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olySwitch元件动作保护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宽,刘震,牛健飞,李晨昊,李娜[1](2022)在《交流继电保护动作性能在多馈入直流系统中适应性仿真分析》文中提出直流系统故障时的输出特性与传统同步机存在差异,如直流系统的非线性、低惯量等。直流系统的接入给传统交流保护的理想工作环境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多馈入直流情况下,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通过网络互相耦合,更加复杂。但目前直流系统并没有适合交流保护研究的等值电路,难以通过定量解析方式进行研究。鉴于以上情况,建立基于实际系统参数的仿真模型,利用大量仿真数据对交流保护的适应性进行验证是比较可行的方案。建立山东电网500 kV及以上电网模型,接入沂南、广固、胶东三个直流落点,通过仿真数据对多馈入直流系统的交流电气特征以及差动、距离、零负序方向等典型交流保护元件的动作特性进行详细分析,为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交流继电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震,高厚磊,郭雅蓉[2](2021)在《同塔混压四回线下的单回线故障零序方向元件动作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同塔混压四回线发生故障时,由于近距离物理条件,不仅要考虑相间互感,也要考虑不同电压等级系统之间的互感对故障分析及保护产生的较大影响。针对弱电强磁与强电联系两种场景下同塔混压四回线中单回线发生接地故障的情况,首先阐述零序去耦等值电路的建立依据,然后对零序方向元件的动作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弱电强磁场景,不同电压等级之间的零序互感对零序方向元件动作行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强电联系场景,零序互感、电气强度及故障位置综合影响零序方向元件的动作行为。基于ATP-EMTP建立1 000 kV/500 kV同塔混压四回线模型,对单回线故障条件下的零序方向元件动作行为进行了建模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任萱,王宾,俞斌,谢民,谢华,黄涛[3](2021)在《LCC-HVDC逆变侧换流站近区交流线路高阻接地故障保护》文中认为基于电网换相换流器的高压直流(LCC-HVDC)换流站近区交流线路高阻接地故障切除不及时易引发连续或后续换相失败,造成换流站单双极闭锁,威胁着系统运行安全性。文中分析了影响零序差动保护动作特性的关键因素,指出高阻接地故障保护需从传统的阈值整定模式调整为对被保护线路故障支路特性变化的定性描述和甄别。基于弧光高阻接地故障支路的非线性伏安特性辨识以及同塔并架相邻线路广域方向信息的配合,提出了适用于LCC-HVDC换流站近区交流线路的高阻接地故障启动元件、方向元件及保护方案。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保护方案的有效性。
程玉凯,沈文明[4](2021)在《变电站10 kV馈线保护配置及动作逻辑探究》文中提出针对继电保护动作流程,重点解释了继电保护的组成元件。依照各元件的动作条件为脉络,分析了10kV馈线所配置的各种保护的动作逻辑,为现场生产人员理解10 kV线路保护动作,熟练掌握故障发生后的处理流程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张太升,韩伟,杨霖,田宝江,陈玉,段文岩,姚孟,文明浩[5](2021)在《基于波形相关分析的双馈风电场送出线时域距离保护》文中提出双馈风机故障暂态特性与传统同步发电机不同,其短路电流成分复杂,导致基于工频相量的距离元件动作性能劣化。为了解决工频相量距离保护在双馈风电场送出线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形相关分析的时域距离保护方案。分析了波形相似度的原理及时间窗选取的依据,通过仿真验证了所选时间窗的合理性。基于此分析,构造了时域距离保护判据,并在PSCAD/EMTDC仿真平台上搭建模型进行了测试。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故障类型下,所提出的时域距离保护基本不受双馈风机故障特性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动作性能。
王春又,孙士云,毛肖,赵伟,李大凤,杨兴雄,黄柯昊,岳清[6](2021)在《适应于双馈风电场送出线的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文中指出针对基于傅里叶算法的距离纵联方向保护应用于双馈风机接入系统会受频偏特性影响这一问题,分析了双馈风机短路电流特性对传统距离方向元件的影响。考虑到双馈风电场的频偏特性,运用了一种时域保护原理,即通过采集双馈风电场送出线两端保护安装处电压、电流时域信息,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出两端保护装置感受到的电阻、电感,将时域距离保护II段作为方向判别元件实现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风电场侧短路电流频偏特性的影响,能准确、快速判断出故障方向,且具有较强的抗过渡电阻能力,提高了双馈风电场送出线纵联方向保护的动作可靠性。
于溯[7](2021)在《交直流系统不同碰线故障下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然而,受输电走廊限制,不同系统输电线路近距离架设的现象不可避免,导致线路间电气距离较近处存在较大的碰线故障风险。不同系统线路间发生碰线故障后,各故障系统的电气量通过故障点交互影响,呈现出区别于单系统线路故障的特征,对继电保护性能造成了严峻挑战。本文以同塔架设的不同交流系统间易发生的交-交流碰线故障、交流与直流线路交叉跨越处易发生的交-直流碰线故障为研究对象,围绕碰线故障特性、相关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开展研究。首先,详细分析了交-交流碰线故障与交-直流碰线故障的故障特性。针对交-交流碰线故障,考虑同塔架设线路间的强磁耦合影响,分析了各类故障下的序电流和相电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针对交-直流碰线故障,分别分析了故障点直流侧和交流侧的故障特性,对于换流器非线性难题,基于换流器导通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保护动作时序下工频电气量在换流器处的流通特性。其次,详细分析了各类交-交流碰线故障下电流选相元件的适应性,并提出了故障选相新方案。基于相量法对电流选相元件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单系统多相同时发生碰线故障时,电流选相元件适应性不足;为解决该问题,依据故障相电流波形的基本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皮尔逊信号相关性的相电流波形自相关系数和改进自相关系数的故障选相方案,并配备序分量辅助选相判据以实现强磁耦合影响下的正确选相。再次,分析了交-直流碰线故障下直流线路交-直流碰线保护的适应性,并提出了保护改进判据。针对换流器的非线性使得故障电气量计算困难的问题,提出换流器工频等值阻抗分段线性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线路主保护移相指令前后保护处工频电气量解析表达,探究线路控保移相动作对交-直流碰线保护适应性的影响。针对移相动作后交-直流碰线保护无法迅速闭锁故障极的问题,综合考虑保护处工频电压和极波变化特征,提出了保护改进新判据。最后,探究了不同类型交-直流碰线故障时现有保护动作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保护动作新方案。综合考虑交-直流碰线故障后交直流两系统相关保护间的配合关系,指出交-直流碰线故障下直流线路无法实现自适应重启、交流系统存在带故障运行的风险;为此建议在交流侧新增交-直流碰线保护判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交直流两系统保护协调配合的新型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方案。
张雨奇[8](2021)在《换流站二次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霞[9](2021)在《含DG的配电网保护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再生能源发电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当可再生能源以分布式发电形式接入配电网后,配电网由原本的单电源转变为多电源同时供电,这一转变改变了原有配电网的电气特性。当配电网故障时,原有配电网保护可能会出现误动或拒动的情况。为此,对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保护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将接入配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依据磁链守恒原理推导得到同步发电机型分布式电源的电压源串联变阻抗的故障模型,依据分布式电源的运行原理和控制策略得到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基于并网点正序电压分量的分段压控电流源故障模型。在PSCAD/EMTDC仿真平台,搭建加入同步发电机型或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模型,在分布式电源至配电网电源侧区域设置三相短路和两相短路故障,仿真分析不同电源类型在不同故障类型下的以上两种分布式电源输出电流规律。其次,针对配电网故障情况下,传统短路电流计算方法通用性差、计算量大的问题,给出一种适用于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通用故障电流计算方法。将同步发电机型和逆变型分布式电源作为两类激励源,作用于含有故障的配电网,根据叠加定理,分别计算不同激励源下的故障分量。其中,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模型的输出电流采用迭代算法。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最后,探讨10k V配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对三段式电流保护的影响。分别讨论故障发生在分布式电源所在馈线上游的区域(分布式电源与系统电源之间的区域),分布式电源所在馈线下游的区域和分布式电源相邻馈线的区域时,分布式电源对电流分布和电流保护动作的影响。为了解决分布式电源并网后原有保护不适用的情况,提出了将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保护区域分为两类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自适应电流保护和基于电流正序故障分量幅值比和相角差关系的纵联差动主保护,并配置反时限过电流后备保护的含分布式电源总保护。仿真验证了保护的正确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护动作的正确性和定值整定的便利性,提出了利用多点信息的分布式区域纵联保护。可在现有主保护拒动时利用通信自动化向主保护的断路器发送跳闸命令。
朱逸凡[10](2021)在《基于站域信息的光伏场站保护及高电压穿越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集中式并网光伏场站的装机容量日益提高。光伏场站仍沿用传统配电网保护的配置方式,在汇集线路上配置阶段式电流保护,然而光伏电源的故障特性受控制策略影响,阶段式电流保护不再适用。在汇集线路故障的恢复阶段,无功补偿装置失调会导致暂态过电压,引发新能源连锁脱网。如何对光伏场站汇集线路保护进行改进,以及提高光伏电源的高电压穿越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以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为基础,在PSCAD/EMTDC中搭建了光伏场站模型,分析了汇集线路电流保护的适应性,指出光伏电源输出的LVRT电流可能导致非故障汇集线路的电流Ⅱ段保护误动。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利用站域保护的思想。然而,现有的站域保护原理可能不适用于光伏场站。因此,分析了基于广义差动原理、基于电流幅值比较以及基于方向比较的站域保护原理的适应性。针对基于方向比较的站域保护,从保护原理的角度分析了光伏电源的故障特性对正序故障分量方向元件的影响。指出了正序故障分量方向元件由于光伏的正序突变量阻抗角不恒定,可能出现灵敏度下降甚至误判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方向元件的方向比较式站域保护原理。改进方向元件将动作区划分为正向/反向灵敏区和不灵敏区,并结合电流幅值比较的辅助判据,能够准确判断故障方向。站域保护则基于改进方向元件的输出结果综合判断故障位置。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站域保护方案的有效性。针对光伏场站HVRT的问题,指出无功补偿装置在电压恢复阶段输出的冗余无功会导致暂态过电压。分析了现有的基于无功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HVRT策略在连锁故障场景下的适应性,指出了现有HVRT策略无法及时吸收冗余无功的问题。分析了现有的SVC定延时切除策略存在的不足,指出了 SVC的切除控制与断路器动作时间配合困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站域信息的HVRT策略,实现光伏、SVC与保护间的无功电压协调控制。站域保护利用断路器跳闸信号向TSC发送切除指令,并根据电压升高程度动态调整TCR触发角。在原有的光伏HVRT策略的基础上,利用电压对时间的微分形成无功电流补偿量,对无功电流参考值进行补偿。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基于站域信息的HVRT策略的有效性。
二、PolySwitch元件动作保护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olySwitch元件动作保护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交流继电保护动作性能在多馈入直流系统中适应性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交流继电保护元件模型建立 |
1.1 零序、负序方向元件建模 |
1.2 距离元件建模 |
1.3 纵联电流差动元件建模 |
2 差动保护动作适应性分析 |
2.1 单交流系统故障工况 |
2.2直流换相失败+交流系统故障工况 |
3距离保护动作适应性分析 |
3.1单交流系统故障工况 |
3.2 直流换相失败+交流系统故障工况 |
4 零负序方向元件动作适应性分析 |
4.1 单交流系统故障工况 |
4.2 直流换相失败+交流系统故障工况 |
5 结语 |
(2)同塔混压四回线下的单回线故障零序方向元件动作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零序去耦等值电路的建立 |
1.1 弱电强磁场景 |
1.2 强电联系场景 |
2 弱电强磁场景零序方向元件动作特性分析 |
2.1 L1回线方向元件 |
2.2 L2回线方向元件 |
2.3 L3/L4回线方向元件 |
3 强电联系场景零序方向元件动作特性分析 |
3.1 L1回线方向元件 |
3.2 L2回线方向元件 |
3.3 L3/L4回线方向元件 |
4 仿真验证 |
4.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4.2 弱电强磁场景仿真结果 |
4.3 强电联系场景仿真结果 |
5 结论 |
(3)LCC-HVDC逆变侧换流站近区交流线路高阻接地故障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LCC?HVDC换流站近区交流线路零序差动保护动作特性分析 |
1.1 换流站近区交流线路高阻接地故障零序网络分析 |
1.2 零序差动保护现场案例分析及统计结果 |
2 LCC?HVDC换流站近区交流线路高阻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3 基于伏安特性的弧光高阻接地故障保护 |
3.1 高阻接地故障启动元件 |
3.2 高阻接地故障方向元件 |
3.3 基于伏安特性的高阻接地故障保护方案 |
4 案例仿真验证 |
4.1 高阻接地故障仿真波形 |
4.2 启动元件性能仿真验证 |
4.3 高阻接地故障保护性能仿真验证 |
5 结语 |
(7)交直流系统不同碰线故障下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交流碰线故障研究现状 |
1.2.2 交-直流碰线故障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交直流不同系统碰线故障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交-交流碰线故障特性分析 |
2.2.1 序电流故障特性分析 |
2.2.2 相电流故障特性分析 |
2.2.3 仿真验证 |
2.3 交-直流碰线故障特性分析 |
2.3.1 直流系统侧故障特性分析 |
2.3.2 交流系统侧故障特性分析 |
2.3.3 仿真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交流碰线故障下选相元件适应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流选相元件适应性分析 |
3.3 基于波形相关性的故障选相方案 |
3.3.1 相关系数法选相方案 |
3.3.2 序分量辅助选相方案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直流碰线故障下交-直流碰线保护适应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
4.1 引言 |
4.2 交-直流碰线保护适应性分析 |
4.2.1 基于换流器阻抗线性化的工频电气量计算 |
4.2.2 交-直流碰线保护不同判据适应性分析 |
4.3 交-直流碰线保护判据改进策略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方案 |
5.1 引言 |
5.2 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动作风险分析 |
5.3 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动作新方案 |
5.3.1 交流侧交-直流碰线保护辅助判据 |
5.3.2 基于交直流两系统配合的保护出口动作优化方案 |
5.4 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换流站二次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磁骚扰源特性 |
1.2.2 传导干扰抑制措施 |
1.2.3 敏感电子设备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换流站二次传导骚扰及浪涌保护器件特性 |
2.1 换流站二次传导骚扰 |
2.1.1 开关操作产生的传导电磁骚扰特性 |
2.1.2 瞬态地电位升产生的传导电磁骚扰特性 |
2.2 换流站电子设备端口及抗扰度试验要求 |
2.2.1 换流站二次侧电子设备端口类型 |
2.2.2 换流站电子设备抗扰度试验要求 |
2.3 浪涌保护器件工作原理及保护特性试验 |
2.3.1 气体放电管工作原理及保护特性试验 |
2.3.2 压敏电阻工作原理及保护特性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次传导干扰及组合型SPD仿真分析 |
3.1 传导骚扰发生器及浪涌保护器件等效电路 |
3.1.1 传导骚扰发生器等效电路 |
3.1.2 气体放电管等效电路 |
3.1.3 压敏电阻等效电路 |
3.2 端接负载对浪涌保护器抑制效果的影响 |
3.2.1 端接负载对气体放电管抑制效果的影响 |
3.2.2 端接负载对压敏电阻抑制效果的影响 |
3.3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二次短路对一次侧的影响 |
3.3.1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等效电路 |
3.3.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二次短路仿真分析 |
3.4 串联组合型SPD工作特性仿真分析 |
3.4.1 换流站直流分压器二次侧电路模型 |
3.4.2 直流分压器二次侧浪涌防护电路的改进 |
3.5 并联组合型SPD工作特性仿真分析 |
3.5.1 并联组合型SPD多级配合保护特性分析 |
3.5.2 并联组合型SPD多级配合机理 |
3.5.3 退耦元件对两级MOV并联配合的影响 |
3.5.4 慢速浪涌作用下两级MOV的分流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组合型SPD的改进与试验 |
4.1 磁环等效阻抗特性试验 |
4.1.1 磁环形状参数对附加电感的影响 |
4.1.2 不同材料磁环等效阻抗特性试验 |
4.2 串联组合型SPD浪涌试验及参数选择方法 |
4.2.1 低压直流分压器雷击浪涌试验 |
4.2.2 串联组合型SPD参数选择方法 |
4.3 并联型两级MOV工作特性试验及参数选择方法 |
4.3.1 磁环作为退耦元件的并联型两级MOV群脉冲试验 |
4.3.2 并联型两级MOV的参数选择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含DG的配电网保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含DG的配电网故障特性研究现状 |
1.2.2 含DG的配电网保护研究现状 |
1.2.3 含DG的配电网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思路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配电网故障时DG的输出特性及等效模型 |
2.1 配电网故障时同步发电机型DG的等效模型 |
2.1.1 配电网对称故障时同步发电机型DG的等效模型 |
2.1.2 配电网不对称故障时同步发电机型DG的等效模型 |
2.1.3 配电网故障时同步发电机型DG的输出特性 |
2.2 逆变型DG原理及其在配电网故障时的输出特性与等效模型 |
2.2.1 逆变型DG的并网控制策略 |
2.2.2 基于无功支撑的LVRT控制策略 |
2.2.3 配电网故障时逆变型DG的输出特性及等效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含DG配电网的故障计算方法 |
3.1 通用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3.2 含DG的通用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3.2.1 仅含同步发电机型DG的配电网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3.2.2 仅含逆变型DG的配电网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3.2.3 含两种类型DG的配电网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3.3 算例验证 |
3.3.1 仅含同步发电机型DG的配电网故障分析方法算例验证 |
3.3.2 仅含逆变型DG的配电网故障分析方法算例验证 |
3.3.3 含两种类型DG的配电网故障分析方法算例验证 |
3.4 小结 |
第四章 含DG配电网继电保护改进 |
4.1 DG接入对原电流保护的影响 |
4.2 含DG配电网的继电保护 |
4.2.1 区域 1--自适应速断保护研究 |
4.2.2 区域 2--纵联保护研究 |
4.3 算例验证 |
4.3.1 自适应速断保护算例验证 |
4.3.2 改进的纵联电流保护算例验证 |
4.4 保护的配合 |
4.5 小结 |
第五章 分布式区域纵联保护 |
5.1 分布式纵联保护系统 |
5.2 保护动作原理 |
5.2.1 保护范围确定 |
5.2.2 关联域的在线确定方法 |
5.2.3 故障隔离矩阵算法 |
5.2.4 应用举例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10)基于站域信息的光伏场站保护及高电压穿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伏场站保护研究现状 |
1.2.2 站域保护研究现状 |
1.2.3 光伏场站HVRT策略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现有光伏场站汇集线路保护的适应性 |
2.1 引言 |
2.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
2.2.1 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 |
2.2.2 抑制负序电流的控制策略 |
2.2.3 低电压穿越控制 |
2.3 现有光伏场站汇集线路保护配置及存在的问题 |
2.3.1 汇集线路电流保护配置方案 |
2.3.2 汇集线路电流保护的适应性问题 |
2.4 现有站域保护原理在光伏场站的适应性分析 |
2.4.1 基于广义差动原理的站域保护 |
2.4.2 基于电流幅值比较的站域保护 |
2.4.3 基于方向比较的站域保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方向元件的方向比较式站域保护原理 |
3.1 引言 |
3.2 光伏电源故障特性对正序故障分量方向元件的影响 |
3.3 适用于光伏场站汇集线路的改进方向元件 |
3.3.1 动作区划分原则 |
3.3.2 基于电流幅值比较的辅助判据 |
3.3.3 改进方向元件的故障方向判别流程 |
3.4 站域保护实现方案 |
3.5 仿真算例 |
3.5.1 汇集线路单一故障 |
3.5.2 汇集线路复故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站域信息的光伏场站HVRT策略 |
4.1 引言 |
4.2 暂态过电压产生机理分析 |
4.3 电压骤升时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无功控制 |
4.3.1 无功控制原理 |
4.3.2 现有光伏并网逆变器HVRT策略存在的不足 |
4.4 基于站域信息的HVRT策略 |
4.4.1 现有无功补偿切除控制的不足 |
4.4.2 无功电压协调控制新方案 |
4.5 仿真算例 |
4.5.1 无功电压协调控制的性能分析 |
4.5.2 无功电压协调控制与SVC定延时切除策略的性能对比 |
4.5.3 无功电压协调控制与现有光伏HVRT策略的性能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四、PolySwitch元件动作保护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流继电保护动作性能在多馈入直流系统中适应性仿真分析[J]. 李宽,刘震,牛健飞,李晨昊,李娜. 山东电力技术, 2022(02)
- [2]同塔混压四回线下的单回线故障零序方向元件动作特性分析[J]. 刘震,高厚磊,郭雅蓉.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1(24)
- [3]LCC-HVDC逆变侧换流站近区交流线路高阻接地故障保护[J]. 任萱,王宾,俞斌,谢民,谢华,黄涛.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1(23)
- [4]变电站10 kV馈线保护配置及动作逻辑探究[J]. 程玉凯,沈文明. 山东工业技术, 2021(04)
- [5]基于波形相关分析的双馈风电场送出线时域距离保护[J]. 张太升,韩伟,杨霖,田宝江,陈玉,段文岩,姚孟,文明浩.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1(14)
- [6]适应于双馈风电场送出线的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J]. 王春又,孙士云,毛肖,赵伟,李大凤,杨兴雄,黄柯昊,岳清.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1(13)
- [7]交直流系统不同碰线故障下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研究[D]. 于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换流站二次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D]. 张雨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含DG的配电网保护特性研究[D]. 黄霞.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10]基于站域信息的光伏场站保护及高电压穿越策略[D]. 朱逸凡.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