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毛与阳离子改性棉一浴法同色染色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骏[1](2020)在《阳离子改性棉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织物喷墨印花产品具有优良的服用舒适性能,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活性染料利用率低,普通棉织物的活性染料印花需要消耗大量水和能源。阳离子改性后棉织物喷墨印花能使染料利用率达到近100%,但是,在水洗过程中容易发生白地沾色。因此,棉织物改性后需经过海藻酸钠处理,以减少白地沾色。海藻酸钠处理后棉织物的喷墨印花仍需要水洗来去除海藻酸钠,而且该处理方法含有大量的尿素,增加生态环境压力。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棉织物喷墨印花产品,提高染料利用率,避免白地沾色,节约水资源,本研究使用阳离子改性剂(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棉织物进行充分阳离子化处理后直接进行活性染料喷墨印花,不再进行海藻酸钠预处理,通过静电引力作用使活性染料与织物上的改性剂形成稳定的离子键,限制染料在喷墨印花过程中的移动。本文研究了棉织物的冷堆阳离子化改性,探索了改性液组分比例和含量以及汽蒸时间和助剂对不同分子结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和水洗后白地沾色的影响,使用SEM、XPS、红外和接触角对织物表面结构与性质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剂的质量分数越大,四种颜色(C、M、Y、K)微升级墨滴白地沾色情况越好,表观颜色越深,铺展面积越小;当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1%-2%时,白地沾色最少,表观颜色最深,铺展面积最小;增加汽蒸时间,可以改善白地沾色,但是墨滴铺展面积也增大。阳离子改性棉织物活性染料喷墨印花中,增加改性剂用量,适量的氢氧化钠,可以让棉织物获得更强的静电作用力,可以改善白地沾色,减少有色废水排放,提高喷墨印花颜色效果和清晰度。当改性剂质量分数达到12%时,四种颜色色块K/S值最大,白地K/S值和水洗残液吸光度最小,白地沾色最少,线宽最接近实际值;当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2%时,四种颜色色块K/S值最大,白地K/S值和水洗残液吸光度最小,白地沾色最少,线宽最接近实际值。使用碳酸钠无法得到很好的喷墨印花效果;当冷堆时间超过24h,对喷墨印花效果的影响不明显。阳离子改性棉织物活性染料喷墨印花中,适当增加汽蒸时间,少量使用助剂,可以促进活性染料与改性剂离子键结合,四种颜色同时实现白地无沾色。当汽蒸时间达到20min时,除青色外的三种颜色色块K/S值最大,白地无沾色,线宽变化小于0.05mm,汽蒸时间可以改善青色白地沾色情况;当尿素用量为5%或甘油用量为7%时,四种颜色白地无沾色,白地K/S值与空白样一致,色块K/S值最好,渗透率小于10%,线宽变化小于0.05mm。阳离子改性液中碱剂与改性剂的最佳比例为1:8。当阳离子改性液中碱剂和改性剂含量为:1.5%氢氧化钠、12%改性剂;助剂使用量为:尿素5%或甘油7%时,织物的牢度很好,经纬向断裂拉伸强力变化不大,喷墨印花图案色彩鲜艳,喷墨印花效果优于海藻酸钠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改性方式中,冷堆改性改性剂利用率最高。棉织物经阳离子冷堆改性处理后,纱线变粗,纤维表面变光滑;接触角为115°,织物表面疏水性增加;XPS以及红外光谱图峰值变化明显,氮元素明显增加。增加冷堆时间对改性剂利用率的影响不明显;改性液中盐含量为1g/L时,利用率提高了6%左右;氢氧化钠用量为1.5%、碳酸钠用量为3%时,改性剂利用率提高了3%左右。本研究对提高阳离子改性棉织物喷墨印花效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为解决白地沾色,减少有色废水排放提供了技术途径。
杨海贞[2](2020)在《P(St-BA-VBT)纳米微球改性与不同组织棉织物的喷墨印花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织物的表面形貌和化学性质,是决定喷墨印花色彩表现力和图案清晰度的重要因素。织物改性处理能够重新构建织物的表面结构和性质,是决定印花质量的关键工序。因此,本文选取一种热稳定性较好的聚合物纳米微球,设计了基于纳米微球阳离子化改性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和颜料喷墨印花方法,分析了墨滴在不同组织结构织物上的铺展、扩散和渗透等行为,揭示了高质量喷墨印花图像的成像机理,有利于加速喷墨印花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P(St-BA-VBT)纳米微球,以其作为一种新型表面改性剂对棉织物改性后喷墨印花,通过考察微球浓度,汽蒸时间、碳酸氢钠用量对印花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优的喷墨印花条件。结果表明,纳米微球平均粒径为66 nm,Zeta电位为+57.8 m V,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4.7℃,表明纳米微球的稳定性比较好。当微球浓度为1.0 g/L,碳酸氢钠为10 g/L,汽蒸时间为6 min时,平纹、斜纹和蜂巢织物显示出优异的颜色深度、清晰度、固色率、耐摩擦和耐皂洗色牢度;XPS和FTIR分析结果表明纳米微球成功吸附在棉纤维上;纳米微球改性过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不影响织物力学性能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喷墨印花图像,完全避免了尿素使用,降低了喷墨印花成本和水污染,绿色环保。(2)与未改性织物相比,改性织物有效孔隙率的增加值与颜料颗粒的Zeta电位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颜料所带的负电性越强,则织物有效孔隙率的增加值越大,意味着铺展的面积越小。与未改性织物相比,阳离子纳米微球改性织物得到的颜料喷墨印花色域增加。造成色域增加的原因是:喷墨印花过程中,在改性织物上颜料墨滴的铺展程度小,形成的墨点较小,对光的吸收程度较大。密度曲线数据表明,颜色填充率小于60%时,相同给墨量条件下,改性织物喷墨印花得到的表观颜色深度小于未改性织物;颜色填充率大于60%时,正好相反,这同样是由织物上的墨点大小和分布造成。(3)打印颜色填充率为20%的单色色块时,在织物上能够得到独立分布的墨点;由于墨滴沿着纤维长度方向和直径方向的铺展速度存在差异,使得喷墨印花织物上的墨点呈现长条形。纳米微球改性处理的织物,表面的疏水性增加,能够控制墨滴的铺展和形成墨点的大小,可显着提升喷墨印花的精细度、鲜艳度和整体颜色效果。微量颜料墨滴在织物上的铺展程度,与喷墨印花的颜色效果密切相关,铺展程度小,则颜色效果好;铺展程度大,则颜色效果差。
涂莉,孟家光[3](2019)在《天然织物所用染料及其染色性能的改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了解近年来天然织物的染色发展概况,根据天然织物及其混纺织物的种类,简述了其所用染料,主要包括传统染料、新型的天然染料和微生物染料;介绍了改善其染色性能的方法,主要包括织物改性和染色工艺两个方面;并对未来织物的染色方向进行了初步探究,指出将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陈葵阳,张鹏,凌加涣[4](2019)在《散纤阳离子改性棉针织物的依索伦NHF-S染色》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德司达公司的依索伦NHF-S型染料对散纤阳离子改性棉针织物进行染色,探讨了染料用量、染色温度、醋酸用量、染色时间、元明粉用量等因素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染色工艺。结果表明,在染料质量分数为2%,浴比为1∶20的条件下,染色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染色温度为80℃、染色时间为30 min,元明粉质量浓度为20 g/L,染色时无需添加醋酸。染料上染情况良好,染色织物的匀染性、染色牢度均能达到要求。
吴秋月[5](2017)在《棉锦织物数码印花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码印花工艺具有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柔性化生产的特点,顺应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趋势,同时迎合了“小批量、多品种、短交期”的快时尚之风,符合未来印染行业的转型发展。不同于传统印花,数码印花无法把所需化学助剂与染料配在一起,所以必须预先将助剂施加到布面,即预上浆。因此,本文针对棉织物、锦纶织物进行了数码印花的预处理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而讨论出适用于棉锦交织物的数码印花工艺。为了获得表观得色量高、两种纤维得色差异性小、牢度高的棉锦交织物数码印花产品,经过前期的实验研究讨论了三种比较有效的数码印花预处理方式,主要利用织物表观得色量以及同色性来表征印制效果,从而筛选出相对合适的工艺处理方式,然后再进行织物的摩擦色牢度、耐洗色牢度等性能指标测试。第一种预处理方式即常规工艺,使用DM-8812A糊料配制预处理液对织物进行上浆,通过单因素变量实验探究了预处理液中的组分和汽蒸条件对印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液的最佳配比为:0.8%的dm-8812a,6%的尿素,6%的硫酸钠,1%的碳酸钠;最佳汽蒸工艺为102℃*14min。第二种预处理方式是先利用色媒体对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再用dm-8812a糊料所配制的浆料按照前文所总结的最优工艺条件对织物进行上浆。因此通过单因素变量实验探究了色媒体改性工艺条件对印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改性工艺为:3%(o.w.f)色媒体,浴比1:10,65℃条件下织物浸渍改性液20min,选择皂洗剂2g/ldm-2539g+2g/ldm-1522进行防沾色皂洗处理。第三种预处理方式是采用醚化2d树脂交联剂作为数码印花的预处理剂,织物通过浸轧预处理液、晾干、数码印花、烘干、汽蒸、焙烘、皂洗等步骤,来完成数码印花的加工过程。通过单因素变量实验分别讨论了活性染料、酸性染料在织物上的数码印制效果。结果表明活性染料树脂预处理最佳工艺为:预处理液:100g/l醚化2d树脂、25g/l催化剂c-8;树脂整理后织物室温晾干;汽蒸工艺102℃*13min;焙烘160℃*3min。而酸性染料树脂预处理最佳工艺为:预处理液:100g/l醚化2d树脂、25g/l催化剂c-8;织物树脂整理后室温晾干;汽蒸工艺102℃*13min;焙烘170℃*3min。本文经过探讨发现,前两种预处理方式都可以印制得到表观得色量较高、牢度也较高的棉锦交织物数码印花产品。且通过阳离子改性再上浆进行数码印花的织物相比常规工艺具有更高的得色量,同色性效果还与常规工艺相当。而第三种预处理方式,即醚化2d树脂处理得到的棉锦交织物数码印花产品,其棉、锦纶两种纤维的得色差异性较小。其中由活性染料印制得到的织物的K/S也比较高,同时有比较好的色牢度;而其中由酸性染料印制得到的棉锦交织物的得色相对较浅,色牢度与前面常规工艺相比也稍低,但是该处理工艺条件下棉、锦纶两种纤维的同色性效果是最佳的。
陈镇,易兵,王连军,粟建权[6](2016)在《羊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羊毛纤维本身性能优异,通过与其他纤维混纺能降低成本,赋予多样化风格,受到市场青睐。羊毛混纺织物传统两浴法染色,虽然同色性较好,但工艺冗长、能源物耗大,而一浴法染色可缩短工艺流程、节省染色时间,降低能耗、减少污水排放。文章概述了羊毛纤维的基本性能及染色方法,详细介绍了羊毛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与蛋白质纤维混纺织物、与合成纤维混纺织物的一浴染色工艺,以期为同行研究者提供参考。
董奇,赵雅琴[7](2014)在《棉/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文中提出先使用阳离子改性剂对棉纤维进行改性,再使用中性染料染色,对染色工艺进行优化探讨,进而找到最优一浴法染色工艺。中性染料最佳染色工艺为:染料用量1%(omf),染色pH 78,恒温染色时间70 min,染色温度90℃,浴比1︰50。在此工艺条件下,改性棉纤维可以达到较好的染色效果;同时,改性棉与羊毛的同色性较好。
董奇,郭静娜,赵雅琴[8](2014)在《环氧季铵盐在棉/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使用阳离子改性剂环氧季铵盐(3-氯-2-羟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棉纤维进行改性后再和毛纤维进行一浴法染色,2种纤维的ΔK/S值低于0.5,维持在0.25左右,同色性良好。棉纤维最佳阳离子改性工艺:改性剂用量60 g/L,NaOH用量20 g/L,改性温度70℃,改性时间60 min,浴比1︰50。
李丹[9](2014)在《棉毛混纺纺织品活性染料染色的同色性研究》文中提出棉毛混纺纺织品兼有棉织物的穿着舒适、吸湿透气、抗静电性能好以及毛织物丰厚的手感等优点,且两者混纺可有效改善织物的耐磨性、易起皱性及热传导性,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混纺织物因两种纤维结构不同而染色性能不同,采用活性染料同浴染色时,存在羊毛得色较棉深而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差的问题。本课题作为与企业合作项目,旨在通过新型染色助剂的筛选以及染色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解决棉/毛混纺织物活性染料同浴染色同色性差的问题,为棉/毛混纺织物染色助剂的替换和同浴染色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并用于车间生产,获得较为满意的同色性效果,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同时探索了混纺织物染色固色同步工艺及其循环染色的可能性。首先,本文通过染色棉、羊毛两组分上染百分率及表观颜色深度(K/S值)的测定,分析了车间生产现用的4系列(LY、EVE、Ciba、 SS系列)三原色染料分别在浅中深色(以染料用量1%、2%、4%o.w.f.为例)时棉、毛的染色性能,并探讨了混纺织物同浴染色同色性差的原因。结果表明:所有染料在不同染料用量时羊毛得色均比棉深,两者K/S差值△K/S较大;相对而言,SS系列三原色在各染色浓度时△K/S值较小,其次为LY系列;而EVE系列和Ciba系列中的蓝色染料染浅色时AK/S值较大,但染深色时较好。通过分别测试棉、毛纤维染料上染曲线发现棉、毛两组分同色性差的原因一方面是羊毛在染色阶段染料上染速率高于棉纤维,使得两者同浴染色时发生竞染;另外棉纤维比表面积较羊毛纤维大也会导致棉表观颜色深度较浅。依据上述分析,通过染色阶段加入羊毛染色阻染剂降低羊毛纤维染色速率可解决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差的问题,因此本文将汉达染整公司提供的HD-Y系列阻染剂用于羊毛纤维染色,通过表观颜色深度(K/S值)的测定计算出阻染率RE发现HD-Y001和HD-Y003阻染效果较好,HD-Y002较差;同时考虑HD-Y001对不同染料的最佳用量差异较大,因而确定HD-Y003为棉毛混纺织物同浴染色的阻染剂。然后,本文对HD-Y003用于混纺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工艺进行了探讨。通过单因素实验,以染色织物表观颜色深度(K/S值)及同色平衡值Q值为指标,确定最佳实验室染色工艺为:助剂HD-Y003浅中深色适用用量分别为0.9%,0.7%,0.6%(o.w.f);初染碱用量为0.25g/L;电解质浅中深色分别为30、35-40、50g/L,固色碱浅中深色适用用量分别为10、12、14g/L,40℃下染色30min后升温至60℃固色40min。此工艺下三原色染色同色平衡值Q均控制在1±0.1范围之内,且染色织物皂洗牢度优异;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拼色实验,得到较好的拼色效果。将上述小试处方用于并工业化生产,并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对工艺处方做出调整,其中HD-Y003用量适量增加0.1-0.2%o.w.f.。结果表明,HD-Y003对活性染料上染羊毛阻染效果好,布面同色效果在正常接受范围之内,满足正常订单生产需要;该工艺下棉毛混纺织物获得毛利润是纯棉织物的三倍。最后,在上述工艺的基础上,探索了阻染剂用于混纺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固色同浴同步工艺:HD-Y003用量为1.0-1.2%o.w.f.,固色碱浅中深色分别适用用量为6、6、8g/L;同步工艺比分布工艺的固色碱用量要少40-50%,同步工艺可以有效降低固色碱剂用量从而减少对羊毛的损伤同时降低废水处理难度。同时探讨了染液的回收及循环染色的可能性,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循环染色工艺:HD-Y003用量为1.2%o.w.f,固色碱2g/L,元明粉20g/L。并将该工艺与分步工艺、同步工艺进行了对比,织物染色深度及皂洗牢度与后两者接近。该工艺实现了染色废水的循环利用,同时降低了再次染色时染化料的用量。综上所述,本论文棉毛混纺纺织品同色工艺的开发满足市场生产要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赵洁[10](2014)在《纤维素纤维酸性染料染色》文中指出酸性染料常用于蛋白质纤维的染色,由于它与纤维素纤维之间缺乏亲和力,因此一般不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本文用纤维素纤维改性剂处理棉针织物,使酸性染料能被棉纤维吸附并能在纤维上固着,从而使得纤维素纤维可染染料的范围增加,避免活性、直接染料染棉时因加入中性电解质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用荧光酸性染料染棉,也增加了荧光纤维的品种,满足市场的需要。用纤维素纤维改性剂处理棉针织物,对其进行阳离子化改性,是通过改性剂与纤维素纤维分子上的官能团反应,引入阳离子基团,使其具有可染阴离子染料的染座,提高阴离子染料的上染率,实现直接染料、活性染料的低盐、无盐染色,减轻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酸性染料上染率高,颜色鲜艳,也能对改性纤维素纤维进行染色,尤其是酸性荧光染料对纤维素纤维染色,可应用于化工、纺织、医药等多种领域中。本课题采用纤维素纤维改性剂KC对棉针织物进行改性,着重对改性后棉针织物的染色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改性后织物表面Zeta电位、元素含量分析,研究不同改性剂浓度下的改性效果,对染色效果K/S值和各项色牢度评价优选了改性工艺。第二,采用酸性荧光染料对改性织物进行染色,研究不同染色pH、时间、温度等条件对染色织物的K/S值、R值、色牢度的影响,确定最佳染色工艺条件。第三,采用Lananset系列酸性染料对改性棉针织物进行染色,通过研究不同染色pH、时间、温度等条件对染色织物的K/S值、色牢度的影响,确定最佳染色工艺条件;并进一步对酸性染料棉针织物染色过程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探究阳离子改性剂应用于酸性染料染棉中的促染机理。结果表明,酸性染料能对阳离子改性棉针织物上染,酸性染料三原色上染改性棉,上染百分率可达95%以上,着色织物K/S值较高,各项色牢度均达到3-4级以上。同时,使用酸性荧光染料对改性棉针织物染色,亦能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酸性荧光艳红染色织物K/S值达到6.349,酸性荧光嫩黄染色织物K/S值达到4.593,并且荧光效果显着。
二、羊毛与阳离子改性棉一浴法同色染色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毛与阳离子改性棉一浴法同色染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阳离子改性棉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织物喷墨印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2 棉织物的阳离子改性处理 |
2.2.1 阳离子改性液的配制 |
2.2.2 阳离子改性工艺 |
2.3 墨滴在阳离子改性棉织物上的铺展 |
2.4 阳离子改性棉织物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2.5 测试与表征 |
2.5.1 织物表面形貌表征 |
2.5.2 织物元素分析 |
2.5.3 喷墨印花效果测试 |
2.5.4 水洗残液吸光度测试 |
2.5.5 白度测试 |
2.5.6 接触角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微升级墨滴在阳离子改性棉织物上的铺展 |
3.1.1 改性剂浓度的影响 |
3.1.2 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
3.1.3 汽蒸时间的影响 |
3.2 阳离子改性棉织物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3.2.1 印花织物颜色性能 |
3.2.2 印花织物白地沾色 |
3.2.3 印花织物清晰度 |
3.2.4 印花图案效果 |
3.3 阳离子改性剂利用率 |
3.3.1 改性方式的影响 |
3.3.2 盐的影响 |
3.2.4 混合碱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P(St-BA-VBT)纳米微球改性与不同组织棉织物的喷墨印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喷墨印花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织物表面改性 |
1.2.2 聚合物微球表面改性 |
1.2.3 织物结构、墨滴铺展及颜色性能的关系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棉织物聚合物微球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P(St-BA-VBT)微球的制备 |
2.2.3 改性工作液的配制 |
2.2.4 棉织物的表面处理 |
2.2.5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2 粒径与Zeta电位 |
2.3.3 棉织物表面Zeta电位 |
2.3.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2.3.6 冷场特征X射线能谱(EDS) |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9 X射线衍射(XRD) |
2.3.10 接触角 |
2.3.11 断裂强力 |
2.3.12 质量损失 |
2.3.13 喷墨印花颜色特征值 |
2.3.14 喷墨印花清晰度 |
2.3.15 喷墨印花固色率 |
2.3.16 喷墨印花色牢度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P(St-BA-VBT)纳米微球的性能分析 |
2.4.2 P(St-BA-VBT)微球浓度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
2.4.3 汽蒸时间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
2.4.4 NaHCO_3用量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
2.4.5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织物的颜色性能 |
2.4.6 P(St-BA-VBT)微球改性棉织物的表面特征 |
2.4.7 高品质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图像成像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合物微球改性棉织物颜料喷墨印花图像效果的调控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P(St-BA-VBT)纳米微球改性工作液的配制 |
3.2.3 P(St-BA-VBT)纳米微球改性处理 |
3.2.4 颜料喷墨印花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3.3.2 粒径与Zeta电位测试 |
3.3.3 棉织物表面Zeta电位 |
3.3.4 粘度和表面张力 |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3.3.6 冷场特征X射线能谱(EDS) |
3.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3.3.8 X射线衍射(XRD) |
3.3.9 接触角 |
3.3.10 断裂强力 |
3.3.11 质量损失 |
3.3.12 喷墨印花颜色特征值 |
3.3.13 喷墨印花清晰度 |
3.3.14 耐摩擦和耐水洗色牢度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3.4.2 颜料墨水的性能分析 |
3.4.3 P(St-BA-VBT)微球浓度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
3.4.4 焙烘温度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
3.4.5 焙烘时间对颜色性能的影响 |
3.4.6 颜料喷墨印花织物的颜色性能 |
3.4.7 P(St-BA-VBT)微球改性棉织物的表面特征 |
3.4.8 高品质颜料喷墨印花图像成像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墨滴在不同组织棉织物上铺展和渗透机理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改性工作液的配制 |
4.2.3 棉织物的表面处理 |
4.2.4 墨滴铺展面积与形状 |
4.2.5 喷墨印花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接触角 |
4.3.2 表面自由能 |
4.3.3 墨滴形状 |
4.3.4 织物横截面的显微镜观察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织物表面润湿性能 |
4.4.2 织物的表面自由能 |
4.4.3 微量液滴在织物上的铺展 |
4.4.4 喷墨印花织物上墨点形状 |
4.4.5 墨滴向织物内部的渗透 |
4.4.6 颜料墨滴铺展与颜色数据的相关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织物组织结构与喷墨印花图像效果的相关性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2 冷轧堆前处理 |
5.2.3 改性工作液的配制 |
5.2.4 棉织物的表面处理 |
5.2.5 喷墨印花 |
5.3 测试与表征 |
5.3.1 织物粗糙度 |
5.3.2 织物厚度 |
5.3.3 织物孔隙率 |
5.3.4 喷墨印花颜色特征值 |
5.3.5 喷墨印花清晰度 |
5.3.6 喷墨印花固色率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织物组织对粗糙度、孔隙率和厚度影响 |
5.4.2 冷轧堆对粗糙度、孔隙率和厚度影响 |
5.4.3 表面改性处理对粗糙度、孔隙率和厚度影响 |
5.4.4 织物组织结构与喷墨印花颜色深度的关系 |
5.4.5 织物组织结构与喷墨印花固色率的关系 |
5.4.6 织物组织结构与喷墨印花清晰度的关系 |
5.4.7 织物组织结构对密度曲线的影响 |
5.4.8 织物组织结构对喷墨印花图案效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3)天然织物所用染料及其染色性能的改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棉织物 |
1.1 棉织物所用染料 |
1.1.1 常用染料 |
1.1.2 新型天然染料 |
1.2 改善棉织物染色性能途径 |
1.2.1 改性 |
1.2.2 染色工艺 |
2 毛织物 |
2.1 毛织物所用染料 |
2.1.1 常用染料 |
2.1.2 新型天然染料 |
2.2 改善毛织物染色性能途径 |
2.2.1 改性 |
2.2.2 染色工艺 |
3 丝织物 |
3.1 丝织物所用染料 |
3.1.1 常用染料 |
3.1.2 新型天然染料 |
3.1.3 新型微生物染料 |
3.2 改善丝织物染色性能途径 |
4 麻织物 |
4.1 麻织物所用染料 |
4.1.1 常用染料 |
4.1.2 新型天然染料 |
4.2 改善麻织物染色性能途径 |
5 混纺织物 |
5.1 棉/麻织物 |
5.2 棉/毛织物 |
5.3 棉/丝织物 |
5.4 亚麻/毛织物 |
6 展望 |
(4)散纤阳离子改性棉针织物的依索伦NHF-S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部分 |
1.1 材料、药品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散纤阳离子改性棉针织物的制备 |
1.2.3 染色 |
1.3 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染色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
2.1.1 染料用量的影响 |
2.1.2 染色温度的影响 |
2.1.3 醋酸用量的影响 |
2.1.4 染色时间的影响 |
2.1.5 元明粉用量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 |
2.3 阳离子改性棉针织物染色牢度 |
3 结论 |
(5)棉锦织物数码印花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棉锦织物数码印花原理 |
1.2.1 棉锦织物性质 |
1.2.2 锦棉数码印花的印花机理 |
1.2.3 影响棉锦数码印花性能的因素 |
1.3 数码印花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数码印花工艺流程 |
2.3.1 常规数码印花工艺流程 |
2.3.2 阳离子改性数码印花工艺流程 |
2.3.3 醚化2D树脂预处理数码印花工艺流程 |
2.4 实验方法 |
2.4.1 表观色深值测试 |
2.4.2 表观同色性测试 |
2.4.3 固色率测试 |
2.4.4 色牢度测试 |
2.4.4.1 耐摩擦牢度 |
2.4.4.2 织物耐水洗色牢度 |
2.4.5 强力测试 |
2.4.6 布面平整度测试测试(DP等级) |
2.4.7 布面甲醛含量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DM-8812A糊料单因素实验 |
3.1.1 DM-8812A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1.2 尿素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1.3 硫酸钠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1.4 碳酸钠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1.5 汽蒸时间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2 织物的阳离子改性单因素实验 |
3.2.1 色媒体用量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2.2 阳离子改性温度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2.3 阳离子改性时间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2.4 阳离子改性浴比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2.5 防沾色皂洗工艺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3 活性染料数码印花的树脂预处理单因素实验 |
3.3.1 树脂用量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3.2 树脂预处理的烘干温度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3.3 汽蒸时间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3.4 焙烘温度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3.5 焙烘时间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4 酸性染料数码印花的树脂预处理单因素实验 |
3.4.1 树脂用量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4.2 树脂预处理的烘干温度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4.3 汽蒸时间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4.4 焙烘定型温度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4.5 焙烘定型时间对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 |
3.5 数码印花纺织品牢度测试 |
3.5.1 常规数码印花最优工艺 |
3.5.1.1 表观得色量测试 |
3.5.1.2 织物牢度测试 |
3.5.2 阳离子改性数码印花最优工艺 |
3.5.2.1 表观得色量测试 |
3.5.2.2 织物牢度测试 |
3.5.3 醚化2D树脂预处理数码印花最优工艺(活性染料) |
3.5.3.1 表观色量测试 |
3.5.3.2 织物牢度测试 |
3.5.3.3 纺织品性能测试结果 |
3.5.4 醚化2D树脂预处理数码印花最优工艺(酸性染料) |
3.5.4.1 表观得色量测试 |
3.5.4.2 织物牢度测试 |
3.5.4.3 纺织品性能测试结果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羊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羊毛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一浴法染色 |
1.1 棉/毛混纺织物 |
1.2 毛/麻混纺织物 |
1.3 竹原/毛混纺织物 |
1.4 毛/粘混纺织物 |
1.5 毛/Lyocell混纺织物 |
1.6 毛/天丝混纺织物 |
2 羊毛与蛋白质纤维混纺织物的一浴法染色 |
2.1 丝/毛混纺织物 |
2.2 羊毛/牛奶蛋白复合纤维混纺织物 |
2.3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羊毛混纺织物 |
3 羊毛与合成纤维混纺织物的一浴法染色 |
3.1 毛/涤混纺织物 |
3.2 毛/腈混纺织物 |
3.3 毛/锦混纺织物 |
3.4 毛/莱卡混纺织物 |
4 结语 |
(7)棉/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材料 |
1.2 改性工艺 |
1.3 染色工艺 |
1.4 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影响一浴法染色效果的因素 |
2.1.1 染色温度 |
2.1.2 染色时间 |
2.1.3 染液 p H |
2.2 匀染剂的影响 |
2.3 染色织物的性能 |
2.3.1 断裂强力 |
2.3.2 摩擦牢度 |
3 结论 |
(8)环氧季铵盐在棉/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材料 |
1.2 棉纤维阳离子改性工艺 |
1.3 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影响改性效果的因素 |
2.1.1 改性剂用量 |
2.1.2 时间 |
2.1.3 Na OH用量 |
2.1.4 温度 |
2.2 改性棉织物表面的Zeta电位和红外谱图 |
2.3 改性后棉纤维与毛纤维一浴法染色 |
3 结论 |
(9)棉毛混纺纺织品活性染料染色的同色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纤维结构及染色性能 |
1.2.1 棉纤维的结构与染色性能 |
1.2.2 羊毛纤维的结构与染色性能 |
1.3 活性染料染色机理及影响因素 |
1.3.1 棉纤维活性染料染色机理及影响因素 |
1.3.2 羊毛纤维活性染料染色机理及影响因素 |
1.4 单宁的结构及用途 |
1.4.1 单宁的结构 |
1.4.2 单宁的用途 |
1.5 棉毛混纺织物染色难点及存在问题 |
1.5.1 纤维适用染料不同 |
1.5.2 染色工艺不同 |
1.5.3 染色同色性难以控制 |
1.5.4 沾色及牢度问题 |
1.5.5 生态问题 |
1.6 目前棉毛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解决办法 |
1.6.1 两浴两步染色 |
1.6.2 一浴两步染色 |
1.7 棉毛混纺织物同浴染色同色性研究进展 |
1.7.1 染料选择与染色工艺优化 |
1.7.2 棉纤维改性技术 |
1.7.3 染色助剂的开发使用 |
1.7.4 其他研究 |
1.8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预期目标 |
1.8.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8.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药品材料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棉毛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研究 |
2.2.1 实验方法 |
2.2.2 不同活性染料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分析 |
2.2.3 混纺织物染色阻染剂的筛选 |
2.2.4 HD-Y003用于混纺织物染色工艺优化 |
2.2.5 拼色染色实验 |
2.2.6 染色固色同浴同步工艺探讨 |
2.3 测试及表征 |
2.3.1 上染百分率的测定 |
2.3.2 表观颜色深度(K/S值)及Integ值的测定 |
2.3.3 阻染性能的评价 |
2.3.4 表观同色性 |
2.3.5 耐皂洗色牢度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活性染料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分析 |
3.2 混纺织物染色阻染剂的筛选 |
3.3 棉毛混纺织物活性染料同浴染色工艺的探索 |
3.3.1 助剂用量对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的影响 |
3.3.2 染色温度对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的影响 |
3.3.3 初染碱用量对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的影响 |
3.3.4 固色碱用量对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的影响 |
3.3.5 电解质用量对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的影响 |
3.3.6 固色温度对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的影响 |
3.3.7 固色时间对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的影响 |
3.3.8 拼色染色应用 |
3.3.9 产业化应用 |
3.4 染色固色同浴同步工艺的探索 |
3.4.1 染色固色同步上染曲线 |
3.4.2 阻染剂用量对同步工艺染色同色性的影响 |
3.4.3 固色碱用量对同步工艺染色同色性的影响 |
3.4.4 循环染色工艺探讨 |
第四章 实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纤维素纤维酸性染料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纤维素纤维概述 |
1.1.1 纤维素纤维基本结构 |
1.1.2 纤维素纤维染色机理 |
1.1.2.1 活性染料染棉 |
1.1.2.2 直接染料染棉 |
1.1.2.3 酸性染料染棉 |
1.1.2.4 荧光染料染棉 |
1.2 改善纤维素纤维染色性能的途径 |
1.2.1 纤维素纤维阳离子改性的反应机理 |
1.2.2 纤维素纤维阳离子改性的发展现状 |
1.2.3 纤维素纤维阳离子改性的主要方法 |
1.3 改性纤维素纤维染色 |
1.3.1 活性染料染色 |
1.3.2 酸性染料染色 |
1.4 本课题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染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棉针织物的改性 |
2.3.2 改性棉针织物的染色 |
2.3.3 尼龙织物的染色 |
2.4 测试方法 |
2.4.1 元素分析 |
2.4.2 纤维力学性能的测试 |
2.4.3 纤维表面ZETA电位的测试 |
2.4.4 K/S值的测试 |
2.4.5 织物荧光反射率的测定 |
2.4.6 匀染性的测试 |
2.4.7 染色牢度的测试 |
2.4.8 上染速率的测试 |
2.4.9 染料利州率的测试 |
2.4.10 染料固色率的测试 |
2.4.11 等温吸附线的测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棉针织物的改性 |
3.1.1 改性前后棉针织物的元素分析 |
3.1.2 改性前后棉纤维表面ZETA电位 |
3.1.3 改性前后针织物的力学性能 |
3.1.4 酸性染料对改性后棉针织物的染色 |
3.2 影响改性棉针织物酸性荧光染料染色的因素 |
3.2.1 PH值对K/S值的影响 |
3.2.2 温度对K/S值的影响 |
3.2.3 染色时间对K/S值的影响 |
3.2.4 上染速率曲线 |
3.2.5 酸性荧光染料对改性棉针织物与未改性棉针织物染色效果对比 |
3.2.6 酸性荧光染料对改性棉针织物与尼龙织物染色效果对比 |
3.3 改性棉针织物LANASET酸性染料染色 |
3.3.1 PH值对K/S值的影响 |
3.3.2 温度对K/S值的影响 |
3.3.3 时间对K/S值的影响 |
3.3.4 固色剂对K/S值的影响 |
3.3.5 上染速率曲线 |
3.3.6 改性棉针织物染色效果 |
3.3.7 LANASET系列酸性染料对改性棉织物与尼龙织物染色效果对比 |
3.4 改性棉针织物染色理论研究 |
3.4.1 吸附类型 |
3.4.2 热力学 |
3.4.3 动力学 |
3.4.3.1 上染速率曲线 |
3.4.3.2 染色速率常数 |
3.4.3.3 染色活化能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羊毛与阳离子改性棉一浴法同色染色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阳离子改性棉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D]. 李昊骏.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2]P(St-BA-VBT)纳米微球改性与不同组织棉织物的喷墨印花效果研究[D]. 杨海贞.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3]天然织物所用染料及其染色性能的改善研究进展[J]. 涂莉,孟家光.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9(03)
- [4]散纤阳离子改性棉针织物的依索伦NHF-S染色[J]. 陈葵阳,张鹏,凌加涣. 印染, 2019(05)
- [5]棉锦织物数码印花工艺研究[D]. 吴秋月. 东华大学, 2017(01)
- [6]羊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研究[J]. 陈镇,易兵,王连军,粟建权. 毛纺科技, 2016(07)
- [7]棉/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J]. 董奇,赵雅琴. 染整技术, 2014(11)
- [8]环氧季铵盐在棉/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中的应用[J]. 董奇,郭静娜,赵雅琴. 染整技术, 2014(09)
- [9]棉毛混纺纺织品活性染料染色的同色性研究[D]. 李丹. 东华大学, 2014(09)
- [10]纤维素纤维酸性染料染色[D]. 赵洁. 东华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