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机成人教育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黄莉莉[1](2006)在《县级农机校发展思路之我见》文中指出县级农机校是农机成人教育的基层单位,在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农民农机技术员,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抓好农机校的这些教育培训工作是推进农机服务大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申福全,李成文[2](2000)在《农机成人教育之我见》文中认为针对农机成人教育的特点,对农机成人教育的发展规律、教学考核、教学反馈及学员心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农机成人教育改革的建议。
焦知春[3](2000)在《农机成人教育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 农机成人教育培训是发展农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事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教育培训工作被推到了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搞好农机成人教育培训呢?本
马维克[4](1994)在《搞好农机成人技术教育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 根据农机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和我市农机成人教育工作的实际,对如何搞好农机成人技术教育谈几点看法,请同行们指正。 一、继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农业机械化学校是农机成人技术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是保证搞好农机成人技
郭家田[5](2021)在《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老牌汽车制造业强国,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是应对汽车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解决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确定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厘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及其能力结构是什么。第二,培养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路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有哪些?第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上述问题,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国外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及国内的职业资格框架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并调研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构建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根据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培养和竞赛培养三条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定量分析法分别对不同路径下影响因素作用进行分析。企业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成长速度相对较慢,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不足;竞赛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的成长速度较快,但技能人才培养的受益面相对较窄,对资源的需求度却相对较高;校企合作培养路径能够满足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要求,但存在培养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缺乏职业素质培养等情况。根据校企合作培养路径现状,结合培养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类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终身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竞赛培养路径的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专业兴趣等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多层次技能竞赛,提高竞赛资源的转化及受众面,提升以赛促学的效果。根据企业培养路径现状,结合激励机制、培养机制等影响程度较高的机制类因素,通过完善企业培养机制和培训资源,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王蓉[6](2021)在《民国时期苏南农村教育实验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兴起了一场旨在发展农村教育,振兴农村和实现民族富强的农村教育实验活动。苏南因其优越的经济基础与独有的开放环境,伴随着其农村教育情势的诉求及国内多种新思潮的竞起,加上政府与民间力量的支持与推动,使农村教育实验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各教育家和教育团体通过划定农村实验区,进行以教育为主体的农村改进或农村建设实验。其中苏南地区的典型实验区有昆山徐公桥实验区、苏州善人桥实验区、镇江黄墟实验区和常州武进实验区等。各实验区均通过教导农民改善生计之法、进行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及改良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将科学观念和知识及先进技术嵌入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解决了当地农民生计问题,初步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环境,“扫盲”成绩突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因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及主观因素影响,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村教育实验活动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其改进农村社会,实现旧中国国富民强的目标并未实现。但教育工作者们将教育视为救亡图存的有效手段,自觉肩负起了教育农民、凝聚农民、为国分忧的历史重担,这一点应该永远为世人所称道。总结这场教育实验的经验与教训,对当今农村教育的发展可提供有益借鉴。
陈星[7](2020)在《江西棉花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江西棉区属于长江流域优势植棉区,然而近年来江西棉花产业面临着种植规模不断递减、生产加工能力甚至变弱的情况,无论在棉农数量、棉花种植方面(面积、单产、总产)以及在棉花收购、加工产业等方面均落后于新疆地区。本文针对的是棉花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以江西省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为重点,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分析现阶段江西棉花产业在植棉基础、植棉生产、棉花收购与加工等环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归纳出这些困境的表现以及总结形成原因,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江西省棉花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这对于江西棉花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合理规划发展路线,提升江西棉花产业竞争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期对乡村振兴做出棉花产业应有的贡献。主要结果如下:1、江西省植棉区属于棉花种植优势区域,全省除鹰潭地区没有种植外各地区均有种植,以环鄱阳湖地区传统植棉地区播种面积较大。虽然播种面积在全国排名没有下降,但近年来播种面积数额、棉花产量下降幅度明显,且单产水平近几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棉花产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2、江西省棉区棉花种植基础薄弱:棉田基础设施落后;棉田土地流转不规范;棉农综合素质较差;棉花育种能力下降进程缓慢,市场品种混杂。3、江西省棉区棉花生产困境:棉区分布不集中,集约化程度低;植棉机械化程度低,植棉技术落后;植棉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作物间种植比较效益差距大。4、江西省棉区流通与加工出现的问题:收购主体多样且不稳定,收购方式多样且标准不统一;棉纺企业数量变动大。5、棉花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有:提升江西省棉花产业的种植基础,强化棉花种植生产环节,稳定棉花收购与加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等。
王瑞[8](2019)在《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机理与培养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农机化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是农业系统工程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前是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由“依靠物质的投入向更加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处于人才培养由注重单项技术技能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2010年开始,教育部、农村农业部等相继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其2.0版本。以此为契机,构建科学合理的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解决当前高层次农机化人才的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及培养体系的研究是农业系统工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有机子系统。本文的研究体系以物理-事理-人理(WSR)的系统方法论为参照,以意图(Desire)、调查(Investigation)、目标(Objective)、模型(Model)、协调(Coordination)、建议(Proposal)的系统化思维为引导,在分析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的概念和内涵前提下,将研究的主要内容框定为开展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阶段教育上,以农业系统工程、统计学、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人才测评理论、定性统计方法、系统聚类分析、DEMATEL方法等系统分析手段,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展开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现状调研分析,辨识分析影响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各要素,构建了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并开展了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第一,从农业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借鉴人才素质测评的能力素质模型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构建了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目标体系,系统分析并总结出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本文选取A大学入选“卓越计划”的农机化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在对其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和专业认证中的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分析中发现:在以毕业要求为基本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学生往往出现“重视高学分课程,轻视低学分课程”和“重视专业课程,轻视通识教育”的趋势,而与工程教育认证的“短板”效应相反,综合素质测评对于学生的能力素质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评测,但其评测结果更多用于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上,并未对学生是否能够达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有强制性限制。根据教育现象学、教育生态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工程教育认证等相关理论,本文作者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以及查阅文献等多种方式,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卓越认证体系中对学生毕业要求,以及能力素质模型等相关理论,运用系统归纳法,构建了知识特征、能力特征、素质特征(含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共计3大类23个指标的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目标体系。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对其成长内生动力的成因——成长目标定位、成长规律遵循、个人价值需求、人才创新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分类描述了内外部环境对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影响,并对构建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各要素进行了辨识分析。从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环境、教育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指出我国农机化事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农机化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各类推进农机化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成果显着,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另一方面,农机化人才流失的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现有的农机化人才储备不足,供需双方的矛盾突出的问题也影响了农机化未来的发展水平。以此为基础,本文对构建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采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以及查阅文献等多种方式,通过前文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提出了8大类,29个影响因素的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构成要素。以教育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为基础,基于DEMATEL方法,对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辨识。通过专家评定给出定量化的分析数据,按照DEMATEL方法的规则构建了各要素之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并分别计算出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原因度等各项综合影响指数,获得对构建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起到重要影响的各要素数据。本文研究表明:培养制度建设是构建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首要任务,强化以跟踪评价和监督反馈为代表的质量体系建设是实现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和独立条件,应考虑更广泛的采取以科研实践核心内容为代表的探究式方法,并努力满足卓越农机化学生的成长需求。第三,以OBE(Objective Based Education)的工程教育理论引入,系统分析了成长目标体系与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选取入选“卓越计划”的四所高校农机化专业为对象,分别设计了基于培养状态和成长导向为核心的问卷,发放回收有效问卷239份,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和系统聚类和定性统计分析。在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多重频率统计后发现,当前学生对于成长和培养目标的认知较弱,其外部成就动机尚未转化为内部成就动机,导致成长动力不足。原有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学生成长目标体系之间呈现结构性矛盾。针对此问题,本文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通过借鉴新供给经济学中关于后发优势的描述:从技术模仿、技术扩散带来的红利,到逐渐红利收敛的趋势,这种收敛压力在供给侧观察视角下,应当是在每一次供给侧创新完成之后的一个稳定时期中,追求随技术革命开启新的时代。总结得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由高等教育内部主动发起,影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于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从农机化行业、高等教育、农机化专业教育逐层递进,分析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供给侧改革思路,即应着重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立足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目标和发展特征,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作为考察目标输出,从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5个维度设计改革途径。在确保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完善培养过程和环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国际化质量保障等方面综合推进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第四,探索构建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全国第一个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农机化专业,为本文实证研究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吉林大学农机化专业201 1年进入卓越工程计划,并率先启动了从培养方案设计到课程结构内容调整,从条件保障建设到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改革计划。更为重要的是,其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且持续性的过程。该专业开展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对本文的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发。本文结合该专业的实践经验,在农机化人才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供需结构性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梳理出农机化行业和高校专业教育上的结构性问题,并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对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分析。该专业在开展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思和经验,也对本文的研究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反馈。尤其是,作为国家农机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牵头单位之一,该专业的改革方案对全国高校的同类专业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刘好学[9](2018)在《提高农机监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发展到了很好的阶段,但是农机监理队伍的素质没有跟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度,不管是从个人还是从整体来说,他们的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本文分别从农机监理队伍每个成员的角度和队伍整体素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关于专业技术、法律意识、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服务态度、职业道德等多个重要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优化办法。并且在提高综合素质这一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便于在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有参考的解决方法。
董宇[10](2017)在《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全球主要的农业国家之一,农村中人口数量不少,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三农问题,也是和社会稳定关系密切的问题之一。采取何种措施来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已经成为三农问题中最为关键问题。在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不断培育。对新型农民进行职业培训的工作基础就是农民培训体系,同时也承载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要职责。眉山市是四川省地级市,眉山现代农业发展迅猛,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运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并创新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育机制,获得显着成就,但在培训农民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调研情况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受访新型职业培训组织管理、教育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及其实践实训基地等,提出目前眉山市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中存在主要问题有:不同培训反馈满意度不高、培训层次不足、培训内容尚需逐渐完善、培训时间不足、缺乏培训场所、培训方式不能满足需求、教材亟需创等。分析目前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培训资金投入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识薄弱、监督评价机构制度落后。本文针对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及建议:完善新型农民培训法律法规、加大新型农民投资力度、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识及其完善新型农民培训监督评价机制。眉山市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验给我国其他区域开展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经验,分析培训农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障碍也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起到一定的警示效果。
二、农机成人教育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机成人教育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5)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汽车制造业及高技能人才 |
2.1 国际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 |
2.2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及高技能人才需求 |
2.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
3.1 资格框架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 |
3.2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
3.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1 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
4.2 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3 竞赛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4 岗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 |
5.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
5.2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
5.3 提高大赛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
5.4 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民国时期苏南农村教育实验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相关概念说明与研究范围界定 |
(四)选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苏南农村教育实验兴起的背景 |
(一)苏南农村教育情势的诉求 |
(二)苏南优越的经济环境 |
(三)多种教育思潮的竞起 |
(四)政府同民间力量的推动 |
二、苏南农村教育实验的实施 |
(一)生计教育 |
1.改良农事,解决基本生计问题 |
2.发展副业,拓宽农民生计渠道 |
(二)识字教育 |
1.识字教育宣传 |
2.开办小学和民众学校 |
(三)卫生教育 |
1.宣传卫生知识,培养农民卫生习惯 |
2.建立健全卫生设施,改善农村医疗状况 |
(四)休闲娱乐教育 |
三、苏南农村教育实验评析 |
(一)苏南农村教育实验的成效 |
1.农民生计得到改善 |
2.“扫盲”成绩突出 |
3.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民众的不良习惯 |
4.改善了农村的医疗状况 |
(二)苏南农村教育实验取得成效的原因 |
1.重视调查研究,针对性强 |
2.教育内容丰富多样,适用性广 |
3.教育对象面向农村全体,实验目的强 |
(三)苏南农村教育实验的历史意义 |
1.推动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 |
2.为近代中国教育注入现代化元素 |
3.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实验模板 |
(四)苏南农村教育实验的局限性 |
四、苏南农村教育实验对当今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一)要重视农村成人教育 |
(二)教育内容要切合农村实际 |
(三)政府和民间力量要相携得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江西棉花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江西棉花产业的现状 |
2.1 江西省棉花产业的生产概况 |
2.1.1 棉花育种现状 |
2.1.2 棉花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及分布 |
2.1.3 棉花栽培技术 |
2.1.4 棉花种植模式现状 |
2.2 江西省棉花收购、加工概况 |
2.2.1 江西省棉花收购现状 |
2.2.2 江西省棉花加工企业现状 |
第3章 江西棉花产业发展困境 |
3.1 棉花种植基础存在的困境 |
3.1.1 棉田基础设施落后 |
3.1.2 棉田土地流转不规范 |
3.1.3 棉农综合素质较差 |
3.1.4 棉花育种能力下降进程缓慢,市场品种混杂 |
3.2 棉花种植生产环节存在的困境 |
3.2.1 棉区分布不集中,规模化程度低 |
3.2.2 机械化程度低,植棉技术落后 |
3.2.3 植棉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作物间种植比较效益差距大 |
3.3 棉花收购与加工存在的困境 |
3.3.1 收购环节的困境 |
3.3.2 加工环节的困境 |
3.4 政府支持强度弱 |
3.4.1 职业棉农培训不规范 |
3.4.2 棉花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
3.4.3 棉农融资难,资金投入少 |
3.4.4 补贴力度弱 |
第4章 典型模式及效果研究 |
4.1 典型种植技术 |
4.2 典型种植模式 |
第5章 江西棉花产业发展对策 |
5.1 提升棉花种植基础的对策 |
5.1.1 加速推进高标准棉田合理建设 |
5.1.2 规范棉田土地流转 |
5.1.3 提升棉农素质 |
5.1.4 规范育种和棉种市场 |
5.2 强化植棉生产环节的对策 |
5.2.1 规划棉区分布,推进植棉规模化进程 |
5.2.2 提高机械化水平,革新棉花生产方式 |
5.3 稳定棉花收购与加工环节的对策 |
5.3.1 稳定收购主体,规范收购市场 |
5.3.2 强化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
5.4 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 |
5.4.1 规范职业棉农培训 |
5.4.2 健全棉花科技推广体系 |
5.4.3 强化投融资渠道 |
5.4.4 加强补贴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机理与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主要研究方法 |
1.5.3 研究内容框架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及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卓越农机化人才相关涵义的界定 |
2.1.1 人才的含义 |
2.1.2 卓越工程人才的含义及其特征 |
2.1.3 卓越农机化人才的含义 |
2.2 人力资源管理学视角下的分析 |
2.2.1 人才成长理论 |
2.2.2 能力素质理论 |
2.2.3 素质测评理论及其应用 |
2.3 高等教育学角度的理论分析 |
2.3.1 教育现象学视阈下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
2.3.2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
2.3.3 教育评价的目标激励理论 |
2.4 工程教育认证及卓越认证理论及实践 |
2.4.1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
2.4.2 卓越工程认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影响分析 |
3.1 卓越农机化人才的发展状态 |
3.1.1 我国农机化人才基本状况 |
3.1.2 我国高校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现状 |
3.2 影响高校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 |
3.2.1 社会环境 |
3.2.2 技术环境 |
3.2.3 政治环境 |
3.2.4 教育环境 |
3.3 影响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 |
3.3.1 专业教育环境 |
3.3.2 校园文化环境 |
3.3.3 人际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分析 |
4.1 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评价 |
4.1.1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评价 |
4.1.2 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的学生成长评价 |
4.1.3 卓越农机化人才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4.2 卓越农机化人才的成长目标 |
4.2.1 成长目标的定位 |
4.2.2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才成长目标体系 |
4.3 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描述性统计的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态势分析 |
5.1 我国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状态分析 |
5.1.1 我国卓越高校农机化专业分布 |
5.1.2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培养状态分析 |
5.1.3 基于学生成长导向的培养体系状态分析 |
5.2 高校农机化人才培养的供给矛盾分析 |
5.2.1 基于人才层次的供给矛盾分析 |
5.2.2 基于社会认知的矛盾分析 |
5.2.3 基于专业教育的供给矛盾分析 |
5.3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的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分析 |
5.3.1 供给侧改革理论概述 |
5.3.2 农机化行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问题 |
5.3.3 高校农机化专业培养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
5.3.4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的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DEMATEL方法的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系统分析 |
6.1 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
6.1.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
6.1.2 内涵建设的原则 |
6.1.3 目标导向的原则 |
6.1.4 质量优先的原则 |
6.1.5 强化协同的原则 |
6.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培养体系因子影响分析 |
6.2.1 指标体系构建 |
6.2.2 直接影响矩阵构建 |
6.2.3 综合影响矩阵构建 |
6.2.4 综合影响指数的计算 |
6.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卓越农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吉林大学农机化专业为例 |
7.1 背景介绍 |
7.2 培养目标的设计 |
7.3 建设原则与方法 |
7.3.1 专业特征的交叉性 |
7.3.2 培养规格的复合性 |
7.3.3 质量体系的系统性 |
7.3.4 保障条件的协同性 |
7.4 课程体系构建 |
7.4.1 核心理念 |
7.4.2 优化原则 |
7.4.3 实践探索 |
7.5 建设内容与成效 |
7.5.1 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
7.5.2 教学资源进一步充足 |
7.5.3 培养过程进一步完善 |
7.5.4 学生发展进一步全面 |
7.5.5 质量保障进一步国际化 |
7.5.6 跟踪反馈进一步提升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与创新点 |
8.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研究综述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 终身教育理论 |
2.3 农村基础教育理论 |
2.4 农村社会化服务理论 |
3.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
3.1 眉山市概况 |
3.2 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基本情况 |
3.3 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基本情况 |
3.3.1 组织管理 |
3.3.2 教育培训机构 |
3.3.3 师资队伍 |
3.3.4 实践实训基地 |
3.3.5 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培训具体情况 |
4.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
4.1.1 不同培训反馈结果满意度不高 |
4.1.2 培训内容尚需逐渐完善 |
4.1.3 培训时间不足 |
4.1.4 缺乏培训场所 |
4.1.5 培训方式不能满足需求 |
4.1.6 教材亟需创新 |
4.2 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4.2.1 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 |
4.2.2 培训资金额度投入不足 |
4.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识薄弱 |
4.2.4 监督评价机构制度落后 |
5.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策及建议 |
5.1 完善新型农民培训法律法规 |
5.2 加大新型农民投资力度 |
5.3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识 |
5.3.1 加强农民基础教育 |
5.3.2 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 |
5.3.3 培训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农民需要 |
5.4 完善新型农民培训监督评价机制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作者简历 |
四、农机成人教育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县级农机校发展思路之我见[J]. 黄莉莉. 贵州农机化, 2006(01)
- [2]农机成人教育之我见[J]. 申福全,李成文. 山西农机, 2000(S1)
- [3]农机成人教育之我见[J]. 焦知春. 贵州农机化, 2000(05)
- [4]搞好农机成人技术教育之我见[J]. 马维克. 山东农机化, 1994(03)
- [5]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郭家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6]民国时期苏南农村教育实验研究(1927-1937)[D]. 王蓉. 渤海大学, 2021(02)
- [7]江西棉花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D]. 陈星.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8]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机理与培养体系研究[D]. 王瑞. 吉林大学, 2019(08)
- [9]提高农机监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探讨[J]. 刘好学. 现代农业研究, 2018(01)
- [10]眉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D]. 董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