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风险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感知风险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一、感知风险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秋[1](2021)在《基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的网络生鲜农产品购买意愿研究》文中认为

唐灵慧[2](2021)在《感知风险与消费者购买意愿:品牌原产国的情境调节效应》文中指出

徐国伟[3](2021)在《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机理及干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猛,私人购买汽车的需求急剧上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达到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继续维持多年的高位运行,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勿庸置疑,汽车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不容忽视的是,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人们对一系列问题的担忧,比如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显然地,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相对稀缺性与可预见的汽车保有量增长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会造成现有以消耗化石资源为主的交通模式不可持续。为了寻找答案,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倡导“绿色交通”或“可持续交通”模式,而推广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是实现这一路径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均有了较快发展,但从现有文献和现实情况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扩散和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仍不尽理想,特别是近期我国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发展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使得这一现象变得更为突出。本文以“刺激-有机体-反应”(S-O-R)模型为研究框架,结合顾客体验、创新扩散、感知风险等理论,以营销刺激物(S:驾乘体验)作为前因变量,分别以认知(O: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与情感反应(O:信任、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反应(R:购买意愿)作为结果变量,分别从认知维度和情感反应维度构建了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SPSS和SmartPLS软件对692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开展假设检验和路径分析。同时,本文还进行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多群组对比分析,检验了中介变量在驾乘体验与购买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本文重点研究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S-O-R框架,重点探讨了消费者的驾乘体验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进而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向。结果表明:驾乘体验不仅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而且还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具体地说,即驾乘体验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驾乘体验对新能源汽车感知风险有负向影响,驾乘体验对新能源汽车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感知创新属性的三个变量(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在驾乘体验与购买意愿之间分别起到中介作用。二是基于S-O-R框架,还重点探讨了消费者的驾乘体验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情感反应(信任、满意度),进而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研究结果总体上支持了驾乘体验与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之间关系的理论命题,结果表明:驾乘体验不仅直接还可以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具体地说,驾乘体验对满意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信任的正向影响不显着。驾乘体验、信任和满意度均对购买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满意度不仅在驾乘体验与购买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而且满意度还可以和信任一起在驾乘体验与购买意愿之间起到多重中介作用。三是在实证的基础上,立足于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了驾乘体验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扩散的作用,主要是基于“推-拉-锚定”框架,围绕改善消费者驾乘体验的认知与情感反应水平,如: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降低其感知风险,增强其信任度与提升满意度,分别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一些促进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干预策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目前有部分文献谈及消费者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问题,但大都没有强调驾乘体验作为营销刺激物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探究营销刺激物(如: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的过程机理,更没有将驾乘体验与消费者的认知因素或情感因素相结合来探讨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分别从认知和情感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文丰富了从消费者心理因素方面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研究,并在打开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消费者“黑箱”方面有了一些发现,从而将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本研究结果对学者研究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有所帮助,也为政府、企业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席豪恩[4](2021)在《感知风险与道德决策对消费者购买盗版软件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商业软件联盟的报告中对全世界软件使用情况的最新调查结果,2018年,全世界个人电脑中计算机软件的盗版率出现了少许下降,相比于2016年已经下降了2%,但仍高达37%,尤其是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以集体主义社会为特点的国家,盗版情况尤为明显。经济落后国家如利比亚,该国电脑软件中多达90%为未授权软件;而集体主义社会为特点的国家,其社会中的个人在自己认定的“内部群体”中更加主动分担与共享,会有更强的“公共性”,因此在社交圈子内部互相分享盗版、免费互联网资源的行为被视为一种集体利益的体现,进而导致盗版情况相对严重。例如在中国大陆地区,2017年的软件盗版率达到了66%,即使相对于2015年已经下降了4%,但距离37%的全球平均水平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超过六成用户使用盗版软件的现状,反映出的是中国的软件企业正面临着的难以察觉但又严重的财务损失。从宏观经济政策或者法律角度,是难以杜绝软件盗版现象的,因为消费者出于自利,选择价格更低或免费的产品,这是消费者的诉求。只有从消费行为出发,探究消费者购买盗版软件过程中的考虑因素,才能够从下至上改变消费者对盗版软件的认知,进而打击猖獗的盗版软件市场。通过整理消费者的感知风险、道德决策相关的文献,整合并提出了消费者购买盗版软件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感知风险、道德判断、道德强度、产品卷入度和盗版软件购买或使用经验,Tan于2002年提出的IRJ模型证实了前三个变量对于盗版购买意愿的影响;Shen等人在2011年证明了经验对社会因素和购买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Oliva等人指出产品卷入度高时消费者更倾向于在可能的选项中选择最好的产品,可以认为,产品卷入度高时消费者更倾向于去选择质量更有保证的正版软件,因此将产品卷入度作为另一个调节变量。利用问卷星平台编辑问卷,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发放问卷,在经过问卷质量控制排除无效答卷后,首先使用SPSS22.0和AMO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检验,对主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调节作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感知风险负向影响消费者对盗版软件的购买意愿;2.道德判断负向影响消费者对盗版软件的购买意愿3.产品卷入度对于感知风险与盗版软件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增强作用;4.产品卷入度对于道德判断与盗版软件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增强作用5.盗版软件购买或使用经验对于道德判断与盗版软件购买意愿关系具有削弱作用。通过以上结论,从经济侧和道德侧分别为企业、购物平台和政府、投资机构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产品功能的不同提高广告收入占比或进行低价高频的付费功能设计;2.软件逐渐在线化、实名制,提供免费的云端功能,提高盗版难度和正版感知价值;3.购物平台及社交媒体在指定场景增加鼓励购买正版的公益性提示;4.扶持、鼓励中小企业入局垂直领域软件市场,避免垄断;5.加强国民道德意识培养,提高消费者道德正义感、责任感。

叶凡[5](2020)在《基于风险感知的乳制品营销策略研究 ——以GP乳业为例》文中认为乳制品对婴幼儿的成长发育有非常大的影响,一般消费者在购买时都会非常慎重。1998年以来,我国乳制品企业发展迅速,但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经历了一系列严峻的危机和考验。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导致曾领跑国内奶粉市场的三鹿奶粉陷入质量泥沼,其影响迅速波及到全行业。受此牵连,包括伊利等在内的国产奶粉品牌也因此遭遇到业绩的危机。仅在2008年,蒙牛和光明相继就亏损9.49亿元、2.86亿元,而伊利的亏损最多,高达16.87亿元,将近是光明的6倍,使其成为三聚氰胺事件中亏损最多的中国乳品企业。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任锐减,感知风险逐渐增强,导致乳制品企业的发展受到重创。而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品质量问题突然爆发,大头娃娃事件又一次让我国奶粉产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此类事件的影响,国产奶粉的销量迅速下跌,仅仅在当年的五六月份,国产奶粉的销量就比前一年同期下滑了将近25%。这对刚刚兴起的中国乳业来说是“毁灭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质量问题的频发直接冲击了国内乳业生产企业;二是严重降低了国民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大大增强了消费者的风险感知。由此,国产奶粉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消费者的视角开始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转移,国外奶粉在中国的销量因此迅速上升。而于此同时,国外也开始禁止中国奶粉的进口,导致我国奶粉行业迅速进入低谷。另外,乳制品作为一种高涉入产品,其安全是我国消费者非常重视的,而目前消费者对于乳制品的态度仍然是比较担忧的,其风险感知程度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如何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来赢取其信任进而转化为购买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消费者对乳制品风险感知的认识会影响其对乳制品的信任和购买意愿,于此,本研究以乳制品的市场发展现状为背景,以GP乳业为例,在消费者风险感知、购买意愿、品牌信任和品牌构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定性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分析当前乳制品行业营销环境、优势及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有理论支撑的情况下,结合GP乳业自身实际,制定相对应的营销策略,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田秀英[6](2020)在《基于S-O-R模型的直播电商消费者冲动购买欲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直播电商是近几年兴起的电子商务模式,其特点是将直播视频体验和网络购物体验结合起来,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与商品相关的视频内容,影响其购买决策,促进买卖双方交易的达成。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应用,直播电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零售电商模式。目前,学者们已经对线下冲动购买以及传统线上冲动购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直播电商作为传统电子商务的一个新兴分支,对其背景下的冲动购买欲望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对直播电商消费者冲动购买欲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S-O-R模型,对直播电商消费者冲动购买欲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价格促销、时间压力、人际互动、视觉吸引力、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欲望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依据相关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并基于S-O-R模型构建了理论模型。然后,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结合直播电商具体情境设计了调查问卷,根据预调研的反馈及信效度分析结果对问卷进行优化,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通过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大样本的数据收集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为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为进一步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冲动购买欲望的影响大小,利用支持向量回归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所占权重进行了求解。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价格促销、时间压力(促销时间限制、机会成本感知)、人际互动(消费者与主播互动、消费者间互动)和视觉吸引力对消费者的冲动购买欲望均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其中价格促销和视觉吸引力的权重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第二,价格促销、机会成本感知、人际互动、视觉吸引力对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但促销时间限制对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有显着负向影响这一假设没有得到验证。第三,感知风险对消费者的冲动购买欲望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感知风险在价格促销、机会成本感知、消费者与主播互动和视觉吸引力对冲动购买欲望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消费者间互动对冲动购买欲望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促销时间限制对冲动购买欲望的影响中不发挥中介作用。价格促销、机会成本感知、人际互动和视觉吸引力可以通过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间接影响消费者的冲动购买欲望。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商家提出以下具体的营销建议:第一,制定合理的价格促销方案。第二,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第三,加强人际互动。第四,重视感知风险对冲动购买欲望的影响,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风险。

张振华[7](2020)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家具又称木质家具或木制家具,是指主要零部件均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制材料制成的家具。木家具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必须面向用户立足生产,其设计定位由市场定位决定。家具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适合的市场定位,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生成产品概念、指导产品设计。“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信息渠道无疑为设计评价、定位与产品革新提供了便利,同时促使新的消费形态的形成,使得木家具制造业也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新媒体的普及致使木家具消费者信息环境变化巨大,引起选购、评价和分享等消费行为决策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次,木家具行业传统的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第三,木家具产品生命周期日趋减少,引起产品策划时间的缩短和对策划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成果,理解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从而优化产品研发方法,构建定位准确的产品、服务、传播及展示,以便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学界和木家具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行业、用户消费行为决策与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变化,旨在探索一种互联网思维下木家具的用户研究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在重新审视木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便指导木家具企业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传播效果。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法分析消费端的直接数据,包括用户的分布、偏好和产品的反馈,从而实时准确地获取商业竞争情报。及时地实现对用户的识别、洞察和服务,进而将动态的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概念,指导木家具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使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信息单向、不对称和不充分传播转换到信息双向、对称和透明化传播的环境,在引发传播领域重大变革的同时引起木家具消费行为、设计、商业和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木家具行业线上购物、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购物社交化等新的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木家具行业协同制造水平、设计创新和模块化零部件平台的建立。木家具消费人群的年轻化使得网络渠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口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碑和评价形式反映了木家具的价值,同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分众性和海量数据特性,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网络口碑的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2)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关于木家具网络口碑接收者的信任方面,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网络口碑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528),家具产品的网络口碑数量对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次之(0.438)。对于家具消费者行为影响方面,家具消费者信任对家具产品/服务的购买(0.441)和相关网络口碑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0.468),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0.213)和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次之(0.278)。传播者关系强度和专业知识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分别为0.299和0.246。综合判断,感知风险、网络口碑的数量对普通家具消费者的信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家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再次传播网络口碑的行为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信任是影响木家具消费行为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感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愿。(3)提出“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在网络口碑审视下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方法:当今市场对家具的需求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即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有关木家具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网络口碑信息,并从产品造型、颜色、功能、材质、做工、价格、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顾客满意度测量方法,采集关键产品质量特性的绩效表现,识别出高度影响满意度的木家具产品特征和服务过程。从而发现目前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用户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为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木家具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设计做好准备。得出实木家具产品特征的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2.86%)、做工(11.29%)、用料(10.84%)、物流(10.61%)、售后(8.91%)、货物完好(8.35%)、环保(8.33%)、价格(7.72%)、功能(6.47%)、安装(4.62%);板木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4.18%)、做工(11.31%)、用料(10.14%)、物流(10.08%)、售后(8.90%)、功能(7.96%)、安装(7.53%)、环保(7.23%)、价格(7.12%)、货物完好(5.55%);板式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5.02%)、售后(13.45%)、做工(9.55%)、物流(9.35%)、安装(8.45%)、用料(8.38%)、价格(6.95%)、环保(6.53%)、货物完好(6.50%)、功能(5.81%)。(4)建立了基于网络口碑与质量功能展开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以客厅木家具为例在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需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用户价值诉求与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木家具设计规划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与消费者评价验证了产品策划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得出客厅木茶几的设计规划目标中相对权重前12位为:实木(8.19%)、产品与包装完好(6.48%)、颜色好看(5.8%)、高端大气上档次(5.54%)、收纳空间(5.31%)、没有异味(5.12%)、搭配协调(4.96%)、做工精致(4.67%)、客服态度好(4.53%)、物流快(4.47%)、性价比高(3.74%)、全实木(3.48%)。设计技术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前12位为:表面处理(130.70)、材料构成(123.47)、表面纹理(110.32)、外形线条(100.93)、产品结构(88.51)、色彩构成(63.34)、外形尺寸(57.42)、物流服务承诺(56.89)、加工精度(38.98)、封闭质量(32.73)、产品成本(30.03)、定价策略(24.66)。本文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决策影响机制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创新方法,使木家具的设计目标的形成更为科学、清晰,提高设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针对之前基于用户的家具设计评价和定位理论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是通过主动的问卷调查,缺乏对用户无干预观察的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从而丰富了家具设计理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口碑这个海量的线上用户端数据,帮助家具企业从传统的事后检验产品质量转变为在产品设计时检查内在质量。促使企业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推进企业更科学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完美匹配。

崔剑峰[8](2019)在《在线促销方式对消费者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电商类型和感知快递服务质量的调节作用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网络购物的便利性大大提高,消费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在线购物。促销一直是营销刺激中最灵活有效的方式,在电商企业的促销攻势下,冲动购买行为成为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常态。但是在线购物毕竟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相比于实体店购物,消费者面临的不确定性更高。由于冲动购买事前没有计划,缺乏充分的信息搜索过程,其面临的风险更高,因此感知风险是影响消费者网络冲动购买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关注于在线促销方式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不同的在线促销方式的作用效果有何差异,以及哪些变量具有调节作用,以期丰富在线购物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进而对电商企业的促销策略提出营销建议。国内外学者对冲动购买、感知风险、在线促销以及品牌熟悉度、快递服务质量等问题进行过大量有益的研究,对这些变量的关系也有许多论述。在不同促销方式的作用效果上始终存在一定争议,而且将促销、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联系在一起的研究也很少。而在本论文的访谈研究中,发现这三者之间是存在相关关系的,并且电商类型、快递服务质量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论文建立了一个“在线促销——感知风险——冲动购买意愿”的研究框架,感知风险作为中介变量,并将电商类型、感知快递服务质量作为调节变量引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假设,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方式来验证研究框架和假设。为了追求更好的仿真效果,本论文首先通过一系列实验准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了实验所用的商品、价格促销的折扣深度以及非价格促销的赠品,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在借鉴前人研究中成熟量表的基础上,通过语意调整和专家讨论,形成了研究中各个主要变量的量表。之后,通过四个心理学实验,验证了7方面11个研究假设。实验一是对本论文研究主框架的检验,通过分组操纵、前测和后测等实验设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在线促销——感知风险——冲动购买意愿”这一研究主框架是成立的,在线促销正向影响冲动购买意愿,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风险负向影响冲动购买意愿,而且实证检验也验证了感知风险在主框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实验一中还发现,价格促销和非价格促销对消费者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相当,并不存在统计上的显着差异。实验二的目的是检验电商类型在促销方式对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根据访谈研究得出的结论,实验中将京东自营作为垂直型电商的代表,将淘宝某店铺作为平台类电商的代表。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价格促销还是非价格促销,在同等条件的促销刺激下,相比于平台类电商,消费者面对垂直型电商时感知风险水平更低,而冲动购买意愿更高。实验三的目的是检验感知快递服务质量在促销方式对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根据访谈研究得出的结论,实验中将顺丰速递作为高感知快递服务质量的代表,将韵达快递作为低感知快递服务质量的代表。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价格促销还是非价格促销,在同等条件的促销刺激下,消费者的感知快递服务质量越高,则感知风险水平越低,而冲动购买意愿越高。实验四的目的是检验电商类型对感知快递服务质量的二阶调节作用。在之前三个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四设计了一个2×2×2的8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价格促销还是非价格促销,在同等条件的促销刺激和感知快递服务质量下,相比于平台类电商,消费面对垂直型电商时感知风险水平更低,而冲动购买意愿更高。四个实验的研究结果证明,本论文提出的研究框架和多数假设是成立的。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营销启示,并对电商企业如何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进而提高冲动购买意愿,给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建议。

谢光明[9](2019)在《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网络购物已成为了人们的消费日常。网络购物时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强化了网络口碑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上的信息参考重要性。作为网络口碑度量要素之一的网络口碑离散,反映了已有评论者有关产品态度褒贬不一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借由互联网平台强大的兼容功能以及参与群体的广泛性等特征,网络口碑离散已成为常态。因此,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来说,明晰网络口碑离散的影响机理是充分利用网络口碑的信息媒介优势、以及科学管理和营销网络口碑的关键。尽管网络口碑的实践不断推行,但学术界有关网络口碑离散的影响机理的回答并不充分。总体来说,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有待补充之处:(1)相较于网络口碑数量和口碑集中趋势较为理论化的概念提炼和明确的特征分析,网络口碑离散的概念多为现象性描述,鲜有研究基于中国用户评论数据提炼网络口碑离散的特征表现及对其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2)有关网络口碑离散归因选择模型的构建为解释已有研究关于网络口碑离散与产品销量间矛盾关系结论提供了较为可行的理论逻辑,但却忽略了对网络口碑离散归因选择模型的前置情境因素讨论。(3)在关于如何削弱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负面影响的讨论上,已有研究多着眼于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角度进行讨论,忽略了网络口碑分布呈现方式的可能影响(4)已有研究多从静态角度考察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使用情景导入或被试描述的方法获得消费者的陈述性偏好,建模方式上缺乏对网络口碑离散影响机理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讨论,而忽略对网络口碑离散影响机理的动态考察可能带来有关口碑离散与消费者购买行为间关系结论的偏差。基于以上现实需求和理论不足,本论文采用行为导向的研究范式,从消费者购买意愿和消费者购买行为两个层面出发,探讨网络口碑离散的影响机理,围绕以下研究问题展开实证分析:(1)基于产品自身原因考虑下,产品属性和产品发布时长对网络口碑离散特征的影响。(2)引入禀赋状态这一情境因素讨论后,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3)网络口碑分布呈现方式在削弱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负面影响上的作用。(4)基于产品销量下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动态影响。针对问题1,本论文围绕“网络口碑离散”这一核心概念,引入变异系数对样本间离散程度差异进行讨论,并基于同一品类下产品属性及发布时间视角构建网络口碑离散的特征分析模型,之后,通过亚马逊(中国)网685本图书样本的603367条两期口碑数据进行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网络口碑星级分布以一种常态化的“J”型非正态分布存在,即使是同一产品类别,网络口碑离散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2)内生性因素对结果有着显着影响,产品自身因素是影响网络口碑离散程度的重要因素,其中享乐属性产品较之实用属性产品具有更高的口碑离散程度,产品发布时间与网络口碑离散程度呈正向变化关系。针对问题2,本论文考察消费者所处禀赋状态的强弱对网络口碑离散程度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关系的调节影响;检验了消费者所处禀赋状态的强弱对其有关网络口碑离散的归因选择过程的调节影响。通过3个行为实验,共计332名被试的实证分析发现:(1)强禀赋状态下的消费者会对网络口碑高离散选项表现出更多的’容忍性’;(2)当消费者对特定产品处于较强禀赋状态时,情感依恋所伴随的先于事实的’所有权感’会促使消费者将网络口碑离散归因为已有评论者原因而非产品自身原因,最终削弱口碑离散对购买意愿的负向影响作用。针对问题3,本论文延续了已有网络口碑离散归因选择模型认为积极归因选择有利于削弱口碑离散负面影响的结论,进一步补充了分析式系统对有关口碑离散积极归因选择的促进机制,检验了 口碑分布呈现方式对有关口碑离散积极归因选择的调节作用。通过2个眼动实验,共计329名被试的实证分析发现:(1)分析式系统的激活可以有效促进个体做出有关口碑离散积极的归因选择;(2)适度复杂的口碑分布呈现方式所引起的消费者感知信息处理的不流畅性将造成消费者的元认知困难,进而促使消费者在有关口碑离散的归因选择过程中主要依赖分析式系统,达到促进有关口碑离散积极归因选择的目的;(3)但并不是所有能引发消费者信息处理不流畅性感知的口碑分布呈现方式都能达到促进积极归因选择的目的,过于复杂的呈现方式由于给消费者带来过多的认知负荷,使得分析式系统不能被成功激活,也无法起到削弱网络口碑离散负面影响的作用。针对问题4,本论文从动态角度考察了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机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从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出发,讨论了产品质量信号和口碑发送者特征对上述关系的动态调节作用。通过对Boxofficemojo网站和Internet movie database(IMDB)网站91部电影28天共计13264989条口碑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1)网络口碑离散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并不是恒定的,在产品发布后各周,其对产品销量的影响具有动态变化性;(2)来自产品质量信号和第三方专业评论的调节作用在产品发布后的四周内均具有显着变化;(3)当立足内外部信息环境,同时考虑来自产品质量信号和第三方专业评论的联合调节作用时,二者对网络口碑离散与产品销量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均可以得到提升。本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实证结果丰富了网络口碑离散的文献研究,为已有关于网络口碑离散影响效应矛盾结论的出现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也为后续网络口碑离散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视角。同时,研究结论对于企业有效地开展网络口碑营销管理和营销策略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理军[10](2019)在《有解释的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 ——基于感知风险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说明自21世纪以来,中国线上购物迅猛发展,到web3.0时代,线上消费已经覆盖了包含娱乐、购物、教育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社区、社交电商层出不穷,消费者可以在线上和商家沟通,发表对商品的评论,以及和其他消费者交流购物体验和心得,消费者发表的在线评论也成为了线上商品不可或缺的一个特征,在其他消费者的购物决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互联网信息极度纷杂的情况下,而消费者往往会因为感知风险过大而放弃购物,因此本论文主要通过在线评论与感知风险、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本文基于在线评论的文本特征,从评论中是否存在解释语言,对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以及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延伸了在线评论文本特征研究的范围,考虑了正面与负面不同情感倾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解释语言是个人对产品使用行为和反应的论述,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解释行为(我为什么这么做)与解释反应(我为什么有这个反应),在实际生活中,解释包含了人们对于事物和事件的理解,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人们通常会发表有解释的在线评论来描述自己的购买体验,对后来者的购物决策提供参考,因此研究有解释的在线评论对消费者感知风险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解释类型、解释水平、感知风险以及消费者购物决策等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在借鉴过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如下问题:1.不同情感倾向在线评论中有无解释是否会影响后来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其影响机制是什么,2.有解释的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何影响,不同情感倾向下有什么区别,感知风险在其中是否会起到中介的作用。研究结论表明相比正面无解释语言的评论,正面有解释语言的在线评论会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并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负面有解释语言的在线评论与无解释相比则会提高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并降低其购买意愿,感知风险中介这一影响过程。根据研究结果,为相关电商平台提供了关于在线评论的管理建议,包括对有解释的在线评论的推荐,以期消费者提供更多有解释的在线评论,此外,战略性的管理正面有解释语言的在线评论,利用其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的特性,提升产品销量。

二、感知风险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知风险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机理及干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顾客体验理论
        2.1.2 创新扩散理论
        2.1.3 感知风险理论
        2.1.4 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
    2.2 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2.1 外部情境因素
        2.2.2 消费者个人因素
        2.2.3 产品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驾乘体验对消费者认知因素及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2.1 刺激: 驾乘体验
        3.2.2 有机体: 感知相对优势、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
        3.2.3 反应: 购买意愿
    3.3 研究设计
        3.3.1 问卷设计
        3.3.2 预测试
        3.3.3 数据收集
    3.4 实证分析与检验
        3.4.1 无应答偏差分析
        3.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4.3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4.4 结构模型评价
        3.4.5 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3.4.6 中介效应分析
        3.4.7 多群组对比分析
        3.4.8 研究结果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情感因素及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3 研究设计
    4.4 实证分析与检验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4.3 结构模型评价
        4.4.4 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4.4.5 中介效应分析
        4.4.6 多群组对比分析
        4.4.7 研究结果及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驾乘体验下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干预策略分析
    5.1 引言
    5.2 “推-拉-锚定”(PPM)框架
    5.3 推力作用
        5.3.1 政府层面
        5.3.2 企业层面
    5.4 拉力作用
        5.4.1 政府层面
        5.4.2 企业层面
    5.5 锚定作用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感知风险与道德决策对消费者购买盗版软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盗版软件市场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贡献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性决策视角下的盗版消费研究现状
        2.1.1 计划行为理论
        2.1.2 感知风险理论
    2.2 道德决策视角下的盗版消费研究现状
        2.2.1 道德发展模型
        2.2.2 道德强度
        2.2.3 道德判断
    2.3 双视角下的盗版消费研究现状
    2.4 现有文献总结及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
    3.1 自变量: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3.2 自变量:消费者道德判断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3.3 自变量:消费者道德强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3.4 调节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调节作用
        3.4.1 产品卷入度对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调节作用
        3.4.2 盗版软件购买或使用经验对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调节作用
    3.5 控制变量
    3.6 研究的理论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4.1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测定
    4.2 问卷设计
    4.3 数据收集及描述性统计
    4.4 数据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4.3 主效应分析
        4.4.4 调节效应分析
        4.4.5 假设检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管理建议
    5.1 研究结果分析
    5.2 管理建议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风险感知的乳制品营销策略研究 ——以GP乳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应用价值
    1.3 风险感知的相关研究
        1.3.1 风险感知的概念
        1.3.2 风险感知的维度
    1.4 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乳制品营销
    2.2 品牌形象理论
    2.3 信任修复理论
第3章 乳制品风险传播过程及感知特征分析
    3.1 乳制品风险传播过程
    3.2 乳制品风险感知特征分析
        3.2.1 消费者奶粉购买前分析
        3.2.2 消费者奶粉购买中分析
        3.2.3 消费者奶粉购买后分析
第4章 婴幼儿奶粉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婴幼儿奶粉行业市场外部环境分析
        4.1.1 政策与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科技环境
    4.2 中国奶粉市场动态分析
    4.3 GP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分析
        4.3.1 GP奶粉市场产业链分析
        4.3.2 GP奶粉市场销售分析
        4.3.3 GP奶粉市场竞争力分析
第5章 乳制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精确定位
    5.2 增加了消费者的成本
    5.3 忽视消费者的便利
    5.4 缺乏与消费者的全方位沟通
第6章 乳制品营销的相关建议
    6.1 线上线下数据联通,拓宽母婴全渠道
    6.2 构建风险交流机制,提升品牌信任度
    6.3 引领大众消费理念,履行社会责任
    6.4 大数据驱动创新服务
第7章 局限性和展望
    7.1 局限性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S-O-R模型的直播电商消费者冲动购买欲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冲动购买研究现状
        1.2.2 直播电商背景下冲动购买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2.1 S-O-R模型
        2.1.1 S-O-R模型的概念
        2.1.2 S-O-R模型的应用
    2.2 直播电商与消费者行为
        2.2.1 直播电商的含义
        2.2.2 直播电商中的消费者行为
    2.3 价格促销
        2.3.1 价格促销的含义
        2.3.2 价格促销的类型
    2.4 时间压力
        2.4.1 时间压力的含义与来源
        2.4.2 直播电商情境下的时间压力
    2.5 人际互动
        2.5.1 人际互动的含义
        2.5.2 网络人际互动的特征
        2.5.3 直播电商情境下的人际互动
    2.6 视觉吸引力
        2.6.1 视觉吸引力的含义
        2.6.2 实体店铺、网络店铺与直播电商中的视觉营销
    2.7 感知风险
        2.7.1 感知风险的含义
        2.7.2 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
    2.8 冲动购买欲望
        2.8.1 冲动购买欲望的含义
        2.8.2 冲动购买欲望的影响因素
    2.9 本章小结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 研究假设
        3.1.1 各影响因素对冲动购买欲望的影响
        3.1.2 各影响因素对感知风险的影响
        3.1.3 感知风险对冲动购买欲望的影响
        3.1.4 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
    3.2 理论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变量设计与测量
        4.1.1 价格促销量表
        4.1.2 时间压力量表
        4.1.3 人际互动量表
        4.1.4 视觉吸引力量表
        4.1.5 感知风险量表
        4.1.6 冲动购买欲望量表
    4.2 问卷设计
    4.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4.4 本章小结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价格促销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
        5.2.2 时间压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
        5.2.3 人际互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
        5.2.4 视觉吸引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
        5.2.5 感知风险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
        5.2.6 冲动购买欲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
    5.3 相关分析
        5.3.1 各影响因素与冲动购买欲望的相关分析
        5.3.2 各影响因素与感知风险的相关分析
        5.3.3 感知风险与冲动购买欲望的相关分析
    5.4 回归分析
        5.4.1 各影响因素对冲动购买欲望的回归分析
        5.4.2 各影响因素对感知风险的回归分析
        5.4.3 感知风险对冲动购买欲望的回归分析
        5.4.4 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检验
        5.4.5 假设检验结果
    5.5 基于SVR的各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营销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1.2.2 研究的实践目的
        1.2.3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1.3.2 木家具开发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策划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消费行为分析
    2.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行业的变化及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
        2.1.1 木家具行业传统制造业思维的局限
        2.1.2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制造业的变化
        2.1.3 木家具制造业的新模式及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2.2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
        2.2.1 木家具用户信息环境变化及消费心理特点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2.2.3 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2.3 新消费背景下木家具开发设计的新模式
        2.3.1 木家具设计前期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
        2.3.2 木家具准设计的概念及需求分析向设计依据的转化
        2.3.3 木家具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及解决方法
        2.3.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与用户网络口碑数据驱动的木家具产品开发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3.1.1 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3.1.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口碑传播与消费者决策的相关变量研究
        3.1.3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的预构建
    3.2 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假设理论模型
        3.2.1 模型构建相关行为决策理论
        3.2.2 假设概念模型(Hypothesis Theory Model)构建
        3.2.3 变量定义与假设
    3.3 假设理论模型变量测量、评价
        3.3.1 变量的汇总
        3.3.2 主要变量的测量
    3.4 数据的搜集与初步分析
        3.4.1 数据收集——样本对象的选择
        3.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3.4.3 数据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3.5 验证性分析(CFA)
        3.5.1 结构方程模型及拟合度评估指标
        3.5.2 网络口碑信息变量
        3.5.3 传播者变量
        3.5.4 中介变量(mediated variables)
        3.5.5 行为意愿变量
    3.6 假设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假设验证
        3.6.1 模型设定
        3.6.2 模型识别与评价
        3.6.3 假设验证与初步结论
    3.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3.7.1 研究结论
        3.7.2 对木家具企业的管理建议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木家具用户需求发掘
    4.1 木家具产品的特征与评价指标
    4.2 基于网络口碑文本挖掘的家具产品情报分析模型
        4.2.1 网络口碑在家具产品的情报分析中的价值与应用
        4.2.2 基于新词发现的关键词抽取算法
        4.2.3 技术实现——用户在线评论的文本数据发掘流程
        4.2.4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
    4.3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以产品问题挖掘为例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实验验证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木家具用户需求挖掘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4.4.1 家具网络口碑样本的选择
        4.4.2 用户评论网络口碑数据采集
    4.5 木家具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以客厅茶几电视柜为例
        4.5.1 实木家具产品分析
        4.5.2 板木家具产品分析
        4.5.3 板式家具产品分析
        4.5.4 木家具产品的横向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口碑与QFD的木家具设计策划理论及应用
    5.1 基于网络口碑和QFD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
        5.1.1 研究框架
        5.1.2 木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驱动的产品规划质量屋
    5.2 木家具用户需求分析——以S品牌青年客厅家具为例
        5.2.1 用户需求获取与初步分析
        5.2.2 需求变换与层次化分析
        5.2.3 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设计需求重要度确定
        5.2.4 质量规划
    5.3 木家具产品规划质量屋:设计需求-技术要素矩阵构建
        5.3.1 家具设计技术要素展开
        5.3.2 设计需求和技术要素二维矩阵
        5.3.3 技术重要度计算
        5.3.4 质量设计
    5.4 木家具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以青年客厅家具茶几为例
        5.4.1 木制茶几使用环境和场景分析
        5.4.2 木制茶几单体基本功能及功能细节创新
        5.4.3 视觉及触觉设计分析
        5.4.4 需求要素向木家具设计依据的转化
    5.5 木家具设计优化与产品设计策划验证
        5.5.1 木家具设计优化升级方案的确定
        5.5.2 木家具产品的感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5.5.3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5.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专业教师版)
附录2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企业人员版)
附录3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正式版
附录5 木家具网络口碑数据来源一览表
附录6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一批)
附录7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二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在线促销方式对消费者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电商类型和感知快递服务质量的调节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电子商务发展进入全民移动客户时代
        1.1.2 在线冲动购物行为成为常态
        1.1.3 在线营销刺激手段不断丰富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论文研究方法
        1.3.1 文献调查法
        1.3.2 访谈调查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实验法
    1.4 拟解决的问题
    1.5 创新之处
        1.5.1 建立“在线促销—感知风险—冲动购买意愿”的分析框架
        1.5.2 考察电商类型对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的调节作用
        1.5.3 考察感知快递服务质量对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的调节作用
    1.6 论文的结构和技术路线
        1.6.1 论文的结构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冲动购买的相关理论综述
        2.1.1 冲动购买的定义和理论发展
        2.1.2 冲动购买的影响因素
        2.1.3 网络冲动购买的相关研究
    2.2 消费者感知风险的相关研究
        2.2.1 感知风险的定义
        2.2.2 关于感知风险的几个理论模型
        2.2.3 感知风险的维度研究
        2.2.4 网络购物的感知风险研究
    2.3 促销理论
        2.3.1 促销的定义
        2.3.2 促销的分类
        2.3.3 关于价格促销和非价格促销
        2.3.4 不同促销方式对消费者感知和行为的影响
    2.4 影响消费者网购行为的其它理论研究
        2.4.1 在线评论
        2.4.2 快递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
        2.4.3 品牌熟悉度的相关理论
    2.5 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访谈研究
    3.1 访谈的目的
    3.2 访谈的形式
    3.3 访谈的提纲
    3.4 受访者情况统计
    3.5 访谈研究的结果
    3.6 访谈研究小结
第4章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4.1 理论模型
    4.2 研究假设
        4.2.1 在线促销方式对冲动购买意愿的影响
        4.2.2 在线促销方式对感知风险的影响
        4.2.3 感知风险对冲动购买意愿的影响
        4.2.4 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
        4.2.5 电商类型对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的调节作用
        4.2.6 感知快递服务质量对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的调节作用
        4.2.7 电商类型对感知快递服务质量的二阶调节作用
    4.3 研究变量与测量方法
        4.3.1 感知风险的测量
        4.3.2 冲动购买意愿的测量
        4.3.3 感知快递服务质量的测量
第5章 研究一:主效应检验
    5.1 本章研究假设汇总
    5.2 实验准备
        5.2.1 准备一:实验所用网售商品类别的选择
        5.2.2 准备二:实验所用具体商品的选择
        5.2.3 准备三:实验所采用的在线促销方式选择
        5.2.4 准备四:实验中打折促销方式的折扣水平选择
        5.2.5 准备五:实验中赠品促销方式的赠品选择
    5.3 实验一:主效应检验
        5.3.1 实验的设计
        5.3.2 实验的材料
        5.3.3 实验的测量
        5.3.4 实验过程
        5.3.5 实验结果分析
    5.4 研究结论
第6章 研究二:一阶调节作用检验
    6.1 本章研究假设汇总
    6.2 实验二:电商类型的调节作用检验
        6.2.1 实验设计
        6.2.2 实验材料
        6.2.3 实验测量
        6.2.4 实验过程
        6.2.5 实验结果分析
        6.2.6 实验二研究结论
    6.3 实验三:感知快递服务质量的调节作用检验
        6.3.1 实验设计
        6.3.2 实验材料
        6.3.3 实验测量
        6.3.4 实验过程
        6.3.5 实验结果分析
        6.3.6 实验三研究结论
第7章 研究三:二阶调节作用检验
    7.1 本章研究假设汇总
    7.2 实验四:电商类型对感知快递服务质量的影响分析
        7.2.1 实验设计
        7.2.2 实验材料
        7.2.3 实验测量
        7.2.4 实验过程
        7.2.5 实验结果分析
        7.2.6 实验四研究结论
第8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本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8.2 研究结论
    8.3 营销启示与管理建议
        8.3.1 营销启示
        8.3.2 管理建议
    8.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外文部分
附录
    附录1 :备选实验商品
    附录2 :备选实验赠品
    附录3 :实验一实验材料
    附录4 :实验二实验材料
    附录5 :实验三实验材料
    附录6 :实验所用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研究目的
        1.1.5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结构
    1.3 研究范畴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分析工具和具体分析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2.1 基础理论分析
        2.1.1 社会影响理论与网络口碑离散程度
        2.1.2 信息过载理论与网络口碑离散呈现
        2.1.3 展望理论与网络口碑离散传播效果
        2.1.4 感知风险理论与网络口碑离散传播效果
        2.1.5 说服知识理论与网络口碑离散传播效果
        2.1.6 归因理论与网络口碑离散传播效果
        2.1.7 双系统理论与网络口碑离散信息加工
        2.1.8 元认知理论与网络口碑离散信息加工
        2.1.9 信息可获得性及诊断性理论与网络口碑离散传播效果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搜索情况
    2.3 网络口碑离散的研究现状
        2.3.1 网络口碑离散的概念及特征研究
        2.3.2 网络口碑离散的影响效应研究
        2.3.3 有关网络口碑离散影响效应矛盾结论的解释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内生性考虑的网络口碑离散特征研究
    3.1 离散与网络口碑离散
    3.2 网络口碑离散特征及原因分析
        3.2.1 网络口碑离散的特征
        3.2.2 网络口碑离散特征的原因分析
    3.3 数据采集和变量设计
    3.4 实证分析模型
        3.4.1 截面数据分析检验
        3.4.2 面板数据一阶差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禀赋状态对归因选择的调节作用
    4.1 网络口碑离散归因选择差异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4.2 消费者所处禀赋状态的调节作用
    4.3 模型设定和变量设计
    4.4 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4.4.1 实验1:禀赋状态对有关网络口碑离散选项的影响
        4.4.2 实验2:禀赋状态对有关网络口碑离散归因选择及购买意愿的影响
        4.4.3 实验3:禀赋状态调节作用的直接操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如何削弱网络口碑离散对购买意愿的负面影响:口碑分布呈现方式的讨论
    5.1 积极归因选择的促进机制:分析式系统的影响
    5.2 积极归因选择的促进策略:口碑分布呈现方式的影响
        5.2.1 口碑分布呈现方式对积极归因选择的影响
        5.2.2 口碑分布呈现方式与认知负荷
    5.3 认知加工中的视觉研究
    5.4 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5.4.1 实验1:有关网络口碑离散积极归因选择的促进机制
        5.4.2 实验2:有关网络口碑离散积极归因选择的促进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产品销量下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6.1 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6.2 内外部两因素的调节作用
        6.2.1 产品质量信号的调节作用
        6.2.2 口碑发送者特征的调节作用
    6.3 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动态影响
    6.4 数据和变量设计
        6.4.1 样本筛选
        6.4.2 研究变量的定义说明
    6.5 实证分析模型
        6.5.1 模型设定
        6.5.2 样本描述性
        6.5.3 模型回归结果
        6.5.4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及讨论
    研究的理论贡献
    研究的管理启示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有解释的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 ——基于感知风险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文献研究与理论演绎
        1.3.2 定量研究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结构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在线评论相关研究
        2.1.1 在线评论与网络口碑
        2.1.2 在线评论的主要特征
        2.1.3 在线评论文本的相关研究
        2.1.4 在线评论的情感倾向
    2.2 在线评论中的解释语言
        2.2.1 解释理论
        2.2.2 有解释的在线评论
    2.3 感知风险相关研究
        2.3.1 感知风险理论
        2.3.2 感知风险的相关研究
    2.4 购买意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框架与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前景理论
        3.1.2 信息可获得性-诊断性
        3.1.3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
        3.1.4 刺激-主体心理活动-反应理论
    3.2 有解释的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3.3 有解释的在线评论与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关系
    3.4 情感倾向的调节作用
    3.5 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
    3.6 研究框架
第4章 实验设计及前测
    4.1 研究产品与对象的选择
    4.2 实验变量及实验操作
        4.2.1 有解释的在线评论
        4.2.2 在线评论感知风险测量题项
        4.2.3 消费者购买意愿测量量表
    4.3 实验程序及前测
        4.3.1 实验准备
        4.3.2 实验前测
第5章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
    5.2 量表的效度及信度分析
    5.3 假设检验
        5.3.1 评论中有无解释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5.3.2 评论中有无解释对感知风险的影响
        5.3.3 情感倾向的调节作用
        5.3.4 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
    5.4 假设检验结果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总结
    6.2 营销启示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感知风险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的网络生鲜农产品购买意愿研究[D]. 高子秋. 江南大学, 2021
  • [2]感知风险与消费者购买意愿:品牌原产国的情境调节效应[D]. 唐灵慧.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驾乘体验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机理及干预策略研究[D]. 徐国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感知风险与道德决策对消费者购买盗版软件的影响研究[D]. 席豪恩. 东华大学, 2021(10)
  • [5]基于风险感知的乳制品营销策略研究 ——以GP乳业为例[D]. 叶凡.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6]基于S-O-R模型的直播电商消费者冲动购买欲望研究[D]. 田秀英.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D]. 张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8]在线促销方式对消费者感知风险和冲动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电商类型和感知快递服务质量的调节作用分析[D]. 崔剑峰. 吉林大学, 2019(02)
  • [9]网络口碑离散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 谢光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10]有解释的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 ——基于感知风险的中介效应[D]. 刘理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感知风险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