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论文文献综述)
潘坤[1](2021)在《《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条款的法律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际社会出现了围绕改革大国否决权的国际法倡议和彻底否定核武器合法性的国际造法,这两种倡议看似相互独立,实则不然。这两个倡议正对《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条款实施的"双支柱"造成侵蚀。就法律社会学而言,《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条款的研究包括两个部分:造法过程和实施过程。经过众多国家的一致行动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得以完成国际造法,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实定法载入《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规定通过集体安全制度实施禁止使用武力条款,安理会居于这一制度的核心。以安理会为中心的集体安全制度向其他成员国提供"公力救济",进行普遍强制。在公力救济不存在或者无法启动的条件下,各国通过"私力救济"这一古老的自然权利进行"私力救济"。在私力救济的诸多关系里,大国间的私力救济尤为重要。核武器作为私力救济的工具保障了大国间私力救济的有效性,并且围绕核反击能力大国间形成了核管控条约法体系。历史的实践证明大国一致原则和核武器从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两个维度确保了禁止使用武力条款的有效实施。
毛瑞鹏[2](2021)在《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文中认为2021年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50年来,中国持续融入国际体系,对联合国各领域工作的参与和贡献日益提高。作为多边决策机制,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国际规范竞争依托于机构的决策机制,而决策机制所包含的制度性权力以及机构成员间形成的投票联盟格局,将直接影响到何种理念和方案能够胜出。这就要求从多边决策机制的角度对国际规范竞争展开分析。这些问题的探讨能够促进关于联合国安理会决策机制及国际规范的研究,并有助于更好地思考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多边外交筹划。
牛沛辰,雷钰[3](2021)在《从联合国视角看中东战争的“正当性”建构——以1970~1973年埃及和以色列在联合国的辩论为例》文中指出当代国际社会,遵守国际规则和人类道德是各国外交活动的基本原则。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里,埃及和以色列在领土和停火问题上展开激烈争论,双方通过对联合国宪章和以往决议的重新解释,试图在国际社会建构本国在争议问题上的"正当性"。但由于埃以双方的外交诉求截然相反,加之联合国安理会本身存在强制性不足等诸多问题,这种建构相继失效。基于第二四二(一九六七)号决议所做出的各项努力相继宣告失败后,埃及对联合国的调停失去了信心,最终诉诸战争手段,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争端。
李彩玲[4](2021)在《论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行动(1956~1979)》文中提出1956年10月29日,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因战争的复杂性、紧急性以及失控性,联合国对原有的"维和行动"做出调整,首支军事性维和部队——联合国紧急部队诞生。这支部队的诞生不仅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延续,还开启了联合国维和的新里程。在驻守埃及的十年内,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通过四个阶段的维和行动,基本完成了联合国指派的两项任务:第一,监督英国、法国与以色列军队从埃及领土撤退;第二,在埃以停战线区域、西奈半岛国际停战线区域驻守巡视,充当埃以双方缓冲机制。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在西奈地区的维和行动使冲突各方实现了军事分离,有效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历程也成为联合国应对复杂性、失控性、波及性突发战争的重要参考案例。
杨泽伟[5](2021)在《中国与联合国50年:历程、贡献与未来展望》文中指出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50年的历程,可以分为学习观望期、跟跑适应期、主动有为期和积极影响期四个阶段。50年来,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的贡献主要包括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国际法治等。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50年还存在一些教训,如中国在联合国立法司法等机构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国在联合国有关硬软实力的塑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对联合国组织系统的人才输送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等。今后,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在联合国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如进一步增强在联合国立法机构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与国际法院等联合国国际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深入开展对联合国内部关系法的研究、进一步加大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后备人员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联合国协调大国关系的平台作用以及通过联合国分享中国发展理念等。
吴安庆[6](2021)在《战后日本参与国际秩序建设的制度战略选择 ——以日美非对称相互依赖为中心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菲尼克斯[7](2021)在《联合国会场斗争:没有硝烟的战场》文中提出在联合国历史上,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使用否决权次数都比较多,最多的达到100多次。中国对行使这项权利历来慎之又慎,是在安理会投否决票次数最少的常任理事国。自恢复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在联合国会场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就不曾停止过应有的斗争。中国虽然拥有在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这一"重器",却从不轻易出手,永远把它用在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国家利益的最关键时刻。即使是弃权,中国对它的使用也充满了智慧。
毛瑞鹏[8](2021)在《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文中指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中国持续融入国际体系,对联合国事务的参与和贡献日益提高。冷战结束后,由于一些国家国内冲突加剧及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强势地位,国际社会对安全威胁来源及联合国作用的认识发生显着变化,由此引发联合国国际和平安全议程的重大调整及规范竞争。中国将联合国安理会作为推行国际和平安全理念及方案的重要平台。安理会中的议程设置、方案选择、投票权、联盟结构等四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参与和塑造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基本制度框架。中国日益重视利用担任轮值主席国的机会塑造安理会议程,但未能充分参与决议草案起草且被排斥在美英法组成的核心磋商圈之外。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安理会关键性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力,并在叙利亚等问题上显示了使用否决权的意志。中国在安理会注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协调,并与俄罗斯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然而美国及西方国家在安理会仍居于主导地位。展望未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中的角色应随着客观环境和需求的改变而作出调整;提升中国理念和方案的吸引力,通过交流、交锋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将是中国联合国外交面临的长期任务。
韩德睿[9](2021)在《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文中提出借鉴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基本观点,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国际制度中制度性权力的渐进性,即制度性权力的转换。具体来说,特定国家会通过一种合法的、渐进的、成本低且效果显着的方式,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对本国的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最终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本文的研究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历史制度主义的权力观念;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过程,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以及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多种后果。本文意在阐明,在承认存在激进变迁或重大转折的同时,国际制度和制度性权力具有普遍的渐进性特点;用渐进性的视角去理解国际关系是重要的,不应为变化而变化,而是要关注变化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以此才能为随时可能发生的真正变化做好准备。基于这些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国际关系中的制度性权力,以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这几项关键的概念进行了全面阐述。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以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一道,并称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三种理论都有着对制度独特的见解。而历史制度主义是三大理论中关注时间和过程最多的,这与本文的主导思想完全吻合。其次,在全面介绍制度性权力概念的基础上,对制度性权力的内涵进行进了一步的延伸。制度性的权力的定义是,一种国家持有的,基于已有国际制度,合法且具有渐变性的间接权力。制度性权力具有五种性质,分别是非排他性,相对非公平性,合法性,间接性以及渐变性。最后,提出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这种观点认为,在国际制度备受各国重视的今天,对寓于其中的权力进行渐进性的转换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且具有合法性的战略行为。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在制度性权力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为什么许多国际制度虽然经常出现剧烈的小范围颤动,但总体上它们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或者说,为什么制度的稳定性是重要的。国际制度难以更迭的原因有四个,包括国际体系单一化与国际制度黏性,全球化不可逆与国际无政府假定。国际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包括替代,堆叠和漂移。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理论试图解释文章的前提假设之一即国际制度确实在发生着变化,但并不是在剧烈转变,这种转变需要特定事件的刺激,并在刺激之后继续维持一种稳定的路径依赖状态。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为什么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制度环境中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而不是重塑。其原因包括转换的隐蔽性,低成本性以及合法性的增持。总之,虽然历史制度主义主要用来分析国内制度,但是历史制度主义和国际制度之间是存在互嵌性的。第三章展现了制度性权力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了从原始权力的持有到新权力的再持有的理念。在国际制度设立或者准备设立之前,原始的制度性权力就已经开始积累。在国际制度正式建立之后,制度性权力首先会分配给参与制度的各个国家。随着制度内各个国家博弈的展开以及制度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度性权力会变得集中,渐渐的有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集团把持。在持有了制度性权力之后,国家开始运用制度性权力。这些运用包括了制度霸权、制度约束和制度竞争等行为。而运用制度性权力的过程,就是检验制度性权力的过程,国家会在这一过程中判断权力的有效性和权力的成本收益,以决定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调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之国家对制度性权力的检验,国家将会更新制度性权力,这种行为包括制度退出或威胁退出,以及在制度框架内重新谈判等等。在更新之后,如果国家获得了新的制度性权力,国家会继续以一种合法和低成本的方式对国际制度甚至国际体系施加影响。如果国家的更新行为失败,则会面临一系列不利的后果,甚至会使国家后悔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第四章讨论了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除了权力的后果以外,引入两种概念来解释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制度性后果,包括预期后果和非预期后果。一个人或组织做出每一项行为之前,例如改革等等都会有一个期待的理想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最终实现,那么预期后果就形成了。非预期后果就会比预期后果更加复杂一些了。非预期后果指的是没有预期或预见的人或组织的有目的行动结果。从制度以外的视角,将制度性后果假设分为四种,非预期制度成熟,预期制度成熟,非预期制度崩溃,预期制度崩溃。第五章作为案例分析的章节选取尼克松冲击作为第二个案例,它是指由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71年为了应对美国国内不断增加的通货膨胀和其他国家对美元的操纵,实行的工资和物价冻结,进口附加费以及单方面取消直接国际美国美元兑换黄金等一系列经济措施。到1973年,以自由浮动的法定货币为基础的现行制度实际上取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尼克松虽然又一次令美国背上了单边主义的骂名,但是他拯救了美元,维护了美国的金融霸权这一重要的制度性权力。这一案例良好的诠释了制度性权力几乎每一个性质。
张贵洪[10](2021)在《非洲与联合国关系:历史演进、现实逻辑与未来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洲是联合国会员国最多的大陆。非洲国家的加入,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的政治生态。在非洲和平与安全中,联合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联合国推动的发展十年战略、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非洲扮演着重要角色。非洲国家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力量,而非洲大陆也是联合国和平发展和人权事业的重心。联合国与非盟开展全方位合作,成为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合作的典范。联合国改革事关非洲安全与发展的未来,与联合国开展合作是非洲建设更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二、什么是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论文提纲范文)
(1)《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条款的法律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联合国宪章》禁武条款的国际造法 |
(一)国际造法的特殊性 |
1. 国家主权是国际法框架的逻辑起点 |
2. 国际法的合法性源于国家主权的授予 |
(二)禁武原则的造法过程 |
1. 诉诸武力权不受拘束的国际法时代 |
2. 诉诸武力权不断受到国际法规制的时代 |
二、《联合国宪章》禁武条款实施的基本原理 |
(一)强制实施的两种方式 |
(二)禁武规则实施机制的特殊性 |
(三)《联合国宪章》禁武条款实施制度的“双支柱” |
三、《联合国宪章》禁武条款实施的公力救济 |
(一)强制性集体安全制度的构成 |
(二)强制性集体安全制度的作用 |
(三)强制性集体安全制度的正当性 |
1. 安理会的强制实施权力不违反国家主权原则 |
2. 安理会否决权的分配不违反国家平等原则 |
四、禁武条款实施的私力救济 |
(一)公力救济的退场 |
(二)普遍存在的自然权利——私力救济 |
1. 核武器确保了私力救济的有效性 |
2. 核武器通过保障私力救济的有效性获得正当性 |
结论 |
(2)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及其规范竞争 |
中国参与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历程和理念 |
(一)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关系的特征 |
(二)中国的国际和平安全理念 |
中国参与和塑造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能力 |
(一)议程设置 |
(二)方案选择 |
(三)投票权 |
(四)联盟结构 |
中国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 |
结语 |
(4)论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行动(1956~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一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的诞生 |
二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维和行动的历程 |
第一阶段(1956年11月至1956年12月):监督英法撤军 |
第二阶段(1956年11月至1957年3月):监督以色列撤军 |
第三阶段(1957年3月至1966年11月):充当缓冲机制 |
第四阶段: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的撤退 |
三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维和行动的成就及不足 |
第一,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完成了联合国下达的维和任务 |
第二,维和行动推进了联合国的自主形象 |
第三,维和行动为随后国际维和行动提供借鉴 |
第一,后勤配套不足影响维和进度 |
第二,公正性遭到质疑 |
第三,地区冲突根本性问题仍然存在 |
结语 |
(5)中国与联合国50年:历程、贡献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50年的发展历程 |
1.1学习观望期(1971—1978年) |
1.2跟跑适应期(1978—2001年) |
1.3主动有为期(2001—2012年) |
1.4积极影响期(2012年至今) |
二、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50年的主要贡献 |
2.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
2.2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2.3促进国际法治 |
三、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50年的教训 |
四、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的未来展望 |
4.1主动设置议题、进一步增强在联合国立法机构中的作用 |
4.2进一步密切与国际法院等联合国国际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
4.3深入开展对联合国内部关系法的研究 |
4.4进一步加大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后备人员的培养力度、积极向联合国输送人才 |
4.5推动联合国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联合国协调大国关系的平台作用 |
4.6通过联合国分享中国发展理念 |
(7)联合国会场斗争:没有硝烟的战场(论文提纲范文)
“该出手时就出手” |
“16次连续否决” |
弃权的智慧 |
(8)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及其规范竞争 |
(一)冷战后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发展 |
(二)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中的规范竞争 |
二中国参与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历程和理念 |
(一)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关系的特征 |
(二)中国的国际和平安全理念 |
三中国参与和塑造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能力 |
(一)议程设置 |
(二)方案选择 |
(三)投票权 |
(四)联盟结构 |
1.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关系 |
2. 非常任理事国的倾向 |
四中国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 |
(一)中国关于达尔富尔问题的立场 |
(二)中国推进达尔富尔问题政治解决方案 |
五结语 |
(9)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制度性权力 |
(二)历史制度主义 |
(三)国际制度中的权力现象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案例研究方法 |
(二)内容分析方法 |
(三)历史分析方法 |
第五节 文章结构 |
第六节 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厘定和观念路径提出 |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概念和比较 |
第二节 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定义和性质 |
(一)制度性权力的定义 |
(二)制度性权力的五种性质 |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中的转换:概念和运用 |
第四节 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一种观念路径 |
(一)权力本体内存在着时间维度和过程维度 |
(二)权力依赖甚至依附于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
(三)权力的延续比寻找新的权力优势更重要 |
第二章 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国际制度 |
第一节 国际制度因何难以更迭 |
(一)国际体系单一化与国际制度黏性 |
(二)全球化不可逆与国际无政府假定 |
第二节 渐进式的国际制度变迁 |
(一)国际制度的替代 |
(二)国际制度的堆叠 |
(三)国际制度的漂移 |
(四)国际制度中的路径依赖与关键节点 |
第三节 国家因何转换而非重塑制度性权力 |
(一)制度性权力转换具有隐蔽性 |
(二)制度性权力转换具有低成本性 |
(三)制度性权力转换可以增持合法性 |
第三章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积累和持有 |
(一)制度性权力的非排他性积累 |
(二)制度性权力的非公平性持有 |
第二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运用 |
(一)国际授权:在制度内运用权力 |
(二)制度霸权和制度现实主义:在制度外运用权力 |
(三)制度性权力运用后的防御性调整 |
第三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更新 |
(一)议价和谈判策略 |
(二)重新谈判策略 |
(三)制度退出策略 |
(四)威胁性制度退出策略 |
(五)重新加入制度策略 |
第四章 转换之后: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假设 |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再持有或丧失 |
第二节 非预期制度成熟和非预期制度崩溃 |
第三节 预期制度成熟和预期制度崩溃 |
第五章 案例研究:1971 年的“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救赎 |
第一节 渐进式的国际货币制度变迁 |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建立 |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危机 |
第四节 “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转换 |
第六章 结论和余论 |
第一节 问题的解决 |
第二节 弱势形象与复合型强势地位:制度性权力转换和中国崛起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非洲与联合国关系:历史演进、现实逻辑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非洲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进 |
(一)非殖民化与非洲崛起 |
(二)非洲和平与安全:联合国的角色 |
(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非洲的角色 |
非洲与联合国关系的现实逻辑 |
(一)非洲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力量 |
(二)非洲是联合国事业的重心 |
(三)非洲联盟是区域组织与联合国合作的典范 |
非洲与联合国关系的未来展望 |
(一)联合国改革与非洲的角色 |
(二)非洲与联合国合作的前景 |
结 论 |
四、什么是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条款的法律社会学研究[J]. 潘坤. 长江论坛, 2021(06)
- [2]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J]. 毛瑞鹏. 社会科学文摘, 2021(11)
- [3]从联合国视角看中东战争的“正当性”建构——以1970~1973年埃及和以色列在联合国的辩论为例[J]. 牛沛辰,雷钰. 以色列研究, 2021(00)
- [4]论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行动(1956~1979)[J]. 李彩玲. 中东研究, 2021(02)
- [5]中国与联合国50年:历程、贡献与未来展望[J]. 杨泽伟. 太平洋学报, 2021(11)
- [6]战后日本参与国际秩序建设的制度战略选择 ——以日美非对称相互依赖为中心的分析[D]. 吴安庆. 外交学院, 2021
- [7]联合国会场斗争:没有硝烟的战场[J]. 菲尼克斯. 新民周刊, 2021(39)
- [8]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J]. 毛瑞鹏. 国际安全研究, 2021(05)
- [9]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D]. 韩德睿. 吉林大学, 2021(01)
- [10]非洲与联合国关系:历史演进、现实逻辑与未来展望[J]. 张贵洪. 中国非洲学刊, 2021(03)
标签: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论文; 联合国宪章论文; 非洲联盟论文; 非洲大陆论文;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