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PC能为用户带来真正的利益——访0PC国际基金会中国地区秘书长张天贵先生(论文文献综述)
夏燕[1](2020)在《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建设。同时,互联网为残障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优势和表现突出。就此现状,本论文试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是什么?2、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是什么?本论文选取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美团、科大讯飞等8家互联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试探讨残障慈善作为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与路径。研究发现:1、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有三方面:作为“企业公民”义务的制度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道德动力和内在驱动机制的经济动力。制度动力包括人权、劳工实践和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动力;道德动力包括残障员工和残障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倡议和新闻媒体的动力;经济动力包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建立在动因的基础上,结合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有四个路径:慈善捐赠路径、无障碍优化路径、创业就业路径以及员工志愿路径。研究启示: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互联网综合、互联网金融、交通出行、O2O服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企业,分别有不同的业务,结合自身业务去助残,最终才会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宋明星[2](2016)在《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其中同步进行了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保障性住房制度经历着从无到有,从计划到市场的过程。本论文基于保障房住区与城市关联性视角,对保障性住房的制度构建、城市空间分布、建筑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试图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涵盖从体系建设到建筑细节全过程的策略。论文按“国内外保障房制度建设比较研究——基于保障房住区与城市关联性分析保障房城市空间形态——保障房体系制度、城市空间、保障房住区设计等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设计策略”路线开展研究。首先,梳理出保障性住房制度在住房制度改革五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和发展过程,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城中村进行了专项研究。这部分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城市关联性视角下的保障房建设,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构建、城市非平衡性、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是相比其他建筑学背景的研究者而言,本文花了更多笔墨于这个过程分析的原因。选取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境外地区和国家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的启示包括:成立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设计严密的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准确把握市场与政府角色;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注重资金平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提供租用和购买的渠道;“体面住房”标准的全面性;更新计划的公众参与度、关键工作者的住房保障问题等。论文结论部分借鉴了他们的先进做法和理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显性问题,如边缘郊区化、大型化趋势、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给城市形象和社会治安带来负面影响等。传统研究方法是从城市选址和规划层面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往往失之于表面。本研究基于保障房与城市关联性视角,提出了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之间、保障性住房与被保障人群生活方式之间、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行模式之间这三个彼此关联的本体间存在的问题,其关系对保障房在城市空间中规划、建设、分配、运转等会有深层次的影响,形成了保障性住房与相应城市空间的关联性,包含:城市非平衡性、城市间及城市自身非公平性、被保障人群自身非平衡性发展、生活肌理改变与社会属性的认知、硬质边界的规划与复合化界面、自组织行为带来的自生长性、资本的力量与保障属性的关系、混合居住模式和空置房等方面。从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的密切程度来看,保障性住房小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三大类型和六种子型:自我完善型中的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城市叠加型中的自身带动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主城区叠合发展子型;斑块融入包含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和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论文对每个子型的存在基础、规模、与主城区距离、配套设施完善度、就业岗位特点和交通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研究。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保障性住房形态构成分析是本文主要创新点之一。通过前文的分析,研究尝试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层面的宏观策略,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中观保障策略,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营造与住宅设计微观策略。这几个方面同时也是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1、宏观策略。包含立法和制度两个方面。首先确定保障性住房体制社会公平性、保障适度性、长期动态性、地区非平衡性等基本属性,这些属性有的是各国之共性,有些则是我国特有的。从保障主体、保障房类型、保障标准、保障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做出法律构建的建议,尤其针对农民工、新就业大学生、各类引进人才、老龄化人口等保障对象做了长期趋势的预判。制度建设主要是操作层面的构建,包括:资金筹集的方式、建设与管理的框架建设、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公开等几个方面。2、中观策略。研究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提出:组团平衡与混合居住;公共交通导向;多元化房源下的空间选址;复合界面等四大方面十三点针对性策略。针对这些通用性的策略在三种保障性住房形态类型中的具体应用,又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细则,例如自我完善型中提出了产业与生活安置的关系、相应的大运量交通体系、相对疏离与城市的邻里单元塑造、产业远景下的住区更新等策略。城市叠加型提出了快速聚集人气带动发展的方式、构建网络化交通、推动居住中复合化社区模式等策略。在斑块融入型中,棚户区改造等方式如何与保障对象和空间结合、当居民置换后,中心城区二次开发中保障性社区的社区活化方法和原则等策略。3、微观策略。保障房设计策略主要提出了小区总图层面的空间策略,户型和单元层面的类型和组合设计策略,单一空间内部的利用与改造策略,总体而言也是一步步将空间尺度由大及小,全方位对保障对象的居住条件进行研究。在小区整体空间层面重点在于提取了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不同的特点开展研究,这也是改变设计师只看到二者居住的共性,忽视了保障对象特殊性,从而提出的专门的设计策略。户型与单元策略上,收集了近百种近年来实施的保障性住房户型与商品房小户型,通过ldbk的功能体系分类法,对各种不同户型做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按多层与小高层、高层住宅研究了外廊式、内廊式、单元式、塔式、跃廊式等不同单元的组合特点。另外从人体行为需要的具体空间尺度、关联空间尺度、单一空间的综合利用方面,提出了套型间的空间置换、套型的合并与拆分、套型内部空间的局部重组、空壳支撑体等方式。
韩亚楠[3](2015)在《冯梦龙文艺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冯梦龙是晚明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戏曲家,长久以来学界研究重点集中在其文学作品上。作为一位高产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文艺创作都是在其文艺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因此,研究冯梦龙文艺思想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很少总结自己的文艺思想,冯氏也不例外,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散见于作品之中。本文对冯氏零散断片的文艺思想做了较为全面的搜集与整理,进而结合晚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总结、探讨其文艺理论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冯梦龙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一段国内失传,后由域外重新引入的经历。因此,国内对冯梦龙文艺思想系统研究主要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真伪考辩等方面,真正开始研究其文艺思想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界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冯梦龙文艺思想的专家、学者。在亚洲地区,日韩是研究冯梦龙文艺思想的重阵,相近的文化场域有助于他们深入细致地探寻冯氏文艺思想的成因及对本国文艺的影响。西方学者也对冯梦龙有着浓厚的兴趣,近年研究成果不断。其次,本文从历史语境和思想基础等角度探寻冯氏文艺思想的成因。冯梦龙主要生活在晚明时期,当时的外在环境是社会经济繁荣、政治上却陷入宦官专权、党争不断的境况。而与物质发达和统治阶层腐败堕落相随的是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肯定人性与物欲之个性的解放思潮,基于此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晚明文学以“主情”为主流。就冯氏内在而言,其思想来源是复杂的,具体说来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又融合了释道思想。可以说,冯梦龙是晚明受“三教融合”与“主情”思想综合影响下的文人的典型。第三,本文重点探讨冯梦龙的基本文艺观——“情教说”。冯梦龙的“情教说”是基于其“情一元论”的宇宙观。冯氏认为万事万物都源于“情”,“情生万物”——“情”是自然界的发端,而世界的延续也是因为“情不灭”。“情”能主宰世间万物,文艺创作自然也离不开“情”。冯梦龙用“情”去创作,根本目的在于“以情导愚”。冯梦龙文艺思想的核心就是用“情”创作出有说服力的文艺作品,从而实现教化人心、改变社会的目的。“情教说”的提出有力地回击了程朱理学对人本性的束缚,取得以“情”反“理”的效果,利于文艺创作摆脱理学的束缚。此后的李渔、蒲松龄等知名作家都受益于“情教说”,在其影响下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后,冯梦龙以“情教说”为依托,在众多文艺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冯梦龙的小说理论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在历史演义小说方面他主张“恪守史实,敷衍增色”;拟话本小说创主张“情真理不赝”等等,都是围绕“情教说”进行的文艺实践。此外,在戏剧理论、民歌理论等领域冯氏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总之,冯梦龙的文艺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晚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文艺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而其理论主张不仅指导了个人创作,为中国文学史贡献了一系列杰出的通俗文艺作品,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于当代看来,亦不乏给人启迪的闪光之处,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谢志明[4](2012)在《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文中认为“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是本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三大主题。尽管燃煤发电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环境污染严重,但燃煤发电因其成本和技术优势,在电力能源结构中仍将占绝对比重。这一现实决定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如何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融合物质流与价值流,谋求能源资源节约、环境负荷降低、经济价值增值共赢目标,已经成为工业生态学、经济学与环境会计学等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偏重技术型的物质流分析方法,可于工程角度探求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相关解决措施,但不能充分挖掘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价值流信息,导致煤电企业循环经济实践被动追求物质技术循环链接的盲目性;基于战略管理与精益生产的传统价值流分析方法,注重自身经济价值最大化,却忽略资源消耗、环境排放以及废弃物资源外部损害价值,致使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缺乏内生化和自运行的动力。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采用调查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构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首先,文章分析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物质流与价值流的融合基础与过程。摒弃传统价值流分析不考虑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局限,综合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分析了物质流转环节中价值投入、价值物化以及价值增值的价值流运行规律。其次,构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理论框架。界定了研究边界以及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内涵,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分析了资源价值流的层次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三,构建了与资源流转环节相匹配的资源价值流核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了内部资源价值流矩阵、外部环境损害价值以及二者的综合评价结果等结构化信息,为利用价值流规律优化物质流,实现价值流对物质流的生态导引作用指明了方向。第四,通过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报告进行比较研究,设计了适合我国煤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价值流报告模式。并以案例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与分析数据为基础,对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内容、形式及报告方式等进行了分析。第五,深入到燃煤发电企业资源流转过程,计算了输入、消耗、循环和输出等环节的物质流与价值流量指标,构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的多层次可拓综合评价(MESE)模型。各环节的资源价值流效率指数、综合效率水平以及根据计算结果绘制的资源价值流效率晴雨图等,为燃煤发电企业资源流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实际数据支持和合理的评价手段。最后,分析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及应用的保障条件,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技术指引、法律规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保障等。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希望在以下方面能有所突破:分析物质流与价值流的融合运动过程(物质流是价值流的载体,价值流反作用于物质流路线优化),这为解决物质流调控困境,促进燃煤发电企业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借鉴与资源价值流管理密切相关的工业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和现代环境会计学前沿,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理论框架,是集成创新的体现;提出了内部资源价值流核算(MFCA)和外部环境损害价值评估(LIME)的融合分析方法,价值流转模式、计量属性都有一定的前沿性;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嵌入”了物质流与价值流信息,内容全面、形式较为新颖;MESE显现了流程层面的资源消耗、资源损失、废弃排放的物质流与价值流相互作用的效果,拓展了循环经济评价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尽管服务于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价值流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仍需持续探索,但本文研究结果综合反映了物质流转对价值流的影响以及价值流对物质流的生态引导作用,对促进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共赢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刘点点[5](2011)在《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 ——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文中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在商品经济即传统的实业产业链达到了价值的饱和,形成了长尾现象的时候,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型形态,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产业的实质是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创造和传播,来产生经济效益。媒介作为文化产品传播的平台,是文化产业实现价值的必要工具。如果要用两个词形容近十年来中国的传媒发展,那就是“一日千里”和“刮目相看”。各种新媒介、新技术层出不穷,中国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跨媒介的竞争也日渐激烈,目前电子媒介无疑赢得了最大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影视作品借助这一优势成为最大众化的文化形态而受到普遍关注,同时也被卷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本文旨在通过对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的研究,来分析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内容包括中国影视企业如何通过进入资本市场吸纳新资源,促进行业发展;影视行业如何通过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良好利用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当代中国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题材匮乏、媒体间的恶意竞争、重“利”轻“质”等现象;利用影视作品的“软实力”塑造国家、城市形象,更大范围的传播中华民族文化;通过时下出现的影视作品与网络游戏结合的崭新形式,探讨影视市场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论述经典艺术,如文学、戏剧、舞蹈,和好莱坞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外来影视文化给中国影视带来的影响。选取当代中国影视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通过现象描述,数据佐证,背景介绍和分析等方法,来阐述观点。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不仅要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同时还要具有一流的“软实力”,一流的文化原创力,一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和一流大众文化等。当今中国大部分生活领域中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润,文化市场也是如此。对受众口味的迎合成为文化产业利润的基础,也是大众文化成为主流的原因。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运用文化产品吸纳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再利用雄厚的资金力量以产业化的形式来提升、发展文化。但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文化产品内容的独特魅力,更要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当下,全球的媒体行业正在进行着革命性的变化,面对全媒体时代,广播、电影、电视、出版、报纸、杂志、网络等行业都在脱胎换骨的变化中谋取生存空间。单一的信息渠道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信息爆炸、资讯泛滥,跨媒介联手现象已屡见不鲜,只有找好定位才能准确的达到目标。本文对市场关系中的当代影视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与剖析。在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中不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一味的迎合受众,满足现状。应该在接受并发扬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的同时,对负面效应进行理性的审视与批评。突破瓶颈,推陈出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韩伟[6](2005)在《卡玛机械配件国内销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件销售是品牌工程机械销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品牌机械销售由高质量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共同组成,缺一不可。工程机械的单台成本造价较高,使用时间长,决定了它必须要有良好的配件供应等售后服务体系为用户做保证。良好的配件供应能够维护厂商、代理销售商及客户三方的利益。 本文通过研究卡玛机械配件的市场生命周期、市场竞争状况、销售业务体系的状况,指出目前卡玛机械配件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卡玛挖掘机纯正配件销售量仅占到其配件市场容量的15%左右,客户质量投诉时有发生,严重地损害了卡玛厂商、代理商的利润及品牌声誉。本文基于细致的市场调研,针对如何提高卡玛机械纯正配件的市场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等问题,制定了相应的配件销售策略,有些已得到实施。 本文通过分析卡玛配件销售的内部环境,指出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市场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迅速扩大的整机市场容量为配件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卡玛机械的品质优良,其纯正配件的研发、生产、储运、销售成本都较高,在国内、外假冒配件供应者争夺市场的威胁下,卡玛国内代理销售商行业经验不足,销售人员的技术及销售能力较弱,卡玛配件销售体系中亦缺乏相应的支援职能等情况,形成制约卡玛配件销售的内部因素。 文章针对上述研究分析,分别从业务体系、产品策略、竞争策略、及促销策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方案,制定出实施步骤,设计了代理店配件销售能力评估模型,并取得了初步的实施效果。随着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的渐趋成熟,配件供应等整机售后服务项目将成为各品牌厂商必争的利润增长点。配件销售策略的研究和实施就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二、OPC能为用户带来真正的利益——访0PC国际基金会中国地区秘书长张天贵先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PC能为用户带来真正的利益——访0PC国际基金会中国地区秘书长张天贵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2、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现状 |
2.1 互联网企业CSR的认知与表现 |
2.2 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现状 |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 |
3.1 制度动力:作为“企业公民”的义务 |
3.2 道德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要求 |
3.3 经济动力:内在驱动性机制 |
4、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 |
4.1 慈善捐赠路径:以互联网募捐平台为核心 |
4.2 无障碍优化路径:以APP/产品为核心 |
4.3 创业就业路径:以渠道或技术为核心 |
4.4 员工志愿路径:以人力资源为核心 |
5、总结与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 |
5.2 主要研究启示与反思 |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致谢 |
(2)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术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 |
1.2.2 国内学术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 |
1.3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 |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视角与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在住房制度改革历程中的发展 |
2.1 我国住房制度发展及改革历程 |
2.1.1 第一阶段:单位大院全社会保障阶段(1950—1978年) |
2.1.2 第二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摸索阶段(1978-1994年) |
2.1.3 第三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推进阶段(1994-2002年) |
2.1.4 第四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深化阶段(2002-2007年) |
2.1.5 第五阶段:回归保障性住房民生的改革阶段(2007至今) |
2.2 保障性住房在住房制度改革中的供应体系 |
2.2.1 经济适用住房 |
2.2.2 廉租住房:住房保障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
2.2.3 公共租赁房:以扩大保障范围为目的的公租房的发展 |
2.2.4 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与城市综合环境提升 |
2.2.5 城中村改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境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及案例 |
3.1 相关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情况 |
3.1.1 香港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1.2 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1.3 美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1.4 英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2 境外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我国国情的比较分析 |
3.2.1 香港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2.2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2.3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2.4 英国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影响因素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4.1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
4.1.1 城市非平衡性 |
4.1.2 城市间及城市自身非公平性 |
4.1.3 被保障人群自身非平衡性发展 |
4.2 保障性住房与被保障人群生活方式的关系 |
4.2.1 生活肌理改变与社会属性的认知 |
4.2.2 硬质边界的规划与复合化界面 |
4.2.3 自组织行为带来的自生长性 |
4.3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行模式的分析 |
4.3.1 资本的力量与保障属性的关系 |
4.3.2 混合居住模式 |
4.3.3 空置房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度的形态构成分析 |
5.1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的形态构成:三大类型和六大子型 |
5.1.1 自我完善型: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 |
5.1.2 城市叠加型:自身带动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中心城区叠合发展子型 |
5.1.3 斑块融入型: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和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 |
5.2 六大形态子型的特征分析 |
5.2.1 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的存在条件和基本特点 |
5.2.2 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的存在条件和基本特点 |
5.2.3 自身带动城市新发展子型的基本特点 |
5.2.4 依托中心城区叠合发展子型的基本特点 |
5.2.5 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的基本特点 |
5.2.6 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的基本特点 |
5.3 影响三大形态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因素和潜在问题 |
5.3.1 自我完善型面临的问题 |
5.3.2 城市叠加型面临的问题 |
5.3.3 斑块融入型面临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建构的宏观策略 |
6.1.住房保障法规和制度的属性 |
6.1.1 社会公平性 |
6.1.2 保障适度性 |
6.1.3 长期动态性 |
6.1.4 地区非平衡性 |
6.2 保障主体、保障房类型、保障标准和保障方式 |
6.2.1 保障主体 |
6.2.2 保障房类型 |
6.2.3 保障标准 |
6.2.4 保障方式 |
6.3 保障对象的变化与预判 |
6.3.1 保障对象 |
6.3.2 农民工市民化 |
6.3.3 新就业大学生及各类人才 |
6.3.4 老龄化人口 |
6.3.5 住房保障长期趋势预判 |
6.4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与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
6.4.1 保障房建设多渠道资金筹集 |
6.4.2 保障房建设与管理框架搭建 |
6.4.3 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 |
6.4.4 完善的个人信息系统与分配公开制度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中观保障策略 |
7.1 组团平衡与混合居住:非平衡性下的融合策略 |
7.1.1 空间布局的组团平衡 |
7.1.2 空间适配:降低居住与就业的分异现象 |
7.1.3 住区规模的组团平衡 |
7.1.4 混合居住的设计方式 |
7.2 公共交通导向 |
7.2.1 TOD模式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
7.2.2 公共交通相关设计要点 |
7.3 多元化房源下的空间选址:空置房与城中村 |
7.3.1 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 |
7.3.2 城市中某些具备条件的空置房 |
7.3.3 小产权房和城中村改造 |
7.3.4 其他房源 |
7.4 复合界面:软化硬质边界 建立城市对话关系 |
7.4.1 社区功能构成的复合化 |
7.4.2 住区边界与城市的复合化 |
7.4.3 社区城市界面的复合化 |
7.5 三大保障性住房形态类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
7.5.1 自我完善型保障房住区的设计策略 |
7.5.2 城市叠加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
7.5.3 斑块融入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
第8章 保障性住房小区及建筑的微观设计策略 |
8.1 保障性住房小区规划设计研究 |
8.1.1 布局方式与开发强度 |
8.1.2 交通组织与停车 |
8.1.3 缩小街区,功能混合 |
8.1.4 公共空间的营造 |
8.2 户型 |
8.2.1 保障性住房——小户型的基本特点 |
8.2.2 各面积区间的户型分类及其特点 |
8.2.3 单元组合 |
8.3 室内空间利用 |
8.3.1 人体行为与人体工学 |
8.3.2 单一空间尺度及综合利用 |
8.3.3 户型的改造与适应性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书籍、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附录C |
(3)冯梦龙文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冯梦龙文艺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 |
2.1 冯梦龙所处的经济与政治语境 |
2.1.1 晚明政治经济形势对文艺的冲击 |
2.1.2 晚明政治经济环境对冯氏的影响 |
2.2 冯梦龙所处的文化与文艺语境 |
2.2.1 晚明的个性解放思潮 |
2.2.2 晚明通俗文艺的勃兴 |
2.3 冯梦龙的人生经历与文艺实践 |
2.3.1 文艺素材的蓄积期 |
2.3.2 文艺创编的高峰期 |
2.3.3 文艺创编的持续期 |
第3章 冯梦龙文艺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 |
3.1 儒道佛思想对冯梦龙的影响 |
3.1.1 晚明儒家思想对冯氏的影响 |
3.1.2 晚明道家思想对冯氏的影响 |
3.1.3 晚明佛家思想对冯氏的影响 |
3.2 晚明文化思潮对冯梦龙的影响 |
3.2.1 阳明心学对冯氏的影响 |
3.2.2 李贽学说对冯氏的影响 |
第4章 冯梦龙基本文艺观——以“情教”为本 |
4.1 冯梦龙的哲学观——“情一元论” |
4.1.1 情生万物 |
4.1.2 情生不灭 |
4.2 冯梦龙“情教说”的渊源 |
4.2.1 以情为本——对传统文艺表情论的沿革 |
4.2.2 教化功能——对传统文艺功用论的吸纳 |
4.2.3 重情轻性——对“性情说”的继承 |
4.2.4 以情反理——对情理观批判的汲取 |
4.3 “情教说”基本观点与内涵 |
4.3.1 冯梦龙“情教说”的明确提出 |
4.3.2 冯梦龙“情教说”的基本观点 |
4.3.3 冯梦龙“情教说”文艺实践及内涵 |
4.4 “情教说”的特征与表现 |
4.4.1 “人”类“情” |
4.4.2 “异”类“情” |
4.5 “情教说”之功用——“以情导愚” |
第5章 冯梦龙的小说理论 |
5.1 历史演义的创编理论——恪守史实 敷衍增色 |
5.1.1 恪守史实 |
5.1.2 敷衍增色 |
5.2 拟话本的创编理论——适俗导愚情 真理真 |
5.2.1 明朝拟话本的繁兴 |
5.2.2 “小说之资于通俗者多” |
5.2.3 “事真理不赝、事赝理亦真” |
5.2.4 “天不自醉人醉之,天不自醒人醒之” |
5.3 传奇笔记的创编理论——益智疗腐情为理维 |
5.3.1 不笑不话不成世界——《笑府》、《古今谭概》 |
5.3.2 运用之妙,在于一心——《智囊》 |
5.3.3 芟繁就简,以古讽今——《太平广记钞》 |
5.3.4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情史》 |
第6章 冯梦龙的戏曲理论与民歌理论 |
6.1 冯梦龙的戏曲创作理论 |
6.1.1 冯梦龙戏曲创作的音乐基础——合律依调 |
6.1.2 冯梦龙戏曲创作的叙事特点——双线结构、虚实相间 |
6.2 冯梦龙的戏曲编导理论 |
6.2.1 冯梦龙的戏曲改编理论 |
6.2.2 冯梦龙的戏曲导演理论 |
6.3 冯梦龙的民歌理论 |
6.3.1 明朝民歌的概况 |
6.3.2 冯梦龙的民歌理论 |
第7章 冯梦龙文艺思想的主要影响 |
7.1 冯梦龙文艺思想在明清的影响 |
7.1.1 冯梦龙文艺思想对李渔的影响 |
7.1.2 冯梦龙文艺思想对蒲松龄的影响 |
7.2 冯梦龙文艺思想的现代回响 |
7.2.1 冯梦龙文艺思想的现当代影响 |
7.2.2 冯梦龙文艺思想的现当代传播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中国燃煤发电业资源、环境现状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压力 |
1.1.2 传统资源价值理论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矛盾 |
1.1.3 传统的价值核算方法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
1.3.1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逻辑过程与实现路径 |
1.3.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实践与评价研究 |
1.3.3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燃煤发电循环经济发展:物质流与价值流的融合分析 |
2.1 燃煤发电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
2.1.1 燃煤发电在电力能源生产中的构成及比较优势 |
2.1.2 粗放型燃煤发电物质流对环境的影响 |
2.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模式、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困境 |
2.2.1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
2.2.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物质流分析 |
2.2.3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物质流分析的困境 |
2.3 煤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与物质流的融合 |
2.3.1 融合基础:资源流的“二元”属性 |
2.3.2 融合过程:物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循环 |
第三章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研究的理论分析 |
3.1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工业生态学理论 |
3.1.2 环境资源产权理论 |
3.1.3 生命周期理论 |
3.1.4 现代环境会计理论 |
3.2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内涵分析 |
3.2.1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界定 |
3.2.2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分类 |
3.2.3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特征 |
3.2.4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影响因素 |
3.3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理论框架 |
3.3.1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定位与目标 |
3.3.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基本原则 |
3.3.3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核算研究 |
4.1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原理与功效 |
4.1.1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的必要性 |
4.1.2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的基本原理 |
4.1.3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的功效 |
4.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核算模型与方法体系 |
4.2.1 燃煤发电企业物料能源流转与资源价值流模型构建 |
4.2.2 燃煤发电企业内部资源价值流核算程序 |
4.2.3 燃煤发电企业外部环境污染损害价值核算模型 |
4.2.4 内部资源损失价值与外部环境损害价值核算的融合分析 |
4.3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的案例研究 |
4.3.1 案例企业背景与基本数据 |
4.3.2 资源价值流核算模型与结构 |
4.3.3 资源价值流核算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研究 |
5.1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报告的原因探析:深绿受托责任 |
5.1.1 循环经济条件下燃煤发电企业受托责任的扩大化 |
5.1.2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经营系统构建:受托责任的履行 |
5.1.3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价值流报告:受托责任的解除 |
5.2 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报告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
5.2.1 美国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 |
5.2.2 德国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 |
5.2.3 日本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 |
5.2.4 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
5.3 我国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编制的案例分析 |
5.3.1 案例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现状 |
5.3.2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的新形式:环境报告书的引入 |
5.3.3 案例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制流程 |
5.3.4 案例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内容及形式 |
第六章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研究 |
6.1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煤电企业经济—生态效率的融合 |
6.1.1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相关概念诠释 |
6.1.2 煤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的内涵 |
6.2 煤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与评价流程 |
6.2.2 构建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6.2.3 评价标准及权重的确定 |
6.3 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 |
6.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6.3.2 多层次可拓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6.3.3 评价实施步骤 |
6.3.4 综合评价结果 |
6.4 实证分析 |
6.4.1 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与资源流数据的获取 |
6.4.2 资源价值流数据获取 |
6.4.3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指标值计算 |
6.4.4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评价与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及应用的保障条件 |
7.1 经济保障 |
7.1.1 利用市场的经济保障 |
7.1.2 创建市场的经济保障 |
7.2 技术保障 |
7.2.1 在发电侧开展ISO14000认证 |
7.2.2 建立资源价值流分析及应用的标准指引 |
7.3 政府规制与法律保障 |
7.4 公众参与机制保障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 ——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资本市场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
一、资本市场对影视产业的影响 |
(一) 上市是解决影视产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
(二) 资本视角下的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变革 |
(三) 中国影视企业上市的条件日趋成熟 |
二、资本市场中的中国影视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
(一) 橙天娱乐在香港借壳上市 |
(二) 华谊兄弟登陆国内创业板 |
(三) 保利博纳直击纽约 |
三、资本市场对中国影视发展的效应分析 |
(一) 上市对影视产业的积极影响 |
(二) 影视公司上市的不利因素分析 |
第二章 互联网与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研究 |
一、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
(一) 互联网发展历史 |
(二)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
(三) 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形式 |
二、互联网与影视业的关系 |
(一) 互联网对影视业的影响 |
(二) 网络文化与影视之间的关系 |
(三) 互联网丰富了影视的传播方式 |
三、互联网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影响 |
(一) 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形式与中国影视发展的结合 |
(二) 互联网为中国影视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 |
(三) 互联网对中国影视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国电视产业发展中的电视剧题材分析 |
一、中国国产电视剧的起步 |
二、电视台之间的"较量" |
三、都市情感剧引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
(一) 《蜗居》剧情简介 |
(二) 中国电视剧热播题材 |
(三) 《蜗居》收视率统计 |
(四) 解析《蜗居》蹿红原因 |
(五) 《蜗居》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
(六) 广电总局封杀热播中的《蜗居》 |
四、中国青春偶像剧题材源于外国"剩饭" |
五、四大名着翻拍现象 |
(一) 四大名着翻拍之《红楼梦》 |
(二) 四大名着翻拍之《三国演义》 |
(三) 四大名着翻拍之《西游记》 |
(四) 四大名着翻拍之《水浒传》 |
(五) 解剖翻拍四大名着原因 |
(六) 翻拍四大名着所引发的问题 |
六、中国电视剧市场"翻拍热"分析 |
第四章 影视剧对城市形象、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
一、中国城市发展 |
二、影视剧与城市的历史追溯 |
三、影视产业与现代城市的关系 |
四、通过电影《唐山大地震》分析影视作品对推动城市影响力的作用 |
五、原生态艺术带动城市形象,将民族文化引入世界舞台 |
第五章 影视娱乐与网络游戏的"联姻" |
一、中国的互联网市场 |
二、网络游戏与影视剧的"联姻" |
三、手机游戏与影视结合的案例分析 |
第六章 经典艺术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
一、芭蕾舞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
(一) 芭蕾舞由来 |
(二)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
(三) 芭蕾舞剧与中国影视的关系 |
二、戏剧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
(一) 中国戏剧与影视的关系 |
(二) 经典戏剧与电影 |
三、经典艺术与影视发展结合的意义 |
(一) 改编经典的现实意义 |
(二) 中国影视多从经典艺术中汲取养分 |
(三) 经典传承的意义 |
第七章 国外影视文化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
一、文化的概念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
(一) 文化的表现形式 |
(二) 中国受大众文化的影响 |
(三) 学习借鉴国外文化的意义 |
二、好莱坞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
(一) 好莱坞文化发展历程 |
(二) 好莱坞模式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
三、日韩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
(一) 日本电影流派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
(二) 日本动漫影视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
(三) 韩国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
四、宝莱坞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
五、外来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启示 |
(一) 我国电视产业应对外来影视文化冲击的误区 |
(二) 好莱坞影视文化的启发 |
(三) 韩国影视文化的启发 |
(四) 宝莱坞影视文化的启发 |
(五) 正确看待全球化 |
(六) 积极弘扬民族影视文化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 |
附件8: |
附件9: |
附件10: |
(6)卡玛机械配件国内销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卡玛机械配件销售问题 |
1.1.1 国内工程机械市场概况 |
1.1.2 卡玛机械及配件销售现状 |
1.1.3 卡玛配件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配件销售策略的意义 |
1.2 生命周期理论 |
1.2.1 产品市场生命周期 |
1.2.2 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因素 |
1.2.3 生命周期判定方法 |
1.2.4 生命周期与企业经营策略 |
1.3 波特竞争力理论 |
1.3.1 五种竞争力及其作用 |
1.3.2 对抗五种竞争力的策略 |
1.4 研究工作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2 研究目的与目标 |
1.4.3 主要工作与论文结构 |
2 卡马配件营销环境分析 |
2.1 市场生命周期评价 |
2.1.1 工程机械市场发展趋势 |
2.1.2 整机市场生命周期评价 |
2.1.3 配件销售市场评价 |
2.2 销售竞争情况分析 |
2.2.1 竞争对手分析 |
2.2.2 潜在的竞争者 |
2.3 供应商及最终用户分析 |
2.3.1 供应商分析 |
2.3.2 最终用户分析 |
3 卡玛配件营销现状分析 |
3.1 卡玛(中国)配件业务体系 |
3.1.1 卡玛(中国)配件销售渠道 |
3.1.2 卡玛(中国)配件部业务结构 |
3.1.3 卡玛代理商配件业务体系 |
3.1.4 卡玛(中国)业务体系中的问题 |
3.2 卡玛(中国)配件定价方案 |
3.2.1 卡玛中国定价原则 |
3.2.2 代理商定价指导原则 |
3.2.3 代理商定价方案 |
3.3 卡玛国内促销手段 |
3.3.1 卡玛(中国)促销措施 |
3.3.2 代理商促销措施 |
3.4 配件销售人力资源 |
3.4.1 卡玛(中国)配件人员管理 |
3.4.2 代理商配件销售人员管理 |
3.4.3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
3.5 问题成因及解决方案 |
3.5.1 缺乏技术及管理支持 |
3.5.2 代理商缺乏战略 |
3.5.3 问题解决方案 |
4 市场营销策略及实施步骤 |
4.1 业务体系改进 |
4.1.1 卡玛中国业务体系改进 |
4.1.2 代理商业务体系改进 |
4.2 产品策略 |
4.2.1 产品的选择 |
4.2.2 产品的改进 |
4.2.3 产品的价格策略 |
4.3 竞争策略 |
4.3.1 强化服务 |
4.3.2 优化库存 |
4.3.3 强化品牌 |
4.4 促销策略 |
4.4.1 建立营销传播组合的因素 |
4.4.2 广告 |
4.4.3 销售促进 |
4.4.4 人员推销 |
4.4.5 公共关系 |
4.5 实施步骤 |
4.5.1 选择试点代理商 |
4.5.2 代理商具体情况分析 |
4.5.3 制定方案及实施 |
4.5.4 成效分析及改进 |
4.5.5 2005年对代理商的工作重点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OPC能为用户带来真正的利益——访0PC国际基金会中国地区秘书长张天贵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D]. 夏燕. 暨南大学, 2020(04)
- [2]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D]. 宋明星. 湖南大学, 2016(02)
- [3]冯梦龙文艺思想研究[D]. 韩亚楠. 辽宁大学, 2015(12)
- [4]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D]. 谢志明. 中南大学, 2012(12)
- [5]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 ——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D]. 刘点点. 北京大学, 2011(10)
- [6]卡玛机械配件国内销售策略研究[D]. 韩伟.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