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萘洛尔致头晕恶心1例(论文文献综述)
左泽敏[1](2021)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和EMBASE。检索发表于2021年1月前,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并提取一般资料和实验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0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共265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或联合西药治疗)1358例,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或安慰剂治疗)1296例。Meta分析结果如下所示:1.疗效性分析:纳入的23项研究对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OR=3.61,95%CI[2.81,4.64],P<0.00001),说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18项研究评价了心律失常事件数,2项研究未具体描述心律失常类型,其中16项研究评价了室早次数,6项研究评价了房早次数,4项研究评价了交界性早搏次数,4项研究评价了短阵房颤事件数,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控制室早、房早、交界性早搏、短阵房颤数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仅有1项研究评价了短阵室速事件数,结果显示P=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无差别。16项合并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控制24h心律失常事件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MD=-213.72,95%CI[-251.21,-176.23],P<0.00001);纳入的8项研究对中医证候疗效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OR=4.10,95%CI[2.51,6.71],P<0.00001);共有5项研究对心电图疗效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OR=2.91,95%CI[1.82,4.65],P<0.00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心电图疗效;有6项研究报道了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更有优势(MD=9.20,95%CI[6.15,12.25],P<0.00001);血液流变学指标:(1)全血粘度高切:有5项研究报道了全血粘度高切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全血粘度高切水平(MD=-0.98,95%CI[-1.09,-0.87],P<0.00001)。(2)全血粘度低切:有5项研究报道了全血粘度低切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更能降低全血黏度低切水平(MD=-1.83,95%CI[-2.31,-1.36],P<0.00001)。(3)血浆黏度:有5项研究报道了血浆黏度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显着降低血浆黏度水平(MD=-0.42,95%CI[-0.49,-0.35],P<0.00001)。2.安全性分析:纳入的30项研究中,有13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OR=0.30,95%CI[0.20,0.46],P<0.00001)。结论:1.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能显着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有效控制24h心律失常事件数、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较单纯西药治疗更有优势。2.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安全性更高,但长期随访情况未系统研究,不能排除远期副作用的存在。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李恒,黄柳清[4](2021)在《生长抑素联合普萘洛尔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普萘洛尔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疗效。方法 49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及(或)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术。试验组患者术后给予生长抑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门静脉宽度、门静脉流速;术后1个月内再出血发生情况;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门静脉宽度(1.17±0.09)cm低于本组术前的(1.24±0.1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门静脉宽度于本组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门静脉流速与本组术前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再出血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乏力、恶心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悸、气促;试验组患者腹痛、腹胀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2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00%,与对照组的37.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普萘洛尔能有效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后早期再出血,减轻门静脉高压,减少腹痛、腹胀不良反应的发生。
孔清玉[5](2020)在《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最常见类型。患儿反复出现晕厥、头晕、胸闷等症状,在体位改变、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情况时症状加重,平卧位后症状减轻,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诊断困难、预后良好等特点。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有助于缩短诊疗周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VVS及POT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VVS及POTS患儿进行简单快速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儿茶酚胺直接反映自主神经活动状态,VVS患者晕厥前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NE)水平升高,晕厥发生时进一步快速升高;POTS患儿晕厥等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直立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有关,推测高水平儿茶酚胺可能是VVS及POTS发生的重要因素。β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理论上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但临床实践中疗效偏差较大。目前临床上缺乏对患儿儿茶酚胺状态评价及指导β-受体阻断剂应用的有效生物学指标。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反复或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对VVS及POTS患儿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干预是此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OI症状评分量表目前主要用于OI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患儿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花生四烯酸经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产生的一种内皮超极化因子,作用于临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产生超级化和血管松弛作用,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VVS及POTS患儿存在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导致血压下降,推测引起血管舒张的因子可能参与了WS及POTS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尚未见EETs是否参与VVS及POTS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率并描绘ROC曲线,以期发现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标。2.LC-MS/MS测定患儿24h尿儿茶酚胺水平,探讨NE水平指导β-受体阻断剂精准治疗VVS和POTS的临床价值;探讨儿茶酚胺、01症状评分对评估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及早联合心理干预。3.测定患儿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14,15-EETs水平,并与尿儿茶酚胺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EETs指导儿童VVS及POTS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VVS和(或)POT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诉时间、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诱因、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HUTT期间症状、HUTT阳性发作的时间、阳性发作时血压、阳性发作时心率、阳性发作时症状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了所有入组患儿HUTT过程中血压及心率数据,包括患儿平卧位(1、5、10min)、直立位(1、5、10min)、倾斜后(1、5、10、15、20、25、30、3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评估VVS和/或POTS患儿HUTT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变异性及其与阴性组、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患儿在HUTT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时回复至平卧位,则数据计入至回复平卧位前一次(未出现VVS阳性反应)时间节点的心率及血压数据。根据试验结果,患儿数据分为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VVS+POTS)组、阴性组、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儿茶酚胺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反复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38例,均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38例VVS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h尿标本,采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法检测24h尿NE水平,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0.5mg/kg.d,bid,口服3月)。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发作频率和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及药物耐受情况等并详细记录。本研究还回顾性分析了43 例 POTS 及 VVS+POTS 患儿的临床资料(POTS 19 例,VVS+POTS 24 例),均检测24h尿NE水平。19例POTS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用法同上)治疗,疗效判断同VVS。VVS+POTS患儿的治疗采用了包括基础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干预。所有患儿均于3月后进行最终效果评估。以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发作频率作为主要的疗效判断指标。参与评分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双手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共8个症状,当症状总评分降低大于50%时定为治疗有效。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NE指导VVS及POTS选用美托洛尔的预测价值。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42例,年龄9~14岁,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患儿进行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评估,采用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患儿分为焦虑及非焦虑组,抑郁及非抑郁组。以上量表评分均在入组儿童确诊并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之后,由入组儿童自行填写。SCARED所得各样本均数与全国常模组比较,CDI所得各样本均数与2010年王君等进行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CDI评估数据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尿标本,采用LC-MS/MS法检测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VVS及POTS患儿的心理量表评分与01症状评分进行关联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症状评分量表对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38例,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VVS 26例,POTS 12例)。采用ELISA检测患儿 24h尿14,15-EET(DHET)水平,并将患儿24h尿14,15-EET水平与年龄、体重、24h尿量、14,15-EET浓度、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24h尿Na+、K+、CL-、Ca2+、24h尿儿茶酚胺、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性分析结果(1)当患儿存在OI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应行HUTT明确是否为VVS及POTS,VVS及POTS患儿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卧、立位试验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POTS组(P<0.01);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1),卧、立位舒张压变异系数低于 VVS+POTS 组(P<0.05)。(3)POTS组直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低于VVS+POTS组(P<0.05),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VVS+POTS组(P<0.01)。(4)VVS组、POTS组、VVS+POTS组、阴性组患儿组内比较,直立倾斜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作为行HUTT检查的参考指标。2.VVS及POTS患儿24h尿去甲肾上腺素结果及临床价值(1)VVS患儿24h尿NE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离散系数44.63%),且与其基础收缩压、舒张压显着相关(r=0.604;P<0.001)和(r=0.400;P<0.05)。(2)依据美托洛尔的疗效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26(95%置信区间为0.848到1),当24h尿NE=34.84μg/24h时,其预测美托洛尔对VVS有效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100%。(3)VVS+POT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患儿(P<0.01);男性患儿更易出现单纯的POTS,而女性POTS患儿则较容易合并VVS(P=0.01)。美托洛尔治疗单纯POTS的有效性为84.21%。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1)VVS患儿SCARED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常模组(P<0.01),VVS焦虑组SCARED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焦虑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2)Pearson分析显示VVS组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691,P<0.001)。根据患儿的OI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95%置信区间为0.804到1),当VVS患儿症状评分=8.5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91.7%。(3)VVS组CDI评分与常模组比较(P>0.05);VVS抑郁组CDI评分高于合肥常模组(P<0.01),VVS抑郁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抑郁组(P<0.001)。(4)Pearson分析显示VVS患儿的O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46,P<0.05)。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抑郁,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置信区间为0.476到0.899),当VVS患儿症状评分=7.5时,其预测儿童OI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抑郁的灵敏度87.5%,特异度为55%。(5)POTS组患儿SCARED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POTS焦虑组患儿SCARED总分、躯体化/惊恐、简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P<0.01),“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各项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5)。POTS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学校恐怖症。POTS焦虑障碍患儿NE水平低于非焦虑患儿(P<0.05),降低的人数比率高于非焦虑患儿(P<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71,P<0.01)。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1(95%置信区间为1),当POTS患儿症状评分=8.0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POT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625,P<0.05)。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稍准治疗的初步探讨(1)VVS患儿24h尿14,15-DHET(EETs)水平与24小时尿量相关,与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弱相关。(2)POTS患儿24h尿14,15-DHET水平与患儿24小时尿量相关,与24h尿Na+呈强相关(r=0.668,P=0.018),与 24h 尿 Ca2+呈中度相关(r=0.485,P=0.11),与24h尿CL-呈中度相关(r=0.539,P=0.07);与24小时尿多巴胺呈中度相关(r=0.512,P=0.089),与 24 小时尿NE 呈弱相关,(r=0.346,P=0.271)。结论1.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VVS及POT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判断的参考指标;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以建议行HUTT检查。2.VVS患儿24h尿NE个体差异明显,24h尿NE水平可作为选择美托洛尔治疗VVS的参考指标。3.POTS+VV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的患儿。单纯POTS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儿POTS+VVS更多见;β-受体阻断剂治疗单纯POTS患儿的有效性高,但剂量需个体化。4.VVS及POTS患儿合并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比率较高;POTS合并焦虑障碍儿童24h尿NE低于非焦虑儿童。5.情绪障碍与患儿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呈正相关,OI症状评分高的患儿存在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症状也更为严重。6.EETs可能对VVS及POTS患儿体内的升压因素起到一定的拮抗效应,对POTS患儿效应可能更为明显。
左都霜[6](2020)在《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常规筛查未能确诊的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并发症和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7.01至2018.06.3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呕吐”为主诉,且通过常规筛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胸部平片/腹部平片/腹部彩超)未能明确呕吐病因的住院患儿,排除出院时仍未确诊的病例,回顾性分析确诊病例的一般资料及病因;按病因分组,例数≥20例的组作为主要病因组,分析各主要病因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及出院时病情;按年龄分组,分为新生儿组、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儿童组、学龄期儿童组、青春期儿童组,分析不同年龄组的病因分布、并发症及出院时病情;按病程分组,分为病程≤2周组和病程>2周组,分析不同病程组的病因分布、呕吐频率、呕吐物性质、并发症及出院时病情;分析696例呕吐儿童发生并发症及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选入病例1489例,排除病例793例,最终纳入696例确诊病例,其中男性441/696例,女性255/696例。呕吐病因中单一病因有57种共623/696例,以消化系统疾病(578/623例)为主,非感染性疾病(530/623例)多于感染性疾病(93/623例);多种病因导致呕吐的患儿共73/696例,其中主病因有16种,合并病因有20种,也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2.按病因分组,主要病因组有9个,分别为胃食管反流组(91/69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组(85/696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组(64/69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组(41/696例)、急性胃炎组(38/696例)、先天性巨结肠组(30/696例)、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组(29/69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组(24/696例)和环状胰腺组(23/696例)。各主要病因组相互比较,在就诊年龄、病程、呕吐频率、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及呕吐进食物、呕吐咖啡色物质/血丝、呕吐胆汁、腹胀、腹痛、腹泻、血便/黑便、胎便排出延迟、头痛/头晕、并发呼吸道感染、并发电解质紊乱、并发脱水、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等18个项目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中位数就诊年龄(108月)最大、中位数病程(750天)最长,中位数呕吐频率(15次/天)、呕吐咖啡色物质/血丝的发生率(37.93%)、腹痛的发生率(62.07%)及头痛/头晕的发生率(31.03%)均最高。先天性巨结肠腹胀的发生率(86.67%)、胎便排出延迟的发生率(30.00%)及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23.33%)均最高,中位数确诊时间(12天)及中位数住院时间(经手术治疗为32.5天;未经手术治疗为13天)均最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呕吐胆汁的发生率(77.65%)最高,急性胃炎的腹泻发生率(15.79%)最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血便/黑便发生率(8.82%)最高,胃食管反流并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92.31%)最高,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并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43.75%)最高,环状胰腺并发脱水的发生率(17.39%)最高。3.按年龄分组,新生儿组398/696例,婴儿组127/696例,幼儿组67/696例,学龄前儿童组33/696例,学龄期儿童组57/696例,青春期儿童组14/696例,不同年龄组排名前三的病因不同。各年龄组合并病因和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组的并发症发生率(94.72%)最高,其次为婴儿组(81.89%),学龄期儿童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2.63%)最低,其中新生儿组最易并发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婴儿组和幼儿组最易并发脱水。4.按病程分组,病程≤2周组有513/696例,病程>2周组有183/696例。病程≤2周组有449/531例为单一病因,64/531例为多种病因;病程>2周组有174/183例为单一病因,9/183例为多种病因。与病程>2周组比较,病程≤2周组合并病因、呕吐胆汁、呕吐粪汁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12.48%vs 4.92%、46.98%vs 34.43%、4.29%vs 1.09%和89.67%vs 73.77%),呕吐进食物的发生率更低(90.25%vs 99.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呕吐频率、呕吐咖啡色物质/血丝及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年龄为新生儿期是并发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病程、呕吐频率、早产、低出生体重和胃食管反流均不是并发呼吸道感染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年龄为学龄期是并发电解质紊乱的保护因素(P<0.05),消化系统畸形是并发电解质紊乱的危险因素(P=0.001),性别、病程、呕吐频率、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均不是并发电解质紊乱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消化道畸形、年龄为婴儿期和幼儿期是并发脱水的危险因素(P<0.05),呕吐频率每增加1次/天,并发脱水的风险增加15.3%(P<0.001),性别、病程、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均不是并发脱水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年龄为新生儿期是并发酸碱平衡紊乱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病程、呕吐频率、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消化道畸形均不是并发酸碱平衡紊乱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病程>2周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保护因素(P<0.05),消化系统畸形和NEC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年龄、呕吐频率、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均不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消化系统畸形和严重并发症是发生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年龄、病程、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多种病因均不是近期预后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结论:儿童呕吐的病因种类多而复杂,通过常规筛查未能确诊的呕吐病因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不同病因的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并发症、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及近期预后也不相同。不同年龄的常见病因不同,新生儿期最易出现呕吐,也最易出现并发症,特别是呼吸道感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呕吐胆汁及粪汁、有合并病因及并发症等情况在病程≤2周的呕吐患儿中更易见到。年龄是并发呼吸道感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影响因素,呕吐频率是并发脱水的影响因素,病程和NEC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消化系统畸形是并发水电解质紊乱和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消化系统畸形和严重并发症是发生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蒋元媛[7](2020)在《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随访》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V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对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且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ROME IV诊断标准的141例CVS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141例患儿中,男65例,女76例,发病年龄中位数5.5岁(0-15岁5月),诊断年龄中位数8.3岁(11月-15岁8月),首次发病至确诊的病程平均2.3年(3月-11.3年),平均住院4次。其中60.28%(85/141)有明确诱因,感染与饮食不当最常见。所有病例均有呕吐,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5d(2d-2w),平均每日呕吐发作约15次,间歇期中位数38d(5d-6m)。其他症状包括腹痛(72.34%,102/141)、恶心(46.81%,66/141)、头晕(30.50%,43/141)、发热(26.24%,37/141)、头痛(19.86%,28/141)、便秘(19.15%,27/141)。所有病例急性期均予以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发作间期予以赛庚啶、普萘洛尔、西比灵等药物预防治疗,88例患儿随访1-10年,92%患儿治疗有效,9例患儿仍有头痛表现(其中1例外院诊断偏头痛),13例有腹痛表现。结论:CVS是儿童呕吐的常见病因之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发作前通常有诱因且临床诊断常有延迟。CVS可反复发作,除呕吐外常有其他消化道或自主神经紊乱相关症状。对于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预防应用赛庚啶、普萘洛尔、西比灵等药物多数有效。
姚梦恬[8](2020)在《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气郁火旺证)与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效果,探讨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优势与安全性。通过分析两组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复发率与甲减的发生率,探讨与布洛芬缓释胶囊相比,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对于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与亚急性甲状腺炎后甲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于吉林省中医院门诊符合入组标准的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62例(脱落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治疗(若甲状腺毒症明显,加用盐酸普萘洛尔片(心得安)10mg口服,每日3次),均连续观察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疼痛天数、甲状腺肿大程度、发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天数、甲状腺肿大程度、发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普萘洛尔使用率。连续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3月,观察对照组患者及治疗组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与甲减发生率。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入组患者的基线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天数、甲状腺肿大程度、发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FT3、FT4、TSH、血沉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对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疼痛天数、甲状腺肿大程度、发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FT3、FT4、TSH、血沉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疼痛天数、甲状腺肿大程度、中医证候积分、TSH、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发热时间、FT3、FT4、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普萘洛尔使用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月后,统计两组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与甲减发生率,统计学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两组甲减发生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与非甾体抗炎药(芬必得)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相比,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低、有更低的甲减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曾锐[9](2020)在《246例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确诊的SVT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动过速首发年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诱因等,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并进行治疗反应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共计246例患儿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男性140例(56.9%),女性106例(43.0%),就诊年龄19.5(1.6,96.0)月(1天16岁),初发病年龄:1岁121例(49.2%),3岁20例(8.1%),6岁29例(11.8%),36岁76例(30.9%)。仅67例(27.2%)发作有明确的诱因,其中呼吸道感染诱发54例(80.6%)。SVT临床表现婴幼儿无特异性,儿童表现为心悸、乏力、面色苍白、胸闷等。246例患儿共计411次复律治疗,其中采用刺激迷走神经12例(2.9%),静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409例(99.5%),电复律4例(1.0%),射频消融12例(2.9%)。静脉药物抗心律失常的转窦时间分别为:ATP10(1,30)s、普罗帕酮6.0(5.0,10.0)min,西地兰4.5±6.9h,胺碘酮10.5±13.4min,显着有效率分别为:ATP69.0%(200/290),普罗帕酮68.8%(55/80)、西地兰60.0%(18/30)、胺碘酮44.4%(4/9),ATP、普罗帕酮的显着有效率略高于西地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020,P=0.600),无药物所致心脏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轻微事件发生率分别为:ATP13例次(4.5%),QT高值6例(46.2%),窦性心动过缓4例(30.8%),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23.1%);普罗帕酮11例(13.8%),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45.5%),QT延长3例(27.3%),QT高值2例(18.2%),窦性心动过缓1例(9.1%);西地兰为QT高值1例(3.3%);胺碘酮为频发室性早搏1例(11.1%)。普罗帕酮所引起的心脏相关不良反应比例明显高于ATP及西地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9.661,P=0.008)。ATP首次高剂量组(30.2mg/kg,165例(56.9%))与低剂量组((27)0.2mg/kg,125例(43.1%))比较两组显着有效率(48.0%与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2,P=0.001),转窦时间(10.0(1.5,30.0)与10.0(1.0,60.0))及心脏相关不良反应(6.4%与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ATP治疗失败的有82例(91.1%)进行联合治疗,其中联合普罗帕酮有65.7%(46/70)的患儿显着有效。电复律的显着有效率为50.0%(2/2),均为药物治疗无效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不同疗效组间比较,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及是否合并EF下降有统计学差异(c2=8.766、33.717,P=0.012、0.000),而性别、起病年龄、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及生化指标有无异常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数起病于婴儿期;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的诱因;终止发作可首选ATP治疗;对于单一药物无效的顽固性SVT可联合用药或电复律;SVT持续时间及心脏EF与患儿对药物的反应有关;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SVT,射频消融是唯一根治的措施。
柴一萌[10](2020)在《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脉管肿瘤,其发病率在4%至5%之间,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瘤体在增生期生长快速,如果不进行干预,可能导致破溃、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一些患儿需要积极治疗,以防止永久性的外观畸形或严重的并发症。口服普萘洛尔和瘤体内注射聚桂醇、曲安奈德均是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常见方法,联合使用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一用药。然而,目前尚无研究就该联合治疗的安全性进行深入探讨。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口服普萘洛尔联合瘤体内注射聚桂醇和曲安奈德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不良反应,并进一步分析其对患儿身高和体重的影响,从而对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整形外科接受上述联合治疗的634例血管瘤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分析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基本信息。在患儿24月龄时,进行身高和体重的随访。根据患儿的性别,口服普萘洛尔的时间以及接受硬化治疗的次数进行分组。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Wilcoxon非参数秩和检验将上述各组的身高、体重分别与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的参考标准进行比较,并通过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别比较不同服药时间组组间和不同硬化治疗次数组组间的身高、体重有无差别。结果:634例患儿中包括男性165例,女性469例,男女比例为1:2.84。口服普萘洛尔的时间介于0.07-14个月。接受硬化治疗的次数范围为1-12次。共有135例(21.29%)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06例(16.72%)发生与普萘洛尔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呼吸短促(0.16%),血便(0.16%),严重腹泻(0.16%)及低血糖(0.16%)。54例(8.52%)发生与瘤体内注射聚桂醇和曲安奈德相关的不良反应,未发现与其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检验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组的中位身高和中位体重与参考标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口服普萘洛尔1-5月组的中位体重低于参考标准(P=0.013),男性硬化治疗4-6次组的中位身高高于参考标准(P=0.008),男性硬化治疗≥7次组的平均身高高于1-3次组(P=0.031),其余各组与参考标准的比较以及组间比较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联合瘤体内注射聚桂醇和曲安奈德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在634名患儿中,有135名(21.29%)患儿发生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63%。且当普萘洛尔、聚桂醇、曲安奈德的剂量分别小于2.0mg/kg/d、3.5mg/kg和2.0mg/kg时,上述联合治疗对患儿24月龄时的身高和体重无显着影响。
二、普萘洛尔致头晕恶心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萘洛尔致头晕恶心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 |
2.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2.1 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纳入的研究 |
2.2 研究特点 |
2.3 质量评价 |
2.4 结局指标Meta分析 |
2.5 敏感性分析 |
讨论 |
1.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理论基础 |
2.中药使用情况 |
3.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
4.影响Meta分析结论的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3.1.3. 3 丹蒌片(2B)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3.2.3. 3 丹蒌片(2C)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3.4.3. 3 丹蒌片(2B)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3.5.1. 1 临床问题 |
3.5.1. 2 推荐意见 |
3.5.1. 3 证据描述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 1 临床问题 |
3.5.2. 2 推荐意见 |
3.5.2. 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3.5.3. 1 临床问题 |
3.5.3. 2 推荐意见 |
3.5.3. 3 证据描述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4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4)生长抑素联合普萘洛尔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门静脉宽度对比 |
2.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门静脉流速对比 |
2.3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再出血发生情况对比 |
2.4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2.4.1 两组患者用药后乏力发生情况对比 |
2.4.2 两组患者腹痛、腹胀发生情况对比 |
2.4.3 两组患者恶心、心悸、气促发生情况对比 |
2.4.4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5)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VVS和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
前言 |
1.0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0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VV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3 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4 VVS合并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5 阴性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6 临床中其他晕厥或疑似晕厥病因总结 |
2.7 VVS、POTS、VVS并POTS、阴性组临床数据 |
2.8 各组患儿变异系数统计及比较 |
3.0 讨论 |
4.0 结论 |
第二部分 儿茶酚胺指导VVS及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 |
前言 |
1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4 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检测 |
1.5 判断标准 |
1.6 治疗及随访 |
1.7 疗效判断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VVS组资料分析 |
2.1.1 VV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
2.1.2 VVS组与对照组各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
2.1.3 VVS患儿24h尿NE与基础血压及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
2.1.4 VVS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对比分析 |
2.1.5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对比分析 |
2.1.6 ROC曲线对美托洛尔疗效的预测分析 |
2.2 POTS与VVS并POTS组资料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 |
前言 |
1.0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研究方法 |
2.0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VVS组相关资料分析 |
2.3 POTS在相关资料分析 |
3.0 讨论 |
4.0 结论 |
第四部分 EETs水平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 |
前言 |
1.0 材料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筛选标准 |
1.1.3 研究分组 |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直立试验、BHUTT |
1.2.2 SNHUTT操作步骤同前 |
1.2.3 VVS及POTS诊断标准 |
1.2.4 24h尿14,15-DHET留取及检测方法 |
1.2.5 统计学分析 |
2.0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VVS患儿基本资料 |
2.1.2 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 |
2.1.3 VVS及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
2.2 VV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2.1 VV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2.2 VV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
2.3 POT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3.1 POT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3.2 POT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
3.0 讨论 |
4.0 结论 |
附正文图表 |
第一部分 图表 |
第二部分 图表 |
第三部分 图表 |
第四部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茶酚胺、EETs在儿童OI发病机制及指导诊治的研究进展 |
引言 |
1.交感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
1.1 交感神经系统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
1.2 直立位的神经体液变化 |
2.VV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VVS相关性晕厥及先兆晕厥的评估 |
2.2 反常性代偿反射 |
2.3 对直立应力的交感神经反应及VVS中的交感神经失活 |
2.4 交感神经蛋白在VVS中的缺陷 |
2.5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
3.POT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 POTS的评估 |
3.2 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可能与POTS有关 |
3.3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与POTS有关 |
3.4 POTS患者NET表达的改变 |
4.心理因素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VVS及POTS |
4.1 心理因素与VVS、POTS |
4.2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
4.3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在儿童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
4.4 5-羟色胺(5-HT)系统与焦虑和抑郁 |
5.EETs、过敏性疾病与VVS和POTS |
5.1 EETs的来源及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
5.2 过敏性疾病、EETs与VVS和POTS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部分 |
(6)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因分布 |
2.3 主要病因的临床分析 |
2.4 不同年龄的呕吐病例分析 |
2.5 不同病程的呕吐病例分析 |
2.6 儿童呕吐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
2.7 儿童呕吐的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
3 讨论 |
3.1 儿童呕吐的病因 |
3.2 部分呕吐病因的临床特点 |
3.3 儿童呕吐的诊断思路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辅助检查 |
2.4 治疗 |
2.5 预后及随访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儿童周期性呕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1.1 病名探讨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1.3 治疗概述 |
1.3.1 分期及辨证论治 |
1.3.2 内外合治 |
1.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西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1 病毒感染 |
2.2.2 自身免疫 |
2.2.3 遗传易感 |
2.3 临床表现 |
2.4 辅助检查 |
2.4.1 实验室检查 |
2.4.2 影像学检查 |
2.4.3 病理学检查 |
2.5 治疗 |
2.5.1 常规治疗 |
2.5.2 甲状腺局部注射治疗 |
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脱落病例标准与脱落病例处理 |
1.5.1 脱落病例标准 |
1.5.2 脱落病例处理 |
2 试验方法 |
2.1 患者试验分组及随机化方法 |
2.2 试验方案 |
2.3 试验用药及药品来源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项目 |
2.4.2 疗效性观察 |
2.4.3 安全性观测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5.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2.5.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2.5.3 相关症状体征评定标准 |
2.5.4 实验室指标 |
2.5.5 普萘洛尔使用率 |
2.5.6 亚甲炎复发率及甲减发生率 |
2.6 安全性评价 |
3 统计学处理 |
4 试验结果 |
4.1 一般项目比较 |
4.1.1 性别比较 |
4.1.2 年龄比较 |
4.1.3 病程比较 |
4.2 治疗前疗效性指标分析 |
4.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2.2 甲状腺肿大程度比较 |
4.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
4.3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分析 |
4.3.1 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疾病疗效比较 |
4.3.2 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3.3 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
4.3.4 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3.5 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4.3.6 普萘洛尔使用率比较 |
4.3.7 亚甲炎复发率及甲减发生率比较 |
4.4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解毒通络调瘿法理论探究 |
3 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方药分析 |
3.1 组方分析 |
3.2 单味药研究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疗效性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246例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疗效评估 |
1.4 心脏相关不良反应评估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特点 |
2.2 治疗效果 |
2.3 影响抗心律失常疗效的因素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撰写的论文 |
(10)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病例选择 |
研究方法 |
结果 |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
不良反应 |
生长发育指标统计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婴幼儿血管瘤临床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普萘洛尔致头晕恶心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D]. 左泽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4]生长抑素联合普萘洛尔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疗效分析[J]. 李恒,黄柳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21(10)
- [5]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孔清玉. 山东大学, 2020(08)
- [6]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D]. 左都霜.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随访[D]. 蒋元媛.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研究[D]. 姚梦恬.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246例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D]. 曾锐.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安全性分析[D]. 柴一萌. 山东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