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件定义无线电及软件通信体系结构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张靖雯[1](2021)在《基于频谱感知的波形可重构软件无线电平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李政[2](2021)在《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设计》文中认为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oftware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SCA)是在软件定义无线电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统一性和可移植性的框架结构。该结构借助面向对象的编程设计方法针对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计了抽象接口。降低了软件无线电维护和重复开发的成本,提升了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可拓展性和兼容性。本论文在SCA结构的基础上针对空中防撞(TCAS)测试系统的射频收发模块进行了软件设计,并将其应用在TCAS测试系统中,发挥SCA结构的优点,提高TCAS测试系统的兼容性和拓展性。论文主要内容如下:一、对SCA软件结构进行了研究,逐层设计了符合SCA结构规范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结构。为符合SCA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模式,论文使用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在实时操作系统层设计了不依赖具体操作系统底层功能的多线程调度系统和软件模拟中断及优先级系统,使系统软件操作环境符合SCA的要求。在中间件的选择上,论文对当前常用中间件进行分析比较后,选用开源的Omni ORBA作为CORBA中间件,进行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数据交互。在核心框架层,论文分析了核心框架接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应用程序的实现建立调用逻辑关系。二、以AD9361射频收发器为硬件基础,论文在SCA核心框架基础上实现射频收发功能。借助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特性,论文针对射频收发功能抽象了一套核心框架内部的功能函数接口。这些内部功能接口规范了TCAS测试中具体应用的实现,也方便了软件模块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移植和使用。三、射频收发软件模块设计完成后,论文将其部署在TCAS测试系统中,通过客户端上位机的数据配置和调用,实现了A、C、S等多种模式下询问和应答射频信号的收发,并应用于TCAS主机和S模式应答机的模拟测试流程中。借助本论文设计的射频收发模块,提高了TCAS综合测试系统在软件和硬件上的兼容性,大大降低了重复开发和维护成本。
潘勇超[3](2020)在《基于SCA的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软件无线电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无论是在军事、商业或是航空航海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SCA(Software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软件通信体系架构)规范作为软件无线电系统开发的规范合集,从提出至今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国内对于SCA软件无线电系统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实现某个组件层面上,少有完整的系统设计实现。国内很多企业在软件无线电系统开发工作上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中,本人在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实习的通信公司HX有限公司则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该公司自主研发多种自定义协议波形,如PMP、DTD、NTN等。但是,由于该公司波形开发对于硬件的高度依赖,使得该公司在外场测试时一台设备只能加载一种波形,无法进行动态切换。这造成了设备应用的灵活性大大降低,波形的可移植性变差,软件无线电系统开发成本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急需设计并实现新一代的软件无线电系统。在此背景下,本人在HX公司实习过程中开展了硕士论文的工作。针对上述的需求,本文将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基于SCA的软件无线电系统,解决数据分流处理、管理功能扩展、系统告警和波形切换等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部分:(1)针对现有的软件无线电系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SCA规范的软件无线电系统框架,通过详细设计网络设备组件、平台服务管理组件、波形组件、HAL(Hardware Abstract Layer,硬件抽象层)组件四个部分,增加了数据分流、管理告警、波形切换等新功能。(2)实现了基于SCA规范的软件无线电系统,分别在网络设备组件、平台服务管理组件、波形组件和HAL组件中,利用复合消息体的设计,实现了数据的分流;利用管理核心框架接口,实现了波形切换;利用接口模块和通信函数的设计,实现了硬件抽象层提供统一的标准接口等。(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文提出的基于SCA的软件无线电系统进行测试需求分析,提出系统总体测试方案并加以实现。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SCA的软件无线电系统能有效解决波形切换问题,降低了开发中波形应用对于硬件平台的强依赖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健壮性,并在系统性能上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裴文钰[4](2020)在《基于SCA的多协议终端软件体系架构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无线电系统与传统无线电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配置性,可通过加载软件来实现不同的通信功能需求。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是一种实现了软件无线电思想的结构,提高了波形的移植性、兼容性和可伸缩性,使波形开发的成本大大降低。当前已有非常成熟的基于SCA2.2.2规范的标准框架,然而由于SCA2.2.2有相对严格的接口规范,基于SCA2.2.2规范设计的框架在非分布式的平台设备上运行会有资源消耗过大等不足之处,本文针对小型多协议终端设备的有限资源特点,引入SCA4.1规范的思想设计了一套轻量级的SCA核心框架。轻量级核心框架引入了 SCA4.1规范中接口重组和选择性继承的思想,并且根据核心框架接口的可裁剪性,对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了精简,提炼出轻量级平台所必须的功能模块,并根据这些功能模块设计了相应的管理部署流程,最后将设计好的核心框架进行实现并在测试平台上进行功能验证,完成预期的功能需求。同时本文设计了一个可以应用于多协议终端应用背景的软件架构方案,结合了轻量级SCA核心框架和优化COBRA中间件。ACE/TAO中间件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COBRA开源实现,本文在研究CORBA中间件基本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广泛使用的TAO中间件进行了性能分析,并提出了对于TAO中间件的优化策略。最后本文设计了相应的测试应用组件验证了基于轻量级SCA核心框架和优化中间件的平台的基本功能,确认了软件架构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王祖兵,许彦鑫[5](2019)在《软件无线电雷达标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简要分析了国内外软件无线电雷达及其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介绍了软件无线电雷达系统架构,最后提出了构建软件无线电雷达标准体系的初步设想。
柏春雷[6](2018)在《一种高实时、低成本、实现波形跨硬件平台共用的新型软件无线电软件体系结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美军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技术进行了技术剖析,提出了一种高实时、低成本、实现波形跨硬件平台共用的新型软件定义无线电(SDR)软件体系结构。
赵俣[7](2017)在《软件通信体系结构高效传输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软件无线电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可重用性等传统无线电不可比拟的特点,是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美军于1997年启动的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计划中提出的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是实现软件无线电的一个全面而具体的标准。SCA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其最新版本是于2015年推出的SCA4.1。过去版本的SCA均基于CORBA中间件实现,而在SCA4.1中,传输机制取代了CORBA,意味着引入其他中间件和技术的可能。传输机制是一系列传输技术的集合。它可以以中间件的形式实现,也可通过对底层传输方式进行封装来实现。本文以寻找、研究CORBA的替代品,进一步提高SCA的效率为目的,首先,研究了当前主流的三类中间件,对象请求代理中间件、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以及消息中间件,并分别选取了各类型的典型代表—omniORB、Binder和ZeroMQ,对它们进行了传输效率测试及对比;然后,通过比较中间件与底层传输方式的效率差异,分析影响中间件效率的因素。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种自定义的中间件。该中间件基于远程过程调用,内部封装了POSIX消息队列、TCP套接字、共享内存等多种底层传输方式,并实现了各类传输方式的灵活可插拔;此外,设计了自定义的数据帧结构和序列化方式。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设计的自定义中间件相对于CORBA以及同类型的中间件在效率方面有显着优势。
李沙[8](2017)在《基于SCA的多通道系统波形重构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软件无线电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实现无线通信的新体制,不论是军事,还是商业领域都将引起一场重大变革,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oftware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SCA)作为一种新规范,在智能化、平台化和标准化等方面获得了各标准组织的认可。但随着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大,系统综合化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多通道SCA系统在实现高集成度和可配置性等方面难以满足要求。本文提出,通过FPGA采用局部动态可重构技术,对多通道SCA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本文以四通道的SCA系统为例,在FPGA波形重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工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分析阐述了 SCA的硬件与软件体系结构,着重介绍了局部动态可重构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2)对系统硬件架构、软件架构、资源管理和标准化运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系统资源进行了分配;(3)对FPGA波形组件的结构和接口进行了设计,并运用局部动态可重构技术对波形组件进行了重构设计,且对波形重构进行了管理,提高了系统功能的可扩展性和动态配置能力;(4)最后,通过对系统功能的验证,证实多通道SCA系统的波形重构方法有效且可行。同时测试了 FPGA内波形重构的配置时间,表明局部动态可重构技术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系统的配置时间,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
吴湛[9](2017)在《基于SCA的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软件无线电(SDR)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它采用了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将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单元通过标准接口互联构成基本平台,将宽带A/D、D/A变换器尽量靠近天线,借助软件加载实现各种无线通信功能。软件无线电采用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作为其顶层设计规范,SCA全面制定了 API规范和软、硬件体系结构,实现了对软件无线电系统的管理和控制。SCA规范要求采用模型驱动架构(MDA)的开发模式,通过波形建模实现波形组件化开发,为此本文以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SCA集成开发环境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方法。同时,SCA规范还规定波形组件之间通过CORBA中间件进行通信,并采用接口定义语言(IDL)定义组件API接口,为了解决波形应用开发人员编写IDL文件的复杂性和易错性问题,本文设计了 IDL建模工具,实现了 IDL文件的可视化建模和自动生成。由于IDL语言是一种纯描述性语言,它只对接口进行定义而不实现,因此,在使用IDL文件进行波形组件开发时必须通过IDL编译器将其映射为具体编程语言,并生成波形组件框架代码。然而,目前缺少一种能够有效支持DSP和FPGA波形组件框架代码自动生成的IDL编译器。为此本文设计了 SCAIDL编译器,它能够实现IDL语言到C语言和Verilog语言的映射,生成DSP和FPGA框架代码,并配合课题组研制的运行在DSP和FPGA处理器上的CORBA中间件实现了 DSP和FPGA波形组件的标准CORBA通信。首先,对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的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相关技术,研究了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方法,重点阐述了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过程中需要实现的关键技术,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其次,对IDL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介绍了 IDL建模工具的总体结构,使用Eclipse RCP搭建了 IDL建模工具的基础框架,使用GEF框架实现了 IDL可视化建模,使用JDOM生成器和IDL-XML转换器实现了 IDL文件的导入和生成。然后,对SCAIDL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细介绍。介绍了 SCAIDL编译器的整体结构和执行过程,并将其按功能划分为参数解析子系统、IDL解析子系统和框架代码生成子系统,重点阐述了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最后,对IDL建模工具和SCAIDL编译器分别进行了测试。对IDL建模工具进行了建模测试,验证了IDL建模工具的实用性,对SCAIDL编译器进行了自测试和CORBA通信测试,验证了SCAIDL编译器的解析检错能力和生成框架代码的正确性。
窦茂森,敬凯,叶荣飞,周继华[10](2016)在《适用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CORBA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软件通信体系结构和CORBA技术,描述了CORBA技术运行原理及在软件通信体系结构中的应用方式。CORBA技术为分布式应用提供了面向对象的抽象方法,能够解决分布式环境中不同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互联的问题,增强网络间软件的互操作性,解决传统分布式计算模式中的不足等问题,但现在的CORBA在ORB通信方面,基于TCP/IP的信息交换效率并不是最高,还有提高空间。针对软件通信体系结构实际需求,对CORBA信息交换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能够提高ORB之间信息传输效率的一种技术方案,对软件通信体系结构交换数据的方式进行了扩展,为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实现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
二、软件定义无线电及软件通信体系结构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定义无线电及软件通信体系结构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3 TCAS测试系统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TCAS测试系统原理和软件需求 |
2.1 TCAS系统工作原理介绍 |
2.1.1 二次监视雷达系统 |
2.1.2 TCAS系统结构 |
2.2 TCAS测试系统射频收发模块软件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结构设计 |
3.1 SCA系统软件参考结构 |
3.2 硬件平台介绍和资源访问层设计 |
3.3 面向对向编程 |
3.4 中间件的选择和使用 |
3.4.1 常见中间件介绍 |
3.4.2 SCA环境下的中间件选择分析 |
3.4.3 CORBA中间件的使用 |
3.5 多线程系统环境搭建 |
3.5.1 多线程调度设计 |
3.5.2 优先级系统设计 |
3.6 核心框架 |
3.6.1 基于UML的建模 |
3.6.2 基本应用接口 |
3.6.3 基本设备接口 |
3.6.4 框架控制接口 |
3.6.5 框架服务接口 |
3.6.6 核心框架中的各接口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射频和TCAS收发应用设计 |
4.1 兼容不同射频收发器的功能接口抽象 |
4.2 射频收发模块功能设计 |
4.2.1 初始化功能设计 |
4.2.2 射频和数字基带频率配置 |
4.2.3 增益控制配置 |
4.2.4 发送衰减配置 |
4.2.5 滤波器配置 |
4.3 TCAS测试功能设计 |
4.3.1 TCAS测试信号数据结构设计 |
4.3.2 TCAS测试功能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验证与测试 |
5.1 测试平台介绍 |
5.2 功能验证与测试 |
5.2.1 系统初始化测试 |
5.2.2 本振频率和衰减测试 |
5.2.3 滤波器配置测试 |
5.2.4 多种询问应答信号测试 |
5.2.5 TCAS主机测试 |
5.2.6 S模式应答机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 射频收发功能涉及的部分寄存器 |
(3)基于SCA的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SCA规范分析 |
2.1 SCA规范发展历程 |
2.2 SCA软件体系结构研究 |
2.3 SCA核心框架及其接口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组件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现有软件无线电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2 基于SCA软件无线电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3.3 系统各组件功能模块划分与设计 |
3.3.1 网络设备组件功能模块划分与设计 |
3.3.2 平台服务管理组件功能模块划分与设计 |
3.3.3 波形组件功能模块划分与设计 |
3.3.4 HAL组件功能模块划分与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组件管理功能的实现 |
4.2 各组件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网络设备组件的实现 |
4.2.2 平台服务管理组件的实现 |
4.2.3 HAL组件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1.1 Linux交叉编译环境 |
5.1.2 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
5.2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与实现 |
5.2.1 测试目的 |
5.2.2 系统测试方案总述 |
5.2.3 系统测试方案的实现 |
5.3 系统测试分析与评价 |
5.3.1 网络设备组件测试 |
5.3.2 平台服务管理组件测试 |
5.3.3 波形组件测试 |
5.3.4 HAL组件测试 |
5.3.5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基于SCA的多协议终端软件体系架构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来源 |
1.2 SCA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研究 |
2.1 软件通信体系架构简介 |
2.1.1 总线层 |
2.1.2 网络和串行接口服务层 |
2.1.3 POSIX操作系统接口层 |
2.1.4 中间件数据传输层 |
2.1.5 核心框架层 |
2.1.6 应用层 |
2.2 COBRA在SCA中的应用 |
2.2.1 COBRA通信机制 |
2.2.2 ORB |
2.2.3 可移植的对象适配器POA |
2.2.4 接口定义语言(IDL) |
2.2.5 对象引用 |
2.2.6 命名服务 |
2.2.7 事件服务 |
2.2.8 GIOP协议 |
2.3 域描述文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CA框架的轻量级设计 |
3.1 轻量级框架设计原理 |
3.1.1 框架接口组成 |
3.1.2 接口选择性继承设计 |
3.1.3 域描述文件解析优化 |
3.1.4 静态部署 |
3.1.5 功能需求划分 |
3.2 轻量级框架的设计 |
3.2.1 域管理模块设计 |
3.2.2 波形管理模块设计 |
3.2.3 文件管理模块设计 |
3.2.4 域描述文件解析模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轻量级CORBA中间件的设计 |
4.1 TAO性能分析 |
4.1.1 数据分布服务DDS |
4.1.2 TAO传输模型 |
4.1.3 TAO时间性能分析 |
4.1.4 TAO空间性能分析 |
4.2 轻量级TAO设计 |
4.2.1 协议层消息结构优化设计 |
4.2.2 消息发送模块优化设计 |
4.3 基于TAO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多协议终端应用背景 |
5.1.1 多协议终端简介 |
5.1.2 系统架构设计 |
5.2 嵌入式环境下系统功能验证 |
5.2.1 平台搭建 |
5.2.2 轻量级核心框架功能和性能测试 |
5.2.3 轻量级中间件性能测试 |
5.3 应用波形的开发与验证 |
5.3.1 波形组件功能模块划分 |
5.3.2 组件设计实现 |
5.3.3 MSK波形验证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内容及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软件无线电雷达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软件无线电雷达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外软件无线电标准现状 |
2 标准体系构建 |
2.1 体系构建原则 |
2.2 体系框架 |
2.3 标准明细表 |
3 结束语 |
(6)一种高实时、低成本、实现波形跨硬件平台共用的新型软件无线电软件体系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军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简述 |
1.1 SCA 2.2.2 |
1.2 SCA 4.0 |
1.3 SCA 4.1 |
2 一种新型软件无线电软件体系结构 |
2.1 波形应用软件 |
2.2 软件平台 |
2.2.1 POSIX实时操作系统 |
2.2.2 组件间通信机制 |
2.2.3 平台服务 |
2.2.4 平台设备 |
2.3 硬件平台 |
3 架构实现 |
3.1 射频 |
3.2 基带处理 |
4 结束语 |
(7)软件通信体系结构高效传输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结构安排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典型传输机制的研究与性能测试 |
2.1 典型传输机制介绍 |
2.1.1 OmniORB |
2.1.2 Binder |
2.1.3 ZeroMQ |
2.2 典型传输机制的效率测试 |
2.2.1 测试环境与方法 |
2.2.2 测试结果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2.3.1 影响传输时延的因素 |
2.3.2 影响中间件效率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种自定义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总体设计 |
3.2 基于远程过程调用 |
3.3 自定义消息格式及序列化、反序列化方式 |
3.3.1 自定义消息格式 |
3.3.2 自定义序列化方式 |
3.4 自适应、可插拔的底层传输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定义中间件的功能验证与性能测试 |
4.1 自定义中间件功能验证 |
4.1.1 远程过程调用功能验证 |
4.1.2 消息转换验证 |
4.1.3 底层传输方式功能验证 |
4.2 自定义中间件性能测试 |
4.2.1 自定义中间件资源占用测试 |
4.2.2 自定义中间件传输效率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定义中间件在SCA V4.1 中的应用 |
5.1 核心框架的主要功能及接口 |
5.1.1 核心框架的主要功能 |
5.1.2 核心框架的接口 |
5.2 自定义中间件对核心框架接口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SCA的多通道系统波形重构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1.2.2 局部动态可重构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和局部动态可重构 |
2.1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概述 |
2.2 硬件体系结构 |
2.3 软件体系结构 |
2.3.1 总线层 |
2.3.2 接口服务层 |
2.3.3 操作系统 |
2.3.4 CORBA中间件 |
2.3.5 核心框架 |
2.3.6 应用层 |
2.4 局部动态可重构技术 |
2.4.1 局部动态可重构技术概念 |
2.4.2 局部动态可重构技术相关术语 |
2.4.3 局部动态可重构技术原理 |
2.4.4 局部动态可重构技术实现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通道SCA系统的设计方案 |
3.1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3.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3.3 系统资源管理 |
3.3.1 波形应用需求分析 |
3.3.2 资源管理 |
3.4 标准化运行环境 |
3.4.1 MHAL通信 |
3.4.2 波形容器结构与应用 |
3.5 资源分配 |
3.5.1 FPGA |
3.5.2 DSP |
3.5.3 GPP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波形组件的设计与重构 |
4.1 波形组件的重构设计 |
4.1.1 HDL设计及综合 |
4.1.2 设置设计约束及重构分区 |
4.1.3 PRM与静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4 生成配置文件 |
4.2 动态波形组件的设计 |
4.2.1 波形组件功能划分 |
4.2.2 波形组件接口 |
4.2.3 FPGA波形组件及接口映射 |
4.3 波形组件的重构管理 |
4.3.1 FPGA波形重构管理模块 |
4.3.2 ICAP配置 |
4.3.3 动态时钟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验证与分析 |
5.1 波形重构实现流程 |
5.1.1 重构分区 |
5.1.2 创建配置 |
5.1.3 生成波形库 |
5.1.4 下载配置文件 |
5.1.5 波形重构实现 |
5.2 波形重构验证 |
5.2.1 多通道SCA系统的波形通信 |
5.2.2 性能测试与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SCA的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相关技术概述 |
2.1 软件无线电相关技术概述 |
2.1.1 软件无线电原理 |
2.1.2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 |
2.1.3 CORBA中间件 |
2.2 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方法概述 |
2.2.1 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流程 |
2.2.2 基于CORBA的波形组件建模 |
2.3 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关键技术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IDL建模工具设计与实现 |
3.1 IDL建模工具总体结构 |
3.2 IDL建模工具总体框架的实现 |
3.2.1 RCP框架搭建 |
3.2.2 插件功能扩展 |
3.3 IDL可视化建模的设计与实现 |
3.3.1 模型层设计与实现 |
3.3.2 视图层设计与实现 |
3.3.3 控制层设计与实现 |
3.3.4 图形编辑操作的实现 |
3.3.5 编辑器设计与实现 |
3.3.6 IDL资源视图设计与实现 |
3.4 IDL文件导入和生成设计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CA_IDL编译器设计与实现 |
4.1 编译器整体结构和执行过程 |
4.2 参数解析子系统 |
4.2.1 参数解析模块 |
4.3 IDL解析子系统 |
4.3.1 预处理模块 |
4.3.2 词法分析模块 |
4.3.3 语法分析模块 |
4.3.4 语义分析模块 |
4.3.5 语法检错 |
4.4 框架代码生成子系统 |
4.4.1 DSP框架代码生成模块 |
4.4.2 FPGA框架代码生成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与分析 |
5.1 IDL建模工具测试 |
5.1.1 测试环境 |
5.1.2 测试方法 |
5.1.3 测试分析 |
5.2 SCA_IDL编译器测试 |
5.2.1 SCA_IDL编译器自测试 |
5.2.2 CORBA通信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适用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CORBA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CORBA中间件技术研究 |
2.1 CORBA简介 |
2.2 CORBA运行原理 |
2.3 CORBA在SCA中的应用 |
3 CORBA技术改进 |
3.1 基于TCP/IP的信息交换方式的不足 |
3.2 CORBA信息交换方式研究 |
3.2.1 IIOP协议的处理 |
3.2.2 ORB信息传输方式的扩展 |
4 结束语 |
四、软件定义无线电及软件通信体系结构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频谱感知的波形可重构软件无线电平台技术[D]. 张靖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21
- [2]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设计[D]. 李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SCA的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潘勇超. 东南大学, 2020
- [4]基于SCA的多协议终端软件体系架构的研究与设计[D]. 裴文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5]软件无线电雷达标准体系研究[J]. 王祖兵,许彦鑫.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19(05)
- [6]一种高实时、低成本、实现波形跨硬件平台共用的新型软件无线电软件体系结构[J]. 柏春雷.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12)
- [7]软件通信体系结构高效传输机制的研究[D]. 赵俣.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基于SCA的多通道系统波形重构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李沙. 湖南大学, 2017(07)
- [9]基于SCA的软件无线电波形建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吴湛. 湖南大学, 2017(07)
- [10]适用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CORBA技术研究[J]. 窦茂森,敬凯,叶荣飞,周继华. 微处理机,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