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优化检索机制的光盘库系统开发策略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某姑[1](2020)在《彝语阿都话基础语音资源库的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彝语阿都话属彝语北部方言,主要使用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宁南县及普格、昭觉、德昌、金阳、会东、会理等地区,目前约有60万彝族人使用阿都话。利用信息化手段保存、传承具有复元音、复辅音等语音特征的阿都话是最为有效、极具价值的保护方式。论文按语言调查规范标准化制定《彝语阿都话语音调查文本》,同时运用语料库、My SQL、Web程序等技术完成彝语阿都话基础语音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开发。论文主要围绕以下六个章节进行探讨和分析:前言部分:围绕彝语阿都话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明阿都话的使用范围、情况以及语音特点等,结合国内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策略,提出建设语音资源库的目标。第一章:彝语阿都话语音特色分析,分别从元音、辅音、声调三个维度来举例说明彝语阿都话中存在的语音特色和音系特点,完成归纳说明。第二章:彝语阿都话语音数据整理,这个过程包括调查文本的设计和整理工作。具体践行语音田野调查,具体深入阿都话使用核心区布拖境内进行语音数据采集,按规划完成语料的采集和整理彝文、汉译文、国际音标对应的32753个标注的字符。第三章:彝语阿都话基础语音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对语音资源库结构系统分析,提出以PHP+My SQL+Apache技术结合完成具备前后台系统,又兼具民族风格的阿都话基础语音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运用。第四章:基于语料库的彝语阿都话声学参数库与元音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完成语音标注和分类存储。另一方面采用具体的实验语音分析的方式,利用Praat语音分析平台对语音数据分析建立声学参数库并完成实验语音角度的统计、分析,完成阿都话元音图谱的绘制。结语部分:总结论文研究的亮点和特色,分析不足之处,并阐明研究需要的后续改进。
邢海龙[2](2020)在《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交网络、传感器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存储量已经达到了PB级别,成为了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战略资源。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大数据服务平台不断涌现,为满足在“数据海洋”中获取所需资源及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目前大数据服务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发育还不够完全,在面对用户多样的数据挖掘服务需求时,单一企业在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以大数据产业链为依托,以提高数据挖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目的,通过整合大数据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以联盟的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数据挖掘服务,对完善大数据服务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数据联盟采用的服务模式将直接影响着数据挖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构建符合大数据服务需求特点、有利于整合联盟成员数据资源的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是数据企业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在跟踪总结国内外大数据、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及服务模式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和界定了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的相关概念及特点。从合作协同视角,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协同理论、博弈理论等,揭示大数据联盟合作机理,在分析大数据联盟数据演化过程、数据挖掘层次的基础上,构建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和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是针对用户共性化需求,提供的一种数据挖掘服务。该服务模式结合用户的需求类型,将联盟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资源进行服务产品的封装,以数据产品的形式进行发布与交付。并依照用户对服务认知和理解的程度不同,将服务方式划分为自助式和咨询式两种服务方式,以及从售后服务、运营监管两方面,提出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保障。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是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的一种数据挖掘服务。该服务模式从联盟用户需求描述、服务能力挖掘、联盟数据准备、模型构建、模型评估和服务交付几个环节,构建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过程模型,依照用户的参与程度不同,将服务方式划分为委托式和跟进式两种服务方式,并从协调管理、资源配置、协同调度三方面,提出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保障措施。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是针对用户混合型需求,进行的一种数据挖掘服务。该服务模式是融合智能决策理论和知识推理方法,从服务需求知识表示、服务智能检索、服务重用与调整、服务支付、服务知识学习与存储几个环节,构建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过程模型,将服务方式划分为智能交互的委托式和智慧协同的跟进式两种服务方式,并从多案例经验集成、群体智能两方面,提出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保障措施。在实证研究部分,选择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中,以提供数据挖掘服务为主要业务的ZWJ大数据联盟为研究对象,将本文提出的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运用到实际联盟中,验证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完善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管理体系。对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源的流通、共享和价值创造。在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挖掘服务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联盟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挖掘数据资源背后的“知识财富”。为促进我国大数据服务产业蓬勃发展,提高数据资源价值活力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企业资源管理理论与服务模式理论体系,并对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大数据服务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刘招金[3](2020)在《联合收割机模型库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以来,国家对于农业装备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强调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支持和引导当前现代农业打破传统研发的模式,向高效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不断转变。进一步转变农业装备传统研发理念和模式,提高设计研发手段,构建先进的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平台,同步提高设计效率无疑成为技术转变历程的必经途径。针对大型农业装备研发过程中存在零部件数量庞大、种类多而驳杂、装备设计信息短缺等问题,模型库系统作为智能设计系统平台的重要基础模块,对于正确梳理模型层次、科学管理装备类别、高效组织模型资源、提高模型利用率与设计效率、优化设计水平等具有重大研究意义。当前对于模型库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所管理模型单一,无论是从模型装备复杂程度、模型数量、模型管理机制上来说,都尚未达到一个成熟模型库系统的要求,特别是面向联合收割机这类大型、复杂农业装备,所实现的模型库仅是模型资源的堆积、罗列,既不具备科学、完善的模型库存储机制,也不具备稳定的模型库拓展能力,尚不能达到成熟模型库系统所应达到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联合收割机装备进行研究,提出一种联合装备分类划分与模型标识技术的可实现模型存储、模型管理与模型资源标准化辅助标识的模型库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以大型、复杂机械装备联合收割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谱系结构并结合谱系层次构建联合收割机装备的拓扑图,准确定位谱系图核心部分及各单元间关系,深层次研究各工作模块组成与结构关系,形成完备、系统的谱系及谱系拓扑图。拓扑图是模型库架构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模型资源创建、存储、检索及调用的基本依据,其研究设计包括谱系层次研究、模块化设计等多模块。谱系及其拓扑图涉及模型信息与数据资源的索引与资源调用的组织形式问题。(2)以联合收割机装备谱系拓扑图为基础,研究模型库结构基础框架,结合装备信息和相关知识、属性,对模型进行规范化管理,形成模型文件、数据信息的准确对应关系,为后续模型的组织与调用提供有力的物理保障和技术支持。(3)研究基于谱系拓扑图与物元编码相结合的模型标识技术,对模型建立规范、有序的语义标注,准确表达模型信息,形成规范的语义标识模型,为程序的准确、便捷调用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也为程序处理规范化、代码标准化,以及准确识别驱动模型奠定基础。规范的模型单元能够保障系统的准确、高效作业,规范模型的标识信息,使其具备良好的可应用性,从而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模型资源库。同时设计一种数字模型辅助标识技术,辅以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准确、快速、高效地建立标准全息标识化模型。(4)针对实际应用需求问题及联合收割机模型库系统建设需求及实际应用需要,结合相关技术,研究一套功能全面、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拟实现库结构调整、检索、基本信息浏览等多项基本功能,完成模型资源的大量填充。同时基于模型模型资源开发设计,以模型库系统为基础,开发辅助标识、参数化驱动、参数匹配等功能。(5)基于CATIA的二次开发接口技术,以VB.NET为开发语言,运用SQL Server作为联合收割机模型库系统后台数据库管理模型信息数据,设计联合收割机模型库系统,实现模型存储、管理功能与系统应用。研究及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装备谱系层次构建的模型库系统模型资源架构,具备完备、清晰的模型资源组织关系,能够让操作人员快速识别联合收割机各装置模块关系与组成,实现快速的模型资源浏览与查找。模型库系统具备完善的管理能力,能够实现模型资源的基本管理功能,同时具备模型参数匹配设计、参数化变形等能力。模型库系统具备良好的系统稳定性与扩展性。联合收割机模型库系统的建立可以适用于及其他复杂机械装备模型资源的模型资源管理,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和良好的通用性。
夏雷[4](2020)在《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村落风貌由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是村落特色的综合表达。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村落风貌也逐步地发生着变化,“城乡一貌、千村一面”的问题日益凸显,村落的地域与文化特色在逐渐丧失,村落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也非常关注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村落风貌成为未来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东北严寒地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农业地区广大,乡村众多,农村环境建设相对缓慢和滞后,但盲目建设、风貌破坏、特色缺失等问题同样突出,具有特殊的开展村落风貌研究的典型意义。研究以“十二五”绿色村镇课题为契机,从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特色逐渐消弱等问题入手,针对风貌信息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提出定性分析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风貌研究方法,通过“信息收集——数据构成——系统搭建——功能应用”的思路建立风貌数据库系统,为村落风貌信息管理、特色识别、规划设计等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收集”——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实态调研与风貌现状特征解析。通过对典型村落自然、人文、人工风貌要素的收集,获取全面、完整与多样的风貌信息,分析村落风貌的成因。“数据构成”——建立村落风貌信息体系与基础数据库。基于村落风貌调研结果,立足于东北严寒地区村落基础条件特征,提出村落风貌信息集成与整合、识别与编码方案,并据此构建村落风貌基础数据库,形成其内部数据组织结构。“系统搭建”——建立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与标准数据库。通过梳理村落风貌体系与数据库系统应用之间的关系,以村落风貌特色塑造理念下的风貌规划思路为突破点,提出针对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信息特色的数据提取与运算方法。构建村落风貌量化引导指标体系,确定指标的标准引导值,对基础风貌信息进行提取与运算处理,构建村落风貌标准数据库。“功能应用”——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特征解读、风貌发展类型识别、规划提升策略等应用分析。基于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实现东北严寒地区28个村落风貌的综合评价,对村落自然、人文、人工风貌特色进行解读,提出风貌提升策略。通过村镇景观规划、村落公共空间设计、建筑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对系统的应用模式与功能拓展进行阐述与延伸讨论。研究以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建设需求为基础,通过对风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了对风貌信息的量化处理,探讨了在不同规划与研究需求下数据库系统内数据体系拓展与功能应用。为即将开展的省域和县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为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专业与技术支持。
高唱[5](2019)在《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各领域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报业从信息生产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报业开展信息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多年以来,中国安全生产报社积极进行信息服务实践探索,旨在为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为民众的信息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乃至知识服务。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作为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应用示范单位,提出了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方案,旨在结合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优化报社信息服务,进而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用户需求,以期为报社转型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借鉴。本文依托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结合图书情报学、计算机学、传播学、出版学等学科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本文的研究创新点;然后按照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对中国安全生产报社的信息服务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安全生产报社的信息服务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同时对报社信息服务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报社的应用示范目标所提出的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示范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笔者对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实践过程的体验式观察,依据报社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目标,对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报业信息服务优化升级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杨波[6](2019)在《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评价及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高原面积大、风景秀丽,保护生态环境是新时代高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高原城市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已经成为高原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内燃机为机动车辆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高原环境下故障率显着提升,尾气排放污染进一步加深,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当前高原城市消费者对于机动车的环保性和涉及安全性的故障预警和诊断智能化要求不断提升,是未来内燃机市场竞争的热点和焦点。开展内燃机排放质量评价和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的研究对于云内动力有限股份公司发展和高原城市环境保护以及我国抢占内燃机标准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研究依托云内动机实验平台,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品优化设计的双视角开展基于尾气信息的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改进以及故障诊断知识应用研究。本研究主要工作分为四个核心部分:(1)内燃机高原排放特性统计分析。小缸径内燃机在排放性和经济性上都具有显着的优势,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是本公司未来市场重点销售型号。本研究以小缸径内燃机为研究对象,开展内燃机高原排放实验设计,统计分析故障状态下和正常状态下的尾气排放特征,分析海拔变化对于尾气排放特征的影响。(2)内燃机排放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本研究提出利用区间数度量污染等级评价指标等级属性,然后基于可能度理论测算指标客观属性权重,并融合粗糙集法确定指标主观属性权重,进而构建内燃机排放质量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最后采用实例数据验证本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并对比分析海拔变化的影响,探讨不同减排方案的有效性。(3)内燃机故障智能化诊断模型研究。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IHS-RVM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为了获得性能更优的RVM诊断模型,对和声搜索(Harmony Search,HS)算法中HMCR、PAR和BW三参数获取方法进行改进,获得改进的和声算法(Improved Harmony Search,IHS),然后,利用IHS进行RVM超参数寻优,进而利用尾气信息构建出了一种新的基于IHS-RVM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4)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设计。首先设计了知识库的表达方式,根据尾气信息和运行状态关系,建立了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的规则库、事实库和专家库,并以排放质量模型和故障诊断模型为基础设计了推理机;同时,为提升知识库解释能力,设计了维保数据字典和知识检索模块,为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实现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设计了一套内燃机在变海拔多工况下高原尾气排放信息试验方案。本研究提出在试验方案选择在省内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落差达到6000m以上云南进行;选定了符合高原特征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试验点,且控制了同一海拔和状态下的因素水平,减小了试验误差;该方案解决了实验数据和实际工况数据的差异性问题,揭示了内燃机在变海拔地区的尾气排放性能及基本规律。(2)构建了面向内燃机尾气信息特征的高原排放质量评价方法和故障诊断知识库。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组合权重的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交叉应用了质量管理、模糊数学、机械工程理论等多学科知识,解决了定性评价存在的不足;同时,提出了一种融合粗糙集、和声算法以及RVM方法分别在属性简约、参数寻优和学习预测方面优势的组合方法,明晰了内燃机高原故障特征与尾气信息间的映射关系,并以智能决策知识系统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解决了当前故障诊断精度低、效率低的问题。
李慧迎[7](2019)在《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开放教育资源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终身教育的有生力量。如今开放教育资源不仅是学术机构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且也备受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数量的持续增长,再加上市场运作和国际竞争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英国的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历史悠久,特别是二战后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推动下,英国的开放教育资源无论是开放维度还是资源形式都越来越丰富。同时,英国高等教育素以“精英教育”着称,它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所做的努力举世瞩目。本文通过对战后英国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所做的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以时间为纵轴,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以质量文化为分析视角,考察五种不同形式的开放教育及其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程序和内外部的质量评估过程,最后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及动因进行总结,并从中得出有利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几点启示。全文由9个部分组成,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7章。第一章回顾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情况。尽管英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英国大学最早的开放教育资源可能要追溯到19世纪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本章阐述了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的开放背景、开放教育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影响,为理解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章探讨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海外办学将本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向海外扩张,消除了学习者在地理空间上的障碍,但它并未降低门槛,也不免费。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和管理模式三类,其质量保障主要由各院校负责。本章试以英国诺丁汉大学为例,介绍了它为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内部评估机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跨国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外部评估。第三章考察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大学以“四个开放”为使命,不设门槛,为所有希望实现梦想和潜力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由开放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课程材料、热心的员工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开放大学为确保其开放教育资源质量,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保障体系,并每年发布详细的质量数据。同时,这些开放教育资源作为开放大学的一部分,也要接受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院校审计和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评估。第四章分析产业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产业大学是英国政府利用技术力量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的一次有益尝试,其主要的开放教育资源是产业大学提供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以及在产业大学组织的培训中担任各种角色的员工。产业大学经历了由政府投资到自主经营的过程,为了提升品牌质量,产业大学既要遵循国家标准,也制定了一系列内部质量保障措施。作为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大学主要接受教育标准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组织的评估。第五章阐述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学习项目以“免费向全世界任何人开放教育”为宗旨,将开放大学的部分优质资源免费提供给全世界使用。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主要是课程资源,它不仅可以免费获取,而且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其资源可以被再次利用。这是开放教育资源在开放维度上的重大尝试,开放大学在这个项目上也是且行且思。一方面严格确保开放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结果对开放学习项目进行改进。对于开放学习项目中的资源虽然没有官方评估,但一些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组织进行的评估可供参考。第六章剖析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慕课是开放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既包括慕课课程也包括慕课平台。慕课课程的质量由课程提供者把关,慕课平台的质量则由创建者负责。英联邦学习共同体颁布的《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为慕课提供者如何保障质量提供了指南。作为一种新事物,暂时没有官方组织对慕课进行评估,但一些学术团体和民间组织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第七章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审思。战后英国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提供方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和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为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驾护航,使开放教育资源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新名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传统、国际思潮、供需失衡和技术发展,并指出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启示。结语部分强调指出开放教育资源的目的决定了其开放的维度,技术的发展为开放教育资源提供了无限可能,质量文化是理解质量内涵和推进质量管理的关键元素。然而质量文化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在借鉴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管理机制时,应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
周淑悦[8](2019)在《网络媒体语料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极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手段,海量的网络媒体信息为用户带来了极丰富的语料资源。除了新闻传播以外,论坛、博客、微博等新的网络媒体形式不断出现,网络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也正不断发生演化。面对浩瀚的网络语料数据集,如何充分挖掘其价值,以可视化方法针对特定话题进行分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网络媒体监测应运而生,成为了分析语料数据的一种必要手段。本文构建的网络媒体语料库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以自动化的手段对网络上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语料库分析:首先利用通用网络爬虫算法爬取新闻、微博、博客、论坛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接下来构建语料库,实现对以上四类语料按日期范围查找的功能;最后实现话题分析,针对新闻语料做关键词检索,用可视化的方法呈现话题分布趋势,结合Bing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更多相关内容并通过Carrot2进行话题聚类分析。(2)新闻监测分析:首先实现每日新闻监测,不仅包括实时爬取新浪首页当日新闻,还利用Carrot2聚类对所爬取的新闻做话题聚类,提取并展示当日新闻热点话题;随后利用NLPIR分词工具对每日新闻进行命名实体提取以及新词识别,结合TF-IDF算法对提取效果做优化,将最终结果通过可视化图表展现;最后收集各大机构的每日热门话题并在汇聚在本系统页面上展示。支持查看与以上所有的命名实体、新词、话题相关的新闻详情列表。
陈诚[9](2019)在《智慧餐饮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餐饮行业开始借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寻求产业转型和升级,智慧餐饮系统应运而生。目前,现有智慧餐饮系统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菜品推荐、健康饮食分析及无人化售菜等方面,在食材库存控制方面几乎空白。食材库存控制是餐饮企业资源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基于此,本文对库存控制进行研究,总结现有的库存控制策略,采用流行的JIT库存控制方法,结合餐饮企业特点提出一个基于食材库存控制的智慧餐饮模型。该模型通过菜品历史销量数据对菜品销售量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生成食材采购及菜品备料计划,使食材能够“同步进出”,食材出入库达到动态平衡,实现食材JIT库存(零库存)管理。为验证模型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本文做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对餐饮企业进行调研,着重分析JIT库存控制策略的重点环节(食材供需链管理流程),对智慧餐饮系统进行架构及功能设计。接着对基于时间序列的食材库存控制智能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使用时间序列预测ARIMA算法进行建模实验,检验其在菜品销售预测中可行性。为提高预测准确度,在ARIMA模型基础上进行了参数优化及模型融合。最后,借助EIO前后端交互技术实现了智慧餐饮系统。通过系统运行的效果,验证了本文模型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
周国成[10](2019)在《数据存储光盘库的结构与运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新一代光盘库由于其容量大、能耗低、安全性高等优势,正在渐渐替换传统的硬盘阵列,成为大数据时代近线数据存储中的首选。当前光盘的存储寿命可以超过50年,光盘存储的可靠性也远高于硬盘,但单盘容量相对较小、存取速度较低的缺点限制了光盘在大规模归档系统中的应用。论文以数据存储光盘库的机构及运动控制为研究对象,根据功能需要,采用直角坐标布局,设计和组建了基于NI运动控制卡的运动控制系统。实现了与现有大数据存储系统的无缝对接。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工作包括:首先,通过功能需求分析,完成盘库与装卸机械手的结构设计与布局方案,并在Solid Works中建立了数据存储光盘库三维模型,主要由电磁光盘夹持头、支撑板、同步齿形带、连接板、光盘盒等几部分构成。利用运动系统的通断电控制磁铁,从而对拉杆上下运动进行控制,当拉杆产生运动时,抓形凸轮也产生作用力,使钢珠产生进出运动,最终实现光盘的夹取、松开。然后,构造了盘片装卸系统的控制模型,以及基于NI运动控制卡数据存储光盘库的运动控制系统。通过对系统需求分析后,结合系统设计标准,选择相应的硬件进行驱动电路的设计,同时给出了相应的步进电机驱动器,完成驱动接口、运动控制卡的配置。其次,对轴的平滑运动控制采用加速度和加加速度规划算法,以防止步进电机因速度突变发生丢步和堵转,并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冲击,以确保机械手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平稳。最后,通过LabVIEW和NI运动控制软件Motion Assistant,开发光盘库运动控制软件,主要包括参数设置、状态显示、自动运行、单轴调整和系统回零等。通过样机实验,验证了样机的功能和性能。在实验中,系统工作稳定性较高,运行过程中,其产生的震动、噪音都不大,满足设计要求,且系统控制算法有效,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基于优化检索机制的光盘库系统开发策略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优化检索机制的光盘库系统开发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彝语阿都话基础语音资源库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外现状分析 |
3.2 国内现状分析 |
4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创新点 |
4.1 研究内容(思路)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创新点 |
第1章 彝语阿都话语音特色分析 |
1.1 彝语阿都话元音系统 |
1.1.1 阿都话元音 |
1.1.2 阿都话元音特色 |
1.2 彝语阿都话辅音系统 |
1.2.1 阿都话辅音 |
1.2.2 阿都话辅音特色 |
1.3 彝语阿都话声调系统 |
1.3.1 阿都话声调 |
1.3.2 阿都话声调特色 |
1.4 阿都话其他分析总结 |
第2章 彝语阿都话语音数据整理 |
2.1 语言调查计划 |
2.1.1 语言调查前期准备 |
2.1.2 语言调查影响因素分析 |
2.1.3 语言调查描写 |
2.2 调查文本制定 |
2.2.1 调查文本制定策略 |
2.2.2 调查词汇设计 |
2.2.3 句子短语设计 |
2.2.4 故事传说(篇章)设计 |
2.3 语言调查内容 |
2.3.1 调查对象 |
2.3.2 调查时间 |
2.3.3 调查范围和目的 |
2.3.4 附带调查 |
2.4 彝语阿都话数据采集 |
2.4.1 调查记录 |
2.4.2 语音数据采集 |
2.4.3 影像数据采集 |
第3章 彝语阿都话基础语音资源库建设与管理 |
3.1 需求分析 |
3.1.1 语音资源库功能实现要求 |
3.1.2 语音资源库规模架构制定 |
3.2 语音资源库系统分析 |
3.2.1 语音资源库系统架构 |
3.2.2 语音资源库系统流程图 |
3.2.3 语音资源库结构功能预览 |
3.2.4 语音资源库开发环境搭建 |
3.2.5 开发系统平台和运行环境搭建 |
3.3 语音资源数据库设计 |
3.3.1 语音资源库设计过程 |
3.3.2 语音资源库实现模块特征分析 |
3.4 语音资源库前台设计与管理 |
3.4.1 语音库前台系统规划设计 |
3.4.2 网页首页功能实现 |
3.4.3 前台用户管理 |
3.5 语音资源库后台设计和管理 |
3.5.1 语音资源库后台系统规划 |
3.5.2 数据技术分析 |
3.6 开发重点与难点分析 |
3.6.1 系统开发重点分析 |
3.6.2 系统开发难点分析 |
3.7 语音资源库实例专题 |
3.7.1 资源资源库运行实例集 |
3.7.2 资源资源库维护实例集 |
3.8 语音资源库评估分析 |
3.8.1 前台评估分析 |
3.8.2 后台评估分析 |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彝语阿都话声学参数库与元音分析 |
4.1 阿都话语音数据存储和建档 |
4.1.1 语音剪辑与存储 |
4.1.2 语音标注与分类归档 |
4.1.3 阿都话语料参数库 |
4.2 阿都话语音实验分析 |
4.2.1 Praat 语音分析平台 |
4.2.2 阿都话元音格局概述 |
4.2.3 阿都话元音数据与声学图分析 |
4.2.4 阿都话元音格局绘制与分析 |
4.2.5 阿都话元音实验总结 |
结论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大数据研究现状 |
1.3.2 大数据联盟研究现状 |
1.3.3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3.4 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
1.3.5 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研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数据联盟合作机理与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架构 |
2.1 大数据联盟内涵及构成 |
2.1.1 大数据联盟内涵 |
2.1.2 大数据联盟特征 |
2.1.3 大数据联盟成员构成 |
2.2 数据挖掘服务相关概念界定及过程设计 |
2.2.1 数据挖掘服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2 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过程 |
2.3 大数据联盟合作机理 |
2.3.1 大数据联盟形成动因 |
2.3.2 大数据联盟合作网络发展阶段 |
2.3.3 大数据联盟资源共享关系 |
2.3.4 大数据联盟合作协同模型 |
2.4 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架构设计 |
2.4.1 用户需求层次 |
2.4.2 数据挖掘层次 |
2.4.3 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总体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 |
3.1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整体架构 |
3.2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与定价 |
3.2.1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 |
3.2.2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定价方法 |
3.3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过程 |
3.3.1 共性化服务需求挖掘 |
3.3.2 联盟标准化服务产品形成 |
3.3.3 标准化服务封装与发布 |
3.3.4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交付 |
3.4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方式 |
3.4.1 自助式服务方式 |
3.4.2 咨询式服务方式 |
3.5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实现保障 |
3.5.1 售后服务保障 |
3.5.2 运营监管保障 |
3.6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及实施策略 |
3.6.1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 |
3.6.2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实施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 |
4.1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整体架构 |
4.2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与定价 |
4.2.1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 |
4.2.2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定价方法 |
4.3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过程 |
4.3.1 用户个性化需求描述 |
4.3.2 联盟成员服务能力挖掘 |
4.3.3 联盟成员数据资源准备 |
4.3.4 数据挖掘模型选择与评估 |
4.3.5 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交付 |
4.4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方式 |
4.4.1 委托式服务方式 |
4.4.2 跟进式服务方式 |
4.5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实现保障 |
4.5.1 协调管理保障 |
4.5.2 资源配置保障 |
4.5.3 协同调度保障 |
4.6 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及实施策略 |
4.6.1 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 |
4.6.2 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实施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 |
5.1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整体架构 |
5.2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与定价 |
5.2.1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 |
5.2.2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定价方法 |
5.3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过程 |
5.3.1 混合型需求的知识表示 |
5.3.2 数据挖掘服务智能检索 |
5.3.3 服务重用与调整 |
5.3.4 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交付 |
5.3.5 服务知识学习与案例存储 |
5.4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方式 |
5.4.1 智能交互的委托式服务方式 |
5.4.2 智慧协同的跟进式服务方式 |
5.5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实现保障 |
5.5.1 多案例经验集成保障 |
5.5.2 群体智能保障 |
5.6 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及实施策略 |
5.6.1 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 |
5.6.2 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实施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 |
6.1 ZWJ大数据联盟背景及概况 |
6.1.1 ZWJ大数据联盟背景 |
6.1.2 ZWJ大数据联盟成员类型 |
6.2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平台及内容 |
6.2.1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平台 |
6.2.2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内容 |
6.3 ZWJ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 |
6.3.1 用户A的共性化需求描述 |
6.3.2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搜索 |
6.3.3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交付 |
6.4 ZWJ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 |
6.4.1 用户B的个性化需求描述 |
6.4.2 联盟成员服务能力挖掘 |
6.4.3 联盟成员数据资源准备 |
6.4.4 数据挖掘模型选择与评估 |
6.4.5 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交付 |
6.5 ZWJ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 |
6.5.1 用户C的混合型需求知识表示 |
6.5.2 数据挖掘服务智能检索 |
6.5.3 服务调整与交付 |
6.5.4 服务知识学习与存储 |
6.6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实施效果与提升策略 |
6.6.1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实施效果 |
6.6.2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改进措施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联合收割机模型库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2.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3.4 技术路线 |
1.4 预期结果 |
2 系统设计总体方案与关键技术 |
2.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2.1.1 系统设计目标 |
2.1.2 系统设计原则 |
2.2 总体方案布局 |
2.2.1 概述 |
2.2.2 模型库 |
2.2.3 模型库管理系统 |
2.2.4 模型字典 |
2.2.5 模型库管理员 |
2.3 技术模块与组织关系 |
2.3.1 模型前处理 |
2.3.2 检索策略 |
2.3.3 模型管理 |
2.3.4 用户界面设计 |
2.4 共性关键技术 |
2.4.1 装备谱系及拓扑图 |
2.4.2 谱系语义与物元标识 |
2.4.3 模型资源检索算法 |
2.4.4 参数化变形设计 |
3 联合收割机谱系划分及拓扑图构建 |
3.1 概述 |
3.2 联合收割机装备与功能 |
3.2.1 联合收割机类型 |
3.2.2 机具组成及功能 |
3.3 模块化分解与聚类分析 |
3.3.1 谱系层次划分 |
3.3.2 功能模块划分 |
3.3.3 零部件编号 |
3.3.4 模块分类影响因素 |
3.3.5 模糊聚类计算 |
3.3.6 模块聚类 |
3.4 谱系图绘制 |
4 模型库结构设计 |
4.1 模型概述 |
4.1.1 模型的特点 |
4.1.2 模型的表示方法 |
4.2 模型库数据分析 |
4.3 模型库的结构 |
4.3.1 模型库的组织与存储 |
4.3.2 模型字典库 |
4.3.3 模型文件库 |
5 模型表达与全息物元标识 |
5.1 系统模型表达 |
5.2 全息标识 |
5.2.1 全息标识结构 |
5.2.2 全息标识规则 |
5.2.3 物元标识规则 |
5.3 实例全息标识 |
5.3.1 辐板实例标识 |
5.3.2 滚筒实例标识 |
5.3.3 零部件标识对比 |
6 模型库管理系统设计 |
6.1 系统概述与功能模块划分 |
6.1.1 模型查询 |
6.1.2 模型添加 |
6.1.3 模型删除 |
6.1.4 模型修改 |
6.1.5 模型调用 |
6.2 系统接口技术 |
6.2.1 CATIA二次开发接口技术 |
6.2.2 系统数据库开发技术 |
6.3 模型辅助标识技术 |
6.3.1 技术流程 |
6.3.2 信息提取 |
6.3.3 模型资源信息另存为及标识 |
6.4 参数化设计 |
6.4.1 Skeleton Design流程 |
6.4.2 骨架模型的建立 |
6.4.3 参数化模型实体生成 |
7 系统集成与测试 |
7.1 概述 |
7.2 界面设计 |
7.2.1 模型信息浏览 |
7.2.2 模型检索目录 |
7.2.3 模型库资源管理 |
7.2.4 模型标识的应用 |
7.2.5 用户权限的管理 |
7.3 VB.NET编程 |
7.3.1 程序设计 |
7.3.2 参数化模型驱动 |
8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东北严寒地区 |
1.3.2 村落风貌特色 |
1.3.3 风貌数据库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5.4 论文框架 |
第2章 基础研究 |
2.1 风貌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系统科学理论 |
2.1.2 空间形态理论 |
2.1.3 场所文脉理论 |
2.1.4 环境认知与意向理论 |
2.2 村落风貌的基础研究 |
2.2.1 村落风貌的构成要素 |
2.2.2 村落风貌的特征 |
2.2.3 村落风貌的塑造与信息表达 |
2.2.4 村落风貌规划 |
2.3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的认知 |
2.3.1 东北严寒地区总体概况 |
2.3.2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类型与风貌特点 |
2.4 数据库及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
2.4.1 数据库的类型与特征 |
2.4.2 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特征研究 |
2.4.3 数据库系统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
2.5 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研究 |
2.5.1 数据库的内容与层次 |
2.5.2 数据库的系统建构 |
2.5.3 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现状特征分析 |
3.1 调研方法与研究区域概况 |
3.1.1 调研方法与数据收集 |
3.1.2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3.2 村落空间布局风貌特征 |
3.2.1 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 |
3.2.2 村落用地规模与构成 |
3.3 村落街道与开敞空间风貌特征 |
3.3.1 路网形态 |
3.3.2 街道空间尺度与界面 |
3.3.3 开敞空间 |
3.3.4 绿化与设施 |
3.4 村落庭院风貌特征 |
3.4.1 庭院功能与组合模式 |
3.4.2 庭院绿化与地面铺装 |
3.5 村落建筑风貌特征 |
3.5.1 建筑平面布局 |
3.5.2 建筑立面要素特征 |
3.6 村落风貌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解析 |
3.6.1 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 |
3.6.2 民族与传统文化内涵 |
3.6.3 村落建设主导模式 |
3.6.4 城镇化与经济水平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信息提取与基础数据库构建 |
4.1 基础风貌信息的集成整理方法 |
4.1.1 基础风貌信息的核对 |
4.1.2 基础风貌信息的整合要点 |
4.1.3 基础风貌信息的集成与整理 |
4.2 风貌信息的识别与筛选 |
4.2.1 风貌的可识别性 |
4.2.2 风貌信息的识别方法 |
4.2.3 风貌信息的识别模式 |
4.2.4 风貌信息的识别流程 |
4.2.5 风貌信息的筛选 |
4.3 风貌信息体系构建与内容解析 |
4.3.1 村落风貌基础信息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4.3.2 村落风貌基础信息体系框架与内容解析 |
4.4 基于信息集成管理的风貌基础数据库构建 |
4.4.1 数据库的结构逻辑 |
4.4.2 数据库的内部数据组织 |
4.4.3 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信息运算处理与数据库系统设计 |
5.1 数据库系统的需求与目标分析 |
5.1.1 数据库系统的需求分析 |
5.1.2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目标 |
5.2 数据库系统的总体架构 |
5.2.1 数据库系统的架构条件与要求 |
5.2.2 数据库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 |
5.2.3 数据库系统的界面层设计与技术架构 |
5.2.4 数据库系统运行与基本功能的实现 |
5.3 基于风貌信息特征的数据提取与运算机制 |
5.3.1 运算标准数据的确定依据 |
5.3.2 运算标准数据的分类解析 |
5.3.3 基础数据的提取与运算处理流程 |
5.4 面向现实需求的风貌量化引导框架与标准数据库建立 |
5.4.1 风貌量化引导指标框架 |
5.4.2 引导指标的权重确定 |
5.4.3 基于量化引导框架的标准数据库内容 |
5.4.4 村落风貌标准数据库的数据组织方式 |
5.5 数据库系统的管理框架 |
5.5.1 系统用户管理 |
5.5.2 系统管理员运行维护制度 |
5.5.3 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应用研究 |
6.1 基于综合评价的村落风貌解读 |
6.1.1 村落风貌信息引导与综合评价过程 |
6.1.2 村落风貌总体特征解读 |
6.1.3 村落风貌子系统特征分析 |
6.2 依托数据基础应用层面的村落风貌特色塑造 |
6.2.1 村落风貌发展类型分析 |
6.2.2 村落风貌塑造整体引导 |
6.2.3 村落风貌子系统与各类要素特色塑造 |
6.3 数据库辅助的村落风貌相关专题应用研究 |
6.3.1 严寒地区村镇景观风貌要素识别与规划 |
6.3.2 严寒地区村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 |
6.3.3 严寒地区农村建筑设计与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信息服务文献综述 |
1.3.2 报业信息服务文献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信息服务 |
1.4.2 主题信息服务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2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信息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
2.1 报业发展环境及其影响 |
2.1.1 政策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发展环境及其影响 |
2.2.1 信息资源环境 |
2.2.2 人力资源环境 |
2.2.3 组织机构环境 |
2.2.4 财务资源环境 |
2.2.5 基础设施环境 |
2.3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信息服务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
2.3.1 传统信息服务阶段及其特点 |
2.3.2 数字化信息服务阶段及其特点 |
2.4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
2.4.1 内容资源缺乏统一结构化管理 |
2.4.2 数字内容加工编辑以人工为主 |
2.4.3 信息服务业务流程繁琐 |
3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 |
3.1 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目标 |
3.1.1 创新信息服务业务流程 |
3.1.2 实现内容资源统一结构化管理 |
3.1.3 提高信息服务内容的知识化程度 |
3.2 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具体内容 |
3.2.1 搭建全媒体资源稿库 |
3.2.2 构建领域词表 |
3.2.3 更换生产编辑工具 |
3.2.4 重塑信息服务业务流程 |
4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实施效果 |
4.1 目前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实施效果 |
4.1.1 基本实现文字内容资源统一结构化管理 |
4.1.2 内容资源融合程度有所提高 |
4.2 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2.1 报社顶层设计不足 |
4.2.2 技术发展限制 |
4.2.3 报社员工应用热情低 |
5 深化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建议 |
5.1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深化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建议 |
5.1.1 推动报社体制变革,加强顶层设计 |
5.1.2 完善报社人才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1.3 加快报社技术升级,加强接口对接 |
5.2 报业实施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的建议 |
5.2.1 依托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 |
5.2.2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应用规划 |
5.2.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升级 |
5.2.4 实行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热情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评价及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内燃机尾气高原排放特征相关研究 |
1.3.2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及方法相关研究 |
1.3.3 内燃机故障诊断专家知识库系统相关研究进展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2 试验范围的界定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简介 |
2.1.1 高原及其环境的基本特征 |
2.1.2 内燃机排放及其危害性 |
2.1.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2.2 基础理论分析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知识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内燃机高原排放信息的试验调查设计 |
3.1 排放信息获取试验调查设计 |
3.1.1 试验方案设计 |
3.1.2 试验设备和仪器清单 |
3.1.3 试验地点和工况情况 |
3.2 排放数据采集 |
3.2.1 正常状态数据收集 |
3.2.2 故障状态数据收集 |
3.3 排放信息预处理与分析方法 |
3.3.1 排放信息预处理 |
3.3.2 排放信息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燃机高原排放信息特征统计分析 |
4.1 不同状态下气体污染物排放统计分析 |
4.1.1 正常状态下气体污染物排放统计分析 |
4.1.2 故障状态下气体污染物排放统计分析 |
4.2 不同状态下颗粒物排放统计分析 |
4.2.1 正常状态下颗粒物统计分析 |
4.2.2 故障状态下颗粒物统计分析 |
4.3 海拔因素对内燃机高原排放的影响分析 |
4.3.1 海拔因素对正常状态下排放的影响分析 |
4.3.2 海拔因素对故障状态下排放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可变模糊评价研究 |
5.1 内燃机排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5.1.3 评价指标维度构成及等级标准 |
5.2 内燃机排放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5.2.1 可变模糊集模型原理 |
5.2.2 可变模糊集模型的权重优化 |
5.2.3 基于组合权重的可变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
5.3 内燃机排放质量可变模糊评价 |
5.3.1 组合权重的确定 |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排放信息的内燃机故障诊断及知识库设计研究 |
6.1 基于排放信息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机理 |
6.1.1 气体污染物判断故障的机理 |
6.1.2 固体颗粒物判断故障的机理 |
6.2 超参数优化的内燃机故障诊断RVM模型 |
6.2.1 相关向量机模型原理 |
6.2.2 相关向量机模型的参数寻优 |
6.2.3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构建 |
6.3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性能评价 |
6.3.1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
6.3.2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性能评价 |
6.3.3 多种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
6.4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设计 |
6.4.1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需求分析 |
6.4.2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总体设计 |
6.4.3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的详细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开放教育资源被广泛关注 |
(二)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需求的兴起 |
(三)战后英国大学在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成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开放 |
(二)教育资源 |
(三)开放教育资源 |
(四)质量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 |
(二)关于英国开放教育及其资源的研究 |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
(四)关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
(五)文献评析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六、研究视角及思路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回顾 |
第一节 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 |
一、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背景 |
二、考试机构时期的学位管理 |
三、联邦制大学时期的学位管理 |
四、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影响 |
第二节 大学推广运动中的开放教育资源 |
一、大学推广运动的缘起 |
二、大学推广运动中大学开放的特色资源 |
三、大学推广运动中开放教育资源的意义 |
第二章 海外办学:面向国际学生的开放教育资源 |
第一节 战后英国的海外办学 |
一、殖民地时期的海外办学 |
二、现代英国的海外办学 |
第二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
一、课程开发与审批 |
二、教师发展与激励 |
三、教学管理与支持 |
第三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
第三章 开放大学:基于教育公平的开放教育资源 |
第一节 开放大学的创建与特色 |
一、开放大学的创建背景 |
二、开放大学的特色 |
第二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
一、开发高质量的课程材料 |
二、培养热心远程教育的员工 |
三、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 |
第三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
第四章 产业大学:促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资源 |
第一节 产业大学的成立与特色 |
一、产业大学的成立背景 |
二、产业大学的特点 |
第二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
一、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 |
二、严格要求的员工队伍 |
第三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
第五章 开放学习项目:向全世界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 |
第一节 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和特点 |
一、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 |
二、开放学习项目的特色 |
第二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
一、严谨的课程材料转换流程 |
二、明确的第三方材料使用标准 |
第三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
第六章 英国慕课:以社会互动为特色的开放教育资源 |
第一节 英国慕课的产生及发展 |
一、慕课的产生 |
二、英国慕课的发展及特点 |
第二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
一、慕课课程的组织方式 |
二、《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 |
第三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
第七章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审思 |
第一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 |
一、丰富多彩的开放资源 |
二、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 |
三、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 |
第二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 |
一、文化传统: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本 |
二、国际思潮: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缘 |
三、供需失衡: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因 |
四、技术发展: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力 |
第三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启示 |
一、坚持开放资源的多样性 |
二、鼓励资源标准的内生性 |
三、倡导资源管理的民主化 |
四、关注资源质量的反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网络媒体语料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1.3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爬虫 |
2.1.1 通用网络爬虫 |
2.1.2 主题网络爬虫 |
2.1.3 增量式网络爬虫 |
2.1.4 深层网络爬虫 |
2.2 Lucene |
2.2.1 Lucene基本概念 |
2.2.2 Lucene索引构建 |
2.3 MVC三层架构 |
2.4 NLPIR分词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3.1 系统可行性研究 |
3.2 需求分析 |
3.3 功能模块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5 系统框架设计 |
3.6 Web前端性能优化 |
3.6.1 优化浏览器的加载因素 |
3.6.2 前端页面组件式开发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功能研究与实现 |
4.1 语料查询模块 |
4.1.1 语料库查询 |
4.1.2 话题分析 |
4.2 每日新闻展示 |
4.3 命名实体提取 |
4.3.1 基于NLPIR与TFIDF改进的命名实体提取 |
4.3.2 命名实体提取算法研究 |
4.4 每日热点话题 |
4.4.1 Carrot2工具聚类分析 |
4.4.2 K-Means聚类 |
4.4.3 重复二分法聚类 |
4.4.4 聚类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实现与界面展示 |
5.1 网络媒体语料库系统首页 |
5.2 语料查询模块 |
5.2.1 日期查询界面 |
5.2.2 关键词查询界面 |
5.3 新闻监测模块 |
5.4 年度字词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智慧餐饮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智慧餐饮系统应用研究进展 |
1.2.2 库存控制研究进展 |
1.2.3 时间序列预测应用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介绍 |
2.1 库存控制相关理论 |
2.1.1 JIT库存控制相关理论 |
2.1.2 供需链管理 |
2.2 EIO软件开发框架 |
2.2.1 EIO基本概念 |
2.2.2 EIO模型体系 |
2.2.3 EIO框架的特点 |
2.2.4 EIO软件开发工具编程介绍 |
2.3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2.3.1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基本原理 |
2.3.2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建模步骤 |
2.4 WebSocket实时通信技术 |
2.4.1 WebSocket协议 |
2.4.2 WebSocket实现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食材库存控制的智慧餐饮模型及系统设计 |
3.1 基于食材库存控制的智慧餐饮模型 |
3.1.1 模型结构设计依据 |
3.1.2 模型支撑体系设计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系统总体结构 |
3.2.2 子系统交互设计 |
3.3 系统功能分析及设计 |
3.3.1 市场系统 |
3.3.2 后厨系统 |
3.3.3 采购系统 |
3.3.4 食材库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时间序列的食材库存控制智能预测模型研究 |
4.1 ARIMA模型建模实验 |
4.1.1 建模实验 |
4.1.2 实验结果分析 |
4.2 模型优化 |
4.2.1 模型优化相关理论介绍 |
4.2.2 模型优化方案 |
4.3 模型优化前后比较 |
4.3.1 优化模型建模实验 |
4.3.2 实验结果分析及比较 |
4.4 预测模型的算法实现 |
4.4.1 ARIMA算法实现 |
4.4.2 BP神经网络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分核心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库设计 |
5.1.1 数据库选择 |
5.1.2 系统部分主要表设计 |
5.2 食材库存控制相关数据结构设计 |
5.2.1 菜品相关数据结构设计 |
5.2.2 食材采购及菜品备料数据结构设计 |
5.3 服务端的请求处理及分层设计 |
5.4 临时数据存储及读写设计与实现 |
5.5 多租户的设计与实现 |
5.5.1 多租户技术方案 |
5.5.2 多租户实现 |
5.6 系统定时作业设计与实现 |
5.7 移动支付功能的实现 |
5.7.1 移动支付安全性相关介绍 |
5.7.2 客户端移动支付实现 |
5.8 系统数据库优化 |
5.9 查询统计功能实现 |
5.10 web客户端间通信功能的实现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餐饮系统的运行效果展示 |
6.1 市场系统 |
6.1.1 手机点餐端 |
6.1.2 现场发菜端 |
6.1.3 充值系统 |
6.1.4 市场管理系统 |
6.2 后厨系统 |
6.2.1 菜品设计 |
6.2.2 退还管理 |
6.2.3 领取管理 |
6.2.4 统计查询 |
6.2.5 消息通知 |
6.3 采购系统 |
6.3.1 采购管理 |
6.3.2 库单管理 |
6.3.3 统计查询 |
6.3.4 消息通知 |
6.4 食材库系统 |
6.4.1 库存管理 |
6.4.2 回收管理 |
6.4.3 统计查询 |
6.4.4 入库管理 |
6.4.5 消息通知 |
6.4.6 出库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数据存储光盘库的结构与运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光盘库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安排 |
第2章 数据存储光盘库的结构 |
2.1 光盘库总体方案的确定 |
2.1.1 光盘库的基本原理简介 |
2.1.2 光盘库管理和存储原理 |
2.1.3 光盘库的机械结构形式 |
2.2 装卸机械手结构设计 |
2.2.1 装卸机械手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2.2 机械手柔性同步带的选型及计算 |
2.2.3 同步带的特点及选型 |
2.3 微型电磁驱动光盘夹持头的机械结构 |
2.3.1 夹持头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3.2 夹持头的行程限定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数据存储光盘库的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3.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
3.1.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3.2 硬件介绍 |
3.2.1 运动控制卡 |
3.2.2 驱动装置 |
3.2.3 步进电机 |
3.2.4 轴运动单元 |
3.2.5 其它相关元件 |
3.3 控制系统传动机构的建模分析 |
3.3.1 各框架控制系统与仿真 |
3.3.2 刚度和力矩响应特性分析 |
3.3.3 粘滞摩擦对光盘库系统相应特性的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数据存储光盘库运动系统的速度规划算法 |
4.1 速度曲线规划算法 |
4.1.1 加减速算法 |
4.1.2 回零算法 |
4.2 S型速度曲线规划算法 |
4.2.1 S型速度算法流程图 |
4.2.2 加加速度和加速度的算法 |
4.2.3 减加速度阶段运动距离 |
4.2.4 计算最大速度 |
4.2.5 减速阶段参数、减速距离计算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数据存储光盘库控制系统的软件结构 |
5.1 控制系统软件平台 |
5.1.1 NI运动助手Motion Assistant |
5.1.2 控制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
5.2 控制系统各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1 初始化模块 |
5.2.2 第一次运行模块 |
5.2.3 写数据光驱完成模块 |
5.2.4 读取机完成模块 |
5.2.5 总体运动程序 |
5.3 用户界面 |
5.3.1 系统测试实验与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优化检索机制的光盘库系统开发策略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彝语阿都话基础语音资源库的建设研究[D]. 孙某姑.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2]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研究[D]. 邢海龙.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 [3]联合收割机模型库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D]. 刘招金.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4]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夏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研究[D]. 高唱.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6]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评价及故障诊断研究[D]. 杨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7]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D]. 李慧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网络媒体语料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周淑悦.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智慧餐饮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数据存储光盘库的结构与运动控制研究[D]. 周国成.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