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病侵染对水稻旱育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枯萎病侵染对水稻旱育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一、感染立枯病对水稻旱育秧苗保护酶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马波[1](2020)在《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立枯病是一种主要由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等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也是水稻旱育秧苗的主要病害,发病后会造成秧苗根部腐烂,导致营养吸收受阻,心叶枯黄,致使秧苗成片干枯死亡,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危害。目前生产中主要采用杀菌剂防治水稻立枯病,但杀菌剂防治存在药效持续期短、易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等众多问题。植物病害防治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利用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植物自身产生抗病性,因其具有持效期长、作用广谱、不产生抗药性,以及使用浓度低、对人体无害、不污染环境等众多优点,近年来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已成为植物病害防治研究的热点。然而有关利用诱导剂防治水稻立枯病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其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开展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全面系统研究,可以为植物免疫诱导剂防治水稻立枯病的大面积应用和丰富水稻抗立枯病生理及分子基础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对建立水稻病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364份水稻品种资源进行立枯病抗性评价,从中选择6个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对黑龙江省采集分离得到的129个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明确364个品种的抗病类型以及F.oxysporum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以高感立枯病品种齐粳2和强致病力菌株QA09为供试材料,采用三因素的正交设计L8(4×22)优化诱导方案,评价12种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分析了F.oxysporum胁迫下氟唑活化酯(FBT)和壳寡糖(COS)分别对水稻秧苗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细胞膜透性、抗氧化系统及防御系统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从形态和生理角度阐述了其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作用;并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分别从转录和翻译水平揭示其可能的诱导抗病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品种立枯病抗性存在显着差异(P<0.05),2年的病情指数分别在4.2~78.8之间和5.6~81.3之间。364份供试品种中,2年抗病类型一致的品种共有220份,其中高抗立枯病品种仅有7份;中抗立枯病品种有26份;中感立枯病品种有59份;感病级品种有101份;高感立枯病品种有27份。高抗和中抗品种共占9.06%,而感病和高感品种共占35.17%,说明感病品种明显多于抗病品种。(2)从黑龙江省13个水稻产区采集的病样中共分离得到312个立枯病菌株,根据F.oxysporum的形态学特征及EF-1α基因序列分析,共鉴定得到F.oxysporum菌株129个。以鉴选的高抗、中感、高感6个品种作为鉴别品种测定F.oxysporum菌株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病情指数差异幅度在13.4~43.1之间。通过聚类分析将129个菌株划分为4个致病类型群,其中Ⅰ型菌群为强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41.5,占总菌株的9.3%。Ⅱ型菌群为较强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33.5,占总菌株的28.7%。Ⅲ型菌群为较弱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17.8,占总菌株的27.9%。Ⅳ型菌群为中等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25.3,占总菌株的34.1%,是菌株数量最多的类群。(3)12种诱导剂在不同浓度下对F.oxysporum均无明显的杀菌作用。通过不同诱导浓度、诱导次数、诱导方式三因素的正交试验,优化了诱导方案。在此方案下,12种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存在显着差异(P<0.05),FBT和COS防效最高,分别达到82.2%和80.3%,2种诱导剂之间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高于其它10种诱导剂(P<0.05)。(4)未进行诱导处理的水稻植株接种F.oxysporum后,秧苗根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增长缓慢,根冠比下降;而FBT处理和COS处理的水稻秧苗接种F.oxysporum后均能够缓解根系生长受到的抑制,增加了秧苗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促进了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积累;同时提高了根冠比,平衡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物质积累与分配,促进秧苗健康生长。(5)FBT处理和COS处理均降低了F.oxysporum胁迫下秧苗根系中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减轻了细胞膜受到的损伤。FBT处理和COS处理均可以提高F.oxysporum胁迫下秧苗根系POD、SOD、CAT、PPO和PAL的活性,增强水稻根系抗氧化能力和防御能力,提高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6)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在F.oxysporum胁迫下,FBT诱导水稻差异表达基因6988个,COS诱导水稻差异表达基因6599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FBT处理的差异基因参与了125条pathways,COS处理的差异基因参与了122条pathways。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本研究发现,在FBT和COS分别处理的pathways中,有多条共有的通路参与了水稻对立枯病的诱导抗性。FBT和COS都可以提高水杨酸(SA)通路的多个PR-1基因表达,激活SA信号转导途径,诱导水稻产生系统获得抗性(SAR),抵御F.oxysporum的侵染。FBT处理和COS处理中AUX1、SAUR、GH3和BRI1基因均上调表达,从而激活生长素(auxins)和油菜素内酯(BR)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病性。此外,FBT和COS均可以提高角质ω-羟化酶、脂肪酸-羟基脱氢酶和脂肪醇形成酰基辅酶A还原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来增强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7)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在F.oxysporum胁迫下,FBT处理鉴定到922个差异蛋白,其中150个差异蛋白富集到9个KEGG通路中;COS处理鉴定到1323个差异蛋白,其中187个差异蛋白富集到14个KEGG通路中。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蛋白质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本研究发现,有多个FBT处理和COS处理共有的差异蛋白参与了水稻对立枯病的诱导抗性。FBT处理和COS处理中2个反向-柯巴基焦磷酸(CPSent)合成酶(Os CPS1ent和Os CPS2ent)均上调表达,都能够促进水稻合成柯巴基焦磷酸进而合成植物抗菌素抵抗F.oxysporum侵染。同时,FBT和COS均可以提高稻内酯合成酶的表达水平,促进稻内酯的生物合成,通过大量积累稻内酯来提高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

杨青霏[2](2020)在《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立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苗期病害,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该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水稻立枯病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可以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众多的防治方法中的生物防治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已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利用生防菌包衣作物种子,通过激发植物自身免疫反应的种子免疫技术,诱导其产生抗病性可以用来防治植物病害。本文利用生防菌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通过大规模筛选、室内复筛和盆栽试验,获得了可诱导水稻产生系统抗性来抵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的细菌菌株,对有诱抗作用的生防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如下:1.诱导水稻抗水稻立枯病菌株的筛选:将本研究所保存的1761株细菌菌株的发酵液包衣水稻辽粳212的种子,常规播种时接种尖孢镰刀菌进行初筛,获得60株具有诱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将60株具有诱抗作用菌株的发酵液再包衣同一水稻品种的种子进行复筛。综合对水稻立枯病的发病情况、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其中8株生防细菌包衣水稻种子经复筛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效较好。在室内测定了这8株有效的生防菌的发酵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Sneb859、Sneb26、Sneb131、Sneb1677对水稻还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其中Sneb859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及根长、芽长的促进效果较好,发芽率相比对照提高了8.30%,在7d,10d,13d时,芽长分别为对照的1.50、1.15和1.13倍,根长分别为对照的1.17、1.23和1.18倍,菌株Sneb926、Sneb1017、Sneb1623对水稻的芽长、根长有促进作用。Sneb129对水稻前期芽长促进明显,后期不明显,对根长有促进作用。对这8株有效细菌菌株的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并在播种时接种尖孢镰刀菌进行室内再次复筛,结果表明,Sneb859、Sneb131、Sneb26处理的发病程度较低,病情指数较低,表现较好。进一步对3株有效生防菌株进行盆栽复筛,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neb859的病情指数较低,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效达56.14%,且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促生作用。2.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诱导水稻抗水稻立枯病的菌株鉴定: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的方法,结合16S rDNA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方法对初筛获得的8株有效生防细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neb859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Sneb26为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菌株Sneb131和Sneb926为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菌株Sneb12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Sneb1017为边缘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marginalis);菌株Sneb162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Sneb1677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3.对水稻镰刀菌立枯病具有诱抗活性菌株Sneb859的抑菌对峙试验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了生防菌株Sneb859的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neb859的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没有抑菌作用,对禾谷镰刀菌,茄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效果不显着。本研究表明通过系统筛选和鉴定,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859的发酵液包衣水稻辽粳212的种子,平板培养对峙试验显示Sneb859的发酵液对水稻立枯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没有抑菌作用。推测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859的发酵液包衣处理水稻种子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对水稻立枯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抗性。

王显宗[3](2018)在《水稻立枯病抗性资源筛选及抗病基因初步定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苗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年来,在北方稻区发病逐年加重,对水稻苗期生长和旱育壮秧构成了巨大威胁。培育抗病新品种是防治立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水稻立枯病遗传和育种的相关研究较少,其抗病种质资源、遗传机制少有报道。因此,筛选水稻抗立枯病品种资源,研究抗病遗传机制,挖掘抗病基因及抗病载体材料,将有利于推动水稻抗立枯病分子辅助育种,加快水稻抗病育种进程。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是剖析复杂性状遗传基础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在植物抗病基因定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以226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两年的试验条件下进行立枯病接种鉴定,筛选抗源材料。利用筛选出的高抗和高感品种为亲本构建F2:3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BSA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轮枝镰刀菌强致病力小种为供试菌株,于2015年和2016年对黑龙江省226份水稻品种资源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所有鉴定品种全部发病,且尚未发现免疫品种,2015年病情指数为5.3683.72,2016年病情指数为5.1183.00。(2)2年间抗病性鉴定结果均为高抗(HR)的品种有6份,分别为龙粳20号、黑粳2号、龙粳21号、垦稻9号、龙稻5号、龙粳27号,占所有鉴定品种的2.65%;均为中抗(MR)的品种有龙粳22号、牡丹江8号、龙粳29号等11份,占所有鉴定资源总数的4.87%;均为中感(MS)的品种有上育397、松粳4号、延粘1号等30份,占所有鉴定品种的13.27%;均为感病(S)的品种有牡丹江5号、垦粳3、龙粳13号等65份,占所有鉴定品种的28.76%;均为高感(HS)的品种有合江11号、东农416、垦糯1号等11份,占所有鉴定品种的4.87%。(3)对高感品种合江11号和高抗品种龙粳20号杂交衍生F1及F2:3群体接种轮枝镰刀菌强致病力小种。结果表明:F1均表现出抗性,F2群体的抗感期望比为3:1,说明龙粳20号对该菌株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4)选取F2群体中20株极端抗病单株和20株极端感病单株,等量混合DNA,分别构建抗池和感池。利用筛选出的105对多态性SSR引物对亲本和抗感池进行PCR扩增,结果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RM3151和RM27318表现出与亲本间和抗、感池间一致的多态性。进一步利用F2群体对RM3151和RM27318之间的多态性引物进行扫描,最终将立枯病抗性基因定位在标记RM27181和RM123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3cM-8.4cM,贡献率为12.6%,加性效应为-1.3,命名为LK11-1。经比较基因组发现,一个控制稻瘟病的基因Pb1和一个白叶枯病基因Xa10出现在LK11-1附近,表明水稻抗病性基因位点可能具有遗传共性,这对立枯病遗传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李云鹏[4](2018)在《外源脱落酸诱导水稻对立枯病抗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立枯病是一种常见病害,经常发生于大田与育秧苗床之中。施用诱导因子对植物进行处理,可以使植物产生抗病性,这既可以防止病原物对植株造成伤害,又可以降低化学药剂在农副产品中的残留。与其他常见的病害防治方法相比,具有污染小,持续时间长,对作物品质无显着影响等特点。本研究探讨了在外源脱落酸及脱落酸抑制剂处理对水稻立枯病发生的影响,明确了脱落酸的诱导机理。研究结果可为脱落酸类植物诱抗剂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与应用的基础。外源ABA处理水稻可以影响水稻的生命活动,低浓度(ABA溶液浓度小于0.05mmol/L)的ABA溶液可以促进水稻种子的萌发、提高水稻的秧苗素质,而当ABA溶液大于0.05mmol/L时,会抑制水稻的生长发育。用不同浓度的ABA溶液处理水稻的种子与幼苗,随后接种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孢子悬浮液,结果发现一定浓度的ABA溶液可以显着提高水稻对水稻立枯病的抗病性。使得水稻幼苗植株内PPO、POD、PAL、POD活性提高,并与水稻植株抗病性增加呈正相关,浓度为0.2mmol/L的ABA溶液处理过的水稻幼苗,在最高峰时,POD、SOD、PAL、PPO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增幅分别为24.50%、31.65%、46.78%、16.78%。说明PPO、POD、PAL、POD在水稻抗立枯病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水稻幼苗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减少,削弱了植株细胞膜脂过氧化过程,提高了水稻细胞的抗损伤能力。使用脱落酸抑制剂对水稻幼苗进行处理,随后接种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孢子悬浮液。结果发现抑制剂处理过的水稻幼苗对水稻立枯病的抗性减弱,水稻幼苗中的PPO、POD、PAL、POD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ABA在诱导水稻产生抗病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用0.050.2mmol/L的ABA溶液诱导的水稻幼苗,并于诱导后接种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孢子悬浮液,分别于0、24、48、72、96、120、144h进行取样,采用qRT-PCR技术对样品抗立枯病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BA溶液处理组的水稻幼苗的抗病基因均呈上调趋势,ABA溶液的浓度越高,所测定的抗立枯病基因的表达量越高,144h时浓度为0.2mmol/L的ABA溶液处理过的水稻幼苗,RTBA1、RTBA3、RTBA4基因表达量与CK相比,增幅分别为342.59%、437.85%、58.25%。对水稻立枯病的抗性也越高。

于丽双[5](2018)在《利用菇渣制作有机水稻育苗基质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机水稻生产面积、认证面积不断扩大,但关于有机水稻生产技术的研究尚未深入开展。按照国家有机产品生产标准要求,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目前生产中多是采用田园土与农家肥混合或是市售的营养土进行水稻育苗,前者培育的秧苗往往存在着素质较差、发病率较高等问题,后者又不符合有机水稻的生产标准,从而严重地制约了有机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因此,开展有机水稻育苗的相关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本文采取室内分析和温室育苗相结合的方式,以菇渣、羊粪、牡蛎粉、蛭石及土壤为主要原料,设置了菇渣含量不同的T1(30%菇渣)、T2(40%菇渣)、T3(50%菇渣)和T4(60%菇渣)4个处理,以市售的营养土作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水稻育苗基质对秧苗生长状况、生理特性、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及不同水稻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从而选出最佳的基质配方,以期为有机水稻育苗提供技术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适宜配比的有机水稻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较好,是培育壮秧的基础。有机育苗基质各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CK(P<0.05);育苗期间,有机水稻育苗基质的pH值始终维持在4.55.5之间;与CK相比,有机水稻育苗基质容重较小,除T4处理外,容重均在0.5 g cm-30.8 g cm-3;与CK相比,有机水稻育苗基质最大吸水量较高、失水率较低,其中T2和T3处理的最大持水量在90%以上,保水性较好。2.适宜配比的有机水稻育苗基质可以提高秧苗的出苗率、整齐度,促进壮秧形成。不同处理秧苗的出苗率均达到了85%,不同有机水稻育苗基质所育秧苗的出苗率均大于CK,其中T3处理秧苗的出苗率最高为96.7%,与CK相比提高了10%,各处理秧苗密度均在2.5株/cm2以上,其中T3处理秧苗密度最大,与CK相比提高了24%,T4处理的秧苗密度最小,与CK相比差异不显着;不同有机育苗基质所育秧苗的株高均小于CK,与CK相比秧苗较整齐,标准差和株高差较小,其中T2处理秧苗出苗最齐,株高差为4.3,其次为T3处理;不同有机育苗基质所育秧苗的茎粗均在2 mm以上,与CK相比差异不显着,有机水稻育苗基质所育秧苗的叶宽和叶龄较大,其中T2和T3处理秧苗的壮苗指数与CK相比无显着差异;不同有机育苗基质所育秧苗的根长和根数显着高于CK(P<0.05),其中T3处理最优。3.适宜配比的有机水稻育苗基质有利于提高秧苗根系活力和秧苗生理活性。不同育苗基质所育秧苗的根系活力都较强,与CK相比,有机育苗基质T3和T4处理秧苗的根系活力显着增强(P<0.05);不同处理秧苗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差异不显着;T3和T4处理秧苗的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与CK相比无显着差异,T1和T2处理所育秧苗的生理活性较低,与CK相比差异显着。4.适宜配比的有机水稻育苗基质可以显着提高秧苗中磷和钾的含量,所育秧苗的养分积累量较高。有机育苗基质各处理秧苗中氮含量均低于CK,其中T3处理氮含量较高,可以提供秧苗正常生长的氮素水平,T1处理氮含量最低,秧苗素质较差;有机育苗基质所育秧苗中磷含量高于CK,其中T3处理秧苗中磷含量显着高于CK(P<0.05);不同有机育苗基质所育秧苗中钾含量均显着高于CK(P<0.05);从秧苗的养分积累来看,有机育苗基质T3处理秧苗中氮磷钾的含量较优。综上所述,T3处理(50%菇渣+10%羊粪+20%土壤+5%牡蛎粉+15%蛭石)可以为秧苗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培育的秧苗生长状况良好,为本试验的最佳基质配方。

徐红涛[6](2017)在《木醋液对水稻秧苗素质和立枯病抑制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秸秆、木材等可燃烧的生物质原料进行无氧(或者限氧)热裂解可产出木醋液。木醋液是一种酸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抑菌和杀菌剂、生长促进剂、叶面肥、杀虫剂可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稻秧苗立枯病是全国水稻种植区广泛存在一种土传疾病,特点是传播速度快,难以控制。目前控制水稻秧苗立枯病主要是化学农药,在有机种植方式下不能使用,采用材料替代化学农药控制水稻秧苗立枯病是有机水稻种植必须突破的关键环节。木醋液含有有机酸和大量有机营养物质,稀释一定倍数可以有效抑制水稻秧苗立枯病的发生和控制水稻秧苗立枯病的蔓延,并且促进水稻秧苗的生长。本文以水稻秧苗为研究材料进行育秧试验,探究木醋液抑制水稻秧苗立枯病和提高水稻秧苗素质的最佳施用方法。具体研究结果如下:50倍木醋液处理水稻秧苗素质最佳,其次是100倍木醋液处理。不同浓度木醋液对水稻秧苗株高影响不明显;水稻秧苗叶绿素随着木醋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秧苗生长第20天时,50倍木醋液处理相比CK叶绿素含量增加108.37%,相比化学壮秧剂育秧处理增加32.51%。50倍木醋液处理秧苗叶绿素含量增加最快;50倍木醋液处理根系生长状况与化学壮秧剂处理相差不大;木醋液处理的水稻秧苗生物量明显高于CK和化学壮秧剂处理。不同处理下的水稻秧苗的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化学壮秧剂处理、100倍液木醋液处理水稻秧苗干物质积累量相比其他处理高,300倍液木醋液处理水稻秧苗干物质积累量最低,但是仍明显高于CK处理,木醋液育秧均达到水稻机插育秧百株干重3g以上的壮秧标准。在水稻育秧的过程中,各处理水稻秧苗的氮磷钾积累量呈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水稻育秧的后期达到平缓状态。木醋液浓度越高秧苗氮磷钾积累量越高,其中化学壮秧剂处理水稻秧苗氮磷钾积累量最高,50倍液处理水稻秧苗氮磷钾积累量最高。木醋液处理可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其中100倍液处理可有效的延缓土壤速效养分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和木醋液处理对秧苗氮磷钾含量有提高作用表现一致。各处理土壤的p H值随着水稻秧苗的生长呈现为缓慢上升的趋势,到水稻育秧的后期,木醋液200倍液处理、300倍液处理土壤pH均高于5.5,空白对照pH最大达到5.84,其它处理基本处于最适宜pH4.55.5的范围之内。50倍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立枯病防治效果最佳,为43.37%。研究结果表明,木醋液处理条件下,水稻秧苗防治效果与土壤pH极显着负相关,与植物全氮、全磷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

周瑜[7](2016)在《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糜子生育期短、抗旱、耐瘠、营养丰富,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丝黑穗病是糜子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是制约糜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病原菌遗传多样性水平和毒力分化程度,研究糜子丝黑穗病抗性生理机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明确适宜栽培措施,对抗病品种选育及病害绿色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糜子属区域性作物,目前国内外关于糜子及糜子丝黑穗病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试验利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我国糜子主产区的病原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糜子种质资源和育成品种丝黑穗病抗性水平,筛选鉴别寄主并对病原菌进行毒力分析,比较分析糜子不同生育时期感染丝黑穗病后叶片抗氧化酶系、抗病相关酶活性,蛋白质、糖含量,及同工酶谱带的变化和差异,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防治糜子丝黑穗病高效杀菌剂,并且研究不同播期对抗、感品种丝黑穗病发病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田间调查结果显示,糜子丝黑穗病为害的穗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黑粉包状、簇叶状、刺猬头和黑粉粒4种类型。糜子丝黑穗病菌冬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褐色,球形,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壁表具微小突起。冬孢子形态特征和IT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本试验所用菌株为Sporisorium destruens。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5,甲醛处理促进萌发。丝黑穗病菌最适碳源和氮源为葡萄糖和KNO3,25℃比较适合此病菌生长和产孢,pH为7时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在Czapek和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2)来自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和甘肃的糜子丝黑穗病菌(S.destruens)遗传变异程度不高,遗传背景比较单一。选出的28条RAPD引物和40对SSR引物分别扩增出381和11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373和109条,多态率分别为97.90%和91.60%。RAPD的多态性水平及检测效率高于SSR。两种标记的聚类结果有差异。将两种标记的数据结合进行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25时,51个菌株可以分为3个系谱群。菌株的遗传多态性和地理分布及寄主品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连续3年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261份种质资源的抗性差异明显,抗病种质所占比重较大,其中12MD-2和12MD-250连续3年均表现免疫;66份育成品种中,来自俄罗斯的品种blest jachee和orlovski karlik表现高抗,而我国的品种均未表现出稳定抗性。参试糜子种质资源中,3份具有高抗、矮秆、早熟和高产等优良性状,可直接用于实际生产。我国S.destruens存在毒力分化现象,根据各鉴别寄主对各菌株的抗性等级,可将16个菌株分为3个致病类型。(4)糜子接种S.destruens后,SOD活性升高,三叶期抗病品种的升高幅度显着大于感病品种,且抗病品种的SOD活性显着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POD活性持续升高,而感病品种POD活性在后期下降;抗病品种MDA含量低于感病品种。糜子受S.destruens侵染后,抽穗期和灌浆期APX活性与抗性呈负相关;GR活性与抗性成反比;抗病品种AsA含量迅速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感病品种升高较慢且后期下降幅度较大;抗、感品种GSH含量在三叶期和拔节期升高,在抽穗期和灌浆期下降。在S.destruens诱导下,抗病品种PAL活性升高幅度在三叶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均高于感病品种,三叶期和拔节期抗病品种几丁质酶活性显着高于感病品种,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抽穗期与抗性呈正相关。接种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发病率无显着相关性;在三叶期和灌浆期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抗性呈负相关;而还原糖含量在三叶期和拔节期接种后与抗性呈负相关。丝黑穗病菌侵染能引起不同抗病类型糜子品种POD、EST、SOD和PPO同工酶谱的变化,抗病品种谱带增加数大于感病品种。综上,在糜子抗病育种和生产实践中,SOD、POD、APX、GR、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MDA、AsA、GSH、可溶性总糖及还原糖含量,POD、EST和SOD同工酶均可作为鉴别糜子丝黑穗病抗性的辅助指标。(5)通过对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烯唑醇、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和福美双6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和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戊唑醇对冬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福美双最弱;烯唑醇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戊唑醇田间防效最好,其次为烯唑醇、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福美双防治效果最差。多菌灵显着降低主茎倒二叶面积、主茎倒三叶面积、叶干重和分蘖数,各药剂处理下的单株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产量均增加,其中戊唑醇处理下的产量两年均最高。戊唑醇能以较低浓度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利用。(6)不同糜子品种对播期的响应不同,但除05在5个播期均不发病外,其他品种均在播期Ⅰ发病率最高,其他播期无显着差异。抗病品种巴盟小黑糜和05在播期Ⅲ产量最高,因此6月15日左右可作为这两个品种的适宜播期;感病品种杂黍和黄硬糜在播期Ⅱ产量最高,因此可将6月1日作为这两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发病率和5 cm土层温度呈显着负相关,低温有利于丝黑穗病的发生;发病率与20 cm土层水分含量无显着相关性。

李蕊[8](2013)在《利用农业废弃物堆肥生产水稻育秧基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机插秧水稻旱育秧技术的普及,育苗生产对土壤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育苗过程出现的秧苗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养殖业和食用菌产业等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农业有机废弃物,随意处置农业废弃物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对于如何利用农业废弃物替代土壤配制生产兼具防病与促生作用的水稻育秧基质的相关研究很少有报道。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牛粪堆肥、蚯蚓粪、菌菇渣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与无机矿物配制育苗基质以减少育苗对土壤资源的消耗;分离和筛选针对水稻秧苗立枯病拮抗菌以研制兼具防病与促生作用的新型水稻育秧基质。本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有机废弃物堆肥作为主要成分初步筛选试验表明,初始比例以60%的堆肥与40%的无机矿物(蛭石和珍珠岩)混合的基质较适于水稻育苗,其中初始配方牛粪占30%、菌菇渣占30%、蛭石占30%和珍珠岩10%的生物量和农艺性状最佳,并且出苗均匀。2.优化配方后育苗试验表明,由60~75%堆肥组成的基质能够培育出质量优于商品对照基质的水稻秧苗,而当堆肥比例超过80%时,秧苗质量较差。基质TA(由30%牛粪堆肥、30%菇渣堆肥、30%蛭石和10%粉碎珍珠岩组成)和TB(由20%牛粪堆肥、30%菇渣堆肥、25%醋糟堆肥、20%蛭石和5%粉碎珍珠岩组成)的秧苗质量优于其它基质。为了调节基质的酸度,向基质中加入了硝基腐殖酸和过磷酸钙肥料。对于秧苗生长而言,利用硝基腐殖酸调酸的基质优于用过磷酸钙肥料调酸的基质。持水孔隙和电导率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并与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密切相关,是评价以农业废弃物堆肥为主要成分的育苗基质质量的关键指标。3.实验室微生物学分析表明,从黑龙江的水稻立枯病秧苗样品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初步确定为镰刀菌属菌株。温室育苗试验表明,接种病原菌胁迫的秧苗在长势方面较无病原菌胁迫的秧苗弱。4.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和筛选出一株对水稻秧苗立枯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菌株P9。温室育苗试验表明,在预先接种病原菌的条件下,接种菌株株P9的育秧基质上没有出现明显的水稻秧苗立枯病发病症状,而未接种拮抗菌的基质上水稻秧苗几乎全部发病,表明菌株P9可用于水稻育苗中秧苗立枯病发病的生物防治。5.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作为水稻育苗基质,对于水稻苗期立枯病可起到一定防控效果。

李生[9](2013)在《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材料采用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试验设T1:无盘稀播旱育秧,T2:编织布旱育秧,T3:塑盘旱育秧,T4:编织布湿润育秧,T5:塑盘湿润育秧这5种育秧方式及施与不施壮秧剂处理2个水平。从水稻秧苗的形态素质、生理生化素质、大田的立苗率、大田分蘖率、物质积累动态、经济产量性状及早稻秧苗的耐低温能力和晚稻秧苗耐高温能力等方面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为选择更适宜的水稻育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早稻秧苗旱育秧符合矮壮秧的标准,从形态素质上看湿润育秧(T4、T5)尤其是T5秧苗长势较好,旱育秧苗(T1、T2、T3)长势较差;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长势较好,湿润育秧(T4、T5)长势较差。在抗逆性方面,早稻和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强,湿润育秧(T4、T5)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差、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强,湿润育秧(T4、T5)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差。同时,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2.不同育秧方式对早稻和晚稻的秧苗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保护性酶活性、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早稻和晚稻中T2所有指标都高于其它处理,而T1和T3之间无明显差异。旱育秧(T1、T2、T3)的指标高于湿润育秧(T4、T5)。3.早稻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T2;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T2,;干物质积累T2具有明显优势。晚稻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T2,;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T2,;干物质积累T2和T3具有明显优势;早稻和晚稻施用壮秧剂都可以加快立苗,促分蘖,对物质积累有一定影响。4.早稻和晚稻中,产量T2的最高、产量性状较好,T4产量最低、产量性状较差。早稻和晚稻在育秧中施用壮秧剂都可以促进秧苗生长,改善水稻的产量性状,促进水稻增产。综合不同育秧方式及壮秧剂对早稻和晚稻的秧苗形态素质、生理特性和大田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等指标的影响的结果看,在本实验条件下表现最好的育秧方式是水稻编制布旱育加施用壮秧剂组合。在水稻育秧中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改善水稻的产量性状,促进水稻增产。

严吉明[10](2012)在《蚕豆油壶菌火肿病(Olpidium viciae Kusano)研究》文中提出蚕豆油壶菌火肿病(Broad bean blister),由野豌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 Kusano)引起,病部细胞增生呈瘤状突起。蚕豆油壶菌火肿病仅在日本东京和中国四川及邻近省的局部地区有发生,该病已成为四川西北高原地区阿坝藏族自治州及邻近地区蚕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迄今较深入的研究论文仅有3篇,其中日本真菌学家Shunsuke Kusano在1912年对野豌豆油壶菌的生活史和细胞学、野豌豆油壶菌与寄主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研究;1984年辛哲生报道了四川省松潘县蚕豆火肿病发生危害与防治的初步研究结果。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的其它研究未见报道,为此对该病害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在病原生物学、病理组织学、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有所创新。1.蚕豆火肿病的症状蚕豆火肿病主要危害蚕豆叶和茎,也危害叶柄和果柄,但不危害果荚。病部最初出现稍褪绿的近圆形斑痕,随病情发展病斑表面稍显粗糙,并不断向上增生隆起,形成小的瘤状突起。病瘤单生或群生,可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状。受害严重时,病叶畸形,植株矮小。病部形成小的瘤状突起、表面稍显粗糙,是本病的标志性特征,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完善了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的症状特征,明确了蚕豆豆荚上的疱状突起不是本病的症状,从而为准确诊断和防冶蚕豆油壶菌火肿病提供了科学依据。2.蚕豆火肿病的病原蚕豆火肿病病原菌寄生在蚕豆叶、茎和果柄表皮细胞内。营养体为单细胞圆形原生质团,营养体整体产果。无性繁殖结构为游动孢子囊,一般为球形,大小变化较大,一般为12.95~62.16μm,平均28.84μm。游动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通过排孢管(孔)释放。游动孢子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4.1-5μm,平均为4.47μm。尾部具一根鞭毛,鞭毛长24-3lμm,平均为26.56μm。游动孢子可作为同形游动配子结合,形成双鞭毛圆形的接合子。接合子侵染蚕豆,在表皮细胞内形成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圆形厚壁,形状大小较一致,大小为19-31μm,平均为25.51μm,平均壁厚3.81μm。一个寄主细胞中的数目可多达60个以上,休眠孢子囊大多形成在病害后期。对该菌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四川蚕豆火肿病是由野豌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 Kusano)引起。该菌的分类地位属鞭毛菌亚门、壶菌目、油壶菌科、油壶菌属。对蚕豆火肿病菌的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病斑表皮组织中的游动孢子囊成熟后,遇雨水即可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0-18。C,在18℃下萌发就受到明显抑制,在20℃、25℃和30。C下不能萌发。光照或黑暗对游动孢子囊萌发没有明显影响。K、Na盐离子溶液对孢子囊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浓度分别达到80mmo1/L、100mmol/L时,游动孢子囊萌发就几乎被抑制。pH对游动孢子囊萌发也有一定影响,萌发的pH范围为pH5-8,以pH7-7.5最适。温度影响游动孢子的游动时间长短,在0-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游动时间逐渐缩短。在0-5℃下保持游动时间最长可达72h以上,10℃下可达24h,15℃和20℃下可保持10h,25℃下为3h,30℃下仅可保持游动5min。温度对游动孢子侵染及发病有明显影响,在5℃下能成功侵染,但不产生明显症状。侵染和引起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0~25℃,30。C及以上温度不能侵染和发病。最适侵染和发病的温度为10-20℃。接种游动孢子引起侵染和发病的保湿时间为12h以上。叶龄影响病菌的侵染和发病,幼叶有利侵染和发病。病组织中的休眠孢子囊必须经过越夏和越冬后,有水存在时才能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0℃,在17℃左右温度下,经4h即可产生游动孢子。病组织中的休眠孢子囊萌发极不整齐,休眠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方式与游动孢子囊的释放方式相同。3.蚕豆火肿病的发生规律四川蚕豆火肿病的发生与分布局限在四川西北部高原的阿坝藏族自治州海拔2400m以上的春播蚕豆生态区。病害的循环和发病特点是:病菌以休眠孢子囊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作为初侵染源。次年春播蚕豆后,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染蚕豆幼苗,病害始发期在5月。田间发病后,病菌不断产生游动孢子囊,在有雨露时游动孢子囊萌发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在蚕豆生长期中病菌的再侵染频繁,病害在田间扩展迅速,在蚕豆进入开花和始荚期,病害进入高峰期;蚕豆进入结荚期后,病菌形成休眠孢子囊,病害发展趋于停止。病菌的游动孢子藉风雨在田间近距离传播。连作和施用带有病残体的厩肥有利于发病。目前生产上种植和供抗性鉴定的40多个蚕豆材料均不同程度感病,缺乏抗病品种。病害传播风险的初步结果表明:病区当年的病残体菌源对盆地内秋播蚕豆区不构成侵染发病的危险。4.蚕豆火肿病的组织病理学野豌豆油壶菌侵入蚕豆叶和茎的表皮细胞后,定殖在侵入的细胞内,菌体生长发育,整体产果,形成游动孢子囊和休眠孢子囊。病菌的侵染刺激了侵染点邻近的表皮细胞和其下的叶肉组织或茎的皮层组织细胞,这些已分化的组织细胞转为分生细胞,进行分裂,分裂方式为平周分裂。原有的正常基本组织细胞被未高度分化的薄壁组织细胞取代。这些细胞具有分生能力并不断分裂,细胞体积增大,造成蚕豆病组织细胞发生畸形增生的病理解剖改变,病部呈瘤状隆起。这是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症状产生的病理组织学机制,也反映了野豌豆油壶菌和蚕豆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的相互作用。5.蚕豆火肿病的病理生理蚕豆火肿病的症状特点主要是受病部位产生瘤状突起,病部细胞逐渐褐变坏死。这种畸形的病理改变预示着受病菌侵染后,寄主组织中的植物激素发生了异常变化;受病组织逐渐褐变坏死,显示抗氧化保护酶活力改变,细胞受到伤害,最终坏死。为深入了解蚕豆火肿病发生病理改变的生理机制,测定了病组织中的植物激素含量、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病害初期组织中的ZT和KT含量大幅上升,IAA和GA。含量也有一定程度增加,它们共同刺激蚕豆病部细胞大量分裂、增生和体积逐渐膨大,病部开始隆起;在病害初期ABA含量也大量增加,表现为蚕豆幼苗被害,植株矮化畸形、生育期严重滞后,而成株被害,受病叶片提前衰老、易脱落。在病害中后期组织中的GA3含量急剧增加,是健康组织的3倍,ZT和KT仍维持一定幅度增量,但增量率明显降低,使得病害早期大量分裂增生的细胞在病害中后期迅速膨大,病部异常隆起;ABA在病害中后期也有较大增量,使病部细胞褪绿褐变,最终坏死,受病叶片脱落;而IAA在病害中后期呈现负增长,这是寄主感病的生理表现。受病组织中抗氧化保护酶活力测定的结果表明:病、健组织中的SOD、POD活力在病害初期没有明显差异,在病害中后期病组织均显着高于健康组织,说明病菌侵染破坏了寄主本身正常活性氧消除机制的平衡,导致体内活性氧积累,诱导抗氧化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增强,是感病的生化表现。而CAT活力在病程初期和中后期,病组织均极显着低于健康组织。己知CAT和H202具有较高的亲和力,CAT活力降低导致组织中的H202积累,加重对组织的损伤。组织中的MDA含量在病害中后期极显着高于健康组织,说明病部组织细胞生物膜损伤加剧,这种不可逆的伤害使细胞最终破坏解体、组织溃烂。这些结果反映了蚕豆火肿病症状产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也揭示了蚕豆火肿病病程中组织细胞内主要抗氧化保护酶的病理变化特点。6.野豌豆油壶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提取病斑组织的总DNA,采用真核生物内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1/ITS4进行扩增,获得了病菌的ITS序列;回收此序列测序,GenBank登记号为HQ677595.1,补充了野豌豆油壶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将病菌与其它真菌进行比对,显示与甘蓝油壶菌(Olpidium brassicae)和瓜类油壶菌(Olpidium bornovanus=O.radical)亲缘关系最近,从分子角度阐释了野豌豆油壶菌与其它油壶菌的分类关系。采集不同地区蚕豆火肿病样本,扩增病菌的ITS序列并进行多态性分析,它们的同源性高达99%以上,说明野豌豆油壶菌ITS序列的保守性高。针对野豌豆油壶菌ITS序列设计一对特征性引物P1/P2,通过优化扩增条件,能够从病斑组织总DNA中特异性扩增病菌的ITS序列,灵敏度达10pg rDNA,对于火肿病的早期检测和病原菌鉴定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感染立枯病对水稻旱育秧苗保护酶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染立枯病对水稻旱育秧苗保护酶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稻立枯病的研究概况
        1.2.2 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1.2.3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1.2.4 植物免疫诱导剂在植物抗病中的应用
        1.2.5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的应用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诱导剂
        2.1.4 培养基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鉴定
        2.2.2 F.oxysporum的分离与鉴定
        2.2.3 F.oxysporum致病力测定
        2.2.4 诱导剂对F.oxysporum的抑菌活性测定
        2.2.5 诱导方案的正交试验设计
        2.2.6 秧苗素质的测定
        2.2.7 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2.2.8 转录组测序
        2.2.9 蛋白质组测序
        2.2.10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鉴定
        3.1.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类型总体情况
        3.1.2 2年抗病鉴定类型相同品种分析
    3.2 F.oxysporum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3.2.1 F.oxysporum的分离与鉴定
        3.2.2 菌株间致病力差异分析
        3.2.3 F.oxysporum菌株致病类群划分
    3.3 不同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性评价
        3.3.1 诱导剂对F.oxysporum生长的影响
        3.2.2 诱导方案的优化
        3.3.3 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分析
    3.4 F.oxysporum胁迫下FBT和 COS分别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3.4.1 FBT和COS对水稻立枯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3.4.2 FBT和COS对秧苗株高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3 FBT和COS对秧苗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的影响
        3.4.4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
    3.5 F.oxysporum胁迫下FBT和COS分别对秧苗根系细胞膜透性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3.5.1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5.2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SOD、POD及CAT活性的影响
        3.5.3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PAL及PPO活性的影响
    3.6 FBT和COS分别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转录组分析
        3.6.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3.6.2 样品间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3.6.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6.4 差异基因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
        3.6.5 差异基因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6.6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3.6.7 差异表达基因RT-qPCR验证
    3.7 FBT和COS分别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蛋白质组分析
        3.7.1 样品间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3.7.2 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3.7.3 差异蛋白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
        3.7.4 差异蛋白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7.5 二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3.7.6 差异蛋白RT-qPCR验证
4 讨论
    4.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分析
    4.2 引起水稻立枯病的F.oxysporum分离与致病力分化
    4.3 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
    4.4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5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细胞膜透性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4.6 FBT和COS对水稻抗立枯病转录途径的影响
        4.6.1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4.6.2 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4.7 FBT和COS对水稻抗立枯病蛋白质调控途径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6.1 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水稻立枯病及种衣剂研究进展
    1.1 水稻立枯病研究进展
        1.1.1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
        1.1.3 水稻立枯病病原、侵染循环及生物学特性
        1.1.4 水稻立枯病的致病机制
        1.1.5 防治方法
    1.2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研究进展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征
        1.2.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
        1.2.3 植物诱导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1.3 种子处理的研究
        1.3.1 种衣剂
        1.3.2 种衣剂的组成
        1.3.3 种衣剂的功能
        1.3.4 种衣剂的原理
        1.3.5 种衣剂的类型
    1.4 细菌鉴定
        1.4.1 细菌鉴定
        1.4.2 细菌分类鉴定的方法
    1.5 对峙培养研究
        1.5.1 对峙培养
        1.5.2 对峙培养的方法及应用
第二章 诱导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2.1 诱导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室内初筛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小结
    2.2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盆栽复筛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小结
第三章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鉴定
    3.1 生防细菌的形态学特征鉴定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生防细菌的16S r DNA的分子鉴定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第四章 活性菌株的对峙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5.2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鉴定
    5.3 活性菌株的对峙试验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同菌株16S rDNA的 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水稻立枯病抗性资源筛选及抗病基因初步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水稻立枯病概述
        1.1.1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症状及分类
        1.1.2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
        1.1.3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1.2 水稻立枯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1.3 水稻立枯病致病机理
    1.4 BSA在植物基因定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1 BSA基本原理
        1.4.2 BSA的应用范围
        1.4.3 BSA的应用前景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轮枝镰刀菌的培养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 接种方法
        2.2.3 水稻立枯病病情调查
        2.2.4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2.2.5 水稻立枯病抗性基因定位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立枯病抗性鉴定
    3.2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分析
    3.3 水稻立枯病抗性遗传分析
    3.4 水稻立枯病抗性的BSA分析
    3.5 F_2分离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
4 讨论
    4.1 病原菌致病性差异比较
    4.2 水稻种质资源抗性分析
    4.3 水稻立枯病菌抗性鉴定差异比较
    4.4 水稻立枯病抗性基因定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2015年和2016年水稻立枯病抗病性鉴定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外源脱落酸诱导水稻对立枯病抗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水稻立枯病研究概况
        1.1.1 水稻立枯病的危害
        1.1.2 水稻立枯病的病原
        1.1.3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规律
        1.1.4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
    1.2 尖孢镰孢菌致病因子的研究概况
        1.2.1 尖孢镰孢菌毒素的研究
        1.2.2 细胞壁降解酶的研究
        1.2.3 过氧化物酶的研究
        1.2.4 尖孢镰孢菌定殖机制的研究
        1.2.5 尖孢镰孢菌对植物防卫物质解毒作用的研究
    1.3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1.3.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表现类型
        1.3.2 植物诱导抗病反应中的信号转导
        1.3.3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主要特点
        1.3.4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制
        1.3.5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
        1.3.6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应用
    1.4 脱落酸与植物逆境胁迫的研究进展
        1.4.1 脱落酸的合成与降解
        1.4.2 脱落酸的合成抑制剂
        1.4.3 脱落酸的信号转导通路与逆境胁迫
        1.4.4 脱落酸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积累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外源ABA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1.1 外源ABA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2.1.2 外源ABA处理对水稻幼苗的影响
    2.2 外源ABA处理对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2.1 外源ABA处理对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外源ABA处理对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幼苗的影响
    2.3 脱落酸抑制剂处理对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2.3.1 材料
        2.3.2 脱落酸抑制剂对水稻立枯病的影响
        2.3.3 立枯病菌胁迫下脱落酸抑制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3.4 立枯病菌胁迫下脱落酸抑制剂处理对水稻抗病相关防御酶及MDA含量的影响
    2.4 外源ABA处理对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应答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4.1 植物总RNA的提取
        2.4.2 cDNA第一链合成
        2.4.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ABA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外源ABA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3.1.2 外源ABA处理对水稻幼苗秧苗素质的影响
    3.2 外源ABA处理对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2.1 外源ABA处理对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外源ABA处理对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幼苗的影响
    3.3 脱落酸抑制剂理对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3.3.1 脱落酸抑制剂处理对水稻立枯病的发生的影响
        3.3.2 立枯病胁迫下脱落酸抑制剂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3.3.3 立枯病胁迫下脱落酸抑制剂处理对水稻抗病相关防御酶及MDA含量的影响
    3.4 外源ABA处理对立枯病胁迫下水稻应答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1 植物总RNA质量的检测
        3.4.2 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基因表达的特异性
        3.4.3 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RTBA1基因的表达分析
        3.4.4 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RTBA3基因的表达分析
        3.4.5 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RTBA4基因的表达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外源ABA预处理对水稻种子及幼苗影响的研究
    4.2 关于外源ABA对立枯病菌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的研究
    4.3 关于外源ABA诱导水稻幼苗抗立枯病的研究
    4.4 关于外源ABA处理对立枯病胁迫下水稻应答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的研究
    4.5 关于后续实验的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利用菇渣制作有机水稻育苗基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作物育苗基质的研究进展
        1.1.1 矿物资源用作育苗基质
        1.1.2 有机废弃物用作育苗基质
        1.1.3 有机废弃物与矿物质混合用作育苗基质
        1.1.4 育苗基质的选材
    1.2 水稻壮秧标准
    1.3 有机水稻种植现状
    1.4 有机水稻育苗技术要点
        1.4.1 病虫害的防治
        1.4.2 苗期管理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供试土壤
        2.1.3 供试物料
        2.1.4 供试作物
    2.2 试验设计
        2.2.1 水稻育苗基质的配制
        2.2.2 育苗及管理
        2.2.3 取样时间及方法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供试材料的测定
        2.3.2 基质理化性质的测定
        2.3.3 水稻秧苗生长指标的测定
        2.3.4 水稻秧苗生理指标及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
        3.1.1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的容重
        3.1.2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的最大吸水量
        3.1.3 基质容重与基质最大吸水量之间的关系
        3.1.4 不同配比的有机育苗基质的孔隙度
        3.1.5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的失水率
        3.1.6 基质失水率与失水天数之间的关系
        3.1.7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pH的变化
        3.1.8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的有机质含量
    3.2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3.2.1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出苗率和秧苗密度的影响
        3.2.2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对水稻秧苗地上部分的影响
        3.2.3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地下部分的影响
        3.2.4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3.2.5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根冠比的影响
    3.3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3.3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5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6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7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1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氮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磷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配比有机育苗基质对秧苗钾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木醋液对水稻秧苗素质和立枯病抑制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外水稻发展概况
        1.3.2 水稻立枯病概述
        1.3.3 木醋液的研究动态与概况
    1.4 课题来源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研究技术路线
    2.4 试验方法
        2.4.1 秧苗素质的测定
        2.4.2 土壤pH与水稻秧苗立枯病的抑制效果的测定
        2.4.3 相关性分析
        2.4.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3.1.1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生物量的影响
        3.1.3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立枯病抑制效果的影响与相关性分析
        3.2.1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立枯病抑制效果的影响
        3.2.2 水稻秧苗立枯病抑制效果与土壤p H、养分、植物养分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叶绿素及干物质量的影响
        3.3.1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叶绿素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干物质量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氮磷钾积累量的影响
        3.4.1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氮素积累的影响
        3.4.2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磷素积累的影响
        3.4.3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钾素积累的影响
    3.5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5.1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丙二醛(MDA)的影响
        3.5.2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5.3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5.4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3.6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土壤pH、养分含量的影响
        3.6.1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土壤p H的影响
        3.6.2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6.3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6.4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4.2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立枯病的抑制效果及相关性分析
    4.3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叶绿素和干物质量的影响
    4.4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水稻秧苗氮磷钾积累量的影响
    4.5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的影响
    4.6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土壤pH、养分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糜子生产与产业发展概况
        1.1.1 分布与生产
        1.1.2 营养与功能特性
    1.2 糜子丝黑穗病研究进展
        1.2.1 抗病性鉴定
        1.2.2 防治措施
    1.3 植物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RAPD
        1.3.2 AFLP
        1.3.3 SSR
        1.3.4 ISSR
    1.4 植物抗病生理机制研究
        1.4.1 活性氧清除系统与寄主抗病性
        1.4.2 抗病相关酶与寄主抗病性
        1.4.3 植物体内生化物质与寄主抗病性
        1.4.4 同工酶与寄主抗病性
    1.5 栽培措施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1.5.1 播期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1.5.2 播种密度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1.5.3 施肥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1.5.4 灌溉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1.8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糜子丝黑穗病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ITS序列测定
        2.1.3 环境因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2.1.4 环境因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糜子丝黑穗病田间为害症状
        2.2.2 ITS序列比对
        2.2.3 环境因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2.2.4 环境因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DNA提取
        3.1.3 RAPD扩增
        3.1.4 SSR扩增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3.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3.2.3 聚类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糜子丝黑穗病抗性鉴定及病原菌毒力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
        4.2.2 农艺性状和产量
        4.2.3 抗病资源和育成品种的综合评价
        4.2.4 鉴别寄主的选择
        4.2.5 不同菌株的毒力差异
    4.3 讨论
        4.3.1 糜子种质资源和品种丝黑穗病抗性评价
        4.3.2 糜子种质资源和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评价
        4.3.3 鉴别寄主评价
        4.3.4 S. destruens菌株毒力分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糜子丝黑穗病抗性指标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变化
        5.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5.2.3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5.2.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
        5.2.5 抗坏血酸(As A)含量变化
        5.2.6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变化
        5.2.7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
        5.2.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
        5.2.9 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变化
        5.2.10 β-1,3-葡聚糖酶(β-1, 3-glucanase)活性变化
        5.2.11 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含量变化
        5.2.12 可溶性总糖(Soluble Sugar)含量变化
        5.2.13 还原糖(Reducing Sugar)含量变化
        5.2.14 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
        5.2.15 酯酶(EST)同工酶分析
        5.2.1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分析
        5.2.17 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糜子丝黑穗病的杀菌剂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室内毒力测定
        6.1.3 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的田间防效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室内毒力测定
        6.2.2 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播期和品种对糜子丝黑穗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品种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播期对不同品种糜子丝黑穗病发病率的影响
        7.2.2 不同播期下的土壤含水量和温度
        7.2.3 播期对不同品种糜子农艺性状的影响
        7.2.4 播期对不同品种糜子产量的影响
    7.3 讨论
        7.3.1 播期对糜子丝黑穗病发病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土壤温度、含水量与发病率的关系
        7.3.3 播期对糜子产量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糜子丝黑穗病田间发病特点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8.1.2 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
        8.1.3 糜子丝黑穗病抗性鉴定及病原菌毒力分析
        8.1.4 糜子抗丝黑穗病生理生化指标筛选
        8.1.5 防治糜子丝黑穗病的杀菌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
        8.1.6 播期和品种对糜子丝黑穗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8.2 讨论
        8.2.1 糜子丝黑穗病田间症状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8.2.2 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
        8.2.3 糜子丝黑穗病抗性鉴定及病原菌毒力分析
        8.2.4 糜子丝黑穗病抗性生理机制研究和抗性指标筛选
        8.2.5 防治糜子丝黑穗病杀菌剂筛选
        8.2.6 播期对糜子丝黑穗病发病和产量的影响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其他黑粉菌冬孢子扫描电镜图
附录2 糜子种质资源和育成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
致谢
作者简介

(8)利用农业废弃物堆肥生产水稻育秧基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水稻生产概述及水稻育苗过程中的问题
        1.1 我国水稻生产概述
        1.2 水稻育秧发展过程
        1.3 规模化旱育秧的引进
        1.4 旱育秧的优势及问题
    2 水稻立枯病
        2.1 水稻立枯病概述
        2.2 水稻立枯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
        2.3 水稻立枯病的控制方法和问题
    3 水稻育苗对土壤资源的消耗
    4 国内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概述
        4.1 畜禽粪便等废弃物产生概况及相应处理现状
        4.2 牛粪产生概况及相应处理现状
        4.3 秸秆处理简述
        4.4 菌菇渣生产现状概述
        4.5 蚯蚓粪生产现状概述
        4.6 醋糟生产现状
    5 新型育苗材料综述
        5.1 育苗思路概述
        5.2 新型育苗材料的产生和应用
        5.3 水稻育苗基质的相关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6.1 研究思路
        6.2 研究内容
        6.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为主的水稻育苗基质配方试验
    1 材料与试剂
    2 试验方案与管理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管理
    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 秧苗密度测定
        3.2 植株生长状况及生物量测定
        3.3 根系生长情况测定
        3.4 根系活力测定(TTC法)
    4 结果与分析
    5 讨论
第三章 水稻育苗基质配方的优化与性质分析
    1 材料与试剂
    2 测定指标、仪器与方法
        2.1 农艺性状测定
        2.2 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特征
        2.3 基质理化性质测定
    3 数据分析
    4 试验设计与管理
        4.1 试验设计
        4.2 试验管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农艺性状
        5.2 生物量
        5.3 根系扫描指标
        5.4 根系活力
        5.5 基质的部分理化性质
    6 讨论
第四章 水稻立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品种
        1.2 培养基
        1.3 供试土壤与培养基质
        1.4 样品采集和菌株分离与纯化
        1.5 回接实验
        1.6 病原菌生长速率测定
        1.7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1.8 各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9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分离结果
        2.2 疑似菌株对水稻致病性的影响
        2.3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水稻立枯病拮抗菌分离及拮抗菌生防效果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土壤样品
        1.2 试剂与培养基
        1.3 供试菌株
        1.4 拮抗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1.5 抑菌谱试验
        1.6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1.7 生理生化鉴定
        1.8 拮抗菌株16S rDNA序列的测定
        1.9 盆钵试验验P9对水稻立枯病的生防效果
    2 结果
        2.1 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2.2 菌株P9的生长曲线以及在基质中的数量变化
        2.3 拮抗菌株P9对其它病原菌的抗性
        2.4 菌株发酵液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2.5 P9的生理生化特征
        2.6 P9的16S rDNA序列
        2.7 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水稻育苗基质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控效果
    1 材料与试剂
    2 试验方案与管理
        2.1 试验设计
        2.1.1 配方基质对抗病能力的影响
        2.1.2 pH对抗病能力的影响
        2.2 试验管理
    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秧苗密度与农艺性状
        4.2 秧苗SPAD值
        4.3 发病率
        4.4 农艺性状
    5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9)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特性概述
    1.2 水稻生产现状
    1.3 育秧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我国水稻育秧技术研究进展
    1.5 壮秧剂在水稻育秧技术上的发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及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技术路线
    2.5 调查项目及方法
        2.5.1 秧苗素质的测定
        2.5.2 水稻秧苗生理生长动态的测定
        2.5.3 早稻秧苗耐低温(10℃)能力测定
        2.5.4 晚稻秧苗耐高温(40℃)能力测定
        2.5.5 抛栽后的生长动态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3.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育秧和方式和壮秧剂式对水稻秧苗的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影响
        3.2.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3.2.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2.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的脯氨酸的影响
        3.2.5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叶绿素的影响
        3.2.6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2.7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早稻秧苗耐低温能力和晚稻抗耐高温能力的影响
    3.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立苗动态的影响
    3.5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大田生长期分蘖动态的影响
    3.6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物质积累的影响
        3.6.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根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茎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叶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穗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7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的秧苗素质的影响
    4.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4.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5.1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形态素质的影响
    5.2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生理素质的影响
    5.3 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5.4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立苗率、分蘖数和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5.5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经济产量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蚕豆油壶菌火肿病(Olpidium viciae Kusano)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蚕豆研究概况
    2 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研究现状
    3 本文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3.1 油壶菌属真菌的研究
        3.2 植物病害流行
        3.3 植物病害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3.4 植物病害的病理生理研究
        3.4.1 植物病害进程中激素的研究
        3.4.2 植物病害中抗氧化保护酶的研究
        3.5 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上的应用
        3.5.1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3.5.2 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组成结构
        3.5.3 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进化特点
        3.5.4 ITS序列分析及其应用
        3.6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4 研究的目的意义
    5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蚕豆火肿病的症状学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危害部位及症状特点
        2.2 果荚上的疑似症状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蚕豆火肿病的病原学
    摘要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1.2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和种类鉴定
        1.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1.3.1 影响游动孢子囊萌发的环境因素
        1.3.2 影响游动孢子活力的环境因素
        1.3.3 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因子与存活力
        1.4 病菌侵染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1.5 蚕豆火肿病菌的寄主范围
    2 结果
        2.1 病原菌的形态学
        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2.1 影响游动孢子囊萌发的环境因素
        2.2.2 影响游动孢子活力的环境因素
        2.2.3 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因子
        2.3 病菌侵染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4 蚕豆火肿病菌的寄主范围
    3 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蚕豆火肿病的发生规律
    摘要
    1 方法
        1.1 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发生危害情况调查
        1.2 蚕豆火肿病的初侵染源研究
        1.3 蚕豆火肿病在田间的再侵染及传播距离
        1.4 蚕豆火肿病在田间的发生动态
        1.5 栽培与耕作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1.6 蚕豆品种对火肿病的抗性鉴定
        1.7 蚕豆火肿病的传播风险研究
    2 结果
        2.1 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发生危害情况
        2.2 蚕豆火肿病的初侵染源
        2.3 蚕豆火肿病在田间的再侵染及传播距离
        2.4 蚕豆火肿病的田间动态
        2.5 栽培与耕作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2.6 蚕豆品种对火肿病的抗性评价结果
        2.7 蚕豆火肿病传播风险的初步研究结果
    3 结论及讨论
        3.1 蚕豆火肿病的发生与分布
        3.2 蚕豆火肿病的病害循环特点
        3.3 蚕豆火肿病传播的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蚕豆火肿病的组织病理学
    摘要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表皮组织样本的制备
        1.2.2 叶和茎的组织切片制备
        1.2.3 样本的显微观察
    2 结果
        2.1 叶片表皮组织的病理变化
        2.2 茎表皮组织的病理变化
        2.3 叶片的解剖结构变化
        2.4 茎部横切的解剖结构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蚕豆火肿病的病理生理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受病蚕豆叶片组织中内源激素的测定
        1.2.1 仪器与试剂
        1.2.2 色谱条件
        1.2.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1.2.4 供试品溶液的前处理
        1.3 受病蚕豆叶片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1.3.1 仪器与试剂
        1.3.2 样品处理
        1.3.3 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2 结果
        2.1 内源激素测定的方法学和条件优化结果
        2.2 蚕豆叶片病、健组织中5种植物激素的变化
        2.3 病叶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
    3 结论及讨论
        3.1 病程中的植物内源激素变化
        3.2 病程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野豌豆油壶菌的分子生物学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2 仪器
        1.3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1.4 溶液配制
        1.5 野豌豆油壶菌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1.6 野豌豆油壶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扩增
        1.6.1 引物设计及合成
        1.6.2 野豌豆油壶菌rDNA中ITS的PCR
        1.6.3 PCR产物的检测和测序
        1.6.4 PCR产物的序列分析
        1.7 野豌豆油壶菌ITS的多态性分析
        1.8 野豌豆油壶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 结果
        2.1 真菌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2.2 野豌豆油壶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2.2.1 野豌豆油壶菌rDNA中ITS的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2.2.2 PCR产物的序列比对
        2.3 野豌豆油壶菌ITS的多态性分析
        2.4 野豌豆油壶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 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四、感染立枯病对水稻旱育秧苗保护酶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马波.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2]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D]. 杨青霏.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水稻立枯病抗性资源筛选及抗病基因初步定位[D]. 王显宗.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4]外源脱落酸诱导水稻对立枯病抗性机制的研究[D]. 李云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5]利用菇渣制作有机水稻育苗基质的研究[D]. 于丽双.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6]木醋液对水稻秧苗素质和立枯病抑制效果的影响[D]. 徐红涛.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2)
  • [7]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D]. 周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8]利用农业废弃物堆肥生产水稻育秧基质的研究[D]. 李蕊.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9]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D]. 李生. 广西大学, 2013(03)
  • [10]蚕豆油壶菌火肿病(Olpidium viciae Kusano)研究[D]. 严吉明.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枯萎病侵染对水稻旱育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