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全胃肠外营养

通过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全胃肠外营养

一、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肠外全营养液输入(论文文献综述)

王娟,丁敏,印其友[1](2015)在《PICC在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围手术期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围手术期,使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静脉输液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小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9例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实施PICC,分为PICC治疗组56例,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静脉输液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ICC治疗组患儿体重增加明显(P<0.05);导管费用偏低、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药液外渗、导管脱落、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士工作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新生儿肠闭锁围手术期应用PICC治疗,为患儿长期静脉输液提供了有效的静脉通道,能保证患儿药物及营养的供给,明显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属的心理、经济负担,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围手术期维持长期静脉输液的一种有效方法。

陈文化[2](2013)在《对进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的护理体会及防治并发症的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对实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的护理方法和防治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30例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这30例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为100%。②在此30例患者中,发生静脉炎的患者有1例,穿刺点出现渗血、红肿现象的患者有3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有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结论: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恰当的防治措施是预防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吉洁[3](2013)在《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掌握情况的现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护士对PICC维护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描述性研究。2012年11月~12月,采用临床护士成人PICC维护知识调查问卷对系统抽样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和华东医院的187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均数、标准差、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和推论性统计。结果1.知识调查问卷,CVI为0.864,Cronbach’s a系数为0.996。2.临床护士对PICC维护知识总得分为69.44±12.11分,最低32分,最高96分。26.3%的护士成绩优秀(80~100分),58.9%的护士成绩合格(60~79分),14.9%的护士成绩不合格(0~59分)。3.所有条目中,回答正确率最高的三个条目分别是:“导管脱出的处理”(98.29%)、“置管侧手臂可进行的操作”(94.86%)、"PICC携带者可从事的活动”(93.71%)。而正确率最低的二个条目分别为“封管液的用量”(21.14%)和“封管液的种类”(26.86%)。4.不同年龄、护龄、职称、职务、最高学历、是否为静脉输液小组成员、独立进行PICC维护的时间的护士之间,PICC维护知识的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5.目前所属医院、每月独立进行PICC维护的例数、是否专职从事PICC维护工作、是否担任PICC维护知识的培训、参加培训次数等不同的护士之间,PICC维护知识的得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所用的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来测量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2.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掌握情况一般,与质量要求尚有距离。3.临床护士对PICC健康宣教内容掌握好,对并发症的识别及处理掌握较差。4.临床护士的年龄、护龄、职称、职务、最高学历、是否为静脉输液小组成员、独立进行PICC维护的时间均不影响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的得分。5.目前所属医院、每月独立进行PICC维护的例数、是否专职从事PICC维护工作、是否担任PICC维护知识的培训、参加培训次数等对PICC维护知识的得分有影响。6.护理人员有较高的PICC培训需求,尚需加强PICC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培训,对培训内容及方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临床护士维护知识。

汪吕慧,刘建红,徐仕玲[4](2013)在《肿瘤患者携带PICC伴发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指出目的使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四方共同参与、分析、解决患者携带PICC伴发热的这一临床问题,得到最佳解决方案。结果患者保留住PICC,并经PICC顺利完成强刺激药长春瑞滨的化疗、靶向药赫赛汀的治疗、择泰的治疗。结论通过严谨地辩证分析,给予正确的治疗护理,避免了盲目拔管,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取得了患者的信任。

庞晓军,黄玉珍,何显科[5](2013)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综合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了PICC历史及现状、PICC临床应用、PICC置管方法、PICC主要并发症的防治。PICC与CVC相比,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优势明显,可用于TPN治疗且并发症较少节约患者的治疗成本。

顾冬梅,吴娟,施春华,单君[6](2012)在《模拟人体温度环境下经PICC输注营养液的实验室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模拟人体温度环境下通过不同滴速经PICC输注营养液不同时间段的管道通畅情况。方法应用电热恒温水槽模拟人体温度环境,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以60 ml/h及120 ml/h的速度经PICC各输入静脉营养液10袋,观察0,6,12,18,24 h的滴速变化,了解PICC输注营养液过程中有无脂肪沉积形成内鞘而影响滴速。结果观察组经PICC输注静脉营养液时,0 h滴速为(102.7±12.95)ml/h,6 h滴速为(104.7±17.61)ml/h,12 h滴速为(101.4±14.26)ml/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2,P>0.05);对照组以60 ml/h速度经PICC输注静脉营养液时,0 h滴速为(101.4±11.51)ml/h,6 h滴速为(103.6±13.44)ml/h,12 h滴速为(106.8±18.84)ml/h,18 h滴速为(103.8±18.34)ml/h,24 h滴速为(101.9±15.05)ml/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2,P>0.05)。结论 PICC输注营养液导管堵塞的非血栓因素不一定是脂质的沉积形成内鞘,可能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或其他因素有关。

韦莲丝,唐姣燕,黄名贵[7](2012)在《静脉输液工具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静脉输液工具的研究进展,包括静脉输液工具的种类、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及其管理方法等。认为合理选择静脉输液工具,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效保护血管,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输液并发症,准确执行医嘱,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李浩[8](2012)在《胃肠疾病术后PICC感染与堵塞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胃肠疾病术后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infection,CRBSI)与导管堵塞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有效减少PICC并发症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锦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因胃肠道疾病术后留置PICC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PICC留置期导管堵塞发生率,并对愈后PICC末端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留置时间为10±4天),观察CRBSI与PICC堵塞及易感菌株分布状况。运用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计数资料分析方法中的2检验及列联系数的方法对CRBSI与PICC堵塞发生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糖尿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的堵塞与感染的差异。以P<0.05作为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210例患者中发生CRBSI合并PICC堵塞的为20例,占9.52%;发生CRBSI未发生PICC堵塞的为8例,占3.81%;未发生CRBSI而发生PICC堵塞的为11例,占5.24%;未发生CRBSI且未发生PICC堵塞的171例,占81.43%。应用2检验及列联系数方法分析CRBSI与PICC堵塞的相关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龄、是否恶性肿瘤与是否糖尿病对CRBSI和PICC堵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抽取的研究对象中,CRBSI及PICC堵塞与患者年龄、性别、是否糖尿病、恶性肿瘤无相关性,而CRBSI与PICC堵塞二者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将CRBSI和PICC堵塞综合考虑,联合预防CRBSI和PICC堵塞是减少PICC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刘倩[9](2011)在《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的测量准确性及影响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准确性的相关因素,以制定出一种较准确的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在以往大量相关研究及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根据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及反复咨询相关各方面的专家后,制定出21种PICC置入长度的体表标志测量方法,并初步确定出影响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准确性的8个可疑因素,包括患者的身高、体重、皮脂厚度、臂围、足长、锁骨头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第二肋宽和第三肋宽。运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设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对经肘部贵要静脉成功置入PICC的212例患者,按已制定好的测量方法获取各项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体表测量长度与最适置入长度间差异及差异稳定性;若21种测量方法测量差异的变异均大于1.0cm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8个可疑影响与测量差异间的相关关系,找出影响测量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并得出其与测量差异间的回归方程式;将回归方程应用于样本来预测PICC最适置入长度,以检验其预测准确性;对比分析体表测量方法和回归方程式,制定出对PICC最适置入长度预测较准确且测量较简便的方法,并检验其预测准确性。[结果]1.在置入的212根PICC样本中,PICC头端实际置入上腔静脉(SVC)中下1/3的到位率左、右两侧分别为29.0%和31.3%。2.21种体表测量方法所测长度与PICC最适置入长度的差异变异S左为2.00cm~2.23cm和S右为2.17cm~2.45cm。3.锁骨头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与PICC体表测量长度和PICC最适置入长度间差异大小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分别可以解释体表测量左、右两侧46.7%~62.2%和57.3%~78.9%的差异。4.患者的身高、体重、皮脂厚度、足长、第二和第三肋间宽中分别有部分不同因素与21种PICC体表测量差异存在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弱,在回归分析时均未能进入回归方程。5.使用含自变量锁骨头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L)的回归方程预测PICC最适置入长度,在允许误差δ=1.0cm时,PICC头端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SVC-RA)交界处的到位率左、右两侧分别为46.2%~55.9%和55.5%~73.9%;其差异的变异S在为1.30cm~1.62cm和S右为0.95cm~1.37cm。6.21种体表测量方法相比,测量方法V的测量过程简便,且其定位标志颈静脉切迹易触及。7.使用方程B左=V+0.7L+1.5cm和B右=V+0.7L-1cm作为PICC置入长度测量方法预测PICC置入长度,在允许误差δ=1.0cm时,PICC头端置入SVC-RA交界处的到位率左、右两侧分别为51.6%和68.1%;其差异的变异分别为S左=1.34cm和S右=1.07cm。[结论]1.通过统计学分析认为,本研究中制定的21种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的测量准确性均较低。2.锁骨头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L)是影响21种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测量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3.本研究最后得出便于临床应用且较准确的PICC置入长度体外测量预测方法,左侧为:患者平卧位,术侧上肢与躯干垂直(成900角),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颈静脉切迹,所测长度加上0.7倍锁骨头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再加上1.5cm,即B左=V+0.7L+1.5cm;右侧为:患者平卧位,术侧上肢与躯干垂直(成90°角),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颈静脉切迹,所测长度加上0.7倍锁骨头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再减去1cm,即B右=V+0.7L-1cm。

刘敏[10](2011)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使其头端送入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的深静脉置管术。PICC置管主要用于需7 d以上静脉补液的患者和需要多次化疗的患者,一般可留置1年左右。置管时间长,感染的机会就增加,感染是PICC置管最严重的并发症。骆小京和康继红[1]报道导管的感染率为3%。因此,导管的感染防治极其重要,本文就PICC导管感染的诊断标准、原因分析、预防护理综述如下。

二、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肠外全营养液输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肠外全营养液输入(论文提纲范文)

(1)PICC在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围手术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方法
        1. 对照组:
        2. PICC治疗组: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2)对进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的护理体会及防治并发症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置管方法
2 结果
    2.1 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2.2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3 护理分析及并发症的防治
    3.1 穿刺点渗血、红肿
    3.2 导管堵塞
    3.3 静脉炎
    3.4 感染
    3.5 空气栓塞
4 体会

(3)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掌握情况的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相关概念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资料收集过程与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本资料
    第二节 PICC维护知识得分情况
    第三节 PICC维护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PICC维护的培训现况和培训需求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PICC维护知识掌握情况的讨论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讨论
    第三节 相关培训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ICC历史及现状
2 PICC临床应用
    2.1 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2.2 PICC在TPN中的应用[6, 7]
    2.3 PICC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
3 PICC置管方法
4 PICC主要并发症的防治
    4.1 机械性静脉炎
    4.2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 (CRBSI)
    4.3 血栓形成
    4.4 导管堵塞
    4.5 导管异位
    4.6 导管脱出
5 讨论

(7)静脉输液工具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治疗新理念
    1.1 主动静脉治疗
    1.2 被动静脉治疗
2 通道和血管通道器材的种类
    2.1 外周静脉通道器材
        2.1.1 头皮钢针
        2.1.2 留置针
        2.1.2.1 留置针的优点:
        2.1.2.2 留置针穿刺部位:
        2.1.2.3 留置针的作用:
    2.2 中心静脉通道器材
3 选择血管通道器材考虑因素
    3.1 血管通道器材的特点
    3.2 治疗因素
        3.2.1 治疗时间
        3.2.2 药物特性
    3.3 病人情况
4 使用血管通道器材
5 使用血管通道器材的管理
6 小结

(8)胃肠疾病术后PICC感染与堵塞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9)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现状、成果
    2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样本量的估计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过程
        3.2 PICC置入长度的体表测量方法
        3.3 可疑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
        3.4 PICC头端定位标准
        3.5 研究材料及测量工具
        3.6 数据分析
    4 质量控制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2 置入PICC的相关信息资料
    3 体外测量方法所测得的PICC置入长度
    4 PICC最适置入长度
    5 PICC体外测量方法测得长度与最适置入长度间差异
    6 可疑影响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准确性的因素
    7 体外测量差异与可疑影响因素间回归分析
        7.1 测量差异与可疑影响因素间相关关系散点图
        7.2 变量正态性检验
        7.3 测量差异与可疑影响因素间线性回归分析
        7.4 线性回归模型适用条件检验
        7.5 强影响点的处理
    8 预测长度与最适置入长度间差异
    9 最佳测量方法的确定与分析
讨论
    1 准确测量PICC置入长度的必要性
    2 传统PICC置入长度测量方法及准确性分析
    3 21种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及准确性分析
    4 影响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准确性的可疑因素分析
        4.1 可疑影响因素的确定
        4.2 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差异与可疑因素间关系
    5 最佳PICC置入长度体外测量方法分析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不足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PICC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ICC导管感染的诊断标准
    1.1 局部感染:
    1.2 全身感染:
2 PICC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
    2.1 导管因素:
    2.2 置管部位:
    2.3 置管时间:
    2.4 安全技术:
    2.5 皮肤屏障的破坏:
    2.6 外源性感染:
    2.7 内源性感染:
3 预防护理
    3.1 导管的局部感染:
    3.2 建立PICC置管制度:
    3.3 导管的选择:
    3.4 血管的选择:
    3.5 穿刺点的皮肤护理和透明敷料的更换:
    3.6 冲管:
    3.7 输液接口的护理:
    3.8 置管后的宣教:

四、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肠外全营养液输入(论文参考文献)

  • [1]PICC在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围手术期的应用[J]. 王娟,丁敏,印其友.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5(06)
  • [2]对进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的护理体会及防治并发症的方法[J]. 陈文化.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07)
  • [3]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掌握情况的现况调查[D]. 吉洁. 复旦大学, 2013(03)
  • [4]肿瘤患者携带PICC伴发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汪吕慧,刘建红,徐仕玲.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07)
  • [5]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庞晓军,黄玉珍,何显科. 现代预防医学, 2013(10)
  • [6]模拟人体温度环境下经PICC输注营养液的实验室观察[J]. 顾冬梅,吴娟,施春华,单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21)
  • [7]静脉输液工具的研究进展[J]. 韦莲丝,唐姣燕,黄名贵.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2(07)
  • [8]胃肠疾病术后PICC感染与堵塞的相关性研究[D]. 李浩. 辽宁医学院, 2012(04)
  • [9]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研究[D]. 刘倩.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1)
  • [10]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 刘敏. 山西医药杂志, 2011(03)

标签:;  ;  ;  

通过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全胃肠外营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