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疹皮炎中葡萄球菌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与硝酸益康唑/曲安奈德霜治疗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关亚超[1](2021)在《养血消风止痒方坐浴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慢性肛周湿疹(血虚风燥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世茹[2](2021)在《321例中老年湿热浸淫型湿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湿热浸淫型泛发型湿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总结分析对比出中年组和老年组湿热浸淫型泛发型湿疹的发病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疗效上的区别,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思考。资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321例湿热浸淫型泛发性湿疹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出合适的湿疹患者,并根据年龄划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住院天数与病程,发病诱因,皮损状态与部位,既往史,过敏史,实验室检查,中西医治疗,出入院时EASI VAS评分等数据登记在表,运用SPSS21.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釆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分析两组相关性,按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本研究共收集321例患者,中年组共96名,其中女性57例(59.38%),男性39例(40.63%),男女比例1:1.46,女性较多;老年组共225例,其中女性85例(37.78%),男性140例(62.22%),男女比例1.64:1,男性较多,卡方检验分析性别存在差异性(P<0.05),并且老年组人数显着多于中年组,其中61-65岁年龄段患者数量最多。2.病程:中年组病程最短3天,最长为40年,平均病程为20.33个月。老年组病程最短1天,最长为50年,平均病程为86.98个月。利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病程显示出差异性(P<0.05),老年组明显长于中年组。3.发病诱因:中年组有明显诱因的17例(17.71%),其中因外界接触15例(15.63%),老年组21例(9.37%),其中因外界接触的18例(8%),统计学分析有显着差异性(P<0.05),中年组以外界接触激素类或刺激性物品、日晒等原因为主。4.皮损部位:中年组发于头皮32例(33.33%),面部34例(35.42%),双上肢79例(82.29%),双下肢80例(83.33%),躯干70例(72.92%),双手46例(47.92%),双足46例(47.92%),臀部14例(14.58%);老年组患者皮损发于头皮105例(46.67%),面部79例(35.11%),双上肢189例(84%),双下肢195例(86.67%),躯干168例(74.67%),双手62例(27.56%),双足59例(26.22%),臀部13例(5.78%)。两组均以躯干、四肢发生部位为主,其中在双手、双足、头皮、臀部两组存在差异性(P<0.05)。5.皮损状态:中年组皮损红斑96例(100.00%),丘疹95例(98.96%),抓痕64例(66.67%),血痂76例(79.17%),渗出33例(34.38%),干燥脱屑37例(38.54%),苔藓化8例(8.33%),色素沉着15例(15.63%);老年组皮损红斑222例(98.67%),丘疹222例(98.67%),抓痕183例(81.33%),血痂178例(79.11%),渗出65例(28.89%),干燥脱屑119例(52.89%),苔藓化22例(9.78%),色素沉着59例(26.22%),两组皮损状态以红斑、丘疹为主,其中以抓痕、脱屑显示出差异性(P<0.05),老年组在这两方面较中年组更明显。6.既往史:中年组患者高血压20例(20.83%),冠心病4例(4.17%),甲状腺疾病甲亢6例(6.25%),皮肤科疾病(荨麻疹等)11例(14.58%);老年组患者高血压77例(34.22%),冠心病37(20%),皮肤科疾病(荨麻疹、过敏性皮炎、体癣等)21例(10.67%),甲状腺疾病甲减18例(8%),微血管病变23(10.22%),经过卡方检验中年组老年组在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疾病以及微血管病变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其中老年组在高血压、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甲减、微血管病变如下肢静脉曲张等显着多于中年组,中年组在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甲亢多于老年组。7.实验室检查:肝功中年组异常24例(25%),老年组异常95例(42.22%),其中AST、GLOB、A/G指标异常显着多于中年组,有差异性(p<0.05)。血脂中总胆固醇中年组升高4例(4.17%),老年组32例(14.22%)显着高于中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中Ig G中年组升高23例(23.96%),老年组82例(36.44%),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中α-HBDH中年组升高22例(22.92%),老年组77例(34.22%)显着高于中年组(P<0.05),C反应蛋白中年组升高24例(25.00%)多于老年组33例(14.67%),存在差异性(P<0.05)。特殊变应原检测中螃蟹、鳕鱼、蟑螂、狗毛皮屑两组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分别为5例(5.21%)、4例(4.17%)、10例(10.42%)、15例(15.63%);老年组为3例(1.33%)、2例(0.89%)、10例(4.44%)、59例(26.22%)。8.治疗:统计321例住院患者中医治疗方法中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液,中年组分别为85例(88.54%)、6例(6.25%)、23例(25.00%);老年组分别为203例(90.22%)、18例(8%)、33例(14.67%),两组在中药注射液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中选择抗组胺药物中年组92例(95.83%),老年组225(100%)总体使用频率高于中年组(P<0.05)。使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中年组35例(36.46%)多于老年组43例(19.11%),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用药物复方硼酸溶液、复方青尤软膏使用上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分别是中年组78例(81.25%)、46例(47.92%);老年组204例(90.67%)、135例(60.00%)。9.疗效:统计321例住院患者通过规范化治疗,老年组入院及出院平均皮损评分分别为31.99±8.60、7.73±5.70,中年组为27.98±8.54、5.61±4.28,有差异性(P<0.05)并且年龄越大治疗的效果越不理想,老年组入院及出院VAS评分分别为80.38±0.94、34.15±3.79,中年组为79.76±1.72、30.49±0.54,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瘙痒越不容易缓解。此次研究结果发现中年组有效68例,显效28例,总有效率100%;老年组有效151例,显效7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55%。结论:1.总体住院患者老年人数多于中年人数,中年组女性发病人数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男性发病人数明显多于女性。加强该年龄段人群对于此疾病的认识和预防。2.中年组更易在双手、双足、臀部形成皮损,而老年组更易在头皮、小腿部位形成皮损。应加强该部位的护理及预防。3.年龄越大湿疹瘙痒程度越明显并且难缓解,老年组更易出现抓痕、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的皮损状态。在诊治的同时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老年组更易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以及微血管病变和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甲减,随着步入老年,AST、α-HBDH、总胆固醇等指标异常越多,而中年组更易合并甲亢疾病。在治疗湿疹的同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警戒,积极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5.中年组更易对海鲜敏感,老年组更易对于狗毛皮屑敏感。应注意避免接触。6.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以促进皮损愈合。7.中老年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口服中药频率最高的10味药物为:生地黄、甘草、金银花、泽泻、牡丹皮、防风、栀子、荆芥、黄芩、白鲜皮。后续随方加减频率最高的10味中药为:地肤子、薏苡仁、钩藤、玄参、火麻仁、黄柏、苍术、土茯苓、炒蒺藜、当归。8.我院中老年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以中药内服方剂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和消风散组合加减治疗,辅助以西医基础治疗,短时间内均能取得显着的疗效。
祁雄飞[3](2021)在《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我院肛肠科自拟肛周坐浴方治疗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2020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符合肛周湿疹西医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医湿热下注证候诊断标准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以下称“派瑞松”)外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肛周坐浴方熏洗坐浴,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情况,进行肛肠专科查体,评估患者病情,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肛周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和瘙痒程度,进行等级评分并计算总积分,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同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药物安全性。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评价其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和瘙痒程度单项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经过2周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瘙痒程度各单项评分及治疗总积分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渗出情况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治疗总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直径评分和皮损形态评分较对照组亦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有效患者28例(其中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患者22例(其中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20例痊愈及显效患者中,复发2例,复发率为10%,对照组共10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40%,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患者全身及局部耐受良好。结论:肛周坐浴方熏洗坐浴联合派瑞松外搽治疗肛周湿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和瘙痒程度,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独使用派瑞松外搽治疗,并且对皮损渗出、瘙痒程度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独派瑞松。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何鑫瑜[4](2021)在《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轻、中度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其对皮肤瘙痒、红斑、丘疹、鳞屑、苔藓化等临床症状改善的重要作用,为外用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100例轻、中度慢性湿疹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其余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天外用两次敦煌疗癣加味膏,对照组每天外涂两次湿疹膏。共治疗4周,分别观察用药前、用药后2周及用药后4周皮肤瘙痒、红斑、丘疹、鳞屑、苔藓化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症状量化积分,对不良反应及复发率进行研究。结果:1.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皮肤瘙痒、红斑、丘疹、鳞屑、苔藓化等各项积分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治疗2周后相比,两组患者各项皮肤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2周后,两组在皮肤丘疹、苔藓化方面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敦煌疗癣加味膏组优于湿疹膏组。4.治疗2周后,两组在缓解瘙痒方面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敦煌疗癣加味膏组优于湿疹膏组。两组在皮肤红斑、鳞屑改善方面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疹膏组优于敦煌疗癣加味膏组。治疗4周后,两组在缓解瘙痒症状方面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敦煌疗癣加味膏组优于湿疹膏组。两组在皮肤红斑、鳞屑改善方面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疹膏组优于敦煌疗癣加味膏组。5.治疗4周后,敦煌疗癣加味膏组总有效率89.58%,湿疹膏组总有效率为81.63%,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敦煌疗癣加味膏组总体疗效优于湿疹膏组。结论:(1)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轻、中度慢性湿疹临床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皮肤瘙痒,改善患者皮肤红斑、丘疹、鳞屑、苔藓化等症状。(2)敦煌疗癣加味膏在缓解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方面具有疗效较佳、缩短疗程、减少复发的作用。
蒋琴[5](2020)在《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验证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安全有效;观察复方洗剂一号对急性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阐述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部分: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口服依巴斯汀片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复方洗剂一号治疗,对照组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疗程7天,观察记录临床症状、湿疹的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程度改善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实验部分:观察复方洗剂一号对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实验,进一步阐述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7天治疗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洗剂一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红霉素相当,MIC值为0.25。表明复方洗剂一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结论:复方洗剂一号是治疗急性湿疹的有效方法,疗效肯定。对湿疹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症状、湿热浸淫证候有着良好的改善效果。复方洗剂一号对急性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是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之一。
陈美裕[6](2020)在《加味外利汤治疗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加味外利汤对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更有效的治疗肛门瘙痒症提供一种效果肯定、可推广的方法,缓解肛门瘙痒症患者症状,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改善其生活质量。材料与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纳入60例肛门瘙痒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加味外利汤(大风子15g、木鳖子15g、白芷30g、白矾15g、蛇床子30g、地肤子30g、雷公藤15g)坐浴。对照组用派瑞松(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涂敷。分别记录首次就诊、疗程结束当天的肛门瘙痒程度、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肛门瘙痒持续时长、肛门瘙痒发作频率、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疗程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后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肛门瘙痒程度、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肛门瘙痒持续时长、肛门瘙痒发作频率、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肛门瘙痒程度、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肛门瘙痒持续时长、肛门瘙痒发作频率、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说明治疗组对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具有显着疗效;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在肛门瘙痒程度、肛门瘙痒持续时长、肛门瘙痒发作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而在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焦虑抑郁评分情况比较,P值均大于0.05。疗程结束后,两组各项评分积分情况对比: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肛门瘙痒发作频率、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P值均小于0.05,而在肛门瘙痒程度、肛门瘙痒持续时长比较,P值均大于0.05。可知治疗组对肛门瘙痒程度、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瘙痒持续时长、瘙痒发生频率、焦虑抑郁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对照组对肛门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长、瘙痒发生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对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焦虑抑郁情况不具改善作用。可知加味外利汤整体作用优于派瑞松。疗效对比:治疗组中治愈病例有9例,显效病例有9例,有效病例有11例,无效病例1例;对照组治愈病例为5例,显效病例为6例,有效病例为14例,无效病例为5例,治疗组显效率为60%,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率为36.67%,有效率为83.33%,两组经秩和检验得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复发情况比较:对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患者进行2个月随访,其中治疗组29例,复发2例,对照组25例,复发7例,治疗组复发率为6.9%,对照组复发率为28%,经卡方检验得P<0.05。可知在远期复发症状控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外利汤对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具有显着疗效,安全有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派瑞松。不仅缓解症状,还可减少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蒙明松[7](2020)在《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和使用西药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拟通过本研究找到更有效治疗湿疹的治疗方案,为以后临床治疗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该研究要求的湿疹患者58例,选择于2018年3月-2019年9月一年六个月时间于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皮肤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患者,且所有患者符合湿疹疾病的诊断标准,通过辨证论治、四诊合参,中医辨证证型属于脾虚湿蕴证。根据统计学随机分配原则,将58例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例。经过统计学检验,本实验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男女)、年龄(岁)、病程(月)、皮损面积(cm2)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等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予以清脾除湿汤煎水口服,一天1剂,分早中晚三次温服,每次200ml,睡前予以湿疹膏包敷治疗,每次4-6小时。对照组患处予以外用卤米松乳膏,每天三次;依巴斯汀片口服,每晚一次,一次一片。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第2周、第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积分、瘙痒程度积分、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清脾除湿汤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复发率。结果:1.EASI积分、瘙痒评分、有效率比较:1.1治疗2周后,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自组别之间EASI积分、瘙痒程度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四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严重指数(EASI评分)、瘙痒程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1.2.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痊愈20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痊愈+显效/治疗组总例数)89.66%;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痊愈14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有效率(痊愈+显效/对照组总例数)75.86%。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照组。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率为6.90%,对照组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率10.34%,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复发率比较:在本次临床研究治疗结束2周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5.00%,对照组复发4例,复发率28.57%,两组复发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有效;2.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优于卤米松乳膏外用联合依巴斯汀片口服。3.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卤米松乳膏外用联合依巴斯汀片口服。
肖晓琳[8](2019)在《加减消风饮治疗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对加减消风饮治疗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为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及临床推广提供客观的依据,为亚急性湿疹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病例来源于2018年05月至2019年0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的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湿疹患者。共收集病例58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加减消风饮治疗组30例和消风止痒颗粒对照组28例,治疗组口服加减消风饮(导师经验方,药物组成包括荆芥穗、防风、黄芩、苦参、生地、刺蒺藜、牛蒡子、蝉蜕、白鲜皮、地肤子、牡丹皮、赤芍、陈皮、淡竹叶、火麻仁、土茯苓等),对照组口服消风止痒颗粒。治疗周期均为14天。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病情相关资料,研究者根据患者皮损情况及瘙痒程度填写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表(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受试者根据自身瘙痒情况填写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表。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症状、采取措施及转归等。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基线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EASI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疗效比较,EASI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的EASI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的VA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EASI评分比较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EASI评分、VA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差值、VAS评分差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4.0%,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与药物有关和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加减消风饮与消风止痒颗粒均可改善亚急性湿疹患者皮损状况,缓解瘙痒程度,且加减消风饮组降低幅度大于消风止痒颗粒组,说明加减消风饮可以更好地减轻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湿疹患者的皮损情况及瘙痒程度。加减消风饮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安全性,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石宇,田方圆,徐珽[9](2018)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湿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湿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 Embase、 Pubmed、 CNKI、 CBM、 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湿疹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3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累计纳入患者13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方面,联合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湿疹可提高有效率(RR=1.21, 95%CI:1.15~1.27, P<0.001),且可减少复发率(RR=0.23, 95%CI:0.12~0.46, P<0.001)。安全性方面,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糖皮质激素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0. 85, 95%CI:0.47~1.57, P=0.61)。结论:外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联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可以提高湿疹治疗有效率,降低疾病复发率,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周易芬[10](2018)在《以补脾阳为指导用火针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火针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及相较于西药的优势所在;观察慢性湿疹的本质病机,进一步总结补脾阳法在治疗慢性湿疹的经验心得。方法:本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将针灸科门诊部符合纳入标准且使用火针+针刺的30例慢性湿疹患者设为A组,每周治疗2次;将针灸科门诊部符合纳入标准且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氯雷他定的30例慢性湿疹患者设为B组,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每日1次,连用2周;氯雷他定片,口服,一次1片,每日1次,连用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的评分。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及皮损面积及严重度、瘙痒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EASI、VAS、DLQI评分经成对样本检验,均P<0.05,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EASI、VAS、DLQI评分方面均有效。在EASI评分方面,A组治愈率6.67%,显效率40.00%,好转率46.67%,总有效率93.34%;B组治愈率3.33%,显效率16.67%,好转率70.00%,总有效率90.00%;A组和B组EASI平均有效率分别为0.550±0.216、0.422±0.240,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33,P<0.05,两组EASI改善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火针配合针刺在EASI改善率方面优于西药,且治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西药。在VAS方面,A组总有效率100.00%,治愈率3.33%,显效率53.33%,好转率43.33%;B组总有效率96.67%,治愈率3.33%,显效率26.67%,好转率66.67%;经治疗后,A组和B组VAS平均改善率分别为0.615±0.166、0.503±0.223,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32,P<0.05,两组VAS改善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火针配合针刺在VAS改善率方面优于西药,且显效率高于西药。结论:以补脾阳为指导使用火针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与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方法相当,在改善患者瘙痒症状方面略盛一筹。
二、湿疹皮炎中葡萄球菌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与硝酸益康唑/曲安奈德霜治疗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疹皮炎中葡萄球菌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与硝酸益康唑/曲安奈德霜治疗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321例中老年湿热浸淫型湿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论中西医对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肛周湿疹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一、中医有关肛门的论述 |
二、肛周湿疹的病因病机 |
三、肛周湿疹的治疗 |
四、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肛周湿疹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一、肛周皮肤解剖和生理特点 |
二、肛周湿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
三、肛周湿疹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
四、肛周湿疹的治疗 |
五、肛周湿疹的预防护理 |
六、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三、治疗 |
四、观察指标及观察节点 |
五、疗效评价 |
六、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入组基线比较 |
三、疗效评价 |
四、安全性评价 |
五、复发率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一、肛周湿疹病因学研究 |
二、中药熏洗疗法 |
三、肛周坐浴方组方思路分析 |
四、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一般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试验药物 |
3.2 用药方法 |
3.3 观察方法 |
3.4 评分标准 |
3.5 疗效评价 |
3.6 不良反应 |
3.7 复发率 |
3.8 统计学处理 |
3.9 伦理学原则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脱落统计 |
2 一般资料比较 |
2.1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病程情况比较 |
3 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4.1 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4.2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5 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积分比较 |
6 两组治疗前后红斑积分比较 |
7 两组治疗前后丘疹积分比较 |
8 两组治疗前后鳞屑积分比较 |
9 两组治疗前后苔藓化积分比较 |
10 两组治疗2 周后各指标疗效评价 |
11 两组治疗4 周后各指标疗效评价 |
12 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13 不良反应比较 |
14 复发率 |
15 临床观察结论 |
15.1 两组组内比较 |
15.2 两组组间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湿疹认识 |
3 敦煌疗癣加味膏简介 |
4 对照药物湿疹膏简介 |
5 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敦煌疗癣加味膏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录3 |
第三部分:文献综述 湿疹的概述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湿疹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1.1 传统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的研究 |
2 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2.1 中医药对于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
2.2 现代医学对于湿疹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发表论文 |
2.参与课题 |
3.获奖情况 |
致谢 |
(5)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流行病学的研究 |
1.3 病因的认识 |
1.4 治疗方法 |
2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临床表现的认识 |
2.4 治法的认识 |
2.5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2.6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终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注意事项 |
3.4 疗效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3.6 不良反应观察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
2.1 实验菌种 |
2.2 药物及试剂 |
2.3 主要仪器及材料 |
3 培养基的制备 |
3.1 平板培养基制备 |
3.2 不同浓度含药试管培养基的制备 |
4 受试菌的转种活化 |
5 菌种鉴定 |
6 菌悬液的制备 |
7 复方洗剂一号抑菌实验研究 |
7.1 牛津杯法 |
7.2 含药试管稀释法 |
8 抑菌效果判定 |
8.1 牛津杯法抑菌效果的判定 |
8.2 含药试管稀释法抑菌效果的判定 |
9 研究结果 |
9.1 牛津杯法的抑菌结果 |
9.2 含药试管稀释法的抑菌结果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湿疹疾病的现状 |
1.2 湿疹的诱因 |
2 中药制剂外用的作用 |
3 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中医机理探讨 |
4 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现代机理探讨 |
5 关于临床观察部分的讨论 |
5.1 对湿疹评分方法的认识 |
5.2 EASI积分方面比较 |
5.3 对于减轻瘙痒方面比较 |
5.4 两组中医证候结果分析 |
5.5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6 关于实验观察部分的讨论 |
6.1 关于中药的MIC值 |
6.2 关于药敏方法的选择 |
6.3 微生物与湿疹的关系与实验菌种选择 |
6.4 实验结果的讨论 |
7.关于基础药敏试验和临床观察的情况的几点思考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急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加味外利汤治疗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中止试验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统计原则 |
3 研究方案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估 |
3.5 治疗后2个月复发评定标准 |
3.6 统计方法 |
4 病例资料分布 |
4.1 性别 |
4.2 年龄 |
4.3 治疗前各项评分积分情况 |
结果 |
1 治疗后各项评分指标积分情况 |
2 疗效对比 |
3 2个月复发情况对比 |
4 安全性对比 |
讨论 |
1 中药坐浴治疗肛门瘙痒症的机制 |
1.1 中医学对肛门瘙痒症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肛门瘙痒症的认识 |
1.3 本研究对象的选择 |
1.4 派瑞松(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作用及原理 |
1.5 中药坐浴的原理及作用 |
2 药物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作用分析 |
3 临床疗效评价 |
4 药物安全性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5.1 不足 |
5.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实验方案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法 |
1.3 治疗方案 |
1.3.1 实验用药 |
1.3.2 实验思路 |
1.4 诊断标准 |
1.4.1 中医诊断标准 |
1.4.2 西医诊断标准 |
1.5 病例纳入标准 |
1.6 病例排除标准 |
1.7 终止试验病例标准 |
1.8 一般情况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指标的观察以及随访 |
3、数据处理 |
4、统计结果 |
4.1 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
4.2 两组瘙痒评分的比较 |
4.3 临床有效率比较 |
4.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4.5 复发率的比较 |
4.6 临床疗效的分析 |
讨论 |
1、理论研究 |
1.1 中医对湿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湿疮的认识 |
1.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对治疗的认识 |
2.清脾除湿汤联合湿疹膏治疗湿疹的作用机理 |
2.1 清脾除湿汤的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2.2 湿疹膏组成及功效 |
2.3 实验中其他所用药物的机理研究 |
3.结果分析 |
3.1 临床疗效比较 |
3.2 瘙痒缓解的比较 |
3.3 不良反应的比较 |
3.4 关于复发 |
4.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湿疹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加减消风饮治疗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研究概况 |
1 古代文献中对湿疹的论述 |
2 现代医家对湿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湿疹的中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湿疹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西医对湿疹的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研究方案 |
1.4 观察内容及观察时间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7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
2.2 疗效比较 |
2.3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
2.4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试验结果讨论 |
3.2 风湿热郁证的病因病机分析 |
3.3 加减消风饮组方讨论 |
3.4 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湿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文献检索策略 |
1.2.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湿疹有效率 |
2.4.2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4.3 复发率 |
2.5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10)以补脾阳为指导用火针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流行病学 |
二、发病机制 |
三、病因研究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一、文献描述 |
二、病因病机 |
第三节 治疗 |
一、西医治疗 |
二、中医治疗 |
三、其他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研究基线 |
二、疗效评价 |
三、安全性观察结果及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语 |
第一节 讨论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二、火针之意 |
三、补脾阳之意 |
四、取穴之意 |
第二节 结论 |
一、研究结果 |
二、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湿疹皮炎中葡萄球菌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与硝酸益康唑/曲安奈德霜治疗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血消风止痒方坐浴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慢性肛周湿疹(血虚风燥型)的临床研究[D]. 关亚超.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321例中老年湿热浸淫型湿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D]. 马世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3]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D]. 祁雄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D]. 何鑫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蒋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加味外利汤治疗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研究[D]. 陈美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观察[D]. 蒙明松.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加减消风饮治疗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肖晓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湿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石宇,田方圆,徐珽.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10)
- [10]以补脾阳为指导用火针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D]. 周易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