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字与声(论文文献综述)
穆杉[1](2022)在《浅析咽音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效用及应用路径》文中认为咽音唱法是意大利美声唱法中重要的歌唱技巧和训练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发声能力和嗓音机能。咽音唱法应用于中国的声乐演唱和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声乐艺术,还为中国声乐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咽音训练八法”是对咽音唱法的全面归纳和总结,应用于中国声乐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歌唱和创作水平。
李欢[2](2021)在《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日照市技师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师专业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专业。大多数中职类院校也开设了幼师及相关专业。声乐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课程,音乐教育对幼儿园的学生来说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声乐是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但是中职类幼师专业学生大多数声乐基础薄弱,且中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在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实习期间,发现该院校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学有很多可借鉴的优秀经验,比如教学内容比较多元化;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师资水平高等方面。但是同时该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不清晰,学习基础薄弱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的教学压力大且进修机会较少;教学时长短;缺少鉴赏类课程等。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该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的调查,总结了该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自己对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一些改进建议,并重点对其声乐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选择建议。首先,阐述了我国现行的几种声乐教学模式,包括集体课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与分组教学模式,并分别指出其优势与劣势;其次,明确了幼儿教师与声乐教师的本质区别,确定了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应从四个方面出发:音乐审美能力、表现力、声乐基础训练、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最后,根据这四个选择方向,提出了“五部合一”教学模式、融合式教学模式、情境模拟式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性教学模式等几种新型教学模式,为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适合的选择。
姚佳妮[3](2021)在《诗词声乐作品演唱与教学研究 ——以新疆五所高校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
梁爽[4](2021)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较新的声乐艺术体裁,它融合了西方的作曲技术、德奥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中国历史上的经典诗词名作、以及中国本土民族风格。1920年,中国着名音乐美学家、作曲家青主创作了一首特殊的声乐作品——《大江东去》,这首声乐作品开启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百年历史岁月。此后,中国的作曲家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一首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中浓缩着丰富的情感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古诗词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演唱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对于一名声乐演唱者或是声乐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强调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一背景之下,笔者以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当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音乐与舞蹈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音乐类专业)》为参考依据,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切入,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当中运用现状进行了解,并向高校声乐专业师生发放了问卷,客观呈现在这些高校当中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运用情况,总结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提出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求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发展起到一些相应的作用。本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在这一部分当中从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目的、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笔者选择这一研究方向的原因;绪论后共分四个章节:论文第一章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将其发展过程以时间逻辑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别概述;第二章重点论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当中运用的必要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声乐教学方面的价值、美学蕴含方面的价值这三个方面对其必要性进行了概述;第三章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中的调查研究现状进行呈现,并且分析高校调研以及问卷调查当中发现的问题;第四章为高校优化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活动提出建议与策略。
梁永佳[5](2020)在《普通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以长沙市宁乡实验中学声乐班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也越来越趋向于全民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学校课程不再是单一的文化课,课程设计更趋向于多样化。学校班级的分类也有了多元化,尤其是高中阶段,不再是简单的文理科分班制度,在一些普通高中更是直接将拥有某些特长的艺术生集中在一起单独开设一个班级,以利于更加规范化培养。然而,由于国内各普通高中针对艺术生所开设的班级也好,课程体系也好,其发展历史时间短,还处于探索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学校对于艺术生班级培养开始逐渐暴露出大大小小的问题,这点尤其体现在教学方面。目前,在很多普通高中招生中,艺术特长生的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长沙市,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长沙市还制定了艺术特长生发展规划,并出现了一批在艺术教育上进行改革探索的艺术高中。长沙市宁乡实验中学就是一所典型的、示范性的艺术高中,该校主要招收音乐艺术特长生和美术艺术特长生。笔者在长沙市宁乡实验中学担任音乐教师,主要负责声乐特长班的声乐教学工作。该校比较重视声乐特长班的声乐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就。报名声乐特长班的学生数量众多,一些问题也很容易显现出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缺乏声乐理论基础,兴趣不高,演唱歌曲时也缺乏艺术表现力。笔者希望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为此对该校声乐特长班声乐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一方面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来明确当前教学现状和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符合高中生身心特点的声乐教学方法。主要从适合高中阶段的声乐基础训练方法及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探索,具体包括:学生歌唱兴趣的培养,声乐基础的训练方法运用探索,声乐基础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最后分别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对高中声乐特长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和总结,包括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宁乡实验中学是一所同时注重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的省级示范性艺术高中,也是湖南声乐特长生较为集中的高中,在声乐特长生培养和教学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该校进行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很好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本文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经过了实践验证,希望对其他高中的声乐艺术特长生声乐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价值。高中声乐特长班已经成为了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生源地和启蒙基地,需要声乐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时间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进行积极的交流探讨,从而不断完善现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最终形成一套符合高中生身体特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声乐教学体系。
李士龙[6](2020)在《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声乐专业作为技能类专业之一,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在理论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会起到阻碍作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不应任意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单独强调某一个方面。任何技能型专业都离不开理论基础,声乐演唱同样不能例外。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技能训练和演唱中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声的科学指导,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艺术嗓音医学理论中都能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艺术嗓音医学能够通过喉镜的检查等科学的技术手段,根据声带的形态,结合声乐教师对学生音色特点,综合判断出学生的声部,为以后的声音塑造,技能训练提供基础。艺术嗓音医学可以帮助以指导教师演示和言语启发为主的教学形式,来打破传统的声乐教学形式带来的局限性,进而解决声乐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脱节的问题。艺术嗓音医学与声乐的紧密结合,相互支撑、渗透对艺术嗓音医学和声乐教学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本文简要梳理艺术嗓音医学的发展脉络和中外声乐发展过程。从声乐教学的角度阐述艺术嗓音医学的基础理论,结合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实验数据论证分析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具体形式,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笔者的思考和建议。
黄璐[7](2020)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作曲家学习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结合民族风格创作的一种声乐体裁。1920年,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苏轼词)是第一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百年历史。中国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演出不断,常演常新。本文选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题目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演唱的理论阐释,下篇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上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对中外艺术歌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中国艺术歌曲在西方艺术歌曲内涵基础上,外延有所拓展。有些非艺术歌曲,通过某些条件转换具备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品质。介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如技法多样,题材丰富,演唱考究。列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三种类型: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与乐”的关系,介绍中外艺术歌曲普遍的词曲关系、文中重点在音乐与歌词意象的关联。介绍中国声韵字调与行腔布调的三种处理方式,如曲从文、文从曲、文曲自由三种。这部分还论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通过演唱处理来表达意境,如分节歌意境的赋予,气口连线的处理等,通过合理的演唱处理,来传达歌词、塑造意象、再现意境。第三部分,探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的关系。其中包括科学唱法、民族风格以及两者的结合。科学唱法包括声带闭合、呼吸共鸣等介绍。民族风格包括字义字音、声韵字调及依字行腔、润腔等介绍。论述了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既要有唱法的科学性,又要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指出唱法与风格的有机结合,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应秉持的方向。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新思路。本文总结了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和演唱经验,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原则并加以论述。概括为“字从音、声入腔,腔咬唇饰”。字从音,即强调演唱要遵从乐谱,讲究音准;声入腔,即强调咽腔共鸣,讲究现代声乐的专业性;腔咬唇饰,即强调韵母咬在咽腔内,声母发挥唇的校正和修饰作用,以达到中文唱字准确清晰、完整饱满。第五部分,以《黄璐中国艺术歌曲百校巡演》为实践依据,结合本人演出和交流,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下传播价值,包括不同受众的反应,不同剧场声效,以及多样演出形式的尝试。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为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三种类型,每一类型精选三首。所选作品既是声乐教学曲目,也是舞台上常演作品。留下了许多歌唱家的演唱版本。所选演唱版本,皆是具有代表性的演唱家,有的已经故去,有的正活跃在国内或国际舞台上,还包括世界着名的外国歌唱家。用于比较的演唱版本,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唱法、不同声部、不同处理,也包括不常见的高男高音。这些演唱版本,用以鉴赏,作以范式,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多样的呈现方式和演绎特色,同时,又共同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现代演绎新特点,比如,科学的发声方式,清晰的咬字吐字,注重歌词意境表达,富有个性特色的声乐表演等。古曲,择有《阳关三叠》《杏花天影》《老渔翁》。选用了郭淑珍、姜嘉锵、张立萍、雷佳四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近代经典,择有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和黄自《点绛唇·赋登楼》,选用了张权、温可铮、德·达姆娆、戴玉强、廖昌永、沈洋、石倚洁等七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当代新作,择有敖昌群《江城子》、周易《钗头凤》、赵季平《关雎》,选用了方琼、贺磊明、廖昌永、李秀英、肖玛、石倚洁等六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每首作品都包括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作品分析,包括古诗词今译、词曲作者介绍,音乐作品分析。演唱比较,包括歌唱家介绍,歌唱家演唱处理,歌唱家的演唱特点。下篇不仅是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还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演绎的归纳与总结。
王亚娜[8](2020)在《民族歌剧《白毛女》经典唱段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歌剧《白毛女》被认为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开山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加入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借鉴西方歌剧艺术形式和中国传统戏曲手法,为后来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新路。笔者参与了民族歌剧《白毛女》复排和公演,饰演白毛女一角,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人物塑造和舞台表演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由此而引发了本文的探讨。本文以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三个经典唱段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唱段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为探索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经验提供了新策略。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和方法;第二部分针对《白》剧在艺术形式和历史人文背景上进行溯源,对歌剧体裁从剧目创作、演出和传播过程进行梳理;第三部分通过主人公喜儿的三个经典唱段在音乐本体、演唱特点及戏剧形象的分析,来指导声乐演唱和教学实践。最后,综合分析歌剧艺术特征、情感表达、演唱特点及其对应的声乐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歌剧表演能力和提升其综合素养。以期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歌剧体裁和促进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方面与相关学者进行交流探讨。
黄静玮[9](2020)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始终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将劳动人民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会融于优雅的语言文字中,以歌唱的艺术形式展现历史人文风貌。近年来,随着大众对于我国传统艺术文化重视度的提升,各界学者们更为积极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传统的声乐体裁,笔者作为声乐专业的学习者,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学习及演唱、课堂教学和社会演出,领略到了古典诗词歌曲的博大精深,可以学习研究的方向众多,在与导师商议讨论后,希望深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研究中。近些年,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国家举办的各级声乐大赛,以及艺术院校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我国声乐赛事及声乐专业学生的必唱曲目类别,为了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必须了解古典诗词歌曲的来源、历史发展及演唱特点。传承古典诗词歌曲,需要向更为广阔的土地上去推广,地方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成为各地中小学教师,这些教师又将影响着各地的声乐学习者。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本篇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这四个方面来阐述笔者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的原因,绪论中的文献综述主要是总结前辈研究者们所研究的成果,大致了解目前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第一章,首先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概念及范围进行界定,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分为原词原谱与原词今曲两大类别范围,并论述其各自的价值所在。然后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历史渊源进行简单的梳理,分别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萌芽、发展与继承这三方面来叙述;第二章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现状调查,首先论述了地方高校调查对象的选择及依据,其次讲述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课程问卷调查设计与发放过程,描述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及其所反映的现状;第三章主要反映了目前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第四章主要是针对上述章节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论文的最后部分为结论,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与展望。
悦贺栋[10](2019)在《声乐表演中的歌唱与形体结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互联网信息时代地不断深入和提高,人们寻求和获取音乐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广泛和直观。视频影业的发达,使得人们对于声乐表演这一学科整体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要听到声音、见到人足矣;而要求:不仅要在有悦耳声音的同时,还要有悦目地表演。那么,我们所说的“悦目地表演”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歌者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但是“举手投足”的好坏,却足足可以鉴别出歌者在下面形体训练功课中有没有下过真功夫,它也能直接影响到声乐表演者在舞台上传递出来的舞台效果,这也同时证明了,扎实的形体训练之后与正确的声音处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反而他们的结合能使音乐达到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本文将从基本形体训练如何融入歌唱教学中,研究声乐表演者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演出场合、不同风格作品的不同训练要求;并根据演唱者的这些不同需求来阐明歌唱与形体的密切联系,从而达到最终所要求的声情并茂的舞台效果。
二、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字与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字与声(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咽音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效用及应用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咽音唱法概述 |
(一)意大利美声的发展 |
(二)咽音唱法 |
(三)“咽音训练八法” |
二、“咽音训练八法”在声乐教学中的效用 |
(一)拓展音域,美化音质 |
(二)哼咽共鸣,丰富发声 |
(三)以字带声,以字行腔 |
三、咽音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
(一)重复气泡音练习,提高发声机能 |
(二)融入民族及流行唱法,提高教学效果 |
(三)强化咬字吐字训练,提升歌唱水平 |
(2)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日照市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声乐课程与教学情况调查 |
一、课程设置 |
二、教学内容 |
三、教学设施 |
四、课堂实录案例 |
第二节 学生调查问卷 |
一、调查问卷基本信息 |
二、调查问卷结果 |
第三节 教师访谈 |
一、师资情况 |
二、声乐教学情况 |
三、教师进修及获奖情况 |
四、其他方面 |
第二章 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优秀经验 |
一、教学内容合理、多元化 |
二、课外实践活动丰富 |
三、声乐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
第二节 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学生学习现状问题分析 |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三章 声乐教学改进与教学模式的选择建议 |
第一节 声乐教学的改进建议 |
一、重视教学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
二、扩大师资队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
三、增设鉴赏类和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 |
第二节 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建议 |
一、我国声乐教学模式现状 |
二、幼儿教师与声乐教师的区别 |
三、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 |
四、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现有研究成果 |
1、专着类 |
2、期刊论文与硕博类论文 |
3、教育政策 |
(二)研究缺憾 |
1、概念模糊不清 |
2、教学角度出发研究缺乏 |
3、多学科思维欠缺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
第一节 古诗词艺术歌曲概念界定 |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定义 |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来源 |
第二节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
一、二十世纪20-40 年代 |
二、20 世纪80 年代 |
第二章 在高校当中运用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实现弘扬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第二节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
一、促进美声唱法中国学派的发展 |
二、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第三节 古诗词艺术歌曲本身的审美蕴含 |
一、音乐美——民族化的作曲手法 |
二、文学意境美 |
三、演唱声腔美 |
第三章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选择以及依据 |
一、高校“古诗词艺术歌曲”相关课程及教学成果概况 |
二、调查对象选择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发放过程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发放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以及分析 |
一、单项统计结果以及现状分析 |
二、交叉统计结果以及现状分析 |
第四节 存在问题 |
一、学生的学习态度 |
二、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
三、教材的使用较为混乱 |
四、学校制度较为陈旧 |
五、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 |
第四章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当中的策略探索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学习意识 |
一、正确认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 |
二、引导学生综合发展 |
第二节 教学方式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
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
二、另辟蹊径的教学方法 |
三、教材的科学运用 |
第三节 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 |
一、充分发挥各类高校优势 |
二、合理编排课程体系 |
三、积极开展有关活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现状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普通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以长沙市宁乡实验中学声乐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2 普通高中音乐艺术特长生培养的理论基础 |
2.1 普通高中音乐艺术特长生概述 |
2.2 音乐艺术特长生和艺考生的招生情况 |
2.3 声乐特长班声乐教学的基本特征 |
3 宁乡实验中学声乐特长班声乐教学现状 |
3.1 宁乡实验中学声乐特长班基本情况 |
3.2 声乐特长班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 |
3.3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
3.4 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
4 宁乡实验中学声乐特长班声乐教学实践的探索 |
4.1 学生歌唱兴趣的培养 |
4.2 声乐基础的训练方法运用探索 |
4.3 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
4.4 声乐基础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5 对于宁乡实验中学声乐特长班声乐教学的建议 |
5.1 教师视角:“教”的建议 |
5.2 学生视角:“学”的建议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19级高二学生学习基础调查问卷 |
致谢 |
(6)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艺术嗓音医学与声乐教学 |
(一)艺术嗓音医学的发展渊源 |
1 艺术嗓音医学的起源 |
2 我国艺术嗓音医学的发展历程 |
3 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体现 |
(二)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
1 音乐与歌唱的起源 |
2 西方声乐艺术发展的简要脉络 |
3 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简要脉络 |
(三)艺术嗓音医学和声乐教学的关系 |
1 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
2 声乐教学对艺术嗓音医学发展的影响 |
二、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一)辅助声乐专业招生选材 |
1 声音 |
2 发声系统 |
(二)结合教学经验划分声部 |
1 按照学生发声器官的生理状态划分声部 |
2 按照学生音域划分声部 |
3 按照学生音色划分声部 |
4 按照学生身材体型划分声部 |
5 按学生歌唱状态和自我感觉划分声部 |
(三)指导学生认知发声基本原理 |
1 发声器官的结构 |
2 嗓音的产生 |
3 发声器官的工作原理 |
(四)辅助学生科学的发声训练 |
1 歌唱呼吸 |
2 歌唱声区 |
3 歌唱方法 |
(五)引导学生日常的嗓音保健 |
1 严格禁烟 |
2 严格戒酒 |
3 减少或消除清嗓 |
4 避免或控制胃食管和咽喉反流 |
5 避免在不该用嗓的情况下用嗓 |
6 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身体状态 |
(六)艺术嗓音问题的分析与防治 |
1 艺术嗓音问题的分析 |
2 艺术嗓音问题的防治 |
三、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形式和面临的问题 |
(一)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形式 |
1 声乐专业开设艺术嗓音医学相关课程 |
2 声乐专业定期举办艺术嗓音医学专题讲座 |
3 与医院相关科室合作建立学生嗓音跟踪档案 |
(二)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
1 师生对艺术嗓音医学的认识不足 |
2 跨专业人才匮乏 |
3 教材选定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整理状况与研究现状 |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献整理 |
1.专着类 |
2.论文类 |
3.分类统计 |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现状 |
1.现有研究成果 |
2.研究缺憾 |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跨学科研究法 |
(四)实践研究法 |
上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理论阐释 |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
(一)中外艺术歌曲的界定 |
1.西方艺术歌曲概念 |
2.中国艺术歌曲特点 |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 |
1.技术多样 |
2.题材丰富 |
3.演唱考究 |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类型 |
1.古曲 |
2.近代经典 |
3.当作新作 |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词曲关系及意境表达 |
(一)艺术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
1.音乐营造歌词气氛 |
2.音乐凸现诗词意象 |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平仄与旋法 |
(二)用演唱阐释歌词意境 |
1.意象的赋予 |
2.气口的处理 |
3.意境的理解 |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 |
(一)唱法的科学性 |
1.声带闭合与声音集中 |
2.横膈膜与呼吸 |
3.共鸣与泛音 |
(二)民族风格 |
1.歌词的字义字音 |
2.声韵字调 |
3.依字行腔与润腔的传统 |
(三)唱法与风格的结合 |
四、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新思路 |
(一)字从音 |
1.12 平均律律制的音高规范 |
2.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约定 |
3.汉译歌曲演唱的影响 |
(二)声入腔 |
1.林俊卿的“咽音唱法” |
2.武秀之的“假位真声法” |
3.沈湘“贴着咽壁吸着唱” |
4.金铁霖的“U通道与支点” |
(三)腔咬唇饰 |
1.腔咬 |
2.唇饰 |
五、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播及价值 |
1.不同受众及反馈 |
2.不同剧场声效及调整 |
3.多种演出形式的尝试 |
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 |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古曲 |
(一)阳关三叠 |
1.诗词分析及解读 |
2.歌曲分析 |
3.演唱版本比较 |
(二)《杏花天影》 |
1.诗词分析及解读 |
2.歌曲分析 |
3.演唱版本比较 |
(三)老渔翁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音乐演唱分析 |
4.演唱版本比较 |
小结 |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近代经典 |
(一)《大江东去》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演唱版本比较 |
小结 |
(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演唱版本比较 |
小结 |
(三)《点绛唇·赋登楼》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演唱版本比较 |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当代新作 |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词曲作者简介 |
3.作品分析 |
4.演唱版本比较 |
(二)《关雎》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音乐演唱分析 |
4.演唱版本比较 |
(三)《钗头凤·红酥手》 |
1.诗词分析与解读 |
2.歌曲分析 |
3.音乐分析 |
4.演唱版本比较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本文中现代演绎的九首完整谱例 |
附录二: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高校邀请涵 |
附录三: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欧洲巡演实录 |
附录四:中国艺术歌曲学术讲座与交流 |
致谢 |
学术发表及活动 |
个人简历 |
(8)民族歌剧《白毛女》经典唱段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视角与方法 |
1.研究视角 |
2.研究方法 |
一、民族歌剧《白毛女》概述 |
(一)作品的历史与创作溯源 |
1.社会人文背景 |
2.艺术创作背景 |
3.歌剧创作背景 |
4.歌剧脚本分析 |
(二)作品的演出与传播概述 |
1.演唱版本及特点 |
2.传播过程及意义 |
二、《白毛女》经典唱段艺术特征与演唱特点的教学实践分析 |
(一)作品的艺术特征 |
1.“北风吹”唱段的人物形象和音乐塑造 |
2.“恨是高山,仇是海”唱段的人物形象和音乐塑造 |
3.“咱俩同生在杨各村”唱段的人物形象和音乐塑造 |
(二)作品的演唱特点与教学实践 |
1.“北风吹”演唱特点与教学实践 |
2.“恨是高山,仇是海”演唱特点与教学实践 |
3.“咱俩同生在杨各村”演唱特点与教学实践 |
三、《白毛女》经典唱段对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的启示 |
(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对声乐教学演绎的启示 |
1.戏剧性与音乐性的合理并构 |
2.艺术性与大众化的多重审美 |
3.本土化与外来化的有效结合 |
(二)作品演唱实践对民族声乐教学演唱的启示 |
1.打好声乐基础,形成歌剧思维 |
2.鉴赏民族歌剧,体会歌剧内涵 |
3.开展歌剧实践,提升表演能力 |
(三)民族歌剧在声乐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
1.尊重学生特点,挑选适合唱段 |
2.培养人文素养,提倡交流合作 |
3.完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考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范围界定与历史渊源 |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范围界定及其价值 |
一、原词原谱 |
二、原词今曲 |
第二节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历史渊源 |
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萌芽 |
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 |
三、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继承发扬 |
第二章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地方高校调查对象的选择及依据 |
一、高校“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课程的概况 |
二、地方高校调查对象的选择及依据 |
第二节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课程问卷调查设计与发放过程 |
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课程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及其反映的现状分析 |
一、单项统计结果及其现状分析 |
二、交叉分析结果 |
第三章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课程在地方高校重视度不够 |
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受众范围狭小 |
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
第二节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材选择混乱 |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声乐演唱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时的韵味难以把握 |
二、唱法的选择 |
第四章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策略探索 |
第一节 加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的推广 |
一、充分发挥各类型高校的优势 |
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公共课程的开设 |
第二节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材的编写 |
一、目前部分高校所使用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材 |
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材的编写 |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有效传承方式的探究 |
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音乐会 |
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电视媒体的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声乐表演中的歌唱与形体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1.1.1 理论价值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方法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方法 |
2 声乐表演中歌唱与形体结合的理论研究 |
2.1 注重声音训练,而忽略形体要求所产生的弊端 |
2.2 声乐表演中歌唱与形体结合的概念和特征 |
2.2.1 声乐表演中歌唱与形体结合的概念 |
2.2.2 声乐表演中歌唱与形体结合的特征 |
3 声乐表演中不同阶段要求的形体训练不同 |
3.1 初级阶段 |
3.2 中级阶段 |
3.3 高级阶段 |
4 声乐表演中歌唱与恰当的形体相结合需要注意的原则及两者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
4.1 “因地制宜”的原则 |
4.1.1 音乐厅 |
4.1.2 大舞台 |
4.1.3 电视晚会录制现场 |
4.2 “风格多样”的原则 |
4.2.1 民歌风格 |
4.2.2 艺术歌曲风格 |
4.2.3 音乐剧风格 |
4.2.4 歌剧风格 |
4.3 意义和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字与声(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咽音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效用及应用路径[J]. 穆杉.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2(02)
- [2]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日照市技师学院为例[D]. 李欢.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诗词声乐作品演唱与教学研究 ——以新疆五所高校为个案[D]. 姚佳妮.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4]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梁爽. 新疆艺术学院, 2021
- [5]普通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以长沙市宁乡实验中学声乐班为例[D]. 梁永佳. 西南大学, 2020(05)
- [6]艺术嗓音医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D]. 李士龙.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 黄璐.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8]民族歌剧《白毛女》经典唱段的教学实践研究[D]. 王亚娜. 延安大学, 2020(11)
- [9]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研究[D]. 黄静玮.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9)
- [10]声乐表演中的歌唱与形体结合研究[D]. 悦贺栋.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