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工程水力学发展趋势

21世纪工程水力学发展趋势

一、21世纪工程水力学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宇[1](2021)在《水垫塘内水流剪切带厚度确定及水流结构区气体交换过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目前高山峡谷区高坝建设普遍采用坝身泄洪消能形式挑跌流水垫塘消能型式,实践表明,通过坝身泄洪是峡谷区高拱坝一种最为经济有效的泄洪消能型式。我国面前存在很多在建或已建成的高坝、超高坝工程,这类水利工程具有很高的水头,因此下泄流量巨大的且具有极高的泄洪功率,与中低坝掺气消能等工程特点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实际工程中坝体高速下泄的水流会携带大量气体与水垫塘内部水体发生碰撞,产生剧烈的紊动剪切作用,沿程消能过程中,大量掺气的水体向下游河道扩散,对水流的掺气浓度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是目前水利工程安全建设以及河流生态环境领域中的重点课题。在流域开发过程中,流域梯级工程由于泄洪消能带来的水流大量掺气,气体超饱和问题会导致河流产生梯级气障,不仅会对流域连续性产生破坏,同时会给整个流域水环境生态及鱼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研究泄流消能以及掺气水流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也是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重点之一。目前我国对高坝下游泄洪消能后段河流水体气体超饱和问题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未形成以气体高溶解度为重点研究的环境评价体系。研究水垫塘内部各水流结构区气泡交换过程及完成的塘内气体迁移扩散特性可为气体的运动机理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在水垫塘消能工下,高速射流卷吸气体下泄进入水垫塘内形成掺气水流,主射流与塘内水体发生强烈的紊动剪切作用形成水流剪切带,气泡在沿程运动中不断发生聚并,扩散和上浮现象,并通过水流剪切带实现各水流结构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泡在水垫塘内迁移扩散伴随不同能量间的转化与耗散,大量气体在水流中掺混会造成水垫塘水深增加,同时气泡的迁移扩散对水流的抗剪强度、流速分布和压力梯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掺气水流的研究对水垫塘消能工的体型优化设计和对空蚀现象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水工模型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水垫塘水流结构进行分区,实测了不同入池流下水垫塘各水流结构区内流速和掺气浓度值。根据流速推算出水垫塘各水流结构区测量断面处的时均动能和时均动能耗散率,并与流速梯度衰减规律结合确定水流剪切带的厚度,将所在结构区最大流速的50%与最大流速的30%之间定义为水流剪切带。通过水流剪切带内掺气浓度的梯度变化分析各水流结构区之间的气泡交换过程。得出对水垫塘消能贡献的大小为:紊动剪切>旋滚区吸收>气泡消耗。

王睿齐[2](2021)在《有盖与无盖条件下充分掺气水流掺气浓度与气体运动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快速发展,西南地区有大量拟建或在建的高坝水电站。高坝泄洪消能水流与空气之间紊动掺混激烈,易造成下游水体中总溶解气体超饱和破坏水生态与水环境,并且高速水流流道常发生空化气蚀破坏。导致这两方面问题的原因在于对气体在水流中的迁移扩散运动规律分析不足。目前对水流在下泄以及消能过程中的掺气特性研究较多,关于消能后形成的充分掺气水流研究较少并且不同水力要素与掺气条件对水流气体迁移扩散运动特性的影响分析还需进一步深入。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充分掺气水流试验模型,改变水深、流速、水流初始掺气浓度以及掺气条件,研究充分掺气水流掺气浓度与各项水力要素分布与变化规律,分析气体迁移扩散运动特性以及不同掺气条件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充分掺气水流区域划分:根据其沿程竖向掺气浓度分布与纵向掺气浓度变化情况,在纵向上可划分为充分掺气区、气体迁移区、气体扩散-溢出区以及掺气平衡区。(2)水深与流速分布特性:充分掺气水流水面沿程下降,水深下降速度为气体扩散-溢出区>气体迁移区>掺气平衡区>充分掺气区。各区域流速分布为,充分掺气区底部流速最快,中部与上部流速相差较小;气体迁移区自底部向水面先增大后减小,底部流速与上部相差较小,极大值位于水流中部;气体扩散-溢出区自底部向水面先增大,达到极大值后减小,中部流速快于底部流速快于上部流速;掺气平衡区流速自底部向水面逐渐增加,中部流速与上部相差较小,(3)充分掺气水流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迁移扩散运动特性:随水深、流速及水流初始掺气浓度的变化而产生改变。水深增加使气体竖向扩散强度降低,流速加快使气体纵向迁移强度增大,水流初始掺气浓度提高使水中气体扩散强度增大、气体溢出量增加,从而影响了充分掺气水流横向,纵向与竖向的掺气浓度分布以及各结构区的长度。(4)不同掺气条件对充分掺气水流的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迁移扩散运动特性的作用:一方面改变了竖向水流结构中水点跃移区运动特性及掺气特性,另一方面改变了水面以上空气的流动情况与气压大小。水深越大、流速越快以及水流初始掺气浓度越低,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迁移扩散特性与无盖/半无限条件相比变化越明显。(5)不同掺气条件对充分掺气水流各结构区长度的影响:在有盖/有限条件下充分掺气区长度变化不明显,气体迁移区长度小于无盖/半无限条件工况,气体扩散溢出区长度大于无盖/半无限条件工况,掺气平衡区长度随气体迁移区与气体扩散-溢出区长度变化而改变。研究能为水利水电工程降低下游水体总溶解气体的浓度保护下游水生态和水环境,以及避免流道内发生空化气蚀破坏参考。

邹亦云[3](2021)在《无盖与有盖下自掺气水流气体运动规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愈加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型水利工程中高水头建筑物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水力学方面的问题,如建筑物的空蚀破坏会影响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水体紊动过于强烈会导致水流与空气掺混激烈,造成下游水体溶解气体超饱和问题,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研究自掺气水流中的气体运动规律尤为重要。本试验将研究无盖与有盖条件下自掺气水流气体运动规律,并对有盖和无盖条件下的气体运动规律做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掺气水流区域划分:根据自掺气水流掺气浓度分布特性,将水流纵向掺气划分为三个区域:无掺气区、掺气发展区和掺气平衡区;将水流垂向掺气沿水深方向从下至上划分为:无掺气区、气泡悬移区以及水点跃移区。(2)各分区水流流速与水深分布特性:无掺气区与掺气发展区流速自底部向水面增大,表面流速最快;掺气平衡区流速最大值在水流中部偏上的位置,最小值位于水流底部,中部水流流速与上部水流流速相差较小,流速增大速率沿程衰减,其流速分布是一个沿水深方向不断增大,然后再逐渐减小的过程。自掺气水流水深沿程衰减,其衰减速度为:掺气发展区>掺气平衡区>无掺气区。(3)各分区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迁移扩散运动特性:随流速、水深变化而发生改变。流速增大将增强气体纵向迁移强度,水深增加会降低气体垂向扩散强度,进而影响自掺气水流纵向、垂向以及横向的掺气浓度分布和掺气结构区的长度。同时掺气浓度增大也会使水深增加,流速减小。(4)无盖与有盖条件下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规律:相对于无盖条件下的水流,渠道加盖后掺气浓度和水深减小,水流流速增大。盖顶的存在对气体运动规律的影响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渠道内气体压力小于大气压力,大量空气随水流紊动的增加向下游迁移,导致渠道进口处的压力与渠道内的空气压差增大,气体随水流同方向高速流动。另一方面跃移出的水点与盖顶发生非弹性碰撞后回落,从而影响掺气浓度的分布情况。本试验研究可为建筑物防空蚀破坏和水生态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李蓉[4](2019)在《一名兼职辅导员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针对作为L高职院校新任兼职辅导员的Y老师,针对Y老师兼任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和困惑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取叙事研究的方法并结合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方法,对师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访谈、分析,在讲述Y老师的成长故事的同时从时间、精力和能力三个维度,以自我、同事及学生三个视角对Y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得出影响Y老师难以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原因。第一:内部原因。主要是职业倦怠和自我反思不足。第二:外部原因。主要是培训体系不完整、管理制度的缺失和进修交流不易实施。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第一:自我发展是根本。这就需要了解自我专业水平和发展需求、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协调好教学与管理工作。第二:需要学校支持。学校需要制定完备的兼职辅导员选拔与培训制度、落实平台搭建健全考评体系、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庞博慧,马洪琪[5](2018)在《高海拔地区气压环境对高速水流水舌挑距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低气压环境对高坝建设中高速水流的水力学特性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高速水流水舌挑距是影响水垫塘及岸坡安全性的关键技术指标。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环境气压对水舌挑距的影响程度,建立低气压环境下水舌抛射距离的理论估算公式,为高海拔地区高速水流水舌挑距的分析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环境气压越低,水舌挑距越远;环境气压每下降10 kPa,挑距基本呈增大约1.5%的趋势。为避免由于未考虑低气压影响水舌挑距预测偏小而导致的岸坡或水垫塘安全风险,建议在高山峡谷区水垫塘紧凑布置时应充分考虑低气压对水舌挑距的影响。

吴洪雨[6](2017)在《管嘴出流与有压管流的数值模拟与总流描述》文中指出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是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的流动,其流动特性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工作。但以往的研究中,对管嘴出流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对有压管流的流场特性和总流特性的研究。其中,流场特性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的方式,对总流特性的研究则主要采用通过实验测量确定不同边界条件下水头损失系数的方法,未能给出总流能量损失的明确表达式,数值模拟也主要采用各向同性的紊流模型来封闭雷诺时均方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对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这两种流动中水流的运动特性,主要成果如下:(1)从粘性不可压缩液体运动的控制方程出发,推导出了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总流能量损失和过流能力的计算表达式,能够直接考虑紊动的影响,也不再存在理论上不能确定而需要通过实验测量来确定的系数,实现了流场特性和总流特性的统一描述。(2)采用雷诺应力模式封闭雷诺时均方程,对矩形管流进行了验证计算,纵向时均流速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采用经过验证的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进一步对管嘴出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从纵向时均流速、时均压强和紊动能方面加深了对其流场特性的认识,并利用本文提出的过流能力表达式计算了流量系数。(3)采用有针对性的网格布置对有压管流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结合前文提出的总流能量损失和过流能力计算表达式,实现了流场特性和总流特性的统一描述。通过对不同研究工况下进口段局部流态、纵向时均流速、时均压强、紊动能、总流能量损失和流量系数的比较,探究了进口作用水头和底部壁面条件对流场特性和总流特性的影响。计算成果表明:1)当管道离底部壁面距离大于3倍管道高度后,进口段流场基本不受底部壁面条件影响,水流表现为完善收缩。并且,当进口段的水流处于不完善收缩时,总流能量损失最小,过流能力最大;2)当作用水头大于15倍管道高度后,作用水头对总流能量损失和过流能力的影响很小。

许鑫鑫[7](2016)在《水垫塘水流结构相互作用下气体迁移扩散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泄洪消能工的设计思想仍然追求以消能率高、消能工自身安全和对下游河床地形地质破坏不严重为主要设计目标。特别是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坝下游泄洪消能不仅仅是消能和建筑物安全问题,而是提出更高的生态和环保要求,解决下泄流量功率大、流速高所带来的水力学与水环境问题是我国水利水电可持续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流域开发中已建、在建和待建的水利水电工程高坝、超高坝较多,超高坝比重较大,其泄洪消能所造成的下游河流水体总溶解气体超饱和对生态影响的问题是水资源开发与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从水库泄洪运行结合工程自身消能方式及其组合所形成的下泄水流流动结构造成的总溶解气体研究制定水库泄洪运行策略,从而降低下游水体总溶解气体的浓度,保护河流水生态和水环境,对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降低泄洪消能造成的总溶解气体超饱和问题制定运行控制策略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对不同水流流体结构下气体迁移、扩散与释放机理和不同水流流体结构下气体的运动机理开展研究,从而为开展不同消能方式及其组合泄洪在保证建筑物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下游水体溶解气体浓度的控制策略研究奠定基础。而水垫塘属于高坝下游常用消能设施,研究水垫塘水流结构下气体迁移扩散特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水力模型试验,对水垫塘内水流进行分区,研究各水流结构区在不同入塘流量、深度、泄槽出射角度的条件下,流速及时均压强的分布规律、水垫塘各水流结构掺气浓度的分布和气体的迁移扩散沿程释放的规律。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观测水垫塘内流态,对塘内水流进行结构分区;(2)对水垫塘内各水流结构区流速、底板时均压强进行量测,得出各水流结构区的流速分布时均压强分布规律;(3)研究入塘流量、深度、泄槽出射角度对水垫塘内各水流结构区掺气浓度的影响,具体操作方法是:改变入塘流量、深度、泄槽出射角度任一水力条件,量测水垫塘各水流结构区掺气浓度值,得出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李雪[8](2016)在《突扩、突跌掺气设施水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河流众多,海岸线漫长,类型多种多样。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高水头泄水建筑物、泵站、水电站陆续出现,高水头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及科研中经常会遇到高速水流的问题,从过去认为是局部出现的空蚀空化现象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整个枢纽、电站、泵站正常工作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大量工程实践表明,通过强迫掺气来减免空蚀破坏已经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不同的掺气设施,其掺气体型不同,掺气效果不同。本文就突扩突跌体型掺气设施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水工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突扩突跌体型掺气设施下的水力特性问题。为提高掺气设施的进气效率,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改变突跌高度、突扩宽度,形成不同的突扩突跌掺气设施组合,以及通过改变流量来分析不同方案、工况下水流的掺气浓度变化规律、影响因素,气泡与掺气浓度关系,掺气空腔长度的敏感因素以及底板、侧墙处不同区域时均压强和脉动压强分布特征。得到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掺气设施后不同横断面左、中、右水流掺气浓度的沿程和沿水深的变化规律,掺气浓度沿程呈单峰值变化;不同水深处,峰值前,中间处最小,表面最大,峰值后,底部最小,表面最大;不同横断面处,左右两侧呈对称分布且大于中间部分。2)分析影响掺气浓度的三种因素即流量、突跌高度、突扩宽度时可以得出,掺气浓度与流量、突跌高度、突扩宽度均呈正相关关系。3)在同一区域,小尺寸气泡的数量概率大,对掺气浓度的贡献大,小尺寸气泡的分布规律与水流掺气浓度的分布规律一致。4)底、侧空腔长度受流量、突扩宽度、突跌高度的影响敏感性不同,对于流量,底、侧空腔长度受其影响的敏感性几乎一致,底空腔长度对突跌高度的改变敏感性较强,侧空腔长度对突扩宽度的改变敏感性较强。5)底板上脉动压强约为时均压强的0.4~0.6倍,随着流量的增加底板上脉动压强加大,冲击区的脉动压强高于下游稳定区的脉动压强;侧墙上脉动压强约为时均压强的0.6-0.7倍,侧墙上脉动压强随流量的增加而加强,侧墙冲击区处的脉动能量偏离正态分布,稳定区域的脉动能量趋于正态分布;侧墙处的脉动压强小于底板上的脉动压强。

刘飞[9](2011)在《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水力学参数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水资源缺乏,水污染严重,传统的活性泥法投资高,耗能大,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能力差,出水仍有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湿地生态工程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联合作用机制,高效处理污染水体。从湿地表面积、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水力坡度和水力传导性等方面,对湿地生态工程的水力学参数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湿地水位、基质选择和湿地植物的优选对人工湿地处理效率的影响,指出湿地生态工程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段富[10](2010)在《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气候的变化,各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以及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兴建跨流域或跨地区的大型梯级引水工程,成为缓和以至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型梯级引水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这类工程自主优化调度的研究成为智能优化调度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以万家寨引黄工程为背景,基于自主计算技术的理论和智能优化调度方法,在大型梯级引水工程SCADA系统和仿真系统的基础上,对大型梯级引水工程的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进行研究,建立了满足供水需求的水库长期优化调度数学模型以及梯级引水泵站的短期优化调度数学模型,设计了应用人工免疫系统求解模型的算法,并进行仿真实验。最后,提出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系统的框架及其形式化描述。论文研究内容融合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科学、水力学仿真、以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主要创新性工作包括:(1)依据万家寨引黄工程工程监控和调度的特点及要求,提出了集中统一调度、功能分层分散控制的SCADA系统模式,并运用于引黄工程SCADA系统设计中,可供大型梯级引水工程SCADA系统鉴戒。(2)提出了依据引水工程运行调度、流域的径流预测和供水区域的需水情况,以全线输水耗能最少为目标的全线自主优化调度模型的基本框架及其形式化描述,能够根据流域的径流和供水区域的需水变化,在领域知识指导下,自主地进行优化调度。(3)针对供水水库的径流以及供水需求,建立了水库长期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BP神经网络的径流预测模型和水库优化调度知识库,提出了知识导向的求解水库优化调度模型的改进免疫规划算法。(4)推导出了梯级输水泵站优化调度问题的分段水力学模型,按照“大系统分解-协调法”,设计了分层分段的优化调度模型及其分层克隆选择优化算法(HCSA)。

二、21世纪工程水力学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工程水力学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水垫塘内水流剪切带厚度确定及水流结构区气体交换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消能方式
        1.1.2 水垫塘概述
        1.1.3 掺气水流概述
    1.2 掺气水流研究现状
        1.2.1 水垫塘内水流流态
        1.2.2 掺气水流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及方法
    1.4 水垫塘气体迁移扩散的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基本理论
    2.1 水垫塘消能机理
    2.2 紊动射流理论
        2.2.1 紊动射流的涡结构、卷吸与扩散作用
        2.2.2 紊动射流结构与流速相似性
        2.2.3 紊流的雷诺方程
        2.2.4 紊流运动方程
    2.3 掺气水流的定义及分类
        2.3.1 自掺气水流
        2.3.2 强迫掺气水流
    2.4 水流掺气程度的描述
    2.5 掺气水流在工程中的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挑跌流水垫塘消能工试验简介
    3.1 引言
    3.2 试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3.3 试验技术路线
    3.4 试验模型布置与工况拟定
        3.4.1 物理模型的制作与布置
        3.4.2 测点布置与试验数据测量
        3.4.3 试验工况拟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垫塘水流结构分区及水流剪切带厚度确定
    4.1 水垫塘内水流流态
        4.1.1 淹没冲击射流理论
        4.1.2 入射水流的水跃理论
    4.2 水垫塘内水流结构分区
    4.3 水流剪切带成因
    4.4 水垫塘各水流结构区流速分布
        4.4.1 流速分布确定水流剪切带厚度
        4.4.2 淹没射流区流速分布
        4.4.3 附壁射流区流速分布
        4.4.4 水垫塘横向流速分布
    4.5 水垫塘消能率
    4.6 水流剪切带厚度确定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流剪切带相邻结构区之间气体交换过程研究
    5.1 水流剪切带相邻结构区掺气浓度分布与变化规律
        5.1.1 淹没射流区掺气浓度梯度变化
        5.1.2 面滚回流区内部掺气浓度分布
        5.1.3 附壁射流区掺气浓度分布
        5.1.4 下旋滚区掺气浓度分布与变化规律
    5.2 水流剪切带掺气浓度梯度变化及气体交换过程
    5.3 水垫塘内气体迁移扩散机理
    5.4 水流剪切带对水垫塘消能的作用
    5.5 气泡在水垫塘消能中的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参与的项目
    发表的论文
    纵向项目
    横向项目

(2)有盖与无盖条件下充分掺气水流掺气浓度与气体运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掺气水流概述
        1.1.2 水流中气体迁移扩散运动概述
    1.2 研究现状
        1.2.1 掺气水流及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2 水流中气体迁移扩散研究运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充分掺气水流气体迁移扩散运动规律的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掺气水流理论
    2.1 水气两相流
        2.1.1 水气两相流研究简况
    2.2 紊流理论
    2.3 掺气水流定义与分类
        2.3.1 自掺气水流
        2.3.2 强迫掺气水流
    2.4 水流掺气程度的描述
    2.5 掺气水流的结构分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充分掺气水流试验模型简介
    3.1 模型试验简介
        3.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3.1.2 试验模型制作与布置
        3.1.3 试验数据测量
        3.1.4 试验掺气水流的实现
    3.2 试验工况
        3.2.1 试验工况拟定
        3.2.2 试验流道掺气条件改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充分掺气水流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4.1 充分掺气水流
    4.2 充分掺气水流气体迁移扩散运动区域划分
    4.3 充分掺气水流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4.3.1 充分掺气水流纵向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4.3.2 充分掺气水流横向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4.3.3 充分掺气水流竖向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充分掺气水流气体迁移扩散特性研究
    5.1 无盖/半无限掺气条件下充分掺气水流气体迁移扩散运动特性
        5.1.1 水深对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的影响及相互作用
        5.1.2 流速对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的影响及相互作用
        5.1.3 初始掺气浓度对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的影响及相互作用
    5.2 有盖/有限掺气条件下充分掺气水流气体迁移扩散运动特性
        5.2.1 水深对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的影响及相互作用
        5.2.2 流速对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的影响及相互作用
        5.2.3 初始掺气浓度对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的影响及相互作用
    5.3 有/无盖掺气条件对充分掺气水流气体迁移扩散运动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参与的项目
    发表的论文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或已收录的论文
        其他排名作者发表或已收录的论文
    申请的专利
    参与的科研项目
        纵向项目
        横向项目
参考文献

(3)无盖与有盖下自掺气水流气体运动规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掺气水流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
        1.3.1 掺气水流研究现状
        1.3.2 水流中气体迁移扩散机理研究现状
    1.4 有盖与无盖下自掺气水流运动规律的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紊流理论
    2.2 水气二相流理论及研究现状
    2.3 掺气的分类
        2.3.1 自掺气水流
        2.3.2 强迫掺气水流
    2.4 明渠自掺气分区
    2.5 水流掺气浓度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渠自掺气水流试验模型简介
    3.1 引言
    3.2 试验模型简介
        3.2.1 试验研究目的和内容
        3.2.2 模型制作与布置
        3.2.3 模型测点布置
        3.2.4 试验工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盖和无盖下自掺气水流掺气浓度分布研究
    4.1 自掺气结构分区
        4.1.1 垂向自掺气结构分区
        4.1.2 纵向自掺气结构分区
    4.2 自掺气水流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4.2.1 自掺气水流纵向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4.2.2 自掺气水流垂向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4.2.3 自掺气水流横向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盖与有盖下自掺气水流气体运动规律研究
    5.1 无盖条件下自掺气水流气体运动规律研究
        5.1.1 流速对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5.1.2 水深对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5.1.3 无盖条件下自掺气水流气体迁移扩散规律研究
    5.2 有盖条件下自掺气水流气体运动规律研究
        5.2.1 流速对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5.2.2 水深对掺气浓度分布与气体运动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5.2.3 有盖条件下自掺气水流气体迁移扩散规律研究
    5.3 无盖与有盖下自掺气水流气体运动规律对比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一名兼职辅导员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辅导员
        2.兼职辅导员
        3.高等职业院校兼职辅导员
        4.平衡
    (四)文献综述
        1.关于兼职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2.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方法
        2.叙事研究中的资料收集
        3.研究中的角色定位
        4.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处理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图
二、她从哪里来——Y老师的学习经历
    (一)Y老师的求学经历
        1.Y老师本科之前的求学经历
        2.Y老师的本科经历
        3.Y老师的研究生经历
    (二)Y老师的工作经历
    (三)小结
三、她在哪里——作为兼职辅导员的Y老师
    (一)我教得好吗?
        1.自己的感受
        2.学生怎么说
        3.其他同事怎么说
    (二)我管理得好吗?
        1.自己的感受
        2.学生怎么说
        3.同事怎么说
    (三)我能做到教学与管理的平衡吗?
        1.自己的感受
        2.学生怎么说
        3.同事怎么说
    (四)小结
四、她要去哪里——Y老师直面的挑战
    (一)Y老师的困惑和迷茫
        1.学生怎么说
        2.Y老师怎么说
        3.学校怎么说
    (二)Y老师的困惑、迷茫的原因
        1.内部原因
        2.外部因素
五、如何回到这里——助力Y老师做到教学与管理的平衡
    (一)自我发展是根本
        1.了解自我专业水平和发展需求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充实自己
        3.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协调好教学与管理工作
    (二)学校支持是要务
        1.制定完备的兼职辅导员选拔与培训制度
        2.落实平台搭建
        3.健全考评体系
        4.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一)学生访谈提纲
    (二)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6)管嘴出流与有压管流的数值模拟与总流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流场特性
        1.2.2 总流特性
    1.3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工作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主要工作
2. 恒定管嘴出流与有压管流的总流描述方法
    2.1 目前的总流描述方法
    2.2 新的总流描述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数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3.1 基本方程
    3.2 边界条件
    3.3 数值计算方法
        3.3.1 网格生成
        3.3.2 控制方程离散
        3.3.3 离散方程求解
    3.4 验证计算
        3.4.1 验证计算一
        3.4.2 验证计算二
    3.5 本章小结
4. 管嘴出流的三维数值模拟与总流描述
    4.1 关键问题处理
    4.2 流场特性
        4.2.1 纵向时均流速
        4.2.2 时均压强
        4.2.3 紊动能
    4.3 总流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有压管流的二维数值模拟与总流描述
    5.1 关键问题处理
        5.1.1 管道尺寸
        5.1.2 底部壁面条件
        5.1.3 进口作用水头
        5.1.4 网格布置
    5.2 流场特性
        5.2.1 进口段局部流态
        5.2.2 纵向时均流速
        5.2.3 时均压强
        5.2.4 紊动能
    5.3 总流特性
        5.3.1 总流能量损失
        5.3.2 过流能力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水垫塘水流结构相互作用下气体迁移扩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水垫塘概述
        1.1.2 水垫塘消能型式
        1.1.3 水垫塘底板的形式
    1.2 国内外掺气水流的研究现状
    1.3 水垫塘水流结构掺气水流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垫塘模型试验简介
    2.1 试验模型制作
    2.2 测点布置
    2.3 试验工况拟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掺气理论
    3.1 掺气水流有关的基本理论
        3.1.1 紊流(湍流)理论
        3.1.2 紊动射流水力特性
    3.3 掺气水流的概念及分类
    3.4 水流掺气的原因
    3.5 跌落水流的掺气
    3.6 掺气浓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垫塘水流结构水力特性
    4.1 水垫塘内水流流态特征
    4.2 水垫塘水流结构分区的确定
    4.3 水垫塘消能机理
    4.4 塘内各结构区流速特性
        4.4.1 淹没射流区流速分布
        4.4.2 下旋滚区流速分布
        4.4.3 冲击区流速分布
        4.4.4 壁射流区流速分布
    4.5 水垫塘底板时均动水压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垫塘各水流结构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1 引言
    5.2 淹没射流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3 淹没射流区与下旋滚区水流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3.1 改变入塘流量淹没射流区与下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3.2 改变深度淹没射流区与下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3.3 改变泄槽出射角度淹没射流区与下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4 淹没射流区与冲击区水流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4.1 改变入塘流量淹没射流区与冲击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4.2 改变深度淹没射流区与冲击区掺气浓度作用规律
        5.4.3 改变泄槽出射角度淹没射流区与冲击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5 淹没射流区与左右旋滚区水流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6 淹没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水流掺气浓度作用规律
        5.6.1 改变入塘流量淹没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6.2 改变深度淹没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6.3 改变泄槽出射角度淹没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7 淹没射流区与壁射流区水流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5.7.1 不同入塘流量淹没射流区与壁射流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7.2 不同深度淹没射流区与壁射流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7.3 不同泄槽出射角度淹没射流区与壁射流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8 壁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水流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8.1 改变入塘流量壁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8.2 改变深度壁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
        5.8.3 改变泄槽出射角度壁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9 水垫塘水流整体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5.9.1 水垫塘沿程水流掺气浓度变化
        5.9.2 水垫塘横向掺气浓度变化规律
    5.10 水垫塘各水流结构水流气体迁移扩散机理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8)突扩、突跌掺气设施水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空化与空蚀
        1.2.1 空泡动力学
        1.2.2 空化的初生
        1.2.3 空蚀破坏机理
        1.2.4 空蚀的防护措施
    1.3 掺气水流
        1.3.1 掺气的分类
        1.3.2 水流掺气原因
        1.3.3 含气量对空穴初生、性能、蚀损的影响
    1.4 掺气减蚀
        1.4.1 掺气减蚀机理
        1.4.2 掺气减蚀的发展过程
        1.4.3 研究掺气减蚀的方法
    1.5 掺气减蚀设施
        1.5.1 掺气减蚀设施要求
        1.5.2 掺气设施体型的设计
    1.6 突扩、突跌型掺气设施研究意义
        1.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2 研究意义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试验模型及方案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设计
        2.2.1 掺气设施体型设计
        2.2.2 流量设计
    2.3 试验测量参数及测点布置
    2.4 试验工况
    2.5 试验过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泄槽中掺气浓度试验结果分析
    3.1 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3.1.1 掺气浓度沿程分布规律
        3.1.2 掺气浓度沿水深方向的演变规律
        3.1.3 掺气浓度沿水流横断面分布规律
    3.2 掺气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3.2.1 流量对掺气浓度的影响
        3.2.2 突扩宽度对掺气浓度的影响
        3.2.3 突跌高度对掺气浓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流中气泡数量、大小与掺气浓度的关系
    4.1 沿程水流中气泡概率与掺气浓度关系分析
    4.2 分析沿水深方向气泡分布与掺气浓度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掺气空腔长度敏感因素分析
    5.1 流量对掺气空腔的影响
    5.2 突跌高度对掺气空腔的影响
    5.3 突扩宽度对掺气空腔的影响
    5.4 掺气底空腔长度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
    5.5 掺气侧空腔长度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底板、侧墙压强分布规律
    6.1 底板脉动强度与时均压强的分布规律
        6.1.1 底板脉动压强与时均压强对比
        6.1.2 不同流量时底板脉动强度的时域变化
        6.1.3 不同测点脉动强度的时域变化过程
    6.2 侧墙脉动压强与时均压强分布规律
        6.2.1 侧墙脉动压强与时均压强对比
        6.2.2 侧墙上脉动压强的概率密度分布
        6.2.3 不同流量时侧墙脉动压强的时域变化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硕士期间所发论文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10)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梯级引水工程优化调度
        1.2.1 梯级引水泵站优化调度
        1.2.2 供水水库的优化调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3.2 水库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3.3 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涉及的智能优化理论基础
        1.4.1 智能优化算法
        1.4.2 自主计算理论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1.6 论文各章节关系
第二章 引黄工程运行调度模式
    2.1 工程概况
        2.1.1 总干线工程
        2.1.2 南干线工程
        2.1.3 联接段工程
    2.2 全线自动化系统
        2.2.1 计算机监控系统
        2.2.2 水力量测系统
    2.3 工程监控和调度模式
        2.3.1 分布式数据采集和处理
        2.3.2 分布式调节和控制
        2.3.3 工程的运行调度
    2.4 工程的优化调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水水库的长期优化调度
    3.1 汾河流域
        3.1.1 汾河水库
        3.1.2 需水预测
        3.1.3 供水水库优化调度模型
    3.2 径流预测神经网络
    3.3 水库优化调度的免疫规划算法
    3.4 知识库
        3.4.1 典型年的识别方法
        3.4.2 预报期末余留库容的模糊决策
    3.5 仿真计算
        3.5.1 径流预测仿真
        3.5.2 优化调度算法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梯级输水工程的优化调度
    4.1 有压输水子系统
        4.1.1 水力学模型
        4.1.2 中同嘴水库下泄流量计算
    4.2 无压输水子系统
    4.3 梯级输水工程段的优化调度模型
        4.3.1 上层输水子系统的数学模型
        4.3.2 下层泵站的数学模型
    4.4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的分层克隆选择算法
        4.4.1 算法详细设计
        4.4.2 算法终止条件
    4.5 仿真计算
        4.5.1 仿真实验
        4.5.2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梯级引水工程的自主优化调度
    5.1 长期自主优化调度器
        5.1.1 模型框架
        5.1.2 模型描述
        5.1.3 知识库
    5.2 短期自主优化调度器
    5.3 仿真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21世纪工程水力学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垫塘内水流剪切带厚度确定及水流结构区气体交换过程研究[D]. 陈鹏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有盖与无盖条件下充分掺气水流掺气浓度与气体运动试验研究[D]. 王睿齐.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无盖与有盖下自掺气水流气体运动规律试验研究[D]. 邹亦云.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一名兼职辅导员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叙事研究[D]. 李蓉.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高海拔地区气压环境对高速水流水舌挑距的影响[J]. 庞博慧,马洪琪. 水力发电学报, 2018(02)
  • [6]管嘴出流与有压管流的数值模拟与总流描述[D]. 吴洪雨. 武汉大学, 2017(07)
  • [7]水垫塘水流结构相互作用下气体迁移扩散特性研究[D]. 许鑫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8]突扩、突跌掺气设施水力特性研究[D]. 李雪.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9]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水力学参数的设计[J]. 刘飞.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04)
  • [10]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D]. 段富.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8)

标签:;  ;  ;  ;  

21世纪工程水力学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