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80例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80例

一、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80例(论文文献综述)

阎昭铭[1](2021)在《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观察对病人症状、体征、妇科彩超及血清CA125的改善情况,评估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的疗效和优势。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散结镇痛胶囊联合鹊炎灵组方灌肠治疗。鹊炎灵组方口服剂为我院浓缩颗粒,日1剂,早晚分服,灌肠剂为草药房统一熬制的袋装汤药,1剂2袋,隔日1袋。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经周期,经期停药。观察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清CA125、妇科彩超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个月经周期后,记录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血清CA12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妇科彩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1、2、3个月经周期后VAS评分及痛经症状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1、2、3个月经周期后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1、2个月经周期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84.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总有效率81.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检测均无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与散结镇痛胶囊联合鹊炎灵组方灌肠均有效果,但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效果更好,改善中医证候,缓解痛经,缩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降低血清CA125,且安全性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刘晓焱,张菁[2](2020)在《《医林改错》五“逐瘀汤”治疗妇科疾病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清代王清任在所着《医林改错》中提出血瘀证的共同病机是瘀血阻滞,他创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的名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称为五"逐瘀汤"。五"逐瘀汤"以川芎、当归、红花、桃仁、赤芍为基础药物,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之效。血府逐瘀汤在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中均有应用;少腹逐瘀汤擅治痛经及头痛等因寒凝血瘀或气滞血瘀所导致的经行诸症;膈下逐瘀汤对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闭经与盆腔炎症等均有较好的疗效;身痛逐瘀汤可治疗产后身痛;通窍活血汤经期服用可有效缓解经期头痛。同时,在现代医学实验学发展和循证医学的背景下,可通过实验动物数据指标的变化观察中药汤剂的药理作用,如少腹逐瘀汤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型痛经,膈下逐瘀汤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型闭经与慢性输卵管炎等,可使中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上更有循证依据。

庞茹月[3](2020)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予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2例,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变化情况。结果:1.对两组治疗前年龄、病程、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持续时间、血清CA125水平及卵巢囊肿平均径线进行基线方面的分析,P值均>0.05,证明随机分组的两组数据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2.两组组内对比:对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持续时间、血清CA125水平及卵巢囊肿平均径线,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较治疗前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持续时间、血清CA125水平以及卵巢囊肿平均径线均明显降低。3.两组组间对比:两组间治疗后的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持续时间、血清CA125水平以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显着性差异,而治疗后卵巢囊肿平均径线两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缓解疼痛程度、改善中医症状、缩短痛经持续时间、降低体征积分及CA125水平,缩小卵巢囊肿径线,无毒副作用,疗效确切。

万荷天一[4](2020)在《丹红穴位注射对气滞血瘀证雌性大鼠血清NO、子宫组织VEGF/KDR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丹红穴位注射对雌性大鼠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处于6-8周的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穴位注射组,共4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采用连续18天左下腹注射盐酸肾上腺素(Adr)及4h后接受不可预见性刺激复制雌性大鼠气滞血瘀证模型。造模结束后24h进行治疗,中药组以桃红四物汤灌胃,每日1次,共14次;穴位注射组注射丹红注射液,间隔3天1次,共4次。治疗2周后,采用心脏取血法后,摘取大鼠子宫。观察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血清NO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VEGF/KDR蛋白及m 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全血(高、中、低)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显着升高(P<0.01或P<0.001),凝血四项中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01),凝血酶原时间(PT)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NO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子宫组织VEGF和KDR蛋白及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穴位注射组雌性大鼠血液流变学全血(高、中、低)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显着降低(P<0.001或P<0.05),TT、APTT明显延长,FIB含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PT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NO含量明显上升(P<0.01),子宫组织中VEGF和KDR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且两治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运用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雌性大鼠气滞血瘀证,通过降低大鼠的血液粘稠度,改善凝血功能,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2)通过促进其血清NO含量的增多、子宫组织VEGF、KDR表达的升高,达到祛瘀生新的功效;(3)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血清NO、VEGF、KDR是改善子宫组织血流状态的重要因子,三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蔡梦瑶[5](2020)在《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第二部分通过观察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气滞血瘀证的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1.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gfang、Pub 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关于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2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观察: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或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QQ群及微信群发布课题广告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原发型痛经患者31例,采用双盲设计,使用中央随机系统将31例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服用丹红化瘀口服液,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连续服用7天,10ml/次,3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服用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连续服用7天,10ml/次,3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VAS评分变化、CMSS量表积分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11篇,包括原发性痛经患者1247例。Meta分析结果为:血府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痛经疗效总有效率方面,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或联合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中医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乳房胀痛)及疼痛程度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观察:(1)VAS评分: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VAS评分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第2、3疗程VAS评分与自身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2)CMSS量表疼痛时间: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CMSS量表疼痛时间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第2、3疗程CMSS量表疼痛时间与自身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3)CMSS量表严重程度: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CMSS量表严重程度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1、2、3疗程和对照组第3疗程CMSS量表严重程度与自身治疗前相比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4)中医证候疗效:FAS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8.75%,其痊愈率0%、显效率25%、有效率43.75%、无效率3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其显效率13.33%、有效率33.33%、无效率53.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S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3.33%,其痊愈率0%、显效率26.67%、有效率46.66%、无效率2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3%,其显效率16.66%、有效率41.67%、无效率4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第1、2、3疗程、对照组第2、3疗程与自身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5)安全性评价:本次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有临床意义与试验药物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临床应用较安全。结论1.Meta分析:单用血府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在改善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程度、中医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方面,均优于单用西药或联合应用西药。但由于纳入文献数偏少、质量不高,结果可能有所偏差。需要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该结果。2.临床观察:(1)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研究例数不足及影响痛经的其他因素有关;(2)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CMSS量表积分结果、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在改善痛经疼痛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本课题是多中心、多学科以证候为主要指标评价气滞血瘀类中成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的初始阶段,本次研究未获得阳性结果,主要考虑与样本量不足有关。

王秋平(Wong Chauping)[6](2019)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疾病的一种,有76%-78%的女性受到影响,研究显示长期痛经能导致脑部结构改变,也引起焦虑、忧郁等情绪失调问题,为女性身心健康着想,必须引起关注。现代人喜喝冷饮,好吃生冷食物,工作和出入的地方都有空调,导致寒凝血瘀型痛经日渐增多。临床上有不少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且有不错的疗效,但很少用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来做研究。临床上关于单纯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不多,结合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和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更少,而且缺乏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所以值得做临床研究填充这方面的不足。目的:本研究尝试比较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和单纯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并尝试探讨结合两种疗法治疗能否加强疗效,同时为疗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把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后的9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方式分为试验组、第一对照组组和第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第一对照组用单纯穴位贴敷治疗;第二对照组用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均在经前一周开始治疗,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痛经的症状评分表、中医证候评分表和Mc Gill问卷简表来评价,在治疗前、治疗三个周期后和停止治疗两个月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月经初潮年龄、痛经病程时间、合并症种类的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26、0.73、0.19、0.16、0.57、0.55、0.45,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组,发现三种治疗方都能改善痛经,但试验组明显优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P<0.05),而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没有分别。停止治疗后两个月的评分比治疗后的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疗效在停止治疗后依然持续。在治疗三个月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有差异,而第一对照组与第二对照组没有差异,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3.33%、60.00%和56.70%。在停止治疗后两个月后,情况一样,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有差异,而第一对照组与第二对照组没有差异,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00%、50.00%和43.33%。结论:本研究发现三种治疗法都能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但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穴位贴敷和单纯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P<0.05),而单纯穴位贴敷和单纯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没有差异。

孙金慧[7](2019)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用药选穴规律挖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历年来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文献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变化态势,深度挖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临床用药、选穴规律。方法: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NKI-CAJD)、万方医学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和Pub Med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数据挖掘软件分析纳入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部内容,探讨该病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治疗用药、选穴规律,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952篇,文献外部特征分析结果:(1)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发文地区涉及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江苏省以89篇发文量位于第一;(3)共涉及期刊264种,其中《陕西中医》刊载36篇学术论文排名第一。文献内部内容分析结果:(1)该病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瘀血阻滞于冲任、胞宫,临床常见证候为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2)治则治法以活血化瘀为根本大法,据病因不同,常辅以理气、清热、温经等法;(3)涉及经典方剂56首,主要为活血祛瘀类方如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失笑散,补益类方如四物汤、调肝汤;(4)共涉及药物364种,常用口服为当归、赤芍、莪术、桃仁、丹参,常用灌肠药为莪术、三棱、丹参、赤芍、败酱草,常用贴敷药为薄荷、大黄、三棱、莪术、乳香;(5)共涉及穴位43个,常用穴位关元、中极、三阴交、子宫、气海、足三里。结论:(1)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整体呈增长的趋势,研究地区较为分散,无显着区域性;(2)该病研究从单一中医治疗逐渐向中西医结合转移,临床常采用中医内、外治法结合西医药物、腹腔镜手术不断地提高疗效、降低复发,近三年的研究热点为“补肾化瘀”,临床常见症状为痛经;(3)现代中医临床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责之于瘀血阻滞冲任、胞宫,常见证型为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和寒凝血瘀证等。临证治疗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兼以理气、止痛,补肾,温经等法,常用经典方为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温经汤、失笑散等;(4)口服基本方药为:当归、赤芍、莪术、桃仁、丹参,临证常配伍延胡索、香附、川芎、五灵脂、蒲黄理气止痛,针对症瘕包块常用穿山甲、三棱、水蛭破血消症,补气常用黄芪、茯苓、党参,补血常用熟地黄、白芍、何首乌、桂圆肉、阿胶,补肾常用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温经通脉常用肉桂、小茴香、吴茱萸、附子。灌肠药物以莪术、三棱、赤芍、丹参为主配伍败酱草、红藤,皂荚刺,乳香、没药。贴敷药物以莪术、三棱为基础配伍桂枝、薄荷;(5)临证取穴常以关元、中极、气海和三阴交为主穴配子宫、足三里、天枢等穴位到达局部治疗作用。

李冰冰[8](2019)在《温肾暖肝消症方治疗内异症临床疗效及对其纤维化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理论梳理:诠释刘雁峰教授对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独特的病机认识和治疗观点。2.观察中药温肾暖肝消症方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中医证候、痛经、血清CA125和卵巢异位囊肿大小的影响,探讨温肾暖肝消症方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疗效性。3.通过比较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异位囊壁组织、在位内膜和其他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子宫内膜(对照内膜)的组织学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探究TGF-β1、Smad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致纤维化作用,初步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形成的可能机制。4.研究TGF-β1/Smads通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病灶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探讨中药温肾暖肝消症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异位病灶纤维化的影响,寻找温肾暖肝消症方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纤维化治疗的作用靶点及生物学机制。方法1.从“肾阳虚,肝脉寒伏、瘀结成症”辨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病机特点,并对温肾暖肝消症法进行阐述,解析温肾暖肝消症方的药对特点和功效。2.以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收集阳虚寒凝血瘀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35例,给予中药温肾暖肝消症方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血清CA125水平、卵巢异位囊肿大小的差异,分析温肾暖肝消症方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临床疗效。3.收集行腹腔镜手术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20例,取其卵巢异位囊壁组织作为异位囊壁组,其中9例行宫腹联合术者并留取其内膜组织作为在位内膜组;同期行宫腹联合术的其它卵巢良性肿瘤患者9例,取其内膜组织作为对照内膜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种组织中TGF-β1、p-Smad2/3、Smad7的表达,分析各组表达含量的差异性。4.(1)采用腹腔注射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采用HE、Masson染色分析异位病灶组织形态和纤维化情况。(2)将动物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疾病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应用Masson染色对比各组小鼠异位病灶纤维化情况,应用Elisa检测法对比各组小鼠血清TGF-β1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q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小鼠子宫、其余各组小鼠异位病灶TGF-β1、Smad2、Smad3、Smad7、ColⅠm RNA和蛋白表达,分析各组表达含量的差异性。结果1.温肾暖肝消症方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疗效:(1)中医证候:温肾暖肝消症方可明显改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阳虚寒凝血瘀证候(P<0.01)。(2)痛经:温肾暖肝消症方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痛经程度(P<0.01)和相关症状(P<0.01)。(3)血清CA125水平:温肾暖肝消症方可降低患者血清CA125水平(P<0.01)。(4)异位囊肿大小:温肾暖肝消症方治疗后,患者异位囊肿较治疗前减小,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纤维化机制:(1)纤维化染色:Masson染色后蓝染区域为纤维化,异位囊壁组织可见大量的纤维化沉积,在位内膜组、对照内膜组中增殖期和分泌期内膜,均未见到明显纤维化蓝染。(2)TGF-β1表达:异位囊壁组TGF-β1表达水平最高,但与在位内膜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内模组之间表达有统计学差异性(P<0.01);在位内膜组TGF-β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内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Smad2/3表达结果:异位囊壁组p-Smad2/3表达最高,但与在位内膜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内膜组p-Smad2/3表达最低,与异位囊壁和在位内膜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Smad7表达结果:异位囊壁组Smad7的表达含量最低,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内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位内膜组Smad7的表达含量较对照内膜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温肾暖肝消症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异位病灶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1)模型建立情况:模型在建模后21天相对稳定,异位病灶可见大量纤维染色,主要分布在间质和肌层,异位病灶存在大量的胶原纤维生成和沉积。(2)异位病灶大小: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西药组异位病灶较疾病模型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各干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纤维化程度: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小鼠子宫纤维化面积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模型组异位病灶纤维化面积比率与空白组小鼠子宫相比增加(P<0.01),与疾病模型组异位病灶相比,中药高、中剂量组异位病灶纤维化面积比率降低(P<0.05),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组纤维化面积比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TGF-β1水平: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小鼠相比血清TGF-β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模型组比空白组小鼠血清TGF-β1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疾病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西药组小鼠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中药各剂量组之间,高剂量组血清TGF-β1水平最低,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5)TGF-β1/Smads通路:(1)基因表达: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小鼠子宫TGF-β1、Smad2、Smad3、Smad7、ColⅠm 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模型组比空白组小鼠TGF-β1、Smad2、Smad3、ColⅠ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Smad7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疾病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TGF-β1、ColⅠm 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西药组小鼠异位病灶Smad2、Smad3m 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小鼠异位病灶Smad7水平明显升高(P<0.01)。(2)蛋白表达: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小鼠子宫TGF-β1、p-Smad2/3、Smad7、ColⅠ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模型组比空白组小鼠TGF-β1、Smad2、Smad3、ColⅠ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Smad7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疾病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小鼠异位病灶TGF-β1、p-Smad2/3水平明显减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西药组小鼠异位病灶ColⅠ水平降低(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小鼠异位病灶Smad7水平升高(P<0.05,P<0.01)。结论1.临床疗效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温肾暖肝消症方可以有效改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阳虚寒凝血瘀证候、减轻痛经程度、降低血清CA125水平,缩减异位囊肿的大小,防止其进展,临床疗效肯定。2.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纤维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TGF-β1、p-Smad2/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存在高表达,其可能通过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蛋白的沉积从而导致内异症纤维化的形成,而Smad7作为抑制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表达降低,则对Smad介导得TGF-β1致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减弱,也促使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的进展。3.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温肾暖肝消症方可减缓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异位病灶的生长,抑制异位病灶纤维化形成,这可能与其干预TGF-β1/Smads通路,从而影响异位病灶纤维化形成和进展,来发挥“消症”作用。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9](2017)在《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多信息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本病的诊断辨证依据提供参考。2.通过中医药干预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探求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神经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编制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应用证型分析病患诊治史,生活史及带下月经史的背景资料,同时以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说明本次调查的中医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信息。2.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将子宫内膜与肌层缝合的外科手术诱导法,复制子宫腺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症方低、中、高剂量组,平均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10只。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NGF和TrkA的表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腺肌病患者199例,所纳入病人高发年龄段26-45岁占79.5%;其证型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0.2%,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24.6%,第三位是寒凝血瘀证占18.1%;有月经不调史、中医诊治史、妇科疾病史者在各证型均值都有显着差异,有西医治疗史在各证型未有差异,有妇科手术史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有母姊痛经史在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喜冷饮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洗头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剧烈运动在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性情烦躁易怒在各证型之均值高于非性情急躁者;性情乐观者在各证型之均值低于性情非乐观者;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高于无工作或生活压力不大者;组间比较,痛经程度重者在气虚血瘀证之均值显着高于痛经程度轻者;组间比较,不同月经量在各证型未有差异;经血黏稠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显着高于经血正常者;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经血夹带血块者,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四组中大血块组之均值均大于小血块组和无血块组;寒凝血瘀证之均值则为大血块组和小血块组高于无血块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带下量各组间之均值均未达显着差异;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上带下质地黏稠组之均值显着高于正常者;子宫腺肌病患者脉象以细脉(27.86%)、弦脉(25.00%)、沉脉(22.66%)比例最高,细脉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高(49.53%),其次寒凝血瘀证(20.56%),弦脉以气滞血瘀证最高(36.46%),其次气虚血瘀证(32.29%),沉脉以气虚血瘀证最高(35.63%),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5.29%)、寒凝血瘀证(22.99%)相近;因子分析影响力较大的的因子共七组公因子,以第一因子涵盖乏力、气短、少气懒言,神疲易倦等四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24.463%,四个证候要素分析为气虚,第二个因子包含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小腹灼热等六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7.560%,六个症状证候要素分析为肾阴虚,其他因子解释量低,影响力小。2.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NGF和TrkA相互决定比例约56.9%,显示二者关联性高,二者为正相关。结论:1.气虚血瘀证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证型,气虚为最主要证候要素,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因此,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将是今后子宫腺肌病痛经诊治的研究关注重点。2.NGF及其受体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理之一,通过活血消症方调节NGF及其受体的失衡状态,改善及抑制痛经进展。

陈丹丹,邬素珍[10](20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医内、外治法进展》文中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可引起继发性、渐进性加重的痛经。西医主要采用药物及手术治疗方案缓解疼痛,但存在副作用明显、价格较贵、术后容易复发等弊端。中医内、外方案治疗内异症痛经,不仅副作用小,而且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二、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临床疗效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25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最大直径比较
        3.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6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7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4 安全性检测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鹊炎灵方的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 中药灌肠治疗
    4 散结镇痛胶囊作为对照的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实验室指标比较分析
        5.2 局部体征比较分析
        5.3 痛经症状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分析
        5.4 中医证候比较分析
        5.5 总体疗效比较分析
        5.6 安全性检测指标比较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医林改错》五“逐瘀汤”治疗妇科疾病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经行诸症
    1.1 痛经
    1.2 经行头痛
    1.3 闭经及月经后期
    1.4 月经过少
    1.5 崩漏
    1.6 绝经前后诸症
2 产后诸症
    2.1 产后身痛
    2.2 产后恶露不绝
3 妇科杂病
    3.1 盆腔症积(子宫肌瘤)
    3.2 盆腔炎性疾病
    3.3 不孕症
4 小结

(3)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2 基线比较
    3 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方药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 散结镇痛胶囊作为对照的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1 痛经症状量化积分表
    附表2 中医症候评分表
    附表3 体征评分表
    附表4 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图 6 知情同意书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丹红穴位注射对气滞血瘀证雌性大鼠血清NO、子宫组织VEGF/KD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女性疾病气滞血瘀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方法
        1.4 文献筛选
        1.5 数据提取
        1.6 偏倚风险评估
        1.7 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
        2.1 纳入研究特征
        2.2 偏倚风险评估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痛经疗效总有效率
        2.3.2 VAS评分的分析
        2.3.3 中医症状评分
        2.4 安全性分析
        2.5 敏感性分析
    3.讨论
        3.1 血府逐瘀汤辨证论治本病疗效确切
        3.2 研究结果
        3.3 系统评价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部分 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
        1.2.2 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
        1.2.3 症状量化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病例的剔除标准
        1.8 中止研究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样本含量
        2.2 研究用药
        2.2.1 药物包装
        2.2.2 药品的随机
        2.2.3 药品分配和发放
        2.2.4 回收药物处理
        2.2.5 紧急揭盲和应急信封
        2.3 治疗方法
        2.3.1 试验组
        2.3.2 对照组
        2.4 合并用药规定
        2.4.1 功效类似药物规定
        2.4.2 合并止痛药物规定
        2.4.3 其它基础疾病用药
        2.5 观察指标
        2.5.1 一般项目
        2.5.2 安全指标
        2.5.3 疗效性评价指标
        2.5.4 疗效判定标准
        2.5.5 观察时间
        2.6 不良事件的管理
        2.7 伦理学原则
        2.8 统计分析
        2.8.1 统计分析数据的选择
        2.8.2 统计分析方法
    3.观察结果
        3.1 病例分布
        3.2 基线比较
        3.2.1 人口学特征
        3.2.2 生命体征
        3.2.3 病史资料
        3.2.4 病情资料
        3.3 疗效性指标结果
        3.3.1 VAS评分
        3.3.2 中医证候积分
        3.3.3 CMSS量表疼痛时间
        3.3.4 CMSS量表严重程度
        3.4 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3.5 安全性分析
        3.5.1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3.5.2 安全性评价总结
    4.讨论
        4.1 立题依据
        4.1.1 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作为研究病种依据
        4.1.2 丹红化瘀口服液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1.3 丹红化瘀口服液的临床应用
        4.1.4 异病同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4.2 疗效分析
        4.3 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的因素分析
        4.3.1 运动
        4.3.2 情绪
        4.3.3 饮食
        4.3.4 睡眠
        4.4 安慰剂的相关研究
结论
    Meta分析结果
    临床观察结果
主要工作与创新
    主要工作
        Meta分析
        临床观察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中医症状量化观察表
附录三 CMSS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6)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治疗痛经的概况
        1.1.1 辨别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
        1.1.2 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
        1.1.3 脑造影及基因学研究
        1.1.4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
    1.2 中医治疗痛经的概况
        1.2.1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1.2.2 痛经的中医辨证
        1.2.3 痛经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
        1.2.4 中医药对痛经的治疗研究进展
    1.3 穴位贴敷的应用概况
        1.3.1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1.3.2 穴位贴敷的源流
        1.3.3 近代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1.3.4 穴位贴敷中取穴对疗效的影响
        1.3.5 穴位贴敷中用药对疗效的影响
        1.3.6 作用机理
        1.3.7 穴位敷贴对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1.4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和处理
    2.6 治疗分组
        2.6.1 样本量
        2.6.2 分组设置
        2.6.3 随机方法
    2.7 治疗方法
        2.7.1 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组(试验组)
        2.7.2 穴位贴敷治疗组(第一对照组)
        2.7.3 中药颗粒治疗组(第二对照组)
    2.8 贴敷禁忌
    2.9 疗效评价
        2.9.1 主要评价指标
        2.9.2 次要评价指标
    2.10 评价时点
    2.11 安全性评价
    2.12 不良事件处理
        2.12.1 不良事件应对方法
        2.12.2 不良事件记录
    2.13 知情同意
    2.1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资料状况
    3.2 安全性评价
    3.3 三组患者对治疗满意程度比较
    3.4 三组患者每次行经评分
    3.5 产生疗效时间
    3.6 三组不同时间疗效情况
        3.6.1 治疗三个月疗效程度
        3.6.2 停止治疗后两个月疗效程度
    3.7 三组痛经程度比较
    3.8 三组痛经持续时间比较
    3.9 三组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3.10 三组中医症候评分情况
    3.11 三组疼痛评级指数(PRI)比较
    3.12 三组视觉疼痛程度评分情况
    3.13 治疗前后痛经相关症状评分
        3.13.1 三组小腹冷痛评分比较
        3.13.2 三组月经血量评分比较
        3.13.3 三组行经状况评分比较
        3.13.4 三组月经色质评分比较
        3.13.5 三组舌苔形色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评价指标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不良反应
    4.4 经痛的危险因子
    4.5 选用方法及依据
        4.5.1 穴位贴敷疗法
        4.5.2 选用穴位
        4.5.3 穴位贴敷的用药
        4.5.4 中药颗粒配方
    4.6 病人依从性
    4.7 预防及补救措施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存在问题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用药选穴规律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临床治疗现状
        2.1.1 手术治疗
        2.1.2 非手术治疗
        2.2 国内外临床文献研究现状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检索策略
    1.5 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
    1.6 资料规范
    1.7 资料处理
2 文献外部特征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2.1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年代分布
        2.1.1 年代分布情况
        2.1.2 发文年代分析
    2.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地区分布
        2.2.1 地区分布情况
        2.2.2 发文地区分析
    2.3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期刊分布
        2.3.1 期刊分布情况
        2.3.2 发文期刊分析
    2.4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
        2.4.1 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2.4.2 研究机构分析
    2.5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第一作者分布
        2.5.1 第一作者分布情况
        2.5.2 第一作者分析
    2.6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关键词分布
        2.6.1 关键词分布情况
        2.6.2 关键词分布分析
    2.7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高被引论文
        2.7.1 高被引论文分布情况
        2.7.2 高被引论文分布分析
3 文献内部特征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3.1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病因病机分布
        3.1.1 病因病机分布情况
        3.1.2 病因病机分析
    3.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证候分布
        3.2.1 证候分布情况
        3.2.2 证候分析
    3.3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治则治法分布
        3.3.1 治则治法分布情况
        3.3.2 治则治法分析
    3.4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方剂分布
        3.4.1 方剂分布情况
        3.4.2 方剂分析
    3.5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中药分布
        3.5.1 口服药物使用情况
        3.5.2 灌肠药物使用情况
        3.5.3 贴敷药物使用情况
        3.5.4 中药药组、药对使用情况
        3.5.5 中药药物共现网络图谱
        3.5.6 中药使用分析
    3.6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穴位分布
        3.6.1 针灸穴位使用情况
        3.6.2 穴位使用分析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8)温肾暖肝消症方治疗内异症临床疗效及对其纤维化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古籍记载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3 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型分布特点
        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特征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纤维化
        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纤维化
        2 TGF-β1/Smads信号通路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从“肾阳虚,肝脉寒伏”辨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前言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 治疗思路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温肾暖肝消症方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纤维化机制研究
    前言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温肾暖肝消症方对EMs模型小鼠异位病灶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BALB/c小鼠EMs模型建立和异位病灶纤维化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温肾暖肝消症方对EMs小鼠异位病灶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一)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况
        (二) 子宫腺肌病生长因子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三) 子宫腺肌病凋亡和自噬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四) 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二、现代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一) 药物治疗
        (二) 手术治疗
    三、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一) 瘀血内阻
        (二) 肾虚血瘀
        (三) 瘀热互结
        (四) 痰瘀互结
        (五) 湿热瘀互结
        (六) 气滞血瘀
        (七) 气虚血瘀
        (八) 寒凝血瘀
        (九) 寒热错杂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
    四、中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一) 瘀血内阻病机的治疗
        (二) 肾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三) 瘀热互结病机的治疗
        (四) 痰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五) 湿热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六) 气滞血瘀病机的治疗
        (七) 气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八) 寒凝血瘀病机的治疗
        (九) 寒热错杂病机的治疗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病机的治疗
    五、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一) 手术诱导
        (二) 药物诱导
    六、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调查步骤
        (六) 数据采集整理及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病例来源
        (二) 一般资料
        (三) 子宫腺肌病的证型分布情况
        (四)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诊治史的差异性分析
        (五)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生活方式差异性分析
        (六) 痛经程度、月经量、经血质地、血块、带下量、带下质地与子宫腺肌病各证型单因素方差分析
        (七) 脉象与子宫腺肌病证型交叉表
        (八)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积差(pearson)相关分析
        (九) 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因子分析
    三、讨论
        (一) 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分析
        (二) 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及痛经年数分析
        (三) 诊治史与了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四) 生活方式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五) 痛经程度,月经量、质地,是否夹血块、带下量、质地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六) 脉证交叉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七)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八) 子宫腺肌病常见证型分析
        (九) 探索性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
第三部分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环境
        三、主要药品及器械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步骤
        (一) 动情周期检测
        (二) 动物模型建立
        (三) 动物及分组
        (四) 取材方法
        (五) 制备与检测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造模结果
        (一)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二) 行为学观察
        (三) 组织形态学观察
        (四) 各组间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比较
        二、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三、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四、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内膜组织中NGF和TrkA的相关分析
    讨论
        一、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的沿革
        二、N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三、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四、NGF与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相关性
        五、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影响
        (一)对NGF的调控
        (二) 对TrkA的调控
        (三) 活血消症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组方思路
        (四) 活血消症方方药分析
        (五) 活血消症方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四、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鹊炎灵组方口服加灌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的研究[D]. 阎昭铭.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医林改错》五“逐瘀汤”治疗妇科疾病概况[J]. 刘晓焱,张菁. 河南中医, 2020(08)
  • [3]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D]. 庞茹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丹红穴位注射对气滞血瘀证雌性大鼠血清NO、子宫组织VEGF/KDR表达的影响[D]. 万荷天一.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5]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D]. 蔡梦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王秋平(Wong Chaup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用药选穴规律挖掘[D]. 孙金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温肾暖肝消症方治疗内异症临床疗效及对其纤维化影响机制研究[D]. 李冰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D].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医内、外治法进展[J]. 陈丹丹,邬素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20)

标签:;  ;  ;  ;  ;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8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