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游泳对小鼠脑内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强迫游泳对小鼠脑内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一、强迫游泳对小鼠脑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翔[1](2021)在《牛蒡苷元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一线用药仅对三分之一的患者有效,且存在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不能长期服用等缺点。因此,研究与开发高效、低毒、价廉的抗抑郁药具有重要意义。牛蒡苷和牛蒡苷元为牛蒡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牛蒡苷通过调控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toll样受体(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1/NF-κB信号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的过度产生,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有文献报道,作为牛蒡苷代谢产物,牛蒡苷元具有抗抑郁抗焦虑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HMGB1/TLR4/NF-κB和TNF-α/TNFR1/NF-κB信号通路,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牛蒡苷元抗抑郁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1)以野生型(WT)和TLR4基因敲除(TLR4-/-)C57BL/6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6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小鼠抑郁模型。采用悬尾实验(TST)和强迫游泳实验(FST)评估CUMS诱导WT和TLR4-/-小鼠行为学变化,探讨TLR4是否参与了应激诱导的抑郁样行为。(2)C57BL/6雄性小鼠灌胃给予牛蒡苷元(25,50或100 mg/kg)或舍曲林(10 mg/kg)2周,采用TST、FST以及旷场实验(OFT)初步探讨牛蒡苷元的抗抑郁作用。(3)以C57BL/6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6周CUMS小鼠抑郁模型,灌胃给予小鼠牛蒡苷元(25,50或100 mg/kg)或舍曲林(10 mg/kg),连续6周,以体重增加、糖水偏好(SPT)程度、TST和FST不动时间为评价指标,考察牛蒡苷元对CUMS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收集前额皮层(PFC)和血清。采用尼氏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CUMS诱导小鼠PFC中神经元损伤影响;采用抗体芯片检测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CUMS诱导小鼠PFC中20种细胞因子的表达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CUMS诱导小鼠PFC中钙离子接头蛋白-1(Iba-1)、HMGB1、TNF-α、白介素(IL)-1β、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 D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α(p-IκB-α)、NF-κB p65和IκB-α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或Griess法测定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CUMS诱导小鼠PFC或血清中TNF-α、IL-1β、一氧化氮(NO)、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5-羟色胺(5-HT)以及多巴胺(DA)的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CUMS诱导对小鼠PFC中Iba-1+细胞中HMGB1、TLR4以及p-NF-κB p65的表达情况的影响。(4)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讨牛蒡苷元或舍曲林与TLR4或TNFR1的结合模式,然后,采用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HMGB1与TLR4或TNF-α与TNFR1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5)分离C57BL/6新生鼠PFC中的原代小胶质细胞,用Iba-1抗体和DAPI核染料对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测定出其纯度。采用MTS实验筛选牛蒡苷元或舍曲林体外实验的最佳浓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HMGB1或TNF-α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Iba-1、HMGB1、TNF-α、IL-1β、i NOS、TLR4、My D88、TNFR1、TRAF2、RIP、p-NF-κB p65、p-IκBα、NF-κB p65和IκB-α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HMGB1或TNF-α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通过ELISA法测定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TNF-α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上清液HMGB1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HMGB1或TNF-α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Iba-1和TLR4的表达情况以及NF-κB p65的核移位的影响。(6)利用BV2和N2a细胞建立transwell共培养系统,检测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HMGB1或TNF-α诱导BV2细胞活化介导N2a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与WT小鼠相比,TLR4-/-小鼠TST和FST不动动时间显着缩短,提示TLR4参与应激诱导的抑郁样行为的发生。(2)牛蒡苷元显着降低TST和FST不动时间,但不影响小鼠的自发活动,表明牛蒡苷元具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3)牛蒡苷元呈剂量依赖性逆转CUMS所致小鼠体重、糖水偏好程度的降低,TST和FST不动时间的升高,且与阳性对照药舍曲林的效果相似,说明牛蒡苷元能改善CUMS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此外,牛蒡苷元或舍曲林能改善CUMS抑郁小鼠PFC神经元损伤程度。抗体芯片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PFC中TNF-α、GM-CSF、IL-1β、IL-5、IL-6、IL-7、IL-9、IL-13、IFN-γ蛋白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牛蒡苷元组小鼠PFC中TNF-α、GM-CSF、IL-1β、IL-6、IL-7以及IL-9蛋白水平降低,舍曲林组小鼠PFC中TNF-α、GM-CSF、IL-1β、IL-5、IL-6,IL-7、IL-9、IL-13和IFN-γ蛋白水平降低。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牛蒡苷元或舍曲林显着逆转CUMS诱导小鼠PFC中Iba-1、HMGB1、TNF-α、IL-1β、i NOS、TLR4、My D88、TNFR1、TRAF2、RIP、p-NF-κB p65、p-IκBα、NF-κB p65和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结果显示,牛蒡苷元或舍曲林显着降低CUMS诱导小鼠PFC或血清中TNF-α、IL-1β、NO、IDO水平,以及显着升高CUMS诱导小鼠PFC或血清5-HT和DA水平。此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牛蒡苷元或舍曲林抑制CUMS诱导小鼠PFC小胶质细胞中HMGB1、TLR4以及p-NF-κB p65的高表达。(4)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牛蒡苷元或舍曲林与TLR4和TNFR1两个受体均有较好的结合,此外LSPR和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牛蒡苷元或舍曲林对HMGB1与TLR4或TNF-α与TNFR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均有很好的干扰效果。(5)分离纯化的原代小胶质细胞纯度不低于98%,MTS法筛选出的牛蒡苷元的体外剂量为5μM或10μM,舍曲林的体外剂量的1μM。牛蒡苷元或舍曲林显着逆转HMGB1或TNF-α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Iba-1、HMGB1、TNF-α、IL-1β、i NOS、TLR4、My D88、TNFR1、TRAF2、RIP、p-NF-κB p65、p-IκBα、NF-κB p65和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抑制HMGB1或TNF-α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的NF-κB的转录活性和NF-κB p65核移位,以及HMGB1从细胞核向胞浆的移位。此外牛蒡苷元或舍曲林降低TNF-α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上清中HMGB1的释放。(6)牛蒡苷元或舍曲林抑制由HMGB1或TNF-α诱导的BV2细胞活化引起的N2a细胞凋亡。结论:牛蒡苷元通过调控HMGB1/TLR4/NF-κB和TNF-α/TNFR1/NF-κB信号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过度产生,从而改善CUM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提示牛蒡苷元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抑郁症的先导化合物。

朱晓婷[2](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张凯玲[3](2021)在《苍艾挥发油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苍艾挥发油(Cang-ai Volatile Oil,CAVO)为临床名中医的效验方制成的挥发油复方制剂,临床发现其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本研究拟选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小鼠抑郁样模型和BV-2细胞活化模型,从行为学、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BDNF/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 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调节几方面探索CAVO抗抑郁作用是否与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极化有关,为CAVO治疗抑郁症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1.CAVO对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和皮质神经元的影响腹腔注射LPS(0.5 mg/kg)建立小鼠抑郁样模型,造模24 h后给予CAVO雾化吸入,以及阳性药氯胺酮(10 mg/kg)腹腔注射、塞来昔布灌胃(52 mg/kg)。分别于造模前、造模24 h、造模48 h(即给予受试药24 h)进行称重,观察CAVO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给予受试药物2 h后,进行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TS)、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蔗糖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尼氏染色法观察CAVO对模型小鼠海马及皮质区尼氏小体的影响。2.CAVO对LPS诱导的抑郁样模型小鼠小胶质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AVO对海马及皮质区小胶质细胞Iba1与CD16/32共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海马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BDNF的含量变化;采用Pearson分析研究促炎细胞因子及BDNF含量与小鼠抑郁样行为的相关性。3.CAVO对LPS活化的BV-2细胞BDNF/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LPS活化的BV-2细胞模型,使用CCK-8法评估CAVO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镜下观察CAVO处理后细胞形态的变化;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BDNF、p-CREB/CREB、p-AKT/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ERK1/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1/2,ERK1/2)、NF-κB p65和p-NF-κB p65的蛋白表达。结果:1.CAVO对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给予LPS造模后,各组小鼠体重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1),而给予CAVO后,小鼠体重较模型组增加(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FTS、TST静止时间增加(P<0.01)、蔗糖偏好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CAVO低、中、高剂量组FTS静止的时间缩短(P<0.05,P<0.01);CAVO中、高剂量组TST不动时间显着减少(P<0.01);CAVO中、高剂量组小鼠蔗糖偏好率增加(P<0.01)。2.CAVO对LPS诱导的抑郁样模型小鼠小胶质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与空白组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质尼氏小体数量降低、染色较淡,颗粒不清晰,提示神经元受损。CAVO给药后神经元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减轻。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质Iba1与CD16/32共定位阳性细胞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而CAVO高、中剂量组阳性细胞数均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1)。模型组小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CAVO高、中、低剂量组IL-6含量降低(P<0.01,P<0.05),CAVO高、中剂量组IL-1β、TNF-α含量降低(P<0.01)。同时CAVO高剂量组小鼠海马IL-4、IL-10的含量显着增加(P<0.01)。模型组小鼠海马BDNF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CAVO高剂量组BDNF含量则显着升高(P<0.01)。炎症因子与行为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FST静止不动时间与IL-6、TNF-α含量呈正相关(P<0.05),与IL-1β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TST静止时间与IL-6、IL-1β、TNF-α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SPT蔗糖偏好率与IL-6、IL-1β、TNF-α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IL-10的含量呈正相关(P<0.01),与BDNF的含量呈正相关(P<0.01)。3.CAVO对LPS活化的BV-2细胞BDNF/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对照组比较,CAVO对正常及LPS活化的BV-2细胞活力无影响。LPS作用后,激活态BV-2细胞数目较空白对照组增多,而CAVO可抑制BV-2细胞向激活态转变。LPS可使BV-2细胞NO释放增加(P<0.01),CAVO则能减少NO的释放(P<0.05)。与空白组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DNF、磷酸化CREB、磷酸化AKT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磷酸化ERK1/2水平上升(P<0.01),磷酸化NF-κB p65的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CAVO能显着上调BDNF蛋白表达(P<0.01),增加磷酸化CREB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P<0.05),同时下调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P<0.01),同时也下调磷酸化NF-κB p65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CAVO具有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同时CAVO可抑制模型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M1表型极化,增加BNDF释放,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释放,从而改善神经元损伤。CAVO可协同调节小胶质细胞内BDNF/CREB信号通路的PI3K/AKT和MAPK/ERK途径,促进BDNF释放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王昊[4](2021)在《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类型,具有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或预防的方法。小胶质细胞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在引发AD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之外的第三病理特征。在Aβ斑块的刺激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激活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慢性神经炎症参与了 AD的发病机制。AD的症状在中医里可归属“呆证”、“善忘”、“文痴”等病症的范畴,其病机以脏腑虚衰为本,痰瘀致病为标。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艾灸可改善脑内氧化应激状态,下调细胞凋亡通路,延缓衰老,且艾灸已被证明可以调节免疫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效果,这提示艾灸可能对AD脑内神经炎症也具有调控作用。因此,基于前期研究提出假说:艾灸可通过影响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以调控阿尔茨海默病脑组织神经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神经炎症抗AD的作用。目的观察艾灸干预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淀粉样蛋白沉积、小胶质细胞极化表现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从神经炎症角度探讨艾灸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将12只野生型C57BL/6小鼠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小鼠:每天抓取,固定于小鼠固定器中,暴露于室内空气中;艾灸组小鼠每日抓取固定于小鼠固定器中,使用艾条对准小鼠关元穴处施灸。所有干预均为每日20 min,1周6次,共计8周。于第9周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Y迷宫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在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经深度麻醉后,处死小鼠取出大脑皮层、海马组织,采用刚果红染色法检测海马淀粉样蛋白沉积斑块;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小胶质细胞表面蛋白CD11b、细胞极化标志物iNOS和Arg-1;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胶质细胞M1型和M2型的标志物iNOS、IL-1β、Arg-1、CD206转录表达;使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各组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上下游通路相关蛋白TLR4、NLRP3、ASC、Caspase-1、IL-1β、c-fos的相对表达情况。此外,设置24只6月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艾烟组和香烟组,每日抓取固定小鼠,使用5~15mg/m3浓度的艾烟或香烟烟雾干预20min,1周6次,共计8周;使用刚果红染色、Western blot、免疫组化、ELISA等检测方法,对比艾烟和香烟干预对APP/PS1模型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及血清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1.各组小鼠行为学实验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小鼠相比于同龄空白组小鼠记忆能力大幅下降,空间探索实验中表现为活动轨迹杂乱,缺少有目的性的在目标象限和平台所在区域探索,在平台区域游泳的路程和时间均显着低于其他2组小鼠表现(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区域次数、平台区域游泳时间等表现均显着优于模型组小鼠(P<0.05)。Y迷宫实验:小鼠连续进入3条臂的次数和自发交替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空白组>艾灸组>模型组,空白组和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热图显示空白组小鼠在3条臂探索时间较为均衡,艾灸组小鼠停留在开放臂时间较多,而模型组则在3臂交汇中间区域和新异臂探索时间较多。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模型组小鼠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情绪,其探索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均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开放臂中的活动速度却比其他2组高(P<0.05)。艾灸组小鼠在本实验中表现优于模型组,活动轨迹和热图显示,空白组和艾灸组的小鼠仍有较多探索开放臂的活动,而模型组小鼠更倾向于在闭合臂内活动,较少活动至开放臂进行探索,通过开放臂时速度加快。旷场实验:模型组小鼠总活动距离最多(P<0.05),穿越中央区次数和在中央区停留的时间均比其他2组低(P<0.05),从活动轨迹和行动热图来看,空白组和艾灸组小鼠活动范围遍布观察箱,模型组小鼠活动量偏多,活动范围多在箱壁和角落附近,较少活动至中央区探索。2.各组小鼠刚果红染色、小胶质细胞极化结果:刚果红染色结果: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出现较多染成橘红色的Aβ沉淀颗粒,细胞排列散乱不规则,可见较多空隙,细胞凋亡坏死较严重。而艾灸组小鼠病理较模型组减轻,海马组织可见散在Aβ沉积颗粒,细胞排列较整齐,偶见神经元缺失造成的空隙。空白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细胞轮廓清晰,形态正常,细胞排列整齐,有较少的橘红色Aβ沉淀颗粒。小胶质细胞极化结果:①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CD11b与iNOS、Arg-1免疫荧光的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NOS表达量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iNOS荧光表达降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rg-1荧光表达有所增加;艾灸组与其余2组相比,Arg-1荧光表达显着增加。②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iNOS和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iNOS和IL-1β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Arg-1的mRNA含量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Arg-1的mRNA表达显着增高;与空白组相比,艾灸组小鼠CD206的mRNA含量显着增多(P<0.05)。3.各组小鼠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blot结果:各组小鼠海马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艾灸组>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相较于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艾灸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蛋白量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LR4显着升高(P<0.05),艾灸组与模型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小鼠海马IL-1β、c-fos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蛋白量显着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对各组小鼠NLRP3、ASC、Caspase-1、TLR4、IL-1β、c-fos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空白组>艾灸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OD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经过8周艾灸干预后,艾灸组IOD值显着降低(P<0.05)。4.艾烟与香烟干预对APP/PS1小鼠影响的对比:①各组小鼠海马刚果红染色显示,模型组与香烟组可见大量橘红色Aβ沉淀颗粒,香烟组细胞排列散乱不规则,可见较多空隙,细胞凋亡坏死严重;艾烟组可见散在Aβ沉积颗粒,细胞排列较整齐,偶见神经元缺失造成的空隙。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香烟组>模型组>艾烟组>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香烟组NLRP3、TLR4显着升高(P<0.05),Caspase-1、IL-1β差异不显着(P>0.05);艾烟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和香烟组NLRP3、Caspase-1、TLR4、IL-1β均显着降低(P<0.05)。③免疫组化IOD值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香烟组>模型组>艾烟组>空白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香烟组NLRP3、Caspase-1、TLR4、IL-1β均显着升高(P<0.05);艾烟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和香烟组IOD值均显着降低(P<0.05)。④ELISA法测各组小鼠血清结果显示,模型组、香烟组较空白组TNF-α、IL-8、CRP显着升高(P<0.05),艾烟组与香烟组相比,TNF-α、IL-8、CRP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1.艾灸可有效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情绪异常,减少Aβ沉积,使小胶质细胞活化得到抑制,促进具有抗炎保护神经作用的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提示艾灸可能具有抑制AD脑内神经炎症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2.艾灸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调控上游炎症因子,抑制了炎症级联反应,控制慢性神经炎症,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3.与香烟烟雾对比,艾烟干预不会加剧AD病理变化,可以减轻APP/PS1小鼠海马Aβ沉积病理,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了血清炎症标志物TNF-α、IL-8、CRP的表达水平。

吴磊[5](2021)在《应激与光遗传刺激海马齿状回后脑心失调及理气抗躯体化治疗氧化炎性机制的变化》文中认为目的及意义抑郁症的形成被躯体化症状所驱动,除了情绪低落、快感缺失核心表现,患者常常伴有多种躯体化症状甚至以此为主诉。在躯体化症状中,抑郁伴随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口最主要的死因,两者共病率达到20%-50%,共病后彼此加重约3倍。抑郁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其发生、发展和预后。传统中药枳壳治疗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已早有报道,然而其治疗抑郁症伴随心血管共病的研究相当缺乏,其机理更是不清楚。本文首次研究了枳壳及其吸收成分水合橙皮内酯心脏保护快速抗抑郁作用,为后续研制靶向性防治抑郁症伴随心血管共病的中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和结果1.采用LC-MS/MS法测定枳壳提取物中柚皮苷、芸香柚皮苷、水合橙皮内酯、橙皮苷、新橙皮苷、川陈皮素的含量,绘制各成分的标准曲线,并对其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等指标进行了考察。方法学结果均符合要求,三批枳壳有效吸收成分及提取方法均相对稳定。6种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橙皮苷10.74 mg/g,新橙皮苷86.03 mg/g,柚皮苷165.98 mg/g,芸香柚皮苷29.64 mg/g,川陈皮素 10.67 mg/g,MH 3.73 mg/g。2.选择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模型小鼠,采用蔗糖偏好试验检测小鼠蔗糖偏好率,进行强迫游泳和悬尾试验检测小鼠自发活动和不动时间,通过新奇环境抑制摄食测试检测小鼠进食延迟时间和食物消耗量。用ELISA试剂盒测量血清中IL-6、iNOS、TNF-α的表达,取各组小鼠海马或心脏组织样本,用Western-blot检测小鼠心脏中CK-MB、eNOS、IL-6、IL-10、INF-γ、iNOS、TNF-α、pPI3K、pAKT、pNF-κB 的表达,检测小鼠海马中PKA、PSD95、pCREB、BDNF、Synapsin1的表达。结果表明,CUMS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的抑郁样行为。而枳壳和MH处理后均可以治疗,同时降低血清中的IL-6、iNOS、TNF-α表达。在心脏方面,枳壳和MH处理后下调了 CK-MB、IL-6、INF-γ、iNOS、TNF-α、pPI3K、pAKT、pNF-KB 的表达,上调了 eNOS 和 IL-10 的表达。在海马部位,上调了 PKA、PSD95、pCREB、BDNF、Synapsin1 的表达。3.选择GluR-CRE小鼠,双侧海马微注射AAV-Ef1α-DIO-eNpHR3.0-mCherry病毒,光遗传技术瞬时抑制海马中GluR神经元的活性后给予枳壳和MH,采用蔗糖偏好试验检测小鼠蔗糖偏好率,进行强迫游泳和悬尾试验检测小鼠自发活动和不动时间。取各组小鼠海马或心脏组织样本,用Western-blot检测小鼠心脏中炎症指标NF-KB和氧化应激指标eNOS的表达,检测海马中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PKA、PSD95、GluR1、Synapsin1的表达。结果表明,瞬时抑制海马中GluR神经元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出现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学改变。而给药枳壳和MH后,抑郁样行为被改善,心脏部位eNOS、pNF-KB的表达下降,海马部位PKA、PSD95、GluR1、Synapsin1的表达上调。4.选择习得性无助(LH)和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模型来揭示枳壳的快速抗抑郁作用,通过检测小鼠海马中 pCREB、CREB、PKA、BDNF、PSD95、synapsin1、GluR1、GAD67和NR1的表达,测试其海马区突触蛋白分子的水平及潜在的抗抑郁分子机制。结果显示,枳壳就像氯胺酮一样,给药1天后可以逆转LPS和LH模型小鼠的抑郁行为。此外,枳壳还能增加海马中PKA/CREB/BDNF信号的表达,上调LPS和LH模型小鼠海马GABA受体GAD67和谷氨酸能GluR1的表达,单剂量给药枳壳还可以上调突触蛋白如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和synapsin1。美他多辛(CREB的拮抗剂)在LPS诱导模型小鼠的悬尾和强迫游泳试验中抑制枳壳的抗抑郁作用,同时阻断CREB磷酸化和神经递质、突触蛋白的表达。5.MH是枳壳的重要入血吸收成分,已被证实具有抗抑郁作用。我们选择LPS诱导的小鼠模型来揭示MH的抗抑郁作用,结果发现单次给药MH 1天后可逆转LPS诱导小鼠的抑郁行为。此外,MH可逆转LPS诱导小鼠模型海马中nNOS的表达,使用NO信号传导激动剂L-精氨酸会减弱MH的抗抑郁作用,相反,NO信号拮抗剂7-硝基吲唑的治疗增强了次有效剂量MH的抗抑郁作用。这些结果表明NO在MH的抗抑郁类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随后,我们测量了 NO下游ERK/NF-κB和ERK/CREB/BDNF信号,结果显示,MH只逆转了 LPS诱导小鼠海马中ERK和NF-κB的表达,而CREB和BDNF的表达没有改变。NF-κB激动剂(Asatone)能够抑制MH的抗抑郁类作用,而PKA/CREB拮抗剂H89却对其没有影响。同时,MH对海马齿状回中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及血清中IL-1β、IL-10、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均有改善作用。6.神经可塑性和神经新生已被证实有助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枳壳可以快速缓解小鼠的抑郁症状。然而,枳壳抗抑郁作用的潜在机制研究仍不深入,特别是与脑区神经元和突触的关系。本章我们评估了 CUMS模型中枳壳的抗抑郁效果。证实了枳壳对于CUMS小鼠的抗抑郁作用与神经新生和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枳壳在长期治疗中具有抗抑郁作用,枳壳逆转了 CUMS小鼠海马PKA信号、突触蛋白、神经新生和突触可塑性的下调表达。我们通过药物干预来测试PKA在枳壳抗抑郁作用中的作用,我们发现,使用PKA拮抗剂(H89)预处理后,枳壳的抗抑郁作用减弱,突触蛋白和新的神经元标志物Brdu的表达被抑制。区别于艾司西酞普兰,枳壳对成熟的神经元标记物Ki67并没有改变。以上结果表明,枳壳通过激活PKA信号,随后增加新生神经元和突触可塑性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本研究采用LC-MS/MS技术建立了枳壳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3批枳壳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及提取方法相对稳定,质量可控。在确定枳壳的质量后我们阐明了枳壳及其吸收成分MH抗心肌凋亡和改善抑郁行为的作用,炎症、氧化应激和突触可塑性参与了整个过程。基于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基础,我们综合运用光遗传,药理学技术等新研究手段,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枳壳治疗心脑共病的分子机制,发现枳壳及其吸收成分MH能够改善光遗传刺激小鼠模型的抑郁表型,同时能够改善下游的PKA/NF-κB炎症通路以及突触蛋白(PSD95、Synapsin1)的表达产生抗心肌凋亡作用。在快速抗抑郁研究中,枳壳依赖于PKA/CREB/BDNF通路,随后调控下游突触传递,促进海马神经元新生。而其吸收成分MH则依赖于抑制一氧化氮介导的下游ERK/NF-κB通路,与PKA/CREB/BDNF通路无关。

綦英强[6](2020)在《跑步锻炼和氟西汀治疗对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内毛细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跑步锻炼与氟西汀治疗对CUS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目的:氟西汀是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治疗药物,然而临床研究和实验动物研究都发现氟西汀抗抑郁疗效的局限性,跑步锻炼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但其与经典抗抑郁药氟西汀比较有何不同,不得而知。因此,我们将对比跑步锻炼及氟西汀治疗对CUS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用4-5周龄的雄性C57小鼠150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每三天进行一次糖水偏好测试(SPT),根据SPT结果将符合实验纳入标准的133只小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14只和CUS模型组119只。对CUS模型组小鼠进行CUS干预,每周周末进行SPT,为期4周后,根据糖水偏好结果从CUS模型组选出压力敏感型小鼠42只,压力敏感型小鼠随机分为CUS模型/标准对照组(CUS/STD group,n=14),CUS模型/跑步锻炼组(CUS/RUN group,n=14)以及CUS模型/氟西汀治疗组(CUS/FLX group,n=14)。CUS/RUN组小鼠给予连续4周的跑步锻炼干预,每周跑步5天(每天16:00-18:00间进行),每天20 min。在第一周的前三天小鼠以5 m/min的速度进行跑步锻炼,第四天和第五天以8 m/min的速度进行跑步锻炼。在剩下的3周中,速度保持在10 m/min。跑步锻炼干预同时,CUS/FLX组小鼠给予氟西汀(10 mg/kg/d)腹腔注射,Control组、CUS/STD组小鼠和CUS/RUN组小鼠给予同等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在整个动物实验过程中,除行为学测试外,Control组小鼠正常饲养,5只/笼。其余三组小鼠全程孤养,进行跑步锻炼和氟西汀治疗同时进行CUS干预。每周周末同一时间对各组小鼠进行SPT以评价其快感缺失水平,并在SPT结束时称取各组小鼠的体质量。4周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后对各组小鼠进行旷场试验(评价小鼠的行动能力和焦虑样行为),强迫游泳试验和悬尾试验(评价小鼠的绝望行为)。结果:(1)体质量:糖水测试基线调整阶段,Control组小鼠的体质量与CU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未见显着性差异(p=0.316);但CUS开始干预起至CUS干预第4周末,CUS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显着低于Control组小鼠的体质量(p<0.001)。在小鼠接受跑步锻炼和氟西汀治疗的4周中,CUS/STD组小鼠CUS/RUN组小鼠及CUS/FLX组小鼠的体质量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小鼠的体质量(p<0.001),而CUS/STD组小鼠、CUS/RUN组小鼠及CUS/FLX组小鼠三者之间的体质量无显着性差异。(2)糖水偏好测试:在本研究中,糖水测试基线调整阶段,Control组小鼠与CUS模型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未见显着性差异(p=0.462);但CUS干预4周后,CUS模型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低于Control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p<0.001)。CUS模型组中筛选出的压力敏感型小鼠接受跑步锻炼或氟西汀治疗第3周末,CUS/STD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p<0.05),并且CUS/RUN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性高于CUS/STD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p<0.05),而CUS/FLX组小鼠与CUS/STD组小鼠之间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无显着性差异(p=0.212),到跑步锻炼或氟西汀治疗第4周末,CUS/STD组小鼠、CUS/RUN组小鼠及CUS/FLX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均显着性高于CUS/STD组小鼠糖水偏好百分比(p<0.05)。(3)强迫游泳试验:在本研究中,经过跑步锻炼或氟西汀治疗4周后,Control组小鼠及CUS/RUN组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显着性低于CUS/STD组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CUS/FLX组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与CUS/STD组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6)。(4)悬尾试验:在本研究中,经过跑步锻炼或氟西汀治疗4周后,Control组小鼠、CUS/RUN组小鼠及CUS/FLX组小鼠的悬尾不动时间均显着性低于CUS/STD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p<0.05)。5、旷场试验:在本研究中,经过跑步锻炼或氟西汀治疗4周后,Control组小鼠、CUS/STD组小鼠、CUS/RUN组小鼠及CUS/FLX组小鼠的之间的旷场评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0.459)。结论:(1)3周的跑步锻炼已经能逆转CUS干预导致的小鼠快感缺失,但氟西汀治疗需要至少持续4周才能起效。(2)4周的跑步锻炼已经能逆转CUS干预导致的小鼠绝望情绪,但持续4周氟西汀治疗未能完全起效。第二部分跑步锻炼及氟西汀治疗对CUS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体积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内毛细血管的作用目的:内侧前额叶皮质(m PFC)参与情绪产生,是调节压力应激行为的重要脑区之一,CUS是否影响C57小鼠m PFC体积未见报道。跑步锻炼以及氟西汀治疗是否影响CUS抑郁模型小鼠的m PFC体积,目前也未见报道。毛细血管损伤可能导致局部组织体积萎缩,抑郁症m PFC内可能存在毛细血管病变,尚缺乏精确定量证据。4周的跑步锻炼和氟西汀治疗是否能影响m PFC内的毛细血管,目前尚不清楚。因此,这一部分,我们将给予CUS模型小鼠连续4周的跑台跑步锻炼和氟西汀治疗,然后运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跑步锻炼及氟西汀治疗对CUS模型小鼠m PFC体积及m PFC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表面积密度及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和直径的影响,为寻求防治抑郁症的干预新途径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经腹腔给药麻醉后,经心脏灌注4%多聚甲醛,固定并分离其大脑组织。每只小鼠随机抽取一侧大脑半球,经蔗糖溶液梯度浓度脱水后,用OCT包埋,速冻,沿冠状面切取60μm厚的连续切片,含有m PFC的切片组织按照1/4的体视学抽样分数依顺序进行随机等距抽样,共获4组含有m PFC结构的连续等距切片。随机抽取一组等距切片后进行甲苯胺蓝染色贴片染色,运用细胞构筑法在体视学光学显微镜下勾画m PFC边界,并根据卡瓦列里原理测算各组小鼠的m PFC总体积。选择以上小鼠另一侧大脑半球包埋在充满6%琼脂的小鼠大脑模具中,并将其切成1 mm厚的连续冠状切片,选择含有m PFC的切片,根据图谱,从m PFC上切下大约1 mm3的组织块,脱水四天后,用Isector技术处理嵌入的样本,以获得4个各向同性和均匀随机(IUR)切片,沿着与IUR表面平行的方向从每个1 mm3块切下一个4μm厚的冰冻切片(IUR切片)。对IUR切片进行CD31(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体视学方法测算各组小鼠m PFC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表面积密度及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和直径。结果:(1)m PFC总体积体视学测量结果:CUS/STD组小鼠的m PFC体积显着低于Control组小鼠m PFC体积(p<0.05),而CUS/RUN组小鼠的m PFC体积则显着性大于CUS/STD组小鼠的m PFC体积(p<0.01),但是CUS/FLX组小鼠的m PFC体积和CUS/STD组小鼠的m PFC体积无显着性差异(p=0.052)。(2)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各参数体视学结果:CUS/STD组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均显着性小于Control组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均为p<0.001),CUS/RUN组小鼠的m PFC内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表面积密度及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均显着性大于CUS/STD组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表面积密度及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均为p<0.001),CUS/FLX组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表面积密度及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与CUS/STD组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表面积密度及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未见明显差异(p>0.05),CUS/RUN组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表面积密度及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显着性大于CUS/FLX组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表面积密度及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p<0.001),Control组小鼠及CUS/RUN组小鼠的m PFC内毛细血管平均直径均显着性小于CUS/STD组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平均直径(均为p<0.05),CUS/FLX组小鼠m PFC毛细血管平均直径与CUS/STD组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平均直径未见明显差异(p=0.587),CUS/RUN组小鼠的m PFC内毛细血管平均直径与CUS/FLX组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平均直径未见显着性差异(p=0.065)。(3)相关性分析结果:小鼠的m PFC体积与小鼠跑步锻炼和氟西汀治疗后第3周和4周的糖水偏好百分数的相关系数为0.554(p=0.014),0.422(p=0.072);小鼠的m PFC体积与其悬尾不动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480(p<0.05);小鼠的m PFC体积与其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299(p>0.05);小鼠的m PFC体积与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表面积密度及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p<0.001)及0.694(p<0.001)、0.524(p<0.05)及0.587(p<0.05)、0.557(p<0.05)及0.551(p<0.05)和-0.598(p<0.05)。结论:(1)体视学研究显示,CUS干预能导致小鼠的m PFC体积减小,4周的跑步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小鼠的m PFC体积萎缩,但4周氟西汀治疗没能显着改善小鼠的m PFC体积萎缩。(2)CUS能导致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长度密度及总长度、总表面积、体积密度及总体积减少,平均直径增加,4周跑步锻炼能有效改善CUS导致的小鼠m PFC毛细血管各参数异常,而4周氟西汀治疗未能明显改善CUS导致的小鼠m PFC毛细血管各参数异常,4周跑步锻炼比4周氟西汀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CUS小鼠m PFC毛细血管各参数异常。(3)小鼠m PFC毛细血管改变可能是小鼠m PFC体积萎缩重要结构基础之一。第三部分跑步锻炼/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DELTA通过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促进小鼠大脑皮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目的:第二部分我们发现跑步锻炼改善CUS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其机制是什么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激动剂GW501516(GW1516)被发现能够有效地模拟跑步锻炼的多种效应,其中就包括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是毛细血管主要组成部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与血管生成关系密切。为了体外研究跑步锻炼影响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的作用机制,我们将选用PPARδ和小鼠皮层细胞株Bend.3体外培养以模拟研究跑步锻炼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因此本部分主要探讨PPARδ对体外培养Bend.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研究跑步锻炼改善CUS小鼠m PFC内毛细血管的分子机制提供方向。方法:第一部分行为学试验结束后,各组随机选取6只小鼠断颈处死,迅速在冰上分离出m PFC组织,随机选取一侧m PFC组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m PFC内PPARδ和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 NOS)的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培养Bend.3小鼠脑皮质血管内皮细胞株,利用PPARδ激动剂GW1516,PPARδ阻断剂GSK0660,e NOS激动剂AVE3085以及e NOS阻断剂L-NAME分别干预Bend.3细胞,实验分为N组(正常对照组,即含1%DMSO的10%FBS DMEM高糖培养基),A组(10μM AVE3085溶液),L组:(100μM L-NAME溶液),GW组(10 n M GW1516溶液),GS组(1μM GSK0660溶液),A+GS组(10μM AVE3085+1μM GSK0660溶液)和GW+L组(10 n M GW1516+100μM L-NAME),观察各组内皮细胞生长状态,进行CCK-8细胞增殖试验和内皮细胞划痕实验,计算干预48 h后,Bend.3细胞存活率和细胞迁移率。并在药物干预48 h后,搜集各组细胞,利用试剂盒检测Bend.3细胞一氧化氮(NO)含量和e NOS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m PFC ELISA检测结果:Control组小鼠和CUS/RUN组小鼠m PFC内PPARδ和e NOS的表达水平均显着性高于CUS/STD组小鼠m PFC内PPARδ和e NOS表达水平(p<0.05)。各组小鼠m PFC内e NOS表达水平与各组小鼠m PFC内PPARδ的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7(p<0.05)。(2)Bend.3细胞NO含量和e NOS表达水平:A组和GW组Bend.3细胞的e NOS表达水平显着性高于N组Bend.3细胞的e NOS表达水平(p<0.05),L组和GS组Bend.3细胞的e NOS表达水平显着性低于N组Bend.3细胞的e NOS表达水平(p<0.05),GW+L组Bend.3细胞的e NOS表达水平显着性低于GW组Bend.3细胞的e NOS表达水平(p<0.05),GW+L组与L组Bend.3细胞的e NOS表达水平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而A+GS组Bend.3细胞的e NOS表达水平显着性高于GS组Bend.3细胞的e NOS表达水平(p<0.05),A+GS组与A组Bend.3细胞的e NOS表达水平未见显着性差异。但是各组Bend.3细胞内NO含量未见显着性差异。(3)CCK-8细胞增殖试验:A组和GW组Bend.3细胞生存率显着性高于N组Bend.3细胞生存率(p<0.05),L组以及GS组Bend.3细胞生存率显着性低于N组Bend.3细胞生存率(p<0.05),GW+L组Bend.3细胞生存率显着性低于GW组Bend.3细胞生存率(p<0.05),GW+L组与L组Bend.3细胞生存率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而A+GS组Bend.3组细胞生存率显着性高于GS组Bend.3细胞生存率(p<0.05),A+GS组与A组Bend.3细胞生存率未见显着性差异。(4)细胞划痕试验:A组和GW组Bend.3细胞迁移率显着性高于N组Bend.3细胞迁移率(p<0.05),L组以及GS组Bend.3细胞迁移率显着性低于N组Bend.3细胞迁移率(p<0.05),GW+L组Bend.3细胞迁移率显着性低于GW组Bend.3细胞生存率(p<0.05),GW+L组Bend.3细胞迁移率显着性高于L组Bend.3细胞迁移率(p<0.05),而A+GS组Bend.3组细胞迁移率显着性高于GS组Bend.3细胞迁移率(p<0.05),A+GS组与A组Bend.3细胞迁移率未见显着性差异。结论:(1)CUS能导致小鼠m PFC内PPARδ和e NOS表达水平降低,4周跑步锻炼均能有效改善CUS导致的小鼠m PFC内PPARδ和e NOS表达水平降低。(2)PPARδ激动剂GW1516以及e NOS激动剂AVE3085能够有效的促进Bend.3 e NOS的表达,而e NOS阻断剂L-NAME和PPARδ阻断剂GSK0660能够有效的抑制Bend.3 e NOS的表达,e NOS阻断剂L-NAME能够有效阻断PPARδ激动剂GW1516对Bend.3 e NOS表达的促进效应,而PPARδ阻断剂GSK0660未能明显阻断e NOS激动剂AVE3085对Bend.3 e NOS表达的促进效应,说明e NOS在通路中处在PPARδ的下游部分。(3)PPARδ激动剂GW1516以及e NOS激动剂AVE3085能够有效的促进Bend.3细胞增殖和迁移,而PPARδ阻断剂GSK0660以及e NOS阻断剂L-NAME能够有效的抑制Bend.3细胞增殖和迁移,表明PPARδ和e NOS在小鼠皮层细胞增殖和迁移过程中均具有关键的作用,e NOS阻断剂L-NAME能够有效阻断PPARδ激动剂GW1516对Bend.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促进效应,而PPARδ阻断剂GSK0660未能明显阻断e NOS激动剂AVE3085对Bend.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促进效应,说明PPARδ对Bend.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促进效应可能是通过e NOS来完成的。

李晨[7](2020)在《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抑郁症(Depression)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在中医上属于“郁证”范畴。其主要表现为持久性的心情低落、兴趣缺失、活动性降低、睡眠障碍等,严重者更有明显的认知障碍和自杀倾向。临床研究显示,针刺是一种便捷、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且对抑郁症有显着疗效的治疗方法,深入研究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近年来,神经炎症在抑郁症发生机制研究中得到了较高的关注。慢性应激可以引起机体产生免疫炎症反应,激活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成熟和分泌,介导细胞焦亡。其中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慢性应激引起大脑产生细胞焦亡、炎症反应和抑郁表现的重要因素。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炎性死亡方式,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内容物和炎性细胞因子调动机体免疫应答消火炎性物质,但是过度的细胞焦亡则会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可能在抑郁症的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慢性成激抑郁大鼠外周及中枢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探究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Caspase-1/IL-18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来阐释针刺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大脑前额叶皮层NLRP3/Caspase-1/IL-18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进一步阐明针刺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将32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为以下四个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氟西汀组,每组8只。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制备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的造模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连续6周按每天1种刺激的强度,随机给予以下刺激:禁食24 h、禁水24 h、通宵照明12h、频闪2h、束缚2h、夹尾2 min、冷水游泳(水温4℃)5 min。3.干预方法:从造模第一天开始,针刺组选取“百会”、“印堂”穴,每日于造模应激前1h进行针刺治疗,每次10 min,每针刺6天休息1天,共治疗36次;氟西汀组在每日造模应激前1h氟西汀灌胃给药(10mg/kg),持续6周。4.行为学检测方法:(1)体重:反映大鼠一般情况,造模前和造模结束时检测。(2)糖水偏好实验:反映大鼠快感缺失行为。在造模前和造模结束时检测。5.指标检测:(1)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的蛋白表达。(2)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1在大鼠前额叶皮层的表达。(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IL-18的含量。(4)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焦亡细胞的表达。6.统计方法: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均以均值±标准差(X±SD)来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1.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体重:造模前各组大鼠之间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体重较空白组有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体重有增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氟西汀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糖水偏好实验:造模前各组大鼠之间糖水偏好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糖水偏好百分率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显着增加(均P<0.01);针刺组与氟西汀组糖水偏好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针刺组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Caspase-1平均光密度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显着降低(均P<0.01);针刺组前额叶皮层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显着降低(均P<0.01);针刺组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均P<0.05)。针刺组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体重、糖水偏好百分率明显降低。针刺和氟西汀可以提高糖水偏好百分率,改善快感缺失行为,显示了抗抑郁效应。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LRP3、Caspase-1及IL-18表达明显升高,前额叶皮层出现细胞焦亡。针刺和氟西汀可抑制NLRP3炎性小体过度活化,降低Caspase-1和IL-18表达,减缓细胞焦亡。3.针刺可能通过抑制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LRP3、Caspase-1及IL-18的表达,减轻脑内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从而缓解炎症对大脑的损伤,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这将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朱西平[8](2020)在《抗焦虑性抑郁症肽的制备及其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焦虑性抑郁症(Anxious depression)是一类复合型精神疾病,患者以抑郁障碍为主,同时伴有焦虑症状。神经突触间隙五羟色胺(Serotonin,5-HT)匮乏是焦虑性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色氨酸(Tryptophan,Trp)是5-HT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因此,提高中枢神经系统Trp含量和生物利用度是预防和改善焦虑性抑郁症的靶点。中枢神经系统Trp含量及其可用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1)Trp是通过与五种大分子中性氨基酸(Five large neutral amino acid(Leu、Ile、Val、Phe、Tyr),5LNAAs)竞争转运载体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2)在心理压力下可激活Trp向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代谢途径转化的关键限速酶,造成Trp耗竭,降低Trp向5-HT代谢途径转化。因此,提高血浆Trp指数(Trp/5LNAAs)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Trp含量的关键,促进大脑Trp向5-HT代谢途径转化是增加Trp生物利用度的关键。本文以乳清蛋白为原料利用可控酶解技术制备高Trp指数水解产物(Whey protein hydrolysate with high Trp index,WPH),以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和Trp为原料在L-谷氨酰胺酶的催化下定向合成γ-[glu]n-Trp(EW)。借助斑马鱼模式生物研究WPH、EW以及这两种产物中的Trp肽单体对5-HT分泌的影响,再通过焦虑性抑郁症小鼠模型探究WPH和EW改善焦虑性抑郁症的功效及其作用机理。旨在为WPH和EW膳食补充剂的工业化生产以及改善焦虑性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提供方法指导和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果如下所述:(1)WPH和EW制备及Trp肽结构鉴定:WPH制备条件:料(乳清蛋白80.37%)液比=1:9(m/v)、p H 8.0、胰蛋白酶添加量15.21 U/g,50℃水解24 h。EW合成条件:p H 10.0、酶添加量0.1%(m/v)、底物浓度0.1 mol/L,Trp与Gln的添加比例为1:2、37℃反应3 h。WPH中Trp指数为17.38%,并从中鉴定出Val-Ala-Gly-Thr-Trp(VAGTW)、Val-Ala-Gly-Thr-Trp-Tyr(VAGTWY)、Gly-Thr-Trp(GTW)、Ser-Ala-Trp-Tyr(SAWY)、Trp-Tyr-Ser(WYS)五种Trp肽。EW的总合成率达到79.05%(w/w),并从EW中鉴定出γ-glu-Trp(γ-EW)、γ-[glu]2-Trp(γ-EEW)、γ-[glu]3-Trp(γ-EEW)、γ-[glu]4-Trp(γ-EEEEW)四种Trp肽。(2)研究了Trp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斑马鱼5-HT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WPH及其Trp肽单体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EW及其Trp肽单体具有较好的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斑马鱼实验结果表明WPH、EW及其Trp肽单体均能够有效提高斑马鱼血浆中Trp浓度、TPH酶活性和5-HT水平,且EW的效果优于WPH。EW源的Trp肽单体中γ-EEW和γ-EEEW的效果最好,WPH源的Trp肽单体中VAGTW的效果最好。(3)研究了Trp肽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的改善作用。WPH和EW均可改善焦虑性抑郁症小鼠体重增加缓慢的症状,逆转焦虑样、抑郁样行为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5-HT水平低下的症状。EW各剂量处理组小鼠前额叶皮质、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5-HT的水平均显着高于WPH各剂量处理组。(4)研究了Trp肽通过对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下调KYN代谢途径。结果表明WPH和EW可通过对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介导IDO酶活性,下调KYN代谢途径,进而避免Trp耗竭及其神经活性代谢物的积累,提高Trp的生物利用度。(5)研究和分析了Trp肽改善焦虑性抑郁症的作用机制。WPH和EW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减少丙二醛诱导的5-HT能神经元和中枢神经元的损伤,上调BDNF/Trk B信号通路m RNA表达,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通过神经保护作用更进一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5-HT的合成和提高突触间隙5-HT的水平。

屈红林[9](2019)在《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性刺激方式干预构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抑郁(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小鼠模型,通过跑台有氧运动作为干预手段,二代基因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筛与miRNAs,RT-PCR验证基因表达的改变。目的在于探究(1)有氧运动拮抗抑郁小鼠炎症的作用效果;(2)分析探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抑郁小鼠的抗炎作用与H2S气体信号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的调控关系;(3)外源性H2S可通过抑制TLR4通路对抗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已经得到验证,由此,本项目研究针对抑制TLR4后,内源性H2S气体信号参与介导有氧运动抗CUMS抑郁小鼠炎症的作用机制;(4)有氧运动介导H2S气体信号通路改善抑郁症患者神经炎性损伤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2.1 CUMS抑郁小鼠造模及其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效果研究及实验小鼠分组50只SPF级别雄性健康KM小鼠,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建模组,建模组小鼠采取CUMS抑郁造模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的小鼠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予以剔除差异较大的小鼠后,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MG)和模型运动组(ME),15只/组。实验针对ME组小鼠,实施8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跑台运动作为干预手段,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观察各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改变,Nissl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高通量测序筛查炎症与硫代谢气体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ELISA检测血液与海马组织内的炎性相关因子的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2.2 CBS/H2S气体信号体系介导的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炎性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分组60只SPF级别雄性健康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模型组(MG)、模型运动组(ME组)、TLR4抑制剂组(TG)和TLR4抑制剂+运动组(TE),12只/组,运动组小鼠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跑台运动8周,TLR4抑制剂组腹腔注射3mg/kg/day剂量的TAK-242,干预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戊巴比妥钠麻醉后自心脏取血,断头冰上取海马组织,-80℃冻存,用于基因测序、H2S含量及RT-PCR等的检测。脑在体4%的多聚甲醛滴注固定处理后冰上取小鼠脑组织,后甲醛固定48h以上,用于包埋检测尼氏染色、HE染色及荧光免疫等。尼氏染色与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尼氏体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蛋白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清蛋白含量、去蛋白法测定血浆与海马组织内H2S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蛋白表达、RT-PCR检测气体信号分子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与miRNAs表达、荧光免疫检测小鼠海马神经功能指标及炎症反应指标的改变。3研究结果3.1 CUMS抑郁小鼠造模各指标结果为期4周的慢性应激性刺激小鼠体重呈显着性下降,穿越旷场的格子数、运动时间、修饰次数明显下降,糖水偏好指数降低,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的不动时间延长,分别呈显着性(p<0.05)和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Niss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稀疏,间隙增宽,神经元丢失,Nissl体核固缩严重,血清与海马组织内的5-HT与BDNF的活性下降明显,BDNF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提示CUMS抑郁小鼠造模成功。3.2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炎症结果3.2.1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8周的有氧跑台运动能够增加小鼠体重,增加抑郁小鼠竖立次数、修饰次数和穿越格子数等的探索行为,降低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的不动时间,增加糖水偏好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呈现显着性差异。3.2.2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评定结果Nissl染色结果也显示,运动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病变减轻,神经细胞数目增多,尼氏体染色较清晰。3.2.3高通量测序筛选各组小鼠炎症相关因子的测定结果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结果显示,血液组织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也主要涉及长期抑郁病理改变、氧化磷酸化过程、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TGF-β信号通路等最为集中,海马组织主要富集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氧化磷酸化、阿尔茨海默病、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кB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硫代谢、胆碱能突触,以及cAMP、雌激素等炎性信号通路等,且各通路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显着。而血液与海马组织GO分析与KEGG显着富集的结果对比显示,主要集中于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炎症等相关。3.2.4 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各指标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促炎因子IL-1β、TNF-α比模型组显着减低,抑炎因子IL-10显着升高。3.2.5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ME组小鼠海马组织IL-1β(p<0.01)、NF-kB(p<0.01)和TNF-a(p<0.05)等促炎因子的阳性表达区域显着降低,抑炎因子IL-10的蛋白阳性表达区域显着增多(p<0.01)。3.2.6 RT-PCR检测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基因表达结果RT-PCR检测的结果TLR4、IL-1β、NF-кB、TNF-α等mRNA炎症相关的因子表达下调,5-HT mRNA表达上调。3.2.7 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炎性因子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也显示运动组小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下降。3.3 CBS/H2S介导的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3.3.1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定与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TLR4被部分抑制后,抑郁小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形态学检测显示也呈现一定程度的修复,且效果与有氧运动干预的效果相接近。有氧运动与TLR4被抑制后,小鼠海马内5-HT的阳性率比模型组提高,炎性因子CD45+与PARP等的阳性率得以改善,且有氧运动联合TLR4抑制剂的干预效果最佳。3.3.2小鼠血清与海马组织H2S含量检测结果抑郁模型组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内的H2S含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TLR4抑制剂组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内的H2S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有氧运动能提高H2S含量,且联合干预组含量最高。3.3.3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3.3.3.1气体信号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各组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中H2S气体信号分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液CSE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p<0.01),海马组织CBS mRNA的表达水平也下调(p<0.01),但有氧运动能增加血液CSE、海马CBS等的活性,同样的研究也发现,部分抑制TLR4联合有氧运动干预后,血液CSE、海马CBS mRNA的表达也上调。3.3.3.2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各组小鼠炎性因子差异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有氧运动干预组与TLR4被抑制组小鼠的促炎因子IL-1β、IL-6、TLR4、NF-кB与TNF-α等mRNA的表达下调,抑炎因子IL-10 mRNA表达上调,均呈显着性差异。3.3.4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相关因子的miRNAs调控表达结果TLR4被抑制后与气体信号分子相关的miRNAs以及与炎症相关的miRNAs的差异表达呈现显着性上调或下调,如miR-21、miR-195显着上调,而miR-30、miR-455与miR-665显着下调,分析其功能,如miR-21可作为H2S气体信号分子的靶标作用,一方面受TAK-242的影响,另一方面其还参与了多重信号通道的调控,比如IL-6信号转导与转路基激活的表达等的炎性通道的调控、miR-665参与了海岸神经元的保护与抑制凋亡的调控,miR-30可参与靶标基因的炎症反应过程,miR-195可通过抑制NF-кB的核转运过程,参与其炎症反应,而miR-455不但可以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的细胞凋亡,还受H2S等气体信号分子的干预。4研究结论4.1为期4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可有效复制小鼠抑郁样行为,降低血清与海马组织5-HT与BDNF含量,验证了抑郁造模的有效性。4.2有氧运动能够显着改善抑郁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促进海马神经元的修复,降低促炎因子的含量及蛋白、mRNA等的表达量,证实了有氧运动起到良好的抗抑郁炎症的作用。4.3有氧运动介导的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高通量测序及其关联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炎症相关的TLR4、IL-1β、TNF-ɑ以及H2S气体信号通路相关的CSE、CBS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显着相关,靶向调控炎症与H2S气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的miR-21、miR-30、miR-455等miRNAs亦显着富集。4.4有氧运动和TLR4抑制剂的作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症反应,虽然TLR4抑制剂不能显着增加H2S含量及其合成酶的差异表达,但对炎症因子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影响,提示H2S可参与介导有氧运动干预抑郁炎症信号通路TLR4/MyD88-NF-кB的调控作用,但TLR4对H2S的含量及其相关生物合成酶的影响作用不大。4.5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通过miR-455调控CBS、CSE等H2S气体信号体系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以及miR-21、miR-30、miR-665等的差异表达调控TLR4/MyD88-NF-кB炎症信号通路,发挥拮抗抑郁炎症的作用。4.6 TLR4与H2S气体信号等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共同参与运动干预抑郁小鼠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即有氧运动诱导的内源性H2S能够有效降低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症反应,揭示其作用机制在于H2S气体信号分子参与有氧运动干预TLR4/MyD88-NF-кB的炎症信号通路。

叶宏[10](2019)在《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观察自主跑轮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有无差异,结合氧化应激指标、细胞凋亡因子的检测,探寻可能的潜在调控机制。[方 法]实验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小鼠分为5组:1.假手术组。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3.缺血后适应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组。5.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在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定第二部分实验分组:小鼠分为3组:1.假手术组。2.缺血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为验证第一、二部分的实验推论,将第三部分实验动物分为4组:1.缺血后适应组。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PI3K抑制剂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STAT3抑制剂组。实验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检测小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TTC实验检测脑梗死灶体积;分子生物学系列实验检测氧化应激生化指标以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细胞免疫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结 果]第一部分实验: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不明显,后适应显着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进一步增强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的预适应或后适应。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适应略有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的作用,后适应能显着升高脑组织中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升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与模型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减少缺血区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数量不明显,后适应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其中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减弱,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增强,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实验: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其中PI3K、STAT3的蛋白表达,缺血后适应升高PI3K、STAT3活性。自主跑轮预适应和后适应联合干预提升PI3K、STAT3通路活性强于单独的后适应。第三部分实验:分别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STAT3抑制剂SH454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表现为: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认知功能减退,脑梗死体积增大,TUNEL检测的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促凋亡因子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抗凋亡因子胞质内细胞色素C、Bcl-2的蛋白表达减弱。[结 论]1.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能进一步增强上述作用。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增强可能依赖于激活抗氧化、抗凋亡的PI3K和STAT3信号通路。3.分别使用PI3K、STAT3抑制剂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二、强迫游泳对小鼠脑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迫游泳对小鼠脑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牛蒡苷元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炎症与抑郁症
    1.2 小胶质细胞与抑郁症
    1.3 HMGB1 与抑郁
    1.4 TNF-α与抑郁症
    1.5 NF-κB与抑郁症
    1.6 牛蒡苷元的药理活性
    1.7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牛蒡苷元对CUMS诱导抑郁小鼠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2 蛋白免疫印迹抗体
        2.1.3 免疫组化抗体
        2.1.4 实验仪器
        2.1.5 耗材
        2.1.6 实验药物配制方法
        2.1.7 实验动物
        2.1.8 CUMS模型建立
        2.1.9 实验设计
        2.1.9.1 实验一
        2.1.9.2 实验二
        2.1.10 行为学检测
        2.1.10.1 悬尾实验
        2.1.10.2 强迫游泳实验
        2.1.10.3 旷场实验
        2.1.10.4 糖水偏好实验
        2.1.11 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
        2.1.11.1 切片制备
        2.1.11.2 尼氏染色
        2.1.11.3 免疫组化
        2.1.12 抗体芯片
        2.1.13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2.1.14 一氧化氮含量检测
        2.1.15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2.1.16 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牛蒡苷元对小鼠TST和 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2.2.2 牛蒡苷元对CUMS诱导抑郁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2.2.3 牛蒡苷元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PFC中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2.2.4 牛蒡苷元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PFC中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2.2.5 牛蒡苷元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血清中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
        2.2.6 牛蒡苷元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PFC中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2.2.7 牛蒡苷元对CUMS诱导抑郁小鼠PFC或血清中IDO水平及单胺递质水平的影响
        2.2.8 TLR4对CUMS诱导抑郁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2.2.9 牛蒡苷元对CUMS诱导抑郁小鼠PFC中 TLR4和My D88 表达的影响
        2.2.10 牛蒡苷元对CUMS诱导抑郁小鼠PFC中 TNFR1、TRAF2和RIP表达的的影响
        2.2.11 牛蒡苷元对CUMS诱导抑郁小鼠PFC中 NF-κB的激活的影响
第三章 牛蒡苷元对HMGB1或TNF-α诱导小胶质细胞TLR4/NF-κB、TNFR1/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培养
        3.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3.1.3 蛋白免疫印迹抗体
        3.1.4 免疫共沉淀抗体
        3.1.5 免疫荧光抗体
        3.1.6 实验仪器
        3.1.7 耗材
        3.1.8 实验药物配制方法
        3.1.9 原代小胶质细胞分离与培养
        3.1.10 细胞存活率实验
        3.1.11 免疫荧光实验
        3.1.12 分子对接实验
        3.1.13 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
        3.1.14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3.1.15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3.1.16 免疫共沉淀实验
        3.1.17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3.1.18 BV2/N2a细胞共培养体系建立
        3.1.19 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溶度的牛蒡苷元对原代小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2 牛蒡苷元对HMGB1 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3.2.3 牛蒡苷元对TNF-α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3.2.4 牛蒡苷元对HMGB1 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3.2.5 牛蒡苷元对TNF-α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3.2.6 牛蒡苷元对TNF-α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HMGB1移位及释放的影响
        3.2.7 牛蒡苷元对HMGB1与TLR4 相互作用的影响
        3.2.8 牛蒡苷元对TNF-α与TNFR1 相互作用的影响
        3.2.9 牛蒡苷元对HMGB1 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2.10 牛蒡苷元对TNF-α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中TNFR1/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2.11 牛蒡苷元对HMGB1或TNF-α诱导 BV2 细胞活化介导 N2a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课题来源
附录2: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3:在读期间参加的会议情况
附录4:在读期间授权专利情况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2.3 甘露特纳胶囊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1.1 Aβ的产生
        2 Aβ的清除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1.1 脑髓理论
        1.2 髓虚毒损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苍艾挥发油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CAVO对 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和海马及皮质神经元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材料
        1.4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药品准备
        2.2 动物分组及处理
        2.3 小鼠体重检测
        2.4 小鼠强迫游泳实验(FST)
        2.5 小鼠悬尾实验(TST)
        2.6 小鼠蔗糖偏好实验(SPT)
        2.7 尼氏染色法观察CAVO对小鼠海马及皮质神经元的影响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AVO对抑郁样小鼠体重的影响
        3.2 CAVO对抑郁样小鼠FST的影响
        3.3 CAVO对小鼠TST的影响
        3.4 CAVO对小鼠SPT的影响
        3.5 CAVO对小鼠海马及皮质神经元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章 CAVO对 LPS诱导的抑郁样模型小鼠小胶质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材料
        1.4 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2.1 药品准备
        2.2 动物分组及处理
        2.3 免疫荧光检测CAVO对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Iba1与CD16/32 共表达的影响
        2.4 ELISA法检测CAVO对小鼠BDNF及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
        2.5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CAVO对抑郁样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Iba1与CD16/32 共表达的影响
        3.2 CAVO对抑郁样小鼠海马炎症因子及BDNF含量的影响
        3.3 行为学与促炎细胞因子及BDNF相关性分析
    4.小结
第三章 CAVO对 LPS活化的BV-2 细胞BDNF/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原材料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材料
        1.4 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CCK-8 法检测CAVO对正常BV-2 细胞活力的影响
        2.3 观察CAVO对 LPS活化BV-2 细胞形态的影响
        2.4 CAVO对 LPS活化的BV-2 细胞活力及释放NO的影响
        2.5 Western blot检测CAVO对 BDNF/CRE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2.6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CAVO对正常及LPS活化的BV-2 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CAVO对 LPS活化BV-2 细胞形态的影响
        3.3 CAVO对 LPS活化的BV-2 释放NO的影响
        3.4 CAVO对 LPS活化的BV-2 细胞BDNF/CRE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3.5 CAVO对 LPS活化的BV-2 细胞NF-κB p65 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4.小结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小胶质细胞与抑郁症的关系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致谢

(4)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胶质细胞和NLRP3炎症小体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1.神经炎症在AD发病机制中的核心地位
        2.小胶质细胞与AD神经炎症
        3.NLRP3炎症小体与AD神经炎症
        4.思考与展望
    综述二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研究进展
        1.中医学对AD的认识
        2.针灸治疗AD的机制研究
        3.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情绪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Morris水迷宫实验
        2.Y迷宫
        3.高架十字迷宫
        4.旷场实验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1.Morris水迷宫
        2.Y迷宫
        3.高架十字迷宫
        4.旷场实验
        5.动物模型
第二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海马区淀粉样斑块及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体重与脑器官系数
        2.小鼠脑淀粉样斑块病理
        3.小胶质细胞极化及表型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及其通路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Western blot结果
        2.免疫组化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1.艾灸与NLRP3炎症小体
        2.艾灸关元穴治疗“痴呆”的中医学探讨
第四章 艾烟、香烟对APP/PS1小鼠海马及血清炎症影响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刚果红染色结果
        2.Western blot结果
        3.免疫组化结果
        4.ELISA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应激与光遗传刺激海马齿状回后脑心失调及理气抗躯体化治疗氧化炎性机制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躯体化症状研究进展
        1.1 躯体化症状的概念
        1.2 躯体化症状的假说
        1.3 躯体化常表现出的系统核心症状
        1.4 抑郁伴随的躯体化症状的临床治疗
    2 抑郁症伴随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1 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生物学联系
        2.2 光遗传在抑郁和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3 中医药对抑郁伴随心血管共病的治疗的优势
        3.1 中医对抑郁伴随心血管共病的认识
        3.2 枳壳治疗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4 快速抗抑郁研究进展
        4.1 抑郁症治疗现状
        4.2 快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章 中药枳壳的质量控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枳壳提取物冻干粉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与质谱条件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3 内标溶液的配制
        2.4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
        3.2 样品含量测定
    4 讨论
第三章 枳壳及其吸收成分水合橙皮内酯治疗抑郁伴随心血管共病的作用机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枳壳提取物冻干粉制备
        2.2 动物分组与模型
        2.3 行为学测试
        2.4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或心脏相关蛋白表达
        2.5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NOS、TNF-α水平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枳壳对CUMS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3.2 枳壳及其吸收成分MH对CUMS小鼠血清中IL-6、iNOS、TNF-α水平的影响
        3.3 枳壳及其吸收成分MH对CUMS小鼠心脏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枳壳及其吸收成分MH对CUMS小鼠海马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光遗传技术研究枳壳及其吸收成分水合橙皮内酯治疗抑郁伴随心血管共病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 实验方法
        2.1 光遗传学技术
        2.2 行为学测试
        2.3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或心脏相关蛋白表达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光遗传瞬时抑制海马GluR神经元和枳壳、MH治疗后对小鼠行为学试验的影响
        3.2 光遗传瞬时抑制海马GluR神经元和枳壳、MH治疗后对小鼠海马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光遗传瞬时抑制海马GluR神经元和枳壳、MH治疗后对小鼠心脏中心肌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枳壳快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和耗材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枳壳提取物冻干粉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
        2.3 行为学实验
        2.4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相关蛋白表达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枳壳单次给药1天后小鼠发挥快速抗抑郁潜力的有效剂量筛选
        3.2 枳壳单次给药1天后LH模型小鼠的行为学测试
        3.3 CREB信号通路及神经递质在LH模型小鼠海马中的表达
        3.4 枳壳对LPS诱导小鼠模型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5 CREB拮抗剂对枳壳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4 讨论
第六章 水合橙皮内酯快速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
        2.2 行为学试验
        2.3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相关蛋白表达
        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5 小鼠大脑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MH单次给药1天后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有效剂量筛选
        3.2 MH抗抑郁行为学测试
        3.3 MH对LPS诱导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3.4 NO信号通路对MH抗抑郁活性的影响
        3.5 NO信号的上下游通路对MH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3.6 CREB拮抗剂和NF-κB激动剂对MH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3.7 MH对小鼠海马齿状回GFAP和IB-1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七章 枳壳通过PKA改善神经可塑性和新生神经元发挥抗抑郁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
        2.2 行为学实验
        2.3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相关蛋白表达
        2.4 免疫组织化学
        2.5 高尔基染色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枳壳治疗后CUMS小鼠的行为学测试
        3.2 枳壳治疗后对CUMS小鼠海马CREB相关通路和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枳壳治疗后对CUMS小鼠海马神经发生和突触生长的影响
        3.4 PKA阻断剂对枳壳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3.5 PKA相关通路阻断后给药枳壳对神经元的影响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跑步锻炼和氟西汀治疗对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内毛细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跑步锻炼与氟西汀治疗对CUS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跑步锻炼及氟西汀治疗对CUS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体积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内毛细血管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跑步锻炼/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DELTA通过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促进小鼠大脑皮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会议摘要

(7)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 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 抑郁症动物模型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3 针刺干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研究进展
        1 细胞焦亡的形态学和相关蛋白
        2 细胞焦亡的发生途径
        3 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参与抑郁症
        4 细胞焦亡与神经系统疾病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Caspase-1平均光密度的影响
        2.4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的影响
        2.5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选择
    2 针刺穴位的选择
    3 检测脑区的选择
    4 阳性药物的选择
    5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6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Caspase-1/IL-18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抗焦虑性抑郁症肽的制备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虑性抑郁症的研究现状
        1.2.1 焦虑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1.2.2 焦虑性抑郁症的临床用药及其作用机制
        1.2.3 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2.4 焦虑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2.5 焦虑性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2.6 行为学评价研究进展
    1.3 五羟色胺能神经系统研究进展
        1.3.1 五羟色胺能神经元分布
        1.3.2 神经递质5-HT
        1.3.3 Trp利用度与5-HT合成
    1.4 高色氨酸膳食补充剂研究进展
    1.5 生物活性肽研究现状
        1.5.1 酶法合成γ-谷氨酰肽研究进展
        1.5.2 酶法水解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色氨酸肽制备及其制备条件优化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EW的合成及分析
        2.3.2 乳清蛋白制备
        2.3.3 乳清蛋白水解产物制备研究
        2.3.4 四种蛋白酶水解产物Trp指数测定
        2.3.5 乳清蛋白高Trp指数水解产物中Trp肽结构鉴定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EW总转化率和结构鉴定
        2.4.2 四种蛋白酶对乳清蛋白水解度的影响
        2.4.3 四种蛋白酶水解时间对乳清蛋白水解产物Trp指数的影响
        2.4.4 四种蛋白酶水解产物中Trp指数测定
        2.4.5 胰蛋白酶水解产物中Trp肽序列和结构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色氨酸肽抗氧化活性及对斑马鱼5-HT分泌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EW的合成
        3.3.2 WPH的制备方法
        3.3.3 EW和WPH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3.3.4 EW和WPH金属离子螯合活性研究
        3.3.5 EW和WPH清除O_2~(·-)活性研究
        3.3.6 EW和WPH总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3.3.7 斑马鱼对11种供试品的最大耐受浓度(MTC)测定
        3.3.8 EW和WPH对斑马鱼Trp浓度的影响
        3.3.9 EW和WPH对斑马鱼TPH活性和5-HT水平的影响
        3.3.10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EW和WPH抗氧化活性研究
        3.4.2 EW和WPH对斑马鱼体重增加值的影响
        3.4.3 EW和WPH对斑马鱼Trp浓度的影响
        3.4.4 EW和WPH对斑马鱼TPH活性的影响
        3.4.5 EW和WPH对斑马鱼5-HT水平的影响
        3.4.6 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色氨酸肽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行为学及5-HT神经递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焦虑性抑郁症动物模型建立
        4.3.2 动物分组及处理
        4.3.3 强迫游泳实验
        4.3.4 旷场实验
        4.3.5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4.3.6 小鼠体重采集
        4.3.7 WPH和EW对大脑组织5-HT水平的影响
        4.3.8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WPH和EW对小鼠日常活动和体重的影响
        4.4.2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强迫游泳行为的影响
        4.4.3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旷场行为的影响
        4.4.4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影响
        4.4.5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脑组织中5-HT水平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色氨酸肽通过对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来下调KYN代谢途径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仪器设备
        5.2.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WPH和EW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5.3.2 WPH和EW对大脑组织IDO酶和TPH酶活性的影响
        5.3.3 WPH和EW对肝脏组织TDO酶活性的影响
        5.3.4 WPH和EW对Trp代谢途径的影响
        5.3.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
        5.4.2 WPH和EW对大脑组织IDO和TPH酶活性的影响
        5.4.3 WPH和EW对肝脏TDO酶活性的影响
        5.4.4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5-HT代谢途径的影响
        5.4.5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KYN代谢途径的影响
        5.4.6 炎症因子与IDO酶活性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色氨酸肽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大脑组织的抗氧化作用
        6.3.2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血浆HPA轴分泌的影响
        6.3.3 海马和下丘脑的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
        6.3.4 海马总RNA的提取
        6.3.5 cDNA制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6.3.6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WPH和EW对海马和下丘脑抗氧化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6.4.2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血浆HPA轴分泌的影响
        6.4.3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海马CA3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4.4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4.5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
        6.4.6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改善的可能作用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论文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相关概念
    2 课题研究意义
        2.1 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
        2.2 项目研究的实际意义
实验一 CUMS抑郁小鼠造模及有氧运动干预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与实验流程
        2.2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2.3 有氧运动方案
        2.4 神经行为学评定
        2.5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Nissl染色检测
        2.7 总RNA提取过程及总RNA浓度/纯度检测
        2.8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BDNF、5-HT血清及海马组织含量
        2.9 qRT-PCR检测方法
        2.10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11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体重检测与日常观察结果分析
        3.2 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分析
        3.3 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及锥体细胞数目(Nissl染色)
        3.4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ELISA检测结果
        3.6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m RNA表达的影响
        3.7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抑郁动物模型及其评价
        4.2 持续规律的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效果评价
    5 小结
实验二 有氧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炎症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同实验一 1.1)
        1.2 主要实验试剂(同实验一 1.2)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同实验一 1.3)
    2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同实验一 2.2)
        2.2 有氧运动方案(同实验一 2.3)
        2.3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同实验一 2.5)
        2.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 Nissl 染色检测(同实验一 2.6)
        2.5 总 RNA 提取过程及总 RNA 浓度/纯度检测(同实验一 2.7)
        2.6 mRNA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
        2.7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及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同实验一 2.8)
        2.8 qRT-PCR 检测方法(同实验一 2.9)
        2.9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同实验一 2.10)
        2.10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组织高通量测序
        3.2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ELISA检测结果
        3.4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mRNA表达的影响
        3.5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4.2 运动干预 CUMS 抑郁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4.3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气体信号通道CBS/H_2S介导的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TLR4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同实验一 1.1)
        1.2 主要实验试剂(同实验一 1.2)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同实验一 1.3)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动物饲养与造模方法同实验一,2.2)
        2.2 持续重复的规律有氧运动方案(同实验一,2.3)
        2.3 小鼠日常观察及神经行为学评定方法(同实验一,2.4)
        2.4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同实验一,2.5)
        2.5 小鼠脑在体灌注及取脑方法(同实验一,2.6.1)
        2.6 小鼠脑海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染色)
        2.7 组织中H+_2S含量测定
        2.8 免疫荧光检测海马5-HT、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和CD45~+含量
        2.9 血液与海马组织总 RNA 提取及核算定量及纯度检测(同实验一2.7.1)
        2.10 mRNA 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同实验二 2.6)
        2.11 miRNA 测序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
        2.12 qRT-PCR 检测方法(同实验一,2.9)
        2.13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小鼠日常情况观察
        3.2 CUMS抑郁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定的影响
        3.3 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
        3.4 小鼠海马内5-HT、PARP和 CD45+的阳性率变化
        3.5 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中H_2S含量变化
        3.6 小鼠血液和海马组织气体信号分子相关因子的差异基因表
        3.7 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
        3.8 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气体信号分子与炎性相关miRNAs差异表达分析
    4 讨论
        4.1 有氧运动与TLR4 抑制剂干预可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小鼠的抑郁行为
        4.2 有氧运动与TLR4 抑制剂可改善抑郁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
        4.3 CUMS抑郁对小鼠海马和血液内H_2S含量的影响及其机制
        4.4 H_2S 介导了 TLR4 的抑郁炎症损伤
        4.5 基于H_2S气体信号分子的有氧运动干预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miRNAs调控mRNA炎症反应的作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与不足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1 抑郁症及其诊断与治疗
        1.1 抑郁症研究假说
        1.2 抑郁症的诊断
        1.3 抑郁症的治疗
    2 抑郁症的神经元损伤
        2.1 抑郁症海马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
        2.2 抑郁症患者的海马神经功能损伤
    3 抑郁症及其研究进展
        3.1 抑郁症炎症细胞因子学说的提出
        3.2 应激诱导抑郁症免疫系统炎症发展
        3.3 炎症细胞因子诱发抑郁症的可能机制
        3.4 临床抑郁症患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研究
    4 运动抗抑郁研究
        4.1 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4.2 运动拮抗抑郁炎症反应
    5 气体信号分子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5.1 H_2S气体信号分子的合成与代谢
        5.2 H_2S的合成及生理功能
        5.3 H_2S介导抑郁症的抗炎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PI3K、STAT3信号通路介导了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部缺血预适应的诱发因素、机制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运动与学习和记忆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强迫游泳对小鼠脑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牛蒡苷元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徐翔. 延边大学, 2021
  •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苍艾挥发油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凯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D]. 王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应激与光遗传刺激海马齿状回后脑心失调及理气抗躯体化治疗氧化炎性机制的变化[D]. 吴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跑步锻炼和氟西汀治疗对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内毛细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綦英强. 重庆医科大学, 2020
  • [7]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D]. 李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抗焦虑性抑郁症肽的制备及其作用机制[D]. 朱西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D]. 屈红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 叶宏.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强迫游泳对小鼠脑内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