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可视 系列投影仪(论文文献综述)
谷倩倩[1](2021)在《基于结构光的装备表面异物检测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备表面异物检测涉及航空航天、高速列车、工业装备等多个领域,本论文以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高速列车表面异物检测是列车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为了避免附着在列车表面的异物在运行过程中脱落导致安全事故,需要定期进行异物检测与处理。传统的异物检测主要依靠人工,检测效率低且准确率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亟需探索一种装备表面异物的智能检测技术以减少人力投入,同时提高检测的效率与准确率。随着相机、数字投影仪、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视觉已然成为智能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为装备表面异物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机器视觉是通过相机采集图像,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以获取目标信息的技术,但是由于实际应用场景日益复杂,仅仅依靠二维图像信息已经不足实现准确判别,因此机器视觉技术开始逐渐向三维转化。其中,基于数字光栅投影的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凭借着其非接触、测量速度快、测量精度高、鲁棒性强等优点在工业检测、质量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基于数字光栅投影的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中相位提取与展开、相位误差补偿、系统参数标定三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与优化,将其应用到装备表面异物检测领域并开展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相位的准确提取与展开是保证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精确度的前提。对相位提取与展开算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并针对以下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针对所采集图像中的背景噪声或者阴影区域导致相位主值分布图中存在无效区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强标准差的有效相位提取方法;(2)对于相位主值与条纹级数不能同时跳变导致的周期交界处的跳变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滤波算法的相位误差校正方法;(3)对于相位编码法中码字解调出错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编码相位中引入π/k相移的方法。对以上提出的方法均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简单有效。其次,投影仪gamma畸变导致的相位误差是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分别以双N步相移法、希尔伯特变换法开展相位误差补偿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补偿后的相位误差均可以控制在0.06rad以下,呈现出较好的补偿效果。然后,系统参数标定是实现二维图像信息到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关键。基于相机成像原理分别建立理想以及考虑畸变情况下的系统模型,推导相位差-三维坐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通过具有出色的学习速度与泛化性能的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网络对相位差-三维坐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进行拟合,分别以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对网络性能进行测试,确定合适的隐含层神经元个数l与激活函数g(x),对网络参数进行保存以实现系统参数标定。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的三维重建结果表明,基于ELM网络的系统参数标定方法具备测量速度快、测量精度高。最后,搭建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以高速列车底架横梁为实验对象开展装备表面异物检测实验。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优化后的算法对存在表面异物的高速列车底架横梁进行三维重建,从而实现异物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具备较高的可行性与测量精度,对于实现装备表面异物的快速、高精度、自动化检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徐思[2](2017)在《A公司投影机产品营销渠道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投影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价格、促销都日趋同质化,只有渠道策略无法复制。作为富可视投影机在中国地区的总代理A公司就是靠渠道建设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不过市场在变化,渠道环境也在变化,A公司渠道建设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本文要就是为A公司找到营销渠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供一些完善营销渠道管理的策略。本文以渠道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A公司投影机业务渠道现状,指出了 A公司在投影机业务营销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通过现象分析问题,再根据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的思路,展开研究,全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投影机市场的营销渠道策略。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目前A公司还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渠道,主要还是要通过中间商来创造销售额和利润对传统渠道的依赖度比较高,由于电商渠道建设缓慢受到了电商时代的冲击。另外A公司的渠道成员忠诚度不高、渠道秩序混乱,渠道冲突频发。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A公司的渠道结构不合理而且公司在渠道关系和渠道秩序管理上存在疏漏,在公司利益与渠道成员之间利益、渠道成员与渠道成员之间利益的处理上不够得当,是渠道冲突产生的根本。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A公司渠道管理的改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调整渠道结构,缩短渠道长度,从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调整,缩短A公司和终端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加强对分销渠道的掌控力度,同时大力发展电商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渠道模式,加速渠道资源整合。第二,改进渠道管理,渠道管理的重点在于渠道关系改进和渠道秩序改进。第三,渠道管理改进需要其他一些手段进行辅助,如对渠道所有成员的培训,包括分销商、营销人员和渠道经理,培训有助于提高渠道整体素质,以防渠道成员水平参差不齐对合作和服务质量产生影响。此外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对电商渠道和客户关系的管理。对营销渠道进行精细化管理是我国投影机代理商发展的必经之路,A公司有着多年投影机总代理的经验,在营销渠道建设上一定有其成功之处。所以对A公司营销渠道进行整合和精炼,设计出一套渠道改进方案,也是对A公司所掌握的渠道资源进行整合和合理配置。本文希望通过对A公司营销渠道的研究为国内其他投影机代理商的渠道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刘宁[3](2014)在《微型投影仪视频信号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型投影仪具有投影色彩清晰、结构紧凑、可野外使用和功耗低待机长等特点成为电子地图显示的首选。除地图显示功能外,微型投影仪还具备文档及视频放映功能,不仅满足军事用途,其鲜明的特点也符合现代商务移动办公的需要,因而具有广泛应用市场和发展前途。本文正是基于以上需求,对微型投影仪中的关键技术,视频信号处理作为对象展开深入研究。最终成果为开发出满足军民两用的手持式微型投影仪。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当今视频接口与色度空间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征,结合实际功能需求,选定视频接口及色度空间类型方案,并完成采用“嵌入式处理器+安卓操作平台+FPGA图像处理”的总体方案设计。2.研究微型投影仪视频处理单元硬件系统架构,完成视频信号处理单元的硬件平台电路设计。视频处理单元包含了输入视频信号转换码电路,主要由TFP401A解码芯片和外接HDMI接口电路组成;基于XC3S200AN-4FT256C芯片的视频信号处理平台及外围器件。实现将输入的多种视频格式源信号转换为RGB色彩空间,最终由FPGA对DLP投影芯片发出符合规范的视频图像。3.参照VESAVGA时序标准,基于FPGA完成接口协议转换的逻辑代码编写与调试。实现与ARM单元指令通信,关键参数自动识别,输入像素色度增强,分辨率调整,输出像素色度补偿和视频控制信号再生成等。对微型投影仪进行辅助电源管理,HDL编码进行低功耗设计等手段降低其功耗。本论文的视频信号处理单元,完成了HDMI接口信号到DVI接口的RGB真彩视频精确同步与视频格式转换,代码采用模块化设计预留下扩展空间。经测试验证,硬件设计输出信号时序及投影效果均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同时也为后期进一步优化性能及扩展功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爽[4](2013)在《基于LED的微型投影仪光学引擎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投影显示技术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投影机一般以公斤计重,较大的体积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大众接受度。如果能将庞大的投影机便携化、微小化,则投影技术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微型投影仪是应运而生的一项新兴技术,其重量和体积范围必须满足便于随身携带的要求。光学引擎作为投影仪最核心的部件,能否将其做小是投影仪微型化的关键。光学引擎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又包括:光源与图像显示芯片、照明系统、投影系统。目前,微型投影仪的应用产品分为独立式和内置式。对于便携产品来说,尤其是作为内嵌于其他电子产品中的配件,必须具备小尺寸、能耗低的特点。显然,传统的投影仪光源都无法适用于微型投影仪,而大功率LED光源则以其体积小、安全低电压、寿命长、电光转换效率高、响应速度快、节能、环保等优良特性成为微型投影仪的最佳光源。然而,由于投影仪光学引擎的光学元件较多,能量损耗较大,大部分微型投影仪产品的亮度输出很低。提高LED流明效率是改善这一现状的关键。本文从LED的发光机制和光能损耗机制出发,综合论述了通过改善能带结构、芯片结构、封装结构来提高LED流明效率的研究。参考了水平电极芯片、垂直电极芯片和倒装芯片的精确膜层结构,通过建模仿真的方式,对比了三类不同芯片结构的出光效率。针对目前主流的平板形封装,提出了在硅胶表面制作阵列微结构改善出光效率的方法。针对LED微型投影仪,本文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基于自由曲面透镜方案的照明系统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克服了自由曲面折射面对于小出光角度配光设计存在的缺陷,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光能量。对于实际应用中的扩展光源问题,我们在初始结构设计基础上进行优化。模拟结果显示在光源尺寸为1.6×1mm2,显示芯片尺寸为0.45英寸时,优化设计方法可以使得照明系统效率和目标平面照度均匀度分别达到57%、92%。而实验结果也显示,自由曲面透镜照明模块替代一款商用微型投影仪照明模块时,光能利用率提高了23%。对比传统的投影仪照明系统设计,该套全新的自由曲面透镜方案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对于微型投影仪来说,它更具有尺寸和重量上的巨大优势。采用传统的成像设计方法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微型投影仪的定焦投影物镜。通过分析光学引擎内部的实际构成,提出了采用反远距结构以获得长的后工作距离,采用像方远心光路以提高主光线的能量利用率的投影物镜设计方案。给出了投影物镜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系统焦距、最大视场、分辨率的具体计算方法。根据实际的要求确定了技术参数后,通过专利查找法找到了一个比较接近的投影物镜专利。用zemax软件辅助设计,将其焦距缩减到所需的值,并对该专利结构进行优化,像差曲线结果显示:全视场在32lp/mm处的MTF值达到90%,0视场和0.707视场在32lp/mm处MTF值大于80%。畸变在00.707视场范围内校正得很好,全视场的相对畸变值也小于1%,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
王莹[5](2012)在《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中ARM系统软件设计》文中指出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在对物体的非接触测量方面应用广阔,传统的测量方法都是通过计算机来控制测量系统。为了提高系统的集成度,本文设计了一个高集成度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引入了嵌入式ARM微处理器,来控制摄像机和投影仪,并且完成三维测量的过程。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所要设计的测量系统的集成度、速度、成本、工作环境及测量的准确度等实际要求,来选择组建本论文三维测量系统的微处理器、摄像机以及投影仪。然后组建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的硬件平台。配置ARM系统的软件平台,建立交叉编译环境、剪裁系统的内核、移植了QT C++文件系统等。通过V4L协议编写程序实现对摄像机的控制,并根据摄像机属性编写程序完成图像采集;同时设置串口信息,通过串口通信控制投影仪向被测物体表面投射编码条纹。分析结构光三维测量原理,通过QT C++语言编程实现三维数据处理,包括编码条纹的生成、图像的二值化、边缘检测、采样点的解码以及三维坐标计算。利用本文装置,对300mm200mm的平面、半径100mm的球面、高度200mm的锥面分别进行测量实验,测量误差小于2mm。实验过程说明所设计的ARM系统能够控制装置测量和运算,实现了测量装置的集成化和小型化,同时兼顾测量速度。
编辑部[6](2011)在《引领影音消费潮流,推动视听产业革命 2011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IT)综合介绍》文中提出"引领影音消费潮流,推动视听产业革命!",2011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hina Audio & Video IntegrationTechnology Expo,简称CIT),于2011年7月8-1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CIT大展是一场全面展现高端影音娱乐集成科技的综合性盛会,致力于推进中国影音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影音
王荣一[7](2011)在《摄像机标定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摄像机标定技术是视觉测量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是视觉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本文针对实验室已组建的编码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要求测量准确度高,从而能够适用于工业零件测量的特点,理论和实验研究了摄像机标定方法、标定准确度评价方法、标定模板角点检测方法、摄像机的控制等问题。同时将投影仪作为摄像机的一种特例研究了其标定方法。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从理论上分析了两步法、绝对二次曲线法、平面法等三种标定方法的准确度。给出了一种摄像机标定准确度的评价方法,利用摄像机的标定参数,提取棋盘格上相邻两格点坐标,求出两点距离,然后与实际距离进行对比。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上述标定方法和标定准确度评价方法的可行性,选择了平面标定法作为本文测量系统的标定方法。此外,采取类似的方案完成了投影仪标定仿真实验。2.准确检测标定模板角点的图像坐标是保证标定准确度的重要前提。本文在分析Harris角点检测算子和SUSAN角点检测算子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二者结合的角点检测方案。该方法利用自适应阈值法将灰度图像二值化,以减少边缘模糊对角点定位的影响;然后利用Harris算子提取出一定数量的特征点最后利用SUSAN算子对经Harris算子检测出的角点进一步处理,去除因为边缘倾斜而产生的“伪角点”。该方案有助于提高摄像机标定准确度。3.利用VC++编写摄像机控制程序,实现摄像机—投影仪—PC机的一体化操作,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标定图像的获取。4.在实际系统中完成了摄像机(投影仪)标定和标定准确度评价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为标定方法的选取提供依据。
邹文海[8](2010)在《投影显示图像颜色失真校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投影显示作为一种大画面显示方式,凭借其自身设备与显示屏幕分离的显着特点在显示领域未来拓展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现有投影显示技术以理想暗室环境和均匀漫反射白屏作为图像颜色再现的基本条件,而投影显示的应用拓展以及在未来向移动应用的发展趋势要求其在现实环境中的物理表面上再现图像时,势必带来因颜色失真而导致投影显示图像质量的劣化问题,所以研究常见物理表面投影显示图像的颜色失真及其校正对于投影显示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论文主要针对现有投影显示设备在带有亮色图案或纹理的漫反射彩色表面上进行图像投影时的颜色失真校正问题展开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的探索性研究。根据投影显示技术原理,分析了现有投影显示设备在日常环境中的彩色表面上投影显示时的颜色再现物理过程,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并系统全面地讨论了彩色表面投影显示图像颜色失真的物理因素和心理感知因素。由此,提出了基于投影仪相机系统的投影显示图像颜色失真校正方案,并从图像的来源、彩色表面投影显示特点以及图像再现意图三个方面来探讨颜色失真校正的测评依据。基于理想针孔模型和颜色再现物理模型,建立了投影显示图像从输入像素到输出像素的几何映射模型以及颜色转换模型,并给出了投影显示图像颜色失真校正的一般性数学描述。结合投影仪相机实验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几何映射的实施算法,并将算法分为采样分割、区域编码、区域定位、区域识别以及像素映射五个过程,评价结果表明其精度已达到像素级水平。对投影仪的显示特性、相机的响应特性以及投影仪相机整个系统的传输特性进行测试,以此为基础将相机颜色空间设为颜色特征化空间,根据暗室和亮室两种不同环境下的彩色表面投影显示特点,分别建立其颜色特征化的模型;同时,考虑到特征化实施的效率和系统应用的灵活性等实用性能,提出了分别适于不同环境的准在线和在线颜色特征化算法。采用ISO标准测试图像对不同颜色特征化算法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在不同环境下的的特征化精度没有明显差异,其正向预测的各通道误差△R、△G、△B的平均值都在10左右,而反向预测通道误差都在20左右,达到了图像校正的应用要求。根据图像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确定了将输入补偿图像的求解分解为目标输出颜色和输入补偿颜色两个计算过程的技术方案。基于颜色再现评价目标以及图像再现意图,分别以色度再现和等价再现两种评价目标来建立在暗室和亮室环境下颜色失真校正目标输出颜色的计算方法,并在颜色特征化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照明环境下针对两种不同再现意图的目标色和补偿色的适应性算法,最终确立了投影显示图像颜色失真校正的一般性实施框架。以颜色再现性评价目标为依据设计了颜色失真校正的评价方法,并采用ISO标准测试图像,分别在暗室和亮室两种环境下在带有“色块”和“花样”两种图案的彩色表面上进行颜色失真校正实验,结果表明校正输出图像明显改善了彩色表面背景图案对投影显示图像质量的影响,验证了本文研究中所提出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陆巍[9](2006)在《投影显示照明光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科技的日益兴盛,越来越多与光学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开始需要照明光学来为其提供支持,例如半导体光刻、背光和投影显示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设计应用,遭遇了照明光学的最基本问题,即如何高效率地获得一个具有预期性能的照明光斑。在投影显示中,由于显示芯片都为4:3或16:9的矩形,因此照明光学在投影显示照明设计中的基本命题归结为:如何高效率地获得一个矩形的均匀光斑。照明光学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门古老学科,它的特点是研究内容包罗万象,但设计理论的系统性不强。它包容传统的成像概念,又有别于成像光学,属于非成像光学范畴。因此本文通过对非成像光学研究,试图以更宽广的视角回答投影显示照明光学设计的基本问题,归纳其内在规律,并试图提出新思路以应对投影显示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回顾了非成像光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说明与成像光学的不同之处,然后在深入调研各种非成像光学器件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矩形光斑均匀照明分布的两种方法——重叠(superposition)和剪裁(tailoring)。并由此得出——现阶段投影显示系统的照明设计其实都围绕“重叠”这种方法——的事实。三片式LCD系统中采用了光束空间叠加的方法,而DLP系统则运用了光束的角域叠加方式。这既是投影照明系统的演变历史决定,又是实际工程化的选择。本文第二部分针对重叠方法,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双排复眼照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深入研究该系统的特点,首先建立了光源lumens-étendue模型,并通过该模型指出发光弧长越短,单位光学扩展量下光源能量输出效率越高的特点。其次建立了双排复眼照明系统的étendue模型,并以该模型分析复眼与光源,与显示芯片的扩展量匹配能力及能量传递效率。然后借助光源模型推得复眼上的照明光束的lumens-étendue模型,并以此研究了复眼空域叠加的工作方式——不同行列数的复眼结构引入的光束分割方式和分割数目对照明均匀性的影响,说明存在一个最佳值用以平衡性能及工艺的矛盾。再次,考虑到复眼照明系统的孔阑离散性的特点,建立投影物镜离散入瞳模型,研究了该特性对投影物镜MTF的影响。结果表明,入瞳的这种离散性造成Zemax等光学软件设计高分辨率投影物镜时MTF值被低估,给未来的成像镜头设计予以有益的指导。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制造了一台高亮度三片式LCD投影显示系统,给出了双排复眼照明系统及变焦投影物镜的设计结果。该系统能量利用率约为17%,输出亮度达到3119流明(Lumens)。屏幕均匀度在93%以上。项目经过鉴定会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了顺应投影显示的小型化发展及高亮度LED的运用,本文第三部分基于空域叠加的方法,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反射式复眼照明系统。通过对系统设计方法的讨论和软件模拟,证明该系统以提高器件工艺复杂度为代价有效缩减了系统尺寸,同时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剪裁”方法给了投影显示照明系统设计的新思路。本文最后部分通过推导联系光源发光特性和被照明面照度分布的二次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详细研究了逆向设计三维自由曲面反光碗的算法,并分析了该算法的适用条件,给出了设计实例,证明以“剪裁”法设计的三维自由曲面反光碗具有体积小巧、高能量利用率和高照明均匀性等特点。文章最后对整个课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小虫,magnum[10](2006)在《开启数字休闲生活的大门——HDTV全面详解》文中研究指明电视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正在向高清晰的方向迈进。有关数字高清电视的标准规格在目前也已敲定,各大电视机、显示器生产厂商都不遗余力地能让自己的产品支持这一目前炙手可热的规格,让其增加更多的吸引力。不过,现在基本人人都知“数字高清”,但真正了解其含义的人缺屈指可数,市场上的各种产品的推销方式都大打“高清”牌,但它们是否是真正的数字高清产品呢?不经过专业的测试可能除了厂商之外谁都不知道。因此,现在的市场已非常混乱,消费者很有可能被并不是很专业的导购人员所误导。为了让消费者更清楚地认识“数字高清”的含义,我们决定制作这样一个集知识、产品展示、应用技巧的有关HDTV的全面性专题。在此,数字休闲生活的大门将向你敞开……
二、富可视 系列投影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可视 系列投影仪(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结构光的装备表面异物检测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测量技术综述 |
1.2.2 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异物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原理 |
2.1 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 |
2.2 相位提取算法 |
2.2.1 标准N步相移法 |
2.2.2 有效相位主值提取 |
2.3 相位展开算法 |
2.3.1 格雷码法 |
2.3.2 相位编码法 |
2.3.3 多频外差法 |
2.4 实验验证与分析 |
2.4.1 实验系统搭建 |
2.4.2 相位提取实验 |
2.4.3 格雷码法相位展开实验 |
2.4.4 相位编码法相位展开实验 |
2.4.5 多频外差法相位展开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位误差分析与补偿 |
3.1 相位误差分析 |
3.2 相位误差补偿 |
3.2.1 双N步相移法 |
3.2.2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相位误差补偿方法 |
3.3 实验验证与分析 |
3.3.1 标准N步相移法相位误差对比分析实验 |
3.3.2 双N步相移法相位误差补偿实验 |
3.3.3 希尔伯特变换法相位误差补偿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ELM网络的相位差-三维坐标映射算法 |
4.1 相位差-三维坐标映射原理 |
4.1.1 相机标定原理 |
4.1.2 投影仪标定原理 |
4.1.3 相位差-三维坐标映射模型 |
4.2 基于ELM网络的相位差-三维坐标映射原理 |
4.3 基于ELM网络的相位差-三维坐标映射实验 |
4.3.1 建立样本库 |
4.3.2 ELM网络构建、训练与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备表面异物检测实验 |
5.1 实验方案 |
5.2 三维重建实验 |
5.2.1 球体三维重建实验 |
5.2.2 高速列车底架横梁三维重建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A公司投影机产品营销渠道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实践 |
1.2.1 国外营销渠道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知名投影仪品牌的营销渠道管理与借鉴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市场营销和营销渠道 |
2.1.1 市场营销 |
2.1.2 营销渠道的概念 |
2.2 营销渠道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 |
2.2.1 渠道类型 |
2.2.2 影响营销渠道建立的因素 |
2.3 营销渠道的冲突及表现 |
2.3.1 同质冲突 |
2.3.2 垂直渠道冲突 |
2.3.3 水平渠道冲突 |
2.3.4 多渠道冲突 |
2.4 营销渠道的管理 |
2.4.1 前期管理 |
2.4.2 中期管理 |
2.4.3 后期管理 |
第三章 A公司投影机产品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3.1 A公司概况及发展历程 |
3.1.1 发展历程 |
3.1.2 A公司组织和人员结构 |
3.2 A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现状分析 |
3.2.1 A公司渠道结构 |
3.2.2 A公司营销渠道管理概况 |
3.2.3 A公司渠道代理商的情况分析 |
3.3 A公司渠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渠道秩序混乱,渠道冲突愈演愈烈 |
3.3.2 渠道商忠诚度低 |
3.3.3 传统渠道受电商影响大 |
3.4 A公司营销渠道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3.4.1 渠道结构不合理 |
3.4.2 渠道秩序管理不到位 |
3.4.3 渠道关系管理不到位 |
第四章 A公司渠道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1 A公司营销渠道改进的原则 |
4.1.1 互利共赢原则 |
4.1.2 以稳定平衡为原则 |
4.1.3 以利益最大为原则 |
4.2 A公司营销渠道结构改进设计 |
4.2.1 营销渠道结构改进的基本框架 |
4.2.2 营销渠道结构改进的内容 |
4.3 渠道管理改进的重点 |
4.3.1 渠道中间商选择的改进 |
4.3.2 渠道关系改进 |
4.3.3 渠道秩序改进 |
第五章 A公司实施营销渠道管理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
5.1 动态调整优化公司的渠道管理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 |
5.2 强化人力资源培训 |
5.2.1 加强对渠道成员的培训 |
5.2.2 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 |
5.2.3 管理人员培训 |
5.3 运用先进的电商技术 |
5.4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微型投影仪视频信号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投影技术发展 |
1.2.2 视频技术动态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常用视频格式标准及色度空间转换 |
2.1 微型投影仪适用视频格式标准 |
2.1.1 色差分量接.标准 |
2.1.2 VGA接.标准 |
2.1.3 DVI接.标准 |
2.1.4 HDMI接.标准 |
2.2 色度空间模型转换算法 |
2.2.1 RGB颜色空间模型 |
2.2.2 HIS颜色空间模型及转换算法 |
2.2.3 YCbCr颜色空间模型及转换算法 |
2.3 微型投影仪接.及色度空间选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结构及视频处理单元设计 |
3.1 微投功能需求分析 |
3.2 微型投影仪总体结构 |
3.2.1 硬件系统 |
3.2.2 软件系统 |
3.3 视频信号处理单元方案设计 |
3.3.1 功能实现 |
3.3.2 关键技术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平台设计 |
4.1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4.2 接.及解码电路设计 |
4.2.1 组成框图 |
4.2.2 解码芯片选型 |
4.2.3 TFP401A解码芯片 |
4.3 FPGA电路设计 |
4.3.1 FPGA电源电路 |
4.3.2 FPGA配置方式 |
4.3.3 外部时钟电路 |
4.4 ARM平台连接设计 |
4.5 微投板PCB绘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频处理单元功能实现 |
5.1 总体模块结构 |
5.2 各模块详细设计 |
5.2.1 通信协议模块 |
5.2.2 时钟信号模块 |
5.2.3 格式空间转换模块 |
5.2.4 输入关键参数识别模块 |
5.2.5 像素增强及输入同步缓存模块 |
5.2.6 多视频格式转换模块 |
5.2.6.1 图像处理方式 |
5.2.6.2 时域处理模块 |
5.2.7 输出及色度增强模块 |
5.2.8 辅助控制管理 |
5.3 全局电源管理设计 |
5.3.1 FPGA节能设计 |
5.3.2 全局电源低功耗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平台 |
6.2 测试步骤及结果分析 |
6.2.1 输入关键参数模块测试 |
6.2.2 输入及输出缓存模块测试 |
6.2.3 时域格式转换模块测试 |
6.2.4 FPGA静态分析及全系统耗电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LED的微型投影仪光学引擎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投影显示系统概述 |
1.2 投影仪技术指标 |
1.3 微型投影仪用图像显示芯片介绍 |
1.4 微型投影仪显示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课题来源 |
2 高亮度 LED 光源 |
2.1 投影仪照明系统设计中的光学扩展量问题 |
2.2 微型投影仪用大功率 LED 光源及其流明效率改进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投影仪照明系统设计 |
3.1 光管与复合曲面聚光器 |
3.2 复眼透镜 |
3.3 自由曲面透镜照明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自由曲面透镜照明系统的实现与优化 |
4.1 光源能量分布空间与目标平面的划分方式 |
4.2 基于点光源的自由曲面照明系统 |
4.3 基于扩展光源的照明系统优化设计 |
4.4 自由曲面透镜照明系统的容差分析 |
4.5 自由曲面透镜的制造与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成像系统的像差理论与像差校正方法 |
5.1 球面透镜的像差种类 |
5.2 光学系统像差校正 |
5.3 成像设计软件及像差曲线介绍 |
5.4 本章小结 |
6 投影物镜设计与优化 |
6.1 投影物镜技术指标 |
6.2 投影物镜初始结构 |
6.3 投影物镜优化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5)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中ARM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现状 |
1.3 ARM 技术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 |
2.1 引言 |
2.2 系统组成 |
2.3 系统工作原理 |
2.3.1 数学模型 |
2.3.2 编解码原理 |
2.3.3 系统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RM 系统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总体方案设计 |
3.2.1 ARM 系统组成 |
3.2.2 ARM 系统工作原理 |
3.3 ARM 处理器选型 |
3.3.1 ARM 处理器系列 |
3.3.2 开发板选型 |
3.3.3 摄像机与 ARM 系统的匹配 |
3.3.4 投影仪与 ARM 系统的匹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RM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板上开发环境的建立 |
4.2.1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4.2.2 Bootloader 的移植 |
4.2.3 操作系统内核的移植 |
4.2.4 根文件系统移植 |
4.2.5 QT 应用文件系统的移植 |
4.3 摄像机控制程序设计 |
4.3.1 USB 摄像机驱动程序加载 |
4.3.2 图像采集程序 |
4.4 投影仪控制程序设计 |
4.5 三维测量程序设计 |
4.5.1 编码条纹生成 |
4.5.2 图像处理 |
4.5.3 解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量实验 |
5.1 引言 |
5.2 系统控制界面 |
5.3 测量实验 |
5.3.1 平面测量实验 |
5.3.2 球面测量实验 |
5.3.3 棱锥测量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摄像机标定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摄像机标定技术现状 |
1.2.1 传统法 |
1.2.2 自标定法 |
1.2.3 主动视觉法 |
1.2.4 投影仪标定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摄像机模型与标定 |
2.1 引言 |
2.2 摄像机模型 |
2.2.1 参考坐标系 |
2.2.2 线性模型 |
2.2.3 非线性模型 |
2.3 摄像机标定 |
2.3.1 需标定的参数和过程 |
2.3.2 投影仪标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摄像机标定技术分析 |
3.1 引言 |
3.2 标定准确度评价方法 |
3.3 典型标定方法 |
3.3.1 两步法 |
3.3.2 自标定法 |
3.3.3 平面标定法 |
3.3.4 投影仪标定及准确度评价 |
3.4 标定方法比较分析及准确度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定关键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标定模板及特征点图像提取 |
4.3 摄像机控制及其与投影仪的配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标定实验及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标定实验设备及过程 |
5.3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
5.3.1 两步法及准确度评价 |
5.3.2 自标定法及准确度评价 |
5.3.3 平面标定法及准确度评价 |
5.3.4 投影仪标定及准确度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投影显示图像颜色失真校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颜色与图像 |
2.1 颜色科学基本理论 |
2.1.1 颜色相关基本概念 |
2.1.2 CIE标准色度系统及颜色测量 |
2.1.3 均匀颜色空间及色差公式 |
2.1.4 颜色再现及颜色管理 |
2.2 数字图像及其处理基础 |
2.2.1 图像的形成及颜色表征 |
2.2.2 直方图与图像基本运算 |
2.2.4 图像分割算法 |
2.3 投影显示技术基础 |
2.3.1 投影显示技术原理 |
2.3.2 投影仪颜色特征化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投影仪相机系统的颜色失真校正机理分析 |
3.1 投影显示颜色再现物理过程建模 |
3.2 彩色表面投影显示颜色失真因素分析 |
3.3 投影显示图像颜色失真测评依据分析 |
3.4 投影显示图像颜色失真校正建模 |
3.5 投影仪相机实验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彩色结构光编解码的几何映射 |
4.1 几何映射建模 |
4.2 几何映射算法 |
4.2.1 像面分割采样 |
4.2.2 采样结构编码 |
4.2.3 采样结构定位 |
4.2.4 采样结构识别 |
4.2.5 像素映射 |
4.2.6 编解码方法的拓展 |
4.3 几何映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彩色表面投影显示颜色特征化 |
5.1 投影仪相机实验系统颜色特性测试 |
5.1.1 投影仪显示特性测试 |
5.1.2 相机通道响应特性测试 |
5.1.3 投影仪相机系统颜色传输特性测试 |
5.2 彩色表面颜色特征化建模 |
5.3 暗室环境下颜色特征化及评价 |
5.4 亮室环境下颜色特征化及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彩色表面投影显示颜色补偿 |
6.1 颜色补偿问题求解分析 |
6.2 暗室环境下目标色计算 |
6.3 亮室环境下目标色计算 |
6.4 不同环境下的补偿色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投影显示图像颜色失真校正及评价 |
7.1 颜色失真校正实施流程 |
7.2 颜色失真校正评价方法 |
7.3 暗室环境下颜色失真校正实验 |
7.4 亮室环境下颜色失真校正实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论文 |
专利 |
(9)投影显示照明光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照明系统的非成像研究及小型化设计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非成像光学理论 |
2.1 非成像光学简介 |
2.2 非成像光学的分支之一—照明光学 |
2.3 非成像光学与成像光学的不同点 |
2.4 非成像光学的主要基本概念 |
2.4.1 光度学和辐射度学术语 |
2.4.2 光学扩展量(étendue) |
2.4.3 朗伯分布(Lambertian),均匀分布(Isotropic),受限朗伯分布(Clipped Lambertian) |
2.5 非成像光学器件的主要类型 |
2.5.1 基本类型 |
2.5.2 聚光类型 |
2.5.3 匀光类型 |
2.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空域叠加型匀光器件—复眼在 LCD投影显示中的应用研究 |
3.1 复眼在照明领域的发展及在投影显示上的应用 |
3.2 双排复眼照明系统的étendue模型 |
3.2.1 光源的étendue模型 |
3.2.2 灯的lumens-étendue模型 |
3.2.3 双排复眼照明系统的初始化设计 |
3.2.4 复眼的étendue模型及对能量利用率评估 |
3.2.5 复眼的lumens-étendue模型及对照明均匀性的影响 |
3.3 双排复眼照明系统对投影透镜 MTF的影响 |
3.3.1 液晶投影显示系统结构 |
3.3.2 光瞳能量分布函数 |
3.3.3 数据计算 |
3.3.4 Zemax模拟 |
3.4 高亮度 LCD液晶投影仪样机设计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空域叠加型匀光器件—多面结构在 LED投影显示中的应用研究 |
4.1 投影显示的小型化趋势 |
4.2 LED发光特点和光学设计 |
4.2.1 LED与其它多种投影显示光源的比较 |
4.2.2 LED的结构及其对光学设计的要求 |
4.2.3 LED投影仪结构 |
4.3 多面结构(Facets)反射复眼照明系统 |
4.3.1 Facets反射复眼照明系统的原理 |
4.3.2 光源和显示芯片参数选择 |
4.3.3 初始结构设计 |
4.3.4 模拟结果分析和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剪裁型匀光器件—自由曲面在 LED投影显示中的应用研究 |
5.1 剪裁自由曲面反光碗的设计原理 |
5.2 自由曲面设计的差分方程 |
5.2.1 确定坐标系 |
5.2.2 光线的矢量表达 |
5.2.3 折射公式 |
5.2.4 波阵面与反射面曲率张量方程 |
5.2.5 辐射分布公式 |
5.3 曲面方程求解算法 |
5.3.1 有限差分近似 |
5.3.2 拟牛顿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
5.4 软件模拟和验证 |
5.4.1 均匀性分析 |
5.4.2 截止度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富可视 系列投影仪(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结构光的装备表面异物检测方法与应用研究[D]. 谷倩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2]A公司投影机产品营销渠道改进研究[D]. 徐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5)
- [3]微型投影仪视频信号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 刘宁.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4]基于LED的微型投影仪光学引擎关键技术的研究[D]. 赵爽.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5]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中ARM系统软件设计[D]. 王莹.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07)
- [6]引领影音消费潮流,推动视听产业革命 2011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IT)综合介绍[J]. 编辑部. 家庭影院技术, 2011(07)
- [7]摄像机标定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荣一.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5)
- [8]投影显示图像颜色失真校正研究[D]. 邹文海. 浙江大学, 2010(08)
- [9]投影显示照明光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陆巍. 浙江大学, 2006(02)
- [10]开启数字休闲生活的大门——HDTV全面详解[J]. 小虫,magnum. 大众硬件,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