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修正和偏差

测量误差、修正和偏差

一、测量误差、修正值及偏差(论文文献综述)

曾季川[1](2021)在《塔式太阳能吸热器热效率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光热转换效率高、装机容量大、电力输出稳定,是太阳能热利用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吸热器是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其热效率是评估吸热器性能的主要指标,也是整个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大型的塔式光热电站,目前还缺少可靠完整的方法来测试评估吸热器的热效率。本文通过对吸热器稳定运行时的能量平衡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日期法向直射辐照度(DNI)差异的热效率评估方法(简称为DNI方法),该方法对定日镜场的控制要求较少并且不会干扰吸热器的正常运行。对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SNL)所提出的评估方法(简称为SNL方法)开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利用吸热器的全尺寸数值模拟和定日镜场光学模拟,研究了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分析了不同运行工况下吸热器散热损失和热效率的变化规律。为了提高准确性,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吸热器热性能的影响,对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及提出了热效率从测试条件到吸热器设计点的转换方法。定日镜场的光学模拟结果表明,SNL方法的定日镜场分组策略的核心是将整个定日镜场均匀地划分为两部分,本文提出了按照不同镜环和奇偶编号的分组策略。DNI方法的合适间隔天数主要受不同日期DNI之比和测试时间的影响。误差分析显示当DNI之比越接近于1,测量仪器精度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越大。所以,在对测试数据进行筛选时,应该选择DNI差异较大的日期,例如DNI之比在0.4~0.7。则1~3月和9~12月,合适的最大间隔天数为5天;4月和8月,合适的最大间隔天数为7天;5~7月,合适的最大间隔天数为14天。吸热器的数值模拟和运行情况表明,吸热器进出口温度在5分钟之内的波动不超过±3℃,可视为达到稳定运行。而吸热器的散热损失主要受入射功率总量和风速的影响,吸热器进口温度、风向和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小。以Solar Two光热电站的测试数据为例,SNL方法获得的吸热器热效率分别为88.78%和87.79%,而DNI方法所获得的热效率结果为88.49%和87.75%。评估方法改进的关键是确定不同测试时段吸热器散热损失之间的关系。对于DNI方法,热效率的修正值与未修正前相差了-0.86%和-0.85%。对于SNL方法,热效率的修正值与未修正前相差了-0.36%和0.88%。热效率从测试条件转化到设计点需考虑DNI、追日定日镜数量、风速、环境温度和入口温度等条件与设计点不同所带来的热效率差异。DNI方法中,设计点的热效率86.66%和86.54%,平均值为86.60%。本文的研究工作将有助于以测试的方式相对公平地评估吸热器的设计,并为塔式太阳能吸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黄杜康[2](2020)在《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与有限元模型修正》文中研究指明合龙顶推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合龙顶推施工质量关乎大桥建设的成败。为了确保合龙顶推过程的安全性,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建立桥梁合龙顶推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得到各级顶推力作用下的理论位移值,以便对顶推效果进行监测与控制。然而实际顶推位移及顶推力与理论值往往存在较大的出入,究其原因是依据设计参数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不能准确反映结构的实际状态,导致合龙顶推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本文以某七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施工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某七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建立结构的Midas初始有限元模型并对合龙段顶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各桥墩在分级顶推力作用下的墩顶水平位移有限元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初始有限元模型与实际结构之间存在的差异。(2)从材料特性、荷载作用与边界条件三个方面共选取10个影响参数,以顶推施工墩顶水平位移、成桥墩顶水平位移与墩底弯矩作为评价指标,对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施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影响顶推施工墩顶水平位移的主要参数为桥墩混凝土弹性模量E2、承台底DX、RY弹簧刚度;影响成桥状态墩顶水平位移的主要参数为桥墩混凝土弹性模量E2;影响成桥状态墩底弯矩的主要参数为主梁混凝土容重γ1。(3)基于敏感性分析所得的主要参数,利用合龙顶推施工墩顶水平位移监测数据,结合响应面方法对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构造合龙顶推位移残差目标函数,借助Matlab优化工具对构造的约束优化问题求解,得到最优修正参数。将修正参数代入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修正后的合龙顶推位移,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合龙顶推有限元模型修正的精度。此外,在响应面修正的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法模拟测量误差,研究测量误差对修正结果的影响。

杨利伟[3](2020)在《基于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参数标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稳定性拼接镜支撑及其位姿调整机构是我国未来实现大口径天基光学系统的核心装备。利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对拼接镜进行位姿调整是实现光学共相的有效手段之一。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在加工、装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加工及装配误差,从而导致实际结构参数与理论结构参数存在一定偏差,使得运动学模型不准确。由于结构参数偏差的存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按照指令进行运动时,实际位姿与模型理论位姿会存在一定偏差。采用迭代法可使拼接镜达到目标位姿,但效率低下,而通过参数标定对误差进行补偿,提升调整精度及效率,是一种经济而高效的手段。本文针对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参数标定展开系统的研究,对于提升拼接镜调整精度及效率,改善标定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依据并联机构闭环特性及全微分理论,推导了并联机构位姿误差与结构参数误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位姿误差模型。利用数值仿真定量分析了结构参数误差对绝对位姿的影响。基于并联机构绝对位姿误差模型,提出了相对位姿误差模型,利用数值仿真定量分析了结构参数误差对相对位姿的影响。总结出结构参数误差对位姿误差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影响并联机构位姿精度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基于绝对坐标测量系统的位姿测量方法,详细阐述上述各系统的位姿解算方法。提出了基于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位姿测量方法,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运动学正解与逆解。利用仿真手段,定量分析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综合误差对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影响,为后续标定实验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参数辨识模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标定算法、误差补偿方法及标定精度评价指标。对并联机构参数可辨识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辨识并联机构几何参数误差的充分条件,即末端经历两个方向的旋转自由度即可辨识并联机构的参数误差。为了验证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标定算法的鲁棒性与有效性,开展了标定算法的数值仿真技术研究。对该标定算法的求解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验证了标定算法的鲁棒性与有效性。针对量测配置在参数标定中的重要性,开展了基于OASIS奥希思的量测配置优化,详细阐述了整个优化过程,得到了相对良态的观测矩阵,通过仿真,验证了优化效果。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参数标定试验,标定前后位姿误差对比表明:最大位置误差降低了41%65%,最大姿态误差降低了60%80%,有效提升了并联机构的定位精度;试验结果验证了标定算法的有效性与鲁棒性,证实了采用正交位移测量系统进行并联机构的参数标定是切实可行的。

任国营[4](2020)在《应对国际比对的步距规校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质量强国”的实施,对制造业中广泛使用的检测仪器、加工设备(如:坐标测量机、数控机床等)提出了更高的精度要求。步距规是检测坐标测量机、数控机床的常用标准器,其量值是国际计量局(BIPM)开展的几何量国际关键比对之一。开展步距规的校准技术研究,提升步距规的校准精度,保障其量值传递的正确性和可溯源性,对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扩大计量国际影响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首先对国际上各制造厂家的步距规制造现状及水平进行了归纳,对世界各主要国家计量院的校准水平及技术特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总结和介绍了步距规校准过程中的的三大关键技术;并根据步距规的外观特点及校准要求,确定了步距规校准系统的总体设计原理。本文以研究步距规的校准技术为主线,分别从影响步距规校准精度的精密测长技术、影响测长精度的空气折射率修正技术、测头瞄准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对影响校准结果的各误差来源进行了详细阐述,确定了步距规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价模型,最后进行了实验和国际比对验证;所有这些工作为建立我国的步距规计量溯源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根据步距规校准系统组成单元的功能特点和技术要求,确定了步距规校准系统的总体设计原理图;(2)提出了基于多路激光干涉合成技术的步距规测量模型,建立了可直接溯源到国家633nm波长基准的步距规校准系统,并开展了重复性实验和基于二等量块的精度验证;(3)提出了基于实物标准具的空气折射率实时测量与修正方法,能快速反馈测量环境下的波长变化,提高激光干涉测长精度;(4)开展了基于触发式测头的测量瞄准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阿贝原则的触发式测头性能评价及补偿方法,实现了测头性能参数的校准,补偿了步距规校准中因测头瞄准信号的触发位置与实际测量点位置不一致而引入的误差,提高了步距规的校准精度;(5)对步距规校准系统的测量环境进行了稳定性实验验证,对步距规测量过程中的各主要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步距规校准系统的校准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价模型,给出了相关的校准验证结果,建立了国家步距规量值溯源体系,实现了步距规量值的国内统一与国际等效。

江舒娴[5](2020)在《列车动态运行环境下卫星定位全路径误差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发展,基于精确可靠列车位置的移动闭塞是未来发展方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能够提供位置服务,减少列控系统定位方法对轨旁设备依赖,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自主定位是实现列车“车载中心化”的重要方式。然而铁路沿线环境复杂多变,山体、隧道等使卫星导航信号传播出现阻挡、反射,导致列车运行过程中的位置估计存在不确定性,卫星导航信号传播误差准确估计已成为卫星定位铁路安全中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列车动态运行环境下的卫星定位全路径误差建模及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基于参数化特征的铁路典型场景辨识、三维场景建模、卫星导航信号射线追踪量化地面段传播误差,结合空间段规律性误差实现列车运行卫星定位全路径误差建模,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和列车运行状态参数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实现动态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构建了卫星导航信号空间传播全路径伪距误差模型,从空间段和地面段进行全路径定位误差修正模型方法的数值量化,结合开阔场景下的静态测试验证误差修正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地面段轨道沿线环境下的卫星信号传播观测质量,提出了一种铁路典型场景下卫星定位地面段误差建模方法。基于参数化环境特征的层次聚类算法进行铁路典型场景辨识,建立三维数字化场景,利用镜像法和射线追踪仿真方法进行卫星导航信号传播路径确定性建模,以半边天和城市峡谷场景为例,量化地面段传播伪距观测误差。(3)研究了列车卫星定位全路径误差及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采用高斯混合模型实现铁路典型场景下卫星导航信号传播全路径误差建模,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和状态空间模型实现列车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利用京沈客运专线实测数据和灵敏度分析方法对提出的全路径误差建模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场景辨识方法可准确地将实测沿线环境划分为5种铁路典型场景,对半边天、城市峡谷2类场景下的信号传播路径建模,有效量化地面段误差,匹配现场定位结果误差变化趋势。考虑周边环境对卫星导航传播路径的影响,实现全路径误差建模及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沿线实测数据进行比较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图65幅,表27个,参考文献64篇。

王帅帅[6](2020)在《基于扩频声波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和移动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室外定位导航技术进行的位置信息服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室内的位置信息需求也日益迫切,但是由于GPS等卫星定位技术无法在室内应用,如何实现室内高精度、稳定可靠的定位导航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主要的室内定位方式进行分析,选择声波这种高精度、低成本、不受室内光线电磁等环境影响的定位方式,但是由于声波传播信道存在衰减特性、多径效应、噪声干扰等影响,为减少这些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扩频声波的室内定位技术,并通过搭建的硬件平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定位精度。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进行分析,针对声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和多径效应,引入扩频通信技术,通过对扩频通信相关技术的分析,选定了适合本系统的扩频调制方式。2.对定位精度影响较大的时间同步、时延估计和基站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提出了基站间时间同步方式并利用互相关函数算法确定声波信号传播时延。参考卫星定位技术中卫星星座几何分布评估方法,利用几何精度衰减因子(GDOP)对声波基站几何空间布局进行仿真评估分析,并给出了几种较好的布局方式,对大规模的基站布置提供参考。3.由声波的扩频调制和定位解算原理,建立系统的整体框架,确定系统主要部分的参数,并完成对该系统扩频声波信号的产生与处理。对该系统平台的主要模块进行了实现,包括应用的软硬件开发平台,选用适合的声波发射器并设计了声波接收器。4.利用建立的扩频声波定位系统对各路声波信号在电路间传输和硬件响应误差进行测试,在剔除该误差下测试该系统在室内环境下的有效通信距离。并进行室内定位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定位精度在10cm内,验证该扩频声波室内定位系统的可行性。5.通过对室内定位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对于存在的系统误差,结合卫星定位的差分定位方法,设计适合该系统的差分方式。分别从测距差分方式和位置差分方式两个方面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表明通过两种差分计算后定位精度分别提高了64%和71.3%。

周清松[7](2020)在《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误差溯源与标定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装备加工过程中离不开高精密检测设备,精密测量仪器作为先进制造与智能制造中精密测量的关键部件,其检测精度直接决定了机械制造水平的高低。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是一种基于时栅技术将被测旋转机械作为传感器中的一部分而设计的新型传感器。前期对嵌入式时栅的传感机理进行了研究,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感器结构的优化设计与传感器测量精度的提升仍然是传感器研究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误差溯源与标定方法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时空转换理论,针对时栅传感机理,明确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测量的关键问题是构建匀速运动的时空转换坐标系。基于此,以时间正交的激励信号和空间正交的机械结构,构建匀速旋转的磁场,形成匀速运动的时空转换坐标系。2)为明确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误差规律,对传感器误差进行了溯源研究,从传感器信号产生机理和传感器机械结构出发,分别对电气误差与安装误差进行了溯源分析。建立了电气误差下由零位误差、正交误差和直流分量误差等原因引起的测量误差溯源模型,确定了电气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安装误差下安装气隙变化、测量头径向安装和轴向安装引起的测量误差溯源模型,确定了安装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实现了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电气误差和安装误差的溯源。3)针对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短周期误差标定问题,提出了超限学习机(ELM)的标定方法,并与傅里叶逼近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为提高传感器的整体测量精度,结合傅里叶逼近法、自适应均方差阀值法、超限学习机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提出了误差分步标定模型,对测量的系统误差、粗大误差和随机误差进行分步补偿,最终实现了传感器的高精度标定。4)搭建实验平台,对误差溯源模型和标定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误差溯源实验结果表明,电气误差主要引起短周期一次误差、短周期二次误差和常值误差;安装误差主要引起短周期一次误差、短周期二次误差和长周期一次误差。误差标定实验结果表明,经超限学习机标定后,传感器短周期误差达到了4.0",与傅里叶逼近法相比超限学习机法对短周期误差标定更为有效;经分步标定后,传感器测量最终精度达到了0.9",该方法对实现嵌入式时栅传感器的高精度测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本文在延续课题组前期时栅传感器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嵌入式时栅传感误差溯源与标定方法研究,对传感器电气与安装误差进行了溯源分析,同时进行了傅里叶逼近、超限学习机和分步标定方法研究,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误差溯源与标定研究,对优化传感器结构提升测量精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地[8](2020)在《索结构参数识别中的不确定度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斜拉桥的主要受力构件之一,准确地识别斜拉索的索力值并科学地评定测量结果是确保斜拉桥顺利建设和后期运营安全的重要前提。频率法测试索力结果的准确度取决于模型参数的精度和模型本身的可靠性,本文以课题组初步建立的索力计量体系为基础,分析了索力测量与计量学的联系,在不确定度理论框架下,对不同测量模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并用上级仪器对索力动测模型进行校准以量化模型本身的不确定度大小。建立了拉索有限元模型并结合评定结果对不同测量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现场索力测试方案,运用频谱分析提取拉索自振频率,通过上级仪器压力环对测量模型索力值进行校准,确定了索力动测模型本身因假设条件的不满足而引起的不确定度大小,本文主要内容有:(1)对索力测试现状、计量学中的测量结果评定理论方法以及索参数识别方法进行文献调研。总结了常见的索力测试方法并推导了频率法中的弦模型及简支梁模型的显式表达过程,在此基础上,从计量学角度阐述了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处理从误差理论过渡到不确定度理论这一过程,并分析了对于索力测量结果也需满足量值溯源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梳理并分析文献中对索力测量模型中的索长、索密度、抗弯刚度和边界条件对测量索力的影响及各参数的识别方法。(2)以计量学中的不确定度理论为基础和切入点,对计量学中有关测量模型的不可靠性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完成了桥梁工程中索力动测模型因假设条件的不满足而其本身存在的不确定度和动测模型中因参数的概率特性引起的不确定度的区别划分。结合短索实测案例,以固支梁模型为制备状态分别得到了弦理论模型和简支梁模型本身的不确定度和测量模型中参数的概率特性引起的不确定度。并分析了索力测量模型迭代发展过程。并通过非参数假设检验理论确定了动测模型中参数以及索力输出量的概率分布类型,完善了蒙特卡洛法分析参数的概率特性所引起的不确定度这一过程。(3)通过上级仪器校准来确定动测模型本身的不确度大小,完成了对索力测量结果从模型之间的比对上升到计量学的中对于测量模型的校准这一过程。建立拉索有限元模型来提取拉索自振频率,将不同的测量模型带入到蒙特卡洛法中进行不确定度评定,通过参考值对不同的测量模型进行校准,以确定测量模型本身产生的不确定度大小,在此基础上结合拉索生产现场以及实桥实测数据,通过上级仪器的校准,分别得到了模型参数的概率特性和模型本身存在的不确定度大小,然后将两者引起的不确定进行合成,得到了测量模型最终不确定度大小。

方文长[9](2020)在《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光功率计的研制》文中指出随着光电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光功率计被大量应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它不仅可以用于直接测量光功率,还可以用于光损耗的相对测量。目前,国内光功率计很多需要进口,价格昂贵且需要各种配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而国内同类测试仪器存在价格昂贵且测量精度低,工作波长少以及测量范围不足的问题;同时,近几年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很快,以微处理器为中央控制器的智能仪器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当光纤通信遇到智能测试时,将引起测控仪器领域的新的一场技术革命。针对目前主流产品的光功率计测量精度在1%~5%左右,不能满足精度高的要求,测量下限都在-70d Bm左右,工作波长为2-6个等特点,本文以光功率计系统的工作波长,动态测量范围以及测量精度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一款光功率计系统。设计的光功率计系统是测试精度高,动态范围宽,工作波长多的光功率计检测设备。光功率计系统用PIN光电二极管实现信号的光电转化,并采用非线性的对数放大器以及嵌入式技术设计一种光功率计,同时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算术平均值滤波算法以及分段线性化,波长选择,示值修正的计算方法,实现高精度,宽范围,以及工作波长多的特点。实测结果表明:该光功率计测量精度在1%以下,测量宽度可以达到-80d Bm-+10d Bm以及工作波长可以达到7个以上,满足光纤通信工程及其相关科研教学中对光功率测试的需要。

梁杰,李庆超[10](2019)在《车载气体传感器测量结果修正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车载气体传感器测量准确度低的问题,运用前向和反向两种修正算法对其测量结果进行后修正处理,从而提高测量数据的可信度。通过车载气体传感器与固定监测点分析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这两种算法,测量结果修正后,测量误差降低了50%。此外,又提出了基于这两种算法的多级修正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经过测试,两种算法在该模型上的测试结果基本满足需要。

二、测量误差、修正值及偏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量误差、修正值及偏差(论文提纲范文)

(1)塔式太阳能吸热器热效率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3 吸热器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评估方法原理
    2.1 吸热器能量平衡关系
    2.2 热效率评估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吸热器和定日镜场建模
    3.1 吸热器建模
    3.2 定日镜场建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结果分析
    4.1 定日镜场分组策略
    4.2 合适的间隔天数
    4.3 吸热器稳定运行判断依据
    4.4 不同工况下吸热器能量平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与方法改进
    5.1 DNI方法验证
    5.2 评估结果的误差分析
    5.3 评估方法的改进
    5.4 设计点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和特色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与有限元模型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静力的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
        1.3.2 基于响应面的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
    2.1 工程背景
        2.1.1 工程概况
        2.1.2 顶推力的确定
        2.1.3 合龙顺序
    2.2 合龙顶推施工数值模拟
        2.2.1 模型概况
        2.2.2 单元类型及划分
        2.2.3 边界条件
        2.2.4 材料及计算参数
        2.2.5 施工阶段划分
        2.2.6 数值模拟结果
    2.3 合龙顶推施工现场监测
        2.3.1 施工方案
        2.3.2 施工过程
        2.3.3 监测结果
    2.4 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
    3.1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3.2 影响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2.1 主梁混凝土弹性模量
        3.2.2 桥墩混凝土弹性模量
        3.2.3 主梁混凝土容重
        3.2.4 桥墩混凝土容重
        3.2.5 墩底边界条件
    3.3 参数敏感性对比分析
        3.3.1 顶推施工墩顶水平位移
        3.3.2 成桥状态墩顶水平位移
        3.3.3 成桥状态墩底弯矩
    3.4 墩梁固结处连接形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响应面法的合龙顶推模型参数修正
    4.1 有限元模型修正原理
    4.2 响应面模型修正基本原理
        4.2.1 试验设计
        4.2.2 修正参数选择及显着性分析
        4.2.3 响应面函数的建立及精度检验
        4.2.4 目标函数的构造及优化求解
        4.2.5 基于响应面技术的有限元模型修正基本流程
    4.3 修正参数的确定
    4.4 试验设计与参数显着性分析
    4.5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4.6 目标函数的构造与优化求解
    4.7 模型修正结果分析
    4.8 测量误差对模型修正的影响
        4.8.1 测量误差的模拟方法
        4.8.2 结果分析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参数标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并联机构标定问题及研究现状
        1.2.1 并联机构误差建模研究现状
        1.2.2 并联机构位姿测量研究现状
        1.2.3 并联机构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并联机构运动学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定义
    2.3 自由度计算
    2.4 平台坐标系确定
    2.5 动平台位姿描述
        2.5.1 位置描述
        2.5.2 姿态描述
    2.6 齐次坐标变换及坐标变换的传递
        2.6.1 齐次坐标变换
        2.6.2 坐标变换的传递
    2.7 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2.7.1 运动学逆解
        2.7.2 运动学正解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闭环矢量微分法的并联机构误差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并联机构绝对位姿误差模型
    3.3 参数误差对末端绝对位姿影响分析
        3.3.1 X向平动时参数误差对绝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3.2 Y向平动时参数误差对绝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3.3 Z向平动时参数误差对绝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3.4 绕X轴旋转时参数误差对绝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3.5 绕Y轴旋转时参数误差对绝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3.6 绕Z轴旋转时参数误差对绝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3.7 本节小结
    3.4 并联机构相对位姿误差模型
    3.5 结构参数误差对末端相对位姿的影响分析
        3.5.1 X向平动时参数误差对相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5.2 Y向平动时参数误差对相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5.3 Z向平动时参数误差对相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5.4 绕X轴旋转时参数误差对相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5.5 绕Y轴旋转时参数误差对相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5.6 绕Z轴旋转时参数误差对相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3.5.7 本节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位姿测量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绝对坐标测量系统的位姿测量方法
        4.2.1 三点法位姿测量
        4.2.2 四点法位姿测量
    4.3 正交位移测量系统
    4.4 正交位移测量系统运动学分析
        4.4.1 运动学正解
        4.4.2 运动学逆解
        4.4.3 运动学正逆解程序验证
    4.5 误差对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测量位姿影响分析
        4.5.1 系统误差对测量位姿的影响分析
        4.5.2 随机误差对测量位姿的影响分析
        4.5.3 综合误差对测量位姿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并联机构参数辨识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参数辨识模型
    5.3 标定算法
    5.4 标定精度评价指标
    5.5 参数标定的数值仿真
        5.5.1 确定系统名义运动学参数误差
        5.5.2 生成模拟测量数据
        5.5.3 得到初始迭代定位误差
        5.5.4 迭代求解
    5.6 并联机构参数可辨识性研究
        5.6.1 超定方程组的最小二乘解
        5.6.2 结构参数误差的观测矩阵
        5.6.3 结构参数可辨识性分析
    5.7 基于OASIS奥希思的量测配置优化
        5.7.1 矩阵的条件数及病态方程组
        5.7.2 OASIS奥希思智能优化软件概述
        5.7.3 优化模型分析
        5.7.4 量测配置优化的数值仿真
        5.7.5 优化效果验证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并联机构的参数标定试验
    6.1 引言
    6.2 标定对象
    6.3 测量仪器及设备
        6.3.1 三坐标测量机
        6.3.2 位移传感器
        6.3.3 被测基准块
        6.3.4 光栅尺夹具组件
    6.4 标定试验的量测配置
        6.4.1 位姿数量选择
        6.4.2 量测配置
    6.5 标定试验流程
    6.6 标定试验过程
        6.6.1 基于三坐标测量机的正交位移测量系统模型测量
        6.6.2 基于321 型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并联机构标定试验
        6.6.3 测量位姿计算
        6.6.4 参数辨识与补偿
        6.6.5 补偿效果验证
    6.7 标定结果分析
    6.8 标定后并联机构定位精度验证方案
    6.9 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总体评价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应对国际比对的步距规校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当前国内外的步距规生产企业及其产品特点
        1.2.1 德国KOBA公司
        1.2.2 德国卡尔·蔡司(Zeiss)公司
        1.2.3 日本三丰(Mitutoyo)公司
        1.2.4 中国桂林安一量具有限公司
        1.2.5 中国苏州卓尔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1.2.6 中国桂林汉美量仪有限公司
    1.3 步距规校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
        1.3.2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
        1.3.3 芬兰国家计量研究所(VTT MIKES)
        1.3.4 法国国家计量院(LNE)
        1.3.5 英国国家物理研究所(NPL)
        1.3.6 日本国家计量研究所(NMIJ)
        1.3.7 意大利国家计量研究院(INRIM)
        1.3.8 澳大利亚国家测试技术研究院(NMIA)
        1.3.9 墨西哥国家计量中心(CENAM)
        1.3.10 西班牙计量中心(CEM)
        1.3.11 瑞典国家测试和检定研究院(SP)
        1.3.12 我国步距规校准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步距规校准中的关键技术
        1.4.1 基于激光干涉原理的精密测长技术
        1.4.2 测头瞄准定位技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步距规校准的测量原理及方案设计
    2.1 设计原则
        2.1.1 阿贝原则
        2.1.2 矢量三角形法则
    2.2 测量原理
    2.3 数学模型与仿真验证
    2.4 实验装置的搭建与数据验证
    2.5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干涉精密测长中的空气折射率修正技术
    3.1 常用空气折射率修正技术
        3.1.1 标准环境下的修正Edlen公式
        3.1.2 NIST对 Edlen公式的修正
        3.1.3 基于Ciddor的折射率修正公式
        3.1.4 以上空气折射率修正公式的区别与局限
    3.2 基于实物标准具的空气折射率测量方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测量模型
        3.2.3 实验结果
        3.2.4 传感器选用
    3.3 结论
第四章 测头瞄准技术与误差补偿算法
    4.1 触发式测头瞄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测量原理
    4.3 数学模型
        4.3.1 测头触发时的刚性位移量L_c
        4.3.2 测头触发时产生的挠曲位移量L_p
        4.3.3 测头触发时测头与被测件接触的弹性压缩量L_k
        4.3.4 测头的预行程量L_(pre)
        4.3.5 数学建模与仿真验证
    4.4 装置与实验验证
    4.5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技术
    5.1 校准装置的测量能力验证
        5.1.1 步距规校准环境的恒温实验
        5.1.2 测头直径的标定实验
        5.1.3 步距规测量重复性与稳定性实验
        5.1.4 基于二等量块的精度验证
    5.2 装置的运动误差分析
        5.2.1 运动平台引入的测量误差分析
        5.2.2 测量方向的实验验证
    5.3 步距规校准装置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5.3.1 测量模型
        5.3.2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5.3.3 不确定度分量表
    5.4 基于该装置的国际比对情况
        5.4.1 比对标准器
        5.4.2 测量方法
    5.5 国家步距规量值溯源体系的建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情况
    申请专利情况
    承担科研情况
致谢

(5)列车动态运行环境下卫星定位全路径误差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定位精度标准及规范
        1.2.2 受限环境下卫星定位传播误差分析
        1.2.3 基于卫星的列车定位精度分析及不确定度估计方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2 卫星定位原理及误差建模
    2.1 卫星定位基本原理
        2.1.1 TOA定位原理
        2.1.2 卫星空间位置推算
        2.1.3 用户位置解算
    2.2 卫星定位全路径误差分析及其修正模型
        2.2.1 定位误差来源
        2.2.2 空间段误差修正模型
        2.2.3 地面段误差修正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铁路环境场景下的卫星导航信号传播建模
    3.1 基于卫星定位的铁路典型场景辨识方法
        3.1.1 铁路沿线场景区段分割规则
        3.1.2 铁路沿线参数化环境特征构建算法
        3.1.3 基于层次聚类的场景分类方法
        3.1.4 铁路典型场景辨识方法
    3.2 卫星信号传播路径建模方法
        3.2.1 基于环境特征信息的三维场景建模
        3.2.2 基于射线追踪方法的信号传播路径建模
    3.3 本章小结
4 列车卫星定位全路径误差建模及不确定度评定
    4.1 列车卫星定位全路径误差估计方法
        4.1.1 全路径误差建模
        4.1.2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误差建模方法
    4.2 基于GUM标准的卫星定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2.1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分析及观测方程构建
        4.2.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计算方法
    4.3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动态测量不确定度改进
        4.3.1 状态空间模型及框架
        4.3.2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静态测量不确定度推导
        4.3.3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动态测量不确定度推导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验证
    5.1 实验平台
        5.1.1 实验平台设置
        5.1.2 现场测试环境
        5.1.3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测试验证方法
    5.2 铁路典型场景辨识
        5.2.1 已知环境场景下的特征参照
        5.2.2 给定线路沿线场景辨识
    5.3 卫星导航信号传播全路径误差建模
        5.3.1 开阔场景下的全路径误差建模
        5.3.2 半边天场景下的全路径误差建模
        5.3.3 城市峡谷场景下的全路径误差建模
        5.3.4 京沈客运专线不同场景下的实测定位结果分析
    5.4 基于卫星的列车定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4.1 静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4.2 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扩频声波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室内定位技术概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声波传播特性及扩频相关技术
    2.1 声波传播信道分析
        2.1.1 声波传播的衰减特性
        2.1.2 声波传播的多径效应
        2.1.3 声波传播的多普勒效应
    2.2 扩频通信的相关技术
        2.2.1 扩频通信原理
        2.2.2 伪随机码生成
        2.2.3 载波调制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位原理及关键技术分析
    3.1 声波室内定位原理
    3.2 基站间时间同步与时延估计
        3.2.1 基站间时间同步
        3.2.2 时延估计算法
    3.3 基站空间布局对定位的影响
        3.3.1 定位精度分析
        3.3.2 基站布局的几何精度衰减因子
        3.3.3 实验分析
        3.3.4 实验结果与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结构组成与通信距离测试
    4.1 扩频定位系统结构
        4.1.1 系统框架
        4.1.2 系统参数选择
    4.2 系统软硬件组成
        4.2.1 数字信号处理板
        4.2.2 软件开发工具
        4.2.3 声波发射器与接收器
    4.3 有效通信距离测试
        4.3.1 电路传输误差分析
        4.3.2 测距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定位实验与差分定位研究
    5.1 声波室内定位实验
    5.2 定位误差分析
    5.3 差分定位技术
    5.4 扩频声波测距差分定位方法
        5.4.1 声波测距差分
        5.4.2 实验验证与分析
    5.5 扩频声波位置差分定位方法
        5.5.1 声波位置差分定位
        5.5.2 实验验证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误差溯源与标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传感器误差溯源研究
        1.2.2 传感器标定方法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工作原理
    2.1 时空转换理论
    2.2 时栅行波形成方法
        2.2.1 构造行波
        2.2.2 旋转磁场构建方法
        2.2.3 行波形成方法
    2.3 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行波形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误差溯源研究
    3.1 电气误差溯源
        3.1.1 零位误差溯源
        3.1.2 正交误差溯源
        3.1.3 直流分量误差溯源
    3.2 安装误差溯源
        3.2.1 安装气隙变化误差分析
        3.2.2 径向安装偏差误差溯源
        3.2.3 轴向安装偏差误差溯源
        3.2.4 多源耦合安装误差溯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标定方法研究
    4.1 傅里叶逼近标定方法
    4.2 超限学习机标定方法
        4.2.1 超限学习机算法
        4.2.2 传感器误差标定模型
    4.3 分步标定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误差溯源实验研究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2 电气误差溯源实验
    5.3 传感器安装误差溯源实验
        5.3.1 传感器安装误差仿真实验
        5.3.2 传感器安装误差测量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标定实验研究
    6.1 傅里叶逼近标定实验
    6.2 超限学习机标定实验
    6.3 分步标定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索结构参数识别中的不确定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拉索索力测试及参数识别的研究现状
        1.2.1 常见的索力测试方法
        1.2.2 频率法测量索力的研究现状
        1.2.3 拉索参数识别的研究现状
    1.3 索参数对频率法测量索力的影响
    1.4 索力测量与计量学
        1.4.1 量值的传递和溯源
        1.4.2 索力测量与计量学的联系
    1.5 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意义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测量结果分析及参数识别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误差理论到不确定度理论的过渡
        2.2.1 误差理论与不确定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2.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分析
    2.3 参数概率特性分析
        2.3.1 连续型总体密度函数的描述
        2.3.2 区间估计及非参数假设检验分析
    2.4 模型校准的逻辑推理分析
    2.5 拉索参数识别的方法研究
        2.5.1 索的抗弯刚度识别方法
        2.5.2 索的边界条件识别方法
        2.5.3 索长及线密度识别方法
    2.6 拉索参数识别中的不确定度研究技术路线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参数识别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理论及案例分析
    3.1 引言
    3.2 索结构参数识别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理论
        3.2.1 频率法测量索力的理论分析
        3.2.2 索参数识别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理论分析
    3.3 索力测量模型之间的比对分析
        3.3.1 制备状态下的索力测量模型
        3.3.2 不同测量模型比对的案例分析
    3.4 有参考值的拉索实测案例分析
        3.4.1 索力测量模型本身的不确定度分析
        3.4.2 弦模型索力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案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索数值分析与不确定度计算
    4.1 引言
    4.2 拉索数值建模与不确定度计算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2 拉索不确定度分析
    4.3 测量模型参数对索力测量结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索索力现场实测及不确定度计算
    5.1 引言
    5.2 拉索动测法现场实测
        5.2.1 现场实测的理论分析
        5.2.2 现场测试方案及过程
        5.2.3 测量数据分析
    5.3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及测量模型的校准
        5.3.1 BD012#拉索不确定度评定
        5.3.2 索力测量模型的校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文章总结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MCM法计算程序
    附录 B:常见的分布列或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附录 C:常见的分位数分布表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9)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光功率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光功率计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功率计指标及问题分析
    2.1 性能指标以及问题分析
    2.2 光功率计的具体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理分析
    3.1 工作波长的原理分析
    3.2 动态范围原理分析
    3.3 精度补偿原理分析
        3.3.1 分段线性化
        3.3.2 示值修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功率计的硬件设计与研究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4.2.1 电源模块
        4.2.2 光电探测模块
        4.2.3 AD转换模块
        4.2.4 对数放大器模块
        4.2.5 运算放大器模块
        4.2.6 中央处理器以及外围接口电路
        4.2.7 系统的硬件原理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光功率计的软件设计方法
    5.2 光功率计系统总程序
    5.3 AD转换任务
    5.4 数据处理任务
    5.5 串口打印任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功率计系统的测试
    6.1 硬件系统的测试
    6.2 软件系统的测试
    6.3 光功率计测试要求
    6.4 实验设计
    6.5 测试结果和分析
        6.5.1 1310nm光源下测试结果与分析
        6.5.2 1490nm光源下测试结果与分析
        6.5.3 1550nm光源下测试结果与分析
        6.5.4 工作波长测试分析
    6.6 误差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存在的不足
    7.3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发明专利
附录B 波长选择以及示值修正实现程序

(10)车载气体传感器测量结果修正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修正建模
    2.1 修正流程
    2.2 修正算法模型
3 修正算法
    3.1 前向修正算法
    3.2 反向修正算法
    3.3 多级修正模型
4 测试与分析
    4.1 测试设定
    4.2 首次校准分析
    4.3 周期修正分析
    4.4 多级修正分析
5 结论

四、测量误差、修正值及偏差(论文参考文献)

  • [1]塔式太阳能吸热器热效率评估方法研究[D]. 曾季川. 浙江大学, 2021(09)
  • [2]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与有限元模型修正[D]. 黄杜康.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 [3]基于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参数标定研究[D]. 杨利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8)
  • [4]应对国际比对的步距规校准关键技术研究[D]. 任国营. 天津大学, 2020
  • [5]列车动态运行环境下卫星定位全路径误差建模方法研究[D]. 江舒娴.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6]基于扩频声波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D]. 王帅帅.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
  • [7]嵌入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误差溯源与标定方法研究[D]. 周清松.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索结构参数识别中的不确定度研究[D]. 赵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光功率计的研制[D]. 方文长.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车载气体传感器测量结果修正算法研究[J]. 梁杰,李庆超. 计量学报, 2019(06)

标签:;  ;  ;  ;  ;  

测量误差、修正和偏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