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式起重机轨道焊接(论文文献综述)
马旭[1](2021)在《桥式起重机结构疲劳寿命评估及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程中桥式起重机的大量使用,导致发生工程事故的概率也在增加。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桥式起重机的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金属结构部分发生断裂造成的。桥式起重机的金属结构主要由各类板件焊接而成,当桥式起重机在日常工作中受到不同载荷的作用时,焊接位置的缺陷会产生裂纹甚至导致结构发生破坏,因此焊接结构的安全性能会直接影响整机的使用性能与安全性。针对桥式起重机焊接结构疲劳寿命问题,本文以天津某公司生产的KD2.9t-6m-2.9m型起重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如下:(1)按照公司提供的图纸,建立结构部分的三维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桥式起重机的桥架部分进行有限元分析。分别基于两种典型工况对桥式起重机桥架进行加载,计算出在两种工况下桥架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确定桥架结构的危险部位。(2)分析焊接结构的特点以及焊接接头疲劳强度评估的标准和规范。在对桥式起重机结构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有限元分析技术,采用热点应力法和名义应力法分别对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进行疲劳寿命评估。并将两种方法的疲劳寿命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热点应力法计算的结果比名义应力法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3)分析桥式起重机结构监测系统的设计需求与设计原则,基于C#语言和Visual Studio2010开发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经过测试,系统基本可以完成对桥式起重机结构的监测。
王跃[2](2021)在《木材起重机的研究与主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的原木输入中国的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原木到达中国边境的通商口岸时,主要采用传统起重机对原木进行转运,这导致转运原木的效率极低、危险性较高且经济性差。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木转运的机械化作业,提升原木转运效率,大大提升经济性,实现原木转运的连续性,改善传统木材转运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研究一种新型的木材转运机械设备,科学地提升木材转运的效率,降低原木装卸的成本,对中国大规模原木的进口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与现实意义。对于大规模的原木转运,需保证转运设备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结合当前俄罗斯进入我国边境通商口岸的原木的转运现状,设计一款专用于原木转运的起重设备。木材起重机由龙门架、行走机构、夹持机构、液压系统、控制系统及动力输出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夹持机构与龙门架主箱梁是木材起重机的核心,夹持机构运动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木材起重机的效率;起重龙门架主箱梁的承载能力也影响着木材起重机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通过研究木材起重机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结合木材起重机作业的特殊性,收集了俄罗斯输入中国的木材的相关参数,本论文以俄罗斯输入中国木材量最大的落叶性针叶树为例,其算数平均胸径为500mm,假设其长度为20m,通过木材的数据反推龙门架结构、夹持机构等的参数,确定木材起重机的总体布置研究。运用参数化建模软件对木材起重机的整体结构与布局进行设计,确定龙门架的最大跨度为10.15m,最大高度为6.0m,并进行夹持机构总成的设计,材料采用Q235B,确定最大夹持胸径为1000mm;对主箱梁进行详细的设计与计算,得出梁高为570mm、梁宽为100mm。在虚拟样机的建立过程中,通过Creo Parametric的三维建模、虚拟装配与运动仿真的功能,对龙门架、夹持机构、轨道车等进行三维建模,再将各个机构中创建完成的零件进行装配,建立了木材起重机的虚拟样机,并对其进行运动仿真与分析,对出现干涉的机构或零件进行了参数的修改,运动仿真结果表明整机转运一捆木材的时间为109.2s,转运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木材起重机(传统起重机转运一捆木材的时间约为200~300s)。通过Ansys Workbench对木材起重机中的起重龙门架主箱梁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在静力荷载下,龙门架主箱梁沿X、Y、Z轴向的应力与应变云图,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和总位移的云图,并对主箱梁进行校核,最大应力出现在主梁底板支撑面附近,应力值为123.59MPa,小于许用应力156.667MPa,主箱梁的强度满足要求;主箱梁总变形量最大值为3.3245mm,最大应变值为0.0083693,均在允许变形的范围内,满足主箱梁刚度的要求。
沈兰华,范开英,任师道[3](2020)在《桁架门式起重机制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通用门式起重机规范对桁架结构型式指导较少的问题,通过桁架和箱梁的结构对比,从受力和安装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标准规范相关要求的意义。从结构特点和制作方案上进行分析,制定了结构主控项目表,为桁架门式起重机制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振祥[4](2020)在《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主结构的动静载荷及疲劳寿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物流运输中,海港运输的总量占世界物流运输总额的60%以上,采用集装箱运输是港口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为智慧港口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是自动化码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重机的主结构的疲劳寿命决定着整机的服役期限,因此,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主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疲劳寿命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疲劳及疲劳寿命理论和疲劳载荷谱与累积损伤理论。以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主结构为研究对象,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起重机主结构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对起重机主结构的静力学分析,得到结构在不同工况下应力分布和静刚度变化,可以通过应力分布图等了解结构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使用Creo建立三维模型,利用Creo的交互性将三维模型转化为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进行模态分析。通过模态分析提高结构的固有频率,防止起重机主结构在外部作用的激励下发生共振,从而避免起重机主结构发生大振动和破坏。对起重机龙门架和小车架进行疲劳寿命的仿真模拟,模拟真实情况下的疲劳极限以及寿命,发现龙门架最容易产生疲劳破坏的部位。通过云图将结构的疲劳寿命分布状态直观地呈现,能够直观的展现出结构每处的寿命,让设计者和使用者能精确、方便地评估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使用性能,为今后集装箱门式起重机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研究结果可直接反馈到实际生产之中,检验现有产品主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本次研究补充了对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主结构分析资料,对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主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磊[5](2020)在《150t造船门式起重机改造后的整体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些年国内船舶企业的大力发展,大型造船门式起重机在造船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由于较大的起重量和灵活的工作性质在船舶分段合拢中担当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造船门式起重机的设计趋势向更大跨度、更大起重量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国家对于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船舶企业不得不进行场地的搬迁以符合国家对于环保的新要求。在搬迁的过程中造船门式起重机与现场的实际情况不能相符势必要进行改造,如何确认改造后的造船门式起重机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改造后的造船门式起重机的安全,除了对经过改造的起重机在现场进行静刚性试验,判断其下挠值是否满足国标及检规的要求,同时还应该通过其他手段判断其日常工况下的应力值是否在许用应力之下。本文采取了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改造后起重机进行数学分析,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静载荷试验中的下挠值进行比较,判定模型的正确性。同时找出起重机金属结构中应力较大的截面,对已改造的起重机相应截面进行应力测试,通过软件计算与现场测试的结果进行比对,找出所建立模型的问题,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结合实际使用的工况计算出起重机的使用寿命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造船门式起重机的应用场景及发展背景,描述了当前针对在用及改造起重机进行安全评估的国内外发展,讲解了目前进行起重机安全评估的技术手段。然后介绍所研究的起重机及其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当地造船厂一台移装并进行改造的MEC150-53A5造船门式起重机使用工况进行分析,而后结合应力测试结果,对该起重机进行全面评价,最后结合使用工况对其疲劳寿命进行验算。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的静刚性主梁下挠实验及实际应力测试结果均显示:MEC150-53A5造船门式起重机经过跨度加长以后它的钢结构部分的刚性和强度依旧满足现场实际使用的需要,其疲劳寿命达到其设计要求。
高亮[6](2020)在《桥门式起重机啃轨的原因、检测、预防、对策》文中指出起重机的运行啃轨一直以来困扰着施工人员,是当前起重机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为提高起重机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需要针对实际情况下起重机进行分析和研究,再根据实际工况判断、分析、解决、创新发明防啃轨装置,继而找出桥门式起重机啃轨的主要原因,并且做好对起重机的检查针对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杜晨辉[7](2020)在《基于模态曲率差和小波变换的起重机金属结构损伤识别》文中研究表明起重机是一种现代化起重运输设备,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在工业运输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起重机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属于焊接结构的起重机金属结构,受交变载荷与恶劣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裂纹和腐蚀等损伤。而这些早期的结构微小损伤不能被及时发现是引起起重机特、重大事故的主要诱因,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目前学术界研究结构损伤识别的案例很多,但是针对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还极少,鉴于此本文重点对门机金属结构的损伤识别进行了研究。目前主要有两大类损伤识别方法:一种是局部损伤识别,另一种是全局损伤识别。局部损伤识别主要有直观判定法,超声波法,应用电磁场等,应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是要知道损伤的大概位置,然后再利用高科技仪器对损伤部位进行扫描,最终识别损伤位置,但这一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通过结构振动特性的变化来评判结构的健康状况,能够量化性能的改变,是一种全局的损伤识别方法。基于全局损伤识别方法,本文以41吨双梁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结构的损伤识别研究。首先运用ANSYS APDL语言建立了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且从强度、静刚度及动刚度三方面对其结构模型进行了校核,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基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修改主梁局部单元的弹性模量值来模拟损伤,分别在一个位置,两个位置,三个位置共模拟了13种损伤工况,并对起重机金属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第三,研究了通过结构整体频率变化来判定结构是否存在损伤的问题;第四,研究了前四阶模态振型值对损伤位置的识别效果,发现从完整的振型图中完全不能识别损伤位置,而对振型图进行局部放大后可以勉强确定图中存在的异常突起位置,采用db3小波对振型数据进行奇异性检测,最终准确的识别了损伤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提高模态振型这一损伤指标的损伤识别能力,最后,采用中心差分法计算得到了模态曲率和模态曲率差这两个损伤指标,并且研究发现这两个指标对损伤的识别能力都有明显提升。经过对比,最终得出模态曲率差对于多位置、不同损伤程度的损伤都能准确识别,该指标为最优损伤指标。同时验证了在单损伤工况下,模态曲率差与损伤程度二次拟合曲线能够较好地识别结构的损伤程度。最终为起重机金属结构损伤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
游虎[8](2020)在《水工门式起重机整体结构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工门式起重机(简称门机)是各类水利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大型起升设备,长期服役于疲劳、磨损、腐蚀的工况条件下。它的主要用途是提高装卸重物的作业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减轻劳动强度。该台门式起重机由太原重型机械厂于1985年设计制造服务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用于挡水闸门、拦污栅及其他设备的日常起吊作业。当时的设计标准只考虑了金属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而忽略了疲劳应力循环对起重机使用寿命的影响,而该门机出厂至今已经服役35年,未来是否能够继续安全可靠运行不得而知。众所周知,大型门式起重机的设计制造成本昂贵,如若将其过早报废无疑是一种浪费,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如果让其超期服役又存在重大的生产风险,甚至出现倒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国内外也没有颁布与此相关的健康评估与寿命预测标准或导则。因此对于长期处于疲劳、腐蚀、磨损等恶劣工作环境下的水工门式起重机,开展相关的金属结构剩余寿命和整机安全性能评估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出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省特检院对于安全生产的需求,本文以水工类门式起重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金属结构剩余寿命和整机安全性能评估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门机设计图纸和现场勘测数据建立了门机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了整机应力变形分析,确定了结构危险点及应力集中部位。根据仿真结果对相应部位制定应力测试方案并借助DH3816N静态应变仪现场采集数据,对现场采集的应力应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结合雨流计数法编制了载荷谱。结合线性累计损伤准则、综合损伤因子、P-r-S-N及编辑的载荷谱对门机进行寿命预测。最后利用风险矩阵法结合伤害发生概率法确定了门机安全等级,并提供合理的维护维修建议。论文中首次引入了综合损伤因子这一重要参数,综合考虑了腐蚀、焊缝、裂纹、安全系数等多种外界影响因素,并且对名义应力法当中标准试样的S-N曲线做了两次应力幅值修正,使其更加贴切于实际工作环境;根据门机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概率制定了安全评估等级,为水工门式起重机的健康性评估提供了更为科学和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规程。
焦来文[9](2020)在《门式起重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例如建筑行业,工业,机械等。门式起重机在多个领域都有着相对广泛的应用而发挥门式起重机运行优势的前提是运行可靠稳定。在运行环节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文章以此为研究话题展开了相关的综述。
陈洪良[10](2019)在《基于应变计的起重机结构长期实时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起重机械属于国家监管的特种设备。随着我国重工、机加工和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起重机械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国在册的起重机械约234万台,保有量居世界第一。但起重机械的安全形势严峻,监管难度大,近年来的事故调查统计表明,起重机械的事故起数和引起的死亡人数在八大类特种设备事故中所占比重最高。起重机械的金属结构作为承载力和传递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况的优劣是起重机械安全运行的重要参考。因此,针对起重机金属结构状态检测的问题,本项目研究了基于应变计的起重机结构监测系统,用以保障起重机械的使用安全。(1)设计了基于应变计的起重机结构监测系统的总体框架,包括设备层、传感器层、数据采集层、数据分析处理层,表示决策层;结合起重机械金属结构的特点,通过构件选择,截面选择和截面上点的选择,明确了应变计在起重机金属结构监测中的布点原则。(2)结合不同类型应变计灵敏系数、机械滞后、蠕变、热输出、零点漂移、疲劳寿命六项工作特性的测试对比验证了焊接式蠕变、热输出和疲劳损坏三个性能指标上的应用优势。焊接式应变计较粘贴式应变计更适用于起重机械金属结构应变监测。(3)结合故障树分析法和风险评估,确定了基于应变计监测的起重机金属结构安全评估的方法,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等级确定及最终的安全评价。(4)针对某型卸船机,构建了基于应变计的起重机械结构监测系统。根据有限元分析和起重机械实际使用情况勘察,确定了结构应变的监测位置。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表明了基于应变计的起重机械结构监测系统的可行性。
二、门式起重机轨道焊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式起重机轨道焊接(论文提纲范文)
(1)桥式起重机结构疲劳寿命评估及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1.2.2 疲劳寿命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2.3 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桥式起重机结构疲劳寿命研究 |
2.1 疲劳的概念 |
2.2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
2.2.1 疲劳寿命 |
2.2.2 影响结构疲劳寿命的因素 |
2.3 金属结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2.3.1 名义应力法 |
2.3.2 局部应力-应变法 |
2.3.3 损伤容限法 |
2.3.4 断裂力学法 |
2.3.5 缺口应力法 |
2.3.6 热点应力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法概述 |
3.2 桥式起重机桥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
3.2.1 结构参数 |
3.2.2 载荷类型 |
3.2.3 静强度和静刚度 |
3.2.4 载荷组合和工况分析 |
3.2.5 有限元分析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4 桥式起重机结构疲劳寿命评估 |
4.1 焊接结构的疲劳分析 |
4.1.1 焊接结构 |
4.1.2 焊接结构疲劳评估标准和规范 |
4.2 基于热点应力法的疲劳寿命评估 |
4.2.1 模型处理 |
4.2.2 疲劳寿命评估 |
4.2.3 疲劳寿命评估结果 |
4.3 基于名义应力法的疲劳寿命计算 |
4.3.1 模型处理 |
4.3.2 疲劳寿命评估 |
4.3.3 疲劳寿命评估结果 |
4.4 不同方法的疲劳寿命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桥式起重机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 |
5.1 整体设计原则 |
5.2 开发语言与开发环境 |
5.2.1 开发语言 |
5.2.2 开发环境 |
5.3 软件总体设计 |
5.3.1 软件架构 |
5.3.2 数据库技术 |
5.4 功能模块分析 |
5.4.1 信息管理模块 |
5.4.2 数据采集模块 |
5.4.3 数据通信模块 |
5.4.4 视频监控模块 |
5.5 现场测试 |
5.5.1 应变测试 |
5.5.2 系统界面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木材起重机的研究与主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林业机械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林业机械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林业机械研究现状 |
1.2.3 林业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木材起重机总体设计研究与主箱梁结构设计 |
2.1 整机设计与研究要求 |
2.1.1 提出问题 |
2.1.2 解决方案 |
2.2 木材起重机整体结构研究 |
2.2.1 起重龙门架结构 |
2.2.2 夹持机构 |
2.2.3 动力系统 |
2.2.4 木材起重机主要参数计算 |
2.2.5 木材起重机的结构特点与工作性能 |
2.3 主梁设计要求 |
2.4 主箱梁设计 |
2.4.1 主箱梁梁高计算 |
2.4.2 主箱梁上顶板及下底板尺寸计算 |
2.4.3 主箱梁上顶板及下底板尺寸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木材起重机建模与虚拟装配 |
3.1 Creo Parametric软件 |
3.2 木材起重机总体建模 |
3.2.1 起重龙门架主箱梁建模 |
3.2.2 起重龙门架支架建模 |
3.2.3 夹持机构建模 |
3.2.4 龙门架行走机构建模 |
3.2.5 火车底盘建模 |
3.2.6 其他零件建模 |
3.3 木材起重机装配 |
3.3.1 木材起重机夹持机构装配 |
3.3.2 木材起重机龙门架结构装配 |
3.3.3 木材起重机整体装配 |
3.4 本章小结 |
4 木材起重机运动学仿真 |
4.1 Creo Parametric/机构模块简介 |
4.2 运动仿真与分析的过程 |
4.3 运动副 |
4.4 添加电动机 |
4.5 运动学分析 |
4.6 输出观测点曲线图 |
4.7 本章小结 |
5 木材起重机龙门架主梁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5.2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 |
5.3 主箱梁静力学分析 |
5.3.1 线性静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
5.3.2 创建主箱梁几何模型 |
5.3.3 添加主箱梁模型的材料 |
5.3.4 简化主箱梁模型 |
5.3.5 主箱梁模型网格划分 |
5.3.6 主箱梁添加约束条件 |
5.3.7 主箱梁静力学求解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桁架门式起重机制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特点 |
2 门机策划 |
3 主梁关键工序 |
4 支腿关键工序 |
5 结论 |
(4)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主结构的动静载荷及疲劳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模型构建 |
2.1 三维软件Creo介绍 |
2.2 起重机参数 |
2.3 起重机的组成和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主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
3.1 软件介绍 |
3.2 龙门架静力学分析 |
3.2.1 参数设定 |
3.2.2 载荷分析 |
3.2.3 分析结果 |
3.2.4 静刚度计算 |
3.3 小车架静力学分析 |
3.3.1 单元模型 |
3.3.2 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龙门架模态分析 |
4.1 ANSYS Workbench模块介绍 |
4.2 模态分析理论及意义 |
4.2.1 模态分析理论 |
4.2.2 模态分析的意义 |
4.3 龙门架结构模态分析 |
4.3.1 网格划分 |
4.3.2 分析与结果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主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5.1 疲劳分析理论 |
5.2 金属疲劳的破坏机理以及影响疲劳的主要因素 |
5.3 疲劳极限与疲劳寿命曲线 |
5.4 龙门架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5.4.1 参数设定 |
5.4.2 疲劳分析 |
5.5 小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
5.5.1 参数设定 |
5.5.2 疲劳分析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5)150t造船门式起重机改造后的整体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起重机械安全评估 |
1.2.1 国内外起重机安全评估发展 |
1.2.1.1 国内起重机安全评估发展 |
1.2.1.2 国外起重机安全评估发展 |
1.2.2 起重机安全评估方法概述 |
1.2.2.1 无损检测法 |
1.2.2.2 应力测试法 |
1.2.2.3 状态监测法 |
1.2.2.4 计算机辅助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MEC150-53A5起重机的介绍及模型的建立 |
2.1 造船门式起重机的介绍 |
2.2 MEC150-53A5起重机介绍及相关参数 |
2.3 投用前的无损检测 |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1 模型的建立要求 |
2.4.2 结构几何模型的建立 |
2.4.3 有限元模型的前处理 |
2.4.3.1 分析中单位制的选择 |
2.4.3.2 选取有限元分析中的计算参数 |
2.4.3.3 选择有限元分析用的单元类型 |
2.4.3.4 模型的网络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NSYS静力学分析 |
3.1 载荷的分析 |
3.1.1 载荷的分类 |
3.1.1.1 自重载荷PG |
3.1.1.2 额定起升载荷PQ |
3.1.1.3 自重振动载荷_((?)1)PG |
3.1.1.4 起升动载荷_((?)2)PQ |
3.1.1.5 运行冲击载荷 |
3.1.1.6 风载荷PW |
3.1.1.7 水平惯性载荷 |
3.1.2 结构的受力分析 |
3.1.3 载荷的加载方式 |
3.2 工况分析 |
3.3 主梁及悬臂下挠度计算 |
3.3.1 约束的施加 |
3.3.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4 动载荷试验计算 |
3.4.1 约束处理 |
3.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5 非工作状态计算 |
3.5.1 约束处理 |
3.5.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3.6.1 刚度分析结论 |
3.6.2 强度分析结论 |
第四章 应力测试与分析 |
4.1 试验设备及设备条件 |
4.1.1 仪器设备 |
4.1.2 试验条件 |
4.2 试验方法 |
4.2.1 应力测试方法及原理 |
4.2.2 测试截面布置 |
4.2.3 应力测试的准备工作 |
4.2.4 测试步骤 |
4.3 数据处理与试验结果 |
4.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5 测试结论 |
4.6 有限元应力计算与应力测试结果对比 |
4.6.1 有限元应力计算与应力测试的可比性 |
4.6.2 静态数据比较 |
4.6.3 有限元应力计算与应力测试的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疲劳寿命的计算 |
5.1 疲劳分析前的调查 |
5.1.1 需要调查的内容 |
5.1.2 调查的结果 |
5.2 疲劳仿真分析 |
5.2.1 疲劳分析软件介绍 |
5.2.2 疲劳分析的过程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桥门式起重机啃轨的原因、检测、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对桥门式起重机行车啃轨分析 |
2 针对桥门式起重机啃轨产生原因分析 |
2.1 轨道水平弯曲过大引起的啃轨分析探讨 |
2.2 结构的变形所引起的啃轨问题分析 |
2.3 轨道为得到预期的技术标准而出现的啃轨问题分析 |
2.4 因为电气设备系统故障而造成的起重机啃轨问题 |
3 桥门式起重机啃轨的预防和解决对策分析 |
3.1 针对设计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
3.2 针对制造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
3.3 针对装配阶段的完善工作 |
3.4 针对电器设备系统修复问题的研究 |
4 结语 |
(7)基于模态曲率差和小波变换的起重机金属结构损伤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1.2.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的损伤识别 |
1.2.2 基于动力指纹方法的损伤识别 |
1.2.3 基于模型修正法的损伤识别 |
1.2.4 基于遗传算法及考率不确定性因素的损伤识别 |
1.2.5 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 |
1.2.6 起重机金属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1.3 总体框架 |
1.4 研究内容线路图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参数化有限元仿真 |
2.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2.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2.1.2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及APDL语言简介 |
2.2 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力学计算 |
2.2.1 门机金属结构设计参数 |
2.2.2 主梁力学计算 |
2.2.3 主梁内力合成 |
2.3 门式起重机有限元模型建立 |
2.3.1 单元选择及材料属性 |
2.3.2 门机金属结构建模与简化 |
2.3.3 网格划分 |
2.3.4 边界条件 |
2.4 门机金属结构力学分析 |
2.4.1 静力学分析理论 |
2.4.2 门机有限元分析中的载荷 |
2.4.3 校核工况 |
2.5 门式起重机静刚度分析计算 |
2.6 门式起重机强度分析计算 |
2.7 门机金属结构动刚度分析计算 |
2.8 有限元模型验证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波变换基本理论及小波函数选取 |
3.1 小波发展历程 |
3.1.1 傅里叶变换的发展 |
3.2 小波变换 |
3.2.1 连续小波变换 |
3.2.2 离散小波变换 |
3.2.3 常见小波函数 |
3.2.4 小波基的选择原理 |
3.2.5 小波变换用于信号识别与检测 |
3.3 小波基和分析尺度的选取 |
3.3.1 Haar小波分析结果 |
3.3.2 sym2小波分析结果 |
3.3.3 demy小波分析结果 |
3.3.4 coif4小波分析结果 |
3.3.5 dbN小波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模态振型和小波变换的损伤识别 |
4.1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理论 |
4.1.1 无阻尼自由振动分析 |
4.1.2 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
4.1.3 多自由度系统的模态矩阵分析理论 |
4.2 损伤模拟基本原理 |
4.3 损伤工况模拟 |
4.4 基于频率的损伤识别 |
4.5 基于模态振型与小波变换的损伤识别分析 |
4.5.1 单损伤一阶模态振型值分析 |
4.5.2 单损伤二阶模态振型值分析 |
4.5.3 单损伤三阶模态振型值分析 |
4.5.4 单损伤四阶模态振型值分析 |
4.5.5 多损伤四阶模态振型值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态曲率和模态曲率差的损伤识别 |
5.1 基于模态曲率的损伤识别原理 |
5.2 基于模态曲率差的损伤识别原理 |
5.3 基于模态曲率的损伤识别分析 |
5.3.1 单损伤模态曲率分析 |
5.3.2 双损伤模态曲率分析 |
5.3.3 三损伤模态曲率分析 |
5.4 基于模态曲率差的损伤识别分析 |
5.4.1 单损伤模态曲率差分析 |
5.4.2 双损伤模态曲率差分析 |
5.4.3 三损伤模态曲率差分析 |
5.5 损伤程度识别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水工门式起重机整体结构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水工门式起重机整体结构分析 |
2.1 水工门式起重机工况简介 |
2.2 水工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分析及数据采集 |
2.3 本章小结 |
3 水工门式起重机载荷谱编辑 |
3.1 载荷谱编辑方法 |
3.2 常用载荷谱编辑方法应用范围及选取准则 |
3.3 利用雨流计数法对现场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水工门式起重机寿命预测 |
4.1 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4.2 疲劳累计损伤准则 |
4.3 影响门机寿命的因素和综合损伤因子的引入 |
4.4 门式起重机整体钢结构寿命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5 水工门式起重机安全评估 |
5.1 起重机安全评估的含义与目的 |
5.2 安全评估方法的选取及评估等级的划分 |
5.3 门机危险部位的防护及报废准则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9)门式起重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门式起重机基本工作原理的探讨 |
2 门式起重机在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分析 |
2.1 由于金属结构原因出现的故障 |
2.2 由于起升结构原因出现的故障 |
2.3 由于运行结构原因出现的故障 |
2.4 由于电气故障原因出现的故障 |
3 做好门式起重机运行故障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
3.1 处理金属结构故障 |
3.2 处理起升结构故障 |
3.3 处理运行结构故障 |
3.4 处理电气故障 |
4 结语 |
(10)基于应变计的起重机结构长期实时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起重机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应变传感器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应变计的起重机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金属结构简析 |
2.2 金属结构监测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 |
2.3 金属结构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2.4 电阻应变计构造和原理 |
2.4.1 电阻应变计的构造 |
2.4.2 电阻应变计的工作原理 |
2.4.3 惠斯通电桥 |
2.5 传感器的布置 |
2.5.1 被监测起重机械的概况 |
2.5.2 卸船机金属结构有限元分析 |
2.5.3 卸船机使用状况检测 |
2.5.4 监测布点位置描述 |
2.5.5 电阻应变计的布置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起重机械监测用应变计的安装方式及其工作特性 |
3.1 起重机械应变计的安装方式 |
3.2 灵敏系数对比测试 |
3.3 机械滞后对比测试 |
3.4 蠕变性能对比测试 |
3.5 热输出对比测试 |
3.6 零点漂移对比测试 |
3.7 疲劳寿命对比测试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应变计监测的起重机安全评估方法研究 |
4.1 故障树分析法 |
4.1.1 FTA概述 |
4.1.2 FTA步骤 |
4.2 风险评估 |
4.2.1 安全与风险 |
4.2.2 风险评估目的与流程 |
4.3 基于应变计监测的起重机金属结构的安全评估 |
4.3.1 危险源辨识 |
4.3.2 伤害的严重程度 |
4.3.3 伤害发生的概率 |
4.3.4 确定风险等级 |
4.3.5 评估对象的综合安全状况等级判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应变计的起重机监测系统应用验证 |
5.1 监测工况 |
5.2 起重机结构监测系统 |
5.3 仪器配置 |
5.3.1 采集器 |
5.3.2 控制器 |
5.4 桥路的选择 |
5.5 传感器的安装及防护 |
5.6 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 |
5.6.1 主要测点动载应变变化曲线图 |
5.6.2 安全状况等级计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门式起重机轨道焊接(论文参考文献)
- [1]桥式起重机结构疲劳寿命评估及监测系统研究[D]. 马旭. 中北大学, 2021(09)
- [2]木材起重机的研究与主梁分析[D]. 王跃.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桁架门式起重机制作关键技术研究[J]. 沈兰华,范开英,任师道. 建筑机械化, 2020(12)
- [4]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主结构的动静载荷及疲劳寿命分析[D]. 刘振祥.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5]150t造船门式起重机改造后的整体结构分析[D]. 吴磊. 扬州大学, 2020(04)
- [6]桥门式起重机啃轨的原因、检测、预防、对策[J]. 高亮. 化工管理, 2020(12)
- [7]基于模态曲率差和小波变换的起重机金属结构损伤识别[D]. 杜晨辉.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8]水工门式起重机整体结构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D]. 游虎. 三峡大学, 2020(06)
- [9]门式起重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探索[J]. 焦来文. 中国设备工程, 2020(03)
- [10]基于应变计的起重机结构长期实时监测技术研究[D]. 陈洪良. 东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