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信为本 招商引资 努力建设山区水电大县(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1](2021)在《“依石而兴”:济宁市Z村工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与普通农村相比,资源型农村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其具有先天的产业发展优势,获得了工业发展的先机。但随着资源开发的持续进行,资源型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单一化、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放任不管极有可能演变成为更为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阻碍村庄的继续发展。资源型农村工业的发展影响村庄、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与村庄、村民实则亦是“命运共同体”,工业兴则村庄兴、人民富裕。在此背景下,寻求资源型农村的工业发展路径、突破工业发展困境,迎来资源型农村的再发展,实现未来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是不容搁置的问题。本文以“乡村振兴”为价值追求,以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农村——济宁市Z村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论为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对Z村矿山和石材加工厂的兴起及发展的历程、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发现,Z村经济依靠第二产业——石材工业的发展迅速崛起,摆脱了贫穷山村的面貌:从村庄角度来看,村庄产业结构多元化、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基础设施也正日益完善;从村民角度来看,村民的生计方式选择趋向多元化、生活方式更加现代化、社会关系网络得到拓展、村民素质也得到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管理存在缺陷、发展不可持续性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等一系列问题的制约,束缚着Z村工业的发展。基于Z村工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本研究提出了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适度干预引导的具体措施,以期在Z村石矿资源尚未枯竭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苟晨晨[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 ——以新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它们依托本地乡村自然资源,发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活跃了当地经济,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助推了乡村产业振兴。可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的主要路径,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力量,是农民脱贫致富的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乡村产业基础先天薄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依然凸显。尽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诸如内部运行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低下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鉴于国内外学者鲜有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探究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所以在新时代下探讨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发挥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经济腾飞的引擎效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意义。因此,通过采取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总体分析与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新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为例,着重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总结出当前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并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操作性强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更好地抓好新形势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提供经验。
邵丽娜[3](2020)在《凤翔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凤翔的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苏轼文化资源、灵山佛教文化资源、酒文化资源、雍州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民间文化等形式多样,内容精彩,为凤翔的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组合要素,是凤翔文化旅游事业的重要载体,其物质形态、精神形态、活动形态精彩纷呈,是一种活的文化,美的享受。本篇论文以凤翔现存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切入点,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制约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各个因子,通过SWOT分析,对凤翔的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进行有效的论证。其次,使用大量的研究方法,对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从市场原则、形象原则、美学原则、保护原则、效益原则等方面出发,对凤翔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为凤翔县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经济效益明显的路线。最终,找到凤翔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发展策略:文化理念创新,避免重复建设,实施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建设文化走廊,培养专业人才实行专业化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并提出发展愿景,建设文化凤翔、历史凤翔、酒香凤翔、民俗凤翔、时尚凤翔。笔者希望能为凤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科研价值的文献资料和理论学术借鉴,这也算是为家乡腾飞出一份绵薄之力吧。
黄婉莹[4](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基于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重点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困境,引领和深化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改革和发展而做出的重要决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策略,并对新时代镇村统筹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出了新的全面的部署,为有效解决镇村统筹发展提供了更为明确、有效、持久的解决方略。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昭君镇这个特殊移民小镇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和分析了当前镇村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其他县域做一个参考,同时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从镇村统筹的内涵及意义入手,理性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的探索实践,从规划统筹、资源统筹、项目统筹、市场统筹、基础设统筹、人力资源统筹六个方面对昭君镇的镇村统筹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昭君别院为个案进行研究,对其改造前改造后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等进行了量化分析,探讨其统筹前后的发展成效。在此基础上,从镇村统筹发展存在思想认识误区、缺乏科学统筹规划导致资源配置不均、品牌文化挖掘不够导致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以乡村为载体的镇村统筹建设的认识不够、镇村统筹工作没有因地制宜开展、镇村规划缺乏科学引导等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适应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孙大鹏[5](2018)在《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2月5日,中央颁布了题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第十九次三农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及百姓的生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农产品营销渠道是否畅通高效,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其内在的动力源是什么,政府在农产品营销渠道形成及变迁的过程中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的研究均属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所强调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范畴之内。畅通高效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因此,研究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形成与变迁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本文界定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制度内涵,指出农产品营销变迁问题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变迁。首先,本文从制度变迁的三个层面梳理了有关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文献,包括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变迁机理、路径和变迁趋势。其中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即为制度变迁之前的静态均衡;变迁机理方面重点论述了制度均衡从哪些方面被打破;变迁路径和趋势讨论的则是新的制度均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第二,在考察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历史沿革以及现存的问题之后,本文遵从制度变迁的逻辑,借用并拓展了在营销渠道研究中广为运用的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描述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静态制度均衡。本文对其进行的主要创新是将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中所缺失的技术和消费者需求要素纳入,并进一步分析了政治和经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经过实地调研并梳理了涉及农产品生产和营销过程的公共政策后,本文发现政府在监管农产品营销渠道过程中不断地寻求降低政策成本,因而赋予了特定渠道主体由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渠道垄断力,进而引领营销渠道的变迁。同时,外部经济要素包括了渠道的水平和垂直市场,对渠道内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有显着的影响力,而根据威廉姆森的经济化模型,营销渠道是朝着生产交易总成本最低进行变迁的。最后,本文将农业技术发展研究中的速水-拉坦模型进行改造,提出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需求-技术影响模型,阐明了当消费者需求要素发生改变,营销渠道中的生产和运销环节引发了不同类型的技术投入,为避免技术投入带来的专用性资产套牢最终导致了营销渠道变迁。第三,本文结合辽宁省CT市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案例,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路径可以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本文认为制度均衡要素发生改变意味着制度选择集和相对价格的改变,能够引发新的获利机会并带来制度变迁驱动力。其中CT市的胡萝卜营销渠道变迁属于诱致性变迁,这个过程培育的新兴渠道具备良好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但由于诱致性制度创新具有外部性,搭便车行为会造成有效制度供给不足;CT市的地瓜产业则带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服务于特定时期的政策目标因而其变迁速度更快,但政策制定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的刚性、官僚政治、利益集团冲突和科学知识的局限等问题使渠道变迁面临着政策非效率。本文认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应当由强制性制度变迁补充诱致性变迁的有效供给不足,即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协同的良性模式。最后,根据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机理,本文认为未来的营销渠道会向着多元化、规模化、两极化的趋势发展。第四,本文结合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机理,提出了完善渠道的四方面政策建议:以市场为基础发展农产品营销渠道,以政策为支撑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以技术为核心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本文认为政府加大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基础投入,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营销人才,推出鼓励营销渠道规模化、产业化、网络化的各项政策是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关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制度变迁的角度审视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将静态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加以运用并拓展,补充了内外政治要素、内外经济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强调政府公共政策对渠道变迁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技术进步的要素在前人的研究中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速水-拉坦的技术变迁模型为基础加以创新,构建了中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生产技术效率模型和流通技术效率模型。最后,本文描述并分析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两种路径,发现了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各自的特点,认为二者协同的变迁更有效率。
李永才[6](2018)在《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度与增长研究 ——以中国经济强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在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进程中,县域经济也得到了伴生增长。其中,一些县(市)的经济实现了跳跃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但是,更多县(市)的经济还处于缓慢增长状态。从整体看,县域经济总量与其人口和面积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明显不相称。这种状态,给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建设带来了诸多现实矛盾和潜在问题。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县域经济增长进程中,开放是不能忽视的影响要素。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紧密融合,对外开放更在成功实现加速增长的县域经济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希冀借助开放度的指标来考察对外开放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独特运行机理,为欠发达县(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发达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总结。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区域增长极理论、梯度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区域经济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以对外开放前提下中国县域经济成功实现快速增长的诸多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县域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总结对外开放推动下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和经验,提出了县域经济开放发展的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经济增长、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此背景下,本文在第1章从县域经济特征、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和经济开放度与增长间关系、经济开放度度量、中国经济开放问题入手,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第2章,围绕县域经济开放增长主题,进一步对区域增长极理论、梯度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介绍。上述研究成果与理论,都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第3章,就县域经济增长与开放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对“县域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经济开放度”等概念作出界定和辨析;其次,分析县域经济所具有的行政区域经济、中观经济性质,综合与本源性、非完全系统性、自主与开放性、地域与农村性、差异与特色性、低端与弱势性特征;最后,从经济、政策、文化、社会四方面入手,详细讨论对外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路径。上述关于县域经济增长与开放度相关性的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对外开放在发达县(市)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在第4章对中国县域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概括县域经济增长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特征,剖析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其次,探讨县域经济增长中对外开放的发展态势;最后,综合讨论了中国县域经济增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验证中国县域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第5章以对外开放度为主要参数,利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此加以实证分析。运用面板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进行的一系列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县域经济增长与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等代表经济开放度的指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即: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县域经济增长与贸易开放、资本开放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即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且在长期,县域经济增长对于贸易开放和资本开放的影响更为显着。这些分析为县(市)通过重视和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支持了以扩大开放补充资金等发展要素短板进而整体提升县域经济素质的路径选择。在数量分析和现状分析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考察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发展的典型模式。对2017年第17届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前20强县(市)中具有典型意义的10个县(市)开放发展的实践展开研究,具体分析、阐明了体制机制创新、区位优势引领、突出利用域外资源、市场先发催生国际化和政府推动主导“五大模式”,提炼了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发展的共同经验,即坚定不移实施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充分激发县域市场主体的巨大创造力、扎实构筑开放型经济增长的特色产业基础、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县域平台、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基于上述分析,第7章提出:县(市)应认清各自在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大格局中的位置,科学判断本地经济所处的增长阶段,顺应总体布局要求和经济发展规律,明确经济发展的战略走向,实施积极有为的差别化县域经济开放发展战略。关于提升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发展水平的政策措施,提出大力提高吸收利用外资水平、推动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和优化升级、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外源性经济”与“内源性经济”协同增长、打造优良的县域经济开放发展环境、建设高效有力的县域经济开放发展保障促进机制。这些政策建议遵循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适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吸收了发达县(市)经济崛起的经验、联系了不同类型县(市)实际,对于整体提升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王志辉[7](2017)在《我国西南边疆社会治理精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快速而复杂的中国社会变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云南、广西、西藏这三大陆地边疆省区,由于受自然、地理、宗教、文化、历史、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非常滞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且社会发育不足,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西南边疆地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公平正义一定程度流失,社会心理失衡加剧,社会行为失范增多,社会矛盾聚集,毒品问题、艾滋问题、跨境婚姻问题、跨境赌博等社会问题凸显,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多。这对西南边疆的和谐与稳定带来巨大挑战,严重制约着西南边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和边疆的巩固,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国家的安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带来巨大挑战。且随着社会结构分化加速,西南边疆利益需求更加多元,过去粗放式、经验式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立足西南边疆的特殊性,深入分析西南边疆社会治理精细化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推进西南边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精细化的具体举措,意义十分重大。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主要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按照“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思路,来回答“我国西南边疆社会治理精细化”这个研究主题。论文共分五章,前三章从基本理论阐述、西南边疆地理、历史、文化、经济、民族等特殊生态环境及其社会治理精细化面临的主要挑战等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分析了推进西南边疆社会治理体系精细化和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精细化的具体路径,回答了“怎么样推进”,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结构。只有在立足西南边疆特殊生态环境、深入掌握推进西南边疆社会治理精细化面临的巨大挑战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推进西南边疆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精细化的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路径,才能构建起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而实现西南边疆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黄振云[8](2015)在《导入互联网基因的尤溪产业体系再造》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从制造、餐饮、到医疗、教育、旅游,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与服务正在被互联网改变,互联网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都带来深远影响,“互联网思维”正在对传统产业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探究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规律对我们的产业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改革,探索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方式,在此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备受关注。尤溪县,作为福建山区第一大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经济模式单一、孤立,未有效发挥其优势,也未迎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尤溪产业体系再造提供战略规划,积极探索县域经济转型的方式,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工具。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基于互联网基因的尤溪产业体系再造。研究过程中以互联网为工具,城镇化为背景,探索尤溪产业体系的总体定位、产业结构、形态功能和实施策略。提出了以“食材产品为主轴”,贯穿尤溪一、二、三产业层次,形成“纵向互通”,以“美食旅游为主线”串联各个领域,形成“横向互联”的总体思路,目的是将尤溪传统生产型的产业,逐步升级为生产、交易、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把尤溪建成福建食材产业的集散地、全国食材产业的标杆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思路、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为背景依据。分析了尤溪的产业现状、国家城镇化的趋势和互联网经济的现象与本质。第三部分开始具体研究尤溪产业体系升级的路径与方法,依次确立总体定位、产业机构、领域结构、功能形态。第四部分为尤溪产业体系升级的实施途径,搭建平台与网络。第五部具体落实了尤溪产业规划的建设工作,对建设工作的内容和策略进行了分解。第六部确立了尤溪产业体系再造的目标,包括农业产业升级、县域经济转型、政府服务创新三个部分。
毕辰欣[9](2015)在《地方治理视野下贵州乌蒙山地区扶贫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贵州乌蒙山地区作为我国重点扶贫开发地区,其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当地人民群众提升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一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影响着我国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地方政府作为基层一线政府单位,在引导和扶持地方经济走出贫困、带领人民群众走上致富道路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从地方治理的角度来探讨贵州乌蒙山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对扶贫开发相关理论基础的详细介绍的前提下,本文分析了扶贫开发的内涵和特点,以及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包括:传统农业改造理论、双重失灵理论、地方治理理论的研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体系构建,从而形成了对地方治理理论的内涵和地方治理视野下的扶贫开发机制进行研究的框架。与此同时,还介绍了扶贫开发和地方治理的相关研究,认为扶贫开发有着多元治理主体:中央及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龙头企业、扶贫村,这些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在地方治理的视角下对扶贫开发机制进行研究。在综合上述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以贵州乌蒙山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的贫困现状;并从地方治理视角分析,贵州乌蒙山地区扶贫存在的问题,并从地方政府治理角度对如何改善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效果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贵州乌蒙山地区的发展已经与我国整体的扶贫开发有着较为协调一致的步伐,在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的扶贫开发政策规范中,都能够有针对性的、有步骤的应用于贵州乌蒙山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因为有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因素的存在,地方治理工作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就更加显得举足轻重。如何将地方治理中的政府主体与资金、技术等的扶持与帮助应用到实际中来,是当前学者专家以及党和政府需要着重考虑的严肃问题。提升人才素养、培育特色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化、形成综合民族文化互通共建化是实现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一系列的因素影响下,这些途径需要地方治理的不同主体给予不同的帮助,否则,扶贫工作还将陷入无序状态,达不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也不能令当地人民群众感到满意。
裔兆宏[10](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研究指明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二、诚信为本 招商引资 努力建设山区水电大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诚信为本 招商引资 努力建设山区水电大县(论文提纲范文)
(1)“依石而兴”:济宁市Z村工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三)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四、理论工具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Z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一、Z村基本情况 |
(一)自然状况 |
(二)社会经济状况 |
(三)文化状况 |
二、Z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石企 |
(一)石企经营方式 |
(二)石企经营者 |
第二章 Z村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 |
一、2003 年前Z村矿产的开采和加工 |
(一)石企兴起的必然性 |
(二)石企兴起的偶然性 |
二、初期石企的建立和发展 |
(一)政策激励下的初期石企 |
(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 |
三、石企的规模化发展 |
(一)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
(二)石企数量井喷与环境污染加剧并存 |
(三)筹建工业园区应对发展隐患 |
四、石企的标准化建设 |
(一)政策导向转变下的石企 |
(二)石企转型发展 |
第三章 Z村工业化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 |
一、工业化发展对Z村的影响 |
(一)产业结构多元化 |
(二)社会结构转变 |
(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
二、工业化发展对Z村村民的影响 |
(一)生计方式多元化 |
(二)生活方式现代化 |
(三)社会关系网络拓展 |
(四)村民素质提升 |
第四章 Z村工业化发展的困境 |
一、管理存在缺陷 |
(一)家长制管理作风 |
(二)管理非规范化 |
二、发展非可持续性 |
(一)依附之危 |
(二)土地受损严重 |
三、外部环境制约 |
(一)自然地理环境制约 |
(二)市场环境制约 |
(三)政策环境制约 |
第五章 突破困境——Z村工业化发展的未来 |
一、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 |
(一)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 |
二、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一)构建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 |
(二)优化多元主导型产业结构 |
(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
三、加强政府的适度干预引导 |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二)加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研究相关的图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 ——以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调研法 |
(三)逻辑归纳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 |
(二)中国历届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三章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及其经营分析——以新县为例 |
一、新县概况 |
(一)县情县貌 |
(二)新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个性特征分析 |
(三)新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介绍 |
二、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
(一)选取调研区域 |
(二)调查问卷内容 |
(三)数据收集过程 |
三、新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
(一)负责人信息 |
(二)基本建设 |
(三)生产经营 |
(四)管理机制 |
(五)社会效益 |
四、典型案例分析 |
(一)案例1新县绿达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 |
(二)案例2新县赛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
(三)案例3新县果园家庭农场 |
第四章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动因及目前成效 |
一、发育动因 |
(一)村庄摆脱困境的内在需求 |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
(三)土地流转合理利用的趋势 |
(四)政府农业政策导向的推动 |
(五)城市要素“下乡”的刺激 |
二、目前成效 |
(一)树立了一批示范典型 |
(二)注重农产品品牌创建 |
(三)盘活了闲置资源资产 |
(四)做实了乡村产业基础 |
(五)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 |
(六)发挥的社会效益突出 |
(七)政策扶持加大了力度 |
(八)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
第五章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 |
一、“空壳化”现象比较突出 |
二、各类主体间发展差距较大 |
三、内部运行不规范 |
四、各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
五、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六、后续投资资金缺口大,项目难以为继 |
七、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职能弱化 |
八、品牌效应不显,市场竞争力不强 |
第六章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取缔“空壳”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
二、积极推行抱团发展的模式 |
三、落实民主决策,抓好日常监督 |
四、建设新一代的经营主体人才队伍 |
五、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 |
六、多措并举缓解资金缺口 |
七、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的职能 |
八、实施品牌创建工程,提升市场竞争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新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1 |
附录 C 访谈提纲2 |
致谢 |
(3)凤翔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 相关理论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凤翔县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
2.1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别 |
2.1.1 凤翔历史文化 |
2.1.2 凤翔民间文化 |
2.1.3 凤翔主题公园、博物馆 |
2.1.4 凤翔饮食文化 |
2.1.5 灵山佛教文化 |
2.1.6 田园生态文化 |
2.2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
2.2.1 内涵丰富可塑性强 |
2.2.2 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 |
2.2.3 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
2.2.4 种类齐全,空间分布比较集中 |
第3章 凤翔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3.1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3.1.1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所取得的成绩 |
3.1.2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
3.1.3 制约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因子 |
3.2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 |
3.2.1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分析 |
3.2.2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劣势分析 |
3.2.3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机会分析 |
3.2.4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威胁分析 |
3.3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
3.3.1 文化旅游者需求动机分析 |
3.3.2 客源市场总体分析 |
3.3.3 客源市场分析 |
3.3.4 游客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
3.3.5 市场预测分析 |
3.3.6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六要素分析 |
3.4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案例分析 |
3.4.1 凤翔县紫荆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 |
3.4.2 凤翔大东湖景区文化项目开发的创意分析 |
第4章 凤翔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
4.1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
4.2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
4.3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 |
4.4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
4.4.1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 |
4.4.2 凤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
第5章 结论与愿景 |
5.1 结论 |
5.2 愿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凤翔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调研访谈内容 |
(4)乡村振兴背景下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乡村振兴与镇村统筹的理性分析 |
第一节 乡村振兴的内容和目标 |
一、乡村振兴的内容 |
二、乡村振兴的目标 |
三、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 |
第二节 镇村统筹的内涵及意义 |
一、镇村统筹发展的内涵 |
二、镇村统筹发展的意义 |
三、乡村振兴与镇村统筹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国内镇村统筹发展探索 |
一、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案例 |
二、陕西省咸阳市袁家村经典案例 |
第二章 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昭君镇历史沿革与社会发展概况 |
一、昭君镇历史沿革 |
二、昭君镇社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昭君镇镇村统筹探索 |
一、规划统筹 |
二、资源统筹 |
三、项目统筹 |
四、市场统筹 |
五、基础设施统筹 |
六、人力资源统筹 |
第三节 以陈家湾村为典型的镇村统筹探索案例 |
一、昭君别院发展历程 |
二、昭君别院发展成效 |
第三章 昭君镇镇村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对镇村统筹发展存在思想认识误区 |
二、缺乏科学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不均 |
三、品牌文化挖掘不够,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
第二节 昭君镇镇村统筹中产生问题原因分析 |
一、以乡村为载体的镇村统筹建设的认识不够 |
二、镇村规划统筹缺乏科学性引导 |
三、镇村统筹工作没有因地制宜开展 |
第四章 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树立镇村统筹发展的科学理念 |
一、面向镇村体系,注重特色发展 |
二、一村一品,错位发展 |
三、镇村联动,整体打造 |
四、统筹配置,设施共享 |
第二节 探索镇村统筹发展实施路径 |
一、培植特色产业,加快农旅融合 |
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 |
三、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
(5)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访谈法 |
1.3.3 参与观察法 |
1.4 章节安排 |
1.5 理论贡献 |
1.5.1 政府驱动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 |
1.5.2 构建考虑消费者因素速水-拉坦扩展型模型 |
1.5.3 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的协同模式 |
2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文献综述 |
2.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相关概念 |
2.1.1 “农产品”的内涵 |
2.1.2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内涵 |
2.1.3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涵 |
2.2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相关研究 |
2.2.1 制度均衡的描述——农产品营销渠道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
2.2.2 制度均衡打破后的变迁——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的相关文献 |
2.2.3 走向新的制度均衡——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路径及趋势的相关文献 |
3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历程及现状概述 |
3.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历程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53-1977) |
3.1.2 转轨经济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78-1984) |
3.1.3 双轨制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85-1997) |
3.1.4 市场化改革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98-2012) |
3.1.5 互联网新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2012-) |
3.2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 |
3.2.1 农产品市场规模 |
3.2.2 农产品营销整体状况 |
3.2.3 农产品营销成本情况 |
3.2.4 农产品营销主体情况 |
3.3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现存的问题 |
3.3.1 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化程度低 |
3.3.2 农产品营销渠道技术服务落后 |
3.3.3 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能力不足 |
4 拓展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
4.1 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
4.1.1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由来 |
4.1.2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
4.1.3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评价 |
4.2 拓展的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
4.2.1 经济因素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
4.2.2 政治因素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
4.2.3 技术进步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
4.2.4 消费者需求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
5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作用机理研究 |
5.1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外部政治作用机理 |
5.1.1 我国农产品营销政策的梳理 |
5.1.2 我国农产品营销政策的目标 |
5.1.3 公共政策对变迁的驱动机理 |
5.2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部政治作用机理 |
5.2.1 农产品营销渠道权力结构 |
5.2.2 内部政治因素的作用机理 |
5.3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外部经济要素作用机理 |
5.3.1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市场结构 |
5.3.2 水平市场与垂直市场的作用机理 |
5.4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部经济作用机理 |
5.4.1 资产专用性的作用机理 |
5.4.2 生产交易费用的作用机理 |
5.4.3 内部经济拉动渠道变迁的机理 |
5.5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技术进步及消费者需求作用机理 |
5.5.1 技术进步对渠道变迁的必要性 |
5.5.2 技术进步及消费者需求推动渠道变迁的模型 |
5.5.3 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 |
5.5.4 消费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作用机理 |
6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路径和趋势 |
6.1 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
6.1.1 诱致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
6.1.2 强制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
6.2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案例分析 |
6.2.1 案例来源与案例背景描述 |
6.2.2 诱致性变迁:“十里村胡萝卜” |
6.2.3 强制性变迁:“傅家镇甜地瓜” |
6.3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趋势 |
6.3.1 政治要素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
6.3.2 经济要素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
6.3.3 技术进步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
7 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政策建议 |
7.1 以市场为基础发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
7.1.1 重视市场机制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
7.1.2 完善融资环境与培育涉农公司快速发展 |
7.2 以政策为支撑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 |
7.2.1 规范农贸市场与建设农产品交易平台 |
7.2.2 完善法律制度与保护涉农公司的权益 |
7.3 以技术为核心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 |
7.3.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
7.3.2 增加农业技术投入与培育特色化农业产业 |
7.4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 |
7.4.1 鼓励涉农电商创业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7.4.2 激活涉农公司活力与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 |
8 结论与不足 |
8.1 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度与增长研究 ——以中国经济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县域经济特征研究 |
1.2.2 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
1.2.3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1.2.4 经济开放度与增长关系研究 |
1.2.5 经济开放度度量研究 |
1.2.6 中国经济开放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探源 |
2.1 区域增长极理论 |
2.2 梯度与反梯度推移理论 |
2.3 点轴开发理论 |
2.4 新经济地理理论 |
2.5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3章 县域经济增长与开放度相关性分析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县域经济 |
3.1.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3.1.3 对外开放与经济开放度 |
3.2 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
3.2.1 县域经济的性质 |
3.2.2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
3.3 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路径 |
3.3.1 经济路径 |
3.3.2 政策路径 |
3.3.3 文化路径 |
3.3.4 社会路径 |
第4章 中国县域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实践探析 |
4.1 中国县域经济增长 |
4.1.1 发展历程 |
4.1.2 当前特征 |
4.1.3 地位作用 |
4.2 中国县域经济对外开放 |
4.2.1 与国家扩大开放整体进程相同步的演进历程 |
4.2.2 与国际经济大势相呼应的变动轨迹 |
4.3 中国县域经济增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第5章 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度与增长内生联动效应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指标构建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指标构建 |
5.1.3 数据描述 |
5.2 研究方法 |
5.2.1 平稳性检验方法 |
5.2.2 协整关系检验方法 |
5.3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
5.3.1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5.3.2 面板数据协整关系检验 |
5.3.3 面板数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6章 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发展的典型模式 |
6.1 体制机制创新模式 |
6.2 区位优势引领模式 |
6.2.1 江苏省昆山市 |
6.2.2 江苏省太仓市 |
6.3 突出利用域外资源模式 |
6.3.1 江苏省张家港市 |
6.3.2 福建省晋江市 |
6.3.3 浙江省慈溪市 |
6.4 市场先发催生国际化模式 |
6.5 政府推动主导模式 |
6.5.1 江苏省常熟市 |
6.5.2 江苏省宜兴市 |
6.5.3 浙江省诸暨市 |
6.6 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发展的共同经验 |
第7章 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发展的政策选择 |
7.1 实施积极有为的差别化县域经济开放发展战略 |
7.2 大力提高吸收利用外资水平 |
7.3 推动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和优化升级 |
7.4 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 |
7.5 促进“外源性经济”与“内源性经济”协同增长 |
7.6 打造优良的县域经济开放发展环境 |
7.7 建设高效有力的县域经济开放发展保障促进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我国西南边疆社会治理精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西南边疆及其社会治理精细化 |
一、社会治理 |
二、社会治理精细化 |
三、西南边疆社会治理精细化及其必要性 |
第二章 西南边疆社会治理的特殊环境 |
一、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恶劣 |
二、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
三、基础设施落后 |
四、经济发展滞后 |
五、民族和宗教问题复杂 |
六、社会发育程度低 |
七、教育和科技水平普遍偏低 |
八、威胁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复杂 |
九、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 |
十、地缘政治环境复杂 |
第三章 西南边疆社会治理精细化面临的挑战 |
一、社会公平正义流失严重 |
二、社会心理失衡普遍 |
三、社会行为失范较多 |
四、社会矛盾多发频发 |
五、社会问题持续累积 |
六、社会关系复杂尖锐 |
第四章 西南边疆社会治理体系精细化 |
一、社会治理体制的合理化 |
二、社会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
三、社会治理制度的完备化 |
四、社会治理方式的科学化 |
第五章 西南边疆社会治理能力精细化 |
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及其精细化 |
二、平衡社会心理的能力及其精细化 |
三、规范社会行为的能力及其精细化 |
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及其精细化 |
五、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精细化 |
六、协调社会关系的能力及其精细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导入互联网基因的尤溪产业体系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思路和框架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框架 |
2 尤溪产业体系再造的依据研究 |
2.1 尤溪产业现状 |
2.1.1 生态环境 |
2.1.2 产业基础 |
2.2 国家产业发展的趋势 |
2.2.1 互联网经济研究 |
2.2.2 城镇化产业发展研究 |
2.3 尤溪经济发展的方向 |
2.3.1 尤溪的经济转型 |
2.3.2 尤溪的产业升级 |
3 尤溪产业体系再造的路径和方法 |
3.1 尤溪产业体系的总体定位 |
3.1.1 尤溪产业的主题定位食材尤溪 |
3.1.2 尤溪产业体系的特性定位 |
3.1.3 尤溪产业体系的空间定位 |
3.2 尤溪产业体系的层次结构 |
3.2.1 尤溪产业层次的权重结构 |
3.2.2 尤溪产业层次的秩序结构 |
3.3 尤溪产业体系的领域结构 |
3.3.1 领域选择的原则 |
3.3.2 领域选择的建议 |
3.4 尤溪产业体系的功能 |
3.4.1 产品开发功能(三管齐发) |
3.4.2 商品交易功能(三点一线) |
3.4.3 产业服务功能(三位一体) |
3.5 尤溪产业体系的形态 |
3.5.1 食材产业的服务平台 |
3.5.2 食材交易的企业集群 |
3.5.3 食材生产的企业基地 |
3.5.4 食材体验的专题景点 |
4 尤溪产业体系再造规划的实施途径 |
4.1 建设食材的物联网系统以物联网络为基石 |
4.1.1 顶层平台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有机融合的平台 |
4.1.2 中层枢纽以特定企业为主体的物联网综合枢纽 |
4.1.3 底层门店以村级为对象的信息化连锁超市 |
4.2 建设食材的综合服务平台以服务平台为抓手 |
4.2.1 服务平台的共赢体制设计 |
4.2.2 服务平台的有效机制设计 |
4.3 建设食材的专业企业集群以集群企业为主体 |
4.3.1 集聚对象 |
4.3.2 集聚引力 |
4.3.3 集群企业的策略要点 |
4.4 建设食材的创新产品开发以产品开发为突破 |
4.4.1 .茶品设计的突破 |
4.4.2 .茶品销售的突破 |
4.4.3 产品开发的策略要点 |
5 尤溪产业体系再造规划的建设工作 |
5.1 建设工作的内容分解 |
5.1.1 基础性工作 |
5.1.2 体系性工作 |
5.1.3 突破性工作 |
5.2 建设工作的策略分解 |
5.2.1 先求位高度 |
5.2.2 后求势速度 |
5.2.3 再求利深度 |
6 尤溪产业体系再造规划的目标 |
6.1 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推动者 |
6.1.1 生产组织的升级传统农业组织升级为现代农业企业 |
6.1.2 交易方式的升级传统农产品交易升级为平台网络交易 |
6.1.3 市场价值的升级传统农业生产升级为现代农业服务 |
6.2 建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探索者 |
6.2.1 互联经济孤岛经济转型为互联经济 |
6.2.2 主题经济宽泛经济转型为主题经济 |
6.2.3 平台经济散点经济转型为平台经济 |
6.3 成为政府服务创新的实践者 |
6.3.1 规划服务创新 |
6.3.2 政策服务创新 |
6.3.3 调控服务创新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地方治理视野下贵州乌蒙山地区扶贫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 |
1.3 研究的方法 |
2.扶贫开发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2.1 扶贫开发的内涵及特点 |
2.2 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 |
2.2.1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
2.2.2 发展理论 |
2.3 扶贫开发的现状研究 |
2.3.1 国内外地方治理的研究 |
2.3.2 关于扶贫开发的理论综述 |
2.4 地方治理视野下的扶贫开发机制研究 |
2.4.1 扶贫开发注重多元治理主体 |
2.4.2 扶贫开发的地方治理机制 |
3. 贵州乌蒙山地区现状及既有的扶贫模式 |
3.1 贵州乌蒙山地区扶贫现状分析 |
3.1.1 乌蒙山地区贫困现状 |
3.1.2 乌蒙山地区贫困的特征 |
3.2 贵州乌蒙山地区既有的主要扶贫方式 |
3.2.1 整村推进扶贫方式 |
3.2.2 农业产业化扶贫方式 |
3.2.3 劳动力转移培训方式 |
3.2.4 社会帮扶扶贫方式 |
3.2.5 文化教育扶贫方式 |
3.3 贵州乌蒙山地区扶贫模式分析 |
3.3.1 扶贫模式的先进之处 |
3.3.2 扶贫模式的不足之处 |
4 贵州乌蒙山地区扶贫开发的地方治理建议 |
4.1 新阶段的扶贫模式——精准化扶贫途径 |
4.1.1 制度设计 |
4.1.2 现阶段实施现状 |
4.1.3 地方治理视角下对扶贫现状的分析 |
4.2 瞄准扶贫对象 |
4.2.1 政策方面:“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的相关主体关联 |
4.2.2 经济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做强龙头企业 |
4.3 规范扶贫资金 |
4.3.1 政策方面:改善项目投资、融资环境 |
4.3.2 经济方面:扶贫资金的“个体化” |
4.3.3 社会方面:规范合同行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
4.4 社会合作方面:创新扶贫方式 |
4.4.1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扶贫 |
4.4.2 加强服务,建立产业发育的良好机制 |
4.4.3 增设为非政府扶贫主体提供服务的部门 |
4.4.4 多元扶贫主体,互动平台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诚信为本 招商引资 努力建设山区水电大县(论文参考文献)
- [1]“依石而兴”:济宁市Z村工业化发展研究[D]. 张月.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 ——以新县为例[D]. 苟晨晨.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3]凤翔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邵丽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0(01)
- [4]乡村振兴背景下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研究[D]. 黄婉莹. 三峡大学, 2019(06)
- [5]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D]. 孙大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6]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度与增长研究 ——以中国经济强县为例[D]. 李永才. 吉林大学, 2018(12)
- [7]我国西南边疆社会治理精细化研究[D]. 王志辉. 云南大学, 2017(12)
- [8]导入互联网基因的尤溪产业体系再造[D]. 黄振云. 东华大学, 2015(12)
- [9]地方治理视野下贵州乌蒙山地区扶贫开发研究[D]. 毕辰欣. 贵州财经大学, 2015(04)
- [10]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