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物流变革的风向标(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黄润清[2](2021)在《曲靖市政府推动重点建设项目中的部门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部门在推动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优化协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以推动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推动行政决策、执行、组织构建和监督体制完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而要做到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重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而重点建设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牛鼻子”“压舱石”,它的谋划储备、开工建设、竣工验收、发挥效用等多个环节都离不开与政府多部门打交道,部门协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建成速度和效益发挥,也能够反映出一个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效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整体政府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深入研究曲靖市政府推动重点建设项目过程中的部门协同问题。本文将这些问题从横向、纵向、内外以及综合四方面加以归纳,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三个方面的措施来优化部门协同,推动重点建设项目快速落地见效。首先,在对曲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建设项目的定义、此次研究的范围及内容。其次,具体梳理归纳曲靖市在推动重点建设项目过程中的政策,具体可归纳为信息的掌握、问题的解决和效率提升三个方面,这些政策的推动离不开政府各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与企业等非政府部门的协同。然后,为了体现面与点的结合,结合前文归纳,本文具体介绍了一个重点建设项目——曲靖市罗平县美丽县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动过程中所体现的部门协同,通过具体实例,更生动和深入展现重点建设项目的协同过程。接着,介绍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推动所取得的成效,这些成效反映出曲靖市的部门协同不断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水平。再者,笔者运用协同治理的SFIC分析模型及部门协同的相关理论,具体分析了曲靖市部门协同过程,从协同的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等四个层面,更深入地认识到推动重点建设项目在部门协同上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再从部门的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内外协同和综合方面,梳理推动重点建设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后,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协同失灵的原因,客观原因在于投资环境变化、官僚制特征明显的行政体制、协同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不足、组织机构本身所带有的特点,主观原因在于对协同治理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部门缺乏信任感、专业性不足。最后围绕如何通过优化政府部门协同更好推动重点建设项目提出对策建议,包括要打造部门协同共识、完善制度体系、优化部门各项能力三个大的方面。本文试图通过点面结合开展研究,从面上来说研究曲靖市政府部门推动重点建设项目而出台的政策、采取的行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探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客观展现部门协同在推动重点建设项目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从点上来说研究具体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推动过程中的部门协同,使得研究对象更加具象。本文站在优化部门协同的视角,力求研究结果和提出的建议能够进一步推动曲靖市在推动重点建设项目上形成合力,能够进一步推动曲靖市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张玉龙[3](2021)在《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5G”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给人们思想所带来的多元、多变、多样可谓是前所未有,社会思想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亦连绵不绝。那么,大数据时代究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从而实现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说,大数据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方法、技术、工具以及思维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大数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论文从强烈的问题意识出发,围绕着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力图聚焦“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图景与方向。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全面梳理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相应的述评,凝练地概括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提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旨在阐明大数据时代教育与大数据之间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是一种交叉研究,涉及多方面的理论。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外,大数据、教育大数据以及科技哲学中的范式理论都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章系统梳理了大数据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从数据科学、数据技术、数据价值、认识论方法论、时代等维度对大数据的内涵进行了多维解读,阐述了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类型、基本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该章引入了库恩的范式理论以及吉姆·格雷提出的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认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将成为观测自然的“仪表盘”和观察人类社会自身行为的“显微镜”,也将给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带来根本性变革。第二章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及其所带来的范式创新。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需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这一核心概念。对大数据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一般概念上,需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独特“秉性”。一是从大数据的视角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的契合点,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把握大数据运用和研究的特殊性。在分析相关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发展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的特征。认为大数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大数据以其可操作性方式解决了思想情感量化问题。深入分析了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量化的内在机制,认为对思想情感的量化主要是通过对人的行为以及语言符号的量化间接实现的。第三章主要对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融入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大数据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催生了新主体的出现,一方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同时,大数据深刻地改变了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教育对象通过数据画像可以对自身有更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但克服大数据对教育对象所造成的“信息茧房”又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第四章旨在探讨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内容为王”,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食粮”,没有好的内容,相应的教育活动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本章分析了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要性和可能性,归纳了大数据的来源,梳理了大数据创新教育内容的主要途径,并提供了若干大数据创新发展教育内容建设的案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教育内容不仅能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且能够“以数据取信于人”,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得教育内容向着更优、更精、更符合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第五章进一步透视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本章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大数据对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与改进。大数据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为方法创新增添了复杂性原则、客观关联原则和可视化原则方法。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认识方法更为精准、实施方法更加以数据驱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加“让数据说话”。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复杂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复杂性思维、复杂性方法、复杂性工具。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思维方式,学习新的方法,掌握复杂性工具。大数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大数据力求实现对人的思想情感的量化和精准化把握,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事实”的把握能力,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复杂的。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努力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张文君[4](2021)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技术的日臻发展和出版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出版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浩大的变革。大量的库存、不紧凑的运作流程、极多的废弃量、繁重的专业类书籍发行任务、短暂的留续时间……这些都是传统出版行业存在的问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社怎样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需要深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的是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凤凰传媒”),凤凰传媒是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下的上市公司。首先,凤凰传媒作为上市公司,不仅可以吸纳资金,而且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其次,凤凰传媒在保证主营业务即出版发行始终盈利的情况下,抓紧媒介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加快数字化转型,正是由于大力扩展智慧教育、数据中心、电影以及电视剧、游戏等经营业务,所以如今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行业布局,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传统业务与数字化业务互补。在2018年和2019年,凤凰传媒连续两年以绩效值第一的成绩,蝉联新闻出版上市类公司综合表现第一名,作为出版业头部梯队的公司,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值得研究。本文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进行研究,运用SWOT研究法,考察了凤凰传媒具有的品牌、渠道等内部优势和国家政府政策支持、数字出版高速发展等外部机会,同时也指出了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能力薄弱等缺陷,以及外部如同行竞争增加可能带来的威胁。并将凤凰传媒的转型历程分为摸索、推进、纵深发展三个阶段,列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措施,如进行场景营销、成立大数据中心等,并进行效果分析,提出凤凰传媒在此阶段存在的门户网站建设滞后、缺少专业数字技术出版人员等问题,并提出了升级门户网站、培养并引进复合型人才等有针对性的建议。得出的启示是,传统出版社想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意识,还要构建完善的转型产业链以及加强与新兴数字技术的接轨能力。最后是结语内容,指出凤凰传媒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利用好作为老牌传统出版社已有的资源,增强数字化转型的意识,并落到经营过程中的实处,开辟适合凤凰传媒的、独到的业务转型流程。本文以凤凰传媒上市后的年报为辅助,用数据说话,让事实更加直观。另外,本人还有幸与凤凰传媒专家进行了书面访谈,使信息更加真实全面。
张晨瑶[5](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李芏巍,杨倩,甘盖凡,薛战雷[6](2020)在《新基建战略下国家物流枢纽及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机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对新基建国家战略理论框架进行更加系统的辩证解读,从全球视野前瞻性地探究新基建国家战略,得出这是构成"国家物流枢纽及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一大机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梳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在国家战略依据下进一步研究理论,得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揭示一些新特征,为国家物流枢纽带动城市与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导意见,这对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发展与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张宏路[7](2020)在《成都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内外复杂因素影响下,传统家具行业面临生产制造方面转型升级的压力和产品销售线上线下融合的挑战。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家具企业开辟线上市场、抢占市场份额营造了大好环境,同时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企业必须在完善营销策略上狠下功夫才能集中资源谋得发展。成都HF家具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全品类民用家具生产企业,深耕线下销售市场三十余年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公司高管意识到在新形势下家具行业发展电子商务是必然趋势,精准高效开展网络营销是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但自2015年拓展线上渠道销售产品以来面临诸多问题,其在网络营销方面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本文从企业网络营销现状及内外环境分析入手,综合剖析HF家具公司在网络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家具行业发展趋势及消费者行为特点,针对性制定网络营销优化策略。文中首先对HF家具公司开展网络营销的市场定位及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策略等进行客观分析。然后针对外部环境,运用PEST分析法及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其开展网络营销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并对主要竞争对手情况深入分析,综合阐述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并列出战略矩阵;在整理分析消费者网购行为特征及开展家具产品网购行为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HF家具公司品牌认知情况及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特点,为优化网络营销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及建议参考。最后,运用STP理论及营销组合策略从优化市场定位及品牌、产品、渠道、服务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网络营销优化策略,并提出保障措施。
王礼文[8](2020)在《SD广电网络集团会计信息化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D广电自2013年整合之初,体量和用户量均居国内首位,优势地位明显。同时,得益于政策性市场垄断和SD用户较高的平均收入水平,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三网融合”工作的推进,政策性壁垒松动,IPTV、OTT等新的竞争对手正式踏入广电领域,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与传统的广电网络公司展开正面竞争。不仅如此,改制后的管理体制作风和创新能力不足加剧了 SD广电的竞争劣势现象,使得公司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会计信息化已明显无法满足现行的经营形势,管理层也在探索解决途径,力求抓住新技术背景下的发展机遇,扭转竞争劣势。本文立足于公司及行业的发展历史实际情况,将文献理论与实际经营案例相结合,对相关方法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充分获取各方数据信息,通过整理对比和演化,论述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管理模式现状,并对行业特性进行分析,将阻碍公司发展的内部低效率环节呈现出来,其中的核心就是会计信息化,进而分析、建议和展望。本文以SD广电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其在目前面临的具体问题:会计信息化系统本身承载的分析功能有限,仅仅成为了一个被动记账的工具;会计信息化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或部门脱节严重,数据打架现象时有发生;会计信息化系统原始核算方式无法满足业务扩展需要,数据未结算积压现象严重;信息化系统无法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异地远程管理流于形式。针对SD广电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充分调研公司发展需求,理解目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途径,从优化目前现有会计信息化系统到新增专项管理模块,从原有制度优化到新型业务流程构建,从管理层态度到普通员工培训,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和论述。最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目前阶段的不足提出应对解决方向。
吴国秋[9](2020)在《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与均衡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全产业链的创新与应用工作,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这也使得产业链两端的C端(顾客端)与M端(制造端)面临着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C2M模式正是在这种变化下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又被称为“短路经济”。C2M模式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制造模式的转型升级,需要建立新型的制造模式以支撑。基于此,本文提出C2M模式服务制造的概念。C2M模式服务制造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与C2M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新趋势和新模式,它是以顾客为中心,以全产业链为基础,将C(顾客)端与M(制造)端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使C端个性化需求及参与度加大,参与到从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等全产业链运作中,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倒逼C端与M端的联动升级,实现全产业链的运作。C2M模式服务制造带来了C端与M端的变化。在C端,顾客的个性化趋势明显,全程参与度加大,并要求与M端紧密联系,希望时时享受到相关服务,而且能够获取更低廉的价格。在M端,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大,M端需要更加了解C端的要求,以能够对市场和订单做出准确的预测与判断,并希望能够更加有效的控制成本,获取高利润,以能够更好的为C端提供优质服务。这种变化需要打通C端与M端之间的连接壁垒,构建能够使C端与M端互联的物流体系来支撑。因此,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成为研究的关键基础。目前,相关内容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对C2M模式及其涉及的制造业相关内容做了研究。然而,关于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物流体系是建立C端与M端互联的主要手段,可从体系的结构与运行两个方面来判断此连接是否有效。因此,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体系的结构问题和运行问题。体系的结构问题可以从体系结构的组成和关系两个方面来研究;而体系的运行问题可以从体系的运行流程和要求两个方面来研究。这两个问题可以通过分别构建结构模型和均衡模型来解决。本文结合利用物流均衡理论和体系工程构建了结构模型和均衡模型,并通过两个模型循环改进优化,达到效益与效率的最优。利用结构模型,使得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结构科学合理;利用均衡模型,使得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运行达到高效。综上,本文对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构建及其核心问题。首先,基于C2M模式总结出C2M模式服务制造的的概念内涵。本文结合均衡理论在物流管理领域的相关理论内容,对物流均衡理论进行丰富和完善,并阐述本研究所涉及的体系工程理论。利用物流均衡理论和体系工程理论,基于C2M模式服务制造对物流体系的要求,提出了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概念内涵。其次,分析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均衡内涵及目标,建立逻辑模型,以此提出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体系的结构问题与运行问题,最后,分析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结构组成和结构关系、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运行流程和运行要求。研究表明:合理的物流体系结构和均衡的物流体系运行方式是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达到理想状态的关键基础。(2)研究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模型构建问题。首先,提出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功能特征,这些特征也是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想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分析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内容要素和资源要素。通过这些要素分析,可以明确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结构组成和支撑载体、方式。其次,利用体系工程理论中的三阶段建模技术,对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过程进行设计,包括:体系聚类划分、体系概念模型、体系结构模型,最终研究出体系结构优化。然后,利用体系工程中网络分析技术,进行体系模型的构建,给出体系模型构建的具体过程,研究体系结构模型优化分析方法。最后,通过沈阳市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模型设计为例,进行了模型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体系是由传统制造模式向C2M模式服务制造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物流体系结构模型是建立完整高效的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利用结构模型对体系内各类要素进行优化布局,使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达到合理的状态。(3)研究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构建问题。第一,基于物流均衡理论,给出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的设计思路和流程。第二,提出物流均衡度概念,建立物流均衡度测度模型,对体系当前的均衡情况进行测度,并明确均衡的标准范围。第三,建立物流均衡优化模型。在模型构建中,结合采用物流均衡理论和体系工程理论中的相关方法,给出问题描述和体系描述,明确均衡的目标和体系内节点关系与结构。第四,对物流均衡模型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进行讨论,即无解、多解、有唯一解,要利用模型将所有情况均转化成有唯一解的情况。第五,在模型构建方法中,采用R-tree算法、多约束条件的目标规划法、变分不等式,对模型进行了转换求解。研究表明:使物流体系的运行状态达到最优是建立高效的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关键。本文构建的物流均衡模型能够让物流体系结构更加合理,提高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以此进行成本控制。物流均衡模型最终实现的目标是给C端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并提高物流利润。本文根据C2M模式的发展需求,提出了C2M模式服务制造的概念,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C2M模式服务制造对物流体系的要求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物流均衡理论和体系工程理论,提出了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理论内涵及其核心问题,这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也丰富了相关研究,将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研究建立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框架和分析框架。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结构问题和运行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和均衡模型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也是模型方法上的创新。利用结构模型使得体系结构变得科学合理,利用均衡模型使得体系运行状况良好。通过建立合理的物流体系结构与良好的运行状况,实现C端与M端实现“短链式”快速连接。
程成[10](2020)在《远程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远程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了近二十年的企业,主要从事物流方面的业务,在此基础上集团也发展了农资、港口以及装卸业务。目前随着国家对物流行业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以及地区间基础交通设施和互联网设施的发展,物流行业变得更加智慧化和互联网化,这将会使得该行业中涌现出更多的细分市场空间,也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机会。这同样也是远程集团这样的物流公司将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好时机。因此本文对江津远程集团这样的中小物流企业进行详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对所选取的实例研究对象——江津远程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该企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介绍,同时也对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研究;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SWOT矩阵,据此得出适合企业的SO战略、WO战略、WT战略以及ST战略;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战略规划,同时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以及竞争战略选择问题;最后总结了上述研究工作,针对目前的研究不足对未来可能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为我国物流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可能出现的运营管理、人员和组织结构规划等问题提供相对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建议,及时进行管理制度改革、人才优化、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革新,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延长企业寿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此外,对于同处于物流行业的企业,其如何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活力、保持经营的持续性和市场竞争力,都可以在本文找到依据。
二、信息化:物流变革的风向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化:物流变革的风向标(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
2.1.1 高质量发展 |
2.1.2 产业结构调整 |
2.1.3 产业结构转型 |
2.1.4 产业结构升级 |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
2.2.1 方向动力 |
2.2.2 政策导向 |
2.2.3 模式选择 |
2.2.4 可行路径 |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
2.3.3 产业竞争原理 |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
3.1.1 产业部门分布 |
3.1.2 主导产业选择 |
3.1.3 规模水平测度 |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问题表现 |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
4.2 症因探析 |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曲靖市政府推动重点建设项目中的部门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政府部门协同和推动重点建设项目的内涵 |
一、政府部门协同的内涵 |
二、重点建设项目的内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整体性政府治理理论 |
三、项目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曲靖市政府推动重点建设项目中的部门协同现状 |
第一节 曲靖市情简介和重点建设项目 |
一、曲靖市市情简介 |
二、曲靖市重点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协同推动重点建设项目的过程 |
一、信息的掌握 |
二、围绕问题推动 |
三、围绕效率推动 |
第三节 曲靖市罗平县美丽县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动过程中的部门协同 |
一、曲靖市罗平县美丽县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产生背景 |
二、曲靖市罗平县美丽县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立项到推动的过程 |
三、项目推动过程中的部门协同 |
第四节 十三五期间部门协同推动重点建设项目成效分析 |
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效果好 |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
三、提升部门公共服务水平 |
第五节 SFIC模型分析曲靖市重点建设项目推动过程中的部门协同过程 |
一、采用SFIC模型分析的可行性 |
二、SFIC模型分析曲靖市推动重点建设项目的部门协同 |
第三章 曲靖市重点建设项目推动中部门协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纵向协同方面 |
一、由上而下的领导权威使得自下而上的沟通需求被大量忽略 |
二、专业化不足带来信息归集的困难 |
三、层层递进的协同要求有时导致效率低下 |
四、基层负担较重精力不足 |
第二节 横向协同方面 |
一、横向协同的效率困境 |
二、牵头协调部门缺少有效控制手段 |
三、机构改革后体制机制未理顺 |
第三节 内外协同方面 |
一、项目联系人制度上 |
二、与专业机构合作方面 |
三、与项目投资建设主体方面存在矛盾 |
第四节 综合方面 |
一、综合协调部门无法完全有效协同其他部门 |
二、投入与产出方面难以衡量 |
第四章 曲靖市重点建设项目推动中部门协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客观原因分析 |
一、投资环境难以把控 |
二、官僚制行政体制的客观限制 |
三、协同治理规范化制度化不足 |
四、组织机构方面 |
第二节 主观原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方面 |
二、部门间缺乏信任感 |
三、部门专业能力不足 |
第五章 曲靖市政府部门优化协同推动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 |
第一节 打造跨部门协同共识 |
一、提升优化协同意识 |
二、树立目标意识加强交流 |
三、建设协同文化 |
第二节 完善制度体系 |
一、加强协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
二、科学合理完善机构设置 |
三、加强协同合作制度建设 |
第三节 进一步优化部门各项能力 |
一、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
二、精简规范项目审批流程 |
三、加强领导催化协同 |
四、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建设 |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文献调研的方法及整体状况 |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涵义的研究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研究 |
(四)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研究 |
(五)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内容研究 |
(六)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方法创新研究 |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教育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 |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
(一)数据的含义 |
(二)大数据概念的提出 |
(三)对大数据的多维解读 |
(四)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
二、教育大数据 |
(一)教育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
(二)教育大数据的类型 |
(三)教育大数据的基本功能 |
(四)教育大数据面临的问题 |
三、范式理论 |
(一)范式概念的内涵 |
(二)范式的表现形式 |
(三)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及其特征 |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 |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发展形式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理解 |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主要类型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的重要特征 |
(一)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
(二)大数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
(三)大数据提升了对人的思想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 |
四、大数据对人的思想量化分析的内在机制 |
(一)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来分析人的思想 |
(二)通过语言来分析人的思想 |
第三章 大数据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审视与反思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对象 |
(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的新主体 |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主体的萌发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的主体类型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主体基本功能是数据治理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的教育对象 |
(一)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 |
(二)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
(三)大数据通过数据画像提升了对自身的认知 |
(四)“信息茧房”对教育对象的束缚 |
第四章 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理论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涵义及其特征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守正与创新 |
二、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一)用数据说话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
(二)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特色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来源 |
(一)已有大数据研究成果 |
(二)搜索引擎大数据 |
(三)专业大数据平台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据库 |
(五)专业在线调查平台 |
(六)教育者自己进行大数据挖掘 |
四、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途径 |
(一)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成方式 |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空间 |
(三)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性 |
(四)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话语表达 |
(五)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视化表达 |
五、大数据对内容创新的案例分析及借鉴 |
(一)大数据生成的《纸牌屋》 |
(二)“编年系地”创造的叙事新图景 |
(三)对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的大数据分析 |
第五章 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论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及层次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作用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构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一般原则 |
(一)复杂性原则 |
(二)关联性原则 |
(三)可视化原则 |
三、精准化的认识方法 |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涵 |
(二)大数据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能力 |
(三)大数据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方法 |
(四)大数据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
四、数据驱动的实施方法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驱动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深互动 |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推动 |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协动 |
五、“让数据说话”的评价方法 |
(一)大数据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依据的客观性 |
(二)大数据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依据的多样性 |
(三)大数据增创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媒介融合背景下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四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 |
(二)关于媒介融合下出版数字化转型研究 |
(三)与凤凰传媒相关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 |
第一章 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历程 |
第一节 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的摸索阶段 |
第二节 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阶段 |
第三节 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的纵深发展阶段 |
第二章 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SWOT分析 |
第一节 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的优势 |
一 强大的品牌优势 |
二 渠道的优势 |
三 智慧教育领先的优势 |
四 具备完善的产业链 |
第二节 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的劣势 |
一 内容资源整合能力薄弱 |
二 地域的制约与限制 |
第三节 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的机会 |
一 消费者对数字阅读的需求增加 |
二 国家的政策支持 |
三 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服务领域的热点 |
四 数字出版高速发展 |
第四节 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的威胁 |
一 国内同行竞争渐趋激烈 |
二 新冠病毒疫情影响持续 |
第三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的举措 |
第一节 展开场景营销 |
一 场景营销的概念 |
二 凤凰传媒进行场景营销的具体措施 |
第二节 开通企业微博 |
第三节 完善智慧教育平台 |
第四节 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数字化产品 |
第五节 成立大数据中心,发展网络广告盈利模式 |
第六节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
一 数据处理设施 |
二 数码印刷设施 |
三 物流配送设施 |
第七节 在做强主业基础上形成跨媒介经营的业务矩阵 |
第四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分析 |
第一节 转型业务发展效果分析 |
第二节 运营效果分析 |
一 运营模式拓宽,市场前景变得更加广阔 |
二 传播平台得以优化,提升了未成年人对品牌的认知度 |
第三节 经济效果分析 |
一 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
二 偿债能力保持稳定 |
三 营运能力波动不大 |
四 主营业务成长能力趋于下降 |
第四节 社会效果分析 |
一 积极抗击疫情,社会责任充分担当 |
二 坚守主业,“双效”明显 |
第五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数字化转型投入大,跨界业务发展受限 |
第二节 门户网站建设滞后,新媒体运营能力不强 |
第三节 缺少专业的数字出版技术人员 |
第四节 智慧教育与头部平台仍有差距 |
第六章 对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
第一节 精简、优化多元化业务,助推主业数字化转型 |
第二节 升级门户网站,发挥品牌优势 |
第三节 培养、激励、引进复合型人才 |
第四节 将线下教育优势延伸到线上 |
第七章 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对传统出版社转型的启示 |
第一节 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意识 |
第二节 构建完善的数字化转型产业链 |
第三节 加强与新兴数字技术的接轨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大纲 |
致谢 |
(5)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新基建战略下国家物流枢纽及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机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基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 |
(一)新基建的概念、领域范围、内涵、特征和原则 |
1. 新基建的概念 |
2. 新基建的领域范围 |
3. 新基建的内涵。 |
4. 新基建的特征 |
5. 新基建的原则 |
(二)新基建是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及重要物流基础设施的新支点和新引擎 |
三、国家物流枢纽与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升级转型向新基建方向 |
(一)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类型 |
(二)“新五同”建设 |
(三)现代供应链及其“基础设施”给全球带来巨大变化 |
(四)新基建与国家物流枢纽和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双管齐下更有效 |
四、协调推进新基建与国家物流枢纽和传统的重要物流基础设施 |
(一)新基建蕴含商机同时避免产能过剩的错误 |
(二)国家物流枢纽是新基建的重要成员之一 |
(三)重要物流基础设施转型也是新基建的重要功能之一 |
(四)新技术应用在重要物流基础设施领域 |
(五)新基建助力物流领域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上“补短板” |
五、国家物流枢纽与物流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
(一)国家物流枢纽的概念、特征、内涵 |
(二)物流枢纽经济的特征 |
(三)物流园区的本质 |
六、新基建风口下国家物流枢纽及智能物流园区探索新技术落地 |
(一)“5G”对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影响 |
(二)新基建是驱动枢纽及园区集成智能化技术应用的载体 |
(三)新基建驱动智能化新模式管理功能 |
(四)新基建驱动和支持新技术的智能化 |
(五)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价值将大大释放 |
(六) 5G虽在起步阶段,但未来可期 |
七、新基建驱动国家物流枢纽及物流园区智能化新模式 |
(一)国家物流枢纽“港口型”码头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智能化建设[16] |
1. 广州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 |
2. 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智能化建设 |
3. 厦门港无人驾驶集卡赋能 |
(二)民营智能物流园区承担社会的基础功能智能化运用 |
1. 京东“5G”智能物流园区[17] |
2. 菜鸟全球智能物流骨干网[18] |
(7)成都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网络营销概述 |
2.2 消费者行为概述 |
2.3 互联网环境下家具行业发展综述 |
2.4 家具产品消费行为研究综述 |
第三章 HF公司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1.1 产品情况 |
3.1.2 品牌文化 |
3.1.3 市场情况 |
3.1.4 转型发展 |
3.2 HF公司网络营销现状 |
3.2.1 市场定位 |
3.2.2 产品现状 |
3.2.3 价格现状 |
3.2.4 渠道现状 |
3.2.5 推广现状 |
3.3 HF公司在网络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网络营销市场定位模糊 |
3.3.2 品牌线上影响力较弱 |
3.3.3 线上产品竞争力不强 |
3.3.4 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未形成 |
3.3.5 网络营销团队实力不强 |
3.3.6 网络营销渠道单一 |
第四章 HF公司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科技环境 |
4.1.4 社会文化环境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同行竞争程度 |
4.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3 替代品威胁 |
4.2.4 潜在竞争者威胁 |
4.2.5 买方议价能力 |
4.3 HF公司网络营销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4.3.5 SWOT矩阵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分析 |
5.1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特征 |
5.2 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调查 |
5.2.1 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理 |
5.2.2 调查问卷的测量指标设计 |
5.2.3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5.2.4 调研过程 |
5.3 网购家具产品行为分析 |
5.3.1 消费者基本情况分析 |
5.3.2 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描述性分析 |
5.3.3 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特征 |
第六章 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策略优化 |
6.1 市场细分与定位 |
6.1.1 市场细分 |
6.1.2 目标市场 |
6.1.3 市场定位 |
6.2 优化网络营销策略 |
6.2.1 加强营销阵地建设 |
6.2.2 构建多元促销网络 |
6.2.3 实施差异化产品策略 |
6.2.4 打破线上线下渠道壁垒 |
6.2.5 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
6.3 实施保障 |
6.3.1 组织保障 |
6.3.2 人力保障 |
6.3.3 文化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环境 |
7.1.2 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 |
7.1.3 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家具产品网络购买行为调查问卷 |
(8)SD广电网络集团会计信息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2.1 资源整合理论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2.2.3 财务共享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第3章 SD广电网络会计信息化现状及不足 |
3.1 SD广电网络公司基本情况 |
3.2 SD广电网络公司会计信息化路径 |
3.3 同类型系统内部现状 |
3.3.1 跨单位运营分析 |
3.3.2 往来科目对账 |
3.3.3 合并报表项目 |
3.4 不同类型系统之间的联动 |
3.5 线上与线下的衔接程度 |
3.6 会计档案管理方面 |
3.7 经营数据分析和应用 |
3.8 内部控制薄弱 |
第4章 SD广电网络会计信息化应用改进建议 |
4.1 优化已上线的账务系统 |
4.1.1 收归系统管理权、建设全省统一字典库 |
4.1.2 建立对账规则 |
4.1.3 规范数据输出形式 |
4.2 上线供应链模块 |
4.2.1 采购环节 |
4.2.2 库存管理-调拨 |
4.2.3 领料管理 |
4.2.4 出库清算管理 |
4.2.5 物流信息、发票信息、收付款信息整合 |
4.3 上线影像系统 |
4.4 加强人员培训 |
4.4.1 基础电脑软硬件操作培训 |
4.4.2 严格系统操作规则 |
4.5 强化管理层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
4.5.1 建设成本方面 |
4.5.2 作风规范方面 |
4.5.3 运营管理方面 |
第5章 会计信息化优化效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与均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2.1 文献检索概述 |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
2.1.2 相关文献检索情况分析 |
2.1.3 相关文献研究趋势 |
2.2 C2M模式服务制造相关研究 |
2.2.1 C2M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2 服务制造的相关研究 |
2.2.3 C2M模式服务制造的实践研究 |
2.3 物流体系的相关研究 |
2.3.1 物流体系的主要研究学派 |
2.3.2 物流体系的建立 |
2.4 结构模型的相关研究 |
2.5 均衡模型的相关研究 |
2.5.1 物流均衡理论的相关研究 |
2.5.2 均衡模型 |
2.6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2.6.1 主要贡献 |
2.6.2 不足之处 |
2.6.3 已有成果对本文的启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构建及其核心问题 |
3.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1 C2M模式与C2M模式服务制造 |
3.1.2 物流均衡理论 |
3.1.3 体系工程理论 |
3.1.4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 |
3.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逻辑模型 |
3.2.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均衡内涵及目标 |
3.2.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逻辑模型构建 |
3.2.3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结构与运行问题 |
3.2.4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结构模型与均衡模型之间的关系 |
3.3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 |
3.3.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组成 |
3.3.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关系 |
3.4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运行 |
3.4.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运行流程 |
3.4.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运行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模型 |
4.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功能特征与要素分析 |
4.1.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功能特征分析 |
4.1.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要素分析 |
4.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规划过程设计 |
4.3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模型构建 |
4.3.1 体系层次的聚类划分 |
4.3.2 体系概念模型构建 |
4.3.3 体系结构模型构建 |
4.3.4 体系结构模型优化 |
4.4 模型应用例证:沈阳市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模型设计 |
4.4.1 模型应用的背景 |
4.4.2 沈阳市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构建过程 |
4.4.3 沈阳市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优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 |
5.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设计 |
5.1.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设计思路 |
5.1.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设计流程 |
5.2 物流均衡度测度模型 |
5.2.1 物流均衡度概念 |
5.2.2 物流均衡度测度模型构建 |
5.2.3 物流均衡度标准范围 |
5.3 物流均衡优化模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描述 |
5.3.3 物流均衡优化模型构建 |
5.4 结果分析 |
5.5 仿真算例分析 |
5.5.1 仿真算例求解 |
5.5.2 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6.3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远程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物流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1.3.2 港口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1.3.3 装卸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1.3.4 农资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江津远程集团简介及行业发展趋势 |
2.1 公司基本情况 |
2.2 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
2.2.1 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
2.2.2 大数据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
2.3 江津远程集团所处行业发展趋势 |
2.3.1 重庆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
2.3.2 农资业务发展趋势 |
2.3.3 装卸业务发展趋势 |
2.3.4 港口业务发展趋势 |
第三章 江津远程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内部环境 |
3.1.1 公司财务状况 |
3.1.2 公司人员结构 |
3.1.3 公司组织结构 |
3.2 公司外部环境 |
3.2.1 江津远程集团PEST分析 |
3.2.2 江津远程集团产业环境分析 |
第四章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
4.1 江津远程集团SWOT矩阵分析 |
4.2 企业愿景 |
4.3 企业总体战略 |
4.4 企业竞争战略 |
第五章 江津远程集团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
5.1 生产营运策略 |
5.2 产品研发策略 |
5.3 财务融资策略 |
5.4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5.5 营销与宣传策略 |
5.6 组织架构变动策略 |
5.7 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信息化:物流变革的风向标(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曲靖市政府推动重点建设项目中的部门协同研究[D]. 黄润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玉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媒介融合背景下凤凰传媒数字化转型研究[D]. 张文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6]新基建战略下国家物流枢纽及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机遇研究[J]. 李芏巍,杨倩,甘盖凡,薛战雷. 供应链管理, 2020(10)
- [7]成都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 张宏路.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SD广电网络集团会计信息化优化研究[D]. 王礼文. 山东大学, 2020(05)
- [9]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与均衡模型研究[D]. 吴国秋. 沈阳工业大学, 2020(12)
- [10]远程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程成. 广西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