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产国际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论文文献综述)
崔雪梅[1](2021)在《共产国际与中共三次“左”倾错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耿显家[2](2020)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早期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实践》文中认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也从此走上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道路。然而在这一时期,受共产国际"左"的教条主义和"城市中心论"思想的影响,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一开始就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致使各地城市暴动接连遭到失败。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经过多次城市武装起义失败教训的洗礼,越来越多的革命者开始认识到,到农村中去,到那些受过大革命风暴影响的农村中去,会有革命发展的广阔天地。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敢突破共产国际的理论模式,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这段历史无疑是最鲜活的案例,折射了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苏维埃政权道路的认识歧异;同时也彰显了我们党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在革命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伟大革命精神。
岳梅,李永春[3](2020)在《再评罗章龙与中共历史上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罗章龙在面对"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时,能够结合自身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分析"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根源、本质与危害。但是在反对李立三"左"倾错误中,罗章龙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要求完全改造中央,并且发展与王明的宗派斗争,走上了宗派主义的错误道路。两派最初是在思想领域内围绕如何解决李立三"左"倾错误、如何改组中央领导机关出现分歧,但随着矛盾的不断升级及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介入,思想斗争演变成为政治路线上的斗争与权力斗争,并直接导致罗章龙走上了另组"中央"的道路。罗章龙对纠正"左"倾错误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不顾党的组织原则成立"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给党的工作带来严重的损失。
禹辉映[4](2019)在《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探索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性自觉。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奋斗史,内在地包含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探索史。同历史对话,认识历史,把握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及未来走向。新时代做好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工作,就有必要对党管党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指以党员及党组织为“生命载体”,以党内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运行机制,所形成的一种总体性或普遍性的发展状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指政党为完成自己历史使命而借助一定力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党员及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环境为旨归,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实践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和学说。回顾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探索实践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辉煌的成就,也遭遇过一些严重挫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探索发端于党创立时期,这一时期面貌一新的党内政治生态初具雏形;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成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背景,右倾错误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新道路形成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出了新要求,党在总结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理性自觉,党内政治生态逐步向好;全面抗战时期,面对新的政治形势,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优良党内政治生态基本形成;解放战争时期,党面临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新气象,伴随着一系列有效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做法的实施,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清朗。建国初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新场域。面对建国后党内政治生态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党采取了一系列建设党内政治生态的新举措,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呈现良性发展的新状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损害,党内政治生态风险开始显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危机凸显。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采取了一系列重塑党内政治生态的果断措施,党内政治生态重塑成效显着。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随着一系列党的建设措施的实施,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得到修复,政治生态建设成就显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过去长期积累的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针对党内政治生态问题,党采取了一系列从严管党治党新举措,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正在形成。考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七条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二是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三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四是落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五是坚持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六是坚决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和反对腐败,七是健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体系。新时代继续做好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就有必要汲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成功经验,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龙凌云[5](2019)在《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演进研究(1921-1945)》文中研究表明从党的成立至中共七大,随着党的发展壮大、任务转变和革命斗争需要,中央领导机构经过多次变更名称、调整、改组、不断改革发展,逐步日益健全、合理、科学,形成适合中国革命特点和组织实际的中央四级领导机构。具体来讲,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演进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从建党到大革命时期(1921-1927),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萌芽”阶段。从3人组成的中央局调整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经过中共二大到四大的发展之后,形成中央四级领导机构。中共五大的中央领导机构看似形成了中央“四级领导体制”,其实则不然。一是受“苏联经验”的影响。彼时,中央领导体制仅单单是“拿来主义”,空有其表。二是因为二大时中共加入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下一支部。此时的中央领导机构其实是五级,即共产国际——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常务委员会。三是受第一次国共合作影响,中央领导机构步步退让,其自主独立无从谈起。虽初具规模,实则为“萌芽”阶段。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中共中央领导机构“左”右倾交织阶段。此阶段因受十年内战和共产国际的双重影响,以及中央领导机构内“左”右倾错误思想的严重影响,导致中央领导机构频繁改组、调整,中央领导机构频繁“换帅”。先后更换过张国焘、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张闻天等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中央核心领导层人员极不稳定,权责不明,甚至出现中央书记处和常委会并存混用,“三人团”代行中央职权等情况。在“左”右倾错误路线的背景下,中央领导机构核心领导层呈现贡献与错误并存,长时期呈现“左”右倾错误相互交织的状态。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探索“定型”阶段。通过肃清中央领导机构内的“左”倾“遗毒”影响,中央领导机构得以重大调整。在中共七大时确立了中央四级领导机构,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四级构成。本文聚焦中国共产党的“顶层设计”,以中央领导机构形成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其主要特点展开研究,旨在廓清中央领导机构演进的历史过程,总结其演进的经验教训。
洪志亮[6](2019)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要管党、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党内政治生活是篇大文章,重视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一贯保持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期间,党结合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经验,在残酷斗争环境中不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等建设,党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党内政治生活成效明显。本文将党内政治生活放置在中央苏区时期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渊源背景,详细认真地梳理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征,最后通过深刻思考得出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第一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理论为支撑,以党成立以来到中央苏区形成前党内政治生活的探索实践为基础,通过分析党在中央苏区时期所处的残酷斗争环境、党内复杂状况等因素影响的时代背景,来论述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渊源概况。第二部分概述了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围绕维护党的团结,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围绕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几大优良作风建设,论证党的清正廉洁本色。主要内容的分析突出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活开展良好,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三部分提炼了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特征。党在中央苏区时期一直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由于当时的复杂因素,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斗争性和非规范化特征。正常的党内斗争有利于党的建设,在斗争的过程中党内政治生活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第四部分阐述了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与启示。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期间,非常注重党的思想教育,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注重发扬党内民主为党在后续开展良性的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建设经验;通过总结经验得出开展良性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启示。
王梅[7](2018)在《浅析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形成的原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是指1930年6月到9月在中共党内发生的以李立三为代表的错误,后统一称为"立三路线"。本文从中共"六大"、共产国际、当时中国国内的客观环境及其李立三个人因素几个方面,探讨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形成的原因: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为"立三路线"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1929年共产国际的反右倾斗争为"立三路线"的形成创造了环境;共产国际的"左"倾政策为"立三路线"的形成奠定了政策基础;中共中央对中国军阀的中原大战走势判断错误;与李立三本人急躁冒进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茂[8](2017)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研究(1921-1945)》文中研究指明从建党到大革命时期(1921‐1927.7),中共党内开始滋生教条主义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中国革命性质和阶段问题上先后提出了“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是脱离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解的结果;“二次革命论”与陈独秀中央教条式执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和阶段的错误认识有关。二是对国民党性质的判断及其内部派别的分析出现公式化、定型化的错误;三是放弃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导致滋生教条主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外部原因而言:作为中共上级领导机构的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出现错误,凭藉于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将其错误的理论和政策强制在中国革命中推行,较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共独立自主地思考与决策的空间。就其内部原因而言:一方面中共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推崇和对共产国际的迷信是导致教条主义滋生的重要情感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中共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这是导致教条主义出现的重要理论原因。在滋生教条主义的同时,中共党人也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中国国情,试图解答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始萌芽。土地革命战争初期(1927.7‐1930),中共党内教条主义进一步发展,开始在党内蔓延。中共中央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它们与斯大林提出的“三阶段”论和共产国际关于“第三时期”理论的错误密切相关。中共在纠正“左”倾错误时没有触及到导致错误出现的内在原因——教条主义式的思维,为教条主义的恶性发展留下来隐患。教条主义在党内蔓延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中共党人开始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但是就全党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是薄弱的,党内还严重地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共产国际指示、决议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后期(1931‐1934),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统治中共中央,并通过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全党范围内贯彻和执行,将教条主义错误发展到了极致,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中共党人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中央的排斥和打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受到阻碍。在遵义会议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1935‐1938),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发展受到遏制。一是教条主义宗派瓦解和中共高层出现人事变动,破除了军事教条主义并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二是形成了“洛‐毛”合作领导体制,在政治策略上突破了“左”倾关门主义,推动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红军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三是由于教条主义的思想和错误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地清算,依然在党内顽固的存在;当曾经的教条主义宗派领袖人物王明回国之后,教条主义一度死灰复燃。不过此时的中共在理论上、政治上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由于毛泽东等主张实事求是的中共党人在党内地位的上升,已有了遏制教条主义发展的力量。教条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较量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应运而生,为肃清党内教条主义做了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准备。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到七大(1939‐1945)之间,中共党内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清算。该时期中共党内清算教条主义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为清算教条主义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二是共产国际解散,为清算教条主义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三是毛泽东对清算教条主义问题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教条主义清算的成功。通过对教条主义的全面清算,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思想源头上肃清了教条主义的影响;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建立,从组织上肃清了教条主义的影响。中共七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共党内全面清算教条主义的胜利。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条主义在中共党内发展和被清算历程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加深对教条主义危害的认识,更为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反对教条主义,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信念和实践。教条主义问题不仅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加强和深化对它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段照珂[9](2017)在《共产国际与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文中认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连续犯了三次"左"倾错误,分别是瞿秋白的"左"倾盲动、李立三的"左"倾冒险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其中,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带来巨大危害。究其原因,不仅与中国共产党本身革命经验不足,国民党疯狂野蛮的屠杀等相关,还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政策的转变以及共产国际代表一系列错误的指导有着莫大关系。文章从三次"左"倾错误的背景开始论述其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从而得出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教训。
刘保民[10](2009)在《王明教条主义的产生和演变》文中指出王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名反面典型人物,他的教条主义也是典型形态的教条主义。王明教条主义的源头主要有三个方面。王明教条主义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二、共产国际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产国际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论文提纲范文)
(2)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早期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被动服从: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早期苏维埃政权理论探索的影响 |
二、困境求索:共产国际影响的弱化与中国共产党农村苏维埃政权的发展 |
三、再度干预:“左”倾错误的产生与中国共产党农村苏维埃政权执政实践的异化 |
(4)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一章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理论阐释 |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及其结构特征 |
一、政治生态的概念界说 |
二、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 |
三、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结构 |
四、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及逻辑架构 |
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 |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 |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客体 |
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动力 |
五、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目标 |
第三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
二、列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探索 |
一、党创立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内容 |
三、面貌一新的党内政治生态初具雏形 |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实践 |
一、国共合作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新背景 |
二、右倾错误对党内政治生态的严重危害 |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具体行动 |
第三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自觉 |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要求 |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性自觉 |
三、党内政治生态逐步向好 |
第四节 全面抗战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深入展开 |
一、全面抗战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形势 |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入展开的主要手段 |
三、优良党内政治生态基本形成 |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持续推进 |
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与党内政治生态的新气象 |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续推进的新做法 |
三、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清朗 |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积极实践 |
一、执政党新的历史方位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新场域 |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做法 |
三、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呈现良性发展新局面 |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遭遇挫折 |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征程 |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遭遇挫折的缘由 |
三、党内政治生态风险开始显现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
一、极“左”路线与党内特殊的政治环境 |
二、党内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 |
三、党内政治生态危机凸显 |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
第一节 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塑 |
一、改革开放与党内政治生态重塑面临的新任务 |
二、党内政治生态重塑的主要举措 |
三、党内政治生态重塑成效显着 |
第二节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修复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与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新挑战 |
二、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
三、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主要成就 |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新阶段 |
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成就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进展 |
第一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严重侵蚀 |
二、“七个有之”问题对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的严重破坏 |
三、庸俗腐朽政治文化的污染 |
四、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恶劣影响 |
五、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考验 |
第二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战略举措 |
一、以“严紧硬”替代“宽松软” |
二、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
三、打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组合拳” |
第三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创新 |
一、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 |
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
三、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修养” |
四、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五、“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六、“抓住建章立制”及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规定” |
第六章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
第一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
二、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 |
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
四、坚持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 |
五、落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 |
六、坚决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和反对腐败 |
七、健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体系 |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当代启示 |
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5)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演进研究(192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略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略 |
1.3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1.3.3 不足之处 |
1.4 概念界定 |
第2章 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萌芽”阶段 |
2.1 “家长制”主导的中央领导机构(1921.7-1927.7) |
2.1.1 颇有争议:中央局 |
2.1.2 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 |
2.1.3 首次出现:中共中央政治局 |
2.2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双重效应 |
2.2.1 共产国际对中央领导机构演进的积极作用 |
2.2.2 共产国际对中央领导机构演进的消极影响 |
2.3 中共的“三次大让步”与中央领导机构的关系 |
2.3.1 第一次退让:国民党二大 |
2.3.2 第二次退让:中山舰事件 |
2.3.3 第三次退让:整理党务案 |
第3章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领导机构“左”右倾交织阶段 |
3.1 中央领导机构的频繁“换帅”(1927.8-1931.8) |
3.1.1 八七会议的产物:“临时中央政治局” |
3.1.2 莫斯科“指挥棒”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 |
3.2 第三次“左”倾路线蔓延下的中央领导机构(1931.9-1935) |
3.2.1 难以为继的“临时中央” |
3.2.2 “临时中央”与“苏区中央局”合并:中共中央局 |
3.2.3 “左”倾顶点下的“中央书记处”与“中央三人团” |
3.3 “洛毛”与“左”右倾较量下的中央领导机构(1935.1-1937.6) |
3.3.1 遵义会议后的“新三人团”与“五人团” |
3.3.2 毛泽东的“金蝉脱壳”:中共西北中央局 |
3.4 中央领导机构内的“左”右倾错误相互交织 |
3.4.1 表现之一——瞿秋白代表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的“左”倾盲动 |
3.4.2 表现之二——李立三领导的中央政治局的“左”倾冒险 |
3.4.3 表现之三——王明代表的中央领导机构内的“左”倾教条 |
3.4.4 表现之四——张国焘为首的中央领导机构内的右倾分裂主义 |
第4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探索“定型”阶段 |
4.1 毛泽东逐步“主导”的中央领导机构(1937.7-1941.4) |
4.1.1 王明的“尚方宝剑”与“十二月政治局” |
4.1.2 六届六中全会:中央书记处开始取代常委会 |
4.2 中央领导机构“四级领导体制”的确立(1941.5-1945.8) |
4.2.1 “延安整风”机构:中央学习组与中央总学习委员会 |
4.2.2 中央“精简机构”与六届七中全会 |
4.2.3 中共七大:中央政治局与“五大书记” |
4.3 依托“延安整风”:中央领导机构的重大调整 |
4.3.1 1941年“九月会议”:清算中央领导机构内的教条主义 |
4.3.2 肃清“左”倾“遗毒”:中央领导机构得以调整 |
4.3.3 1943年“九月会议”:中央领导机构得以巩固 |
结语 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演进的基本经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中央苏区时期 |
2.党内政治生活 |
二、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渊源 |
(一)中央苏区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渊源 |
1.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理论 |
2.实践基础:党成立以来到中央苏区形成前的探索实践 |
(二)中央苏区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背景 |
1.斗争中求生存,党的建设受挑战 |
2.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党内状况复杂 |
三、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
(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
1.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原则 |
2.发展苏区教育事业,提升党员思想理论水平 |
3.开展苏区反腐败斗争,净化党员思想 |
(二)维护党的团结,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1.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 |
2.重视强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
3.注重和维护党的纪律建设 |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清正廉洁本色 |
1.注重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 |
2.树立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
3.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4.培养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作风 |
四、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特征 |
(一)党内政治生活斗争性鲜明 |
1.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 |
2.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 |
(二)党内政治生活的非规范化 |
1.党内权力过分集中 |
2.党内政治生活的非正常化 |
(三)党内政治生活成效明显 |
1.完善了支部建设,党内政治生活具有坚强载体 |
2.抓住了关键少数,提高了干部政治水平线 |
五、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与启示 |
(一)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 |
1.注重思想教育,坚持思想建党原则 |
2.重视作风建设,坚持群众路线 |
3.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 |
(二)中央苏区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启示 |
1.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把握好思想建设这块铸魂器 |
2.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3.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浅析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形成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六大” |
二、共产国际方面 |
1、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为“立三路线”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
2、1929年共产国际的反右倾斗争为“立三路线”的形成创造了环境 |
3、共产国际的“左”倾政策为“立三路线”的形成奠定了政策基础 |
三、中国国内的客观环境 |
四、李立三个人与“立三路线”的形成 |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研究(192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辨析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 相关概念辨析 |
1.2.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 |
1.2.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1.3.1 研究概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的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主要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滋生(1921-1927.7) |
2.1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表现 |
2.1.1 对革命性质与革命阶段的认识错误 |
2.1.2 对国民党性质的误判 |
2.1.3 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放弃 |
2.2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滋生的因素 |
2.2.1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滋生的内部因素 |
2.2.2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滋生的外部因素 |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端 |
2.3.1 邓中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
2.3.2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
2.3.3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
第3章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蔓延(1927.8-1930) |
3.1 教条主义表现之一——“左”倾盲动 |
3.1.1 “三阶段”论对中共的影响 |
3.1.2 “左”倾盲动主义统治党中央 |
3.1.3 “左”倾盲动主义的实施与危害 |
3.2 教条主义表现之二——“左”倾冒险 |
3.2.1 中共六大的双重效应 |
3.2.2 “左”倾冒险主义统治党中央 |
3.2.3 “左”倾冒险主义的实施与危害 |
3.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初次较量 |
3.3.1 中共党内对“左”倾盲动主义的抵制 |
3.3.2 留守中央反教条主义的实践 |
3.3.3 中共党内对“左”倾冒险主义的抵制 |
3.3.4 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的较量 |
3.3.5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
第4章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膨胀(1931-1934) |
4.1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形成 |
4.1.1 共产国际彻底否定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
4.1.2 共产国际全力扶持王明集团 |
4.1.3 《两条路线》出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党中央 |
4.2 “左”倾教条主义在组织路线中的表现 |
4.2.1 以留苏学生为主体的教条主义宗派形成 |
4.2.2 教条主义宗派的反“右”倾斗争 |
4.2.3 片面追求“工人化”与排斥知识分子 |
4.3 “左”倾教条主义在武装斗争中的表现 |
4.3.1 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进攻路线”的出台 |
4.3.2 “进攻路线”的推行与对毛泽东的批判 |
4.3.3 军事战略方针教条化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4.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再次较量 |
4.4.1 白区工作中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抵制与失败 |
4.4.2 苏区工作中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抵制与失败 |
4.4.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
第5章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遏制(1935-1938) |
5.1 中共高层组织变动与长征胜利 |
5.1.1 长征初期教条主义宗派瓦解 |
5.1.2 “洛-毛”领导体制的确立与长征的胜利 |
5.2 “左”倾关门主义的抛弃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5.2.1 共产国际七大新气象 |
5.2.2 瓦窑堡会议与“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的抛弃 |
5.2.3 中共对蒋方针的转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5.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的第三次较量 |
5.3.1 党的十年历史评价之争:路线错误还是策略错误 |
5.3.2 独立自主原则之争 |
5.3.3 六届六中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第6章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清算(1939-1945) |
6.1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成熟:奠定了清算教条主义的理论基础 |
6.2 全面清算党内教条主义 |
6.2.1 编辑《六大以来》:厘清路线是非 |
6.2.2 1941 年“九月会议”:拉开整风运动帷幕 |
6.2.3 中央领导机构重大调整:从组织上肃清教条主义影响 |
6.2.4 共产国际解散:教条主义失去最后依托 |
6.2.5 1943 年“九月会议”:对教条主义的最后一击 |
6.3 中共七大:清算党内教条主义的全面胜利 |
6.3.1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
6.3.2 七大党章与防范教条主义的规章建设 |
6.3.3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产生 |
结束语 中共党内反对教条主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
一、中共党内反对教条主义的历史意义 |
二、中共党内反对教条主义的现实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共产国际与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三次“左”倾错误产生的背景 |
(一) 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产生的背景 |
(二)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产生的背景 |
(三)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产生的背景 |
二、共产国际与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 |
(一) 共产国际与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关系 |
(二) 共产国际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关系 |
(三) 共产国际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关系 |
三、中共三次“左”倾错误的教训 |
(10)王明教条主义的产生和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明教条主义的源头 |
1. 共产国际不切中国实际理论的错误指导 |
2.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直接影响 |
3. 王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所受的教育 |
二、王明教条主义的产生 |
1. 王明教条主义的产生 |
四、共产国际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产国际与中共三次“左”倾错误研究[D]. 崔雪梅. 长安大学, 2021
- [2]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早期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实践[J]. 耿显家. 史学集刊, 2020(02)
- [3]再评罗章龙与中共历史上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J]. 岳梅,李永春.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0(01)
- [4]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D]. 禹辉映.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演进研究(1921-1945)[D]. 龙凌云. 天津大学, 2019(06)
- [6]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研究[D]. 洪志亮.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浅析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形成的原因[J]. 王梅. 新西部, 2018(08)
-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研究(1921-1945)[D]. 李茂.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0)
- [9]共产国际与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J]. 段照珂.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08)
- [10]王明教条主义的产生和演变[J]. 刘保民.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