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口蹄疫与猪水泡病的检验与区别(论文文献综述)
于文举[1](2021)在《猪口蹄疫和猪水泡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猪肉消费市场需求决定了生猪养殖的蓬勃发展,在养猪生产实践中,有许多猪病在临床表现上非常接近,很难区分,给猪病诊断、治疗带来较大困难,耽误了治疗,增加治疗成本和饲料成本,降低养猪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养殖规模的发展,猪口蹄疫和猪水泡病给猪群带来的危害非常严重,进而制约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希望对养猪场有所帮助。
武春芳[2](2021)在《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高效灭活疫苗制备及效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依据《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制备了合格的猪水泡毒、乳鼠毒、基础细胞毒及配苗用病毒液,对病毒液灭活后进行纯化浓缩,使用检验合格的抗原与佐剂配制成三批疫苗,该三批疫苗每头份的内毒素含量均小于0.78EU,总蛋白含量每头份为48~56μg,146S含量每头份为14~18μg,产品各项质量指标均高于规程规定的质量标准,用豚鼠、小鼠、猪进行安全性检验的结果也是安全的。依据《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1头份(2m L)、1/3头份(0.67m L)、1/9头份(0.22m L)3个剂量组进行效力检验,根据免疫猪的保护数,按Reed-Muench法计算被检三批疫苗的PD50值均为15.59。继续选择1/2头份(1m L)、1/6头份(0.33m L)、1/12头份(0.17m L)3个剂量组和1/4头份(0.25m L)、1/12头份(0.17m L)、1/36头份(0.06m L)3个剂量组测定每头份高效疫苗最终的PD50值,结果表明,根据免疫猪的保护数,按Reed-Muench法计算该疫苗每头份疫苗最终PD50值可以达到31.18~50.05个PD50。通过选择新的剂量组对制备的疫苗进行最终效力的测定,可以指导生产企业进行抗原量的加入与控制,也可以对口蹄疫疫苗免疫进行有效的指导。
衡巧[3](2020)在《重庆市巫山县2018-2020年猪、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监测与分析》文中认为口蹄疫、猪瘟、小反刍兽疫是几种常见的动物传染性疾病,可对畜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为全面了解2018-2020年重庆市巫山县猪羊O型口蹄疫、猪瘟、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抗体水平,掌握基层兽医工作中疫苗免疫效果是否到位。本文主要采用ELISA法,对巫山县25个乡镇2018年至2020年猪羊口蹄疫、猪瘟、羊小反刍兽疫等分别开展了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并按照规定的免疫评价标准开展了分析评估,以期为巫山县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确保全县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事件。结果如下:2018年至2020年,巫山县猪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6.61%、93.26%、91.89%,规模养殖场合格率分别为88.08%、96.06%、92.98%,散养户的合格率分别为86.03%、91.86%、91.41%;近三年猪口蹄疫整体合格率为90.32%,其中规模养殖场合格率92.47%,散养户合格率89.36%;猪口蹄疫合格率最高出现在2019年规模养殖场,最低为2018散养户。2018年至2020年,羊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7.65%、91.31%、91.16%,规模养殖场合格率分别为91.25%、93.98%、90.86%,散养户合格率分别为86.98%、90.77%、91.24%;近三年羊口蹄疫整体合格率为89.86%,其中规模养殖场合格率92.20%,散养户合格率89.36%;猪口蹄疫合格率最高出现在2019年规模养殖场,最低为2018散养户。2018年至2020年,巫山县猪瘟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4.71%、81.77%、79.28%,规模养殖场合格率分别为85.97%、88.35%、92.71%,散养户合格率分别为84.00%、78.97%、73.88%;近三年猪瘟整体合格率为82.49%,其中规模养殖场合格率88.02%,散养户合格率79.87%;猪瘟合格率最高出现在2020年规模养殖场,最低为2020散养户。2018年至2020年,巫山县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5.00%、79.15%、75.99%,规模场合格率分别为81.85%、82.00%、77.42%,散养户合格率分别为72.74%、77.99%、75.58%;近三年小反刍兽疫整体合格率为76.95%,规模场合格率为78.71%,散养户合格率为75.43%;小反刍兽疫合格率最高出现在2019年规模养殖场,最低为2018年散养户。通过对猪羊口蹄疫、猪瘟、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的监测分析,巫山县这几类家畜传染病的免疫抗体合格率近3年整体水平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特别是猪、羊O型口蹄疫的抗体效价远超国家规定标准,说明巫山猪、羊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分析发现,在猪瘟退出强制免疫后,其合格率呈现了一定下滑趋势,加之近年来各地生猪调运频繁,若防控不当,猪瘟的防控风险较大。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其合格率整体偏低,这可能与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保护期为3年,每年只需注射新生羊或补栏羊,可能与漏免以及免疫抗体逐渐消退有关,需提高警惕,及时加强免疫。此外,各乡镇的抗体水平有时差异比较大,部分乡镇、部分规模场抗体效价较低,这可能跟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或工作态度有一定关系。另外,疫苗的运输与保存、家畜的自身状况等也是影响抗体水平的因素。建议针对巫山县家畜重大疫病防疫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疫苗的运输与保存、规范免疫操作;增强养殖业主对于家畜重大动物疫病的思想认识;强化对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管理,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督免疫,做好免疫监测等工作,切实避免重大疫情发生。
马应卓[4](2019)在《猪口蹄疫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分析》文中提出针对猪口蹄疫疾病的发病特征进行简单概述,作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需要在明确其发病特征、诊断方式的基础上,快速检出疾病,有效控制疾病,避免疫情的传播及发展。结合猪口蹄的特征,探究其防治方法,通过隔离检验、科学饲养以及疫苗注射等方式,降低猪口蹄疫的发生率,切实发挥诊断与防治的作用价值。
徐文英[5](2019)在《猪水泡病和猪口蹄疫鉴别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而诱发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此病发病症状为口腔、四肢、乳房等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泡,致死率高达70%。猪水疱病为水疱病病毒感染所致,同样具有高传染性。
王乃福,黄晨,吴冬雪,赵祥平,陈本龙,董志珍[6](2015)在《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猪水泡病多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同时检测口蹄疫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口蹄疫病毒3D蛋白编码基因、水泡性口炎病毒N蛋白编码基因和猪水泡病病毒VP1蛋白编码基因的高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3种动物病毒进行多重荧光定量RT-PCR扩增。结果经过扩增,可以同时检测口蹄疫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而其他参试病原均无扩增信号,显示其良好的特异性。对口蹄疫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猪水泡病病毒的最低检测限分别达到101、102、102个质粒拷贝浓度。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良好,可实现多种病毒混合感染的同时检测。
卢昌[7](2014)在《三种水疱性疾病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疱性口炎分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猪水泡病病毒(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SVDV)和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引起的哺乳动物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这三种病毒都可以感染猪,发病率极高,并能够形成大范围的流行,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临床上这三种疾病均以猪舌、唇、口腔黏膜、乳头和蹄冠等处上皮发生水疱为主要症状,因此从临床症状上难以对这三种疾病进行区分,必须通过病原学进行鉴别诊断。GeXP多重基因分析系统(Gene eXpression Profiler Genetic Analysis System)是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研发的用于多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的平台。该系统以mRNA为模版,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由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嵌合引物引发的多种PCR反应,随后经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进行分析。该系统将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和高灵敏的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相结合,使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实现了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快的速度。本研究以口蹄疫病毒O型、A型、Asia1型、猪水泡病病毒和水疱性口炎病毒为研究对象,建立了5种病毒的GeXP多重PCR检测体系。研究内容如下:1.5种病毒的引物常规PCR验证参考GenBank中已公布的FMDV-O型、FMDV-A型、FMDV-Asia1型、SVDV及VSV的基因组序列,根据GeXP引物设计要求选择其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并在RNA基因组水平上对所设计的5对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验证。同时,构建口蹄疫病毒的O、A、Asia1、SVDV和VSV的pMD18-T Simple克隆载体,对所构建的质粒进行测序。结果显示,5对引物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克隆的靶基因与NCBI公布的序列一致性均在95%以上。2. GeXP多重PCR的建立通过对上述5对引物进行修饰,设计含有通用引物的特异性嵌合引物,以及5’端含有Cy5的通用引物。建立了GeXP的单重PCR和多重PCR检测系统,并对它们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GeXP单重PCR和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除却FMDV-A型GeXP单重PCR检测灵敏度达到10copies/μL,其他4种病毒的GeXP单重PCR检测灵敏度均达到102copies/μL, GeXP多重PCR检测灵敏性为102copies/μL,比文献报道的荧光定量PCR的灵敏性高10~100倍。3. GeXP的样品检测及试剂盒组装利用建立的GeXP多重PCR检测体系对实验室保存的5株FMDV-O型毒株、3株FMDV-A型毒株、3株FMDV-Asia1型毒株、SVDV、VSV-IN毒株的野外样品和人工感染样品以及不同公司生产的口蹄疫病毒灭活疫苗进行了检测。同时组装了GeXP多重PCR检测试剂盒,并对其进行了批间、批内和保存期的验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5种病毒的检出率可达到100%,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该试剂盒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在-20℃下可以保存6个月。
郑海学[8](2007)在《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和建立》文中指出针对非逆转录RNA病毒发展起来的病毒反向遗传学可以实现对RNA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复制与表达、病毒致病机制等研究。本研究用T7RNA聚合酶系统和聚合酶Ⅰ系统为基础建立了体内外拯救方法并初步进行应用。一、SVDV HK/70株生物特性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外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为了建立以T7 RNA聚合酶系统为基础的体外拯救病毒方法,选择猪水泡病病毒(SVDV)HK/70株作为细胞质复制的RNA病毒的研究模型。首先,分离和鉴定了该病毒,并测定了该病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然后,构建了SVDV全长cDNA并进行序列测定,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其相关生物信息学特征。为了鉴定SVDV HK/70株的全长cDNA分子的感染性,以线化的SVDV HK/70株的全长cDNA质粒(pSVOK12)为模板,应用T7 RNA聚合酶系统在体外进行转录,将获得的RNA用脂质体转染法导入IBRS-2细胞,传代培养,可以观察到典型的SVDV致细胞病变效应。使用反向血凝鉴定试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RT-PCR和序列测定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从猪水泡病病毒全长cDNA拯救出了猪水泡病病毒(G-SVDV);利用常规负染的方法,电镜观察了G-SVDV的形态;测定了G-SVDV的TCID50和LD50,并与亲本毒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G-SVDV与亲本毒的毒力差别不显着。本研究结果证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猪SVDV HK/70的感染性cDNA克隆,为进一步探索SVDV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及研制新型SVD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内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为了建立高效的体内病毒拯救系统,我们利用逆转录病毒转导技术建立了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细胞系。先克隆出T7 RNAP基因,定向克隆进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得到阳性重组质粒pT7BABEpuro。共转染包装细胞,获得含有VSV-G膜的假型病毒,含有T7 RNA聚合酶基因。然后把该假型病毒感染靶细胞,把T7 RNAP基因分别整合进BHK-21、IBRS-2和SK6细胞的基因组内。通过抗性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具有转录活性T7 RNA聚合酶的细胞系,通过PCR、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FCM)等技术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T7 RNAP能够被稳定地整合进靶细胞基因组内,细胞系内的T7 RNAP具有较好的转录活性,其活性传代不减弱。最后,利用该细胞系成功拯救出具有感染性的SVDV,并与亲本毒的生物学特性作了比较。该策略使RNA拯救方法简化为一步快速的拯救方法。利用该方法对CSFV C株进行了拯救,进行了拯救病毒的鉴定,并做了兔子致病性试验。三、以真核细胞RNA聚合酶Ⅰ系统为基础的体内拯救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为了克服那些难以适应甚至没有可适应细胞系的病毒拯救难题,设计构建了完全利用真核细胞聚合酶的RNA病毒体内拯救系统。先克隆出所需的真核RNA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建立RNA聚合酶Ⅰ启动转录的重组质粒。然后把SVDV全长cDNA装配进该载体,在IBRS-2细胞内和乳鼠体内成功拯救出了SVDV,第一次证明了聚合酶Ⅰ系统能够高效拯救细胞质复制的正链RNA病毒。并利用该拯救系统对FMDV进行了拯救,首次证明该聚合酶I系统能够转录出至少长8.2 kb的转录本。在此基础上,构建含有外源性生物标记5B 19的SVDV HK/70全长cDNA克隆,利用聚合酶Ⅰ反向遗传拯救系统拯救出含有该标记的病毒。为制备含有基因标记疫苗和建立鉴别诊断方法奠定一定的基础。该设计思路的实现,拓宽了高效病毒拯救的途径,为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广泛应用的病毒拯救技术方法。
钟金栋[9](2007)在《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猪水泡病(SVD)又名猪传染性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毒(SVD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口和蹄部产生水泡性损伤为特征,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FMD)极为相似,不容易区别,严重阻碍我国畜牧业和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兽医局(OIE)将这疫病列为A类传染病。在国际贸易中,多数国家对SVD采取严格的检疫和控制措施已成为一种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VSV)及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因此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安全和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于猪水泡病、水泡性口炎、口蹄疫的控制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至关重要。本研究应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等技术,对猪水泡病病毒外壳蛋白抗原(VP1)编码基因进行了克隆,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病毒核酸的鉴别检测,其主要内容和结果为:1.以猪水泡病病毒核酸为模板,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849bp的VP1基因,通过T-A克隆,将VP1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8-T克隆载体质粒中,构建SVDV VP1基因重组质粒,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确定其基因的正确性。再将片断插入pBAD/Thio TOPO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筛选获得VP1基因正向插入、有正确读码框的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经L-Arabinose诱导表达,可稳定、高效地表达VP1蛋白抗原。SDS-PAGE结果表明,以终浓度为0.002%的L—阿拉伯醛糖进行诱导,5h后表达可达到高峰,表达蛋白为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7.13kDa,表达产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6%。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诱导的蛋白能与猪水泡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应用该重组抗原建立了检测猪水泡病的间接ELISA方法,以重组的猪水泡病病毒VP1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以重组VP1蛋白为抗原检测SVDV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根据基因库中的猪水泡病病毒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了与SVDV互补的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扩增出251bp和366bp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稳定、高效、快速地检测出猪水泡病病毒。通过检测FMDV、VSV、BHK21细胞等,对照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证明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目的基因。对SVDV RNA进行10倍系列稀释后检测,结果SVDV RNA在10-4稀释度时仍能检测到阳性,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3.应用RT-PCR技术,建立了多重PCR同时检测鉴别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口蹄疫病毒、猪水泡病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各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与FMDV、SVDV、VSV互补的3对特异性引物,对样品中的cDNA模板进行了多重RT-PCR扩增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同时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分别为189bp、125bp和300bp。用这3对引物对病毒样品cDNA模板进行多次扩增,均能稳定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同时特异、敏感、快速地鉴定FMDV、SVDV和VSV。4.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SVDV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TaqMan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VDV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TaqMan RT-PCR可检测到每个反应相当于1×102copies病毒RNA;与FMDV、VSV等其它水泡性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制作的标准曲线中各浓度范围内有极好的线性关系且线性范围宽,相关系数为0.993;与常规的RT-PCR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优点。可对样品中微量SVDV进行准确检测,是一种SVDV检测的良好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表达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该检测体系对于猪水泡病的预防和控制、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社会公共安全显得至关重要,为我国猪水泡病的诊断和动物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冯霞[10](2005)在《猪瘟和猪水泡病基因标记疫苗的研究》文中认为猪瘟和猪水泡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入A类传染病名录,世界各国对这两种疫病均采取了严加防制及消灭措施,二者也是国际贸易中必查必检的对象。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主要手段。由于传统疫苗在生产中的生物安全隐患和感染与免疫动物难以鉴别等缺陷,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理论,研制新型安全、多联、可鉴别疫苗已成必然之势。基因疫苗以其自身的诸多优点和巨大的应用潜能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RT-PCR、套式PCR和亚克隆技术构建了猪水泡病基因疫苗、猪水泡病和猪瘟二联基因疫苗和几种猪瘟基因疫苗,研究其免疫效果,为最终研制成功猪瘟和猪水泡病基因疫苗作技术探索。 1)构建了几种猪瘟基因疫苗:包括E2基因单表达重组质粒pcDNA Es1-11、E2基因双抗原表达质粒pBudCE Es1-11/Es2-22、E2基因与报告基因lacZ共表达质粒pBudCE lacZ/Es2-22、E2基因与猪IFN-γ基因共表达质粒pBudCE Es1-11/IFN-γ、以及E2基因与猪IL-18基因共表达质粒pBudCE Es1-11/IL-18,将以上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BHK-21细胞,用原位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RT-PCR技术证实它们均可表达外源基因。 2)用这几种猪瘟基因疫苗免疫兔,以阻断ELISA和MTT法监测试验兔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单表达质粒pcDNA Es1-11免疫组中有3/4兔产生E2抗体,攻毒后,4/4完全保护。双抗原表达质粒pBudCE Es1-11/Es2-22免疫组有1/4兔产生抗体,攻毒后,1/4完全保护,1/4部分保护,2/4不保护。pBudCE Es1-11/IL-18利pBudCE Es1-11/IFN-γ免疫组,都未检测到猪瘟抗体(4/4),攻毒后,1/4部分保护,3/4不保护。pBudCE lacZ/Es2-22免疫组(3只)也没出现猪瘟抗体,攻毒后,3/3部分保护。而空载体pcDNA3.1和pBudCE4.1对照组,4/4血清阴性,攻毒后,全部发病。与对照组相比,各免疫组的淋巴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增殖。 3)构建了猪水泡病和猪瘟二联基因疫苗pBudCE E2/P1-11,用它转染BHK-21细胞,以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ELISA分别检测到猪水泡病和猪瘟抗原的表达。将其免疫兔,可检测到免疫组兔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但用阻断ELISA未检测到血消CSFV特异性抗体,用猪瘟活疫苗(Ⅱ)攻击,实验兔有1/4完全保护。用乳鼠中和试验检测,发现所有兔血清SVDV中和抗体均低于1∶4。 4)构建了猪水泡病基因疫苗pcDNA P1,将其转染的BHK-21细胞经荧光染色,可见许多特异性荧光细胞。用其单独(B组)免疫或与pcDNA IFN-γ共同(C组)免疫猪三次,检测免疫前、后猪血清中SVDV特异性抗体的变化,发现免疫后B组和C组各有两只猪产生低水平的抗体,并在攻毒后迅速升高;并对免疫前和攻毒前的猪血清用乳鼠中和试验检测SVDV特异性抗体,结果只有pcDNA P1与pcDNA IFN-γ共同免疫组中有两只猪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1∶4),其余猪的中和抗体均小于1∶4。第三次免疫3月后,用猪水泡病香港乳鼠组织毒5mL(2mL蹄叉和3mL颈部肌肉)分两个滴度(104 LD50/0.1mL和105 LD50/0.1mL)攻击,结果pcDNA P1单独免疫组(B组)有1/4获得完全保护(为104/0.1mL攻击),pcDNA P1与pcDNA IFN-γ共同免疫组(C组)中有1/4获得部分保护(为105/0.1mL攻击),A和D两个对照组全部发病。
二、猪口蹄疫与猪水泡病的检验与区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口蹄疫与猪水泡病的检验与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1)猪口蹄疫和猪水泡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猪口蹄疫和猪水泡病的鉴别 |
1.1 病原学 |
1.2 流行病学 |
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4 鉴别诊断 |
2 猪口蹄疫与猪水泡病的防控 |
2.1 治疗方法 |
2.2 预防措施 |
3 结语 |
(2)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高效灭活疫苗制备及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口蹄疫概述与病原 |
1.2 口蹄疫的流行病学 |
1.2.1 传染源 |
1.2.2 传播途径 |
1.2.3 易感动物 |
1.2.4 流行特点 |
1.2.5 发病机理 |
1.3 临床症状 |
1.3.1 猪口蹄疫的症状 |
1.3.2 牛口蹄疫的症状 |
1.3.3 羊口蹄疫的症状 |
1.4 口蹄疫病理变化 |
1.5 口蹄疫实验室诊断 |
1.5.1 病原学诊断方法 |
1.5.2 血清学检测 |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检测 |
1.6 口蹄疫的防控 |
1.6.1 规范化管理 |
1.6.2 封锁与捕杀 |
1.6.3 免疫接种 |
1.7 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7.1 口蹄疫弱毒疫苗 |
1.7.2 口蹄疫灭活疫苗 |
1.7.3 合成肽疫苗 |
1.7.4 DNA疫苗 |
1.7.5 可饲疫苗 |
1.7.6 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疫苗 |
1.8 我国口蹄疫防控现状与疫苗质量变化 |
1.8.1 我国口蹄疫防控现状 |
1.8.2 我国口蹄疫疫苗质量变化 |
1.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细胞与毒种 |
2.1.2 试验用动物 |
2.1.3 试验用原料 |
2.1.4 诊断试剂盒 |
2.1.5 设备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PBS缓冲液的配制(0.04 mol/L) |
2.2.2 基础种毒的制备 |
2.2.3 配苗用病毒液的制备与检验 |
2.2.4 灭活与灭活检验 |
2.2.5 浓缩与纯化 |
2.3 成品配苗与检验 |
2.3.1 剂型检验 |
2.3.2 稳定性检验 |
2.3.3 黏度检验 |
2.3.4 无菌检验 |
2.3.5 内毒素含量检验 |
2.3.6 总蛋白含量检验 |
2.3.7 安全性检验 |
2.3.8 效力检验 |
3 结果 |
3.1 猪水泡毒制备结果 |
3.1.1 Re-O/MYA98/JSCZ/2013 株猪水泡毒制备结果 |
3.1.2 Re-A/WH/09 株猪水泡毒制备结果 |
3.2 乳鼠毒的制备结果 |
3.2.1 Re-O/MYA98/JSCZ/2013 株乳鼠毒制备结果 |
3.2.2 Re-A/WH/09 株乳鼠毒制备结果 |
3.2.3 型特异性的测定 |
3.3 基础细胞毒的制备结果 |
3.3.1 O型 Re-O/MYA98/JSCZ/2013 株细胞毒制备结果 |
3.3.2 A型 Re-A/WH/09 株细胞毒制备结果 |
3.4 配苗用病毒液的制备与检验结果 |
3.4.1 纯粹检测结果 |
3.4.2 毒力、146S、蛋白含量、内毒毒检测结果 |
3.4.3 灭活检测结果 |
3.4.4 纯化与浓缩检测结果 |
3.5 成品配制与检验结果 |
3.5.1 剂型检测 |
3.5.2 稳定性检测 |
3.5.3 无菌检验 |
3.5.4 内毒素含量检验结果 |
3.5.5 总蛋白含量检验结果 |
3.5.6 安全检验结果 |
3.5.7 总146S含量检验结果 |
3.5.8 效力检验结果 |
3.5.9 每头份疫苗最终PD_(50)检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口蹄疫效力评价方法 |
4.1.1 动物攻毒效力替代方法 |
4.1.2 最终效力评价方法 |
4.2 影响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因素 |
4.2.1 非结构蛋白含量对口蹄疫灭活疫苗效力的影响 |
4.2.2 毒株对口蹄疫灭活疫苗效力的影响 |
4.2.3 过程参数控制对最终效力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重庆市巫山县2018-2020年猪、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口蹄疫概述 |
1.2 猪瘟概述 |
1.3 小反刍兽疫概述 |
第2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章 巫山县2018-2020年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采集与分离 |
1.2 检测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巫山县2018-2020年度猪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
2.1 巫山县2018-2020年25个乡镇、街道猪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
2.2 巫山县2018-2020年规模场、散养户猪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
2.3 巫山县2018-2020年春、秋防猪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不同年度检测结果讨论 |
3.2 不同乡镇检测结果讨论 |
3.3 不同类型养殖场检测结果讨论 |
3.4 不同免疫时间点检测结果讨论 |
4 小结 |
第4章 巫山县2018-2020年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采集与分离 |
1.2 检测试剂 |
1.3 要仪器设备 |
1.4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巫山县2018-2020年度羊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
2.1 巫山县2018-2020年25个乡镇、街道羊血清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
2.2 巫山县2018-2020年规模场、散养户羊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
2.3 巫山县2018-2020年春、秋防两羊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不同年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 不同乡镇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 不同类型养殖场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 不同免疫时间点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第5章 巫山县2018-2020年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采集与分离 |
1.2 检测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巫山县2018-2020年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
2.1 巫山县2018-2020年25个乡镇、街道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
2.2 巫山县2018-2020年规模场、散养户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
2.3 巫山县2018-2020年春、秋防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不同年度检测结果讨论 |
3.2 不同乡镇检测结果讨论 |
3.3 不同类型养殖场检测结果讨论 |
3.4 不同免疫时间点检测结果讨论 |
4 小结 |
第6章 巫山县2018-2020年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采集与分离 |
1.2 检测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巫山县2018-2020年度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
2.1 巫山县2018-2020年25个乡镇、街道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
2.2 巫山县2018-2020年规模场、散养户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
2.3 巫山县2018-2020年春、秋防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不同年度检测结果讨论 |
3.2 不同乡镇检测结果讨论 |
3.3 不同类型养殖场检测结果讨论 |
3.4 不同免疫时间点检测结果讨论 |
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猪口蹄疫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猪口蹄疫的发病特征 |
2 猪口蹄疫的临床诊断方法 |
2.1 材料收集 |
2.2 病样检测 |
3 猪口蹄疫病的防治方法 |
3.1 控制传播源头, 实施隔离检疫 |
3.2 加强饲养管理, 接种免疫疫苗 |
4 结语 |
(5)猪水泡病和猪口蹄疫鉴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猪口蹄疫和水泡病 |
2 相似处 |
3 水泡病和口蹄疫的鉴别 |
3.1 流行病学鉴别 |
3.2 血清学鉴别要点 |
3.3 病原学鉴别要点 |
3.4 临床症状比较 |
4 防治措施 |
4.1 未发病时 |
4.2 发病时 |
(6)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猪水泡病多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毒株和质粒 |
2.2 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3.2 样品 RNA 的提取 |
2.3.3 多重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的建立 |
2.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5 特异性试验 |
2.3.6 多重荧光定量 RT-PCR 的灵敏度试验 |
2.3.7 样本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多重荧光 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2.1 基因拷贝数测定 |
3.2.2 标准曲线 |
3.2.3 特异性试验 |
3.2.4 多重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的灵敏度试验 |
3.2.5 样本检测 |
4 讨 论 |
(7)三种水疱性疾病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口蹄疫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1 口蹄疫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1.1.2 口蹄疫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3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
1.1.4 口蹄疫诊断的研究进展 |
1.2 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
1.2.1 猪水泡病毒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1.2.2 猪水泡病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3 猪水泡病病毒的临床症状 |
1.2.4 猪水泡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
1.3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
1.3.1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1.3.2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1.3.3 水疱性口炎的临床症状 |
1.3.4 水疱性口炎诊断的研究进展 |
1.4 Ge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及其应用 |
1.4.1 系统扩增的原理 |
1.4.2 系统的优势 |
1.4.3 系统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1.4.4 展望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FMDV、VSV及SVDV引物设计及验证 |
2.1 试验材料 |
2.1.1 毒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试剂配制 |
2.1.4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细胞的冻存、复苏与传代 |
2.2.2 FMDV、VSV及SVDV的培养 |
2.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4 病毒RNA模板提取 |
2.2.5 病毒RNA的RT-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6 单重PCR的特异性验证 |
2.2.7 单克隆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2.2.8 单重PCR的敏感性验证 |
2.3 结果 |
2.3.1 单引物验证实验结果 |
2.3.2 单重PCR的特异性验证 |
2.3.3 单克隆质粒标准品的鉴定 |
2.3.4 单重PCR的灵敏度验证 |
2.4 讨论 |
第三章 FMDV、VSV及SVDV的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GeXP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2 GeXP单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3.2.3 引物特异性及灵敏性分析 |
3.2.4 GeXP多重PCR的建立及灵敏性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GeXP单重PCR的特异性分析 |
3.3.2 GeXP单重PCR的灵敏性分析 |
3.3.3 GeXP多重PCR的灵敏性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GeXP多重PCR的初步应用及其检测试剂盒的组装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处理及病毒RNA的提取 |
4.2.2 样品的GeXP多重PCR检测 |
4.2.3 试剂盒的组装 |
4.2.4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
4.2.5 试剂盒性能验证 |
4.3 实验结果 |
4.3.1 样品检测 |
4.3.2 试剂盒组装 |
4.3.3 试剂盒储存稳定性验证 |
4.3.4 试剂盒的重复性检测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和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外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1.2.2 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内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1.2.3 完全依赖真核细胞RNA聚合酶Ⅰ为基础的体内拯救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
1.3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 |
2.1 前言 |
2.2 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理论基础 |
2.2.1 正链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建立的理论基础 |
2.2.2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建立的理论基础 |
2.2.3 应用于RNA病毒反向遗传学中的转录系统 |
2.3 RNA病毒拯救系统建立的策略 |
2.3.1 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
2.3.2 体外转录和感染性转录本 |
2.3.3 体内转录和感染性cDNA克隆 |
2.3.4 利用不同转录系统的病毒拯救策略 |
2.3.5 用于拯救病毒的转录系统 |
2.4 影响感染性的参数(因素) |
2.4.1 体外转录的影响因素 |
2.4.2 非病毒核苷酸在子代病毒的归宿 |
2.5 病毒拯救体系的研究进展 |
2.5.1 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病毒拯救系统的研究进展 |
2.5.2 真核RNA聚合酶Ⅰ拯救系统研究进展 |
2.5.3 真核RNA聚合酶Ⅱ拯救系统研究进展 |
第一部分 SVDV HK/70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体外拯救方法的建立 |
第三章 SVDV HK/70株病毒生物学特性初步鉴定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毒株、细胞与实验动物 |
3.1.2 试剂与酶 |
3.1.3 毒种鉴定 |
3.1.4 病毒的致病性 |
3.2 结果 |
3.2.1 毒种鉴定 |
3.2.2 病毒的致病性 |
3.3 讨论 |
第四章 SVDV HK/70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构建和序列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毒株 |
4.1.2 试剂与酶 |
4.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4.1.4 RT-PCR |
4.1.5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4.1.6 HK/70株基因组全长cDNA序列的装配及测定 |
4.2 结果 |
4.2.1 RT-PCR的结果 |
4.2.2 全长cDNA的连接及初步鉴定 |
4.2.3 全长cDNA的序列测定及其核苷酸序列 |
4.3 讨论 |
第五章 SVDV HK/70株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毒株序列 |
5.1.2 HK'1/70株序列同源性比较和序列进化分析 |
5.1.3 蛋白水解位点的预测分析 |
5.1.4 5'NTR和3'NTR序列特征分析 |
5.1.5 SVDV结构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 |
5.1.6 SVDV结构蛋白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 |
5.2 结果 |
5.2.1 HK/70株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 |
5.2.2 SVDV 5'NCR序列分析结果 |
5.2.3 3'NTR的一级结构分析 |
5.2.4 HK/70株3'NTR的二级结构分析 |
5.2.5 蛋白二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的预测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含有病毒全长cDNA重组质粒的稳定性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毒株 |
6.1.2 试剂与酶 |
6.1.3 RT-PCR |
6.1.4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6.1.5 含有HK/70株基因组全长cDNA序列的psVDGEM重组质粒的构建 |
6.1.6 含有HK/70株基因全长cDNA的psVDVOK_(12)重组质粒构建 |
6.1.7 质粒稳定性分析 |
6.2 结果 |
6.2.1 RT-PCR的结果 |
6.2.2 全长cDNA的连接及初步鉴定 |
6.2.3 测序结果分析 |
6.3 讨论 |
第七章 SVDV HK/70株全长cDNA分子克隆感染性的鉴定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实验材料 |
7.1.2 体外转录物RNA的制备 |
7.1.3 转染IBRS-2细胞 |
7.1.4 反向间接血凝鉴定试验 |
7.1.5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 |
7.1.6 RT-PCR法检测病毒基因组 |
7.1.7 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 |
7.1.8 TCID_(50)实验 |
7.1.9 乳鼠LD_(50)实验 |
7.2 结果 |
7.2.1 体外转录结果 |
7.2.2 转染IBRS-2细胞结果 |
7.2.3 反向间接血凝鉴定试验 |
7.2.4 拯救病毒的RT-PCR鉴定 |
7.2.5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7.2.6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7.2.7 TCID_(50)实验结果 |
7.2.8 乳鼠毒力试验结果 |
7.3 讨论 |
第二部分 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体内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第八章 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细胞系的建立以及用该细胞系对SVDV的体内拯救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
8.1.2 酶与试剂 |
8.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8.1.4 T7 RNAP基因的扩增与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克隆 |
8.1.5 鉴定T7 RNAP转录活性载体的构建 |
8.1.6 GP2-293细胞培养与转染pT7BABEpuro |
8.1.7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宿主细胞 |
8.1.8 不同代次的IBRST7细胞的T7 RNAP基因的PCR检测 |
8.1.9 SDS-PAGE对IBRST7细胞的T7 RNAP检测 |
8.1.10 T7 RNAP活性检测 |
8.1.11 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达水平的分析 |
8.1.12 BHKT7和SK6T7细胞系的建立、筛选及活性检测 |
8.1.13 SVDV的拯救 |
8.2.结果 |
8.2.1 T7 RNA聚合酶基因的扩增及克隆结果 |
8.2.2 IRES基因扩增和克隆的结果 |
8.2.3 egfg基因的扩增和克隆结果 |
8.2.4 PCR扩增检测不同代次目的基因稳定性结果 |
8.2.5 SDS-PAGE检测不同代次T7 RNAP |
8.2.6 T7 RNAP活性检测结果 |
8.2.7 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达水平的分析 |
8.2.8 BHKT7和SK6T7细胞系的建立、筛选及活性检测 |
8.2.9 SVDv的拯救及其生物学鉴定结果 |
8.3 讨论 |
第九章 用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细胞系SK6T7对CSFVC株的拯救和初步鉴定 |
9.1 材料和方法 |
9.1.1 试验材料 |
9.1.2 所用试剂及限制性酶 |
9.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9.1.4 全长cDNA模板的线性化和纯化回收 |
9.1.5 细胞转染及传代 |
9.1.6 全长cDNA感染性的鉴定 |
9.2 结果 |
9.2.1 RT-PCR和nested-PCR鉴定结果 |
9.2.2 转染细胞的直接荧光抗体染色鉴定结果 |
9.2.3 兔子致病性实验结果 |
9.3 讨论 |
第三部分 以鼠源聚合酶Ⅰ系统为基础的体内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第十章 用鼠源聚合酶Ⅰ系统对SVDV HK/70株拯救 |
10.1 材料与方法 |
10.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
10.1.2 酶与试剂 |
10.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0.1.4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的扩增 |
10.1.5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序列分析和序列功能区的分析 |
10.1.6 SVDV HK/70株全长cDNA的装配 |
10.1.7 在IBRS-2细胞内的病毒拯救 |
10.1.8 在鼠体内的病毒拯救 |
10.2.结果 |
10.2.1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的扩增结果 |
10.2.2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序列分析和序列功能区的分析结果 |
10.2.3 SVDV HK/70株全长cDNA的装配的结果 |
10.2.4 转染IBRS-2细胞结果 |
10.2.5 SVDV的IBRS-2拯救毒的鉴定结果 |
10.2.6 在乳鼠体内拯救病毒的鉴定结果 |
10.3 讨论 |
第十一章 用鼠源聚合酶Ⅰ系统对FMDV的拯救及初步鉴定 |
11.1 材料与方法 |
11.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
11.1.2 酶与试剂 |
11.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1.1.4 FMDV基因片段的扩增 |
11.1.5 FMDV全长cDNA的装配 |
11.1.6 在BHK-21细胞内的病毒拯救 |
11.2 结果 |
11.2.1 FMDV全长cDNA的装配的结果 |
11.2.2 转染BHK-21细胞结果 |
11.2.3 FMDV的BHK-21拯救毒的鉴定结果 |
11.3 讨论 |
第十二章 猪水泡病标记病毒的制备和初步鉴定 |
12.1 材料和方法 |
12.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
12.1.2 酶与试剂 |
12.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1.4 含有5B19基因片段的扩增 |
12.1.5 含有5819标记的SVDV HK/70株全长cDNA的装配 |
12.1.6 转染IBRS-2细胞 |
12.1.7 拯救病毒的鉴定 |
12.2 结果 |
12.2.1 含有5B19基因片段的扩增以及含有该片段全长cDNA装配的结果 |
12.2.2 转染IBRS-2细胞结果 |
12.2.3 拯救病毒的RT-PCR鉴定结果 |
12.2.4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12.2.5 反向间接血凝鉴定试验结果 |
12.2.6 TCID_(50)实验结果 |
12.3 讨论 |
第十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OIE A类疾病(OIE List A Diseases) |
三:SVDV HK/70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及其序列比对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猪水泡病研究进展 |
1.1 SVDV病原学 |
1.1.1 病毒分类与特性 |
1.1.2 基因组结构 |
1.1.3 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1.1.4 SVDV的抗原结构 |
1.2 SVDV流行病学 |
1.2.1 流行与危害 |
1.2.2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1.2.3 SVDV的传播 |
1.3 SVDV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3.1 动物试验 |
1.3.2 血清抗体检测方法 |
1.3.3 核酸诊断 |
1.4 SVD的控制和预防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 |
第二章 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2.2.2 主要试剂配制 |
2.2.3 引物设计 |
2.2.4 技术路线 |
2.2.5 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
2.2.6 cDNA的反转录 |
2.2.7 SVDV-VP1基因的PCR扩增 |
2.2.8 PCR产物的小量胶回收 |
2.2.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10 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1 重组表达质粒在TOPO10E.coli细胞中的诱导表达 |
2.2.12 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 |
2.2.13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2.14 重组蛋白的小批量生产和纯化 |
2.3 试验结果 |
2.3.1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
2.3.2 SVDV VP1基因的亚克隆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2.3.3 SVDV核蛋白表达重组质粒的序列分析 |
2.3.4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2.3.5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3.6 重组基因表达产物的纯化 |
2.4 讨论 |
2.4.1 VP1基因的选择 |
2.4.2 基因表达系统的选择 |
2.4.3 VP1基因表达 |
2.4.4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三章 猪水泡病检测技术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病毒株、细胞和主要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剂配制 |
3.2.4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5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2.6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2.7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3 结果 |
3.3.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3.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3.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4 讨论 |
3.4.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4.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4.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4.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猪瘟和猪水泡病基因标记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序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猪瘟、猪瘟病毒和猪瘟弱毒疫苗 |
1.1.2 猪水泡病和猪水泡病病毒 |
1.1.3 基因标记疫苗 |
1.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
1.2.2 猪水泡病疫苗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猪瘟基因标记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菌种、载体和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细胞和种毒 |
2.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1.5 目的片段的获得 |
2.1.6 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及鉴定 |
2.1.7 转染质粒的提取 |
2.1.8 转染 |
2.1.9 各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
2.2 结果 |
2.2.1 目的片段 |
2.2.2 表达质粒的鉴定 |
2.2.3 转染质粒浓度 |
2.2.4 各基因的体外表达 |
2.3 讨论 |
第三章 猪瘟基因标记疫苗对兔的免疫保护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质粒、疫苗与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免疫用质粒的制备 |
3.1.4 各猪瘟基因疫苗对家兔的免疫 |
3.1.5 阻断ELISA检测CSFV特异性抗体 |
3.1.6 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3.1.7 病毒攻击保护试验 |
3.2 结果 |
3.2.1 兔血清CSFV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3.2.2 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3.2.3 攻毒试验 |
3.3 讨论 |
第四章 猪瘟与猪水泡病二联基因疫苗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菌种、载体和主要试剂 |
4.1.2 细胞、种毒、质粒、疫苗和实验动物 |
4.1.3 猪瘟病毒E2基因与猪水泡病病毒P1区基因双表达质粒的构建 |
4.1.4 转染质粒的提取、转染和体外表达 |
4.1.5 免疫用质粒的制备 |
4.1.6 双表达基因疫苗对家兔的免疫 |
4.1.7 阻断ELISA检测CSFV特异性抗体 |
4.1.8 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猪瘟活疫苗(Ⅱ)攻毒保护实验 |
4.1.9 乳鼠中和试验 |
4.2 结果 |
4.2.1 猪瘟病毒E2基因与猪水泡病病毒P1区基因双表达质粒的鉴定 |
4.2.2 转染质粒浓度 |
4.2.3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猪水泡病抗原的表达 |
4.2.4 猪瘟E2蛋白的表达 |
4.2.5 双表达质粒免疫家兔的CSFV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4.2.6 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4.2.7 乳鼠中和试验 |
4.2.8 猪瘟活疫苗(Ⅱ)攻毒保护试验 |
4.3 讨论 |
第五章 猪水泡病基因标记疫苗的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5.1.3 猪水泡病基因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
5.1.4 猪水泡病基因疫苗的猪体试验 |
5.2 结果 |
5.2.1 目的片段的获得和猪水泡病P1基因重组质粒的鉴定 |
5.2.2 转染质粒浓度 |
5.2.3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猪水泡病抗原的表达 |
5.2.4 间接ELISA检测SVDV特异性抗体 |
5.2.5 乳鼠中和试验检测猪血清SVDV中和抗体 |
5.2.6 攻毒保护试验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猪水泡病及猪水泡病病毒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7.1 猪水泡病 |
7.1.1 疾病的发现、命名与流行情况 |
7.1.2 病原学 |
7.1.3 流行病学 |
7.1.4 临床症状和组织嗜性 |
7.1.5 诊断 |
7.2 猪水泡病病毒 |
7.2.1 SVDV基因组结构 |
7.2.2 SVDV编码的蛋白及功能 |
7.2.3 SVDV的衣壳结构和抗原特性 |
7.2.4 SVDV受体及其侵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四、猪口蹄疫与猪水泡病的检验与区别(论文参考文献)
- [1]猪口蹄疫和猪水泡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J]. 于文举. 中国畜禽种业, 2021(12)
- [2]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高效灭活疫苗制备及效力研究[D]. 武春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重庆市巫山县2018-2020年猪、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监测与分析[D]. 衡巧. 西南大学, 2020(05)
- [4]猪口蹄疫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分析[J]. 马应卓. 畜禽业, 2019(07)
- [5]猪水泡病和猪口蹄疫鉴别方法[J]. 徐文英. 中国畜禽种业, 2019(07)
- [6]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猪水泡病多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王乃福,黄晨,吴冬雪,赵祥平,陈本龙,董志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2)
- [7]三种水疱性疾病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D]. 卢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8]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和建立[D]. 郑海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9]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D]. 钟金栋.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2)
- [10]猪瘟和猪水泡病基因标记疫苗的研究[D]. 冯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