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重视畜禽脏器的检疫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东[1](2021)在《草食家畜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策略》文中认为草食家畜养殖期间除了受细菌、病毒类的侵害之外,寄生虫感染常常在慢慢地消耗家畜体能,而且有些寄生虫病感染率很高,传染性强,对低龄家畜的致死率非常高。因此在日常饲养工作中,应着重关注寄生虫病,科学开展防治工作。1疾病诊断1.1流行特点在进行疾病诊断工作时,首要任务是先了解当地的养殖业历年来都出现过哪些寄生虫病,
赵吉为[2](2021)在《屠宰场检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养殖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畜禽及其产品种类复杂,对我国的屠宰场检疫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在经济水平欠佳的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管理松散,检疫人员积极性不高,养殖户的疫情检疫意识不强等诸多原因,屠宰场检疫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该文主要介绍我国屠宰场检疫的现状及意义、屠宰场检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胡向腾[3](2020)在《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霉菌毒素是影响全球畜禽养殖生产及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问题。至2019年我国肉鸡、水禽的年出栏总量已达到150亿羽。霉菌毒素无色无味,无处不在,家禽如果长期摄入低浓度的霉菌毒素,会导致慢性中毒或是呈现亚临床中毒症状,其生长性能、产蛋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机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家禽生产企业和养殖户蒙受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福建省莆田地区的养鸡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仍然受到霉菌毒素问题的困扰。为进一步了解福建省莆田地区中小养鸡场中存在的霉菌毒素种类,2016年下半年从我省莆田地区不同规模养鸡场中采集了88份样品,对其展开了霉菌毒素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5种毒素中,呕吐毒素(DON)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占比为93.18%。单就玉米或饲料样品而言,DON的阳性样品数量也比其它4种毒素高。对玉米、豆粕、麸皮和饲料样品进行单独统计后发现,饲料样品中霉菌毒素的含量要高于单一原料。大家比较关注的AFB1在送检样品中的检出率、检出值相对比较低,其值分别为44.32%、35μg/kg;而烟曲霉毒素B1、DON的检出率分别为63.18%与93.18%,平均检出值分别为2518μg/kg与1076μg/kg,相对比较高。其中,高达92.05%的送检样品受到了两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污染。为了减少霉菌毒素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对肉、蛋制品的危害,越来越多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被添加到家禽饲料中。为比较市面上3种不同霉菌毒素吸附剂的脱毒效果,本研究依据莆田某肉鸡养殖场自然霉变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F-2毒素的污染水平,观察及评估3种吸附剂在临床上的脱毒效果及其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从1日龄黄羽肉鸡开始,整个试验共63d。900只肉鸡被随机分到5组,每组180只肉鸡,试验设空白组、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结果显示:3种类型吸附剂均有脱毒效果,可缓解或改善霉菌毒素对肉鸡的生长抑制作用。在3种毒素吸附剂中,复合型毒素解毒剂常清组的平均日增重与料肉比的改善程度要优于其它吸附剂组,其脱毒效果和促生长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评估常清的不同添加剂量对家禽免疫器官指数和ND抗体滴度的影响,把300羽1日龄黄羽肉鸡分成空白组、对照组、1kg组和2kg组。于第10天、第20天及第35天,分别抽取血清检测ND抗体滴度,并于第35天称取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重量。结果显示:常清可增加肉鸡免疫器官的重量,并可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及ND抗体滴度水平。其中,1kg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分别改善了4.64%、27.01%和24.04%;2kg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分别改善了12.37%、19.43%和16.79%。就10日龄、20日龄和35日龄的ND HI抗体滴度而言,1kg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03%、19.74%、23.27%,达到差异显着水平;2kg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08%、7.59%、30.19%,仅35日龄达到差异显着水平。但1kg组和2kg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莆田市养鸡场中的饲料和原料存在霉菌毒素的污染。使用复合型的霉菌毒素解毒剂兼具脱毒、促生长和提高肉鸡免疫性能的作用。提高防范意识,拟定本场适用的霉菌毒素清除方案,值得养鸡企业学习、推广。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4](2020)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文中提出农办牧[2020]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督促指导各地和各类防疫主体全面落实防控措施,我部组织制定了《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防控实际,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解读,科学有序推进常态化防控工作。
李停[5](2020)在《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我国禽肉产量总值1994万吨,与2017年相比增加12万吨,增长率约为0.6%。禽蛋产量3128万吨,增加32万吨,增长率约为1.0%。禽蛋、活家禽产量与上一年度相比均有较大提升。但这种成绩是通过滥用抗生素,以牺牲环境、人体健康以及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而获得的。在养殖业利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动物源性食品抗生素残留、饲料抗生素含量超标、抗生素产品监管、抗生素产品的禁止性规制等问题。因此,以养殖业利用抗生素过程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为视角,第一,从抗生素对畜禽疫情的防治作用和促进生长周期的作用分析,与外部性理论相结合,总结养殖业利用抗生素对产品质量、出口贸易、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分析我国相关兽药政策,探析其背后所存在的抗生素利用标准问题、执法主体和利用主体责任问题、法律依据缺失以及公众参与问题。第三,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抗生素利用过程中规范利用的法律经验。第四,结合我国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抗生素利用规范文件的基础理论,为制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范提供理论支持;以整体性原则、生态效益原则、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原则作为养殖业利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建立兽用抗生素利用法律标准体系,完善兽用抗生素合理利用标准、统一提高各类抗生素类药物最高残留量标准、制定抗生素类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升抗生素相关标准效力;同时制定抗生素产品检测制度,将生态红线与环境标准理论相结合,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原则,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抗生素产品生产检验标准和屠宰前抗生素含量检验标准,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以上抗生素相关标准完善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制度;明确抗生素监管主体与利用主体的法律责任,保障追责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完善环境修复相关资金制度,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保障环境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王苗[6](2020)在《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文中认为动物福利是指在与动物的生物需求相适应的条件下,动物能够根据信息自主选择应对环境的挑战,进而满足动物的情感需求和自由的自然生活。农场动物福利是指在饲养、运输以及屠宰环节中,使农场动物能够获得合理的饮食、舒适的住房、良好的健康和适当的行为的人道对待事项。农场动物福利条款是指在饲养、运输以及屠宰环节中,使农场动物能够获得合理的饮食、舒适的住房、良好的健康以及适当的行为的人道对待事项予以规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总和。当前我国农场动物福利尚无专门性立法,主要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之中,且条款内容在以规范文本为载体的表述中存在着价值取向问题。在厘清“农场动物福利”具体内涵的基础上,充分阐明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规范要义。从基础、认知以及评价视角切入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研究,发现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包括社会共识、价值目的以及价值指引3个层面。并依据“饲养福利、运输福利以及屠宰福利”这一思维路径,依次探讨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社会共识、价值目的以及价值指引3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构成。社会共识可巩固条款的价值基础,包括认知共识(条款思想层面的认知理性重合)与态度共识(条款心理层面的依从、认同、内化),认知共识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的认知共识、我国运输福利的认知共识以及我国屠宰福利的认知共识,态度共识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的态度共识、我国运输福利的态度共识以及我国屠宰福利的态度共识;价值目的可彰显条款的价值目标,包括载体目的(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实践结果的诉求)与作用对象目的(对国家、公民以及社会的诉求),载体目的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的载体目的、我国运输福利条款的载体目的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的载体目的,作用对象目的可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的作用对象目的、我国运输福利条款的作用对象目的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的作用对象目的;价值指引可回应条款的价值取向,包括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消除实体方面与程序方面的不平等)与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实现法律行为与法律关系的有序性),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我国运输福利条款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具体体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我国运输福利条款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
谢慧琴[7](2018)在《畜牧养殖业中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畜牧养殖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应重视畜牧养殖业中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基于此,本文分析畜牧养殖业中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并提出畜牧养殖业中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对策,如健全畜牧疾病检疫机制,创设良好的养殖环境,强化喂养环节管理,加大疾病防控技术的投入,做好宣传工作等。
赵晓丹[8](2017)在《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弥补市场机制缺失、修正农产品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监管的绩效水平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畜禽产品涉及因素多,监管尤为复杂。北京市作为全国首都,人口众多、居民收入水平高,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要求高;畜禽产品外埠比例大,来源复杂且多元化,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上具有代表性。深入探究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绩效,对完善北京市和其他地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相关主体行为关系、监管绩效的评估及影响因素角度深入剖析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问题。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部分:(1)基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政府管制等理论基础,借鉴新制度经济学SCP范式,构建“畜禽产品市场属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畜禽产品监管主体行为-畜禽产品监管绩效”理论框架;(2)通过相关文献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对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和监管体系进行分析,查找现存在问题;(3)建立消费者监督与企业博弈模型、政府监管与企业博弈模型,并结合案例分析,探究政府、企业、消费者主体行为关系及影响因素;(4)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评估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政策绩效,运用平衡计分卡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并评估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绩效;(5)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政府监管机构能力、监管制度、监管手段、其他参与主体行为对监管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研究主要结论表明:(1)政府、企业、消费者行为相互影响,惩罚机制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手段,激励机制并不能有效约束企业违规行为;(2)北京市监管政策收益成本比达到11.37:1,经济上合理,高于其他地区实施水平;(3)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加大疫病多发风险,但可大幅度提高监管政策绩效;(4)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整体绩效评分4.17,高于全国监管平均水平,但工作业绩和相关利益主体维度相对薄弱;(5)政府监管手段及消费者、企业行为是监管绩效的显着直接影响因素,政府监管能力和监管制度通过监管手段对监管绩效产生间接影响,监管手段作用最大。因此,北京市应加大违规企业惩罚力度、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实施适度规模化养殖、加强监管机构沟通协作、强化社会各主体食品安全意识、促进社会共治。本文创新点是通过政府、企业、消费者多主体的实地调研获取大量一手数据,丰富了现有研究数据库,并在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绩效的定量评估、监管体系绩效的指标构建和定量评估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方面进行较新的尝试,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地探究。
戴晓平[9](2017)在《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营养均衡,在现代人食物源中,肉类食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在我国由于传统和信仰的原因,猪肉占肉类食品的比重高达60%,猪肉是人体必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一个很好来源,所含蛋白的八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和比例接近人体需要,是一种优质蛋白,猪肉也是B族维生素特别是B1和B2的极好来源;猪肉富含铁,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维持所必须的。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猪肉产量和消费量都超过5000万吨,占全球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近一半,是当之无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然而近些年我国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力却有所下降,有研究显示,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意愿受收入、商品价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购买地点等因素外,还有受食品安全属性的影响最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越大,消费者的风险感知度越高,规避的意识也就越强。而综观近几年我国猪肉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如:双汇“瘦肉精”事件、“注水猪肉”、“毒火腿”、“地沟油”、黄浦江病死猪事件、食用感染猪囊尾蚴虫的猪肉致病等事件。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信任程度降低了,即使是“绿色食品”认证猪,购买意愿也随之减弱。猪肉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昭示了加强猪肉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商品猪生产到销售环节涉及到市场主体的各个方面,既要加强生猪生产与销售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又要加强生猪屠宰与肉品销售的规范和监督,而屠宰检疫作为猪肉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证猪肉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本人将结合多年的屠宰检疫工作经验,就屠宰检疫这一关键环节中如何保障猪肉食品安全作出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些创新,一是在论述屠宰检疫措施时,分析了各关键检疫点存在的危害,针对性的检测哪些项目,以及如何尽早地在各关键检疫点控制其危害;二是在总结检疫过程中常见的一些病理变化和疫病症状时,要将屠宰应激综合症与病因引起的病理变化区分开来。另外,根据我国屠宰行业具有“点分散、集中度低、产能低、设备落后、卫生和检疫设施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监督环节薄弱”等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我将提出几点建议:从市民的角度,如何选购放心肉;从执法人员的角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检疫能力,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监管层面,从源头上控制“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药物的使用,加强可追踪溯源体系的应用,生猪大型供应基地及系统的建立;从检疫环节的角度,完善并科学使用各检疫环节的检疫设施,加强检疫流程的岗位管理;从技术层面,应用激光灼刻印章技术加施检疫标志,建立病原学检测平台,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远程监控系统,引进免疫胶体金检测旋毛虫技术等。
马昕[10](2017)在《河南省牛羊屠宰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河南省是畜牧业大省,同时也是传统的肉牛肉羊主产区。目前肉牛出栏量位居全国第一,牛肉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牛羊肉的需求不断增加,牛羊肉消费量越来越大,在肉类总产量中占据的比重也随之增加,慢慢改变了过去以猪肉为主的肉类消费结构。牛羊屠宰上游与牛羊养殖相连,下游与牛羊肉品消费相连,做好牛羊屠宰工作对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国家目前并未出台一部专门关于牛羊屠宰的法律法规,河南省也未出台针对牛羊屠宰及其监督管理的办法,牛羊屠宰及其监管工作目前依然处于攻坚“深水区”,仍存在大量问题。为了提高河南省牛羊屠宰业发展水平,加强河南省牛羊屠宰监管工作,从而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河南省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笔者于2016年8月-2017年3月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牛羊屠宰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并到部分市、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所了解了牛羊屠宰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通过与相关人员的面对面访谈也获得了河南省牛羊屠宰及其监管工作的一手资料。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我省牛羊屠宰存在屠宰户和屠宰作坊众多、屠宰场数量少、大多规模小且经济效益低、屠宰场选址随意、屠宰设施不完善、肉品品质检验不规范、屠宰技术人员素质偏低、屠宰废弃物处理不科学、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屠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不仅给牛羊肉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且不利于河南省牛羊屠宰业的良好发展。通过对河南省牛羊屠宰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探讨,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牛羊屠宰及其监管的先进做法,提出提高河南省牛羊屠宰业发展水平、规范河南省牛羊屠宰监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即:通过建立“职业屠宰人”制度和加强对屠宰户的培训教育来强化对屠宰户、屠宰作坊的管理;提高牛羊屠宰场经营水平;加大财政投入,推动牛羊屠宰行业发展;加强牛羊屠宰监管制度建设;健全牛羊屠宰监管体系;引导全社会参与促进牛羊屠宰业良性发展;强化牛羊肉消费市场的监管等。
二、应重视畜禽脏器的检疫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重视畜禽脏器的检疫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草食家畜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诊断 |
1.1 流行特点 |
1.2 临床症状 |
1.3 实验室诊断 |
2 防治措施 |
2.1 宣传教育 |
2.2 规范化管理 |
2.3 定期检疫 |
2.4 按时驱虫 |
3 结语 |
(2)屠宰场检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屠宰场检疫现状及意义 |
1.1 检疫现状 |
1.2 检疫意义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屠宰场分布分散、集中度低 |
2.2 设备技术落后 |
2.3 检疫人员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
2.4 立法监督环节有待加强 |
3 对策及建议 |
3.1 加强对小型屠宰场的整合力度 |
3.2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
3.3 加强各环节监督管理 |
3.4 做好相关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 |
4 结束语 |
(3)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人类食品链中的霉菌毒素 |
1.2 霉菌毒素影响家禽的生产力 |
1.3 鸡群霉菌毒素中毒造成的损失 |
1.4 霉菌毒素引起家禽免疫机能紊乱 |
2 霉菌毒素的种类与来源 |
2.1 谷物中的霉菌 |
2.2 霉菌毒素的产生 |
2.3 霉菌毒素的来源 |
3 霉菌毒素的分布与危害 |
3.1 霉菌毒素的分布 |
3.1.1 霉菌毒素的地理分布 |
3.1.2 霉菌毒素在谷物中的分布 |
3.1.3 霉菌毒素在家禽养殖中的分布 |
3.2 霉菌毒素的危害 |
3.2.1 破坏饲料及原料的质量 |
3.2.2 影响家禽生产性能 |
3.2.3 影响免疫系统 |
3.2.4 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
3.2.5 增加在食物中残留的风险 |
4 霉菌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
4.1 黄曲霉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
4.2 赭曲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
4.3 F-2 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
4.4 T-2 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
5 霉菌毒素对肉鸡的危害 |
5.1 养殖中霉菌毒素的来源 |
5.2 霉菌毒素的主要靶器官 |
5.3 霉菌毒素的危害与表现 |
5.3.1 霉菌毒素对免疫器官的危害 |
5.3.2 霉菌毒素对消化道的危害 |
5.3.3 霉菌毒素对肝脏的危害 |
5.3.4 霉菌毒素对肾脏的危害 |
5.3.5 霉菌毒素引起造血功能障碍 |
5.3.6 霉菌毒素导致生殖系统损伤 |
6 霉菌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6.1 黄曲霉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6.2 环匹克尼酸对蛋品质的影响 |
6.3 赭曲霉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6.4 呕吐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6.5 其它霉菌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7 霉菌毒素防控的研究进展 |
7.1 防止饲料霉变的管理手段 |
7.2 防止霉菌毒素中毒的营养手段 |
7.3 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
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莆田地区家禽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
1 样品与检测方法 |
1.1 样品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检测方法 |
2 检测结果 |
2.1 送检样品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
2.2 单一原料样品菌毒素检测结果 |
2.3 饲料样品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3.1 莆田地区养鸡场霉菌毒素污染严重 |
3.2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比单一原料高 |
3.3 两种以上霉菌毒素混合感染的比例高 |
3.4 调查结果为制定霉菌毒素的防控方案提供参考 |
第三章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饲料 |
1.1.2 HPLC试剂盒 |
1.1.3 霉菌毒素吸附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动物与饲喂方法 |
1.2.2 饲养管理 |
1.2.3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吸附剂对肉鸡前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吸附剂对肉鸡中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 吸附剂对肉鸡后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
2.4 吸附剂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 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不同剂量解毒剂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和抗体滴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剂量常清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2.2 两种剂量常清对NDHI抗体滴度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霉菌毒素的综合防控措施 |
1 查原因,抓源头,减少原料及环境中霉菌的滋生 |
2 学科学,重细节,减少霉菌毒素的毒害作用 |
3 重预防,严管理,建立霉菌毒素风险评估体系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养殖生产环节 |
中小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餐厨废弃物(泔水) |
2.2车辆 |
2.3猪只 |
2.4人员 |
2.5风险动物及生物媒介 |
2.6饲料 |
2.7生产生活物资 |
2.8水源 |
3.布局和设施 |
3.1围墙 |
3.2场区入口 |
3.3出猪间(台) |
4.猪群管理 |
4.1禁止野外散养或放养 |
4.2实施“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管理 |
4.3引进猪只的管理 |
4.4日常巡检 |
4.5售猪管理 |
5.人员管理 |
5.1人员入场前注意事项 |
5.2人员进入猪场流程 |
5.3人员进入猪舍流程 |
6.车辆管理 |
6.1外来运猪车管理 |
6.2饲料运送车管理 |
6.3内部运猪车管理 |
6.4病死猪/粪污运输车管理 |
7.物资管理 |
7.1兽药疫苗管理 |
7.2饲料管理 |
7.3食材管理 |
8.病死猪和猪场废弃物处理 |
8.1病死猪处理 |
8.2粪便污水处理 |
8.3餐厨废弃物(泔水)处理 |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
8.5生活垃圾处理 |
9.风险动物控制 |
10.清洁与消毒 |
10.1猪场清洁 |
10.2栏舍清洗消毒 |
10.3环境消毒 |
10.4工作服和工作靴洗消 |
10.5设备和工具消毒 |
10.6消毒效果评价 |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
1.场址选择 |
1.1政策要求 |
1.2生物安全评估 |
2.场区布局与建设 |
2.1场区布局 |
2.1.1生物安全区界限划分 |
2.1.2净区与污区 |
2.2猪场建设 |
2.2.1围墙 |
2.2.2道路 |
2.2.3料塔 |
2.2.4猪舍 |
2.2.5隔离舍 |
2.2.6出猪台 |
2.2.7淋浴室 |
2.2.8隔离场所 |
2.2.9车辆多级洗消和烘干中心 |
3.饲养管理 |
3.1后备猪管理 |
3.1.1引种评估 |
3.1.2隔离舍准备 |
3.1.3引种路线规划 |
3.1.4隔离观察 |
3.1.5入场前评估 |
3.2精液引入管理 |
3.2.1供精资质评估 |
3.2.2病原学检测 |
3.3猪群管理 |
3.3.1全进全出管理 |
3.3.2猪群环境控制 |
3.3.3栏舍要求 |
3.3.4日常管理 |
3.4生猪转群管理 |
3.5生猪调出管理 |
3.6出猪台管理 |
3.7风险动物控制 |
3.7.1外围管理 |
3.7.2场内管理 |
3.7.3环境卫生 |
4.人员管理 |
4.1场内工作人员 |
4.1.1人员入场前管理 |
4.1.2场外隔离人员操作程序 |
4.1.3人员入场操作程序 |
4.1.4人员出场 |
4.2后勤人员 |
4.2.1后勤区域管理 |
4.2.2厨房管理 |
4.3来访人员 |
4.3.1进入场区外围 |
4.3.2进入场区 |
5.车辆管理 |
5.1外部运猪车 |
5.2内部运猪车 |
5.3散装饲料运输车 |
5.4袋装饲料运输车 |
5.5病死猪运输车 |
5.6猪粪运输车 |
5.7通勤车 |
5.8社会车辆 |
5.9车辆的洗消管理 |
5.9.1生猪运输车 |
5.9.2非运猪车辆 |
5.9.3采样检测 |
6.物资管理 |
6.1食材管理 |
6.2兽药疫苗 |
6.2.1进场消毒 |
6.2.2使用和后续处理 |
6.3饲料 |
6.4生活物资 |
6.5设备 |
6.6其他物资 |
7.卫生与消毒 |
7.1场区外环境控制 |
7.1.1猪场外围及主道路 |
7.1.2猪场门口 |
7.2外生活区、生活区卫生与消毒 |
7.2.1隔离宿舍 |
7.2.2厨房 |
7.2.3餐厅 |
7.2.4生活区宿舍 |
7.3生产区环境卫生与消毒 |
7.3.1生产区一般要求 |
7.3.2生产区淋浴室卫生与消毒 |
7.3.3生产区物资间卫生与消毒 |
7.3.4生产区人员卫生管理 |
7.3.5圈舍卫生与清洗消毒 |
7.3.6赶猪通道清洗与消毒 |
7.4工作服和工作靴清洗消毒 |
7.5设备和工具清洗消毒 |
7.5.1栏舍物品和工具消毒 |
7.5.2漏缝板等消毒 |
7.5.3附属设备消毒 |
7.6饮水 |
8.病死猪与污物无害化处理 |
8.1病死猪内部转运与无害化处理 |
8.2粪便无害化处理 |
8.3污水处理 |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
8.5餐厨垃圾处理 |
8.6其他生活垃圾处理 |
9.监测与处置 |
9.1检测实验室要求 |
9.2非洲猪瘟监测 |
9.2.1早期发现 |
9.2.2采样 |
9.2.3病原检测 |
9.3处置及生产 |
9.3.1全面检测 |
9.3.2清除 |
9.3.3持续检测 |
9.3.4恢复生产 |
10.制度管理与人员培训 |
10.1生物安全制度管理 |
10.1.1生物安全小组 |
10.1.2制定规程 |
10.1.3登记制度 |
10.1.4检查制度 |
10.1.5奖惩制度 |
10.2生产运维记录管理 |
10.2.1建立记录制度 |
10.2.2记录可追溯 |
10.3人员培训 |
10.3.1制定培训计划 |
10.3.2理论培训 |
10.3.3实操培训 |
10.3.4执行能力考核 |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3.分区管理原则 |
4.进厂原料、车辆、人员、物资及食材控制(红区) |
5.原料处理(橙区) |
6.原料储存(黄区) |
7.饲料加工(绿区) |
8.成品储存与运输(绿区) |
9.饲料中转站和经营场所 |
10.监测与记录 |
11.异常处置 |
生猪产业相关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
1.保险理赔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
2.配种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
3.基层防疫员良好行为规范 |
4.兽药、饲料销售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
5.动物诊疗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
二、调运和屠宰环节 |
生猪收购贩运及承运行为规范 |
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车辆 |
2.2司乘人员及随车物品 |
3.车辆清洗消毒 |
3.1基本要求 |
3.2清扫与整理 |
3.3初次清洗 |
3.4二次清洗 |
3.5检查及干燥 |
3.6消毒及干燥 |
3.7驾驶室的清洗、消毒 |
4.其他注意事项 |
4.1随车用品 |
4.2司乘人员 |
4.3记录 |
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猪只 |
2.2车辆 |
2.3人员 |
2.4水源 |
2.5生产及生活物资 |
3.建筑布局与设施 |
3.1总体布局 |
3.2大门 |
3.3卸猪台 |
3.4病害生猪及其产品、废弃物暂存设施 |
3.5病害猪及产品无害化处理间 |
3.6生产区布局 |
4.生猪入厂检查 |
4.1采购要求 |
4.2生猪入厂检查要求 |
5.人员管理 |
5.1企业人员 |
5.1.1基本要求 |
5.1.2技能要求 |
5.1.3卫生要求 |
5.2外来人员管理要求 |
6.清洗消毒 |
6.1基本要求 |
6.2消毒管理要求 |
6.3场区环境消毒 |
6.4卸猪区域清洗消毒 |
6.5待宰圈清洗消毒 |
6.6生产车间清洗消毒 |
6.7冷库清洗消毒 |
6.7.1日常消毒 |
6.7.2彻底消毒 |
6.8运输车辆清洗消毒 |
6.8.1进出场消毒 |
6.8.2卸载后的清洗消毒 |
6.9人员消毒 |
6.10工作服清洗消毒 |
6.11储血罐清洗消毒 |
6.12清洗消毒效果评估 |
7.无害化处理 |
7.1基本要求 |
7.2处理要求 |
7.2.1病害生猪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 |
7.2.2污水、污物的处理 |
7.2.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
7.2.4生活垃圾的处理 |
7.3操作人员要求 |
7.4运输要求 |
7.5消毒要求 |
8.非洲猪瘟检测 |
8.1检测实验室 |
8.2检测程序 |
8.2.1采样 |
8.2.2样品处理 |
8.2.3留样 |
8.2.4核酸提取 |
8.2.5检测 |
8.2.6结果判定 |
8.3检测报告 |
8.4注意事项 |
9.记录和档案管理 |
三、其他环节 |
无害化处理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建设布局 |
2.2车辆 |
2.3暂存点 |
2.4人员 |
2.5设施设备 |
2.6无害化处理产物 |
3.无害化处理场 |
3.1建设要求 |
3.2管理 |
3.3消毒 |
3.4监测评估 |
4.收集转运 |
4.1收集 |
4.2转运车辆 |
4.3车辆消毒 |
5.暂存点 |
5.1布局和设施要求 |
5.2管理 |
5.3消毒 |
6.人员管理 |
7.记录和档案管理 |
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 |
1.总则 |
1.1目的 |
1.2定义 |
1.3建设原则 |
1.4适用范围 |
2.选址与布局 |
2.1选址 |
2.2布局 |
2.3水、电 |
2.4出、入口 |
2.5标识 |
3.设施设备建设 |
3.1洗消设施设备 |
3.2污物污水处理设施设备 |
3.3信息监控平台 |
4.制度与机制 |
4.1清洗消毒制度 |
4.2洗消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
4.3洗消登记制度 |
4.4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4.5洗消环境监测制度 |
5.清洗消毒程序 |
5.1清洗消毒前的准备 |
5.2清理 |
5.3清洗 |
5.4消毒 |
5.5烘干 |
6.其他 |
非洲猪瘟自检实验室建设规范 |
1.选址布局 |
2.室内建设 |
3.仪器设备 |
3.1病原学检测 |
3.2血清学检测 |
4.人员管理 |
5.制度建设 |
6.安全防护 |
(5)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概述 |
2.1 抗生素的概述 |
2.1.1 抗生素的概念 |
2.1.2 养殖业利用抗生素的原因 |
2.2 抗生素利用的外部性影响 |
2.2.1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产品质量 |
2.2.2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产品出口贸易 |
2.2.3 危害人体健康 |
2.2.4 对生态的影响 |
第三章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问题分析 |
3.1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政策问题分析 |
3.2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范问题分析 |
3.3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标准问题分析 |
3.3.1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与残留标准问题 |
3.3.2 养殖业抗生素排放标准问题 |
3.4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监管问题分析 |
3.4.1 执法监管职责问题 |
3.4.2 监管机构设置问题 |
3.4.3 执法人员专业问题 |
3.5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过程中责任认定 |
3.5.1 人身侵权的法律责任认定 |
3.5.2 环境诉讼中的法律责任认定 |
3.6 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
3.6.1 公众参与形式问题 |
3.6.2 公众参与制度问题 |
第四章 对国外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的借鉴 |
4.1 国外对养殖业抗生素滥用的法律规制 |
4.1.1 美国建立国家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系统 |
4.1.2 德国立法规制抗生素的利用 |
4.1.3 日本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
4.2 国外养殖业抗生素法律规制体系的影响 |
第五章 养殖业抗生素领域法律规范体系的构建 |
5.1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规范基础 |
5.1.1 秩序价值理论 |
5.1.2 安全价值理论 |
5.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5.2 明确养殖业抗生素利用环境法律原则 |
5.2.1 整体性原则 |
5.2.2 生态效益原则 |
5.2.3 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
5.3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专项法律规范 |
5.4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环境标准体系的完善 |
5.4.1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标准 |
5.4.2 统一养殖业抗生素残留标准 |
5.4.3 制定含抗生素类污染物排污标准 |
5.4.4 保障养殖业抗生素标准规范效力 |
5.5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产品检测制度 |
5.5.1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
5.5.2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类药物生产检验标准 |
5.5.3 制定动物屠宰前抗生素含量检测制度 |
5.6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
5.6.1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
5.6.2 保障公众参与工作的落实 |
5.7 明确主体法律责任 |
5.7.1 确定养殖业抗生素监管主体责任 |
5.7.2 确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主体责任 |
5.8 构建环境修复制度 |
5.8.1 完善环境修复相关资金制度 |
5.8.2 提高环境修复技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 |
(二)研究路径 |
一、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规范内涵 |
(一)农场动物福利的概念阐释 |
(二)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规范表达 |
二、社会共识:条款的价值基础巩固 |
(一)认知共识:条款思想层面的认知理性重合 |
(二)态度共识:条款心理层面的依从、认同与内化 |
三、价值目的:条款的价值目标彰显 |
(一)载体目的: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实践结果的诉求 |
(二)作用对象目的:对国家、公民以及社会的诉求 |
四、价值指引:条款的价值取向回应 |
(一)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消除实体方面与程序方面的不平等 |
(二)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实现法律行为与法律关系的有序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
(7)畜牧养殖业中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畜牧养殖业中传染性疾病的危害 |
2 畜牧养殖业中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策略 |
2.1 健全畜牧疾病检疫机制 |
2.2创设良好的养殖环境 |
2.3 强化喂养环节管理 |
2.4 加大疾病防控技术的投入 |
2.5 做好宣传工作 |
3 结语 |
(8)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文献综述 |
1.2.1 监管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
1.2.2 监管中风险评估研究 |
1.2.3 监管中动物福利研究 |
1.2.4 监管中可追溯系统研究 |
1.2.5 监管绩效研究 |
1.2.6 监管绩效主要研究方法 |
1.2.7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3.5 技术路线 |
1.3.6 创新点说明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人假设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3 外部性理论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2.1.5 规制理论 |
2.2 理论框架 |
第三章 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
3.1.1 供求特征 |
3.1.2 质量安全特征 |
3.2 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
3.2.1 调研方案 |
3.2.2 监管主体现状 |
3.2.3 监管制度现状 |
3.3 监管体系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
3.3.1 监管主体 |
3.3.2 监管制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主体行为分析 |
4.1 三方博弈关系 |
4.2 主体行为博弈分析 |
4.2.1 消费者监督与生产企业博弈分析 |
4.2.2 政府监管与生产企业博弈分析 |
4.3 案例分析 |
4.3.1 案例中博弈三方介绍 |
4.3.2 案例内容介绍 |
4.3.3 案例结果博弈分析 |
4.3.4 案例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评估 |
5.1 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效率评估 |
5.1.1 成本收益理论分析 |
5.1.2 成本收益实证分析-以北京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政策为例 |
5.2 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效率评估 |
5.2.1 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多主体综合指标体系 |
5.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监管体系绩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6.1 结构方程模型 |
6.2 理论模型 |
6.3 调研方案 |
6.3.1 问卷设计 |
6.3.2 调研方法和调研对象 |
6.3.3 问卷方法和收集 |
6.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监管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6.4.1 模型检验 |
6.4.2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建立省际间联防联动机制,加强外埠监管 |
7.2.2 加快颁布专门性法律与行业标准,完善监管制度 |
7.2.3 加大违规企业惩罚力度,提高监管约束力 |
7.2.4 推进适度规模化养殖,提升养殖安全水平 |
7.2.5 及时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监管政策绩效 |
7.2.6 强化社会各主体食品安全意识,积极推进社会共治 |
7.2.7 加强监管机构多方协调,全面提升监管绩效 |
7.2.8 适当借鉴和推广监管经验,提高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相关概念 |
1.1.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
1.1.3 猪肉食品安全与消费者购买意愿 |
1.1.4 检疫制度成为我国出口的技术壁垒 |
1.2 生猪屠宰检疫的目的、作用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屠宰检疫的目的 |
1.2.3 屠宰检疫的作用 |
1.3 广州市某一市级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现状 |
1.3.1 屠宰场检疫情况 |
1.3.2 目前广州市生猪屠宰检疫监管实施的先进措施 |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发达国家屠宰行业管理 |
1.4.1 产业集中度高,企业布局合理 |
1.4.2 检疫队伍强大,职责分工明确 |
1.4.3 法律标准完善,严格标准管理 |
1.4.4 采用先进技术,实施溯源管理 |
1.4.5 建立注册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
1.4.6 采用先进工艺,保证肉品新鲜 |
1.4.7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使执法更严肃和合理 |
1.4.8 欧盟对畜类屠宰环节检疫的规定 |
2 屠宰检疫过程中关键点的控制 |
2.1 宰前检疫 |
2.1.1 生猪入场检验 |
2.1.2 群体、个体检查 |
2.1.3 违禁药物检测 |
2.2 生猪宰后检疫 |
2.2.1 头、蹄部检疫 |
2.2.2 内脏检疫 |
2.2.3 胴体检疫 |
2.2.4 寄生虫检疫 |
3 从宰后的皮肤、器官病理变化鉴定,以提升检疫质量 |
3.1 皮肤 |
3.1.1 皮肤发红、出血 |
3.1.2 皮肤发黄 |
3.1.3 黑色素沉着 |
3.1.4 水泡 |
3.2 淋巴结 |
3.2.1 异色淋巴结 |
3.2.2 淋巴结水肿 |
3.2.3 化脓性淋巴结 |
3.3 肝脏 |
3.3.1 肝坏死 |
3.3.2 肝硬变小结节 |
3.3.3 肝脂肪变性 |
3.3.4 乳斑肝 |
3.3.5 细颈囊尾蚴囊 |
3.4 肺脏 |
3.4.1 肺萎缩、肺气肿、肺水肿 |
3.4.2 肺充血、淤血 |
3.4.3 肺实变 |
3.4.4 肺坏疽 |
3.5 脾脏 |
3.6 肾脏 |
3.6.1 肾淤血、出血 |
3.6.2 白斑肾 |
3.6.3 肾囊肿 |
4 猪屠宰应激综合症常见非病理性变化 |
4.1 机械原因引起的皮肤非病理变化 |
4.1.1 机械性引起的皮肤充血 |
4.1.2 皮肤湿疹、荨麻疹 |
4.1.3 由于电击或麻电不合理造成的皮肤变化 |
4.2 因机械性原因引起猪淋巴结非病理出血 |
4.3 因机械原因引起猪肝脏非病理变化 |
4.3.1 由于肝脏脂肪浸润而造成的肝脏色泽变淡 |
4.3.2 饥饿肝 |
4.4 因应激引起猪肺脏非病理性变化 |
4.4.1 由于麻电不当所造成的肺脏出血 |
4.4.2 肺呛血 |
4.4.3 浸池烫毛所造成的“肺呛水” |
4.5 屠宰猪肾脏小点出血的其它因素 |
4.5.1 肾脏由于电击昏时所造成的点状出血 |
4.5.2 应激引起的急性肾小体肾炎 |
4.6 屠宰方式引起脾的非病理出血 |
5 建议和意见 |
5.1 市民如何选购放心肉 |
5.2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检疫能力 |
5.2.1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
5.2.2 培养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
5.3 加强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
5.3.1 各监管部门共同协作 |
5.3.2 加强养殖这个源头管理,把污染扼制在摇篮中 |
5.3.3 加强可追踪溯源体系的应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
5.3.4 流通环节中供应生猪基地的建立 |
5.4 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 |
5.4.1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引 |
5.4.2 完善法律法规,让执法工作有依可循 |
5.4.3 完善无害化补偿机制 |
5.4.4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 |
5.5 引进先进检疫设备和先进屠宰工艺 |
5.5.1 完善检疫设施设备,提高检疫质量 |
5.5.2 采用先进屠宰工艺,提高肉品质量 |
5.6 引用新技术模式,加强猪肉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 |
5.6.1 应用激光灼刻印章技术加施检疫标志 |
5.6.2 建立病原学检测平台 |
5.6.3 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
5.6.4 采用免疫胶体金检测旋毛虫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河南省牛羊屠宰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相关概念 |
1.1.2.1 畜禽屠宰 |
1.1.2.2 屠宰场 |
1.1.2.3 屠宰作坊 |
1.1.2.4 动物检疫 |
1.1.2.5 产地检疫 |
1.1.2.6 屠宰检疫 |
1.1.2.7 动物卫生监督 |
1.1.2.8 官方兽医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保障牛羊肉品质量安全 |
1.2.2.2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
1.2.2.3 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
1.2.2.4 提升河南省牛羊屠宰业发展水平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外畜禽屠宰法规现状 |
1.3.2 国内外畜禽屠宰监督管理现状 |
1.3.3 国内外畜禽屠宰检疫现状 |
1.3.4 国内外畜禽屠宰设施现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相关材料 |
3.1.1 图书馆相关书籍资源 |
3.1.2 数据库资源 |
3.1.3 相关管理部门资料 |
3.1.4 网络资源 |
3.1.5 实地调研资料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深层次访谈 |
3.2.4 比较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畜牧业概况 |
4.1.1 牛羊生产概况 |
4.1.2 牛羊肉产量及消费概况 |
4.2 河南省牛羊屠宰现状 |
4.2.1 屠宰户与屠宰作坊现状 |
4.2.2 牛羊屠宰场现状 |
4.2.2.1 屠宰方式与经济效益现状 |
4.2.2.2 屠宰场的选址情况 |
4.2.2.3 屠宰设施现状 |
4.2.2.4 肉品品质检验现状 |
4.2.2.5 屠宰场从业人员现状 |
4.2.2.6 屠宰废弃物处理现状 |
4.2.2.7 屠宰场经营证照情况 |
4.3 河南省牛羊屠宰监督管理现状 |
4.3.1 牛羊屠宰法律法规现状 |
4.3.2 牛羊屠宰管理体制 |
4.3.3 牛羊屠宰监管执法现状 |
4.4 河南省牛羊屠宰存在的问题分析 |
4.4.1 屠宰户、屠宰作坊众多的问题分析 |
4.4.2 屠宰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
4.4.2.1 屠宰方式落后,经济效益差 |
4.4.2.2 屠宰场地因陋就简,随意选择 |
4.4.2.3 屠宰设施不完善 |
4.4.2.4 肉品品质检验不规范 |
4.4.2.5 屠宰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4.4.2.6 屠宰废弃物处理不科学 |
4.4.2.7 屠宰场经营证照不齐全 |
4.4.3 牛羊屠宰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4.3.1 牛羊屠宰法律法规不健全 |
4.4.3.2 牛羊屠宰监管不到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加强对屠宰户、屠宰作坊的规范化管理 |
5.1.1 建立“职业屠宰人”制度 |
5.1.2 加强对屠宰户的培训教育 |
5.2 提升牛羊屠宰场的经营水平和能力 |
5.2.1 加大对屠宰技术和设备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5.2.2 提高屠宰技术人员水平,打造专业化团队 |
5.2.3 塑造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化培育 |
5.2.4 完善延伸产业链,开展一体化模式 |
5.2.5 建立牛羊肉品追溯系统 |
5.3 加强牛羊屠宰监管体系的建设 |
5.3.1 加强牛羊屠宰制度建设 |
5.3.1.1 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5.3.1.2 明确执法主体,严格执法 |
5.3.1.3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
5.3.2 健全牛羊屠宰监管机制 |
5.3.2.1 强化屠宰检疫机制,规范驻场检疫工作流程和职责 |
5.3.2.2 建立牛羊屠宰行业准入标准 |
5.3.2.3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化监管 |
5.3.2.4 建立牛羊从养殖到屠宰的全链条风险追溯监管体系 |
5.3.3 加大财政投入,推动牛羊屠宰行业发展 |
5.4 引导全社会参与促进牛羊屠宰业良性发展 |
5.4.1 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
5.4.2 加快推进牛羊屠宰行业协会的建设 |
5.4.3 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 |
5.5 强化牛羊肉消费市场监管,促进牛羊屠宰能力提升 |
6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件:调查问卷 |
四、应重视畜禽脏器的检疫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草食家畜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策略[J]. 赵世东. 饲料博览, 2021(11)
- [2]屠宰场检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 赵吉为.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1(14)
- [3]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D]. 胡向腾.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4]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0(09)
- [5]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李停. 河北大学, 2020(08)
- [6]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D]. 王苗. 西南大学, 2020(01)
- [7]畜牧养殖业中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对策[J]. 谢慧琴. 江西农业, 2018(08)
- [8]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研究[D]. 赵晓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12)
- [9]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D]. 戴晓平.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河南省牛羊屠宰现状调查研究[D]. 马昕.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