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治疗药物流产痉挛性腹痛100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韦佐[1](2021)在《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胃癌化疗不良反应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等内容;在胃癌患者化疗中结合导师经验方运用中医益气健脾法治疗本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结果,探讨其作用机制,以确立中医药在结合胃癌化疗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本病的参考价值意义。本次研究以中医健脾法治疗胃癌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健脾法的治则以补益正气、健脾和胃,祛邪扶正,培元固本。在肿瘤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认为素体的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加上恶性肿瘤为一类消耗性疾病,而造成脾胃虚损,素体亏虚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故以中医益气健脾治法为首要,从而以减轻胃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降低化疗后的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内在抗病及恢复能力,对于肿瘤疾病有其临床治疗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化疗患者共120例,分别为治疗组60例,采用益气健脾中药方结合DC化疗联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DC化疗药物、及止呕吐药物等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免疫指标、血清学指标、肿瘤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等,对组间疗效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60例。分析基础指标数据,治疗前两组差异不大(P>0.05),分析临床分期分布数据,采用x2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中医单项症状体征较接近(P>0.05)。组间差异不大,满足试验要求。2.中医症状改善:治疗组所有的症状显着改善,统计分析(P<0.01)。说明化疗介入中药后,患者症状减轻,中药的介入能改善症状。而对照组患者仅仅在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较治疗前变化显着(P<0.05),说明对照组化疗后虽然给予护肝、护胃、止吐等对症治疗,仅仅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其他诸如体倦乏力、大便异常、神疲懒言、腹痛绵绵和面色萎黄这五组症状改善不显。组间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可见,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情况变化显着(P<0.01);提示,中晚期胃癌化疗患者对照组仅能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而治疗组介入中药后和对照组对比,不但能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而且还能改善体倦乏力、大便异常、神疲懒言、腹痛绵绵和面色萎黄这五组症状,优于对照组。3.证候总积分:统计分析患者证候积分,结果显示在治疗后,两组均有着显着改善的积分的统计结果,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1)。进行两组之间的对比,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组间差异非常的显着(P<0.01)。4.毒副反应比较:本研究示化疗后Ⅲ、Ⅳ度的毒性反应在临床中不常见。治疗组在恶心呕吐等症状反应不显,和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还具有改善腹泻症状的作用,其余几项指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胃癌化疗后中药介入能有效缓解患者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反应,并且有改善腹泻症状的趋势。5.免疫水平比较:治疗前,组间对比,免疫指标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着改善了免疫指标(P<0.01),而对照组差异并不显着(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CD3+、CD4+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CD8+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CD4+/CD8+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6.血清指标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IFN-γ显着升高(P<0.01),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的TNF-α显着减低,对照组则升高,数据统计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具有统计意义(P<0.01);两组比较,益气健脾方降低TNF-α的同时升高IFN-γ(P<0.01)。7.肿瘤指标比较: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治疗前,两组数据较为接近(P>0.05);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所有肿瘤指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只在CEA、CA125、CA199水平治疗前后对比有意义(P<0.05),可见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组CEA和CA724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8.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9.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3%有效率(P<0.05)。研究结论:在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胃癌化疗结合应用中医益气健脾法治疗,在改善免疫指标、血清学指标、肿瘤指标的同时,能缓解中医证候,改善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放疗、化疗完成率;促进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等多方于未然,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高猛[2](2021)在《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足厥阴肝经的14个穴名为对象,力求考证详备、释名确切,研究以至应用,使前人研究未尽其理者臻于完善,讹误附会者得以纠正,零散者得以辑之。以期达到对足厥阴肝经穴名含义及临床功用相关性有较深层次的、较系统的研究和指导临床应用的目的,并为基于经穴含义的释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运用传统文献学中训诂学、文字学的研究方法,运用5版《中华医典中医古籍数据库》查阅古代文献;查阅现代文献临床报道,以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为主,以证实穴名含义的临床意义,及研究古今腧穴应用差异。首先从祖国传统文化入手,考究天人合一宇宙观、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对肝经腧穴命名的影响。通晓与经穴定名相关的思想文化背景后,运用古代字词典对穴名文字本身进行训释,结合古今文献中论述穴名含义的相关内容,综合疏理穴名内涵。同时搜集古今医案及近现代有关肝经腧穴临证应用的文献报道,归纳肝经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结果:1.肝经腧穴穴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的有8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的有6穴。2.肝经14个腧穴大多数命名体现的理论体系范畴包括阴阳、精气、取象比类,体现阴阳学说的穴名包含阴包穴、阴廉穴;体现精气学说的穴名包含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中都穴;取象比类包括蠡沟穴、曲泉穴、足五里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膝关穴因其腧穴定位命名。3.肝经14穴的主治病症多为疼痛、胀满、失精、失血,功用多体现为疏理气机、行气止痛、清热利湿、通调经络、摄血止血、收敛止遗。4.肝经14穴主治在气的功能层面,病症多以气滞、气郁等实证为主,少有气虚之证。主治在血的功能层面,病症虚实兼顾,主要以失血症和血瘀症为主。肝经腧穴的功用总体上善于行气活血和调血摄血,而不善于补气,但太冲穴和急脉穴具有补气作用。5.肝经14穴中,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蠡沟穴、曲泉穴、急脉穴现代临床所治疗疾病范围大于古代,但疾病的病机一致,与腧穴命名含义相符;中封穴、中都穴、阴包穴古代临床应用体现其命名含义,现代临床应用未体现其命名特点;膝关穴、足五里穴、阴廉穴、章门穴、期门穴临床应用古今完全一致,与腧穴命名含义相符。结论:1.肝经的腧穴命名包含了古代哲学思想当中精气和阴阳等理论,是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之间完美融合的体现。肝经腧穴命名体现了哲学和建筑学,以及地理学等知识理论与祖国医学的特点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命名方式和规律。2.肝经腧穴命名表明了人体腧穴部位及部位形态,以及经气流注等穴位临床作用机理和效用的重要内涵,且穴位命名的含义和临床功用存在密切的关联,对临床治疗时的选穴和用穴存在非常强的理论指导作用。3.肝经腧穴命名和功用体现了肝主疏泄气机、肝藏血的功用。4.肝经腧穴命名和功用能够充分体现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的特点。5.肝经腧穴命名与功用基本相符。
程雅雅[3](2020)在《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归葫止痛方与少腹逐瘀汤对比,以评价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76例,采集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地点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以病人的就诊顺序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均于月经来潮的前5天开始服药,连服7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本研究以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WHOQOL-BREF评分作为最终的疗效评价指标,以评价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结果:1.痛经症状疗效评价: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25.00%,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52.78%,总有效率为91.67%。经检验两组愈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痛经症状的改善,归葫止痛方优于少腹逐瘀汤。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愈显率为25.00%,有效率86.11%;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50.00%,总有效率91.67%。经检验两组愈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中医证候的改善,归葫止痛方优于少腹逐瘀汤。3.VAS疗效评价: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止痛,且两组止痛效果类似。4.WHOQOL-BEEF疗效评价: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两组改善效果类似。5.完成治疗的7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归葫止痛方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特别是在改善痛经症状和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少腹逐瘀汤。因此临床使用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王倩[4](2020)在《指针至阳、灵台联合艾灸治疗胃肠相关急性腹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指针至阳、灵台穴联合腹部艾灸与间苯三酚肌注两种方法治疗寒邪中阻型胃肠相关性急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探讨指针联合艾灸疗法治疗寒邪中阻型胃肠相关性急性腹痛的机制和临床优势。方法:从符合纳入标准的寒邪中阻型胃肠相关性急性腹痛患者中随机抽取112例,按SPSS25.0统计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6例,采用指针至阳、灵台穴联合腹部艾灸进行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间苯三酚肌注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后5、30、45、60min时的腹痛程度及中医症状,记录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医嘱下达至执行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及发生的不良事件。建立数据库,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先行Kolmogorov-Smirnov正态分布检验,若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χ+s)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平均秩次(R)和四分位数(P25,P50,P75)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自身前后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f)、构成比或百分率(P)和平均秩和(R)表示,采用Fisher卡方检验。两组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次重复测量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平均秩和(R)和四分位数(P25,P50,P75)表示,组间总体均数、组内各次测量间总体比较均采用Friedman检验,采用Wilcoxon Z检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Fisher卡方检验和McNemar检验。所有统计结果采用双侧检验,α=0.05。结果:1.基线可比性:两组年龄、性别、治疗前疼痛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对疼痛评分的影响:与治疗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5min、30min、45min疼痛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观察组治疗后60min疼痛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5min、30min、45min、60min疼痛评分均值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5min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30min、45min、60min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具有显着性降低(P<0.05)。3.治疗对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5min、30min、45min、60min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显着差异;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5min、30min、45min、60min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5min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30min、45min、60min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4.疗效比较:①疼痛疗效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5min、30min、45min疼痛评分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60min疼痛评分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治疗后5min疼痛评分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30min、45min、60min疼痛评分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30min、45min、60min疼痛评分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后30min疼痛评分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45min、60min疼痛评分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45min、60min疼痛评分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后45min疼痛评分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60min疼痛评分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60min疼痛评分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5min、30min疼痛评分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45min、60min疼痛评分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中医症候疗效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5min、30min、45min、60min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后5min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30min、45min、60min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30min、45min、60min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后30min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45min、60min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45min、60min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后45min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60min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60min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5min、30min、45min、60min中医症候积分总有效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医嘱下达至执行时间比较:观察组时间平均时间为2.88±0.051分,对照组平均时间为9.00±0.299分,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患者满意度评价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满意率为94.64%,对照组满意率为64.8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比较:实验过程中,两组受试者除对照组出现1例药物过敏现象及1例注射后肌肉疼痛不良事件外,余下受试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也未出现艾灸过程的烧、烫伤,故可认为两种疗法治疗的安全性可靠。结论:与间苯三酚肌注疗法比较,指针至阳、灵台联合腹部艾灸可明显缓解寒邪中阻型胃肠相关性急性腹痛患者的腹痛程度,更好的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如疼痛、畏寒、恶心欲呕、腹胀等,患者对其治疗后的满意度更高,此种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郭紫璇,王轻轻,耿少怡[5](2019)在《小儿腹痛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腹痛的文献研究,从穴位贴敷疗法、推拿疗法、灸疗疗法等方面整理分析。认为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易于患儿接受。同时对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该病的优势及以往临床实验研究中的问题做出客观性的总结,以期为该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张燕萍[6](2019)在《无痛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无痛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意外怀孕患者100例(时间所选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本研究对象,简单化对其分组,对照组行药物流产,实验组行无痛人工流产,分析2组意外怀孕患者流产的结果。结果:实验组意外怀孕患者的流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意外怀孕患者接受无痛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干预,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无痛人工流产的成功率更高,安全性更好。
罗明[7](2019)在《基于“合治内府”理论探讨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患者96例,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四组,即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等待治疗组,各24例,分别给予电针下合穴、电针原穴、电针非经非穴及等待治疗,3天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对比四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结果:(1)总有效率:下合穴组为95.83%,原穴组为83.34%,非经非穴组为64.67%,等待治疗组为45.84%,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总有效率均高于等待治疗组(P<0.01);下合穴组和原穴组总有效率高于非经非穴组(P<0.05);下合穴组总有效率高于原穴组(P<0.05)。(2)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与等待治疗组相比,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原穴组比较,下合穴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稍缩短(但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3)首次排气时间:与等待治疗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原穴组比较,下合穴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4)首次排便时间:与等待治疗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原穴组比较,下合穴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5)腹胀评分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非经非穴组、等待治疗组前后腹胀评分稍降低(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6)腹痛评分比较:下合穴组、原穴组、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等待治疗组前后腹痛评分稍降低(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下合穴与原穴治疗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是有效的方法;(2)电针下合穴与原穴可明显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改善腹胀腹痛症状,且优于电针非经非穴;(3)等待治疗无显着疗效,体现了腧穴的特异性。
吴柳榕[8](2018)在《针药结合治疗稽留流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稽留流产的临床疗效及药物流产副反应。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稽留流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流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针刺双侧合谷、三阴交、子宫、太冲,气海。治疗结束后收集相关数据(流产结果、妊娠物排出时间、妊娠物排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妊娠物排出后24小时B超下宫内妊娠物残留情况、药流术期间的胃肠道反应情况等),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的流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药结合治疗能够提高稽留流产患者的流产成功率。2.在流产成功的前提下,治疗组的妊娠物排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药结合治疗能够缩短稽留流产患者行药流术时的妊娠物排出时间。3.在流产成功的前提下,治疗组妊娠物排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药结合治疗能够减少妊娠物排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4.治疗组患者在药流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发生频率、腹痛的严重程度均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泻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能够减轻流产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等副反应。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稽留流产疗效确切,且能够明显减轻药物流产副反应,是提高稽留流产患者流产成功率的有效方法,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王彩霞,李大剑[9](2016)在《中西医治疗稽留流产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稽留流产(missed abortion)又称过期流产。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宫腔内未能及时自然排出者[1]。由于稽留流产的特殊性,即胚胎停止发育后,妊娠组织常常机化,紧密粘连子宫壁而不易剥离,不仅增加刮宫手术难度,容易造成大量出血或出血不止,而且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和生理创伤,因此临床上研究稽留流产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稽留流产的病因研究较多,主要有生殖道支原
李杏,李金莲,卢海珍,莫晓彬,王沛金,廖伟英,吴少芸,潘彦,梁少丽,黄健初[10](2015)在《间苯三酚联合应用于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间苯三酚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对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8月间我院门诊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00例,患者均采用间苯三酚联合丙泊酚麻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人流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5.5±3)min,手术中收缩压、心率较术前稍有下降,手术结束时回升。全部早孕妇均于意识恢复后1030 min自行步行离院。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所有患者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无任何痛苦及不良记忆。其中观察组(4.0±2.2)min,对照组(6.0±1.9)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宫颈软化扩张程度有效率100%,对照组仅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程度仅为无Ⅰ级和Ⅱ级,对照组Ⅲ级3例,Ⅳ级1例,两组腹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4例,占13.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1例,占3.3%,对照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12例,占40.0%,药物不良反应发生5例,占16.7%,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苯三酚与丙泊酚配伍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对受术者进行系统护理干预,镇痛效果好,手术进行顺利,值得临床推广。
二、针刺治疗药物流产痉挛性腹痛10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药物流产痉挛性腹痛10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1.4 导师临床经验 |
2 西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
2.1 流行情况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化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试验病例的终止 |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1.7 病例的剔除 |
2 病例来源与分组 |
2.1 病例来源 |
2.2 抽样与分组 |
3 治疗方法 |
3.1 基线资料收集 |
3.2 对照组 |
3.3 治疗组 |
3.4 不良反应处理 |
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
4.1 一般指标 |
4.2 证候积分 |
4.3 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 |
4.4 免疫指标 |
4.5 血清学指标 |
4.6 肿瘤指标 |
4.7 生活质量评判标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
4.8 疗效评价标准 |
4.8.1 化疗不良反应疗效标准 |
4.8.2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
4.9 安全性观察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6.1 一般情况 |
6.2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6.2.1 患者年龄、病程基础指标比较 |
6.2.2 两组患者手术例数比较 |
6.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分期分布 |
6.2.4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
6.3疗效指标比较 |
6.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
6.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比较 |
6.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毒副反应比较 |
6.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水平比较 |
6.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
6.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指标比较 |
6.3.7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6.3.8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6.3.9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3.1. 立论依据 |
3.1.1 脾胃虚弱 |
3.1.2 病因病机 |
3.1.3 临床表现 |
3.1.4 辩证施治 |
3.1.5 中药调节胃癌免疫机制 |
3.1.6 健脾治法方药 |
3.2 章永红教授导师经验方研究 |
3.2.1 健脾益气方依据来源 |
3.2.2 中药组方分析 |
3.2.3 中药功效及药理分析 |
3.2.4 胃癌中医证型分型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4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
3.4.1 中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
3.4.2 中药抑制胃癌扩散与转移 |
3.4.3 中药调节免疫功能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与肝经腧穴的命名含义有关的传统医学思想 |
1.1 天人合一的宏大宇宙观 |
1.2 取象比类思维 |
2 肝经腧穴名称含义及临床功用的相关性 |
2.1 大敦 |
2.2 行间 |
2.3 太冲 |
2.4 中封 |
2.5 蠡沟 |
2.6 中都 |
2.7 膝关 |
2.8 曲泉 |
2.9 阴包 |
2.10 足五里 |
2.11 阴廉 |
2.12 急脉 |
2.13 章门 |
2.14 期门 |
2.15 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体会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腧穴命名研究进展 |
1 腧穴名称含义的研究 |
1.1 单个穴名的解释和错误辨析 |
1.2 综合论述穴名含义 |
2 腧穴名称临床及教学意义的研究 |
3 腧穴命名依据及方法的研究 |
4 腧穴命名文化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痛经及温经散寒中药治疗PD的中医文献梳理 |
1 中医古籍对痛经的论述 |
2 痛经病因病机 |
3 中医古籍对实寒性痛经的论述 |
4 温经散寒中药治疗痛经的当代应用 |
5 温经散寒中药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不良反应观察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6 一般资料 |
7 治疗结果 |
8 不良反应结果 |
9 小结 |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法则 |
4 服药时机及中医调摄 |
5 选方依据 |
6 少腹逐瘀汤对痛经的治疗作用 |
7 疗效性分析 |
8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痛经病名的发展源流 |
2 现代医家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治疗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 |
2 原发性痛经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原发性痛经的相关因素 |
4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机制 |
5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指针至阳、灵台联合艾灸治疗胃肠相关急性腹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胃肠相关性急性腹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2 中医对胃肠相关性急性腹痛的认识 |
1.3 胃脘痛及腹痛的辨证论治 |
1.4 选证选经选穴依据 |
第二章 指针至阳、灵台穴联合艾灸治疗胃肠相关急性腹痛的临床研究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人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2 试验方法 |
2.2.1 筛选病例并采集基本信息 |
2.2.2 临床分组 |
2.2.3 治疗方案设计 |
2.2.4 观察指标 |
2.2.5 不良反应观察 |
2.2.6 疗效观察 |
2.3 研究质量控制 |
2.3.1 人员培训 |
2.3.2 偏倚的控制 |
2.4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基线可比性 |
2.5.2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讨论 |
3.2 研究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小儿腹痛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一治疗方法 |
1.1 穴位敷贴疗法 |
1.2 推拿疗法 |
1.3 灸法治疗 |
1.4 其他疗法 |
2 多种外治法配合使用 |
3 讨论 |
(6)无痛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流产成功率分析 |
2.2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
3. 讨论 |
(7)基于“合治内府”理论探讨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及一般资料比较 |
1.3 诊断标准 |
1.4 观察病例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临床实施 |
2.2 异常情况处理 |
2.3 电针注意事项 |
3 疗效观察及评判 |
3.1 疗效观察内容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3.3 安全性评估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统计分析 |
5.1 所有病例治疗后总疗效的比较 |
5.2 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
5.3 首次排气时间比较 |
5.4 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
5.5 治疗前后腹胀评分比较 |
5.6 治疗前后腹痛评分比较 |
6 安全性监测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认识及治疗 |
1.1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现状 |
2 西医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认识及治疗 |
2.1 西医对该病的认识 |
2.2 西医对该病的治疗 |
3 电针及选穴依据 |
3.1 电针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
3.2 选穴依据 |
4 关于本试验的结果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基本信息 |
附录3:观察指标(只需观察治疗后第三天) |
附录4 目视模拟评分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针药结合治疗稽留流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稽留流产的诊断标准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设计 |
2.3 技术路线图 |
3 观察指标 |
3.1 稽留流产临床疗效情况 |
3.2 药物流产副反应情况 |
4 疗效评价 |
5 手术干预指征 |
5.1 急诊清宫指征 |
5.2 流产不全的清宫指征 |
6 流产失败的处理 |
7 伴随用药 |
8 随诊及流产后注意事项 |
9 统计处理 |
第二章 实验研究结果 |
1 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结果 |
2.1 两组稽留流产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稽留流产患者药物流产副反应比较 |
2.3 其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 理论研究 |
1.1 中医对稽留流产及药物流产不全的认识 |
1.2 西医对稽留流产的认识 |
1.3 西医对药物流产副反应的认识 |
2 药物选择依据 |
3 针刺及选穴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两组稽留流产临床疗效分析 |
4.2 两组药物流产副反应分析 |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中西医治疗稽留流产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西医治疗 |
1 药物保守治疗 |
2 手术治疗 |
3 辅助疗法 |
中医治疗 |
1中药治疗 |
2针灸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总结及展望 |
(10)间苯三酚联合应用于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麻醉方法: |
3. 护理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1. 宫颈软化扩张程度: |
2. 腹痛程度: |
3. 手术时间比较: |
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四、针刺治疗药物流产痉挛性腹痛10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D]. 陈韦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D]. 高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D]. 程雅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指针至阳、灵台联合艾灸治疗胃肠相关急性腹痛的临床研究[D]. 王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小儿腹痛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进展[J]. 郭紫璇,王轻轻,耿少怡. 光明中医, 2019(14)
- [6]无痛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张燕萍. 人人健康, 2019(12)
- [7]基于“合治内府”理论探讨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D]. 罗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针药结合治疗稽留流产的临床观察[D]. 吴柳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9)
- [9]中西医治疗稽留流产研究概况[J]. 王彩霞,李大剑.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10)
- [10]间苯三酚联合应用于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J]. 李杏,李金莲,卢海珍,莫晓彬,王沛金,廖伟英,吴少芸,潘彦,梁少丽,黄健初.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