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湖北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衔接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梁玉磊[1](2017)在《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贵州省地处西南,由于地理位置较其他省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城镇化的推进比较缓慢,本文通过梳理对贵州省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政策环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贵州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宋庆丽[2](2015)在《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第二产业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各项成本不断上涨,均对河北省利用外资带来不利影响。但中国具有吸引外资的综合优势,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河北省又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对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刺激外资增长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河北省是工业大省,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70%以上,在全球经济危机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也正在进行中,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努力保持稳定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流入,并有效引导外资流向对促进河北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第二产业影响直接体现在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就业人数方面,本文采用1995-2012年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第二产业增加值、就业人数三个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变量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够带动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的结合能够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产生明显促进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就业人数具有一定带动作用,但并不显着。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及环保压力下,河北省需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运用科学有效的引资政策,结合当地发展优势,不断吸引具有高新技术的跨国公司,鼓励其将资金投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而且应当逐步引导部分劳动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流向省内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以促进就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万艳华,罗丹,余思雨[3](2011)在《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首先统合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体系,然后以此为线索与依据,对影响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户籍、就业、产业、土地等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并按照适当性、有效性与可持续性的评估视角,采用前后对比法、目标达成法与整体评估法,构建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题组的实地调研对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进行评估,据此提出评估结论及相关政策设计建议。
罗丹[4](2011)在《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在近20年间,湖北省域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一特五大”、“一主两副”和“两圈一带”的战略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亟需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从而推进全省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主导是中国城镇化异于西方的重要特征,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是中国政府干预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因而,研究城镇化发展政策对于推进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若要对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提出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首先必须对湖北省现行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的效果作出评判。因此,论文选择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作为研究课题。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界定了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的相关概念。第二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三章分析了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特点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四——六章是论文的核心章节:第四章对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分5个领域进行梳理;第五章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评估对象的特点,建立了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评估的框架;第六章依据第四章对现状的梳理与第五章建立的评估框架对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进行评估。第七章为论文结语,包括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结论、对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展望。论文希望通过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的研究,在理论上,探索一种适于对省域或市域城镇化发展政策体系进行整体评估的框架体系;在实践上,通过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对湖北省现行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效果作出判断,并为下一阶段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的确定提出建议。论文期望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为其他省、市进行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提供参考。
王龙[5](2010)在《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有企业工资水平的正常增长,对于带动全社会工资水平的提高、形成全社会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过程中,首先,应完善工资决定机制形成的市场条件和制度保障。一是消除国有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为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奠定基础。二是加快制度建设,包括相关法律制度、工会制度、劳动定额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建设,为推进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创新政府工作思路,加强宏观调控,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为促进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提供外部环境。其次,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工资决定机制。一是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探索试行工资成本预算管理制度,并将其与有效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结合起来,明确规定要将促进普通职工工资增长作为国有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内容。二是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管理办法,研究确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合理比例。三是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要以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为契机,打破企业内部分配的身份界限,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关系;切实解决农民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普通职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四是强化对垄断企业工资分配的严格控制和管理。以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资决定机制的实现路径。本论文从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历程及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初次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即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严重影响国内消费需求、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有效形成、损害社会稳定,分析了影响我国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因素,即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原则及对策建议。本论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在现实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的阐述,使人清楚认识到其危害,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依据此原则,便于我国国企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其薪酬体系,敦促其尽快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我国经济健康,良性的发展。
王阳[6](2010)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就业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就业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因此,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促进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具体分析研究了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各方面的就业形势,并提出相关对策。具体研究工作如下:文章从分析我国的就业现状出发,并经过分析发现我国劳动力就业存在供需缺口持续加大、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不匹配等问题。在对我国劳动力现状及存在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的主要因素是出口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广义货币供应量这几个指标。并把经济增长、外商投资、出口贸易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几个因素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1、在研究经济增长放缓对拉动就业的影响中,采用了比较分析和时序预测的方法,实证研究了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就业人数产生的影响。根据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员的预测模型,研究得出:2009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将直接影响我国122.918万人就业。2、在研究外商投资减少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中,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对比研究外商投资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产生的不同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在投资方面,外商投资相对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影响更大,我国现阶段就业的增加主要靠外商投资来拉动。3、在研究出口贸易减少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时,根据进出口以往的变化规律,选用季节变动序列预测模型,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我国出口总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并且直接大幅度影响我国的就业人数。4、在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中,采用比较分析和时序预测的方法,经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危机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较小。5、在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时,以上海市为例作具体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现阶段中小企业有很强的吸纳就业的能力。并论述了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优势。6、在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不同就业群体的影响中,主要以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分别研究了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就业的影响。最后,文章根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以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1、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2、合理发展新兴第三产业促进就业;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就业优先的增长方式;4、鼓励创业;5、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6、招商引资,扩大内需,加快服务业发展等。
吴翠翠[7](2009)在《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一条主线:人才结构调整。研究人才结构调整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才结构调整必须要在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展开,当前国家经济建设中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自然就成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对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互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数据和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理论分析,主要是从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是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湖北人才评价、湖北人才结构的变化、湖北人才产业分布结构的比例分析三个方面从数据上对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整理。第四章是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这一章对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本质进行阐述,并对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几个地方分开来写。第五章是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对策研究,提出了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结构上的调整以培养急需人才和特色人才、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带动人才结构优化、构建中部五省人才资源总体开发模式、构建完善的人才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数据上对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利用数据对湖北劳动力资源、湖北就业状况、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湖北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湖北人才产业分布结构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杨莉,陈德恭[8](2009)在《湖北省三资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湖北三资企业调查研究分析,阐述了三资企业对湖北经济发展的意义;并针对湖北三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湖北三资企业发展的思路,为湖北省更好地发展三资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刘公发[9](2004)在《对湖北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衔接问题的思考》文中指出
二、对湖北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衔接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湖北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衔接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省城镇化的特点 |
(一) 城镇化水平偏低。 |
(二) 贵州省工业化显着滞后于城镇化。 |
(三) 地理地貌导致城镇化非均衡发展。 |
二、贵州省城镇化分析 |
(一)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 |
1. 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 |
2. 国家积极推进贵州省在西南地区的发展。 |
3. 三农问题是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并且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
4. 贵州省的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
(二) 城镇化发展的挑战。 |
三、贵州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究 |
(一) 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
(二) 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
(三) 城镇化发展的规模与功能。 |
(四) 城市管理服务与城乡关系。 |
1. 城市管理服务。 |
2. 城乡关系。 |
3. 区域关系。 |
四、贵州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 |
(一) 贵州省城镇化的各项成就。 |
(二) 贵州省城市综合水平提升。 |
(2)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第二产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 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
2.1.1 河北省第二产业总量分析 |
2.1.2 河北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
2.1.3 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
2.1.4 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结构分析 |
2.1.5 河北省第二产业就业情况 |
2.2 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2.2.1 能源消费量大 |
2.2.2 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不平衡 |
2.2.3 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低 |
2.2.4 规模效益不明显 |
2.3 小结 |
3 河北省第二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河北省第二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
3.1.1 河北省第二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体情况 |
3.1.2 河北省第二产业内部利用外资情况 |
3.2 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投资存在问题 |
3.2.1 产业内部分布差距大 |
3.2.2 投资区域不平衡 |
3.2.3 投资形式中独资比例呈扩大趋势 |
3.2.4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基础不稳固 |
3.3 小结 |
4 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第二产业影响实证分析 |
4.1 实证分析 |
4.1.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4.1.2 ADF 平稳性检验 |
4.1.3 Johansen 协整检验 |
4.1.4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构建 |
4.1.5 Granger 因果检验 |
4.1.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4.1.7 方差分解 |
4.2 实证分析结论 |
5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5.1 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面临形势 |
5.1.1 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
5.1.2 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
5.2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5.2.1 有效引资方面 |
5.2.2 促进就业方面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城镇化及其发展政策的相关研究 |
2.2 政策评估的相关研究 |
3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背景分析 |
3.1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
3.2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特点 |
3.3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4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梳理 |
4.1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梳理的方法 |
4.2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梳理的成果 |
5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框架的构建 |
5.1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
5.2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框架 |
6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 |
6.1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之土地政策实施评估 |
6.2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之户籍政策实施评估 |
6.3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之产业政策实施评估 |
6.4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之财税政策实施评估 |
6.5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之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实施评估 |
7 结语 |
7.1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的基本结论 |
7.2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建议 |
7.3 论文主要创新 |
7.4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二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相关政策内容 |
(5)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内涵及分配形式 |
1.2.1 国有企业的内涵 |
1.2.2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内涵 |
1.2.3 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形式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企工资分配制度层面的研究 |
1.3.2 针对国企劳动关系转变的研究 |
1.3.3 针对国企高管工资分配方面研究 |
1.3.4 针对垄断行业工资分配机制研究 |
1.3.5 针对国企分享制研究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西方工资理论及其实践评述 |
2.1 西方工资理论回顾 |
2.1.1 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 |
2.1.2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
2.1.3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
2.1.4 分享工资论 |
2.1.5 人力资本工资决定论 |
2.1.6 效用工资论 |
2.2 西方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实践研究 |
2.2.1 集体谈判制度 |
2.2.2 收益分享制度 |
第3章 我国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 |
3.1 国有企业初步获得剩余索取权(1978年-1984年) |
3.2 国有企业工效挂钩工资制度全面推广(1984年-1992年) |
3.3 工资分配制度中市场机制全面引进(1992年至1999年) |
3.4 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阶段(1999年以来至今) |
第4章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现状以及工资增长机制约束因素分析 |
4.1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现状 |
4.1.1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差距过大 |
4.1.2 垄断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差距过大 |
4.1.3 国企内部的分配扭曲 |
4.1.4 工资收入及福利补贴呈增长态势,隐性收入占较大比重 |
4.2 约束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的主要因素 |
4.2.1 政府政策与法律因素 |
4.2.1.1 政府宏观调控及监管执行缺乏力度 |
4.2.1.2 法律政策宣传不到位,管理者缺乏全面认识 |
4.2.2 制度因素 |
4.2.2.1 工会在协商中主体地位缺失,集体协商机制力度较弱 |
4.2.2.2 劳动定额制度不健全,导致员工效率低下 |
4.2.3 市场因素 |
4.2.3.1 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不足 |
4.2.3.2 资本市场发展不畅 |
4.2.4 其他因素 |
4.2.4.1 国企的收入分配改革与国企的其他各项改革不配套 |
4.2.4.2 国企分配管理不规范,导致工资分配制度不完善 |
第5章 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特点以及影响 |
5.1 国有企业员工工资增长的特点 |
5.1.1 国企内部工资制度不科学,平均主义倾向严重 |
5.1.2 国企高管隐性收入现象严重,长期激励不足 |
5.1.3 垄断企业与绩效挂钩的收入偏低,企业创新动力小 |
5.2 国企不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带来的影响 |
5.2.1 严重影响国内消费需求 |
5.2.2 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5.2.3 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有效形成 |
5.2.4 必将损害社会稳定 |
第6章 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原则与对策建议 |
6.1 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的原则 |
6.1.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注重公平放在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
6.1.2 坚持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将按劳分配与多重分配方式、按要素分配有机的结合起来 |
6.2 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对策建议 |
6.2.1 政府应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加大企业分配宏观调控的力度 |
6.2.2 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推进集体协商和工资决定机制 |
6.2.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确定企业劳动定额 |
6.2.4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监督,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 |
6.2.5 加强有关工资分配问题的立法和执法监督 |
6.2.6 提高国企人力资本利用率,改善企业人力资本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就业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促进就业的研究综述 |
1.3 选题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现阶段我国就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 |
2.1.1 我国劳动力供需概况 |
2.1.2 劳动力产业结构的供需分析 |
2.1.3 劳动力文化素质结构供需分析 |
2.1.4 劳动力年龄结构的供需分析 |
2.2 我国就业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进一步增大 |
2.2.2 我国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匹配 |
2.2.3 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失衡 |
2.2.4 我国劳动力文化素质比较低 |
2.2.5 失业率上升、劳动参与率下降 |
第三章 影响我国就业人数的因素分析 |
第四章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产生的影响 |
4.1 经济增长放缓对拉动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 |
4.1.1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概况 |
4.1.2 我国就业弹性变化的实证分析 |
4.1.3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以及 GDP 的影响 |
4.2 外商投资减少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研究 |
4.2.1 我国利用外商投资概况分析 |
4.2.2 金融危机下外商投资减少对我国的就业效应分析 |
4.2.3 结论 |
4.3 出口贸易减少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
4.3.1 我国进出口现状 |
4.3.2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出口贸易减少对就业的影响 |
4.4 金融危机对我国三大产业的影响研究 |
4.4.1 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状况 |
4.4.2 三大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的分析 |
4.4.3 金融危机对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 |
4.4.4 结论 |
4.5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研究 |
4.5.1 我国中小企业概况 |
4.5.2 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就业的作用 |
4.5.3 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中小企业促进就业的作用 |
4.5.4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研究 |
4.6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群体的影响研究 |
4.6.1 金融危机对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
4.6.2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第五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就业的对策研究 |
5.1 发展中小企业,以促进就业 |
5.2 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 |
5.3 经济放缓、外商投资减少的情况下,促进就业的措施 |
5.4 针对农民工、大学生,促进就业的对策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文章总结 |
6.2 文章创新点与应用价值 |
6.3 文章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目前关于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理论分析 |
2.1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人力资本理论 |
2.1.2 人才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
2.1.3 人才结构的调整理论 |
2.2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 |
2.2.1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动力源 |
2.2.2 人才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2.2.3 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要求 |
第3章 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现状分析 |
3.1 湖北人才评价 |
3.1.1 湖北劳动力资源评价 |
3.1.2 湖北就业状况评价 |
3.1.3 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评价 |
3.2 湖北人才结构的变化 |
3.2.1 湖北人才结构变化的特点 |
3.2.2 湖北专业技术人才结构的变化 |
3.3 湖北人才产业分布结构的比例分析 |
3.3.1 湖北与中部区域第一产业人才分布状况比较 |
3.3.2 湖北与中部区域第二产业人才分布状况比较 |
3.3.3 湖北与中部区域第三产业人才分布状况比较 |
第4章 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 |
4.1 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内容 |
4.1.1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本质 |
4.1.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 |
4.1.3 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互动 |
4.2 湖北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关系 |
4.2.1 高等教育结构与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
4.2.2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 |
4.2.3 人才层次、类型结构与产业优化升级相协调 |
4.2.4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协调 |
第5章 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对策 |
5.1 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 |
5.2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 |
5.3 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培养行业急需人才与特色人才 |
5.4 利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带动人才结构优化升级 |
5.5 构建中部五省人才资源总体开发模式 |
5.6 以完善的人才运行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项目 |
致谢 |
(8)湖北省三资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资企业对湖北经济发展的意义 |
(一) 大大促进了湖北省GDP增长 |
(二) 增加了劳动就业的机会 |
(三) 大大促进了湖北省技术进步[3] |
(四) 促进了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 |
二、湖北省三资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品出口发展较慢 |
(二) 三资企业投资结构不合理, 科技含量较低 |
(三) 三资企业投资集聚度不高, 与湖北省产业优势和价值链衔接不够 |
三、湖北省三资企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
(一) 促进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优势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10] |
(二) 以三资企业为切入点,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
(三) 营造三资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
四、对湖北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衔接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J]. 梁玉磊.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18)
- [2]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第二产业影响研究[D]. 宋庆丽. 河北经贸大学, 2015(07)
- [3]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研究[J]. 万艳华,罗丹,余思雨. 城市规划学刊, 2011(05)
- [4]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研究[D]. 罗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5]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研究[D]. 王龙. 湖北工业大学, 2010(03)
- [6]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就业的对策研究[D]. 王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0(04)
- [7]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D]. 吴翠翠.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8]湖北省三资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杨莉,陈德恭.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02)
- [9]对湖北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衔接问题的思考[J]. 刘公发. 统计与决策,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