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我国商业银行再造(论文文献综述)
那颂[1](2021)在《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文中认为“十四五”时期碳达峰绝对指标和碳中和远景规划下,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国的林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变。林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林农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林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困扰着政府有关部门,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而与林业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也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尽管政府一直不懈努力,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我国目前农村市场林农信贷担保最主要的贷款类型,虽盘活了森林资源,也为林业发展提供融通资金,但发展后劲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林农由于达不到银行设置的担保条件要求,林农贷款普遍面临“担保困境”,并因此导致农村地区林农经常遭受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如果农村信贷市场林业金融支持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仅不利于林农增收、林业发展、扩大林业再生产,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是围绕如何破解林农贷款担保困境来开展研究,探索构建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来缓解农村市场林农融资难题,促进解决农村地区信贷资金供求失衡问题。本文的研究拓宽了担保理论在林业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林业信贷担保理论体系,也为集体林权改革实践中关于探索林业金融支持有效路径提供理论研究参考资料,对黑龙江省林区等国有林为主区域的集体林业发展和解决林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制度框架设计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信贷担保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借鉴担保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最新研究成果,以构建符合当前实际并能促进解决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为研究目标,提出本文研究的逻辑思想。首先,通过数理演绎解释担保条件对林农贷款供求的影响,在多方博弈视角下研究林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经济主体间信任再造策略。然后,基于黑龙江省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深入分析,识别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显着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产出的影响效应,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研究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生活福利水平的影响。其次,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框架体系,并对机制运行保障模式做出设计。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担保制度的设计本应成为林农贷款需求与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重要纽带,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而设置的严苛担保条件已成为阻碍林农融资的重要因素,这是制度的缺陷,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林农贷款担保破解机制,会使得林农、银行、担保各方主体的个体福利水平提高,同时有效的机制设计,也会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即存在显着的帕累托改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参与并合理分担信贷风险是银行、林农、担保机构各方合作信任再造的关键,最终实现多方主体互利共赢。另外,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效补充了正规金融的缺位,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也能促使正规金融转变经营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加强积极引导,给予准确定位,通过制度完善,将其有效纳入监管之下,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水平,改善农村林农家庭的生活福利。
林佳慧[2](2020)在《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的优化是在当前对公共开户业务流程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流程再造,即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达到有效提升对公开户业务办理效率及提升客户体验的目的,业务流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提高银行竞争力,促进银行的长远发展。本文以A银行为研究对象,从优化对公账户开户业务流程的角度对该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本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有关业务流程再造的研究进行梳理,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对A银行的对公开户业务流程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优化方案。通过研究本文认为A银行对公业务流程存在管理效能降低、运营效率下降、流程协调性不足、部门定位滞后于业务发展、缺乏“客户为中心”等问题,经过本文的研究后从A银行业务流程、组织设计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改进。论文通过对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的分析提出许多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希望为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的优化提供参考。
吕向公[3](2012)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对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及城市和县域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经了摆脱生存困境,整体发展进入良性通道,其面对的问题和目标也发生着转换,公司治理的形式和实质也因此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其它先进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相对薄弱,这是造成其竞争力不足、运营不稳健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在银行体系竞争进入更高层次的局面下显得尤为迫切。“优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科学研究工具,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在既定目标的指导下,从众多的策略、手段中寻找最佳。因此,本文以解决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现代管理理论为依托,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出发,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改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优化手段进行了筛选。通过专家调查和AHP模型筛选的方法获得了优化公司治理的主要手段,即:股权结构优化、合并重组、薪酬激励机制优化、流程再造、改善外部治理等与城市商业银行现状结合较为紧密的优化策略。对这些优化策略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鉴于内部治理在公司治理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将内部治理手段各分一章进行分析,将外部治理手段合并为一章进行论述。全文共分十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一系列危机使得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尚不完善,亟待改进,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背景。本文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实证的角度,理出在当前发展背景下,优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手段。第二章,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础理论。本章探究了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有的基本目标、中外学者分析和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为之后的章节提供理论支撑。并对股权结构、合并重组、激励机制、流程再造、外部治理等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困境。本章以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为开端,探讨了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发展的现状,从而探究城市商业银行问题形成的制度性因素和历史渊源,为其后章节打下基础。本章属于本文“提出问题”的环节。第四章,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问题分析。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所示,城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的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解决方案也很多,但是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方案的可行性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不高。基于“优化”的主题思想,应选择性地进行重点研究。故本章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使用AHP模型筛选出了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解决可行性较高、解决迫切性较强、解决效果较为显着的公司治理优化手段。进而从筛选出的股权结构、合并重组、激励机制、流程管理以及外部治理机制等在内的重点制度安排分析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章属于本文“分析问题”的纲领性环节,其后章节属于对筛选出的各优化手段的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环节。第五章,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优化。本章对城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进行了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过高的城市商业银行效率较低且风险较高,但股权较分散的城市商业银行股东回报率相对略低。而且不同所有权性质的股东治理行为不同,均各有其利弊。第六章,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本章对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效应进行了基于DEA模型的横向行业内分析和纵向的历史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重组后的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大幅降低,但合并重组会导致其成本升高,且存在分支机构效率提高程度不一致的问题。结合分析和实际问题,本章设计了合并重组的利益相关者权益评估模式。第七章,城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优化。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在薪酬激励机制建设方面的相对落后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突出和发展动力不足,主要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业绩与薪酬关联度不高,结合这一状况,本章设计了适合于城市商业银行的EVA薪酬激励机制。第八章,城市商业银行流程再造。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迅速扩张,管理层级增加和信息传递链条加长,导致低效和风险易发环节增多,原有风险管理流程也存在漏洞。本章结合目前城市商业银流程存在的问题,引入了适合于城市商业银行的流程银行模式。第九章,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优化。由于目前理论界对于外部治理各因素的效用存在争议,且没有可作借鉴的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的研究,因此本文针对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效应进行了基于典型分析模型和市场化指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状况与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与政府的干预程度相关性较高。第十章,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的政策建议与对策。本章在前述章节对重点问题的优化基础上,在政策层面对其公司治理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确保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应促进银行董事会审慎尽职履行公司治理职责、促进董事会转型,达到同时为包括社会在内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保障的效果。
彭志军[4](2011)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研究 ——基于资源与能力理论的视角》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银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银行再造运动,其核心是银行流程再造。如何通过流程再造战略,于变革中求得生存,在国际化标准前提条件下继续保持其盈利性和本土化竞争优势,是当前我国银行战略管理中亟待探索的现实课题。鉴于国内商业银行的流程再造已取得一定成效,本文选取发展欠成熟的农村信用社作为研究主体,基于企业资源与能力的视角,从战略管理高度,来研究银行流程再造。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微观银行再造框架,主体为流程再造,再辅之以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再造以及与之相关的客户关系管理;并针对广州农村信用社的流程再造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研究的逻辑框架是:首先,通过导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归纳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该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局限性,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其次,阐述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主体理论为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将其贯穿于整个论述体系中。再次,提出银行流程再造的基本要素,并进行可行性研究。随后,探讨了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实施,旨在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农村信用社特点的流程再造理论和经营范式。在此基础上的案例研究,佐证了相关理论在再造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为其他农村信用社的再造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局限性和后续研究展望。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1、流程再造是基于资源整合—能力跃迁—绩效提升过程的动态变革。本文以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作为视角和理论基础,并结合其他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渊源和基本逻辑,以及流程再造在充分发掘和整合银行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动态、可持续竞争优势方面的积极作用。流程再造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在银行行为方式、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变革的有效性与彻底性,以及最终绩效变化的显着性。但其成败在本质上依赖于银行可供支配的资源、能力的大小以及整合的效果。2、从战略管理高度首次系统地对农村信用社的流程再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国内外银行再造理论的研究通常是针对整个银行体系,但对不同类型银行再造模式的选择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笔者试图突破这一薄弱环节,结合银行战略管理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对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理念、内容、方式、基本要素、技术手段和发展路径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针对不同类型银行系统性的流程再造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3、提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符合实际的组织结构模式和流程再造思路。再造后的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应是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即“大总部、小分支”模式同简化的事业部制相结合,再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辅之以专门的项目小组。同时指出,基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尚处于改革发展的初级阶段,流程再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是彻底变革同持续性、渐进性变革战略相结合的理性模式。
郑飞[5](2008)在《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研究》文中指出作者通过对包商银行课题的研究发现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促进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拥有高效、合理的组织结构。过去银行再造方面的文献研究重点在于把银行再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或者强调业务流程的再造,对组织再造重点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然而银行的组织结构将人的因素与业务、产品等物质因素相连接,是银行再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研究国外银行再造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进行研究具有现实重要的意义。借鉴国外银行组织结构的特点,结合国内银行实际情况,本文通过研究银行组织结构重要性,从银行组织结构部门设置和组织结构层次设置两方面分析国内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弊端,为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组织再造措施。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了银行再造和组织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和组织结构的建立条件。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研究国外先进银行的组织结构,得出其共同的特点,给国内商业银行组织再造提供一些有益借鉴。在理论分析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再造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原则,得出本文的结论:银行组织结构要以客户为中心、从组织结构部门和组织结构层次两个角度进行再造;我国商业银行要逐步实现以业务线设置组织结构部门,按照经济区域进行组织结构层次再造,减少层次,并且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最后结合工商银行案例进行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实证分析,力求对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再造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徐霖[6](2007)在《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向外资开放,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目前最直接的是围绕个人优质客户展开的零售银行业务的竞争。在《银行家》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美国商业银行依靠零售银行业务的增长保持强劲的优势,花旗集团等一些大型银行集团零售业务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率都在60%以上。西方商业银行在全球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同样经历了一场艰难的变革。这场变革起源于业务流程再造的风潮。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将银行再造推向了高潮,西方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通过分析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对零售银行业务改革成功的经验,我们认识到,业务流程再造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唯一出路。本文在整合业务流程再造理论、金融创新理论、银行再造理论与组织变革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案例研究,从战略流程、经营流程与保障流程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方案,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十阶段步骤。借助业务流程再造,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有可能实现以下主要转变:清晰的战略和市场定位、关注客户需求、销售网络多元化、服务质量显着提升、成本明显降低以及组织更富有效率。
徐桦[7](2007)在《开放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再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竞争加剧和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步伐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日益开放的条件下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基于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组织效能、获取可持续发展优势的银行再造,作为一项新兴的革新理论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正悄然登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舞台并逐步带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向崭新的发展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再造已为西方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斐然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创新活力。在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也已有四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它们虽然在总体形式上向推进公司治理改革迈出了一大步,但其在流程再造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再造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体制再造的多元化与现代化的深度与力度上仍显欠缺,并与外资银行及国内其他股份制银行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分析研究银行再造的理论体系,借鉴国内外银行再造的成功经验与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改进,为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商业银行再造道路提出意见与建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再造中的流程再造、管理再造、体制再造等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同时通过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比较分析法,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以及西方银行再造理论与我国银行再造实践中的差异,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见解和操作方案。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银行再造的国内外理论综述;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银行再造理论的涵义、内外部动因及具体的再造内容:第三部分提出了银行再造的模式、方法、核心策略,并重点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再造模式选择;第四部分结合了我国银行再造的案例,提出了优化业务流程、构建高效组织结构、打造全功能现代化银行的观点:第五部分引入了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为研究对象,有的放矢的制定了银行再造的具体方案,指出其潜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对策与建议,并探讨了今后仍有待努力的方向。
陈茜[8](2006)在《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再造》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业按承诺正逐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如何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长期处于高度政策保护下的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受到外资银行涌进的冲击同时也面对着国内商业银行同行之间的竞争。 在借鉴和分析西方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经验时,风靡西方的银行再造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创新的主要方法。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相似性使业务流程的差别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力。处于银行再造核心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与之配套的组织结构再造成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关于银行业务流程和组织再造的思想和概念的文献不多,并且一般性的介绍居多,可操作性不强,有关于再造的实施也主要集中在制造型企业。而实施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如何具体开展,实施的步骤是什么,需要哪些方法,等重要问题都处于不明确、不系统的阶段,因此,对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再造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再造的必要性。第二章,对银行再造的理论渊源回溯,从企业再造理论引出银行再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概念进行界定及在实施再造过程中二者的逻辑联系。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现有业务流程的积弊之后,把银行业务流程分前台流程、中台流程和后台流程三阶段进行再造,提出在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实施过程中,以价值链分析为核心是再造的关键。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现有组织结构积弊,提出了从内部组织结构实行矩阵式管理再造,外部组织结构应缩短管理层次实行扁平化再造。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再造的同时需要的配套条件。
龚玉霞[9](2005)在《中国商业银行再造及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是金融的核心。由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特殊国情,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随着金融全面开放时限的迫近,面对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变革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市场竞争,彻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弊端,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和发展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要解决中国商业银行的现存的问题,仅仅进行局部的、零星的改革是不够的,中国二十多年的银行改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必须结合世界先进的银行再造理论,结合我国经济体系和银行业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再造理论和模式。对此,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再造的迫切性和必然性、业务流程、银行治理机构、银行组织结构、新型银行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再造困境六个方面进行了我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文章从信息技术推动、体制改革和加入WTO以及金融全球化出发,说明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呼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彻底的再造;第二,文章从业务流程系统、控制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三个方面,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构想;第三,文章研究了银行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商业银行再造。文中提出了成立国有银行资产管理委员会,按照机构投资者的方式去管理国有银行资产,同时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班子和监事会的方式重新构造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从而解决了董事会虚置、经理人内部人控制和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行政干预等治理问题;第四,中国商业银行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组织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经营模式行政化,通过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本文构建了一级授权、矩阵管理的扁平化组织机构,通过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人员竞聘上岗、删减撤并多余网点机构和充分利用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呼叫中心和网络银行,达到从根本上去除多级授权、组织庞大、人员冗余和经营行政化的弊病;第五,新型银行模式介绍了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重点介绍了网络银行的优势和国内外现状,并对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再造提出了一些建议;第六,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文章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困境,从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公众意识和不良资产消除方面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再造的现实困难和解决方法。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顾昇[10](2005)在《我国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再造的途径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银行再造是商业银行面对日益变化的经营环境所做出的一种积极应对的变革措施,其实质是银行经营范式的一种转换,它是银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 随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期限日益临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选择上市,以应对接下来的竞争,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的银行业将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下,和国际银行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要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就应当学习西方银行再造的理念和内涵,并结合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所需要的银行再造之路。 本文首先在概括了前人对银行再造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从信息技术革命、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我国银行业现状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再造的客观必然性。其次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作业成本、客户关系这四种途径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实施再造的问题。接着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产权和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营销体系以及现实竞争力这几个方面着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再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再造的治理对策,如推进银行体制改革、营造企业文化、形成银行家阶层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及相关的配套条件;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苏格兰皇家银行为期五年的整体再造做了一个分析,揭示了它对我国商业银行再造的启示。
二、论我国商业银行再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商业银行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1)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林农贷款担保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林农 |
2.1.2 林农贷款担保 |
2.1.3 信贷约束 |
2.1.4 担保困境 |
2.1.5 破解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贷担保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机制设计理论 |
2.2.4 社会资本理论 |
2.2.5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林农贷款供求及担保功效分析 |
3.1 林农信贷需求 |
3.1.1 林农信贷需求特征 |
3.1.2 林农经济行为分析 |
3.2 银行贷款供给 |
3.2.1 银行贷款供给现状 |
3.2.2 银行发放林农贷款存在的风险 |
3.2.3 林农贷款风险特征 |
3.2.4 林农贷款风险传导路径 |
3.3 担保机构担保功效 |
3.3.1 担保类型 |
3.3.2 担保特征 |
3.3.3 担保的功效分析 |
3.4 林农、银行和担保机构三方主体信任再造策略演化博弈分析 |
3.4.1 基本假设 |
3.4.2 模型构建 |
3.4.3 动态博弈过程分析 |
3.4.4 演化策略稳定性分析 |
3.4.5 博弈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调查分析与担保困境识别 |
4.1 调查区域选取 |
4.1.1 样本主要分布区域 |
4.1.2 调查主体 |
4.1.3 调查时间 |
4.1.4 调查内容 |
4.1.5 调查方法 |
4.2 问卷检验 |
4.2.1 区分度分析 |
4.2.2 信度检验 |
4.2.3 效度检验 |
4.3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调查分析 |
4.3.1 林农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
4.3.2 银行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
4.3.3 担保机构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
4.3.4 调查分析结果 |
4.4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识别和界定 |
4.4.1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识别 |
4.4.2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界定 |
4.5 本章小结 |
5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5.1.1 林农自身情况 |
5.1.2 林农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情况 |
5.1.3 林农所在地金融机构服务情况 |
5.1.4 林农所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
5.2 模型构建 |
5.2.1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
5.2.2 影响因素的选择与描述 |
5.3 相关性检验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影响因素通过假设检验原因分析 |
5.4.2 影响因素未通过假设检验原因分析 |
5.5 建议 |
5.5.1 运用政策性担保体系解决林农贷款担保难题 |
5.5.2 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 |
5.5.3 完善林权流转配套服务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6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福利水平的影响分析 |
6.1 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产出的影响效应 |
6.1.1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强度的界定 |
6.1.2 研究假设 |
6.1.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6.1.4 模型检验 |
6.1.5 实证结果分析 |
6.1.6 结论 |
6.2 担保困境对林农生活福利的影响 |
6.2.1 模型构建 |
6.2.2 变量选取 |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4 结论与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7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框架体系 |
7.1 构建依据 |
7.2 构建原则 |
7.3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 |
7.3.1 担保品扩展替代机制 |
7.3.2 金融机构信贷改进机制 |
7.3.3 担保人扩展机制 |
7.3.4 风险分担机制 |
7.3.5 信用环境促进机制 |
7.3.6 政府扶持机制 |
7.3.7 林权流转配套服务机制 |
7.4 林农信贷担保运行模式 |
7.4.1 政策性运行模式 |
7.4.2 市场化运行模式 |
7.4.3 商业化运行模式 |
7.4.4 互助合作型运行模式 |
7.5 本章小结 |
8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运行保障政策建议 |
8.1 长期稳定林地承包政策,依法保护权益不受侵犯 |
8.2 规范商品林流转秩序,加快流转市场建设 |
8.3 完善林权配套改革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中介机构建设 |
8.4 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服务意识,积极创新林业金融信贷产品 |
8.5 金融监管部门适度建立激励机制,营造金融支持良好环境 |
8.6 建立多元化人才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营销体系 |
8.7 试点先行,成熟推广 |
8.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对象新颖 |
1.4.2 实际工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 |
第2章 相关工具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工具 |
2.1.1 价值流程图(VSM) |
2.1.2 节拍时间(Takt Time) |
2.1.3 ESIA分析法 |
2.1.4 标准化作业(SOP)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业务流程再造 |
2.2.2 精益生产理论 |
第3章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现状及问题 |
3.1 A银行简介 |
3.1.1 A银行发展历史 |
3.1.2 A银行战略目标 |
3.2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现状 |
3.2.1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面临的困难 |
3.2.2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相关部门架构 |
3.2.3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基本内容 |
3.2.4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的基本流程 |
3.2.5 与对标银行的对比结果 |
3.3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的问题 |
3.3.1 流程设计落后于业务发展 |
3.3.2 业务流程处理时间过长、客户体验不佳 |
3.3.3 流程僵化、缺乏弹性 |
第4章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1 现有组织架构效能低下 |
4.1.2 运营效率下降 |
4.2 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
4.2.1 缺乏统一的整合系统 |
4.2.2 不同系统间缺乏交互、自动化程度低 |
4.2.3 管理信息系统薄弱 |
第5章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再造方案设计 |
5.1 流程优化的宗旨 |
5.1.1 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设计 |
5.1.2 依托高新技术 |
5.2 业务流程优化 |
5.2.1 消除流程中的浪费。 |
5.2.2 简化剩余操作环节 |
5.2.3 整合现有操作环节 |
5.2.4 搭载先进技术、提高操作效率 |
5.2.5 平衡工作节拍、提高产出效率 |
5.3 信息技术系统的优化与改进 |
5.3.1 建造统一的整合系统 |
5.3.2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5.3.3 加强大数据分析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 |
5.4 流程实施保障 |
5.4.1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的战略目标 |
5.4.2 优化人员架构 |
5.4.3 运营流程优化 |
5.5 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优化方案预计效果分析 |
5.5.1 客户体验提升 |
5.5.2 业务效率对比 |
5.5.3 员工表现对比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础理论 |
2.1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涵 |
2.2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理论 |
2.2.1 股权结构理论 |
2.2.2 合并重组理论 |
2.2.3 薪酬激励理论 |
2.2.4 流程再造理论 |
2.3 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理论 |
2.3.1 银行监管理论 |
2.3.2 信息披露理论 |
2.3.3 市场环境理论 |
2.3.4 法制环境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困境 |
3.1 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 |
3.2 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成绩 |
3.3 城市商业银行运营中存在问题与困境 |
第四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问题分析 |
4.1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
4.1.1 股权结构层面 |
4.1.2 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者层面 |
4.1.3 制度和程序层面 |
4.1.4 外部环境层面 |
4.2 基于 AHP 模型的公司治理优化手段选择模型 |
4.2.1 目标层的确定 |
4.2.2 准则层的确定 |
4.2.3 措施层的确定 |
4.2.4 递阶层次模型的建立 |
第五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优化 |
5.1 股权结构优化的目标 |
5.1.1 股权集中度应具有适度性 |
5.1.2 产权结构清晰且股东之间相互制衡 |
5.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效应分析 |
5.2.1 因子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 |
5.2.2 实证检验 |
5.3 城市商业银行引入民间资本的效应分析 |
5.3.1 引入民间资本的正面效应 |
5.3.2 引入民间资本的负面效应 |
5.4 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境外资本的效应分析 |
5.4.1 引入境外资本的正面效应 |
5.4.2 引入境外资本的负面效应 |
5.5 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优化的方案——构建三方股权制衡模式 |
第六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 |
6.1 基于 DEA 模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效应横向分析 |
6.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6.1.2 评价指标的确立 |
6.1.3 模型的构建 |
6.2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效应的纵向实例分析 |
6.2.1 与合并前整体经营状况比较 |
6.2.2 与发展程度类似的机构比较 |
6.2.3 分支机构合并前后经营情况比较 |
6.3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效应分析的启示 |
6.3.1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正面效应 |
6.3.2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负面效应 |
6.4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优化方案——构建利益相关者权益评估模式 |
第七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优化 |
7.1 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现状 |
7.2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效用分析 |
7.3 城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优化的方案——引入 EVA 绩效考核模式 |
第八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流程再造 |
8.1 城市商业银行流程优化的方案——引入流程银行模式 |
8.2 城市商业银行流程银行的实施模式分析与设计 |
8.2.1 流程银行的实施模式分析 |
8.2.2 城市商业银行流程银行模式设计 |
第九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优化 |
9.1 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的效用机制 |
9.1.1 市场约束 |
9.1.2 行业监管 |
9.1.3 法律规范 |
9.1.4 政府干预 |
9.2 基于典型分析模型和市场化指数的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效应分析 |
9.3 市场环境、监管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优化方案 |
第十章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
10.1 促进董事会、监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职能 |
10.2 从战略和内部控制的高度提升科技水平 |
10.3 改进信息披露机制,提高治理透明度 |
10.4 强化社会责任承担机制,维护公共利益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研究 ——基于资源与能力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回顾及述评 |
一、企业再造文献回顾 |
二、银行再造文献回顾及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的逻辑结构、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范围 |
二、论文的逻辑结构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银行流程再造理论 |
一、银行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 |
二、银行流程再造的动因和演进 |
三、银行流程再造机理 |
第二节 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 |
一、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资源观 |
二、企业能力理论 |
三、基于价值链的银行流程再造 |
第三节 银行战略管理与流程再造相关理论 |
一、银行战略管理与流程再造的相融共生 |
二、交易成本理论 |
三、外包相关理论 |
四、组织结构理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银行流程再造的基本要素和逻辑框架 |
第一节 流程再造的动力—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 |
一、流程再造的前提—管理理念创新 |
二、流程再造的目标—战略实现 |
三、流程再造的助推器—信息技术创新 |
第二节 银行流程再造的风险管理和时机选择 |
一、流程再造的风险管理 |
二、再造成败—时间和条件的选择 |
三、流程再造时机的决策模型 |
四、流程再造条件的决策模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实施 |
第一节 相关制度背景及现状分析 |
一、经济转型中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演进及现状 |
二、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积极意义 |
三、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战略规划 |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主体流程再造 |
一、前台业务流程再造 |
二、中台业务流程再造 |
三、开台业务流程再造 |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流程的战略性外包 |
一、银行流程外包的发展趋势 |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流程外包战略 |
第四节 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
一、农村信用社客户关系的演变 |
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
三、流程再造中的客户经理制 |
第五节 适应流程再造战略的组织结构再造 |
一、农村信用社现行组织结构分析 |
二、基于流程和战略目标的组织结构选择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研究:广州农村信用社的流程再造 |
第一节 背景资料及流程再造动因 |
一、广州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之路 |
二、战略转型及流程再造动因 |
第二节 资源整合与流程重新设计 |
一、建立流程再造的共识 |
二、流程诊断和提出解决思路 |
三、主要流程再造方案的设计 |
四、信息技术资源整合 |
五、人力资源整合 |
第三节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流程再造 |
一、核心流程的再造及其效果 |
二、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再造及其效果 |
三、服务能力的提升:产品和渠道创新 |
四、流程再造绩效评价 |
第四节 案例的启示 |
一、流程再造必须重视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 |
二、流程再造战略和时机选择至关重要 |
三、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需要渐进性、持续性和彻底性相结合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流程再造是基于资源整合一能力跃迁一绩效提升过程的动态 变革 |
二、流程再造应建立在银行战略管理基础之上 |
三、银行流程再造最终走向集约化经营 |
四、不同类型银行因资源与能力差异而导致再造模式的差异化 |
五、银行流程再造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一、研究的局限性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有关银行再造的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有关银行再造的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论文结构 |
1.4 新颖之处 |
2 组织结构相关理论 |
2.1 组织结构定义 |
2.2 组织结构的设计 |
2.2.1 经营目标分析 |
2.2.2 组织结构建立 |
2.3 银行组织结构 |
2.3.1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
2.3.2 组织结构层次的划分 |
2.3.3 银行组织结构再造 |
3 国外银行组织结构研究及启示 |
3.1 美联银行 |
3.1.1 美联银行部门设置 |
3.1.2 美联银行分支结构体制 |
3.1.3 美联银行组织结构的高效率管理 |
3.2 荷兰银行 |
3.2.1 荷兰银行的组织结构 |
3.2.2 荷兰银行组织结构的特征 |
3.2.3 荷兰银行组织结构下的管理模式 |
3.3 国外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对我国的启示 |
3.3.1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
3.3.2 以业务为重心建立组织结构 |
3.3.3 国外商业银行组织结构部门设置 |
3.3.4 国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设置 |
4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现状及再造的基础 |
4.1.1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部门设置现状 |
4.1.2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层次设置现状 |
4.1.3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基础 |
4.2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原则 |
4.2.1 效益最大化原则 |
4.2.2 扁平化和柔性化原则 |
4.2.3 集权与分权有机结合 |
4.3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措施 |
4.3.1 组织结构部门再造措施 |
4.3.2 组织结构层次再造措施 |
4.4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配套措施 |
4.4.1 现代经营理念的建立 |
4.4.2 业务流程的重整 |
4.4.3 信息决策系统的建设 |
5 案例研究:工商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研究 |
5.1 工商银行组织结构现状 |
5.1.1 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部门的设置 |
5.1.2 工商银行组织结构层次的设置 |
5.2 工商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措施 |
5.2.1 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部门的再造措施 |
5.2.2 工商银行组织结构层次的再造措施 |
5.3 工商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配套措施 |
5.3.1 形成同再造适应的企业文化 |
5.3.2 建立完备的信息决策系统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的对象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2 金融创新理论 |
2.3 银行再造理论 |
2.4 组织变革理论 |
2.5 小结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方案 |
3.1 战略流程再造 |
3.2 经营流程再造 |
3.3 保障流程再造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 |
4.1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实施阶段的现状 |
4.2 我国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 |
4.3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十阶段步骤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开放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预期成果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1.4.1 预期成果 |
1.4.2 创新之处 |
1.4.3 可能存在的问题 |
2 银行再造的理论分析 |
2.1 银行再造的涵义 |
2.1.1 企业再造 |
2.1.2 银行再造 |
2.2 银行再造的动因 |
2.2.1 外部条件的推动 |
2.2.2 内部经营压力 |
2.2.3 我国国有银行再造的动因 |
2.3 银行再造的内容 |
2.3.1 流程再造 |
2.3.2 管理再造 |
2.3.3 体制再造 |
3 银行再造的模式分析 |
3.1 银行再造的方法 |
3.2 银行再造的核心策略 |
3.2.1 从价值链分析入手,突出核心流程 |
3.2.2 从细分市场入手,实现流程多样化 |
3.2.3 以客户为中心,形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亲密接触” |
3.2.4 适应信息社会,建立持续再造的机制 |
3.3 银行再造的模式选择 |
3.3.1 银行再造的模式 |
3.3.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再造的模式选择 |
4 我国银行再造的案例研究 |
4.1 招商银行再造方案研究 |
4.1.1 流程再造,体现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 |
4.1.2 管理再造,构建新型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 |
4.1.3 体制再造,打造全功能的直接银行 |
4.2 工商银行再造方案研究 |
4.2.1 流程再造,构建综合化平台,提供分层次服务 |
4.2.2 管理再造,推行扁平化管理、推动人才发展 |
4.3 银行再造案例的启示 |
5 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再造的建议 |
5.1 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现状分析 |
5.2 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再造的建议 |
5.3 银行再造实施的几点考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8)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 |
1.3.2 国内文献 |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银行再造理论综述 |
2.1 再造理论的演化 |
2.1.1 企业再造理论 |
2.1.2 银行再造理论 |
2.2 银行再造的主要内容 |
2.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涵义及逻辑关系 |
2.3.1 业务流程的概念界定 |
2.3.2 组织结构的概念界定 |
2.3.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逻辑联系 |
第3章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现状 |
3.2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
3.2.1 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原则 |
3.2.2 突破性再造与连续性改进相结合的原则 |
3.2.3 借鉴信息技术逻辑关系 |
3.2.4 注重实现整体最优 |
3.3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步骤 |
3.3.1 前台业务流程再造 |
3.3.2 中台业务流程再造 |
3.3.3 后台业务流程再造 |
第4章 中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 |
4.1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现状 |
4.2 中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原则 |
4.2.1 组织柔性化 |
4.2.2 决策单位分散化 |
4.2.3 组织边界模糊化 |
4.2.4 组织结构扁平化和信息资源集成化 |
4.3 中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策略 |
4.3.1 常见的银行组织结构分类 |
4.3.2 国际银行组织结构的特点 |
4.4 中国商业银行组织再造实施步骤 |
4.4.1 内部组织结构再造 |
4.4.2 外部组织结构再造 |
第5章 银行再造的配套条件 |
5.1 非核心业务的外包 |
5.2 客户经理制的建立 |
5.3 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 |
5.4 企业文化的转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商业银行再造及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再造研究 |
1.2.2 银行再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
2.1 信息技术推动中国商业银行再造 |
2.1.1 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 |
2.1.2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 |
2.2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需求 |
2.2.1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回顾 |
2.2.2 改革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再造 |
2.3 中国加入WTO 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 |
2.3.1 加入WTO 的压力和动力 |
2.3.2 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
3.1 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3.2 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实施及成功后的特点 |
3.2.1 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实施方式 |
3.2.2 西方商业银行流程再造成功后的特点 |
3.3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
3.3.1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业务流程弊端 |
3.3.2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模式 |
第四章 银行治理理论与中国商业银行再造 |
4.1 商业银行治理理论 |
4.1.1 公司治理涵义 |
4.1.2 商业银行治理理论 |
4.1.3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 |
4.2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再造 |
4.2.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和问题 |
4.2.2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再造 |
4.3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评估研究 |
4.3.1 评价指标体系 |
4.3.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五章 银行组织结构理论与中国商业银行再造 |
5.1 银行的组织结构演变及现代银行组织主流模式 |
5.1.1 银行的组织结构演变 |
5.1.2 现代银行组织的主流结构和特点 |
5.2 中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特征和问题 |
5.2.1 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组织结构的特征 |
5.2.2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
5.3 中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再造 |
5.4 中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估模型 |
5.4.1 商业银行效率的评估模型——DEA 模型 |
5.4.2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择 |
5.4.3 实证分析 |
第六章 新型银行模式 |
6.1 新型银行种类 |
6.2 网络银行 |
6.3 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再造 |
6.3.1 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的特点 |
6.3.2 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现状 |
6.3.3 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再造 |
第七章 我国商业银行再造的困境及探索 |
7.1 我国商业银行再造的独立性 |
7.2 我国商业银行再造的公众意识问题 |
7.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消除问题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今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我国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再造的途径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意图 |
1.2 银行再造理论的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发展过程 |
1.2.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我国银行业实施再造的客观必然性 |
2.1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再造 |
2.1.1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为银行再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 |
2.1.2 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银行竞争结构和方式的变化催生银行再造 |
2.1.3 银行客户需求的变化加速了银行再造的进程 |
2.2 中国加入WTO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再造 |
2.2.1 战略联盟成新趋势,竞争理念改变 |
2.2.2 服务传送渠道的多元化,竞争范围扩大 |
2.2.3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步伐加快 |
2.2.4 业务流程再造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经营理念 |
2.3 我国银行业现状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再造 |
2.3.1 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
2.3.2 银行业的制度特征 |
2.3.3 银行业的组织结构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再造的途径分析 |
3.1 组织结构再造 |
3.1.1 常见的组织结构类型 |
3.1.2 组织再造 |
3.1.3 扁平化管理模式 |
3.2 业务流程再造(BPR) |
3.2.1 业务流程的概念 |
3.2.2 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内在规定性 |
3.2.3 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环节 |
3.3 作业成本管理再造 |
3.3.1 银行成本的特殊性 |
3.3.2 作业成本管理的框架 |
3.3.3 流程—作业链—价值链 |
3.4 客户关系管理(CRM)再造 |
3.4.1 CRM的定义 |
3.4.2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
3.4.3 客户经理制度的核心理念 |
第四章 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再造的问题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的问题分析 |
4.1.1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问题 |
4.1.2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问题 |
4.2 我国商业银行产权与治理结构的问题分析 |
4.3 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问题分析 |
4.4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体系的问题分析 |
4.5 我国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问题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再造的对策分析 |
5.1 积极稳步推进银行体制改革 |
5.1.1 改革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
5.1.2 建立有效的开放竞争格局,提高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 |
5.1.3 重构银行内部运作机制,培育核心竞争力 |
5.2 营造顾客导向型银行企业文化 |
5.2.1 企业文化的涵义 |
5.2.2 银行再造对企业文化的要求 |
5.2.3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中的企业文化塑造 |
5.2.4 银行家与银行企业文化的塑造 |
5.3 培育银行家阶层 |
5.3.1 银行家的素质要求 |
5.3.2 中国银行家阶层的培育 |
5.4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
5.4.1 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
5.4.2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
第六章 案例分析:苏格兰皇家银行再造 |
6.1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再造背景 |
6.2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再造计划与准备 |
6.2.1 哥伦布计划 |
6.2.2 再造准备 |
6.3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再造实施与管理 |
6.4 案例总结 |
6.5 本案例对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四、论我国商业银行再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D]. 那颂.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A银行对公开户业务流程优化研究[D]. 林佳慧.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3]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研究[D]. 吕向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4]我国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研究 ——基于资源与能力理论的视角[D]. 彭志军. 武汉大学, 2011(04)
- [5]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研究[D]. 郑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6]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徐霖. 暨南大学, 2007(03)
- [7]开放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再造研究[D]. 徐桦. 安徽农业大学, 2007(09)
- [8]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再造[D]. 陈茜.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9]中国商业银行再造及创新研究[D]. 龚玉霞. 天津大学, 2005(02)
- [10]我国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再造的途径及对策研究[D]. 顾昇. 中南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