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杏叶提取物和二甲基亚砜对阿尔海默氏症大鼠模型行为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兆珍[1](2021)在《小鼠脑内氨基酸日含量变化及大黄酚对AD模型小鼠脑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脑内存在一种氨基酸(Amino acid,AA)类神经递质,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和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inhibitory amino acids,IAA)。这些神经递质之间的平衡可以维持人脑的功能,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主要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和谷氨酸(glutamate,Glu);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主要有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和甘氨酸(glycine,Gly)。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是AD的主要表现,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记忆能力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关系密切。大黄酚是大黄蒽醌类中的一种纯化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大黄酚具有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等作用,有多项研究表明,大黄酚对AD有预防或治疗作用。本实验首次连续测定了4~9周龄小鼠脑内Glu、Asp、GABA、Gly在24小时内含量(μg·mg-1)随时间的变化。4~9周龄小鼠根据取脑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分组。造模实验,采用单次侧脑室注射Aβ25-35制备AD模型小鼠,研究大黄酚对AD模型小鼠脑内Glu、Asp、GABA、Gly含量的影响。本实验将昆明(KM)小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吡拉西坦组、大黄酚10 mg·kg-1剂量组、大黄酚1mg·kg-1剂量组、大黄酚0.1 mg·kg-1剂量组。空白对照与假手术每组各8只,其他各组每组各12只。造模后连续给药14天,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法检测皮质氨基酸样品中的4种氨基酸含量。采用跳台实验法测试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4~9周龄小鼠皮质内4种氨基酸含量在24小时内呈规律性波动,结果显示,4~9周龄小鼠,Glu和Asp含量在19~3时偏高,7时偏低,GABA和Gly含量在3时偏低,7时偏高;Glu/GABA比值变化趋势不断波动,4~5周龄呈下降趋势,5~8周龄变化相对稳定,8~9周龄呈上升趋势。4~9周龄小鼠皮质内4种氨基酸7时和19时含量差异比较,19时Glu含量较高,其中4、6、9周龄小鼠差异较明显(P<0.05);19时Asp含量较高,其中4、8、9周龄小鼠差异较明显(P<0.05);7时GABA含量较高,其中5、7、8、9周龄小鼠差异较明显(P<0.05);Gly含量差异不明显。通过对9周龄小鼠24个时间点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的检测结果看出,Glu和Asp含量19时达最高峰,8时达最低峰;GABA含量在7时达最高峰,1时达最低峰;Gly含量在9时达最高峰,22时达最低峰;Glu/GABA比值5~11时相对偏低,其余时间相对偏高。给予大黄酚前,各组小鼠体质量均无明显差异,给药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低于其余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跳台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错误次数增加,潜伏时间缩短,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错误次数减少,潜伏时间明显增长(P<0.05)。皮质氨基酸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Glu含量和Glu/GABA比值均升高,Asp、Gly和GABA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吡拉西坦组和大黄酚10、1 mg·kg-1组Glu含量和Glu/GABA比值均降低,大黄酚10 mg·kg-1组Asp含量升高,吡拉西坦组和大黄酚10、1 mg·kg-1组Gly和GABA含量均升高(P<0.05)。综上,4~9周龄小鼠4种氨基酸含量在24小时内不断波动呈规律性变化,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的平衡可以保持小鼠正常生理活动;大黄酚能够显着地减少Aβ25-35致AD模型小鼠的错误次数,延长反应时间,提高AD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大黄酚通过调控脑内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的含量,使脑内神经元的功能趋于正常,从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
李文静[2](2021)在《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的作用及微乳的研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并研制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微乳。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技术分析混合提取和分别提取所制得的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成分,对比两种方法制得的挥发油得率和成分,确定挥发油制备方法;以Aβ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为AD体外模型,分别通过CCK-8法、Hoechst-33258染色法、Elisa试剂盒法检测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细胞活性、细胞形态、caspase-3活性的影响,阐述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的作用;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中LRP1、RAGE、GLUT1、GLUT3等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阐述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D的作用机制。采用滴水法制备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微乳,以指标性成分(β-细辛醚和圆柚酮)在各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大小为指标筛选助表面活性剂,以制成微乳时用量最少的标准筛选表面活性剂,再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以微乳形成面积大小为指标筛选Km值,并以粒径、粒径分布(PDI)和外观为评价标准筛选制备微乳时最佳的搅拌的速度、时间、温度、和加入顺序,并对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微乳的外观、形态、理化性质、载药量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挥发油提取结果显示,分提得油率比混提高,GC-MS结果显示,混提的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中含有为22种成分,分提的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含有33种成分,含量最高的两种成分为β-细辛醚和圆柚酮,分别存在于石菖蒲挥发油和益智仁挥发油中;对正常hCMEC/D3细胞的作用的结果表明,12.5μl?L-1、25μl?L-1、50μl?L-1的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正常细胞活性和RAGE、LRP1、GLUT1、GLUT3等蛋白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影响;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组细胞较Aβ25-35组活性显着增加,细胞凋亡数量减少,caspase-3活性显着降低,细胞中LRP1、GLUT1、GLUT3等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RAGE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微乳处方筛选结果显示,助表面活性剂为PEG400时挥发油中β-细辛醚和圆柚酮的溶解度最大,能够形成澄清透明的微乳,表面活性剂为CEL制备微乳时用量最少,Km为3:1时,微乳形成面积最大;最优制备工艺参数筛选结果显示,搅拌速度为400 rpm?min-1,搅拌时间为10 min,搅拌温度为常温,加入顺序为“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挥发油→水”时粒径和PDI均最小。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微乳外观澄清、透明、有丁达尔效应,流动性好,粒径为19.63±0.06 nm,PDI为0.18±0.01,指标性成分β细辛醚和圆柚酮的含量分别为21.0±0.20 mg?ml-1,2.0±0.03 mg?ml-1,p H为6.26±0.04,黏度为3.31±0.08 mpa?s,常温下储存2个月后粒径和粒径分布均无显着性变化。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制成微乳前后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常温下储存30 d后,指标性成分β-细辛醚和圆柚酮在微乳中的稳定性比在挥发油中高。结论:选用分提的方法制备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并将β-细辛醚和圆柚酮作为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的指标性成分;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细胞中RAGE、LRP1、GLUT1、GLUT3等蛋白的表达水平;以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作为油相(6.8%),CEL为表面活性剂(20.4%),PEG400为助表面活性剂(6.8%),双蒸水为水相(66%),在常温下按加入顺序“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挥发油→水”400 rpm?min-1下搅拌10 min所制备成的微乳质量合格。
张峻榕[3](2021)在《Au@TPM的构建及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的原因十分复杂,与自身因素,遗传条件和环境影响都有关系。目前研究表明,氧化应激现象在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出现之前就已发生,是AD发病机制最早的变化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AD患者大脑中会经常检测出丙二醛、过氧化亚硝酸盐和硫巴比土酸等一系列的氧化应激标记物,这说明AD患者脑死亡的主要诱因与抗氧化系统失衡有关。因此通过研发一种介导抑制氧化应激产生的抗氧化剂,已成为预防AD治疗的有效途径。金纳米颗粒(AuNPs)作为细胞内药物或基因递送的纳米载体,具有毒性低,大的比表面积,表面易可控组装和高特异性等特征,这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论文通过采用柠檬酸钠还原四氯金酸的经典方法,对两种不同粒径大小的Au NPs进行合成,而后为了使良好抗氧化特性的玉米源单体肽TPM(Leu-Asp-Tyr-Glu)能够与Au NPs自组装在一起,我们将TPM亮氨酸的N端连接一分子3-巯基丙酸组合成为s-TPM,这样重组之后的玉米源活性肽可稳定装载到Au NPs的表面,并由此构建成为功能型的两种纳米抗氧化剂S-Au@TPM和L-Au@TPM。同时利用研究该抗氧化剂分别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活性作用效果,最终验证出S-Au@TPM和L-Au@TPM在用于抗AD领域应用中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论文首先对PC12低分化细胞给药后的形态学进行了观察,发现经S-Au@TPM和L-Au@TPM处理48小时后,对细胞具有促分化的作用,细胞轴突会随给药剂量的增加,类似神经元突触一样而伸长,初步证明构建的纳米抗氧化剂对PC12低分化细胞具备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为此我们继续对体外AD细胞模型中的具体抑制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实验选择L-谷氨酸(L-Glu)作为细胞模型建立药物,利用MTT方法筛选出最优建模剂量为25 m M。在细胞类AD模型中,给药0.25 n M和0.5 n M的S-Au@TPM和L-Au@TPM可显着抑制由L-Glu诱导产生的细胞凋亡率,此时细胞的存活率分别可达90.02±13.89%和86.89±13.24%。本论文的阳性对照药物是盐酸多奈哌齐(Donepezil hydrochloride,DH)。它是一种可逆性中枢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A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我们使用Hochest 33342荧光染色法对细胞凋亡形态和数量进行观察,发现与阳性对照药DH和阴性对照药s-TPM相比,纳米抗氧化剂能够显着抑制模型细胞内凋亡核的固缩数目。同时利用系列实验再次验证,结果表明在L-Glu诱导损伤细胞中,通过给药不同浓度的S-Au@TPM和L-Au@TPM预处理3小时后,可显着降低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和丙二醛(MDA)生成量的增多,抑制胞内Ca2+浓度的升高,改善线粒体跨膜电位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异常,从而缓解建模药物所致的细胞内活性氧(ROS)的过量淤积。以上研究说明,S-Au@TPM和L-Au@TPM能够显着抑制体外细胞类AD模型中的系列损伤,进而对抗氧化应激所造成的氧化系统的失衡。在抗AD动物模型活性研究中,采用Al Cl3与D-半乳糖联合给药的方式,对雌性昆明小鼠进行AD模型的建立。该模型可以充分复制AD主要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会造成实验小鼠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海马和大脑皮层神经元变性坏死、胆碱能系统异常、大脑皮层老年斑病变以及行为学方面的动作障碍等。在本部分实验中,结果表明,AD模型小鼠在给药浓度为0.5 mg/kg、0.7 mg/kg和1.0 mg/kg的S-Au@TPM和L-Au@TPM治疗16天后,会显着改善动物行为学中的系列指标:(1)在水迷宫测试中,能够增强模型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的能力;(2)在疲劳转棒行为学中,能够改善模型小鼠运动的协调能力以及对转棒旋转速度的迟缓应激能力;(3)在自主活动测试中,能够增加模型小鼠在陌生黑暗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并对环境做出适时的灵敏应激行为;综上所述,S-Au@TPM和L-Au@TPM能够改善AD模型小鼠神经系统功能性损伤所导致的行为障碍。进一步我们对胆碱能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发现AD模型小鼠经过给药不同剂量的S-Au@TPM和L-Au@TPM治疗后,在下丘脑及血清中缺失的乙酰胆碱(ACh)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的含量会有所提升,而神经元突触中过度释放的乙酰胆碱酯酶(Ach E)含量被得到了抑制,说明纳米抗氧化剂对胆碱能系统的活性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控。此外,我们研究了纳米抗氧化剂对Nrf-2/Keap-1途径蛋白干扰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AD模型小鼠相比,S-Au@TPM和L-Au@TPM能够上调Nrf-2和HO-1的表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CAT的活性,并降低MDA含量以及Keap-1的蛋白水平。以上结果表明,S-Au@TPM和L-Au@TPM可通过Nrf-2或Keap-1的途径,来减轻由Al Cl3-和D-半乳糖所诱导产生的损伤。同时我们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分析发现,实验小鼠经给药S-Au@TPM和L-Au@TPM处理后,在体内组织(小肠、肝、脾、肺、肾、脑)中都有纳米抗氧化剂的分布,其中,在小肠中二者的积累较多。在其余器官中,S-Au@TPM的富集量要低于L-Au@TPM,表明小尺寸的S-Au@TPM在体内可以实现较长时间的血液循环,进而达到更加有效的生物利用度。纳米抗氧化剂的富集分布量会随着给药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证明它最终会被逐渐的排出体外,避免产生过多的纳米毒性。综上所述,本论文构建的S-Au@TPM和L-Au@TPM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可有效抑制细胞体内外AD模型中所引发的系列损伤。S-Au@TPM的抗氧化活性强于L-Au@TPM,这可能是由于小粒径的Au NPs,会与装载的功能性活性肽进行更有效地结合。并且,与大粒径Au NPs相比,小粒径Au NPs更容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病患组织从而发挥疗效。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为开发治疗或预防AD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沈竹斌[4](2021)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是脊柱、脊髓外伤或胸腹主动脉瘤切除后常见的并发症,能引起患者偏瘫、下肢麻痹等,亦可增加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而神经炎症反应、神经元凋亡等均是SCII较为重要的发病机制,且临床上常用的抗氧化剂等器官保护药物,虽然能延缓病情发展,但是药物缺乏脂溶性,再加上分子量巨大等,导致远期治疗预后较差。银杏属于落叶大乔木,其叶柄细长,在医药领域具有多种作用。而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是从银杏中进行提取提炼出来的含有银杏黄酮类、银杏内酯等有特殊药用价值的成分,富集而成的一种标准制剂。从以往的临床研究实验结果可以看出,GBE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脂质过氧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目的: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进行干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在大鼠SCII修复中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造模前连续5d每日给予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0.83ml/kg,其余各组每日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阻断大鼠左肾下方腹主动脉方法诱导脊髓缺血1 h,然后恢复灌注,建立大鼠SCII动物模型。造模后每日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0.83ml/kg连续5d,其余各组每日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von frey纤毛套件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再灌注7d后,将取出的脊髓组织固定在10%的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完成脊髓组织切片病理学观察(HE染色、尼氏染色和铁染色);此外,将取出的部分脊髓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脊髓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脊髓组织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4-羟基壬烯酸(4-hydroxynonenal,4-HNE)、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 R1)、胱氨酸/谷氨酸转运蛋白(Solute carrier family7member11,SLC7A11)蛋白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2、3、4、5、6、7d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均显着高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P<0.05);(2)假手术组三种染色下无明显变化,脊髓未见水肿,运动神经元细胞边缘清晰、形态、结构均一,未见间质充血与水肿;模型组三种染色下可见明显的脊髓水肿,且神经元细胞边界不清、坏死,灰质呈海绵样改良,少数细胞边界不清,呈细胞溶解前改变,可见明显的间质充血与水肿;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干预后7d脊髓水肿相对较轻,多数大鼠脊髓伴有轻微的水肿变性,运动神经元的细胞边缘明确,形态、结构的改变不明显,少数神经元可以看到中央性尼氏体的消失,伴轻微的充血与水肿,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三种染色下损伤略重于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但优于模型组;(3)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及模型组BDNF水平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干预后7d BDNF水平显着高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和模型组(P<0.05);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干预后7d BDNF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4)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ALR、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4-HNE、Tf R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ALR、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4-HNE、Tf R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用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升高,SCII损伤减轻,脊髓组织BDNF含量升高,表明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其修复机制可能与上调ALR、GPX4、SLC7A11蛋白及下调Tf R1、4-HNE蛋白有关。
杨冰[5](2021)在《苦参碱及其纳米粒子对β-淀粉样蛋白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β-淀粉样蛋白(1-42)(β-amyloid protein 1-42,Aβ42)聚集体的形成和Aβ42寡聚体的细胞毒性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理学的两个重要特征,在AD的发病机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选择性抑制Aβ42聚集体的形成和Aβ42寡聚体的细胞毒性为AD治疗提供了最佳靶点。来自中草药(CHM)的某些天然化合物具有抗Aβ42聚集和抑制Aβ42神经细胞毒性的功效,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具有细胞毒性的Aβ42聚集体的损伤。我们在早期的研究中已发现,而且也有文献报道证明了,苦参碱(Matrine,Mat)能够抑制Aβ42寡聚体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毒性。然而,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还进一步发现,苦参碱对Aβ42寡聚体的细胞毒性的抑制功效并不完全与苦参碱的浓度成正比,这提示苦参碱对Aβ42寡聚体的抑制作用模式可能不是单一的,而可能存在着多样性,亦或也不是单方向的,但是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在此之前还没有进一步的揭示和文献报道。在本论文研究中,基于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的苦参碱对Aβ42寡聚体毒性的抑制功效存在浓度不平行的现象,以进一步揭示苦参碱对Aβ42寡聚体靶点的(多重)作用机理,并以揭示其量效关系为目的,对苦参碱低量高效地抑制Aβ42寡聚体细胞毒性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并采用纳米技术,利用具有安全性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研究并确定苦参碱纳米粒子的最优化制备体系,借助苦参碱纳米粒子的缓释特性,使用APP/PS1转基因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确定苦参碱纳米粒子在体内的持续功效。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获得如下结果:一、首次发现苦参碱通过抑制Aβ42单体的聚集,并与Aβ42单体协同作用来维持甚至增强Aβ42单体的细胞营养功效。1.苦参碱(Mat)可在远低于其IC50值的浓度下(如10μM)选择性地与Aβ42寡聚体和Aβ42单体而非与Aβ42纤维相结合。2.苦参碱与Aβ42单体或由Aβ42单体新形成的Aβ42寡聚体直接结合后,苦参碱不仅能够降低,甚至能够消除Aβ42寡聚体的细胞毒性,表现出促进体外SH-SY5Y细胞的增殖或提高其存活率。同时首次发现,苦参碱对SH-SY5Y细胞的这些保护作用与所用苦参碱的浓度没有绝对的线性相关性,只有在一定浓度下(如1.0-50μM)才能发挥更好的功效。借助苦参碱与Aβ42单体或新形成的Aβ42寡聚体的分子对接结果,首次揭示,苦参碱能够增强Aβ42单体的细胞营养作用,这可能是苦参碱通过与Aβ42单体产生了正协同作用来实现的,并推测在人脑中有可能存在苦参碱样的代谢产物,它(们)可作为Aβ42单体的分子伴侣,起到稳定Aβ42单体的作用。苦参碱对Aβ42的这种功能特性或者对Aβ42的量效关系在此之前还没有其它报道披露,我们分析这应该与Aβ42分子的两性特性和整合构象有关。二、首次发现,苦参碱对Aβ42寡聚体的细胞毒性也表现出浓度区域相关性的特点。中等浓度的苦参碱(1.0-50μM)与Aβ42寡聚体相互作用不仅能抑制后者的细胞毒性,而且还能积极促进Aβ42寡聚体解聚成Aβ42单体,进而对SH-SY5Y细胞发挥细胞营养和细胞保护作用。但是,较高浓度的苦参碱(如100μM)仅表现出抑制Aβ42寡聚体细胞毒性的作用。根据苦参碱与Aβ42寡聚体分子对接结果,通过构象分析首次提出,苦参碱在功效上的这些差异是由于苦参碱和Aβ42寡聚体在不同的分子比例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同样指向相同的推测,即人脑中可能存在类苦参碱的代谢物,它(们)可作为Aβ42单体的分子伴侣,当缺乏这种分子伴侣时会导致Aβ42单体逐渐聚集,形成具有细胞毒性的Aβ42寡聚物。三、苦参碱能有效实现脑转运,其纳米粒子形式有利于维持其脑内的有效浓度。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口服给药后,虽然能被迅速吸收并进入脑内,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苦参碱在血液和脑组织中的水平持续下降。为了使苦参碱持续性地发挥抑制Aβ42寡聚体的细胞毒性的功效,以及协同Aβ42单体发挥细胞营养的功效,本论文采用纳米技术,利用具有生物安全性的、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和聚乙二醇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EG-PLGA]分别制备了性能良好的载苦参碱的纳米粒子(Mat-NPs):Mat-PLGA-NPs与Mat-PEG-PLGA-NPs,并实现了苦参碱的有效脑转运与脑内持续释放的效果。1.使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基于单因素分析,正交试验分析,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动态激光分析技术(DLS)以及扫描电镜检测(SEM),分别确定了两类苦参碱纳米粒子的优选制备条件,即制备Mat-PLGA-Nps的最适条件为:PLGA用量为50mg、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浓度为2%、搅拌挥发时间为3小时、超声时间为8分钟以及苦参碱溶液的体积为200μL;制备Mat-PLGA-NPs的最适条件为:PEG-PLGA用量为50 mg、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浓度为1%、搅拌挥发时间为3小时、超声时间为8分钟以及苦参碱溶液的体积为200μL。两类Mat-NPs的制备条件很相近,但各因素影响的权重不同,优化出的条件对相应的Mat-PLGA-NPs或Mat-PEG-PLGA-NPs来说分别是最适宜的,而且条件工艺均较简便、操作性强、可行性高。2.分别在各自最适条件下制备了十批次Mat-PLGA-NPs或Mat-PEG-PLGA-NPs,并分别分析了它们的重要性能指标:Mat-PLGA-NPs的包封率为80.67±2.5%、载药量为3.24±0.06%,平均粒径是190.5±2.43 nm;Mat-PEG-PLGA-NPs的包封率为81.75±3.96%、载药量为3.27±0.16%、平均粒径是121.2±3.15 nm。通过扫描电镜(50.00 KX)观察到所制备的纳米粒子Mat--PLGA-NPs与Mat-PEG-PLGA-NPs,它们的颗粒分散均匀,平均粒径均控制在200 nm以内(Mat-PLGA-NPs的平均粒径为121.2±3.15 nm,而Mat-PLGA-NPs的平均粒径为190.5±2.43 nm)。外观形态均基本呈球形,表面光滑,大小也比较均匀。以上结果表明,PEG的加入不但引入了它的功效,同时还可降低了纳米粒子的颗粒尺寸,这不仅有利于纳米粒子在体内的吸收与运输,更有利于提高纳米粒子的脑转运效率,而且同时也提高了纳米粒子的载药量。3.缓释是纳米粒子作为载药系统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药物的性能也是评价所制备的纳米粒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体外释放实验检测证明,Mat-PLGA-NPs有效释放持续9天,累积释放率达到93.2±0.26%;Mat-PEG-PLGA-NPs有效释放持续10天,累积释放率达到92.4±0.69%。根据释放结果进行数学模型拟合,Mat-PLGA-NPs拟合的释放方程为Q=33.956t(?)-4.849(R2=0.9958);Mat-PEG-PLGA-NPs拟合的释放方程为Q=31.795t(?)-5.166(R2=0.9978)。因此,我们制备的两种苦参碱纳米粒子均符合Higuchi方程,属于缓释释药系统,符合制备缓释苦参碱纳米粒子的预期。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的体外释放过程大致都可以分为前2天的突释过程和3-9/10天的缓释过程。前2天的突释推测主要是由于所制备的纳米粒子表面携带的苦参碱直接释放到介质中所导致的。之后的3-9/10天的缓慢释放是因为位于纳米粒子内部的苦参碱在多聚物(PLGA或PEG-PLGA)骨架逐渐降解后暴露出来,并释放到介质中的结果。这样符合对载药纳米粒子药物释放模式的基本要求。此外,对比分析显示,Mat-PEG-PLGA-NPs较Mat-PLGA-NPs缓释苦参碱的效果更好、释放持续时间更长、对提高苦参碱的生物利用度更有利。4.两种苦参碱纳米粒子(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总体上与游离苦参碱相似,在一定水平范围能够阻抑Aβ42的细胞毒性作用。然而,与游离苦参碱相比,两种苦参碱纳米粒子释放出的苦参碱所起的作用与中等浓度水平苦参碱(1.0-50μM)与Aβ42寡聚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当,更重要的是,当Mat-NPs累积释放出的苦参碱的量高于游离苦参碱中等水平、达到相应的较高水平时,它们不但能够抑制Aβ42寡聚体的细胞毒性,而且仍能够增强Aβ42对细胞的营养作用。这表明,两种苦参碱纳米粒子阻抑Aβ42寡聚体细胞毒性的作用均效果更好,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充分体现了纳米粒子缓释意义和应用优势。四、苦参碱及其纳米粒子能有效降低AD模型鼠脑内Aβ42的沉积和淀粉样斑块的负荷,减轻海马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1.建立了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利用此模型检测证明,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均能够有效实现脑转运。与游离苦参碱相比,两类苦参碱纳米粒子均更加持久地维持过血脑屏障的苦参碱水平,其24小时内的苦参碱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15.0±0.53%与14.3±0.78%。2.使用AD模型鼠开展了苦参碱及其纳米粒子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的动物试验:(1)HE染色证明:苦参碱及其纳米粒子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均能够减轻AD模型鼠海马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而苦参碱纳米粒子较游离苦参碱更有效。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给药的AD模型鼠的海马区,细胞排列整齐,大部分细胞核仁明显,核膜清晰,染色质丰富,只有少部分细胞胞浆和细胞核固缩,染色变深,体积变小,整体状况更接近阴性对照鼠海马区的状况;(2)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苦参碱及其纳米粒子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均能够使AD模型小鼠海马区中淀粉样斑块数量减少以及斑块体积变小,可有效降低了AD模型鼠脑组织内淀粉样斑块的负荷,而后者的效果更明显。这说明,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能够通过持续而有效地抑制AD小鼠脑海马中Aβ42的沉积,进而减轻了大脑海马区的病理学改变。(3)斑点印迹结果显示:苦参碱及其纳米粒子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均能够使AD模型小鼠海马区中淀粉样蛋白的水平降低,而后者的效果更显着,这表明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能够通过缓释苦参碱,更能长时间有效地降低海马区淀粉样蛋白的水平。本论文体外、体内研究结果证明,苦参碱及其纳米粒子形式能够正向增强Aβ42单体的有益生理作用、负向阻抑Aβ42的聚集及其聚集体的神经细胞毒性和老年斑的形成。在本论文确定的最适条件下制备的苦参碱纳米粒子形式,要较游离苦参碱更能够持久地、有效地发挥这些正向和负向的功效。这些研究结果为苦参碱的临床用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刘辉[6](2021)在《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抑制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分自发性与创伤性SAH,其中75~80%的自发性SAH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虽然SAH只占脑卒中的5%,但由于其高病死率,且患病平均年龄仅为55岁,因此,SAH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从全球来看,日本和芬兰高发,美洲中南部低发,且女性多于男性(为男性病患的1.24倍)。既往认为脑血管痉挛是SAH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对内皮受体拮抗剂克拉生坦的临床研究(Conscious-2)结果的公布,对SAH的病理生理过程又有了重新认识,目前较多观点认为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在SAH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导致SAH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治疗SAH的关键时间窗。而在EBI阶段SAH可引发包括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凋亡、血脑屏障破坏及氧化应激等诸多病理生理过程。因此又将研究热点转向了这些病理生理过程。中国传统医学将SAH引发的病症归于中风和真头痛的范畴,三化汤最早记载于刘完素所着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该书中有对中风的详细描述,所包含的治疗中风的方剂沿用至今。三化汤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订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百个经典名方之一,是推荐的用于治疗中风的方剂。网络药理学作为阐释中药方剂作用机制的手段之一,是对中药方剂所包含的已知天然化学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的分析整合,找到中药方剂候选靶点与目标疾病之间的作用信息,构建出“疾病基因-药物靶点分子网络”,最后分析网络的拓扑特征并将这些药物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由于三化汤中含有众多化学成分,SAH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所涉及到的疾病靶点数目庞大,因此应用网络药理学筛选三化汤药物成分及治疗SAH的主要靶点通路,解释其作用机制,并在之后的动物模型中加以验证。最终,经筛选出的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AE)是一种天然蒽醌类化合物,目前研究表明蒽醌类化合物有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尚缺乏关于AE在SAH中治疗作用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三化汤成分AE在SAH早期脑损伤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是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三化汤的药理作用,首先构建SAH疾病数据库:利用CTD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TTD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搜索出SAH疾病的相关靶点。其次在TCMSP数据库搜索出三化汤各单味药化学组成,并整理出药物成分对应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类药性数值。之后在PUBCHEM数据库检索出各药物化学成分的SMILES结构式,并将搜索出的SMILES结构式输入至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及SEA数据库找出三化汤各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并建库。再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ope软件得到SAH靶点-药物靶点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并将图像进行可视化输出。最后应用Gene MANIA数据库、Metascape数据库对三化汤的药物成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实验第二部分是对三化汤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验证。用大黄、羌活、枳实及厚朴的颗粒制剂配置成三化汤制剂并计算出实验动物的给药剂量,雄性C57BL/6品系SPF级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灌胃方式给药,每日2次,灌胃5日后制作SAH小鼠模型,动物模型采用颈内动脉穿刺的方法,并对SAH模型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7分的小鼠将排除在本研究之外。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Vehicle组、0.5×SHD、1×SHD、2×SHD共5组。通过比较三化汤灌胃干预前后疾病模型组与药物治疗组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评分、脑水含量、炎症因子TNF-α及IL-10前后表达情况明确三化汤对SAH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三化汤的成分AE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因此实验的第三部分是对AE治疗SAH动物模型疗效的评估。AE的给药方式是腹腔注射,评估的时间点分别是SAH造模后24小时及72小时。实验对象是雄性C57BL/6品系SPF级小鼠,SAH后24小时时间点分为Sham组、Vehicle组、AE(10mg/kg)组、AE(20mg/kg)组及AE(40mg/kg)组。SAH后72小时时间点分为Sham组、Vehicle组及AE(20mg/kg)组。通过比较AE干预前后疾病模型组与药物治疗组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评分、脑水含量、神经元的凋亡、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Iba-1、NF-κB及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前后表达情况明确三化汤成分AE对SAH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三化汤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在CTD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TTD数据库及Dis Ge NET数据库共搜索出与SAH关联性较强的334个靶点,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并依照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类药性筛选出三化汤的药物成分共55个:大黄的药物成分16个;枳实的药物成分22个;厚朴的药物成分2个;羌活的药物成分15个。药物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共127个。经Cytoscope软件的Merge插件得到三化汤治疗SAH的关键靶点共21个,其中ADORA1,ADORA2A,NOS2,PTGS2是与炎症相关的靶点。三化汤药物成分经Gene MANIA数据库将三化汤药物成分靶基因按照功能富集后得到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14个,分别是ALOX15、ADORA1、ADORA2A、ADORA3、AOX1、CXCR1、KIT、NOS2、NOX4、NR1H3、PIK3CG、PLA2G2A、PTGS2、SYK。与钙离子转运相关的基因有7个,分别是DRD4、HTR2B、OPRM、MYLK、CAMK2B、PLA2G1B、F2。与免疫反应相关的细胞活化基因有5个,分别是RORA、RORC、KIT、SYK、RIK3CG。与蛋白激酶活性相关的基因有7个,分别是PLA2GIB、INSR、CDK1、KIT、PKN1、ALK、DRD4。与胶质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有4个,分别是F2、CDK1、CDK5、CDK6。与铁离子结合相关的基因有3个,分别是FTO、ALOX5、ALOX15。与炎症细胞激活相关的基因有5个,分别是:PIK3CG、SYK、KIT、RORC、RORA。与炎症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有KIT、SYK、PIK3CG、OIA2G1B、NOS2。与自噬相关的基因有4个,分别是AKT1、DAPK1、MAPT、HTR2B。与神经再生相关的基因有9个,分别是AKT1、F2、CAMK2B、ACHE、OPRM1、MAPT、CDK1、CDK5,CDK5R1。与神经元投射发育相关的基因有6个,分别是CAMK2B、ACHE、AKT1、MAPT、CDK5、CDK5R1。2.三化汤网络药理学分析在小鼠SAH模型中的验证结果表明三化汤可减轻SAH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与Vehicle组比较,1×SHD、2×SHD组提高了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及平衡木实验评分,减轻了脑水含量,炎症因子TNF-α表达降低而IL-10表达增加。3.经动物实验验证,三化汤成分AE可以减轻SAH神经功能损伤:与Vehicle组比较,AE(20mg/kg)组改善了SAH后24及72小时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评分,AE(20mg/kg)组、AE(40mg/kg)组在SAH后24小时的平衡木实验评分也同样得到改善,AE(20mg/kg)组提高了SAH后72小时的平衡木实验评分,经AE干预治疗后脑水含量在SAH后24及72小时均有所降低。在SAH后24小时,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与Vehicle组相比,AE(20mg/kg)组、AE(40mg/kg)组中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表达下降,TUNEL染色也提示AE干预后TUNEL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SAH 24小时后,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经AE治疗后,AE(10mg/kg)组、AE(20mg/kg)组与AE(40mg/kg)组ZO-1、Occludin表达水平升高而Iba-1表达降低。免疫荧光双标结果说明AE(20mg/kg)组Iba-1与TNF-α共标细胞数有所降低而与Arg-1共标细胞数增多。SAH后24小时72小时两个时间点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均提示经过AE治疗后胞浆NF-κB表达增多,而胞核NF-κB表达减少,p-IκBα、p-IKKα/β表达减少。结论:1三化汤药物成分筛选出的靶点中,有14个与炎症反应相关,核心靶点中ADORA1,ADORA2A,NOS2,PTGS2与炎症相关。2三化汤是通过降低TNF-α、提高IL-10表达从而减轻小鼠SAH模型后炎症反应,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结果。3三化汤成分AE通过NF-κB及PKA/CREB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并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表型向M2表型转变,从而减轻了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炎症反应。
胡文继[7](2021)在《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个国家老龄化加快的不可避免,全球目前几乎每3 s就会新增1名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确诊患者。AD是最主要的痴呆形式之一,会导致记忆力和学习等方面的进行性下降,这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将会大大增加。AD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环环相扣,目前围绕AD的治疗策略集中于改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斑块异常积聚、促进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释放和阻断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等,但仍存在着药效不稳定、存在毒副作用等诸多问题,且单一靶点的治疗策略似乎无法实现对病程的控制。因此,作用于多靶点、全身性的天然药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疗法,逐渐成为AD治疗的研究热点。真菌因营养成分丰富,在许多国家被广泛用作日常饮食的一部分。猴头菌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除味道鲜美、食之不易发胖外,还能够滋补强身、养胃安神,因此也是一味珍贵的中药。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名贵真菌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建立系统的猴头菌发酵体系,对于猴头菌及下游产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很大的助益。多糖是猴头菌的主要活性成分,猴头菌多糖已经被证实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消除炎症和促进神经发育等活性。尚未有研究在APP/PS1小鼠模型中,对猴头菌多糖的抗AD机制进行探索。因此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以猴头菌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作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其纯化手段和结构性质的同时,考察其对AD的保护活性,探究分子机制。本课题的完成对于多糖的药效药理研究,和中药的现代化开发,具有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结合满意度函数、单因素实验、筛选试验设计和中心复合设计,建立了以高产菌丝体和胞内多糖为指标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培养基配方为(单位:g/L):蔗糖30、酵母浸粉19.83、胰蛋白胨5、(NH4)2SO4 5、KH2PO4 4、Mg SO42.58、Zn SO4 0.02、Ca Cl2 0.01和维生素B1 0.03。发酵参数为:发酵温度26℃,转速200 r/min,培养基初始p H 6.5,接种量5%,进行为期6 d的发酵。随后结合多种检测手段,明确了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总蛋白(48.5%)、甘露醇(8.90 g/kg)、总黄酮(1.04 g/kg)、总三萜(1.13 g/kg)和17种氨基酸的含量。与野生猴头菌相比,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体具有相近的活性成分,这为发酵猴头菌的活性研究探索和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随后,制备了富集多糖的猴头菌水提物(Hercium erinaceus extract,HE),并考察了其神经保护活性。体外研究显示,HE促进PC12细胞的神经元样分化,同时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HE通过改善左旋谷氨酸(L-Glutamate,L-Glu)诱导损伤形成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缓解胞内Ca2+超载同时抑制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积累,提升了细胞活力、产生了抗凋亡的作用。在右旋半乳糖(D-Galactose,D-gal)联合Al Cl3诱导的AD小鼠模型中,HE在显现安全性的基础上,能够改善小鼠的空间记忆、学习能力和耐力,并通过增加ACh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Ch AT)水平发挥抗AD的作用。为了获得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纯化多糖,结合L-Glu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损伤模型,建立了结合神经保护的指标筛选纯化猴头菌多糖的体系,最终获得纯化多糖(PHEB),并对其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PHEB的纯度约为96.9%,在紫外光谱分析中无明显蛋白/核酸成分(260/280 nm处无吸收峰);其分子量为36.1 k Da,是不规则线形的均一多糖。PHEB主要由6种单糖组成,且摩尔比为岩藻糖(Fucose,Fuc)∶Gal∶葡萄糖(Glucose,Glc)∶木糖(Xylose,Xyl)∶甘露糖(Mannose,Man)∶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Glc UA)=2.622∶9.372∶66.660∶1.956∶13.514∶4.821。红外光谱分析显示PHEB包含糖类的特征峰,如O-H的伸缩振动、C-H伸缩振动、C-O对称伸缩振动和O-H变角振动等。甲基化分析显示多糖最主要的糖苷键残基为6-Glc(p)和3-Glc(p),说明其主链为葡聚糖。通过核磁共振对所有糖苷键信号进行归属,最终明确了PHEB的主要糖苷键组成。最后,利用APP/PS1小鼠模型,对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多糖PHEB的抗AD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PHEB能够改善小鼠在行为学测试中的表现;病理观察显示PHEB改善了AD小鼠脑中的神经元损伤,且对其它脏器无毒副作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HEB减少小鼠海马区的Aβ1-42沉积、tau的过度磷酸化和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的表达;调节胆碱能因子(ACh、Ch 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氧化应激因子(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抗氧化酶)和Aβ1-42在海马、下丘脑、垂体和血清中的水平。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筛选PHEB抗AD活性可能的靶点和通路,筛选得到52种具有表达显着差异的蛋白。基因数据库提示这些蛋白主要涉及Ca2+平衡、谷氨酸受体表达、突触内膜的形成与神经发育,且存在明确的互作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围绕Ca2+平衡对PHEB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PHEB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途径的激活,抑制氧化应激介导的Ca2+超载和Ca2+/钙调蛋白依赖激酶(Calcium/calmodulin kinase,Ca MK)II/IV的磷酸化表达增加,改善神经元细胞内Ca2+平衡,实现改善突触发育和抗AD作用,为改善AD症状、提高认知和记忆的药品及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黄丽娟[8](2021)在《血浆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制备及探讨其负载银杏内酯B在痴呆模型中对改善认知功能协同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痴呆是正常意识下的人出现全面的认知障碍的获得性综合征。根据发病机理不同,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和混合型痴呆。目前,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有解剖和病理检查。AD这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情进展缓慢。患者随着年龄不断增加,逐渐出现认知障碍、语言减少和记忆力丧失等现象。Tau的过度磷酸化导致不溶性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产生,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因此抑制GSK-3β介导的Tau蛋白磷酸化可能有助于改善AD的认知能力。VD是指由脑出血和脑缺血等脑血管病引起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急需探究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神经保护剂来治疗VD。银杏内酯B(Ginkgobalide B,GB)是银杏叶提取物的重要活性成分,有增加脑血流量、降低神经炎症和促进学习记忆能力的功效,被公认为是天然的神经保护剂。外泌体(Exosomes,Exo)为一种囊泡小体,直径一般为40-200 nm,携带与靶细胞相关的遗传物质和功能蛋白,从而调节靶基因或蛋白质的表达和受体细胞的功能,具有低免疫原性和生物相容性。本文采用超速离心方法获得血浆来源的血浆外泌体(Pla-Exo)。将Pla-Exo作为新型药物载体,考察其对药物GB的药物递送和装载能力,并分析Pla-Exo对AD小鼠和V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探讨Pla-Exo载药和本身功能性的双重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提取Pla-Exo,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纳米粒径分析仪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Pla-Exo的特征蛋白、粒径以及表面形态进行表征。本文分别建立了AD模型和VD模型这两个痴呆模型,分别探讨了Pla-Exo对学习和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首先在AD模型中,体外采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 CMEC/D3)模拟血脑屏障(BBB)模型评价Pla-Exo对BBB的通透性,小鼠活体成像观察Di I标记Pla-Exo在脑中的荧光强度,总体评价Pla-Exo的脑靶向能力。为了研究Pla-Exo对受损神经元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评价细胞活力,然后对C57/BL6小鼠侧脑室注射冈田酸(Okadaic acid,OA)建立AD模型,连续7天每日腹腔注射200μL Pla-Exo(1.5 mg/m L),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评价Pla-Exo对OA小鼠认知的影响,通过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 test,MWM)行为学检测各组AD小鼠的学习能力;为了探讨Pla-Exo对GSK-3β介导的tau磷酸化的影响,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进行机制证明。其次在VD模型中,为了证实GB是否通过TLR4/NF-κB途径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利用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刺激SH-SY5Y细胞后,MTT测定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的数量,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判断GB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调节OGD细胞炎性有关,通过额外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处理OGD细胞,并增强了TLR4的表达;在体内通过大鼠的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闭塞(BCCAO)制备VD模型,连续14天腹腔注射GB(1 mg/m L),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测定大鼠运动性活动,Y迷宫(Y-maze test)和水迷宫考察BCCAO大鼠的工作和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通过尼氏染色(Nissl)和Neu N免疫荧光染色评估BCCAO诱导的神经元损伤,Western Blot评价TLR4/NF-κB介导的BCCAO大鼠的神经炎症。最后采用外泌体-药物孵育法制备负载GB的GB-Pla-Exo,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考察GB-Pla-Exo对银杏内酯B的载药效率;通过大鼠活体成像定性考察Pla-Exo可以进入脑内,采用HPLC法,对大鼠脑内GB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连续14天腹腔注射GB-Pla-Exo,通过旷场实验和水迷宫探究GB-Pla-Exo是否能够进一步改善BCCAO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本课题成功提取Pla-Exo,粒子呈球形,形态分布均匀,粒径均一。在AD模型中,血脑屏障(BBB)模型和活体成像实验结果显示,Pla-Exo具有良好的脑靶向能力,能自由跨过BBB,并被转移到小鼠的海马部位。在MTT法中,Pla-Exo通过增加细胞活力来逆转OA诱导的细胞损伤。在12 h、24 h和48 h时,Pla-Exo处理的OA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3%、72.3%和60.2%。活神经元细胞(Neu N)荧光染色显示,与OA组相比,Pla-Exo组海马区(CA1、CA3和DG)的Neu N荧光强度增强。在水迷宫实验中,Pla-Exo组改善了AD小鼠的游泳行为,增加了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百分比并减少潜伏期。Western Blot和Neu 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Pla-Exo增强了GSK-3β(p-Ser9)的表达,降低了tau蛋白(p-Ser396)的活性,进而增强AD小鼠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减轻了认知障碍。在VD模型中,MTT结果表明,GB组细胞存活率达到86.53%。同时,在TUNEL实验中,GB处理后,TUNEL阳性细胞较少,有效地抑制了细胞的损伤和死亡。Western blot表明,GB降低TLR4并激活SH-SY5Y细胞中的NF-κB炎性信号通路。旷场测试中,GB提高了BCCAO大鼠的自主运动活性;Y-电迷宫中,减少逃逸潜伏期和增加正确反应次数;Morris水迷宫试验中,GB组寻找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减少。GB组Nissl小体的数量有所增加。免疫荧光发现Neu N的荧光强度提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B降低TNF-α和NF-κB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NF-κB参与的BCCAO大鼠神经炎症。通UV检测Pla-Exo对于GB的包封率约38.93%,经过HPLC分析,Pla-Exo增加了大鼠脑内GB的累积含量。通过旷场实验和水迷宫结果表明GB-Pla-Exo组大鼠运动活跃性增强,记忆能力有所改善。结论本文制备的Pla-Exo是一种稳定性好,粒径均一的纳米级囊泡,可以自由跨越BBB进入海马区,抑制GSK-3β参与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提高了神经元的存活率,减轻OA诱导的AD小鼠的的认知障碍。Pla-Exo作为新型药物载体递送系统,成功装载GB并递送到脑部,提高了GB在脑内的积累量,进一步发挥了GB减少TLR4/NF-κB介导的神经炎症,显着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苏丽燕·赛力木江[9](2021)在《基于氧化应激反应探讨阿里红多糖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氧化应激角度分别利用整体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研究阿里红多糖抗A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称重并按随机原则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0.5 mg/kg)、阿里红多糖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 mg/kg),每组12只。采用大鼠双侧海马CA1区注射(5μL/侧)Aβ1-42建立AD大鼠模型。2)药物干预30 d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行为学变化;HE染色实验观察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改变;DCFH-DA荧光探针分析处理FOPS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及大脑皮质层中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3-硝基酪氨酸(3-NT)、4-羟基壬烯醛(4-HNE)、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的含量;荧光定量RT-q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及大脑皮质层中结构蛋白Keap1、Nrf2及下游抗氧化蛋白HO-1、NQO1 m 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3)采用CCK-8法筛选H2O2最佳造模时间与浓度,FOPS最佳给药浓度及干预时间。4)ELISA法检测FOPS对H2O2诱导的HT22细胞内,Ca2+稳态的变化、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含量;生化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采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检测FOPS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FOPS高、中剂量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原平台所在象限滞留时间百分比和有效区域进入次数明显增多(P<0.01);HE染色观察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FOPS高、中剂量组的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增多、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较完整、大多数较正常、排列较规整紧密;与模型组比较,FOPS高、中剂量组干预治疗30 d后,AD大鼠海马组织及大脑皮质层中ROS含量明显降低(P<0.01);3-NT、4-HNE、8-OHd G的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FOPS高、中剂量组通过降低AD大鼠海马组织及大脑皮质层中Keapl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P<0.01)及蛋白表达水平(P<0.01),促进Nrf2的激活,从而升高其下游抗氧化反应元件HO-1、NQO1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P<0.01)及蛋白表达水平(P<0.01)。2)CCK-8法结果显示:H2O2(500μM)处理HT22细胞4 h是最佳造模时间与浓度、FOPS在6.25~50μg/m L浓度范围内对HT22细胞存活率无毒性作用;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FOPS干预组能减少MDA、Ca2+含量,增加T-AOC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法、荧光酶标仪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FOPS干预组能降低细胞内NO和ROS水平(P<0.05)。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FOPS干预组细胞形态完整性接近于正常组细胞;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FOPS干预组能降低细胞早期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内实验,阿里红多糖能够改善Aβ1?42诱导的AD大鼠脑内氧化应激状态,起到改善认知障碍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在体外实验,阿里红多糖通过发挥抗氧化作用,减少H2O2诱导的HT22细胞氧化损伤,提高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
李晓青[10](2020)在《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新物体识别方法筛选单次给药乙醇(30%乙醇/2 g·kg-1、50%乙醇/2g·kg-1、30%乙醇/0.1 ml·10 g-1、50%乙醇/0.1 ml·10 g-1)诱导小鼠记忆再现障碍模型的最佳剂量;采用筛选出的最佳剂量建立乙醇诱导小鼠记忆再现障碍模型。2.采用新物体识别方法评价单次给药远志(0.65 g·kg-1、1.3 g·kg-1、2.6 g·kg-1)、石菖蒲(0.65 g·kg-1、1.3 g·kg-1、2.6 g·kg-1)以及远志:石菖蒲(1:1、1:2、2:1,剂量均为1.3 g·kg-1)配伍的水煎液对乙醇模型小鼠的影响,并筛选合适的药物剂量。3.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远志、石菖蒲及其不同比例药对组合对乙醇诱导记忆再现障碍模型小鼠海马中Glu(谷氨酸)和GABA(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4.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远志、石菖蒲及其不同比例药对最佳剂量组合对乙醇模型小鼠海马中GAD67(GABA合成酶)、GAT1(GABA转运体1)、VGAT(GABA囊泡转运体)、GABAAR(GABAA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5.CCK8法筛选乙醇损伤PC12细胞模型的最佳浓度,再用筛选出来的最佳剂量建立乙醇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然后采用CCK8法评价细叶远志皂苷,远志山酮,3,6-二芥子酰基蔗糖,α-细辛醚,β-细辛醚以及含远志、石菖蒲、远志+石菖蒲药对的小鼠血清对乙醇损伤PC12细胞模型的影响。结果:1.当乙醇浓度为30%、50%,剂量为2 g·kg-1时可显着降低小鼠的新物体识别指数。溶剂对照组的新物体识别指数为57.46±5.14,和溶剂对照组相比,30%乙醇2 g·kg-1模型组的新物体识别指数为44.21±5.03(P<0.05),50%乙醇2 g·kg-1模型组的新物体识别指数为40.69±5.86(P<0.01)。2.灌胃50%乙醇2 g·kg-1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远志给药组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显着升高,且升高作用随剂量增加而降低(0.65g·kg-1剂量组,P<0.001;1.3g·kg-1剂量组,P<0.01;2.6g·kg-1剂量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石菖蒲给药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不同比例给药组为当远志石菖蒲以1:1给药时,其升高乙醇模型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的作用最强,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且高于同等剂量远志、石菖蒲单药时的作用。3.小鼠海马中Glu和GABA含量变化:乙醇对小鼠海马中Glu含量没有产生影响(P?0.05);模型组小鼠海马中GABA神经递质显着降低,由9.73±2.79 nmol/L降到0.97±0.45 nmol/L(P<0.001),和模型组相比,远志给药组小鼠GABA含量显着升高(P<0.001或P<0.01),且随剂量增加,产生剂量依赖性,石菖蒲给药组小鼠GABA均产生显着性差异(P<0.001),远志、石菖蒲单药使用比两药合用效果显着(P<0.001或P<0.01或P<0.05),石菖蒲作用尤佳。4.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GAT1、囊泡内VGAT、GAD67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GABAAR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均可显着降低升高的VGAT、GAT1表达水平(P<0.001或P<0.01),其中二药配伍组作用最显着,远志给药组有降低作用,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海马中GAD67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远志组小鼠海马中GABAAR水平升高(P<0.01)。5.细胞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乙醇浓度为400mM时,细胞存活率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细叶远志皂苷,远志山酮,3,6-二芥子酰基蔗糖,均对400mM乙醇造成的细胞损伤模型没有保护作用;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浓度为5μg·mL-1时,有明显保护作用(P<0.05,P<0.001);含石菖蒲的小鼠血清对该模型有很强的保护作用(P<0.001)。结论:1.浓度为50%乙醇给药剂量为2 g·kg-1时,可引起C57小鼠的学习能力降低;远志、石菖蒲及其药对可以改善乙醇降低的小鼠学习能力,药对以1:1配伍时作用最好。2.远志、石菖蒲可通过调控GABA能神经系统改善乙醇导致的Glu/GABA紊乱,恢复神经系统平衡,进而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3.远志中主要活性成分对于乙醇损伤的神经细胞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石菖蒲对于乙醇诱导的小鼠记忆再现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乙醇损伤的神经细胞也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进行深入研究。
二、银杏叶提取物和二甲基亚砜对阿尔海默氏症大鼠模型行为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叶提取物和二甲基亚砜对阿尔海默氏症大鼠模型行为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小鼠脑内氨基酸日含量变化及大黄酚对AD模型小鼠脑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的作用及微乳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2 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目标 |
3 技术路线 |
4 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混提和分提的差异研究 |
1 材料及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的得率考察 |
3.2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成分考察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正常hCMEC/D3细胞及细胞中蛋白转运的作用 |
第一节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正常hCMEC/D3细胞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DMSO对 hCMEC/D3细胞活性的影响 |
3.2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hCMEC/D3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 Aβ_(25-35)对hCMEC/D3细胞活性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正常hCMEC/D3细胞中19RAGE、LRP1、GLUT1、GLUT3 等蛋白表达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及细胞中蛋白转运的修复作用研究 |
第一节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的修复作用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活性的修复作用 |
3.1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活性的修复作用 |
3.3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中caspase-3活性的修复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中RAGE、LRP1、GLUT1、GLUT3 等蛋白表达的修复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及细胞中蛋白表达的保护作用 |
第一节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的保护作用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活性的保护作用 |
3.1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活性的保护作用 |
3.3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中Caspase-3活性的保护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中RAGE、LRP1、GLUT1、GLUT3 等蛋白表达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微乳的研究 |
第一节 圆柚酮、β细辛醚的方法学建立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微乳处方筛选及制备工艺参数筛选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
3.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3.3 Km值的筛选 |
3.4 O/S_(mix)值的筛选 |
3.5 加水量确定 |
3.6 搅拌速度筛选 |
3.7 搅拌时间筛选 |
3.8 制备温度筛选 |
3.9 加入顺序的筛选 |
4 处方确定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质量评价 |
1 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外观及形态 |
3.2 微乳类型鉴定 |
3.3 微乳粒径及理化性质测定 |
3.4 含量测定 |
3.5 稳定性测定 |
3.6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制成微乳前后的稳定性比较 |
4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1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制备方法的筛选 |
2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正常hCMEC/D3 细胞的作用 |
3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及细胞中蛋白转运的修复作用 |
3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_(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及细胞中蛋白转运的保护作用 |
5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微乳的制备 |
6 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微乳的质量评价 |
综述 中药挥发油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挥发油治疗AD |
2 中药挥发油治疗PD |
3 中药挥发油治疗亨廷顿病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Au@TPM的构建及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阿尔茨海默症 |
1.1.1 阿尔兹海默症概述与发展趋势 |
1.1.2 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制 |
1.1.3 阿尔兹海默症的建模药物 |
1.1.4 阿尔兹海默症治疗药物的应用进展 |
1.2 金纳米粒子 |
1.2.1 金纳米粒子的特异性 |
1.2.2 金纳米粒子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
1.3 生物活性肽 |
1.3.1 生物活性肽的概述 |
1.3.2 功能性玉米肽 |
1.3.3 生物活性肽的治疗优势 |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u@TPM纳米抗氧化剂的构建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S-Au@TPM抗氧化剂的构建与表征 |
2.3.2 L-Au@TPM抗氧化剂的构建与表征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S-Au@TPM抗氧化剂的合成表征结果 |
2.4.2 L-Au@TPM抗氧化剂的合成表征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u@TPM对L-谷氨酸诱导AD细胞模型的活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2.4 试剂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PC12 低分化细胞的培养 |
3.3.2 Au@TPM对 PC12 低分化细胞作用48 小时的形态学检测 |
3.3.3 L-谷氨酸对体外细胞模型建立的最适给药浓度筛选 |
3.3.4 盐酸多奈哌齐作为阳性对照药对PC12 低分化细胞最适给药剂量的筛选 |
3.3.5 s-TPM作为阴性对照药对PC12 低分化细胞最适给药浓度的筛选 |
3.3.6 Au@TPM对 L-谷氨酸诱导体外AD模型的细胞活力变化影响 |
3.3.7 细胞凋亡形态的分析检测 |
3.3.8 细胞内LDH含量的检测 |
3.3.9 细胞内Ca~(2+)内流浓度的检测 |
3.3.10 细胞内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检测 |
3.3.11 细胞内MDA含量的检测 |
3.3.12 细胞内CAT含量的检测 |
3.3.13 细胞内ROS含量的测定 |
3.3.14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Au@TPM诱导PC12 低分化细胞作用48 小时的形态学观察 |
3.4.2 L-谷氨酸对PC12 低分化细胞体外建模的最适给药浓度结果 |
3.4.3 盐酸多奈哌齐作为阳性对照药对PC12 低分化细胞最适给药浓度的筛选结果 |
3.4.4 s-TPM作为阴性对照药对PC12 低分化细胞最适给药浓度的筛选结果 |
3.4.5 Au@TPM抑制由L-谷氨酸诱导PC12 低分化细胞损伤的活力变化结果 |
3.4.6 Au@TPM对 L-谷氨酸诱导PC12 低分化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
3.4.7 Au@TPM对 L-谷氨酸诱导PC12 低分化细胞LDH的影响 |
3.4.8 Au@TPM对 L-谷氨酸诱导PC12 低分化细胞Ca~(2+)内流的影响 |
3.4.9 Au@TPM对 L-谷氨酸诱导PC12 低分化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 |
3.4.10 Au@TPM对 L-谷氨酸诱导PC12 低分化细胞中MDA的影响 |
3.4.11 Au@TPM对 L-谷氨酸诱导PC12 低分化细胞中CAT的影响 |
3.4.12 Au@TPM对 L-谷氨酸诱导PC12 低分化细胞中ROS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u@TPM对 Al Cl_3与D-半乳糖联合建立AD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2.4 试剂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阿尔兹海默症模型小鼠的建立和各组给药办法 |
4.3.2 实验小鼠给药后的体重指标检测 |
4.3.3 Morris水迷宫检测 |
4.3.4 自主活动实验 |
4.3.5 疲劳转棒行为学实验 |
4.3.6 实验各组小鼠的样本收集处理 |
4.3.7 乙酰胆碱(ACh)含量在下丘脑及血清中的检测 |
4.3.8 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含量在下丘脑及血清中的检测 |
4.3.9 乙酰胆碱酯酶(Ach E)含量在下丘脑及血清中的检测 |
4.3.10 Au@TPM对 AD模型小鼠脑组织中MDA含量的影响 |
4.3.1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下丘脑及血清中含量的检测 |
4.3.12 Au@TPM对 AD模型小鼠脑组织中CAT含量的影响 |
4.3.1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在下丘脑及血清中含量检测 |
4.3.14 Western Blot的检测分析 |
4.3.15 Au@TPM的体内生物分布研究 |
4.3.16 数据统计处理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各组实验小鼠给药后对体重指标的影响 |
4.4.2 Au@TPM改善实验小鼠水迷宫行为的结果 |
4.4.3 Au@TPM对实验小鼠疲劳转棒的影响 |
4.4.4 Au@TPM改善实验小鼠自主活动行为的结果 |
4.4.5 Au@TPM对 AD模型小鼠下丘脑及血清中ACh的检测结果 |
4.4.6 Au@TPM对 AD模型小鼠下丘脑及血清中Ch AT的检测结果 |
4.4.7 Au@TPM对 AD模型小鼠下丘脑及血清中Ach E的检测结果 |
4.4.8 Au@TPM抑制AD模型小鼠脑内MDA的含量 |
4.4.9 Au@TPM上调AD模型小鼠下丘脑及血清中SOD的含量 |
4.4.10 Au@TPM上调AD模型小鼠脑内CAT的含量 |
4.4.11 Au@TPM上调AD模型小鼠下丘脑及血清中GSH-Px的含量 |
4.4.12 Au@TPM对 AD模型小鼠脑组织中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13 Au@TPM的体内生物分布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
1.1.1 SCII的概述 |
1.1.2 SCII的机制 |
1.1.3 SCII的防治 |
1.2 银杏叶及其提取物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1.2.1 银杏及其提取物药理作用 |
1.2.2 银杏及其提取物临床应用 |
1.3 本课题的研究设计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剂及药品 |
2.1.2 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1.4 实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和预处理 |
2.2.2 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
2.2.3 机械缩足反射阈值 |
2.2.4 切片病理观察 |
2.2.5 BDNF含量测定 |
2.2.6 ALR、GPX4、4-HNE、TfR1及SLC7A11蛋白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四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比较 |
3.2 大鼠病理组织学观察 |
3.3 各组BDNF水平比较 |
3.4 各组ALR、GPX4、4-HNE、Tf R1及SLC7A11蛋白表达 |
第4章 讨论 |
4.1 SCII发病机制及危害性 |
4.2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的影响 |
4.3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病理的影响 |
4.4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BDNF的影响 |
4.5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相关蛋白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苦参碱及其纳米粒子对β-淀粉样蛋白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阿尔茨海默氏病 |
1.1.1 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病理机制 |
1.1.2 Aβ42的聚集与神经毒性作用 |
1.2 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治疗 |
1.2.1 血脑屏障(BBB) |
1.2.2 天然药物成分在阿尔茨海默氏病治疗中的应用 |
1.2.3 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中药有效成分 |
1.2.4 几种中药单体成分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 |
1.2.5 多聚体纳米载药系统在阿尔茨海默氏病中的应用 |
1.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二章 苦参碱对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的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细胞株 |
2.1.3 实验动物 |
2.1.4 其它试剂 |
2.1.5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Aβ42 及Aβ42 寡聚体的制备 |
2.2.2 细胞培养 |
2.2.3 动物实验与样品的制备 |
2.2.4 苦参碱提取物的制备 |
2.2.5 HPLC法测定苦参碱对四种Aβ42存在形式的结合特异性 |
2.2.6 MTT法和LDH法分析苦参碱对Aβ42诱导的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 |
2.2.7 硫黄素T荧光法(Th T-F)检测Aβ42的聚合度 |
2.2.8 分子对接分析 |
2.2.9 数据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苦参碱对Aβ42四种形态的结合特异性分析 |
2.3.2 苦参碱的浓度对抑制寡聚体Aβ42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
2.3.3 苦参碱的抑制Aβ42寡聚体细胞毒性的作用对细胞正常形态的贡献 |
2.3.4 苦参碱抑制Aβ42的聚集 |
2.3.5 小鼠脑和血清内的苦参碱提取物对Aβ42寡聚体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 |
2.3.6 苦参碱与Aβ42的分子对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苦参碱纳米粒子的制备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主要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苦参碱纳米粒子 |
3.2.2 苦参碱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3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计算 |
3.2.4 设计正交试验优化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3.2.5 动态激光技术(DLS)检测纳米粒子大小和分布 |
3.2.6 扫描电镜(SEM)检测纳米粒子的形态 |
3.2.7 数据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制备Mat-PLGA-NPs的单因素分析 |
3.3.2 正交试验优化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的制备条件 |
3.3.3 Mat-PLGA-NPs的理化性质分析 |
3.3.4 Mat-PEG-PLGA-NPs的理化性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苦参碱纳米粒子的效应分析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1.1 细胞株 |
4.1.2 Aβ42以及Aβ42寡聚体 |
4.1.3 实验动物 |
4.1.4 实验抗体 |
4.1.5 药品与主要试剂 |
4.1.6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绘制苦参碱标准品HPLC检测的标准曲线 |
4.2.2 Mat-PLGA-NPs与Mat-PEG-PLGA-NPs的体外释放 |
4.2.3 Mat-PLGA-NPs或Mat-PEG-PLGA-NPs对Aβ42寡聚体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 |
4.2.4 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穿透血脑屏障的检测 |
4.2.5 动物实验检测Mat-PLGA-NPs和Mat-PEG-PLGA-NPs的功效 |
4.2.6 数据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Mat-PLGA-NPs的体外释放结果 |
4.3.2 Mat-PEG-PLGA-NPs的体外释放结果 |
4.3.3 Mat-PLGA-NPs或Mat-PEG-PLGA-NPs对Aβ42寡聚体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 |
4.3.4 苦参碱纳米粒子穿透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效应分析 |
4.3.5 Mat-PLGA-NPs或Mat-PEG-PLGA-NPs对阿尔茨海默氏病模型鼠海马区病理学的影响 |
4.3.6 Mat-PLGA-NPs与Mat-PEG-PLGA-NPs对AD模型鼠海马老年斑及淀粉样蛋白水平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论文研究成果及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抑制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三化汤治疗SAH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三化汤对C57BL/6 小鼠SAH模型神经功能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三化汤成分AE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SAH后小鼠神经元凋亡及BBB损伤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神经炎症反应:相关通路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猴头菌概述 |
1.1.1 猴头菌研究进展及开发现状 |
1.1.2 猴头菌的活性成分研究 |
1.2 多糖的研究概述 |
1.2.1 多糖的特性及应用 |
1.2.2 多糖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1.3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概述 |
1.3.1 AD研究现状 |
1.3.2 AD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 |
1.3.3 AD当下的治疗策略 |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章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菌种 |
2.2.3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种培养方案 |
2.3.2 满意度函数的建立 |
2.3.3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干重及胞内多糖含量测定 |
2.3.4 猴头菌发酵培养基优化 |
2.3.5 猴头菌发酵条件优化 |
2.3.6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产量验证 |
2.3.7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碳源种类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2 氮源对猴头菌发酵的影响 |
2.4.3 无机盐种类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4 P-B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5 CCD结果与分析 |
2.4.6 不同温度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7 不同转速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8 培养基初始p H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9 接种量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10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周期确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
2.4.11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产量验证结果 |
2.4.12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中活性成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水提物抗AD活性初步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菌种、细胞系和动物 |
3.2.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
3.2.4 试剂盒 |
3.3 实验方法 |
3.3.1 HE的制备 |
3.3.2 PC12 细胞培养方法 |
3.3.3 HE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4 MTT法评估细胞活力 |
3.3.5 细胞凋亡核变化评估 |
3.3.6 MMP评估 |
3.3.7 细胞内Ca~(2+)浓度分析 |
3.3.8 细胞内ROS水平分析 |
3.3.9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3.3.10 AD小鼠模型建立和药物治疗 |
3.3.11 AD小鼠行为学观察 |
3.3.12 小鼠解剖和样品收集 |
3.3.13 ELISA检测 |
3.3.14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HE通过调节β-tubulin III对 PC12 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
3.4.2 HE对DPC12 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3 HE对DPC12 细胞凋亡核变化的影响 |
3.4.4 HE对DPC12 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
3.4.5 HE对 DPC12 细胞中Ca~(2+)超载的改善作用 |
3.4.6 HE对 DPC12 细胞ROS积累的改善作用 |
3.4.7 HE对AD小鼠体重的影响 |
3.4.8 HE对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3.4.9 HE对 AD小鼠下丘脑和血清中ACh和 Ch AT浓度的调节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胞内多糖的纯化、理化分析和结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菌种和细胞系 |
4.2.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
4.3 实验方法 |
4.3.1 HT22 细胞的培养 |
4.3.2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活性粗多糖的制备 |
4.3.3 活性粗多糖的纯化 |
4.3.4 总糖和总蛋白含量测定 |
4.3.5 紫外光谱分析 |
4.3.6 单糖组成分析 |
4.3.7 分子量和均一性分析 |
4.3.8 红外光谱分析 |
4.3.9 多糖键合结构分析 |
4.3.10 多糖核磁解析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猴头菌活性纯化多糖PHEB的制备 |
4.4.2 PHEB中总糖和总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
4.4.3 PHEB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
4.4.4 PHEB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
4.4.5 PHEB分子量和均一性分析结果 |
4.4.6 PHEB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4.4.7 PHEB键合结构分析结果 |
4.4.8 PHEB的结构鉴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猴头菌纯化多糖基于氧化应激介导的Ca~(2+)平衡调节在辅助治疗AD作用中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动物 |
5.2.3 实验试剂 |
5.2.4 试剂盒 |
5.2.5 实验抗体 |
5.3 实验方法 |
5.3.1 APP/PS1 小鼠饲养及分组给药 |
5.3.2 小鼠行为学考察 |
5.3.3 小鼠解剖和样品收集 |
5.3.4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 |
5.3.5 IHC分析 |
5.3.6 ELISA检测 |
5.3.7 蛋白质组学分析 |
5.3.8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5.3.9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PHEB给药对APP/PS1 小鼠体重的影响 |
5.4.2 PHEB对 APP/PS1 小鼠不同器官的病理学的影响 |
5.4.3 PHEB对 APP/PS1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5.4.4 PHEB对 APP/PS1 小鼠胆碱能因子的调节作用 |
5.4.5 PHEB对 APP/PS1 小鼠海马和血清中Aβ_(1-42)表达的清除作用 |
5.4.6 PHEB对 APP/PS1 小鼠海马中tau的磷酸化表达的调节作用 |
5.4.7 PHEB基于Nrf2 途径对APP/PS1 小鼠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
5.4.8 LFQ蛋白质组学分析 |
5.4.9 PHEB基于对Ca~(2+)平衡的调节发挥抗AD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实验结论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血浆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制备及探讨其负载银杏内酯B在痴呆模型中对改善认知功能协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Pla-Exo的制备和表征及Pla-Exo体内外BBB渗透性的研究 |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章 Pla-Exo对 AD模型中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的研究 |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章 Pla-Exo对 AD小鼠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五章 GB对OGD诱导的神经元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六章 GB对VD大鼠认知功能影响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七章 负载GB的 Pla-Exo的制备及其对VD大鼠脑靶向能力的研究 |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二、致谢 |
三、个人简介 |
(9)基于氧化应激反应探讨阿里红多糖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阿里红多糖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抗氧化应激损伤机制的研究 |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 阿里红多糖对H_2O_2诱导HT22 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和 Nrf2/ARE 通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一章 建立乙醇诱导小鼠记忆再现障碍模型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章 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记忆再现障碍小鼠新物体识别能力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章 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记忆再现障碍小鼠海马中神经递质Glu、GABA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四章 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记忆再现障碍小鼠海马GABA能神经元系统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细胞模型的研究 |
远志/石菖蒲有效成分对乙醇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银杏叶提取物和二甲基亚砜对阿尔海默氏症大鼠模型行为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鼠脑内氨基酸日含量变化及大黄酚对AD模型小鼠脑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D]. 李兆珍.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石菖蒲-益智仁挥发油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hCMEC/D3细胞的作用及微乳的研制[D]. 李文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Au@TPM的构建及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作用的机制研究[D]. 张峻榕. 吉林大学, 2021(01)
- [4]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D]. 沈竹斌. 吉林大学, 2021(01)
- [5]苦参碱及其纳米粒子对β-淀粉样蛋白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D]. 杨冰.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抑制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D]. 刘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D]. 胡文继. 吉林大学, 2021
- [8]血浆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制备及探讨其负载银杏内酯B在痴呆模型中对改善认知功能协同作用的研究[D]. 黄丽娟.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9]基于氧化应激反应探讨阿里红多糖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机制[D]. 苏丽燕·赛力木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10]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晓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