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接条三工序复合模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朱腾宇[1](2021)在《汽车电控助力制动系统外壳成形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电控助力制动系统外壳是一种板材成形覆盖件,它是承载系统齿轮传动部分的结构,起到保护、固定内部结构的作用,对汽车的内部系统结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壳体是由冲压模具冲压而成,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内部结构的顺利运行。对板料进行冲压成形不仅要考虑板料本身的力学性能,其成形工艺参数以及模具结构的设计也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壳体进行成形工艺研究并且在最后根据文中的方法与理论作出各项达标的样件。壳体的整体外观形状十分不规则,并且当量大高径比筒形件。其涉及到的主要工艺有:拉深、冲孔和翻边。本文以板料冲压成形的力学理论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为基础对影响成形质量的冲压工艺参数以及工件的过渡形状进行分析和优化,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Dynaform对上壳体的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对壳体的结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并且针对其特点提出在工艺上的难点,以解决工艺难点为方针规划出合理的工艺流程。然后应用工具软件建立壳体的模型,并反算出坯料。根据规划设计的工艺流程运用Dynaform软件对壳体进行各个道次的拉深成形数值模拟,获得成形后的厚度分布图以及成形极限图等结果预测云图。根据图中的壳体固有属性指标来评估工件的冲压质量,并且对之后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一定程度预测评估。针对冲孔和翻边工序要对翻边预制孔的尺寸以及冲裁力进行计算,依照模拟方案和计算结果,设计出符合实际生产条件和工件精度要求的模具。最后,使用符合要求的的模具进行实验,得到在尺寸和精度方面都符合要求的壳体样件。本文中不仅针对复杂不规则形状拉深件结构难点进行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还对多道次拉深工艺模具结构进行突破性创新,对同类型工件的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性案例。
李鹏博[2](2020)在《新型轻型全钢扣件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脚手架行业的高速发展,脚手架扣件行业也在朝着生产效率高以及节能环保的方向的发展。目前,施工中采用的脚手架扣件多为铸铁扣件,生产效率低,污染大,并且本身的刚性以及韧性较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开发了一种新型轻型全钢扣件,可有效减轻扣件重量,减少对脚手架系统的负载,同时,采用冲压工艺生产,不仅有效的保证了零件的精度,而且生产效率高,操作简便,可实现自动化生产。较传统铸铁扣件的生产,不仅改进了生产工艺过程,而且也提高了扣件的刚性、韧性、抗滑移性能和抗破坏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新型全钢扣件的抗滑性能进行了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研究。从试验中得到,新型全钢扣件在国家标准要求的载荷下,?1值远远小于国家标准要求7mm,抗滑性能达到国家规范要求,又与传统铸铁扣件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两者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新型全钢扣件的抗滑性能优于传统铸铁扣件。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新型全钢扣件模型与传统铸铁扣件模型,通过有限元结果可知,新型轻型全钢扣件的抗滑性能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并且优于传统铸铁扣件的抗滑性能。最后,通过试验与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影响抗滑性能的两点原因和扣件的抗滑性能修正系数的概念,经计算,抗滑性能修正系数为μ1=0.3,μ2=0.8,能够直接通过模拟计算的结果乘以调整系数μ得到试验中的实际滑行位移,可修正实际施工中因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2)分析新型全钢扣件的生产工艺,并对新型全钢扣件中典型零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回弹现象进行了研究。结合坯料应力-应变的状态关系,构建零件回弹的数学模型,得到零件成形过程中各个工序的回弹角度,同时,给出了控制回弹的解决方法,为扣件的凸凹模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对扣件的工艺流程和模具的设计进行研究。首先,对零件进行了工艺性分析,确定了扣件的成型方案,然后建立了生产模具的三维模型与二维模型,并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模具中的凸凹模进行有限元分析,最后,得到模具的最大等效应力与模具的最大变形量,并指出模具中凸凹模的最易受损部位,为新型轻型全钢扣件的冲压弯曲模具设计提供了依据。
徐阳[3](2019)在《M型轻钢墙体构造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下,建筑节能和住宅产业化成为众多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外墙造成热能损失约为围护结构总热量损失的一半,且传统轻钢构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材料和构造有待优化。针对上述情况,基于传统轻钢构架混凝土剪力墙,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现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M型轻钢墙体方案,并对墙体建筑构造和结构构造进行优化设计,同时介绍墙体力学性能并分析计算了墙体热工性能。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调研北方市场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保温材料种类、设计理念和构造做法,并结合国家相关规范,对该墙体的保温建筑构造、结构构造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墙体保温系统与M型轻钢墙体骨架的施工流程和要点,简化了墙体施工工序,提高了墙体的使用寿命,并利用3DMAX软件模拟制作单面墙体及墙体之间拼接过程。(2)提出保温材料企口方式拼接,采用ANSYSCFD热分析软件对墙体在稳态传热条件下热流和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该构造对墙体保温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企口拼接方式,能有效降低保温材料拼接处热流值,并减小墙体传热系数。另外,采用新形式的保温钉锚固保温材料,并用ANSYSCFD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普通锚固方式,该锚固方式能减小墙体传热系数且墙面未出现冷桥现象,与未使用保温钉锚固的墙体相比,两者传热系数差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不影响墙体保温效果。(3)采用ANSYS CFD热分析软件,对拼接好的保温板进行3种工况模拟,利用傅里叶定律得出了三组保温材料热工参数,并应用到墙体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中当墙体处于北方寒冷地区气候环境下,墙体未出现表面结露和内部冷凝现象。(4)针对北方地区,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法,对保温层厚度进行优化,得出其经济性厚度约为70mm~90mm。综上所述,本文为M型轻钢剪力墙体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节能设计、构造图集及在北方的应用推广提出有宜参考和依据。图[83]表[14]参[49]
王向红[4](2017)在《面向低成本的大中型钣金覆盖件的高效制造模式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几种冷冲压制造模式的对比分析,探索研究出制造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柔性适应能力强的生产制造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设备选型、模具设计、快速切换、自动化方案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照。本文重点研究和阐述了大型三次元伺服多工位线体在大中型薄板类钣金覆盖件高速生产过程中的难点突破及应用优势,为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冲压自动化生产开辟了创新之路。
部绍明,宋良超,吴忠[5](2016)在《一种踏板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某工程车辆扶梯踏板的结构,通过设计冲孔落料复合模和翻孔翻边复合模优化踏板加工工艺,保证了踏板的成形质量,提高了零件的生产效率,将模具成型踏板经过实际生产验证,批量实施于企业产品中,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宋良超,张映梁,吉红军,康旗,部绍明[6](2016)在《搅拌车扶梯踏板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某搅拌车扶梯踏板的结构,设计了成形扶梯左、右踏板成形工艺和冲孔落料复合模。经过实际生产验证,合理的模具结构保证了踏板的成形质量,提高了零件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叶超[7](2016)在《行星齿轮式汽车座椅调角器精冲成形工艺研究及模具CAE/CAD》文中指出调角器是汽车座椅的核心部件,它的作用是实现座椅靠背角度的调节,给驾车人带来舒适感。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人生活条件的提升,汽车逐渐成为了个人交通出行的工具。调角器作为汽车座椅的一个安全件,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乘员的人身安全。因此调角器的加工精度和质量就显的特别重要,传统加工方法是普通冲裁再加上后续的二次加工。精密冲裁能在一次冲压中获得比普通冲裁零件尺寸公差小,形位精度高,冲裁面光洁,表面平整,垂直度和互换性好的优质精冲零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行星式汽车座椅调角器也逐渐的采用精密冲裁来生产。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德国奥迪汽车的座椅调角器精冲件,它的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其中重点和难点是半冲内齿形孔。前人对于精冲圆形孔和落料件做了大量的研究,具体研究了凸凹模间隙、凸凹模圆角、压边力、反顶力、V形压边圈尺寸等对于精密冲裁的影响,本文就不再对这些参数进行详细的讨论。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凸凹模倒圆角和倒角(45°)的区别,同一模拟过程中冲孔和落料光洁面不同的原因,以及压边力、反顶力对半冲内齿形孔塌角和毛刺的影响。通过CATIA对零件进行三维建模,再导入到DEFORM-3D中进行数值模拟。在研究间隙对精密冲裁影响的时候发现孔断面和落料面的光洁面比例不同,从受力情况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传统的凸凹模都是倒圆角的,本文通过对凸凹模倒角(45°)和倒圆角的对比,得出凹模倒角没有倒圆角好,但是凸模倒角比倒圆角得到更大的光洁面比例,同时毛刺也会增加,当倒角半径小于0.03mm时两种毛刺都在可接受范围。接着按照工艺分析步骤冲中心孔、翻边、半冲内形齿、落料,对调角器进行成形模拟,从应力、应变、物料流动、光洁面比例等参数来分析成形的好坏。最后根据上述数据设计出一套级进模具用来生产该调角器。本文研究调角器精密成形工艺中的半冲孔属于精密冲裁中的新颖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它对于成形复杂带齿轮的零件和非圆齿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凯静[8](2016)在《多方法融合的冲模结构系统化创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模具整个生命周期中,结构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设计环节,在此环节中它把抽象的模糊的设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实体构架。要实现模具结构的系统化创新设计,需要从概念设计开始,概念阶段的方案创新是原创性程度较高的。要实现创新,方法是关键。冲压模具结构系统化设计过程中,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公理设计、Pahl及Beitz理论和质量功能展开等设计理论比较适用,为充分发挥系统化理论在冲模结构设计中引导、启发、协同和促进作用,本课题借鉴国内外TRIZ理论应用的先进模式、方法与成功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冲模结构设计的发展情况,以TRIZ为主线、融合美国的公理设计(AD)和德国的普适设计方法学(P&B)、日本的Kano模型和质量功能布置(QFD)等工具,提出一种面向创新的、多方法融合的冲压模具结构系统化设计方法,突破以往基于经验的设计过程,以提高冲压模具行业的创新效率、创新成功率与自主创新能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冲压模具设计概述。通过研读大量模具相关的文献了解模具的发展和设计方法,对冲压模具的研究现状和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当前模具结构设计的方法和其优缺点。(2)冲压模具结构设计过程模型的建立。研究多种创新设计理论的原理及流程,结合冲压模具的设计过程,确定将各个方法用在冲模结构设计的不同设计阶段的可行性,提出多方法融合的冲压模具结构系统化的设计过程,并建立模型。(3)实现冲压模具结构设计模型的技术措施。模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用户需求分析过程模型、需求—功能转化模型、功能结构化过程模型。模具设计的需求过程从产品零件、模具的使用者两方面的需求,最终转化为模具的设计者需求,然后借助技术进化路线确定模具发展方向作为兴奋需求;借助QFD的质量功能屋实现用户产品需求到功能需求转化。并判断质量功能屋中技术措施的相关性,若负相关则用TRIZ解决冲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到功能的转化。基于AD的功能结构转化,对于模具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将功能进行分解,并依据AD模型实现功能到结构的转化并确定模具的结构,然后判断其是否满足独立公理,如若不满足用TRIZ解决耦合问题,最终对所确定的所有方案进行评价。(4)工程实例。通过一个冲压产品零件对所形成的系统化设计过程模型进行验证,确定该模型的可行性。
周林军,任小鸿,李林鑫[9](2015)在《插头防护罩成形工艺改进及级进模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插头防护罩原有单工序模生产工艺难以满足批量生产要求,原生产工艺中采用"复合模→冲孔模→轧形模→冲孔模→轧形90°模→轧形90°模"5副单工序模具的加工方式,工件在前工序轧形后,在后工序定位不准,导致产品尺寸精度难以保证,且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优化设计,将单工序模的加工方式改为连续成形工艺,并设计出连续级进模具。通过试制与批量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以上,有效提高了零件的加工质量,降低了人力成本,完全满足插头防护罩的批量生产要求。
娄艳华[10](2015)在《钛金复合板在复杂曲面幕墙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建筑节能是一个全球性的大潮流,也是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直接影响建筑能耗。幕墙是现代建筑较多采用的外围护结构之一,它不仅实现了建筑外围护结构中墙体与门,而且把建筑围护结构的使用功能与装饰功能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建筑更具现代感和装饰艺术性。研究幕墙的节能设计对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幕墙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幕墙设计方案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结合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帷幕工程各种形式的幕墙,对幕墙设计方案、方案中的重点和难点、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幕墙的性能指标的测定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幕墙节能设计的一些结论。该工程主要幕墙形式为:铝板幕墙、钛金复合板幕墙、石材幕墙、金属屋面、玻璃采光顶等。在本工程技术方案设计中,本着安全、实用、节能、美观、经济的原则,充分运用目前国内先进的幕墙技术,针对不同部位设计了钛金复合板结合直立锁边金属屋面系统、钛金复合板结合铝板防水幕墙系统、全隐框玻璃穹顶幕墙系统、开敞式石材幕墙系统等系统。在整个幕墙设计过程中,结合实例建筑的特点针对钛金复合板屋面和幕墙系统进行了着重的设计。
二、连接条三工序复合模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接条三工序复合模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电控助力制动系统外壳成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壳形件冲压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有限元模拟软件的选择与介绍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冲压成形工艺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TBS壳体的尺寸及结构特征 |
2.3 TBS系统外壳成形工艺难点分析 |
2.4 工艺缺陷分析及预防措施 |
2.4.1 起皱 |
2.4.2 破裂 |
2.5 壳体成形工艺方案设计 |
2.5.1 第一次拉深工序方案 |
2.5.2 第二次拉深工序方案 |
2.5.3 第三次拉深工序方案 |
2.5.4 整形工序 |
2.5.5 冲孔、翻边以及切边方案 |
2.6 壳体冲压成形工艺流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TBS系统壳体成形工艺的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TBS系统壳体第一次拉深有限元模拟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2.2 相关工艺参数的设置 |
3.2.3 接触和摩擦的处理 |
3.2.4 工序设置 |
3.2.5 递交计算 |
3.2.6 结果与分析 |
3.3 TBS系统壳体第二次拉深有限元模拟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3.2 工艺参数及工序设置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TBS系统壳体第三次拉深有限元模拟 |
3.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4.2 工艺参数及工序设置 |
3.4.3 结果与分析 |
3.5 TBS系统壳体整形工艺有限元模拟 |
3.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5.2 工艺参数及工序设置 |
3.5.3 结果与分析 |
3.6 TBS系统壳体塑性变形区域翻边工艺模拟 |
3.6.1 结果与分析 |
3.7 TBS系统壳体法兰挤压工艺模拟 |
3.7.1 结果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TBS系统外壳成形实验 |
4.1 引言 |
4.2 一种使凸凹模相对速度匹配且保持工件法兰固定的装置 |
4.3 TBS系统壳体成形实验的模具设计 |
4.3.1 第一工序拉深模的设计 |
4.3.2 第二工序拉深模的设计 |
4.3.3 第三工序拉深模的设计 |
4.3.4 第四工序整形模的设计 |
4.3.5 第五工序冲孔、切边、翻边复合模的设计 |
4.3.6 第六工序冲孔、翻边复合模的设计 |
4.4 上壳体成形实验的准备工序 |
4.4.1 实验设备 |
4.4.2 实验材料 |
4.4.3 润滑介质 |
4.5 TBS系统壳体成形实验结果分析 |
4.5.1 首次拉深 |
4.5.2 二次拉深 |
4.5.3 三次拉深 |
4.5.4 热处理工序 |
4.5.5 整形工序 |
4.5.6 切边、冲孔以及翻边工序 |
4.5.7 冲孔及翻边工序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型轻型全钢扣件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立项依据及意义 |
1.3 脚手架扣件国内外现状及发展 |
1.3.1 脚手架扣件国内外现状 |
1.3.2 脚手架扣件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新型全钢扣件抗滑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目的 |
2.3 试验材料与方案 |
2.3.1 试验材料 |
2.3.2 抗滑性能试验方案 |
2.4 新型全钢扣件试验结果分析 |
2.5 传统铸铁扣件试验结果 |
2.6 新型全钢扣件与传统铸铁扣件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全钢扣件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计算理论 |
3.2.1 有限元法方法原理 |
3.2.2 单元位移模式 |
3.2.3 有限元软件 |
3.3 新型全钢扣件有限元分析预处理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2 接触分析 |
3.3.3 材料参数 |
3.3.4 载荷施加 |
3.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3.5 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冲压工艺分析 |
4.1 引言 |
4.2 冲压加工基本理论 |
4.2.1 冲压加工基本工序 |
4.2.2 冲压模具设计过程与要点 |
4.2.3 金属塑性力学理论 |
4.3 回弹基础理论 |
4.3.1 影响弯曲回弹的因素 |
4.3.2 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
4.3.3 回弹理论计算 |
4.4 工艺分析 |
4.4.1 上盖工艺分析 |
4.4.2 下盖工艺分析 |
4.5 弯曲回弹角计算结果分析 |
4.5.1 上盖弯曲第一工序计算 |
4.5.2 上盖弯曲第二工序计算 |
4.5.3 上盖弯曲第三工序计算 |
4.6 本章总结 |
第5章 上盖模具设计 |
5.1 引言 |
5.2 设计计算过程 |
5.2.1 基于Pro/E的坯料长度计算 |
5.2.2 切断力计算 |
5.2.3 弯曲力计算 |
5.2.4 卸料力 |
5.2.5 凸凹模及各个零部件间隙 |
5.3 预弯模具设计 |
5.4 U形弯曲模具设计 |
5.4.1 U形弯曲模主要结构设计 |
5.5 压弯模具设计 |
5.5.1 压弯模主要结构设计 |
5.6 弯曲模主要结构强度分析 |
5.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6.2 实体建模和网格划分 |
5.6.3 约束与载荷施加 |
5.6.4 凸模有限元结果分析 |
5.6.5 凹模有限元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下盖模具设计 |
6.1 引言 |
6.2 展开长度计算 |
6.3 模具设计及工作过程 |
6.3.1 U形弯曲模具 |
6.3.2 预卷弯曲模具 |
6.3.3 卷圆弯曲模具 |
6.3.4 压弯模具 |
6.3.5 模具强度分析 |
6.4 本章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M型轻钢墙体构造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建筑节能 |
1.1.2 住宅产业化 |
1.1.3 研究M型轻钢墙体的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论文主要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保温结构一体化墙体体系的发展状况 |
1.3.1 国内保温结构一体化墙体体系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外保温结构一体结构化墙体的发展现状 |
1.4 小结 |
2 M型轻钢墙体的材料介绍 |
2.1 墙体形式 |
2.2 墙体主要材料 |
2.2.1 保温材料的选择 |
2.2.2 M型轻钢 |
2.2.3 金属网片 |
2.2.4 保温钉 |
2.3 小结 |
3 M型轻钢墙体构造研究 |
3.1 墙体构造 |
3.1.1 墙身配筋要求 |
3.1.2 保温系统设计 |
3.1.3 墙体骨架和保温系统施工流程及要点 |
3.1.4 墙体勒脚与散水 |
3.1.5 门窗洞口构造 |
3.1.6 对墙体组装过程模拟 |
3.2 墙体连接构造 |
3.2.1 水平墙体转角连接 |
3.2.2 水平相邻墙体连接 |
3.2.3 上、下层墙体连接 |
3.2.4 其他类型墙体与M型轻钢墙体连接 |
3.3 M型轻钢墙体的安装步骤 |
3.4 小结 |
4 M型轻钢墙体的抗震试验概况 |
4.1 试验概况 |
4.2 小结 |
5 墙体的热工性能分析 |
5.1 保温板构造方式对墙体热工性能的影响 |
5.1.1 模拟软件介绍 |
5.1.2 建立模型 |
5.1.3 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 |
5.1.4 材料参数设置 |
5.1.5 结果分析 |
5.2 保温钉的形式和材料对墙体热工性能的影响 |
5.2.1 模型及边界条件 |
5.2.2 结果分析 |
5.3 墙体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的计算 |
5.3.1 利用数值模拟在不同工况下对保温层导热系数修正 |
5.3.2 传热系数计算 |
5.3.3 热惰性指标计算 |
5.3.4 墙体热工性能评价 |
5.4 墙体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分析 |
5.4.1 表面结露 |
5.4.2 内部冷凝 |
5.5 保温材料的厚度优化 |
5.5.1 全寿命周期成本法 |
5.5.2 保温层厚度优化计算模型 |
5.5.3 针对北京地区墙体的经济保温层厚度计算 |
5.6 小结 |
6 调研 |
1.在雄安建筑展会对工业化结构体系的调研 |
2.关于装配式钢结构结构体系设计理念的调研 |
3.针对保温材料种类、构造做法和设计要点的调研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件 |
(4)面向低成本的大中型钣金覆盖件的高效制造模式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建立 |
1.1 成本核算模型 |
1.2 产能核算模型 |
1.3 制造模式对比 |
2 大型三次元伺服多工位线体 |
2.1 设备选型的基本要求 |
2.2 模具设计的基本要求 |
2.3 快速切换的基本要求 |
2.4 快速启动及智能监测的要求 |
3 结论 |
(5)一种踏板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分析 |
2 冲压成型工艺方案确定 |
3 模具结构设计 |
3.1 冲孔落料复合模设计 |
3.2 翻孔翻边复合模设计 |
4 结语 |
(6)搅拌车扶梯踏板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冲压工艺方案确定 |
2 模具结构设计 |
2.1 冲孔落料复合模设计 |
2.2 翻孔翻边复合模设计 |
3 结束语 |
(7)行星齿轮式汽车座椅调角器精冲成形工艺研究及模具CAE/CA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座椅调角器简介 |
1.3 精冲技术概述 |
1.3.1 精冲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
1.3.2 精密冲裁与普通冲裁的对比 |
1.3.3 精密冲裁类型简介 |
1.3.4 精密冲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5 有限元在精冲模拟发展中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精冲工艺和有限元模拟理论知识 |
2.1 影响金属塑性的因素 |
2.2 精冲的变形模式 |
2.3 精冲的力态分析 |
2.3.1 作用于材料的外力 |
2.3.2 精冲剪切区的应力状态 |
2.3.3 变形区静水压力的分析 |
2.4 精冲有限元模拟基本理论 |
2.4.1 刚塑性有限元理论简介 |
2.4.2 两个屈服准则 |
2.5 断裂准则的选取 |
2.6 DEFORM模拟软件简介 |
2.6.1 DEFORM在成形分析方面的优点 |
2.6.2 DEFORM-3D的模块结构和设置步骤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零件工艺性分析 |
3.1 研究对象介绍与分析 |
3.2 零件的加工工艺 |
3.2.1 零件的工艺性 |
3.2.2 零件材料和热处理 |
3.2.3 齿轮参数校核 |
3.3 半冲孔工艺解析 |
3.3.1 半冲孔工艺过程 |
3.3.2 半冲孔变形程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值模拟及参数优化 |
4.1 基本参数对精密冲裁的影响 |
4.2 冲孔和落料光洁面比例不同的讨论 |
4.3 凹模倒圆角和倒角的对比 |
4.4 凸模倒圆角和倒角的对比 |
4.5 调角器的成形 |
4.5.1 冲中心孔 |
4.5.2 翻边 |
4.5.3 半冲内齿形孔 |
4.5.4 精冲外形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精冲模具设计 |
5.1 精冲模具的设计要求 |
5.2 排样图 |
5.2.1 料宽的计算 |
5.2.2 确定步距 |
5.2.3 歩距精度确定 |
5.2.4 最终排样图 |
5.3 精冲力和压力中心的计算 |
5.3.1 翻边力的计算 |
5.3.2 冲裁力的计算 |
5.3.3 压边力的计算 |
5.3.4 反顶力、退料力和顶件力计算 |
5.3.5 压力中心的计算 |
5.4 选定模架及精冲机型号 |
5.5 模具工作尺寸计算 |
5.5.1 间隙的选择 |
5.5.2 凸凹模尺寸计算 |
5.6 模具零部件设计 |
5.6.1 齿圈的设计 |
5.6.2 凸模设计 |
5.6.3 整体凹模设计 |
5.6.4 翻边凹模设计 |
5.6.5 传力杆的设计 |
5.6.6 顶料杆,反顶杆和退料器的设计 |
5.6.7 其他主要相关部件的设计 |
5.7 总的装配图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多方法融合的冲模结构系统化创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冲压模具工业综述 |
1.2.1 冲压模具概述 |
1.2.2 冲压模具国内外发展概述 |
1.2.3 冲模结构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冲模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
1.3.1 设计理论融合研究现状 |
1.3.2 设计理论在冲模设计中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冲模结构系统化创新方法研究 |
2.1 KANO模型 |
2.2 质量功能展开(QFD) |
2.2.1 QFD概念及流程 |
2.2.2 QFD核心—质量屋HOQ |
2.3 公理化设计(AD) |
2.4.普适设计理论与方法(P&B) |
2.4.1 P&B系统化概念 |
2.4.2 功能概念 |
2.5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
2.5.1 TRIZ概念 |
2.5.2 TRIZ理论体系及包含的工具和方法 |
2.5.3 TRIZ解决问题流程 |
2.6 冲模设计多方法融合分析 |
2.7 多方法融合冲模结构系统化设计过程模型建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冲模结构设计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冲压产品零件需求 |
3.1.2 冲压模具使用者需求 |
3.2 冲压模具技术进化 |
3.2.1 冲压模具基本形式 |
3.2.2 基于需求的进化模式 |
3.2.3 冲压模具技术进化路线 |
3.3 基于QFD理论用户需求到模具功能的映射 |
3.3.1 产品特征分析 |
3.3.2 用户需求到产品功能映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冲模设计功能结构化 |
4.1 公理化设计 |
4.1.1 公理化设计中的域 |
4.1.2 公理设计中“之”字映射 |
4.2 功能分解 |
4.2.1 基于成型方式的功能分解 |
4.2.2 基于TRIZ完备性法则的功能分解 |
4.3 冲模设计的功能结构化 |
4.3.1 冲模结构分解 |
4.3.2 结构选择 |
4.3.3 耦合及解耦 |
4.4 方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 |
5.1 托架弯曲件分析 |
5.2 托架的用户需求确定 |
5.3 托架用户需求向功能的转化 |
5.3.1 托架用户需求向技术特性转化 |
5.3.2 确定托架加工基本工艺 |
5.3.3 托架技术特性向产品功能转化 |
5.3.4 托架加工模具基本结构形式 |
5.4 托架冲压模具功能结构化 |
5.4.1 模具功能分解 |
5.4.2 模具功能向结构的映射 |
5.5 方案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插头防护罩成形工艺改进及级进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制件结构及工艺分析 |
1.1 制件结构及展开 |
1.2 工艺分析 |
2 制件的工艺改进 |
2.1 原工艺设计及生产效果 |
2.2 工艺优化设计 |
3 级进模结构设计 |
3.1 模具总体结构 |
3.2 模具设计要点 |
3.2.1 模板大小和材质的确定 |
3.2.2 弹簧的选择 |
3.2.3 其它设计要点 |
3.3 模具工作过程 |
3.4 改进后的级进模实际使用效果 |
4 结论 |
(10)钛金复合板在复杂曲面幕墙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建筑幕墙的发展与应用状况 |
1.2.3 钛金复合板在建筑幕墙中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工程概况 |
2.1 宁波港口博物馆工程概况 |
2.2 宁波港口博物馆幕墙设计方案 |
2.2.1 钛金复合板属屋面系统设计 |
2.2.2 钛金复合板幕墙的设计 |
3 钛金复合板幕墙设计与计算 |
3.1 设计依据 |
3.1.1 计算依据 |
3.1.2 结构设计和计算 |
3.2 工程材料 |
3.2.1 钛金复合板和铝镁锰合金屋面板的选用 |
3.2.2 本工程选用的铝材 |
3.2.3 本工程选用的钢材 |
3.2.4 本工程选用的硅胶 |
3.2.5 本工程选用的密封垫和密封胶条 |
3.3 幕墙技术性能指标 |
4 钛金复合板幕墙施工与验收 |
4.1 施工组织方案 |
4.1.1 钛金板幕墙安装施工方法 |
4.1.2 金属屋面幕墙安装施工方法 |
4.2 幕墙施工关键技术与难点 |
4.2.1 双曲面幕墙测量放线 |
4.2.2 风帆区域的钛复合板幕墙施工 |
4.2.3 钛复合板曲面弯弧 |
4.3 幕墙质量与验收标准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连接条三工序复合模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电控助力制动系统外壳成形工艺研究[D]. 朱腾宇. 燕山大学, 2021(01)
- [2]新型轻型全钢扣件生产工艺研究[D]. 李鹏博.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3]M型轻钢墙体构造与性能研究[D]. 徐阳.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4]面向低成本的大中型钣金覆盖件的高效制造模式研究与应用[J]. 王向红. 日用电器, 2017(06)
- [5]一种踏板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J]. 部绍明,宋良超,吴忠.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6(12)
- [6]搅拌车扶梯踏板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J]. 宋良超,张映梁,吉红军,康旗,部绍明. 模具工业, 2016(05)
- [7]行星齿轮式汽车座椅调角器精冲成形工艺研究及模具CAE/CAD[D]. 叶超. 吉林大学, 2016(11)
- [8]多方法融合的冲模结构系统化创新设计[D]. 周凯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6(07)
- [9]插头防护罩成形工艺改进及级进模设计[J]. 周林军,任小鸿,李林鑫. 模具制造, 2015(09)
- [10]钛金复合板在复杂曲面幕墙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娄艳华. 郑州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