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葵高产要做好“三关”

油葵高产要做好“三关”

一、油葵高产要把好“三关”(论文文献综述)

赵佳佳[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种子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长远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种子事业经历了从群众化选育推广到专业化改良普及再到产业化发展转型及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种业发展之路,经历了"户户留种""四自一辅""四化一供"、种业产业化发展及种业现代化发展五个阶段。70多年来,我国种子事业发展之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完善法律法规,提供种业发展制度保障;坚持多元主体,实现多种途径协同推进。

尹成杰[2](2021)在《后疫情时代粮食发展与粮食安全》文中提出后疫情时代,世界粮食发展与安全格局发生新变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发展与安全取得重大成就,堪称伟大奇迹。中国特色的"三农"理念、农村改革、制度政策、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创新,为国家粮食发展与安全奇迹的创造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当前全球粮食生产及供给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地位、功能及内涵的认识,从维护国家安全、应对国际地缘政治新挑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撑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发展与安全之路。

刘晶[3](2020)在《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人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乡村休闲旅游开始起步并逐步迈入了大众游客的日常生活,这为美丽乡村的规范、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乡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性文件,2004年至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7年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乡村振兴”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且写入了党章。2013年以来,白银市率先在全省出台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意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指导性的意见建议和配套政策,因地制宜地打造“自然、生态、休闲、田园”的宜居宜游型美丽乡村。本文是在白银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以白银市主城区周边“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的13个乡村为研究对象,以发展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美丽乡村规划,以期拓展村庄规划思路,丰富村庄规划模式,探索白银市美丽乡村发展新路径、乡村规划建设新方法,为白银市建设、发展美丽乡村(Beautiful country)提供实践指导。论文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美丽乡村发展经验,通过实地调研白银市周边地区的13个村庄的发展情况,深入分析区域地理优势、资源禀赋、旅游基础、发展背景等内容,对白银周边地区发展美丽乡村进行了优劣势分析,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将13个村庄系统化分为四类,明确白银市发展美丽乡村(Beautiful country)的目标、定位和规划重点。通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四个村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即:白银市水川镇顾家善村、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靖远县平堡镇平堡村、水川镇大川渡村),归纳探索出城郊农(渔)家乐的旅游配套服务、自然风光开发的风景旅游、古遗迹保护开发的乡土人文旅游、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的休闲旅游四种适宜于白银市周边地区乡村发展的规划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规划要点进行总结,通过比对四种不同模式规划的定位、理念、原则、重点等差异性和侧重点,进而在休闲旅游视角下,探索白银周边地区美丽乡村规划的总体布局、产业发展、规划模式等内容,为白银周边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提出创新策略,科学、合理、前瞻、可操作性地制定美丽乡村规划,从而为白银市美丽乡村发展找出新的增长极。

周佳露[4](2020)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 ——以“长沙市望城区”为例》文中认为

忻州市人民政府[5](2020)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忻政发[2020]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忻州——黄土丘陵、农牧交错、高原风光、千古文化。虽立地条件艰苦,但产业特色明显,享有中国杂粮之都、特优名品之乡等美名。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产业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贺福中[6](2017)在《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以山西省为中心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民收益偏低既是中国亟待解决的课题,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入手,按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三个时期,以及近年来推行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置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整体背景中,厘清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变革脉络,及其收益分配制度的演变路径,并预测收益分配趋势和中国农民未来走向。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传统农民经济组织遗产与西方合作思想实践。在传统社会农民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形成了社、会、合会等以应对突发事件。西方合作思想的传播与实践,影响了中国农民合作运动。国民政府将合作主义思想国策化,诱致性推行农村合作运动,与地方保甲制度结合起来,当作统治农村的工具。日本侵华时期的农民合作社是服务战争的机器,日伪掌握农民生杀大权。第二部分论述了土地私有、个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根据地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互助组为主,逐步建立合作社,按股分红。新中国成立后,为阻止农民卖地,国家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土地公有化。社员议定收益分配办法,评工记分。合作社把现金、粮食和其他实物统一计算后分配给社员。第三部分论述了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政社合一”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定额计酬、评工记分,按照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的顺序,以实物和现金两种方式分配收益。有近1/3收益来自农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第四部分论述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经营,满足了农民的现实诉求。土地承包期15年、30年逐步延长到永久不变。宪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政策引导、法治保障、道德秩序,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农民对产权、契约、制度等制约因素提出新的诉求,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第五部分则是基于山西数据的实证分析。选取山西1954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及其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1999年以来全国、江苏、山西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走势,预示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将加快发展。采用大量新史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其主要来源有:第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原始档案资料。山西吕梁汾阳市贾家庄村1953年以来,散落在村史馆、村档案室等处的原始资料,有工作汇报、生产安排、粮食产量的记载材料;有耕地面积、劳力、畜力、大小农机具等生产要素记录;评分挣工办法,粮食产量及按人口、按工分进行分配的逐年逐项记录,以及村集体固定资产,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等内容。第二,山西农业主管部门的社会调查材料。山西多次组织全省各级专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原本用于内部掌握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其真实性和可靠程度毋容置疑。这种阶段性、横切面、有重要时间节点的全面调查史料,非常珍贵。第三,大量采访整理而成的口述史料。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传统史学和计量史学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借助计量统计模型对1954-2015年山西、江苏和全国连续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揭示出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第一产业、农村金融支持等方面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联系。综前所述,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若按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与农村经营体制演变过程则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不同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与时代发展相吻合,有效地完成了其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并为新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具体而言,分述如次:首先,农民收益和国家获取“双下降”是农村人民公社解体的根本原因。进入20世纪70年代,社队生产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大,社员收益占总收入的比例却明显减小,农业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农民既看不到群体激励也没有个体受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采用中央确定、地方掌握、农民选择的方式进行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成本低。中共中央定了基调之后,利用农民创造的大包干等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由安徽、四川等地试点后在全国推行。农民对收益分配的实现诉求是包干到户的内在动力,国家动员是家庭经营的外部推力,信息传播是农民与国家互动的纽带。而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带来的农民群体分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产物。第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利益的载体,掌握着农民收益的潜在资源。土地是农民家庭收入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所有权,是中国最大资产的管理者。然而,山西73%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属于“空壳”型,中国近一半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经营性收益。土地制度创新是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获取收益的有效途径。第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当年由广大农民群众积累起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资产和资金,应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继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推行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功之后,山西在资源型村、城中村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的村充分尊重民意,制定并实施“优先土地股,增配人口股,创新预留股”的股权分配原则。优先土地股配发给取得土地经营权的村民,增配人口股面向全体在册村民,设置预留股要留给合理增加的人口,是对我国现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制度安排下新增人口的一种收益保障,也为解决不可预见性问题和困难留有余地,可以看作是新组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保障成员收益权的一种制度创新。第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中国经济改革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1954-2015年(除去1960、1966-1976年)年度数据走势来看,山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随着全省经济特别是第一产业发展而增加,山西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走势,也比较契合农村土地政策实施的三个时期。2000年以来,全国、江苏和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都呈现出高位回落走势,预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将加快发展,农民收益再次走上加快增长的通道。2017年3月,民法总则赋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法人资格,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并行改革的深入,期望农民收益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城乡人均收益差距逐步缩小。

谢婉莹[7](2010)在《吉林省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吉林省地处世界瞩目的长白山,有着特有的农业优势。不仅粮食优势突出、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殊的地理环境还赋予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使得吉林省农产品生产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实力,再加上丰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使之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有着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农产品出口贸易可以实现创汇、调整和升级农业结构的目的,又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进而推动吉林省经济的全方位、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吉林省秉承着先天的比较优势,在各级政府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增长。但是吉林省先天的比较优势与今天的成绩并不相称,生产、加工直到出口的整个链条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亟待解决!加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农产品市场逐渐开放的大环境为吉林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出口优势,发展开放型农业,进一步做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开创农产品贸易新局面,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相关学者对于吉林省的农产品贸易开展的研究并不多,可供参考的理论界着作屈指可数,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调查报告和相关研究,对贸易数据、贸易结构等问题做出阐述;农业大学各位学者包括姜会明,郭庆海的研究多是机遇农业生产的角度,侧重研究如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产品价格业以及提高农产品生产率等,这给本文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另外对于农产品外贸的研究多在于出口国别研究,如吉林省与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吉林省与日本的农产品贸易等,对吉林省农产品贸易面临的贸易摩擦和影响贸易的因素亦有相关说明。本文主要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入手,系统阐述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包括贸易规模、出口品种结构、主要出口市场等;进而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针对吉林省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结构不完善、品牌意识差等方面问题,结合各位先贤的视角和着作,有针对性的提出若干解决对策,主要有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各项农业要素投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建设出口基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等。在研究解决对策方面,不仅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亦采用微观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吉林省优势产品玉米、大豆和水稻等传统出口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状况,点面结合,全面分析,提高策略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而实现研究目的。

郑娟[8](2007)在《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及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己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疆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潜力和希望均来自于农业,“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和典型。特别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何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将新疆这一农业大省打造为农业强省,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是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国内外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全局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它不仅能促进农业经济的进步,而且能推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也就成为解决这一课题必然和现实的选择。农业产业化作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既是新阶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又是破解“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现实选择和突破口。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内外经验,以充实的资料为基础,分析并阐述了农业产业化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对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和启示。第二章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作用、发展模式及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三章在介绍了新疆农业发展概况的前提下,分析总结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第四章分析了新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政策建议提供现实依据。第五章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及标准,选出衡量产业优势的参评因子(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结合新疆实际,选择出具有新疆特色的8个农业主导产业,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其布局基地。第六章笔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选择和政策建议。

任惠卿[9](2005)在《关于承德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承德是农业大市,笔者从承德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发展绿色农业的必要性及比较优势条件,提出了“强化一项基础,推行二种生产模式,培育三大体系”的工作思路和“加强宣传、制定规划、扶持龙头”等建议。

沈雅琴[10](2004)在《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及其绩效的经济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针对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实现条件,以比较经济学为方法论,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合约理论和产权理论为分析工具研究我国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的绩效,以此来寻求影响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绩效原因的经济学解释。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条件决定了在家庭承包制土地分散经营的状况下,产业化的实施首先需要农户把土地流转出来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的态势。 家庭联产承包制包产到户,是土地产权制度关于公有产权权益实行的主要形式,其产权结构是:土地所有权和处置权归集体所有,农户掌握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收益权在两者之间进行分割。在收益权的分割上是很明确合理的,即“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农户成为土地资产经济上的所有权主体。但土地产权中的处置权仍归集体所有,农户没有买卖和处置的权利。而且,由于土地使用权分配的平均主义,法律上的所有者—生产队,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处置权。他们所有的只足在生产队内部因人口增减而进行土地使用权的调整,真正的处置权还在国家手中。 产权不是单向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是否完备,除了要看权力束的结构,还要看所有者是否能够充分地行使产权。如果产权所有者拥有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就称它拥有的产权是完整的。如果这方面的权利受到了禁止、限制或侵蚀,就称为产权残缺。家庭承包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农户拥有了承包经营权,但农户的权力并不是充分和完备的。在农业产业化中,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户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绩效,长期土地承租合约的产权结构和产权约束则又影响着农户的生产行为。 如何顺利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土地流转形成气候?土地承租合约的长短因其形成的激励不同会影响农户的预期行为。理论上长期土地承租合约可以稳定农户的预期,使农户的行为发生变化。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却表明:1993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是缓慢的,在家庭承包制既有的产权结构和产权约束下,农户为了生存的需要,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弃耕和抛荒的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土地流转效率低下,区域化布局不易形成。 同时,在<sub>{:地承租合约从3一30年不变的立法过程中,土地调整的现象一直在延续着,没有停息。这使农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严重不稳定,农民对未来缺少稳定的预期。农业生产中兼业现象严重,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专业化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了区域化布局和一体化经营及社会化服务的开展。 农业产业化组织是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连接在一起以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组织起着连接农户和市场,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减少市场风险的作用。在产业组织内部,由于产权的约束,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农户和龙头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出现了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内生交易费用增加,导致在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演变过程中,从农业产业化初期到农业产业化后期,机会主义现象屡见不鲜,履约率愈来愈低,产业化商品合约的稳定性差,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效率不高。 农业产业化最终的绩效取决于市场的交易效率,在前两个环节的影响之下,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分工水平不高。现有的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都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要,而能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的期货市场又没有建立起来,市场交易效率较低。并且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不易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的农业产业化。因此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绩效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作者结合理论界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一些配套改革的措施。 本文还通过对东西部农业产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地区的对比,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绩效来支持文章的结论。 这样,在本文的分析中以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长期土地承租合约的关系为核心,得出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绩效的经济学解释:农业产业化绩效不高的原因在于家庭承包制既有的产权结构和产权约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和产业化程度。而完善和改革现有的土地承租合约制度就成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绩效的必然选择。

二、油葵高产要把好“三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葵高产要把好“三关”(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种子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户户留种”阶段(1949—1957年)
    (一)建立种子工作管理网
    (二)制定良种繁育推广规章制度
    (三)加强良种引进和科学繁育工作
“四自一辅”阶段(1958—1977年)
“四化一供”阶段(1978—1995年)
    (一)重建种子管理经营机构
    (二)开展种业国际交流合作
    (三)初步建立种子管理法规体系
种业产业化发展阶段(1996—2010年)
    (一)种子管理法治化
    (二)种子经营市场化
    (三)育、繁、推一体化
    (四)种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良种保供能力明显提升
种业现代化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一)种业发展环境显着改善
    (二)种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三)种业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种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二)坚持科技创新,落实“藏粮于技”战略
    (三)完善法律法规,提供种业发展制度保障
    (四)坚持多元主体,实现多种路径协同推进

(2)后疫情时代粮食发展与粮食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创造了粮食发展与安全的伟大奇迹
    1.我国改革开放40年粮食发展连续登上7个千亿斤大台阶。
    2.我国近年来粮食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背景下再登一个千亿斤新台阶。
    3.我国粮食发展与安全经受住突发新冠疫情肺炎和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
    4.我国已成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第一粮食稳定发展大国。
    5.我国已成为单位耕地面积养活人口较多的国家。
二、创造我国粮食发展与安全奇迹的有力支撑
三、后疫情时代粮食发展与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四、后疫情时代的粮食地位、功能与内涵变化
    第一,粮食生产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第二,粮食发展与安全是应对突发公共社会事件的有力保障。
    第三,粮食安全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第四,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第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粮食有效供给能力是国家社会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粮食发展与安全道路

(3)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范围及案例界定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休闲旅游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美丽乡村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框架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休闲旅游视角下的美丽乡村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
        2.1.2 美丽乡村
    2.2 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景观美学原理
        2.2.4 绿色产业理论
        2.2.5 乡村旅游理论
        2.2.6 田园综合体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美丽乡村发展经验分析
    3.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3.1.1 浙江安吉县美丽乡村
        3.1.2 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
        3.1.3 甘肃省兰州市河口村
        3.1.4 甘肃省临洮县王家咀村
    3.2 国外美丽乡村发展经验
        3.2.1 日本美丽乡村发展经验
        3.2.2 欧美国家美丽乡村发展经验
第四章 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4.1 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发展现状
        4.1.1 社会发展现状
        4.1.2 经济发展现状
        4.1.3 生态环境现状
        4.1.4 旅游资源现状
    4.2 白银市周边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存在的问题
        4.2.1 青壮年劳动人口流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4.2.2 资源要素约束过紧,阻碍经济快速发展
        4.2.3 产业方向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指导
        4.2.4 生态敏感性强,环境亟待改善
        4.2.5 政策落实程度不均衡,延续性较差
        4.2.6 发展旅游意识不强,示范引导不到位
    4.3 白银市周边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的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S)
        4.3.2 劣势分析(W)
        4.3.3 机遇分析(O)
        4.3.4 挑战分析(T)
        4.3.5 SWOT分析结论
    4.4 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系统分类
第五章 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模式探索
    5.1 基于城郊农(渔)家乐服务配套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以顾家善村为例
        5.1.1 顾家善村现状概况
        5.1.2 顾家善村优劣势分析
        5.1.3 顾家善村规划定位
        5.1.4 顾家善村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结构布局
        5.1.5 顾家善村规划主要内容
        5.1.6 适合城郊农(渔)家乐服务配套规划建设模式的其他村庄
        5.1.7 基于城郊农(渔)家乐服务配套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要点总结
    5.2 基于自然风光开发的旅游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以龙湾村为例
        5.2.1 龙湾村现状概况
        5.2.2 龙湾村优劣势分析
        5.2.3 龙湾村美丽乡村规划定位
        5.2.4 龙湾村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结构布局
        5.2.5 规划主要内容总结
        5.2.6 适合自然风光开发规划建设模式的其他村庄
        5.2.7 基于自然风光开发的旅游乡村规划建设模式要点总结
    5.3 基于古遗迹保护开发的人文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以平堡村为例
        5.3.1 平堡村现状概况
        5.3.2 平堡村优劣势分析
        5.3.3 平堡村规划定位
        5.3.4 平堡村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结构布局
        5.3.5 平堡村规划主要内容
        5.3.6 适合古遗迹保护开发规划建设模式的其他村庄
        5.3.7 基于古遗迹保护开发的人文乡村规划建设模式要点总结
    5.4 基于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的休闲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以大川渡村为例
        5.4.1 大川渡村现状概况
        5.4.2 大川渡村优劣势分析
        5.4.3 大川渡村规划定位
        5.4.4 大川渡村美丽乡村规划总体布局
        5.4.5 大川渡村规划主要内容
        5.4.6 适合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规划建设模式的其他村庄
        5.4.7 基于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的休闲乡村规划建设模式要点总结
第六章 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经验及实施保障措施
    6.1 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特点总结
        6.1.1 规划定位各不相同
        6.1.2 规划理念各有差异
        6.1.3 规划原则因地制宜
        6.1.4 规划重点各有侧重
    6.2 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施保障措施
        6.2.1 强化组织领导
        6.2.2 争取资金保障
        6.2.3 加大宣传力度
        6.2.4 明确责任主体
        6.2.5 引进专家队伍
        6.2.6 争取土地指标
        6.2.7 加强区域交流
        6.2.8 实施动态监测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1.1 对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进行了系统分类和差异化研究
        7.1.2 提出了适合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四大模式
        7.1.3 提出了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差异化建议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以山西省为中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学术史梳理
    三 研究内容与架构
    四 运用资料与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传统农民经济组织与西方合作思想实践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民经济组织
    第二节 中国近代农民经济组织的探索
    第三节 西方合作思想传播和中国农村合作运动
    第四节 日伪统治时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小结
第二章 土地私有个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第一节 根据地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第二节 合作化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小结
第三章 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第一节 人民公社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第三节 人民公社改制的动因
    小结
第四章 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第一节 农民的现实诉求和组织发动
    第二节 国家分配理论的政策牵引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体制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社会分化
    第五节 山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析
    第六节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山西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模型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吉林省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吉林省农业发展概况
    (一) 吉林省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1. 吉林省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2. 吉林省畜牧业的比较优势
    (二) 吉林省农产品生产中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三) 吉林省具有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潜力
二、吉林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一) 总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二)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1. 出口农产品品种构成
        2. 出口品种多元化,精深化
        3. 出口市场逐步拓宽
    (三) 出口主体力量不断壮大
    (四) 机遇与挑战并存,贸易环境更加复杂
三、吉林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出口农产品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低
    (二) 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传统品种比重过大
    (三) 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导致潜在风险较大
    (四) 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农产品收购和出口
    (五) 各项现代农业要素投入不足
        1. 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基础薄弱
        2. 政府对农产品出口支持不足
    (六) 名优出口品牌少,农产品出口的生产体系尚不健全
    (七) 质量安全问题成为扩大出口的重要障碍
        1. 农产品质量与世界标准差距大
        2.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八) 出口基地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1. 农产品出口基地规模小,龙头企业牵动作用不强
        2.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四、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 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精深化
        1. 加强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
        2. 培育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群
        3.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二) 支持出口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努力培育名牌出口农产品
    (三) 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完善多层次的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
        1. 加强农业环境建设
        2.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3. 健全农产品出口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贸易便利化
        4. 强化农产品出口促销服务和信息服务
        5. 建立农产品现代化物流
    (四) 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贸易,优化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
    (五) 优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六) 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农业标准化
        1. 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2. 努力实现各项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3. 各个环节狠抓农产品质量
    (七) 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解决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
    (八) 加大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利用外资力度
    (九) 不断壮大农产品贸易主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本文的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
        二、国内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模式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模式
    第五节 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
        四、区域经济学理论
        五、发展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 新疆农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在促进新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新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潜在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二、区位优势
        三、技术优势
    第二节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新疆农业产业化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定位与布局分析
    第一节 农业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标准
        一、农业主导产业的内涵及作用
        二、选择农业主导产业的标准
    第二节 新疆农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布局
第六章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选择
        一、选择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二、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推进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关于承德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绿色农业的必要性
    1.1 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1.2 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1.3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2 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条件
    2.1自然条件优越
        2.1.1气候条件
        2.1.2生态环境
        2.1.3地理位置
    2.2 基础条件完备
    2.3 产业基础较好
3 发展思路
    3.1 一项基础工作
    3.2 二种生产模式
        3.2.1 设施化生产模式
        3.2.2 洁净化生产模式
    3.3 三大体系
        3.3.1 生态体系
        3.3.2 产业体系
        3.3.3 保障体系
4 措施建议
    4.1 加强宣传
    4.2 制定规划
    4.3 扶持龙头

(10)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及其绩效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的批评性回顾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与长期土地承租合约
    2.1 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实现条件及交易合约形式
    2.2 合约选择
    2.3 合约安排
    2.4 合约选择与农业产业化的关联效应
    2.5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与农业产业化
    2.6 土地承租合约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实验与评述
    2.7 不完全合约下的农业产业化
第三章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绩效分析
    3.1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的产权结构和产权约束
    3.2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中农户行为研究
    3.3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的土地流转效率
    3.4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水平
    3.5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组织现状及效率
    3.6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组织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
    3.7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程度
    3.8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绩效的总量分析
    3.9 结论性评论
第四章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中的政府职能
    4.1 农业的产业特征与政府干预
    4.2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的演进方式
    4.3 农民理性
    4.4 农业产业化中的政府与市场
    4.5 政府的农业产业化政策取向
    4.6 政府干预农业的边界
    4.7 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主要职能--促进制度创新
    4.8 案例分析:合约的促成与实施-赛飞亚的经验
第五章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的实验:以内蒙古巴盟杭锦后旗和浙江农业产业化为例的研究
    5.1 内蒙古巴盟杭锦后旗农业产业化的实验
    5.2 杭锦后旗农业产业化的特色及绩效分析
    5.3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股份合作制经营
    5.4 结论性评述
结论
参考文献
代后记: 《桃花源记》为我们编织了怎样的理想?

四、油葵高产要把好“三关”(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种子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J]. 赵佳佳.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1(06)
  • [2]后疫情时代粮食发展与粮食安全[J]. 尹成杰. 农业经济问题, 2021(01)
  • [3]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D]. 刘晶.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4]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 ——以“长沙市望城区”为例[D]. 周佳露.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5]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6]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以山西省为中心的分析[D]. 贺福中. 山西大学, 2017(02)
  • [7]吉林省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D]. 谢婉莹. 吉林财经大学, 2010(02)
  • [8]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及模式研究[D]. 郑娟. 新疆财经大学, 2007(05)
  • [9]关于承德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考[J]. 任惠卿.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08)
  • [10]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及其绩效的经济学研究[D]. 沈雅琴.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油葵高产要做好“三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