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系统地培养杂技人才

全面系统地培养杂技人才

一、全面系统地培养杂技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恩[1](2021)在《文化旅游强区视阈下广西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杂技大国,古老的杂技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焕发新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杂技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演出产业也日益壮大,但仍存在总体规模小、表演团体弱、产品滞后时代需求等问题,需要通过政府扶持培育杂技团体、提升创作表演水平、深化与旅游项目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途径进行转型升级。

洪建[2](2021)在《杂技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杂技艺术的不断发展,做好杂技教学的现代化,探索杂技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本文在介绍了我国杂技艺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文化教育不足、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杂技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李雯琪[3](2021)在《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人们逐渐认可了民间文化的艺术价值,民俗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重视,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有利于民间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呈现出日益浓厚的“产业化”趋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必须本着特殊性、本土特质的方向发展,与市场经济接轨,以丰富的民俗文化产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逐步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本文以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为依据,整理国内外文献,为文章进行理论支撑,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日趋浓厚的这一研究背景的前提下,用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首先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我国目前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论述其开发的原则以及基本要求。文章以河南濮阳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以河南濮阳县杂技文化、麦秆画文化为具体案例,分析了濮阳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概况,提出了其发展的策略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规范化管理、建立良性市场和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对产业实施方法提出了建议,即:加强民俗文化系列产品的研发、民俗文化节庆会展品牌打造和民俗体验旅游开发,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新的“民俗文化产业”等将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崔乐泉[4](2021)在《2020年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发展与研究方面继续推进。本年度,学界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包括基本理论与体系、整体保护与发展、区域性保护以及项目个案考证等方面。在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取得的成绩做出较为全面梳理的同时,学者们还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讨论,而这些讨论也引发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俞丽晖[5](2020)在《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主旋律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三大理念之一。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先导力量,对体育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的展开,一方面是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备战冬奥会,另一方面是形成新的科学选材体系,使这种选材模式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是我国冰雪运动项目在短期内获得一定成绩,为普及和推广引导铺路,让冰雪运动项目在我国可以得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分析法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运动员选材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基于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现状,提出该类项目跨界跨项选材的优势和不足,并为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的可持续性提出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河南省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稳步推进,在选材人数和质量上都较为可观,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良好的成才率。2.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可持续发展的现有条件有来源项目后备人才基数大、有其他项目跨界跨项选材经验、跨界跨项前后的运动项目经过科学遴选、科学的跨界跨项选材测试方法等,这些条件也是实现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3.在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因不同观点和理念导致选材观念转变受限、跨界跨项运动员的长期保障有待改善、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专业工作人才欠缺、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科研成果数量较少、跨界跨项选材宣传力度有所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创新思想,实事求是,寻求真理,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实践,充分了解跨界跨项选材的意义和价值。4.冰雪运动的特点是鲜明的,选材的重点是突出的,它可以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科学的选材体系,保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在跨界跨项选材工作中,积累了大量优质经验,冰雪运动项目跨界跨项的成功选材,也可以为兄弟省份提供借鉴意义。5.通过冰雪运动项目的跨界跨项选材,到目前为止,已经有部分运动员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国际大赛中崭露头角,提升了冰雪运动在我国的知名度,加快了冰雪运动项目的传播推广和普及,为中国冰雪运动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建议:第一,要科学理性认识跨界跨项选材,充分认识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使跨界跨项选材和运动员培养形成科学的体系,逐步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运动员选材模式;第二,要充分吸收国内外跨界跨项选材与培养实践经验,让跨界跨项选材在我国运动员选材史上逐渐成为更加成熟、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新型选材模式;第三,要构建科学选材体系,使冰雪运动“边缘省份”从中获得借鉴或是直接套用,不仅可以大大提升跨界跨项选材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可以使跨界跨项选材可持续化;第四,要完善跨界跨项选材管理模式,包括对选材工作本身的管理,还有对后备人才选拔池的管理、对通过选拔的人才管理、对参与选拔工作人员的管理以及跨界跨项选材制度的建立等等;第五,要重视选材工作人才培养,提高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有足够数量、足够专业的工作人才,跨界跨项选材工作就能走的更加顺利、更加长远;第六,要重视冰雪运动推广宣传,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微信、微博等媒体普及冬奥会知识,拓宽冰雪体育文化传播渠道。冰雪运动进入社区和学校,不断促进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冰雪运动不受地区限制。让“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设想可以尽快实现,我国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将得到大力支持。

余聿莹[6](2020)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延续非遗文化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对凸显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使之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保存,实现价值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了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主要借鉴文化地理学、空间计量学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格局、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整体的宏观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利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核密度、变异系数等ArcGIS空间计量学研究方法,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全国33个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整体空间分布和不同类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特征为研究内容,通过对传承人空间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非遗传承人整体在空间分布上属于集聚分布。分布均匀度较低,区域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较强分布不均衡。形成2个高密度圈,4个次高密度圈和多个小核心圈。东西中部空间分布格局中东部地区最多,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少。从类型分布来看,各类型非遗传承人都为典型的聚集型分布,同时在集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从空间分布差异来看,各类型非遗传承人承载着独特的地域属性和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程度上的空间差异。从空间分布密度来看,各类项目传承人分布集中在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省际间文化碰撞融合交界等地区。影响我国非遗传承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与中国人口分布的数量和质量的有关,二是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三是与民族性地域性密切关联,四是具有相同文化属性和文化风格的文化地理区的影响,五是受到评选和认定传承人的过程与政策因素的影响。针对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以下建议:要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对中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让生活性保护成为一种常态,实现非遗传承的活力和生命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秦建军[7](2020)在《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一项杰出的水利工程,开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在维系国家政治稳定、推进区域经济、加快民族融合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千余年演进中,大运河对流经区域产生了诸多影响,孕育了数量众多、类型不一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信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伴随着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和国家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在日益凸显。当下,我国正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其重要内容与方向,有助于塑造城市新形象、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乃至推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沧州是大运河的重要地理节点,也是大运河流经地域里程最长的城市。大运河贯穿沧州全境,催生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弘扬运河文化、构建大运河文化带的关键时期,通过这些文化遗产,能够了解大运河对沧州的区域变迁和文化演变所产生的作用,也为接下来的沧州段运河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沧州作为一座拥有千余年悠久运河史的城市,深受运河影响,但在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本文以大运河沧州段为研究主题,以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研究重心,回顾沧州段的历史演变及发挥的社会功能,剖析沧州段各项文化遗产的内涵,分析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合理措施。全文主体内容是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陈述了该选题的研究背景,分析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研究的目标、内容及采用的方法,重点突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阐明了沧州段的历史沿革及社会功能。第三部分对沧州段的文化遗产做了详细整理和分类,进而探讨了这些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第四部分追溯了沧州对区域内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历程,从沧州段实际情况出发,肯定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举措,继而指出其还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论述了沧州段文化遗产利用可遵循的原则,在充分借鉴其他运河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沧州实际的切之可行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结语对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并对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前景提出了展望。

张好好[8](2019)在《东方鳯羽——韩爱萍传》文中认为一中羽伊始韩爱萍和郭鸣伉俪,我在二○一八年十月十二日和他们见面。这一年深秋里的武汉城处处在紧锣密鼓地修葺老建筑,是为迎接二○一九年十月第七届世界军运会在武汉的举办。我们见面的地方在老汉口解放公园路,建国初期栽种的巨大梧桐树,七十年岁月,枝繁叶茂——运动,人民,国家,这三个词语会令人悠悠回到祖国初建时。

肖倩[9](2019)在《探讨加快培养复合型杂技人才的思路和对策》文中认为杂技最初是我国一项民间艺术,从地摊式杂技向舞台式杂技的转变,经历了百年风云,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已经从单一化的杂技表演上升到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亘古不变的就是学徒制。而传统学徒制下的培养模式,大都是培养地方单一型人才,为适应杂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切实注重复合型杂技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对我国杂技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反思,剖析了制约复合型杂技人才培养的原因,提出了加快培养复合型杂技人才的思路和对策。

李玥[10](2019)在《聊城杂技的保护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聊城杂技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实践的独特方式,为推动中国杂技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孕育发展于今山东省聊城市所辖区域的聊城杂技,注重腰功、腿功、顶功及跟斗四大基本功,具有朴实粗犷和英武雄健的地方风格。世代传承的聊城杂技,既是当地民众康健体魄、互动交流、丰富日常生活的社会实践,也是旧时人们走街卖艺,拓展传统农耕经济社会收入渠道的重要方式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聊城杂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视野,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及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从五个部分进行论文写作。第一部分对聊城杂技的所在社区、基本分类、组成部分与行业信仰做出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孕育发展的环境。第二部分以聊城杂技的演出主体、表演实践、代际传承为出发点,梳理聊城杂技的流变现象,分析其流变性。第三部分总结了聊城杂技的社会功能及遗产价值。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在整理聊城杂技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其困境,提出了该遗产项目的保护对策建议。

二、全面系统地培养杂技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系统地培养杂技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旅游强区视阈下广西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四五”时期广西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形势分析
    (一)在制度层面,文化旅游融合的顶层设计全面建立
    (二)在政策层面,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三)在环境层面,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演艺业态
二、广西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瓶颈
    (一)发展基础
        1. 广西杂技民族风格初步形成。
        2. 艺术创作展演体系日益完善。
        3. 杂技演出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二)存在问题
        1. 杂技院团萎缩,产业规模较小。
        2. 营销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匮乏。
        3. 节目创新不足,滞后观众需求。
三、广西杂技演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加大对杂技团体的扶持力度
    (二)提升广西杂技的创作表演水平
    (三)推动杂技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四)完善广西杂技人才培养体系

(2)杂技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杂技艺术当前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杂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杂技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总结

(3)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民俗文化
        1.3.2 文化产业
        1.3.3 农村文化产业
        1.3.4 产业的标准
    1.4 研究的方法
        1.4.1 调查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第二章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及要求
    2.1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原则
        2.1.1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2.1.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兼顾
        2.1.3 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并行
        2.1.4 传承与创新共同发展
    2.2 民俗文化产业化基本要求
        2.2.1 以良性生态为前提
        2.2.2 以文化资源为依托
        2.2.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2.2.4 以文化产品为发展
第三章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
    3.1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3.1.1 基础产业类型
        3.1.2 区域发展状况
    3.2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与问题
        3.2.1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3.2.2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第四章 濮阳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4.1 濮阳县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概况
        4.1.1 濮阳县麦秆画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2 濮阳县东北庄杂技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3 其他民俗文化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 濮阳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4.2.1 缺乏产业化认识
        4.2.2 缺乏行业相关人才
        4.2.3 缺乏影响力品牌
        4.2.4 缺乏创新型产品
        4.2.5 缺乏产品宣传推广力度
第五章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5.1 加强民俗文化产业建设
        5.1.1 转变对产业化的认识
        5.1.2 转变市场的定位
        5.1.3 整合产品品牌
        5.1.4 整合民俗文化资源
    5.2 加强民俗文化产业保障措施
        5.2.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5.2.2 形成规范化管理
        5.2.3 建立良性市场
        5.2.4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5.3 加强民俗文化产业系列产品研发
        5.3.1 麦秆画产品的自身开发
        5.3.2 杂技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开发
        5.3.3 其它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
        5.3.4 其他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采访濮阳农村民俗文化麦秆画传承人的访谈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现状
        1.1.2 全面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理论基础
        1.3.2 有关北京冬奥会备战情况的研究
        1.3.3 有关冰雪运动选材的研究
        1.3.4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现状
        3.1.1 跨界跨项选材基本理论与工作原则
        3.1.2 来源项目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选择
        3.1.3 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案例分析
        3.1.4 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工作成果
    3.2 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可持续发展的现有条件
        3.2.1 来源项目后备人才基数大
        3.2.2 有其他项目跨界跨项选材经验
        3.2.3 跨界跨项前后的运动项目经过科学遴选
        3.2.4 科学的跨界跨项选材测试方法
    3.3 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3.3.1 选材观念转变受限
        3.3.2 跨界跨项运动员的长期保障有待改善
        3.3.3 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专业工作人才欠缺
        3.3.4 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科研成果数量较少
        3.3.5 跨界跨项选材宣传力度有所欠缺
    3.4 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4.1 推动国家竞技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3.4.2 推动其他省市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的可持续发展
        3.4.3 推动其它冰雪运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科学理性认识跨界跨项选材
        4.2.2 充分吸收国内外跨界跨项选材与培养实践经验
        4.2.3 构建科学选材体系
        4.2.4 完善跨界跨项选材管理模式
        4.2.5 重视选材工作人才培养
        4.2.6 重视冰雪运动推广宣传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三节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四节 空间统计学
第三章 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状分析
    第二节 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二、非遗传承人分布集中程度分析
        三、非遗传承人分布均衡程度分析
        四、非遗传承人聚集程度分析
    第三节 地域分区分布特征分析
第四章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第一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现状
    第二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分布分析
        二、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三、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聚集程度分析
    第三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地域分异分布特征
第五章 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人口因素
    第二节 经济因素
    第三节 民族因素
    第四节 文化地理区
    第五节 评选过程与政策
第六章 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第二节 加大对中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
    第三节 让生活性保护成为一种常态
    第四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的建构
    第五节 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关于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
        (三) 国内关于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大运河沧州段的区域环境、历史沿革和社会功能
    第一节 沧州段的区域环境
        (一) 自然生态环境
        (二) 社会经济环境
        (三) 历史人文环境
    第二节 大运河沧州段的历史沿革
        (一) 大运河沧州段的缘起:东汉至隋
        (二) 大运河沧州段的发展:唐代至今
    第三节 大运河沧州段的社会功能
        (一) 保障运输,满足军事需要
        (二) 促进交流,推动民族融合
        (三) 沟通南北,加快经济发展
第二章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
    第一节 大运河沧州段物质文化遗产梳理
        (一) 水工设施类
        (二) 古遗址类
        (三) 古建筑类
        (四)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
    第二节 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
        (一)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二) 传统曲艺类
        (三) 传统戏剧类
        (四) 传统舞蹈类
        (五) 传统技艺类
        (六) 民俗类
    第三节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 历史价值
        (二) 科学价值
        (三) 文化价值
        (四) 经济价值
第三章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沧州段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一) 初始阶段(1978年-2006年)
        (二) 重视阶段(2006年-2014年)
        (三) 奋进阶段(2014年-至今)
    第二节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一) 组织统筹规划,开展多方协作
        (二) 治理运河治理,打造生态景观
        (三) 进行科学研究,提高保护意识
        (四) 加大保护力度,修缮遗产景点
    第三节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混乱,缺乏统一协调
        (二) 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
        (三) 封闭保护,区域联动缺位
        (四) 知名度低,资源利用不够
        (五) 人才短缺,文化传承受困
第四章 大运河沧州段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策
    第一节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原则
        (一) 坚持原真性和完整性
        (二) 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 坚持保护性利用
        (四) 坚持资源优化配置
        (五) 坚持市场导向
    第二节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宏观策略
        (一) 培育文化底蕴,为遗产保护利用奠定基础
        (二) 提升区位优势,为遗产保护利用增添助力
        (三) 加强国家支持,为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保障
        (四) 促进产业发展,为遗产保护利用注入活力
    第三节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具体举措
        (一) 完善管理机制,做好服务保障
        (二) 加大生态治理,发展绿色旅游
        (三)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四) 加快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升级
        (五) 建设运河小镇,增强文化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东方鳯羽——韩爱萍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羽伊始
二初识韩爱萍
三韩爱萍在一九七四
四磨剑
五磨难
六武汉的女儿
七至亲
八恩师
九伉俪
十归来
十一羽毛球外交
十二理想
十三双姝
十四东渡
十五脉络
十六澳洲
十七心愿
十八妈妈
十九韩南鹏
二十朋友
二十一桃李
二十二四十年
二十三华年
二十四薪火
二十五刘霞
二十六姐妹
二十七新健将
二十八李玲蔚
二十九韩爱萍赛事

(9)探讨加快培养复合型杂技人才的思路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现状反思, 明确发展方向
二、找出制约原因, 有的放矢改进
三、综合多元举措, 强化培养成效
四、结语

(10)聊城杂技的保护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中国杂技研究成果
        二、聊城杂技的相关文献与理论研究成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田野调查
        三、问卷调查
第一章 聊城杂技概述
    第一节 聊城杂技的基本情况
        一、聊城市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杂技历史进程中的聊城杂技
        三、聊城杂技的种类及代表节目
        四、聊城杂技的行话、行规
        五、聊城杂技的锣歌子与独特的行业信仰
    第二节 聊城杂技的孕育发展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环境
第二章 聊城杂技的流变性
    第一节 演出主体的流变性
        一、社会地位的提升
        二、职业意识的强化
        三、演出人数的减少
    第二节 表演实践的流变性
        一、舞美配乐的专业化
        二、组织形式的制度化
        三、表演空间的变异性
    第三节 代际传承的流变性
        一、传承方式的时代化
        二、传承实践的体系化
第三章 聊城杂技社会功能及遗产价值
    第一节 聊城杂技的社会功能
        一、增进社区群体的认同感
        二、促进社区和谐
        三、拓展生计收入渠道
        四、康健社区民众体魄
    第二节 聊城杂技的遗产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文学价值
        三、艺术价值
第四章 聊城杂技的保护实践
    第一节 政府主导性保护实践
        一、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保障
        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
        三、扶持演出团体
    第二节 传承主体的保护实践
        一、参与制定实施保护计划
        二、优化表演内容与开拓演出市场
        三、贮备代际传承人才
    第三节 社会力量参与性保护实践
        一、开展传播工作,提高聊城杂技的关注度
        二、深化学术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三、联合集团公司,共办惠民演出
第五章 聊城杂技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传承困境与对策建议
        一、传承困境
        二、做好传承工作的建议
    第二节 聊城杂技表演团体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一、表演团体的困境
        二、发挥表演团体重要作用的建议
    第三节 聊城杂技整体性保护困境与对策建议
        一、整体性保护困境
        二、加强整体性保护意识的建议
    第四节 聊城杂技保护计划实施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一、保护计划实施的困境
        二、提升保护计划有效性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四、全面系统地培养杂技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旅游强区视阈下广西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对策[J]. 张嘉恩. 歌海, 2021(04)
  • [2]杂技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J]. 洪建. 中国航班, 2021(17)
  • [3]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D]. 李雯琪.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4]2020年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J]. 崔乐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03)
  • [5]河南省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可持续发展研究[D]. 俞丽晖. 河南大学, 2020(06)
  • [6]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D]. 余聿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 秦建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东方鳯羽——韩爱萍传[J]. 张好好. 芳草, 2019(04)
  • [9]探讨加快培养复合型杂技人才的思路和对策[J]. 肖倩. 戏剧之家, 2019(20)
  • [10]聊城杂技的保护实践研究[D]. 李玥.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标签:;  ;  ;  ;  ;  

全面系统地培养杂技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