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英语教学的文化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达古拉[1](2022)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基于《中国能量等级量表》》文中指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独立学院英语教材建设,必须结合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特点开展系统性优化。并且,要进一步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表为中心,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发展体系,提升独立学院多方面英语教学能力,从而使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能达到更高水平。
赵翠娟[2](2022)在《如何提升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影响着英语翻译教学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高校提高对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在完善现有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
戴静[3](2022)在《跨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培养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外语作为人们重要交际工具的使用情况越来越普遍。在跨文化视角下,高校大学英语素质培养目的是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通过适当导入思想道德素养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英语综合素质在于对中西方文化、风俗现象的客观正确理解,在提高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高校英语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升英语应用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耿晓娜[4](2021)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在高校优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教学为高校英语教学革新指明方向。基于此,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论述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原则和内容,提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供借鉴。
杜小双[5](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理解并促进有效教师学习,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视角不断演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三名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开展研究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历时18个月的研究,收集了访谈、观察、反思日志、实物资料等多种数据资料,追踪描摹教师学习和认知变化的过程,分析、阐释了这一过程的复杂动态特征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三位案例教师通过专业学习不同程度地改进了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她们的认知系统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三位教师的认知系统受到多次“扰动”,并发生自组织变化;其中两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历了调整和重组的过程,最后呈现质变的趋势;另一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过调整后趋于稳固,未见质变的趋势。(2)教师认知系统受到“扰动”,并因此产生认知冲突或失衡,是教师学习和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因。她们经历的典型“扰动”事件包括撰写和修改研究报告、与指导教师交流、接受专家点评与反馈等。(3)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取决于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互动。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及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系统内、系统间各要素的互动和组合对教师学习构成支持或限制。比如,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知识基础的匮乏、机构文化的限制可能阻滞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与教师反思的交互或将促进学习的发生;“扰动”的力度和密度则极大地影响教师学习发生的可能性。(4)教师主观能动性(包括专业发展动机、身份、反思性等)参与系统互动,直接影响认知系统的变化。本研究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解释复杂动态的教师学习现象,加深了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第二,推动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比如扰动、涌现等)的具体化,增强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度和操作性;第三,本研究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国内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学习过程,有利于推动国内外语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本研究也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为了创造有效教师学习发生的条件,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的交互性。教师培训项目应确保多元主体参与,利用系统间、多主体间的交互创造学习机会。第二,尽可能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教师学习活动应具备高阶性、挑战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教育教育者(或培训者)应充当促进者、批判者或“扰动者”,帮助教师打破认知与实践惯性。第三,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确保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实现非线性的认知和实践转变;第四,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成长成为自觉、自主、批判的学习者。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6](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刘婧[7](2021)在《信息技术结合下的中职英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新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仅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领域的创新改革与应用也有重要的意义。将现代技术融合于教育各环节中,能有效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同时信息技术还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发展导向作用。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教育方式,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英语教学中,不仅能实现为国家培养专业且实践能力强的英语人才,同时也能有效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带动我国教育领域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章简单分析了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将信息技术融合于中职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后提出了有效加强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教学融合的措施。
兰英[8](202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素质》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化与网络时代不断地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与新的教学理念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翻转课堂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充分的运用课堂时间展开教师与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大学的英语教学要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与借鉴,构建更加高效的英语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方涵[9](2021)在《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文中提出在学科教学中,学科特性是教学展开的逻辑起点,对学科特性的深入理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实践中,由于忽视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理解,长期存在“重知识、轻文化”的困境,过度重视中学英语的工具性,使得中学英语教学失去了文化涵养,遮蔽了应有的育人价值。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现跨文化性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旨在探究“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这一问题,从学科跨文化性出发,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通过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育人价值、内容过程以及教学实现的系统探索,以期为中学英语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本论文通过学习借鉴文化教育学从人生命本体出发考察教育的立场,及其关于“教育—文化—人”三者关系论断,解读教育人类学关注文化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对人的影响,用关系性思维的方法思考文化与人的双向滋养关系,梳理语言—文化学中冯堡特的民族世界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概念、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研究成果,本研究明确了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研究中学英语教学,强调文化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揭示了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对语言文化性的割裂,割裂了语言的交流功能与其文化性的基本关联,割裂了学生的生命发展与教学的基本关联。基于课例研究和访谈调查结果,本研究分析了由于中学英语常态教学的实践惯性和教师对学科特性理解不足,中学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由于时代发展引发的学生学习需要的变化,停留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浅层教学无法触及本学科的跨文化逻辑,不能通过跨文化意义建构来丰富学生的生命层次。英—汉两种异质文化相遇产生的文化间距是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研究的逻辑起点,间距打开了跨文化反思的空间,并由此产生了跨文化性的思维方式“文化间性”。间性思维认为,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异质文化之间才有了相互借鉴,互为烛照的可能。文化间性为本研究提供了开放的、动态的、关联性的思维方式,“跨”是文化动态交互的过程。跨文化性是中学英语学科所蕴含的汉英文化间距所达成的文化间性,包括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共通性,是从感知英汉文化差异到达成文化共通的过程。文化差异性的根据在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实践活动的差异,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则是文化共通性的依据,“通”指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共通性可以理解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通过后天教化所形成的共同文化行动意识。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可以通过发展学生文化知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四个维度的从差异性到共通性的动态过程来实现。跨文化性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之一,其在教学中的实现是对学科教学规律的尊重,可凸显本学科的育人价值,让中学英语从“知识育人”走向“文化育人”,从工具理性的知识表层教学走向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深度教学。在跨文化性视域下,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本质、价值、知识、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新的推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机制可以分解为发生机制、展开机制和促进机制三个部分。就跨文化性的教学发生机制而言,语言文化性的诉求是其发生的源头,中学英语教学中异质文化的相遇是其发生的前提,中学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是其发生的动力。在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展开过程中,应基于整体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对比性原则来设计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从差异到共通的认知发展阶段,是促进跨文化生成的师生交往活动,是跨文化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实现的教学,应选择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和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尝试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开展跨文化的课外活动、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促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在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样态探讨部分,本论文提出学生跨文化知识构建的体验--对比教学、跨文化行为养成的活动教学、跨文化思维发展的共情式教学、跨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主题探究教学是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可能模式。
潘静玲[10](2021)在《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探究——以茶文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同时作为多元传统文化的重要组元素,彰显着教育性、艺术性的特征。针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促进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达到高校英语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对此,本文立足于茶文化,分析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论述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价值,并提出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
二、重视英语教学的文化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英语教学的文化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基于《中国能量等级量表》(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立学院英语教学需求 |
第一,具备良好英语教学延展性。 |
第二,营造多元化英语教学环境。 |
二、独立学院英语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
第一,推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有的放矢稳步开展。 |
第二,提升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
三、混合式教学视角的独立学院英语教材建设原则 |
第一,主体原则。 |
第二,人文原则。 |
第三,理论与实践融合原则。 |
四、基于混合式教学视角的独立学院英语教材建设路径 |
第一,建立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独立学院英语教学平台。 |
第二,加强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多层次网络教育互动。 |
第三,完善中等英语教学多位一体信息化教育评价体系。 |
第四,强化独立学院高等英语课程教学对外合作。 |
第五,开设独立学院专项英语课程教学实践项目。 |
五、结语 |
(2)如何提升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
3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
3.1 英语翻译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
3.2 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
3.3 英语翻译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
3.4 学生自学学习能力不足 |
4 提升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具体措施 |
4.1 转变英语翻译教学理念 |
4.2 优化课程及教材设置 |
4.3 提升高校英语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
4.4 注重英汉对比分析教学 |
4.5 应用现代化技术丰富教学方法 |
5 结语 |
(3)跨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培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跨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
1.1 创造英语的真实语境 |
1.2 提升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 |
1.3 强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模式 |
2 跨文化视角下大学生英语素质教育培养的实施方法 |
2.1 明确跨文化视角下教学目的 |
2.2 增加跨文化视角下教育内容 |
2.3 增强跨文化视角下教育效果 |
2.4 提供跨文化视角下实践机会 |
(4)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
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
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原则及内容 |
3.1 原则 |
3.2 内容 |
4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
4.1 树立英语多元文化教学理念 |
4.2 构建英语多元文化教学体系 |
5 结束语 |
(5)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
1.1.2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语教师学习理论与实践 |
2.1.1 教师学习的定义 |
2.1.2 外语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沿革 |
2.1.3 外语教师学习实证研究综述 |
2.1.4 批判与反思 |
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 |
2.2.1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转向 |
2.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含义 |
2.2.3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学习相关研究 |
2.2.4 本节小结 |
2.3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及相关研究 |
2.3.1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渊源 |
2.3.2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
2.3.3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3.1.1 研究问题 |
3.1.2 分析框架 |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1 教师教育研究的质性研究范式 |
3.2.2 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的合理性 |
3.3 研究场域 |
3.3.1 H项目和F大学培养基地 |
3.3.2 H项目概述 |
3.3.3 学员视角的H项目 |
3.3.4 依托H项目开展的研究活动 |
3.4 研究对象 |
3.4.1 进入现场和初步接触研究对象 |
3.4.2 研究对象背景信息 |
3.5 数据收集过程 |
3.5.1 访谈 |
3.5.2 观察 |
3.5.3 反思日志 |
3.5.4 实物资料 |
3.5.5 研究日志 |
3.6 数据分析 |
3.6.1 数据存储、转写与整理 |
3.6.2 数据分析 |
3.7 研究的可靠性与伦理 |
第四章 枫叶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4.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4.1.1 开展研究之前:小说教学理念与实践 |
4.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 |
4.2 调整期:检视并发现实践问题 |
4.2.1 扰动事件1:授课专家传递不同观点 |
4.2.2 扰动事件2:导师反馈冲击固有思维 |
4.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3 稳固期:理念与实践保持不变 |
4.3.1 扰动事件3:行动方案“搁浅” |
4.3.2 扰动事件4:专家意见“冷处理” |
4.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4 调整期:根据情境变化调整教学实践 |
4.4.1 扰动事件5:“文学圈”学生不配合 |
4.4.2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4.3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5 重组期:破除旧观念践行新身份 |
4.5.1 扰动事件6:报告遭到导师团队批驳 |
4.5.2 扰动事件7:学术导师深度介入指导 |
4.5.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5.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6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1 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2 与认知系统关联的其他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梧桐的学习和认知系统变化 |
5.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5.1.1 开展研究之前:读写教学理念与实践 |
5.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失衡态 |
5.2 调整期:辨析并确认实践问题 |
5.2.1 扰动事件1:导师反馈推动理性思考 |
5.2.2 扰动事件2:专家点评促进个人理解 |
5.2.3 扰动事件3:导师面谈指向学习原理 |
5.2.4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2.5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3 调整期:在行动中重构实践 |
5.3.1 扰动事件4:导师现场观课指导 |
5.3.2 扰动事件5:多方角色参与磨课 |
5.3.3 教师认知系变化的涌现 |
5.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4 重组期:持续深化理念和优化实践 |
5.4.1 扰动事件6:中期汇报加强抽象思维 |
5.4.2 扰动事件7:研究课继续优化教学操作 |
5.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恢复平衡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杏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6.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6.1.1 开展研究之前:文化教学理念与实践 |
6.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平衡态 |
6.2 调整期:问题的形成与论证 |
6.2.1 扰动事件1: 课标带动教师反思和行动 |
6.2.2 扰动事件2: 选题受到导师团队质疑 |
6.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3 调整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转化 |
6.3.1 扰动事件3:语篇教学实践初体验 |
6.3.2 扰动事件4:中期汇报获专家指导 |
6.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4 稳固期:实践转化未见成效 |
6.4.1 扰动事件5:研究课未关注行动目标 |
6.4.2 扰动事件6:撰写报告再获专家点评 |
6.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未发生质变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教师认知变化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 |
7.1.1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轨迹 |
7.1.2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特点 |
7.2 教师学习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分析 |
7.2.1 枫叶的学习过程 |
7.2.2 梧桐的学习过程 |
7.2.3 银杏的学习过程 |
7.2.4 系统内、系统间互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影响 |
7.3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机制 |
7.3.1 教师认知系统的“扰动” |
7.3.2 系统各要素在多个层级之间发生联动 |
7.3.3 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要作用 |
7.3.4 教师认知的渐进式或突变式发展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8.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
8.3 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启示 |
8.3.1 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 |
8.3.2 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 |
8.3.3 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 |
8.3.4 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体力量 |
8.4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背景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枫叶为例) |
附录三 课堂观察笔记样例 |
附录四 教师反思日志样例 |
附录五 教师学习活动现场观察笔记(以银杏的开题答辩为例) |
(6)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产量及其构成 |
1.3.2 花粉活力 |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7)信息技术结合下的中职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 教学方法落后,知识传授生硬 |
1.2 学生基础薄弱 |
1.3 英语教学实践性差 |
1.4 教学技术融入不足 |
2 信息技术应用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
3 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的优势 |
3.1 直观生动、极富趣味性 |
3.2 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
3.3 有利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
4 信息技术结合下中职英语教学的提升策略 |
4.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语境 |
4.2 应用信息技术扩展教学资源 |
4.3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中职学生社会文化能力 |
4.4 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
4.5 加强信息技术对于学生英语基础的巩固 |
5 结束语 |
(8)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翻转课堂的理念以及特点 |
(一)翻转课堂的理念 |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
1、教学视频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 |
2、教学视频所传达的内容清晰明确 |
3、翻转课堂构建了新的教学流程 |
二、大学英语使用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具体策略 |
(一)明确英语教师的职责 |
(二)利用语境展开英语词汇教学 |
(三)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 |
(四)教师做好课后调查与总结 |
三、结语 |
(9)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中学英语教育的理解需要更新 |
2.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待彰显 |
3.英语课堂深度教学亟需推进 |
(二)文献综述 |
1.理论溯源 |
2.热点分析 |
3.述评小结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一、核心概念的涵义 |
(一)文化性 |
1.文化的词源 |
2.文化的界定 |
3.文化性的解读 |
(二)跨文化性 |
1.异质文化交互的动态过程 |
2.基于文化间距的反思空间 |
3.从差异到共通的间性特性 |
(三)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 |
1.源自语言文化性的学科属性 |
2.凸显育人价值的学段区别性 |
3.完善自我认知的个体发展性 |
(四)教学实现 |
二、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实现不足的现状及反思 |
(一)调查: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现状 |
1.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
2.调查的设计 |
3.调查的结果 |
(二)反思: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困境的原因 |
1.学科特性的理解不足 |
2.常态教学的实践惯性 |
3.学科育人价值的遮蔽 |
三、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意蕴 |
(一)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本质认识 |
1.文化碰撞下的社会性人为存在 |
2.跨文化情境中的教与学关系 |
3.促进文化生成的师生交往活动 |
(二)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价值追寻 |
1. 传统教学理念偏差的澄清 |
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 |
3. 生命发展的学科情感陶冶 |
(三)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知识解析 |
1. 本质:多元性情境性 |
2. 分类:多类型多层次 |
3. 获得:主动构建内化 |
(四)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归纳 |
1. 价值传承的文化育人法 |
2. 互动感知的师生对话法 |
3. 意义生成的个体驱动法 |
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机制 |
(一)教学实现的发生机制 |
1. 源头:语言文化性的述求 |
2. 前提:异质文化的相遇 |
3. 动力: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
(二)教学实现的展开机制 |
1. 动态多维: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目标设计 |
2. 情境对比: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原则分析 |
3. 灵活多样: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组织解读 |
4. 差异共通: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过程探索 |
5. 对话建构: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策略选择 |
(三)教学实现的促进机制 |
1. 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 |
2. 开展:跨文化的课外活动 |
3. 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 |
五、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样态 |
(一)学生跨文化知识构建的体验-对比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知识 |
2. 跨文化知识的感性认知:体验 |
3. 跨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对比 |
4. 教学样态:跨文化知识的体验--对比式教学 |
(二)学生跨文化行为养成的活动式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行为 |
2. 跨文化行为的前提:学习动机 |
3. 跨文化行为的载体:实践活动 |
4. 跨文化行为的动力:问题解决 |
5. 教学样态:问题解决驱动的活动教学 |
(三)学生跨文化思维发展的共情式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思维 |
2. 跨文化思维的基础:文化共情能力 |
3. 跨文化思维的核心:批判思维能力 |
4. 跨文化思维的挑战:文化身份认同 |
5. 教学样态:构建批判思维的共情式教学 |
(四)学生跨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主题探究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价值观 |
2. 跨文化价值观的迷失:工具理性 |
3. 跨文化价值观的取向:多元共生 |
4. 跨文化价值观的抓手:主题探究 |
5. 教学样态:多元共生的主题探究教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现状访谈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10)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探究——以茶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
2 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价值 |
2.1 茶文化概述 |
2.2 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 |
2.3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
3 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 |
3.1 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
3.2 丰富英语文化信息 |
3.3 创新英语教学方式 |
3.4 延伸英语教学载体 |
四、重视英语教学的文化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基于《中国能量等级量表》[J]. 达古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03)
- [2]如何提升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J]. 赵翠娟. 英语广场, 2022(06)
- [3]跨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培养探索[J]. 戴静. 海外英语, 2022(02)
- [4]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 耿晓娜.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12)
- [5]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D]. 杜小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6]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7]信息技术结合下的中职英语教学研究[J]. 刘婧. 海外英语, 2021(20)
- [8]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素质[J]. 兰英. 作家天地, 2021(25)
- [9]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D]. 方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10]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探究——以茶文化为例[J]. 潘静玲. 福建茶叶, 2021(08)
标签:英语论文; 大学英语学习系统论文; 学科英语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