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剂防治石榴“飞节皮”病的研究

几种药剂防治石榴“飞节皮”病的研究

一、几种药剂对石榴“麻皮”病的防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刘畅,田立娟,邹玉,李蓉,文悦,N.V.斯克里普琴科,刘德江[1](2021)在《软枣猕猴桃园五种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提高软枣猕猴桃果实的品质,本文对软枣猕猴桃园中5种主要虫害(麻皮蝽、桑白蚧、金龟子、截形叶螨和根结线虫)的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绿色防控应采取的措施。

郑行恺[2](2019)在《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监测及其防治药剂施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中唯一的可再生资源,由炭疽病菌侵染引起的橡胶树炭疽病是当前我国橡胶生产上最为严重的两大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主栽橡胶树品种(系)炭疽病发生流行情况进行联合调查与监测;对36份核心橡胶种质进行抗炭疽病评价;对海南新发炭疽病菌进行鉴定和抗药性评价;熟化橡胶苗圃炭疽病无人机防治技术,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本研究联合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PR107、RRIM600和热研7-33-97等现有的主栽品种进行炭疽病疫情调查发现,PR107和RRIM600种植面积最大,分别占51.06%(153万亩)和43.39%(130万亩),各主栽品种均受炭疽病危害;在对橡胶树炭疽病的随机踏查和固定监测中发现,实生苗、嫁接苗、增殖苗、幼龄树和成龄胶园炭疽病全年均可发生,3-4月为盛发期。炭疽病代表性菌株 HCgGX1649(Colletotrichu gloeosporioides)HCaYNJP162(Colletotrichumacutatum)接种36份核心橡胶种质的抗炭疽病评价发现,GT1、PB86、热研7-20-59、文昌193、文昌7-35-11和针选1号6个品种(系)综合抗性水平为中抗(MR),文昌11、热研7-33-97和云研77-2等24个品种(系)为感病(S),PR107、RRIM600和大丰99等6个品种(系)为中感(MS)。田间采集炭疽病样264份,获得炭疽病分离物140份,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自琼中县阳江农场苗圃橡胶树叶片上的菌株HCkHNQZ1736为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这是首次在海南省橡胶树上发现该类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为6;光暗交替利于菌落生长;果胶、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致病力评价发现其对PR107、RRIM600、热研7-33-97和大丰95四个主推品种均有较强致病力。以分离自云南保山的喀斯特炭疽病菌MeCkYN1705为对照,对菌株HCkHNQZ1736开展杀菌剂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菌株HCkHNQZ1736和MeCkYN1705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DMIs)杀菌剂咪鲜胺锰盐不具抗药性,EC50分别为0.0784 μg/mL和0.0775μg/mL。HCkHNQZ1736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表现出高抗药性,EC50达1107.2654μg/mL,而 MeCkYN1705 的 EC50仅为 0.0554 μg/ml。克隆了菌株 HCkHNQZ1736的tub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所编码的第198个氨基酸位点由谷氨酸(Glu-E)突变为丙氨酸(Ala-A),推测该氨基酸位点突变是导致该菌株产生多菌灵抗性的原因。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的橡胶树炭疽病防治新型药剂“保叶清”微乳剂开展无人机在PR107橡胶树嫁接苗圃的飞防试验。防效评价结果表明,飞行高于树冠2米,未添加飞防助剂“热飞”,3%和4%的“保叶清”微乳剂校正防效分别为46.33%和55.91%;飞行高于树冠1米,添加1%飞防助剂“热飞”,两种浓度微乳剂的校正防效分别为67.42%和73.27%;飞行高于树冠2米,添加1%飞防助剂“热飞”,两种浓度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1.27%和80.07%。调查发现该药剂对橡胶树长势和环境无不良影响,表明其可用于田间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治工作。

张润光[3](2018)在《石榴采后果实品质劣变机理及其防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石榴(Punica granatum L.)原产于伊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因石榴优良的鲜食品质及丰富的营养医药价值,改革开放以后石榴产业迅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国石榴种植面积近180万亩,产量超120万吨。然而,由于石榴果实水分含量高,采后容易出现果皮褐变、籽粒褪色和软化腐烂,严重影响了果实的商品价值。国内传统的室内、井窖等贮藏方法技术落后,难以解决品质劣变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石榴贮藏的研究报道大多集中于常规保鲜方法上,如低温冷藏、塑料袋包装等,通过调整外界环境单一因素来维持果实品质,更未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研究。气调保鲜与涂膜保鲜均属于高效无害的新型贮藏方式,因其具有稳定性高、作用效果好、安全无毒等优点,已在果蔬贮藏保鲜上广泛应用。本论文以陕西临潼主栽品种“净皮甜”石榴为实验材料,从果实酶促反应特性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作用关系来探究石榴果皮褐变机理,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分离鉴定石榴贮期褐腐病病原菌,制备石榴贮藏专用保鲜剂并对其抑菌机制加以分析,研究气体成分对石榴果皮的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探究低温、气调、保鲜剂与间歇升温相结合的复合保鲜措施对石榴品质劣变的防控机制,提出科学实用的贮藏保鲜技术操作规程,以期为我国石榴贮藏保鲜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石榴果皮褐变属于酶促褐变。果皮多酚氧化酶(PPO)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4.4,过氧化物酶(POD)的最适温度为27℃、最适pH为6.4。果皮总酚含量与褐变指数呈负相关性,PPO、POD活性与褐变指数呈正相关性,超氧阴离子(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组织相对电导率与褐变指数呈正相关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与褐变指数呈负相关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石榴果皮中PPO和POD活性升高,同时,活性氧代谢速度加快,SOD、CAT和APX活性下降,O2-、H2O2及MDA等有害成分增多,脂质过氧化加剧,细胞膜及胞内结构受损,致使酚类物质外泄,与PPO、POD在有氧条件下结合生成醌类物质,并进一步聚合成黑色素,导致石榴果皮褐变加重。2.对石榴贮期主要病害——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真菌分类学鉴定和ITS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对其鉴定,发现引起石榴贮期褐腐病的病原菌为葡萄核盘菌属菌的富氏葡萄核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和青霉属的小刺青霉(Penicilliumspinulosum)。低温对这两种病原菌没有致死作用,它们能适应较宽的pH范围,在中性、弱酸、弱碱性条件下均能较好地生长,在强酸、强碱性条件下其孢子繁殖受到抑制。超低或超高O2浓度对两种病原菌生长不利,富氏葡萄核盘菌和小刺青霉均为专性好氧菌,且后者的需氧程度更高,故可通过调节环境气体成分来改变两种病原菌的生长特性。3.石榴贮藏专用保鲜剂的最优配方为:壳寡糖0.30 g,那他霉素0.02 g,葡萄糖酸-δ-内酯0.06 g,柠檬酸2.50 g,抗坏血酸2.50 g,六偏磷酸钠0.10 g,酪蛋白酸钠0.60 g,蒸馏水1000 g。该保鲜剂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无毒。经复合保鲜剂涂膜处理能有效地保持石榴籽粒营养成分,维持果实硬度,减缓呼吸代谢,防止果皮褐变,减少腐烂损耗,贮后果实外观较好,内部籽粒品质优良,商品价值高。复合保鲜剂在石榴表面成膜后形成具有严密渗透性的密闭环境,使果实与外部O2隔离,且PPO、POD活性受到抑制,果皮中酚类物质难以氧化而不易发生褐变,此外,该处理有助于保持CAT、SOD活性处于较高水平,增强清除H202及自由基能力,延缓组织衰老。4.适宜浓度的气调处理对调节采后石榴果皮活性氧代谢具有良好效果。首先,气调处理能使石榴果皮SOD、CAT、APX等维持较高的活性,有效地清除活性氧自由基O2-,抑制有害物质H202的产生,并减轻其毒害作用,增强果皮抗氧化、抗衰老的能力。其次,合适的气调处理还可以抑制果皮MDA含量快速上升,延缓果皮脂质过氧化,减慢组织相对电导率升高速率,保持良好的细胞通透性。再次,气调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构成的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有助于提高果实内源抗氧化性。5.石榴复合贮藏保鲜技术的最优方法为:石榴预冷后,用浓度为160 mg·L-1的专用保鲜剂溶液涂膜,晾干后将果实在贮藏温度2.0~3.0℃、相对湿度为90%~95%、气体成分O2=8.0%、CO2=4.0%的条件下贮藏,贮期每隔10d换气1次,每隔15d将果实在10.0℃下升温处理24h,再置于2.0~3.0℃温度下贮藏,如此循环处理,直至贮藏结束。应用此技术,石榴可贮藏150 d,籽粒总糖含量为12.6%,可滴定酸含量为0.56,商品果率为94.0%,果皮褐变指数为0.12。石榴贮后在3.0~5.0℃下存放,货架期为19.1 d,果实色泽艳丽,感官品质良好,保鲜效果理想。

颜东昇[4](2018)在《扬州市园林害虫调查及蚧壳虫的防治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推出,扬州园林事业不断发展,市内植物种类得到丰富。伴之而来的是园林植物上的害虫种类增多,局部地区害虫发生愈加频繁,被害植物生长不良,进而严重影响整个园林景观。园林重要害虫-阶壳虫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不容忽视,其危害轻则影响植物局部正常发育,重则导致整株死亡甚至成片园林植物死亡,对园林景观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做好扬州园林害虫的防治工作,笔者于2016-2018年对扬州市城市园林害虫进行了调查采样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情况,针对扬州市园林植物上的蚧壳虫开展调查,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2016-2018年通过对扬州市个园、何园、荷花池公园以及主城区内部分街道的绿化带进行调查采集,鉴定出扬州市城市园林植物害虫10目、88科283种。2、通过对扬州园林害虫发生害虫危害监测发现,近2年的气候条件适于害虫的发生危害,且一年四季害虫发生情况各不相同。此外,调查发现,蛀干性害虫的危害逐年加重,危害范围变广,暴食性食叶害虫是扬州园林植物害虫最为常见,最主要的害虫种类。3、调查表明,目前危害扬州园林植物的蚧壳虫主要有8种,其中紫薇绒粉蚧、草履蚧、白蜡蚧、日本龟蜡蚧为优势种,发生危害程度最为严重。其次是桑白盾蚧、卫矛矢尖蚧、朝鲜球坚蚧和红蜡蚧,为间歇爆发为害的种类。4、药剂试验表明:(1)对红蜡蚧初孵若虫的防治以40%氧化乐果乳油、10%烯啶虫胺乳油和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的防治速效性最好;40%氧化乐果乳油、10%烯啶虫胺乳油、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阿维·啶虫乳油和70%吡虫啉(艾美乐)水分散粒剂均表现有较好的持效性,防效达到85%以上。对红蜡蚧雌成虫以40%氧化乐果乳油和10%烯啶虫胺乳油防效最好,药后15天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5.23%和80.67%。此外,药剂对初孵若虫的防治效果均高于雌成虫,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应做好初孵若虫的防治;(2)选用浓度为500倍的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在施药7天后,对白蜡蚧的防治效率达100%;而选用浓度为1000倍的氧化乐果乳油和浓度为1000倍的22%噻虫·高气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在施药7天之后,对白蜡蚧的防效均能达到96%;选用浓度为1000倍的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和500倍的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在施药7天之后,对白蜡蚧的防效分别为92.74%和91.54%;浓度为2000倍的40%氧化乐果乳油,施药7天后的防效仅为43.41%。此外,施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有时会在植物表面出现白斑,40%氧化乐果乳油属于高毒,对人及动物危害大,目前在园林部门已很少使用。综合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和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等特点,建议合理交替使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和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防治园林蚧壳虫。

张洁[5](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谢云亮[6](2017)在《新型烟碱杀虫剂对石榴蚜虫的防效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试验的方法,测试了3种不同配方的烟碱生物农药杀虫剂对石榴蚜虫的毒力强度和田间防治效果,从而筛选出对石榴蚜虫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配方。结果表明,1号(91%烟叶超微粒粉,硅油3%,茶枯2%,乳化剂2%,抗坏血酸2%)、2号(91%烟叶超微粒粉,硅油3%,茶枯2%,乳化剂2%,氯化钠2%)、3号(93%烟叶超微粒粉,硅油3%,茶枯2%,乳化剂2%)药剂对石榴蚜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 270、12 810、13 040 mg/L;药后7 d防效分别为56.65%、28.21%、41.90%。1号药剂对石榴蚜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可进一步研究推广。

谢红辉[7](2016)在《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文中指出由可可毛色二孢侵染桑树引起的根腐病是我国桑树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为有效防控该桑树根腐病,本文对该病的病原鉴定、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从发病地采集的870个桑树病根组织块中分离出12种真菌,分离率以菌株XY14为最高,达90%。根据致病性测定、致病菌形态特征观察和基于rDNA-ITS和EF1-α序列测定分析等结果,将XY14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Griffon & Maubl.)。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桑树根腐病首次在中国发现。2、通过比较桑毛色二孢根腐病菌在光照和黑暗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生长速度和分生孢子萌发情况,发现光照和黑暗对桑毛色二孢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持续光照有利于L. theobromae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产生。光照培养两天后,PDA平板上即出现子座芽点,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子座逐渐增大增粗。3、本文利用RAPD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不同地理和寄主来源的29个可可毛色二孢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其中23株菌株是来自广西横县、宜州、鹿寨、象州的桑毛色二孢根腐病菌菌株,6株来自广西武鸣县剑麻叶斑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菌株。两种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参试菌株的平均多态率均在93%以上。RAPD分子标记的菌株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1.0.92,而ISSR分子标记的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99之间。利用NTSYSpc软件(Version 2.10e)分别构建RAPD标记和ISSR标记的UPGMA系统聚类图。RAPD标记的UPGMA聚类图将29个菌株分为7个类群(遗传相似系数为0.76时);ISSR标记的UPGMA聚类图将参试菌株划分为5个类群(遗传相似系数为0.746时)。RAPD类群和ISSR类群均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相关性。两种分子标记的结果均反映出不同居群间遗传一致度较高,遗传距离较短。4、病害调查结果显示,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度与桑树树龄、根结线虫为害及桑树品种有关。不论是幼年桑树,还是成年桑树,均可发生根腐病,但树龄越大,发病越严重。几乎所有根腐病为害的桑树根部均有根结线虫的瘿瘤(根结)存在,但是部分有根结线虫为害的桑树,没有表现根腐病症状。本研究调查了广西横县、宜州市、象州县和鹿寨县共11个桑树品种4-6年树龄的桑毛色二孢根腐病发生情况,结果发现品种沙2×109的发病率最高,品种抗青283的发病率最低。5、研究了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GZ-5、深绿木霉(T. atroviride)ST-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11、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 YZ14-3和一株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对L. theobromae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五种生防菌株均能有效抑制L. theobromae的菌丝生长。其中,P. oligandrum、B11和YZ14-3对L. 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8.89%、75%和73.3%。两株木霉菌株对L. 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拮抗系数级别均为Ⅲ级。显微镜下观察发现,P. oligandrum和木霉菌丝紧紧缠绕L. theobromae菌丝并致使L. theobromae菌丝畸形、膨大:两株芽孢杆菌可引起L. theobromae菌丝内含物泡状化、菌丝畸形膨大、易断裂。L. theobromae的分生孢子在P. oligandrum、深绿木霉和哈茨木霉培养液中的萌发率低,分别为6%、20.4%和12.2%;在两株芽孢杆菌的培养液中不仅不能萌发,而且分生孢子因细胞壁降解而解体。6、研究了9个剑麻品种的新鲜叶汁、腐熟叶汁、煮沸叶汁和灭菌叶汁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各剑麻品种的叶片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L. theobromae的菌丝生长,抑菌率范围为63.4.100%,抑菌率因剑麻品种和处理方式而有差异。参试的九个品种中,以76416麻和无刺番麻叶汁的抑菌效果最好,76416麻和无刺番麻能完全抑制L. theobromae菌丝生长,其抑菌率均为100%;其次为蓝剑麻,其四种处理的抑菌率为97.6%。其余6个剑麻品种的新鲜叶汁经过腐熟、煮沸和灭菌后,其抑菌活性有所下降。显微镜下观察各叶汁处理下的菌丝形态,发现L. theobromae菌丝畸形膨大、断裂并发生原生质渗漏。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除蓝剑麻、H.11648和假菠萝麻外,其余6个品种四种处理的叶汁均能完全抑制L. theobromae分生孢子萌发。L. theobromae分生孢子在蓝剑麻、H.11648和假菠萝麻四种处理叶汁中的平均萌发率分别为72.4%、16.6%和13%。7、50%多菌灵WP、70%甲基托布津WP、根腐宁WP、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80%代森锰锌WP对L. 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种药剂的EC5o值分别为:0.079μg/mL、0.789μg/mL、0.156μg/mL、0.165μg/mL和42.463μg/mL。L. theobromae的分生孢子在以上5种药剂ECso下的萌发率分别为:17%、37.8%、6.8%、86%和28%。8、选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11648麻新鲜叶汁、世高、50%多菌灵WP、70%甲基托布津WP、根腐宁WP、80%代森锰锌WP等进行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五种化学杀菌剂中,以根腐宁WP的防治效果最好(83.02%),其次为50%多菌灵WP,其防治效果为80.9%。参试的四种生防菌剂中,以T. harzianum GZ-5的防治效果最好(75.62%),其次为H.11648麻新鲜叶汁,防治效果为74.02%,防治效果显着高于70%甲基托布津WP、80%代森锰锌WP和世高等化学药剂。因此,生产上可利用根腐宁WP 600倍液、50%多菌灵WP200倍液、T. harzianum制剂和H.11648剑麻水淋蔸防治桑毛色二孢根腐病。

孙振军[8](2009)在《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害虫发生规律及监控技术》文中提出近年来,苏州市城乡绿化事业快速发展,面积逐年扩大,树种越来越多,截止2008年全市绿化面积已达10万公顷左右。然而,在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病虫危害也日趋普遍与严重,如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大叶黄杨尺蠖Calospilos suspecta Warren、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桔小实蝇Dacus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等害虫危害尤其猖獗,轻则影响景观,重则出现毁绿,有的还因盲目防治用药破坏生态环境。为了有效防治园林绿化植物害虫,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本课题围绕全市园林绿化植物害虫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对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昆虫的系统调查,初步查明了苏州市园林害虫和天敌的种类15目393种,确认了主要害虫的种类,其中发现中国分布新记录种2种、江苏分布新记录种51种。观察研究了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樟巢螟等14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确定了其中8种害虫的发生期及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包括生物农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重要害虫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并组建了综合防治体系,保证既有效控制害虫危害,又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使园林绿化能充分发挥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作用,全面优化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檀根甲[9](2009)在《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的相互作用及病害控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果实采后腐烂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极大关注。苹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苹果上的主要病害,引致苹果采后腐烂严重。本文从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苹果采后炭疽病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农业的无污染防除技术及分子鉴定诊断技术,逐步组建苹果采后炭疽病可持续控制的病害防御体系。分别开展了苹果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离子束生物工程和磁生物工程技术诱变的枯草芽孢杆菌和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防治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病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与环境相容好、高效、低毒、使用安全、对仓储苹果无污染,不影响外观和风味的新农药、新剂型和使用技术研究,品种抗病性鉴定及不同苹果品种对炭疽病菌的抗性生理生化机制和苹果炭疽菌致病机制研究,苹果炭疽菌的快速分子鉴定和检测及苹果炭疽病的早期诊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苹果采后炭疽菌营养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为28℃。菌丝致死温度为40℃5d,分生孢子在40℃下培养11天后,仍具有萌发能力。分生孢子萌发以25℃最佳,芽管伸长以30℃最适。液体培养,30℃时菌丝生长量最大。RH<80%时菌丝不能生长,RH>80%时菌丝生长速率差异不大。分生孢子的萌发对湿度要求严格,仅在自由水和有水膜的情况下萌发。pH为3~11范围内均可营养生长,pH 2~11范围内孢子均可萌发。液体培养条件下,适合营养生长的pH范围为4~9,且在此范围差异不明显。在一定范围内,酸性条件下孢子萌发率较碱性条件下萌发率高。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苹果贮藏过程中炭疽病的发展曲线为不对称S型,用冈珀茨模型(Gompertzmodel)进行曲线拟合,模型拟合度达到极显着水平。2.苹果炭疽菌的分子鉴定和检测结果表明,两株病原菌Cg-1和Cg-2的ITS序列相似性达100%;二者与胶孢炭疽菌的相似性极高,达99.8%;与炭疽菌其它7个种的相似性相对较低,只有83.1%—98.5%;与不同属的镰刀菌相似性最低,为68.9%。因此可以明确苹果炭疽菌应属于胶孢炭疽菌。经序列比对发现,苹果炭疽菌的18S rDNA 3’端比GenBank已登陆的2个胶孢炭疽菌多出一段379 bp的序列,将去除379 bp的苹果炭疽菌rDNA序列与其它胶孢炭疽菌相比,序列相似性高达96.6%。根据这一特有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结果仅能从苹果炭疽菌中扩增出1232 bp的特异性条带。用苹果炭疽菌接种离体苹果,以接种发病的病组织总DNA为模板,利用引物CgF1/ITS4进行PCR扩增,同样可以扩增出1232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健康苹果组织DNA中未能扩增出任何条带,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苹果炭疽菌的鉴定和快速检测。3.苹果采后炭疽病的化学防治及控病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丙环唑、苯氧菌酯、扑海因、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抑菌作用较强,代森锰锌抑菌作用较弱。药剂间对孢子萌发率和芽管伸长抑制率差异显着,其中扑海因、氟硅唑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2.6%、48.3%。代森锰锌、丙环唑几乎无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孢子萌发率为99.3%、98.2%。但丙环唑对芽管伸长能较好的抑制。活体试验表明:丙环唑、苯氧菌酯、嘧菌酯防效较好,其中丙环唑的防效达到100%。药剂不同作用方式的试验结果说明:浸果处理明显好于喷雾。混剂以多菌灵+代森锰锌(9∶1,7∶3)抑菌效果为最好,抑制菌丝生长的共毒系数达到692.426、593.020。活体试验表明:混剂以多菌灵+代森锰锌(9∶1、7∶3)防效为最好。4.钙盐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CaCl2、Ca(NO3)2·4H2O和Ca(H2PO4)2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影响。Ca2+浓度为900μg/ml时,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Ca2+浓度高于1000μg/ml时能较好地抑制菌丝生长,Ca2+浓度低于600μg/ml时有促进菌丝生长的趋势。CaCl2、Ca(NO3)2·4H2O和Ca(H2PO4)2不能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钙盐对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当Ca2+浓度大于900μg/ml时Ca(NO3)2·4H2O、CaCl2和Ca(H2PO4)2的抑制率分别为13.10%、45.75%和46.09%;当浓度继续增大时,浓度处理之间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着。当浓度小于600μg/ml时,对芽管的伸长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苹果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及控病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低能氮离子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注入诱变,通过平板初筛出6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菌株,经苹果果实活体测定从中筛选对苹果炭疽病有较好控病作用的菌株,从接种方式及病害发生的时间看,先接突变菌株的各处理发病时间均晚于先接病菌的处理,明显推迟发病时间,表现出较强的保护作用,低温储藏对病害发生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以先接突变菌株后控病效果较好的菌株按储藏温度的不同分为:室温下的防治效果较好的菌株为BS80-6,14d时的防效为33.28%;低温条件下BS100-1、BS100-6、BS80-6、BS120-8的效果较好,30d时的防效分别为98.36%、95.36%、95.52%、93.52%;变温下各菌株BS80-1、BS100-1、BS120-8的效果最好,30d的防效分别为84.59%、75.15%、72.40%。突变菌株三种处理液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以活菌液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滤液,高压灭菌液的效果最差。经平板滤纸片法和液体共培养法测定突变菌株对病菌菌丝的破坏作用的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BS80-6菌株产生的抗生物质抑制孢子萌发、使苹果炭疽病菌菌丝体畸形,原生质凝集,泡囊化。同时对寄主防御酶(POD、PPO、PAL)活性的研究表明突变菌株能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6.热处理与药剂相结合、枯草芽孢杆菌滤液分别与Ca2+和苯氧菌酯配合使用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热处理与药剂结合则能更好地控制病害,丙环唑和禾纹清在40℃作用下的效果最好,药剂与热处理相结合的防效大于药剂单独作用的防效。枯草芽孢杆菌的滤液分别与Ca2+和苯氧菌酯配合使用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Ca2+和苯氧菌酯配的效果。其中滤液与苯氧菌酯的配合使用的效果最佳,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达到58.2%。滤液与Ca2+混合使用抑制率达到32.9%,比单独使用Ca2+的抑制效果提高了27.8%。滤液和Ca2+、苯氧菌酯结合使用在苹果果实上的控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Ca2+、苯氧菌酯的效果。滤液与Ca2+结合控制效果提高了11.7%。7.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筛选及控病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C100-2-5低毒株和磁场处理C0.25-1-2低毒株对苹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离子诱变的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达到55%左右。低毒性与强毒性菌株按不同比例混合接种苹果的控制效果之间的差异显着性不明显,但都与单接种的强毒菌株达到显着差异。菌株的毒性不同,引起果实体内酶的活性变化也略有不同。测定低毒菌株rDNA序列,结果表明,引物CgF/CgR均可以扩增出3156 bp的片段,且此段序列几乎没有发生变异。30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结果表明低毒菌株与正常菌株RAPD扩增多态性无明显区别,未能发现差异性,ISSR扩增结果表明低毒菌株与正常菌株无明显区别,20条引物未能发现差异性。8.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相互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对炭疽菌抗性品种间差异极显着(P=0.01),根据发病程度,其抗性可以分为四类:红富士感病(S);嘎啦、乔纳金次之,中感(MS);辽伏中抗(MR);黄金帅果实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抗病(R)。初步明确了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x)在该菌侵染苹果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苹果果实接种炭疽菌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都被诱导提高,几丁质酶活性增幅高于β-1,3-葡聚糖酶,分别是对照的3-11倍和2-6倍。苹果感染炭疽菌后,主要防御酶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与品种抗性有明显相关性,表现出相似的趋势,抗病品种酶活始终高于感病和中感品种,接种前差异不显着,接种后差异显着,抗病品种酶活性升高幅度大,高峰出现的早,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接种前,与品种病情指数呈正相关的生化因子是健康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负相关的生化因子是健康果实木质素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其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健康果实总酸含量与品种病情指数无关。

张莉[10](2009)在《闽南番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文中指出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对福建省惠安番石榴园节肢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并研究了套种植物对番石榴园节肢动物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番石榴树冠层节肢动物有2纲、16目、100科、218种,其中害虫116种、天敌61种、中性昆虫41种;其害虫优势种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天敌优势种为细纹猫蛛Oxyopes macilentas L. Koch和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树冠下的节肢动物有2纲、24目、91科、168种,其中植食性昆虫101种、寄生性与捕食性昆虫22种、腐生性昆虫15种、蜘蛛30种;其植食性昆虫优势种为中华蚱蜢Acrida cinerca Thunberg和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 (Motschlsky),蜘蛛优势种为细纹猫蛛Oxyopes macilentas L. Koch,寄生性昆虫优势种为中华茧蜂Bracon chinensis Szepligeti。对套种和非套种两种番石榴园节肢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树冠节肢动物在套种区共采集到2纲、15目、65科、92种,在非套种区共采集到2纲、13目、64科、93种。害虫的个体数和均匀度指数套种区显着高于非套种区,害虫的其余指数套种区与非套种区无显着差异。树冠下的节肢动物在套种区共采集到2纲、13目、61科、108种,在非套种区共采集到2纲、15目、66科、133种。植食性昆虫、寄生性与捕食性昆虫、腐生性昆虫和蜘蛛的群落特征指数套种区与非套种区无显着差异。

二、几种药剂对石榴“麻皮”病的防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药剂对石榴“麻皮”病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软枣猕猴桃园五种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虫害及危害
    1.1 麻皮蝽
        1.1.1 特征与危害特点
        1.1.2 发生规律
    1.2 桑白蚧
        1.2.1 特征与危害特点
        1.2.2 发生规律
    1.3 金龟子
        1.3.1 特征与危害特点
        1.3.2 发生规律
    1.4 截形叶螨
        1.4.1 特征与危害特点
        1.4.2 发生规律
    1.5 根结线虫
        1.5.1 特征与危害特点
        1.5.2 发生规律
2 主要虫害的综合防治
    2.1 农业防治
    2.2 物理防治
    2.3 化学防治
    2.4 生物防治
3 结语

(2)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监测及其防治药剂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天然橡胶产业及其重要叶部病害
    1.2 橡胶树炭疽病及其研究进展
        1.2.1 橡胶树炭疽病的发生与分布
        1.2.2 橡胶树炭疽病的侵染和流行
        1.2.3 橡胶树炭疽菌病原学及其致病机理
        1.2.4 橡胶炭疽病的防治
    1.3 植物炭疽病菌抗药性及其研究进展
        1.3.1 传统的保护性杀菌剂
        1.3.2 苯并咪唑类
        1.3.3 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DMIs)
        1.3.4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植物材料和样地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疫情监测与重要品种(系)室内抗病性评价
        2.2.2 海南省橡胶树新发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基础生物学特性分析
        2.2.3 喀斯特炭疽菌药剂敏感性测定及抗药性相关基因分析
        2.2.4 橡胶树炭疽病防治药剂“保叶清”微乳剂无人机施用技术熟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疫情分析
        3.1.1 海南省橡胶树主栽区与主栽品种概况
        3.1.2 炭疽病疫情踏查与监测结果
    3.2 橡胶树重要品种(系)室内抗病性
    3.3 海南省橡胶树新发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基础生物学特性
        3.3.1 菌株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3.2 形态鉴定结果
        3.3.3 系统发育分析
        3.3.4 基础生物学特性
        3.3.5 致病力测定结果
    3.4 喀斯特炭疽菌药剂敏感性
    3.5 HCkHNQZ1736多菌灵抗药性遗传稳定性及tub2基因突变与抗药性关系
    3.6 橡胶树炭疽病防治药剂“保叶清”微乳剂无人机施用防效分析
        3.6.1 病情与防效统计结果
        3.6.2 防效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海南主栽橡胶品种及其炭疽病疫情联合调查与监测及室内抗病性评价
    4.2 海南省橡胶树新发炭疽病病原鉴定
    4.3 喀斯特炭疽HCkHNQZ1736菌株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的抗药性
    4.4 橡胶苗圃炭疽病无人机飞防药剂及施用技术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及获得的成果
致谢

(3)石榴采后果实品质劣变机理及其防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石榴采后病害与防控
        1.1 果皮褐变
        1.2 果实腐烂
        1.3 低温冷害
    2 石榴贮藏环境因素
        2.1 贮藏温度
        2.2 相对湿度
        2.3 气体成分
        2.4 环境净度
    3 石榴贮藏保鲜技术
        3.1 低温冷藏
        3.2 自发气调包装贮藏
        3.3 气调贮藏
        3.4 涂膜保鲜
        3.5 复合贮藏
    4 石榴品质劣变生理机制
        4.1 氧自由基伤害
        4.2 酚-酚酶区域化分布
        4.3 膜质冷害
    5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立题意义
        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榴贮期果皮酶促褐变与活性氧代谢作用关系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温度对石榴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3.2 不同pH对石榴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底物浓度对石榴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温度对石榴果皮POD活性的影响
        3.5 不同pH对石榴果皮POD活性的影响
        3.6 不同底物浓度对POD活性的影响
        3.7 石榴果皮PPO、POD活性与果皮褐变的关系
        3.8 石榴果皮总酚含量与果皮褐变的关系
        3.9 石榴果皮活性氧代谢与果皮褐变的关系
        3.10 不同褐变程度下石榴果皮细胞结构变化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榴贮期褐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理化特性及天然抑菌剂抑菌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石榴褐腐病病原菌生长状况
        3.2 石榴褐腐病病原菌分离纯化结果
        3.3 石榴褐腐病病原菌侵染回接试验结果
        3.4 石榴褐腐病病原菌鉴定结果
        3.5 石榴褐腐病病原菌的生长曲线
        3.6 理化因素对石榴褐腐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7 不同抑菌剂对石榴褐腐病病原菌抑制效果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榴贮藏专用保鲜剂制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石榴保鲜剂配方优选实验
        3.2 石榴保鲜剂处理对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3.3 石榴保鲜剂处理对果实生理效应的影响
        3.4 石榴保鲜剂处理对果实贮期腐烂病害的影响
        3.5 石榴保鲜剂处理对果实贮期病原菌抑制机理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调处理对石榴采后果皮活性氧代谢及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调处理对石榴采后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2 气调处理对石榴采后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榴复合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及货架期预测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贮藏温度对石榴贮期籽粒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皮褐变指数和商品果率的影响
        3.2 不同保鲜剂浓度对石榴贮期籽粒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皮褐变指数和商品果率的影响
        3.3 不同气体成分配比对石榴贮期籽粒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皮褐变指数和商品果率的影响
        3.4 不同间歇升温时间对石榴贮期籽粒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皮褐变指数和商品果率的影响
        3.5 石榴复合贮藏保鲜技术优选
        3.6 石榴贮后货架期预测
        3.7 石榴复合贮藏保鲜技术操作规程
    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扬州市园林害虫调查及蚧壳虫的防治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城市园林植物现状和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1.1.1 城市园林植物的生长现状
        1.1.2 城市园林植物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1.2 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策略及方法
        1.2.1 城市园林害虫的防治策略
        1.2.2 城市园林害虫的防治方法
    1.3 城市园林害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3.1 缺乏统一的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1.3.2 园林设计和选用树种不合理
        1.3.3 农药的种类及用量问题
    1.4 我国城市园林害虫的常见类型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扬州市城市园林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调查
    2.1 调查与研究方法
        2.1.1 调查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1.3 种类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扬州市园林害虫种类的调查
        2.2.2 扬州市城市园林害虫发生危害特点
        2.2.3 扬州市城市园林蚧壳虫发生危害调查
    2.3 讨论
第三章 扬州市园林植物蚧壳虫的药剂防治试验
    3.1 蚧壳虫的药剂防治实验
        3.1.1 红蜡蚧的药剂防治试验
        3.1.2 白蜡蚧的药剂防治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蜡蚧的药剂防治效果
        3.2.2 白蜡蚧的药剂防治效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扬州园林植物主要蚧壳虫的防治技术应用
    4.1 蚧壳虫防治技术
        4.1.1 苗木检疫
        4.1.2 园林养护
        4.1.3 物理防治
        4.1.4 化学防治
        4.1.5 生物防治
    4.2 蚧壳虫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2.1 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4.2.2 加强新媒体宣传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7.3 创新点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型烟碱杀虫剂对石榴蚜虫的防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1.2.2 田间防效的测定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2.2 田间防效结果
        2.2.1 虫口减退率。
        2.2.2 防治效果。
3结论与讨论

(7)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桑树病害种类
        1.1.1 国外桑树病害发生种类
        1.1.2 中国桑树病害发生种类
        1.1.3 广西桑树病害发生种类
        1.1.4 我国桑树真菌病害的防治研究
        1.1.4.1 化学防治
        1.1.4.2 农业防治
        1.1.4.3 生物防治
        1.1.5 我国桑树病害研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1.2 植物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1.2.1 根腐病的症状表现多样
        1.2.2 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繁多
        1.2.3 根腐病的防治手段有限
        1.2.3.1 生物防治
        1.2.3.2 化学药剂防治
        1.2.3.3 抗病品种的利用
    1.3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Griffon & Maubl.)的研究进展
        1.3.1 L.theobromae及其引起的相关病害
        1.3.2 形态分类学研究简况
        1.3.3 生物学特性研究
        1.3.4 L.theobromae相关病害的发生规律
        1.3.5 病害防治研究
        1.3.5.1 化学防治
        1.3.5.2 生物防治
        1.3.5.3 物理防治
        1.3.6 L.theobromae生防作用研究
        1.3.7 植物内生L.theobromae研究
        1.3.8 L.theobromae的分离、分子检测和病菌定殖寄主后的超微结构研究
        1.3.8.1 培养基筛选
        1.3.8.2 病原菌快速检测
        1.3.8.3 超微结构分析
    1.4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光照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培养基
        2.1.2 主要试剂
        2.1.3 样本采集及病原菌分离
        2.1.4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2.1.5 致病菌的形态鉴定
        2.1.6 致病菌的分子鉴定
        2.1.6.1 核糖体DNA-ITS序列的PCR扩增
        2.1.6.2 EF1-α序列的PCR扩增
        2.1.6.3 PCR扩增产物检测与测序
        2.1.6.4 序列比对、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1.7 光照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器形成的影响研究
        2.1.8 光照对L.theobromae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的获得及致病性测定
        2.2.2 致病菌XY14的形态特征
        2.2.3 XY14 rDNA ITS序列和EF1-α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较
        2.2.4 病原菌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2.2.5 病原菌EF1-α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2.2.6 光照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的影响
        2.2.7 光照对L.theobromae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结论
        2.3.2 讨论
第三章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菌株DNA提取与检测
        3.1.3 桑树可可毛色二孢的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
        3.1.3.1 RAPD引物筛选
        3.1.3.2 RAPD PCR反应及电泳
        3.1.3.3 数据处理
        3.1.4 桑树可可毛色二孢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
        3.1.4.1 ISSR引物筛选
        3.1.4.2 ISSR PCR反应及电泳
        3.1.4.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桑树可可毛色二孢的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1 RAPD引物的筛选
        3.2.1.2 RAPD扩增结果
        3.2.1.3 RAPD标记的聚类分析
        3.2.1.4 基于RAPD标记的菌株群体遗传分化分析
        3.2.1.5 基于RAPD标记的菌株群体多样性分析
        3.2.2 桑树可可毛色二孢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3.2.2.1 ISSR引物的筛选
        3.2.2.2 ISSR扩增结果
        3.2.2.3 I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3.2.2.4 基于ISSR标记的菌株群体遗传分化分析
        3.2.2.5 基于ISSR标记的菌株群体多样性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4.1.2 病害发生规律调查
        4.1.2.1 不同树龄桑树的毛色二孢根腐病发生情况调查
        4.1.2.2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发生与根结线虫为害的关系调查
        4.1.2.3 不同桑树品种的毛色二孢根腐病发病情况调查
        4.1.2.4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症状变化观察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与树龄的关系
        4.2.2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与根结线虫为害的关系
        4.2.3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与桑树品种的关系
        4.2.4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症状发展过程及病害严重度分级
        4.2.5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与桑细菌性枯萎病和桑青枯病的区别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第五章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
        5.1.1.1 生防菌株
        5.1.1.2 病原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供试剑麻品种及叶汁制备
        5.1.4 供试化学药剂
        5.1.5 生防菌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5.1.6 剑麻品种叶汁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5.1.7 杀菌剂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室内毒力研究
        5.1.8 生防真菌培养液对L.theobromae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5.1.9 剑麻品种叶汁对L.theobromae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5.1.10 杀菌剂对L.theobromae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5.1.11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田间防治研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防菌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5.2.2 九个剑麻品种叶汁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5.2.3 五种杀菌剂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5.2.4 生防真菌培养液对L.theobromae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5.2.5 九个剑麻品种叶汁对L.theobromae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5.2.6 五种杀菌剂对L.theobromae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5.2.7 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结论
        5.3.2 讨论
        5.3.2.1 生防菌对桑毛色二孢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5.3.2.2 剑麻叶汁对桑毛色二孢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5.3.2.3 化学杀菌剂对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抑制效果
第六章 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
附录:在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

(8)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害虫发生规律及监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苏州市绿化概况及害虫发生情况
    1.2 苏州市园林害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第二章 苏州市园林昆虫种类调查
    2.1 研究方法与器材
        2.1.1 研究器材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方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场地
        3.1.2 试验器材
        3.1.3 试验方法
    3.2 几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方法
        3.2.1 马尾松毛虫
        3.2.2 樟巢螟
        3.2.3 杨小舟蛾
        3.2.4 大叶黄杨尺蠖
        3.2.5 大叶黄杨斑蛾
        3.2.6 黄杨绢野螟
        3.2.7 淡剑夜蛾
        3.2.8 重阳木锦斑蛾
    3.3 几种重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3.3.1 黄刺蛾
        3.3.2 丽绿刺蛾
        3.3.3 草履蚧
        3.3.4 红蜡蚧
        3.3.5 日本龟蜡蚧
        3.3.6 橘小实蝇
    3.4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园林害虫防治药剂的田间筛选
    4.1 樟巢螟药剂防治试验
        4.1.1 供试药剂及处理
        4.1.2 小区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1.4 结果与分析
    4.2 第2 代樟巢螟药剂防治试验
        4.2.1 供试药剂及处理
        4.2.2 小区设计
        4.2.3 试验方法
        4.2.4 结果与分析
    4.3 黄杨绢野螟药剂防治试验
        4.3.1 供试药剂及处理
        4.3.2 小区设计
        4.3.3 试验方法
        4.3.4 结果与分析
    4.4 赤星潜叶跳甲药剂防治试验
        4.4.1 代试药剂及处理
        4.4.2 小区设计
        4.4.3 试验方法
        4.4.4 结果与分析
    4.5 大叶黄杨斑蛾药剂防治试验
        4.5.1 供试药剂及处理
        4.5.2 小区设计
        4.5.3 试验方法
        4.5.4 结果与分析
    4.6 柑橘红蜡蚧药剂防治试验
        4.6.1 供试药剂与处理
        4.6.2 小区设计
        4.6.3 试验方法
        4.6.4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苏州市园林绿化主要害虫的防治技术
    5.1 部分主要食叶害虫的防治技术
        5.1.1 杨小舟蛾
        5.1.2 樟巢螟
        5.1.3 黄杨绢野螟
        5.1.4 大叶黄杨尺蠖
        5.1.5 大叶黄杨斑蛾
        5.1.6 重阳木锦斑蛾
        5.1.7 松毛虫
    5.2 部分主要刺吸害虫防治技术
        5.2.1 草履蚧
        5.2.2 红蜡蚧
    5.3 主要草坪害虫防治技术
        5.3.1 淡剑夜蛾
    5.4 主要果实害虫防治技术
        5.4.1 橘小实蝇
    5.5 小结与讨论
附录:苏州园林植物有害生物及天敌名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与论文
致谢

(9)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的相互作用及病害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苹果采后炭疽菌的研究进展
        1.1.1 病原菌分类
        1.1.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1.1.3 炭疽菌的侵入结构及其过程
    1.2 病原真菌致病机制
        1.2.1 细胞壁降解酶
        1.2.2 其他致病因子
    1.3 植物抗病机制
        1.3.1 植物抗病机制概述
        1.3.2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
        1.3.3 寄主主要防御酶
        1.3.4 与寄主抗性有关的生化物质
    1.4 苹果采后炭疽病控制技术
        1.4.1 采前病菌的防治技术
        1.4.2 贮藏方法
        1.4.3 化学防治
        1.4.4 生物防治
        1.4.5 物理防治
    1.5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和检测及其致病性分子变异
        1.5.1 rDNA序列差异分析
        1.5.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1.5.3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1.5.4 ISSR标记
    1.6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简介
    1.7 磁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简介
    1.8 论文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苹果采后炭疽菌生理生态学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温度对苹果炭疽菌的影响
        2.3.2 湿度对苹果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 pH值对苹果炭疽菌生长的影响
        2.3.4 潜伏侵染概率的测定
        2.3.5 毒素的测定
        2.3.6 接种方式和接种量对病害发展的影响
        2.3.7 温度对病斑扩展速率的影响
        2.3.8 湿度与病斑扩展速率的关系
        2.3.9 接种浓度对苹果炭疽病菌潜伏(育)期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苹果采后炭疽病化学防治及控病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杀菌剂对苹果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3.2 杀菌剂对苹果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3.3 杀菌剂对苹果炭疽菌芽管伸长的影响
        3.3.4 混剂对苹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3.5 化学药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3.6 丙环唑微胶囊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3.7 混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3.8 钙盐对苹果炭疽病防治的作用机理
        3.3.9 热处理与药剂结合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3.10 生防菌与杀菌剂配合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3.11 不同浓度苯氧菌酯对采后苹果果实POD和PPO的诱导作用
        3.3.12 不同药剂处理采后苹果果实后POD和PPO活性的变化
    3.4 讨论
        3.4.1 杀菌剂单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3.4.2 混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3.4.3 枯草芽孢杆菌与杀菌剂结合对采后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4.4 钙盐防治
        3.4.5 综合防治技术
        3.4.6 不同药剂处理采后苹果果实后POD和PPO活性的变化
    3.5 小结
        3.5.1 化学农药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3.5.2 钙盐对病原菌的作用方式
        3.5.3 加热与药剂结合对病害的控制
        3.5.4 化学杀菌剂与生防菌配合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第四章 苹果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及控病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高效拮抗菌的诱变与筛选
        4.3.2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生长和发酵条件研究
        4.3.3 突变菌株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4.3.4 突变菌株BS80-6最佳发酵条件研究
        4.3.5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抗病机制研究
        4.3.6 突变菌株抗菌作用对寄主防御酶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高效突变菌株的诱变与筛选
        4.4.2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4.4.3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4.4.4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抗菌机制研究
    4.5 小结
        4.5.1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与筛选
        4.5.2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研究
        4.5.3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的生长和发酵条件研究
        4.5.4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抗菌机制研究
第五章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筛选及控病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低毒性菌株的筛选
        5.3.2 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5.3.3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5.3.4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5.3.5 苹果果实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5.3.6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5.4 讨论
        5.4.1 低毒菌株的筛选
        5.4.2 低毒菌株和virulence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5.4.3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5.4.4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
        5.4.5 寄主主要防御酶
    5.5 小结
        5.5.1 低毒菌株的筛选
        5.5.2 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5.5.3 低毒菌株和强毒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5.5.4 低毒菌株和强毒菌株接种苹果引起酶活性变化的比较
        5.5.5 果实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的变化
第六章 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相互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品种抗病性鉴定
        6.3.2 苹果炭疽菌致病机制研究
        6.3.3 苹果果实提取液对炭疽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6.3.4 不同苹果品种对炭疽菌的抗性机制研究
    6.4 讨论
        6.4.1 苹果炭疽菌致病生理生化机制
        6.4.2 不同品种苹果对炭疽菌的抗性生理生化机制
    6.5 小结
        6.5.1 品种抗病性鉴定
        6.5.2 苹果炭疽菌致病机制研究
        6.5.3 苹果果实提取液对炭疽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6.5.4 不同品种苹果对炭疽菌的抗性机制研究
第七章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及致病性分子变异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和检测
        7.3.2 苹果炭疽菌分子变异初步研究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论文研究的结果总结
        8.1.1 苹果采后病害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的研究
        8.1.2 苹果采后炭疽病化学防治及控病机理的研究
        8.1.3 苹果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及控病机理的研究
        8.1.4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筛选及控病作用的研究
        8.1.5 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相互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
        8.1.6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及致病性分子变异的研究
    8.2 研究的前景
        8.2.1 进行苹果炭疽病早期诊断
        8.2.2 开发与环境相容好、高效、低毒、使用安全、对仓储苹果无污染,不影响外观 和风味的新农药、新剂型和使用技术
        8.2.3 生物防治是控制果蔬产品采后病害的新途径
        8.2.4 低毒性菌株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8.2.5 抗病品种的利用
        8.2.6 综合防治技术
    8.3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闽南番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群落生态学研究概况
        1.1.1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1.2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1.2.1 农用化学物对节肢动物结构的影响
        1.1.2.2 植被多样性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1.2 果园节肢动物研究进展
        1.2.1 果园节肢动物的组成
        1.2.2 植被覆盖的多样性对果园节肢动物结构的影响
    1.3 番石榴研究概况
        1.3.1 台湾番石榴的主要优势
        1.3.2 内陆番石榴种植概况
        1.3.3 福建省番石榴害虫发生概况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调查时间与方法
    2.3 群落特征指数及数据统计方法
    2.4 物种优势度等级及类群划分
    2.5 节肢动物鉴定参考书目
3 结果与分析
    3.1 番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
        3.1.1 番石榴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
        3.1.1.1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1.1.2 群落多样性、丰盛度和均匀性的时间动态
        3.1.1.2.1 物种丰富度
        3.1.1.2.2 丰盛度(个体数)
        3.1.1.2.3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
        3.1.1.3 优势种时间动态
        3.1.1.3.1 害虫优势种时间动态
        3.1.1.3.2 天敌优势种时间动态
        3.1.2 树下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
        3.1.2.1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1.2.2 群落多样性、丰盛度和均匀性的时间动态
        3.1.2.2.1 物种丰富度
        3.1.2.2.2 丰盛度(个体数)
        3.1.2.2.3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
        3.1.2.3 优势种时间动态
        3.1.2.3.1 植食性昆虫优势种时间动态
        3.1.2.3.2 蜘蛛和寄生性昆虫优势种时间动态
    3.2 套种圆叶决明对番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3.2.1 套种圆叶决明对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3.2.1.1 套种圆叶决明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3.2.1.2 套种圆叶决明对群落多样性、丰盛度和均匀度时间动态的影响
        3.2.1.2.1 物种丰富度
        3.2.1.2.2 丰盛度(个体数)
        3.2.1.2.3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
        3.2.1.3 群落特征指数差异分析
        3.2.2 套种圆叶决明对树冠下节肢动物的影响
        3.2.2.1 套种圆叶决明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3.2.2.2 套种圆叶决明对群落多样性、丰盛度和均匀度时间动态的影响
        3.2.2.2.1 物种丰富度
        3.2.2.2.2 丰盛度(个体数)
        3.2.2.2.3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
        3.2.2.3 群落特征指数差异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番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4.1.1 番石榴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4.1.2 番石榴树下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4.2 套种圆叶决明对番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2.1 套种圆叶决明对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2.2 套种圆叶决明对树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几种药剂对石榴“麻皮”病的防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软枣猕猴桃园五种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方法[J]. 王雨,刘畅,田立娟,邹玉,李蓉,文悦,N.V.斯克里普琴科,刘德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01)
  • [2]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监测及其防治药剂施用技术研究[D]. 郑行恺. 海南大学, 2019(01)
  • [3]石榴采后果实品质劣变机理及其防控机制研究[D]. 张润光.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4]扬州市园林害虫调查及蚧壳虫的防治研究与应用[D]. 颜东昇. 扬州大学, 2018(05)
  • [5]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6]新型烟碱杀虫剂对石榴蚜虫的防效试验[J]. 谢云亮.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9)
  • [7]桑毛色二孢根腐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D]. 谢红辉. 广西大学, 2016(01)
  • [8]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害虫发生规律及监控技术[D]. 孙振军. 苏州大学, 2009(S2)
  • [9]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的相互作用及病害控制机理研究[D]. 檀根甲.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2)
  • [10]闽南番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D]. 张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几种药剂防治石榴“飞节皮”病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