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氟乙酰胺中毒5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姣,薛艺东,王涛,刘惠芳[1](2020)在《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残留性强的有机氟杀鼠剂,而氟乙酰胺中毒易导致多种脏器功能损伤,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并造成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等。本文报道了1例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患者并进行了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对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的认识。
王玉娟,靳有鹏,赵春,孙正芸,王伟,信晓伟[2](2020)在《误诊为氟乙酰胺中毒的磷化氢中毒三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儿童磷化氢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进一步减少该病的误诊、漏诊率及病死率。方法 总结2018年我院小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误诊为氟乙酰胺中毒的磷化氢中毒病例3例,对3例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例患儿均以恶心、呕吐起病,以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主,误诊为氟乙酰胺中毒。后经详细追问病史,确诊为磷化氢中毒。经过血液净化、维生素C、甲泼尼龙、磷酸肌酸以及必要的呼吸循环支持等治疗后,2例痊愈出院,1例临床死亡。结论 急性磷化氢中毒病死率高,对于婴幼儿,当家长提供磷化铝或磷化锌等毒物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时,要注意是否发生磷化氢中毒,并尽早给予血液净化治疗,为救治患儿争取时间,改善预后。
王永霞,李月花[3](2017)在《中毒住院患儿494例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住院中毒患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4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中毒种类不同分析中毒患儿的性别、年龄、地区分布和发病季节的差异。结果农药中毒占28.7%,口服药物中毒占26.5%,灭害药中毒占14.4%,化工产品类中毒占12.5%,一氧化碳中毒占12.6%,食物及其他中毒占5.3%。男女性别比为1.58:1,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毒高发年龄段为幼儿期,占本研究的41.3%;而学龄前组为31.6%,学龄组14.8%,婴儿组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中毒发生率高于城市;秋季中毒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引起中毒的物质繁多。农村中毒的发生高于城市;幼儿组高发,秋季多发。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减少儿童中毒的发生。
董建光,邱泽武,张鹏,万坤,李青,王兴旺[4](2016)在《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致惊厥杀鼠剂中毒》文中研究表明致惊厥杀鼠剂是常见的急性杀鼠剂,毒性强。致惊厥杀鼠剂中毒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死率高,虽然临床诊疗技术快速发展,但本病误诊率仍较高。2004—2013年发表在中文医学期刊并经遴选纳入误诊疾病数据库的致惊厥杀鼠剂中毒文献共18篇,误诊病例119例,涉及误诊率文献7篇387例,误诊例数90例,误诊率23.26%;误诊范围涉及13种疾病,其中前4位误诊疾病是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高热惊厥、氟乙酰胺中毒,占误诊疾病总例次的84.00%。首位误诊原因为接诊医师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119例误诊病例中,98例(82.35%)未因误诊误治造成不良后果,14例(11.76%)导致死亡。提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致惊厥杀鼠剂中毒的认识,对不明原因抽搐患者应考虑本病可能,认真细致问诊及体格检查,及时行毒物检测并加强鉴别诊断。
廖信彪,罗斌,余彦耿,夏胜海,张付[5](2015)在《氟乙酰胺中毒致死的人体器官病理形态学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氟乙酰胺中毒致死以肝为主的人体器官的病理变化。方法对6例氟乙酰胺中毒致死的器官组织进行常规切片,HE染色。肝加作网状纤维染色、Masson三色、D-PAS染色及CK7、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6例检见中毒性肝病和肾病,4例检见脑水肿、神经细胞变性,2例检见心肌炎或心肌收缩带坏死;此外还检见急性非感染性胃肠炎,肺水肿出血,脾小结增生或萎缩,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类脂质含量减少等病理变化。结论氟乙酰胺对人体实质器官的损害程度因中毒时相的不同而异,早期(<8h)以心损害为重,晚期(>46h)则肝、肾受损严重。
刘扬,毕玉磊,胡英华,丁国华,冯克玉[6](2015)在《纳洛酮在急性中毒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纳洛酮系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为阿片受体拮抗剂。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临床上已将纳洛酮应用在药品说明书推荐适应证以外的疾病,特别是在急性中毒以及危重症救治中的应用。本文就纳洛酮在急性中毒救治中的作用机制、应用现状作一概述,为纳洛酮新的临床用途提供参考。
邱颖[7](2015)在《乙酰胺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氟乙酰胺中毒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吸收性强的有机氟杀鼠剂,残效期长,无腐蚀作用。氟乙酰胺中毒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常致心、脑、肺、肝、肾等多脏器损伤。因其可导致人畜的二次中毒,目前已为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但因其效果明显,许多商贩仍进行违法生产及出售,使得氟乙酰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近年甚至有上升趋势。氟乙酰胺对心脏有明显损害,体现在对心肌细胞及传导系统的损害,心肌损害率80%以上,可致各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血压下降,甚至心室颤动,心功能异常是其第二位死亡原因。目前公认的中毒机制为氟乙酰胺使三羧酸循环中断,从而导致各脏器损伤,对中毒后心肌损伤的情况及治疗缺乏进一步研究。探讨氟乙酰胺中毒引起心肌损伤的情况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大鼠氟乙酰胺中毒后心肌损伤情况,与氧化损伤的关系;乙酰胺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中毒大鼠心肌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灌胃方法制作氟乙酰胺中毒大鼠模型,共100只大鼠,雌雄各半,将其随机分成5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1ml生理盐水灌胃,并每日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B组为氟乙酰胺染毒组,氟乙酰胺溶液按6mg/kg灌胃制作氟乙酰胺中毒模型,并每日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C组为乙酰胺治疗组,氟乙酰胺溶液按6mg/kg灌胃制作氟乙酰胺中毒模型,染毒后1小时按2.8g/kg给予乙酰胺,日二次(Q12H)腹腔注射。D组为乙酰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组,氟乙酰胺溶液按6mg/kg灌胃制作氟乙酰胺中毒模型,染毒后1小时按2.8g/kg给予乙酰胺,日二次(Q12H)腹腔注射,同时按10ug/kg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日一次腹腔注射。E组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组,氟乙酰胺溶液按6mg/kg灌胃制作氟乙酰胺中毒模型,染毒后1小时按前列地尔注射液10ug/kg QD腹腔注射。在5组大鼠染毒后不同时间点(4h、1d、3d、7d)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变化;测定血液中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意义。结果:HE染色提示氟乙酰胺中毒大鼠心肌损伤于1d开始出现,呈点状或局灶性变性、坏死,其周围细胞胞浆染色嗜酸性增强,伴少量炎细胞浸润;3d损伤最重,心肌细胞大片状坏死、溶解消失,大量炎细胞浸润;D组与C组7d开始出现肉芽组织;D组与C组、E组相比较,心肌损伤范围小,程度轻。心肌三酶4h开始升高,1d达到高峰,3d下降,7d基本恢复正常。D组1d时AST及CK-MB值与B组、E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时间点D组心肌三酶与C组、E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氟乙酰胺中毒后心肌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D组与C组、E组心肌MDA含量相比明显降低(P<0.01);SOD含量三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氟乙酰胺中毒可导致心肌损伤,主要表现为心肌局灶性或片状坏死,伴有炎细胞浸润。在中毒后3d损伤最重。心肌酶1d达到高峰,7d基本恢复正常。(2)健康大鼠氟乙酰胺中毒后心肌组织中SOD含量减少,MDA含量增加,考虑心肌损伤与氧化损伤有关。(3)乙酰胺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大鼠氟乙酰胺中毒所致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与乙酰胺治疗组及前列地尔治疗组相比,可明显减轻心肌损伤范围及程度;缩短心肌组织修复时间;能清除氧自由基,有效降低心肌组织MDA含量,达到抗氧化损伤作用。
黄丽娜[8](2014)在《谷红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指纹图谱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谷红注射液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建立谷红注射液的HPLC指纹图谱,为谷红注射液内在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AlltimaTM C18色谱柱(4.6 mm×250mm,5 μm),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9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nm、260nm、403 nm。(2)采用Folin-Ciocalteu 比色法,依据羟基红花黄色素A与山奈酚相对于谷红注射液最大吸收波长的吻合度,选择适宜的对照品和显色条件进行总多酚的含量测定。(3)应用HPLC法,采用AlltimaTM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0-7min为239 nm,7 min时切换为260 nm,36 min时切换为280 nm,建立谷红注射液的指纹图谱。结果:(1)乙酰谷酰胺、尿苷、腺苷、鸟苷、紫丁香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脱水红花黄色素B在试验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精密度试验RSD<2%,24 h内稳定性试验RSD<2.3%,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9.12%~100.68%,RSD<2%。(2)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计,10批谷红注射液样品中总多酚的含量分别为9.94、9.55、9.75、9.67、9.84、10.03、9.81、9.52、9.88、10.09 mg·mL-1。总多酚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8.11%,RSD为1.68%(n=6)。(3)谷红注射液各成分得到较好的分离,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参照物峰,确定了 21个共有峰,10批谷红注射液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73。结论:(1)所建立的HPLC-DAD法简便可靠,能同时测定谷红注射液中多种有效成分,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分析。(2)所建立的Folin-Ciocalteu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是定量谷红注射液中总多酚的可靠方法。(3)HPLC法可同时分离谷红注射液中的各成分,方法简单准确,稳定可靠,可作为谷红注射液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
刘坤[9](2013)在《氟乙酰胺灭鼠剂中毒的抢救分析》文中提出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的有机氟,是内吸收性很强的杀虫、灭鼠农药。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在酰胺酶的作用、代谢、水解脱胺生成氟乙酸,氟乙酸与细胞线粒体的辅酶A结合生成氟代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结合形成氟柠檬酸,抑制马头酸酶,使体内柠檬酸积聚,丙酮酸代谢受阻,妨碍体内正常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影响机体生理代谢,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消化及心血管等系统难以逆转的病理改变[1-2]。
肖章武,陈志凌,邱泽武[10](2012)在《致惊厥性杀鼠剂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杀鼠剂(鼠药)是指一类可以杀死啮齿动物的化合物,按其作用速度分为速杀剂与缓杀剂,而速杀剂以致惊厥性杀鼠剂为主。由于此类杀鼠剂大多属于剧毒类,一旦人畜接触或服用,死亡率高,已成为我国杀鼠剂类中毒的首位杀手。为加强医务工作者
二、小儿氟乙酰胺中毒5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氟乙酰胺中毒5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讨论 |
2.1 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发病机制 |
2.2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影像学表现 |
2.3 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治疗 |
3 小结 |
(4)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致惊厥杀鼠剂中毒(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概述 |
1.1杀鼠剂分类 |
1.2发病机制 |
1.3临床表现 |
2 诊断要点 |
3 误诊文献综述 |
3.1文献来源及误诊率 |
3.2误诊范围 |
3.3确诊手段 |
3.4误诊后果 |
4 误诊原因分析 |
4.1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 |
4.2经验不足而缺乏对该病的认识 |
4.3患者主述或代述病史不确切 |
4.4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 |
4.5诊断思维方法有误 |
4.6其他 |
5 防范误诊启示 |
5.1提高对致惊厥杀鼠剂中毒的认识 |
5.2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做好鉴别诊断 |
5. 3 尽早完善有助于确诊或鉴别诊断的相关检查 |
5. 4 未明确诊断前应密切观察病情及对症处理 |
5.5培养科学的诊断思维 |
(5)氟乙酰胺中毒致死的人体器官病理形态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 1材料 |
1. 2方法 |
2 结 果 |
2. 1 心血管病变 |
2. 2 肝病变 |
2. 3 肾病变 |
2. 4 脑部病变 |
2. 5 脾病变 |
2. 6 消化道病变 |
2. 7 其它器官和组织的病变 |
3讨论 |
3. 1氟乙酰胺中毒致死的器官病变 |
3. 2中毒时间与损害程度 |
3. 3肝的病变特征 |
(6)纳洛酮在急性中毒救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纳洛酮的作用机制 |
1.1拮抗内源性阿片样物质 |
1.2酶稳定作用 |
1.3抗自由基作用 |
1.4增强神经元兴奋性 |
2急性中毒的临床应用 |
2. 1药物中毒 ( 或过量) |
2.2急性乙醇中毒 |
2.3农药中毒 |
2.4气体中毒 |
3纳洛酮的不良反应 |
4纳洛酮救治急性中毒的范围及用量 |
5结语 |
(7)乙酰胺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氟乙酰胺中毒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氟乙酰胺的理化性质及体内分布 |
2.2 氟乙酰胺的作用机制 |
2.3 临床表现 |
2.4 氟乙酰胺引起的心脏损伤 |
2.4.1 心肌病理改变及心电图变化 |
2.4.2 心肌酶学改变 |
2.5 氟乙酰胺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 |
2.5.1 氧化损伤 |
2.5.2 钙超载 |
2.5.3 心肌细胞凋亡 |
2.6 治疗 |
2.7 结语 |
第3章 实验材料 |
3.1 实验动物 |
3.2 试剂及仪器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第4章 实验方法 |
4.1 动物模型制备 |
4.2 标本处理 |
4.3 实验步骤 |
4.3.1 HE 染色 |
4.3.2 测定心肌组织中 SOD(U/ml)含量 |
4.3.3 测定脑组织中 MDA 含量的测定(nmol/ml) |
4.3.4 测定三种心肌酶的值均按检测盒说明书提供的方法操作 |
4.3.5 统计学处理 |
第5章 实验结果 |
5.1 一般状态观察 |
5.2 大鼠心肌组织 HE 染色结果 |
5.3 心肌酶及 SOD、MDA 数值统计学分析 |
第6章 讨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谷红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指纹图谱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HPLC-DAD法同时测定谷红注射液中7个组分的含量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方法与结果 |
(一) 溶液的制备 |
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二) 色谱条件 |
(三) 线性关系的考察 |
(四) 精密度试验 |
(五) 稳定性试验 |
(六) 重复性试验 |
(七) 回收率试验 |
(八) 样品测定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 谷红注射液中总多酚的含量测定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方法与结果 |
(一) 溶液的制备 |
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 Folin-Ciocalteu试剂的制备 |
(二) 检测波长的选择 |
(三) Folin-Ciocalteu法显色条件的选择 |
1. Folin-Ciocalteu显色量 |
2. 20% Na_2CO_3溶液的用量 |
3、显色时间的确定 |
(四) 方法学考察 |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 精密度实验 |
3. 稳定性实验 |
4. 重现性实验 |
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五) 样品的含量测定 |
(六) 检测波长的确定 |
(七) Folin-Ciocalteu法的条件确定 |
1. Folin-Ciocalteu显色剂的用量 |
2. 20% Na_2CO_3溶液的用量 |
3. 显色时间的确定 |
(八) 方法学考察结果 |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 精密度实验 |
3. 稳定性实验 |
4. 重现性实验 |
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九) 样品的含量测定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测定对象和对照品的选择 |
(二) Folin-Ciocalteu比色法 |
(三) 谷红注射液中总多酚的定量 |
第三部分 谷红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方法与结果 |
(一) 色谱条件 |
(二) 溶液的制备 |
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三) 样品的测定 |
(四) 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 |
(五) 谷红注射液的相似度评价 |
(六) 方法学考察 |
1. 精密度试验 |
2. 稳定性试验 |
3. 重复性试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9)氟乙酰胺灭鼠剂中毒的抢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1 乙酰胺 (解氟灵) |
99.5%纯酒精) 治疗'>2.2 无水酒精 (>99.5%纯酒精) 治疗 |
2.3 钙剂与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 |
四、小儿氟乙酰胺中毒5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杨姣,薛艺东,王涛,刘惠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02)
- [2]误诊为氟乙酰胺中毒的磷化氢中毒三例并文献复习[J]. 王玉娟,靳有鹏,赵春,孙正芸,王伟,信晓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0(01)
- [3]中毒住院患儿494例相关因素分析[J]. 王永霞,李月花. 中国实用医刊, 2017(17)
- [4]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致惊厥杀鼠剂中毒[J]. 董建光,邱泽武,张鹏,万坤,李青,王兴旺. 临床误诊误治, 2016(01)
- [5]氟乙酰胺中毒致死的人体器官病理形态学观察[J]. 廖信彪,罗斌,余彦耿,夏胜海,张付.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5(06)
- [6]纳洛酮在急性中毒救治中的临床应用[J]. 刘扬,毕玉磊,胡英华,丁国华,冯克玉.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5(04)
- [7]乙酰胺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氟乙酰胺中毒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D]. 邱颖. 吉林大学, 2015(08)
- [8]谷红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指纹图谱的建立[D]. 黄丽娜.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5)
- [9]氟乙酰胺灭鼠剂中毒的抢救分析[J]. 刘坤.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21)
- [10]致惊厥性杀鼠剂中毒的诊断与治疗[J]. 肖章武,陈志凌,邱泽武. 中国临床医生,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