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明楼市怀揣春天(论文文献综述)
胡灿[1](2021)在《明代泗州城市社会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飞波[2](2019)在《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房地产业也迅速崛起,尤其近几年,房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全国各地呈现出一片开发繁荣景象,但同时也伴随着过度开发,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丰盈,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国家连续出台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保障我国房地产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中,房地产企业众多,竞争十分激烈。房地产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九江XH房地产公司经过1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本土的龙头房地产企业,在当地成功的开发了很多成熟小区,并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具有很强的市场研究价值。本文以九江XH房地产公司为例,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九江XH房地产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研究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做简要的论述和分析。第二部分是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研究。主要引用了战略管理、发展战略、资源与能力概念及运用了资源与能力、核心竞争力、集中化发展、差异化发展战略等理论。第三部分是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环境分析。本部分对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做了全面的分析论述。第四部分是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本部分对九江XH房地产公司战略目标、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第五部分是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分别从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完善科学管理和制度建设、获得土地资源和政府政策支持、完善“借用还”一体化的良性循环六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第六部分是结论和展望。本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九江XH房地产公司的发展现状、房地产类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行业现状及趋势有深刻的认知。并且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对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提出建议,并对其他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施旖旎[3](2018)在《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当代中国的住房问题进行探讨,不能脱离对当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作形态以及市场主体的行动逻辑的研究和理解,而住房投资现象正是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窗口。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中,住房投资者常被称为“炒房客”,也常被描述成助长房价、击垮实体经济的“害群之马”。然而,住房投资的机会来源和行动者的行动策略等主体经验却长期被忽视。本研究试图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住房投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如何得以发生及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具体来说,住房投资机会是怎样衍生出来的,是怎样被投资者们所认知的,在限购背景下,隐性机会是怎样变成显性行动的,其作用机制有哪些,投资目标的达成意味着什么。基于对22位住房投资者进行的观察和深度访谈,以及对开发商、银行、中介公司等相关领域行动者的访谈,本研究集中呈现了从投资机会来源到投资目标达成的过程。同时,对投资机会隐现的宏观社会背景即中国住房市场的形成、变迁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从社会分化和市场风险的角度探讨了可能的社会后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城市土地生产资料由国家独占且“经营型”地方政府有足够动力经营城市的背景下,市场无法发挥出使价格达到平衡的功能,大城市的人口增加与住房需求的增加,无法刺激更多的土地供应,行政调控使得住房市场陷入一个“房价上涨—限制需求—夯实价格—限制解除—房价上涨”的循环。供给与需求的尖锐矛盾与浮于表面的行政调控相结合,促成了“政策市”与“福利房”的产生。第二,在投资机会的认知方面,社会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强关系和权威性“超弱关系”发挥着关键促进作用,表现在投资信息的提供、住房投资合法性的建构以及策略的提供方面。在投资目标达成过程中,制度内外涌现了丰富的资源和策略信息,这不仅来源于政府部门为城市发展留下的口子、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以及政府代理人对规则的“灵活”执行和主动利用,也来源于开发商所生产的排斥与笼络机制,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的支持与通融,还来源于中介公司在促进成交和加速回款等方面的帮助。在各正式组织后台活动的“万能的担保公司”,将各利益主体进行匹配与撮合,为组织代理人的个人创收提供可能,同时也为组织的责任规避提供出口。与此同时,住房投资者们在家庭内外动员相关资源,择机采取与其他行动主体的合作策略或使用“弱者的武器”,以达成投资目标。在关系资源的动员方面,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与关系强度同时发挥作用,观念同质性与身份同质性是关系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研究还表明,住房投资者内部表现出一定的阶层差异,尤其在资源动员能力和所承受风险大小方面。第三,住房投资者与其他市场主体的行动看似理性,但这些行动的集合结果却是非理性的。限购背景下,政府、开发商和银行对“优质市民”、“优质业主”和“优质客户”的选择,意外地使得“优质”投资者成为“福利房”的购房人群,解构了限购政策的初衷,进而将使社会阶层得以再生产,不正常的市场得以再生产,加剧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大量的投资需求为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和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市场的实际运行使得调控政策脱离初衷,对现有的治理逻辑、土地制度和住房政策提出挑战。本研究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研究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和社会后果,有助于拓展住房投资的已有理论解释,也丰富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研究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对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行动的考察,特别是关于房地产市场主体行动逻辑的探讨,将为探索转型期房地产市场的秩序转型提供重要的经验资料,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住房政策提供学理依据。
彭海宝[4](2017)在《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文中认为近二十年来的中国都市化速度可谓史无前例,现代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的现代都市小说正在悄然崛起。中国都市小说对中产阶层书写的重视,与中产阶层在现代城市中的兴起和扩张关系密切。中产阶层一般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从事中高端职业,注重生活的格调和品味,代表了都市社会主流群体所尊崇的价值取向。然而,在他们体面生活的背后,却隐匿着焦虑不安和精神虚无等症候。现代都市文学的笔触在呈现中产阶层生存状态的同时,往往直抵都市精神的敏感部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产阶层的书写过程也即现代都市密码的解析过程。文学是人学,人物形象的描述始终为现代都市小说的重心。而当下中国都市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底层叙事、审美阐释、欲望化表达、消费主义批判等领域,有关小说人物的形象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的人物形象研究也多集中于底层人物,缺乏对现代都市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中产阶层人物形象研究。本文以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新世纪以来都市小说中中产阶层的生存处境、情感方式和精神状态,分析中产阶层书写的策略和审美品格,同时探讨消费主义、经济理性主义对现代都市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期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与价值空间。本论文共八个部分,正文六章,具体内容主要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界定论题涉及的“都市小说”、“中产阶层”等核心概念。第一章论述现代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当代社会中产阶层兴起的动因和条件,围绕职业特点、地域分布、收入水平、消费层次、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探讨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并且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的研究视角,阐释中产阶层的文化趣味、中产阶层话语扩张的具体表现。同时,从文学发展史的视角,简要回顾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的创作历程,梳理各时期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脉络。第二章梳理现代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主要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现代都市小说中产阶层的人物形象类型;着重对都市小说中的高校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中小私营企业主、中低级官员、艺术工作者等五类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整体性特征,寻找出他们各自的差异性特质。第三章阐述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通过对中产阶层的物质欲望、情色心理和处世之道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都市小说书写中的中产阶层拥抱世俗、讲求实利的生存法则。从物质的角度看,他们践行经济理性主义的价值理念,树立了新财富观,追求个人利益。从情感的角度看,他们注重满足个体的欲望,消解了传统社会形态婚姻和家庭的神圣性地位。从处世之道看,他们熟悉社会运作,善于通过圈子文化、交换逻辑达到个人目的,并信奉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的信条。第四章研究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身份共同体的建构。主要探讨都市小说书写中产阶层身份构建的三种方式:一是以时尚消费作为身份标签;二是在空间上区隔底层社会,凸显阶层界线;三是通过身份比较获得阶层意识。从消费主义文化的角度看,中产阶层通过吃、穿、游、乐的时尚消费符号,成功实现了与社会底层的区隔。从空间意义上看,无论其占据的住宅空间、职场空间还是社交空间,都表征着社会阶层、群落的界线之所在。而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身份比较和身份想象,更凸显了阶层差异及对比的观念已成为都市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分析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通过对新世纪以来都市小说的文本分析,总结出中产阶层焦虑的时代表征与文化隐喻,探究当代中产阶层面临的精神困境、焦虑症候及其根源,为中产阶层的反省、救赎以及精神价值的重建提供参照。中产阶层虽然物质生活无忧,但精神上常常处于焦虑之中,缺乏安全感。焦虑的病理形式通常以抑郁症、肠胃症、不孕症等“病兆”反映出来,深刻反映了现代性的挤压和人性的脆弱。中产阶层需要反省和救赎,重构内心的信仰,化解人生虚无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都市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由发展。第六章考察现代都市小说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在文学边缘化的背景下,都市作家在中产阶层书写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段,包括都市时空的发现、感官叙事的运用、通俗传奇的嫁接、文学影视的并置、隐喻修辞的指向等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叙事策略的使用,基本奠定了当下都市小说人文主义与世俗主义的双面特征,亦造成了平面化的呈现、类型化的倾向、批判性的缺失、代言者的局限等弊病。结语部分,对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作出总体评价。总之,现代都市小说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折光与反映,形象地描摹出炫目华丽的都市景观,探究了当下都市社会中产阶层的生存世相,给予都市现代性的审美阐释,并赋予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精神面貌。但是,现代都市小说浅层次的“现在主义”的描绘、缺乏深度地对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的追问,闪烁其词地对社会不公的消极发声等诸多问题,几乎形成了都市小说的内在自我障碍。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都市中产阶层,至今仍是有待持久关注并深入挖掘的书写对象。而且,关注的视角与挖掘的深度、广度、厚度及其密度,有赖于都市文化精神和作家思想视野的双向碰撞和提升。
吴贤军[5](2015)在《中国和平发展背景下的国际话语权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采取外交新举措,提出外交新理念,匠心独运地完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整体布局,为中国实现崛起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做出了不懈努力。上升中的中国已经将和平发展视作未来相当长时期的既定战略路径,从而能够使国际体系在相对缓和的状态下实现过渡转型。但这种发展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话语表述和制度约束而施加的各种软遏制。正是国际舆论话语的围追堵截,导致中国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保持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却没能顺理成章地获得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以致其国家形象的负面评价时有出现,造成中国对外发展空间与合作渠道的限制。本文就中国和平发展中面临的这一现实难题,以国际话语权的研究范式切入,从历史文献、话语文本等研究对象出发,探讨了国际话语权的理论内涵和对于中国打破和平发展外部阻碍的意义,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努力谋求国际话语权的经验教训,从而论证了国际话语权思想的价值所在。同时,紧紧联系当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军事领域探索国际话语表述的实践,指出国际话语权构建必须不断完成扩展和转化两大任务,并尝试排列权力结构和动态语境中的若干要素,深入剖析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成因,进而结合习近平的外交战略蓝图,提出了应当着重强化的根本原则、相应机制和具体对策。
贾曼莉[6](2015)在《我国城市房地产价格决定的经济学分析 ——以我国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关于房地产价格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相关行业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同时也是影响百姓生活的重要大事。越来越高的房价,已经超出了普通购房者的购买能力,一面是没有房子的人买不起房,另一面是“地王”以及高空置率的的频频出现,关于房价泡沫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政府在控制房价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却往往在短期见效又经历了反弹,使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本文希望从市场本身寻求解决高房价问题的关键。本文在我国城市房价和一线城市房价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一线城市存在明显房价泡沫的结论。随后对西方经济理论进行了追溯和相关脉络研究,经过梳理发现成本决定论、效用价格理论、价格均衡理论、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都在其理论形成以及近代结论上对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和方面的启示,在对理论知识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了本文的供求均衡分析框架。通过经济学分析,均衡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最后框架分析的结论。对我国实施的政策进行失效分析后,提出本文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目前是否存在问题?房价存在泡沫吗?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解决问题?这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是本文的重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历程进行回顾,然后仔细研究我国房地产经济近几年数据,会发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收入分配不均衡背景下导致的各地房价差异过大。本文首先对收入差距加大对房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转换定义,按照洛伦兹曲线的绘制原理,以我国百城房价为数据基础,绘制了一条“房价洛伦兹曲线”,来展现城市房价高低差距过大的一种现象。针对第二个问题,文中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由于一线城市在房价问题上明显严重于其他一般城市,所以在数据分析中选择一线城市里数据记录较全面的北京和上海进行指标计算,这也是在实证分析部分选取两个城市的主要原因。针对房屋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的特征,论文选择对应的能够反映房地产泡沫的代表指标——房价收入比和房屋的租售比。结果显示,我国一线城市房地产的确存在泡沫,已经达到了非常危险的状态。尤其是两个城市用不同的数据指标计量,却都在2010年达到了房地产泡沫的峰值。分析发现,这是我国专家预测我国四万亿投资刺激经济将于2009年下半年产生效果的预测完全吻合。显然对于加大投资的刺激,一线城市的反应更为激烈,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价格泡沫。于是文章转入第二条主线,以一线城市为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关于第三个问题,我们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文章分别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包括马克思)生产成本决定论,边际学派的效用决定论,新古典的均衡价格论,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并认真思考了各理论在房地产价格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以供求均衡分析为主框架,兼顾各种理论考虑影响房价因素,建立了需求5个方面,13个子因素:供给6个方面10个子因素的供给与需求均衡模型。针对均衡分析框架本文采用经济学分析、均衡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以下结论:房价上涨初期供求因素共同决定房地产价格变动方向,随着价格的不断升高到非理性泡沫的产生,需求因素起到了更多的作用。解决房屋的旺盛需求是一线城市房地产降温的关键所在。随后文章希望用实证分析来验证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实证分析中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一同验证前文结论。首先通过已有研究成果的建模启示建立本文简单的供给与需求均衡模型。文章选取一线城市南、北两方代表上海和北京作为实证分析对象,以框架代表指标从2003年至2013年的面板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各指标与房价的关联性,对两个城市的计量同时证明了供求分析结论:虽然各因素与房价关联都较为密切,但是前三大影响因素均为需求因素,需求因素对房价的影响力要大于供给;用主成分分析法则通过降维的方式,得出模型的线性方程。两个城市的线性方程现实同样的信息:前5名重要影响因素中有4个因素都是需求因素,需求因素占据影响价格的主导地位。所以,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却十分吻合,所以重点制定影响需求因素的政策同时兼顾供给方面的调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有:一.房价洛伦兹曲线的尝试。洛伦兹曲线本身是描绘一种收入均衡与否的状态,而经过转换概念,本文首次提出房价洛伦兹曲线的定义,并用其描绘房价城市间差距过大的状态,由于数据有限,仅以我国房价前一百城进行描绘;二.反复验证结论,使结论更加可信。理论分析结论和实证分析结论相一致是第一轮验证: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实证分析是第二层验证;每一种分析方法都共同针对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得出相同结论是第三层验证。三.文章首次把房价上涨过程人为分成三部分,用供求曲线的均衡形成图文并茂的解释房价上涨以及逐渐出现泡沫的全过程,使变化和结论更加直观;四,第一次较全面的从市场角度分析了对房价产生影响的供求方面及各子因素。以往研究文献大多数从一个或若干因素角度去分析房价,有的不成体系,有的考虑方面过于狭窄。本文通过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对房地产市场的深入分析,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房价市场均衡框架指标体系。最后全文的主要分析结果如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确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个城市房地产业发展不均衡,房价差异过大。主要价格泡沫集中在一线城市。通过本文供求分析框架的建立、经济分析以及均衡分析,认为需求旺盛是引起我国一线城市房价过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之前的猜测:供给和需求双方共同决定了房价,但显然过高的房价要更多的归因于需求旺盛。通过对我国调控房地产的已有政策进行回顾分析,得出政策效果不理想的论断。结合全文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王小明[7](2013)在《民间美术的模式化特征 ——以中国民间木版门画艺术样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就门画艺术形态与乡土语境的关系而言,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时十年打捞的民间年画资料进行细致的民俗艺术形态的综合研究。主张对民间美术从民俗生活角度进行学术关怀,强调研究对象——门画艺术的图像造型、创作主体的意识能动性、民俗社会情景等因素。在这种视角下,民间美术的概念不再是单纯的艺术表现,而是立体的民俗艺术现象。它展现为活生生的“人”的活动,是存活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有特定民俗功能的艺术。因此,文章将民间美术置于语境中讨论,强调研究对象的时空背景。运用身体民俗学理论和社会学的常民方法论,从民俗的身体性与现实性出发,研究“人”和“民俗”本身的生活美术。因此,本文更多的是关注有人在场的,与“人”同为一体的生活艺术,而不是把民间美术从生活的整体中抽离出来,做孤立的形态结构上的研究。论文选择门画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门画在年画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它值得研究和开掘的空间在于门画与门的观念的密切联系;门神与家户的关系。首先,作为民俗艺术的门画和“民俗生活模式化”概念紧密相连。有些民间艺术尤其体现了民俗模式化的顽强生存表现,它在形象和内涵上不变的约束性较强。以门画艺术为例可以说明这样的问题。其次,民众对门画艺术有共同的乡土知识背景。一定的门画艺术符号,在一定的乡土生活中是结合民众的全部文化知识背景的,包括中国人对门神的信仰,对家庭的概念,对门户的观念,都有约定俗成的认知。文章试图抓住“门”和“画”,“神”和“吉祥”等观念,看出这类画种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的约束性和知识结构的稳定性,从而造成门画艺术样式的模式化特征。文章结论试图将民间美术的模式化特征进行理论升华,提出民间文化的自律性观点。自律性是结合民俗主体的能动性和民俗的生活化特点,以艺术表现为形态的民间文化特征。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规范,它的动作发出者是民俗中的个人和群体,是在重复性的生活世界中,以自我规范的方式承袭传统的民俗认知。本文结合美学、知识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等知识,有意识地以民俗学视角审视艺术学领域的问题,特别是对乡土艺术的研究进行意义层面的深度阐释。将门画置于民俗学的学术语境和理论背景中,试图揭示这类年画艺术传统的文化精髓和创作主体的情感世界。论文希望通过对门画艺术以民俗语境、民俗生活模式、民俗主体能动性的理论构建和探讨,提升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经验性研究。
曾军辉[8](2013)在《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和新浪微博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传媒技术不断发展,传播形态和媒介市场也不断在变革。现在一种媒介很难单纯只凭自己优势在传媒市场中发展壮大,媒介和媒介之间的横向联合行为已成为当今的媒介场景:传统媒体借助各种新媒体拓展渠道;各种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完成内容架构,吸引新媒体受众。而各种媒介横向联合常又创造出例如手机报之类的独特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需要。媒介融合和融合媒介已成为传播领域中的焦点。当微博以即时、快速、互动等独特传播特征出现,就吸引了大批拥趸的目光。报纸、杂志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拥抱微博,借助微博这种社交平台为自己服务。同时微博平台上也汇聚了众多传统媒体,成为它的优质资源,是黏住微博受众的重要手段。两种媒介的互相交融联系,是机遇还是挑战?是利用还是被取代?电视和微博的融合,非常需要全方位观察、全景观察、全面分析。很多研究者都是从微博的角度出发,研究微博给电视造成的巨大挑战。本文新辟一种观察视角,从电视的角度出发,第一次采用“电视机构→电视栏目→电视传媒人→受众”的分层循环研究方法。在电视机构与微博的研究篇章中,笔者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电视机构,观察电视机构与微博融合的效果。笔者发现:电视媒体已借助微博为传统新闻生产注入新力量,同时也借助微博第一次采用“拟人化”的语态和受众直接进行沟通交流,彻底颠覆了以往冷冰冰机构形象。另外,电视媒体也和其他传统媒体在微博上联合互动,形成了强有力的传播矩阵,产生了“传统媒体微博集群”效应,成为引用舆论话语场最有利的力量。笔者认为微博舆论场中,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并未失效,虽微博等社交平台赋予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倘若没有传统媒体等强大舆论领袖的帮助,麦克风就不能插上最关键“电源”,将沦为不能发声的麦克风,人人手中的握着的只能是随风摇摆的小“麦秆”。在电视传媒人使用微博情况篇章中,笔者对62位电视传媒人发放了调查问卷,深度访谈数十位电视媒体人,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电视传媒人的微博进行了详尽分析。同时文中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第一次实证研究了电视传媒人在微博舆论领域中的关系图。笔者发现:电视人微博已构建了带有强烈职业特征的“个人传播体系”,即“记者自媒体”;微博舆论领域里,传媒人不是随波逐流的普通人,他们凭借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传统媒体塑造的形象,成为了微博场域的“孔雀舆论领袖”,他们带着特属自己的庞大粉丝群,拖着“漂亮长尾”在舆论场中翩翩起舞,主导着舆论的方向和场域;微博传播并不是单纯的病毒式裂变,微博是一种特殊的“分层开屏”传播方式,“孔雀舆论领袖”和其他“虎豹型舆论领袖”、“猫兔型受众”采用“分层开屏”传播方式,才能不断地推动舆情的发展。本文第一次展开了专门针对受众如何看待电视微博的调查,借用权威调查公司的调查库,分层抽取一至三四线城市共1103名调查者,调查受众的社交媒体的选择习惯及对电视微博的印象研究。本文发现:电视媒体仍旧是受众使用率最高的,也是受众最喜欢的媒介,受众非常愿意借助微博和电视媒体进行交流。他们认为电视媒体开设的微博能给自己带来正面引导作用,而电视人微博中个人生活观点对青少年受众有着强烈的引导作用。此外,很多人研究者认为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会导致传统媒体在重大事件中失势失语。但笔者研究表明,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后,87%的受访者都认为自己会等候传统媒体主流权威的报道。在重大事件中,受众绝大多数仍愿相信主流权威的传统媒体的报道。这份调查结果是对“传统媒体已没落”言论的强有力量的反击,但同时也给主流权威媒体提出了新要求:新旧媒体横向融合的大时代里,传统主流媒体要更加仔细研究新媒体的特征、了解受众的真正需求,认真思考如何在多媒介融合环境中继续坚持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的大旗,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刘明亮[9](2010)在《北京798艺术区:市场语境下的田野考察与追踪》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社会学统计方法,以北京798艺术区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798艺术区这一典型个案的剖析,深刻理解和认识全球背景和市场语境下艺术群落内部及其与社会的多元互动关系。艺术区和画家村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大陆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现象。北京798艺术区是继大陆最早的画家村(圆明园画家村)之后的一个典型代表,最初是因为一群职业化自由艺术家聚集而形成,随后由于大量画廊入驻和商业化转向而致艺术家开始逐渐撤离,798艺术区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当代艺术的画廊聚集区。798艺术区作为一个个案,一个“田野”,既有其自身的结构和特征,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同时也受到国内外政治、文化、艺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结构和功能。798艺术区不是一个单纯的区域概念,而是具备多重可能性的象征性符号。798艺术区的艺术生态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状态,在这个艺术群落中,各成分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这些不同的成分之间通过市场连接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多元互动链条。798艺术区的发生和发展,是不同层次力量、不同利益方不断博弈的结果。同时798艺术区的变迁和所遇困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时期当代艺术及艺术群落的整体面貌和艺术生态。中国的艺术群落,是伴随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而出现的独特文化、艺术现象。这一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相形相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艺术村落的变迁史和艺术家的“迁徙史”,实际上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变迁史——从“地下”到“地上”、从“边缘”到“主流”。从艺术市场的角度看,798艺术区的变迁是在市场语境下的不断解构和建构过程;从全球化的背景来看,又是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或者说又是一场文化的角逐。798从废弃工厂到当代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集散地的“再造”过程,集中凸显了在全球化背景和市场语境下,民间力量开始超越早期的理想主义阶段的“乌托邦”追求,并将艺术的追求和当下的社会及人的生活状态相结合,开始了对自身话语权的主动诉求。其“再造”的理念和行为以及将798艺术区以一种开放、公共性的姿态推向公众的方式,既有突出的前瞻性,也有积极的实践性;既克服了早期当代艺术始终处于“地下”和小圈子的状态,又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性道路。但是,798艺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该群落受到了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其困境正是中国艺术市场不成熟的鲜明反映。只有建立起健康成熟的艺术市场,中国的当代艺术才有健康发展的可能,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才能在竞争中不断确立自己的本土地位。
冯钢[10](2006)在《房地产广告:一个时代变迁的真实文本 ——以成都房地产广告(1992年—2004年)为样本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众多的广告中,房地产广告是今天中国报纸上投放量最大,而又制作最精美的广告,加之围绕房地产推广所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其级别档次都相当高,声势影响都相当大,使房地产广告既在广告发布里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今天中国社会里,房屋无疑是人们一个最大的社会身份符号,而购买房屋也成了今天中国社会消费金额总体最高的集体消费仪式。因此,对房地产广告的研究具有比其他商品广告更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的目的是以房地产广告为个案,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近10多年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分析在全球化时代当东西方文化相遇后,二者呈现出的进退历史和复杂表征,解读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后,普通中国人关于完美生活的想象。 全文共分7个部分。 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基础,主要阐释本文立论的基础和背景。作为房地产广告产品的建筑的既是物质实体的存在,也具意识形态的表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居住空间不仅体现出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理想追求,也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并体现出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承载着关于事业、家庭、亲情和审美的美好梦想。这种独特而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的二元性使之比其它任何商品都具有更为深厚的意蕴,它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这就决定了房地产广告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传播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新的转型期,其中一个特征就是消费社会的兴起,中国居民消费开始转向高档耐用消费品,中国城市也全面进入了
二、昆明楼市怀揣春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楼市怀揣春天(论文提纲范文)
(2)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企业战略管理 |
2.1.2 发展战略 |
2.1.3 企业资源 |
2.1.4 企业能力 |
2.2 相关理论 |
2.2.1 资源与能力理论 |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3 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
2.3 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法 |
第3章 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3.1 九江XH房地产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状况 |
3.1.2 公司组织结构和员工结构 |
3.1.3 企业文化简介 |
3.1.4 开发能力介绍 |
3.2 九江XH房地产公司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九江XH房地产公司外部行业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
3.3.1 新进入者威胁 |
3.3.2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3.3 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
3.3.4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
3.3.5 替代品分析 |
3.4 九江XH房地产公司内外部环境SWOT综合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会 |
3.4.4 威胁 |
第4章 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
4.1 战略愿景和使命 |
4.2 战略目标 |
4.3 总体战略 |
4.3.1 战略匹配分析 |
4.3.2 总体战略提出 |
4.4 竞争战略 |
4.4.1 集中化战略 |
4.4.2 差异化竞争战略 |
4.5 职能战略 |
4.5.1 营销战略 |
4.5.2 财务战略 |
4.5.3 研发战略 |
4.5.4 人力资源战略 |
第5章 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 |
5.2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
5.3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
5.4 完善科学管理和制度建设 |
5.5 获得土地资源和政府政策支持 |
5.6 完善“借用还”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理论视角 |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二节 重返行动者与实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二节 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三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四节 调查内容与结构 |
第四章 机会隐现 |
第一节 住房市场的重新启动 |
第二节 大城市化与市场分化 |
第三节 国家对市场的再介入 |
第四节 政策市与福利房隐现 |
第五章 机会认知 |
第一节 观念与经济行动 |
第二节 理论自觉的体现 |
第三节 社会网络的作用 |
第四节 示范效应的发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资源涌现 |
第一节 制度性的口子与漏洞 |
第二节 开发商的排斥与笼络 |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增援机制 |
第四节 中介公司的特殊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行动策略 |
第一节 家庭内资源动员 |
第二节 家庭外资源动员 |
第三节 利益主体的博弈 |
第四节 利益共同体生成 |
第八章 行为结果 |
第一节 市场与阶层的再生产 |
第二节 市场与社会风险积聚 |
第三节 矛盾心态与深层困境 |
第九章 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思考 |
一、住房投资之中国特色 |
二、住房市场秩序的转型 |
三、住房保障之如何可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访谈对象简介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三、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 |
一、中产阶层的社会学观察 |
(一) 近代中国中产阶层雏形与消亡 |
(二) 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 |
二、都市文化崛起与中产阶层话语扩张 |
三、中国都市小说的兴起与中产阶层书写 |
第二章 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 |
一、高校知识分子形象系列:市场化时代的多维人格 |
二、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形象系列: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变形记” |
三、中小企业主形象系列:经济理性主义的实践者 |
四、中低级官员形象系列:权力镜像中的人性解码 |
五、艺术工作者形象系列:美与“丑”并存的圈子 |
第三章 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 |
一、物质欲望:流金时代的厚利主义 |
(一) 当代启蒙语境下的财富观 |
(二) 经济理性主义催生的创富传奇 |
(三) “击鼓传花”游戏中的人性反思 |
二、情色写真:身体表达的自我主义 |
(一) “有闲阶级”的游戏 |
(二) 性压抑下的反拨 |
(三) 都市异化的表征 |
(四) 异性上位的筹码 |
三、处世之道:精致周到的利己主义 |
(一) 圈子文化 |
(二) 交换逻辑 |
(三) 竞争“无间道” |
(四) 个人主义奋斗 |
第四章 中产阶层身份共同体的建构 |
一、消费时尚与身份标签 |
(一) 作为符号的霓裳神话 |
(二) 美食营造的精致生活 |
(三) 富裕阶层的身体美学 |
(四) 闲暇生活的优雅趣味 |
二、空间区隔与地位界线 |
(一) 住宅空间:生活品味的标识 |
(二) 职业空间:都市权势的图腾 |
(三) 社交空间:累积资源的场域 |
三、身份比较与阶层意识 |
(一) 阶层比较下的社会透视 |
(二) 西方中产阶级的身份想象 |
(三) “名实之间”的身份焦虑 |
第五章 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 |
一、焦虑时代的表征 |
(一) 婚姻的脆弱 |
(二) 恋爱的恐惧 |
(三) 竞争的压抑 |
(四) 生态的隐忧 |
(五) 财富的疑虑 |
(六) 人生的虚无 |
二、焦虑的症候与隐喻 |
(一) 抑郁症:频繁的“精神感冒” |
(二) 幻听症:嘈杂都市的痼疾 |
(三) 不孕症:人类前途的警示 |
(四) 肠胃症:欲壑难填的苦果 |
(五) 病理性赌博症:人性荒芜的切片 |
三、反省与救赎 |
(一) 爱的救赎:抚慰心灵的力量 |
(二) 伦理救赎:谋求义与利的合体 |
(三) 宗教救赎:听从智者的开释 |
(四) 艺术救赎:提升生命的高度 |
第六章 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 |
一、叙事策略 |
(一) 都市时空的发现 |
(二) 感官叙事的运用 |
(三) 通俗传奇的嫁接 |
(四) 文学影视的并置 |
(五) 隐喻修辞的指向 |
二、现实困境 |
(一) 平面化的呈现 |
(二) 类型化的倾向 |
(三) 批判性的缺失 |
(四) 代言者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中国和平发展背景下的国际话语权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框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国际话语权的概念分析与理论来源 |
第一节 国际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
一、话语与话语研究 |
二、指向权力的话语权概念 |
三、国际话语权的内涵界定 |
四、国际话语权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
第二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国际关系思想和话语学说 |
二、毛泽东的国际战略理论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理论 |
四、习近平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战略新思想 |
第三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相关理论借鉴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 |
三、国际传播学理论 |
第二章 中国和平发展背景下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和平发展的外部挑战亟待话语权构建 |
一、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内容 |
二、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关系复杂调整 |
三、政治多极化下意识形态斗争依旧激烈 |
四、区域集团化下周边安全形势日趋紧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巩固需要话语权构建 |
一、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兴起与话语权 |
二、20世纪初俄共(布)党的两条话语战线 |
三、二战以来社会主义阵营内外的话语之争 |
第三节 竞争崛起产生的分歧管控依赖话语权构建 |
一、改变中国国际舆论地位的有效手段 |
二、扞卫中国国家利益拓展的合理途径 |
三、对倡导世界和平与实现民族复兴的积极诠释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基于共产国际关系的中共早期话语权实践 |
第二节 毛泽东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实践及启示 |
一、抗日时期国际统一战线中的话语权探索 |
二、建国后毛泽东主动定位国际话语的尝试 |
三、毛泽东国际话语实践的几点启示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实践及启示 |
一、邓小平维护独立自主的实践 |
二、邓小平塑造国际合作形象的实践 |
三、邓小平国际话语实践的几点启示 |
第四节 后冷战时代中共领导人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历史进程 |
一、江泽民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实践及启示 |
二、胡锦涛构建国际话语权的机遇与挑战 |
三、习近平开创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新起点 |
第四章 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现实态势与主要任务 |
第一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五大领域构成 |
一、国际政治话语权态势 |
二、国际经济话语权态势 |
三、国际文化话语权态势 |
四、国际生态话语权态势 |
五、国际军事话语权态势 |
第二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扩展任务 |
一、话语权要呈现量变到质变的特征 |
二、话语权要突破既有层次实现递进 |
第三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转化任务 |
一、话语权要分清不同场景灵活变换 |
二、话语权要克制和平衡正反作用力 |
三、话语权要实现制度与规则的内外化 |
第五章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要素结构及薄弱环节 |
第一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双元结构分析 |
一、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静态结构 |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动态结构 |
三、从习近平外交演讲看如何实现静态与动态结构的转换 |
第二节 从话语权的基础构建看形象认知较为单一 |
一、2007年对于文化中国形象认知的调研分析 |
二、2013年对于中国人形象认知的调研分析 |
三、对于两份调研报告的比较总结 |
第三节 从话语权的战术构建看议题生产相对匮乏 |
一、中国外宣议程与西方关注议题的异同比较 |
二、中国话语议题生产的外在劣势 |
第四节 从话语权的战略构建看组织建设有所不足 |
一、中国政府组织的国际参与能力偏低 |
二、中国媒介组织的国际报道思维仍旧 |
三、中国企业组织的国际制度应变较慢 |
四、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合作程度浅 |
第六章 完善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原则与路径 |
第一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应遵守的原则 |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
二、充分阐述“中国梦”的原则 |
三、勇于担当负责任大国的原则 |
四、秉承“韬光养晦”方针的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应强化的机制路径 |
一、形成大国对话与博弈的常态机制 |
二、开辟制度创新与安排的供给机制 |
三、推动多层次与宽领域的合作机制 |
第三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应采取的措施路径 |
一、深化地缘政治下的“一带一路”战略 |
二、塑造广泛认同的价值理念 |
三、重视话语权内容的相关人才和智库培育 |
四、促进民间公共外交的合理对接 |
五、加强中国国际传播平台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我国城市房地产价格决定的经济学分析 ——以我国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房地产泡沫研究 |
1.2.2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
1.2.3 房价调控政策分析 |
1.2.4 心理预期对房价的影响研究 |
1.2.5 房价与国际资金介入的关联分析 |
1.2.6 房地产行业周期波动研究 |
1.3 论文的方法、主要观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观点 |
1.4 写作思路、篇章内容与主要分析架构 |
1.4.1 文章的写作思路 |
1.4.2 文章的篇章内容 |
1.4.3 文章分析主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1.5.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我国房地产业的改革发展与一线城市的房价 |
2.1 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 |
2.2 我国一线城市现状分析 |
2.2.1 概念界定 |
2.2.2 一线城市分析的必要性 |
2.2.3 一线城市房价现状 |
2.3 我国一线城市泡沫分析 |
2.3.1 定义 |
2.3.2 泡沫现状 |
2.3.3 指标选取 |
2.3.4 住房收入比 |
2.3.5 房屋租售比 |
2.3.6 结论 |
2.4 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
2.4.1 社会资源配置严重紊乱,不合理 |
2.4.2 造成收入分配严重失去平衡 |
2.4.3 强化经济周期 |
2.4.4 引发社会腐败现象的加剧 |
2.4.5 造成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现象的出现 |
第3章 相关经济学理论追溯及启示 |
3.1 成本决定论 |
3.1.1 生产费用价值论 |
3.1.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
3.1.3 成本决定理论在房地产的应用 |
3.2 效用决定论 |
3.2.1 效用价值论 |
3.2.2 边际效用价值论 |
3.2.3 效用理论的应用 |
3.3 价格均衡理论 |
3.3.1 均衡理论内容 |
3.3.2 价格均衡理论的应用 |
3.4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3.4.1 级差地租 |
3.4.2 绝对地租 |
3.4.3 垄断地租 |
3.4.4 地租理论在房地产的应用 |
3.5 区位理论 |
3.5.1 区位理论的演进 |
3.5.2 城市空间形态 |
3.5.3 区位理论在房地产价格方面的应用 |
3.6 总结 |
3.6.1 理论总结 |
3.6.2 在供求均衡分析理论框架下建立本文研究框架 |
第4章 影响我国房产需求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
4.1 房地产的需求特征 |
4.1.1 住房需求对价格及收入缺乏弹性 |
4.1.2 房屋需求的延迟性并随着时间不断增长 |
4.1.3 按揭购房挖掘了潜在需求 |
4.1.4 住房不仅仅是消费品,更是具有一定保值功能的投资品 |
4.1.5 房产需求的区域性特征 |
4.2 人口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
4.2.1 人口 |
4.2.2 城市化的演变 |
4.3 预期 |
4.3.1 人民币升值预期 |
4.3.2 通货膨胀预期 |
4.3.3 房价上涨预期 |
4.4 替代品分析 |
4.4.1 租房市场 |
4.4.2 股票市场分析 |
4.5 消费者偏好分析 |
4.5.1 投资观念保守 |
4.5.2 房在中国是家的代名词,也是结婚的前提条件 |
4.5.3 以房养老 |
4.5.4 房屋配套资源的偏好 |
4.5.5 小结 |
4.6 购买力分析 |
4.6.1 可支配收入 |
4.6.2 家庭储蓄 |
4.7 需求曲线分析 |
4.7.1 使用需求 |
4.7.2 投资需求 |
4.7.3 市场需求曲线的获得 |
第5章 影响我国房产供应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
5.1 房地产的供应特征 |
5.1.1 房屋供应的区域性和差异性 |
5.1.2 土地的稀缺性 |
5.1.3 政府垄断土地供给市场,滋生腐败土壤 |
5.1.4 高地价政策成为政府创收重要来源 |
5.1.5 房屋买卖对需求变化的反应存在滞后性 |
5.2 房地产行业利润率 |
5.3 开发商成本 |
5.3.1 土地价格 |
5.3.2 开发商承担的税费 |
5.3.3 建筑安装成本 |
5.4 生产规模 |
5.4.1 房地产总投资 |
5.4.2 竣工面积 |
5.5 开发商预期 |
5.6 政府相关制度 |
5.6.1 土地审批制度 |
5.6.2 土地供应制度 |
5.7 房地产行业组织模式 |
5.7.1 房地产开发商数量 |
5.7.2 行业集中度 |
5.8 供给曲线分析 |
第6章 我国城市房地产价格决定的供求分析和实证分析 |
6.1 供求均衡分析 |
6.1.1 前期房价上涨的形成 |
6.1.2 投资进入市场初期的供求均衡分析 |
6.1.3 投资白热化的均衡 |
6.1.4 结论 |
6.2 实证分析 |
6.2.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6.2.2 实证分析总体说明 |
6.2.3 灰色关联分析 |
6.2.4 主成分分析法计量(一次线性关系求证) |
6.2.5 结论 |
第7章 政策分析与建议 |
7.1 政策分析 |
7.1.1 税收政策 |
7.1.2 四万亿计划 |
7.2 建议 |
7.2.1 影响需求因素的建议 |
7.2.2 影响供给因素的建议 |
7.3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民间美术的模式化特征 ——以中国民间木版门画艺术样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1.2 概念辨析 |
1.2.1 民间美术概念辨析 |
1.2.2 民间美术与民间艺术 |
1.2.3 民间美术与民俗生活 |
1.2.4 门画的画种定义 |
1.3 理论基础 |
1.3.1 语境中的民间美术 |
1.3.2 民俗的模式化特征 |
1.3.3 民俗主体的价值 |
1.3.4 禁忌民俗与吉祥文化 |
1.4 门画艺术的模式化特征 |
1.4.1 人物模型的范式化 |
1.4.2 艺术造型的模式化 |
1.4.3 技艺传承的程式化 |
1.4.4 艺术风格的在地化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5.1 国内研究 |
1.5.2 国外研究 |
1.5.3 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门画艺术与时代文化语境 |
1.1 门与门祭及岁时节令 |
1.2 门画艺术发展的历史综述 |
1.3 从汉画像砖到门画人物图像演变 |
第二章 门画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 |
2.1 门的内外边界文化寓意 |
2.1.1 凶险的屏障 |
2.1.2 阴界与阳界之隔 |
2.1.3 隔绝贫穷与疾病 |
2.2 门与家的空间内在联系 |
2.2.1 门与家的秩序 |
2.2.2 门与长老统治 |
2.2.3 门与男女有别 |
2.3 门画与年俗文化 |
2.4 门画的功利性诉求 |
第三章 门画禁忌民俗认知与样式传承模式 |
3.1 门画张贴的时空分布 |
3.2 门画艺术塑造的禁忌范式 |
3.2.1 门画图像禁忌 |
3.2.2 门画色彩禁忌 |
3.3 主体能动性与门画样式传承模式 |
3.3.1 门画中的“粗活”与“细活” |
3.3.2 艺术样式的传承与再造 |
第四章 门画人物角色与图像元素的文化解释 |
4.1 门画人物的角色定位 |
4.1.1 门画人物角色之“平安”类 |
4.1.2 门画人物角色之“福”类 |
4.1.3 门画人物角色之“禄”类 |
4.1.4 门画人物角色之“财”类 |
4.1.5 门画人物角色之“喜”类 |
4.1.6 门画人物角色之“圆满” |
4.2 门画女性形象的隐喻 |
4.2.1 女将门神 |
4.2.2 孕育生命 |
4.2.3 柔美佳丽 |
4.2.4 慈母善诱 |
4.2.5 庇佑儿童 |
4.2.6 相夫教子 |
4.2.7 祥和延寿 |
4.2.8 新式女性 |
4.3 门画瑞兽与坐骑的双向对应 |
4.4 门画法器与人物造型 |
4.4.1 武将的法器 |
4.4.2 文官的宝物 |
4.4.3 仕女与童子的吉祥物 |
4.5 门画人物着装与身份认定 |
4.5.1 武将门神 |
4.5.2 文官门神 |
4.5.3 仕女门画 |
4.5.4 童子门画 |
小结 |
第五章 门画艺术构成的模式化特征 |
5.1 门画艺术构图模式 |
5.1.1 人物突出 |
5.1.2 主次分明 |
5.1.3 向心对称 |
5.1.4 背景留白 |
5.2 门画人物造型的艺术特点 |
5.2.1 夸张写意 |
5.2.2 但求神似 |
5.2.3 直观率意 |
5.3 门画艺术色彩构成分析 |
5.3.1 吉祥喜庆之色 |
5.3.2 富贵明艳之色 |
5.3.3 门画的间色 |
5.3.4 门画的冷色 |
5.3.5 门画的对比色 |
5.3.6 必不可少之色 |
5.3.7 门画的附属色 |
第六章 门画艺术多样性模式 |
6.1 门画的吉祥文化特征 |
6.1.1 门画的谐音艺术 |
6.1.2 门画的吉祥图案 |
6.2 门画艺术的地域性特征 |
6.2.1 木版门画北方地域特色比较分析 |
6.2.2 木版门画南方地域特色比较分析 |
6.2.3 木版门画南北方地域特色比较分析 |
结语——从民间美术的模式化特征看民间文化的自律性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课题情况说明 |
致谢 |
(8)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和新浪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人声鼎沸的媒介融合市场 |
二、 考验严峻的传统传媒行业 |
三、 激流逼近的传播变革行动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问题 |
三、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刊物研究 |
二、 国内刊物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电视与微博 |
第一节 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和溯源 |
一、 媒介融合概念的厘定 |
二、 媒介融合研究的焦点 |
三、 媒体融合的动因及其过程分析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新势力——微博 |
一、 微博横空出世改写传播方式 |
二、 微博势力迅速扩张形成新的舆论场域 |
三、 微博冲击传统媒体侵染传统媒体领域 |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老场域——电视 |
一、 制播时间持续缓增遭遇新媒体挑战 |
二、 不断加大资源整合扩大新媒体业务 |
三、 借力微博新渠道重构评估体系 |
第三章 电视媒体使用微博研究 |
第一节 电视机构使用微博过程研究 |
一、 电视机构微博概况 |
二、 电视机构微博内容呈现 |
三、 电视机构使用微博目的 |
四、 电视栏目使用微博过程 |
第二节 电视机构使用微博效果研究 |
一、 内容交互研究:到底是谁改变了谁? |
二、 舆论影响力研究:到底是谁主导谁? |
第四章 电视从业者使用微博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及其研究过程 |
一、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样本获得与问卷设计 |
三、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方法 |
四、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陈述 |
五、调查结果陈述方式 |
第二节 电视媒体人使用微博动机研究 |
一、 电视媒体人:被微博的即时性和便利性所吸引 |
二、 电视媒体人微博:新闻线索的天然场所 |
第三节 电视媒体人微博内容特征研究 |
一、 电视媒体人微博页面呈现研究 |
二、 电视媒体人微博的内容类型研究 |
三、 电视媒体人微博语态研究 |
第四节 电视媒体人微博的群体特征研究 |
一、 电视媒体人微博:凸显职业身份的个人传播“自媒体” |
二、 电视媒体人微博:凸显职业身份的社会舆论引导者 |
第五节 电视媒体人微博的性质与归属研究 |
一、 电视传媒人微博:“孔雀舆论领袖”的自我律定 |
二、 电视媒体人微博:引导“社会流瀑”,杜绝媒介审判 |
第五章 受众与电视媒体微博互动研究 |
第一节 问卷设计和研究方法 |
一、 问卷设计目的和内容 |
二、 研究方法和执行情况 |
第二节 受众对新旧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 |
一、 传统媒体:电视是受众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 |
二、 新媒体:互联网门户网站是网上阅读首选 |
第三节 受众对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
一、 受众对社交媒体的选择 |
二、 受众使用新浪微博基本情况 |
第四节 受众对电视媒体人微博的印象分析 |
一、 电视名人新浪微博成为受众关注的重点 |
二、 受众关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微博 |
三、 受众关注全国卫视主持人微博 |
四、 受众关注的电视媒体制片人、评论员 |
五、 受众关注的报纸网站媒体人 |
第五节 受众对电视媒体人微博的态度分析 |
一、 受众选择电视名人微博的原因 |
二、 受众关注电视名人微博的目的 |
三、 受众对电视名人微博的态度 |
四、 受众对电视名人微博的职业伦理评介 |
五、 受众对电视名人微博公信力的印象 |
第六节 受众对电视栏目微博的态度分析 |
一、 受众关注电视栏目微博的目的 |
二、 受众关注电视栏目微博的原因 |
三、 受众不关注电视栏目微博的原因 |
四、 受众对电视栏目微博征集新闻线索的态度 |
五、 受众心中最好的电视栏目微博排名 |
第七节 重大事件中受众选择媒介行为研究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媒体人使用社交媒体调查问卷 |
附录二:受众对社交媒体态度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9)北京798艺术区:市场语境下的田野考察与追踪(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论题的提出 |
二、时代背景与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选题意义 |
第一章 北京798艺术区发展概况 |
第一节 798艺术区前背景:圆明园艺术群落 |
一、曾经的"异托邦" |
二、身份认同及其实践 |
三、地缘业缘下的"团体" |
四、梦想的破灭 |
五、市场因素的萌芽 |
第二节 工业废墟上的文化经验:后工业背景下区域功能的转变 |
一、798艺术区区域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
(一) 区域特点 |
(二) 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
二、展示与流通功能 |
三、公众不再缺席的当代艺术区域 |
四、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转换 |
第三节 利益博弈下的"再造798工厂" |
一、"再造":主动出击 |
二、积极的实践:"从遗产到资源" |
三、"再造":主动话语诉求 |
小结 |
第二章 多元互动的艺术生态 |
第一节 798艺术区的互动系统 |
一、主系统 |
二、次级系统 |
第二节 艺术家及其生态 |
一、798艺术区早期的艺术家群体 |
二、艺术家群落的变迁 |
(一) 2003-2009年北京798艺术区入驻机构及个人历年变化统计 |
(二) 2003-2009年北京798艺术区入驻机构及个人变迁分析 |
三、个案及其分析:对798艺术区"郝光事件"的思考 |
第三节 画廊 |
一、构成与类型 |
(一) 当代艺术为核心的丰富业态 |
(二) 中外机构及业态的统计 |
二、画廊入驻与艺术家的出走 |
(一) 798艺术区变化的几个阶段 |
(二) 画廊入驻与艺术区的商业化转向 |
(三) 艺术家的出走 |
三、双重压力下的本土画廊生态 |
(一) 艺术区内本土画廊状况简要分析 |
(二) 艺术市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四节 其他入驻者 |
一、丰富的业态 |
二、餐饮:生活的艺术化 |
三、LOFT生活方式与艺术化时尚 |
第三章 市场·艺术·艺术家——798艺术区引发的思考 |
第一节 当前798艺术区的问题与分析 |
一、入驻机构和个人对北京798艺术区的评价 |
(一) 对798艺术区现状的评价 |
(二) 对798艺术区未来发展的判断 |
(三) 对798艺术区管理的评价 |
二、当前影响798艺术区发展的部分显性因素 |
(一) 金融危机的影响 |
(二) 房租影响 |
三、"无权干涉业主房屋用途"折射出的定位等隐性问题 |
第二节 市场博弈下的利益转移——以798艺术节为例 |
一、2004-2009年798艺术节统计 |
二、名称之争及其潜在的经济利益权衡 |
三、2007年艺术节与市场利益转移和话语权力的过渡 |
四、市场利益转移中各方力量的平衡 |
五、市场利益转移下的力量分化 |
第三节 不断迁徙的艺术群落 |
一、群落不断迁徙的缘由 |
二、空间和心理上的双重"边缘" |
(一) 艺术群落的变迁 |
(二) "塔西提岛"的诱惑 |
(三) 主动放逐与心理上的边缘化 |
(四) 漂移中的"灰色地带" |
小结 |
结语 |
一、艺术区是滋生当代艺术"妖魔化"的温床? |
二、艺术区的定位? |
附表 |
一、798艺术区入驻机构及个人主要情况统计表 |
二、访谈统计 |
1、艺术家访谈 |
2、画廊及其他机构访谈 |
三、"面对金融危机,798艺术区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会议内容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10)房地产广告:一个时代变迁的真实文本 ——以成都房地产广告(1992年—2004年)为样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建筑: 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存在 |
2. 社会转型与消费社会的兴起 |
3. 广告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 |
4. 房地产广告研究中的问题 |
5. 文本来源、分析方法及研究目的 |
第一章 房地产广告概论 |
1. 房地产业形成的历史回顾 |
2. 作为特殊类别的房地产广告 |
3. 房地产广告在报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 |
4. 房地产广告的意识形态背景 |
5. 房地产广告的特性 |
第二章 1992年——1995年: 转型时期 |
1. 转型时期的特征鲜明 |
2. 阶层分化已现端倪 |
3. 西方文化独家一统 |
第三章 1996年——2000年: 进入消费主义时代 |
1. 西方文化核心与传统文化回归 |
2. 提升居住: 文化、环保与科技 |
3. 白领阶层的出现 |
4. 生活方式引起重视 |
5. 进入社区生活时期 |
第四章 2001—2004: 审美化生存 |
1. 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2. 传统文化强势崛起 |
3. 中产阶级成为消费主力军 |
4. 劲刮豪奢之风 |
5. 年轻一代的成长 |
6. 追求诗意居住 |
7. 成为时尚的怀旧 |
8. 消费艺术化 |
第五章 专题研究 |
1. 房地产广告中的东西方文化表现 |
2. 房地产广告中的世俗乌托邦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 部分房地产广告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获奖情况 |
致谢 |
四、昆明楼市怀揣春天(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泗州城市社会生活研究[D]. 胡灿.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2]九江XH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飞波. 湖北工业大学, 2019(12)
- [3]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D]. 施旖旎. 南京大学, 2018(12)
- [4]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D]. 彭海宝.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中国和平发展背景下的国际话语权构建研究[D]. 吴贤军.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6]我国城市房地产价格决定的经济学分析 ——以我国一线城市为例[D]. 贾曼莉. 吉林大学, 2015(03)
- [7]民间美术的模式化特征 ——以中国民间木版门画艺术样式为例[D]. 王小明. 天津大学, 2013(11)
- [8]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和新浪微博为例[D]. 曾军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1)
- [9]北京798艺术区:市场语境下的田野考察与追踪[D]. 刘明亮.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10]房地产广告:一个时代变迁的真实文本 ——以成都房地产广告(1992年—2004年)为样本的研究[D]. 冯钢. 四川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