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器人学》出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郭利强,谢山莉[1](2021)在《融入AI的数字教材编制:伦理审视与风险化解》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教材在本体意义上是工具理性与价值诉求的双重负载。在数字教材编制过程之中融入AI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技术呈现与受众认知之间的内在矛盾。然而,AI技术在为数字教材编制创设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可能隐含着某些技术伦理风险。以伦理视角对AI技术渗透下的数字教材编制进行审视,应注重协同合作的关系、遵循守正创新的内容、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等伦理诉求。鉴于AI技术本身所隐藏的算法缺陷、数据危机以及社会隐忧等风险,会伴随着其应用疆界的不断拓展而蔓延至数字教材编制全景之中,致使AI技术加持之下的数字教材编制,由此衍生信息圈层固化、智能技术依赖、知识呈现粒化、内容组织碎化以及责任归属不清等方面的伦理风险。因此,为化解融入AI的数字教材编制伦理风险,应从构建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与技术责任制度出发,坚守"以人为本"的数字教材编制价值理念,以动态化视域通盘考量数字教材编制全过程,以技术赋能为前提审视数字教材设计机理,同时着力完善数字教材编制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
刘丹,张彤,向映姣[2](2021)在《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分析与探讨》文中指出科技期刊已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进入世界前端,但质量还远未达到世界级水平,而品牌期刊效应、期刊集群发展则是很多顶级期刊的成功发展模式。本文通过介绍国际出版集团品牌化办刊模式和一流学协会系列化办刊模式的成熟案例,分析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的特点,并对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的成熟办刊经验进行简要分析和总结。随后对我国现阶段科技期刊的整体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同时列举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发展的成熟案例。最后,分析西方国家和我国期刊管理制度的现状和特点,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申报模式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的可行性。
李盈[3](2021)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我这样的机器》人机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夏敏益[4](2021)在《具身认知视野下的绘本美术教育研究》文中认为
蔡自兴[5](2020)在《国际模式识别和机器智能的一代宗师——纪念傅京孙诞辰90周年》文中指出2020年是国际模式识别之父、世界着名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科学家傅京孙(KingSun Fu)诞辰90周年。为缅怀傅京孙传奇的生平事迹,论述了其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评价了他对国际模式识别和机器智能等学科的杰出贡献。
阮梦迪[6](2019)在《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海外译介与评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科幻小说起步较晚、发展也并不顺畅,在世界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更是默默无闻、处于边缘地位。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科幻小说一直无法摆脱科普化、启蒙式的模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新生代”及“后新生代”作家崛起之时,刘慈欣、韩松、星河、夏笳、江波、郝景芳等一大批作家在中国科幻文坛甚至世界科幻圈中崭露头角,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更是以《三体》系列一举夺得“雨果奖”桂冠,同时获得“坎贝尔奖”、“星云奖”、“轨迹奖”等西方知名科幻奖项提名,其作品也被不断翻译出版,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中国科幻热”。但是这种科幻热出现的原因是否仅仅是刘慈欣个人作品的魅力,通过译介后的中国科幻作品是否还是“土生土长”的,《三体》作为一个经典案例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中国科幻热是否可以持续。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刘慈欣科幻作品译介传播的特殊路径,更是中国科幻作品进行海外传播、蓬勃兴盛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刘慈欣科幻作品的“新质”使得它吸引了译者与出版商的目光,无论是作品开篇中国文革背景促使西方读者产生的“巨大兴奋感”,还是作品内里一以贯之“中国阐释”理念,都使得西方出版商得以“窥视”到其中的巨大商机,推动《三体》进入西方市场大潮。另一方面译者巧妙运用翻译技巧,在忠实于原文前提下进行“创造性叛逆”,加上经验丰富、资源雄厚的专业出版商对于“雨果奖”评选机制、西方读者心理的迎合,明确定位精准推送,精细打磨后将《三体》接受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通过对《三体》系列在当代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的译介传播研究,从传播学、译介学的角度切入,探寻刘慈欣科幻作品获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中国科幻能够真正“走出去”。
林晓峰,谢康[7](2018)在《机器人学的教育应用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机器人学的教育探索历程和应用案例,明确我国机器人学在教育应用中的现状特点,同时认为当前机器人学的教育应用主要可分为机器人学教育和教育机器人两方面,并根据当前国家对机器人领域的重视、机器人学的迅速发展以及机器人学教育的实际应用需要,提出我国机器人学教育应用的展望。
刘小波[8](2018)在《《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实践》文中提出为适应我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分析了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机器人学》课程内容,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构建了基于模块化、少理论、多实践的《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内容。该内容以矩阵论基础、运动学基础、控制与传感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构造与传动原理、结构化编程等为课程理论教学核心,以工业机器人的结构拆装、上机模拟与计算、简单编程与调试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手段,培养高职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零部件加工、整机装配、初步编程与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应用型能力。以48学时为例,给出了该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考核指标以及近年来在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
蔡自兴[9](2016)在《中国人工智能40年》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中国人工智能从迷雾重重、艰难起步,到冲破禁锢、初露曙光,直至迎来春天、走上大道的发展历程。概括了中国人工智能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中国人工智能的决策建议。
谭民[10](2015)在《影响深远的机器人学佳作——蔡自兴教授的机器人学着作述评》文中研究表明蔡自兴教授已编着出版了40多部智能科学着作,发表了上千篇学术论文;其中,仅机器人学领域的着作就不下10部,论文超过300篇。在这里,我不专对他的某一着作进行评价,而是试图全面地介绍与评述蔡教授的机器人学着作,以便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他对我国机器人学的突出贡献。蔡自兴教授是我国智能机器人学学科建设和机器人学教育的先行者,30年来,他编着出版的一系列机器人学着作,是我国机器人学知识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
二、《机器人学》出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器人学》出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1)融入AI的数字教材编制:伦理审视与风险化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融入AI的数字教材编制之考察 |
三、融入AI的数字教材编制之伦理诉求 |
(一)从一维渗透到多维联动:注重协同合作的关系伦理诉求 |
(二)从共性标准到个性关注:遵循守正创新的内容伦理诉求 |
(三)从片面因果到整体相关: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伦理诉求 |
四、AI融入数字教材编制所衍生的伦理风险 |
(一)AI技术广泛应用本身存在的伦理风险 |
1. 算法缺陷:算法歧视与算法决策 |
2. 数据危机:数据异化与数据权利 |
3. 社会隐忧:权利让渡与隐私安全 |
(二)数字教材编制本身所衍生的伦理风险 |
1. 信息圈层固化:导致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2. 智能技术依赖:容易消弭课堂规范与责任伦理 |
3. 知识呈现粒化:引发学科知识深度学习的弱化 |
4. 内容组织碎化:导致系统化教材知识体系解构 |
5. 责任归属困境:法律归责与监管层维的再解读 |
五、伦理风险的化解之策 |
(一)构建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与技术责任制度 |
(二)坚守“以人为本”的数字教材编制价值理念 |
(三)以动态化视域掌控数字教材编制全过程 |
(四)以技术赋能为抓手审视数字教材设计机理 |
(五)完善数字教材编制标准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
六、余论 |
(2)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案例分析 |
(一)国际出版集团品牌化办刊 |
(二)国际一流学(协)会系列化办刊 |
二、我国科技期刊现状 |
三、分析与探讨 |
(一)期刊管理制度对比 |
(二)期刊申报制度的改革探讨 |
四、结语 |
(5)国际模式识别和机器智能的一代宗师——纪念傅京孙诞辰9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功勋卓着的学术贡献 |
1.1 模式识别和机器智能 |
1.2 智能系统的开拓者 |
1.2.1 智能控制奠基者 |
1.2.2 智能遥感开拓者 |
1.2.3 智能制造先行者 |
1.2.4 其他智能系统 |
1.2.5 永立科学潮头 |
2 一代宗师呕心沥血,以育天下英才为己任 |
3 永远铭记培育之恩 |
4 国际影响 |
5 结论 |
(6)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海外译介与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直面边缘——中国科幻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中国科幻小说在海外传播接受基本概况 |
第二节 刘慈欣科幻小说在海外传播接受现状 |
第二章 从边缘到中心——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新质 |
第一节 中国“黄金时代”的集大成者 |
一、“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 |
二、西方“黄金时代”的中国传人 |
第二节 “认知陌生化”——中国文革背景下产生的巨大兴奋点 |
一、“认知陌生化”的理论构建 |
二、科幻话语中的文革背景 |
第三节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中国阐释” |
一、人物形象的中国化 |
二、哲学思考的中国化 |
三、“硬科幻”中的“中国式温情” |
第三章 跨越文化边界——刘慈欣科幻小说在西方的译介模式思考 |
第一节 译介主体: 译者刘宇坤的“创造性叛逆” |
一、科幻小说译介的“叛逆性” |
二. 科幻小说译介的“主体性” |
第二节 译介途径: 《三体》在西方世界的出版发行 |
一、根斯巴克时代的科幻出版及理论建构 |
二. 新时期下科幻小说的出版发行 |
第三节 译介效果: “雨果奖”评选机制及书籍销售情况概观 |
一. “雨果奖”评选机制及西方其他科幻奖项设置 |
二. 《三体》获奖流程概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机器人学的教育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机器人学在教育应用中的探索历程 |
1. 机器人、机器人学与机器人教育 |
2. 我国机器人学教育应用探索历程 |
(1) 探索初期 (1980-1999年) |
(2) 探索中期 (2000-2009年) |
(3) 平稳期 (2010年至今) |
3. 中国机器人学及机器人教育发展现状和特点 |
三、机器人学的教育应用 |
1. 机器人学教育 |
2. 教育机器人 |
(1) 娱乐玩具机器人 |
(2) 智能助理机器人 |
(3) 远程控制机器人 |
(4) STEAM教具 |
(5) 特殊教育机器人 |
(6) 培训类机器人 |
(7) 康复保健机器人 |
(8) 安全教育机器人 |
四、我国机器人学在教育中应用展望 |
1. 机器人学教学改革 |
2. 机器人学高素质人才培养 |
3. 中国机器人产业 |
五、结束语 |
(8)《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机器人学》课程内容分析 |
二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及先修课程分析 |
三高职《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内容构建 |
四教学实践 |
五结论 |
(9)中国人工智能4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过程 |
1.1 迷雾重重 |
1.2 艰难起步 |
1)派遣留学生出国研究人工智能。 |
2)成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1981 9 |
3)开始人工智能的相关项目研究。 |
1.3 迎来曙光 |
1.4 蓬勃发展 |
1.5 国家战略 |
2 主要成就 |
2.1 形成人工智能学科 |
2.2 科学研究成绩斐然 |
1)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成果突出。 |
2)专用人工智能开发有所突破。 |
3)计算智能与进化计算研究引人注目。 |
2.3 着作和科技论文出版发行 |
2.4 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大批专门人才 |
2.5 人工智能产业化蓬勃发展 |
1)模式识别。 |
2)语音识别。 |
3)人机博弈。 |
4)专家系统。 |
2.6 开设多种人工智能奖项 |
2.7 国际交流 |
3 存在的问题 |
1)经济效益至上,缺乏远大眼光。 |
2)人工智能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
3)国家的决策有待落实于行动。 |
4)国家资金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5)科研经费分配不够公正。 |
6)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存在顾虑。 |
7)一哄而起可能导致无序竞争。 |
8)盲目乐观和夜郎自大不利发展。 |
9)存在以哲学研究代替人工智能研究倾向。 |
10)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
4 发展机遇 |
1)国际大势所趋。 |
2)国家战略驱动。 |
3)国内发展需求。 |
4)智力资源优势。 |
5)产业初步基础。 |
6)金融资本助力。 |
5 发展对策 |
5.1 出台与实施国家大脑计划 |
5.2 全面打牢人工智能基础 |
5.3 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 |
5.4 培养高素质人工智能人才 |
1)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升为国家教育重点。 |
2)建立与规范各级人工智能教育。 |
3)多模式多渠道培养高素质人工智能人才。 |
4)充分利用互联网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
5.5 深刻认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
5.6 增大研究经费支持力度,科学地合理分配经费 |
5.7 建设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平台 |
5.8 抓实人工智能产品的标准化建设 |
5.9 发展人工智能文化 |
5.1 0 重视人工智能社会学研究 |
6 结论 |
(10)影响深远的机器人学佳作——蔡自兴教授的机器人学着作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作品丰富多彩,学术水平高超 |
2 内容与时俱进,专家高度评价 |
3 着作特色明显,经典创新结合 |
4 结语 |
四、《机器人学》出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入AI的数字教材编制:伦理审视与风险化解[J]. 郭利强,谢山莉. 远程教育杂志, 2021(04)
- [2]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分析与探讨[J]. 刘丹,张彤,向映姣.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3)
- [3]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我这样的机器》人机伦理问题研究[D]. 李盈.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4]具身认知视野下的绘本美术教育研究[D]. 夏敏益. 西南大学, 2021
- [5]国际模式识别和机器智能的一代宗师——纪念傅京孙诞辰90周年[J]. 蔡自兴. 科技导报, 2020(20)
- [6]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海外译介与评论[D]. 阮梦迪. 苏州大学, 2019(04)
- [7]机器人学的教育应用及展望[J]. 林晓峰,谢康.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23)
- [8]《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实践[J]. 刘小波. 教育现代化, 2018(40)
- [9]中国人工智能40年[J]. 蔡自兴. 科技导报, 2016(15)
- [10]影响深远的机器人学佳作——蔡自兴教授的机器人学着作述评[J]. 谭民.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