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邓小平关于党报党刊工作的论述看其新闻宣传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郑保卫[1](2021)在《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文中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围绕解决"为什么办报""为谁办报""办什么样的报纸"和"怎样办好报纸"这几个核心问题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内涵与思想精髓。把"党管媒体""人民中心""正确导向""正面宣传"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精髓,提出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有助于我们牢记传统、不辱使命、守正创新、继续前进,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体系、丰富发展世界新闻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费必胜,李祖平[2](2020)在《党报以更强大内核和灵魂推进治国理政——论党报引导力提升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中提出党报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阵地,引导力提升已成为重中之重。从内在逻辑上来看,党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担当思想宣传与理想信念的"定盘星",担当信息传播与沟通世界的"主心骨",而且担当导向把握与凝心聚力的"指南针"。在引导意识形态、引导文化前进方向、引导人民前进中,通过加快提升以创新力为内核、思想力为灵魂的引导力,党报要建设成为举旗帜的领航地、聚民心的先行地、育新人的示范地、兴文化的策源地、展形象的新高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治国理政。
陆新多[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研究》文中提出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人民、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成风化人的工作,事关社会发展和党的事业不断前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立足大局,把握大势,从实际出发,分析新问题,研究新任务,吸收好经验,创新好做法,提出了一系列舆论新观点,做出了一系列及时全面的安排部署,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和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八大以来,党的舆论工作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得到了进一步推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工作在继承优良传统和紧跟时代脚步两方面的平衡与共同发展,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党的舆论观,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举措,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系统研究的角度入手,从舆论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历程和现状,立足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思想文化战线的政治现实,将框架纳入特定的历史范畴内,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的政治生态、经济形势、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大环境中,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梳理总结,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地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舆论观,力图呈现出一套对当前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完整体系。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对比分析和系统总结,全面观照和阐明党在各个时期舆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时代脉络和主要特征,系统思考和深入剖析新时代舆论观的理论创新,突破思维模式,创新研究方式,力图探索出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指导和发展对策,丰富和完善今后党在舆论工作领域的思想观点,尝试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工作提供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助推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阳波[4](2020)在《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新闻事业始终是党的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发展道路、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毛泽东在指导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不断总结新闻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宝贵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局势的变化,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符合时代需要、具有自身特征的新闻宣传观。深入研究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在学术上深化党的新闻宣传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指导当前新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中国舆论所面临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智能互联网时代下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是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新闻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辩证思维、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理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下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坚持党性原则、群众路线等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职责使命,讲究加强典型宣传报道、文风改进,运用全球视野的方法策略,树立政治家办报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调查研究,自觉向群众学习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等基础上,对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职责使命等方针原则进行新定位,强调加强内容建设,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提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培养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上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参与新时代思想的理论建构。从实践价值上看,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郭偲婵[5](2020)在《《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2002年)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宣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我国对外宣传最具代表和权威的官方报纸,对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宣传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宏观的视角,旨在梳理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宣传历程,分析海外版在对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过程中的特点与经验,并寻求进一步推进宣传的路径。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宣传思想,为海外版对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宣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对外宣传的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对外宣传思想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宣传也有着其特定背景。从国内来看,邓小平思想的指导地位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海外版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宣传之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为海外版对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宣传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而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于邓小平理论的态度呈现出复杂的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外版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宣传。关于海外版1997-2002年间对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的报道,可从报道来源、报道数量、时间分布情况、版面分布情况、报道题材、报道范围和报道主题几个方面探索。海外版1997-2002年间对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的相关报道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主要是其对外宣传内容、方式和手段上。基于这些特点,海外版在对外宣传策略上注重整体策划;有针对性增设专栏;图文并茂;加入数字化转型;并积极探索了营销新模式,如联合创办周刊、与华文媒体合办专版以及随外报夹带出行等。其间,海外版也总结出了许多对外宣传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二是坚持群众路线,三是与时俱进。我国对外宣传任重道远,仍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国际上某些“不和谐”的声音。为进一步加深推进宣传,必须更新对外宣传观念,遵循对外宣传规律;努力实现“中国立场,本土表达”,实施本土化战略,培养国际型人才;加速数字化转型,全媒体助推对外宣传。
郑保卫[6](2020)在《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学习1950年邓小平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闻宣传领域,邓小平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和重要的理论贡献。他青年时代就开始从事革命报刊活动,一生都与报刊和宣传工作结缘,报刊成为他从事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手段和武器。而在其报刊与宣传工作实践中,他不断积累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思考,逐渐形成了他的
邓绍根,罗诗婷[7](2019)在《与时俱进 与党同心 与民同行——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得到了新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得到了新拓展;新时代诞生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他们不断丰富发展、开拓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之成为一个与时俱进、与党同心、与民同行的理论体系,体现出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和直面问题的指导性等特征。
刘俊生[8](2019)在《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它们在大量的新闻活动实践中创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马克思到列宁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或直接参与创办报刊或撰写相关时政评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始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我们每一个人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桥梁”和“发声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的新闻宣传事业提出了新要求,相继视察了相关新闻宣传单位并召开了新闻宣传系列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新闻宣传面临问题挑战的新思想、新论断。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归纳概括法、综合研究法。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会议和场合当中,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讲话进行研究分析。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分别从新闻宣传工作的地位作用、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规律、网上新闻宣传工作和对外新闻宣传工作等五个方面来考察。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作为我们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期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对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十分必要,这不仅对于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执政能力的提升,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党的新闻宣传本领、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展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成就、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寻栋梁[9](2019)在《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对于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研究多梳理解读、少系统归纳,并未出现代表性着作。本文基于对其理论来源、历史必然、现实回应、理论创新、基本特征和时代意义的系统探索,试图用完整一致的逻辑链条予以统合。为了夯实主要内容展开的前提,在理论来源归纳、平面政策概括方法之外提供了一种历史视角,将其纳入党的新闻工作历史实践,揭示出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其实是建党以来党的新闻工作思想自“喉舌工具论、舆论宣传论、舆论导向论、舆论引导论”的历史延续和必然结果。之后,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把握:首先对“新闻舆论”这一专指话语从历史进程、构成要素的角度进行定义:“新闻舆论是新闻媒体通过新闻传播手段对新闻事态的阶级性意见反映和表达”,并基于构成要素阐释了其体系构建;接着从战略定位、职责使命、效果四力和工作方法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观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将其概括为:以党性原则为本体、以新型主流媒体为主体,以正面宣传为客体选择、以新闻传播手段为载体,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核心要求,明确新闻舆论基本属性及战略地位,并具体阐述工作原则、方针的完整理论。最后归纳出了其基本特征、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认为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有着清晰的历史必然逻辑,实际上全面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这四个根本性问题,是伟大的新闻理论体系和具体方法论统一下的、深蕴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完整理论。本文研究对开拓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研究境界、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金国[10](2018)在《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民族工作是民族国家社会结构中国家——民族二元互动关系的载体,体现国家民族问题治理的道路选择、制度设计和国家意识,是国家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多民族国家制度重建的变动时期,民族工作事关民族社会内部关系的重构、政治秩序的稳定和国家权力的整合。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实践处于转型为基础的国家重建的关键时期,即建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初期,这两个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有所不同,但需要突破的具体困境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均需完成政治秩序的重建。习仲勋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他不仅仅是新中国缔造者之一,更是新中国在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造与国家政权建设的执行者、重大政策制定者、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他本人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独特观点、理论,他所倡导的民族宗教工作方法,他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成功实践,尤其是在建国初期的西北民族地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层层障碍,在国家初创之际积极推进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与社会改造,理顺了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社会治理。可以说,正因为习仲勋开创性的民族工作思想才使得西北区域社会没有成为初生国家的包袱与负担,避免了历史上西北民族宗教问题阻碍国家建设的悲剧重演,其意义不仅仅在建国初期西北民族地区的一隅一地,更给整个国家建设中的民族问题的治理提供了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理论上的任何一种解读、研究乃至重新建构都是由现实的实践所激发的,研究习仲勋建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工作的思想,尤其是建国初期民族工作思想,一方面在于追求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治理上走过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在于通过历史的镜鉴寻求对当下国家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因为习仲勋所处的时代,其实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他基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思想,实际上对我们今天极力解决的民族问题,依旧极具针对性、指导性。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按照既定的行文规则概述选题的缘由与选题理论与现实意义,整理和评述既有的文献资料与学术研究成果等。对于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研究,不能单纯地聚焦于他本人在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特定行为与思想,而必须放眼他的时代与时代所赋予他的时代文化与社会背景,这样才能了解他的思想何以产生、为什么会产生。纵观世界人物思想研究,就个人思想而言,不可能单纯地就理论而理论地认识、了解一个人,必须把个人放在社会与时代的关系之中,为此,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结合大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对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渊源结合习仲勋的生平,做一个全面的纵向梳理,以期揭示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化对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认知。一种思想的萌芽、产生、发展都是一个辩证的社会化过程,如果简单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剥离出来,那么离开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就是抽象的,就必然是僵死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发展历程即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三阶段,展示其民族工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这一大的社会场域中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架构的视角或向度,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重要内容的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也不例外。习仲勋从社会人到政治人的转变,尤其是早期家庭的熏陶与后期革命实践的深刻影响构成了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基本向度。论文的第三部分对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基本向度进行了剖析,即以民为本的群众观是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根基、实事求是是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基本路径、团结发展是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终极目标,三个基本向度构成了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根基、根本底色、价值追求(出发点、实现什么、怎么实现)。恩格斯指出,研究这些思想动机“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1)可以说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的动机正是要体现作为一种理论在国家构建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论文第四部分围绕习仲勋在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统战、民族社会改造、宗教工作等方面的若干重要观点、思想展开研究,也正是这些理论与观点建构了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体系内容。方法论之所以在一定语境中被上升为“原则”或“根据”,是因为它们能以某种方式规定研究的方向,从而排除显然会使所说明的问题陷入“困境”的方向。基于此,论文第五部分以习仲勋在民族宗教工作方法论上的若干重要提法展开研究。一种理论与思想的强大力量,不在于理论与思想的深邃莫测,而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虽然具有某种历史性和阶段性特点,但由于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为它赖以成长的社会土壤、社会发展阶段、民族发展阶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它必须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而不是面对自己既有的结论。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同样要指导实践,它要根据新时期民族的新问题,总结新的经验,得出新的结论,因此,文章结语部分主要内容是结合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研究,深刻挖掘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二、从邓小平关于党报党刊工作的论述看其新闻宣传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邓小平关于党报党刊工作的论述看其新闻宣传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 |
(一)“为什么办报”:解决办报宗旨和任务问题 |
(二)“为谁办报”:解决党报服务和依靠对象问题 |
(三)“办什么样的报纸”:解决党报性质和功能定位问题 |
(四)“怎样办好报纸”:解决办报的路径方法和原则策略问题 |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精髓 |
(一)“政治家办报”: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精髓 |
(二)党报要成为“思想中心”:邓小平新闻思想的精髓 |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江泽民新闻观的精髓 |
(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胡锦涛新闻观的思想精髓 |
(五)“党媒姓党”“人民至上”“党性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新闻观的思想精髓 |
三、总结与思考 |
(一)党管媒体 |
(二)人民中心 |
(三)正确导向 |
(四)正面宣传 |
(五)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
(2)党报以更强大内核和灵魂推进治国理政——论党报引导力提升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报引导力的内核与灵魂 |
1.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
2.以创新力为内核 再造引导力新优势 |
3.以思想力为灵魂 打赢新闻舆论争夺战 |
二、党报引导力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
1.担当思想宣传与理想信念的“定盘星” |
2.担当信息传播与沟通世界的“主心骨” |
3.担当导向把握与凝心聚力的“指南针” |
三、党报如何让内核与灵魂更强大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 |
2.1 舆论概念、舆论功能作用、舆论观及舆论安全的界定 |
2.1.1 舆论 |
2.1.2 舆论的功能作用 |
2.1.3 舆论观及舆论安全的界定 |
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理论基石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革命舆论观 |
2.2.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舆论观 |
2.2.3 1978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的舆论观 |
本章小结 |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时代脉络 |
3.1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强调宣传的舆论观 |
3.2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侧重导向的舆论观 |
3.3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注重引导的舆论观 |
3.4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党的舆论观 |
本章小结 |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基本特征 |
4.1 关于舆论宣传的基本特征 |
4.1.1 体现党的领导,传播党的声音 |
4.1.2 坚持正面宣传,把握方向格局 |
4.1.3 坚持马克思主义,强化意识形态建设 |
4.2 关于舆论导向的基本特征 |
4.2.1 高度重视,坚定正确方向 |
4.2.2 大局引领,统一思想认识 |
4.2.3 以民为本,重视网络舆论导向 |
4.3 关于舆论引导的基本特征 |
4.3.1 围绕中心任务,转移舆论重心 |
4.3.2 注重引导艺术,凝聚社会共识 |
4.3.3 强化互联网思维,构架现代引导格局 |
4.4 关于舆论监督的基本特征 |
4.4.1 坚定人民立场,引导群众广泛参与 |
4.4.2 坚持适时适度,切实发挥监督作用 |
4.4.3 坚持依法监督,确保科学准确客观 |
4.5 关于舆论安全的基本特征 |
4.5.1 联系全球形势,推进战略高度 |
4.5.2 敢于主动亮剑,引领舆论斗争 |
4.5.3 强化网络建设,重视对外传播 |
本章小结 |
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的创新发展 |
5.1 坚持党媒姓党,统一党性与人民性 |
5.1.1 加强党性,坚持党对媒体的领导 |
5.1.2 全党动手,构建大宣传格局 |
5.1.3 创新发展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 |
5.2 正面宣传为主,加强舆论引导 |
5.2.1 紧抓主调,强化正面宣传 |
5.2.2 正确导向,拓宽引导途径 |
5.2.3 统筹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 |
5.3 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
5.3.1 坚定政治立场 |
5.3.2 培养专家人才 |
5.3.3 确立角色定位 |
5.4 重视网络管控,抢占舆论新阵地 |
5.4.1 重中之重抓网络,打造舆论新平台 |
5.4.2 注重新媒体建设,挖掘舆论传播新模式 |
5.4.3 管好用好互联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 |
5.5 积极推进创新,推动融合发展 |
5.5.1 强调创新为要 |
5.5.2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
5.5.3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
5.6 提升国际传播力,强调国际话语权 |
5.6.1 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
5.6.2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
5.6.3 增强国际传播力,争取国际话语权 |
本章小结 |
6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舆论工作的实践启示 |
6.1 健全预警机制,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
6.1.1 强化舆情收集,触摸社会脉动 |
6.1.2 成立专业队伍,有效提前预警 |
6.1.3 健全常规性和突发性的信息沟通机制 |
6.2 完善新闻发布,塑造公众态度 |
6.2.1 完善各级新闻发布制度 |
6.2.2 建设专业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
6.2.3 丰富新闻发布形式 |
6.3 打造新媒体铁军,构建互动舆论场 |
6.3.1 积极组建属于党的网络舆论工作正规军 |
6.3.2 大力培养网络舆论领袖 |
6.3.3 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 |
6.4 .加大对外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 |
6.4.1 善于设置议题,掌握舆论先机 |
6.4.2 强化正面宣传,优化传播内容 |
6.4.3 统筹媒体资源,提高对外传播力 |
6.5 强化网络监管,净化舆论空间 |
6.5.1 公开网络政务信息,畅通监督路径 |
6.5.2 引导多方参与,加强网络监督建设 |
6.5.3 培养网络舆论监督专业工作者,建立专业网络监督管理队伍 |
6.5.4 增强网络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公民网络舆论行为 |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
0.2.2 习近平新闻宣传观研究 |
0.2.3 习近平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1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与理论基础 |
1.1 现实语境 |
1.1.1 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 |
1.1.2 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 |
1.1.3 智能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 |
1.2 理论基础 |
1.2.1 汲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 |
1.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 |
1.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 |
第2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 |
2.1 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
2.1.1 坚持党性原则 |
2.1.2 坚持群众路线 |
2.1.3 坚持新闻真实性 |
2.2 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使命 |
2.2.1 强调舆论造势 |
2.2.2 提升马克思主义修养 |
2.2.3 执行“开”“好”“管”方针 |
2.3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法策略 |
2.3.1 加强典型宣传报道 |
2.3.2 提倡文风改进 |
2.3.3 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对外传播 |
2.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
2.4.1 树立政治家办新闻的意识 |
2.4.2 坚持为人民服务,虚心向群众学习 |
2.4.3 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业务能力 |
第3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 |
3.1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新布局 |
3.1.1 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新定位 |
3.1.2 新闻宣传工作职责使命新表述 |
3.1.3 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新理念 |
3.2 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 |
3.2.1 内容建设是互联网管理的根本 |
3.2.2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
3.2.3 提升学网、用网、管网能力 |
3.3 现代传播体系下媒介管理新趋势 |
3.3.1 遵循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 |
3.3.2 利用新技术支撑,引领推进融合新发展 |
3.3.3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到建设“四全媒体” |
3.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新要求 |
3.4.1 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 |
3.4.2 当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 |
3.4.3 做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
第4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价值 |
4.1 理论价值 |
4.1.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4.1.2 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 |
4.1.3 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建构 |
4.2 实践价值 |
4.2.1 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4.2.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
4.2.3 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2002年)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人民日报海外版 |
1.5.2 邓小平理论 |
1.5.3 对外宣传 |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的理论基础及其背景 |
2.1 对外宣传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宣传思想 |
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对外宣传的理论 |
2.1.3 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 |
2.2 对外宣传背景 |
2.2.1 国内背景 |
2.2.2 国际背景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2002年)关于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的文本结构分析 |
3.1 对外宣传报道来源 |
3.2 对外宣传报道数量及时间分布 |
3.3 对外宣传报道版面形式及分布 |
3.4 对外宣传报道体裁 |
3.5 议题范围和对外宣传报道主题 |
第四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2002年)关于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的基本特点和策略 |
4.1 关于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的基本特点 |
4.1.1 对外宣传内容:塑造大国形象 |
4.1.2 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
4.1.3 对外宣传手段:以文化人 |
4.2 关于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的策略 |
4.2.1 注重整体策略,深入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 |
4.2.2 创新外宣模式,推动邓小平理论走向国际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2002年)关于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的基本经验及进一步推进宣传的思考 |
5.1 关于邓小平理论对外宣传的基本经验 |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5.1.2 对外宣传把握国际话语 |
5.1.3 对外宣传重视文化认同 |
5.1.4 对外宣传坚持求同存异 |
5.2 进一步推进宣传的思考 |
5.2.1 创新对外宣传理念 |
5.2.2 共享对外宣传平台 |
5.2.3 开发对外宣传产品 |
5.2.4 开拓对外宣传领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
(6)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学习1950年邓小平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内涵 |
(一)笔杆子很重要 |
(二)党委要善于运用报纸、领导报纸 |
(三)办报要坚持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
一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十分重要。 |
二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讲求策略,注意方法,考虑效果。 |
三是党委要支持报纸做好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 |
(四)报纸要靠大家来办 |
报告的价值和意义 |
(一)阐述了党报工作的理论原理 |
(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理论内涵 |
(三)奠定了邓小平新闻思想的理论基础 |
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
(7)与时俱进 与党同心 与民同行——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 |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拓展 |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成果 |
四、新中国70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创新和核心价值及其特征 |
(一)一脉相承的延续性 |
(二)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
(三)直面问题的指导性 |
(8)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目前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产生 |
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内容 |
2.2.1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质的强调 |
2.2.2 人民性 |
2.2.3 意识形态领导权 |
2.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价值理念 |
2.4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新闻宣传相关论述 |
2.4.1 毛泽东关于新闻宣传的相关论述 |
2.4.2 邓小平关于新闻宣传的相关论述 |
2.4.3 江泽民关于新闻宣传的相关论述 |
2.4.4 胡锦涛关于新闻宣传的相关论述 |
3 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的形成阶段及背景 |
3.1 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形成阶段 |
3.1.1 习近平地方工作时期 |
3.1.2 习近平中央工作时期 |
3.2 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形成背景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3.2.2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3.2.3 意识形态斗争依然严峻 |
3.2.4 “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发展存在问题 |
3.2.5 国际话语权仍然处在“西强我弱”格局 |
4 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4.1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基本方针 |
4.1.1 新闻宣传工作事关重大“48”字方针指明方向 |
4.1.2 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新闻宣传全局中极端重要 |
4.2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基本原则 |
4.2.1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原则 |
4.2.2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 |
4.3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基本规律 |
4.3.1 把“时、度、效”方法融入进新闻宣传工作中 |
4.3.2 占领舆论新高地媒体融合发展是关键 |
4.3.3 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
4.4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目标重心 |
4.4.1 形成全党大宣传格局 |
4.4.2 引导网上新闻宣传工作 |
4.4.3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 |
4.5 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特征 |
4.5.1 基于新时代大背景适应信息化大发展 |
4.5.2 立足现实形成思想体系 |
4.5.3 提倡新闻观念创新 |
5 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理论和实践意义 |
5.1 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理论意义 |
5.1.1 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和发展 |
5.1.2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
5.1.3 为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指明方向 |
5.2 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实践意义 |
5.2.1 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5.2.2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
5.2.3 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相关研究不足 |
1.3 本文创新点 |
1.3.1 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
1.3.2 对“新闻舆论”的概念进行新时代语境下的定义 |
1.3.3 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内容的四层维度归纳 |
第2章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新闻观是其理论基石 |
2.1.1 马恩格、恩格斯的新闻观 |
2.1.2 列宁的新闻观 |
2.2 党历届领导人关于新闻宣传的相关论述是其学理支撑 |
2.2.1 毛泽东关于新闻宣传的相关论述 |
2.2.2 邓小平关于新闻宣传的相关论述 |
2.2.3 江泽民关于新闻宣传的相关论述 |
2.2.4 胡锦涛关于新闻宣传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历史必然逻辑 |
3.1 建党以来新闻工作实践的历史演进 |
3.1.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传者主导的“喉舌工具”期 |
3.1.2 改革开放初期传媒改革触发的“舆论宣传”期 |
3.1.3 大众传播形成舆论多元问题的“舆论导向”期 |
3.1.4 新世纪伊始大众传播占主流的“舆论引导”期 |
3.2 解决“舆论引导”困境的“新闻舆论”观 |
3.2.1 新闻传播舆论格局的时代巨变 |
3.2.2 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 |
3.2.3 违背中央精神的舆论若隐若现 |
3.2.4 走向世界中心的“失语挨骂”困境 |
第4章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理论创新 |
4.1 新闻舆论体系要素论 |
4.1.1 新闻舆论概念新议 |
4.1.2 新闻舆论要素构建 |
4.2 新闻舆论战略定位论 |
4.2.1 新闻舆论的本质是意识形态 |
4.2.2 新闻舆论一件大事五个事关 |
4.3 新闻舆论职责使命论 |
4.3.1 新闻舆论的政治使命 |
4.3.2 新闻舆论的社会使命 |
4.3.3 新闻舆论的教育使命 |
4.3.4 新闻舆论的文化使命 |
4.3.5 新闻舆论的形象使命 |
4.4 新闻舆论效果“四力”论 |
4.4.1 传播力是新闻舆论的效果基础 |
4.4.2 引导力是新闻舆论的效果核心 |
4.4.3 影响力是新闻舆论的效果关键 |
4.4.4 公信力是新闻舆论的效果根本 |
4.5 新闻舆论工作方法论 |
4.5.1 新闻舆论工作根本原则 |
4.5.2 新闻舆论工作导向要求 |
4.5.3 新闻舆论工作基本方针 |
4.5.4 新闻舆论工作创新路径 |
4.5.5 新闻舆论工作人才培养 |
4.5.6 新闻舆论工作组织领导 |
4.5.7 新闻舆论工作国际场域 |
第5章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意义 |
5.1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基本特征 |
5.1.1 党性原则是其核心要求 |
5.1.2 牢记使命是其职责担当 |
5.1.3 问题意识是其方法导向 |
5.1.4 辩证统一是其哲学品格 |
5.1.5 遵循规律是其内在逻辑 |
5.1.6 开拓创新是其鲜明主线 |
5.1.7 面向世界是其国际特质 |
5.2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理论价值 |
5.2.1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
5.2.2 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部分 |
5.3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时代意义 |
5.3.1 建立健全了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动纲领 |
5.3.2 发展了牢牢掌握国内意识形态主动权的思想武器 |
5.3.3 创造了以新闻产品满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法 |
5.3.4 创新了中国形象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基本手段 |
5.3.5 夯实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的传播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分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渊源和社会历史条件 |
第一节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形成的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 |
第二节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西北少了一个工业,多了一个民族问题 |
二、宗教是生活的盐 |
三、中国共产党西北民族工作的实践 |
第二章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萌芽阶段(1922-1936年) |
一、进入立诚中学: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
二、参加学运,狱中入党:接受马克思主义 |
三、投笔从戎,创建根据地:实践马克思主义 |
第二节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形成阶段(1936-1945年) |
一、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二、实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第三节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成熟阶段(1945-1952年) |
一、习仲勋民族工作的西北重要实践 |
二、总结了西北民族工作的出发点 |
三、规范西北民族工作的原则、方法 |
四、提出了西北民族工作的干部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内涵 |
第一节 以民为本的群众观: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根基 |
一、“人民就是江山” |
二、“江山就是人民”的群众立场 |
三、“群众路线要在群众中实践” |
第二节 实事求是: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基本路径 |
一、“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 |
二、“真理必须到群众中去找” |
第三节 团结发展: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价值取向 |
一、“民族团结是西北的政治问题” |
二、“民族团结是西北工作的原则” |
三、“谁离开民族团结问题,谁就不是从西北工作出发” |
第四章 习仲勋民族工作上的若干重要提法 |
第一节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若干重要提法 |
一、提出“民族的民主联合政府”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准备阶段 |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采取“有准备、有步骤”的方针 |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反对两种“偏向” |
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原则、条件、目的 |
第二节 关于民族统战工作的若干重要提法 |
一、“站在民族纠纷之外解决民族纠纷” |
二、“西北的统战工作就是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与敌人竞争” |
三、民族统战要突出党性,“麻烦就是革命工作” |
第三节 关于民族社会改造的若干重要提法 |
一、“西北工作要照顾民族和地区特点” |
二、“群众要土地粮食,我们要农民群众” |
三、民族干部必须是土改的执行主体 |
四、“联合一部分封建反对另一部分封建” |
五、民族地区土改的“八不动”原则 |
六、民族地区土改中的“两个不能变”原则 |
七、“两个不完全”思想,建立最广泛的宗教统一战线 |
第四节 关于宗教工作的若干重要提法 |
一、“克服‘左'的思想防止‘右'的倾向” |
二、“该松绑的松绑,该捆死的捆死” |
三、“宗教工作必须服从于国家政治任务” |
四、“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力服人” |
五、“宗教工作三分书本知识,七分实践知识” |
六、“宗教信仰自由,但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政治问题” |
七、“群众路线是宗教工作的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习仲勋民族工作方法论上的若干重要提法 |
第一节 慎重论:民族工作不要急 |
一、“慎重论”的提出 |
二、慎重论的理论内涵 |
三、“不怕慢,只要搞对” |
第二节 求同存异论:“大同”“小异”的民族统战方法 |
一、求同存异、和谐共生 |
二、“小异”“大同”就是统一战线 |
三、尊重差异,但不强调差异 |
第三节 规律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须根据民族特点办事 |
一、民族工作需掌握民族特点 |
二、民族工作需尊重民族特点 |
三、依据民族特点做好民族工作 |
第四节 和平论:“民族问题不是武力充足不充足的问题” |
一、和平论的提出 |
二、和平也是斗争的方式 |
三、“和平论”对现实的指导性 |
第五节 “团结论”:团结上层,争取下层 |
一、团结论的提出 |
二、求团结不是“给上层撑了腰” |
三、坚持团结但不强调趋同 |
结语 |
一、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内涵、突出贡献 |
二、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当代价值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邓小平关于党报党刊工作的论述看其新闻宣传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J]. 郑保卫. 新闻爱好者, 2021(09)
- [2]党报以更强大内核和灵魂推进治国理政——论党报引导力提升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费必胜,李祖平. 中国出版, 2020(15)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研究[D]. 陆新多.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阳波. 湘潭大学, 2020(02)
- [5]《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2002年)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宣传研究[D]. 郭偲婵.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学习1950年邓小平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报告[J]. 郑保卫. 青年记者, 2020(15)
- [7]与时俱进 与党同心 与民同行——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J]. 邓绍根,罗诗婷. 新闻与写作, 2019(10)
- [8]习近平新闻宣传重要论述研究[D]. 刘俊生.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9]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研究[D]. 寻栋梁.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10]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研究[D]. 张金国. 兰州大学, 2018(03)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