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高压静电育种机理研究

黄瓜高压静电育种机理研究

一、黄瓜高压静电育种机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利明[1](2021)在《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M),作为我国东北重要的大径级用材的白蜡树属树种,应用场景广泛。针对水曲柳生产中优良种质缺乏、幼年苗木易受寒害和虫害的问题,开展了以水曲柳为母本,同属的大叶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inn.,A)、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 Torr.,V)、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S)和水曲柳为父本的种间(MA、MV和MS)、种内(MM)杂交育种。本研究在前人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种子与苗木的基础上,开展了 100个杂交组合涉及15个母本和17个父本的种内杂交。在系统地完成了杂交结实效果分析、杂种子一代(F1)的种子性状和苗木的多性状(寒冷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优势分析和优良多性状杂种种质的选育后,对杂种F1诸多杂种优势中影响成材的抗寒性优势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杂交结实的效果分析:通过采种和育苗获得了 24165粒种内杂交的种子和55个杂交组合的F1苗木。高压静电场处理(20 KV、间距10 cm、30 min)下种间杂交结实有了显着性提高(种子和苗木数提高了 22.4~517.5%和190.3~927.8%),并由此提出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促进种间杂交结实技术。2、F1的多性状杂种优势分析:杂种F1的种子性状表现出杂种优势(种间千粒重母本杂种优势(HFPs)达到10.5~14.2%)。连续多年的子代测定的结果显示,种间F1均可以在东北地区正常越冬,并表现出显着的生存率和生长杂种优势(生存率和材积最高HFPs可达35.6%和29.6%);MS的抗虫性HFPs为9.7%。表明种间杂交的育种策略在水曲柳抗性遗传改良中是可行的且效果显着。同时,通过14种曲线方程的回归分析与方程适应性检测,建立了杂种F1的树高生长和种间F1的杂种优势估计模型。3、杂种优良多性状的选育:选育了优良多性状(结实数和千粒重(良种推广中代表性繁殖性状)与苗木的适应性、生长、抗虫和抗寒)的杂种种质,并评价了其选育效果。1)结实数和千粒重选育:亲本分别超出总均值的45.6~98.8%和11.6~26.3%;34个杂交组合分别超出总均值的43.1~167.8%和11.6~26.6%。2)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选育:选育了优良适应性的亲本和杂交组合,亲本生存率最高超均值27.0%(MV);25个杂交组合HFPs最高为85.2%(MV)。选育了优良生长和抗虫性的亲本、杂交组合和单株,亲本的材积遗传增益最高为16.8%(MV)、抗虫性遗传增益为2.1%(MS);25个杂交组合的材积HFPs最高为164.7%(MV)、抗虫性HFPs为43.3%(MS)和15.9%(MM)。优良通直度27个MM单株的材积最高超均值167.5%;抗虫性优良27个MM和8个MS单株的抗虫性超均值181.7%和67.1%。3)抗寒杂交组合选育:基于生存率,综合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选育了 4个优良抗寒的种内杂交组合(2×8、2×90,6×1、1×1)。从多个方面评价了高抗寒代表组合2×8的抗寒性优势,其中:3年生生存率HFPs达到了62.6%;帽儿山越冬后的3年生的典型单株无明显分枝,而对照分枝较多;嫁接无性系的新生枝以及叶片同样表现抗寒优势。4、基于DNA序列差异(核遗传)的杂种F1抗寒性杂种优势形成机制解析:从抗寒F1(2×8)与母本(2ck)间多个水平上的差异解析了种内F1的抗寒杂种优势机制:1)适应性和生长差异:2×8实生苗的适应性和生长性状上均存在显着的杂种优势(6年生生存率和材积、5年生通直度的HFPs为63.1%、66.5%和7.7%)。2)生理生化指标抗寒系数差异:2×8的渗透系统(可溶性糖HFPs为292.0%)、膜系统(相对电导率的 HFPs 为 13.7%)、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系统(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HFPs为155.6%)和ABA(脱落酸)含量(HFPs为67.9%)上均有显着杂种优势体现。3)基因表达差异:寒冷处理后的基因表达中,2×8的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依赖途径(节律基因 FmLHY(LATE ELONGATED HYPOCOTYL)、FmCBF1和 FmCOR413(Cold-regulated 413)的 HFPs 为 160%、109%和 495%)、ABA 途径(FmPYR1(Pyracbactin Resistance 1)的 HFPs 为 109%)、ROS 相关基因(FmPOD(POD 合成酶基因)HFPs为155%)和6个抗寒响应WRKYs中(FmWRKY21和FmWRKY40的HFPs为289%和240%),均表现出显着杂种优势。4)抗寒转录因子DNA序列差异:2×8的FmCBF1、FmWRKY40和FmWRKY7基因的 CDS 区域内分别有一个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A)、18 bp 片段缺失和58 bp片段插入;FmWRKY7基因启动子中有一个SNP(G-A)。由此,解析杂种F1抗寒杂种优势具体机制为:杂交重组了不同杂交亲本的基因资源,跟母本对照相比,在DNA重组过程中,引起了某些重要的抗寒转录因子,如FmCBF1、FmWRKY40和FmWRKY7的基因或者上游启动子的DNA序列产生了变异(如缺失,插入或点突变)。而这些变异,调节了这些在水曲柳幼苗中关键转录因子如FmCBF1、FmWRKY40和FmWRKY7等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效率。同时,在“分子大开关”节律基因的共同调控下,CBF途径中关键基因(如FmCIHK、FmICE1等)、寒冷胁迫响应基因CORs(FmCOR413等基因)、ROS和ABA相关基因的高表达,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生理指标(渗透系统、膜系统和ROS系统)以及内源激素(ABA等)的含量的上调来应对寒冷胁迫,从而形成抗寒性杂种优势。本研究根据水曲柳杂交结实效果提出了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促进种间杂交高效结实技术;F1的多性状杂种优势分析确认了通过引进花粉的种间杂交育种策略在克服其他三种白蜡树属树种在东北地区难以存活的引种瓶颈、同时引进它们的优良性状来进行水曲柳遗传改良的可行性:优良多性状的水曲柳杂种种质的选育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大径级用材林建设提供了优良材料和选育策略;通过抗寒关键基因序列变异、基因表达和生理生化分析解析了杂种F1的抗寒机理,并在亲子代间的关键转录因子DNA序列差异上有所突破,为水曲柳抗寒性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奠定基础。

董文科[2](2020)在《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城市草坪建植中主要使用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广泛用于草坪建设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DC.)是草地早熟禾常见病害之一,也是影响草坪质量和降低草坪利用年限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为药剂防治,但药剂防治成本较高且污染环境,而选育优良抗病品种成为草坪病害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更为深入的探究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响应机制,可以为后续的抗病基因挖掘和草坪草抗病分子育种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此,本研究选用草坪建植中常用的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为材料,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基于抗性评价结果,选择高抗和极感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差异,并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水平对比分析了抗、感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分子机制,鉴定了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从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水平上分析了抗病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进行白粉菌接种试验发现,各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白粉病发病率在2.33%~83.00%之间,病情指数在0.55~62.93之间;其中,黑杰克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2.33%和0.55;超级哥来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3.00%和62.93;以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病情指数为分析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评价获得1个高抗白粉病品种(黑杰克)、3个中抗品种(午夜2号、Shamrock和公园)、3个中感品种(橄榄球2号、耐力和耐盐月夜)、2个高感品种(解放者和抢手股)和1个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2)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发病情况、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存在显着差异。高抗品种‘黑杰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缓慢,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活性(株高、根长和Wd)、叶片保水能力(RWC)、渗透调节能力(SS、SP和Pro)和抗氧化能力(SOD、POD、CAT、APX、As A和GSH),以及较低的膜脂过氧化程度(REC、MDA、O2·-产生速率和H2O2);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较快,同时其生长受到严重限制,叶片保水能力、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较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草地早熟禾的抗病性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PAL、4CL、C4H和PPO)的活性和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含量紧密相关。抗病品种‘黑杰克’在接菌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显着增加,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酶活性虽在发病初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在接菌前期,除果胶外,‘黑杰克’的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显着高于‘超级哥来德’,这可能是‘黑杰克’初期表现较强抗病性的物质基础,随接菌后时间的延长,‘黑杰克’显着提高了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以增加自身抗病能力;而‘超级哥来德’的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虽在接菌初期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显着低于‘黑杰克’。(3)白粉病侵染对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超级哥来德’的Chl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n、Gs和Tr)、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II、ETR和q P)以及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GAPDH和PRK)活性在接菌后显着减低,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而高抗品种‘黑杰克’光合机构性能受白粉病侵染影响较小,较高的Chl含量和光合酶活性有利于‘黑杰克’维持在较高光合效率。此外,高抗品种‘黑杰克’在应答白粉病侵染时显着增加了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提高蔗糖含量,降低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并且淀粉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在接菌后蔗糖含量下降,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增加;同时随接菌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迅速增加,造成淀粉代谢异常。(4)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转录组学进行分析,在‘黑杰克’和‘超级哥来德’中分别鉴定出27,827个DEGs(22,637个上调,5,190个下调)和33,593个DEGs(29,189个上调,4,404个下调);有18,803个DEGs为两品种共有,9,024个DEGs为‘黑杰克’特有,14,790个DEGs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基因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萜类骨架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MAPK信号通路-植物”途径;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MAPK信号通路-植物”、“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与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相比,白粉病侵染促进了‘黑杰克’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植物MAPK信号通路)、次级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途径(光合作用、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超级哥来德’中参与转录和翻译的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易受白粉病侵染的影响。(5)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在高抗品种‘黑杰克’中有27个DAPs上调,31个DAPs下调;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中有60个DAPs上调,80个DAPs下调。有32个DAPs为两品种共有;26个DAPs只在‘黑杰克’中出现,为‘黑杰克’特有;108个DAPs只在‘超级哥来德’中出现,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DAPs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氧化磷酸化”、“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而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核糖体”、“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程序性坏”、“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氰胺酸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途径。将蛋白质组鉴定结果与转录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有55个DAPs与DEGs相关联;在‘超级哥来德’中有119个DAPs与DEGs相关联。通过对关联上的DAPs所参与的KEGG通路进行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关联上的DAPs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和“糖酵解/糖异生”等;在‘超级哥来德’中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核糖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淀粉与蔗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和“PI3K-Akt信号通路”。本研究初步探明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抗病的形态、生理及分子机制,鉴定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关键代谢通路以及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但以上抗病基因和蛋白在提高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晓晴[3](2019)在《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子老化即指种子活力在自然条件下逐渐衰退的过程,其发生和发展会严重影响种子品质,从而对后续作物产量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将种子进行一系列前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种子活力,最终促进作物高品质产出。种子前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种子包衣等方法。为了研究如何有效提高老化白菜种子的萌发活力,现以“东白一号”老化白菜种子为试验材料,选取种子前处理技术中物理、化学共9种方法,采用单因素处理方法确定正交试验的范围,再以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同时测定萌发过程中种子各项发芽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即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以上数据及指标,确定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筛选出种子萌发活力指数提高的最佳组合条件。以各处理方法中的最佳组合处理条件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进一步测定种子活力提高后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探究不同方法对种子活力提高的机制。同时试验将“东白一号”白菜花粉贮藏于不同温度条件下,根据花粉活力大小及活力保持时间来明确花粉贮藏的最佳温度条件。(1)采用不同物理方法(磁场及高压静电场)和化学方法(包括聚乙二醇-PEG、甘露醇、赤霉素-GA、6-BA、抗氧化剂-AsA、CaCl2、KH2PO4)对老化白菜种子进行单因素处理及正交试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9种处理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老化白菜种子活力。进一步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说明,不同方法处理后所得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活力指数其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存在差异。(2)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分别获得9种处理方式下的最佳处理条件组合,在这些条件下分别对种子进行处理,分析种子活力指标并进行对比,最终得到种子活力提高的最佳处理方式为物理方法中的磁场处理,其次是高压静电场处理和高分子渗透剂PEG处理,植物生长激素6-BA处理效果最差。(3)不同处理方法提高种子活力后,对其生理生化指标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本试验表明经9种方法处理后的老化白菜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与代谢活动紧密相关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升高;膜脂过氧化作用最终产物MDA的含量下降;抗氧化酶系统中的POD、SOD、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4)将主要活性成分杀菌剂80%戊唑醇、90%恶毒灵分别与杀虫剂70%吡虫啉以试验设定的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加入匹配比例的非活性成分,配制成6种不同配方种衣剂,另取2种市售种衣剂共8种配方种衣剂对白菜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结果表明该8种种衣剂均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菌落的生长,其中以80%戊唑醇和70%吡虫啉1:1混合配比的配方3的抑菌效果最佳,总体抑菌效果优于其他种衣剂。在种子活力提高方面,市售种衣剂的处理结果明显较配方种衣剂更好。综合抑菌效果及种子活力提高情况,确定种衣剂最佳配方为以80%戊唑醇与70%吡虫啉1:1混合配制的配方3。(5)为了探究保持白菜花粉活力的最佳贮藏温度,试验设置3个不同温度(对照25℃、-20℃及4℃)对白菜花粉进行贮藏。结果表明,在贮藏温度-20℃和4℃下,白菜花粉活力保持时间相比于对照组25℃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当贮藏温度为4℃时,白菜花粉活力保持时间最长,达到对照的2.8倍。

芦莹[4](2018)在《裙带菜优良品系选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获得高产的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群体,从30个日本原种(DL 1-19,LS 1-11)和10个大连本地种(DLYS 1-5,LSYS 1-5)中进行优良个体选育后,对优选的DL8、DL13、DL18、DLYS1优良个体进行了优良个体杂交优势的研究,同时应用高压静电场激励配子体的方法对DL18优良个体进行了种质改良实验,对处理后的配子体进行培养、采苗、育苗、海区暂养、栽培及F1代配子体的rbcL、rbcL-rbc S间隔区及部分rbc S基因(rbcL-sp-S)序列分析的研究。优良个体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40个群体大致分为以下7类:(1)大个体型:体长>2.8m,重量>1.5kg,如DL8、DL18、DL13;(2)短茎型:茎长<10cm,如DL1、DL4、DL5、DL12、DL15、DL16、DL19、LS1、LS3、LS9、LS10、LS11、DLYS1、DLYS3、LSYS1;(3)长茎型:茎长>30cm,如DL2、DL6、DL14、DL17、DLYS2、DLYS4、LSYS4;(4)大孢子叶型:孢子叶长>30cm,如DL3、DL10、LS4;(5)早熟型:藻体老化严重,体长<2.0m,如LS6、LS7、LS8、DLYS5、LSYS3;(6)一般特征型:藻体无明显突出特征,如DL7、DL9、DL11、LS2、LS5、LSYS2、LSYS5;在大个体型中DL8、DL18、DL13群体藻体的体长、重量、体宽、茎长、孢子叶长分别在2.852.93m、1.511.65kg、45.450.9cm、11.523.5cm、21.226.7cm之间,表现出优良的经济性状。优良个体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组与对照组雌雄配子体的成熟率、成熟卵的受精率及受精卵的萌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优势种杂交中,DL18♀×DL13♂、DL13♀×DL18♂、DL13♀×DL13♂、DL18♀×DL18♂各组合藻体的平均长度和重量分别为2.5±0.3m和1.6±0.4kg、2.4±0.3m和1.5±0.2kg、2.1±0.5m和1.3±0.4kg、2.2±0.3m和1.2±0.2kg,杂交组孢子体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P<0.05);在优势种与当地种杂交中,DL8♀×DLYS1♂、DL8♂×DLYS1♀、DL8♀×DL8♂、DLYS1♀×DLYS1♂各组合藻体的平均长度和重量分别为2.0±0.3m和1.4±0.2kg、1.9±0.3m和1.3±0.4kg、2.1±0.5m和1.5±0.4kg、1.7±0.3m和1.1±0.4kg,杂交组孢子体的生长明显快于当地种DLYS1自交组,略慢于DL8优势种自交组。高压静电场处理结果表明:在3.36.0k V/cm、210min范围内,随着电场强度、处理时间的增加,配子体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但均在93%以上;处理组与对照组雌雄配子体的成熟率、成熟卵的受精率及受精卵的萌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处理组配子体的特定生长率及幼孢子体的生长与对照组的均差异显着(P<0.05),在5.3k V/cm下,配子体生长最快,幼孢子体长度最大;随着孢子体的生长,处理组藻体的生长优势越来越明显,在4月份其长度和重量达到最大值,平均在2.42.8m和1.62.0kg之间,其中在5.3 k V/cm处理下藻体的平均长度、重量最大,分别为2.8±0.5m、2.0±0.3kg,对照组的藻体平均长度、重量为2.2±0.3m、1.2±0.2kg;rbcL-sp-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长度超过2100bp,处理组与对照组的A+T平均含量为64.22%,均高于G+C的含量;处理组碱基置换明显增多,同时也出现碱基缺失、插入情况;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处理组F1代配子体与对照组F1代配子体的遗传距离逐渐增大,从0.0024增至0.0057,对照组F1代配子体与F2代配子体的遗传距离为0.0033。

杨相飞[5](2016)在《空间电场促生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我国农业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政策的不断完善,正向着更好的方向大踏步迈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生态农业、食品安全、农药污染、化学肥料的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农业产品、如何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逐渐变成了近些年农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就是利用物理方法来代替传统的化学方法改善或改变农作物等的生长环境,以达到增产、增收、提高农作物质量、降低化学制剂使用量、降低农业污染等目标的一门技术。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设施农业技术中空间电场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成果,了解此技术的作用机理,认真分析此技术的优点,并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推广中的设备的缺点,针对已有空间电场设备工作状态均是开机半小时休息十五分钟,不能够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的问题,通过分析现有设备发现高压部分是设备不能长期持续工作的主要原因,经过多次对高压包的试验测试,选择出比较耐久的高压包。然后进行设备设施大棚的实地实验,以金“奖98”黄瓜为试验对象,结果表明:空间电场设备对黄瓜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其叶录素含量也有增加进而提高了黄瓜的光合作用,同时黄瓜的收获期得到提前和延后,产量也比对照组提高了约60%,并且对于温室黄瓜常见的霜霉病、灰霉病等都有不错的防治效果。实验为此项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为其促生防病的效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王淑妍,郭九峰,刘晓婷,苑号坤,李亚娇,那日[6](2015)在《静电场的植物生物效应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静电场促进植物的生长的意义,文章系统阐述了静电场对植物的生物效应,主要包括高压静电场对植物种子发芽特性、幼苗生长特性及其时效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基因表达和果疏品质保鲜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静电场对植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结果为高压静电在农业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今后的研究方向应为各学科如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等相互结合而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郭龙芳,薛福东,郭九峰,那日[7](2014)在《部分物理因子在植物上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了充分发挥物理因子在植物生产上的作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高压静电场、离子束、紫外线辐射、微波、激光等物理因子在植物种子发芽特性、植株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物理因子在植株上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可以用来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诱导遗传变异。最后讨论了物理因子生物效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各种物理因子在农业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发展物理农业提供参考。

张爽,李景富,姜景彬,张贺,陈秀玲,许向阳[8](2013)在《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萌发期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以"极早"、"名人"黄瓜陈种子为试材,利用高压静电场(HVEF)对黄瓜种子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高压静电场强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萌发期黄瓜种子活力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的场强和处理时间对种子的发芽率变化具有显着性,其中,品种"名人"25kV/cm与150s、30kV/cm与210s的发芽率均为81%,显着高于其它组合。通过对生化指标发现,相对电导率与发芽率呈负相关,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发芽率呈正相关。

张爽[9](2013)在《黄瓜种子前处理技术与花粉贮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品质对于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而种子的加工、储藏以及播种过程均会对种子活力造成影响。研究表明,种子引发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对恢复和提高种子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试验以黄瓜品种“极早”、“名人”和“东农806”为材料,研究化学试剂引发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率和种子活力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的黄瓜种子前处理方法。1.使用不同化学试剂对“东农806”黄瓜种子(采收于2005年)进行引发处理后贮藏。贮藏1个月后,种子萌发率和活力在不同试剂及不同浓度的同种试剂处理后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着;贮藏3个月后,差异存在但不显着。贮藏5个月后,处理组间存在差异但不显着,5ppm烯效唑和0.02%的硼酸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较好。2.利用高压静电场(HVEF)对黄瓜品种“极早”的陈种子(采收于2002年)进行处理,测定其在不同静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下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种子的发芽率具有显着性影响。“极早”在25kV/cm、150s和30kV/cm、210s处理条件下的发芽率均为81%,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合。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种子相对电导率与发芽率呈负相关,而POD、CAT活性与发芽率呈正相关。3.以80%戊唑醇与70%吡虫啉,80%戊唑醇与90%恶毒灵分别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作为主要成分,配制成6种种衣剂,对黄瓜种子包衣后进行活力测定。结果显示配方1、3、5、6包衣后的种子发芽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所有配方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综合分析,配方3相对适合用于黄瓜种子包衣处理。配制的六种种衣剂,对枯萎病抑菌效果均与对照有显着差异。4.将黄瓜鲜雄花、花蕾以及离体花粉贮藏在不同温度下,研究贮藏温度和保存方法对花粉活力和花粉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25℃范围内,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黄瓜花粉寿命延长。在-20℃、4℃及15℃下贮藏的花粉,其寿命较对照组(25℃)分别延长2h、84h、36h。其中贮藏于4℃条件下的鲜雄花花粉活力持续的时间较长。在5℃和15℃的条件下,贮藏花蕾的花粉活力保持时间较长。但是低温不利于花蕾的开花和散粉,在授粉前要提前放在常温(25℃)下一段时间加速花蕾的开放和散粉。

康珏,陈信,熊建平[10](2010)在《寻找最佳种子处理途径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利用高压静电场(HVEF)作为处理源,将黄瓜、菜心、水稻品种的种子各分为5个实验小组,分别按不同的高压静电场强度和不同的处理时间对其进行处理,对在萌发期的种子活力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说明:对于不同品种的种子经高压静电场不同强度和时间的处理,数值相差较大,但对于同一品种的种子,当处理源的强度(kV/cm)和处理时间(min)的乘积的数值为某一范围时,各项生理指标均高于其它处理条件下的数值,此项研究为处理种子寻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黄瓜高压静电育种机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瓜高压静电育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林木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1.2.1 林木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2.2 杂种优势的机理
    1.3 水曲柳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3.1 白蜡树属树种简介
        1.3.2 水曲柳育种的研究进展
        1.3.3 水曲柳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抗寒研究进展
        1.4.1 寒冷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4.2 植物抗寒途径及抗寒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4.3 植物抗寒性测定和评价方法
    1.5 本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与目的意义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目的意义
2 水曲柳杂交的结实和种子性状分析与良种选育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水曲柳杂交
        2.1.2 水曲柳杂交的结实、种子性状和苗木数量统计
        2.1.3 水曲柳杂交结实与千粒重优良的杂种选育
        2.1.4 数据分析与作图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间杂交的结实和种子性状分析与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影响
        2.2.2 水曲柳种内杂交的结实与种子性状分析
        2.2.3 基于结实和种子千粒重性状的优良亲本的选育
        2.2.4 基于结实和种子千粒重性状的F1杂交组合选育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水曲柳杂种F1苗木的杂种优势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设计
        3.1.2 统计分析
        3.1.3 数据处理与作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种F1适应性的优势分析
        3.2.2 杂种F1的生长性状优势分析
        3.2.3 杂种F1的抗虫性优势分析
        3.2.4 F1树高生长模型的建立及杂种优势预测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水曲柳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的杂交良种选育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水曲柳杂交良种选育的材料
        4.1.2 水曲柳杂交良种的选育方法
        4.1.3 杂种F1的生长与抗虫性状遗传参数和优良亲本遗传增益估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曲柳适应性分析及良种选育
        4.2.2 水曲柳杂种生长性状分析及良种选育
        4.2.3 水曲柳抗虫性分析及良种选育
    4.3 本章小结
5 水曲柳种内F1抗寒良种选育及优势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种内F1杂交组合的抗寒相关指标测定
        5.1.2 种内F1的抗寒性评价和优良选育
        5.1.3 种内抗寒F1的优势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生存率的F1分析和多性状综合优良抗寒杂交组合选育
        5.2.2 种内F1抗寒性的评价和优良选育
        5.2.3 基于实生单株生长与生存率的F1分析和优良杂交组合评价
        5.2.4 基于F1无性系的新生枝和叶片抗寒性分析和优良杂交组合评价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水曲柳种内抗寒F1的生长、生理优势分析
    6.1 材料方法
        6.1.1 F1杂交组合实生苗的适应性和生长特征调查
        6.1.2 F1杂交组合的嫁接无性系的新生枝生长和叶片性状调查
        6.1.3 寒冷处理下F1杂交组合的生理指标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适应性和生长特性优势分析
        6.2.2 渗透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3 膜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4 ROS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5 内源ABA含量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水曲柳抗寒F1的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核遗传)机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抗寒基因的筛选和基因表达检测
        7.1.2 FmCBF1和Fm WRKYs基因与启动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7.1.3 FmCBF1和Fm WRKY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7.1.4 FmCBF1和Fm WRKYs基因与启动子序列的差异分析
        7.1.5 实验试剂
        7.1.6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CBF依赖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的优势分析
        7.2.2 ABA途径基因的表达分析
        7.2.3 ROS系统中POD和GSH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7.2.4 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s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7.2.5 水曲柳WRKY7、21、26和45的克隆、全长鉴定及同源蛋白比对
        7.2.6 水曲柳WRKY7、21、26和45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7.2.7 水曲柳WRKY7、21和CBF1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
        7.2.8 水曲柳CBF1和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s表达模式分析
        7.2.9 抗寒F1与母本间的CBF1和WRKYs基因与启动子序列差异分析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创新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白粉病研究进展
        1.1 白粉病病原菌研究
        1.2 白粉菌的侵染过程及致病机理研究
        1.3 白粉病发病条件及发病症状
        1.3.1 发病条件
        1.3.2 发病症状
        1.4 白粉病的防治策略
        1.4.1 化学防治
        1.4.2 物理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4.4 农业防治
        1.5 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研究进展
    2 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2.1 植物形态结构抗病性
        2.1.1 固有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1.2 诱导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2 植物生理生化抗病性
        2.2.1 过敏反应与植物抗病性
        2.2.2 防御酶与植物抗病性
        2.2.3 植保素与植物抗病性
        2.2.4 内源激素与植物抗病性
        2.2.5 病程相关蛋白PRs与植物抗病性
        2.3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2.3.1 由病原菌模式分子触发的免疫反应(PTI)
        2.3.2 由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3 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1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3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整合研究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4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研究内容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品种筛选及抗性评价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粉病侵染对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2.2.2 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及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表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3.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含水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活性氧积累的影响
        3.2.7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8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3.2.9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10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2 渗透调节物质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3 抗氧化系统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4 苯丙烷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5 次生代谢物质合成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糖积累的影响
        4.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光合特性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3.2 糖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转录组学差异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转录组学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结果统计
        5.2.2 Unigenes功能分析
        5.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统计与分析
        5.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富集分析
        5.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6 转录组分析的q RT-PCR验证
    5.3 讨论
        5.3.1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分析
        5.3.2 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3.3 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分析
        5.3.4 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蛋白质组学差异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蛋白质组学分析
        6.1.4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鉴定质量评估
        6.2.2 差异积累蛋白质(DAPs)统计分析
        6.2.3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GO富集分析
        6.2.4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KEGG富集分析
        6.2.5 差异积累蛋白(DAPs)对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6.2.6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7 候选基因的鉴定
        6.2.8 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种子活力方面的研究进展
        1.2.2 种子活力提高的方法
        1.2.3 花粉活力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试验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单因素试验处理
        2.2.2 正交试验处理
        2.2.3 种子发芽试验中的相关测定
        2.2.4 种子包衣处理
        2.2.5 白菜花粉活力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处理结果
        3.1.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3.1.2 生长激素处理
        3.1.3 抗氧化剂(AsA)处理
        3.1.4 无机盐处理
        3.1.5 磁场处理
        3.1.6 高压静电场处理
    3.2 正交试验处理结果
        3.2.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3.2.2 生长激素处理
        3.2.3 抗氧化剂(AsA)处理
        3.2.4 无机盐处理
        3.2.5 磁场处理
        3.2.6 高压静电场处理
        3.2.7 种子活力提高方法的比较
    3.3 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1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3.3.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3.4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
    3.4 种子包衣处理的相关研究结果
        3.4.1 不同种衣剂的抑菌效果
        3.4.2 不同种衣剂包衣对白菜种子活力的影响
    3.5 不同贮藏温度对白菜种子花粉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白菜种子活力提高方法的研究
        4.1.1 评价种子活力的指标
        4.1.2 不同处理方法对白菜种子活力提高的效果
    4.2 提高白菜种子活力的作用机理
    4.3 种衣剂配方的相关研究
    4.4 贮藏温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裙带菜优良品系选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裙带菜概况
        1.1.1 裙带菜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1.1.2 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
        1.1.3 生活史及繁殖
        1.1.4 营养成分
    1.2 裙带菜的人工育苗
        1.2.1 半人工育苗
        1.2.2 全人工育苗
        1.2.3 配子体育苗
        1.2.4 细胞工程育苗技术
    1.3 裙带菜的遗传育种
        1.3.1 选择育种
        1.3.2 杂交育种
        1.3.3 多倍体育种
    1.4 海藻的分子标记技术
        1.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技术(RFLP)
        1.4.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RAPD)
        1.4.3 微卫星标记(SSR)
        1.4.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技术(AFLP)
        1.4.5 DNA条形码
    1.5 高压静电场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1.5.1 高压静电场概况
        1.5.2 高压静电场对植物生物学效应的机理研究
第二章 裙带菜优良群体选育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种藻采集及游孢子放散
        2.1.3 配子体培养
        2.1.4 配子体采苗及育苗
        2.1.5 幼苗海区暂养
        2.1.6 海区栽培
        2.1.7 性状评价方法
        2.1.9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裙带菜优良个体杂交优势的研究
    引言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配子体采苗及育苗
        3.1.3 幼苗海区暂养
        3.1.4 海区栽培
        3.1.5 数据统计
    3.2 结果
        3.2.1 各组合裙带菜配子体的成熟率
        3.2.2 各组合室内常温幼苗培育结果
        3.2.3 各组合裙带菜海上栽培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高压静电场激励配子体的生物效应研究
    引言
    4.1 裙带菜高压静电场处理实验
        4.1.1 实验材料
        4.1.2 高压静电处理装置
        4.1.3 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配子体存活率的影响
        4.1.4 不同电场强度对配子体的特定生长率、成熟率、受精率的影响
        4.1.5 配子体采苗及育苗
        4.1.6 海区暂养及栽培
        4.1.7 F_1代配子采集、培养及F_2配子体获得
        4.1.8 rbcL-sp-S基因序列分析
        4.1.9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DL18群体配子体存活率的影响
        4.2.2 高压静电场对配子体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4.2.3 高压静电场对配子体的成熟率、受精率、萌发率的影响
        4.2.4 高压静电场对F_1代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4.2.5 海区栽培结果
        4.2.6 rbcL-sp-S序列分析
    4.3 讨论
        4.3.1 高压静电场对裙带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rbcL-sp-S基因序列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空间电场促生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空间电场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空间电场促生系统的组成
    1.4 空间电场促生系统的工作原理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小结
第2章 空间电场促生系统设计与关键问题的研究
    2.1 现有空间电场促生系统问题分析
    2.2 空间电场促生系统设计与制作
    2.3 空间电场强度分布测量
    2.4 空间电场促生系统的安装与使用说明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NSYS-MAXWELL仿真软件对设备电场分布的模拟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
    3.3 载荷施加
    3.4 求解结果
    3.5 小结
第4章 空间电场促生系统在温室中的实验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方法与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静电场的植物生物效应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静电场对植物种子特性的生物学效应
    1.1静电场对种子萌发期表观特性的影响
    1.2静电处理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时效性
    1.3静电场对植物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形成和生长的影响
2静电场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3静电场对果疏品质保鲜的影响
4讨论和展望

(7)部分物理因子在植物上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压静电场对植物种子特性的影响
    1.1 高压静电场的果蔬保鲜技术
    1.2 高压静电场对植物愈伤组织的影响
2 离子束注入植物的生物效应
3 紫外线辐射对植物的影响
4 微波对植物的生物效应
5 激光对植物的作用
6 磁场对植物种子的生物效应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9)黄瓜种子前处理技术与花粉贮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增强种子活力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花粉活力保持方法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试验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病原菌材料
        2.1.3 主要生化试剂
        2.1.4 主要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黄瓜种子的化学试剂引发技术研究
        2.2.2 黄瓜种子的高压静电场处理技术研究
        2.2.3 不同种衣剂对黄瓜种子杀菌效果研究
        2.2.4 黄瓜种衣剂配方的研究
        2.2.5 黄瓜花粉贮藏方法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化学试剂引发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3.1.1 油菜素内酯引发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3.1.2 烯效唑引发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3.1.3 硫酸铜引发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3.1.4 水杨酸引发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3.1.5 硼酸引发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3.1.6 磷酸二氢钾引发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3.1.7 聚乙二醇引发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3.2 高压静电场处理黄瓜种子技术研究
        3.2.1 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3.2.2 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3.2.3 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4 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的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3 种衣剂杀菌效果试验研究
        3.3.1 市售成品种衣剂杀菌效果试验
        3.3.2 市售成品种衣剂对黄瓜种子表面及内部的杀菌效果试验
    3.4 黄瓜种衣剂配方研究
        3.4.1 黄瓜种衣剂配方研究
        3.4.2 配制的种衣剂杀菌效果试验
        3.4.3 配制的种衣剂对黄瓜种子表面及内部的杀菌效果试验
    3.5 花粉贮藏方法研究
        3.5.1 不同贮藏温度下黄瓜鲜雄花保存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3.5.2 不同温度下黄瓜花粉离体保存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3.5.3 不同贮藏温度下花蕾保存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化学试剂引发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4.2 高压静电场在增强种子活力方面的作用
        4.2.1 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
        4.2.2 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4.2.3 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3 花粉活力保持方法研究
        4.3.1 测定花粉活力的方法—离体培养基法
        4.3.2 不同温度下鲜雄花贮藏与离体花粉贮藏对黄瓜花粉活力的影响
        4.3.3 不同温度下花蕾贮藏对黄瓜花粉活力的影响
    4.4 种衣剂配方的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寻找最佳种子处理途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高压静电场处理源
    1.2 育苗培养箱
    1.3 材料
    1.4 方法
        1.4.1 高压静电处理:
        1.4.2 种子活力的测定:
        1.4.3 种子电导率的测定: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静电处理后黄瓜种子活力对比
    2.2 静电处理后菜心种子活力对比
    2.3 静电处理后水稻种子活力对比
3 结论

四、黄瓜高压静电育种机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D]. 何利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D]. 董文科.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D]. 由晓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3)
  • [4]裙带菜优良品系选育的研究[D]. 芦莹. 大连海洋大学, 2018(03)
  • [5]空间电场促生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杨相飞.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6]静电场的植物生物效应研究概述[J]. 王淑妍,郭九峰,刘晓婷,苑号坤,李亚娇,那日.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5)
  • [7]部分物理因子在植物上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J]. 郭龙芳,薛福东,郭九峰,那日.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7)
  • [8]高压静电场对黄瓜种子萌发期生化指标的影响[J]. 张爽,李景富,姜景彬,张贺,陈秀玲,许向阳. 北方园艺, 2013(16)
  • [9]黄瓜种子前处理技术与花粉贮藏方法研究[D]. 张爽.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10]寻找最佳种子处理途径的实验研究[J]. 康珏,陈信,熊建平. 种子科技, 2010(11)

标签:;  ;  ;  ;  ;  

黄瓜高压静电育种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