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动物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转基因动物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一、转基因动物技术可造福人类(论文文献综述)

吴腾[1](2020)在《利用CIRCLE-seq检测CRISPR/Cas9在牛胎儿成纤维细胞中脱靶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细菌获得性免疫系统中II型CRISPR(clustered,regularly interspaced,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系统的CRISPR/Cas9核酸酶做为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CRISPR/Cas9技术主要依靠单向导RNA(single-guide RNA,sg RNA)与基因组序列的碱基互补配对实现精准基因编辑,但是该识别模块对于碱基的错配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从而导致脱靶效应(off-target effects)。脱靶效应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该技术的应用,尤其在转基因动物生产方面会引起基因组的插入和缺失(insert and deletes,indels)、癌症的发生和转基因动物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对CRISPR/Cas9技术脱靶效应的检测和评估也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首先使用在线预测工具Zi Fi T和Cas-OFFinder在牛ROSA 26基因座中初步筛选出全基因组范围内潜在脱靶位点最少的sg RNAs序列,然后利用CIRCLE-seq的方法对不同的sg RNAs在对应位点的脱靶活性进行检测,以期全方位评估CRISPR/Cas9技术在转基因牛培育过程中的脱靶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牛ROSA 26基因座内潜在打靶位点体外切割效率检测。利用Cas-OFFinder在牛ROSA 26基因座上筛选出11、34和45号位点,并设计对应的sg RNAs。将Cas9-sg RNAs复合物与体外扩增的靶位点序列共孵育,通过凝胶电泳成像与灰度分析检测不同靶位点的切割效率。结果表明各打靶位点上的切割效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11号位点切割效率最高,其次是34号位点,45号位点无明显的切割作用。2.牛基因组片段化与环化及CRISPR/Cas9体外切割反应。为了保证基因组片段化效果,本研究采用微球菌核酸酶、接触式超声仪和非接触式超声仪对基因组进行片段化处理,并对比了这三种途径的打断效率和重复性。结果表明在超声循环数固定为9次的条件下,非接触式超声仪的打断效率和重复性最高,可以将最佳浓度的牛基因组样品(120 ng/μL)处理为300~500 bp DNA片段。随后通过连接反应为片段化DNA添加具有回文序列的接头,经由系列酶促反应使其环化。最后将环化基因组片段与sg RNAs共孵育,并利用PCR扩增与Sanger测序鉴定靶位点环化及切割效果,最终得到了可用于后续自建库的样品。3.CIRCLE-seq自建库及测序结果基因打靶验证。通过设置Adapter和Input DNA的摩尔比梯度,探究最佳的自建库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对于100 ng~500 ng的Input DNA,Adapter:Input DNA摩尔比为100:1时可达到最好的建库效果。通过使用Qubit荧光定量和q PCR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及时监测测序接头连接反应和文库扩增反应的进行。基于CIRCLE-seq结果,通过基因打靶阳性克隆筛选与统计,验证了11号位点实际打靶效率最高,证明该方法可用于建立转基因牛生产中脱靶效应的评估标准。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CIRCLE-seq技术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该方法首次被应用于牛的ROSA 26基因座上的脱靶效应检测,这对提高抗病转基因牛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的基因打靶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刘宇,赵春江[2](2018)在《让转基因动物造福人类》文中研究指明转基因动物是指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动物。每个生物个体都有一套自己的基因组,不是自己的那就是外源了。那么,外源基因是怎么整合到动物体内的呢?显微注射是很常用的一个方法,操作者利用极细的玻璃微量注射针,将外源基因片段

刘新峰[3](2016)在《基于fat—1转基因牛的自身安全评价》文中指出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但人体自身不能合成n-3 PUFAs。自1997年,Spychalla等在线虫中获得了一个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t-1,多种富含n-3 PUFAs的fat-1转基因动物相继被研制成功,使这些转基因动物的产品为人类提供必需的n-3 PUFAs成为了可能。随着fat-1转基因家畜的大量出生,涉及转基因家畜的生物安全成为了人类倍受关注的问题,其中转基因家畜自身健康是生物安全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截止目前,转基因家畜自身健康和安全的评价虽已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多局限于动物健康的某个方面,系统而全面评价转基因家畜自身健康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最终获得了3头成活的fat-1转基因牛,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了其中一头转基因牛的fat-1因整合在16号染色体的15726078bp处。通过对3头fat-1转基因牛在血液生化水平、基因漂移、自身基因表达变化、血浆蛋白表达变化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的系统分析,发现fat-1基因的转入对转基因牛的脂类代谢、免疫、心血管系统、抗应激等方面均表现出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对于建立转基因家畜,特别是转基因大家畜的自身安全评价体系,为获得健康、安全的转基因家畜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at-1转基因牛的生产及常规分析通过转基因及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CNT)获得了9头犊牛,6头犊牛被鉴定为fat-1转基因阳性牛,脂肪酸检测证实了fat-1基因的转入可以提升牛体内n-3PUFAs的含量,降低n-6 PUFAs的含量。血液生化水平检测,发现fat-1基因的转入显着降低了犊牛ALT及成年牛AST、GLU、TC和LDL-C的水平。常规PCR检测转基因牛肠道粪便、圈舍中土壤及其周围200 m各方位土壤微生物,均未发现有fat-1基因的存在。2.fat-1转基因牛整合位点分析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fat-1转基因牛(FD006)进行了外源基因整合位点分析,结果表明fat-1基因整合在牛16号染色体的15726078bp处,且为单拷贝,根据测序获得的插入位点及其附近reads的结果分析,显示FD006为杂合子转基因牛,PCR的验证结果证实了fat-1基因确实插入了牛16号染色体的15726078 bp处,而且确实为杂合子转基因牛。本研究为转基因牛的整合位点分析、外源基因定点整合以及稳定表达等研究提供了技术路线与理论依据。3.fat-1转基因牛基因表达变化研究为分析fat-1基因的转入对牛基因表达的影响,提取fat-1转基因牛和野生型牛血液的总RNA,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表明,有2042个基因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其中797个基因在fat-1转基因牛中是上调表达的,其余1245个基因则下调表达。基于2042个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90个GO Terms被显着富集,这些GO Terms主要与机体的脂类代谢、细胞行为、免疫及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其中8个GO Terms中包含了36个发生显着变化的脂类代谢关键基因。KEG G富集分析进一步获得了与脂类代谢,特别是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密切相关的“PPAR signaling pathway”代谢通路。应用Real-time PCR对芯片检测获得的16个脂类代谢关键基因进行验证,证实了芯片获得的结果是可信的。综合以上结果,发现fat-1基因的转入引起了牛自身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基因在机体的脂类代谢、免疫、神经发育等生物学通路表现出调节作用。4.fat-1转基因牛血浆蛋白组学研究利用2D-双向电泳及质谱检测技术对fat-1转基因牛血浆蛋白组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5个血浆差异蛋白被鉴定;对这15个差异蛋白及其互作蛋白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机体的脂类代谢、免疫、应激、神经发育和血液凝固等生物学通路的调节;在18个重要的脂类代谢生物学通路中,有12个通路都富集到了APOA1,表明fat-1基因参与对脂类代谢的调控可能与APOA1有密切关系;血浆APOA1检测发现,转基因牛血浆中APOA1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牛,其表达水平与LDL-C高度负相关(r==一0.90),与HDL-C/TC比值存在显着正相关(r=0.69)。综合以上结果,与野生型牛比较发现,fat-1基因的转入使牛血浆中的一些蛋白表达发生了变化,并发现fat-1基因可能会介导APOA1的表达参与转基因牛脂类代谢的调控。5.fat-1转基因牛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3头fat-1转基因牛和3头野生型牛的直肠粪便进行了基于16s rDNA V4可变区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牛和野生型牛共获得9714个OTUs的分类,转基因牛的OTUs分类(8907个)明显少于野生型牛(9488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转基因牛的Chao和Shannon指数均显着低于野生型牛(p<0.05)。进一步的分析发现,fat-1基因的转入也改变了牛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表达丰度。其中物种注释丰度比较发现,转基因牛与野生型牛间有3个门(广古菌门、变形菌门、螺旋体门),9个属(紫单胞菌属、拟杆菌属、甲烷短杆菌、密螺旋体属、梭菌属、毛螺菌属、罗氏菌属、消化球菌属、丁酸弧菌属)存在物种丰度差异(p<0-05)。结合肠道菌群的组成、物种丰度比较结果及血糖、血脂生化检测结果,发现Dorea、 Roseburia、Succinivibrio和Alistipes与血糖、血脂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也发现与应激有关的Odoribacte r菌属在转基因牛肠道中显着降低。综合本研究结果表明,fat-1基因的转入改变了牛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及表达丰度,发生变化的菌属主要与宿主的糖、脂代谢以及机体的抗应激有关,推测fat-1基因的转入可能会通过改变牛肠道菌群的组成或表达丰度参与机体脂类代谢调控的潜在机制。

马斌斌[4](2013)在《转EGFP基因小鼠的制备及原核注射卵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认为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是目前常用于转基因小鼠制作的技术方法,该技术对于多种基因功能的快速分析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原核注射制备转基因动物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ApaL I和Mlu I对质粒pEGFP-C1进行双酶切得到的含CMV启动子和EGFP编码区的DNA片段进行原核注射,然后将正常卵裂且表达EGFP的2-细胞胚胎经输卵管壁穿刺进行胚胎移植,得到46只新生仔鼠,其中11只为转基因阳性。初步建立了制作转基因小鼠的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技术平台。同时,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免疫荧光技术对原核注射后昆白小鼠受精卵到第一次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和微丝进行了定位观察,以分析原核注射对小鼠受精卵及早期发育过程中细胞骨架系统的影响。对原核注射后昆白小鼠受精卵到第一次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组装相关细胞骨架结构进行研究,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细胞骨架相关调控基因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工作内容及研究结果为:1.原核注射法制备转EGFP基因小鼠采用DBA/2公鼠与C57/BL6母鼠交配获得的B6D2F1为供卵母鼠,供卵母鼠超排后与B6D2F1公鼠交配获得B6D2F2受精卵供原核注射。共注射859枚受精卵,注射后645枚受精卵存活,存活率75.09%;继续培养24h后有512枚胚胎发育至2-细胞,胚胎卵裂率为78.04%。将其中124枚2-细胞胚胎继续进行体外培养,最终得到70枚囊胚,囊胚发育率45.45%;胚胎荧光观察发现,EGFP目的基因在原核注射卵发育到2-细胞、4-细胞、桑椹胚和囊胚时均有表达。将另外388枚2-细胞胚胎移植到20只假孕ICR母鼠的输卵管壶腹部,1921d后确定有6只母鼠妊娠,妊娠率为30%;获得46只子代(包括移植后21d仍未分娩的1只母鼠剖宫获得的9只仔鼠),产仔率为11.86%;PCR鉴定有11只整合有EGFP目的基因,转基因整合率为23.91%。2.昆白小鼠受精卵原核注射后微管和微丝的动态变化昆白小鼠受精卵原核注射后微管和微丝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原核注射对受精卵微管网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原核期和有丝分裂的前、中期,与原核注射损伤修复及纺锤体组装相关;而对微丝网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在第一次有丝分裂开始前,并且对于受精卵皮质区域的微丝分布没有显着影响;3.昆白小鼠受精卵原核注射后纺锤体相关细胞骨架结构的动态变化昆白小鼠受精卵原核注射后纺锤体相关细胞骨架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原核注射胚胎中α-微管和微丝的重组可能与原核注射操作对原核损伤的修复有关,而γ-微管则与纺锤体的极性组装有关;并且通过Tpx2和AuroraA共同维持原核注射胚胎中有丝分裂纺锤体微管的正确组装和两极分离,Aurora B则可能是与维持原核注射胚胎的正常胞质分裂有关。

谭贝贝[5](2012)在《转基因克隆牛外源基因整合位点及拷贝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克隆动物是在获得转基因细胞系的基础上进行体细胞克隆(体细胞核移植),生产具有特定性状、特殊功能或者一定目的的克隆动物群。近十年来,转基因技术与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结合使转基因动物的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转基因克隆动物在生产人类重要的医药蛋白、培育抗病品系、异种器官移植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确定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及拷贝数是对外源基因下一步表型研究和整合机理探讨的前提条件。本实验首先分析了转人溶菌酶基因克隆牛中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及拷贝数,并分析了转基因个体整合位点的纯合性。本实验得到结果如下:1.应用TAIL-PCR、DWACP-PCR和旁侧PCR方法得到了2头转基因克隆牛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结果表明2个转基因个体中外源基因均以单一位点形式整合在受体基因组上,得到两个整合位点即4个结合片段。2.0504个体外源基因整合在牛的24号染色体的基因组克隆(NW003104566.1)中。外源基因整合造成染色体约238bp的核苷酸缺失,外源基因3′端有约3103bp核苷酸的缺失且整合位点处富含AT序列。2个整合片段的末端与拓扑异构酶I作用位点的共有序列相连。外源基因与染色体的整合连接处存在短的同源序列。3.Yun个体中外源基因整合在牛的16号染色体的基因组克隆(NW003104440.1)中,整合位点位于LOC10030基因和RGL1基因之间。外源基因的整合造成染色体约228bp的核苷酸缺失,外源基因3′端同样缺失约3103bp的核苷酸。整合位点连接处同样导致个别碱基的缺失。2个整合片段的末端与拓扑异构酶I作用位点的共有序列相连。并且外源基因与染色体的整合连接处存在短的同源序列。4.本实验以GAPDH基因为内参,采用绝对定量PCR法检测外源基因拷贝数。标准曲线为:Log2N (拷贝数) = -0. 3075△Ct+0.7421 (R2=0.9996, p<0.001),计算得到4头原代转基因克隆牛外源基因拷贝数分别为1.335883、1.234408、1.169825、1.0127,说明外源基因基本以单拷贝形式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上。5.采用整合位点5′上游和3′下游侧翼序列特异性引物与外源基因特异性引物的组合,进行旁侧PCR,分析整合位点的纯合性。检测到转基因克隆牛与野生型牛一致的侧翼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片段,表明2头转基因克隆牛均为整合位点杂合子。

耿宁[6](2011)在《我国转基因动物产业化法律监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和应用将是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其在家畜改良、医学研究尤其是药物生产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随着转基因动物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转基因动物产业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由于转基因动物技术兼具效益性与风险性,因此人们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有可能引发的风险问题应不容忽视。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现有的法律制度产生巨大冲击与挑战,从而迫使既有的法学理论、法律制度进行相应调整。我国对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与应用尚未建立起与其技术发展相适用的法律监管制度体系,现有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制度主要考虑的是转基因植物产业化的发展特点,它并不完全适合对转基因动物产业化进行监管。为推动转基因动物产业化科学发展,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因此,加强对转基因动物产业化法律监管制度的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立足于法学视角,从转基因动物研究试验与产业化应用领域两个阶段的监管展开深层次探讨。在转基因动物研究试验阶段(包括封闭实验、中问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等)的法律监管方面,本文首先对于我国现有的法律监管制度进行剖析,发现已有制度的缺陷与不足,然后确立协调监管、风险预防、分级分类的监管原则,最后以监管主体制度、安全评价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主要内容,强化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试验阶段的监管制度建设。在转基因动物的具体产业应用领域,可分为转基因动物食品生产、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三个方面。在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本文首先对于我国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制度进行解读,然后剖析现有制度的不足之处,最后在监管制度完善方面,秉承“从农场到餐桌”的监管理念,以安全评价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国家责任原则为基本监管原则,建立健全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包括管理体制、市场准入制度、安全监测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追溯与召回制度以及责任追究与损害救济制度。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监管方面,本文首先介绍我国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相关法律制度,然后分析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与现有监管制度的内在关系,明确对其进行监管的必要性,最后,在遵循“以科学为基础”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之下,按照药品生产加工、销售适用的不同环节进行具体的制度构建,主要包括药品临床前试验制度、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制度、药品注册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不良反应报告与召回制度、损害救济制度等内容。在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法律监管方面,按照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人体试验与临床应用两个发展阶段分别进行研究。在人体试验阶段,以维护受试者生命健康为核心,确立人体试验的符合伦理、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基本监管原则,建立伦理审查制度、知情同意制度、隐私保密制度、损害救济制度等;在临床应用阶段,以维护患者的人身权益为出发点,在坚持符合伦理、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原则的同时,明确技术准入、公平公正、预防与救济等临床阶段监管的特有原则,以构建临床应用的法律监管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监管主体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器官质量审查与公平分配制度、责任追究与损害救济制度等内容。本研究贯穿于转基因动物研究与试验、生产与加工、经营与销售等各个环节,为转基因动物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用的不同领域提供了全方位、具体化的制度安排,以期建立和完善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及应用的法律监管制度体系,使转基因动物研究及产业应用纳入法制化的科学发展轨道,以促进转基因动物研究应用的健康、安全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兼顾。

马孝彦[7](2011)在《转基因动物食品问题的伦理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基因动物食品是一种新兴的食品,近年来发展迅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每一种新兴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转基因动物食品也不例外,其食品安全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本文着重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转基因动物食品的研发及应用进行思考,为了使转基因动物食品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分别从伦理规约和法律规范两个方面对转基因动物食品的研发及应用提出对策性建议。第一章:转基因动物食品发展现状及伦理考量的必要性。对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动物食品的概念和发展概况做了简要概述,提出对转基因动物食品进行伦理考量的必要性。第二章:转基因动物食品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探讨因转基因动物食品的应用引起的伦理问题,包括生态伦理问题、转基因动物福利伦理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如宗教信仰、商业利益等。第三章:解决转基因动物食品问题的对策。本章阐述转基因动物食品应用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不伤害原则、尊重原则、生态效益原则、预防原则、自主原则,提出应该加强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性评价与监督制度,并从道德控制和法律控制两个方面分析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规约的具体措施。

索郎拉姆[8](2011)在《转基因技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动物转基因技术是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胚胎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利用该技术,人类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去改变动物的遗传组成,提高动物生长率,改进动物脂肪质量、动物乳品质量以及羊毛产量和品质,还可获得用于治疗或预防人类疾病的转基因生物药品等。然而,动物转基因技术仍在探索之中,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转基因动物的往往出现异常表现,身体异常,成活率和繁殖力低下;转基因动物还存在一些潜在危险,转基因移植可能加大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机会,转基因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不能确定,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伦理等问题,需要谨慎对待,必须严格执行国际转基因食品法典,整合资源,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评价办法,正确宣传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

张丽颖[9](2009)在《HCV 1b型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特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范围内约有2亿人血清呈HCV阳性,其感染率约占全球人口的2~3%,我国丙型肝炎的患病率达3.2%。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大小为9.6kb,包括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和两侧的5’、3’非编码区(NTRs)。由于HCV感染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目前除了人和黑猩猩易感外,尚没有理想的丙型肝炎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由于HCV的高变异性以及缺乏高效率的细胞培养体系和合适的HCV感染小动物模型,严重阻碍了科学家对HCV生活史、疫苗和其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为解决上述难题,本研究通过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了两个重组质粒pIRESneo-HCV、pLNCX-HCV,两个重组质粒在真核细胞上得到了有效表达。通过两种方式构建了转基因小鼠:(1)将重组质粒pIRESneo-HCV线性化后,通过显微注射的方式构建HCV全基因组的转基因小鼠;(2)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方式构建HCV全基因组的转基因小鼠。结果共获得7只F0代(3只为死胎)的转基因阳性小鼠,F0代小鼠与正常小鼠交配后共繁育27只F1代转基因小鼠,其中9只呈HCV阳性。随机抽取3只F1代转基因阳性小鼠进行了RT-PCR、血清酶类测定、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ing分析。RT-PCR检测结果显示小鼠的肝脏中有外源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了有HCV病毒蛋白的表达;ALT和AST测定结果表明了转基因阳性小鼠的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Western-bloting分析显示不但有HCV结构蛋白E2和core的表达,而且还有非结构蛋白NS5的表达;对小鼠两个世代观察发现:它们在外形、生长速度及繁育方面与正常小鼠无差异,表明HCV全基因组的导入对转基因小鼠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为HCV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及对HCV致病机理、疫苗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吴易雄[10](2008)在《转基因动物的可专利性研究》文中指出转基因动物的可专利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可专利性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和伦理基础及转基因动物的利弊进行分析,得出转基因动物不适宜授予专利权,应该提高专利权授予的门槛,确保转基因动物健康发展。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可造福人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动物技术可造福人类(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CIRCLE-seq检测CRISPR/Cas9在牛胎儿成纤维细胞中脱靶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1.1 基因编辑技术的机理与起源
        1.1.1 基因编辑技术的机理
        1.1.2 同源重组和归巢内切酶
        1.2 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1.2.1 锌指核酸酶
        1.2.2 TALE核酸酶
        1.2.3 CRISPR/Cas9
        1.2.4 碱基编辑器
        1.3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和限制
        1.3.1 人类基因靶向治疗
        1.3.2 提高动物抗病能力及生产性能
    第二章 基因编辑技术中的脱靶效应
        2.1 脱靶效应概述
        2.2 脱靶效应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2.1 脱靶效应偏差检测
        2.2.2 脱靶效应无偏差检测
        2.3 降低脱靶效应
        2.3.1 优化sgRNA
        2.3.2 改造Cas9
        2.3.3 优化Cas9/sg RNA浓度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牛基因组CIRCLE-seq反应条件优化
        3.1 材料和试剂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2 方法
        3.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2 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3.2.3 细胞裂解与基因组的提取
        3.2.4 sgRNA体外转录
        3.2.5 基因组超声打断和磁珠分选
        3.2.6 环化系列反应
        3.2.7 CRISPR/Cas9 体外切割
        3.3 结果
        3.3.1 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3.3.2 Cas9-sg RNA复合物体外切割活性验证
        3.3.3 超声条件
        3.3.4 环状DNA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CIRCLE-seq自建库与测序结果验证
        4.1 材料和试剂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2 方法
        4.2.1 文库扩增和文库定量
        4.2.2 文库质控和测序
        4.2.3 打靶效率验证
        4.3 结果
        4.3.1 磁珠浓度摸索结果
        4.3.2 文库定量结果
        4.3.3 文库质检与测序结果
        4.3.4 测序结果验证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fat—1转基因牛的自身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fat-1转基因动物及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1 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进展
        1.1.1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和发现
        1.1.2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1.1.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抗癌作用
        1.1.4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炎症和免疫反应的作用
        1.1.5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1.6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物生殖的作用
    1.2 fat-1转基因研究进展
        1.2.1 fat-1基因简介
        1.2.2 fat-1转基因在小鼠中的研究
        1.2.3 fat-1基因在家畜中的研究
        1.2.3.1 fat-1转基因猪的研究
        1.2.3.2 fat-1转基因牛的研究
        1.2.3.3 fat-1转基因羊的研究
    1.3 转基因动物生物安全评价
        1.3.1 环境安全评价
        1.3.1.1 基因水平漂移对环境的影响
        1.3.1.2 动物逃逸对环境的影响
        1.3.1.3 所谓的木马基因效应
        1.3.2 动物健康评价
        1.3.2.1 表型评价
        1.3.2.2 非表型评价
        1.3.2.3 转基因的非预期性效应
        1.3.3 食品安全评价
        1.3.3.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疑虑
        1.3.3.2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评价
        1.3.3.3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评价的主要原则
    1.4 动物福利问题
第二章 fat-1转基因牛的生产及常规分析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fat-1转基因牛外源基因整合位点分析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fat-1转基因牛基因表达变化研究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fat-1转基因牛血浆蛋白组学研究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fat-1转基因牛肠道微生物菌群研究
    引言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4)转EGFP基因小鼠的制备及原核注射卵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转基因动物技术研究概述
        1.1 转基因动物技术概述
        1.1.1 基因显微注射法
        1.1.2 病毒载体法
        1.1.3 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法
        1.1.4 胚胎干细胞介导法
        1.1.5 转基因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1.1.6 转座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法
        1.1.7 RNA 干扰技术
        1.1.8 锌指核酸酶基因打靶技术
        1.1.9 TALE 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组定点修饰技术
        1.1.10 Cas9 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
        1.2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前景
        1.2.1 转基因动物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1.2.2 转基因动物在医药生产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2.3 转基因动物技术在动物育种和畜牧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1.2.4 生产生物材料
        1.3 转基因动物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转基因动物成功率低
        1.3.2 外源基因稳定性差
        1.3.3 生物安全问题多
    第二章 体外操作卵母细胞及胚胎的细胞骨架研究概述
        2.1 细胞骨架与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
        2.1.1 微管与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
        2.1.2 微丝与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
        2.2 体外受精、孤雌激活及核移植胚胎的细胞骨架
        2.2.1 体外受精胚的细胞骨架研究
        2.2.2 孤雌激活胚的细胞骨架研究
        2.2.3 核移植重构胚的细胞骨架研究
试验研究
    第三章 小鼠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显微注射 DNA 液的准备
        3.1.3 结扎公鼠、假孕鼠的准备
        3.1.4 雌鼠超数排卵与受精卵采集
        3.1.5 原核显微注射
        3.1.6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的体外培养
        3.1.7 原核注射后 2-细胞胚胎移植
        3.1.8 外源基因的整合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注射用 DNA 片段的制备
        3.2.2 原核注射后胚胎体外培养结果
        3.2.3 胚胎移植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昆白小鼠受精卵原核注射后微管和微丝的动态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及液体
        4.1.3 小鼠超排及原核期受精卵的采集
        4.1.4 小鼠受精卵的原核注射
        4.1.5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的体外培养
        4.1.6 原核注射后 2-细胞胚胎移植
        4.1.7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微管免疫荧光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4.1.8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微丝免疫荧光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4.1.9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原核注射后胚胎发育结果
        4.2.2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中微管的动态变化
        4.2.3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中微丝的动态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昆白小鼠受精卵原核注射后纺锤体相关细胞骨架结构的动态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及液体
        5.1.3 小鼠超排及原核期受精卵的采集
        5.1.4 小鼠受精卵的原核注射及培养
        5.1.5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微管免疫荧光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5.1.6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微丝免疫荧光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5.1.7 细胞骨架基因及其调控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
        5.1.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5.1.9 统计学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中α-微管和γ-微管的动态变化
        5.2.2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中微丝的动态变化
        5.2.3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中α-tubulin, β-actin 和γ-tubulin 的表达量变化
        5.2.4 原核注射后受精卵中 Aurora A, Aurora B 和 Tpx 2 的表达量变化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转基因克隆牛外源基因整合位点及拷贝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转基因动物技术简介
        1.1.1 转基因动物研究历史
        1.1.2 转基因动物的制作方法
        1.1.3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1.2 转基因克隆动物的现状
        1.2.1 转基因克隆动物存在的问题
        1.2.2 转基因克隆动物的应用前景
    1.3 溶菌酶的研究进展
    1.4 外源基因整合位点的分析
        1.4.1 T 接头PCR (T-Linker PCR)
        1.4.2 PCR-walking
        1.4.3 双链接头PCR
        1.4.4 热不对称交互式PCR (TAIL-PCR)
        1.4.5 DW- ACPTM 法
    1.5 外源基因拷贝数的分析
        1.5.1 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
        1.5.2 Southrenblot 方法
        1.5.3 IPCR 方法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转基因克隆牛及pBC-hLY 质粒
        2.1.2 生化药品及试剂
        2.1.3 缓冲液及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5 DNA 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2.2 外源基因整合位点的克隆与分析
        2.2.3 实时定量 PCR 对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检测
        2.2.4 PCR 产物纯化、克隆和测序
        2.2.5 5′端整合位点的克隆
        2.2.6 整合位点纯合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检测结果
    3.2 外源基因整合位点鉴定结果
        3.2.1 TAIL-PCR 对0504 个体3′端整合位点的克隆
        3.2.2 DW-ACP PCR 对Yun 个体3′端整合位点的克隆
        3.2.3 序列测定和结果分析
        3.2.4 通过5′端侧翼序列的克隆验证整合位点
        3.2.5 整合位点纯合性分析结果
    3.3 绝对定量 PCR 对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检测结果
        3.3.1 绝对定量标准曲线
        3.3.2 转基因拷贝数的鉴定
4 讨论
    4.1 关于整合位点的克隆
    4.2 关于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检测
    4.3 关于整合位点的纯合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我国转基因动物产业化法律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研究的目的
        1.1.3 本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2 转基因动物产业化的基本问题
    2.1 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及制备方法
        2.1.1 转基因动物的概念
        2.1.2 转基因动物的制备方法
        2.1.2.1 显微原核注射法
        2.1.2.2 逆转录病毒感染法
        2.1.2.3 胚胎干细胞介导法
        2.1.2.4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2.2 转基因动物产业化的概念和应用方向
        2.2.1 转基因动物产业化的概念
        2.2.2 转基因动物产业化的应用方向
        2.2.2.1 品种改良与食品生产
        2.2.2.2 医药生产
        2.2.2.3 器官移植
        2.2.2.4 其他应用
    2.3 转基因动物产业化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展望
3 转基因动物产业化法律监管的缘由及理论依据
    3.1 转基因动物产业化法律监管的缘由
        3.1.1 保障生命健康权益
        3.1.2 尊重生命伦理规范
        3.1.3 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3.1.4 维护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3.1.5 促进产业化健康科学发展
    3.2 转基因动物产业化法律监管的理论依据
        3.2.1 风险管理理论
        3.2.2 安全价值理论
        3.2.3 市场规制理论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试验阶段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4.1 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试验法律监管制度的现状
    4.2 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试验法律监管制度的不足
        4.2.1 监管对象范围狭窄
        4.2.2 监管主体协调性差
        4.2.3 安全评价制度不合理
        4.2.4 应急管理制度不详细
    4.3 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试验法律监管制度的健全
        4.3.1 监管范围的扩大
        4.3.2 监管原则的确立
        4.3.2.1 协调监管原则
        4.3.2.2 风险预防原则
        4.3.2.3 分级、分类监管原则
        4.3.3 监管制度的完善
        4.3.3.1 明确监管主体制度
        4.3.3.2 规范安全评价制度
        4.3.3.3 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4.3.3.4 细化应急管理制度
5 我国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5.1 转基因动物食品的概念界定
    5.2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监管的特殊性
    5.3 我国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现状
        5.3.1 《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的监管制度
        5.3.2 《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的监管制度
    5.4 我国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5.4.1 立法体系尚不健全
        5.4.2 管理体制模糊不清
        5.4.3 安全评价制度不详细
        5.4.4 信息公开制度不全面
        5.4.5 标识制度缺乏针对性
        5.4.6 损害赔偿制度力度不够
    5.5 我国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监管原则的确立
        5.5.1 安全评价原则
        5.5.1.1 实质等同性原则
        5.5.1.2 个案分析原则
        5.5.1.3 重新评价原则
        5.5.2 全过程控制原则
        5.5.3 国家责任原则
    5.6 我国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健全
        5.6.1 确立双轨制管理体制
        5.6.2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5.6.2.1 安全评价制度
        5.6.2.2 上市前人体试食制度
        5.6.2.3 生产与经营许可制度
        5.6.2.4 强制标识制度
        5.6.3 强化安全监测制度
        5.6.4 优化信息公开制度
        5.6.5 健全追溯与召回制度
        5.6.5.1 追溯制度
        5.6.5.2 召回制度
        5.6.6 完善责任追究与损害救济制度
        5.6.6.1 责任追究制度
        5.6.6.2 损害救济制度
        5.6.6.2.1 代表人诉讼制度
        5.6.6.2.2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5.6.6.2.3 国家责任救济制度
        5.6.6.2.3.1 国家赔偿制度
        5.6.6.2.3.2 国家补偿制度
        5.6.6.2.4 食品安全保障基金制度
6 我国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法律监管制度的构建
    6.1 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基本问题介绍
        6.1.1 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概念
        6.1.2 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的优越性
        6.1.3 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的研究进展
    6.2 我国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相关监管制度
        6.2.1 我国现有药品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6.2.2 转基因动物反应器制药与现有药品监管制度的关系
    6.3 我国现有监管制度对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适用的局限
    6.4 我国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法律监管制度的构建
        6.4.1 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的立法支持
        6.4.2 转基因动物生产群系的安全监管制度
        6.4.3 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具体监管制度构建
        6.4.3.1 药品临床前实验制度(GLP制度)
        6.4.3.2 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制度(GCP制度)
        6.4.3.3 药品注册管理制度(新药上市许可制度)
        6.4.3.4 药品生产与经营市场准入制度
        6.4.3.4.1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GMP制度)
        6.4.3.4.2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制度(GSP制度)
        6.4.3.4.3 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
        6.4.3.4.4 药品标签制度
        6.4.3.5 药品再评价制度
        6.4.3.6 上市后不良反应报告与召回制度
        6.4.3.6.1 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6.4.3.6.2 药品召回制度
        6.4.3.7 药品安全事故救济制度
7 我国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法律监管制度的构建
    7.1 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基本问题介绍
        7.1.1 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的概念
        7.1.2 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
    7.2 我国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相关立法状况
    7.3 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法律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7.4 我国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人体试验监管制度的构建
        7.4.1 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人体试验的概念
        7.4.2 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人体试验原则的确立
        7.4.2.1 符合伦理原则(不伤害原则)
        7.4.2.2 知情同意原则
        7.4.2.3 隐私保护原则
        7.4.3 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人体试验监管的具体制度
        7.4.3.1 实施主体制度
        7.4.3.2 伦理审查制度
        7.4.3.3 知情同意制度
        7.4.3.4 受试者个人隐私保密制度
        7.4.3.5 人体试验损害救济制度
    7.5 我国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临床应用监管制度的构建
        7.5.1 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原则的确立
        7.5.1.1 技术准入原则
        7.5.1.2 公平公正原则
        7.5.1.3 预防与救济原则
        7.5.2 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临床应用监管的具体制度
        7.5.2.1 监管主体制度
        7.5.2.2 技术准入制度
        7.5.2.3 器官质量审查制度
        7.5.2.4 器官公平分配制度
        7.5.2.5 术后定期复查制度
        7.5.2.6 责任追究与损害救济制度
        7.5.2.6.1 责任追究制度
        7.5.2.6.2 损害救济制度
8 结束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一、主要学术成果
    二、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附录二: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一、主要学术活动
    二、获奖情况
致谢

(7)转基因动物食品问题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转基因动物食品发展现状及伦理考量的必要性
    第一节 转基因技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转基因动物食品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对转基因动物食品问题进行伦理考量的必要性
第二章 转基因动物食品应用中的伦理问题
    第一节 转基因动物食品与生态伦理
    第二节 转基因动物食品与动物福利伦理
    第三节 转基因动物食品涉及的其他社会伦理问题
第三章 解决转基因动物食品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转基因动物食品应用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第二节 加强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性评价与监督制度
    第三节 加强转基因动物食品的道德控制
    第四节 加强转基因动物食品的法律控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8)转基因技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研究成果提高动物生长率
    1.1 提高动物生长率
    1.2 提高动物体脂肪质量
    1.3 提高动物乳品质量
    1.4 提高羊毛产量和品质
    1.5 提供生物药品
    1.6 提供动物模型和器官
    1.7 提高动物的观赏价值
2 转基因动物存在的问题
    2.1 转基因动物的异常表现
        2.1.1 身体异常,成活率低
        2.1.2 繁殖力低下
    2.2 转基因动物的潜在危险
        2.2.1 转基因动物可能加大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机会
        2.2.2 转基因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不能确定
        2.2.3 引发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
3 小结
    3.1 严格执行国际转基因食品法典
    3.2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办法,正确宣传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
    3.3 整合资源,加强安全管理

(9)HCV 1b型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特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及其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1 HCV 基因分型及分布
        1.2 HCV 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1.3 HCV 基因组的结构
        1.4 HCV 基因组的复制
        1.5 小结
    第2章 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1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概况
        2.2 转基因动物构建的一般方法
        2.3 转基因动物应用
        2.4 转基因动物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慢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3.1 慢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特点[128]
        3.2 慢病毒载体
        3.3 慢病毒载体的应用
        3.4 慢病毒载体的运用前景及展望
第二篇 实验内容
    第1章 丙型肝炎病毒18型全基因组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感染细胞系的建立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HCV 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HCV 全基因组F1 代转基因小鼠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10)转基因动物的可专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可授予专利权的“三性”要求
    1.1 新颖性
    1.2 创造性
    1.3 实用性
2 可授予专利权的伦理基础
    2.1 法律授予专利权的伦理条款
    2.2 授予生命物质专利权的伦理条款
3 转基因动物授予专利权的观点
    3.1 支持转基因动物授予专利权的理由
        3.1.1 转基因动物符合授予专利权的合法对象
        3.1.2 转基因动物研究与开发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1.3 给转基因动物授予专利权是对发明创造的鼓励
        3.1.4 授予转基因动物专利权能限制其被滥用
        3.1.5 转基因动物是发明而不是发现
    3.2 反对转基因动物授予专利权的理由
        3.2.1 多因素影响转基因动物专利权的授予
        3.2.2 给转基因动物授予专利权会带来社会影响
        3.2.3 给转基因动物授予专利权会产生“垄断效应”
        3.2.4 转基因动物不应视为一种“私有财产”
        3.2.5 转基因动物会威胁到动物的多样性
        3.2.6 现存的专利制度不适合人类的共同愿望
        3.2.7 给转基因动物授予专利权违背了人们的利益
4 结论

四、转基因动物技术可造福人类(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CIRCLE-seq检测CRISPR/Cas9在牛胎儿成纤维细胞中脱靶效应的研究[D]. 吴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让转基因动物造福人类[J]. 刘宇,赵春江. 百科知识, 2018(24)
  • [3]基于fat—1转基因牛的自身安全评价[D]. 刘新峰. 内蒙古大学, 2016(08)
  • [4]转EGFP基因小鼠的制备及原核注射卵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研究[D]. 马斌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5]转基因克隆牛外源基因整合位点及拷贝数研究[D]. 谭贝贝.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6]我国转基因动物产业化法律监管制度研究[D]. 耿宁.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 [7]转基因动物食品问题的伦理审视[D]. 马孝彦. 南华大学, 2011(04)
  • [8]转基因技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研究进展[J]. 索郎拉姆. 动物医学进展, 2011(04)
  • [9]HCV 1b型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特性鉴定[D]. 张丽颖. 吉林大学, 2009(08)
  • [10]转基因动物的可专利性研究[J]. 吴易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11)

标签:;  ;  ;  ;  ;  

转基因动物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