病的关系报道结果不一。本文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乙肝感染血清标志物HBsAg为研究指标,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与糖尿病的关系,为该病制定预防控制策略,筛查重点人群,开展三级预防,减少糖尿病和乙肝的双重威胁,保障人类健康和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大意义。研究目的1、以HBsAg为乙肝病毒感染的标记,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与糖尿病的关系。2、探讨HBsAg与HbcAb交互作用在糖尿病发病中的效应。研究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行1:2配比,对2006-2009年在章丘市人民医院固定查体的51个单位的全体职工共5107人进行连续4年的追踪观察,从中筛查出符合糖尿病确诊标准的221人作为病例。对照选择与病例相同查体时间、同单位、同性别、年龄≤5岁的非糖尿病人群作为对照,如果同单位没有可选择的对照,则从相近查体时间、相近工作单位选择,每个病例选择2个对照。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探讨HBsAg与糖尿病的关系;运用相加模型研究HBsAg与HBcAb交互作用在糖尿病发病中的效应。研究结果1、乙肝病毒感染与糖尿病关系:将HBsAg作为乙肝感染的重要标记,以“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发现,HBsAg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人群中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为HBsAg阴性人群的3.526倍,95%CI:1.320-9.608。在调整有关潜在混杂因素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发现,HBsAg与糖尿病之间仍有明显相关性,HBsAg阳性人群中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为HBsAg阴性人群的5.153倍,95%CI:1.796-14.782。2、HBsAg与HBcAb对糖尿病发病的交互作用:在未调整混在因素前与用多因素logistic调整有关混在因素后,HBsAg与HBcAb共同存在时的效应皆大于各因素单独存在时效应之和,表明两因素之间在糖尿病的发病中存在正相加模型交互作用。未调整混在因素时协同效应指数为1.636(95%CI:0.362-7.389),交互效应超额相对危险性为3.461(95%CI:-8.880-15.801),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为34.958(95%CI:-51.822-121.739);调整混在因素后协同效应指数为1.701(95%CI:0.317-9.135),交互效应超额相对危险性为4.848(95%CI:-12.387-22.083),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为37.973(95%CI:-56.226-132.173)。结论1、乙肝病毒感染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HBsAg与HBcAb两因素之间在糖尿病的发病中存在正相加模型交互作用。

何宗忠[6](2010)在《三种检测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全球有超3.5亿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而中国是一个HBV感染的大国,感染率约7.18%。肝细胞癌(HCC)在癌症死亡率中已跃升为第四位,男性患者是第三位,而HBV就是其主要病因。目前HBV血清学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Serological markers, HBV-M)的检测普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近来出现了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Time resolved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TRFIA)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检测]HBV-M(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在HBV-M检测领域还有免疫胶体金技术(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CGIA),放射免疫技术(Radioimmunoassay, RIA),等等。ELISA其优点是经济,成批检测时间不长,仪器设备要求不高,但准确性较差,且不能定量;TRFIA方法其优点是可定量,灵敏度与特异性较ELISA优越,但其检测时间较长,标本消耗量大;CLIA方法其优点是检测时间短,灵敏度与特异性高,但需配套的仪器设备与试剂,检测成本高;CGIV方法其优点是快速、不需仪器设备、单份测试成本低,但其灵敏度较低,难以进行质量控制;RIA方法其优点是灵敏度高,经济,但存在放射性污染。方法较多,不同的检测方法得出的结果有所差异,其差异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而引起的医疗纠纷表现越来越突出。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假阴性产生的输血安全问题,还有的问题如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已感染HBV与肝炎,而未采取干预措施,如减少饮酒注意休息等一般措施和采取抗病毒治疗等特殊措施等从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如表面抗原为假阳性产生的最大问题是会使受检者加重心理负担,影响到婚姻、就业、家庭等。HBV的防治方案的合理选择,有赖于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的准确。我国目前检测HBV-M主要有ELISA、TRF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lectrical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三种方法,因此,我们对三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检测时间、标本消耗量等的比较来阐述三检测方法对HBV各血清标志物检测差异的程度及原因,从而分析各检测方法的优劣与应用价值;并基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探讨ELISA方法检测HBsAb的S/CO比值应用于免疫保护范围,以及ELISA测定低浓度HBsAg的函数判断结果的准确性。总之,只有HBV-M结果准确,才有更科学个性化的防治方案,使易感者得到有效保护,乙肝感染者能延缓肝硬化肝肿瘤的病程进展、甚至治愈。方法1. ECLIA, TRFIA, ELISA三种方法测定HBV血清标志物差异性比较452例标本来自2009年10月-2009年12月来我院就诊人员,其中男267例,女185例,年龄0岁-86岁,均龄41.2岁。第一部分来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90例,均为肝炎患者,且已知FQ-HBV-DNA定量的结果),采取三种方法平行检测HBV-M。第二部分来自免疫定量实验室(182例),检测顺序为ECLIA、ELISA、TRFIA。第三部分来自免疫定性实验室(180例),检测顺序为ELISA、ECLIA与TRFIA平行检测。操作及结果判断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ELISA以S/CO比值表示其量化程度,ECLIA的HBsAb为定量数据,其单位为mlU/ml;HBsAg、HBeAg、HBeAb、HBcAb四项则以COI(Cutoff index)指数来衡量量化程度,TRFIA测定结果均为定量结果,HBsAg的单位是ng/ml,HBsAb的单位是mIU/ml, HBeAg、HBeAb、HBcAb三项的单位是PEI U/ml。TRFIA、ELISA采用卫生部临检中心的质控品加强质量控制,而ECLIA以厂家的原装配套质控品加强质量控制。对三种方法检测HBsAg结果不一致的17例标本再采用表面抗原确认试剂以及采用HBV荧光PCR定量(FQ-HBV-DNA)再行确认。接着对ECLIA阴性、TRFIA阳性、FQ-HBV-DNA阳性的5例标本再采用Roche与Abbott两公司的ECLIA方法复查以确认是否为标本受到污染抑或为ECLIA检测突变能力以外的新突变体。2. ELISA方法S/CO比值应用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保护范围初探756例标本来自2008年8月~2009年10月我院查体人员,男480例,女276例,年龄0岁-86岁,均龄41.04岁。每份标本均用ELISA测定HBsAb,ECLIA测定HBsAb与HBsAg。操作及结果判断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前者以S/CO比值表示其量化程度,≥1判为阳性,后者可直接定量,≥10IU/L判定为阳性。ELISA以10IU/L、30IU/L的HBsAb质控品加强质量控制,ECLIA以配套质控品加强质量控制。并以ECLIA为标准来评价ELISA测定HBsAb的特异性、灵敏度及其相关性。3. ELISA测定低浓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果准确性函数判断收集2009年10月~2009年12月ELISA检测HBsAg的S/CO比值位于0.5~5.0之间的170份标本,23份组合模式奇特且HBsAg的S/CO比值≤11.0的标本(男125例,女68例,年龄0-81岁,均龄41.4岁,其中10例为新生儿)。COBASe601平台检测HBsAg后,置-20℃低温冰箱保存。标本收集完毕后从ECLIA复查HBsAg阳性中随机抽取40例作表面抗原中和确认实验。分析ELISA测定HBV-M的组合模式;并以HBsAg为因变量,ELISA测定的HBV-M五项以及年龄、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est回归,得出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的P值从而初步判断ELISA方法测定HBsAg的结果是否准确。4.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登记,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ELISA、TRFIA、ECLIA检测HBV-M的阳性率其差异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两两比较则采用partitions of X2 method,一致性检验检验采用Kappa检验。ELISA和ECLIA测定同一份标本的HBsAb结果配对,其差异采用McNemar卡方检验,一致性检验检验采用Kappa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回归。ELISA和ECLIA测定同一份标本的HBsAg结果配对,其差异采用McNemar卡方检验,一致性检验检验采用Kappa检验;再以ECLIA测的HBsAg为因变量、ELISA测定的HBV-M为自变量进行Logiest回归。检验水准a=0.05。结果1.ECLIA、TRFIA、ELISA三种方法测定HBV血清标志物差异性比较ELISA、TRFIA、ECLIA测定HBsAg、HBsAb、HBeAg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pa检验HBsAg、HBsAb、HBeAg在任两方法之间均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75)。HBeAb、HBcAb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b的阳性率TRFIA方法最高、ELISA最低、ECLIA居中;而HBcAb的阳性率则ECLIA方法最高、ELISA最低、TRFIA居中。经partitions of X2 method检验发现HBeAb的阳性率ELISA与TRFIA、ELISA与ECLI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一致性均较差(Kappa<0.75);而ECLIA与TRFIA则无统计学差异(P>0.0125),一致性较好(Kappa>0.75)。经partitions of X2 method检验发现HBcAb的阳性率ELISA与TRFIA、ELISA与ECLIA、ECLIA与TRFI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一致性较差(Kappa<0.75)。ELISA、TRFIA、ECLIA检测HBsAg的结果同为阳性175例,同为阴性260例,总符合率为96.24%,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本实验可观,有5例(2.75%)标本发生交叉污染,均为第二类标本,又从操作程序与原始记录可查出污染来自于ELISA检测系统。由FQ-HBV-DNA和中和确认试验综合考虑,则ELISA方法的HBsAg有4例(2.22%)假阴性、1例(0.04%)假阳性,灵敏度97.22%,特异度99.63%;TRFIA则有3例(1.67%)假阴性、4例(1.47%)假阳性,灵敏度97.78%,特异度98.53%;ECLIA则有0例(0.00%)假阴性、0例(0.00%)假阳性,灵敏度100.00%,特异度100.00%。ELISA、TRFIA、ECLIA检测HBsAb的结果三者均阳性207例,三者均阴性193例,总符合率88.50%;HBeAg的结果同为阳性46例,同为阴性390例,总符合率为95.58%;HBeAb的结果均阳性167例,均阴性192例,总符合率为79.42%;HBcAb的结果同为阳性261例,同为阴性66例,总符合率为72.35%。2. ELISA的S/CO比值应用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保护范围初探ELISA与ECLIA测定HBsAb的结果同为阳性349例,同为阴性337例,符合率为90.74%,经Kappa检验其值为0.815,说明ELISA与ECLIA方法检测HBsAb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1例ECLIA阴性而ELISA为阳性,占2.78%;49例ECLIA阳性而ELISA阴性,占6.48%。HBsAg阴性的453例标本中,ELISA测定HBsAb的S/CO值<1.0的有98例,其中81例ECLIA测定小于10mIU/ml,均为阴性结果,一致性82.7%;17例大于10mIU/ml。ELISA方法测定HBsAb的S/CO值介于1.0~5.0的有86例,其中72例ECLIA法测定在10-100 mIU/ml之间,均为弱阳性结果,一致性83.7%,这部分受检者对HBV的免疫保护作用不确切;有11例小于10mIU/ml和3例大于100 mIU/ml。ELISA方法测定HBsAb的S/CO值介于5.0-13.0有69例,40例ECLIA法测定大于100mIU/ml,均为阳性结果,一致性58.0%,这部分受检者对HBV的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还有29例在10~100 mIU/ml之间。ELISA方法测定HBsAb的S/CO比值大于13.0有200例,ECLIA法测定则有199例大于100mIU/ml,均为阳性结果,一致性高达99.5%,基本所有受检者对HBV均具有肯定免疫保护作用。3. ELISA方法测定低浓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果函数判断初探ELISA检测低浓度HBsAg的149份阳性标本用ECLIA复查有112例为阳性;37例为阴性,假阳性率19.17%。ELISA检测低浓度HBsAg的44份阴性标本用ECLIA复查有28例为阴性;16例为阳性,假阴性率8.29%。两方法检测低浓度HBsAg总符合率仅72.54%,经Kappa检验其值为0.332,说明ELISA与ECLIA检测低浓度HBsAg一致性较差;经McNemar卡方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21,P=0.005)。40例ECLIA复查阳性经表面抗原中和试验确认均为阳性,92例FQ-HBV-DNA确认有5例阳性,占5.43%。排除10例新生儿后的183例标本Logiest回归第一次迭代拟合后的阴性预测准确度为86.0%,阳性预测准确度为98.4%,对所有个案预测准确度为94.5%。-2对数似然值为58.224,Nagelkerke R2为0.848。Logiest回归方程为:结论1.ELISA与TRFIA检测HBsAg具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但三种检测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检测HBsAb与HBeAg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b、HBcAb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ECLIA相比,ELISA测定的HBsAb具有肯定的免疫保护作用的S/CO比值为大于13.0;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S/CO比值为<5.0。3.在没有ECLIA复查ELISA测定低浓度HBsAg的情况下,可利用函数求出的P值推断结果的准确性,以P=0.5为临界点,P值越大,阳性预测准确度越高, P值越小,阴性预测准确度越高。创新点1.首次提出ELISA测定HBsAb的S/CO值可半定量,人们可据HBsAb检测S/CO值的范围,初步判定是否需重新或加强免疫,使ELISA的检测结果具有ECLIA定量的初步价值。2.首次提出ELISA测定低浓度HBsAg标本初步判断结果准确性的数学函数表达式。

唐满江[7](2007)在《156例丙肝阳性血清检出乙肝病毒标志物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丙肝患者重叠感染乙肝的情况,探讨丙肝和乙肝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56例丙肝阳性血清进行了HBV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发现156例丙肝感染的病例中有68例患者受到过乙肝病毒感染,感染率为43.6%,说明丙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在丙肝患者中分布面较广。同时发现丙肝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复制指标检出率低,且抗-HBs阳性率高。结论丙肝病毒对乙肝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但抗-HBs的产生不能说明乙肝完全痊愈。临床在对丙肝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考虑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是有必要的。

马志建,何敏仪,黄育昌[8](2003)在《256例HBV阳性肝细胞癌患者重叠感染的血清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256例HBV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重叠感染甲、乙、丙、丁、戊型肝下炎病毒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以HBV重叠感染HDV,HEV,HCV为主,分别占 38%,29.7%和16.4%,222例(86.7%)为双重感染,34例(13.3%)为多重感染,结果显示:HBV感染是HCC的主要危险因素,HBV重叠感染增加肝细胞恶变的可能性,具有协同致癌作用。作者提出,预防和控制HBV感染和重叠感染对降低HCC发病率意义重大。

姬广森[9](2003)在《乙型肝炎220例重叠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 2 2 0例乙肝患者重叠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分析 ,说明在我们地区HBV重叠HCV感染者很多 ,肝炎后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仍然是乙型肝炎病毒或乙丙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慢性肝炎病人随着病情的延续 ,不仅重叠感染率增高 ,且可能使肝病慢性化和重症化 ,输血仍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

刘红[10](2003)在《HBV蛋白相关免疫应答致HBV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感染机体后可发生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全球约有3.5亿慢性感染者,亚洲属于高流行区,以围产期传播为主,约有1/3~1/4的慢性HBV感染者将会发生进展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 对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认为,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等脏器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由病毒各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宿主间的免疫反应造成的,但是其具体病理损伤机制还不甚清楚。在HBV各基因编码的蛋白中,HBV中蛋白和核心蛋白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而且HBV中蛋白和核心蛋白相关的免疫应答成分能否造成肝脏病理损伤还不清楚。为了解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尤其是HBV中蛋白相关的免疫应答成分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我们利用已建立的含HBV preS2.S基因的转基因小鼠Balb/c-TgN(preS2-S/ayw)为慢性HBV携带者模型,采用DNA免疫和过继转移的实验方法进行了乙型肝炎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而且,目前对人肝细胞核内核心蛋白的功能还不了解,国内也没有乙肝病毒核心蛋白基因转基因小鼠,为进一步探讨乙肝病毒核心蛋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需建立一个合适的动物模型。本实验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HBV中蛋白相关免疫应答致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病理损伤的研究 用已建立的含HBV preS2.S基因的转基因小鼠Balb/c-TgN(preS2-S/ayw)与正常同品系小鼠交配,获得127只子代小鼠,经PCR和肝脏活检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筛选,得到二者均阳性的转基因小鼠41只。用含HBV preS2.S基因的质郑州人学博l学位沦义中文摘要粒PcDNA3一S2,S经胫骨前肌肌肉注射免疫正常Balb/c小鼠,获得抗血清和致敏脾细胞。将抗血清、致敏脾细胞(受体小鼠经SGy亚致死剂量照射,以下简称照射)、抗血清十致敏脾细胞(照射)、致敏脾细胞(受体小鼠未经SGy亚致死剂量照射,以下简称未照射)、纯化的单克隆抗体和正常脾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含HBv preSZ.S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体内。设同窝非转基因小鼠为对照。在不同时间点(O、2 or4、7、14 or Zld)经眼眶球后静脉采血,检测受体小鼠血清HBsAg、抗HBS抗体、前S2抗原、抗前S2抗体、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配的变化。并同时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肝、脾、肾、肠、肺和肌肉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一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各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和HBsAg的表达情况。 DNA免疫有效诱导出免疫应答后,将免疫后小鼠抗血清、致敏脾细胞和抗血清+致敏脾细胞分别过继转移到转基因小鼠体内后,转基因小鼠肝脏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类似人急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广泛的气球样变,血窦内皮细胞肿胀,KuPfl七r细胞增生,汇管区和肝小叶内肝细胞的坏死伴不同程度的单个核细胞的浸润。抗血清组无致敏脾细胞的输入,单个核细胞的浸润出现最早,程度最重,说明肝小叶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是受体小鼠来源的,是非HBV特异性的,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参与了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的免疫病理损伤。抗血清+致敏脾细胞组(照射)、致敏的脾细胞组(照射)、致敏的脾细胞组(未照射)三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较抗血清组出现晚,程度较同期为轻,而且致敏的脾细胞组(照射)较致敏的脾细胞组(未照射)病理变化出现晚、程度较同期为轻。经照射的转基因小鼠第7d脾脏萎缩,第14d脾脏增生,镜下可见淋巴细胞增生和多核巨细胞。脾脏的增生与肝小叶内单个核细胞浸润出现的时间是一致的。这些结果进一步的说明肝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是受体小鼠来源的,可能来源于脾脏,是非抗原特异性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了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损伤。而过继转移正常小鼠的脾细胞没有引起受体小鼠出现类似人急性乙型肝炎的改变,提示特异性免疫应答在乙型肝炎免疫病理损伤中的关键性作用。抗血清+致敏脾细胞 (照射)和抗血清组肾脏有少量单个核细胞的浸润。肺、小肠和肌肉组织等组织无明显的病理改变。对照组小鼠未出现类似人急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改变,仅有肝细胞的轻微肿胀。转移单克隆抗一HBs抗体和抗前S2抗体导致了肝细胞的广泛水郑州人学博卜,i-一f办论丈中文摘要肿,但无肝小叶内和汇管区的单个核细胞浸润,两种抗体引起的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别。而抗血清组除有肝细胞的广泛水肿外,还有肝小叶内单个核细胞浸润,提示单个核细胞浸润是由抗血清中抗体外的成分引起的。抗血清组或/和致敏脾细胞组肝细胞气球样变后有HBsAg表达的减少(P<0.05),提示气球样变可能是肝细胞清除乙肝病毒的病理表现,肝细胞在乙肝病毒的清除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基因转基因小鼠的产生 应用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技术,将线性化的含有核心蛋白基因恤Fw亚型)的真核表达质粒peDNA3一HB。注射入C57BU6小鼠受精卵雄性原核中,然后植入12只假孕母鼠。共注射211个受精卵,生产24只仔鼠,全部存活。抽提仔鼠尾组织DNA,PCR筛选到6只Founder小鼠(F。代),转基因整和率为250/0,与通常25

二、256例HBV阳性肝细胞癌患者重叠感染的血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56例HBV阳性肝细胞癌患者重叠感染的血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性的流行率及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广州地区乙肝表面抗原与抗体双阳的流行率与血清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乙肝表面抗原与抗体双阳性的S基因变异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共存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南宁市江南区学龄前期儿童HBsAg和HBsAb阳性率调查及免疫无应答者HBV感染风险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南宁市江南区学龄前期儿童HBsAg和 HBsAb阳性率调查
    前言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免疫无应答者HBV感染风险随访研究
    前言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山东地区人群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重叠感染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试剂与仪器
        1.2.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乙肝和非乙肝患者HCV-Ab阳性率比较
    2.2 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乙肝患者HCV-Ab阳性率比较
    2.3 不同性别乙肝患者HCV-Ab阳性率比较
    2.4 乙肝患者合并HCV-Ab阳性年龄分布情况
3 讨论

(4)湘潭地区1623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5)乙肝病毒感染与Ⅱ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见缩略语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三种检测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ECLIA、TRFIA、ELISA三种方法测定HBV血清标志物差异性比较
    1.1 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ELISA测定HBsAb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范围初探
    2.1. 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LISA测定低浓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果准确性的函数判断及临床意义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研究论文总结
    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课题的创新之处
    后续研究设想
附录
    1、缩略词
    2、随机数产生程序
    3、依据Logiest回归方程HBsAg的数理推断
文献综述
研究成果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7)156例丙肝阳性血清检出乙肝病毒标志物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方法和试剂
2 结 果
3 讨 论

(10)HBV蛋白相关免疫应答致HBV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HBV蛋白机关免疫应答致HBV致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HBV中蛋白相关免疫应答致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病理损伤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基因转基因小鼠的产生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乙型肝炎和非特异性免疫
    参考文献
下一步的工作
博士研究生期间论着发表情况
英文缩写词索引
致谢

四、256例HBV阳性肝细胞癌患者重叠感染的血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性的流行率及突变分析[D]. 刘克敏.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1)
  • [2]南宁市江南区学龄前期儿童HBsAg和HBsAb阳性率调查及免疫无应答者HBV感染风险随访研究[D]. 黄荟森.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8)
  • [3]山东地区人群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重叠感染情况研究[J]. 刘义庆,杨帆,李丽,许丽,邵婧,王泽筠,王勇,张炳昌. 重庆医学, 2018(10)
  • [4]湘潭地区1623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 严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16)
  • [5]乙肝病毒感染与Ⅱ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D]. 李春生. 山东大学, 2011(04)
  • [6]三种检测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比较研究[D]. 何宗忠.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3)
  • [7]156例丙肝阳性血清检出乙肝病毒标志物情况分析[J]. 唐满江.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1)
  • [8]256例HBV阳性肝细胞癌患者重叠感染的血清学分析[J]. 马志建,何敏仪,黄育昌.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3(04)
  • [9]乙型肝炎220例重叠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分析[J]. 姬广森. 中原医刊, 2003(23)
  • [10]HBV蛋白相关免疫应答致HBV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的研究[D]. 刘红. 郑州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256例HBV阳性肝细胞癌患者二重感染血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