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图案教学的一些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德,武雪媛[1](2021)在《从图案理论到设计学理论的转换——诸葛铠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计学界普遍认为近四十年是高校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设计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设计观念发生重要变革的四十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图案与设计理论讨论的深入,许多学术观念面临着新挑战、产生了新的争论。已故学者诸葛铠先生作为这一变革的见证者、参与者,是从图案学理论到设计学理论建构过渡过程中,设计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学者和集大成者。他不仅见证了中国当代设计理论建设的演进过程,还参与并推动了中国设计教育和理论建设的历史发展。本文从设计学理论建构与转换的视角出发,围绕"图案"及设计理论和其所处历史时代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对诸葛铠先生学术生涯及其着作个案的研究,探究诸葛铠先生从图案设计原理到设计学理论思想形成的过程。并反观当今设计学理论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回归学术理性思维,对诸葛铠先生学术思想在设计学理论建构中的地位作出合理的阐释。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曾淑琪[3](2020)在《汲取与回归—雷圭元装饰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圭元是我国着名的工艺美术家、教育家,他对图案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早期装饰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影响深远。本文从雷圭元的经历入手,对雷圭元前后期装饰画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出从前期汲取外来文化到后期回归本民族的原因,并总结出了雷圭元艺术创作的精髓:民族性艺术思想。回顾十九世纪早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朝大门被迫打开,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国内出现了盲目模仿的现象。身处这个环境当中的雷圭元对此情况感到担忧,他在《从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谈到新中国工艺美术的风格问题》一文中回顾解放以前的情景时谈到对当时民族民间艺术的处境感到十分的担忧说到由官僚、买办、外国商人主导,从建筑到室内装饰,从穿的到用的,都变得不中不西,美其名为“文明”,充分反映了民族民间艺术的衰亡。1929年,雷圭元远赴法国学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熏陶,汲取了国外先进文化养分,在社会中对照了自己国家的弱点,希望能通过所学的知识来振兴实业。再加上雷圭元从小受到祖父熏陶有着强烈爱国意识。正是有这种想保护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最终促使了雷圭元将研究目光由西方向东方回归,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强、自尊感。雷圭元通过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及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探索,发展出自己的民族化创作之路。雷圭元的艺术思想是源自中国优秀传统图案、纹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由于又有留学法国的经历,雷圭元的艺术思想又体现出西方现代艺术的气息。可以说雷圭元的艺术思想做到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对中国早期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当今中国艺术的发展而言,怎么样能够在国际化大环境之下去更好的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成为了许多研究者探讨研究的关键问题。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有义务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艺术当中去体现价值,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放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归纳总结,重新塑造,从而表现出更具民族特色且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因此,在此时反观雷圭元的作品及思想,无疑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晓[5](2020)在《南京云锦图案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在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作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12月,在江苏省无锡举办的以“匠心传承创新”为主题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也指出,职业教育是推动传统文化和技艺保护、传承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都说明职业教育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南京云锦作为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图案文化艺术内涵与南京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南京云锦图案是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传统吉祥图案。2009年6月南京云锦研究所揭牌,这是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传习基地。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南京云锦的保护和传承非常关注。本研究从国家关于传统文化引入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的需求、南京云锦传承和发展的需求三个方面论述了将南京云锦图案引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相关教学的必要性。再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江苏部分中职学校传统图案教学应用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得出目前江苏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已经重视到了传统图案的教学应用,并开设了与传统图案教学相关的课程,如《服饰图案设计》课程等,但关于传统图案的教学应用仍有待优化,主要包括传统图案教学内容有待充实、传统图案设计应用过程教学方法有待优化、传统图案教学资源有待发展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将南京云锦图案引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相关教学的可行性。结合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传统图案教学现状和南京云锦图案的文化艺术、设计内涵等,从引入南京云锦图案文化艺术内涵丰富传统图案教学内容、引入南京云锦图案艺术设计元素促进图案设计应用、根据专业教学需求整合南京云锦图案资源三个方面提出将南京云锦图案引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的方法。最后通过将“南京云锦图案元素的提取和应用”内容引入中职《服饰图案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通过对教学实践效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将南京云锦图案引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相关教学,对丰富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传统图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地域文化认识、提升学生基于传统图案文化进行传统图案元素的提取和设计应用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证明了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教育价值,同时也为传统文化在中职教育中传承和发扬提供一定的思路。
杨丹[6](2020)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政策导向和中职工艺美术特色专业教学的需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对于“泥泥狗文化”引入中职教学以及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主题教学的研究。发现目前将“泥泥狗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开发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学校教学在泥泥狗与设计专业的创新应用方面的融合以及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的衔接方面有待加强的问题,这为即将开展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本论文的研究一是为引起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泥泥狗等本地非遗的教育价值,并积极挖掘地域特色,凝练文化价值,融入中职教学当中,通过教学传承与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二是拟通过“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体现“泥泥狗文化”的教学价值,改善当前图案教学效果,并为地方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本论文运用调查研究法,通过教师访谈、学生问卷以及笔者进入中职学校实际观察,了解中职《图案》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目前在中职图案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地域特色;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构想。随后对“泥泥狗文化”图案教学资源、《图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以及目前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可行性。基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结合中职《图案》课程性质,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特点等,从教学模式、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方面分别阐述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策略。具体为:参照教学目标应用主题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特点运用行动导向教法,结合泥泥狗艺术特征丰富体验式学法。最后,依据上述策略,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以解决目前图案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在《图案》课程当中用“泥泥狗文化”来代表民间传统图案,突出地方图案教学特色,解决图案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将“泥泥狗文化”与图案课程相融合,形成民间传统图案—“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突破教材教学章节和课时的限制,整合图案鉴赏-图案设计-图案应用的系统知识网络,以解决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的问题。遵循中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意见,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并最终能够对主题图案进行创作和应用,以解决学生在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并对应策略部分,从“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设计、教师教和学生学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详细介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验证了将“泥泥狗文化”融入图案教学,可突出地域图案教学特色,“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可改善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和学生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此外,整个主题教学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沟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获得自身所需知识的同时,对“泥泥狗文化”起到传承与创新的作用。最后,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是“泥泥狗文化”融入中职图案主题教学的实践,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传承与发展“泥泥狗文化”,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真正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其次,本文以“泥泥狗文化”为主题,设计了主题教学并应用于《图案》课程中,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在“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和研究中,可尝试别的主题教学,以更好的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体现教学特色,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文静[7](2020)在《隋唐时期敦煌装饰图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的图像资料直接、间接地反映社会历史,它们在美术史的价值上更是珍贵。敦煌艺术是传统图像艺术的重要表现,其石窟中壁画的装饰图案内容丰富,华丽精致富于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风格。它在造型、结构、赋色、勾线等方面系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艺术风格的传承与演变,更展示了中西艺术交流融合的历史特征,这些都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探索发展提供了审美修养和文化视野的经验,在美术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隋唐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当时政权南北大统一、佛教复兴,对敦煌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石窟中的装饰图案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也极大地得到发展。本文为增强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以隋唐时期的敦煌装饰图案为一个整体切入,展开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首先,探析本课题的背景与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对隋唐时期的敦煌装饰图案进行历史概述,通过收集石窟图案,根据其图案的装饰部位与主要类型方面进行分类,并依照规律和特点分析其中典型图案。再从传承隋唐敦煌装饰图案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的角度阐述将其装饰图案内容加入初中阶段美术课程的意义,帮助学生领会敦煌艺术的魅力,以在后期更好的提炼图案中的民族文化与艺术元素;对装饰图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适用性进行探究,从理论支撑、应用现状、调查报告等五个方面分析阐述,增强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教学实践部分,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模块来开展美术教学方案设计,在理解隋唐时期敦煌装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美术课堂的教学。第一板块提高学生对敦煌文化的审美、感受和表述能力。第二板块使学生了解敦煌装饰图案设计的基础知识,熟悉其变形过程,在临摹的过程中体验造型的魅力。第三板块将装饰图案与美术的表现手法和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对装饰图案的设计意识和造型能力,为现代初中美术教育提供新的创作思路与应用参考。第四板块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对美术的兴趣,提高拓展能力。
陈日红[8](2020)在《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文中提出“图案”一词,最早由日本人将其与英文“DESIGN(设计)”对译而成。自20世纪初作为“新学”从日本传入后,便正式拉开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序幕。从最初的“图案”,发展演变为当下的“艺术设计”,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艺图案教育受日本影响较深。从大量史料研究来看,日本自1868年开始推行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目的的明治维新运动,积极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他们通过推行新学制,以传统工艺为基础,融合西方近代设计思想,大力兴办工艺图案教育,并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国内博览会,来推动图案事业的发展。且在一批工艺图案教育家的大力倡导和深入研究下,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图案学和图案教育体系。从而具备了影响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条件。从“甲午”惨败中警醒的国人,不仅看了到新兴工业文明在传统农耕文明面前的优势,更看到了国民教育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成为近代中国主要的学习对象,包括其教育制度。为救亡图存,中国大批有识之士纷纷赴日考察绘画和工艺图案教育,将日本近代《学制》中的工艺图案教育移植到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并兴办工艺学堂,在师范学堂中开办图画手工专业,从而催生我国近代正规工艺图案教育的较早萌芽。在“支那保全论”背景下,日本向中国派出百余位教习,深度参与中国新式学堂中手工、图画、工艺和图案等课程的教学。他们将日本较为成熟的图案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和教材范本带入中国,为萌芽时期的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注入新的血液。自20世纪初至40年代,一批批中国青年学子在民族危亡时刻,为“实业救国”而东渡扶桑,在日本各学校学习绘画、工艺和图案等专业。尽管他们中只有少部分人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学业,但数百位留日美术生将日本近代各时期工艺图案教育的最新成果带回国内,并播散之。中国留日美术学生回国后,大部分进入国内正在兴办的各类公立或私立美(艺)术专门学校,有的成为学校创办者而积极倡导工艺图案教育,有的成为图案科教授或主任而躬耕工艺图案教育第一线,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美育救国”的理想。因有留日经历,故他们在办学模式、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移植或模仿日本工艺图案教育体系。这些学校,既为发展中的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培育了师资,也为社会工商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实用美术人才。近代各美(艺)术学校均设有工艺图案专业,其师资多为有留日背景者,经过二三十年发展,逐步构建起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在此期间,日文优秀原版工艺图案教材被引进,或被指定为学校教材由日本教习授课,或作为参考书目被一引再引。一些有留日背景或接受过日式图案教育的学者们,或是积极译介日本教材,或是借鉴日本文献编撰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教材。早期图案学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并将中国传统艺术理念融入其中,来解析中国传统图案构成原理,并提出“美”与“实用”的图案设计原则,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学”理论雏形。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图案学思想,对中国新时期的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绵延至今。总体观之,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深度的影响,促成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和图案学的初步形成,为其后中国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因在“以日为师”的背景下,不顾国情一味地移植和模仿日本,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囫囵吞枣而消化不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迟滞和阻碍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全面发展。
夏燕靖[9](2020)在《保彬装饰图案形式美构成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若说装饰图案的形式美,其审视法则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这也是装饰图案构成的普遍规律。因此,探究图案的形式美就显得非常重要。进言之,图案的形式美特别注重对称与均衡、单纯与齐一、调和与对比、比例与适度、节奏与韵律等变化统一的规律。这一规律可谓是构成形式美感的认识基础,这些规律也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通过不断的熟悉和掌
穆琛[10](2019)在《民国图案教材中的图案释义》文中指出对于图案学科的理解,因各个学者的学科和实践背景而异,所采用的词汇表达也不一而足,且针对不同层面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变化,这为丰富我国图案教学提供了可能。分别选取职业教育教材、通识性教育教材和高等教育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三部着作予以详细分析,通过梳理全书的图案教授理念,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不同层面教材与作者的图案认识。
二、关于图案教学的一些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图案教学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汲取与回归—雷圭元装饰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雷圭元个人背景 |
2.1 家庭背景 |
2.2 教育背景 |
2.2.1 国内求学经历 |
2.2.2 法国留学时期 |
2.2.3 归国后的教学时期 |
第三章 装饰画研究 |
3.1 早期装饰画——汲取 |
3.2 后期装饰画——回归 |
第四章 向民族化的发展 |
4.1 回归民族的原因 |
4.2 为民族化发展所做的研究与探索 |
4.2.1 对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 |
4.2.2 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探索 |
4.3 雷圭元民族化艺术创作 |
4.3.1 瓷盘上的民族风 |
4.3.2 人民大会堂装饰 |
第五章 雷圭元艺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 |
5.1 对我国早期装饰艺术教育起到开拓作用 |
5.2 对现代图案学的贡献 |
5.2.1 古为今用——中国优秀传统图案的继承 |
5.2.2 “人”——图案设计思想 |
5.2.3 建立了完整严谨的图案理论体系 |
5.3 个人作品展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5)南京云锦图案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 |
1、国家关于传统文化引入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
2、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的需求 |
3、南京云锦传承和发展的需求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南京云锦图案 |
2、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
3、教学应用 |
(六)理论基础 |
1、美育教育理论 |
2、“做中学”教育理论 |
二、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传统图案教学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一)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传统图案教学应用现状调研 |
1、调研设计与实施 |
2、江苏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传统图案教学应用现状 |
(二)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传统图案教学应用不足及成因分析 |
1、传统图案教学内容有待充实 |
2、传统图案设计应用过程教学方法有待优化 |
3、传统图案教学资源有待发掘 |
(三)南京云锦图案引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可行性分析 |
1、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支持南京云锦图案引入教学 |
2、南京云锦图案拥有多样化的可转化性教学资源 |
3、其他传统图案引入中职教学实践案例对本研究的启发 |
三、南京云锦图案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探究 |
(一)引入南京云锦图案文化艺术内涵丰富传统图案教学内容 |
1、整合南京云锦图案类型,丰富传统图案教学内容 |
2、提取南京云锦图案思想文化内涵渗透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
(二)引入南京云锦图案艺术设计元素促进图案设计应用 |
1、发掘南京云锦图案设计内涵,提升学生地域文化认识 |
2、提取南京云锦图案构成元素,加强图案构成设计应用 |
3、提取南京云锦图案配色元素,丰富图案色彩设计应用 |
(三)根据专业教学需求整合南京云锦图案资源 |
1、整合南京云锦数字化资源因地制宜拓展教学实践活动 |
2、整合南京云锦图案现代服装设计资源拓展学生图案设计视野 |
四、南京云锦图案在中职《服饰图案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
(一)教学实践基本概况 |
(二)“南京云锦图案元素的提取和应用”教学设计 |
1、教学实践学生学情分析 |
2、“南京云锦图案元素的提取和应用”教学内容分析 |
3、根据教学需求设定教学目标 |
4、巧用项目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
(三)“南京云锦图案元素的提取和应用”项目教学实施 |
1、设置项目任务书,明确教学目标 |
2、分组收集整理资料,促进合作探究 |
3、制定小组项目计划,拓展设计思维 |
4、引导各组计划实施,鼓励图案创新设计 |
5、开展小组作品展示,交流分享设计理念 |
(四)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1、本次教学实践效果 |
2、教学实践反思 |
五、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
1.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政策导向 |
2.中职工艺美术特色专业教学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泥泥狗文化”引入中职教学的研究 |
2.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主题教学的研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 |
2.“泥泥狗文化” |
3.主题教学 |
(五)相关理论基础 |
1.“泥泥狗文化”引入中职教学符合文化适应理论 |
2.“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教学的现状 |
(一)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教学现状调查 |
1.《图案》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
2.《图案》课程教学内容的选用情况 |
3.“泥泥狗文化”融入中职教学的情况 |
(二)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地域特色 |
2.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 |
3.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 |
三、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图案素材为图案教学提供资源 |
1.泥泥狗的内在文化意蕴 |
2.泥泥狗图案的艺术特征 |
(二)图案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图案教学提供依据 |
1.中职《图案》课程标准的要求 |
2.中职《图案》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
(三)文化教育传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图案教学提供支持 |
四、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 |
(一)参照教学目标应用主题教学模式 |
1.源于课程而超越课程的主题目标设置 |
2.源于教材而超越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 |
3.基于真实任务情境的师生交互活动 |
(二)根据学生特点运用行动导向教法 |
1.以发展创新思维为主的头脑风暴法 |
2.以学习新知识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 |
3.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的项目教学 |
(三)结合“泥泥狗文化”特点丰富体验式学法 |
1.直观感知丰富视觉体验 |
2.学以致用激发创新体验 |
3.学有所成达成成就体验 |
五、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
(一)“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设计实践 |
1.理实一体,创新实践的教学设计思路 |
2.突出地域特色的图案教学内容整合 |
3.基于课程标准设置主题教学目标 |
4.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氛围 |
(二)丰富教学方法的实践——以《泥泥狗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活动为例 |
1.展示文创作品,引发学习动机 |
2.探讨项目任务,激发创新思维 |
3.合作完成项目,锻炼实践能力 |
4.学习成果展评,增强学习体验 |
(三)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实践 |
1.视觉体验促进图案认知发展 |
2.创作体验增强本土文化情感 |
3.成就体验促进学习行为养成 |
(四)“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职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泥泥狗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隋唐时期敦煌装饰图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隋唐时期敦煌装饰图案的概述 |
2.1 隋唐时期敦煌装饰图案历史概述 |
2.2 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装饰纹样提炼 |
2.2.1 石窟藻井类 |
2.2.2 佛光图案类 |
2.2.3 服装头饰类 |
2.2.4 边饰纹样类 |
第3章 隋唐敦煌装饰图案在教学应用中的文化艺术学分析 |
3.1 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分析 |
3.1.1 异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3.1.2 敦煌图案装饰艺术中的宗教学 |
3.1.3 由宗教学转向美育 |
3.1.4 传统文化复苏 |
3.1.5 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育 |
3.2 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图案艺术学分析 |
3.2.1 关于图案构成的教学 |
3.2.2 掌握隋唐敦煌装饰图案中的形式美法则 |
3.2.3 图案的线性美与装饰性用笔 |
第4章 隋唐敦煌装饰图案对初中美术的教学适用性探究 |
4.1 作为美术教学题材的理论依据 |
4.1.1 作为美术教学题材的文献依据 |
4.1.2 新美术课程标准的文件依据 |
4.1.3 结合初中美术课本内容分析 |
4.2 隋唐敦煌装饰图案对美术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
4.2.1 对未来生活的实用性分析 |
4.2.2 已有的现代美术作品应用阐述 |
4.3 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变化与创新 |
4.4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
4.5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5章 隋唐敦煌装饰图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
5.1 教学方案设计思路 |
5.2 赏评--隐匿于大漠深处的工匠异彩 |
5.3 型色--言诉自然形式与表现 |
5.4 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5.5 探索--敦煌大世界 |
第6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8)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文明开化”推动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发展 |
2.1 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教育发展 |
2.1.1 学习欧美启动新学制建设 |
2.1.2 日本近代学制的颁布与完善 |
2.2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 |
2.2.1 工部美术学校 |
2.2.2 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 |
2.2.3 东京美术学校 |
2.2.4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
2.2.5 京都高等工艺学校 |
2.2.6 东京高等工艺学校 |
2.3 日本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国内博览会 |
2.3.1 积极参加万国博览会 |
2.3.2 大力举办国内劝业博览会 |
2.4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先驱 |
2.4.1 日本近代工艺教育之父——纳富介次郎 |
2.4.2 日本近代工业(工艺)教育开拓者——手岛精一 |
2.4.3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家——松冈寿 |
2.4.4 日本工艺图案第一大家——岛田佳矣 |
2.5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研究成果 |
2.5.1 日本第一部工艺通史《工艺志料》 |
2.5.2 日本第一部图案研究着作《一般图案法》 |
2.5.3 日本第一部工艺图案教材《工艺图案法讲义》 |
2.5.4 大日本图案协会与日本第一本工艺图案杂志《图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甲午战败”促使中国学习日本工艺图案教育 |
3.1 有识之士考察日本工艺图案教育 |
3.2 东京美术学校接待中国考察者 |
3.3 效仿日本的《癸卯学制》与工艺图案教育 |
3.3.1 《癸卯学制》制订中的日本因素 |
3.3.2 《癸卯学制》中工艺图案教育设置的日本化倾向 |
3.3.3 《癸卯学制》颁布之后的中国工艺图案教育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那保全”催生来华日本教习 |
4.1 日本教习来华背景 |
4.1.1 “支那保全论”的产生 |
4.1.2 “支那保全论”使日本对中国输出教育 |
4.1.3 清政府对延聘日本教习的态度 |
4.2 日本教习在华教学活动及影响 |
4.2.1 在华日本教习基本概况 |
4.2.2 担任图画、手工和工艺图案等课程的日本教习 |
4.2.3 日本教习在华的相关活动 |
4.2.4 日本教习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 |
4.3 知名日本教习个案考析 |
4.3.1 最早来华的工艺教习盐田真 |
4.3.2 影响最大的来华图案教授斋藤佳三 |
4.3.3 其他日本教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业救国”掀起赴日留学热潮 |
5.1 留学日本的诸多因素 |
5.1.1 深重的民族灾难危机 |
5.1.2 便捷的地理文化因素 |
5.2 日本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背景及准备 |
5.2.1 日本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的准备 |
5.2.2 以东京美术学校为代表的学校接收中国留学生 |
5.3 在日学习绘画与工艺图案的中国留学生 |
5.3.1 留日学生整体概况 |
5.3.2 留日绘画和工艺图案学生名录 |
5.4 工艺图案学生留日经历个案考析 |
5.4.1 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首位外国留学生陈之佛 |
5.4.2 申请助学金完成学业的王道平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以日为师”深度影响中国工艺图案教育 |
6.1 近代各校工艺图案教育均受日本不同程度影响 |
6.1.1 照搬日本体系的北平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
6.1.2 仿效日本模式的上海美专工艺图案教育 |
6.1.3 融合东西所长的国立杭州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
6.1.4 逐渐本土化的私立武昌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
6.2 近代工艺图案教材中的日本因素 |
6.2.1 大量引进日本原版工艺图案教材 |
6.2.2 积极翻译日本工艺图案教材 |
6.2.3 借鉴参考日籍文献编写本土教材 |
6.3 图案学的中国化及后续影响 |
6.3.1 图案学的中国化 |
6.3.2 图案学思想的后续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促进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和图案学的初步形成 |
7.2 盲目借鉴迟滞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全面发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保彬装饰图案形式美构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住图案教学根本不放,强化装饰图案教学的固本作用 |
二、在理性思考中丰富图案的创意内涵,从视觉思维角度强化形式表达 |
1.图案的写生变化——“巧夺天工”,超越自然而不是再现自然 |
2.图案装饰性的形式处理,突出“概括”与“夸张” |
三、实用图案的形式美与审美意象塑造 |
四、由装饰图案拓展延伸的装饰画艺术表现 |
结 语 |
四、关于图案教学的一些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图案理论到设计学理论的转换——诸葛铠学术思想研究[J]. 李超德,武雪媛. 民艺, 2021(05)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汲取与回归—雷圭元装饰画研究[D]. 曾淑琪. 西北大学, 2020(07)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南京云锦图案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晓.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实践研究[D]. 杨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隋唐时期敦煌装饰图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D]. 文静. 集美大学, 2020(08)
- [8]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D]. 陈日红.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9]保彬装饰图案形式美构成探讨[J]. 夏燕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01)
- [10]民国图案教材中的图案释义[A]. 穆琛. 第五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9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