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巩膜外冷凝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陈海英,黄正如[1](2021)在《显微镜下三联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分析显微镜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合并白内障的RRD患者17例(17眼)。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的解剖复位、视力、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为(15.2±3.6)个月。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预设术后屈光度与术后实测屈光度的比较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所有术眼的视网膜裂孔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视网膜压嵴位置良好,裂孔封闭,视网膜均解剖复位,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Z=3.825,P<0.001)。预设屈光度与术后实测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9,P=0.13)。术后I到II级角膜内皮水肿2眼,一过性高眼压2眼,轻中度前房纤维蛋白渗出2眼,不同程度后囊膜混浊4眼,黄斑前膜1眼,未出现视网膜下液引流和玻璃体腔感染、眼底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显微镜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能安全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RRD。
王倩[2](2021)在《影响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影响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和术后复发的因素及探讨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共121例121眼。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2.57±15.87岁,其中男59例,女6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组(扣带组)66例66眼和玻璃体切除组(玻切组)55例55眼。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裂孔情况、视网膜脱离程度、黄斑是否脱离、视网膜增殖程度、手术前后视力及眼压、裂孔封闭及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术式,分析与术后视力恢复、术后复发相关的因素及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术式的选择。结果:121眼初次视网膜复位98眼(81.0%),最终视网膜复位121眼,其中扣带组66眼,一次手术成功57眼,初次手术成功率为86.4%,最终视网膜解剖复位均成功;玻切组55眼,一次手术成功41眼,初次手术成功率为74.5%,最终视网膜解剖复位均成功。扣带组术前BCVA平均为0.91±0.68,术后BCVA平均为0.29±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玻切组术前BCVA平均为1.36±0.69,术后BCVA平均为0.70±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扣带组的病程(P=0.045)、黄斑状态(P=0.001)、术前BCVA(P<0.001)、累及象限数(P=0.001)与术后视力的恢复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玻切组的黄斑状态(P<0.001)、术前BCVA(P<0.001)、累及象限数(P=0.001)与术后视力的恢复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将P<0.1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扣带组的术前视力(P=0.014)、黄斑状态(P=0.017)与术后视力恢复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玻切组的术前视力(P<0.001)、累及象限数(P=0.002)、高度近视(P=0.031)与术后视力恢复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程(P=0.015)和术前BCVA(P=0.028)是影响SB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病程是影响巩膜扣带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2,OR=1.031,95%CI:1.003-1.060)。根据ROC分析结果显示,扣带组术前病程的阈值为47.5天。再次手术术式选择:扣带组复发9眼,6眼再次选择外路手术,3眼再次选择内路手术。玻切组复发14眼,11眼再次选择内路手术,3眼再次选择外路手术。结论:1.SB手术和PPV手术术后视力均显着改善。2.术前视力和黄斑是否脱离是影响SB手术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3.术前视力、累及象限数和高度近视是影响PPV手术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4.病程是影响扣带组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程超过47.5天术后复发的危险性明显增加。5.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时应考虑复发原因、复发时间、初次手术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曾百卉,王倩,韩宁,隋桂琴[3](2021)在《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常见的急性致盲性眼部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与上方裂孔引起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比,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至关重要。本文中笔者对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高宁,程育宏,谢安明,张明,刘钊[4](2020)在《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后干眼的评估》文中指出目的: 评估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后的干眼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拟行巩膜扣带术的患者78例(7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微创组接受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对照组接受标准巩膜扣带术。术前1周(基线)和术后1 d、1周和1个月分别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受试者干眼问卷进行干眼相关指标评估,运用眼表综合分析仪进行泪膜评估,采用Schirmer Ⅰ试验和荧光素染色。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发生或加重了干眼。主观症状和感受评分、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升高,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均下降,术后1 d是拐点,术后1个月未回归至术前基线水平。2组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和荧光素染色情况在术后1 d和1周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是术后1个月时,微创组的泪河高度(Z=1.04,P=0.041)、泪膜破裂时间(t=2.51,P<0.001)和泪液分泌试验(Z=2.34,P=0.043)优于对照组。微创组的OSDI和干眼问卷评分在术后1周和1个月时高于对照组(OSDI:t术后1周=2.54,P=0.012;Z术后1个月=-1.03,P=0.020;干眼问卷:t术后1周=3.04,P=0.011;t术后1个月=3.94,P<0.001)。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1 d、1周和1个月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升高(Z=-2.42,P<0.001;Z=-1.54,P=0.034;Z=-1.83,P=0.041)。结论: 巩膜扣带术会诱发或加重干眼。相比标准术式,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会改善和缩短术后早期的干眼症状,尤其是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行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干眼风险更小。
胡玉章,陈艳君,刘华,周波,廖可[5](2020)在《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连续确诊为RRD的376例39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4例224只眼,女性162例167只眼。单眼361例,双眼15例。患者平均年龄(37.16±16.36 )岁;平均病程3个月。视网膜裂孔数量1~10余个,分布于各个象限以及锯齿缘离断。患眼平均视力为0.27。391只眼中,视网膜脱离范围1个象限268只眼,2~3个象限97只眼,全脱离26只眼;累及黄斑231只眼。所有患眼均行单纯巩膜扣带手术。其中,单纯巩膜外加压手术376只眼,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手术9只眼,单纯环扎手术6只眼。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前后BCVA的变化以及视网膜复位率,同时观察患眼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91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75只眼,复位率为95.91%;未复位16只眼,占4.09%。视网膜未复位的16只眼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100.00%;其中,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8只眼,改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5只眼,单纯注气3只眼。患眼手术后平均视力为0.41. 391只眼中,眼压升高45只眼,占11.51%,于手术1~3 d后出现眼压升高;仅给予局部点药和20%甘露醇治疗,患眼于1~3 d后眼压完全控制。除1只巩膜下放液患眼发生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下出血以外,其余患眼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RRD患者,其视网膜复位率为95.91%,视力明显改善。
王雨薇[6](2020)在《改良的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治疗的主要目的一是促使视网膜复位,缓解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二是寻找并封闭视网膜裂孔。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是以最小量手术提高复位率,封闭裂孔,并减少并发症。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是重要的治疗RRD的手段,主要包含2种手术方式,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手术和局部垫压联合巩膜外环扎术。巩膜外环扎术(scleral encircling)可以发挥顶压作用的范围更广,被普遍认为可提高RRD患者视网膜复位率,但是由于巩膜外环扎术对患者角膜曲率、眼轴的影响可造成屈光状态的明显改变,所以,巩膜外环扎术的适应症及必要性一直存在争议。巩膜外冷凝术(cryotherapy)通过低温引起脉络膜炎症制造脉络膜视网膜粘连,从而封闭视网膜裂孔,是SB治疗RRD的常规步骤之一。然而,冷凝可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并且冷凝的强度难以精确掌握。而视网膜激光凝固术(laser photocoagulation)在有效封闭视网膜裂孔的同时,具有创伤较小,准确度高,较易操作的优点。所以,术后视网膜激光凝固术或许可替代术中巩膜外冷凝术成为更好的选择。目前现有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术中冷凝与激光光凝的对比、术中冷凝与术后1个月行激光光凝对比,而本研究中创新采用了术后1-7天行视网膜激光凝固术代替术中巩膜外冷凝术的策略,观察对RRD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和回顾性病例分析,探讨创新性地采用术后1-7天激光光凝代替术中冷凝,并且不进行巩膜外环扎的SB技术治疗RRD的疗效,为采用SB治疗RRD探寻手术量更小,治疗效果更佳的新策略。第一部分不进行术中冷凝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在行SB治疗RRD过程中,采用光凝代替术中巩膜外冷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术中巩膜外冷凝被替代的可能。[方法]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数据库起始时间至截2019/12/18。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根据NOS量表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并通过Stata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计算均数差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表示,按照α=0.05的检验水准,采用95%可信区间(95%CI)进行检验,如果检测结果没有异质性,则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如果存在异质性,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别计算光凝组和冷凝组的视网膜复位率,通过计算合并效应值比较光凝组和冷凝组视网膜复位率之间的差异,绘制森林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视力改变及并发症情况由于资料类型不统一,故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共7篇研究,包括RCT研究5项,其中对比冷凝和光凝的研究4项,及另外2项单臂研究。共1179名受试者,采用到冷凝的研究5项,共522眼,采用到光凝的研究6项,包括采用术中光凝的2项,术后1周以上进行光凝的3项,以及术后10天内行氩激光的1项,接受光凝的共627只眼。在对比冷凝和光凝的4项RCT研究中,共957名患者,接受冷凝的492只眼,接受光凝的患者465只眼。对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合并效应量后结果显示,冷凝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90%,95%CI[0.84,0.94],光凝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89%,95%CI[0.82,0.96]。冷凝组与光凝组间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相比,OR合并=94%,95%CI[0.65-1.35],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患者视力改善方面,本研究纳入的文献的结论整体相似,即不进行术中冷凝和进行术中冷凝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无明显的差异。同时,部分研究显示冷凝造成的眼前节炎症反应较光凝严重。[结论]在SB治疗RRD的过程中,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术中巩膜外冷凝相比,可以达到一样理想的视网膜复位率,并减少炎症反应,术中巩膜外冷凝是可以被替代。第二部分改良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回顾性研究[目的]评价对传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2点改进:第一是采用术后1-7天光凝代替术中冷凝,第二是不进行巩膜外环扎只针对视网膜裂孔行局部垫压术,探讨术后1-7天光凝代替术中冷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巩膜外环扎术的疗效和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9月-2018年10月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采用SB治疗RRD,术中并未针对裂孔进行冷凝治疗,而是术后1-7天激光光凝裂孔代替术中冷凝,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具体的手术步骤,将患者分为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以及等效球镜的变化。[结果]纳入研究共46例患者47只眼,右眼27只,左眼20只,男25例26只眼,女22例22只眼,平均年龄39.04±16.33岁;行单纯垫压患者27例28只眼,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患者19例19只眼,单纯垫压患者与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后1周,47只眼中,视网膜复位46只眼,占97.9%,单纯巩膜外垫压术的28只眼视网膜成功复位27只眼,占96.42%;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的19只眼全部视网膜成功复位,单纯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405>0.05)。所有患者术后任一观察时间点与术前的BCVA相比,均明显提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者的BCVA术后1周高于术后1月,术后1周高于术后3月,术后1月高于术后3月,并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月至术后6月视力趋于稳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分析单纯垫压术组患者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组患者,其BCVA变化规律与上述一致,并且,这2组患者在术前术后任意一个时间点的BCVA相比较,差异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垫压术患者的等效球镜向近视进一步发展,术后任一时间点与术前的等效球镜相比均有显着改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个时间点之间的等效球镜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的等效球镜也向近视进一步发展,术后任一时间点与术前的等效球镜对比均有显着变化,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纯垫压组不同的是,除术后1周与术后3月的等效球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每2个术后时间点的等效球镜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前,单纯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的等效球镜数值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在术后每一个观察时间点,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等效球镜均大于单纯巩膜外垫压术患者,并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月时,2组的等效球镜值的差距最大。[结论]术后1-7天激光光凝代替术中冷凝的SB治疗RRD的患者可以达到理想的视网膜复位率,简化手术操作,避免由冷凝造成的损伤。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可以得到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一样理想的视网膜复位率,并降低对患者屈光系统的损伤。因此,联合巩膜外环扎并不是增加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率的必要手段,需要对巩膜外环扎术的适应症进一步修正。
段冰芬[7](2020)在《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眼科收治入院的青年视网膜脱离(10岁-30岁)的患者46例,均为PVR D级[1]患者,术前均予矫正视力、眼压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检查。根据青年患者具体意愿,将其分为注药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注药组行地塞米松缓释剂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其中注药组占21人、对照组占25人。随访时间为6个月,对比分析该两组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PVR发生率、ME程度、视力改善情况以及前房炎症、高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研究的两组青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 D级患者,其术前矫正视力、眼压以及对侧正常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该两组可以进行对比分析。1、最佳矫正视力(BCVA):注药组和对照组术后1月时矫正视力较之术前均有改善;而注药组与对照组术后1月矫正视力对比分析后,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治疗效果:术后6月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达到解剖复位率)分别占85.7%和56.0%,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3、PVR发生率:注药组PVR发生率为9.5%,对照组PVR发生率为36.0%,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3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黄斑水肿(ME)程度:注药组对比对照组患者的黄斑水肿(ME)程度在术后1mo、术后3mo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8,P<0.05;P<0.01),而在术后1wME厚度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419,P>0.05);注药组及对照组术后3月黄斑水肿厚度均呈下降趋势。5、并发症(前房炎症、高眼压):(1)前房炎症反应:注药组的前房炎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具有优势,分别为23.8%、52.0%,组间的差异有显着性(P=0.031,<0.05);(2)高眼压:注药组对比对照组在高眼压的发生率上有显着性的差异(P=0.021,<0.05),注药组高眼压发生率为61.9%,而对照组为28.0%。结论:对于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而言,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效果上总体优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
蔡文瑞[8](2020)在《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前瞻连续性的研究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共20例(20眼),均由同一术者施行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手术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散瞳眼底检查、眼压、角膜曲率、轴长、角膜地形图等检查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分析。详细记录术前视网膜裂孔的大小、位置以及修剪的硅胶海绵垫压块的长、宽、高度等数据。运用SPSS25.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任一阶段BCVA较术前都有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术后3月视力与术后6月视力不存在明显改变,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884)。术后3天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但较术前任一阶段均有显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眼压与术前眼压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眼轴长度虽然较术前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22;P=0.370;P=0.349);前房深度术后1月较术前明显变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3月、术后6月较术前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93;P=0.826)。晶体厚度术后1月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术后3月、术后6月较术前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85;P=0.631)。术后1月时角膜曲率K1、K2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19),此后逐渐下降。术后3月时K1较术前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P=0.015),术后6月时K1、K2已恢复至术前基线状态。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虽较前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46;P=0.743)。裂孔跨度与垫压块长度之间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良好(R2=0.915>0.8)。自变量(X)“裂孔跨度”和因变量(Y)“垫压块长度”建立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结论:1.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显着改善了患者的视力,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2.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后患者的眼压短暂升高,但眼压均在正常范围之内。3.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且对屈光状态影响较小。4.本研究对硅胶海绵进行了量化改进,去掉原有硅胶海绵高度的一半,褥式缝线跨度不变,降低了术嵴的高度,减轻了眼球的变形程度。使用23mm高的硅海绵可形成较理想的术嵴。5.本研究减少了球结膜剪开的范围,依照裂孔跨度,局部剪开1,或2个象限球结膜,做三条直肌牵引线。6.自变量(X)“裂孔跨度”和因变量(Y)“垫压块长度”建立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模型表达式为:Y=0.138X+7.534。如:当裂孔跨度在1个钟点时,无论裂孔多少,或多大,平均使用11.674mm长的硅海绵垫压可封闭裂孔。
王俊文,肖紫云,李拓[9](2020)在《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直视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6例(66眼),按是否行玻璃体腔注气,分为巩膜扣带联合球内注气组(A组)和单纯巩膜扣带组(B组),其中A组29例,B组37例,比较两组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曲率、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AL)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第7 d BCVA低于术前(P<0.05),AL较术前增长(P<0.05),ACD较术前明显变浅(P<0.05),晶状体厚度较术前明显增厚(P<0.05);垂直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曲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A组术后眼压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明显高于基线眼压(P<0.05),手术方式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术后第7 d,A组视网膜复位率为100%(27/27),B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7.30%(36/3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6,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13.79%(4/29),B组为16.22%(6/3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0.05)。结论直视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但会对眼球生物学参数造成一定影响。
任新军[10](2019)在《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文中指出目的:观察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巩膜外垫压原理和微创观念,本研究采用特制微导管系统将Healaflow作为一种新型内垫压材料注射于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观察研究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操作的可重复性,为推广临床采用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提供依据;以此为契机,基于Healaflow特性,将其应用于其他眼科疾病,开发新的、更符合临床述求的粘滞性材料,尤其是玻璃体腔填充物,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经验,拓展其眼科应用。方法:(1)体外实验:空气状态下,将0.05ml的Healaflow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爱尔康,美国)分别注射于培养瓶内的上壁、侧壁和下壁,遂将培养瓶内充满平衡液,置于37℃温箱中,定期观察和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粘弹剂溶解和移位情况。(2)设计前瞻性研究,收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A、B级)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无菌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等。(3)收集就诊于我院并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 C1级以下)纳入第二部分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裂隙灯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眼B超检查等。患眼行27G套管穿刺巩膜制作光纤切口,全视网膜镜下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冷冻裂孔和变性区,必要时引流视网膜下液。角膜缘后3.5-4.0mm制作平行角膜缘长度约2mm全层巩膜切口,用15度刀平行于角膜缘垂直切开全层巩膜,暴露睫状体平坦部。将特制钝性针头经巩膜切口插入脉络膜上腔,全视网膜镜下于靶点位置注射0.1-0.4ml Healaflow。拔出导管,缝合巩膜和结膜切口。术中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常规光谱抗生素点眼,详细记录术后1周、1月、3月、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情进展情况。(4)Healaflow用于其他眼部疾病:1)Healaflow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气液交换,彻底吸除视网膜下液后Healaflow覆盖黄斑裂孔,术毕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2)Healaflow用于治疗严重PDR,气液交换后将Healaflow覆盖于视网膜裂孔上,空气填充,术后自由体位;3)前房注入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结果:(1)体外实验:不同时间点(包括1天、3天、1周和2周),Healaflow组始终保持贴壁黏附无溶解,直径和大小无改变。然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3天后全部溶于平衡液中。(2)37例38眼入组患者中,女性16例(43.2%),男性21例(56.8%),平均年龄为59.5±9.5岁,平均随访时间8.9±3.8个月,单一视网膜裂孔患者21例(55.3%),介于2-5个视网膜裂孔患者17例(44.8%),黄斑受累及患者25眼(65.8%),13眼(34.2)黄斑未受累及。37眼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97.4%),最终复位率为100%。仅一例首次视网膜未复位,与术前接受大量视网膜光凝后,裂孔周围视网膜僵硬、瘢痕形成有关,二次手术时,将裂孔周围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后仍使用Healaflow覆盖裂孔,最终成功复位视网膜。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02±0.82和0.23±0.17(LogMAR视力),一过性眼压升高28眼(73.7%),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7例7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入组,男性3人(42.9%),女性4人(57.1%),右眼3眼(42.9%),左眼4眼(57.1%),平均年龄33.7±10.0岁(19-43岁),平均随访时间7.6±3.4个月,黄斑受累及患者5眼(71.4%),2眼(28.6%)黄斑未受累及。7例入组患者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100%),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5和0.1±0.1(LogMAR视力,P=0.093),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4.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4)Healaflow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应用:成功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和严重PDR各一例,术后空气填充,无体位限制,裂孔闭合良好,术后视功能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3例,眼压维持在6-11mmHg之间。维持时间6个月以上,减少了重复注射次数。结论:(1)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Healaflow在培养瓶中不同位置贴壁后,水浴下持续存留时间至少两周。(2)27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术后不需限制体位,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持久的手术方式。(3)Healaflow半衰期长,粘滞性和内聚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脉络膜上腔内填充材料,在保障视网膜复位高成功率和微创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间。特制脉络膜上腔导管系统为微创手术治疗其他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提供了入路和可行性,为开发新的脉络膜上腔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积累。(4)基于Healaflow特性,拓展其应用于眼科其他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低眼压综合征等。
二、巩膜外冷凝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巩膜外冷凝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论文提纲范文)
(2)影响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 |
2.2.4 术后随访指标 |
2.2.5 评价预后标准 |
2.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手术疗效 |
3.2.1 视网膜复位情况 |
3.2.2 术后视力 |
3.2.3 术后并发症 |
3.3 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
3.3.1 影响巩膜扣带术后视力的因素分析 |
3.3.2 影响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
3.4 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
3.5 再手术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 |
3.5.1 手术术式选择 |
3.5.2 手术效果 |
第4章 讨论 |
4.1 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术式选择 |
4.2 视网膜复位情况 |
4.3 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
4.3.1 术前BCVA |
4.3.2 黄斑状态 |
4.3.3 累及象限数 |
4.3.4 高度近视 |
4.4 与术后复发相关的因素分析 |
4.5 再次手术术式选择 |
4.6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填充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因 |
二、临床表现 |
三、辅助检查 |
四、手术治疗 |
(一)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 |
1.溯源与概述: |
2.对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适用情况: |
(二)巩膜扣带术 |
1.溯源与概述: |
2.对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适用情况: |
(三)内路手术 |
1.溯源与概述: |
2.PPV与SB的比较: |
3.眼内填充物的问题: |
4.对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适用情况: |
(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扣带术 |
五、对三种术式的综合评价 |
(6)改良的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进行术中冷凝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第二部分 改良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回顾性研究 |
一、方法 |
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巩膜扣带术:术式的选择和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7)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
2.2 研究对象及标准 |
2.2.1 PVR分级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3 术前检查及管理 |
2.3.1 术前全身检查 |
2.3.2 术前眼部检查 |
2.3.3 临床管理 |
2.4 手术方法 |
2.4.1 常规的玻璃体切割术 |
2.4.2 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术 |
2.5 术后处理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对比两组患者的BCVA改善情况 |
3.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
3.3 对比两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PVR发生率 |
3.4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黄斑视网膜水肿程度 |
3.5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6 观察注药组患者的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巩膜扣带手术技术的变革 |
1.2.2 巩膜扣带术后眼球屈光状态变化 |
1.2.3 巩膜扣带术对眼压的影响 |
1.2.4 垫压块的材料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手术治疗 |
2.2.2 基本检查及仪器设备 |
2.2.3 观察指标 |
2.2.4 观察时间 |
2.3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最佳矫正视力 |
3.3 眼压的变化 |
3.4 手术前后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 |
3.4.1 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的改变 |
3.4.2 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改变 |
3.4.3 手术前后角膜表面散光的改变 |
3.5 裂孔跨度与结膜切口大小的相关性 |
3.6 裂孔跨度与垫压块长度的相关性 |
3.7 安全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疗效与安全性 |
4.2 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 |
4.3 裂孔跨度对结膜切口大小的影响 |
4.4 垫压块的大小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
4.5 局限性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A组 |
1.2.2 B组 |
1.2.3 并发症处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
2.2 眼压 |
2.3 视网膜复位比较 |
2.4 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10)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 |
1.1.3 手术材料 |
1.1.4体外实验 |
1.1.5 手术步骤 |
1.1.6 研究指标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Healaflow体外实验结果 |
1.2.2 患者一般情况 |
1.2.3 术中情况 |
1.2.4 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 |
1.2.5 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 |
1.2.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脉络膜上腔填充Healaflow内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方法 |
2.1.3 术后观察和随访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眼部情况 |
2.2.2 术后主要观察指标 |
2.2.3 并发症 |
2.3 讨论 |
2.3.1 评估Healaflow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
2.3.2 在巩膜外垫压基础上改进为脉络膜上腔垫压的优势体现 |
2.3.3 评估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
2.3.4 对比分析本研究与传统外路手术成功率 |
2.3.5 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手术时间和术后眼压变化 |
2.3.6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
2.3.7 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潜在并发症 |
2.4 小结 |
三、Healaflow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
3.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 |
3.1.1 病例基本情况 |
3.1.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PDR治疗 |
3.2.1 病例基本情况 |
3.2.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3 Healaflow应用治疗低眼压 |
3.3.1 病例基本情况 |
3.3.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4 病例总结与讨论 |
3.4.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3.4.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3.4.3 Healaflow应用于低眼压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巩膜外冷凝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论文参考文献)
- [1]显微镜下三联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J]. 李健,陈海英,黄正如.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1(09)
- [2]影响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D]. 王倩.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进展[J]. 曾百卉,王倩,韩宁,隋桂琴.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01)
- [4]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后干眼的评估[J]. 高宁,程育宏,谢安明,张明,刘钊.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08)
- [5]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J]. 胡玉章,陈艳君,刘华,周波,廖可.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07)
- [6]改良的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及回顾性分析[D]. 王雨薇. 山东大学, 2020(02)
- [7]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疗效分析[D]. 段冰芬. 南昌大学, 2020(08)
- [8]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D]. 蔡文瑞. 吉林大学, 2020(08)
- [9]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J]. 王俊文,肖紫云,李拓.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1)
- [10]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D]. 任新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