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植物的叶子会开合?

为什么有些植物的叶子会开合?

一、有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会开闭?(论文文献综述)

卢山[1](2022)在《蹦极》文中指出一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说句实话,那天我真的觉得我到不了吉多,也完不成居华大使交给我的特殊任务。飞机再一次出现故障,这可是同一天同一个航班发生的第二次故障。第一次发生故障,机长把飞机开回了基比,紧接着是五个小时漫长的、折磨人的等待。谁也没有想到,再次上飞机后,故障又重新出现了。早上,我挥手告别到机场为我送行的驻基比使馆的同事,转身登上飞往另一个南陆岛国吉多的航班。

周晓琴[2](2021)在《《有花为伴》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有花为伴》原文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Annabelle Hickson,这是一本关于现代插花、生活美学的英文图书。本报告作者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将原英语文本翻译成汉语,旨在将海外插花文化艺术介绍到中国,从而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其汉语版《有花为伴》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20年11月出版发行。本报告在《有花为伴》汉译的基础上,讨论和分析本文作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工作,从而将翻译学理论成功运用到英汉翻译实践中去。具体来讲,分析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修辞手法的使用、汉语四字格词语的运用和词类转换来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如何通过异化、归化策略和套译法来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如何通过语气转换、变词成句和句子重组来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随着译本已经出版数月,证明此次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是一次成功的实践。通过实践,本报告作者意识到了翻译理论对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学习到了译文出版需要达到的标准,并认识到了译者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责任所在。

曹怡然[3](2020)在《水稻液泡荧光蛋白标记系统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液泡(vacuole)是植物细胞最大的细胞器,其体积可以达到细胞体积的90%以上。植物细胞有两种主要的液泡类型即裂解型液泡(lytic vacuoles,LVs)和储存型液泡(storage vacuoles,SVs)。裂解型液泡主要包含大量水分、离子、降解蛋白以及色素等,对于细胞维持其水势和响应环境变化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储存型液泡主要存在于存储器官当中,比如子叶,胚根等。液泡参与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维持细胞形态、种子萌发、气孔开闭、细胞程序性死亡等。一直以来,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来探究液泡的功能,包括电子显微镜技术、化学染色方法、荧光蛋白标记法等,这些方法各具优缺点。但由于荧光蛋白及荧光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荧光蛋白标记的方法可以实现活体实时观察液泡的动态,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迄今为止,对液泡形态及其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很少在模式农作物如水稻(Oryzasativa)中有报道。相对于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水稻是一种单子叶水生为主的植物。叶片直立生长,开花授粉时期对于外界水分的变化更加敏感。一直以来,水稻中液泡的观察仍然较多使用非特异的染色方法,这些方法无法追踪活细胞中真正的液泡动态变化。目前水稻中仍然缺少一个稳定的荧光蛋白标记系用来深入探究其液泡功能,为此,我的论文主要是围绕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水稻液泡荧光蛋白标记系统开展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属于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家族的编码液泡膜内在蛋白(tonoplast intrinsic protein,TIP)的基因,OsTIP1;1作为标记液泡的报告者。它在水稻的各个部位各个发育时期均较稳定的表达。OsTIP1;1蛋白的N端分别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相连,以便将来与不同的荧光蛋白或染料进行配合使用。这一报告系统由单子叶中广泛应用的玉米泛素启动子1(ZmUbi)驱动,以达到在水稻各组织广泛高表达。在将报告体系转入水稻之前,在瞬时表达系统中检验了 eGFP-OsTIP1;1,验证了其确实可以在体内准确得标记液泡。在转入水稻愈伤之后,连续筛选三代,获得稳定遗传的荧光标记系,分别在水稻的根、叶、花药和花粉粒等组织中追踪液泡的形态变化。利用建立的液泡标记系统,研究发现在花粉发育的过程中,液泡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化:从二分体到四分体过程中,小孢子细胞中的液泡数量少,体积也很小。之后小液泡逐渐融合,形成中央大液泡,几乎填充整个细胞体积,形成空泡化的花粉。在花粉成熟的过程中,中央大液泡又慢慢裂解,体积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直到花粉完全成熟。对水稻根系发育过程中,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根中液泡形态相似。在分生区、过渡区和伸长区的细胞以圆泡状小液泡为主,而在远离根尖的成熟区则以中央裂解大液泡为主。此外在分生区和过渡区获得了单个根细胞的分层扫图像和时间追踪图像。结果显示液泡膜系统是高度动态变化的,具有多处内陷和突出结构,这些结构从分生区到伸长区逐渐减少。为了探索水稻和拟南芥根系中液泡的异同点,对比观察了拟南芥和水稻根中的液泡形态。虽然在拟南芥和水稻根中远离根尖的成熟细胞中,都表现为裂解型中央大液泡;但在靠近根尖的分生部位,水稻根细胞的液泡内膜系统呈现更加复杂的隔室,液泡体积的细胞占比明显比拟南芥大。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稻液泡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对水稻的根部分别进行了盐(NaCl)和聚乙二醇4000(PEG 4000)处理。在PEG和盐胁迫处理的条件下,水稻根部的细胞普遍表现为荧光信号的局部加强,无论是根部的过渡区还是伸长区。我们认为环境胁迫带给细胞更大的压力,液泡膜需要加速调整细胞的动态平衡,体现为TIP信号的增加。总的来说,本研究中构建的液泡标记系可以在水稻的各个组织中特异标记水稻的液泡膜轮廓以及表征活细胞中的液泡动态。本研究清楚全面的跟踪了水稻花粉发育过程中的液泡形态,发现在花粉发育过程中,液泡数量经历少-少-多,液泡体积经历小-大-小的变化。仔细观察与分析了在水稻根不同部位的液泡形态,发现其存在明显的内陷结构,并与拟南芥做了对比。最后还探究了水稻根中的液泡对于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实时动态图像帮助更好的理解植物液泡如何调节自身以恢复胞内的稳态平衡。总之,本研究构建的液泡荧光标记系可以助力今后水稻液泡功能的研究。

徐媛[4](2020)在《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提到了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开发和利用各种生物课程资源,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较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家庭是学生成长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植物在家庭中又很常见。因此,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对于生物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开发学生家庭中的动植物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则本文以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为依托,根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建议,利用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开发了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供一线初中生物教师使用和参考。研究首先调查了部分学生并访谈了初中生物教师,由学生的调查结果得出目前学生对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普遍较低,接着对结果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得出:父亲职业的不同在家庭植物课程资源的利用上存在显着差异,母亲职业、父母学历的不同在家庭动植物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上存在显着差异,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不同在家庭动物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上存在显着差异;对教师访谈得出:多数教师对学校、自己身边、社区以及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较低。接下来,确定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开发流程为: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种类的选择、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建设和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整合与呈现。按照开发流程对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设计不同的教学课例,最终形成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共包括9个家庭活动、5个家庭实验、8个实验教学和3个课堂教学,这25个教学课例贯穿于整个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最后总结了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开发的适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典型性原则以及贴近生活原则,明确了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使用范围是所有初中生物教师,归纳了各课例类型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本研究希望通过开发的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开拓生物课程资源的研究领域,将课程资源聚焦到家庭中的动植物上,丰富生物学教学资源,唤醒一线生物教师对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为他们提供教学课例和思路,使实际的教学与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梓翊[5](2020)在《福建主栽山药品种在低温与干旱胁迫下生理响应机制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山药是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作物,具有易种植、营养丰富的特点,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受全球变暖影响,气候异常已成为山药种植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选育与逆境相适应的山药主栽品种迫在眉睫。目前各地种植的山药主要以地方品种为主,优质抗逆新品种的更新换代进度缓慢,特别是在抗逆生理、生化方面的基础研究薄弱,本研究基于此背景希望通过对山药抗逆相关的生理与生化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寻找出鉴别各山药品种抗逆差异性的标志性参数,探索各山药品种对于不同环境的生理响应机制,为未来山药育种与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5个福建山药的主要栽培品种—清流雪薯、安砂小叶薯、山薯、明淮3号和明淮1号,在温室培养30天后开始进行低温与干旱逆境的模拟处理。低温胁迫条件为幼苗在8摄氏度下分别处理0,24,48小时;干旱胁迫条件为在25摄氏度将幼苗在浇透水后分别停止浇水0,15,25天。逆境处理后,分别观察记载各组在胁迫下的叶片表型特征并给予评分,同时测定了干旱和低温胁迫下幼苗叶片气孔密度、气孔开度、叶片含水量、抗氧化系统和光合参数等数据,筛选了与山药抗逆能力相关的生理参数。实验结果总结如下:1、叶片表型评分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下,山薯与明淮3号始终没有出现明显的形态变化;安砂小叶薯在干旱处理25天后出现了茎秆弯曲的现象;明淮1号在干旱处理25天出现了叶片发黄、萎蔫、卷曲的症状;清流雪薯出现了叶片凋萎、枯黄的症状。根据表型评分统计分析,认为山薯与明淮3号为较抗干旱的品种,而明淮1号与清流雪薯较不耐干旱。(2)在低温胁迫下山薯的外表形态没有明显的变化;安砂小叶薯与清流雪薯有些许的茎秆弯曲的现象;明淮1号与明淮3号叶片出现较严重的失水萎蔫现象,根据上述现象统计表型评分后,认为山薯为较抗低温品种,明淮1号与明淮3号较不耐低温。2、水分调节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含水量与抗旱、抗低温性达到了极显着相关(r=0.892),说明干旱和低温都会造成叶片失水,而叶片的保水能力决定了植株的抗逆能力;气孔开度与干旱(r=0.927)和低温(r=0.898)的抗性也都呈现非常显着的关系。3、光合系统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山药干旱抗性和ETR(r=0.723)、Fv/Fm(r=0.744)、q P(r=0.840)都呈极显着相关,和SPAD(r=0.623)呈显着相关;而低温抗性和ETR(r=0.909)、Fv/Fm(r=0.865)、NPQ(r=0.753)、q P(r=0.811)呈极显着相关,但SPAD未呈现显着相关,说明干旱和低温胁迫对叶绿素的破坏机制不同。4、抗氧化系统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山薯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品种,而干旱胁迫导致的过氧化氢积累与干旱抗性呈显着负相关(r=-0.538)。以上结果说明山薯的POD活性可能与其清除过氧化氢的能力有关,使得其抗逆能力较高;另外低温胁迫导致的过氧化氢积累与抗低温能力呈显着负相关(r=-0.620),但未找到与抗逆性相关的抗氧化酶。综合研究结果,山药幼苗对于逆境耐受能力的差异主要与叶片的光合系统以及水分调节能力有很显着的关系,此外过氧化氢积累量也是判断山药抗逆能力的一个有效参数。干旱胁迫下山薯的POD可能对于清除过氧化氢起到了一定作用,然在在低温方面未发现与抗低温防御显着相关的抗氧化酶。未来需要对山药的气孔调节机制如ABA等激素在气孔调节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抗氧化系统方面,GR、GPX以及非酶促抗氧化系统在逆境中的作用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李铭[6](2019)在《夹竹桃颗粒物二次滞留变化及生理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究前后两次的颗粒物污染对典型城市绿化阔叶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本研究采用南方城市绿化中常见的常绿灌木夹竹桃(Neriumi ndicum Mill.)作为受试树种,基于受控实验,以机动车尾气模拟颗粒物污染源,采用开顶式气室法对受试树种进行为期12周的处理,其中前4周与后4周均进行尾气污染,中间4周移除尾气污染,污染期间的PM2.5平均浓度为613.72±44.85μg·m-3,并在空气质量良好的另外一个相邻气室设置数量相同的植株做空白对照。每周采样分别测定了尾气暴露与正常条件下夹竹桃两个周期内对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以及生理生化响应,并使用APTI(Airpollution tolerance index)指数对植株的颗粒物污染的抗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在颗粒物第二次污染周期中,夹竹桃的饱和单位叶面积总滞尘量减少了12.95%,其中粗颗粒物减少的比例最大,并且二次胁迫时期夹竹桃饱和滞尘时间延迟了 8-9 天;(2)首次颗粒物污染胁迫对于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在在胁迫周期的前两周较大,叶片的色素含量降低了 18.7%,抗氧化酶活性上升15.77%,抗坏血酸含量与比叶重分别升高了 18.11%与 9.65%;(3)颗粒物二次污染条件下夹竹桃色素含量的降解作用减弱,叶片的比叶重水平较首次颗粒物污染高8.06%,抗氧化酶活性与抗坏血酸含量与滞尘量的响应减弱;(4)颗粒物二次污染下植株的APTI都表现为上升趋势,表明植物的空气污染抗性表现为上升,但从APTI数值对比中未发现前后植物响应的差异(同时间节点上APTI差异性对比均为p>0.05);(5)处于首次颗粒物污染条件下植株的暗呼吸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二次污染条件下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暗呼吸速率的差异依旧存在,但总体显着性降低(p=0.057)。

董贞芬[7](2019)在《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绿素荧光成像的分析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茄科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生长环境范围广,易栽培种植。番茄属喜温性蔬菜,温度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与管理,直接影响番茄的产量和质量。研究低温下番茄的生长情况并克服设施内低温障碍,实现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生产上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国北方广为种植的番茄品种“辽园多丽”和“园艺L404”番茄幼苗叶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3年(2017~2019年)的试验研究,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值、动力学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图像数据实现对番茄幼苗进行植物生理学和工程研究。研究中分析了低温冷害胁迫对番茄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动力学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图像特征的不同影响,并从不同叶片损伤区域、低温胁迫时间和胁迫损伤面积三个方面对番茄幼苗的冷害损伤进行分级建模识别。本实验通过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分析和不同冷害损伤的分级研究,为番茄低温冷害的识别和恢复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叶绿素荧光成像研究冷害对番茄幼苗的影响。应用叶绿素荧光成像用于研究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冷害胁迫情况,在实验环境下采集了番茄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值和图像,经过横向异质性分析参数值和图像,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对番茄叶片的影响在荧光参数F,Y(II),Y(NPQ),Y(NO),q P,q L图像中产生显着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Y(II)值对冷害敏感并且不受叶脉的影响,叶绿素荧光参数图像的直方图和能量(ASM)、熵(ENT)、惯性矩(INE)和自相关(COR)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显示为检测冷害胁迫的良好指标。(2)基于番茄幼苗叶片损伤区域的冷损伤分级。使用直方图聚类算法分割叶绿素荧光参数Y(II)图像的不同冷害区域,进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图像和曲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Y(II)值变化可将同一叶片内分为:健康区域、过渡区域和冷害区域,根据Y(II)和Y(NO)叶绿素荧光图像值变化可将番茄幼苗多叶片分为5级:健康叶片与冷害1、2、3、4类叶片。(3)基于不同低温胁迫时间的番茄幼苗冷害损伤研究。使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获得与时间极大相关的参数:Y(II)、q P、q L、Y(NPQ)、Y(NO)、Fv/Fm这6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值,使用其作为BP模型自动识别番茄幼苗冷损伤等级的荧光特征参数。同时,获取与时间有最大相关系数的Y(II)图像的颜色描述符特征和灰度图像特征,使用直方图三阶矩、纹理熵标准偏差、颜色描述符B,颜色描述符b和颜色描述符L/b作为输入特征,使用训练BP神经网络识别冷害。实验结果推荐使用L*a*b*颜色空间的颜色描述符b和颜色描述符L/b确定番茄叶片中的冷害类型。(4)基于冷害面积的番茄幼苗冷害损伤分级研究。使用改进的k-means++聚类分割方法分割叶绿素荧光参数F的图像以获得叶片内的冷害区域,然后根据冷害面积将番茄幼苗进行分类,实现通过叶绿素荧光对冷损伤分类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定量统计分析模型进行识别冷害类别时,健康叶片和严重冷害叶片级别识别率较好,识别率较差的是1级和2级冷害的叶片。而且四种识别模型中训练集与测试集识别率最佳的是Spearman特征选择的PSO-SVM,其测试集识别率可达98.2%。本研究中分析了低温冷害胁迫下番茄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动力学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图像特征的不同影响,并从Y(II)图像不同区域研究番茄幼苗的光合生理冷害分级情况。又从不同低温胁迫时间研究番茄幼苗的12个荧光参数冷损伤特征分级建模识别情况,延伸了叶绿素荧光分析冷害光合生理的研究。最后根据F参数图像的胁迫面积对番茄幼苗的冷害损伤进行分级建模识别,实现了叶绿素荧光研究冷害的工程扩展。这一研究为提高番茄栽培技术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袁耀辉[8](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提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二湘[9](2019)在《暗涌》文中研究说明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第一章吴贵林一行到达喀布尔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太阳如一颗没有温度的咸蛋黄,温软地挂在天际。从机场一开出来就是尘土飞扬,窗外灰蒙蒙的天,像是打底的薄薄的灰色秋衣,映衬着不远处一座座土黄的山,黄土崖上密密匝匝镶嵌着一个一个颜色斑驳的土房子,有几分像他小时候住过的土坯房。这让他对这个地方生出了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像是回到他的老家,回到童年那

王胜男[10](2019)在《三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气孔适应性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孔作为植物登陆过程中出现的最关键的革新性状之一,在植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植物的进化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不同类群的植物气孔特征出现差别,同时暗示着其表达调控机制的不同。与陆生植物相比,目前关于水生植物气孔的研究较少,仍有诸多问题尚不清楚。因而,研究水生植物的气孔特征及其表达调控机制对理解水陆环境中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显示: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有着不同的气孔特征,其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与空气的接触面上,如气生叶的上下表皮层,浮水叶的上表皮层,而沉水叶中一般无气孔。本研究以三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沉水的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异形叶的钝脊眼子菜(Potamogeton octandrus)和两栖的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结合水生和陆生生境,采用多种方法比较观察这三种水生植物的气孔特征。同时,利用RNA-Seq技术,获得蓖齿眼子菜转录组数据,结合前期所获得的钝脊眼子菜和中华水韭转录组数据,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借鉴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气孔的核酸及蛋白序列信息,对三种生活型水生植物的气孔同源基因进行了挖掘,同时参照模式物种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已有的气孔发育基因的研究,对挖掘到的气孔发育同源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探究气孔发育的表达调控机制。得到以下结果和相关结论:1.三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气孔适应性特征比较沉水的蓖齿眼子菜:发现其沉水叶有平列型的气孔器,说明沉水植物可能具有形成气孔的潜在能力。蓖齿眼子菜上、下表皮气孔密度从叶尖到叶基逐渐减小,且上表皮的气孔密度较大,叶顶端的气孔比叶片部位小,这种分布模式更有利于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气孔运动。异形叶的钝脊眼子菜:其浮水叶有平列型的气孔器,主要散生均匀分布在浮水叶上表皮,这可能是由于浮水叶上表面受光均匀,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机会均等;沉水叶上则无气孔器。两栖的中华水韭:其叶片上有平列型的气孔器,较对称的成行排列在靠近叶缘的两个纵向区域内,陆生处理的叶片气孔多呈开放状态,水生处理的叶片气孔多呈关闭状态,气孔密度从叶尖到叶基逐渐减小。2.三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气孔表达调控机制(1)蓖齿眼子菜转录组数据特征:蓖齿眼子菜采用De novo组装后共40331条Unigenes序列,与7大数据库(NR、Swiss-Prot、GO、COG、KOG、eggNOG4.5、KEGG)进行比对,共有24842条Unigenes得到了注释,与NR数据库的比对结果中,大多数的同源序列都来自于同为单子叶植物的油棕(Elaeis guineensis)和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与其他数据库的注释主要集中在基础的功能代谢,在GO注释中,归类到代谢过程条目的Unigenes数目最多,在KOG注释中,归类到一般性功能预测的Unigenes数目最多,在KEGG注释下,归类到新陈代谢这一大类代谢途径的Unigenes数目最多,可见蓖齿眼子菜叶片组织中代谢活动旺盛,这对于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2)气孔发育同源基因及其表达量分析:沉水的蓖齿眼子菜:气孔发育的同源基因共18个,表明蓖齿眼子菜中保留了部分气孔发育的关键基因,这些可能是诱导沉水植物出现气孔的关键功能基因,同时可能还丢失了部分基因,这是个别物种为适应生存环境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异形叶的钝脊眼子菜:其气孔发育的同源基因共30个,基因表达量的分析显示了幼嫩期、成熟期的浮水叶和沉水叶相比,2个正调控因子FAMA和EPFL9均表达上调,2个负调控因子ERECTA和SDD1均表达下调。另外,幼嫩期和成熟期的浮水叶还各自具有3个、1个基因表达下调,表明幼嫩叶片中气孔的发育调控更加活跃,同时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是促进浮水叶气孔发生、抑制沉水叶中气孔发生的原因之一。两栖的中华水韭:其气孔发育的同源基因共13个。通过基因表达量的分析显示了和水生环境相比,陆生环境1个基因SCRM表达上调,1个基因SPCH表达下调,这些基因参与的调控途径可能是中华水韭在适应水陆环境时气孔发育所必须的。

二、有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会开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会开闭?(论文提纲范文)

(1)蹦极(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尾声

(2)《有花为伴》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2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1.1 Communication with the Editor
        2.1.2 Source Text Analysis
        2.1.3 Reading of Parallel Text
    2.2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2.3 Tools and Resources Used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translatology
    3.1 Eco-translatology
        3.1.1 The Concept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Eco-translatology
        3.1.2 The Application and Guiding Role of Eco-translatolog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3.2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3.2.1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3.2.2 Applic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s
        3.2.3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
    3.3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ultural Dimension
        3.3.1 Foreignization
        3.3.2 Domestication
        3.3.3 Structure-borrowing
    3.4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3.4.1 Change of Linguistic Tone
        3.4.2 Turning Phrases into Clauses
        3.4.3 Restructuring
Chapter Four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Assessment
    4.1 Entrusting Party’s Assessment
    4.2 Supervisor and Peer’s Assessment
    4.3 Self-assessment and Reflection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of A Tree in the House
Appendix B: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he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Involved

(3)水稻液泡荧光蛋白标记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植物液泡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液泡的形态
        1.1.2 液泡的发生过程
        1.1.3 液泡功能
    1.2 水通道蛋白的研究及应用
        1.2.1 水通道蛋白的分类
        1.2.2 水通道蛋白的结构
        1.2.3 水通道蛋白的功能
        1.2.4 液泡膜内在蛋白TIP的研究进展
    1.3 液泡观察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冷冻电镜在液泡观察的应用
        1.3.2 化学染色在液泡观察的应用
        1.3.3 荧光标记在液泡观察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
        2.1.2 菌株及质粒
        2.1.3 试剂药品及培养基
        2.1.4 试验所用溶液及配置
        2.1.5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常用分子实验方法
        2.2.2 质粒构建步骤
        2.2.3 烟草转化
        2.2.4 水稻原生质体转化
        2.2.5 植物生长条件
        2.2.6 PEG和盐处理
        2.2.7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第三章 结果
    3.1 水稻液泡标记系的建立
    3.2 利用OsTIP1;1标记品系观察水稻组织中液泡形态
    3.3 水稻花粉发育过程中液泡形态变化
    3.4 水稻根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液泡形态变化
    3.5 非生物胁迫下的水稻根细胞中的液泡形态变化
    3.6 讨论
        3.6.1 植物发育过程中液泡形态变化
        3.6.2 液泡对环境胁迫的反应
第四章 结束语
    4.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4.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进化树信息
附录2 引物信息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课程资源
        1.4.2 家庭课程资源
        1.4.3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
    1.5 研究的理论依据
        1.5.1 “生活即教育”理论
        1.5.2 “快乐教育”理论
        1.5.3 “范例教学”理论
        1.5.4 “发现学习”理论
    1.6 研究方法
2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工具
    2.4 调查结果及分析
        2.4.1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2.4.2 教师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2.5 调查结论
        2.5.1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论
        2.5.2 教师访谈的结论
3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开发流程
    3.1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种类的选择
        3.1.1 选择的目的
        3.1.2 选择的工具
        3.1.3 选择的过程
        3.1.4 选择的结果
    3.2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建设
        3.2.1 熟悉教材,寻找切入知识点
        3.2.2 锁定知识点,设计开发思路
        3.2.3 扩展开发内容,选择开发类型
        3.2.4 确定课例目标,完成教学课例
    3.3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整合与呈现
        3.3.1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整合
        3.3.2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呈现
4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开发结果
    4.1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开发内容的展示
        4.1.1 家庭活动课例展示
        4.1.2 家庭实验课例展示
        4.1.3 实验教学课例展示
        4.1.4 课堂教学课例展示
    4.2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开发原则
        4.2.1 适应性原则
        4.2.2 科学性原则
        4.2.3 典型性原则
        4.2.4 贴近生活原则
    4.3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使用范围
    4.4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使用注意事项
        4.4.1 家庭活动的使用注意事项
        4.4.2 家庭实验的使用注意事项
        4.4.3 实验教学的使用注意事项
        4.4.4 课堂教学的使用注意事项
5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学生生物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C 家庭动植物养殖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D 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
致谢

(5)福建主栽山药品种在低温与干旱胁迫下生理响应机制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山药简介
    1.2 植物对于非生物胁迫的常见的生理响应机制
        1.2.1 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下水分调节系统的响应机制
        1.2.2 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下光合系统的响应机制
        1.2.3 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下活性氧族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响应机制
    1.3 作物低温与干旱生理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1 叶片表型评分设定
        2.2.2 叶绿素相对含量
        2.2.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2.2.4 叶片含水量
        2.2.5 抗氧化酶分析
        2.2.6 过氧化氢积累量
        2.2.7 丙二醛积累量
        2.2.8 气孔开放度与气孔密度测量
        2.2.9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五个山药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1.1 低温胁迫下山药表型观察与抗性评分分析
        3.1.2 低温处理对于叶片水分调节的影响
        3.1.3 低温胁迫对于光合系统的影响
        3.1.4 低温胁迫对于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1.5 抗低温能力与各生理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3.2 五个山药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2.1 干旱胁迫下山药表型观察与抗性评分分析
        3.2.2 干旱胁迫对于叶片水分调节系统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对于光合系统的影响
        3.2.4 干旱胁迫对于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2.5 抗干旱能力与各生理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水分调节系统与逆境抗性
        4.1.2 光合系统与逆境抗性
        4.1.3 抗氧化系统与逆境抗性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夹竹桃颗粒物二次滞留变化及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滞尘研究
        1.2.2 空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1.2.3 植物逆境记忆的表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地点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地点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指标与测定
        2.3.1 叶片采集
        2.3.2 滞尘测定及分析
        2.3.3 生理生化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胁迫环境分析
    3.2 夹竹桃颗粒物滞尘能力分析
        3.2.1 夹竹桃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分析
        3.2.2 二次颗粒物污染对夹竹桃的滞尘能力分析
        3.2.3 夹竹桃饱和滞尘分析
    3.3 植物生理生化响应
        3.3.1 叶绿素
        3.3.2 相对水含量
        3.3.3 抗坏血酸含量
        3.3.4 APTI指数
        3.3.5 抗氧化酶活性
        3.3.6 可溶性糖
        3.3.7 丙二醛与脯氨酸
        3.3.8 比叶重
    3.4 光合参数
4. 讨论与结论
    4.1 植物生长环境分析
    4.2 植物滞尘能力变化分析
    4.3 植物生理生化响应分析
        4.3.1 光合参数
        4.3.2 APTI指数变化
        4.3.4 抗氧化酶的变化
        4.3.5 可溶性糖
        4.3.6 丙二醛与脯氨酸
    4.4 结论
5.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绿素荧光成像的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番茄栽培
        1.1.2 低温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1.3 番茄冷害研究意义
    1.2 叶绿素荧光成像在植物胁迫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温度胁迫
        1.2.2 光照胁迫
        1.2.3 水分胁迫
        1.2.4 营养胁迫
        1.2.5 盐胁迫
        1.2.6 病害胁迫
        1.2.7 文献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成像原理及其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叶绿素荧光原理
    2.3 叶绿素荧光成像设备
    2.4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曲线
        2.4.1 叶绿素荧参数值
        2.4.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
    2.5 叶绿素荧光成像的研究方法
        2.5.1 叶绿素荧光图像
        2.5.2 荧光图像的颜色模型
        2.5.3 图像横向异质性分析算法
        2.5.4 图像分割方法
        2.5.5 特征选择方法
        2.5.6 定量统计分析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叶绿素荧光成像研究冷害对番茄幼苗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准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图像获取方法
    3.3 荧光图像研究
        3.3.1 可见光RGB彩色图像
        3.3.2 荧光灰度图像的直方图
        3.3.3 灰度图像的纹理特征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荧光彩色图像的冷害分析
        3.4.2 荧光灰度直方图的冷害分析
        3.4.3 荧光灰度图像纹理的冷害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叶片损伤区域的番茄幼苗冷害分级
    4.1 引言
    4.2 实验准备
    4.3 冷损伤区域识别
    4.4 基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冷害分类方法
        4.4.1 单叶内的区域分类研究
        4.4.2 多片叶子的分类研究
    4.5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低温胁迫时间的番茄幼苗冷害损伤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准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叶绿素荧光图像
    5.3 荧光参数选择
    5.4 叶绿素荧光图像特征
        5.4.1 彩色图像颜色描述符特征
        5.4.2 灰度图像的直方图特征
        5.4.3 灰度图像的纹理特征
    5.5 基于神经网络的冷害类型识别
    5.6 结果与讨论
        5.6.1 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和神经网络的冷害分类识别
        5.6.2 基于图像特征和神经网络的冷害分类识别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冷害面积的番茄幼苗冷害损伤分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准备
    6.3 评估冷害的方法
        6.3.1 荧光图像的不同颜色模型分析
        6.3.2 荧光图像的分割效果
        6.3.3 L*a*b*图像数据聚类分析
        6.3.4 改进k-means++分割方法评估
        6.3.5 基于冷害面积的分类方法
        6.3.6 不同损伤程度的参数分析
    6.4 特征提取与选择
        6.4.1 特征提取
        6.4.2 PCA特征降维
        6.4.3 Spearman特征选择
    6.5 冷害级别的模型识别
        6.5.1 神经网络BP识别模型
        6.5.2 支持向量机SVM识别模型
        6.5.3 遗传神经网络GA-BP识别模型
        6.5.4 粒子群支持向量机PSO-SVM识别模型
    6.6 实验结果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暗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二卷硅谷墓园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三卷深圳病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10)三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气孔适应性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水生植物的生活型及其适应性特征
        1.1.1 沉水植物
        1.1.2 异形叶性水生植物
        1.1.3 两栖水生植物
    1.2 植物气孔的形态特征
        1.2.1 气孔的结构与功能
        1.2.2 气孔的开放与关闭
        1.2.3 气孔的分布与密度
    1.3 植物气孔发育与调节的分子机制
    1.4 水生植物气孔研究进展
    1.5 RNA-Seq在功能基因挖掘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三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气孔适应性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蓖齿眼子菜气孔特征
        2.3.2 钝脊眼子菜气孔特征
        2.3.3 中华水韭气孔特征
    2.4 讨论
        2.4.1 沉水的蓖齿眼子菜气孔适应性特征
        2.4.2 异形叶性钝脊眼子菜气孔适应性特征
        2.4.3 两栖植物中华水韭气孔适应性特征
3.三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气孔表达调控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RNA样品的质量检测
        3.3.2 测序结果与序列组装
        3.3.3 基因的功能注释
        3.3.4 确定差异表达基因
        3.3.5 气孔相关基因的挖掘
        3.3.6 气孔发育同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3.4.1 蓖齿眼子菜转录组数据特征
        3.4.2 三种水生植物气孔发育同源基因及表达量分析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有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会开闭?(论文参考文献)

  • [1]蹦极[J]. 卢山.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2(01)
  • [2]《有花为伴》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周晓琴.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水稻液泡荧光蛋白标记系统的建立[D]. 曹怡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家庭动植物课程资源包的开发研究[D]. 徐媛.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福建主栽山药品种在低温与干旱胁迫下生理响应机制的初步分析[D]. 游梓翊.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夹竹桃颗粒物二次滞留变化及生理响应[D]. 李铭.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绿素荧光成像的分析及研究[D]. 董贞芬. 沈阳农业大学, 2019
  •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9]暗涌[J]. 二湘.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3)
  • [10]三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气孔适应性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调控机制[D]. 王胜男. 武汉大学, 2019(06)

标签:;  ;  ;  

为什么有些植物的叶子会开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