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公藤内酯酮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杰[1](2021)在《雷公藤内酯酮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通过考察雷公藤内酯酮对U93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周期分布情况、凋亡情况、RNA-seq、mRNA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的影响,雷公藤内酯酮对SHI-1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凋亡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雷公藤内酯酮对NB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凋亡情况的影响,探讨雷公藤内酯酮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雷公藤内酯酮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酮作用于白血病细胞后对其增殖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其半数抑制率。2.雷公藤内酯酮对白血病细胞周期分布以及凋亡情况的影响以U937、SHI-1和NB4细胞为研究对象,经由雷公藤内酯酮处理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其周期分布以及凋亡情况。3.雷公藤内酯酮对U937细胞转录组表达的影响以U937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雷公藤内酯酮刺激前后的U937细胞转录组进行测序,采用基因定量和差异基因分析、GO富集分析、KEGG pathway富集以及聚类分析探讨雷公藤内酯酮对U937细胞转录组表达的影响。4.雷公藤内酯酮对白血病细胞相关mRNA表达量的影响qRT-PCR检测雷公藤内酯酮作用于U937细胞后,对U937细胞中mTOR、TP53、MAPK13、CREB3L3 和 SOCS1 表达的影响。5.雷公藤内酯酮对白血病细胞有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雷公藤内酯酮作用于SHI-1细胞后,对SHI-1细胞中凋亡有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NF-κB表达的作用。6.雷公藤内酯酮对正常大鼠心肌细胞H9C2增殖的影响MTT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酮对H9C2增殖的抑制作用。结 果1.雷公藤内酯酮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雷公藤内酯酮作用于白血病细胞U937、SHI-1和NB4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增殖抑制作用(P<0.05)。2.雷公藤内酯酮对白血病细胞周期分布以及凋亡情况的影响雷公藤内酯酮可影响U937、SHI-1细胞的周期分布(P<0.05);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内酯酮作用于U937、SHI-1和NB4细胞后,凋亡细胞的比例显着增加(P<0.05)。3.雷公藤内酯酮对U937细胞转录组表达的影响根据火山图表示,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内酯酮给药组共检测到652个差异基因,其中上下调基因个数分别为427和225个。聚类分析展示了两组样本的差异基因的表达。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到最明显的相关通路是negative regulation of JAK-STAT cascade,KEGG 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到20个通路,其中与肿瘤凋亡机制较为相关的通路为 MAPK signaling pathway、FoxO signaling pathway、p53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mTOR signaling pathway。上述通路中包含的关键基因有mTOR、TP53、MAPK13、CREB3L3和SOCS1,这些基因在两组间显着表达差异。4.雷公藤内酯酮对白血病细胞相关mRNA表达量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内酯酮处理组的U937细胞mTOR表达量降低(P<0.001)、TP53(P<0.01)、MAPK13(P<0.05)、CREB3L3(P<0.01)和 SOCS1(P<0.05)表达量升高。5.雷公藤内酯酮对白血病细胞有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内酯酮处理组的SHI-1细胞NF-κB(P<0.01)、Caspase-3(P<0.001)和 Caspase-8(P<0.001)表达量均降低。6.雷公藤内酯酮对正常大鼠心肌细胞H9C2增殖的影响雷公藤内酯酮对大鼠心肌细胞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P>0.05)。结 论1.纳摩尔级别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酮即可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2.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机制之一可能是干扰细胞周期。3.雷公藤内酯酮抑制U937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与下述一条或几条通路相关(MAPK signaling pathway、FoxO signaling pathway、p53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mTOR signaling pathway)。4.雷公藤内酯酮诱导SHI-1细胞凋亡可能与NF-κB相关通路有关。5.雷公藤内酯酮对正常大鼠心肌细胞H9C2无明显毒副作用。
孟原[2](2021)在《雷公藤内酯酮通过调节离子跨膜运输抑制膀胱癌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化疗在膀胱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抗膀胱癌药物仍普遍存在靶向性差、全身毒性等问题,长期以来限制了药物疗效的发挥和使用。膀胱癌表现出的多药耐药已成为肿瘤复发、转移甚至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膀胱癌治疗中最常见、最难克服的问题。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对膀胱癌疗效不明显,从天然物质中寻找有效成分成为抗膀胱癌药物开发的重要发展策略。本实验通过研究雷公藤内脂酮对膀胱癌T24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膀胱癌中的抗肿瘤机制。方法1.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脂酮作用于膀胱癌T24和5637细胞72h后细胞的增殖检测;2.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脂酮作用于膀胱癌T24细胞72h后细胞的凋亡率;3.Transwell迁移小室检测雷公藤内脂酮对T24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R NA-seq检测:将T24细胞培养于含有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酮(0,30 n M)培养基中72h后,提取RNA,对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STAR软件将预处理序列与人的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5.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DESeq2软件对不同样本组之间筛选差异表达的已知基因,满足p-value≤0.05和大于等于2倍差异表达范围筛选两组之间的差异基因。结果1.CCK-8法实验结果表明,雷公藤内脂酮可明显抑制膀胱癌T24和5637细胞增殖,并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呈浓度依赖关系。2.流式细胞仪检测0-30n M雷公藤内脂酮作用膀胱癌T24细胞72h后,发现15n M雷公藤内酯酮就可以显着促进T24细胞凋亡(P<0.01),并且凋亡程度与雷公藤内酯酮浓度呈正相关。3.雷公藤内酯酮可以抑制T2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且随着雷公藤内酯酮浓度增大,抑制T24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4.我们对雷公藤内酯酮刺激前后的膀胱癌细胞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随后,我们通过cluster分析对雷公藤内酯酮刺激组的3个样品和对照组的3个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刺激组和对照组被分别聚类到两组,提示本实验具有很好的重复性。5.对雷公藤内酯酮刺激后表达发生改变的4885个差异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可以影响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离子跨膜运输,离子转运,调控细胞增殖等与我们观察到的表型一致。我们还对差异基因进行了pathway分析,发现雷公藤内酯酮主要是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酒精中毒,蛋白质消化吸收,细胞粘附分子等。结论本文通过研究雷公藤内酯酮对膀胱癌细胞系的影响,主要获得以下2个结论:1、在体外,15 n M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酮即可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2、雷公藤内酯酮通过同时抑制细胞增殖和调控细胞膜离子运输通道行使抵抗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李慧杰,洪坤,李晓强,刘丽,谭余庆[3](2021)在《雷公藤内酯酮的药理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的根部具有祛风除湿等功效,现多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雷公藤内酯酮是从雷公藤中提取出的二萜类小分子化合物。早期作为具有抗炎、抗生殖作用的潜力药物进行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其抗肿瘤作用尤为突出,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在纳摩尔级别的剂量下即可抑制多种肿瘤生长,具有作为广谱抗癌天然药物研发的潜质。此外,由于直接从雷公藤中提取雷公藤内酯酮得率较低、且雷公藤内酯酮水溶性较差,使得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以及抗生殖作用是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主要毒副作用之一,探究其合成、制剂以及对其进行结构修饰,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及在保持其药理活性的基础上降低毒副作用将成为研究热点。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关于雷公藤内酯酮各方面的研究以及专利,并对其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现阶段对于雷公藤内酯酮的研究虽仍处于初步阶段,但自2014年以来,关于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逐年增多,该文着重介绍雷公藤内酯酮的抗肿瘤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抗炎、免疫抑制、抗生殖等的药理作用,及其毒性、合成、结构修饰的现有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张梦利[4](2020)在《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生长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中预后最差的一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15%。由于TNBC相比其它乳腺癌类型更具侵袭性和转移性,患者治疗后三年内复发率很高。一旦发生肿瘤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缩短至不到6个月。长期以来,国内外缺乏有效的抗三阴性乳腺癌药物,成为三阴性乳腺癌转移治疗的瓶颈。因此,如何发掘有效的抗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疗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这种类型的乳腺癌细胞具有高转移性,肿瘤转移可导致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和病人死亡。三阴性乳腺癌的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异常激活有关,使它们脱离原发肿瘤部位并定居远处器官,这是造成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高转移性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证明,转录因子Twist1是诱导细胞EMT的关键基因,是肿瘤转移所必需的。Twist1在三阴性乳腺癌的过表达,促进了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且其高表达与肿瘤耐药性正相关。临床上,尚无Twist1的靶向有效药物,因此,如何有效抑制Twist1是癌症转移研究中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我们不禁设想能否从中草药宝库中发现新的抗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物质。以此为研究策略,从众多中草药中筛选出一种具有很强抗癌作用的活性单体雷公藤内酯酮(Triptonide)。但它是否具有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目前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我们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雷公藤内酯酮能否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为解决这个科学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实验研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水平、荷瘤小鼠、分子机制水平。在目前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雷公藤内酯酮能够有效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致瘤性。在细胞水平上,雷公藤内酯酮在极低浓度15 nM时,就能够显着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的细胞增殖,其中BT-549细胞的IC50(半数抑制浓度)为12.089 nM,MDA-MB-231 和 MDA-MB-468 的 IC50值分别为 15.597 nM、14.428 nM;在给予 10 nM雷公藤内酯酮作用后,两株细胞的克隆形成数减少5倍;在荷瘤小鼠体内,雷公藤内酯酮的抑瘤率高达95%,且毒副作用低。此外,雷公藤内酯酮也能够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在细胞水平,给予10nM的雷公藤内酯酮作用,可使三阴性乳腺癌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3倍以上;在荷瘤小鼠体内,雷公藤内酯酮能够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向近端肋骨的侵袭,及抑制肿瘤细胞的远端肺转移。分子机制研究表明,雷公藤内酯酮能够加快Twist1的溶酶体降解,降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内Twist1的蛋白含量;此外,雷公藤内酯酮能够降低Notch1及其下游p-NF-κB的蛋白表达。以此发挥其抗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雷公藤内酯酮能有效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致瘤性和转移性,并揭示了雷公藤内酯酮介导的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为靶向Twist1蛋白和Notch1与p-NF-κB信号通路的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新的候选药物。
何康婧[5](2020)在《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量-效-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如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类药物。与ACEI/ARB类药物单用相比,联用可增强降低蛋白尿作用,但并不能延缓肾脏疾病进展。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glycosides,TG)片是从雷公藤根中提取的总苷制成的片剂,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等,并被纳入糖尿病肾病治疗规范。但雷公藤多苷片除了具有肾脏保护和抗炎等作用,还具有肝毒性和肾毒性,临床用药方案存在争议。为此,本论文研究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量-效-毒关系,为制定临床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首先建立雷公藤多苷片中4种活性成分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其次构建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25 mg·kg-1 TG组(根据临床1 mg·kg-1·d-1剂量换算),12.5 mg·kg-1 TG组,25 mg·kg-1 TG组和50 mg·kg-1 TG组,同时设正常组;测定不同给药时间的疗效指标,如单侧肾指数(unilateral renal index,URI)、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肌酐消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cr),以及毒性指标,如内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然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肾脏和肝脏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 beta,LC3B)、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PI3K)、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glycoprotein 1,LAMP1)和 LC3 蛋 白荧光表达情况,分析其量-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及量-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测定各组大鼠体内雷公藤多苷片中4种活性成分的血药浓度,分析量-效-毒关系及其体内效毒物质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雷公藤多苷片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研究通过UPLC-Q Extractive联用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酮和雷公藤酯甲含量的方法。血浆样本处理时采用乙酸乙酯沉淀蛋白,乙腈复溶。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100 mm,1.7μm),流动相为甲醇-0.3%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柱温40℃,进样体积2μL。采用电喷雾(ESI)正离子模式进行全扫描,扫描范围200~700m/z。该方法专属性良好,内源性物质对4种成分均无明显干扰。雷公藤内酯醇在0.0125~3.2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3),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为4.580%~7.706%,8.155%~9.191%,批内、批间准确度分别为85.367%~111.538%,103.958%~107.609%;雷公藤红素在0.1719~44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81),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为3.154%~8.996%,8.572%~12.025%;批内、批间准确度分别为94.252%~114.098%,99.956%~108.576%,雷公藤内酯酮在0.00625~1.6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0),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为0.800%~9.591%,6.270%~14.162%,批内、批间准确度分别为 89.076%~107.817%,99.681%~107.311%,雷公藤酯甲在0.7656~196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为3.094%~4.152%,7.166%~10.708%,批内、批间准确度分别为98.488%~103.163%,101.429%~104.476%。各成分提取回收率在50%以上,基质效应在70%左右,稳定性RSD值在15%以内。(2)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量-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与正常组比较,给药1、2、4和8周时模型组的URI、BUN、Scr显着降低(P<0.05),Ccr显着升高(P<0.05),肾脏病理情况逐渐恶化,肾小球数量增多,肾小球增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扩张,第8周出现肾小管的空泡变性,肾脏的LC3B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I3K、Akt和mTOR表达显着升高,LAMP1和LC3蛋白表达减弱。与模型组相比,6.25 mg·kg-1 TG组第4周Scr显着降低(P<0.05),Ccr显着升高(P<0.05);第8周时BUN显着降低(P<0.05),肾脏病理情况有所改善,肾脏LC3B表达增强,PI3K、Akt和mTOR蛋白表达降低,LAMP1和LC3蛋白表达增强。50 mg·kg-1 TG组第1周Ccr显着升高(P<0.05),第2周BUN和Scr显着降低(P<0.05),Ccr显着升高(P<0.05),肾脏病理情况有所改善,但第8周时Ccr显着降低(P<0.05),且肾脏自噬活性有所降低,LAMP1和LC3蛋白表达减弱。发现50 mg·kg-1 TG组在给药早期(1、2周)、6.25 mg·kg-1 TG组在长期(4、8周)给药时,可改善肾功能指标,改善肾脏病理情况,保护肾脏。但高剂量随着时间延长,肾功能指标有所下降。雷公藤多苷片肾脏保护作用随给药剂量与时间的变化可能与影响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自噬有关。(3)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量-毒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LT和AST无明显差异,肝脏病理情况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相比,6.25 mg·kg-1 TG组ALT和AST无显着差异;12.5 mg·kg-1 TG组2周时ALT和AST显着升高(P<0.05),部分肝细胞索排列紊乱;25 mg·kg-1 TG组给药2和4周ALT和AST显着升高(P<0.05),肝细胞索逐步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50 mg-kg-1 TG组给药2、4和8周时ALT和AST显着升高(P<0.05),肝细胞索排列逐步紊乱,肝细胞肿胀,肝窦内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给药8周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C3B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PI3K、Akt和mTOR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LAMP1和LC3蛋白荧光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随着给药剂量增加,LC3B蛋白表达逐渐降低,PI3K、Akt和mTOR蛋白表达逐渐升高,LAMP1和LC3蛋白荧光表达逐渐降低,且50 mg·kg-1 TG组LC3B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PI3K、Akt和mTOR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这表明剂量大于12.5mg·kg·d-1给药2周及以上可产生肝毒性,这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自噬有关。另是否可以通过联合mTOR抑制剂,以促进自噬,减轻毒副作用,值得深入研究。(4)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及量-效-毒关系研究通过同时测定各组大鼠体内雷公藤多苷片4种活性成分的血药浓度发现,血中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内酯酮和雷公藤酯甲浓度低于定量下限,血中雷公藤红素浓度与效毒具有关联性。6.25 mg·kg-1TG组在给药4、8周可改善肾功能,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血中雷公藤红素浓度在2~4 ng·mL-1左右,12.5 mg·kg-1 TG组在给药2周产生肝毒性,血中雷公藤红素浓度为7.1 ng·mL-1;25 mg·kg-1 TG组在给药2、4周产生肝毒性,血中雷公藤红素浓度大8 ng·mL-1;50 mg·kg-1 TG组给药1、2周对肾脏产生保护作用,2、4和8周产生肝毒性,血中霄公藤红素浓度大于7 ng·mL-1。这提示雷公藤红素血药浓度可反映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效毒情况,雷公藤红素在体内安全范围大约在2~7 ng·mL-1,当血中药物浓度大于7 ng·mL-1超过2周时,肝毒性产生。本文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存在量-效-毒关系,6.25 mg·kg-1(临床剂量1 mg·kg-1·d-1)TG在给药4~8周,50 mg·kg-1 TG给药1~2周可产生肾脏保护作用;当给药剂量超过12.5 mg·kg-1,给药时间超过2周可产生肝毒性;雷公藤红素在体内安全范围大约在2~7 ng·mL-1,当血中药物浓度大于7 ng·mL-1,时间超过2周时,肝毒性产生;其效毒作用可能与雷公藤多苷片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活性有关。这提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长期用药(雷公藤多苷片)时建议使用常用剂量(1 mg·kg-1·d-1);若需根据患者机体情况调整短期内多倍量用药,建议时间不超过2周,同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防止不良反应发生。另当给药时间大于8周时,其量-效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是否可以通过联合mTOR抑制剂,以促进自噬,减轻雷公藤多苷片毒副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张滨[6](2019)在《LXRα-SREBF1-PNKP通路在胰腺癌DNA修复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胰腺癌是最难治疗的恶性肿瘤之一,被称为癌症之王。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6%,其发病率在全球中每年都在上升。胰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Ⅰ期和Ⅱ期的早期胰腺癌病人经过手术和药物治疗,患者五年生存率也低于20%;长期以来,由于对晚期(Ⅲ和Ⅳ期)胰腺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病人生存期只有3-9个月。胰腺癌的发病机制不明和缺乏有效的抗胰腺癌药物成为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显示,在胰腺癌中DNA修复有缺陷,DNA链断裂数比正常组织高8倍左右,DNA链断裂数增高引起染色体移位和增强基因突变,产生多种融合基因和癌基因,驱动肿瘤发生和恶性发展。然而,恶性肿瘤细胞中的多个经典DNA修复基因和途径被高度激活,如ATM、ATR、DNA-PK和PARP等,肿瘤细胞内DNA修复缺陷的机制尚不清楚。我们推测,在胰腺癌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的DNA修复基因或信号通路还没有被发现。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中草药抗胰腺癌药物筛选,找到了胰腺癌DNA修复缺陷的候选基因多核苷酸激酶磷酸酶(PNKP),并从胰腺癌临床病人肿瘤标本、小鼠移植瘤模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化学多个层面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我们的研究揭示:(1)PNKP在胰腺癌中异常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的分期呈负相关,即PNKP表达越低,胰腺癌分期越高,恶性程度也越高。PNKP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细胞中的DNA修复能力密切相关,其异常低表达是DNA修复的关键原因之一。(2)PNKP基因转录是受上游转录因子LXRα和SREBF1所调控的,LXRα和SREBF1在胰腺癌的表达水平都显着性地低于正常细胞。发现LXRα-SREBF1-PNKP是一条新的调控DNA损伤修复的通路,在胰腺癌DNA损伤修复中起关键作用,LXRα-SREBF1-PNKP通路功能低下是胰腺癌细胞DNA修复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3)中药单体雷公藤内酯酮(Triptonide,TN)具有很强的抗胰腺癌效应,我们鉴定出LXRα为细胞内TN的受体,TN能够与LXRα相结合,从而抑制LXRα-SREBF1-PNKP通路,使胰腺癌细胞内DNA链断裂水平不断增加,从而激活了细胞内MEKK4-MKK4-p38通路,继而使抑瘤基因P53高度激活,同时促进了抑瘤基因P21的蛋白表达,并降低了 CDK3表达水平,最终导致胰腺癌细胞有丝分裂灾难和凋亡。我们发现了新的调控胰腺癌DNA修复的LXRα-SREBF1-PNKP通路,为胰腺癌发病机制和抗肿瘤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和视角,从肿瘤细胞的薄弱环节入手,通过进一步抑制胰腺癌中原本表达偏低的LXRα-SREBF1-PNKP通路,使其DNA损伤加剧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由于正常组织细胞LXRα-SREBF1-PNKP通路活性很高,DNA链断裂水平很低,TN在抗癌有效剂量范围内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不大,起了选择性地抗癌效应。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为抗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开发抗胰腺癌药物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和新的途径,即从中医药宝库中发掘有效抗癌单体成分,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农程,王欣之,江振洲,张陆勇[7](2019)在《雷公藤对免疫系统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传统中药雷公藤是我国的一种天然植物药,其化学成分复杂,应用历史悠久,早期作为杀虫剂保护农作物,后发现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有显着疗效,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抗癌、神经保护、抗炎及免疫抑制方面都有显着的疗效,能够治愈多种疾病,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雷公藤的多种提取物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功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免疫作用,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疗效显着。雷公藤作为一种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值得深入的开发研究。在雷公藤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有关其毒性作用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对机体的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反应,极大地阻碍了临床上的使用。为更深刻全面的了解雷公藤免疫抑制作用,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现综述近几年国内外雷公藤对免疫器官、细胞、因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的进展,以及雷公藤的药理和毒性作用,为其在临床上发挥更广泛的治疗作用,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谈仕杰[8](2019)在《以Hippo-YAP信号通路为靶标的抗转移性黑色素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色素瘤是由细胞增殖失控引发的常见的皮肤肿瘤,转移性强,恶性程度高,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不断上升。过量强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是主要致瘤因素。多数恶性黑色素瘤均起源于正常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早期和非转移性的黑色素瘤一般经手术切除即可治愈,五年生存率高达93%。但黑色素瘤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生转移并进入晚期。对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国际上仍没有较好的治疗办法,病人五年生存率仅为4.6%,因此转移性黑色素瘤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转移性黑色素瘤对放疗的耐受度高,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一般的抗肿瘤药物对其均没有好的治疗效果。缺乏有效的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药物是治疗该疾病疗效欠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找到新的靶点并研发出有效的抗转移性黑色素瘤新药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近年研究表明,Hippo-YAP信号通路的异常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Hippo信号通路的上游由抑癌基因SAV1/2、MST1/2、MOB1A、LATS1/2组成,而其下游由癌基因YAP/TAZ组分组成,有趣的是,在细胞中的单个信号通路中存在两类功能截然不同的信号分子是极为罕见的。当Hippo信号通路被激活时,其上游抑癌基因SAV1/2、MST1/2、MOB1A、LATS1/2的表达上升,关键信号蛋白LATS1/2与致瘤性YAP/TAZ形成复合物后,使后者定位在细胞质,并使YAP/TAZ蛋白发生磷酸化,从而被降解,这样就消除了癌基因YAP/TAZ致瘤作用;当Hippo信号通路上游LATS1/2等缺陷时,导致癌基因YAP/TAZ游离并入核,促进多种致瘤基因高表达,从而促进肿瘤发生和进展。简而言之,Hippo信号通路在黑色素瘤细胞中的功能主要是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但在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中缺陷。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尚无针对Hippo-YAP信号通路的有效药物。因此,如何增强肿瘤细胞内Hippo信号通路中LATS1/2等抑瘤基因的抑瘤作用,抑制YAP等癌基因的致癌作用,已成为靶向Hippo信号通路靶向黑色素瘤治疗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我国,利用中草药治疗肿瘤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我们的中草药宝库是先辈们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给我们在治疗肿瘤方面提供了许多经验。根据上述科学问题,我们提出了在中草药宝库中存在激活Hippo信号通路和抗黑色素瘤的活性成分。经过对120种中草药的广泛筛选,我们发现了一种从中草药中提纯的活性成分——雷公藤内酯酮(Triptonide),其对多种肿瘤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毒性较低。在本研究中我们意外地发现,雷公藤内酯酮具有很强的和选择性地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作用,且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56 nM)远低于其他肿瘤,有趣的是,它对正常人皮肤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细胞生物学研究显示,雷公藤内酯酮能使黑色素瘤细胞胞体变大,增殖减少,凋亡增加,还能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更重要的是,雷公藤内酯酮能在小鼠体内有效地抑制黑色素瘤转移。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科学问题:雷公藤内酯酮是否通过激活Hippo信号通路来抑制黑色素瘤转移?鉴于Hippo信号通路在黑色素瘤中的异常,我们大胆地提出来一个科学假设:雷公藤内酯酮通过激活Hippo信号通路上游的肿瘤抑制因子,抑制其下游癌基因YAP,从而达到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的作用。我们的分子机制研究揭示,雷公藤内酯酮作用于黑色素瘤细胞后,抑瘤性Hippo信号通路增强,特别是SAV1、LATS1等抑癌基因表达上升。随后我们检测了在雷公藤内酯酮作用后黑色素瘤细胞内Hippo信号通路下游最终端效应分子YAP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雷公藤内酯酮不影响YAP的基因转录,Western blotting揭示,雷公藤内酯酮能显着促进YAP发生溶酶体降解,降低肿瘤细胞中YAP的蛋白水平,从而减少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此外,我们还发现在雷公藤内酯酮作用后p-AKT蛋白含量也明显下降。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了雷公藤内酯酮能选择性激活Hippo信号通路中抑癌组分SAV1和LATS1,促进其下游YAP蛋白发生溶酶体降解,同时降低p-AKT的蛋白水平,抑制其下游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达到抑制黑色素瘤转移的目的。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继承和发扬中药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与候选药物。
向淑芬[9](2019)在《雷公藤内酯酮通过促进Notch1蛋白降解抑制胃癌的生长和转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世界上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三大恶性肿瘤,仅2018年,全世界就有大约一百多万的新增胃癌病例,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8.3万多人次。在中国,胃癌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们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来治疗胃癌,但由于胃癌生长快,大多数胃癌患者被诊断时已是晚期,发生了转移,多种抗癌药物对其疗效不佳。到目前为止,胃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仍低于40%,转移性胃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仅28%。因此,如何研发出抑制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有效药物是国内外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胃癌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且与多种促瘤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有关,其中,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对于促进胃癌干细胞的干性和增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促进胃癌生长和转移。Notchl是Notch家族最主要的受体之一,是一种跨膜蛋白,处于Notch信号通路的上游,其在促进胃上皮细胞向胃癌细胞的化生转变以及胃癌的恶性进展和转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Notch1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粘膜中均有表达,但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在胃癌细胞中呈现异常激活状态。Notch1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低、TNM分期和患者预后差密切相关。Notch1在细胞膜上被切割后即入核,入核后可以增加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活性,NF-κB的激活可导致下游多种致瘤基因表达;此外,Notch1入核以后还能激活致瘤性的RelA家族转录因子(RelA family transcription factor,RBPJ),从而促进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化疗耐药性和抗细胞凋亡,最终使肿瘤细胞永生化和导致肿瘤恶性进展。由此可见,Notch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今以Notchl为靶点的抗胃癌药物较少,临床上尚缺乏以Notchl为靶标的有效抗癌药物。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胃癌细胞中Notch1信号通路成为抗胃癌研究中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从分子、细胞和体内动物模型三个水平研究了雷公藤内酯酮(Triptonide,TN)降低胃癌细胞中Notch1蛋白水平、抑制胃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细胞学研究揭示,雷公藤内酯酮在10nM的剂量下就可以有效的抑制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致瘤性、迁移和侵袭。小鼠荷瘤实验显示,雷公藤内酯酮可高效的抑制小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抑瘤率甚至高达100%;此外,雷公藤内酯酮还能抑制小鼠体内胃癌的转移。分子机制研究揭示,雷公藤内酯酮通过泛素化途径促进Notch1蛋白的降解,从而显着降低Notch1下游RelA家族转录因子RBPJ的蛋白水平,同时通过降低核因子κB激酶(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kinase,IKK)分子中的催化亚基 IKK α 和 IKKβ水平,抑制Notch1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进而抑制Notch1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雷公藤内酯酮在很低的剂量下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Notch1蛋白而有效抑制胃癌的生长和转移,从而显着降低其下游的促瘤转录因子RBPJ和NF-κB水平,进而抑制Notch1信号通路,提供了以Notch1为靶标的胃癌治疗新策略和新的候选药物。
雷旭杰[10](2018)在《基于骨代谢水平对断藤益母汤治疗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炎性关节疾病,累及全身中小关节,因关节滑膜增生导致关节肿痛,最终导致骨破坏和关节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致残性疾病。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同时存在骨代谢异常情况。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筋伤骨损”是其重要病理改变。断藤益母汤是本院风湿病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验方,方中昆明山海棠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君药;续断补肝肾、强筋骨,为臣药;益母草功擅活血通脉,利湿消肿,二者并能拮抗君药之生殖毒性,以达增效减毒之目的。全方共奏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化瘀通络之功,能有效改善痹症患者病情。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老年RA患者在为期24周的疗程中服用断藤益母汤对于骨代谢水平和骨密度的改善情况以及疗效观察,并对实验室理化检测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探讨其改善RA患者骨代谢水平及骨保护作用的部分作用机理,并定期观察患者血液系统及肝肾功能的用药安全性信息,为断藤益母汤应用于临床治疗RA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计61例。试验组患者予口服中药汤剂断藤益母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口服甲氨蝶呤片进行治疗,每次10mg,每周1次。对照组和试验组疗程均为24周。分别于基线期、入组第6周、入组第12周、入组第24周这4个时间点检测患者的血清ESR及CRP水平。分别于基线期、入组第24周这2个时间点检测患者的血清骨代谢物检测指标CTX-Ⅰ和PⅠNP水平,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对患者L1~4区域的骨密度值(BMD)进行测定,并通过公式换算T-Score(T值)和Z-Score(Z值);检测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IL-17、TNF-α、IL-6及IL-1水平以及抗CCP水平。在疗程中密切观察及检测患者的安全性指标,观察内容包括:受试者一般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等,皮肤黏膜及消化道反应等;检测指标内容包括:血常规检查和肝肾功能检查。将入组RA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肾虚证型和非肾虚证型,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中符合肾虚证型的患者比较其中医证候改善、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值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发现断藤益母汤能降低RA患者CTX-Ⅰ水平,对比MT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能升高PⅠNP水平,对比MTX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断藤益母汤在改善RA骨吸收指标上的疗效要优于MTX,在改善RA骨形成指标上疗效与MTX相当。断藤益母汤在调节骨代谢CTX-Ⅰ/PⅠNP比值上作用优于MTX,两组的RA患者骨密度水平BMD、Z-score及T-score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未显示差异,但治疗后组间对照断藤益母汤组BMD优于MTX对照组。显示断藤益母汤可能通过降低局部关节炎症和改善全身骨代谢两种途径影响骨平衡,而在改善全身骨代谢方面优于MTX。断藤益母汤能改善RA患者DAS28评分,疗效优于MTX;在改善RA患者关节压痛水平上疗效显着优于MTX,在改善患者关节肿痛水平上疗效与MTX相当;能降低患者ESR、CRP水平,与MTX疗效相当。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CCP水平都有所下降,但两组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IL-17、TNF-α、IL-6及IL-1水平均在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NF-α、IL-6的改善程度优于MT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断藤益母汤在降低部分炎性因子水平上疗效优于MTX。比较两组RA患者中肾虚证型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改善、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值改善情况,发现断藤益母汤在为期24周的疗程中对于中老年肾虚证型RA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优于MT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断藤益母汤在为期24周的疗程中对于RA肾虚证型患者骨代谢指标CTX-Ⅰ水平、PⅠNP水平和CTX-Ⅰ/PⅠNP比值水平具有显着改善作用,作用优于MTX,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断藤益母汤能显着改善肾虚证型RA患者BMD水平,其作用优于MT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除了与昆明山海棠具有抗风湿、改善病情有关的作用外,还可能与断藤益母汤中续断和益母草能切合中老年RA患者肾虚病机,从而可以改善骨平衡有关。由此也提示应用昆明山海棠为主药治疗RA应该结合辨证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对本次研究的用药安全性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液系统严重不良反应,有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两组患者肾功能检查均未见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有个别患者出现胃脘部不适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藤益母汤能够有效改善RA患者病情活动度,改善关节压痛和肿痛症状,降低机体炎症水平,并能改善RA患者骨平衡,对机体骨密度水平有提高作用,进而可预防RA骨质疏松、并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其中对于肾虚证型RA患者的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值改善作用都更为显着,可能与断藤益母汤组方药物配伍切合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主要中医病机有关。本课题的创新点:1.选择肾虚证型较多的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断藤益母汤对于肾虚型、非肾虚型RA患者骨代谢影响,探讨昆藤益母汤组方意义以及辨病辨证结合的优势。结果显示断藤益母汤改善肾虚型患者骨平衡更为有效,提示昆明山海棠配伍续断、益母草更为切合肾虚型中老年患者病机,也提示专方治疗结合辨证治疗更有优势。2.以骨代谢指标CTX-Ⅰ、PⅠNP、CTX-Ⅰ/PⅠNP比值同时结合骨密度检测,观察断藤益母汤对于RA患者的骨代谢影响。结果显示断藤益母汤改善骨代谢优于MTX,同时提示断藤益母汤并非单纯通过控制关节局部炎症、骨破坏来改善骨平衡,可能还通过改善全身的骨代谢水平来影响机体骨平衡。3.以多个炎症因子IL-17、TNF-α、IL-6及IL-1结合DAS28观察断藤益母汤治疗中老年RA患者疗效,结果断藤益母汤组DAS28、TNF-α、IL-6的改善程度优于MTX组,显示断藤益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
二、雷公藤内酯酮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公藤内酯酮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雷公藤内酯酮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文献综述 雷公藤内酯酮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概述 |
前言 |
实验材料 |
1. 细胞株 |
2. 药品与试剂 |
3. 仪器与设备 |
实验方法 |
1. 受试药物与试剂的配制 |
2. MTT法检测TN对白血病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 |
3. 周期 |
4. Annexin和PI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
5. Weste Bolting分析相关蛋白表达 |
6. RNA-seq |
7. qRT-PCR |
8.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第一部分 TN诱导U937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TN影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的增殖活性 |
2. TN将U937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 |
3. TN对U937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RNA-seq |
5. qRT-PCR |
第二部分 TN诱导SHI-1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TN影响SHI-1细胞的增殖活性 |
2. TN减少SHI-1细胞中S期细胞的比例 |
3. TN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TN对SHI-1细胞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三部分 TN抑制NB4细胞增殖及其作用机制 |
1. TN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的增殖活性 |
2. TN诱导NB4细胞凋亡 |
第四部分 TN对正常大鼠心肌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 |
TN对正常大鼠心肌细胞H9C2的毒性作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申请专利 |
致谢 |
(2)雷公藤内酯酮通过调节离子跨膜运输抑制膀胱癌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雷公藤内脂酮的抗癌作用及分子机制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3)雷公藤内酯酮的药理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
1.1 抗肿瘤作用 |
1.1.1 调控细胞周期 |
1.1.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1.1.3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侵袭 |
1.1.4 影响肿瘤微环境 |
1.1.5 影响非编码RNA |
1.1.6 其他 |
1.2 抗炎作用 |
1.3 抗生育作用 |
1.4 免疫抑制作用 |
1.5 其他作用 |
2 TN的毒性 |
3 TN的化学合成及结构修饰 |
4 结语与展望 |
(4)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生长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三阴性乳腺癌的高转移性和高致死率 |
2、国内外缺乏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药物 |
3、雷公藤内酯酮的抗肿瘤研究 |
4、本课题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策略 |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1、细胞系 |
2、主要试剂 |
3、主要抗体 |
4、主要仪器 |
二、方法 |
1、主要试剂的配制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一、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致瘤性 |
1.1、雷公藤内酯酮显着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 |
1.2、雷公藤内酯酮显着降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致瘤性 |
1.3、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原位移植瘤的生长 |
二、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转移 |
2.1、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 |
2.2、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侵袭 |
2.3、雷公藤内酯酮显着抑制体内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 |
2.4、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原位移植瘤的肺转移 |
三、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机制 |
3.1 、雷公藤内酯酮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Twist1蛋白降解 |
3.2、雷公藤内酯酮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Twist1蛋白降解机制 |
3.3、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致瘤性相关信号通路 |
讨论 |
1、雷公藤内酯酮能够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及其意义 |
2、雷公藤内酯酮降解Twist1及其意义 |
3、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Notch1信号通路及其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wist1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5)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量-效-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雷公藤多苷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
1.1 药理作用 |
1.2 毒理作用 |
1.3 减毒机制研究 |
1.4 小结与讨论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基于白噬途径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1 自噬 |
2.2 中药防治DN相关的自噬机制 |
2.3 小结与讨论 |
2.4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雷公藤多苷片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量-毒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及量-效-毒关系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总结与讨论 |
1 总结 |
2 讨论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LXRα-SREBF1-PNKP通路在胰腺癌DNA修复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胰腺癌DNA损伤修复缺陷的困惑 |
2、多聚核苷酸激酶磷酸酶(PNKP)在DNA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
3、胰腺癌DNA损伤修复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方法 |
三、结果 |
第一部分、PNKP在恶性肿瘤中低表达与DNA修复缺陷有关 |
1.1、PNKP在腴腺癌中表达低于正常组织 |
1.2、PNKP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低于正常水平 |
1.3、PNKP在肤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中起关键作用 |
第二部分、LXRA-SREBF1-PNKP通路在胰腺癌DNA修复中起关键作用 |
2.1、SREBF1是调控PNKP表达的上游转录因子 |
2.2、LXRa是调控SREBF1和PNKP表达的转录因子 |
第三部分、TN通过抑制LXRA-SREBF1-PNKP通路增加细胞DNA损伤 |
3.1、中药单体雷公藤内酯酮能够选择性诱导胰腺癌细胞DNA损伤 |
3.2、雷公藤内酯酮通过与受体LXRa蛋白结合调控LXRa-SREBFl-PNKP通路 |
3.3、雷公藤内酯酮抑制胰腺癌细胞内SREBF1和PNKP基因转录 |
第四部分、雷公藤内酯酮抗胰腺癌作用及其机制 |
4.1、雷公藤内酯酮在体内外显着抑制胰腺细胞致瘤性 |
4.2、雷公藤内酯酮通过诱导DNA损伤促进狭腺癌细胞有丝分裂灾难和;周亡 |
四、讨论 |
1、LXRA-SREBF1-PNKP通路对胰腺癌DNA损伤修复至关重要 |
2、从肿瘤细胞DNA修复入手开发新的靶向肿瘤治疗药物和方法 |
3、LXRA-SRBEF1-PNKP通路在抗癌治疗中的广泛意义和启发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7)雷公藤对免疫系统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雷公藤对免疫器官的作用 |
2 雷公藤对免疫细胞的作用 |
2.1 对T细胞影响 |
2.2 对B细胞影响 |
2.3 对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 影响 |
2.4 对其他免疫细胞的影响 |
3 雷公藤对免疫因子的作用 |
3.1 细胞因子 |
3.2 趋化因子 |
3.3 黏附分子 |
3.4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
4 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 |
4.1 影响NF-κB因子 |
4.2 活化蛋白1 (activator protein 1, AP-1) |
4.3 影响EP2-PKA信号通路 |
4.4 影响JNK-MAPK通路 |
5 结语和展望 |
(8)以Hippo-YAP信号通路为靶标的抗转移性黑色素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逐年提升 |
2. Hippo-YAP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3. 抗黑色素瘤药物的研究现状 |
4. 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面临的挑战 |
5.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
6. 本研究的科学设想与前期研究基础 |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1. 细胞系 |
2. 主要实验药物 |
3. 主要试剂 |
4. 主要仪器 |
5. 主要抗体 |
二、方法 |
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主要实验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中草药单体雷公藤内酯酮在体内能显着抑制黑色素瘤生长和转移 |
1. 雷公藤内酯酮能高效抑制高转移性人黑色素瘤细胞C8161-venus的体内移植瘤的生长 |
2. 雷公藤内酯酮能高效抑制小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且对小鼠毒性较小 |
3. 雷公藤内酯酮能高效抑制小鼠体内黑色素瘤细胞的肺转移 |
第二部分、雷公藤内酯酮能在体外抗黑色素瘤生长和转移的细胞学机制 |
1. 雷公藤内酯酮能选择性抑制人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 |
2. 雷公藤内酯酮能高效降低高转移性人黑色素瘤细胞C8161的体外致瘤性 |
3. 雷公藤内酯酮能高效降低低转移性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的体外致瘤性 |
4. 雷公藤内酯酮选择性诱导人黑色素瘤细胞发生细胞肿胀 |
5. 雷公藤内酯酮选择性诱导人黑色素瘤细胞发生凋亡 |
6. 雷公藤内酯酮对人黑色素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没有影响 |
7. 雷公藤内酯酮有效地降低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能力 |
8. 雷公藤内酯酮有效地降低黑色素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
第三部分、雷公藤内酯酮抗黑色素瘤细胞生长与转移的分子机制 |
1. 雷公藤内酯酮在人黑色素瘤细胞内增强Hippo信号通路上游抑瘤基因表达 |
2. 雷公藤内酯酮促进致瘤性YAP蛋白降解 |
3. 雷公藤内酯酮对YAP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无影响 |
4. 雷公藤内酯酮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YAP |
5. 雷公藤内酯酮在黑色素瘤细胞中降低p-AKT的蛋白水平 |
讨论 |
1. 雷公藤内酯酮对人黑色素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 |
2. 雷公藤内酯酮在人黑色素瘤细胞内通过激活Hippo信号通路上游抑瘤基因降低下游致瘤性YAP蛋白含量 |
3. 雷公藤内酯酮降低黑色素瘤细胞中p-AKT的蛋白水平 |
4. 本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
小结 |
1. 本研究揭示雷公藤内酯酮具有很强的抗转移性黑色素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
2. 揭示雷公藤内酯酮抗黑色素瘤的细胞学机制 |
3. 阐述雷公藤内酯酮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分子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 YAP/TAZ与肿瘤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获奖情况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9)雷公藤内酯酮通过促进Notch1蛋白降解抑制胃癌的生长和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癌是全球致死人数第三的恶性肿瘤 |
2、胃癌的转移是造成胃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
3、Notch1蛋白和Notch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生长和转移 |
4、雷公藤内酯酮的抗肿瘤研究 |
5、本课题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策略 |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 |
1、细胞系 |
2、主要试剂 |
3、主要抗体 |
4、主要仪器 |
二、方法 |
1、主要试剂的配制 |
2、主要实验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 雷公藤内酯酮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和转移 |
1、雷公藤内酯酮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2、雷公藤内酯酮抑制胃癌细胞的致瘤性 |
3、雷公藤内酯酮将胃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 |
4、雷公藤内酯酮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5、雷公藤内酯酮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 |
6、雷公藤内酯酮抑制小鼠体内胃癌细胞的肺转移 |
第二部分 雷公藤内酯酮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
1、雷公藤内酯酮降低胃癌细胞中Notch1的蛋白水平 |
2、雷公藤内酯酮促进胃癌细胞内Notch1蛋白的泛素化降解 |
3、雷公藤内酯酮能降低胃癌细胞中Notch1下游的重要蛋白水平 |
讨论 |
1、雷公藤内酯酮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转移 |
2、雷公藤内酯酮靶向Notch1并促进Notch1蛋白的降解 |
3、雷公藤内酯酮抑制Notch1下游重要转录因子的活性 |
4、本研究的意义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Notchl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10)基于骨代谢水平对断藤益母汤治疗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痹症的源流 |
1.1.1 痹症的命名 |
1.1.2 痹证的病因病机 |
1.1.3 痹证的治疗 |
1.2 中药雷公藤及相关制剂作用机理研究 |
1.2.1 类皮质激素作用 |
1.2.2 对滑膜细胞的影响 |
1.2.3 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
1.2.4 对T细胞因子的影响 |
1.2.5 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 |
1.2.6 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
1.2.7 对细胞因子系统的影响 |
1.2.8 对关节炎血管生成的影响 |
1.2.9 对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
1.2.10 对趋化因子的影响 |
1.2.11 对RANKL/RANK/OPG系统的影响 |
1.2.12 对炎症介质的影响 |
1.3 雷公藤及相关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应用进展 |
1.3.1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3.2 昆藤通痹合剂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3.3 断藤益母汤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3.4 断藤益母汤的副作用研究进展 |
1.4 骨代谢标志物在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和临床研究综述 |
1.4.1 BTM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
1.4.2 BTM可用于RA病情活动和预后判断 |
1.4.3 BTM可用于RA治疗的疗效评价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患者纳入 |
2.2 临床研究方法 |
2.2.1 患者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病情改善评价 |
2.2.4 实验室指标 |
2.2.5 安全性观察 |
2.2.6 统计学方法 |
2.2.7 技术路线图 |
2.3 结果 |
2.3.1 试验完成情况 |
2.3.2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3.3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肾虚证型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 |
2.3.4 试验组与对照组DAS28(CRP)评分与RA活动度分级比较 |
2.3.5 两组疾病活动指标观察 |
2.3.6 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观察 |
2.3.7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观察 |
2.3.8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指标观察 |
2.3.9 临时合并用药情况 |
2.3.10 安全性情况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RA患者存在骨代谢异常 |
3.2 断藤益母汤能改善RA患者骨平衡 |
3.3 断藤益母汤能降低RA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
3.4 断藤益母汤能缓解RA患者病情 |
3.5 断藤益母汤改善肾虚型患者骨代谢作用机理探讨 |
3.6 断藤益母汤安全性研究分析 |
3.7 本课题存在问题与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雷公藤内酯酮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雷公藤内酯酮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李慧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雷公藤内酯酮通过调节离子跨膜运输抑制膀胱癌的机制[D]. 孟原.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3]雷公藤内酯酮的药理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李慧杰,洪坤,李晓强,刘丽,谭余庆.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6)
- [4]雷公藤内酯酮抑制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生长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D]. 张梦利. 苏州大学, 2020(02)
- [5]雷公藤多苷片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量-效-毒关系研究[D]. 何康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LXRα-SREBF1-PNKP通路在胰腺癌DNA修复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干预研究[D]. 张滨. 苏州大学, 2019(04)
- [7]雷公藤对免疫系统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农程,王欣之,江振洲,张陆勇.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6)
- [8]以Hippo-YAP信号通路为靶标的抗转移性黑色素瘤研究[D]. 谈仕杰. 苏州大学, 2019(04)
- [9]雷公藤内酯酮通过促进Notch1蛋白降解抑制胃癌的生长和转移[D]. 向淑芬. 苏州大学, 2019(08)
- [10]基于骨代谢水平对断藤益母汤治疗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D]. 雷旭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