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工作流例外处理方法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洋[1](2016)在《新产品概念匹配度、研发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 ——以SAP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推动,创新需要依靠企业投入新产品的研发进入市场。创新的产品也是企业在市场上生存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投入的研发占销售额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以SAP公司为例其在2015年投入的研发成本占总销售额的13.6%。虽然许多公司投入相当多的研发成本,但并不能保证新产品一定能够上市销售产生创新绩效,也不能保证新产品一定能够获得满意的回报。创新非常重要,但创新也是有风险的,创新失败一样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上的损失。新产品创新能否成功与部门投入多少研发资源有直接关系,而部门决定投入多少研发又和新产品概念与公司技术战略方向以及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因此新产品概念的形成是否合适该企业成为新产品研发投入和将来通过市场销售获得绩效的关键。然而,从新产品概念形成到取得良好销售业绩的创新绩效的成功率往往很低。好的新产品构思到形成新产品概念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因为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者不符合公司或部门的技术发展战略而夭折。只有既符合公司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同时符合市场广大的客户需求才能被决策投入更多的研发资源,最后才可能上市销售获得创新绩效,而实际上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项目非常少。新产品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虽说还没有正式投入研发资源,但也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和成本的,而且企业往往不能确定到底哪个新产品构思能够形成合适的新产品概念而只能广撒网,走一步看一步,在新产品概念试制的过程中试探市场的反应以及公司和部门的支持程度。一个产品研发部门往往会同时有多个新产品概念产生,而每个新产品概念研发项目的过程持续的时间至少几个月甚至一年,加上项目的核心人员的工资成本、市场信息收集过程中的差旅住宿以及管理费用等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大量投入,这对企业来说新产品概念形成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管理会造成立项研发的成功率低,甚至产品发布上市了都很少有客户问津,这样对企业的损失则会更大。在新产品形成的过程以及研发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公司高管的支持程度、内部部门之间的协同程度、客户合作的数量以及设计思维策略的使用的影响,最终会体现在新产品的绩效上。本文以SAP公司的3个新产品研发项目为例,用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对新产品概念形成与立项投入以及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案例研究的结果显示,新产品概念的匹配度对研发投入资源的多少具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并且通过研发投入资源的多少间接的影响创新绩效;研发投入资源的多少与创新绩效的高低随着新产品概念与公司技术战略以及市场的匹配度不同而变化。新产品概念的匹配度取决于公司的技术战略以及市场客户需求的大小;而高管的支持程度,内部部门之间的协同程度,客户合作的数量等因素对研发投入资源和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目前很少有文献提到新产品概念匹配程度与研发投入以及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是对目前相关理论的补充。此外,作者还发现了产品创新过程中具有垂直方向的组织结构沟通的案例,即:组织能自下而上影响高层对新产品决策的案例。该研究结果发展了新产品概念与立项投入资源以及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对企业如何提高创新绩效具有参考价值。
李海凌[2](2012)在《基于Petri网工作流技术的工程项目群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以集群的形态处于多组织、多项目的环境之中。面对这类集群项目,目前的管理计划、控制技术方法趋于粗放,在项目群的运行过程中,缺乏完整统一的工作流控制方案,信息沟通方式也不能有效满足工程项目群建设的需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改进、完善工程项目群的管理现状,促进集成管理与工程项目群管理实践的有效结合,本文以集成管理理论为基础,工作流技术为手段,理论研究与建模仿真技术相结合,基于Petri网建模工具,对工程项目群集成机理、模型构建及工作流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分析了工程项目群管理的集成本质,阐述了项目群管理流程、管理组织形式、信息集成的内涵和集成机理,构建了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总体框架模型,并且分析了工作流技术对于实现该框架模型的可行性,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实现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总体框架模型中的流程集成,在对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特点分析及工作流框架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基于分层赋时着色Petri网(Hierarchy Timed Colored Petri Net, HTCPN)构建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在工作流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资源约束,通过HTCPN中非空颜色集合的定义,借助托肯颜色表达资源的分类及组合,完成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模型的构建。工作流模型和资源模型能够直观地反映项目群实施过程中任务之间顺序、并行和同步等复杂的时空逻辑关系,揭示项目群系统内部动态行为特征,为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群实施全过程、实现项目群实施阶段的流程集成以及项目群资源优化提供技术与方法的支持。借助CPN Tools仿真平台进行实例建模与仿真,通过对模型结构、工期和过程优化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工程项目群工作流模型和资源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即流程定义已完成的基础上,针对工程项目群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集成协同需求及信息集成对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以WfMC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为原型,设计了一种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详细描述了模型模块与接口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该系统的应用效益。基于这一模型开发的管理系统是集管理自动化和信息化为一体的网络管理系统,能为信息集成提供平台,有效促进组织的集成,并保障流程集成的实现。至此,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总体框架模型借助工作流建模及工作流管理系统得以实现。
孔令东[3](2011)在《基于模糊Petri网的瓦斯突出空间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与瓦斯突出是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依据瓦斯突出机理因素、因素权重和时空序列,引入模糊Petri网和工作流挖掘技术,描述瓦斯突出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而用于瓦斯突出预测的推理分析,可为突出预测研究、突出前兆动态信息的处理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途径。本文在对瓦斯突出预测方法和模糊Petri网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地调研分析瓦斯突出的空间分布,提出模糊Petri网的瓦斯突出预测模型,分别从瓦斯突出的模糊Petri空间建模、体系结构、模糊空间Petri网的规则描述和动态推理、模型系统的实现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瓦斯突出的模糊Petri网空间模型,针对瓦斯突出各因素空间分布的特点,解决了瓦斯突出的模糊性描述和空间建模问题。在深入分析Petri网和模糊Petri网相关定义、模型结构、空间关联动态性质和模糊知识表示的基础上,研究了模糊Petri网和瓦斯突出的空间预测的结合点;深入研究瓦斯突出的模糊空间表示,扩展模糊Petri网的相关组件成分,建立瓦斯突出的模糊Petri网空间模型,使瓦斯突出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位置通过空间模型表示出来。提出了基于工作流网的瓦斯突出空间数据挖掘,实现了瓦斯突出空间状态因素和业务流程建模的统一,解决瓦斯突出空间模型的可实现性和空间决策问题。在论证空间数据挖掘和工作流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分析工作流及过程优化,研究了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网,从定义、组件和Petri网进行工作流建模的优点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扩展工作流参考模型的接口,提出了基于工作流网的空间数据挖掘体系结构,进一步结合瓦斯突出的空间预测研究,建立瓦斯突出工作流网模型,将瓦斯突出空间预测模型作为工作流过程定义模型,挖掘瓦斯突出预测的规则,用于瓦斯突出预测的过程;从静态数据挖掘和动态数据额挖掘两个方面,在对关键技术实现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实例分析,突破了模糊Petri网的瓦斯突出模型的可实现性瓶颈,建立了模型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模糊空间Petri网,为增强模糊Petri网空间描述的通用性,将空间属性作为重要指标,解决了瓦斯突出不同空间状态建模的动态关联和推理等可实现性问题,从定义、组件、知识表示、规则描述和动态推理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空间建模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空间位置和模糊Petri网的结合,引入空间关联因子,借鉴相关扩展的模糊Petri网,给出了模糊空间Petri网的定义;依据空间影响因子分布情况,详细地阐述了状态关联影响组件、变迁关联影响组件、状态关联多值阈值的构成及含义,解决了瓦斯突出不同空间区域关联的知识表示问题;随后,对比基本Petri网结构进行了等价性分析,对比基本模糊Petri网进行了改进性分析;深入地研究了模糊空间Petri网的知识表示,详细描述了相关分层的思想、面向对象表示和XML表示;最后,详细研究了动态推理和模糊空间Petri网规则描述,提出了一种带反馈的动态推理算法。深入探索Petri网的可实现性,建立基于WF的瓦斯突出预测模型系统,解决了瓦斯突出Petri网建模的程序可实现性。基于微软最新工作流开发平台WF4.0,实现了基本Petri网和模糊空间Petri网的建模和组件开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模型验证系统,可以描述模糊Petri网的规则推理和动态测试。该论文有图72幅,表10个,参考文献157篇。
叶艳[4](2009)在《基于知识的临床路径工作流语义建模与变异处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医疗卫生系统是工业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其服务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临床路径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方法,它规定了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所组成的医疗团队,针对特定的疾病或手术,在最适当的时间所采取的最优治疗过程。它作为一种面向诊疗过程的管理模式,已被国内外医疗机构高度重视和采用。目前,临床路径的管理和控制大多基于手工和纸质文档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固有缺陷严重制约了临床路径实施的总体效果。临床路径的计算机化建模、执行和控制是增强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实现高效医疗服务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从知识工程和管理的角度和技术实现层面,针对临床路径的知识密集、变异复杂性及其处理模糊性的特点,研究了实现临床路径计算机化的两个关键问题:(1)临床路径工作流的知识语义建模;(2)变异处理支持和管理。论文在给出基于语义的工作流管理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临床路径工作流和变异管理框架,以便于实现临床路径工作流语义管理。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论文提出并构建了基于扩展OWL-S过程本体(EPO)的临床路径本体(CPO)模型,为所有临床路径知识表示提供公共的语义基础。首先,本论文在OWL-S的过程本体基础上进行扩展,建立了EPO模型,以支持服务过程执行所需资源、组织以及时间知识的描述,并为工作流管理中与一般过程执行相关的知识建模提供了形式化语义基础,从而克服了一般工作流模型,特别是使用基于XML的工作流语言所建立的工作流模型,不能充分描述过程及时间相关知识语义的缺陷。其次,在EPO基础上,论文通过识别并采用OWL本体语言形式化地定义一般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构建了CPO模型,以实现在一致的公共语义基础上描述任何特定的临床路径知识,并促进临床路径工作流管理与医护人员、其他应用系统(如HIS)之间进行相关知识语义的一致交换、共享和互操作。针对临床路径领域的知识语义描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基于CPO的临床路径工作流语义建模方法,为各种不同的临床路径提供了知识建模的通用方法,以便于实现基于临床路径知识语义的病人诊疗工作流的计算机化调度和监控。该方法包括层次化建模方法和基于SWRL规则的时间知识建模方法。前者将任何临床路径知识建模为结果流层和临床措施工作流层这两个相互连接的语义层次,同时,通过不同的抽象层次和结构化的语义描述组件为临床路径标准化规范提供了知识建模的可重用性,并为变异处理所引起的流程语义变化提供了一定的柔性建模能力;后者可表示相同或不同治疗日临床措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关系,它通过与CPO模型的时间实体相结合,可对临床路径工作流中的各种时间知识进行丰富的语义描述。论文通过剖宫产临床路径工作流语义建模的案例研究,说明了该方法可应用于其他疾病或手术的实际临床路径,为它们建立明确、结构化的知识语义模型,从而为实现基于语义的临床路径工作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通过引入模糊集理论和方法,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广义模糊ECA(GFECA)规则和过程扩展的赋类模糊Petri网(TFPN-PK)的组合变异处理方法,以支持计算机化临床路径执行中的变异处理。该方法实现精确知识和模糊知识的集成表示和推理,并支持不同变异类型的直接决策和基于分析的决策等两种决策处理策略,便于实现基于临床路径的病人诊疗工作流的动态管理。GFECA规则通过规定模糊/非模糊事件和条件、经典动作以及事件/条件阈,支持所有与病人/家属、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相关的变异事件的处理。TFPN-PK模型以及提出的模糊推理算法实现了大多数临床变异事件的分析和处理决策支持。该模型是一种扩展的模糊Petri网(FPN)模型,不仅可建模模糊命题之间的模糊关系,还可建立医疗领域中模糊命题、领域本体概念以及过程知识之间的语义关联,解决了领域本体和知识与工作流过程之间相脱节的问题。基于该扩展模型的加权模糊推理算法通过实现前向和后向相结合的推理过程,解决了目标命题不确定、目标概念已知的模糊推理问题,并促进了变异知识推理与临床路径工作流应用之间的交互和集成。最后,论文详细阐述了变异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分析和设计模型,并成功开发了该系统的原型,同时,通过该原型系统支持剖宫产临床路径变异的处理,说明了所提方法和算法对模糊变异分析和处理支持是有效的。本论文所提的模型、方法和算法可为临床路径工作流提供充分的、形式化的知识语义描述,并支持不同类型的变异事件的分析和处理,从而为实现基于语义的临床路径工作流的计算机化实施和动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其他领域(如制造业)工作流的语义建模、执行和控制及例外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张耕[5](2007)在《组织际流程柔性的评价与选择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柔性是组织继质量、成本之后关注的又一个竞争焦点,是组织取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基于跨组织流程的合作关系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组织际流程柔性的研究还非常欠缺。因此本文试图对组织际流程柔性的特征、评价方法和选择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组织际流程及其运作特征,以及组织际流程柔性的关注焦点和实现层次,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实现组织际流程柔性需要包含的主要内容,包括流程状态柔性、动态修改柔性、协调柔性、人员柔性、跨组织信息技术柔性和异常处理柔性。然后参照有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柔性的度量研究,以组织际流程动态柔性的度量为目标,将组织际流程柔性分为结构柔性和管理柔性,由此建立了一个综合衡量组织际流程柔性程度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包含了衡量组织际流程结构柔性的三个变量:组织际流程可连接性、可更改性和兼容性,以及衡量组织际流程管理柔性的两个变量:组织际流程人员柔性和信息可共享性。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变量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出各变量的指标评价体系。接着本文以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组织际流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分析组织际流程柔性策略选择的计算模型。该模型根据组织际流程的特性,通过求解最小柔性投资成本,计算出在不同条件下组织际流程的最优柔性策略组合。根据对该模型进行的模拟运算结果看,如果特定组织际流程的不确定性程度较低,而且执行的流程任务比较集中,则应该采取以系统内在柔性策略为主的方式提高组织际流程的静态柔性。如果特定组织际流程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而且所有的流程业务都存在市场需求并必须予以满足,此时应该采取以系统动态柔性策略为主的方式提高组织际流程的动态柔性。此外,当特定组织际流程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采取系统外部柔性策略作为系统动态柔性策略的补充,有利于及时响应特别紧急的例外流程任务和降低组织际协调成本。最后分别对组织际流程柔性评价体系和柔性策略计算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统计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组织际流程柔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统计结果证明,组织际流程可连接性、可更改性和兼容性与组织际流程结构柔性正相关,是度量组织际流程结构柔性的重要变量;而组织际流程人员柔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与组织际流程管理柔性正相关,是度量组织际流程管理柔性的重要变量。接着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组织际流程运作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案例分析结果显示,在实际营运过程中组织采取的柔性策略组合,与组织际流程柔性策略选择模型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赵肄江[6](2007)在《面向Web服务环境的工作流系统例外处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促进了制造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系统的快速发展。而在这些基础设施和系统中存在大量以过程为核心的应用需求。因此,作为业务过程建模、管理和监控的有力工具,工作流管理系统得到了产、学、研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问题。近年来,随着Web服务技术飞速发展,其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Web服务的广泛应用促成了商务环境日益开放和标准化,因此将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而引发企业业务过程管理系统必须快速适应这种动态多变、跨企业的复杂应用需要。然而,由于业务过程的动态与多变性,这使得模型表示严格的工作流很难预先描述所有的业务过程变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例外将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工作流管理系统提供有效的例外处理机制。尽管传统工作流在例外处理方面已有很多的研究工作出现,但是在Web服务环境下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由于具有其突出特点(可选服务多、集成对象存在异构特性、存在动态调用的需求等),其例外处理机制必然有新的需求。为此,研究和探讨这种新型环境下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例外处理机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借鉴面向对象编程设计中例外处理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针对Web服务环境下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新的例外处理模型。其主要特点是:1)把例外处理流程从正常的业务流程中分离出来,从而简化主流程,使人们更好地关注问题的主要方面;2)为Web服务动态调用提供例外处理保障机制;3)在原有的工作流模型上进行扩充以保持良好的兼容性。该例外处理机制主要包含的模块有例外感知器、规则选择器、CBR推理器、例外处理器以及规则库和例外处理案例数据库。论文首先建立了面向Web服务环境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例外处理模型,然后研究了其体系结构以及例外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了方案的可性行。
杨公平[7](2007)在《迁移工作流系统中的工作流域组织与迁移实例调度研究》文中认为工作流是业务过程的全部或部分自动化,在此过程中,文档、信息或者任务按照一系列过程规则在不同的参与者之间流转,实现组织成员间的协调工作以期达到业务的总体目标。移动agent计算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式。移动agent具有智能性,可以自身携带任务说明,在站点之间迁移,并利用当地资源执行一项或多项任务。因此,移动agent计算模式具有可以减少网络负载、支持网络断连的计算环境等许多优点,成为分布式计算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迁移工作流是将移动agent计算模式应用于工作流管理的一项新技术。按照曾广周教授提出的迁移工作流管理系统框架,构成迁移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三要素是迁移实例、工作位置和迁移工作流管理引擎。迁移实例是以移动agent为计算范型的业务过程执行主体,多个迁移实例可以协作地完成一个业务过程。工作位置代表工作流的参与者,例如一个企业或机构。物理上,工作位置由停靠站服务器及其关联的工作机网络组成,其中,停靠站服务器是迁移实例的运行场所,工作机为迁移实例提供具体的工作流服务,包括计算服务、数据服务和人机交互服务等。迁移工作流管理引擎负责工作流过程定义、工作位置组织、迁移实例创建以及工作流监控等。通常,迁移工作流管理是发起工作流的那个企业或机构的工作流职责。与传统的工作流模型不同,迁移工作流是一个或多个迁移实例在不同的工作位置之间不断迁移并就地利用工作流服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因此,迁移工作流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规划迁移实例的工作位置。本文把满足某个特定业务流程需求的所有工作位置的集合称作一个工作流域。如果工作流域可以在工作流启动之前确定,并且在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域成员关系不再改变,则称这种组织方式为工作流域的静态组织模式。如果在工作流启动之前,仅可以确定工作流启动所需要的部分域成员关系,而剩余的域成员关系需要在工作流执行过程中通过其他手段添加,则称这种组织方式为工作流域的动态组织模式。迁移工作流模型是一个并行计算模型,它既允许同一个业务流程中的多个迁移实例并行执行,也允许一个企业或机构同时参与多个业务流程,不同的业务流程由隶属关系不同的迁移实例集合并行完成。这样,在某个时间段,就可能会有多个迁移实例到达同一个工作位置,并由此导致多个迁移实例对同一工作位置服务资源的竞争。无序竞争影响工作位置主机的稳定性,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迁移实例夭折,甚至整个迁移工作流系统失败。因此,迁移工作流模型研究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工作位置对多迁移实例的服务有序和高效。本文把工作位置为迁移实例提供有序和高效服务的措施称作工作位置上的迁移实例调度机制。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以曾广周教授提出的迁移工作流系统框架为基础,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对工作流域组织模式分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工作流域组织模式的实现方法和工作位置上的迁移实例调度机制等问题,并在原型系统上对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工作流域静态组织模式的实现方法研究。工作流域静态组织模式的实现可以抽象为一个借助结盟的工作流任务分配问题。工作流联盟一旦形成,就不仅可以确定允许迁移实例登陆的工作位置集合,而且可以基于业务流程逻辑和联盟成员提供的工作流服务为迁移实例制订旅行图。本文重点研究了一类基于能力置信度结盟的任务分配方法,其中,能力置信度指工作流组织者相信加盟者胜任工作流服务的程度。如果一个企业或机构相信自己有能力为业务流程的执行提供一项或多项服务,那么它就可以竞争工作流域中的某个角色。如果工作流组织者相信某个竞争者能够最佳胜任某项任务的工作流服务,那么该竞争者就会成为工作流域的一个成员。研究假定所有企业或机构都是理性的,竞争是合作型的。文中第2章给出了服务能力置信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设计了基于服务能力置信度的任务分配算法,并结合协同产品商务应用进行了验证研究。2.工作流域动态组织模式的实现方法研究。对于某些非结构化业务流程,例如ad hoc工作流,事前定义一个完整的业务过程说明是困难的,致使迁移实例缺乏完整的工作计划和旅行图。因此,与工作流域静态组织模式的实现不同,工作流域动态组织模式的实现可以抽象为一个迁移实例面向目标的旅行规划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一类基于工作位置导航的迁移实例旅行规划方法,导航是工作位置根据自己关于业务过程的局部知识引导迁移实例执行任务的行为。迁移实例可以根据旅行建议在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修订自己的工作计划,并选择相应的工作位置。文中第3章定义了导航索的概念,建立了迁移工作流导航模型,描述了基于导航的迁移实例任务执行过程,并结合协同产品商务应用进行了验证研究。3.工作位置上的迁移实例服务调度机制研究。工作位置是停靠站和工作机网络的复合体,它代表工作流参与企业或机构为业务流程中的一项或多项任务提供工作流服务。工作位置上以冲突消解和优化服务为目标的迁移实例管理,可以抽象为一个迁移实例服务调度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一类迁移实例排队机制与工作机优选机制,其中,排队机制主要解决多个迁移实例在同一工作位置上使用同一工作流服务带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问题,工作机优选机制主要解决当有多台工作机能提供同一工作流服务时,如何选择更合适的工作机。文中第4章首先建立了单工作节点排队模型和复合工作节点排队模型,给出了模型实现方法,然后基于模糊决策原理,设计了工作机的优选算法,并结合协同产品商务应用进行了验证研究。4.迁移工作流状态监控方法研究。在迁移工作流管理系统中,迁移实例是任务执行主体并且不断地变化其物理位置。因此,迁移工作流状态监控的核心问题是迁移实例的状态监控,其中迁移实例位置追踪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一类基于GSM网络通讯思想的迁移实例位置追踪方法,并针对迁移实例状态,设计了一种临时存储与永久存储相结合的运行日志管理策略。文中第5章设计了迁移实例的位置追踪方法,定义了迁移实例临时携带存储、迁移节点与创建节点永久存储相结合的日志存储策略,并给出了迁移实例运行日志存储、检索、验证等过程。本文工作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力置信度结盟的任务分配方法。该方法视参与工作流的企业或机构为理性agent,把工作流域的静态组织问题映射为借助结盟的多agent任务分配问题,能力置信度通过业务操作ECA规则集合和agent服务能力ECA规则集合定义。如果理性agent相信自己有能力为操作A提供服务,则称agent关于A自信。如果理性agent X相信理性agent Y有能力为操作A提供服务,则称X关于Y信任。自信和信任统称为置信。由于自信和信任都是行为抉择者的心态元素,因此,基于能力置信度结盟的任务分配方法,较之假定agent具备完全能力的基于利益结盟的任务分配方法,例如协同博弈方法等,不仅可以细粒度地刻画行为者能力,而且可以揭示行为者基于能力解决问题的心智属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导航的迁移工作流执行方法。该方法假定迁移实例有明确的工作流目标,但缺乏完整的业务过程说明和迁移路线,因而需要借助工作位置提供的导航建议(导航索),动态地规划任务并实施迁移。导航索是一类工作位置关于业务过程的局部知识,用有向图G=(V,E)表示,其中,顶点表示服务,每项服务对应一项具体的工作流任务并关联相应的服务位置,边表示服务间的偏序关系。与传统上通过建模提高工作流柔性的方法不同,导航机制利用分布在工作位置上的工作流知识提高迁移实例执行任务的灵活性。这种多知识源导航系统,不仅使得迁移实例可以在业务过程说明不完备的状态下启动工作流,易于处理工作流例外,而且使得工作流柔性不再完全依赖工作流设计者的先验知识,因而特别适合跨组织的非结构化工作流管理。3.提出了一种基于排队论的迁移实例服务冲突消解方法。该方法根据工作位置物理上由停靠站和工作机网络组成的特点,分别建立了单工作节点排队模型和复合工作节点排队模型。排队模型用迁移实例到达排队系统的时间分布和节点上每个服务台的服务时间分布共同刻画,并按照服务规则通过动态优先队列调度迁移实例。单工作节点排队指迁移实例在停靠站上的排队,复合工作节点排队指停靠站根据迁移实例需求派遣它到合适的工作机上排队。虽然排队是一种朴素的服务思想,但在移动计算领域,却鲜有研究,而对于工作流管理来说又特别重要,这是因为资源竞争会导致主机运行不稳定,严重时可能导致迁移实例夭折,甚至工作流失败。鉴于迁移工作流是一个新兴的工作流研究领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还远未成熟,本文进一步的主要工作包括:1.基于多目标决策的工作流静态组织方法研究。当同时考虑自信、信任和成员利益分布时,借助结盟的任务分配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如何基于多目标决策实现工作流域的静态组织模式,是本研究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之一。2.导航索语义及其辨识研究。在基于导航的迁移工作流执行方法中,导航索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迁移工作流系统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如何在更高的语义水平上描述、辨识和评价导航索,是本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还要在迁移工作流事务属性、多迁移实例协同工作、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和组合等方面继续开展工作。
赵肄江,刘洁,文一凭[8](2007)在《工作流系统的例外处理问题综述》文中提出工作流例外处理是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工作流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技术,工作流的例外进行分类以及对于不同性质的工作流要求不同的例外处理方式,工作流例外处理中的一些技术,针对各类例外给出了一些处理方法。
田永宏[9](2006)在《基于工作流管理的武警河北总队宣传文化业务集成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工作流技术克服了传统的面向功能设计的OA系统的不足,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控制,使企业或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知识)实现了以完成业务为目标的合理配置,充分拓展了网络在OA系统中的作用,提高了OA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是支撑现代OA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建设信息化武警,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武警部队本世纪初重要的战略目标,目前武警部队“三级网”已初步建成,基本实现了指挥控制实时化、勤务管控可视化、教育训练网络化等目标,视频会议、网上查勤、网上教学、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功能的实现极大地拓展了网络在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功能。但是武警部队的机关办公自动化却停留在单机环境下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的阶段,以纸张为信息载体、以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办公模式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与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形势极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本文介绍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工作流技术的产生、发展及未来趋势,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块、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用工作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武警河北总队宣传文化业务进行了分析与建模,对文档的自动归档技术、流程步骤的动态控制技术、数字签名和身份验证等多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Ultimus BPM Suite 7.1平台下,设计完成了武警河北总队宣传文化业务集成处理系统,实现了武警河北总队宣传文化业务的无纸化办公,对武警部队的机关办公自动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郑凯[10](2006)在《网格工作流的研究与完善》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分析了网格工作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随着网格工作流技术的蓬勃发展,在网格工作流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一些有关研究组织提出的关于网格工作流的建议和规范,例如Globus组织提出的网格工作流描述语言的推荐规范GSFL等;另一方面是一些实际的采用网格工作流来构建和管理复杂网格应用的项目和系统,例如Globus联盟推出的GridAnt项目和美国能源部网格项目ASCI推出的GALE项目。 通过对网格工作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工作性能低是目前网格工作流的主要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考虑通过对网格工作流的建模、网格工作流的资源配置和网格工作流的容错三个方面的研究,来提高网格工作流的性能。针对网格工作流建模的规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WF-Net的过程建模方法,缩小了网格工作流过程模型的规模,使整个模型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从而减少了过程模型中的错误;针对网格工作流的资源配置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算法,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AHP的服务资源选择模型,减少了服务资源选择不当的机率,为网格任务选取了最合适的服务资源,从而满足了用户的资源需求,实现了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网格工作流的容错机制比较简单,缺乏灵活性,本文丰富了现有的容错技术,提出了一种灵活的、多层次的容错机制,使不同类型和特点的网格任务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容错技术,从而减少了整个网格工作流执行瘫痪的可能性。通过以上的问题解决方法,本文实现了提高网格工作流性能的目标,即减少了工作流的运行时
二、关于工作流例外处理方法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工作流例外处理方法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新产品概念匹配度、研发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 ——以SAP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章 理论背景 |
2.1 新产品概念匹配度的含义 |
2.2 研发投入 |
2.3 创新绩效 |
2.4 新产品概念匹配度与研发投入 |
2.5 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 |
2.6 新产品概念匹配度与创新绩效 |
2.7 新产品概念匹配度、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
第3章 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
3.1 分析单位与案例选择 |
3.1.1 分析单位 |
3.1.2 案例背景 |
3.1.3 案例选择 |
3.2 数据收集 |
3.2.1 数据与资料 |
3.2.2 员工访谈与问卷调查 |
3.3 数据编码与变量测量 |
3.3.1 数据编码 |
3.3.2 变量测量 |
3.4 研究信度 |
3.4.1 规范研究流程 |
3.4.2 资料收集的信度 |
3.4.3 资料编码的信度 |
3.5 研究效度 |
3.5.1 内部效度 |
3.5.2 外在效度 |
3.5.3 构念效度 |
3.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SAP公司新产品概念的形成阶段 |
4.1.1 公司新产品概念的匹配度与研发投入 |
4.1.2 高管的支持程度对新产品概念匹配度与研发投入具有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 |
4.1.3 公司内部部门协同程度对新产品概念匹配度与研发投入具有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 |
4.1.4 客户合作以及设计思维策略对新产品概念匹配度与研发投入具有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 |
4.2 SAP公司新产品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 |
4.2.1 新产品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
4.2.2 高管的支持程度对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 |
4.2.3 公司内部部门之间的协同对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 |
4.2.4 客户合作以及设计思维策略对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 |
4.3 SAP公司新产品概念匹配度与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的关系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 |
5.1.2 新产品概念匹配度与研发投入 |
5.1.3 新产品概念匹配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
5.1.4 新产品概念匹配度与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关系 |
5.2 主要结论与主要贡献 |
5.3 研究局限性和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基于Petri网工作流技术的工程项目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围界定、研究目标和关键问题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研究目标 |
1.2.3 关键问题 |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创新点 |
1.4.1 论文的基本内容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回顾及评述 |
2.1 项目群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2.1.3 项目群管理理论研究评述 |
2.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研究现状 |
2.3 工程项目过程建模及多项目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2.3.1 工程项目过程建模研究现状 |
2.3.2 多项目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2.4 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
2.4.1 工作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
2.4.2 工作流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研究现状 |
2.4.3 工作流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 |
2.4.4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2.5 Petri网技术研究现状 |
2.5.1 Petri网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
2.5.2 Petri网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
2.6 国内外研究总结评述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机理分析 |
3.1 工程项目群的集成管理思想 |
3.1.1 集成与集成管理的内涵 |
3.1.2 工程项目群管理的集成本质分析 |
3.1.3 工程项目群的集成管理层次分析 |
3.2 工程项目群的集成管理总体框架模型 |
3.2.1 工程项目群管理的流程分析 |
3.2.2 工程项目群的组织形式 |
3.2.3 工程项目群的信息集成 |
3.2.4 工程项目群的集成管理总体框架模型 |
3.3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 |
3.3.1 工作流技术相关概念 |
3.3.2 工作流技术在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中的可行性分析 |
3.3.3 工作流管理系统对项目群集成管理的支持 |
3.3.4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过程建模及仿真 |
4.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构建分析 |
4.1.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特点分析 |
4.1.2 工程项目群分解 |
4.1.3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框架模型 |
4.2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
4.2.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构建需求 |
4.2.2 建模方法的确定 |
4.2.3 相关的扩展Petri网定义 |
4.3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
4.3.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定义 |
4.3.2 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
4.4 模型应用及仿真分析 |
4.4.1 CPN Tools简介 |
4.4.2 模型建立 |
4.4.3 实例颜色声明及说明 |
4.4.4 模型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建模及仿真 |
5.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模型构建分析 |
5.1.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分类与属性 |
5.1.2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管理建模需求分析 |
5.2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模型的构建 |
5.2.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模型定义 |
5.2.2 资源管理的分层建模 |
5.2.3 资源管理器Petri网建模 |
5.3 模型应用及仿真分析 |
5.3.1 模型建立 |
5.3.2 实例颜色声明及说明 |
5.3.3 模型仿真分析及模型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 |
6.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规范 |
6.1.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
6.1.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6.1.3 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 |
6.2 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集成功能分析 |
6.2.1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局限性 |
6.2.2 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深度分析 |
6.2.3 工程项目群信息集成的总体框架 |
6.2.4 信息集成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 |
6.3 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模型设计 |
6.3.1 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 |
6.3.2 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用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3)基于模糊Petri网的瓦斯突出空间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缩略词清单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瓦斯突出的空间分布 |
2.1 引言 |
2.2 瓦斯在煤层空间的流动 |
2.3 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及突出的规律 |
2.4 国家《煤矿安全规程》瓦斯空间监测要求 |
2.5 协庄煤矿瓦斯空间监控 |
2.6 空间信息获取与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瓦斯突出的模糊Petri网空间模型 |
3.1 引言 |
3.2 基本Petri网 |
3.3 模糊Petri网 |
3.4 模糊Petri网组件扩展 |
3.5 瓦斯突出的模糊Petri网空间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工作流网的瓦斯突出空间数据挖掘 |
4.1 引言 |
4.2 空间数据挖掘和工作流结合 |
4.3 工作流及过程优化 |
4.4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网 |
4.5 基于工作流网的空间数据挖掘体系结构 |
4.6 瓦斯突出的工作流网模型 |
4.7 基于工作流网的瓦斯突出空间数据挖掘 |
4.8 本章小结 |
5 模糊空间Petri网 |
5.1 引言 |
5.2 研究动机 |
5.3 定义及空间关联组件 |
5.4 等价性分析及改进 |
5.5 知识表示 |
5.6 规则描述 |
5.7 动态推理 |
5.8 本章小结 |
6 基于WF的瓦斯突出预测模型系统 |
6.1 引言 |
6.2 开发环境 |
6.3 WF的作用和优点 |
6.4 Petri网和StateMachine工作流 |
6.5 基本WF的Petri网建模与实现 |
6.6 基于WF的模糊空间Petri网组件开发 |
6.7 基于WF的瓦斯突出预测模型系统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7.2 未来的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知识的临床路径工作流语义建模与变异处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临床路径及其意义 |
1.1.2 临床路径实施现状及问题 |
1.2 临床路径特点和相关技术 |
1.2.1 临床路径与工作流 |
1.2.2 临床路径中的时间维度 |
1.2.3 临床路径流程特点 |
1.3 临床路径计算机化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已有研究和相关技术背景 |
2.1 计算机化临床路径管理 |
2.2 临床实践指南及其建模语言和方法 |
2.3 医疗卫生领域的知识管理和本体研究 |
2.4 医疗服务过程建模和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扩展 OWL-S 过程本体的临床路径本体(CPO)建模研究 |
3.1 背景知识 |
3.1.1 本体和本体表示语言 |
3.1.2 OWL 语言 |
3.1.3 命名空间和本体导入机制 |
3.1.4 时间项子本体 |
3.2 扩展的 OWL-S 过程本体的建立 |
3.2.1 OWL-S 及其过程本体 |
3.2.2 过程本体的扩展 |
3.3 临床路径本体(CPO)构建 |
3.3.1 识别 CPO 目标和范围 |
3.3.2 捕获 CPO |
3.3.3 编码 CPO |
3.4 本章小结和方法论意义 |
第四章 基于 CPO 的临床路径工作流语义建模方法研究 |
4.1 基于本体的临床路径语义建模方法 |
4.1.1 建模层次 |
4.1.2 变异相关的表示 |
4.1.3 基于 SWRL 规则的时间关系表示 |
4.2 案例研究:剖宫产临床路径工作流的语义建模 |
4.2.1 剖宫产临床路径 |
4.2.2 路径案例的多层语义模型的建立 |
4.2.3 路径案例中时间和变异知识表示 |
4.3 本章小结和方法论意义 |
第五章 临床路径变异分类及其特点研究 |
5.1 临床路径变异与工作流例外比较分析 |
5.1.1 临床路径变异的定义 |
5.1.2 工作流例外的定义 |
5.1.3 临床路径变异与工作流例外的关系 |
5.2 变异的分类 |
5.2.1 已有的临床路径变异的分类 |
5.2.2 已有的工作流例外的分类 |
5.2.3 本文对于临床路径变异的分类 |
5.3 变异处理过程的特点分析 |
5.4 变异处理相关方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知识的临床路径变异分析和处理机制及算法研究 |
6.1 组合变异处理机制 |
6.2 模糊集基础 |
6.3 基于 GFECA 规则的变异处理方法 |
6.4 TFPN-PK 模型的提出和定义 |
6.4.1 医疗领域知识的模糊性表示 |
6.4.2 与诊疗活动和过程相关知识的集成问题 |
6.4.3 TFPN-PK 的基本定义 |
6.5 基于 TFPN-PK 的模糊推理算法 |
6.5.1 基本概念定义 |
6.5.2 TFPN-PK-WFRA 主算法 |
6.5.3 TFPN-PK-WFRA 调用的子算法 |
6.6 案例应用 |
6.6.1 变异案例相关知识的 TFPN-PK 模型 |
6.6.2 基于案例 TFPN-PK 及 TFPN-PK-WFRA 的变异分析和处理 |
6.7 原型实现 |
6.7.1 用例模型建立 |
6.7.2 设计类图和包分析 |
6.7.3 系统顺序图和通信图建立 |
6.7.4 系统体系架构和实现 |
6.8 本章小结和方法论意义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CPO 的 OWL 形式化文档 |
2. 剖宫产临床路径的形式化定义 |
3. 变异管理原型系统的顺序图和通信图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件 |
(5)组织际流程柔性的评价与选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 |
第二章 组织际流程及其柔性研究综述 |
2.1 组织际流程研究综述 |
2.2 组织际流程柔性的研究综述 |
2.3 信息技术对组织际流程柔性的影响 |
2.4 国内柔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2.5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织际流程及其柔性的基本特征 |
3.1 组织际流程的运作特征 |
3.2 组织际流程的基本特征 |
3.3 组织际流程柔性的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织际流程柔性评价体系 |
4.1 组织际流程柔性评价分析 |
4.2 组织际流程结构柔性评价模型 |
4.3 组织际流程管理柔性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组织际流程柔性策略模型 |
5.1 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组织际流程柔性特点 |
5.2 组织际流程柔性策略 |
5.3 影响组织际柔性策略选择的因素 |
5.4 组织际流程柔性策略计算模型 |
5.5 组织际流程柔性策略模拟运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研究 |
6.1 组织际流程柔性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
6.2 组织际流程柔性策略选择案例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结构方程模型 |
附录2:跨组织柔性业务流程评价系统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与科研情况 |
(6)面向Web服务环境的工作流系统例外处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 |
2.1 工作流的相关概念 |
2.2 工作流模型 |
2.2.1 工作流参考模型 |
2.2.2 工作流建模方法 |
2.2.3 工作流模型的语法描述 |
2.3 工作流例外处理及研究现状 |
2.3.1 工作流例外处理相关概念 |
2.3.2 例外处理方法的相关研究 |
2.4 面向Web服务环境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简介 |
2.4.1 Web服务简介 |
2.4.2 面向Web服务环境的工作流系统的新挑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Web服务环境的工作流系统例外处理模型 |
3.1 面向对象语言的例外处理机制介绍 |
3.2 业务流程例外处理模型 |
3.2.1 例外处理逻辑独立建模 |
3.2.2 支持独立例外处理逻辑的扩展工作流模型 |
3.2.3 基于XML的流程例外处理模型表示 |
3.3 Web服务动态调用例外处理模型 |
3.3.1 Web服务动态调用中的例外现象及原因 |
3.3.2 Web服务动态调用例外处理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Web服务环境的工作流系统例外处理体系结构 |
4.1 面向Web服务环境的工作流系统体系结构 |
4.2 例外处理引擎的核心框架 |
4.2.1 业务流程例外处理核心框架 |
4.2.2 Web服务动态调用中的例外处理核心框架 |
4.2.3 例外处理器功能模块简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Web服务环境的工作流系统例外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业务流程例外处理主控制流程 |
5.2 业务流程例外处理引擎数据结构设计 |
5.2.1 Rule Base数据库设计 |
5.2.2 EHDB数据库设计 |
5.3 基于软件代理的业务流程例外处理感知器的设计与实现 |
5.4 Web服务动态调用例外处理器设计与实现 |
5.5 案例搜索算法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案例分析 |
6.1 工作流支持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务管理系统设计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系统简介 |
6.2 系统的例外处理机制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迁移工作流系统中的工作流域组织与迁移实例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工作流研究领域的进展 |
1.2.1 WfMC模型与工作流柔性 |
1.2.2 工作流柔性研究 |
1.2.3 采用agent技术的工作流研究 |
1.2.4 迁移工作流研究 |
1.3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本文的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 |
第2章 基于能力置信度的工作流域静态组织 |
2.1 概述 |
2.2 迁移工作流管理系统框架 |
2.2.1 工作位置 |
2.2.2 迁移实例 |
2.2.3 迁移工作流管理引擎 |
2.3 迁移工作流域的组织 |
2.3.1 工作流域及其组织模式 |
2.3.2 工作流域的静态组织 |
2.4 基于能力置信度的任务分配方法 |
2.4.1 相关研究 |
2.4.2 任务分配问题的定义 |
2.4.3 Agent的能力置信度 |
2.4.4 任务分配算法 |
2.4.5 原型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导航的工作流域动态组织 |
3.1 概述 |
3.2 导航定义 |
3.3 导航模型 |
3.4 基于导航的迁移实例任务执行过程 |
3.5 应用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作位置上的迁移实例调度 |
4.1 概述 |
4.2 迁移实例排队机制 |
4.2.1 排队机制的引入 |
4.2.2 工作位置排队系统的概念模型 |
4.2.3 工作节点的划分 |
4.2.4 单工作节点的排队模型 |
4.2.5 复合工作节点的排队模型 |
4.2.6 模型实验和分析 |
4.3 工作机优选机制 |
4.3.1 优选机制的引入 |
4.3.2 因素集抽取和权重分配 |
4.3.3 工作机优选算法 |
4.3.4 算法举例 |
4.3.5 几点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迁移实例监控与管理 |
5.1 概述 |
5.2 迁移实例位置追踪 |
5.2.1 基本思想 |
5.2.2 通讯模型 |
5.2.3 迁移实例标识 |
5.2.4 位置追踪措施 |
5.2.5 位置透明通讯 |
5.2.6 消息传递 |
5.3 迁移实例运行日志管理 |
5.3.1 问题的提出 |
5.3.2 日志结构和存储方式 |
5.3.3 日志管理手段 |
5.3.4 实现与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 |
(9)基于工作流管理的武警河北总队宣传文化业务集成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办公自动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系统运行平台和前端开发工具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 |
2.1 工作流技术的应用背景 |
2.2 工作流技术的发展过程 |
2.3 工作流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
2.4 工作流管理系统 |
2.4.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定义 |
2.4.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2.4.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特征 |
2.5 工作流管理系统分类 |
2.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优点 |
2.7 工作流技术的发展趋势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ltimus BPM Suite 7.1简介 |
3.1 Ultimus BPM Suite 7.1概述 |
3.2 Ultimus BPM Suite 7.1产品特色 |
3.3 Ultimus BPM Suite 7.1主要模块 |
3.3.1 Ultimus Administrator (系统管理员) |
3.3.2 Ultimus BPM Studio(流程开发环境) |
3.3.3 Ultimus Client(客户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宣传文化业务集成处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与建模 |
4.1 现行业务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
4.2 系统设计原则和目标 |
4.2.1 系统设计原则 |
4.2.2 系统设计目标 |
4.3 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模块划分 |
4.3.1 系统总体结构 |
4.3.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4.4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工作流建模 |
4.4.1 个人业务模块 |
4.4.2 处室业务模块 |
4.4.3 公文管理模块 |
4.4.4 文化站业务模块 |
4.4.5 系统管理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宣传文化业务集成处理系统详细设计 |
5.1 “人个业务模块”的详细设计 |
5.1.1 用车申请 |
5.1.2 差旅费报销 |
5.1.3 休假申请 |
5.1.4 物品采购 |
5.2 “处室业务模块”的详细设计 |
5.2.1 报刊订阅 |
5.2.2 新闻发表 |
5.2.3 网页制作 |
5.3 “公文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 |
5.3.1 办公行文 |
5.3.2 发文登记 |
5.3.3 来文登记 |
5.3.4 公文查询 |
5.4 “文化站业务模块”的详细设计 |
5.4.1 装备登记 |
5.4.2 装备补充 |
5.4.3 装备配发 |
5.4.4 装备采购 |
5.4.5 装备调拨 |
5.4.6 装备维修登记 |
5.4.7 装备质量转级 |
5.4.8 装备退役 |
5.4.9 影片入库登记 |
5.4.10 影片出库登记 |
5.4.11 影片损坏情况登记 |
5.4.12 影碟库存登记 |
5.4.13 影碟借阅登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宣传文化业务集成处理系统关键技术 |
6.1 数字文档的集中管理技术 |
6.2 表单流转过程中的身份验证技术 |
6.3 公文发放中的电子印章管理技术 |
6.4 流程的例外情况控制技术 |
6.5 流程中动态分配步骤收件人技术 |
6.6 业务处理中的自动计算技术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宣传文化业务集成处理系统的实现及测试 |
7.1 系统实现 |
7.1.1 系统环境配置 |
7.1.2 系统运行界面 |
7.2 系统测试 |
7.2.1 测试环境 |
7.2.2 测试数据 |
7.2.3 测试结论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网格工作流的研究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网格工作流研究现状 |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格工作流的理论基础 |
2.1 网格 |
2.1.1 网格概念 |
2.1.2 网格特点 |
2.1.3 网格体系结构 |
2.1.4 网格应用 |
2.2 网格工作流 |
2.2.1 网格工作流的发展动力 |
2.2.2 工作流基本概念 |
2.2.3 网格工作流的定义和主要概念 |
2.2.4 网格工作流与传统工作流的异同 |
2.2.5 网格工作流的体系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WF-Net的网格工作流过程建模 |
3.1 过程建模方法 |
3.2 WF-Net |
3.2.1 基本Petri网的定义 |
3.2.2 WF-Net的定义 |
3.2.3 WF-Net存在的问题 |
3.3 GWF-Net |
3.3.1 有色Petri网的定义 |
3.3.2 基于GWF-Net的问题解决 |
3.4 模型的分析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HP的网格工作流资源配置 |
4.1 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4.2 层次分析法 |
4.3 基于AHP的问题解决 |
4.3.1 网格工作流的资源组织 |
4.3.2 基于AHP的服务资源选择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灵活的网格工作流容错机制 |
5.1 容错机制存在的问题 |
5.2 问题解决 |
5.3 任务级的容错技术 |
5.4 工作流级的容错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AHP的网格工作流资源配置实验系统 |
6.1 平台介绍 |
6.2 实验系统介绍 |
6.2.1 实验设计 |
6.2.2 基于AHP的服务资源选择模型的实现 |
6.2.3 网格工作流平台上实验模型的构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关于工作流例外处理方法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产品概念匹配度、研发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 ——以SAP为例[D]. 王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2]基于Petri网工作流技术的工程项目群管理研究[D]. 李海凌.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3]基于模糊Petri网的瓦斯突出空间预测模型研究[D]. 孔令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8)
- [4]基于知识的临床路径工作流语义建模与变异处理机制研究[D]. 叶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7)
- [5]组织际流程柔性的评价与选择策略研究[D]. 张耕. 厦门大学, 2007(07)
- [6]面向Web服务环境的工作流系统例外处理机制研究[D]. 赵肄江. 湖南科技大学, 2007(05)
- [7]迁移工作流系统中的工作流域组织与迁移实例调度研究[D]. 杨公平. 山东大学, 2007(03)
- [8]工作流系统的例外处理问题综述[J]. 赵肄江,刘洁,文一凭.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 [9]基于工作流管理的武警河北总队宣传文化业务集成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田永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8)
- [10]网格工作流的研究与完善[D]. 郑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