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企业产权结构初探

华侨企业产权结构初探

一、海外华商企业产权构造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秦长城[1](2014)在《东亚生产网络的调整与中国产业升级》文中提出为因应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不断地创新经济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东亚华商和日本、美国等的跨国公司大规模增加对东亚的寻求效率型的投资和业务外包。不断增加的FDI主要是利用东亚地区的要素成本优势,来提高产品在发达经济体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东亚各经济体积极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通信和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联接成本不断降低。这使得服务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东亚生产网络在东亚地区快速发展、延伸。东亚发展中经济体成为跨国公司即旗舰企业的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部门、组装部门。目前,这种分工在东亚还在扩大并促进了区域合作。对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的东亚供应商而言,它们与来自发达国家的网络内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不断获得通过生产网络传递过来的先进知识;此外,为满足旗舰企业或高级供应商的需求而迫使自己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或研发水平。因此,本地企业在成为东亚生产网络供应商后,其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依赖高级供应商或旗舰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关键零部件供给,因此,本地供应商很可能被锁定在东亚生产网络固定环节上而难以进一步升级,即一直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价值链环节。研究表明,中国不少产业的供应商仍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劳动密集型环节还在不断地同水平扩张并占用大量资源,形成惯性发展方式,甚至排斥了提高研发水平或销售能力的努力。但是,中国的土地、劳动等要素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减少。正是由于东亚生产网络较快的水平延伸,东亚的制造能力快速扩张,使得东亚区域对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市场的依赖不断增加,尤其是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一直较为严重,造成贸易失衡。同时,对区域外能源、原材料、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也在加深。而欧美对东亚产品的需求增长有限,在经济危机期间需求还急剧下跌。这使得东亚经济发展严重受制于区域外市场。因此,东亚必需不断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东亚跨国分工方式即东亚生产网络不断调整。由于旗舰企业的全球战略和各地制造成本不断变化,东亚生产网络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调整。这使得更多的地方供应商能够加入东亚生产网络,获得提升能力的机会;还使得原有供应商在面临被新供应商替换掉的同时获得了更多提升价值链位置的机会。中国供应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对东亚生产网络调整施加不同的影响,可以在东亚生产网络发展和调整中抓住机会实现价值链升级。有些供应商到其他地方发展生产网络从而提升自身价值链位置;有些供应商在吸收先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研发水平,掌握某些专利;有些供应商提高加工工艺,专注于零部件的精细型加工,从而提高零部件竞争优势。有些供应商无视生产网络的调整而被其他供应商取代,面临破产;等等。中国各产业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最好立足于各产业生产网络发展、调整规律和分工现实,能够影响并利用东亚生产网络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翟立[2](2014)在《激励与绩效管理中人为为人原则的内涵与运用》文中研究说明“人为为人”是古今中外一切管理的本质特征,也是东方管理学的基本观念之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持续经济发展,东方管理思想的创新和兴盛也必然应运而生。以苏东水教授为首的东方管理学派,吸取东方管理的各家各派的优秀思想,和西方管理、华商管理等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有益成份,创造性的提出了,概括了东方管理特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三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治国、治生、治家、治身的“四治”体系,和人道、人心、人缘、人谋、人才的“五行”管理。这一东方管理理论体系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东方管理中的“人为为人”原则,深刻揭示了社会交往关系的一般规律,对研究激励理论和绩效管理制度有着直接而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激励理论和绩效管理的研究就是基于“人为为人”这一理念,结合现代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展开。本课题从东方管理视角来看企业激励与绩效管理,希望为激励和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注入新的理论活力。同时,又从当代社会科学中对人类合作困境的研究成果出发,反思我国严重的行为规范混乱的现实,希望通过拓展“人为为人”理念的内涵,提高“人为为人”理念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能力。第一部分:激励理论的内涵。本文在第一章开题之后,用第二章和第三章两章的篇幅,集中揭示了激励和绩效管理背后的核心问题,正是现代经济学中所说的合作的演化问题,涉及合作在什么条件下得以产生和成长,在什么条件下不合作的行为模式可能泛滥,从而界定了激励理论和绩效管理具体方法背后的内涵。第二部分: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应用。本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展开对“人为为人”基础上的激励管理和绩效管理模式的整合性研究。在第四章中,通过吸收和综合现行各种理论当中的有借鉴作用的内容,以“人为为人”和它派生出来的“人为互为”理念为中心,提出了一个把企业制度流程、企业文化、企业家领导力三大驱动因素融合的三重激励理论。第五章则把上述三重激励理论放到企业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的制度流程中加以研究,通过把企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解析,划分企业价值管理、利润管理、职能管理、岗位管理等多层次的复合体系,分别用三大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出企业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体系丰富多彩的内涵。通过揭示正规规则、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者领导力三者之间的相融互动,为企业分层次的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众多具有实践意义的规则。第三部分:案例分析和理论互动。本文第六章基于本人多年从事企业投资和企业管理的有利条件,使用参与性观察和深度结构访谈等方法,相继对高管层激励、剩余索取权配置方案、工厂内部绩效管理制度的集权与分权和企业自主权配置等5个主题,进行了长时期的观察和一系列的深度访谈。对这些观察和访谈获得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揭示出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丰富内容,和本文的理论结构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本文综合东方管理学、西方管理学、心理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成果,通过把人为为人理念和激励理论的关键问题(合作行为的演化)相互融合,试图构建以人为为人原则为基础的比较系统的激励理论和绩效管理模式。本文体现出来的创新之处可能有三点:第一,在理念层次通过对合作行为的演化和困难进行分析,提出人为为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转化为“人为”“互为”的必要性,从而在人为为人的理论结构中,强化了交往双方的自我修为与相互监督两者之间的平衡,有助于人为为人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第二,尝试提出把企业制度流程,企业文化,企业家领导力三大因素整合起来的三重激励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绩效指标体系的特点和运行提出了明晰而具体的规则;特别是在对剩余索取权的层面的激励机制中引入公平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有利于建设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企业激励机制。第三,本文揭示了企业制度流程与合作型企业文化及企业家领导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统一关系,指出制度流程和企业文化共生演化的性质,为了理顺和全面把握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

唐雯雯[3](2013)在《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族企业是古今中外的组织形式,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家族企业快速增加,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看到,家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家族企业做大做强问题日益突出。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文化的优劣共生、精华糟粕共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决定了文化对经济社会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文化的特质和内涵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水平。不可否认,家族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文化也是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的重要因素。解决家族企业发展问题必须研究解决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问题,以及家族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本论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五个部分的问题:第1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第2部分主要研究了家族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包括家族企业定义、特征和发展阶段以及家族文化,企业文化,家族企业文化,这三者的渊源、定义和特征等内容。第3部分研究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现状分析。包括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历程、现状、问题研究,以及中国家族企业内容、问题研究,并以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为研究方法的家族企业文化案例比较分析。第4部分研究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从两个视角研究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一个是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影响,另一个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影响。第5部分研究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的建设。包含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建设的内容以及针对现有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存有的问题提出的建设措施研究。

殷炜键[4](2012)在《董浩云与现代中国远洋航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董浩云作为现代着名的航运企业家和中国现代远洋航运先驱,也是名扬世界的船王,他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打造了一个拥有150多艘船舶,总吨位超过1100万吨的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从而在事实上成为世界最大的独立船东。董浩云为中国现代远洋航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提出整理全国航运的构想,为中国现代航运发展指明了方向;他主导成立的中国航运信托公司为中国航运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他洞悉国际远洋航运发展新方向,及时引入航运新理论、新技术,开辟了中国货柜运输的新时代,打造了一批批超级油轮,降低了航运成本;他创造性地将儒家文化思想融入到董氏集团的组织管理中,为家族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在中国远洋航运快速发展的时代,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出口贸易发展速度下降的影响,中国远洋航运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收入增长乏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一定影响。深入研究董浩云与现代中国远洋航运,探究其精深的航运思想,从创新理念、组织管理、货物流转和资金周转等角度全面发掘其成功的因素和经验,并结合中国远洋航运发展过程进行实践,将能为中国远洋航运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笔者通过阐述董浩云的航运生涯实践,分析董浩云远洋航运成功因素,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新形势下,要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品牌航运企业,紧跟科技创新潮流,强化人才储备,实施战略结盟,促进强强联合,理顺组织管理架构,健全激励机制,顺应航运发展形势,拓宽融资渠道,才能促进中国远洋航运的健康快速发展。

唐向华[5](2011)在《家族企业成长中企业文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族企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它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不仅是企业的原初组织形态,堪称企业的“鼻祖”,而且不管是在手工业时代,还是在现代工业经济大发展时代,家族企业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近些年,家族企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企业界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我国,90%以上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家族企业从不断地壮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不少家族企业遭遇瓶颈、陷入困境,一部分家族企业正从初期的繁荣逐步走向崩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文化落后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此,如何对其进行家族企业文化的转型为影响企业发展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界定家族企业、企业文化、家族企业文化、现代企业文化等概念出发,研究了国内外关于我国家族企业的研究现状,总结出了传统家族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点。然后探讨了家族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与局限,其中家庭企业在企业成长的作用包括家族企业的凝聚力远远强于一般企业、家族企业更讲诚信、重信誉、护品牌、有利于加强家族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局限包括传统家族文化对外人缺乏信任容易引起信任危机、传统家族文化的排他性导致企业用人机制的任人唯亲、传统家族文化的专断性使得企业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传统家族企业文化建设遭遇的定位模糊、内容单一等问题。然后从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家族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变迁。接着分析了家族企业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型的制约因素,包括中国家族企业经营者与员工素质的制约、家族企业文化缺乏开放性的制约、儒家思想对家族企业文化的制约、封闭的内部管理的制约、家族企业文化中的消极成分易泛起沉渣、家族企业公共精神的匾乏、家族企业的特质导致信任模式异化。最后提出转型后的家族企业文化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家族企业文化转型的对策建议,包括提炼和整合传统家族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转变治理和经营理念、树立制度化管理的管理理念、自觉能动地塑造企业文化、自觉学习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注入“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

邱瑞[6](2010)在《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在总量、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和外贸体制等方面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近年来随着融入全球化的加深,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已经日益受到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的影响。黑龙江省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而迅速增长。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影响力逐步增强,成为支持黑龙江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本论文对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评价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为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借鉴。论文分析了世界多个国家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区域发展模式,为黑龙江省提供了国际国内借鉴。论文在分析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机理,提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关系结构,构建了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体系框架。论文从需求、供给、引进外资和技术进步四个方面对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机理进行分析,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外贸进口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作用显着,但外贸出口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论文运用产出效应分析模型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明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资本要小,但比劳动力的贡献要大。论文对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评价。实证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第二产业具有正向相关性,但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第一和第三产业促进作用较弱。通过脉冲响应方法证明第一、二、三产业受对外贸易冲击的响应各不相同,表明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第二产业的增长促进作用明显,对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与第一产业的关联程度则不够显着。论文对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黑龙江省的技术进步促进了进口和出口的增长;但是出口和进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显着。指出黑龙江省“引进、消化、创新”的技术创新机制作用还不明显,必须构建一套进出口促进技术进步的技术创新机制,发挥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作用以促进黑龙江省的技术进步。论文构建了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给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运用灰色关联度、熵值法等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进行实证评价。论文从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优势、提升对俄经贸合作水平优化商品出口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推进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增长良性互动诸方面,系统提出了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建议,对黑龙江省加快对外贸易发展促进经济振兴具有重要的决策借鉴价值。

韦革[7](2009)在《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成长的制度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在转型经济背景下,如何以制度创新推进中国家族企业成长。在这个问题要求下,分析中国家族企业在转型经济背景下能够发展的原因、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它同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如何从制度创新的角度予以解决。首先,分析家族企业的制度属性和生成、成长机理。家族企业的制度属性可划分为家族属性和企业性,制度属性的形成,除技术和市场因素之外,还应该看到宏微观制度、正式制度和非制度之间的互动情况。家族企业是为了满足家族利益和克服外部市场失灵而产生的,其生成机理可归纳为:家族资本满足了家族利益动机并以家族内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和把外部性内部化解决了创业起步问题。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的收益受资本、企业管理能力、信任广度缺口的限制出现递减。企业成长机理可归纳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摆脱陷于死亡和衰退的路径而形成吐旧纳新的内在运行机制。其基本标志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网络创新等。通过企业公司化和网络化两种制度创新途径,提升企业素质获得成长。其次,分析家族企业关系契约的意义和转型。关系契约是一种不完全的长期契约,它并不尽量考虑所有未来的具体情况,但契约方之间过去、现在和预期未来的个人关系影响着契约的长期安排。资产专用性是关系契约的技术基础,法制和社会资本是关系契约的精神基础。与经济体制相匹配,关系契约存在人格化和非人格化两种类型。在不良的宏观制度环境下,采取以血缘、亲情交往和经济交易捆绑的缔约方式来减少交易成本和获得资源是中国家族企业人格化关系契约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推进关系契约由人格化向非人格化转型,才能推进家族企业制度转型,促进家族企业健康成长。再者,对中国家族企业内部成长的路径、现状和问题和突破进行制度分析。关系契约为中国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成果提供了比较安全的保护和支持,但是关系契约总体上并不利于中国家族企业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型。家族企业应改变传统企业成长的思维,通过产权安排激励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活动。政府应为家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对于中国家族企业成长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一资独大”或者“一股独大”造成的产权的单一性。为了弥补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的资本和智力缺口,以融资目标导向和融智目标导向的产权开放尤为重要。为了解决管理控制权开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在控制权安排方面依据人员的信任度和岗位的重要程度,把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结合,以亲制疏是转型期中国家族企业管理制度变迁的现实性选择。转型期中国家族企业内部制度变迁现实目标是通过产权明晰化,解决家族企业产权纷争,在保全家族控制权同时,通过产权开放达到融资融智目的;企业控制权由家族内外分享;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结合。最后,对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成长的路径、现状和问题和突破进行制度分析。网络化发展方式是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成长主要形式。网络化成长对于中国家族企业的特殊意义在于使家族企业保存家族企业制度优势前提下获得成长所需的资源和核心能力,充分发挥中国家族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优势。转型期中国家族企业网络化生产体系依靠关系网络来减少外部交易成本;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引起的机会主义风险;解决外部市场不健全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国家族企业网络演化的方向由中国微观个体社会资本的扩张能力和宏观社会资本的质量两个社会资本的维度决定。需要家族企业与社会一起积累社会资本、提高社会信任度,培育新文化,以实现网络化生产体系的实质性转变。国际化发展方式也是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成长形式。目前大多数中国家族企业国际化依赖于人格化交易网络,形成了“路径依赖”。根据网络的性质不同,企业网络分为机械网络和有机网络。家族企业应该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内国际政策变化,从机械网络转向有机网络,有效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化经营环境。论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提出家族企业不是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家族企业可以做强做大,但前提是家族企业要解决好资金、技术、人才缺口的制度创新(通过企业公司化和网络化)问题。二是明确提出转型期中国家族企业内部制度变迁现实目标是通过产权明晰化,解决家族企业产权纷争,在保全家族控制权同时,通过产权开放达到融资融智的目的;企业控制权由家族内外分享;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结合。随着转型的完成,家族企业的家族性逐渐淡化,企业性逐渐增强。特别指出了网络化更适合于中小企业突破家族制的局限,是一种值得考虑的产业组织模式。三是从内部和外部、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中国家族企业成长的制度障碍。提出了家族性的文化导向是中国家族企业成长的内部根本性障碍;法律、道德(主要是职业道德)、政策环境是中国家族企业成长的外部根本性障碍。关键是如何以关系契约转型推进家族企业制度转型。四是以“企业利润率”作为企业成长的终极标志,把企业规模、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网络化等企业成长的途径统领在提高企业利润率的终极目标下,发掘企业多种成长方法。把“适应性效率”作为判断企业成长的动态标准,家族企业的“家族性”与“企业性”的制度属性对应不同发展环境,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尹湘炎[8](2009)在《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因分析与对策思考》文中认为家族企业是任何国家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它不断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在中国经济发展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当今社会最为活跃的经济主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科技资讯日益发展和完善,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家族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应用价值。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实质是中国家族企业在内因和外因推动下,整合内部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有机融合各种社会资本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本文主要从研究中国家族企业的现状和所面临问题入手,慨述了国内外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面对的内部和外部障碍。全文着重在于探讨引发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动因和条件、进而分析了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方向和模式,同时提出了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变迁的具体对策和建议。文中主要采用制度分析法来研究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问题。本文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虽然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还不是十分娴熟,但不啻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王扬伟[9](2008)在《我国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因分析与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家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应用价值。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实质是中国家族企业有机融合各种社会资本、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以及制度供给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引发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动因和条件、以及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方向和模式,并提出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变迁的具体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制度分析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法来研究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问题。本文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虽然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还不是十分娴熟,但不啻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徐金玲[10](2007)在《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走出去”发展战略是近年来社会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从过去的单纯的“引进来”战略到现在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并举,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领导层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毅力。民营企业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走向国际市场是民营企业拓展其生长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由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产权相对清晰、机制灵活等优势,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之一。研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有文献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涉及民营企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我国对外经济转型时期,民营经济又在国民经济中目益崛起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本文认为研究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将为民营经济的下一次腾飞,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本文从界定民营企业的定义以及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入手,探寻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优势和劣势,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具有一些借鉴作用。具体来说,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理论研究框架。首先界定了民营企业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这是分析和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基础;其次通过对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回顾和借鉴,探求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动因分析。本章概述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最后,本章分别从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推动力和内生动力,说明其具有实际上的必要性。第三章是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劣势分析。本章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所具备的优势,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进行探讨。第四章是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在借鉴发展中国家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制度建设及企业的微观层面提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实际,提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策略选择,包括区位选择、产业选择和进入方式的选择。此外,附录中分析了海尔和TCL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以便对理论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海外华商企业产权构造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外华商企业产权构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东亚生产网络的调整与中国产业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背景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评析
        一、 “链”理论中的产业升级理论
        二、 网络理论中有关产业升级的理论
        三、 文献研究评析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名词概念
        二、 东亚生产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国际生产网络基本理论
        一、 全球价值链理论
        二、 企业网络理论
        三、 国际生产网络理论
    第三节 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
        一、 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特征:跨界性
        二、 国际生产网络发展的基本目的
        三、 国际生产网络的组织选择
        四、 国际生产网络嵌入性
        五、 生产网络空间分布及其影响
        六、 生产网络空间分布的动态性
第三章 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
    第一节 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
        一、 东亚雁行模式的兴起和衰落
        二、 雁行模式的演化
        三、 雁行模式分工的利弊
    第二节 东亚生产网络形成的条件
        一、 经济制度自由化因素
        二、 比较优势
        三、 技术发展
        四、 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
    第三节 东亚生产网络的 FDI—贸易关联
        一、 东亚生产网络形成时 FDI 和贸易快速增长
        二、 流入东亚的 FDI 快速增长的原因
        三、 流入东亚区域 FDI 的特征
        四、 投资与贸易的关联性理论分析
    第四节 东亚生产网络加重对外依赖性
        一、 东亚生产网络形成使贸易特征发生变化
        二、 东亚零部件贸易规模与贸易方向
        三、 零部件贸易方式与内容
        四、 东亚生产网络增加东亚整体对外依赖性
    附表
第四章 东亚生产网络内产业升级利与弊
    第一节 东亚生产网络的微观运行
        一、 企业网络国际化
        二、 东亚的日本式生产网络
        三、 东亚的美国式生产网络
        四、 东亚的华商式生产网络
    第二节 国际生产网络内知识转移理论
        一、 生产网络内知识的转移
        二、 总结
    第三节 东亚产业升级现状
        一、 东亚生产网络知识转移特点
        二、 东亚区域内产业升级现状
        三、 综述
    案例
第五章 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内的困境
    第一节 中国深度融入东亚生产网络
        一、 总体贸易结构变化情况
        二、 中国零部件贸易发展迅速
        三、 参与网络分工的主要产业的生产贸易状况
        四、 综述
    第二节 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内的分工
        一、 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内的价值链上的位置
        二、 东亚生产网络内中国贸易地位
        三、 东亚生产网络内的中国收益
        四、 产业升级状况分析
    第三节 东亚生产网络调整的紧迫性
        一、 东亚对区域外市场依赖性仍在增强
        二、 支撑东亚生产网络运转的动力在减弱
        三、 东亚区域主要经济体发展减速
        四、 东亚生产网络调整的重要意义
    附表
第六章 生产网络调整促进中国产业升级
    第一节 东亚生产网络的调整
        一、 降低成本是东亚生产网络调整的根本动力
        二、 东亚生产网络调整的可行性
        三、 东亚生产网络调整的主体
        四、 生产网络调整对供应商的影响
        五、 东亚生产网络调整的特性
    第二节 中国影响东亚生产网络调整的条件
        一、 东亚生产网络在中国的特征
        二、 网络特征有利于中国影响生产网络调整
        三、 中国影响生产网络调整的经济条件
        四、 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中国产业升级途径
        一、 中国供应商在生产网络调整中的产业升级
        二、 中国政府影响生产网络调整与产业升级决策
        三、 调整和升级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独着文章

(2)激励与绩效管理中人为为人原则的内涵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提出问题
        1.1.3 意义
    1.2 本文研究思路及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跨学科方法
        1.3.2 理论与实践结合
        1.3.3 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
        1.4.1 对人为为人原则的现代拓展
        1.4.2 对激励-绩效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改进
        1.4.3 东方管理研究范围的拓宽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东方管理与人为为人原则
        2.1.1 东方管理学概述
        2.1.2 人为为人与东方管理学的核心
        2.1.3 人为为人与和合观念
    2.2 激励理论研究
        2.2.1 西方的激励理论
        2.2.2 功利主义与激励
        2.2.3 人本主义与激励
        2.2.4 东方管理中的激励理论:人为激励
    2.3 绩效管理的发展
        2.3.1 关键绩效指标(KPI)
        2.3.2 平衡记分卡
第3章 激励作为合作的演化
    3.1 分工的发展与协调
        3.1.1 分工的发展
        3.1.2 分工引起的合作问题
    3.2 市场制度与自发性合作
        3.2.1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自愿合作
        3.2.2 “囚徒困境”与自愿合作的失灵
        3.2.3 “一报还一报”与合作的演进
    3.3 人为为人与合作的文化
第4章 人为为人的激励理论与绩效管理
    4.1 现有激励理论进展和问题
        4.1.1 进展
        4.1.2 现有理论存在的问题
        4.1.3 再看“囚徒困境”对合作问题的启示
    4.2 构建更好的激励理论和绩效管理模式
        4.2.1 关于激励和绩效管理的正式规则-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
        4.2.2 关于激励与绩效管理的非正式规则--企业文化
        4.2.3 激励与绩效管理中的领导力因素
    4.3 基于人为为人原则的三重激励模式
        4.3.1 三重激励理论和全驱动模型的区别
        4.3.2 三重激励理论对制度流程、文化、领导力三个重因素的整合
    4.4 基于人为为人的互为激励要素分析
    4.5 受三重激励因素影响的互为激励模型
第5章 三重激励因素下的互为激励制度
    5.1 企业内部结构的解析
        5.1.1 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变化,企业形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5.1.2 现代企业中的产权革命
        5.1.3 现代企业的管理革命
        5.1.4 现代企业中激励制度的层次
    5.2 企业管理者的激励与绩效管理
        5.2.1 为什么企业管理者的激励必须要有剩余?
        5.2.2 剩余索取权激励的局限
        5.2.3 构建三重因素的企业管理者激励机制
    5.3 准管理层(利润中心)的次级合约与激励
        5.3.1 分权与利润激励
        5.3.2 横向关系
        5.3.3 纵向关系
        5.3.4 利润中心--激励中的文化与领导力
    5.4 利润中心对中层业务部门的激励管理
        5.4.1 组织形式与激励模式
        5.4.2 中层激励中的困难
        5.4.3 基层员工激励中的文化与领导问题
第6章 人为互为三重激励理论的实证研究
    6.1 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设计
        6.1.1 问卷设计原则
        6.1.2 问卷设计与修改定稿
        6.1.3 问卷调研的样本:发放、回收与数据
    6.2 问卷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6.2.1 关于工作的动力
        6.2.2 对高层激励,股份与利润要享的情况基本一致
    6.3 深度案例研究
        6.3.1 个案背景:全球生物胶着名企业--中轩生化公司
        6.3.2 中轩公司激励-绩效管理制度的形成
        6.3.3 中轩公司实施激励与绩效管理制度中若干具体问题的探索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人为为人”与合作关系的理解
        7.1.2 “人为为人”当中的为人环节指出了企业管理者领导力的重要性和来源
        7.1.3 “人为为人”原则在市场经济现实中的具体实现
        7.1.4 “人为为人”关于企业内人际关系的洞察
    7.2 研究创新
    7.3 研宄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激励与绩效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 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 制度、文化、领导力“三重因素”对绩效影响调查问卷
    第三部分 股权与利润激励问卷
后记

(3)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家族企业文化理论基础概述
    2.1 家族企业基础理论概述
        2.1.1 家族企业的定义
        2.1.2 家族企业的特征
        2.1.3 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
    2.2 家族企业文化基础理论概述
        2.2.1 家族文化
        2.2.2 企业文化
        2.2.3 家族企业文化
3 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3.1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现状
        3.1.1 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
        3.1.3 中国家族企业存在的问题
    3.2 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现状
        3.2.1 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内容和特征
        3.2.2 中国家族企业文化问题
    3.3 中外家族企业文化现状的案例比较
        3.3.1 案例样本的选取
        3.3.2 丹尼森文化组织模型
        3.3.3 微软公司企业文化
        3.3.4 方太企业文化
        3.3.5 碧桂园公司文化
        3.3.6 结论与启示
4 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
    4.1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的分析
        4.1.1 创业期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
        4.1.2 成长期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
        4.1.3 成熟期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
        4.1.4 转化期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
    4.2 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分析
        4.2.1 家族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规划的影响
        4.2.2 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
        4.2.3 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
5 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建设
    5.1 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5.1.1 促进企业发展原则
        5.1.2 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
        5.1.3 与时俱进
        5.1.4 不断创新
        5.1.5 坚持系统性
    5.2 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5.2.1 以人为本的家族企业文化
        5.2.2 建设学习型家族企业文化
        5.2.3 建设开放型家族企业文化
        5.2.4 创新型家族企业文化
    5.3 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5.3.1 完善中国家族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5.3.2 完善中国家族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5.3.3 完善中国家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5.3.4 完善中国家族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5.3.5 外部辅助环境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董浩云与现代中国远洋航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为什么董氏航运集团值得研究—董氏集团成就及同业地位概述
        1.1.2 研究背景与相关学者研究概况
        1.1.3 把握董浩云的航运发展思想
        1.1.4 为中国航运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1.2 本课题创新点
        1.2.1 发掘董浩云的创新思想
        1.2.2 肯定传统文化在董氏集团管理中的价值
        1.2.3 探索具备前瞻性的家族航运企业发展模式
2. 董浩云与现代中国远洋航运研究现状
    2.1 航运业成本管理战略目标理论
    2.2 龙登高的非透明化经营理论
    2.3 朱荫贵的资本理论
    2.4 曹树基的爱国理论
    2.5 陈志武的儒商理论
    2.6 航运企业品牌建设理论
    2.7 技术创新理论
3. 董浩云的远洋航运实践
    3.1 初出茅庐——天津的航运经历
        3.1.1 争取本国航运利益
        3.1.2 整理全国航运方案
        3.1.3 力主发展航运金融
    3.2 锋芒毕露——上海航运经历
        3.2.1 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
        3.2.2 开辟航线新纪元
    3.3 再铸辉煌——港台航运经历
        3.3.1 洞悉航运发展方向
        3.3.2 倾力建造超级巨轮
4. 董浩云与其他航运企业家远洋航运思想及实践对比
    4.1 其他航运企业家的航运思想与实践
        4.1.1 包玉刚的航运思想及实践
        4.1.2 奥纳西斯的航运思想与实践
        4.1.3 张荣发的航运思想与实践
    4.2 董浩云与其他航运企业家的航运思想、实践对比
        4.2.1 相同点
        4.2.2 相异点
5. 董浩云远洋航运成功及思想与实践存在的局限因素探析
    5.1 成功因素探析
        5.1.1 流程化的财务管理模式
        5.1.2 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
        5.1.3 海派企业家的优势
        5.1.4 超强的应变能力
    5.2 董浩云远洋航运思想与实践存在的局限因素探析
        5.2.1 决策程序的不科学导致信息披露不当
        5.2.2 家族管理的弊端引发的管理危机
        5.2.3 盲目多元化经营和对市场形势的误判
6 董浩云对现代中国远洋航运影响及启迪
    6.1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品牌航运企业
        6.1.1 要注重发展战略的作用
        6.1.2 资源整合必须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过程
        6.1.3 采取多元化品牌建设策略
    6.2 强化人才储备,优化人才战略
        6.2.1 合理选择培训对象
        6.2.2 优化人才战略
        6.2.3 引入多样化的培训方法
        6.2.4 开展培训评估
        6.2.5 优化人才使用机制
    6.3 实施战略结盟,促进强强联合
        6.3.1 汲取结盟经验
        6.3.2 找准市场定位
        6.3.3 注重战略合作
    6.4 理顺组织管理架构,创新激励机制
        6.4.1 理顺管理架构
        6.4.2 优化激励机制
    6.5 顺应航运发展形势,拓宽融资渠道
        6.5.1 注重资本运作
        6.5.2 与高端客户建立合作联盟
        6.5.3 引入更加适合市场形势的船舶发展策略
7 董浩云的创新历程及成功因素探究
    7.1 董浩云的创新历程
        7.1.1 技术创新历程
        7.1.2 市场创新历程
        7.1.3 金融创新历程
    7.2 董浩云航运创新成功因素探究
        7.2.1 技术创新使董氏集团牢牢占据技术优势
        7.2.2 敏锐的市场创新意识为董氏集团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先机
        7.2.3 金融创新使董氏集团拥有了巨大的资金保障
    7.3 远洋航运企业创新的发展趋势
        7.3.1 持续的科技创新是航运业发展的技术前提
        7.3.2 持续的市场创新是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7.3.3 持续的金融创新是航运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战略
8. 结论
    8.1 研究取得的成果
    8.2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局限
    8.3 下一步研究趋势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论文

(5)家族企业成长中企业文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传统家族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比较
    2.1 家族企业与家族企业文化
        2.1.1 家族企业的界定
        2.1.2 家族企业文化的内涵
        2.1.3 家族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主要内容
        2.1.4 家族企业文化的优点与缺点
    2.2 现代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
        2.2.1 现代企业文化的内涵
        2.2.2 现代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2.2.3 现代企业文化的主要结构
    2.3 传统家族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点
        2.3.1 传统家族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差异性
        2.3.2 传统家族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共同点
第3章 家族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及其局限
    3.1 家族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3.1.1 家族企业的凝聚力远远强于一般企业
        3.1.2 家族企业更讲诚信、重信誉、护品牌
        3.1.3 有利于加强家族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3.2 家族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中的局限
        3.2.1 传统家族文化对外人缺乏信任容易引起信任危机
        3.2.2 传统家族文化的排他性导致企业用人机制的任人唯亲
        3.2.3 传统家族文化的专断性使得企业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3.2.4 传统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定位模糊、内容单一
    3.3 家族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作用的变迁
        3.3.1 家族企业文化在企业创业期的作用
        3.3.2 家族企业文化在企业长成期的作用
        3.3.3 家族企业文化在企业成熟期的作用
第4章 家族企业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型的制约因素
    4.1 中国家族企业经营者与员工素质的制约
        4.1.1 中国家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制约
        4.1.2 中国家族企业员工的素质制约
    4.2 家族企业文化缺乏开放性的制约
    4.3 儒家思想对家族企业文化转型的制约
    4.4 封闭的内部管理的制约
        4.4.1 封闭化的横向管理
        4.4.2 封闭化的纵向管理
        4.4.3 封闭化的产权结构
    4.5 家族企业文化中的消极成分易泛起沉渣
    4.6 家族企业公共精神的匾乏
    4.7 家族企业的特质导致信任模式异化
第5章 家族企业文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5.1 家族企业文化转型的原则
        5.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5.1.2 讲求实效的原则
        5.1.3 重在领导的原则
        5.1.4 系统运作的原则
        5.1.5 执行性原则
        5.1.6 个性化原则
    5.2 家族企业文化转型的目标体现
        5.2.1 转型后家族企业文化应该具备的七个特征
        5.2.2 转型后家族企业文化应该突显的五个方面
    5.3 家族企业文化转型的具体对策
        5.3.1 提炼和整合传统家族文化
        5.3.2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
        5.3.3 转变治理和经营理念
        5.3.4 树立制度化管理的管理理念
        5.3.5 自觉能动地塑造企业文化
        5.3.6 自觉学习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5.3.7 注入“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
第6章 案例分析:长实集团家族企业文化转型
    6.1 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6.2 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
    6.3 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转型
        6.3.1 以人为本,突破任人唯亲
        6.3.2 大力推行平等理念
        6.3.3 淡化家族文化
        6.3.4 提倡四海为“家”
        6.3.5 回报社会的大“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内容结构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内容结构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国内外借鉴
    2.1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国际借鉴
        2.1.1 贸易产品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国际借鉴
        2.1.2 贸易战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国际借鉴
    2.2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国内借鉴
        2.2.1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2.2 对外贸易对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体系构架
    3.1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现状
        3.1.1 黑龙江省对经济发展现状
        3.1.2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3.2 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关系
        3.2.1 经济发展的内涵
        3.2.2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关系
        3.2.3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关系结构
    3.3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关系
        3.3.1 对外贸易的内涵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3.3.2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关系机理
    3.4 外贸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体系框架
        3.4.1 体系框架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3.4.2 评价体系框架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及评价
    4.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作用机理
    4.2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4.2.1 对外贸易从需求方面拉动经济增长
        4.2.2 外贸发展从供给方面推动经济增长
        4.2.3 引进外资基础上的外贸发展加速经济增长
        4.2.4 外贸发展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4.3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4.3.1 基于外贸依存度的外贸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4.3.2 基于外贸易乘数的外贸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4.3.3 黑龙江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相关系数测算
    4.4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OLS分析
        4.4.1 数据与变量
        4.4.2 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黑龙江省进出口与GDP相关性分析
    4.5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协整分析
        4.5.1 有关协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4.5.2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关联性分析
    4.6 基于贡献度的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评价
        4.6.1 产出效应分析模型
        4.6.2 实证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及评价
    5.1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与作用机理
    5.2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机理及作用力
        5.2.1 外贸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作用机理
        5.2.2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力
    5.3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特征
        5.3.1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5.3.2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内部结构特征
    5.4 基于VAR的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适应性
        5.4.2 实证分析
    5.5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黑龙江省外贸对产业结构影响评价
        5.5.1 投入产出模型
        5.5.2 实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及评价
    6.1 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与作用机理
    6.2 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机理
        6.2.1 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机理
        6.2.2 对外贸易影响技术进步的运作机理
        6.2.3 技术进步对对外贸易的推动机理
    6.3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评价
        6.3.1 黑龙江省技术进步的测算
        6.3.2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对经济影响的的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
    7.1 对外贸易对经济影响与发展能力关联性及评价特征
        7.1.1 对外贸易对经济影响与发展能力的关联性
        7.1.2 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特征
    7.2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7.3 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方法和模型
        7.3.1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7.3.2 熵值法估算指标权重
    7.4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实证检验
        7.4.1 原始数据获取
        7.4.2 无量纲化处理原始数据
        7.4.3 计算绝对差序列和关联系数
        7.4.4 评价指标权数分配
        7.4.5 测算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灰色关联度
        7.4.6 测算结果分析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的对策建议
    8.1 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优势
        8.1.1 提升农产品竞争优势
        8.1.2 扩大对日韩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8.1.3 充分发挥在东北亚区位优势
    8.2 进一步提升对俄经贸合作水平
        8.2.1 对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地位
        8.2.2 提升对俄经贸合作对策建议
    8.3 优化商品出口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8.3.1 绿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强化品牌效应
        8.3.2 轻纺产品立足特色产品打造自主品牌
        8.3.3 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贸易
    8.4 推进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增长良性互动
        8.4.1 科技兴贸与贸易兴科互动
        8.4.2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兼顾
        8.4.3 老工业基地改造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并举
        8.4.4 引智引人和合作研发有效结合
    8.5 加大对外贸易扶持力度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成长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相关概念说明
    1.4 研究设计
2 家族企业的制度内涵和相关理论分析
    2.1 家族企业及其类型
    2.2 家族企业的制度属性分析
    2.3 家族企业的生成机理
    2.4 家族企业的成长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家族企业的关系契约及其转型
    3.1 关系契约的基本框架
    3.2 中国家族企业关系契约特性和意义
    3.3 中国家族企业关系契约类型和转型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家族企业内部成长的制度分析
    4.1 家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
    4.2 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制度分析
    4.3 家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制度分析
    4.4 家族企业文化创新的制度分析
    4.5 李宁公司和黄河集团内部成长的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成长的制度分析
    5.1 家族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制度分析
    5.2 家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制度分析
    5.3 温州“正泰”集团网络化和杭州万向节集团国际化的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观点总结
    6.2 创新点、尚存问题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目录

(8)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因分析与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方法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家族企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家族企业制度
        2.1.1 家族企业的定义
        2.1.2 家族企业的分类
    2.2 我国家族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3章 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因分析
    3.1 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及其特征
        3.1.1 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3.1.2 剩余控制权配置合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
    3.2 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因
        3.2.1 内在原因
        3.2.2 外在原因
第4章 我国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障碍
    4.1 企业内部障碍
        4.1.1 管理模式的障碍
        4.1.2 用人规则的制约
    4.2 企业外部障碍
        4.2.1 我国产权制度的残缺
        4.2.2 法律供给不足
        4.2.3 政府政策上的歧视倾向
        4.2.4 其他配套制度的滞后
第5章 我国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对策建议
    5.1 变革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
        5.1.1 改革产权结构
        5.1.2 完善政策法规、保护家族企业产权
    5.2 加快家族企业管理体制的转变
        5.2.1 创新管理理念
        5.2.2 构造新的管理制度
    5.3 建构合理的公司治理体制
        5.3.1 建立有效的分权制衡机制
        5.3.2 优化董事会决策制度
        5.3.3 建立具有纠错功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5.4 加大制度环境支持
        5.4.1 增加对家族企业的法治供给
        5.4.2 加快市场体系的完善
        5.4.3 拓宽家族企业信贷融资的资金渠道
        5.4.4 培育、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5.5 建立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文化
第6章 案例分析—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6.1 案例概要
        6.1.1 “约法三章”和“向母亲下跪”
        6.1.2 “口袋理论”和绝对股权
    6.2 案例分析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我国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因分析与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方法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技术路线
2 我国家族企业的特点
    2.1 家族企业制度
        2.1.1 家族企业的定义
        2.1.2 家族企业的分类
        2.1.3 我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3 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因分析
    3.1 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及其特征
        3.1.1 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3.1.2 剩余控制权配置合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
    3.2 我国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因
        3.2.1 内在原因
        3.2.2 外在原因
4 我国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障碍
    4.1 企业内部障碍
        4.1.1 管理模式的障碍
        4.1.2 用人规则的制约
    4.2 企业外部障碍
        4.2.1 我国产权制度的残缺
        4.2.2 法律供给不足
        4.2.3 政府政策上的歧视倾向
        4.2.4 其他配套制度的滞后
5 我国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对策建议
    5.1 变革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
        5.1.1 改革产权结构
        5.1.2 完善政策法规、保护家族企业产权
    5.2 加快家族企业管理体制的转变
        5.2.1 创新管理理念
        5.2.2 构造新的管理制度
    5.3 建构合理的公司治理体制
        5.3.1 建立有效的分权制衡机制
        5.3.2 优化董事会决策制度
        5.3.3 建立具有纠错功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5.4 加大制度环境支持
        5.4.1 增加对家族企业的法治供给
        5.4.2 加快市场体系的完善
        5.4.3 拓宽家族企业信贷融资的资金渠道
        5.4.4 培育、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5.5 建立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文化
6 案例分析──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6.1 案例概要
        6.1.1 “约法三章”和“向母亲下跪”
        6.1.2 “口袋理论”和绝对股权
    6.2 案例分析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理论研究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民营企业
        二、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第二章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现状
        三、民营企业的特点
    第二节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动因
        二、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因
第三章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劣势分析
    第一节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分析
        一、产权明晰,机制灵活
        二、小规模技术优势
        三、小规模制造产品优势
        四、产业优势
        五、低成本优势
        六、营销优势
        七、经营管理优势
        八、海外华商的资源优势
        九、某些东道国的民族相似性
        十、外国投资环境更偏向于接受民营企业
    第二节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分析
        一、从宏观层次看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
        二、从微观层次看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
第四章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建设及政府的推动作用
        一、完善法制建设,搭建有利的国际多双边法律框架
        二、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和放松有关限制条件
        三、实行分类管理,适度放宽境外投资的用汇限制
        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第二节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对策建议
        一、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技术创新
        三、树立“唯才是用”的企业文化
        四、构造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
    第三节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策略选择
        一、区位选择
        二、产业选择
        三、进入方式的选择
附录
    第一节 海尔集团从发达国家起步的直接投资模式
    第二节 TCL集团从发展中国家起步的直接投资模式
    第三节 海尔模式和TCL模式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
        一、制定明确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二、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
        三、要有一批跨国经营的人才队伍
        四、努力发挥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海外华商企业产权构造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亚生产网络的调整与中国产业升级[D]. 秦长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2]激励与绩效管理中人为为人原则的内涵与运用[D]. 翟立. 复旦大学, 2014(02)
  • [3]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唐雯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4]董浩云与现代中国远洋航运研究[D]. 殷炜键.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5]家族企业成长中企业文化转型研究[D]. 唐向华. 湘潭大学, 2011(04)
  • [6]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 邱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6)
  • [7]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成长的制度分析[D]. 韦革.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8]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因分析与对策思考[D]. 尹湘炎.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9]我国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因分析与对策思考[D]. 王扬伟. 贵州大学, 2008(S1)
  • [10]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 徐金玲.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华侨企业产权结构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