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擦洗剪毛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

腹壁擦洗剪毛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

一、腹壁擦洗及毛发修剪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力[1](2021)在《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2具新鲜灌注手标本的解剖,观察25指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向指背发出穿支的情况,为临床中皮瓣的切取和转移提供解剖学依据。通过将接受指背穿支皮瓣和邻指皮瓣治疗的两组病人进行比较,分析指背穿支皮瓣的优缺点,同时介绍我们的临床经验。方法:取2具新鲜手部标本,将天然乳胶和红色球磨染料混合,通过桡尺动脉进行血管灌注。解剖25指每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发出的背侧穿支,记录其数量、外径、走行和相互之间的交通吻合,比较尺桡两侧之间的差别。选取2017年至2019年间接受指背穿支皮瓣治疗的21例患者和接受邻指皮瓣治疗的22例患者,比较两组在成活率、术后指体运动、感觉、外观和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结果:示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支背侧支,外径为0.33±0.06 mm;中节4支的平均外径为0.25±0.03 mm。中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33±0.06 mm;中节5支的平均外径为0.23±0.02 mm。环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30±0.04 mm;中节4.5支的平均外径为0.24±0.03 mm。小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26±0.03 mm;中节3.5支的平均外径为0.22±0.02 mm。每个手指桡侧穿支和其尺侧穿支相比,在数目和外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指背穿支皮瓣组患者和邻指皮瓣组患者相比,在成活率、术后指体运动、感觉和外观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时间和覆盖灵活性方面,指背穿支皮瓣组占有优势。小结:25指两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均恒定地向指背皮肤发出穿支,血运可靠,可以用来设计和切取皮瓣。指背穿支皮瓣血供稳定,治疗周期短,能够灵活地修复手指不同位置的缺损,具有良好的美观和功能效果,是用来修复手指创面的一个好的选择。第二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修复是一个功能和美学上的挑战。我们使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来修复这种类型的损伤。在本部分的研究中,通过与腹部皮瓣组进行比较,我们评估了这种组合皮瓣的临床效果,并介绍我们的应用经验。方法:整理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采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伤的16例患者(男13例,女3例)。患者年龄在2149岁之间,平均35.4±6.8岁。病例中,有8例中指,5例环指,3例示指。缺损面积平均为8.2±1.5 cm2。切取带感觉的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指端背侧创面,切取带感觉的邻指皮瓣修复指腹创面。指背穿支皮瓣的平均面积为4.9±0.7 cm2,邻指皮瓣的平均面积为5.4±0.8 cm2。选取18例应用腹部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中的所有皮瓣和植皮全部成活,所有创口及其供区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1.3±1.9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指和供指的平均总主动活动度分别为256.4±15.2°和258.2±14.6°。邻指皮瓣和指背穿支皮瓣的平均静态两点辨别值分别为6.1±1.1 mm和7.3±1.0 mm。根据修订的美国手外科学会指南,所有皮瓣的感觉均为优良(低于10分)。根据冷不耐受严重程度评分问卷,所有皮瓣的评分均低于25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13名患者没有疼痛,2名患者轻度疼痛,1名患者中度疼痛。根据密歇根手结果问卷,10例患者对再造手指的外观非常满意(5分),其余患者满意(4分)。与对照组相比,这种组合皮瓣在感觉和外观方面有明显的优势(P<0.001)。小结: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是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重建伤指的感觉和外观。第三部分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认识和临床研究目的:报告应用股前外侧深筋膜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和效果,阐述对股前外侧皮瓣供血血管的解剖认识。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治疗的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4例,女2例)。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为33.7±12.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进行手部创面的重建。术前记录相关临床特征,术中测量皮肤和深筋膜瓣的大小、厚度,术后记录皮瓣及植皮的成活和感染情况。随访时根据结果满意度评分表评价供区并发症及术后效果,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伤手疼痛程度。结果: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6.6±1.7 kg/m2。缺损面积在5 cm×5 cm至13 cm×8 cm之间,平均为53.1±27.9 cm2。所切取的6例股前外侧深筋膜瓣面积在7 cm×6 cm至14 cm×9 cm之间,平均为71.8±29.1cm2。皮肤厚度2540 mm,平均32.5±4.8 mm;深筋膜瓣厚度23 mm,平均2.5±0.5 mm。术后深筋膜瓣血运均正常,大部分患者二期植皮全部成活。1例患者的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6.3±6.9个月,供区无感觉丧失,仅留有线性瘢痕。结果满意度评分68分,平均为7.2±0.9分,均属满意。除了一名患者有轻微疼痛外,其他所有患者都没有疼痛。小结: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适用于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特别是肥胖患者和/或女性患者手背部的不规则缺损,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建议将股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血管统一归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比如称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内侧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外侧支,而不是分别归类、命名。

刘园园[2](2019)在《择时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腹胀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子午流注学说,从经络气血运行变化时间不同的角度思考,观察经络开穴时进行择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后腹胀患者效果,为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腹胀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穴位贴敷时间,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妇科病房的子宫肌瘤经腹腔镜剔除治疗术后产生腹胀的病人作为纳入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135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以及安慰剂组,每组各45例。干预组、对照组及安慰剂组的术后各项护理及操作均相同,干预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选择胃经开穴时间(即早上7∶009∶00),按时进行穴位贴敷,1次/d,2h/次,连用4d。对照组按照临床常规治疗时间进行穴位贴敷,贴敷穴位、贴敷保留时间及贴敷药物均与干预组相同,但避开早上7∶009∶00。安慰剂组的操作人员及操作方法同对照组,仅贴敷药物改成粗粮调配的膏剂。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贴敷干预后24h内、48h后腹胀程度。结果1.基线比较干预前一般情况(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长、麻醉时长、腹胀程度)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比较肠鸣音恢复时间:三组病例肠鸣音恢复时间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经LSD检验两两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安慰剂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三组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经LSD检验两两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安慰剂组比较,均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首次肛门排便时间:三组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经独立样本检验成对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安慰剂组比较,均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24h后的腹胀程度:三组贴敷干预24h后的腹胀程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两两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48h后的腹胀程度:三组贴敷干预48h后的腹胀程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两两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腹胀患者有疗效。2.择时穴位敷贴通过遵循气血运行规律,能够更好的治疗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后腹胀患者的腹胀。3.择时穴位敷贴通过改善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后腹胀患者腹胀等不适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

陈慧颖[3](2018)在《益气健脾渗湿法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精进,使得寻求手术治疗的人越来越多。行手术治疗后,术后切口愈合与机体的总体恢复密切相关。促进腹部术后切口的正常愈合、预防和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与之相应的各种研究和方法逐渐增多,在临床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各有利弊。本研究认为腹部手术后,机体的总体病机属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或兼有湿胜的症状,治疗上可通过口服中药以益气健脾渗湿、补血活血等促进机体的总体恢复,以及切口的愈合和预防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口服对腹部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渗血渗液及红肿疼痛症状、切口渗液消失时间、切口感染、愈合等级等指标的观察,来探讨本治疗方法对腹部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均来自于2017年5月——2018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住院治疗,同时符合纳入标准6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术后常规治疗(静脉营养支持、伤口换药、红外线照射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辨证口服中药参苓白术散,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连续治疗1周。观察患者术后切口的疼痛程度、渗血渗液和红肿硬结、渗液时间、切口愈合、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情况,对比两组疗效,进行评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性别、年龄、BMI指数、基础疾病、疾病类别、麻醉方式、切口长度、切口类别、手术时长、电刀使用情况等)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评分中,治疗组患者为(5.17±1.23)分,对照组患者为(5.10±1.30)分,经t检验,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天红肿渗液评分中,治疗组患者为(2.00±1.26)分,对照组患者为(2.00±1.31)分,经t检验,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分析,在术后第7天疼痛评分中,治疗组患者为(1.97±1.27)分,对照组患者为(3.67±1.54)分,经t检验,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7天红肿渗液评分中,经秩和检验,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渗液天数的比较中,治疗组为(3.00±1.23)天,对照组为(3.93±1.46)天,经t检验,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愈合等级的评定中,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7天观察及术后1月的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窦道、切口疝的情况,故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月对切口其他不良反应的随访中,经统计学检测,两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具有益气健脾、养血补虚、渗湿等作用,在腹部手术后,口服中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疼痛的程度,能加快渗液吸收的时间,促进切口的正常愈合,减少切口愈合不良情况的发生,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对于患者的恢复有积极意义,同时扩展了中医药的应用范围,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吕道远[4](2017)在《Nrf2-HO-1/NQO-1信号通路在慢性移植肾失功中的作用》文中认为背景慢性移植肾失功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首要原因,其主要病因迄今尚不完全明确,氧化应激可能构成慢性移植肾失功不明原因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的机制之一,作为机体对抗氧化应激的重要防御机制,Nrf2-HO-1/NQO-1信号通路在慢性移植肾失功肾组织中可能发生相应改变,而Nrf2通路的经典激活剂萝卜硫素可能通过激活上述信号通路在慢性移植肾失功中发挥肾脏保护效应。目的1.建立慢性移植肾失功大鼠模型,证实氧化应激在慢性移植肾失功肾组织中的存在;2.观察Nrf2及其下游蛋白HO-1、NQO-1在慢性移植肾失功肾组织中的变化情况;3.以Nrf2激活剂萝卜硫素为干预手段,观察Nrf2-HO-1/NQO-1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对移植肾氧化应激情况、肾功能、尿蛋白及病理学表现的影响。方法以F344及Lewis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行左肾原位肾移植术建立慢性移植肾失功模型,对F344及Lewis大鼠分别行单肾切除术建立对照组,对慢性移植肾失功大鼠予萝卜硫素1.5 mg/(kg·d)腹腔注射,设计分组4组:Lewis单肾切除对照组、F344单肾切除对照组、慢性移植肾失功组、慢性移植肾失功+萝卜硫素干预组,每组10只大鼠,均观察24周,分别于术后8、12、16、20、24周测定4组血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及随时间进展情况,于24周末收获各组大鼠行肾内氧化应激标记物丙二醛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比较,分别对肾组织行苏木精-伊红、Masson三色及PAS染色后进行观察,根据Banff总评分行组间病变程度比较。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肾组织Nrf2、HO-1、NQO-1蛋白分布及含量,根据目的蛋白积分光密度与测量面积之比行组间蛋白含量比较,Western Blot分析观察4组肾组织总Nrf2、HO-1、NQO-1及核Nrf2含量。根据目的蛋白与对应内参条带积分光密度之比行组间蛋白含量比较。结果术后8、12、16、20、24周,慢性移植肾失功组血肌酐、尿素氮均大于Lewis及F344单肾切除对照组。术后12、16、20、24周慢性移植肾失功组24小时尿蛋白均大于Lewis及F344单肾切除对照组,于20、24周大于慢性移植肾失功+萝卜硫素干预组。慢性移植肾失功+萝卜硫素干预组血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于8-24周间的进展趋势较慢性移植肾失功组显着减缓。与Lewis及F344单肾切除对照组相比,24周末慢性移植肾失功组肾内氧化应激标记物丙二醛水平升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下降,病理学检查可见肾小管萎缩、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动脉内膜增厚等慢性移植肾失功典型病变,肾组织细胞中总Nrf2、HO-1、NQO-1及核Nrf2含量显着下降。与之相比,慢性移植肾失功+萝卜硫素干预组肾内丙二醛水平下降,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上升,基于Banff总评分的肾脏病变程度减轻,肾组织细胞中总Nrf2、HO-1、NQO-1及核Nrf2含量上升。结论1.氧化应激存在于慢性移植肾失功中,可能构成后者不明原因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Nrf2-HO-l/NQO-l信号通路在慢性移植肾失功肾组织中下调,其正常功能可能受到抑制;3.萝卜硫素可通过激活Nrf2-HO-1/NQO-l信号通路减轻慢性移植肾失功移植肾氧化应激程度,改善移植肾肾功能特别尿蛋白及病理学改变。

卢锦,王金华[5](2017)在《卵巢癌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手术是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仍以经腹方式为主,因而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时有发生,自身因素,如年龄、肥胖、糖尿病、原发病或伴发症、腹内压增高、心理应激、女性激素水平,医源性因素,如新辅助化疗、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二次手术、术后处理,引起的切口脂肪液化、感染、切口裂开、切口疝以及癌细胞切口种植转移等相关并发症均可影响卵巢癌术后切口愈合,进而严重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对卵巢癌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治疗和预防进行总结,有益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范莹,刘宝书[6](2016)在《腹部皮管腹部皮瓣联合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文中认为总结8例腹部皮管腹部皮瓣联合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观察和护理。掌握术前、术后护理的相关知识,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皮管皮瓣情况,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出院健康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就医心态,保证治疗顺利完成,提高皮管皮瓣成活率,促进患者手部功能恢复。

仲明惟[7](2016)在《减重手术后T2DM复发机制的研究及预防措施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但传统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不佳。减重手术虽然可以迅速、显着的缓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但其长期效果仍不明确。部分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初期T2DM缓解后逐渐复发。随着减重手术被国际糖尿病联盟正式纳入T2DM的治疗指南,越来越多的患者进行减重手术的首要目的可能不再仅是为了减轻体重,而是更好的控制T2DM。因此如何解决减重术后T2DM的复发是减重外科医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减重术后T2DM复发的机制及预防措施是本研究最本质的研究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术后持续的高脂喂养诱导T2DM的复发,成功建立了“T2DM-减重术后T2DM缓解-复发”的动物模型体系。基于此动物模型体系,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本课题组相对成熟的实验性减重手术模型——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Duodenal-jejunal bypass,DJB),着重探讨减重术后T2DM复发的机制,并发现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全身炎症水平等可能参与减重术后T2DM的复发;第二部分是从加强术后管理的角度出发,选择近年来兴起的、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减重手术方式——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作为手术模型,并证明了富含低聚果糖的饮食可以通过影响第一部分研究中发现的术后可能导致T2DM复发的因素,有效的减少高脂饮食导致的术后T2DM复发:第三部分则是从手术方式改良的角度出发,在SG的基础上,联合了空肠-空肠环路术(G with jejuno-jejunal loop,SG-JJ)或空肠-回肠环路术(SG with jejuno-ileal loop,SG-JI),证明了相对于SG,SG-JJ和SG-JI能够更为有效的、持久的改善糖脂代谢。现将各部分研究简要介绍如下:第一部分肠道菌群在T2DM发病、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后T2DM缓解和复发中的改变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背景糖尿病是目前严重损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90%以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世界范围内成人糖尿病患者约有4.15亿人,预计到2040年,该数据将达到6.42亿。我国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已成为糖尿病发病的重灾区。传统的T2DM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和锻炼等。但是,由于该方案依赖定期随访、长期坚持和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因此其对血糖控制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我国仅有约1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大量研究发现,减重手术可以迅速的缓解T2DM。Meta分析显示,其治愈率为78.1%、改善率(包括治愈)为86.6%。但减重手术的长期T2DM缓解率随时间推移逐渐衰减。部分患者在术后早期T2DM缓解后逐渐复发。术后T2DM的复发是减重外科医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近期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与宿主的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其可通过调节宿主的能量摄入、脂质代谢、胆汁酸的合成和代谢以及炎症水平等途径调节宿主的代谢水平。已有研究证实,减重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显着变化,并和宿主糖代谢的改善存在因果关系。但在减重术后T2DM复发患者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尚未有研究。目 的本研究以高脂饮食(high-fat diet diet,HFD)联合小剂量链脲佐霉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建立T2DM大鼠模型,分别行假手术(SHAM)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Duodenal-jejunal bypass,DJB)。术后继续给予大鼠HFD,以诱导T2DM复发。在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以下内容:(1)T2DM发病、DJB术后T2DM缓解及复发中肠道菌群的改变;(2)初步探讨肠道菌群改变在T2DM发病、DJB术后T2DM缓解及复发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以HFD联合小计量STZ(30 mg/kg)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将T2DM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DJB组,分别施以假手术(SHAM)口DJB术,并以同种同源的正常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术后SHAM组和DJB组大鼠继续给予HFD。术后12周,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将DJB组分为DJB-缓解组(DJB-RM)和DJB-复发组(DJB-RC)。在术前及预定的术后时间点检测各组大鼠的能量摄入、体重、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抵抗指数稳态模型评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胰岛素、总胆汁酸和脂多糖。在术后12周处死实验动物,取结肠内容物,以16S rDNA技术检测结肠菌群。结果1、术前、术后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大鼠的体重和能量摄入均低于其余三组。且SHAM组、DJB-RM组及DJB-RC组大鼠的体重和能量摄入在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2、术前,正常对照组大鼠的AUCOCTT(OGTT试验中血糖/时间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s for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显着低于其余三组;在术后4周,DJB-RM组和DJB-RC组大鼠的AUC(?)显着降低且低于SHAM组大鼠,并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术后12周,DJB-RC组大鼠的AUC(XiTT升高,与SHAM组大鼠相当,且上述两组的AUGOGTT均高于DJB-RM组及正常对照组。3、术后4周,SHAM组大鼠的HOMA-IR显着高于其余三组;在术后12周,DJB-RC组大鼠的HOMA-IR显着高于DJB-RM组。4、术后4周及12周,四组间胰岛素分泌曲线未见显着差异。5、正常对照组、DJB-RM组和DJB-RC组大鼠灌胃后的GLP-1分泌曲线在术后4周及12周均无显着差异且均高于SHAM组。6、术后4周,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大鼠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低于DJB-RM组和DJB-RC组;而术后12周,DJB-RM组大鼠的总胆汁酸水平显着高于DJB-RC组。7、术后4周,正常对照组、DJB-RM组、DJB-RC组血清脂多糖水平均低于SHAM组大鼠;术后12周,DJB-RC组大鼠血清脂多糖水平升高,与SHAM组大鼠相当,且上述两组血清脂多糖水平均高于DJB-RM组和正常对照组。8、术后12周,处死实验动物,取结肠内容物进行肠道菌群分类检测,发现在正常对照组和DJB-RM组大鼠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SHAM组和DJB-RC组,而拟杆菌门和大肠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SHAM组和DJB-RC组。结论1、DJB可显着缓解T2DM,但术后持续的HFD可导致部分大鼠术后T2DM缓解后复发。2、肠道菌群在T2DM发病、DJB术后T2DM缓解及复发中发生显着变化,并在上述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3、血清总胆汁酸和脂多糖在术后T2DM缓解及复发中起一定作用,并可能参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对宿主糖代谢调节。4、在术后T2DM的缓解和复发中,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而非胰岛素分泌的改变。GLP-1的升高在DJB术后T2DM的缓解中起重要所用,但与T2DM的复发无关。第二部分口服低聚果糖在袖状胃切除术后对T2DM控制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背景减重手术可有效的缓解2型糖尿病(T2DM)。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减重手术的手术量逐年增加,以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曾长速度最快。目前,袖状胃切除术在美国、加拿大及亚太地区已成为开展最为广泛的减重手术方式。虽然减重手术可以迅速的改善T2DM,但其长期缓解率随着术后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减少。SG作为一种新近兴起的减重手术方式,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技术要求低、并发症少及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率低等特点。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其手术量近年来增长迅猛。早年,Roux-en-Y胃旁路术(RYGB)是减重手术中治疗T2DM的金标准术式。虽然有些研究者认为SG与RYGB具有相似的治疗T2DM的效果,但关于SG与RYGB治疗T2DM长期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却非常罕见。SG治疗T2DM的长期效果尚存在疑问。甚至有些研究者认为SG可作为减重术后T2DM复发的一个独立条件。如何减少或推迟SG术后T2DM的复发成为临床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临床观察发现术后饮食控制、生活习惯、多余体重降低及体重反弹、术前体重指数、患者年龄、T2DM的病程及严重程度等因素与减重术后T2DM的复发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高脂饮食(HFD)可在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缓解T2DM后诱导糖耐量的再次恶化。另有研究发现,HFD是肥胖和T2DM的首要因素之一。并且在减重手术各种术式中,SG对术后的饮食控制更为依赖。益生元是一类不易消化的低聚糖,主要包括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乳果糖和菊粉等。在人体和啮齿类动物实验中,益生元已被证实具有降低体重和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通过减少能量摄入、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全身低度炎症水平、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和酪酪肽(peptide YY)等肠道激素分泌而实现。益生元的这些生理作用提示我们,其是否可以作为减少或推迟SG术后T2DM复发的一种术后管理措施。目 的本研究以HFD/Nicotinamide/STZ联合诱导的T2DM大鼠为动物模型,分别行假手术(SHAM)及袖状胃切除术(SG)。术后继续给予大鼠HFD。术后2周,部分接受SG手术的T2DM大鼠给予含有10%低聚果糖的HFD,并研究以下内容:(1)口服低聚果糖在袖状胃切除术后HFD诱导的代谢损害中的保护作用;(2)探讨低聚果糖在SG术后改善糖脂代谢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给予Wistar大鼠4周的HFD,以诱导胰岛素抵抗,后顺序给予Nicotinamide(170 mg/kg)和STZ(65 mg/kg)注射以诱导T2DM状态。并分别给予T2DM大鼠假手术和SG手术。术后继续给予大鼠HFD,以模拟术后饮食控制不佳的患者。术后2周,将接受SG手术的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继续给予HFD(SG组),另一组给予含有10%低聚果糖的HFD(SG-OF组)。在术前及术后2周、12周、24周检测三组大鼠的能量摄入、体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抵抗指数稳态模型评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胰岛素、总胆汁酸和脂多糖。在术后24周处死实验动物,取结肠内容物,检测结肠菌群。结果1、术前,三组间糖脂代谢指标及各项血清学指标均无显着差异。2、术后各时间点,SG组和SG-OF组大鼠AUCOGTT(OGTT试验中血糖/时间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s for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均低于SHAM组大鼠;SG组大鼠在术后AUC(?)逐渐升高,自术后24周,明显高于SG-OF组大鼠。3、术后2周及12周,SG组和SG-OF组大鼠的HOMA-IR无明显差异,且均低于SHAM组大鼠;术后24周SG组大鼠HOMA-IR与SHAM组大鼠相当,且均高于SG-OF组大鼠。4、术后各时间点,SG组和SG-OF组大鼠灌胃后胰岛素分泌曲线均高于SHAM组大鼠;术后12周起,SG-OF组大鼠灌胃后胰岛素分泌曲线高于SG组。5、术后各时间点,SG组和SG-OF组血清甘油三脂水平均低于SHAM组,自术后12周开始,SG-OF组血清甘油三脂水平均明显低于SG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甘油三脂趋势相似。不同的是,SG组与SG-OF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差异至术后24周方才出现,且此时SG组与SHAM组已无显着差异。6、术后各时间点,SG组和SG-OF组体重和能量摄入均低于SHAM组,自术后12周开始,SG-OF组较SG组表现出了更低的体重和更少的能量摄入。7、术后各时间点,较SHAM组,SG组和SG-OF组均表现出了更高的空腹总胆汁酸水平及灌胃后GLP-1分泌曲线。不同的是,自术后12周起,SG-OF组较SG组的GLP-1分泌增强,但二组的空腹胆汁酸水平始终无显着差异。8、术后各时间点,SG组和SG-OF组的血清脂多糖水平均低于SHAM组,且自术后12周开始,SG-OF组较SG组表现出了更低的血清脂多糖水平。9、在SG组和SG-OF组中厚壁菌门占主导地位,而在SHAM组中拟杆菌门占主导地位;SG-OF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及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相对丰度高于SG组和SHAM组;SG组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SHAM组。结论1、SG可迅速缓解T2DM,且口服低聚果糖可有效的对抗SG术后持续HFD导致的糖脂代谢再损害。2、口服低聚果糖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提高胰岛素、GLP-1的分泌,减轻体重,减少能量摄入,减轻全身炎症水平以及调节肠道菌群而实现。3、血清总胆汁酸的升高虽在SG术后T2DM的缓解中起重要作用,但口服低聚果糖的保护作用并非通过其实现。第三部分袖状胃切除联合空肠-空肠环路术或空肠-回肠环路术在糖尿病大鼠中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研究背景近期,世界糖尿病组织在Diabetes Care上发表联合声明,该声明指出不仅是Ⅲ度肥胖和Ⅱ度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可以选择减重手术,口服或注射药物后T2DM仍控制不良的Ⅰ型肥胖患者也可考虑减重手术作为治疗手段。目前,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在美国、加拿大及亚太地区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减重手术方式。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减重手术方式,SG的长期抗T2DM效果仍存疑问。甚至有研究者认为SG是减重术后T2DM复发的一个独立因素。为强化SG的减重及抗T2DM的效果,外科医生们在进行SG手术的同时,分别联合了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胃回肠环路术、空肠回肠旁路术、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等。这些手术旷置了不同的小肠节段或形成了不同的小肠环路,并在多余体重的减轻及T2DM的控制方面展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临床研究的限制,这些研究多停留于临床观察,其中并没有随机对照试验,甚至有些并没有设立SG对照组,实验设计并不完善。目的本研究以HFD/Nicotinamide/STZ联合诱导的T2DM大鼠为动物模型,分别行假手术(SHAM)、袖状胃切除术(SG)、袖状胃切除联合空肠-空肠环路术(SG with jejuno-jejunal loop,SG-JJ)及袖状胃切除联合空肠-回肠旁路术(SG with jejuno-ileal loop, SG-JI)。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一下内容:(1)对比SG、SG-JJ、SG-JI三种手术方式改善糖脂代谢作用的不同;(2)探讨上述三种手术方式改善糖脂代谢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本课题组将HFD/Nicotinamide/STZ联合诱导的T2DM大鼠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SG组、SG-JJ组和SG-JI组。分别施以假手术、SG、SG-JJ和SG-JI四种手术。术后继续给予高脂饮食(HFD)。术前、术后2周、12周、24周分别检测AUCOGTT(OGTT试验中血糖/时间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for the results of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血清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水平、空腹胃饥饿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体重、能量摄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胰岛素等相关指标。结果1、术后各时间点,SG组、SG-JJ组和SG-JI组的AUCOGTT和HOMA-IR均低于SHAM组;术后24周,SG-JJ组和SG-JI组上述糖代谢指标低于SG组;而SG-JJ组和SG-JI组间始终未发现显着差异。2、作为评价脂代谢的指标,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出了与AUCOGTT、HOMA-IR相似的趋势。不同的是,术后24周,SG-JI的上述两个脂代谢指标均低于SG-JJ组。3、术后各时间点,SG组、SG-JJ组和SG-JI组的体重和能量摄入均低于SHAM组。术后12周,SG组的体重开始明显高于SG-JJ组和SG-JI组,且SG-JJ组的体重显着高于SG-JI组;而能量摄入方面,SG组、SG-JJ组和SG-JI组始终无显着差异。4、术前,各组间胰岛素和GLP-1分泌曲线无明显差异。术后SG组、SG-JJ组和SG-JI组的胰岛素和GLP-1分泌始终显着高于SHAM组。术后24周,SG-JJ组和SG-JI组的胰岛素分泌高于SG组,而SG-JJ组和SG-JI组并无差异。术后12周开始,SG-JJ组和SG-JI组的GLP-1分泌开始高于SG组,术后24周,SG-JI组GLP-1分泌高于SG-JJ组。5、术前四组间空腹血清胃饥饿素水平无显着差异。术后SG组、SG-JJ组和SG-J1组始终显着低于SHAM组,但三组间并无显着差异。结论1、在T2DM大鼠中,SG、SG-JJ和SG-JI三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的降低体重和改善糖脂代谢,且SG-JJ和SG-JI的减重和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较SG更为有效、持久。2、相对于SG-JJ,SG-JI能够更好的改善脂代谢。3、胰岛素和GLP-1分泌的增加在SG、SG-JJ和SG-JI三种手术方式减重及改善糖脂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较于SG,SG-JJ口SG-JI增加胰岛素和GLP-1分泌作用更明显,这可能与此两种术式较之SG在减重及改善糖脂代谢方面的优势相关。4、胃饥饿素虽然也在SG、SG-JJ和SG-JI术后体重降低及糖脂代谢改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对于上述三种术式来说并无显着差异。

向阳[8](2016)在《阿尔茨海默病脑内Aβ的外周途径清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以进行性认知能力下降和社会功能障碍为临床特点。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应用的临床药物仅为对症治疗,无法防止病情进展。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 Aβ)是AD重要的致病物质。Ap产生和清除平衡障碍导致脑内Ap过度沉积,被认为是散发型AD(约占全部AD的99%)主要的发病原因。清除脑内Aβ是AD防治的一个重要策略。Ap清除包括从中枢途径清除(中枢清除)和从外周途径清除(外周清除)。目前开展的一系列以抗Ap抗体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清除Ap的临床研究均未成功。其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干预时间太晚。同时,在临床试验中出现的脑炎、血管损害等副作用也是影响免疫治疗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免疫治疗的这些副作用均与抗体进入脑内(中枢清除)有关。因此,避免药物进入脑内,通过外周途径清除脑内Aβ可能是一条更为安全的途径。然而,Aβ的外周清除目前仍存在诸多困惑。其一,虽然多项研究提示外周脏器、组织和分子具有清除Ap的作用,但生理条件下整个外周系统清除脑内Ap的能力和有效性尚不清楚。其二,之前研究者通过在外周途径给予药物以验证Aβ外周清除是否能降低脑内Ap水平的研究结论也存在争议。因此,明确机体Ap外周清除的能力和机制,阐明Aβ外周清除能力在AD发生中的作用,对于深入理解AD发生机制,建立安全有效的AD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材料与方法1.机体外周脏器组织的Aβ清除能力的检测纳入3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射频消融术中,采集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肝静脉开口近端)、股动脉和股静脉血液,分离血清。同时,采用APP/PS1转基因AD小鼠10只,通过手术方法采集颈静脉、腹主动脉和后腔静脉血液,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成人和APP/PS1转基因AD小鼠循环系统不同部位血液Aβ水平,比较静脉血与动脉血Aβ水平的比值。2.外周脏器组织Aβ代谢能力的检测采用野生型C57BL/6J小鼠14只,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通过尾静脉注射125I标记的Aβ,2小时后采集各主要外周脏器和组织,利用伽马射线计数器测量各个主要外周脏器和组织的放射性计数,观察Aβ在外周主要脏器和组织的生物分布。3.并联共生动物模型的建立建立并联共生(Parabiosis)动物模型,通过手术方法将APP/PS1小鼠同野生型C57BL/6J小鼠进行并联,借此给APP/PS1小鼠增加一套完整的外周系统。预防实验中,采用3月龄雌性APP/PS1小鼠(此时小鼠脑内尚无大量Ap沉积及病理改变形成)与同龄同性别野生型小鼠并联,9月龄时进行组织取材及检测。治疗实验中,采用9月龄雌性APP/PS1小鼠(此时小鼠脑内已有大量Ap沉积及病理改变形成)与同龄同性别野生型小鼠并联,12月龄时进行组织取材及检测。4.AD脑内Aβ水平的检测采用刚果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ELISA检测,观察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内老年斑、Ap沉积以及脑组织提取液内Ap水平的影响。采用刚果红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标记以及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血管淀粉样变(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和脑微出血的影响。采用免疫蛋白印迹,观察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内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及其代谢产物、与Aβ合成和分解有关的酶以及转运受体的影响。5.AD脑内相关病理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多重标记、ELISA检测以及免疫蛋白印记,观察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细胞因子水平、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和免疫蛋白印记,观察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内神经元缺失、凋亡和突触变性坏死的影响。结果1.机体存在天然的Aβ外周清除能力以动脉血(成人为股动脉血,APP/PS1小鼠为腹主动脉血)Aβ水平作为参照,计算每个个体不同部位静脉血Ap水平与动脉血Ap水平的比值。通过比较上述比值显示,成人上腔静脉血Aβ40和总Aβ (Aβ40+Aβ42)水平显着高于股静脉血,股静脉血Aβ40和总Aβ水平显着高于下腔静脉血。同时,APP/PS1小鼠颈静脉血Aβ40和总Ap水平显着高于后腔静脉血。另外,3月龄野生型小鼠尾静脉注射1251标记的Aβ后2小时,皮肤、胃肠道和肝脏放射性计数占总放射性计数的比值明显高于心脏、脾脏、肺脏和脑,肝脏、肾脏、胃肠道和皮肤单位重量脏器放射性计数显着高于其他脏器。2.并联共生显着预防Aβ在AD脑内沉积预防实验中,采用刚果红染色,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刚果红染色阳性面积占总观察面积百分比(Area fraction%)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其中,新皮层减少约77.43%(0.3164±0.0259 vs 1.4016±0.0497, P<0.01),海马减少约71.22%(0.02636±0.0236 vs 0.9159±0.0631, P<0.01)。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单位面积脑片上刚果红染色阳性颗粒的数量(Plaque No./mm2)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其中,新皮层减少约80.10%(13.7758±1.5062 vs 69.2223±3.4455,P<0.01),海马减少约76.58%(10.8991±1.3055 vs 46.5435±3.1947,P<0.01)。采用6E1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6E1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占总观察面积百分比(Area fraction%)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其中,新皮层减少约85.97%(5.8096±0.9244 vs 41.4155±2.0209, P<0.01),海马减少约82.62%(3.3584±0.6359 vs19.3194±1.4791,P<0.01)。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单位面积脑片上6E1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颗粒的数量(Plaque No./mm2)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其中,新皮层减少约80.49%(20.3321±2.4963 vs 104.2200±4.4021,P<0.01),海马减少约83.56%(9.0656±1.0702 vs 55.1584±2.1844,P<0.01)。此外,脑组织提取液内Ap测定显示,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Aβ40在TBS、2%SDS、70%甲酸三种提取液中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PP/PS1小鼠(TBS:0.1148±0.0100 vs 0.0436±0.0056, P<0.01; 2%SDS: 0.7417±0.0835 vs 0.1333±0.0236, P<0.01; 70%甲酸:3.0781±0.3233 vs 1.0512±0.1440,P<0.01)。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Aβ42在三种提取液中的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APP/PS1小鼠(TBS:0.5219±0.0519 vs 0.2251±0.0328,P<0.01; 2%SDS: 0.8295±0.1211 vs 0.3249±0.0521, P<0.01; 70%甲酸:3.5536±0.2662 vs 1.0570±0.1129,P<0.01)。进一步计算脑内总Aβ (Aβ40+Aβ42)可见,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总Aβ无论是各个提取液内的水平(TBS:0.6367±0.0577 vs 0.2687±0.0338, P<0.01; 2%SDS: 1.5712±0.0901 vs 0.4582±0.0639, P<0.01; 70%甲酸:6.6317±0.3913 vs 2.1083±0.2173,P<0.01),还是各种提取液内水平之和(8.8396±0.4034 vs 2.8352±0.2520,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PP/PS1小鼠。另外,较对照组APP/PS1小鼠而言,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CAA面积占比和平均数量以及脑内微出血数量均明显减少。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APP及其代谢产物C末端片段(C terminal fragment, CTF)-α、CTF-β,Aβ生成限速酶BACE1及Aβ降解酶IDE、NEP、Aβ转运受体LRP-1和RAGE的表达无变化。3.并联共生显着抑制AD脑内Aβ沉积的增长治疗实验中,采用刚果红染色,12月龄并联APP/PS1小鼠新皮层刚果红染色阳性面积占总观察面积百分比(Area fraction%)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约17.10%(1.4134±0.0888 vs 1.7049±0.0396,P<0.05),同时,新皮层单位面积脑片上刚果红染色阳性颗粒的数量(Plaque No./mm)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约16.94%(76.0826±3.7654 vs 87.9899±4.6522, P<0.05).治疗实验中,12月龄并联APP/PS1小鼠新皮层6E1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占总观察面积百分比(Area fraction%)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约36.02%(48.6341±2.2949 vs 76.0197±3.7302, P<0.01),海马减少约26.72%(23.2100±1.6363 vs 36.6794±2.4699,P<0.01)。同时,新皮层单位面积脑片上6E10抗体免疫组化阳性染色颗粒的数量(Plaque No./mm2)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约28.60%(115.1200±4.1091 vs 161.2300±5.9683,P<0.01)。4.并联共生显着减轻AD相关病理特征较对照组APP/PS1小鼠而言,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45抗体、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区域面积占观察区域总面积占比(Area fraction%)显着减少,单位面积脑片上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细胞数量(Cell No./mm2)显着减少。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匀浆内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显着降低。另外,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Tau蛋白磷酸化位点标志物pS396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区域面积占观察区域总面积占比(Area fraction%)显着减少,单位面积脑片上pS396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细胞数量(Cell No./mm2)显着减少。同时,与对照组APP/PS1小鼠比较,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匀浆内pS396、pS199蛋白免疫印迹条带相对密度明显减少。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元标志物NeuN抗体及CA1区神经元标志物MAP-2抗体免疫荧光标记阳性区域面积占观察区域总面积占比(Area fraction%)显着增多,海马CA3区细胞凋亡标志物Caspase-3抗体免疫荧光阳性标记区域面积占观察区域总面积占比(Area fraction%)显着减少。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匀浆内突触后膜标志物PSD-93和PSD-95以及突触前膜标志物Synapsin-1和Synaptophysin表达明显增高。结论1.生理条件下,外周脏器组织具有清除脑内Aβ的能力,肝脏、肾脏、肠道和皮肤是Aβ外周清除的重要部位。2.增强Aβ外周清除能力可以减少AD脑内老年斑、Aβ沉积及脑组织提取液内Aβ水平,减少CAA及其导致的脑微出血等Aβ相关病理。3.增强Aβ外周清除能力可以减轻AD脑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降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同时,Aβ外周清除能力减轻AD脑内神经元缺失、凋亡,减少突触变性坏死。4.Aβ外周清除是AD防治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5.由于AD小鼠脑内约40%的Ap流向外周而被清除,提示外周脏器组织Ap清除能力下降可能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值得探索。

陈国煜[9](2016)在《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不同长度兔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制备及其组织相容性验证[目的]:制备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并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将脱细胞动脉基质置入同种异体兔皮下,验证脱细胞动脉基质的组织相容性。[方法]: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组。A组(n=4)用于获取兔腹主动脉组织,并使用1%十二烷基磺酸钠、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0.25%胰酶对取出的动脉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兔源动脉组织脱细胞前后组织学特点。提取脱细胞前后的动脉组织的DNA,分光光度计测定DNA含量,比较差异。B组(n=4)将包裹于自制支架上的脱细胞动脉基质置于实验动物项部皮下,观察实验动物生存情况,术后9周将脱细胞动脉基质从实验动物皮下取出,观察其外观,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并与A组进行比较。[结果]:脱细胞后的动脉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未见明显的细胞残留,细胞外结构保存良好,脱细胞后的动脉组织DNA含量较未脱细胞动脉组织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实验兔9周内无死亡,无手术切口感染,脱细胞动脉基质被受体组织完整包裹,肉眼未见瘢痕组织及炎性组织,且可见微小血管存在,苏木精—伊红染色见脱细胞动脉基质中存在大量受体细胞,与A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使用1%十二烷基磺酸钠、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0.25%胰酶的脱细胞方法能够有效的脱去兔源动脉中的细胞成分,并保持了完好的细胞外结构;脱细胞动脉基质在同种异体兔体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受体细胞可大量长入脱细胞动脉基质中。第二部分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不同长度新西兰兔肝外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目的]:使用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对不同长度的新西兰兔肝外胆道缺损模型进行修复,观察同种异体脱细胞动脉基质对肝外胆道缺损的修复情况,并比较不同长度肝外胆道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20只封闭群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E组,实验组A组(n=4)利用等长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对缺损长度为2.5mmm的肝外胆道进行修复,实验组B组(n=4)利用等长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对缺损长度为5.0mm的肝外胆道进行修复,实验组C组(n=4)利用等长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对缺损长度为7.5mmm的肝外胆道进行修复,对照组D组(n=4)横断兔胆总管后,对其进行端端吻合,E组(n=4)作为空白对照组。比较其术后9周内的生存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并于术后9周处死所有的实验动物,观察修补后的肝外胆道情况,进行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结果]:A组及D组实验动物在术后9周内无死亡,B组实验动物1只实验动物于术后9天死亡,1只死于术后10天,C组实验动物,两只实验动物于术后9天死亡,一只死于术后第10天,一只死于术后第12天。其余实验动物在9周内无死亡。B、C组死亡的实验动物中均在不同程度的胆总管—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吻合口胆漏,其中在C组于第12天死亡的实验动物可见整段脱细胞动脉基质从吻合口处脱落。实验动物血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A组实验动物及B组存活实验动物的胆总管—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段,其脱细胞动脉基质段表面可见受体组织覆盖,HE染色镜下见脱细胞动脉基质中存在受体细胞。[结论]:用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不同长度肝外胆道缺损时,随着实验兔肝外胆道缺损长度增加,实验兔存活率明显下降,其存活率下降原因多考虑为肝外胆道缺损长度增加时对胆道及周围血供的破坏所造成;脱细胞动脉基质在胆道这一特殊环境中时,仍可有受体细胞长入,但生长情况明显不及皮下环境;用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肝外胆道缺损有良好的前景,但如何为脱细胞动脉基质在胆道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提供良好的血供条件,以及用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肝外胆道缺损的远期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

刘芳腾,楼茜洁,邹霞,陈伟琴[10](2015)在《肠造口并发症护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造口并发症在肠造口术后患者中较普遍,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肠造口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给患者不仅带来护理上的困难,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还增加了其心理负担,经济负担.降低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对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肠造口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类型、护理措施及护理模式作一综述.

二、腹壁擦洗及毛发修剪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壁擦洗及毛发修剪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认识和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皮瓣在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择时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腹胀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1 中医学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主要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2.1 概述
        2.2 主要病因病机认识
        2.3 西医治疗
    3 腹腔镜术后腹胀的中西医治疗
        3.1 腹腔镜术后腹胀的病因病机
        3.2 腹腔镜术后腹胀的中医治疗现状
        3.3 腹腔镜术后腹胀的西医治疗现状
    4 择时中药穴位敷贴依据
        4.1 中药穴位贴敷的理论基础
        4.2 穴位贴敷药物的选取依据
        4.3 经络及穴位选取依据
        4.4 子午流注理论的择时依据
    5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
        2.3 干预方法
    3 疗效评定指标
        3.1 干预前患者基线资料情况
        3.2 干预后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5.1 严格进行观察指标的测量和评价
        5.2 统一制作敷贴膏药,规范化干预操作
        5.3 防止偏倚,提高依从性
    6 伦理考虑
        6.1 自愿原则
        6.2 保密原则
        6.3 公平回报原则
    7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1 研究结果
        1.1 研究完成情况
        1.2 基线资料比较
        1.3 疗效指标比较
        1.4 干预期间安全性观察指标情况
    2 讨论
        2.1 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2 对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影响分析
        2.3 对患者术后肝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影响分析
        2.4 对患者术后腹胀影响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益气健脾渗湿法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现代医学对手术切口愈合的定义
        二、现代医学对切口愈合过程的认识
        三、国内外对切口愈合的研究进展
        四、现代医学促进切口愈合的研究
        五、切口愈合不良的类型
        六、现代医学对切口愈合影响因素的分析
        七、现代医学对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研究进展
    第二节 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一、祖国医学对切口愈合的认识
        二、参苓白术散的组成和功效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资料分析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切口愈合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研究
        二、中医药对腹部术后切口愈合的认识
        三、参苓白术散的作用及相关疗效分析
第三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Nrf2-HO-1/NQO-1信号通路在慢性移植肾失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其他设备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构建
        2.2 标本采集与检测
        2.3 病理学检查
        2.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5 Western Blot分析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模型构建情况
        1.1 实验动物数量与分组
        1.2 肾移植术经验概述
    2. 检测结果
        2.1 观察及体质量测定
        2.2 生化检查
        2.3 肾组织氧化应激标记物检测
    3. 病理学表现及分析
        3.1 大体观
        3.2 镜下观
    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5. Western Blot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大鼠肾移植模型建立方法及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卵巢癌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原因
    1.1 自身因素
        1.1.1 年龄
        1.1.2 肥胖
        1.1.3 糖尿病
        1.1.4 原发病或伴发症的影响
        1.1.5 腹内压增高
        1.1.6 心理应激
        1.1.7 女性激素水平
    1.2 医源性因素
        1.2.1 新辅助化疗
        1.2.2 术前准备
        1.2.3 术中操作
        1.2.4 二次手术
        1.2.5 术后处理
2 治疗切口相关并发症
    2.1 脂肪液化的治疗
    2.2 切口感染
    2.3 切口裂开
    2.4 切口疝
    2.5 卵巢癌切口种植转移
    2.6 其他辅助治疗
    2.7 生物治疗
3 预防
    3.1 心理干预
    3.2 术前干预
    3.3 术中干预
    3.4 术后干预
4 结语

(6)腹部皮管腹部皮瓣联合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转归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2.1.2 术前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2.2.2 疼痛的护理
        2.2.3 心理护理
        2.2.4 皮管皮瓣的护理
        2.2.5 并发症的护理
        2.2.5. 1 部分肢体活动受限
        2.2.5. 2 皮管皮瓣撕脱
        2.2.6 健康宣教和功能锻炼
3 小结

(7)减重手术后T2DM复发机制的研究及预防措施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肠道菌群在T2DM发病、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后T2DM缓解和复发中的改变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口服低聚果糖在袖状胃切除术后对T2DM控制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袖状胃切除联合空肠-空肠环路术或空肠-回肠环路术在糖尿病大鼠中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英文文章3

(8)阿尔茨海默病脑内Aβ的外周途径清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外周系统清除脑内Aβ 的能力及机制
    2.1 人体的生理性Aβ 外周清除能力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方法
        2.1.3 结果
    2.2 APP/PS1转基因小鼠的生理性Aβ 外周清除能力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方法
        2.2.3 结果
    2.3 Aβ 在外周主要脏器和组织的生物学分布
        2.3.1 材料与试剂
        2.3.2 方法
        2.3.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增强Aβ 外周清除能力对AD脑内Aβ 的清除作用
    3.1 并联共生动物模型的建立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并联共生降低APP/PS1小鼠脑内Aβ 水平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并联共生对Aβ 合成底物、酶及转运受体的影响
        3.3.1 材料与试剂
        3.3.2 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第四章 增强Aβ 外周清除能力对AD相关病理特征的影响
    4.1 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内炎症反应及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2 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神经元缺失、凋亡和突触变性死亡的影响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1 阿尔茨海默病 β 淀粉样蛋白的清除策略:从中枢清除向外周清除转移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并联共生动物模型的发展、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不同长度兔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制备及其组织相容性验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兔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不同长度新西兰兔肝外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肠造口并发症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影响因素
    1.1 基本因素
        1.1.1 年龄:
        1.1.2 性别:
        1.1.3 营养状况:
        1.1.4 基础疾病:
        1.1.5 心理情绪状况:
    1.2 造口相关因素
        1.2.1 术前造口定位:
        1.2.2 造口类型:
    1.3 术后造口护理指导
2 肠造口并发症的类型
    2.1 肠造口并发症
    2.2 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
3 肠造口并发症处理措施
    3.1 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
        3.1.1 造口水肿:
        3.1.2 造口出血:
        3.1.3 造口狭窄:
        3.1.4 造口回缩、凹陷:
        3.1.5 造口脱垂:
        3.1.6 造口坏死:
        3.1.7 造口旁疝:
        3.1.8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
        3.1.9 黏膜肉芽肿:
        3.1.1 0 造口肿瘤:
    3.2 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护理
        3.2.1 粪水样皮炎:
        3.2.2 毛囊炎:
        3.2.3 真菌感染:
        3.2.4 过敏性皮炎:
        3.2.5 机械性损伤:
        3.2.6 造口周围静脉曲张:
    4 应用新护理模式减少肠造口的并发症发生
        4.1协同护理模式
        4.2循证护理模式
        4.3 延续护理模式
5 结论
■背景资料
■同行评议者
■研发前沿
■相关报道
■创新盘点
■应用要点
■名词解释
■同行评价

四、腹壁擦洗及毛发修剪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D]. 王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择时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腹胀效果观察[D]. 刘园园.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益气健脾渗湿法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D]. 陈慧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Nrf2-HO-1/NQO-1信号通路在慢性移植肾失功中的作用[D]. 吕道远.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5]卵巢癌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进展[J]. 卢锦,王金华. 医学综述, 2017(08)
  • [6]腹部皮管腹部皮瓣联合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护理[J]. 范莹,刘宝书. 天津护理, 2016(05)
  • [7]减重手术后T2DM复发机制的研究及预防措施的探索[D]. 仲明惟. 山东大学, 2016(03)
  • [8]阿尔茨海默病脑内Aβ的外周途径清除研究[D]. 向阳.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2)
  • [9]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不同长度兔胆道缺损的实验研究[D]. 陈国煜.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10]肠造口并发症护理研究进展[J]. 刘芳腾,楼茜洁,邹霞,陈伟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19)

标签:;  ;  ;  

腹壁擦洗剪毛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