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良肉鸭品系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田志梅,崔艺燕,李贞明,鲁慧杰,王刚,吴咏梅,殷颖姗,马现永[1](2020)在《中山麻鸭(F4)及其杂交后代肉品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中山麻鸭(F4)及其与白鹜鸭杂交后代的生长及肉鸭胸肌肉品质的差异,以此评价中山麻鸭(F4)及白鹜鸭♀×中山麻鸭(F4)♂杂交后代肉鸭的品质优势。试验选用中山麻鸭F4代及白鹜鸭♀×麻鸭(F4)♂杂交后代各144羽,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6羽,试验饲料及养殖环境等条件一致。结果表明:中山麻鸭(F4)的体重、平均日增重、胸肌剪切力显着高于其杂交后代肉鸭(P <0.05)。胸肌pH45 min无显着差异(P> 0.05),而pH24 h及pH48 h显着低于其杂交后代肉鸭(P <0.05)。与中山麻鸭比,其杂交后代肉鸭胸肌a45min显着增加(P <0.05),但L45min、L24h及L48h无显着差异(P> 0.05);胸肌b45min及24 h的滴水损失有增加趋势(0.05 <P <0.10);胸肌48 h的滴水损失显着增加(P <0.05)。由此可见,与中山麻鸭(F4)相比,白鹜鸭♀×中山麻鸭(F4)♂杂交后代肉鸭虽然生长速度较慢,然而,其杂交后代鸭肉的嫩度、p H及肉色等肉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因此,该杂交品系较中山麻鸭肉质得到改善,此配套技术可在肉鸭生产业进行应用推广。
周树杰[2](2020)在《润州凤头白鸭的本品种选育与杂交利用》文中提出润州凤头白鸭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凤头鸭遗传资源群体,于2019年4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查、鉴定通过后,正式进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成为新的畜禽遗传资源。润州凤头白鸭作为江苏省特有地方品种,因其主产地为镇江,且与其他鸭品种相比,头部后羽毛有一簇突起,十分接近于古籍中的“凤头白鸭”,故而得名。自2013年润州凤头白鸭保种场建立后,其选育工作就在不断推进。本实验基于润州凤头白鸭选育群,通过对比G1世代与G5世代的体尺、体重、繁殖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蛋品质等指标,揭示润州凤头白鸭近年来的选育工作进展。同时为发掘润州凤头白鸭的肉用及蛋用性能,本实验以润州凤头白鸭作为母本,开展肉用及蛋用方向的经济杂交;通过对其杂交后代的体重、繁殖性能、蛋品质、屠宰性能、肉品质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杂交效果,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在保证体型外貌不漂变的基础上,特别是凤头、乌嘴和白羽特征不丢失的前提下,通过本品种选育的方式开展润州凤头白鸭的选育工作。结果显示,G5世代的早期体重增长速度快于G1世代(P<0.05)。G5世代300日龄母鸭体斜长极显着小于G1世代母鸭(P<0.01),G5世代母鸭胫长显着小于G1世代母鸭(P<0.05),另外在龙骨长、半潜水长以及胸宽指标中,G5世代公鸭母鸭均极显着大于G1世代(P<0.01)。500日龄产蛋数从G1世代的211个增加到G5世代的229个,开产日龄从G1世代的125天缩短至G5世代的118天,受精率从G1世代的70.44%提高到G5世代的75.19%,受精蛋孵化率从G1世代的71.45%提高到G5世代的77.40%。蛋品质方面,G5世代的蛋重、蛋壳强度、蛋黄重以及蛋黄色泽指标均极显着高于G1世代(P<0.01)。屠宰性能方面,G5世代胸肌重与胸肌率分别为122.05g和14.34%,相比G1世代有显着提升(P<0.05)。肉品质方面,胸肌的pH值要极显着低于腿肌(P<0.01),胸肌的剪切力和失水率要极显着高于腿肌(P<0.01)。在以上多个指标中,G5世代表现都要优于G1世代,选育工作卓有成效。2.润州凤头白鸭与樱桃谷鸭杂交后,其后代产肉性能显着提高。为开发润州凤头白鸭的肉用繁殖性能,选择了以樱桃谷鸭为父本,润州凤头白鸭为母本的杂交方案。杂交结果显示,樱凤鸭组10周龄体重达2472.39g,且各周龄体重均极显着高于润州凤头白鸭(P<0.01),早期生长速度有了大幅提升。屠宰性能结果发现,樱凤鸭组宰前活重2310.34g、屠体重 2044.18g、全净膛重 1715.65g、胸肌重 242.67g、腿肌重 201.34g,均极显着高于润州凤头白鸭(P<0.01)。该杂交方案对后续开发润州凤头白鸭的肉用价值提供参考。3.润州凤头白鸭与金定鸭杂交后,其后代产蛋性能显着提高。为开发润州凤头白鸭的蛋用性能,选择了以金定鸭为父本、润州凤头白鸭为母本的杂交方案。杂交结果显示,金凤鸭组母鸭5%开产日龄为114日龄,相比润州凤头白鸭缩短4天。金凤鸭组受精率为89.11%,受精蛋孵化率为86.97%,青壳率达到92.41%,相比润州凤头白鸭均有显着提升。在蛋品质方面,金凤鸭组的蛋壳质量要显着高于润州凤头白鸭(P<0.05),此杂交方案为润州凤头白鸭中青壳专门化品系提供了参考。
葛凯[3](2019)在《脂肪细胞大小及脂肪代谢调控巢湖鸭肌内脂肪的分子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家鸭脂肪沉积对肉品质造成的影响及脂肪沉积调控机制,是家鸭遗传育种领域重大而复杂的研究课题。特别是肌内脂肪(IMF)含量作为禽类肉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前尚缺乏关于鸭的肌内脂肪含量候选基因及选育分子标记。本研究旨在探索脂肪细胞形态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影响巢湖鸭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机理,为鸭肌内脂肪含量分子选育提供重要候选基因。选择84日龄健康巢湖鸭公母各60只,翅下静脉采血用于血脂含量分析,断颈处死后采集皮下、腹腔、锁骨间脂肪组织,肝脏和胸肌。测定脂肪细胞大小、屠宰性能、肉质性状、血清脂质,胸肌肌内脂肪。依据IMF高低分布,将公母鸭分成肌内脂肪高组和低组(CHM,CLM,CHF,CLF,各10只)。提取公鸭高低组的肝脏RNA,利用RNA-seq技术,用于转录组表达谱分析;提取公鸭高低组总蛋白,采用2-DE技术,结合质谱鉴定技术,用于差异表达蛋白组分析。CHM组亮度值明显高于CLM组(P≤0.01),其剪切力却显着低于CLM组(P≤0.001);公母鸭肌内脂肪高组的皮下及腹腔脂肪面积,均显着大于低组(P≤0.05);公母鸭肌内脂肪高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低组(P≤0.05);皮下脂肪、腹腔脂肪与肌内脂肪三者间均具有极显着正相关(P≤0.001),而且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有极显着正相关(P≤0.01),肌内脂肪与剪切力具有显着负相关(P≤0.05)。公鸭高低IMF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共147个(78个上调和69个下调);GO富集获得108个显着条目(P≤0.05),其中芳香化合物分解、有机环状化合物分解、有机氮化合物分解3个生物过程与脂质代谢有关;KEGG富集得到15条显着通路(P≤0.05),其中α-亚麻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4个通路参与脂质代谢;共筛选到7个差异表达基因(PLA2G10,PLA2G4F,UGP2,LCT,GBE1,HAAO,PDE4D)对鸭脂质代谢和肌内脂肪沉积起到关键调控作用。2-DE 比较公鸭高、低IMF组肝脏总蛋白,共发现68个差异蛋白胶点(OD值差异倍数≥1.5),质谱鉴定得到43个差异表达蛋白(均为上调表达);GO富集发现4个与脂肪代谢显着(P≤0.05)相关过程:羧酸代谢,ATP代谢,含氧酸代谢,有机酸代谢;KEGG富集发现3个显着通路(P≤0.05)参与脂肪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果糖和甘露糖途径;共得到8个差异表达蛋白(ALDOB,ENO1,RGN,GAPDH,TPI1,HSPA9,PRDX1,GPX1)与鸭脂肪合成和转运过程紧密相关。巢湖鸭脂肪细胞大小与肌内脂肪显着正相关;肌内脂肪增长,对公鸭肉质性状有较大影响,而母鸭影响较小;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共同揭示了巢湖鸭脂肪沉积和代谢的关键调控基因(蛋白)和通路。候选基因(蛋白)调控脂肪沉积的详细功能及内在联系还需要深入研究。
肖程[4](2019)在《肉鸭Q2系生长曲线拟合、屠宰性能测定及与MSTN、MyoD关联分析》文中指出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是动物生产中两个重要指标。本研究针对白羽肉鸭Q2系母鸭0-43周龄体重进行了 10个周龄体重和6周龄公鸭屠宰指标测定,并对各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选择与生长发育相关的MSTN和MyoD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首先通过DNA-Pooling测序分别对MSTN、MyoD基因三个外显子片段进行突变位点的判别,再利用PCR-SSCP技术对MSTN外显子1及MyoD内含子1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分析MSTN、MyoD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指标间的关联性,为白羽肉鸭(Q2系)繁育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三种生长曲线模型对白羽肉鸭Q2系母鸭10个不同周龄的体重进行拟合,拟合度R2值分别为0.976、0.991、0.995。白羽肉鸭(Q2系)的生长规律更符合Bertalanffy模型。2.白羽肉鸭(Q2系)公鸭6周龄屠宰性能测定,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瘦肉率分别为 90.01±3.99、84.25±4.01、77.74±4.12、23.19±4.33。采用DNA-Pooling法寻找白羽肉鸭(Q2系)公鸭MSTN、MyoD基因外显子上多态位点,结果在MSTN基因中发现3个突变位点,即外显子1处T458C、外显子3处A5464G,内含子1处G529A,其中外显子1处突变为同义突变,并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在MyoD基因发现2个突变位点即内含子1 A576G和C598T。3.多态性分布结果为MSTN T458C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为0.27,处于中度多态。MyoD A576G突变位点处多态信息含量为为0.29,处于中度多态,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群体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4.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MSTN基因在外显子1 458bp存在CC、CT、TT三种基因型,其中TT型在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及全净膛重上显着高于CC型(P<0.05),各基因型间在其他指标上差异不显着(P>0.05)。MyoD基因内含子1576bp存在GG、GA、AA三种基因型,其中GA型在腿肌重上显着高于GG型(P<0.05),各基因型在其他指标上无差异显着性。白羽肉鸭(Q2系)生长发育模型拟合,Bertalanffy模型效果最优。MSTN基因T458C及MyoD基因A576G可以作为白羽肉鸭(Q2系)生产性状选育的参考依据。
潘睿[5](2019)在《润州凤头白鸭的种质特性和药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润州凤头白鸭是由本课题组新发现的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的鸭遗传资源,始于古代观赏性鸭品种,曾为明朝宫廷宠物,其头部后羽毛有一簇突起,喙与脚呈黑色。凤头白鸭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肉用价值与蛋用价值。另外,其药用价值也广为流传。元代医学家葛可久(1305~1353)所着《十药神书》明确记载用凤头白鸭治疗结核病的一剂古方------壬字白凤膏。当前治疗结核病的特效药为异烟肼与利福平,抗菌效果好但存在诸多副作用,例如,导致维生素缺乏,影响肠胃功能,甚者可导致肝组织病变甚至坏死。因此,市场亟需一种治疗效果显着、副作用小的特效药。如壬字白凤膏的药效即润州凤头白鸭的药用价值得到证实,则符合市场需求的结核病特效药问世或成为可能。本实验对润州凤头白鸭进行体尺、体重测量、屠宰性能、肉品质测定,同时对凤头白鸭、绍兴鸭、攸县麻鸭、山麻鸭,荆江麻鸭和金定鸭进行蛋品质测定,以此丰富润州凤头白鸭的遗传特性资料。同时,为确定润州凤头白鸭的药用特性以及壬字白凤膏的药效,用细胞侵染的方式,对熬制的壬字白凤膏原液(BFG组)、去除凤头白鸭外的壬字白凤膏原液(BFG2组)、凤头白鸭水解液(FTY组)、白藜芦醇(BLLC组)分别添加到受耻垢分枝杆菌感染后的人肺成纤维细胞,通过测定细胞凋亡情况,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以确定壬字白凤膏的药效及凤头白鸭的药用价值,为结核特效药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性能测定发现,润州凤头白鸭体型中等,生长速度较一般兼用型麻鸭快,10周龄鸭胸肌中含有谷氨酸含量3.02g/100g;微量元素Fe、Se、Zn、Mg含量分别为45.34μg/g、226.41μg/g、12.49μg/g 及 341.53μg,pH 为 5.79,剪切力和失水率分别达 26.06N 和 24.49%;腿肌中谷氨酸含量为3.00g/100g,微量元素Fe、3e、Zn、Mg含量分别为35.84μg/g、158.14μg/g、41.24μμg/g及306.10μg,pH为5.79,剪切力和失水率分别达21.96N和20.18%,润州凤头白鸭鲜味氨基酸、Se元素高于一般麻鸭品种,但剪切力和失水率较低,说明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肉品质优良,适合作为优质小体型肉鸭和加工型肉鸭产品开发。润州凤头白鸭500日龄产蛋数为226个,蛋壳为白色或绿色;蛋重65.26g、蛋壳强度4.19 kg/cm2、蛋白高度5.98mm、哈氏单位81.07、蛋黄色泽11.80、蛋黄重20.1g、蛋黄比例33.22%、蛋形指数1.40、蛋壳厚度0.36mm;与一般蛋鸭品种相比,凤头白鸭蛋壳强度适中,蛋黄重量和蛋黄比例高于其他品种,说明润州凤头白鸭产蛋性能较好,也可适合优质蛋鸭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因此,建议充分挖掘凤头白鸭肉用与蛋用价值,进行专门化品系选育,将凤头表型标记作为新品种标识,方便消费者对优质肉鸭鉴别。2.在药用特性研究方面,在耻垢杆菌感染人肺细胞4小时后添加不同处理液体,共孵育24小时后发现,BFG组细胞凋亡率显着低于其余药物处理组(P<0.05);BFG2组低于BFG组(P<0.05)且极显着高于FTY组与BLLC组(P<0.05);FTY组显着低于BLLC组(P<0.05)。初步表明壬字白凤膏对肺细胞抵抗耻垢杆菌感染有一定的疗效。在细胞因子的含量上,BFG组和BFG2组的干扰素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其他细胞因子无显着差异,进一步表明壬字白凤膏有益于调节机体免疫,具有抑制病菌的作用。在结核杆菌受体基因CD14和TLR2及促噬菌体(可吞噬结核分枝杆菌)酸化基因RAB39A的表达水平上;BFG组在TLR2和RAB39A基因的表达水平上均显着低于各药物处理组(P<0.05);BFG2组在TLR2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剩余处理组(P<0.05)。同时,在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方面,BFG组、BFG2组和FTY组TNF-α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BLLC组与CG组(P<0.05),BFG、BFG2和FTY三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IL-6的表达水平上,BFG组极显着高于其余处理组(P<0.01),BFG2与FTY组显着高于BLLC组(P0.05),该结果进一步说明壬字白凤膏的抗菌作用。综上表明,润州凤头白鸭作为新发现的遗传资源,除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外,还可以作为肉用、蛋用等进行开发利用。在药用性能方面,通过对感染后细胞添加壬字白凤膏原液,细胞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细胞因子含量下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正常非染菌细胞一致,壬字白凤膏有利于结核感染后的机体免疫功能恢复;同时,通过添加壬字白凤膏部分成分,细胞活力、细胞因子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不及全液,但与染菌对照组比,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壬字白凤膏的抗结核作用来自凤头白鸭与其余原料的共同作用。当然,该古方能否成为结核病特效药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韩占兵,黄炎坤[6](2019)在《肉鸭产业开发现状与前景》文中认为我国是传统水禽生产大国,近年来水禽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水禽主要包括蛋鸭、肉鸭、鹅等类型,其中肉鸭在我国水禽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肉鸭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认识肉鸭养殖业,合理发展肉鸭养殖业对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动物蛋白质供给,增加出口创汇具有重要意义。一、肉鸭产业开发现状
王兆山[7](2018)在《不同鸭品种杂交组合生产性能与肉品质比较》文中认为为了筛选优质肉鸭培育的专用母本,以适应优质肉鸭市场需求,本研究将祖代樱桃谷鸭(Y,(?))分别与小体型北京鸭(PK,♀)、大白改鸭(WS,♀)和莆田黑鸭白羽系(PW,♀)进行杂交,并测定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等指标。同时将樱桃谷鸭、小体型北京鸭、大白改鸭和莆田黑鸭白羽系纯繁组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3种杂交组的后代体重与胴体重显着低于Y*Y组(P<0.05),但分别显着高于PK*PK、WS*WS和PW*PW组(P<0.05),并且各个杂交组后代肉鸭之间的屠宰率没有差异(P>0.05);3种杂交组之间的全净膛率没有差异(P>0.05),但3种杂交组后代肉鸭全净膛重分别显着高于PK*PK、WS*WS和PW*PW组(P<0.05);3种杂交组的后代胸肌重与腿肌重显着低于 Y*Y 组(P<0.05),但分别显着高于 PK*PK、WS*WS 和 PW*PW 组(P<0.05);3 种杂交组后代之间胸肌率没有差异(P>0.05),但分别显着高于PK*PK、WS*WS和PW*PW组(P<0.05),低于Y*Y组(P<0.05);Y*WS和Y*PW杂交组后代肉鸭皮脂重显着高于Y*Y组(P<0.05),Y*PK杂交组后代肉鸭皮脂重显着低于Y*Y组(P<0.05);Y*PK和Y*WS杂交组的皮脂率分别显着低于PK*PK和WS*WS组;Y*PK和Y*WS杂交组后代肉鸭的腹脂重分别显着低于PK*PK和WS*WS组(P<0.05),Y*PK杂交组后代肉鸭腹脂重显着低于Y*WS和Y*PW(P<0.05);3种杂交组后代肉鸭胸肌中蛋白质含量都显着高于Y*Y组(P<0.05),而脂肪含量显着低于Y*Y组(P<0.05);Y*WS杂交组后代胸肉中蛋氨酸、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着高于Y*Y和WS*WS(P<0.05)。Y*PW杂交组胸肉中蛋氨酸含量显着高于Y*Y和PW*PW(P<0.05)。Y*PW杂交组的体重、胴体重、胴体率、全净膛重、皮脂重、单侧胸肌重、腹脂重、蛋氨酸含量、色氨酸含量和锰含量的杂种优势指数高于Y*PK和Y*WS组;Y*PK杂交组的蛋白质、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铁含量的杂种优势指数高于Y*PW和Y*WS组;Y*WS杂交组的单侧翅重、单侧胸肌重和胶原含量的杂种优势指数高于Y*PW和Y*PK组。综上所述,樱桃谷鸭公鸭与小体型北京鸭、大白改鸭或莆田黑鸭白羽系母鸭杂交可以提高小体型北京鸭、大白改鸭和莆田黑鸭白羽系后代的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综合各个指标,樱桃谷鸭与小体型北京鸭的杂交后代优于樱桃谷鸭与大白改鸭或莆田黑鸭白羽系杂交组合后代。因此,樱桃谷鸭(父本)与小体型北京鸭(母本)的杂交后代可用于优质小体型肉鸭的选育。
高全伟[8](2016)在《蛋鸭不同品种及其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及限饲对开产日龄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研究不同品种蛋鸭杂交后代育雏期到育成期生长性能的研究及限饲对开产日龄的影响。试验共分为三个部分: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品种蛋鸭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的差异以及开产日龄的差异。(方法)试验以绍兴鸭、攸县麻鸭、山麻鸭三个纯化品种作为父、母本进行杂交,每组45只杂交蛋鸭。绍兴鸭♂ ×攸县麻鸭♀(SY)、绍兴鸭♂ ×山麻鸭♀(SM)、绍兴鸭♂ ×绍兴鸭♀(SS)、攸县麻鸭♂ ×山麻鸭♀(YM)、山麻鸭♂ ×攸县麻鸭♀(MY)、山麻鸭♂ ×山麻鸭♀(MM)、攸县麻鸭♂ ×攸县麻鸭♀(YY)共7组,试验期120天。(结果)试验结果显示:1)杂交后代公蛋鸭的半潜水长SS组、SM组、SY组、MY组极显着高于MM组(P<0.01);骨盆宽SS组显着高于YM、YY(P<0.05);胫围MY组、YM组、YY组显着高于MM组(P<0.05)。杂交后代的母蛋鸭的龙骨长SS组和SM组显着高于YY组和YM组(P<0.05);胫长SS组显着高于MY、MM、YM和YY组(P<0.05);SM和SY组显着高于YY组(P<0.05)。SS组的体型最大,YY、MM组的体型较小。绍兴鸭与山麻鸭和攸县鸭杂交可以提高两种蛋鸭的体型。2)MM组和YY组的一周龄重都极显着的高于其他组(P<0.01),SM组、YM组、SS组的1周龄体重极显着高于SY组和MY组(P<0.01)。从第二周开始绍兴鸭纯种后代表现出了最高的优势,SS组、SM组、SY组体重增长存在优势。3)不同品种杂交后代体重增长的大体趋势一致,即1-4周内体重增长速度最快,后面逐渐趋缓。绍兴鸭的纯种鸭体重最大,攸县鸭的纯种鸭和山麻鸭的纯种鸭体重最小。与绍兴鸭杂交的山麻鸭及攸县鸭体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SS组、SM组、SY组、YM组、MY体重增长速度较早达到高峰,YY组、MM组较慢5)第二周后,SS组的采食量开始高于其他各组,第二周时SS组显着高于MM组和YY组(P<0.05),第三周时SM、YM、SS、MY、SY的采食量极显着高于MM组和YY组(P<0.01),SS组显着高于YM及MY组(P<0.05)。之后随着日龄的增长各组间采食量的差距逐渐缩短,到13周龄后,MM组和YY组的采食量极显着高于其他组。6)料重比YY组>MY组>MM组>YM组>SM组>SY组>SM组>SS组,山麻鸭纯种鸭和攸县鸭的纯种鸭两组料重比最高,绍兴鸭的纯种鸭料重比最低。而山麻鸭、攸县鸭的杂交组合均优于各自的纯种鸭的饲料转化效率。7)见蛋日龄和开产日龄最早的是MM组,最晚的是YY组。开产日龄YY组显着晚于MY及MM组(P<0.05)。试验二: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限饲方法对蛋鸭生长性能及开产日龄的影响。本试验采用4 × 3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绍公鸭×山麻母鸭F1代450只育成前期母鸭分为10组,其中A组为不限饲组,B组为7-11周限饲,C组为8-11周限饲,D组为9-11周限饲,其中B、C、D三组分为三个限饲水平,1为限饲5%,2限饲10%,3限饲15%,每个水平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结果)结果显示:1)10周体重D3组最高,D3组和A组的十周体重极显着的高于B3组和C3组(P<0.01),显着高于D1组和C2组(P<0.05)。B1组的11周体重显着高于不限饲A组(P<0.05),极显着的高于B3、C3、D1的11周体重(P<0.01)。限饲量显着作用于10周体重,限饲量和时间的互作效应极显着的作用于10周重,显着作用于11周重。2)B3组的见蛋日龄极显着的高于B1组和C1组,显着高于C2组。见蛋日龄最早的是B1和C1,开产日龄最早的是C1组。影响开产日龄及见蛋日龄的主要因素是限饲的时间,极显着的影响了开产及见蛋时间的早晚。试验三:试验旨在研究在限饲15%的条件下,限饲时间对蛋鸭生长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二,试验共分为4组,A组为不限饲组,B组为7-11周15%限饲,C组为8-11周15%限饲,D组为9-11周15%限饲。(结果)结果显示:1)A组和D组的10周重极显着高于B组和C组(P<0.01);蛋鸭的11周体重A组和D组极显着的高于C组体重(P<0.01),B组显着高于C组体重(P<0.05)。2)见蛋日龄A组和D组显着早于B组(P<0.05),C组与其他组差异不显着。各组间的开产日龄差异不显着,均为120天-135天之间。3)见蛋时,甘油三酯的水平A组显着高于C组(P<0.05);A组总蛋白水平极显着高于B组(P<0.01),A组显着高于D组(P<0.05);HDL-C的含量B组显着高于D组(P<0.05);C组的LDL-C水平显着高于D组(P<0.05);A组的尿素氮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血清葡萄糖水平B组极显着高于C组(P<0.01),显着高于D组(P<0.05)。见蛋时,A组的胰岛素水平极显着高于D组和C组(P<0.01),B组胰岛素水平显高于C组(P<0.05);HCG的含量D组极显着高于B组(P<0.01),C组和A组HCG水平显着高于B组(P<0.05)。4)开产时,总胆固醇的含量B组显着高于C组,D组促黄体素水平极显着高于A组(P<0.01),C组显着高于A组(P<0.05);HCG含量C组显着高于B组(P<0.05)。
吴昊[9](2013)在《枫叶鸭与樱桃谷鸭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肠道消化生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包括两个试验,试验一对枫叶鸭与樱桃谷鸭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养分利用率进行比较研究,在试验一基础上,进一步从生长曲线、消化器官指数、血脂血糖、肠道形态、肠道小肽及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变化规律上剖析两品种肉鸭对营养物质代谢与利用的差异。试验一枫叶鸭与樱桃谷鸭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养分利用率的比较研究本试验按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用1日龄枫叶肉公雏鸭和樱桃谷肉公雏鸭各280只,各品种按体重随机分为2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雏鸭。试验分1~14日龄,15-35日龄两个阶段饲养,采用同一饲粮,相同环境下饲养,雏鸭自由采食与饮水。结果表明:(1)枫叶鸭各阶段体重(Body weight, BW).各阶段绝对生长速度及1~14日龄相对生长速度显着高于樱桃谷鸭(P<0.01),且35日龄枫叶鸭和樱桃谷鸭BW分别为2905.75g和2630.98g(P<0.01)。(2)枫叶鸭15~35日龄及全期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 ADFI)、各阶段料肉比(Feed:Gain, F/G)显着低于樱桃谷鸭(P<0.01),枫叶鸭和樱桃谷鸭1~35日龄F/G分别为1.52和1.72(P<0.01)。(3)两种肉鸭35日龄右翅第4根羽毛长度无显着差异(P>0.05),但枫叶鸭背部羽毛评分显着高于樱桃谷鸭(P<0.01)。(4)枫叶鸭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肉重、腿重、全净膛率、胸肉率均显着高于樱桃谷鸭(P<0.01),但腹脂重和胸皮重及它们的比率均显着低于樱桃谷鸭(P<0.01)。(5)与樱桃谷鸭相比较,枫叶鸭胸肉中粗蛋白含量较低(P<0.01)、滴水损失较高(P<0.01),但两品种肉鸭胸肉中水分、脂肪、pH24h、肉色、剪切力无显着差异(P>0.05)。(6)代谢试验表明,枫叶鸭饲粮表观代谢能(AME)显着低于樱桃谷鸭(P<0.01),但氮校正后的表观代谢能(AMEn)在两种肉鸭间差异不显着(P>0.05),分别为3.53kcal/g和3.57kcal/g。(7)枫叶鸭对饲粮回肠末端氨基酸表观消化率(除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显着高于樱桃谷鸭(P<0.05),其中苏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和甘氨酸消化率分别比樱桃谷鸭高14.95%、13.97%、11.67%和11.28%(P<0.05)。试验二枫叶鸭与樱桃谷鸭肠道消化生理的比较研究分别选用1日龄健康枫叶肉公雏鸭和樱桃谷肉公雏鸭各40只,各品种按体重随机分为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雏鸭,饲粮和饲养管理同试验一,试验期35d。结果表明:(1)枫叶鸭各周龄体重显着高于樱桃谷鸭(P<0.05),通过Gompertz、Logistic模型对各时间点体重进行拟合发现,两种肉鸭生长规律相似,但枫叶鸭拐点日龄较樱桃谷鸭早,拐点体重略高。(2)两种肉鸭消化器官的发育规律相似,小肠各段和胰腺相对重量均在7日龄达到最大值,而肝脏、腺胃、肌胃相对重量和小肠各段相对长度在1日龄有最大值,均随日龄增加而逐渐降低。(3)枫叶鸭消化器官相对重量和小肠相对长度均显着低于樱桃谷鸭(P<0.05)。(4)枫叶鸭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值显着高于樱桃谷鸭(P<0.05),而各肠段隐窝深度、肠壁厚度在两品种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5)小肽转运载体(Peptide transporter-1, PepT1)、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2(Cationic amino transporter-2, CAT2) mRNA表达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较回肠高,且在14日龄有表达高峰,而十二指肠和空肠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1(Cationic amino transporter-1, CAT1)在各时间点上无明显趋势,PepT1、CAT1、CAT2mRNA在回肠上的表达规律与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有较大差异,枫叶鸭回肠PepT1(P<0.05)、CAT1(P=0.086)、 CAT2(P=0.059) mRNA表达量低于樱桃谷鸭。(6)两品种肉鸭血清中葡萄糖(Glucose, GLU).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甘油三脂(Triglyceride, TG)、尿素氮(Urea nitrogen, URE)浓度随日龄变化趋势相似,GLU先升高后降低,TC和HDL逐渐降低,TG逐渐升高,URE降低至28日龄后回升;枫叶鸭血清中TC和TG显着低于樱桃谷鸭(P<0.01),两品种肉鸭间血清GLU、HDL、URE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枫叶鸭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肌肉沉积效率及较低的脂肪沉积能力,这与枫叶鸭消化器官相对重量较低,绒毛高度、绒隐比值、饲粮氨基酸吸收利用效率较高等有关。
石军[10](2012)在《武汉肉鸭项目在湖北省“亿只鸭”工程中的推广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我国鸭产业的技术现状和影响鸭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瞄准国内外对水禽产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进行优质肉鸭新品系培育、商品肉鸭标准化饲养技术、肉鸭加工关键技术和新品系肉鸭专用饲料的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开发、示范内容与湖北省“亿只鸭”工程项目结合紧密,采用的核心技术均是国内外鸭产业领域的开发或应用热点,这些技术的突破对提升省、市肉鸭养殖和加工技术水平,促进肉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项目实施能够产生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研究国内外水禽业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对武汉肉鸭项目进行实施和效益分析,全面提升我市肉鸭养殖和深加工的技术水平,带动鸭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的技术关键创新点有: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体系,以肉质优良的地方鸭品种为基本育种素材,导入外来生长速度快、胸肉率和产蛋量高的品种,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类不同遗传资源,培育出具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肉鸭新品系;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学信息学等方法分离、鉴定和克隆。本文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商务部、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家农业部、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国内外相关刊物杂志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对肉鸭养殖相关企业和终端市场的实地调查,对我国肉鸭养殖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肉鸭养殖行业重点企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与发展策略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重点分析了行业各大类肉鸭养殖的销售状况。揭示了肉鸭养殖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企业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优良肉鸭品系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良肉鸭品系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山麻鸭(F4)及其杂交后代肉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1.2 肉品质测定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中山麻鸭(F4)及其杂交后代肉鸭的体重 |
2.2 肉品质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2)润州凤头白鸭的本品种选育与杂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润州凤头白鸭研究进展 |
1.1.1 润州凤头白鸭的历史渊源 |
1.1.2 润州凤头白鸭的品种介绍 |
1.1.3 润州凤头白鸭的分布与生活习性 |
1.1.4 润州凤头白鸭的数量及群体结构 |
1.1.5 润州凤头白鸭的研究现状 |
1.2 我国鸭产业概况 |
1.2.1 我国肉鸭产业发展 |
1.2.2 我国蛋鸭产业发展 |
1.2.3 部分鸭品种杂交利用情况 |
1.3 地方品种的保护发展 |
1.3.1 本品种选育 |
1.3.2 活体保种 |
1.3.3 杂交选育 |
1.4 本实验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2章 润州凤头白鸭的本品种选育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品种选育目标与技术路线 |
2.2.3 饲养管理 |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5 实验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润州凤头白鸭形态特征 |
2.3.2 润州凤头白鸭体重与体尺 |
2.3.3 润州凤头白鸭繁殖性能与蛋品质 |
2.3.4 润州凤头白鸭屠宰性能与肉品质 |
2.4 讨论 |
2.4.1 体重及体尺测量结果分析 |
2.4.2 繁殖性能与蛋品质测定结果分析 |
2.4.3 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测定结果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肉用杂交系产肉性能测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素材及选育方法 |
3.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2.3 实验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樱凤鸭组形态特征 |
3.3.2 樱凤鸭组各阶段体重 |
3.3.3 樱凤鸭组10周龄屠宰性能 |
3.4 讨论 |
3.4.1 各阶段体重测定结果分析 |
3.4.2 10周龄屠宰性能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青壳杂交系产蛋性能测定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素材及杂交方法 |
4.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2.3 实验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金凤鸭组形态特征 |
4.3.2 金凤鸭组各阶段体重 |
4.3.3 金凤鸭组繁殖性能 |
4.3.4 金凤鸭组蛋品质 |
4.4 讨论 |
4.4.1 繁殖性能测定结果分析 |
4.4.2 蛋品质测定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脂肪细胞大小及脂肪代谢调控巢湖鸭肌内脂肪的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动物脂肪组织形成和发育 |
1.1.1 脂肪组织特征 |
1.1.2 脂肪组织生长发育 |
1.1.3 家禽脂肪的沉积 |
1.2 肌内脂肪研究进展 |
1.2.1 肌内脂肪的发育过程 |
1.2.2 肌内脂肪与肉品质的关系 |
1.2.3 肌内脂肪的调控 |
1.3 脂肪沉积调控的机理研究 |
1.3.1 脂肪沉积信号通路研究 |
1.3.2 脂肪沉积有关基因调控研究 |
1.4 转录组学技术 |
1.4.1 转录组学概述 |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4.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1.5 蛋白质组学技术 |
1.5.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1.5.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1.5.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1.6 课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巢湖鸭屠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研究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2.1.2 饲料配方组成 |
2.1.3 仪器和试剂 |
2.1.4 试验样品采集 |
2.1.5 屠宰性能测定 |
2.1.6 肉质性状测定 |
2.1.7 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 |
2.1.8 血清生化指标 |
2.1.9 脂肪细胞大小的测定 |
2.1.10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巢湖鸭公母之间屠体性状比较 |
2.2.2 巢湖鸭IMF高低组屠宰性能分析 |
2.2.3 巢湖鸭IMF高低组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
2.2.4 脂肪组织细胞大小分析 |
2.2.5 巢湖鸭IMF高低组血清脂肪水平比较分析 |
2.2.6 脂肪组织细胞大小与屠体性状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肌内脂肪与屠体性状的关系 |
2.3.2 屠体性状与家禽品种、性别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巢湖鸭IMF含量高低组肝脏转录组学研究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仪器和试剂 |
3.1.3 试验样品采集和分组 |
3.1.4 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 |
3.1.5 肝脏总RNA的提取 |
3.1.6 RNA质量检测及cDNA合成 |
3.1.7 cDNA文库构建 |
3.1.8 RNA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
3.1.9 差异表达的转录本筛选 |
3.1.10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
3.1.11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巢湖鸭IMF测定结果 |
3.2.2 RNA质量检测结果 |
3.2.3 测序数据的碱基组成及质量分析 |
3.2.4 测序原始数据过滤和比对结果 |
3.2.5 巢湖鸭IMF高低组间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
3.2.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3.2.9 脂肪代谢相关调控基因 |
3.3 讨论 |
3.3.1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类质量的非常重要因素 |
3.3.2 巢湖鸭参与调控IMF的基因 |
3.4 小结 |
第四章 巢湖鸭IMF含量高低组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 |
引言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1.3 实验采集和分组 |
4.1.4 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 |
4.1.5 肝脏总蛋白质的提取 |
4.1.6 总蛋白质浓度测定 |
4.1.7 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检测 |
4.1.8 总蛋白质2-DE分离 |
4.1.9 凝胶扫描及图像分析 |
4.1.10 差异蛋白点的酶解及质谱分析鉴定 |
4.1.11 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12 肝脏样品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
4.1.13 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qPCR验证 |
4.1.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标准曲线及样品蛋白质浓度 |
4.2.2 SDS-PAGE凝胶检测胶图 |
4.2.3 高低组总蛋白凝胶电泳图谱比较分析 |
4.2.4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
4.2.5 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结果 |
4.2.6 差异蛋白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 |
4.2.7 脂肪代谢调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及互作分析 |
4.2.8 差异表达蛋白的转录水平验证 |
4.3 讨论 |
4.3.1 脂肪代谢相关蛋白及其与糖、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
4.3.2 脂肪代谢与氧化应激相关联蛋白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个人简介 |
(4)肉鸭Q2系生长曲线拟合、屠宰性能测定及与MSTN、MyoD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文献综述 |
1 肉鸭产业概况 |
1.1 肉鸭产业发展 |
1.2 肉鸭品种及其生产性能 |
2 家禽生长发育及模型 |
3 MSTN基因的研究进展 |
3.1 MSTN基因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3.2 MSTN基因多态性在育种中的应用 |
4 MyoD基因的研究进展 |
4.1 MyoD基因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4.2 MyoD基因多态性在育种中的应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肉种鸭母鸭测定指标 |
1.2.2 生长模型 |
1.2.3 采血和屠宰性能测定 |
1.2.4 血样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5 基因组DNA纯度的检测 |
1.2.6 MSTN、MyoD基因混池PCR扩增引物设计及反应体系 |
1.2.7 白羽肉鸭基因组DNA-Pooling构建与PCR反应 |
1.2.8 PCR扩增及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SSCP)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白羽肉鸭(Q2系)生长发育测定 |
2.2 白羽肉鸭(Q2系)生长曲线拟合 |
2.3 MSTN基因多态性及与屠宰性能关联分析 |
2.3.1 肉鸭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 |
2.3.2 MSTN DNA-Pooling测序引物扩增 |
2.3.3 MSTN基因DNA-Pooling测序结果 |
2.3.4 MSTN基因分型引物扩增 |
2.3.5 SSCP检测与DNA验证测序结果 |
2.3.6 MSTN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分析 |
2.3.7 基因型与屠宰性能的关联分析 |
2.4 MyoD基因多态性及与屠宰性能关联分析 |
2.4.1 MyoD DNA-Pooling测序引物扩增 |
2.4.2 MyoD基因DNA-pooling测序结果 |
2.4.3 MyoD基因分型引物扩增结果 |
2.4.4 SSCP检测与DNA验证测序结果 |
2.4.5 MyoD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分析 |
2.4.6 基因型与屠宰性能的关联分析 |
3 讨论 |
3.1 白羽肉种鸭生长发育曲线拟合 |
3.2 Q2系种鸭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 MSTN基因多态性与白羽肉鸭(Q2系)屠宰性能的关联分析 |
3.4 MyoD基因多态性与白羽肉鸭(Q2系)屠宰性能的关联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润州凤头白鸭的种质特性和药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凤头白鸭研究进展 |
1.1 我国鸭遗传资源现状 |
1.2 润州凤头白鸭的品种介绍 |
1.3 凤头性状相关研究进展 |
1.4 保种和利用情况 |
2. 肺结核研究进展 |
2.1 肺结核流行病学现状 |
2.2 结核病的致病机制 |
2.3 结核病的防治现状 |
3. 壬字白凤膏的记载 |
4.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润州凤头白鸭的种质特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对象 |
2.2 饲养管理 |
2.3 实验材料 |
2.4 实验方法 |
2.5 实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凤头白鸭外观特征 |
3.2 体重与体尺测定结果 |
3.3 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测定结果 |
3.4 肌肉中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
3.5 蛋品质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体重及体尺测定结果分析 |
4.2 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测定结果分析 |
4.3 肌肉中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4.4 蛋品质测定结果分析 |
第三章 润州凤头白鸭古方对感染后肺细胞活力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细胞侵染显微观察 |
3.2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壬字白凤膏影响细胞活力 |
4.2 壬字白凤膏影响细胞凋亡 |
4.3 壬字白凤膏影响机理分析 |
第四章 润州凤头白鸭古方对感染后肺细胞免疫性能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细胞因子含量检测 |
3.2 qPCR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壬字白凤膏或影响细胞免疫 |
4.2 壬字白凤膏或影响病原侵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肉鸭产业开发现状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肉鸭产业开发现状 |
1. 肉鸭类型 |
①樱桃谷肉鸭。 |
②瘤头鸭与骡鸭。 |
③北京鸭。 |
④其他品种类型。 |
2. 肉鸭产业发展现状 |
①鸭肉产量。 |
②生产方式。 |
③羽绒生产。 |
二、肉鸭产业优势与前景 |
1. 肉鸭产业优势 |
2. 肉鸭产业前景 |
①产品消费逐年增长。 |
②转型升级加快。 |
③品牌化趋势。 |
三、肉鸭产业发展对策 |
1. 注重产品深加工 |
2. 加强种业安全 |
3. 推广健康养殖 |
(7)不同鸭品种杂交组合生产性能与肉品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我国肉鸭产业 |
2.1 肉鸭生产与消费 |
2.2 肉鸭生产的现状 |
2.3 部分鸭品种介绍 |
2.4 优质肉鸭的培育 |
2.5 樱桃谷鸭与地方肉鸭品种杂交情况 |
3 杂交育种 |
3.1 概念 |
3.2 杂交方法 |
3.3 原理意义 |
3.4 杂种优势 |
3.5 杂种优势理论假说 |
3.5.1 显性假说 |
3.5.2 超显性假说 |
3.5.3 上位假说 |
3.5.4 遗传平衡假说 |
3.5.4 活性基因假说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鸭品种杂交组合生产性能与肉品质比较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生长性状测定 |
2.2.3 胸肉中蛋白、脂肪胶原蛋白和水分含量测定 |
2.2.4 氨基酸测定 |
2.2.5 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
2.3 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不同杂交组合肉鸭体重与屠宰性能结果 |
3.2 不同杂交组合肉鸭内脏重量 |
3.3 不同组合后代肉鸭的胸肉成分含量 |
3.4 不同组合后代肉鸭的胸肉氨基酸含量 |
3.5 不同杂交组后代肉鸭胸肉的矿物元素含量 |
3.6 杂种优势指数 |
4 讨论 |
4.1 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对比 |
4.2 不同杂交组合的肉品质对比 |
4.3 不同杂交组合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
4.4 不同杂交组合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 |
4.5 杂种优势指数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蛋鸭不同品种及其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及限饲对开产日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部分缩写词的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蛋鸭饲养现状及问题 |
1.1 蛋鸭饲养现状 |
1.2 蛋鸭饲养存在问题 |
1.3 解决措施 |
2 不同品系与品种蛋鸭杂交选育现状 |
2.1 品系培育及品种杂交的相关概念 |
2.2 蛋鸭品系及品种培育进展 |
3 限饲在蛋鸭中的研究进展 |
3.1 限饲的概念及限饲的方法 |
3.2 限饲在蛋鸭及其他家禽中的研究进展 |
3.3 限饲对家禽生产的影响 |
3.4 限饲对家禽的影响机制及相关基因的调节 |
3.5 限饲在蛋鸭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品种蛋鸭杂交后代生长性能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分组 |
2 饲养与管理 |
2.1 育雏期饲养管理 |
2.2 育成期饲养管理 |
2.3 测定指标 |
2.4 试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杂交组合蛋鸭外貌及体型特征比较 |
3.2 不同杂交组合蛋鸭生长性能及采食性能的比较 |
3.3 不同品种杂交组合蛋鸭产蛋性能的比较 |
4 讨论 |
4.1 不同杂交品种蛋鸭的体貌特征的比较 |
4.2 不同杂交品种蛋鸭的生长性能及采食性能的比较 |
4.3 不同杂交品种蛋鸭的生产性能的比较 |
5 本试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不同限饲方法对育成期蛋鸭生长性能、开产性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分组及设计 |
1.3 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 |
2 试验测定指标 |
2.1 生产性能指标 |
2.2 开产性状 |
2.3 试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各限饲组采食量记录 |
3.2 不同限饲方法对蛋鸭限饲体重的影响 |
3.3 不同限饲方法对蛋鸭限饲后开产性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限饲方法对蛋鸭限饲时体重的影响 |
4.2 不同限饲方法对蛋鸭开产日龄及见蛋日龄的影响 |
5 本试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不同限饲时间对蛋鸭血液激素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同试验二 |
1.2 试验分组及设计 |
1.3 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同实验二 |
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样品测定 |
2.3 试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限饲时间对蛋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限饲时间对蛋鸭开产日龄的影响 |
3.3 不同限饲时间对蛋鸭见蛋时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不同限饲时间对蛋鸭见蛋时血液激素的影响 |
3.5 不同限饲时间对蛋鸭开产时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不同限饲时间对蛋鸭见蛋时血液激素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限饲时间对蛋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限饲时间对蛋鸭开产日龄的影响 |
4.3 不同限饲时间对蛋鸭见蛋及开产时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 不同时间限饲对蛋鸭见蛋及开产时血液激素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9)枫叶鸭与樱桃谷鸭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肠道消化生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北京鸭不同品系间生产性能的研究现状 |
1.1 肉鸭品种 |
1.2 生长规律 |
1.3 上市体重及肉用性能 |
2 肉鸭消化生理的研究现状 |
2.1 肉鸭消化器官组成 |
2.2 消化器官生长发育规律 |
2.3 肠道形态变化规律 |
2.4 肠道小肽及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的表达规律 |
2.5 饲粮营养物质消化与代谢 |
3 存在的问题、试验目的及意义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试验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内容 |
试验一:枫叶鸭与樱桃谷鸭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养分利用率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
1.2 试验饲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4.1 生产性能 |
1.4.2 羽毛评分 |
1.4.3 屠体指标 |
1.4.4 胸肉肉质性状 |
1.4.5 养分代谢试验 |
2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生产性能 |
3.2 胴体品质 |
3.3 胸肉品质 |
3.4 营养物质利用率 |
4 讨论 |
4.1 枫叶鸭与樱桃谷鸭生长性能比较分析 |
4.2 枫叶鸭与樱桃谷鸭胴体性状的比较 |
4.3 枫叶鸭与樱桃谷鸭胸肉品质的比较 |
4.4 枫叶鸭与樱桃谷鸭养分利用率的比较 |
4.4.1 AME和AMEn |
4.4.2 氨基酸表观消化率 |
5 小结 |
试验二:枫叶鸭与樱桃谷鸭肠道消化生理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
1.2 试验饲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考察指标及采样方案 |
1.4.1 生长曲线 |
1.4.2 血液生化指标 |
1.4.3 内脏(消化)器官指数 |
1.4.4 肠道形态 |
1.4.5 肠道小肽及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的表达 |
2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体重 |
3.2 生长曲线拟合 |
3.3 消化器官发育规律 |
3.4 小肠形态变化规律 |
3.5 小肽和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的表达规律 |
3.6 血脂血糖变化规律 |
4 讨论 |
4.1 生长发育规律 |
4.2 消化生理的变化规律 |
4.2.1 消化器官的发育规律 |
4.2.2 小肠形态变化规律 |
4.2.3 肠道PepT1、CAT1和CAT2转运载体表达规律 |
4.3 血脂血糖变化规律 |
5 小结 |
第三章 总体讨论与结论 |
1 总体讨论 |
2 全文结论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产物溶解曲线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武汉肉鸭项目在湖北省“亿只鸭”工程中的推广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与意义 |
1.2.1 是省、市大力发展水禽业的需要 |
1.2.2 与湖北省“亿只鸭”工程相结合 |
1.2.3 水禽产品有效缓解市场供求矛盾 |
1.2.4 有利于提升省、市肉鸭养殖加工技术水平 |
1.3 实施思路 |
1.4 实施路线与方法 |
2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
2.1 湖北省及武汉市水禽产业发展现状 |
2.2 国内外生产技术现状与趋势 |
3 国内外水禽业现状 |
3.1 国外水禽业现状 |
3.2 我国水禽产业现状 |
3.2.1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禽生产大国 |
3.2.2 我国水禽品种资源丰富 |
3.2.3 我国是鸭鹅产品消费大国 |
3.2.4 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兴起 |
3.2.5 我国水禽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湖北省及武汉市水禽产业发展现状 |
3.4 国内外鸭育种与生产技术现状与趋势 |
3.5 国内外禽肉制品保鲜技术趋势 |
4 武汉肉鸭项目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
4.1 武汉肉鸭项目的总体思路 |
4.1.1 以繁荣农村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着眼点 |
4.1.2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
4.1.3 坚持质量安全原则、倾力打造龙头企业 |
4.1.4 坚持技术创新,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
4.1.5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优先在武汉1+8城市圈内发展 |
4.1.6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
4.1.7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
4.2 总体目标 |
4.2.1 养鸭规模 |
4.2.2 种鸭引进及新品系培育 |
4.2.3 养殖示范基地 |
4.2.4 粪污处理 |
4.2.5 肉鸭加工 |
4.2.6 特色鸭制品 |
4.2.7 新饲料开发 |
4.2.8 示范推广 |
5 武汉肉鸭项目开发推广、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5.1 主要开发推广内容、规模 |
5.1.1 樱桃谷鸭引种、优质肉鸭新品系选育与繁育基地建设 |
5.1.2 商品肉鸭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 |
5.1.3 肉鸭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推广 |
5.2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
6 武汉肉鸭产业及原材料关联度 |
6.1 上下游产业关联性 |
6.2 原材料关联性 |
6.2.1 原材料来源 |
6.2.2 优质肉鸭新品系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优良肉鸭品系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山麻鸭(F4)及其杂交后代肉品质评价研究[J]. 田志梅,崔艺燕,李贞明,鲁慧杰,王刚,吴咏梅,殷颖姗,马现永.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0(05)
- [2]润州凤头白鸭的本品种选育与杂交利用[D]. 周树杰. 扬州大学, 2020(04)
- [3]脂肪细胞大小及脂肪代谢调控巢湖鸭肌内脂肪的分子机理[D]. 葛凯.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3)
- [4]肉鸭Q2系生长曲线拟合、屠宰性能测定及与MSTN、MyoD关联分析[D]. 肖程.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润州凤头白鸭的种质特性和药用价值研究[D]. 潘睿. 扬州大学, 2019
- [6]肉鸭产业开发现状与前景[J]. 韩占兵,黄炎坤. 科学种养, 2019(05)
- [7]不同鸭品种杂交组合生产性能与肉品质比较[D]. 王兆山. 扬州大学, 2018(05)
- [8]蛋鸭不同品种及其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及限饲对开产日龄的影响[D]. 高全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9]枫叶鸭与樱桃谷鸭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肠道消化生理的比较研究[D]. 吴昊.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10]武汉肉鸭项目在湖北省“亿只鸭”工程中的推广与效益分析[D]. 石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